草船借箭作文7400字

高二作文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一、教材内容

《草船借箭》是人教社新编的第12册第四组教材的首篇重点讲读课文。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启迪智慧的好课文。

二、教学目标

本组教材读写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教学时,应当把这一练重点有机地融进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知道草船借箭这件事有它的前因后果,文中每个细节也有它的前因后果。让学生在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和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分清事情前因后果的方法,并能在学习本组教材的后两篇课文中加以运用,进一步提高阅读的能力,并领会其在作文上的作用。基于此,教学目标为:

1. 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从重点词入手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杰出的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 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领会其在阅读和写作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针对训练的重点项目和课文的特点,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重点项目,和符合课文特点、富有思考价值的、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来导读课文,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 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导读法”教学。导之以读、导之以思、导之以说、导之以写、导之以疑。

3.采用实物演示法教学。实物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变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为“清清楚楚一条线”。

四、学法指导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下面三种方法学习课文:

1.以课题的“借”字为线索:为什么借箭? 怎样借箭? 借箭的结果怎样?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从重点段入手,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避免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抓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

五、教学程序

1.复习引入

复习旧课的目的在于温故知新,为新课作垫铺,使教学前后衔接。

(1)请一位同学说说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2)诸葛亮为什么敢于向周瑜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之内筹得千万支箭? 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中心词概括说明,并用上“因为„„所以„„”(板书:种机妙算)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你能从这个词语提出什么问题?

2.导之以读

通过插问导读课文,使学生知道诸葛亮怎样神机妙算? 分别体现在课文什么地方? 为进一步深究因果、回答问题奠定基础,达到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的目的。

生(先读)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等诸葛亮调度。

师(插问) :那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在算?

生(接读) :第一天„„去了就知道。

师(插问) :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一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 :诸葛亮吩咐„„朝北岸开去。

师(插问) :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 :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师(插问) :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二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一边大声呐喊。

师(插问) :诸葛亮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 :鲁肃吃惊地说„„天亮了就回去。

师(插问) :诸葛亮“算”准了没有?

生(接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箭好像下雨一

师(插问) :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三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两边的草把子插满了箭。

师(插问) ;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四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 :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要追也来不

3.导之以思

这一环节的教学。抓“神机妙算”一词,出示两道思考题,深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究竟“算”到了什么。思考题(一) 采用“扶”的方法,指导读书方法。思考题(二) 采用“半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其教学目的是运用读书方法,实现学法迁移运用。

思考题(一) :诸葛亮神机妙算,他首先“算”到了什么? 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说明了诸葛亮懂得什么? 首先引导学生指读有关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再指导学生摘录句子中的“大雾漫天”,最后启发学生明白:诸葛亮能预测到三天之后“大雾漫天”,是因为他懂天文。思考题(二) :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又“算”到了什么? 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曹操说的话体现了他是个怎样的人? 先指导学生看插图,听鲁肃和诸葛亮的谈话录音,再让学生摘录句子中的“不敢出兵”,从曹操说的话可以知道他是一个用兵谨慎、多疑的人。诸葛亮敢断定曹操不敢出兵,是因他深知人心。

4.导之以练

“练”就是课堂练习,出示练习题,放手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学法、独立思考的能力。练习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利用四种妙法,划去有关句子,分别用八个字概括。 先检查、讨论概括为:绳索连接、朝北开去;一字摆开、擂鼓呐喊:掉转船头、逼近水寨,齐声高喊、驶回南岸。再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句子,加深对四种妙法的理解。

5.导之以说

思考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四种妙法,妙在什么地方? 说明了什么? 这道思考题,有

一定的难度,可使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悟出各法的奥妙:“绳索连接”使雾中的船不会离散,“一字摆开”是为了扩大受箭的面积,“掉转船头”既能船两面受箭,使船保持平衡,又为迅速撤兵做好准备,“驶回南岸”是说明诸葛亮晓得地理。这一环节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口头的表达能力。最后,利用板书总结课文,明确因果,再布置作业预习第一、二段,以果寻因,落实本组课文的训练项目。

《草船借箭》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内容说明

本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唯一一次接触古典名著。《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其中最具表现力的篇章之一,也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段落之一。

2、《三国演义》做为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它跨越了时间的界限一代代流传至今,而且在不同的时代都能焕发出生命活力。《三国演义》之所以能焕发出如此隽永的魁力,其最吸引人也是最富生命力的地方在于塑造出了一系列血肉丰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在我国人民心中有着深深的积淀,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教材编排的根本意图不但要让学生在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我国语言文字和表达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传承民族文化。

二、学情分析

尽管在选编课文的时候已经对故事进行了处理,使文章更加通俗化,孩子们完全可以读得通,读得懂。但是,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要真正透过文字来看清人物的性格特点,清清楚楚地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如果不帮助孩子通过此关,孩子的阅读兴趣就会等于零,这就无法达到教材的编写意图,弘扬民族文化就更是一句空话了。所以,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就是:抓住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能抓住重点语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受作者的语言艺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让学生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引出《三国演义》。

师:一听这歌,马上就想到了《三国演义》,想到了曹操、想到了诸葛亮、想到了张飞、想到了关羽„„在这部书中,作者罗贯中用极其精妙的语言和高超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四百多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就走进三国,通过其中的一个小故事来感受一下罗贯中的语言艺术。我们学习第19课《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此环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创设一种学习三国的氛围,用一首耳熟能详的三国主题歌把学生从生活中带入到课堂情境之中,带入到两千年的三国时代,从而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充分的情绪准备。]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前同学们都充分地预习了课文,说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2、检查读词语,并解释几个词语:都督、丞相、军令状、弓弩手。

3、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用“先写„再写„最后写„”的思路来汇报。)

[这一环节,一方面要让学生梳理一下预习的内容,更主要的是帮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为后面的学习扫清障碍。]

三、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在《草船借箭》这个小故事中,罗贯中塑造了哪几个人物?(介绍四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主要人物是谁?(板书出示:诸葛亮)

你觉得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随机板书:神机妙算,并解释它的意思。)

2、再看课文,跟小组的同学一起品读、交流,看看哪些语句表现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以“体会人物特点”的形式分析课文,从学生最感兴趣、也是文本最具扭力的地方入手,可以把教学的多维目标归于一统,更明确、更宽泛、更人文化,给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和个性思想留有较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发掘教材的内涵,使之更富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体验、感悟、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突破传统教学的死板格局,激活整个教学的过程。]

[同学之间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在彼此的交流中加深体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体会更加深刻。所以,在语文的学习中,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汇报交流,升华情感。

1、以第二段作为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对诸葛亮和周瑜两人的对话进行体会,猜猜他们每次说话时,彼此心里会想些什么。

2、抓住重点句子“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引导学生体会出此时的诸葛亮对借箭的全盘计划已了然于心,胸有成竹。接着让学生联系下文说说,这时,他都做了哪些打算?

3、再回到第二段,指出诸葛亮仅在两人交谈的过程中,就已经做好了通盘的考虑,进一步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受罗贯中超人的语言魅力。

4、指导学生对第二自然段分角色朗读,进一步来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

5、因为借箭的过程在本文中是一个教学的难点,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又用到了课件。(展示)

[以第二自然段作为切入点,并由此展开,寻找并体会与其相关的内容,最后再回到第二自然段,整个学习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这样会让学生感觉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所以才能体会深刻。]

六、点题、延伸。

1、再看课题,是真的“借”箭吗?那是什么?(智取、巧取)

罗贯中用一个“借”字,更加突出了诸葛亮超人的智慧,也饱含着作者对诸葛亮的赞美之情。

2、实际上“借”还有另外一层含义:有借必有还。那么诸葛亮有没有把箭还给曹操?什么时候还的?在什么地方还的?以什么方式还的?还了多少?借箭的时候把曹操气得够呛,还箭的时候,曹操是否就心花怒放了呢?这些你都想不想知道?(以此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3、欲知后事如何,自己去读三国。

【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已经对课文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产生了高度的兴趣,这一兴趣导致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这就是语文教学进一步拓展的有效契机,也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更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人文魁力、唤起学生学习语文产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良方”。】

[由课题开课,又由课题结束,整个课堂前呼后应,完整一体。同时,设计此环节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使课内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本课教学的最高目标。]

《草船借箭》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通过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一件事。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以此迫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的周瑜的算计,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智过人。

二、说目标

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是能力的培养)

2.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这是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3.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这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三、说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说学法、教法

学法:以读为主,采用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形式使学生形成能力。 教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五、说教学流程

为达到教学目的,本课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引文析疑,初步感知全文内容,自学生字,自主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草船借箭的准备。第二课时,重点探究草船借箭的经过,也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讨论解疑,弄清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下面我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本课时,我安排了三大环节:

联系旧知,复习导入;合作交流,理解课文;总结升华,课外延伸。现在我具体说说各环节的实施:

(一)联系旧知,复习导入

上课伊始,我用提问的方式直接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草船借箭》。(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呢?这样的导入,引起了同学们强烈的探究欲望,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为“渴望学”,从而为学习下文打下了基础。

(二)合作交流,理解课文

因为在上节的学习和刚才的导入,同学们都知道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我并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为教学主线,组织教学。此时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的6~9自然段,读完后再小组合作,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领会,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生在思考、探究、交流中才会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关材料,有的同学说:我觉的这个句子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如“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时,我给他投去了赞许的眼神,示意他接着说,“为什么你认为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有时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位同学信心十足的说:“诸葛亮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

葛亮精通天文气象,而且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的妙计才得以实施。”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碰巧遇上大雾天气呢?我请同学们结合上文说一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观的渗透。诸葛亮不是神,不是能掐会算,而是凭着对事物的观察,进行推理预测。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其实是价值观的培养。我让同学们试着读,比赛读,全班齐读这几句话,因为文章的内容是由语言表情达意的,其意境是读出来的,学生能在读中悟情,悟义,悟理,在反复的朗读,体会到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当同学们说到“诸葛亮把船一字排开,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时,教师及时充当质疑者,以谦逊的口气说:“诸葛亮怎么敢这样呢?他不担心曹操向他进攻吗?他应该有自己的原因吧?”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这个问题,犹如向学生的心海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就会更主动,更细致地研读语言文字,深入理解诸葛亮这样安排的巧妙之处。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

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那诸葛亮到底算得准不准呢?此时,我并没有让学生急于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带着学生一起去江边看看(播放课文第8自然段课件)。然后再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是怎样写的?同学们通过看画面,读课文,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真正体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通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他们已经有了“不吐不快”的欲望,此时,我让同学们自己总结,从而使他们对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他们还说出了很多词语来形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最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当周瑜知道诸葛亮借箭的全过程时,周瑜以后还会妒忌诸葛亮吗?那周瑜以后又会怎样做?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看法,本意是进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适时的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从小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没有发挥“导”的功能,学生想象出周瑜会变得如何如何好,结果违背了历史,老师此时稍加引导,会起到明显的效果。

六、说效果

总之,我以本课篇教材为例,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在阅读中发展了语言,发展了思维,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当然,我的设计中还存在着不足,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一、教材内容

《草船借箭》是人教社新编的第12册第四组教材的首篇重点讲读课文。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启迪智慧的好课文。

二、教学目标

本组教材读写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教学时,应当把这一练重点有机地融进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知道草船借箭这件事有它的前因后果,文中每个细节也有它的前因后果。让学生在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和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分清事情前因后果的方法,并能在学习本组教材的后两篇课文中加以运用,进一步提高阅读的能力,并领会其在作文上的作用。基于此,教学目标为:

1. 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从重点词入手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杰出的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 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领会其在阅读和写作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针对训练的重点项目和课文的特点,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重点项目,和符合课文特点、富有思考价值的、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来导读课文,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 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导读法”教学。导之以读、导之以思、导之以说、导之以写、导之以疑。

3.采用实物演示法教学。实物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变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为“清清楚楚一条线”。

四、学法指导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下面三种方法学习课文:

1.以课题的“借”字为线索:为什么借箭? 怎样借箭? 借箭的结果怎样?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从重点段入手,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避免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抓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

五、教学程序

1.复习引入

复习旧课的目的在于温故知新,为新课作垫铺,使教学前后衔接。

(1)请一位同学说说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2)诸葛亮为什么敢于向周瑜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之内筹得千万支箭? 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中心词概括说明,并用上“因为„„所以„„”(板书:种机妙算)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你能从这个词语提出什么问题?

2.导之以读

通过插问导读课文,使学生知道诸葛亮怎样神机妙算? 分别体现在课文什么地方? 为进一步深究因果、回答问题奠定基础,达到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的目的。

生(先读)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等诸葛亮调度。

师(插问) :那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在算?

生(接读) :第一天„„去了就知道。

师(插问) :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一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 :诸葛亮吩咐„„朝北岸开去。

师(插问) :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 :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师(插问) :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二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一边大声呐喊。

师(插问) :诸葛亮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 :鲁肃吃惊地说„„天亮了就回去。

师(插问) :诸葛亮“算”准了没有?

生(接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箭好像下雨一

师(插问) :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三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两边的草把子插满了箭。

师(插问) ;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四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 :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要追也来不

3.导之以思

这一环节的教学。抓“神机妙算”一词,出示两道思考题,深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究竟“算”到了什么。思考题(一) 采用“扶”的方法,指导读书方法。思考题(二) 采用“半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其教学目的是运用读书方法,实现学法迁移运用。

思考题(一) :诸葛亮神机妙算,他首先“算”到了什么? 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说明了诸葛亮懂得什么? 首先引导学生指读有关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再指导学生摘录句子中的“大雾漫天”,最后启发学生明白:诸葛亮能预测到三天之后“大雾漫天”,是因为他懂天文。思考题(二) :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又“算”到了什么? 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曹操说的话体现了他是个怎样的人? 先指导学生看插图,听鲁肃和诸葛亮的谈话录音,再让学生摘录句子中的“不敢出兵”,从曹操说的话可以知道他是一个用兵谨慎、多疑的人。诸葛亮敢断定曹操不敢出兵,是因他深知人心。

4.导之以练

“练”就是课堂练习,出示练习题,放手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学法、独立思考的能力。练习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利用四种妙法,划去有关句子,分别用八个字概括。 先检查、讨论概括为:绳索连接、朝北开去;一字摆开、擂鼓呐喊:掉转船头、逼近水寨,齐声高喊、驶回南岸。再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句子,加深对四种妙法的理解。

5.导之以说

思考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四种妙法,妙在什么地方? 说明了什么? 这道思考题,有

一定的难度,可使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悟出各法的奥妙:“绳索连接”使雾中的船不会离散,“一字摆开”是为了扩大受箭的面积,“掉转船头”既能船两面受箭,使船保持平衡,又为迅速撤兵做好准备,“驶回南岸”是说明诸葛亮晓得地理。这一环节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口头的表达能力。最后,利用板书总结课文,明确因果,再布置作业预习第一、二段,以果寻因,落实本组课文的训练项目。

《草船借箭》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内容说明

本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唯一一次接触古典名著。《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其中最具表现力的篇章之一,也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段落之一。

2、《三国演义》做为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它跨越了时间的界限一代代流传至今,而且在不同的时代都能焕发出生命活力。《三国演义》之所以能焕发出如此隽永的魁力,其最吸引人也是最富生命力的地方在于塑造出了一系列血肉丰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在我国人民心中有着深深的积淀,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教材编排的根本意图不但要让学生在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我国语言文字和表达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传承民族文化。

二、学情分析

尽管在选编课文的时候已经对故事进行了处理,使文章更加通俗化,孩子们完全可以读得通,读得懂。但是,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要真正透过文字来看清人物的性格特点,清清楚楚地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如果不帮助孩子通过此关,孩子的阅读兴趣就会等于零,这就无法达到教材的编写意图,弘扬民族文化就更是一句空话了。所以,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就是:抓住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能抓住重点语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受作者的语言艺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让学生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引出《三国演义》。

师:一听这歌,马上就想到了《三国演义》,想到了曹操、想到了诸葛亮、想到了张飞、想到了关羽„„在这部书中,作者罗贯中用极其精妙的语言和高超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四百多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就走进三国,通过其中的一个小故事来感受一下罗贯中的语言艺术。我们学习第19课《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此环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创设一种学习三国的氛围,用一首耳熟能详的三国主题歌把学生从生活中带入到课堂情境之中,带入到两千年的三国时代,从而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充分的情绪准备。]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前同学们都充分地预习了课文,说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2、检查读词语,并解释几个词语:都督、丞相、军令状、弓弩手。

3、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用“先写„再写„最后写„”的思路来汇报。)

[这一环节,一方面要让学生梳理一下预习的内容,更主要的是帮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为后面的学习扫清障碍。]

三、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在《草船借箭》这个小故事中,罗贯中塑造了哪几个人物?(介绍四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主要人物是谁?(板书出示:诸葛亮)

你觉得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随机板书:神机妙算,并解释它的意思。)

2、再看课文,跟小组的同学一起品读、交流,看看哪些语句表现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以“体会人物特点”的形式分析课文,从学生最感兴趣、也是文本最具扭力的地方入手,可以把教学的多维目标归于一统,更明确、更宽泛、更人文化,给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和个性思想留有较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发掘教材的内涵,使之更富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体验、感悟、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突破传统教学的死板格局,激活整个教学的过程。]

[同学之间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在彼此的交流中加深体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体会更加深刻。所以,在语文的学习中,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汇报交流,升华情感。

1、以第二段作为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对诸葛亮和周瑜两人的对话进行体会,猜猜他们每次说话时,彼此心里会想些什么。

2、抓住重点句子“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引导学生体会出此时的诸葛亮对借箭的全盘计划已了然于心,胸有成竹。接着让学生联系下文说说,这时,他都做了哪些打算?

3、再回到第二段,指出诸葛亮仅在两人交谈的过程中,就已经做好了通盘的考虑,进一步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受罗贯中超人的语言魅力。

4、指导学生对第二自然段分角色朗读,进一步来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

5、因为借箭的过程在本文中是一个教学的难点,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又用到了课件。(展示)

[以第二自然段作为切入点,并由此展开,寻找并体会与其相关的内容,最后再回到第二自然段,整个学习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这样会让学生感觉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所以才能体会深刻。]

六、点题、延伸。

1、再看课题,是真的“借”箭吗?那是什么?(智取、巧取)

罗贯中用一个“借”字,更加突出了诸葛亮超人的智慧,也饱含着作者对诸葛亮的赞美之情。

2、实际上“借”还有另外一层含义:有借必有还。那么诸葛亮有没有把箭还给曹操?什么时候还的?在什么地方还的?以什么方式还的?还了多少?借箭的时候把曹操气得够呛,还箭的时候,曹操是否就心花怒放了呢?这些你都想不想知道?(以此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3、欲知后事如何,自己去读三国。

【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已经对课文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产生了高度的兴趣,这一兴趣导致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这就是语文教学进一步拓展的有效契机,也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更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人文魁力、唤起学生学习语文产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良方”。】

[由课题开课,又由课题结束,整个课堂前呼后应,完整一体。同时,设计此环节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使课内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本课教学的最高目标。]

《草船借箭》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通过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一件事。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以此迫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的周瑜的算计,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智过人。

二、说目标

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是能力的培养)

2.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这是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3.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这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三、说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说学法、教法

学法:以读为主,采用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形式使学生形成能力。 教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五、说教学流程

为达到教学目的,本课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引文析疑,初步感知全文内容,自学生字,自主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草船借箭的准备。第二课时,重点探究草船借箭的经过,也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讨论解疑,弄清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下面我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本课时,我安排了三大环节:

联系旧知,复习导入;合作交流,理解课文;总结升华,课外延伸。现在我具体说说各环节的实施:

(一)联系旧知,复习导入

上课伊始,我用提问的方式直接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草船借箭》。(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呢?这样的导入,引起了同学们强烈的探究欲望,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为“渴望学”,从而为学习下文打下了基础。

(二)合作交流,理解课文

因为在上节的学习和刚才的导入,同学们都知道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我并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为教学主线,组织教学。此时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的6~9自然段,读完后再小组合作,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领会,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生在思考、探究、交流中才会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关材料,有的同学说:我觉的这个句子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如“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时,我给他投去了赞许的眼神,示意他接着说,“为什么你认为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有时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位同学信心十足的说:“诸葛亮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

葛亮精通天文气象,而且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的妙计才得以实施。”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碰巧遇上大雾天气呢?我请同学们结合上文说一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观的渗透。诸葛亮不是神,不是能掐会算,而是凭着对事物的观察,进行推理预测。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其实是价值观的培养。我让同学们试着读,比赛读,全班齐读这几句话,因为文章的内容是由语言表情达意的,其意境是读出来的,学生能在读中悟情,悟义,悟理,在反复的朗读,体会到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当同学们说到“诸葛亮把船一字排开,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时,教师及时充当质疑者,以谦逊的口气说:“诸葛亮怎么敢这样呢?他不担心曹操向他进攻吗?他应该有自己的原因吧?”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这个问题,犹如向学生的心海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就会更主动,更细致地研读语言文字,深入理解诸葛亮这样安排的巧妙之处。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

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那诸葛亮到底算得准不准呢?此时,我并没有让学生急于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带着学生一起去江边看看(播放课文第8自然段课件)。然后再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是怎样写的?同学们通过看画面,读课文,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真正体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通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他们已经有了“不吐不快”的欲望,此时,我让同学们自己总结,从而使他们对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他们还说出了很多词语来形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最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当周瑜知道诸葛亮借箭的全过程时,周瑜以后还会妒忌诸葛亮吗?那周瑜以后又会怎样做?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看法,本意是进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适时的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从小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没有发挥“导”的功能,学生想象出周瑜会变得如何如何好,结果违背了历史,老师此时稍加引导,会起到明显的效果。

六、说效果

总之,我以本课篇教材为例,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在阅读中发展了语言,发展了思维,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当然,我的设计中还存在着不足,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相关作文

  • 草船借箭缩写作文400字
  • 周瑜看诸葛亮有才干,心里很妒忌.一天,周瑜要求诸葛亮用十天的时间赶造十万支箭还请他不要退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并要求三天内造成,还立下了军令状. 鲁肃对周瑜说:"三天造十万支箭,怎么可能?"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又没逼他.&quo ...

  • 作文 缩写[草船借箭]作文400字
  • [作文 缩写<草船借箭>] 缩写<草船借箭>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理很嫉妒,作文 缩写<草船借箭>. 有一天周瑜和诸葛亮商议军事,决定水上于曹军作战,用箭.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并立下了军令状.周瑜告诉鲁肃说,他要故意迟延造箭,好定诸葛亮的罪.诸葛亮请鲁 ...

  • [草船借箭]缩写(2)作文300字
  • <草船借箭>缩写(2) 缩写<草船借箭>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理很嫉妒. 有一天周瑜和诸葛亮商议军事,决定水上于曹军作战,用箭.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并立下了军令状.周瑜告诉鲁肃说,他要故意迟延造箭,好定诸葛亮的罪.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每条船要有30名军士 ...

  • 读[三国演义]有感作文900字
  • 在国庆节里,别的孩子都去旅游了,我这个"小书虫"当然不会浪费这个大好时光.以前我都没时间看书,终于可以好好的看了.凭着国庆前三天的时间里,我终于把<三国演义>这本书给看完了. 这里面智者的代表应该是诸葛亮了,他有勇有谋,忠心护主,空城计中的沉着冷静,草船借箭的精彩表现 ...

  • 草船借箭作文300字
  • 草船借箭 周瑜看诸葛亮有才干于是心存妒忌,所以就命诸葛亮3日之内造好十万支军箭,诸葛亮答应了周瑜的想法,并声明3日之内如造不出军箭,任凭处置. 2日以过诸葛亮要了20条船,30名士兵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船.军士和草把子.3日4更那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诸葛亮把20条船一次排开并击鼓,曹操下令说, ...

  • [草船借箭]缩写(10)作文300字
  • <草船借箭>缩写(10) 周瑜十分嫉妒诸葛亮有才干.有一天,周瑜为了难为诸葛亮就让他在十天之内造十万只箭,而诸葛亮却说只用三天就能做好,还下了军状.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20条船,每条船上有30名军士,和1000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到了第3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这天,大雾漫天 ...

  • 缩写草船借剑作文300字
  • 缩写<草船借箭> 缩写<<草船借箭>>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理很嫉妒. 有一天周瑜和诸葛亮商议军事,决定水上于曹军作战,用箭.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并立下了军令状.周瑜告诉鲁肃说,他要故意迟延造箭,好定诸葛亮的罪.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每条船要 ...

  • [草船借箭]缩写作文600字
  • <草船借箭>缩写 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 ...

  • 草船借箭作文500字
  • 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消息.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