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作文作文9000字

初三作文

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于别人身上。这句话说得短小而经典,因此被许多人引为座右铭挂在身上。

没错,这句话说得很对,但是我想了想,难道只有是己所不欲,才能勿施于人吗?那么己所欲,

是不是就可以施于人?

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习惯,就是总喜欢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介绍给另一个人。我有一个同学,他很喜欢周杰伦,于是他把周杰伦的海报贴满了整个宿舍,又不厌其烦的给我们讲述他的经历,终于找来了同学对他的反感。可他最后还很委屈的说:这么厉害的人,难道你们不敬佩他吗?诚然,JAY 的名气很大,但也不是全天下的人都喜欢他一个,毕竟还有喜欢刘德华,喜欢李宇春的。那位同学很喜欢周杰伦,是没错。但如果把这种喜欢横加与别人身上,就是他的不对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信只要大家克制一点都能做到。 但己所欲,勿施于人,这点要做好就相对困难了。因为己所欲是指自己喜欢的东西,依照每个人的心理特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一定是好东西,既然是好东西,那把它拿来分给大家难道有什么错吗?其实错就错在这,因为我们喜欢的东西不一定每个人都喜欢。有人是金钱为至高无上,又认识金钱为粪土垃圾,道理便是这样。有时我也会不知不觉地做出一些这样的事情,比如我迷恋创网,便把同学们都推荐到创网上去,结果他们都认为那只不过是一个很普通的网站,丝毫不感兴趣。刚开始我也费解,这么好的网站为什么他们全都置若罔闻?不过现在我明白了,每个人的兴趣不同,一个文学爱好者当然喜欢像创网这样能发表文章的网站,反之如果对一个讨厌写作的人来说又怎会喜欢上这里?可见一个人的爱好不

同,个性不同,他所形成的世界观也就不同。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东西,也没有绝对差的东西,关键是我们自己对它的看法。

大千世界,形形色色。有人爱江山,有人爱美女,有人爱财富,有人爱自由。如果把比尔? 盖茨的金钱送给犬儒学派的第欧根尼? 拉尔修,我相信他一定会嗤之以鼻。正如我们无法接受自己讨

厌的东西一样,也许别人也无法接受我们的好意呢!己所欲,亦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今天中国式的教育考试制度,就好比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盛行的科举制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你追我赶,最终只有精英份子才能挤过桥,其余的纷纷逃脱不了当落水狗的下场。分数录取线就好比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中的“一夫”,给理想丰满而成绩不优秀的学生当头一棒,震得他们两眼无神,心神俱碎。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是否不符合时代的发展,社会有没有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孔子之道?

要说隋唐时期举行的科举制度,那无非是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而制定的选拔人才的方法,直至明朝这一刻靠制度更是展现的淋漓尽致,文字狱层出不穷,统治者只想把那些狭义的思想灌输给天下,好为自己博得”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的功名,不得不引得一片唏嘘。其实现在的中国教育何尝不是这样呢?在中国,要求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国家以及人民寄予我们非常”高“的期望,他们认为中国的孩子具有非凡的天资,是聪慧的,有能力的,但是,却从没体恤学生本身的思想。学生一方面在学习上苦不堪言,另一方面还得承受家长厚厚的期望,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望子成龙,而且绝大部分肯定的认为只有读书才能够出人头地,无论是在思想上,语言上,动作上,都严格要求孩子,轻则说,重则打。读不好就是对自己的不孝,读得好皆大欢喜。我们真的应该反省,到底有没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曾经就有不少父母寄予孩子太大的厚望,因为孩子高考分数线差几分考不上重点大学就一味的责骂孩子,最终年纪轻轻的孩子因为承受不了父母的责怪以及舆论的压力,从楼上一跃而下,用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是的,分数固然重要,但学校到底教给了孩子些什么,除了课本上的知识,还会教什么?他们毫无疑惑的认为读好书就是人才,人才就能帮助国家兴旺发达起来,就能实现中国的”复兴“之梦,可是我要说这个观点是不可取的。学生逃课,旷课的人与日俱增,打架斗殴也不在少数,甚至有学生因为鸡皮疙瘩点小事就将自己的老师直接刺死,我们应该反思。除了成绩,是不是还应该更加注重学生们的心理素质,道德修养的培养。是不是不能再一味的追求重点高中或是其他的不是学生所喜爱的?我们是不是不能再:”己所欲,施于人“?

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值得中国式的教育彻底反思一回的,是不是应当”因材施教“而不追求完美?人生来就会有瑕疵,但每个人都有他们的优点所在,如果人们能够更善于并利用这一点,那我想中国的复兴之梦将更快实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为什么自己有钱以后很多人不喜欢他了。哲学家说:因为你有钱后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了,富人仔细体味着这句平淡无奇的话,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人往往是自私的。只是有的人私心特大,有的人私心较小而已。但这个世界是公平的,自私的人永远是不受欢迎的。世界是由许多人组成的一个整体,我们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 只有拥抱着才能飞翔,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和理解。人活一辈子,其实就是与其他人沟通。要能够沟通,就必须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现在许多人就如前面那个富人,一有些钱就目中无人,说话也变了味,这样的人浑身尽是铜臭味,他只愿交往比他富的人,完全忘记了“达者兼济天下”这句话,别人在他眼里都是穷光蛋,说话不客气,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样的人是要吃大亏的。 陈世美一心只想荣华富贵,他攀龙附凤,杀妻灭子,终究是人才两空,死在包大人铡刀之下。唐明皇宠信杨贵妃,不顾百姓劳顿,岭南快马送荔枝往长安,终究弄得众叛亲离,江山破碎。 而唐太宗则知道这个道理,他采纳魏征的“十思”而天下大治,百姓安居乐业,自然国泰民安,历史上才有贞观之治的美誉。 孟子进言齐威王,以““齐桓晋文之事”晓之以理,阐述了要体谅百姓,使其“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则天下可运于掌上,民之归如水之下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多为别人想想,世界将更加和平。想想那些医疗事故,那些残疾人,如果是你呢?想想那些被虐待的战俘,那些流离失所,挣扎在水深火热中的难民,如果你也在其中呢?想想那些被端上餐桌的猴头、熊掌,难道动物就没有生存的权利吗?这些太可怕了,可这却是一些人的所作所为,他们的行为将被人们唾弃,他们终有受到惩罚的那一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你着想,真诚才能换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世界一定会更加和平,安宁。生活得更加和谐,充满快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鲁迅在《阿Q 正传》中塑造了一个“乐观”的阿Q 形象,他的“乐观”就是把自己的痛苦建立在别人身上,欺软怕硬。我们的现实社会又何尝不是这样?这个社会现在需要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美德而不是“阿Q 精神”。我们要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能让社会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更加友好,社会才会进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提高个人精神境界的良药。某省重点中学的一名高三学生的被患疑似甲流应停课,家长却以孩子也是被别人传染为由不愿让孩子停课。多么不负责任的一句话,自己的孩子患病却责怪到别人头上,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停课却要连累多少学生,中华传统美德,儒家经典,个人修养,此时此刻都到哪里去了?倘若这个孩子传染了更多的人,那么是不是整个年级都要因此停课呢?这个家长的行为也影射出了我们许多社会问题,我们只为个人利益考虑,忽略了整体,如果每个人都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不是每个人的精神境界就会因此提高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锦囊妙计。福建南平人郑民生为了宣泄自己对社会的不满造成了9名小学生死亡,4人受伤的骇人听闻的事件。追跟溯源,不也是因为别人把怨恨加在他身上,他又加在别人身上所致的吗?社会需要和谐,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一份宽容。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社会需要和谐才能进步,国家需要社会和谐才能稳步前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这些的前提和保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有原则的忍让而不是毫无原则的容忍,懦弱。

有些人欺软怕硬,我们无需忍让,应用好言相劝。在我们交际中要学会有原则,在不失去自我的情况下忍让。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平等,社会才能和谐进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春秋谈当代,道理每个人都懂,却很少有人真的去做。我们要真的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会提高我们的个人修养,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才能让社会和谐进步发展,才能让每个人都活得快乐! 谨记:三思而后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面对银杏树的深思

坐在窗边,我痴痴的望着窗外银杏树上的苍翠的叶子。在微风中轻柔舞动着,充满生机,富有生气„„我痴迷了,陶醉了!

正当我着迷于此时,另一幅画面不可阻止的印入了我的脑海里。细细的,黑黑的枝干上,挂着几片零丁的叶子。叶子枯黄,带着那么一丝病态,如同被霜打过的茄子一般。这不正是我家阳台角落里那盆桂花吗?为何被遗落在了角落里了?

还记得刚买回家时,是花农从土里挖出来放在花盆里的。枝叶上还开着些许米白色的花,不甚多,却甚香,沁人心脾。我喜爱极了!

为何过了一个冬之后,毫无叶子的银杏树焕然一新,孕育出了嫩叶,显示出蓬勃生机?又为何桂花苗却从可爱极了的模样变得如此萧条,落败?

望着杏儿树思索着„„

忽儿,两只小鸟映入了眼帘。它们很自由,很美。头上有一撮白色的绒羽,这和它那漆黑的的外表有那么一点格格不入。但它却是很美,它们相互追逐着,相互嬉戏着,在浓密的叶层中上窜下跳,或许,正在啄食着那美味的虫儿。这一幕把我带回了童年。

那年我七岁,在老家农村,我爬上树去掏鸟窝,取出一只刚出壳不久的幼鸟,它还没有长羽毛,嫩红嫩红的。我好奇地把它带回家精心喂养,它的羽翼渐渐的丰满了。到后来,也可以飞出那么一两米的距离了。我很高兴,因为我觉得我见证了一个生命的成长。这总是让人很愉悦!

现在突然想来,觉得它比其它的鸟儿少了那么一点什么,是什么了?对了,是少了那么一点大自然的灵性!

可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并没有“伟大”的将它放归自然,可能是自私心在作祟吧。但是因为一次大意,它却置身猫腹了,那时,我十分懊丧。

如果又下辈子,祝愿它不再遇到调皮捣蛋的我。

答案似乎愈亦的明朗了。上述二者皆是大自然的宠儿,喜欢自由,喜欢在无拘无束的的环境下出生,成长,直到死亡。喜欢自己去努力的汲取阳光,喜欢自己去奋起而飞,搏击长空。而不是被人们限制于一盆,一笼里面。

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渴望自由了?不喜欢没有被他人强加东西在身上的感觉了?裴多菲说:“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这和孔老夫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是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了?

将心比心

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人际交往中,将心比心不失为一条良好的交往准则。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些将心比心,凡事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多想想,那么和谐就很容易。

一个作家去医院输液,年轻的小护士为她扎了三针都没有扎进血管里,眼见针眼泛起了青包,疼痛之时正想抱怨几句,却抬头看见小护士额头布满了汗珠,于是安慰道:“不要紧,再来一次。”第四针果然成功了,小护士叹了口气,连声说“阿姨,对不起,我真感谢你让我再试一次,我是来

3

实习的,你是我第一位病人,要不是你鼓励,我真不敢再给你扎了。”作家告诉她:“我想起了我的女儿,在医科大学读书,我只希望她也能得到她第一位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将心比心,会对孩子多一份怜爱,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理解和宽容。

同时,它也是一种很巧妙的鼓励方式,万事开头难,不管是别人还是自己,在第一次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多多少少会遇到一些困难,或许会给别人造成麻烦和困扰,这时,得到别人的宽容和理解,是一种最有力的鼓舞。

一位客人吵着要见餐厅经理,一位服务生过去解决情况,“你看,你们的牛奶是坏的,把我一杯好好的红茶糟蹋了!”服务生连忙道歉,并很快地换了一杯来,和先前一样,一杯红茶,碟边放着新鲜的柠檬和牛奶,又轻声说道:“我是不是能建议您,如果放柠檬就不要放牛奶了,因为有时候柠檬酸会使牛奶结块。”客人脸一下就红了,很快地喝完离开了。有人笑问服务生:“明明是他自己不懂,你为什么不直说呢,他那样粗鲁的叫你,为什么不还以颜色?”回答道:“理直气和!”

有时候我们遭遇如此误会,更应该用一种委婉的方式化解,正因为道理一说都明白,所以用不着大声吼出来,理直气壮是对的,可是在待人处事时,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一下在当时的气氛下,“理直气壮”是否可以解决矛盾,将心比心,别人有错的时候,和气、委婉地指出来,给人留一个台阶下。如果在当时本就紧张的气氛下,还大声地给以反驳,最后让对方难堪,这样更加深了矛盾。

在生活中,多为别人想想,别人也在为自己着想,多一些将心比心的感悟,人与人之间便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这点,人际关系一定会更加和谐。

将心比心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与人相处,民族与民族相处,国家与国家相处,都需要将心比心,这样人们才可以和睦相处,民族与国家才会得到和平。

众所周知,美国是受恐怖助于威胁最大的国家,基地组织为何要与这个世界上经济水平军事水平最发达的国家唱对台戏呢?是基地组织为了钱或别的利益才有与美国斗争的野心,还是美国自己因为一些事而激怒了别人?

从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的一段话中我们可以明白为什么美国是恐怖组织袭击的首要主标,是美国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将战争带到中东地区,让中东地区常年战乱。

最近新闻报道了本拉登被杀的事实,本拉登死了,恐怖主义就会消失吗?我认为不会,美国如果总是将己所不欲的战争施于别人,那么反抗者就会越来越多,他们自己也永远摆脱不掉恐怖主义的威胁。

世界上还有很多发达国家将自已所不欲的东西强加给一些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一边喊着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一边却又在一些小国家建造重污染的工厂。在这时我真想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名言翻译成各国的语言,然后理直气壮地告诉他们的总统,来唤起他们的仁爱之心。

或许是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之深,中国人最懂着将心比心。

自从长达数年的抗日战争和内战终结之后,中国几乎没有发动过别的战争,中国人是爱好和平的,因为他们知道战争的痛苦和艰难,他们最懂将心比心,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所以中国赢得了和平发展的大好机遇。国力增强,中国人能够在国际社会中扬眉吐气。在

钓鱼岛事件之后,激起过中国人民的愤怒。但是当日本大地震之后,中国人又慷慨相助。赢得了日本人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赞誉。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做什么事都要将心比心,这样才可以得到别的尊重。我们将孔子的精神发扬广大,才能在这个世界屹立不倒,才能千古流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夫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品格,可是很多人却没有这种高尚的品格,有些人却为了这种品格牺牲了许多。

东晋大臣庾亮,有一匹很凶的马,有人让他卖掉,他却说:“我卖掉了它就会有人买它,那样会伤害它的新主人。难道因自己不安全就要嫁祸他人吗?”庾亮的所言就体现了这种高尚的品格。他没有因为自己会受到伤害就将这种伤害转移给别人,而是将危险留给自己,他的这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品质应该让我们感到敬佩。

与他不同的是庄子笔下的一个“鲁侯养鸟”的寓言:某海鸟停落在鲁国城郊外,鲁侯以为它是只神鸟,令人捉住他,以非常丰盛的宴会来欢迎它,对它比对神还好,可是他的热情却让这只鸟惶恐不安,不吃不喝三天,最后死去了。鲁侯对待这只鸟就没有想到这只鸟真的需要什么,他并没有想到这是只普通的海鸟,它所需要的只是能够让它填饱肚子的食物和自由飞翔的地方。鲁侯用他自己认为好的方式最终害了这只普通的海鸟。从鲁侯的这个故事我们就该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待别人是否也是这样,不弄清别人需要什么而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我们应该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大禹同样拥有着这个高尚的品格,他因为自己的亲人,朋友和乡亲着想,怕因为洪水而失去生命,离开自己刚结婚的妻子,率27万人治水,夜以继日进行疏水工作。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经13年奋战终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业,他都江堰宏伟的业绩造福了千千万万的人们,世世代代的成都人都受到了他功业的庇佑。

当战国的白圭与孟子谈论起治水的时候,白圭说:“让我来吧,我一定比禹做得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水流到别国不就完啦,省事多了。”然而他只看到了对自己的益处而忽视了对别人的不利。他没有想到当洪水流到别国时别国人民的苦难,他没有像大禹那样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自私他完全没有考虑到别人。他没有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种品格,也是当今社会的许多人所缺乏的,我们应该将孔夫子的这句话时刻记在心里,提醒自己,应该怎样做人,这样才能终身行之。

将心比心 将心比心,这是人与人交往的最重要的东西。孔子如是教导子贡,也教导千万代炎黄子孙。 人与人交往,难免会有摩擦,会有意见不合。廉颇和蔺相如不也曾争了个脸红脖子粗吗?如果二人都各执己见,一直这么对下去,不愿寻找一个“平衡点”,那国家能安宁吗?将心比心,试着站在对方角度来看待分歧,才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才会突然发现自己本来坚持的,或许是对对方的不尊重。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本事强调朋友之间应该以诚相待,但这也不能缺乏将心比心这一为人处世的原则。我们常说“有什么就说什么”,朋友之间就这彼此来考虑问题,把心摆出来,把心里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双方互相理解礼让,不也是将心比心吗?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偏偏总会有那么些人“己所不欲,必施于人”。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恰好反映了两个政府对千年前孔子的教导的实行程度如何。美国积极应对危机,使自身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并且稳步发展。但德国纳粹却将危机转嫁给他人,对外侵略,肆意扩张,公然挑衅《凡尔赛和约》。为什么同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国,面对危机时的态度会截然相反?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不仅是作为一个人的人生哲学,也是一个国家立足世界的根本所在,如若不然,那将会遭到世界人民的反抗,它将无法跻身世界民族之林。

将心比心是为人处世的道理,也是治国的原则。

君臣相处,做到将心比心,则可以天下安定,九州繁荣;反之,则国破家亡,往事如烟。唐太宗和魏征,齐桓公和管仲,他们都是本着为国为民的心相处共事。在君,为国;在臣,为民。如此,将彼此的真心摆在一起,管他逆耳忠言,管他曾经恩怨,为民为国才是最重要的。不把自己不想的不强加给对方,不强给百姓和国家。

当自己想对他人发火时,先想想对方会怎么想,反省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一定要尊重别人。发生矛盾时,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谈心,说出真心话,就做到了将心比心。这就是值得我们一生都遵行的为人处世之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终身行之者也。

——题记

有俗语云:“强扭的瓜不甜,”爱情如是,为人处事亦应如是。凡是多为别人着想,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则会更加融洽,更加和谐。

历史上有许多人物虽谈不上遗臭万年,但也绝对不是正面角色,这些人物的普遍特色则是欺压百姓、丧尽天良。攀龙附凤,崇尚拜金主义与享乐主意而不惜杀妻灭子的陈世美,终究是人财两空,死在包拯的铡刀之下;恃宠而骄,不顾百姓劳累从岭南快马送荔枝往长安的杨贵妃,终究弄得众叛亲离,江山破碎。

凡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不会使自己受人唾弃。

而历史上也不会有众多明君,以使百姓安居乐业为己任将天下智力得井井有条从而永垂青史。唐太宗采纳魏征的“十思”来治理天下而天下大治,国泰民安,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美誉;齐威王采纳孟子的谏言,从而“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而使天下运于掌上,民之归如水之下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是多为别人着想,世界将和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地球也应遵循这个客观规律,否则,人类必会尝到自己种下的恶果,别在污染了之后才想到治理,别在强迫了之后才想到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你着想,真诚才能换真心,若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世界一定会和平、安宁。

将加人,先问己。——后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一人需终身行之的警示。自己不愿承担与履行的事物,我们为什么要要求他人一定要实行呢?更不能将自己的不满和对社会世俗带有的偏见而强加到他人身上。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有太多的矛盾和争吵但追究其根源,却大都是人自己的私欲致使的。

前段时间曝出陈光标“伪慈善”,但是经过多番的调查,终于澄清了陈光标在慈善事业上所做

的巨大贡献。他不仅在中国,还有对其他国家的援助。可媒体却轻易用“伪慈善”来侮辱一个人的人格与信仰。媒体不会像陈光标一样捐那么多钱,所以他们才想出法子试图让陈光标“原形毕露”来换取更多的财物,媒体的报道着实让所属的机构吃到了甜头,但在最终证明了陈光标的清白的时候,也给他及他的家人带来的伤害,当我看到陈光标的采访的时候,他说“我做过的事情都是好的,所以我不怕。”可是采访到他的家人的时候,他的母亲却在镜头前落了泪,说着最害怕自己的孩子出事。让原先在镜头本来微笑的陈光标不知所措,最终流下了愧疚与不甘的泪水。媒体将陈光标作为一个乐子,媒体自己做不到这样的慈善,却因为私欲让一个含辛茹苦的母亲流泪。有谁能像陈光标一样将自己的全部家产捐出?又有谁能在日本地震第一时间到达日本,在车上挂上五星红旗,在西服上贴着五星红旗去帮助日本人?他时刻记着,他在做慈善,他是一个做慈善的中国人。看到真相,那些媒体带着空穴来风的消息不会愧疚吗?为了自己而使他人陷入困境,难道他们忘记了“勿施于人”的道理了吗?

庄子笔下有一个“鲁侯养鸟”的寓言:有只海鸟停落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以为这是只神鸟,令人把它捉住,亲自把它迎接到祖庙里,毕恭毕敬地设宴迎接,并将它供养起来,每天都为它演奏音乐,给它喂牛羊猪肉。鲁侯的热情招待把海鸟搞得头晕目眩,惶恐不安,一点儿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过了三天就死了。我们从不想过是否对他们不是伤害,我们只是一味的为了自己的私欲“奋斗”和“执着”。

我们会发脾气,会不满,会不甘。但请别忘记做事有度。私欲施于他人,最终并将害了自己,也对他人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我们更该谨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修身之道,这是前人的警示,更是对我们的期望。

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于别人身上。这句话说得短小而经典,因此被许多人引为座右铭挂在身上。

没错,这句话说得很对,但是我想了想,难道只有是己所不欲,才能勿施于人吗?那么己所欲,

是不是就可以施于人?

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习惯,就是总喜欢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介绍给另一个人。我有一个同学,他很喜欢周杰伦,于是他把周杰伦的海报贴满了整个宿舍,又不厌其烦的给我们讲述他的经历,终于找来了同学对他的反感。可他最后还很委屈的说:这么厉害的人,难道你们不敬佩他吗?诚然,JAY 的名气很大,但也不是全天下的人都喜欢他一个,毕竟还有喜欢刘德华,喜欢李宇春的。那位同学很喜欢周杰伦,是没错。但如果把这种喜欢横加与别人身上,就是他的不对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信只要大家克制一点都能做到。 但己所欲,勿施于人,这点要做好就相对困难了。因为己所欲是指自己喜欢的东西,依照每个人的心理特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一定是好东西,既然是好东西,那把它拿来分给大家难道有什么错吗?其实错就错在这,因为我们喜欢的东西不一定每个人都喜欢。有人是金钱为至高无上,又认识金钱为粪土垃圾,道理便是这样。有时我也会不知不觉地做出一些这样的事情,比如我迷恋创网,便把同学们都推荐到创网上去,结果他们都认为那只不过是一个很普通的网站,丝毫不感兴趣。刚开始我也费解,这么好的网站为什么他们全都置若罔闻?不过现在我明白了,每个人的兴趣不同,一个文学爱好者当然喜欢像创网这样能发表文章的网站,反之如果对一个讨厌写作的人来说又怎会喜欢上这里?可见一个人的爱好不

同,个性不同,他所形成的世界观也就不同。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东西,也没有绝对差的东西,关键是我们自己对它的看法。

大千世界,形形色色。有人爱江山,有人爱美女,有人爱财富,有人爱自由。如果把比尔? 盖茨的金钱送给犬儒学派的第欧根尼? 拉尔修,我相信他一定会嗤之以鼻。正如我们无法接受自己讨

厌的东西一样,也许别人也无法接受我们的好意呢!己所欲,亦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今天中国式的教育考试制度,就好比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盛行的科举制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你追我赶,最终只有精英份子才能挤过桥,其余的纷纷逃脱不了当落水狗的下场。分数录取线就好比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中的“一夫”,给理想丰满而成绩不优秀的学生当头一棒,震得他们两眼无神,心神俱碎。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是否不符合时代的发展,社会有没有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孔子之道?

要说隋唐时期举行的科举制度,那无非是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而制定的选拔人才的方法,直至明朝这一刻靠制度更是展现的淋漓尽致,文字狱层出不穷,统治者只想把那些狭义的思想灌输给天下,好为自己博得”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的功名,不得不引得一片唏嘘。其实现在的中国教育何尝不是这样呢?在中国,要求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国家以及人民寄予我们非常”高“的期望,他们认为中国的孩子具有非凡的天资,是聪慧的,有能力的,但是,却从没体恤学生本身的思想。学生一方面在学习上苦不堪言,另一方面还得承受家长厚厚的期望,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望子成龙,而且绝大部分肯定的认为只有读书才能够出人头地,无论是在思想上,语言上,动作上,都严格要求孩子,轻则说,重则打。读不好就是对自己的不孝,读得好皆大欢喜。我们真的应该反省,到底有没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曾经就有不少父母寄予孩子太大的厚望,因为孩子高考分数线差几分考不上重点大学就一味的责骂孩子,最终年纪轻轻的孩子因为承受不了父母的责怪以及舆论的压力,从楼上一跃而下,用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是的,分数固然重要,但学校到底教给了孩子些什么,除了课本上的知识,还会教什么?他们毫无疑惑的认为读好书就是人才,人才就能帮助国家兴旺发达起来,就能实现中国的”复兴“之梦,可是我要说这个观点是不可取的。学生逃课,旷课的人与日俱增,打架斗殴也不在少数,甚至有学生因为鸡皮疙瘩点小事就将自己的老师直接刺死,我们应该反思。除了成绩,是不是还应该更加注重学生们的心理素质,道德修养的培养。是不是不能再一味的追求重点高中或是其他的不是学生所喜爱的?我们是不是不能再:”己所欲,施于人“?

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值得中国式的教育彻底反思一回的,是不是应当”因材施教“而不追求完美?人生来就会有瑕疵,但每个人都有他们的优点所在,如果人们能够更善于并利用这一点,那我想中国的复兴之梦将更快实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为什么自己有钱以后很多人不喜欢他了。哲学家说:因为你有钱后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了,富人仔细体味着这句平淡无奇的话,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人往往是自私的。只是有的人私心特大,有的人私心较小而已。但这个世界是公平的,自私的人永远是不受欢迎的。世界是由许多人组成的一个整体,我们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 只有拥抱着才能飞翔,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和理解。人活一辈子,其实就是与其他人沟通。要能够沟通,就必须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现在许多人就如前面那个富人,一有些钱就目中无人,说话也变了味,这样的人浑身尽是铜臭味,他只愿交往比他富的人,完全忘记了“达者兼济天下”这句话,别人在他眼里都是穷光蛋,说话不客气,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样的人是要吃大亏的。 陈世美一心只想荣华富贵,他攀龙附凤,杀妻灭子,终究是人才两空,死在包大人铡刀之下。唐明皇宠信杨贵妃,不顾百姓劳顿,岭南快马送荔枝往长安,终究弄得众叛亲离,江山破碎。 而唐太宗则知道这个道理,他采纳魏征的“十思”而天下大治,百姓安居乐业,自然国泰民安,历史上才有贞观之治的美誉。 孟子进言齐威王,以““齐桓晋文之事”晓之以理,阐述了要体谅百姓,使其“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则天下可运于掌上,民之归如水之下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多为别人想想,世界将更加和平。想想那些医疗事故,那些残疾人,如果是你呢?想想那些被虐待的战俘,那些流离失所,挣扎在水深火热中的难民,如果你也在其中呢?想想那些被端上餐桌的猴头、熊掌,难道动物就没有生存的权利吗?这些太可怕了,可这却是一些人的所作所为,他们的行为将被人们唾弃,他们终有受到惩罚的那一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你着想,真诚才能换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世界一定会更加和平,安宁。生活得更加和谐,充满快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鲁迅在《阿Q 正传》中塑造了一个“乐观”的阿Q 形象,他的“乐观”就是把自己的痛苦建立在别人身上,欺软怕硬。我们的现实社会又何尝不是这样?这个社会现在需要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美德而不是“阿Q 精神”。我们要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能让社会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更加友好,社会才会进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提高个人精神境界的良药。某省重点中学的一名高三学生的被患疑似甲流应停课,家长却以孩子也是被别人传染为由不愿让孩子停课。多么不负责任的一句话,自己的孩子患病却责怪到别人头上,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停课却要连累多少学生,中华传统美德,儒家经典,个人修养,此时此刻都到哪里去了?倘若这个孩子传染了更多的人,那么是不是整个年级都要因此停课呢?这个家长的行为也影射出了我们许多社会问题,我们只为个人利益考虑,忽略了整体,如果每个人都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不是每个人的精神境界就会因此提高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锦囊妙计。福建南平人郑民生为了宣泄自己对社会的不满造成了9名小学生死亡,4人受伤的骇人听闻的事件。追跟溯源,不也是因为别人把怨恨加在他身上,他又加在别人身上所致的吗?社会需要和谐,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一份宽容。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社会需要和谐才能进步,国家需要社会和谐才能稳步前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这些的前提和保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有原则的忍让而不是毫无原则的容忍,懦弱。

有些人欺软怕硬,我们无需忍让,应用好言相劝。在我们交际中要学会有原则,在不失去自我的情况下忍让。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平等,社会才能和谐进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春秋谈当代,道理每个人都懂,却很少有人真的去做。我们要真的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会提高我们的个人修养,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才能让社会和谐进步发展,才能让每个人都活得快乐! 谨记:三思而后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面对银杏树的深思

坐在窗边,我痴痴的望着窗外银杏树上的苍翠的叶子。在微风中轻柔舞动着,充满生机,富有生气„„我痴迷了,陶醉了!

正当我着迷于此时,另一幅画面不可阻止的印入了我的脑海里。细细的,黑黑的枝干上,挂着几片零丁的叶子。叶子枯黄,带着那么一丝病态,如同被霜打过的茄子一般。这不正是我家阳台角落里那盆桂花吗?为何被遗落在了角落里了?

还记得刚买回家时,是花农从土里挖出来放在花盆里的。枝叶上还开着些许米白色的花,不甚多,却甚香,沁人心脾。我喜爱极了!

为何过了一个冬之后,毫无叶子的银杏树焕然一新,孕育出了嫩叶,显示出蓬勃生机?又为何桂花苗却从可爱极了的模样变得如此萧条,落败?

望着杏儿树思索着„„

忽儿,两只小鸟映入了眼帘。它们很自由,很美。头上有一撮白色的绒羽,这和它那漆黑的的外表有那么一点格格不入。但它却是很美,它们相互追逐着,相互嬉戏着,在浓密的叶层中上窜下跳,或许,正在啄食着那美味的虫儿。这一幕把我带回了童年。

那年我七岁,在老家农村,我爬上树去掏鸟窝,取出一只刚出壳不久的幼鸟,它还没有长羽毛,嫩红嫩红的。我好奇地把它带回家精心喂养,它的羽翼渐渐的丰满了。到后来,也可以飞出那么一两米的距离了。我很高兴,因为我觉得我见证了一个生命的成长。这总是让人很愉悦!

现在突然想来,觉得它比其它的鸟儿少了那么一点什么,是什么了?对了,是少了那么一点大自然的灵性!

可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并没有“伟大”的将它放归自然,可能是自私心在作祟吧。但是因为一次大意,它却置身猫腹了,那时,我十分懊丧。

如果又下辈子,祝愿它不再遇到调皮捣蛋的我。

答案似乎愈亦的明朗了。上述二者皆是大自然的宠儿,喜欢自由,喜欢在无拘无束的的环境下出生,成长,直到死亡。喜欢自己去努力的汲取阳光,喜欢自己去奋起而飞,搏击长空。而不是被人们限制于一盆,一笼里面。

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渴望自由了?不喜欢没有被他人强加东西在身上的感觉了?裴多菲说:“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这和孔老夫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是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了?

将心比心

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人际交往中,将心比心不失为一条良好的交往准则。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些将心比心,凡事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多想想,那么和谐就很容易。

一个作家去医院输液,年轻的小护士为她扎了三针都没有扎进血管里,眼见针眼泛起了青包,疼痛之时正想抱怨几句,却抬头看见小护士额头布满了汗珠,于是安慰道:“不要紧,再来一次。”第四针果然成功了,小护士叹了口气,连声说“阿姨,对不起,我真感谢你让我再试一次,我是来

3

实习的,你是我第一位病人,要不是你鼓励,我真不敢再给你扎了。”作家告诉她:“我想起了我的女儿,在医科大学读书,我只希望她也能得到她第一位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将心比心,会对孩子多一份怜爱,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理解和宽容。

同时,它也是一种很巧妙的鼓励方式,万事开头难,不管是别人还是自己,在第一次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多多少少会遇到一些困难,或许会给别人造成麻烦和困扰,这时,得到别人的宽容和理解,是一种最有力的鼓舞。

一位客人吵着要见餐厅经理,一位服务生过去解决情况,“你看,你们的牛奶是坏的,把我一杯好好的红茶糟蹋了!”服务生连忙道歉,并很快地换了一杯来,和先前一样,一杯红茶,碟边放着新鲜的柠檬和牛奶,又轻声说道:“我是不是能建议您,如果放柠檬就不要放牛奶了,因为有时候柠檬酸会使牛奶结块。”客人脸一下就红了,很快地喝完离开了。有人笑问服务生:“明明是他自己不懂,你为什么不直说呢,他那样粗鲁的叫你,为什么不还以颜色?”回答道:“理直气和!”

有时候我们遭遇如此误会,更应该用一种委婉的方式化解,正因为道理一说都明白,所以用不着大声吼出来,理直气壮是对的,可是在待人处事时,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一下在当时的气氛下,“理直气壮”是否可以解决矛盾,将心比心,别人有错的时候,和气、委婉地指出来,给人留一个台阶下。如果在当时本就紧张的气氛下,还大声地给以反驳,最后让对方难堪,这样更加深了矛盾。

在生活中,多为别人想想,别人也在为自己着想,多一些将心比心的感悟,人与人之间便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这点,人际关系一定会更加和谐。

将心比心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与人相处,民族与民族相处,国家与国家相处,都需要将心比心,这样人们才可以和睦相处,民族与国家才会得到和平。

众所周知,美国是受恐怖助于威胁最大的国家,基地组织为何要与这个世界上经济水平军事水平最发达的国家唱对台戏呢?是基地组织为了钱或别的利益才有与美国斗争的野心,还是美国自己因为一些事而激怒了别人?

从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的一段话中我们可以明白为什么美国是恐怖组织袭击的首要主标,是美国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将战争带到中东地区,让中东地区常年战乱。

最近新闻报道了本拉登被杀的事实,本拉登死了,恐怖主义就会消失吗?我认为不会,美国如果总是将己所不欲的战争施于别人,那么反抗者就会越来越多,他们自己也永远摆脱不掉恐怖主义的威胁。

世界上还有很多发达国家将自已所不欲的东西强加给一些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一边喊着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一边却又在一些小国家建造重污染的工厂。在这时我真想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名言翻译成各国的语言,然后理直气壮地告诉他们的总统,来唤起他们的仁爱之心。

或许是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之深,中国人最懂着将心比心。

自从长达数年的抗日战争和内战终结之后,中国几乎没有发动过别的战争,中国人是爱好和平的,因为他们知道战争的痛苦和艰难,他们最懂将心比心,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所以中国赢得了和平发展的大好机遇。国力增强,中国人能够在国际社会中扬眉吐气。在

钓鱼岛事件之后,激起过中国人民的愤怒。但是当日本大地震之后,中国人又慷慨相助。赢得了日本人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赞誉。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做什么事都要将心比心,这样才可以得到别的尊重。我们将孔子的精神发扬广大,才能在这个世界屹立不倒,才能千古流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夫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品格,可是很多人却没有这种高尚的品格,有些人却为了这种品格牺牲了许多。

东晋大臣庾亮,有一匹很凶的马,有人让他卖掉,他却说:“我卖掉了它就会有人买它,那样会伤害它的新主人。难道因自己不安全就要嫁祸他人吗?”庾亮的所言就体现了这种高尚的品格。他没有因为自己会受到伤害就将这种伤害转移给别人,而是将危险留给自己,他的这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品质应该让我们感到敬佩。

与他不同的是庄子笔下的一个“鲁侯养鸟”的寓言:某海鸟停落在鲁国城郊外,鲁侯以为它是只神鸟,令人捉住他,以非常丰盛的宴会来欢迎它,对它比对神还好,可是他的热情却让这只鸟惶恐不安,不吃不喝三天,最后死去了。鲁侯对待这只鸟就没有想到这只鸟真的需要什么,他并没有想到这是只普通的海鸟,它所需要的只是能够让它填饱肚子的食物和自由飞翔的地方。鲁侯用他自己认为好的方式最终害了这只普通的海鸟。从鲁侯的这个故事我们就该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待别人是否也是这样,不弄清别人需要什么而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我们应该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大禹同样拥有着这个高尚的品格,他因为自己的亲人,朋友和乡亲着想,怕因为洪水而失去生命,离开自己刚结婚的妻子,率27万人治水,夜以继日进行疏水工作。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经13年奋战终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业,他都江堰宏伟的业绩造福了千千万万的人们,世世代代的成都人都受到了他功业的庇佑。

当战国的白圭与孟子谈论起治水的时候,白圭说:“让我来吧,我一定比禹做得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水流到别国不就完啦,省事多了。”然而他只看到了对自己的益处而忽视了对别人的不利。他没有想到当洪水流到别国时别国人民的苦难,他没有像大禹那样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自私他完全没有考虑到别人。他没有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种品格,也是当今社会的许多人所缺乏的,我们应该将孔夫子的这句话时刻记在心里,提醒自己,应该怎样做人,这样才能终身行之。

将心比心 将心比心,这是人与人交往的最重要的东西。孔子如是教导子贡,也教导千万代炎黄子孙。 人与人交往,难免会有摩擦,会有意见不合。廉颇和蔺相如不也曾争了个脸红脖子粗吗?如果二人都各执己见,一直这么对下去,不愿寻找一个“平衡点”,那国家能安宁吗?将心比心,试着站在对方角度来看待分歧,才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才会突然发现自己本来坚持的,或许是对对方的不尊重。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本事强调朋友之间应该以诚相待,但这也不能缺乏将心比心这一为人处世的原则。我们常说“有什么就说什么”,朋友之间就这彼此来考虑问题,把心摆出来,把心里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双方互相理解礼让,不也是将心比心吗?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偏偏总会有那么些人“己所不欲,必施于人”。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恰好反映了两个政府对千年前孔子的教导的实行程度如何。美国积极应对危机,使自身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并且稳步发展。但德国纳粹却将危机转嫁给他人,对外侵略,肆意扩张,公然挑衅《凡尔赛和约》。为什么同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国,面对危机时的态度会截然相反?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不仅是作为一个人的人生哲学,也是一个国家立足世界的根本所在,如若不然,那将会遭到世界人民的反抗,它将无法跻身世界民族之林。

将心比心是为人处世的道理,也是治国的原则。

君臣相处,做到将心比心,则可以天下安定,九州繁荣;反之,则国破家亡,往事如烟。唐太宗和魏征,齐桓公和管仲,他们都是本着为国为民的心相处共事。在君,为国;在臣,为民。如此,将彼此的真心摆在一起,管他逆耳忠言,管他曾经恩怨,为民为国才是最重要的。不把自己不想的不强加给对方,不强给百姓和国家。

当自己想对他人发火时,先想想对方会怎么想,反省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一定要尊重别人。发生矛盾时,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谈心,说出真心话,就做到了将心比心。这就是值得我们一生都遵行的为人处世之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终身行之者也。

——题记

有俗语云:“强扭的瓜不甜,”爱情如是,为人处事亦应如是。凡是多为别人着想,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则会更加融洽,更加和谐。

历史上有许多人物虽谈不上遗臭万年,但也绝对不是正面角色,这些人物的普遍特色则是欺压百姓、丧尽天良。攀龙附凤,崇尚拜金主义与享乐主意而不惜杀妻灭子的陈世美,终究是人财两空,死在包拯的铡刀之下;恃宠而骄,不顾百姓劳累从岭南快马送荔枝往长安的杨贵妃,终究弄得众叛亲离,江山破碎。

凡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不会使自己受人唾弃。

而历史上也不会有众多明君,以使百姓安居乐业为己任将天下智力得井井有条从而永垂青史。唐太宗采纳魏征的“十思”来治理天下而天下大治,国泰民安,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美誉;齐威王采纳孟子的谏言,从而“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而使天下运于掌上,民之归如水之下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是多为别人着想,世界将和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地球也应遵循这个客观规律,否则,人类必会尝到自己种下的恶果,别在污染了之后才想到治理,别在强迫了之后才想到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你着想,真诚才能换真心,若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世界一定会和平、安宁。

将加人,先问己。——后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一人需终身行之的警示。自己不愿承担与履行的事物,我们为什么要要求他人一定要实行呢?更不能将自己的不满和对社会世俗带有的偏见而强加到他人身上。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有太多的矛盾和争吵但追究其根源,却大都是人自己的私欲致使的。

前段时间曝出陈光标“伪慈善”,但是经过多番的调查,终于澄清了陈光标在慈善事业上所做

的巨大贡献。他不仅在中国,还有对其他国家的援助。可媒体却轻易用“伪慈善”来侮辱一个人的人格与信仰。媒体不会像陈光标一样捐那么多钱,所以他们才想出法子试图让陈光标“原形毕露”来换取更多的财物,媒体的报道着实让所属的机构吃到了甜头,但在最终证明了陈光标的清白的时候,也给他及他的家人带来的伤害,当我看到陈光标的采访的时候,他说“我做过的事情都是好的,所以我不怕。”可是采访到他的家人的时候,他的母亲却在镜头前落了泪,说着最害怕自己的孩子出事。让原先在镜头本来微笑的陈光标不知所措,最终流下了愧疚与不甘的泪水。媒体将陈光标作为一个乐子,媒体自己做不到这样的慈善,却因为私欲让一个含辛茹苦的母亲流泪。有谁能像陈光标一样将自己的全部家产捐出?又有谁能在日本地震第一时间到达日本,在车上挂上五星红旗,在西服上贴着五星红旗去帮助日本人?他时刻记着,他在做慈善,他是一个做慈善的中国人。看到真相,那些媒体带着空穴来风的消息不会愧疚吗?为了自己而使他人陷入困境,难道他们忘记了“勿施于人”的道理了吗?

庄子笔下有一个“鲁侯养鸟”的寓言:有只海鸟停落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以为这是只神鸟,令人把它捉住,亲自把它迎接到祖庙里,毕恭毕敬地设宴迎接,并将它供养起来,每天都为它演奏音乐,给它喂牛羊猪肉。鲁侯的热情招待把海鸟搞得头晕目眩,惶恐不安,一点儿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过了三天就死了。我们从不想过是否对他们不是伤害,我们只是一味的为了自己的私欲“奋斗”和“执着”。

我们会发脾气,会不满,会不甘。但请别忘记做事有度。私欲施于他人,最终并将害了自己,也对他人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我们更该谨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修身之道,这是前人的警示,更是对我们的期望。


相关作文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作文900字
  • 历史的画卷,因岁月的冲洗,显得枯黄陈旧,将历史的足迹点点抹淡.然而,华夏五千年的文化,总有些像<论语>一类的书籍虽早已褪去了华丽的色彩,显得古老陈旧,但实则它与我们的距离并不遥远.--题记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论语·卫灵公>.<论语> ...

  • 作文作文400字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历史的画卷,因岁月的冲洗,显得枯黄陈旧,将历史的足迹点点抹淡.然而,华夏五千年的文化,总有些像<论语>一类的书籍虽早已褪去了华丽的色彩,显得古老陈旧,但实则它与我们的距离并不遥远.--题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 ...

  • 初三下册第五单元作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3900字
  • 1 第五单元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目标导航 1.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孔子和孟子,走进这两位先贤的思想世界,从而综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综合培养学生查阅.整理.筛选.整合资料的能力,综合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写作指导 有关孔子.孟子的生平经历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 ...

  • 高中作文 风度 甄瑶作文1000字
  • 风度 高一(1) 甄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风度,"授人玫瑰,手留余香"也是一种风度. 在我的人生观里,风度是形容一个人的行为,但这种行为却少之又少.又很多人认为,风度就是绅士的行为,比如说:在食堂里,男生帮女生买饭,又再者说:某人弄脏了你的衣服,你却 ...

  • 让融洽之花绽作文1200字
  • 小编导语:这是2013云南卷高考满分作文:让融洽之花绽,历年高考满分作文是即将参加2014年高考考生写作时的参考作文,小编整理了2013年高考满分作文,同学们可参考写作,更多高考满分作文尽在百度攻略. 中华民族历来都是以和为贵,在千百年的淘洗中,它仍是神采飞扬.让我们本着以和为贵的美德,去灌溉融洽之 ...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作文5600字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面对银杏树的深思 坐在窗边,我痴痴的望着窗外银杏树上的苍翠的叶子.在微风中轻柔舞动着,充满生机,富有生气„„我痴迷了,陶醉了! 正当我着迷于此时,另一幅画面不可阻止的印入了我的脑海里.细细的,黑黑的枝干上,挂着几片零丁的叶子.叶子枯黄,带着那么一丝病态,如同被霜打过的茄子一般. ...

  • 公益作文 (4)作文2200字
  • 公益并非是一个伟大的词汇.这只是一种社会责任.本来是不可推卸的,却在一昧的被人忽视.你不需要有多么强大的同情心,也不需要有多么聪明大脑,更不需要有多强的能力.多大的智慧.你都可以去从事公益,并且是无时不刻.当你选择随意拾起地上的一片纸屑,你在做公益.当你选择在公共场所保持随时随地的安静,你在做公益. ...

  • 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2000字
  • 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如今所有人从识字起就听说的教诲.这短短的八字,将横贯古今的永恒真理刻在了我们人生之书的第一页上.从呱呱坠地开始,我们便开始奉行.一日如此,日日皆然. 这八字真言,正是"责任感"三字的施行之道 ...

  • 争地盘作文作文1700字
  • 期中作文分析 植物有争地盘的习性,大都是成群成群的盘聚,不同群族的植物就会因被包围孤立而枯萎了.植物争地盘的行为是无所不用其极,树枝与藤蔓的蔓延,根的伸展与缠绕.最惊人的是种子,可以靠自己弹射的力量,射数米之远:或靠着风力,翻山越岭.只有一种树木不成群结队地争地盘,就是那些高大的乔木,它们是单独地向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