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作文取名字作文32800字

初一作文

给你的文章起个响亮的名字

教学目的:

了解作文拟题的几种方法,学习多角度、创新拟题的方法。

教学设想:

1、借鉴课本。从语文课本中找出具体的例文,明确拟题的分类。

2、实际应用。给所示材料拟定不同题目,然后选择最优,体会响亮的文题给文章带来的益处。

3、学会多角度拟题,使文章的题目响亮起来,从而避免学生文章写事就是《难忘的一件事》,写人就是《难忘的一个人》。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阅读课文中的篇目。

2、阅读作文拟题材料,给文章加上不同的题目,并在旁边注明拟题的理由。(也可在课堂完成)

教学难点:

拟题分类的把握:事实上不同角度的拟题有时也是相通的。如《生命 生命》一文题既是以相对应的词语出现在文题中,又体现了作者文中对生命的呼唤这一主旨,题意丰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拟题分类简介:(教师据课文举例说明并板书)

1、浓缩文章内容。如:《第一次真好》《春》《济南的冬天》《看云识天气》《山市》

《散步》《秋天》

2、概括文章的观点或点明作者写作意图(多用在议论性文体)。如:《我的信念》

《谈骨气》

3、体现文章的线索,表现写作思路。如:《山中访友》《风筝》《羚羊木雕》

4、表现文章的复杂构思,题意丰富。如:《走一步,再走一步》

5、形象感强,产生画面的美感。如:《水中的蓝天》《繁春落叶》

6、以诗句或格言做题。如:《落红不是无情物》《态度决定一切》

7、以相对应的词语出现在文题中。如:《生命 生命》《月亮上的足迹》

《这不是一颗流星》

8、以比喻、拟人的修辞作题。如:《风不能把阳光打败》

三、当堂训练。(给材料拟题并说一说理由,让学生拓开思维,充分讨论。)

参考:《那天,阳光好暖》 《抬起头来做人》 《一碗馄饨》

《感激生活》 《一分钟》 《我们的班主任》

四、布置作文。(出示提示语)

感谢明月照亮了夜空,感谢朝霞捧出了黎明,感谢春光融化了冰雪,感谢大地哺育了生灵;感谢母亲赐予我生命,感谢生活赠友谊爱情,感谢苍穹藏理想幻梦,感谢时光长留永恒公正。感谢你,我衷心谢谢你,我忠诚的爱人和朋友;感谢你,我衷心谢谢你,这旋转不息蔚蓝色的星球。感谢生活,感谢和平,感谢这一切一切的所有,感谢这美好的所有!

这世间有太多太多的值得我们去感谢的人或事,请以“感谢”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别忘了给你的文章起个响亮的名字哟!

作文阅读材料:

仔细阅读,请你给下面几篇文章加上题目,可以是不同的几个哟!

《 》 《 》 《 》

一缕金色的阳光从窗口斜射在桌子上,照在信封上,那天阳光好暖啊„„

我又站在了信箱前,我知道,这是今天最后一次开信箱了,明天„„唉,都是为了那个明天,我不明白:15岁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怪念头,是的,妈妈管这叫作怪念头。明天就是我15岁的生日了,每个人都会有15岁的生日,可是惟独我想出了这种庆贺生日的方法。两个月前,我寄出了我的“婴儿”――一篇小说。两个月后的今天希望能收到一份录用通知书,这是我自己的生日礼物,一份自己给自己的礼物。两个月来,我不知开了多少次信箱,可是今天,我却怕了,怕信箱依然是空的,怕„„钥匙在手里紧紧地握着,铁将军依然不动,可最后锁还是抖抖嗦嗦地开了,一封信,还有一本杂志,我惊喜得快要蹦起来,那信,是报社寄来的,管它呢!我兴奋地冲进了卧室,甚至没看见母亲微微皱着的眉头。

那信一定是一些鼓励的话,或者还有修改意见。我拆开了一角,怎么是铅字打印的,我凭着经验知道,这是一封退稿信,我曾多次看见当编辑的妈妈匆匆寄出,我脑子里混乱了。

早晨,妈妈点燃了15根生日蜡烛,因为我生在太阳初升时。妈妈并没有让我吹灭,而是捧出一个旧信箱,我很惊奇。“这是你的生日礼物。”妈妈说道。我打开了,是一叠信,打开一封,是退稿信,再打开一封,还是„„整整60封。妈妈说道:“我年轻的时候是一位业余作家,每月我都要寄出一篇作品,可每月都要收到一封退稿信,我也曾气馁过,可一隹老编辑曾对我说过,写作是一条荆棘丛生的路,你可能永远也走不进那金字塔,但人生的价值你却获得了。人的心中要有希望,妈妈给你订了《希望》杂志就是希望你能懂得这一点。”我抬头望着那暖暖的阳光,顿时明白了。“15岁,人生刚开始。”不知怎的,我想起了这句话。

那天,阳光好暖,好暖„„

《 》 《 》 《 》

那一年,那个小男孩,不过八九岁。一天,他拿着一张筹款卡回家,很认真地对妈妈说:“学校要筹款,每个学生都要叫人捐钱。”

对小孩子来说,直接想到的“人”,就是自己的家长。

小男孩的妈妈取出5块钱,交给他,然后在筹款卡上签名。小男孩静静地看着妈妈签名,想说什么,却没开口。妈妈注意到了,问他:“怎么啦?”

小男孩低着头说:“昨天,同学们把筹款卡交给教师时,捐的都是100块、50块。”

小男孩就读的是当地著名的“贵族学校”,校门外,每天都有小轿车等候放学的学生。小男孩的班级是排在全年级最前面的。班上的同学,不是家里捐献较多,就是成绩较好。当然,小男孩不属于前者。

那一天,小男孩说,不是想和同学们比多,也不是自卑。他一向都认真对待老师交代的功课,这一次,也想把自己的“功课”做好。况且,学校还举行班级筹款比赛,他的班已领先了,他不想拖累整班。

妈妈把小男孩的头托起来说:“不要低头,要知道,你同学的家庭背景,非富则贵。我们必

须量力而为,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你是学生,只要以自己的品学,尽力为校争光,就是对学校最好的贡献了。”

第二天,小男孩抬起头,从座位走出去,把筹款卡交给老师。当老师在班上宣读每位同学的筹款成绩时,小男孩还是抬起头来。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富贾豪绅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

妈妈说的那一番话,深深地刻在小男孩心里。那是生平第一次,他面临由金钱来估量人的“成绩”的无言教育。非常幸运,就在这第一次,他学习到“捐”的意义,以及别人所不能“捐”到的、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

《 》 《 》 《 》

那天,她跟妈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意思地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

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不来,纷纷落在碗里。“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泪,对面摊主人说,“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会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女孩愣住了。

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要凉了!”

这时,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 》 《 》 《 》

一声平凡的问候,隐含着友谊的开始;一句普通的鼓励,预示着感情的投入;一朵花的芳香,送来了一份美丽的心情;一片云的飘逸,带来了一帧精美的邀请。

感激奏,我们牵着朋友的手,飞入花的心;感激夏天,我们擎着美丽的伞,冲进雨的情;感激秋天,我们缘着茂密的根,寻找收获的奥秘;感激冬天,我们望着高远的天,狂草生命的热情。

当我们抱着感激生活的心态走进人生,你会惊喜地发现,那些蛰伏在我们心灵深处的美好种子,原本可以如此轻易地发芽、开花、结果!

感激生活,心灵与心灵越走越近;感激生活,矛盾与矛盾越走越远;感激生活,给予和索取同样心安理得;感激生活,你既是感激者又是被感激者„„我们很难左右天晴还是天阴,我们却可以保持良好的心境;我们很难改变自己或是别人的命运,我们却可以笑对人生。漫漫长夜,

迎来清晨;走过黑暗,就是光明;久寒之后必是春,久旱之后有甘霖;山穷水尽泥路短,柳暗花明又一村新。

感激山川,才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感激江河,才会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喟叹;感激草木,才会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企盼;感激雪花,才会有“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的陶醉。

时时感激生活,我们才能胸怀宽广,高瞻远瞩;事事感激生活,我们才能耳聪目明,无敌于天下。

《 》 《 》 《 》

著名教育家班杰明曾经接到一个青年人的求救电话,于是与那个向往成功、渴望指点的青年人约好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

等到那位青年人如约而至时,班杰明的房门敞开着,眼前的景象令青年人颇感意外――班杰明的房间里乱七八糟、狼籍一片。

没等青年人开口,班杰明就招呼道:“你看我这房间,太不整洁了,请你在门外等候一分钏,我收拾一下,你再进来吧。”班杰明一边说着一边就把房门关上了。

不到一分钟的时间,班杰明又打开了房门,并热情地把青年人让进客厅。这时,青年人的眼前展现出另一番景象――房间里的一切已变的得井然有序,而且有两杯刚倒好的红酒,在淡淡的香水气息里还漾着微波。

可是,没等青年人把满腹的有关人生和事业的疑难问题向班杰明讲出来,班杰明就非常客气地说道:“干杯,你可以走了。”

青年人手持酒杯一下子愣住了,既尴尬又非常遗憾地说:“可是,我„„我还没向您请教呢„„”

“这些„„难道还不够吗?”班杰明一边微笑着一边扫视着自己的房间,轻言细语地说,“你进来又有一分钟了。”

“一分钟„„一分钟„„”青年人若有所思地说,“我懂了,您让我明白了一分钟的时间可以做很多事情、可以改变许多事情的深刻道理。”

班杰明舒心的笑了。青年人把杯里的红酒一饮而尽,向班杰明连连道谢之后,开心地走了。 其实,把握好了生命中的每一分钟,也就是把握了理想的人生。

《 》 《 》 《 》

我与班主任初次见面的那一天,恰巧我迟到了几分钟,我喊了声“报告”,便站在门口等待命令。

班主任看了我一眼,冷冷地说了声“迟到了!先进去找个位子坐下来吧!”那严肃的表情,严厉的口气,使我不禁紧张起来,尤其那目光,很犀利,更让我浑身不自在。

仔细打量,班主任长得高高瘦瘦,穿一身休闲装,两手往口袋里一插,一副精明能干的样子。从她的处我介绍中,我知道她是个“厉害角儿”。她还说了一大堆诸如“上一届的学生怎么优秀,希望我们三年后也能为学校再创辉煌”之类的话。一听就知道是给我们来了一个“下马威”,不让我们有一点懈怠的理由。看来,我们以后的日子不好过喽!

果然不出我所料。自从开学后,班主任就对我们毫不客气。学习、生活样样抓,而且事事都要我们做得优秀,丝毫不差,否则,一顿训斥肯定是免不了的。

有一次,我在中午放学时将本子捧回教室,没来得及发,就放在讲台上。午休时,班主任来检查工作。她的目光扫视了一圈后,定格在讲台上的本子。“这些本子谁放在这儿的?英语课代表呢?”我怔住了,慢慢地站起来,心跳不由得加快。“你怎么搞的?本子捧来也不发掉!同学们还怎么做作业呀„„”我觉得委屈,正想分辩什么,抬头却正好迎着班主任的目光,那目光比以前更犀利了,仿佛能洞察一切,知道你心中的所思所想。我终究还是“低头认罪”了,可心里却憋着一股气儿,觉得班主任太苛刻。

从此我很少正视班主任的眼睛,我怕见到她的目光,怕那目光里的威严,因此我也常常觉得班主任很难接近,与我想像的“像母亲般和蔼可亲”的形象截然相反。

这种印象一直持续到了期中考试。那天刚考完语文,我就一溜烟跑出教室,想着快点回家休息休息。正走着,只见一个高高瘦瘦的身影出现在前方。天哪,是班主任!我怎么偏偏要遇上她呢!小心翼翼地抬头看了她一眼,发现她正笑眯眯地走来。这反而使我不大习惯。我还回头看了看,怀疑她是否真的在对我笑。她拍了拍我肩膀,说:“怎么样,试卷难不难?回家好好复习数学,明天细心点儿啊!”我立刻觉得有一股巨大的动力注入我的身体,那目光好像也柔和了些。人们常说:“爱有直露的爱,也有深沉的爱,但它们都是伟大的。”原来我身边也一直有着伟大的爱,只不过我没有认真发现、体会罢了。

考完试后,班主任依然还是那么不苟言笑,目光也一如既往的犀利,可我却不再惧怕。因为在那目光里不仅仅是威严,还有爱的力量,它会时刻提醒我,帮助我。

作文拟题技巧

题目,犹如人明慧的眼睛,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新颖独特的题目,可以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在考场上,一个靓丽夺目的标题能迅速激发起阅卷老师的好奇心,扣住读者心弦,使文章顾盼生姿,起到眉眼传神的作用,也能为作者行文提供一个明确的中心点,所以,“题好文一半”,要闯过高考作文关,使阅卷老师对其作文一见心动,甚至“一见钟情”,拟题有举足轻重之功 。在高考写作中,要拟一个好标题也不是一件易事,它是作者知识与素养的综合实力体现。如果我们能够熟悉和掌握一定的拟题要求和方法,让作文标题闪出第一道亮丽,就能在考场中写出大放异彩的文章来。

那么,一个好的标题应该体现哪些特征呢?具体说来,要做到“四要五美”。

“四要”,即:

(一)、要准确鲜明。标题应紧扣文章内容,一目了然。标题决不能作摆设,更不能让人摸不着头脑。而应紧扣话题,有的放矢。

(二)、要新颖生动。标题应不落俗套,让人耳目一新,激起阅读兴趣。

(三)、要简洁凝练。标题应短小精悍,醒目上口,给人广阔的联想空间。(四)、要含蓄隽永。标题应含义丰富、耐人寻味,又富有启发性。

“五美”,即:

(一)、动态美。在标题中恰如其分地冠以动词,使之具有一种力量美,使美的形象和情思更生动、更鲜明、更突出、更有吸引力,从而使标题具有动感。如《抉择》、《走出“规则”》、《诚信,归来吧》、《难舍诚信》、《带着诚信上路》等等,大多是动词、名词或由动词、名词构成的短语,给人一种动感。

(二)、力度美。在标题中,开诚布公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抓住本质,攻其要害,达到一种无以辩驳的力度美。如《选择中华魂》、《拷问灵魂》、《诚信不可抛》、《拒绝谎言》、《诚信是金》、《诚信,归来吧》、《六盏红灯不能照亮前程》等等都达到了这种效果。

(三)、含蓄美。所谓含蓄美,就是将丰富生动的内容,以藏而不露、或藏而稍露的方式

展示出来,进行提示点化,或褒或贬,让读者自悟其意,如《水边的„„》、《赤兔之死》、《另类童话》、《点一盏心灯期待诚信》等等。

(四)、古典美。恰到好处地引经据典,或恰如其分地改造、仿写古语,能使作文的标题有形象、有文采、有韵味、有节奏,表意精当,涵义深远,给人一种庄重深邃之感。如《若为人生故 诚信不可抛》、《无诚无本,无信无立》、《“山穷水尽”与“山重水复”》等等。

(五)、联想美。把代表相近、相反或异类的事物、情感、人物、事件等词语放在一起作并列的标题,使读者隐约地感受到二者之间存在的某种内在联系和丰富的内涵,从而开发读者的想象空间,丰富作品的内涵。如《我与大海》、《花与女孩儿》、《苦茶•咸泪•画眉鸟》、《家•人•灯》,就属此类。

怎样才能迅速提高高三学生拟题的能力?怎样尽快闪出语言的亮丽,给文章题目有一个漂亮的包装?我们结合近几年高考的实际和文章标题的要求特征,提供一些容易借鉴和操作的方法。

一、 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用比喻、拟人、双关、借代、夸张、设问、呼告、通感等修辞方法拟标题,就能给文章增添第一道亮彩。如:

1、比喻式。《小心这把双刃剑》,把移植人的记忆比喻为“在杀伤别人是也会杀伤自己的双刃剑”,准确而形象;《他们都选择了明月》,把“明月”比做“美好的心灵”,在文中不仅赞扬了老禅师、小偷选择了仁慈、悔悟的明月,还褒扬了孟子、俞伯牙、孙犁选择了正义、友谊和不断追求进取的明月,比喻生动,富有感染力。《凤凰的选择》,借郭沫若《凤凰涅盘》中“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凤凰而自喻,形象地描述了自己高考落榜后选择继续奋斗的心理历程,表达了自己愿在艰难中涅盘出新我的强烈愿望。再如《灵魂美丑的试金石》、《生命如花》、《放飞灵感的白鸽》、《拾起那一枚贝壳》、《第一颗青苹果》、《做一匹靠自己的黑马》、《生命如涛》、《攀登路上的烛光》,这样拟题,更加贴切、形象、新颖。

2、比拟式。《诚信“漂流记”》,把“诚信”拟人化,通过诚信巧遇“快乐”、“地位”、“竞争”的遭遇,得出富有哲理的结论:没有诚信不会长久,地位也是虚伪的,竞争也是会失败的。《寻找幸福》把诚信当人来写,开篇就说:我叫诚信,有六个兄弟,他们叫„„。又如《“诚信”喊冤》、《天空的诉说》、《我叫“把握”》、《写满爱的社会》等,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出卖诚信》,把诚信当物卖,一斤多少钱,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品味高三》,把高三当做能咀嚼、品味的食物,显得意味深长。还如《检阅你的青春》、《阳光很活泼》、《诚信出走》、《点击流行》、《酿造生活》等,也别有韵味。这样拟题,形象生动,使人感到亲切、容易产生共鸣。

3、双关式。《圆与缘》,利用汉字谐音双关的特点,巧借相似联想,由“圆与圆”的相交想到“缘与缘”的交错,从而感叹茫茫人海中那份来之不易的缘,引出“悟缘”“惜缘”的观点。此外,还有语义双关,如《灯》、《苦咖啡》、《药》,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再如《落花生》一文表面写落花生虽然不好看却很有用,借落花生赞美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古井》、《种子的力》、《挑山工》等小学课文也采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

4、借代式。《周庄,那一抹绿》,用一抹绿来借指周庄的绿的天、绿的水、绿的房屋,显示了“中国第一水乡”被一片绿色所笼罩的特点,简明而富有个性。再如《雨中,那把小红伞》、《时代呼唤雷锋》等中的“小红伞”、“雷锋”都富有指代意义。还如《倾听自己的心跳》、《绿色,我的梦》等。

5、引用式。文题中恰当地引用一些名言警句,能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使其作文增加一定的文化底蕴,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直挂云帆济沧海》、《少年心事当拿云》、《一晌贪欢》等。直接引用或间接改动现成诗文、歌曲、影视广告等,喜闻乐见,也可以使人倍感亲切,引起

共鸣,如《如释负重》、《将心比心》、《得失寸心知》、《横看成岭侧成峰》、《把根留住》、《姑娘你慢些走》、《爱,是怎样炼成的?》。

6、反问式。《牢骚太多真的不好吗?》,尽管答案在问话中,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有意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去追寻其中的道理,把发牢骚与说真话联系起来,化消极为积极。《成才全靠父母吗?》,中心论点寓于反问句中,更见气势。

7、对比式。《自尊?自辱?》,否定一个,肯定一个,两相对照,态度鲜明,耐人寻味。再如《生活的苦涩与甜蜜》、《奉献与索取》等。

8、通感式。就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融合,使之互通的一种修辞方法,亦称“移觉”。《我闻到了阳光》,把视觉、触觉能感受到的阳光,让人的嗅觉来感受;窗外,阳光明媚,鸟语花香,钻进鼻孔,沁人心脾,除了花香,不应该还有阳光吗?再如《“成长”有谁听?》、《甜甜的教鞭》、《温暖的黑板》,同样把嗅觉、触觉和视觉进行沟通,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思。

9、呼告式。《朋友,珍重》,文章将目光和心思投向高考后即将分别的特殊日子,一声呼语,一声叮咛,浓缩着一片真情,凸现文旨。又如《妈妈,再爱我一次》等。

10、设问式。《生活的真谛是什么?》,文章以“人生在于奋斗”立论,以设问句为题,既明确了论述范围,又启发读者从文中思考答案,把握中心论点。再如《谁丢了玉坠?》以及初中语文课本《谁是最可爱的人》等。

二、 妙用术语。

拟题时巧用人们熟悉的行业术语,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术语本身就有一定的含义,能使阅卷老师更容易掌握你的用意所在。如《送去主义》、《贫困的反作用力》、《校园写真》、《生活中的欧姆定律》、《拍卖诚信》、《真空下的加速度》、《催化人生》等。

三、 巧用词语。

拟题时可以充分的利用、挖掘生活语言,利用相似词语的颠倒、谐音、形近等特点产生的独特魅力使标题靓丽起来。如《打假与假打》、《秋天里的春天》、《向前看与向钱看》、《要我学与我要学》、《优质与忧质》、《扶贫与吃贫》、《给心灵松绑》、《保鲜诚信》、《没有异想,哪来天开?》等,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入耳入心。还可以利用意义相对或相反的词语来设置矛盾,以激发阅读兴趣,如《阳光下的罪恶》、《菩萨指引的血腥路》、《水与石》、《钢骨柔情》、《减负:让我喜欢让我忧》等。

四、 借名拟题。

拟题时应巧用名人、名言、名物、名事,并巧妙加以翻新,既给人亲切之感,又能增强感染力。如《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阿Q 新传》、《阿Q 学做诗》、《李白的泪水》、《感时花溅泪》、《不畏浮云遮望眼》、《痛并快乐着》、《失落的祝英台》、《一花一世界》、《科技与人文齐飞》、《一千零二夜》、《淡妆浓抹总相宜》等等。

五、 反向拟题。

运用求异思维,把一些公认的常理做反向思考,从而构成文题,往往能收到奇效。如:《到班门弄斧》、《有志者未必事竟成》、《虽贫,岂困?》、《常在河边走,也能不湿脚》、《三个臭皮匠,怎敌诸葛亮》、《前不见古人,后岂无来者?》、《忙人闲事》、《眼见一定为实吗?》、《享受挫折》、《要敢于走麦城》、《痛苦也是一笔精神财富》、《孔融让梨:是耶?非耶?》等

六、 妙用歌词。

群众喜爱的歌曲歌词脍炙人口、深入人心,一旦入题,非常吸引读者。尤其是流行歌曲的歌词,有的非常生动、别致,如:《痛并快乐着》、《潇洒走一回》、《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诚信,我的眼里只有你》、《从零开始:想说爱你不容易》、《谁不说俺家乡好》、《幸福着你的幸福》、《问世间情为何物?》等等。

七、 巧用符号。

运用数学公式和符号,能起到简洁、生动而又别致、醒目的作用。如:《成功=志+力+物》、

《多解的题:规矩=?》、《联想1+1》、《记忆≠智慧》、《移植记忆≠获取能力》、《XX+XX=快乐》、《1∶6的启示》、《0+0=7+(-3)吗》,激起阅卷老师急于探究内容的强烈愿望,从而产生一定的魅力。

八、 巧用并列。

以并列词语或短语做标题,突出文章所涉及的几个因素或蕴涵作品的主旨,增强读者阅读期待。如《一毛钱与诚信》、《春夏秋冬》、《图形•生活••思维》、《借鉴历史 开创未来》、《你的岁月,我的记忆》、《我的祈愿,我的爱》等等。

总之,拟题要从话题作文的具体内容和体裁出发,做到准确、简明、醒目、新颖、有诗意,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生活与媒体中有特色的语句。如目前引人注目的美伊战争,报纸上曾发表了一则《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评论,这个标题就是巧借了辛弃疾的词。 当然,标题只是文章的眼睛,与全文的内容相比,只是个“引子”而已。但是,没有好的“引子”,文章这颗“炮弹”就难以爆炸,有可能成为“哑炮”,这就势必会影响到考生的命运。所以,拟一个具有文学色彩、让人回味无穷的好题目,赢得阅卷老师的“芳心”,应该是每位高三考生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议论文常见的开头方式

沭中 胡道柏

一、好的开头的标准

1、要明确中心论点

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主张开宗明义。李涂在《文章精义》里说:“文字起句发意最好。” 一篇好的文章总能在开篇就让读者清晰地了解到文章的论点。

例:小鸟要飞翔在蓝天,需要有一对翅膀;实践要发挥它的作用,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就是实践的翅膀。

2、要精巧

议论文的语言贵在精辟深刻, 最忌罗嗦, 开篇语言精巧往往会给读者留下好的印象, 吸引读者的阅读目光。

例:人生弯弯曲曲水,世事重重叠叠山。热情去奔跑,去超越,然后才能拾掇失意后的坦然、挫折后的不屈、困苦艰难后的从容。(05年湖南卷《勇敢奔跑,勇敢超越》)

3、要有文采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议论文以说理、思辨见长,但这并不意味着议论文排斥文采。有文采的语言往往,先声夺人,更能吸引读者。因而议论文开头可以采用“设悬念”、“用典故”、“引名言”、“摆问题”、“会渲染”等方法。

例:我们总是感慨自己看不清命运的脸,彷徨在熙熙攘攘的乖舛间,俯瞰七彩的桥面,心中早已怅然不已。朋友,莫让浮云遮望眼。

二、常用的开头方法

文无定法,却又有法可循。下面先结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的开头方法:

1、 开门见山法:

这是议论文最常用的一种开头方式。这种开头方式,开宗明义,简洁明了,能统摄全文, 不失为一种普通但又实用的方法。

例:朋友,当你看见一堆堆垃圾高如小山,一条条溪河恶臭难闻,一股股有害气体毒害人体时,你的感想如何?我那时却是气愤得想大声呼叫:“请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我关注人类生存环境》)

点评:文章的开头采用设问的方式,一问一答,简洁有力,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为下文展开打下了基础。

2、故事导入法:

文章的开头先叙述一个故事,然后由这件事引起议论。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故事导入法。采用这种方法开头因为是就事说理,针对性强,所以能使文章富有说服力。但要注意例举的事例必须真实典型,笔墨务必省俭。

3、释题入篇法:

在文章开头,就对标题或相关概念的含义加以解释和阐发,表明自己的观点,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释题入篇法。这种开头方式往往使文章节奏舒缓,给人留有思考的余地。

例:我赞美“舍生取义”。因为“舍生取义”是千百万仁人志士的人生哲理,它激励人们为了真理和正义的事业而献身,它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崇高、圣洁,它使一切见利忘义之辈、苟且偷生之徒变得渺小、丑恶。 ——《舍生取义赞》

点评:文章开头通过对“舍生取义”的含义的阐述展示了自己的观点,语言简洁而立场鲜明。

4、巧用修辞法:

修辞是语言运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巧妙而贴切的修辞方法的运用常能使语言增添许多风采。

例1:假如我是小鸟,我会记住那出生时的巢穴假如我是树苗,我无法忘记那滋养我的土地假如我是江河,那雪域高原成为我记忆中的烙印假如„„无论我是什么,无论我以什么方式存在,我可以忘记周围的一切,甚至可以抛弃自己,但有一样东西是不可泯灭的——那就是回报。(《诠释回报》)

例2: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的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对人以和,待人用善,待人和善。(《待人和善》)

点评:例1运用似物、排比手法,例2采用排比,生动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三、方法技巧

修辞的巧妙运用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而在考场作文中,考生若能熟练运用修辞方法扮靓语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下面我们重点来探讨巧用修辞法的一些技巧。

1、比喻式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使道理深入浅出,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

例1:自负,像一个泥潭,陷进去就难以自拔;自卑,像一根受了潮的火柴,难以把希望之火点燃。所以,我们既不能自负,也不能自卑。 ——《自负与自卑》

例2:爱心如三月的春风,能唤醒沉睡的生命;爱心如久旱后的甘霖,能滋润龟裂的心田;爱心如冬日的一缕阳光,能驱散凛冽的寒雾。请把你的爱心留下,请把你的爱心带给他人。 ——《学生习作》

2、排比式

排比手法能增强语言的气势,使文章更具文采。

例1:如果说雏鹰腾飞苍穹要经历风雨的打击,那么,那搏击长空的意气就是它那犀利的双眼;如果说骏马奔驰于旷野要经历千万里奔跑的锤炼,那么,那奔腾万里为夙愿的意气就是助其翻越千山万水的铁蹄。人,欲傲立于世,成为一代雄主,立一世伟业,那舍我其谁、勇战万方的意气就是其成功的基石。 —— 《谈意气》

点评:运用排比彰显语言气势,而且内在逻辑推理严密,无丝毫杂乱无章之感。

例2:生活是镜子,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也笑;生活是美酒,会喝的说它甜,不会喝的说它苦;生活是一首诗,有抑扬顿挫,也有平平仄仄;生活是一首歌,有低沉忧伤,也有激昂欢乐。《什么是生活》

点评::这组句子就通过排比的手法,巧妙的表达了对生活的看法,并且意蕴深厚,耐人品

味,堪称警句,使文章顿生光彩。

3、引名言

引用名言足以显示作者深厚的语文积累,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使文章有意蕴。达到言约意丰、权威夺人的效果,对作文获得高分也能起到积极的影响。

例1:“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是冰心的一首短诗,它告诉我们成功需要“奋斗”与“牺牲”,成功需要一条长长的助跑线。《助跑与成功》

点评:作文开头通过引用冰心的短诗,得出了与标题紧密相切的“成功需要‘奋斗’与‘牺牲’,成功需要一条长长的助跑线”的中心论点,为下面的深入论证树起了必要的“靶子”。 例2:席慕蓉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我们乘坐各自独有的船在左岸与右岸穿梭,才知道¬¬————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 《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

点评:在文章的开头引用与中心论点密切相关的名言警句可以起到统领全篇、提纲挈领的作用。

4、引诗文

例1、当广袤的天宇被染成漆黑的底色,新月初升无垠的天幕上缀满星星时,依栏凭吊的我总禁不住思绪满怀,我遥问天际的月亮:寂寞是什么? 曾几何时,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那种感觉吧! 曾几何时,有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许,寂寞正是深宫大院,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 曾几何时,有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许,寂寞就是芳草依旧,天涯依旧,物是人非的空虚心境吧! 于是,我问月亮,广寒宫的嫦娥告诉我,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寞到底是什么? 我无法回答。 ——《寂寞的意韵》

点评:巧用诗文可以使你的文章怡然生彩,诗意盎然。可以让阅卷的老师在万千的平凡之作中采取一页绚丽的诗意,从而在印象高驻,打下高分的基础。

例2:“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吟咏着徐志摩的佳句,我轻轻掀开文学神秘的面纱。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各有千秋。所以, 世界因多彩而精彩。 《世界因多彩而精彩》

点评:五处引用诗词名句,既为文章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也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说理感染力,显示了作者文史知识的丰富和驾驭语言的功力。

5、对比引入法

例10、古今中外,凡是在事业上有所造就、取得成功的人,没有不是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反之,那些懒惰昏庸的人,就难得成就事业。由此,我们可以说:勤则成事,惰则败业。 ——《说勤》

例11、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立谏言者事业有成而名垂千古,拒忠言者祸国殃民而遗臭万年。 ——《忠臣的声音》

点评:运用对比引入法,可直接帮助人们判断是非曲直。辩证说理 、对比鲜明 、判断曲直、深刻有力。但要注意,

实用作文开头二十法

开头是文章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把文章开头称为“凤头”,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漂亮,给人以先声夺人之感。开头处于文章的醒目处,好比乐曲定调,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整个作品的得失。

开头的基本要求:

1、开头要注意点题

写一篇应试作文,时间都比较紧,难以有充分的准备,因而我们在写开头时,要注意点 题,以便直接切题,进入主体,这样既不容易离题,也能使作文紧凑些。

2、开头要对应主体

要注意承接下文、对应主体,尤其是在开头概括了文章的基本内容的时候。

3、精简、引人入胜。

开头的具体方法:

一、开门见山法

此法是落笔扣题,或说明写作原因,或提出全文主旨,或直奔故事,用起来非常简单,能有效避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由于这种写法干脆利落,入题快捷,不枝不蔓,所以应为考场作文开头的首选方法。

(1)亮出观点。如《谈骨气》一开头就亮出观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白杨礼赞》一开头就触及题旨:“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种方法在各类文章的写作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占有很大的比例。它的表达角度,可以是开头直叙本事,也可以起笔点题;可以开宗明义揭示主旨,也可以单刀直入点明敌论。如此等等。

(2)交代事件基本要素的叙述法。开头就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大要素”,如《视死如归》的开头:“一九三一年深秋(时间),王若飞同志(人物)在包头(地点)不幸被捕(事件)”

(3)开门见山、揭示主题的点题法。《背影》一文的开头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4)把事情的开头作为文章开头的自然起笔法。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信之风质朴醇厚,历史越悠久,诚信之气越充盈中华,诚信之光越普照华夏。诚信早已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成为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诚信》

二、直接叙述法

叙述精辟,扣人心弦。这种开头貌似常规写法中的直接叙述法,但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必须将语言练到非常简洁、精练,字字珠玑,多一字则嫌长,少一字则嫌短的地步;而且要能综合运用各种技巧使语言含蓄而又丰富,有节奏感、韵律感、耐人品味、扣人心弦。

如《作业》的开头:“看不完的,是书;听不完的,是唠叨;不完的,是成绩单;做不完的,是各科作业。 ”

又如:“选择是难的,更何况是心灵的选择。高渐离为了荆轲,他选择了死;马本斋的母亲为了革命,她选择了牺牲;祝英台为了真挚的爱情,她选择了化蝶。在这友情、亲情与爱情之间的选择,他们是这样做的—— ”(《生死之间》)文章开头以名人事迹简洁铺陈:高渐离为友情选择了死亡,用自己的头颅捍卫了“士为知已者死”的至理名言,成为千古奇士;马本斋的母亲选择献身,用自己的至情——博大母爱以殉人间大义,为儿子也为后人树起一座人格丰碑;祝英台选择了化蝶,用自己的灵魂升华了梁山伯的爱情,为有情人的天长地久树立了楷模。

三、巧用修辞法。

开头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增添许多风采,收到良好的效果。

1、排比入题,先声夺人

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浓烈,因为诚实,它变得醇厚;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因为守信,它变得悦耳;生活如画,或明丽,或素雅,因为诚信,它变得美丽。(《因诚信酿造生活》) 是什么,来得悄无声息,走得不留痕迹,却激起所有色彩的轻舞飞扬?

是什么,走得不留痕迹,来得悄无声息,可留下穿越一季的倾情歌唱?

是什么,轻轻地来了,又悄悄地走了,在收获的季节留下飘垂的金黄?

是什么,悄悄地走了,又轻轻地来了,为沉寂的大地纺出洁白的梦想?

哲人对着蓝天微笑:“是时间。”

孩童握着风筝拍手:“是风。”

流浪者说:“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梦。” (《拥有答案的幸福》)

排比,能增加文章气势,朗朗上口,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用来状物,能景象纷呈;用来叙事,能酣畅淋漓;用来说理,能气势磅礴;用来辩论,能排山倒海;用来抒情,能汪洋恣肆。

2、设问置疑式

开头就提出问题,或引起读者注意,或激发读者思考,或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或先倒叙事情的结果,设置悬念,或先设问破题,引起说明或议论。如《万紫千红的花》开头设问:“花为什么会有各种美丽鲜艳的色彩呢?”这种开头方法,其目的是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同时增加文章的曲折,显现文章的布局之美。这种开头技法在考试作文中的频率很高。当然,这种开头形式要注意巧妙运用,避免单一、或追求形式上的好奇。 (其实,这种开头的形式是很丰富的,如:①先提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②先截取一个精彩的事件片断。③先交待一个起线索作用的物件。④先安排一个引发故事的场景。⑤先介绍与故事情节紧密相关的人物。)

3、精辟设喻式

开头设喻,以引起读者对要说明的事物或道理的兴趣。如《中国石拱桥》开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马说》开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以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为喻引出中心论点,精辟设喻式多用于议论文的开头,它能使文章发端新颖,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表达效果。既然是“设喻”,就得注意所言之“他物“与本题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不能牵强附会。

4、对称开篇,整齐明快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

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 (《学会历史般的旁观》)

文章开头用一组对称句子,赋予蝶、蜂、花人的性情,通过生动贴切的拟人手法,形式与内容达到完美的统一。体现了考生高超的语言技巧。

5、整散交错,灵巧入题

若能掬起一捧月光,我选择最柔和的;若能采来香山红叶,我选择最艳丽的;若能摘下满天星辰,我选择最明亮的。也许你会说,我的选择不是最好,但我的选择,我相信。(《我的选择,我喜欢》)

整散句结合,能使句式灵活多变,增添文章旋律感和音韵美,给人一种审美感受。开头用“月光”—“柔和”、“红叶”—“艳丽”、“星辰”—“明亮”构成铺排,色彩鲜明,有先“色”夺人之妙,兼具音韵之美。

6、引用法

A 、引用诗歌胜过空说

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是李后主的感悟;“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李清照的感受;“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是徐志摩的不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又是苏东坡的坦荡„„ (《美丽的离别》)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汪国《2002年高考作文心灵的选择》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远和近》顾城

以上例子,边诗词引路,边提示主旨,既说明了观点,又展示了功底,可谓一箭双雕。

B 、引用名言文采凸现

“如果事业中掺杂了感情因素那事业注定要不成功的;我们的公司的管理人员决于能长着相似的脸。”--------福特《2003年高考作文·把心放正》

“心睛的时候,雨也是睛;心时候,睛也是雨。——汪国真

哈姆莱特曾高呼:“人啊,看清你自己!”

而我要说:“人啊,看清这个世界。””《2003年高考作文擦亮眼睛看世界》

“马克? 吐温说过,“一只脚踩编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了你的脚上。这就是宽容。””《宽容,从这里开始》

C 、引文入题,典雅厚重

“清代张潮《出梦影》中有言:“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y ǒu )为知己。”当面对大海;面对着这片蔚蓝;我不禁想到:海以何人为知己呢? ”(《面对大海》)引用前人文句,顺着引文的文气,巧妙引出话题。

D 、引用歌词凸显底蕴。如“‘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要变成美好的人间„„’一听到这首《爱的奉献》,几天前在放学路上看到的那动人的一幕,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爱心》)

格言警句、诗词名言、俗语歌词谚语等由于其语言精粹、众所周知等特点,引用开篇易给读者亲切感,能创设气氛,感动人心。引用名言警句,这种开头法,也是一般考生容易掌握和便于使用的方法。试想,哪个考生记不得几首古诗,几句格言,几条名言呢?考场作文,因题而异,相机引用,又何乐而不为?当然,引用时要尽量准确,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

四、细腻描绘,形象入题

A 、描写式。或描写人物外貌,或描写动物外形,或描写建筑外观,或描写周围环境。给人一个鲜明的印象。如《燕子》的开头:“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对俊俏轻快„„” “我曾用水的眼睛审视生活,生活也曾如秋水般阴郁、遥远。阳光透过枫林洒下来,我顺着光束向上望,却似乎又看到一望无际的蒹葭,雾雪般的白色,水草般的柔软。在一片渺渺中我看到了妈妈的眼睛,看到了当年妈妈做出选择的那一刹那。” (《让睫毛载来爱,载来幸福》)

描述性语言往往容易流于刻板和平淡,但如果考生能巧妙抓住特征,注意借鉴,灵活地加以创新,则能打破描绘的刻板和叙述的平淡,让形象的描述飘逸出令人心荡神驰的诗情画意

B 、写景抒情法。此法在开头描绘自然景色和环境,直接或间接地抒发感情。请看王宗仁《女兵墓》的开头。“深秋的黄叶,在寂寥的天空凄凄飘落。雪后的清晨,我捧住一束雪莲花,走进这覆盖着碎石、枯草的荒原,走向一个小土丘„„”这个开头的景物描写为全文营造了一种肃穆、悲凉的气氛,烘托了“我”当时的心情,使下文的叙述更加扣人心弦。鲁迅的《药》等课文也是用此法开头。

再如:“朝阳出来了,湖水为它梳妆;新月上来了,群星为它做伴;春花开了,绿叶为它映衬;鸟儿鸣唱,蟋蟀为它拉琴„„天地万物都在向我们讲述着关爱的故事。”(《关爱永远》)

五、感悟人生,揭示哲理。饱含哲理的语句以其语言精粹、含蓄深沉、易与读者相同或相似的人生经历相合而激起强烈的共鸣而倍受读者喜爱。如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 “婚姻是一堵墙,在外面的人想挤进来,在里面的人想冲出去。”

这一个比喻,一“挤”一“冲”,形象地道出了成人世界的矛盾和复杂心理,说出了所有人都想说却又没能说出的话,因而倍受人们欣赏、引用。

又如吴伯箫《歌声》的开头: “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 ”直接点出歌声与人的关系和意义,一语中的,发人深思。

这种开头,主要运用议论或抒情的表达方式,力求有的放矢,要语惊人,文字不宜长,寥寥数语足矣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与死,除了那几声欢呼,几阵痛哭外,便再没了别的。那么,生与死之间的——生命呢? (《生命是什么》)

警句式的开篇令人注目。“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死之间是生命”。凝练、平易、深刻、精辟。

六、对话开篇,引人入胜

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涅磐前对从弟子说:“你看看我的牙齿,怎么样?”“都掉光了。”“那以舌呢,还在吗?”“还在。”“所以说,坚韧的东西总是比坚硬的东西强”。(《坚韧——我追求的品格》)一则深透禅机的对话,引出了“坚韧”的内涵,推出了文章的观点。

七、梯式开头,突出视觉

“小桥流水。

亭台楼阁,掩映其中。

熙熙攘攘的人群。来来往往,过客匆匆,却如空中找不到的一丝真实。 ”(《孤星》)

从第一行到第三行,字数由少到多,形成视觉上的台阶效果。一定要是清新流畅的文字,如果是味同嚼蜡的文字,单纯做一个阶梯没有任何意义。

八、反弹琵琶效果佳。“反弹琵琶”即我们所熟知的逆向思维。逆向思维的核心在于打破常规,从一般现象的反面入手说事写人、表情达意,从而起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掀起波澜,激发读者阅读和思考的效果。

如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开头:“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既是要“纪念”,怎么又要“将他忘记”?自相矛盾,令人生疑,读者也就非看下去不可。

再如06年福建卷满分作文《拒绝空白》,文章是要求以《留一点空白》为题,但作者却说:“空白是生命中的盲点。我以对生命的热烈追求来庄严宣誓:我拒绝空白。两千多年前孔子对人说过:‘天生万物,唯人最贵。’ 我,生为人,出于对生命的尊重,我必须有奋发向上、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行文遵循的写作正是逆向思维的成果体现,全文充满一种饱满、积极的人生认识。立意高远,不囿于固势,打破一贯的美学范畴和人生信念,驳斥了中国传统所认为的“应该留点空白”的意识,再加上文字和思路行云流水,旁征博引,有较深厚的素养,成为满分作文也就理所当然了。 逆向思维的核心在于打破常规,从一般现象的反面入手说事写人、表情达意,从而起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掀起波澜,激发读者阅读和思考的效果。

九、巧设题记法。

引用名言警句或自拟精妙的语句做题记,用来凸现文章的主题或引导读者理解文章,又使文章结构形式新颖,给评卷老师留下良好印象。如全国第一届中学生新概念作文竞赛获奖文章《缺口的苹果》一文的题记是:“每一个生命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这一题记揭示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的深刻主旨。

十、欲扬先抑法。

此法即以退为进,先抑住某一个人或事物,前后形成强烈反差达到突出的目的。在记叙文中运用此法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大家熟悉的初中课文《荔枝蜜》、《吾家有女初成长》都属于这类开头。

十一、巧设悬念法。

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开头设置悬念,可以是情节方面的,可以是感情方面的,也可以是人物方面的。悬念能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并且能在阅读过程中接受一次又一次的疑虑与惊奇,

领略一处又一处迷人的风景与感人的场面。

如课文《麦琪的礼物》,在情节安排上一开始就给读者一个悬念:明天就是圣诞节了,可是德拉只有少得可怜的一块八角七分钱,怎样才能给亲爱的丈夫买一件精致、珍奇而真正的有价值的礼物呢?

如《大力士=小蚂蚁》的开头:小蚂蚁,只有线头那么大,多不起眼儿呀。大力士和小蚂蚁划等号,你说不是怪事吗?

十二、阳关三叠法。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之所以传唱至今历久不衰,就是因为它用寒蝉、长亭、骤雨这诸多意象的叠加营造了一个凄切哀婉感人至深的离别场景。记叙文场景描写开头是一种常规写法,往往能够起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烘云托月的效果,但如果在此基础上运用意象迭加手法,将有关中心人、物、事、景、情的中心词语抽取出来,适当组合,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艺术效果。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就是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个词语的巧妙组合,形成一种孤高旷远的意境和氛围,使语言具有了无与伦比的弹性和张力。某考生围绕“父亲”的话题设计了这样的开头:

“烈日。爸爸。麻袋。汗水。

汗水。麻袋。爸爸。烈日。 ”

短短12个字采用回环、反复的修辞手法,迅速将烈日下父亲汗流浃背搬杠粮食的劳动的艰辛场面勾勒得真切感人、震撼人心。某吉林考生《感受父爱》的开头也是用对话形式通过词语的组合堆叠,使读者立刻感受到父亲近乎于罗嗦的问话中时时刻刻浓浓的关爱,以及其过分的爱使子女感到的无奈:

“倩倩!”“嗯?”“吃不吃苹果?”“不吃。”“梨子?”“不吃。”“橘子?”“不吃。”“香蕉?”“不吃。”„„

半小时后:

“倩倩!”“嗯?”“吃个苹果?”“不吃。”“梨子!”“不吃!”“橘子?”“不吃!”“香蕉!“不、吃——”„„

这段对话无疑是生活中的实录,其语词甚至是标点符号运用的微妙变化生动、精练、细致地刻划出人物的彼此间的思想情绪和态度。换用一般化的概括叙述显然无法达到这种言简意赅的效果。

十三、精辟叙述法。

这种开头貌似常规写法中的直接叙述法,但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必须将语言练到非常简洁、精练,字字珠玑,多一字则嫌长,少一字则嫌短的地步;而且要能综合运用各种技巧使语言含蓄而又丰富,有节奏感、韵律感、耐人品味、扣人心弦。

如《一斑可窥全豹》(0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的开头:“我不能够收藏全世界,但我可以收藏它的剪影。” 这个开头紧扣题目,“剪影”恰恰照应了“一斑”这个话题,而且也很有哲理性,意蕴深远。

十四、 故事寓言法

有位母亲总是认为自己的儿子是个天才。即使他在做服务员时打碎了不下十个碟子,做售票员第二次出车就丢了钱夹,做邮递员时竟把别人邮寄的信件给人家全关了回去。终于儿子去当兵了。三年后母亲自豪地去参加儿子的检阅仪式。人们望着走过的队伍哈哈大笑之时,母亲却激动地放声高喊,“哦-----亲爱的保罗!他们都走错了,只有你走对了!”《感情亲疏影响对事物的认知》

1987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这位学者的答话得到了与会科学家的赞同。《智慧的起点》

十五、议论抒情法

开头直抒胸臆,以情感人。如《别了,我爱的中国》的开头:“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爱国深情一下子就出来了。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也用了这种开头方法。 十六、提示法

《第二次考试》的开头提出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引起读者的注意,自然会使人想到:“这是为什么?”急于从后文中寻找答案,因而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十七、 总起式。开头总领全文。如《伟大的友谊》的开头:“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他们共同研究学问,共同„„”

十八、联想式。文章的开头或从远到近,或由此及彼,从别的事物写起,再联想到要写的事物上来,供以烘托要写的事物。如《春蚕》,开头从春天联想到养蚕,从养蚕联想到母亲,再回忆母亲养蚕的情景。

十九、倒叙式。从事情的结果写起,引人入胜,再回过头来叙述事情的原因和经过。如《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一九二七年四月十八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有十六年了。”

二十、 议论文常见开头法

1. 正反表态法:在第一段中把正反观点都表达出来,最有一句写自己的观点。1-2句对主题的介绍,3-4句正反两种观点,看法做一个描述,5句表达自己的看法。

2. 让步法:先把反方观点引出来,做一个肯定的评价,然后笔锋一转,回到自己的观点上来。

3. 背景法:适用于对一个现象分析时,至少为2句话。原因,后果,背景。背景介绍用3-4句话,第一段最后一句用几个单词概括一下。

4. 提问法:要讨论什么就先把话题以问句形势提出。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对自己的观点做个理由概述/先写出反方观点,对其做一个反驳,顺势提出自己的观点。

文章开头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不过提示了其中常见的几种。在写作当中,有时并不能单一地使用某一种方法,而是几种方法兼而有之。究竟使用什么方法开头,要从文章的整体构思出发考虑,要从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通篇安排整体设计,选择最恰当的开头方法。诚然,一篇佳作的“诞生”光是模仿他人的技巧是不够的,应从中领会其妙处,在继承中创新。希望同学们至少要掌握三种自己最喜欢的最适合发挥自己特长的开头,在平时的作文中经常性地加以练习,在高考考场上自然可以得心应手的使用,必将为我们的高考作文赢得一个漂亮的分数。

往往一个好的作文开头,会影响整篇文章的判分高低。在小升初语文考试中,作文是关键,而这个关键中的开头是最让人头疼的。如果作文的开头行文如流水,配上中间跌宕起伏的情节,一篇好文章也就诞生了。那么怎么样的构思,可以下笔如神呢?

一、开头抒发真情实感

例:母亲,您是一股清澈的甘泉!我是一棵绿油油的禾苗;您是早晨的太阳!我是一株刚冒出嫩芽的小草;您是湛蓝的大海!我是一条小小的鱼儿„„妈妈呀!请接受女儿的这份爱! 作文的题目是《„„笑了》,小作者写自己为妈妈做了一件事情,看到了妈妈欣慰的笑。在开头中使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直抒胸臆,赞美了妈妈,也表达了对妈妈的感恩之情。抒发了真情实感,打动读者并引起了下文。

二、开头突出文章中心

例:一直以来,我有一个高远的梦想,就是能挺起胸、昂起头,做一个成功者!然而,殊不知,没有洒下汗水的土地怎能收获丰收的喜悦?没有精心培育的大树怎能长得叶繁枝茂?只有坚持不懈、永不言弃,才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

作文的题目是《成功其实离我们很近》,小作者在文章开头就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写出了要想取得成功就要“洒下汗水”、就要“精心培育”;只有坚持不懈、永不言弃才能成功。开头直接进入主题,使中心突出,读者读起来也容易抓住要领。

三、紧扣作文题目写开头

例:成功时,我会听到妈妈的声音:“孩子,你是我的骄傲!”失败时,我会听到妈妈的声音:“别灰心,下次一定行!”骄傲时,我会听到妈妈的声音:“你还可以做得更好!”„„ 作文的题目是《声音》,小作者紧紧围绕“声音”两个字开篇,“声音”一词出现三次,每一次还都直接写出了“声音”的具体内容。让读者感受到成长中的小作者在关键的时候总会得到来自妈妈的赞扬、鼓励、提醒的声音!显示了审题和遣词造句的能力。

例:生命是一段牵挂的行程,即使是一把伞,也是父母对儿女一份暖暖的爱。在人的一生中,有许许多多是可以淡忘的,但是有些东西却无法忘却,譬如这生命中的伞。

这是一篇课外阅读《生命中的伞》的开头,作者紧紧围绕自己的题目中“生命”和“伞”开篇,强调了一把蕴含父母之爱的伞令作者终生难忘,开篇点题,引人深思。

四、开头渲染环境气氛

例:冬季,雪花翩然飘向大地,窗外是一个粉妆玉砌的童话世界,眼前是一片晶莹的白,我的思绪也如同轻灵的雪花,舞动起来。

作文题目是《财富》,小作者写了雪花纷飞的冬季里妈妈关爱自己的一件事,通过这件事感悟到伟大的母爱是一笔最大的财富。开篇描写了特殊的自然环境,渲染了气氛,为后文对人物的描写,事情的记叙做了铺垫。

例:夜好静好静,月光悄悄洒进我的房间,我躺在床上,想着白天的事情,久久不能入睡。 作文题目是《我做的对》,小作者写的是有一定朗诵水平的自己在朗诵比赛的复赛中被淘汰了,心情不好,但当进入决赛的同学需要帮助练习时,自己经过思想斗争,毫无保留地去帮助同学。同学在比赛中胜出,自己在分享别人的快乐的同时也慨叹自己做的对。文章开头只一句话,描写了“静静的夜”,“悄悄洒进房间的月光”,营造了一个恬静的夜晚,一如小作者“做对了”后那颗坦然、满足、平静的心境。

五、结合文章内容写开头

例:小时候,听外婆讲过吃到双黄蛋的人运气好、有福气,偶尔吃到双黄蛋的我总是高兴得不得了。前一段时间尽管我一直很努力,但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很是郁闷。最近,爸爸为我准备的早餐中总会出现双黄蛋,每次爸爸惊喜地把双黄蛋端给我看时,我就会拥有一份好心情,学习状态也越来越好。在我庆幸双黄蛋带给我好运的时候,我发现了爸爸为我“制作”双黄蛋的秘密„„

作文题目是《这就是幸福》,小作者的这篇文章是写父亲为了调整孩子的心情,故意买小鸡蛋制作出“双黄蛋”给孩子吃,孩子发现了“秘密”后被父亲感动,也感悟到自己的幸运、福气与双黄蛋无关,自己的幸福是父亲用爱给搭建的。文章的开头将这件事的内容基本概括了一遍,令读者对文章的内容有所了解。

不管是作文本身,还是开头,都没有固定的写法,就看学生们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各种重要的元素联起来。有些人习惯在开头设置些悬念,有些人习惯开门见山点题„„不管怎么写开头,都要符合文章的中心思想。大家根据小升初作文的具体要求,灵活运用,尽量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开头方式。

议论文常识

一、议论文的概念:又称论说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逻辑思维评事论理的文章。

二、议论文的分类:广义的议论文,一般可分为政治论文和学术论文。通常所说的议论文,

主要指的是政治论文。

三、议论文的特点:内容具有理论性,结构具有逻辑性,语言具有概括性、严密性。

四、议论文的要素: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能看出哪是主哪是从,哪是纲哪是目。 论点的呈现方式: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

论点的提出和确立要注意: ①正确性。②鲜明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而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③新颖性。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 如何找中心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位置可分:文章标题、文章开头、文章结尾、文章中间,有的则需要读者概括。 注意: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

2.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作为论据的事实材料,可以是:a. 具体的事例,b .概括的事实,c. 统计数字,d. 亲身经历、感受。E 可靠的史实。

道理论据:指为论据的理论材料,可以是a .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b. 民间的谚语和俗语、名言、譬句等C .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等。

使用论据的要求:①确凿性。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应该联系紧密一致。

3.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⑥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五、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来说,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也叫引论)--分析问题(也叫本论)--解决问题(也叫结论) 。可以分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一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 总之,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中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词语。

六、论证方式: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1、立论: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表明自己的态度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这些看法和主张必须是经过认真的思考或者一定的实践,确实是自己所独有的正确的认识和见解,或者是切实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张。要使读者感到有新意,增长知识,提高对事物的认识。

(2)必须围绕所论述的问题和中心论点来进行论证。开篇提出怎样的问题,结篇要归结到这一问题。在论证过程中,不能离题万里,任意发挥,或者任意变换论题。如果有几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都要与中心论点有关联,要从属于中心论点。所有论证都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了解分论点和中心论点。

2、驳论: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1)反驳论点。反驳主要是反驳论点,因为议论的根本目的在于阐述见解,发表观点,如果我们不能同意对方的观点和见解,那就要用各种方法来批驳、否定这一观点、见解,指出它的荒谬或虚假。反驳论点就是针对对方论点直接驳斥。

(2)反驳论据。要找出对方论据的漏洞(或者证明对方论据的虚假性),对方观点自然站不住脚。

(3)反驳论证。要找出对方论的不严密之处,从而达到反驳对方论点的目的。 作文精彩结尾十法

二、 “豹尾”篇

豹尾,指文章的结尾,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言道:“结尾有活法,文章气自华。”抓好结尾和开篇同样重要,这是出好最后一记重拳,力求得到“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写好结尾,能提高整个文章的品位,使全文熠熠生辉。

那么,怎样的结尾才是好的结尾呢?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看名家是怎么看待结尾的。 “凡事的收尾贵如皇冠。”

——古罗马•奥维得

“好的那种结尾,就是当读者把作品读完之后,愿把他的第一页翻开来重新读一遍。” ——列夫•托尔斯泰

“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明朝•谢榛《四溟诗话》

他们都谈出了好的结尾的标准。高明的考生很珍惜这最后显示才华的机会,做好“编筐”的“收篓”工作。

好的结尾如干果,耐人咀嚼;如醇酒,令人回味;如妙曲,余音不绝;如撞钟,引人警醒。 要达到这些效果,可以含蓄蕴藉,启人心智;首尾呼应,整合一体;吟诗作结,涵义隽永;提疑质问,发人深思。

要想结好尾,必须避开以下之忌:一忌冗长罗嗦,二忌空喊口号,三忌豪言壮语,四忌表示决心,五忌平淡无力,六忌画蛇添足。

精彩结尾十法:

一、反问结尾法

在文章的结尾,针对文章的中心或内容,故意设置反问句,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肯定的疑问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否定的疑问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这有利于激疑促思,启发读者联想和探究,突出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增强雄辩气势。

例如冰心的《万般皆上品》:“真是万般皆上品,唯有读书低吗?”面对这两个孩子,我心头翻涌着异样的滋味。

二、升华结尾法

将文章的主题提炼升华以作结尾。有的从对一个人精神的赞颂上升华为对集体群众或整个民族所共有的品质精神的讴歌;有的将旧有矛盾以新的冲突取而代之。这种结尾使所表现的范围扩大了,程度加重了,高度提升了,深度入骨了,主题加深了。

例如莫泊桑的《项链》: “哎!我可怜的玛蒂尔德,我那串是假的呀,顶多值不上五百法郎„„”

三、引用结尾法

在结尾恰当地引入现成的成语、谚语、诗文、歌词、故事、名人名言、作者的话或主人公的话做文章的结尾,隐寓个人对社会人生的感受,揭示中心思想,增强说服力,能收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读者受到启迪或产生联想。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救救孩子„„”

四、双关结尾法

双关本是一种修辞格,在一定语境中,利用音义条件,有意使语境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可以达到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效果。双关有三种:谐音双关、语意双关、对象双关。

例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夜正长,路也正长„„”

五、抒情结尾法。

用作者对某一人物或事物的赞颂感叹作结尾,把作者的独特情感、主观感受抒发出来,以感染读者,烘托景物,拓宽意境。

例如柯岩的《船长》:“ 我讲了一个船长的故事,可绝非只为了船长„„,那么我是为了谁呢?是你呵,我的祖国!呵,我的亲爱的、经历了巨大欢乐和痛苦的祖国;我们正在向四个现代化前进,而又困难重重的祖国!我是为你而讲的,你听见了么?呵,我的祖国,生我养我的祖国呵„„”

六、议论结尾法

作者在结尾处直接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对形象的特征或事件的意义作画龙点睛的评论。

例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仅仅是这六十一个被夺回生命的阶级弟兄沐浴着党的光辉吗?不,六亿五千万人身上都沐浴着党的光辉!“平陆事件”充分体现了党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七、比喻结尾法

在结尾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或浅显通俗的道理来描绘与它迥异的陌生事物或表达比较深奥的道理。这可使形象鲜明生动,或使道理通俗易懂,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例如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八、象征结尾法

在结尾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它的某些特性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含蓄有味,启迪读者。

例如鲁迅的《药》:“他们的眼睛都已老花多年了,但望这红白的花,却还能明白看见。花也不很多,圆圆的排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齐„„那老女人又走进几步,细看了一遍,自言自语的说,“这没有根,不像自己开的。——这地方有谁来呢?孩子不会来玩;——亲戚本家早不来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九、点题结尾法

在文章结尾用精彩简练的语言点明主题或中心。有的篇末点题,要求文章结尾扣到标题上;有的卒章显其志,虽不要求结尾点扣标题,但要点明主旨,使读者受到某种启发或教益。 例:杨朔的《香山红叶》:“也有人觉得没有看见一片好红叶,未免美中不足。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不用说,我指的是那位老向导。”

十、描写结尾法

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的形象、心理、动作,或对事件、环境、现场、景物的描写来结尾,使全文收到借景寓意,生动具体,自然感人,照应题意的效果。

例:鲁迅的《祝福》:“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了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的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精彩的结尾除此十法外,还有总括法、呼应法、反语法、联想法、对比法等等。有的结尾方法不是单纯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议论与抒情、描写常常融合在一起,总括全文与照应开头也有时并举。但需要注意的是,文章结尾选用哪种方法为佳,这取决于内容与表达的实际需要。结尾有法,但无定法。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但规矩太多,也未必成方圆。所以,一句话:结尾有活法,文章气自华。

凤头豹尾精心造,丰富创新贴旨要;下笔千万当慎重,精妙绝伦谱华章。

考场作文结尾技法概略

结尾,古人称之为“收笔”。它标志着文章的收束和完结,对表现思想内容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考场作文而言,掌握技法,扮靓结尾,不失为作文重要的得分亮点。下面笔者以部分省市中考满分作文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或许对考生能有所启示。

一、回应文题,简洁有力。 此种结尾往往用简洁的文字呼应文章标题,恰倒好处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突出文章主旨。如河北省某考生的中考作文《与诗人同行》就是这样。文章选择了陶渊明、李白、苏轼三位诗人的诗歌及生平故事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从而展示了自己课外阅读成果,突出了“课外阅读收获多”的主题。三个片段写得很充分,所以结尾不必赘述。于是用呼告手法喊出:“诗人啊!我愿与你同行!”采用回应文题法结尾,干脆利落,掷地有声,最能担当“豹尾”的美誉。况且简单易学,在考场上,时间紧迫,又没有好的结尾时,不妨一用。

二、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就是让文章结尾与开头相呼应。这是一种老套的结尾方法,但因好学实用,为师生所看好。如果在使用中巧用修辞点缀,则更显妙味无穷。请看山东某考生的中考作文《这就是责任》的开头与结尾:

小草被暴风雨袭倒,是对生存的责任,使它重新昂首,面对朝阳。/河鱼被远逐到海洋,是对后代的责任,使它重新启程,游回故乡。/云雾被狂风吹散,是对万物的责任,使它重新聚集,洒下甘霖。/小时侯,她问他:责任是什么?他不太懂,她也没有再问。 (开头) 朝阳下的小草说:“这就是责任。”/故乡里的河鱼说:“这就是责任。”/下着雨的云雾说:“这就是责任。”/紧抱着她的他说:“这就是责任。” (结尾)

文章开篇用排比段,形象地阐述了“责任”的要旨;末尾用排比、反复的手法收篇。既回应了文题,又照应了开头和主题,使文章首尾圆合,结构严谨。同时,首尾还借用了诗歌中起兴的手法,用“小草”、“河鱼”、“云雾”引起主人公“他”和“她”的爱情故事,令人耳目一新.

三、引用诗文,增添情致。 “文”有诗书气自华. 结尾时若巧引诗文能使文章文采斐然,增添文学情趣。引用包括两种:一种是明引,就是直接引用。如江苏南通市某考生在《好一朵茉莉花》一文的结尾:犹记阿婆抱着我,对我轻声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芳香美丽满枝丫,又香又白惹人夸„„”/我依偎在阿婆怀里,轻轻和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又香又白惹人夸„„”以我和阿婆唱和歌曲结尾,既点题,又与阿婆美好的品性相映衬,让读者在“茉莉花香”中品味生命的美好与芳香。另一种是暗引,即化用诗文。江苏淮安某考生的作文《梦中的和谐》结尾写道:“梦中的自然和谐,众里寻他千百度,但愿蓦然回首,它在客观现实中!”化用辛弃疾的词,表达了作者期盼现实社会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引用自然贴切,颇有情致。

四、运用反问,启人深思。 反问即无疑而问,一般用来加强语气,起着强调思想内容,催人警醒的作用。如山东泰安某考生《责任》一文的结尾:“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每个人都为了负起责任而付出着。你的责任是什么?你是否在为它付出着?”文章从正面着笔,写带病坚持上课的老教师、大义灭亲的检察长等几个材料,突出每个人都有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这一主旨。结尾用反问收篇,叩问心灵,简练有力,促人深思与警醒。

五、综合表达,感染读者。 写作正文时我们常常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用以增强文章表现力和感染力。那么在结尾时也可大胆运用。如浙江宁波某考生作文《沟通》的结尾:“于是我的眼前浮现出一幅画:母亲披着夕阳,一步一步走得小心,走得稳当,走得舒畅。风儿轻轻地吹着,将镶了金边的叶儿打在一处。水粼粼地荡向远处。鸟儿在空中嬉戏打闹„„散步,是爱的沟通。——我坚定地对母亲说,明天我们还来散步。”作者用清新朴实的语言为我们勾画出一幅温馨和谐的散步图,并用精炼的语言点示主题:散步是爱的沟通。精当的议论和细致的描写相结合,很能感染人。

六、留有空白,耐人寻味。 湖北荆门某考生的作文《香茗》,通过品茶及听对门父女俩的对话来表达“弱者总给自己找借口”这一主题。文章结尾写道:“对门的谈话,让我思绪万千。我又呷了一口绿茶,确实很苦,但很快我就品尝到一股源自心底的清香,使我十分坦荡舒心。我忽然想起什么,转身从冰箱里拿出一瓶绿茶,向对门走去„„”“向对门走去„„”去干什么呢?没有写,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余音袅袅,耐人回味。

七、巧用后记,深化主旨。 这是近几年来,为广大师生所推崇的一种结尾方法。往往在文章正文之后添加短章,写法自由,形式多样:可以摘引诗文,可以引发议论,也可以抒写感想;有强化表达,深化主旨的作用。如湖北武汉某考生《鱼水情》,用拟人手法写鱼不知感恩,总想跃出大海,得到自由,等到离开大海后追悔莫及的故事。结尾在故事之外,添加以下文字:“大海创造了生命,也守护着生命,所以才会有鱼儿得水的快乐。哲人云: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言简意赅地点明主旨,突出“感恩”这一话题,借用后记转换写作对象,自由灵活,贴切自然,又深化了要旨,确实绝妙。

当然,结尾的技法远远不止以上列举的种种。俗话说,文章有法却无定法,同学们应该在写作实践中,去摸索、去寻找适合于自己的方法。

如何写读后感

方案一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 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 ,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

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因此,在读好原作的基础上,把可以引发感想的“点”排出来。例如,写《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的读后感,就可以排出如下感点: ① 全文的中心思想:在即将夺取全国胜利的新形势下,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巩固这个胜利,建设一个新世界。 ② 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力气的事情。 ③ 因为胜利,骄傲的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不前的情绪可能生长。 ④ 要警惕糖衣炮弹的攻击。 ⑤ 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⑥ 两个“务必”。 ⑦ 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⑧ 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乞讨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 这八个方面,都是可以启发我们感想的“点”。再如细读《执竿入城》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确立的感受中心也不尽相同。从鲁人的角度分析可得出:①应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必须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②多想才能出智慧;③轻信盲从是可悲的等。从老者的角度思考,又可得出:①好为人师要不得;②自作聪明者戒;②经验主义者行不通;④谈动机与效果的关系等。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例如《滥竿充数》这个故事,明显地有三个感点:一是南郭先生的行为引发的感点:人要有真才实学,靠蒙骗过日子是不会长久的。这当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二是由齐宣王的行为引发的感点:应当实事求是不要搞形式主义。这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三是把南郭先生在两代齐王手下的不同遭遇作对比,探究原因引发的感点:应当打破大锅饭,让一部分人混不下去。把这三个感点作一下比较,对照当前改革的形势,我们即可发现第三个感点是当前的热门话题,最切合人们的思想实际,与现实联系最深,那么我们就选第三个。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以《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为例,如果要紧扣这则寓言的中心写“感”,以下四种引述,哪种算是简明的呢? ①赫尔墨斯到人间碰了大钉子。 ②赫尔墨斯是穷人的庇护神;之至高无上的天神宙斯、赫拉的儿子,他盲目自大,来到人间问自己雕像的价格,才知道不过是作为宙斯、赫拉雕像的添头而已。 ③赫尔墨斯盲目自大,他到人间问自己的价格,才知道仅是作为添头而已。 ④赫尔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问价,结果才知道自己的雕像的价格不如宙斯和赫拉的。

上述四种引述,第一种简而空;第二种虽多用些字,却是明了的,也还是简明的;第三种虽缺少第二种的某些内容,但主要的部分已经有了,因此也是简明的;第四种虽然字数比第三种还多,但不够明了。开头照抄原文,还不足以表现赫尔墨斯的自高自大,而且说“不如宙斯、赫拉”也极不准确;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 、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 、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 、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 、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 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有时用相同联想是可以的,如臧克家写的《纳谏与止谤——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就以历史上的“厉王止谤”联想到当代“四人帮”当道之时大搞“以棒止谤”的罪行,以齐威王的“悬赏纳谏”联想到如今我们各部门和机关的领导同志也应该这样做。但有时用相同联想不行,必须用相似

联想。如1981年高考作文要求就短文《毁树容易种树难》写读后感,有的考生以原文中的种树联想到自己的种树,文章的立意就太肤浅了;而有的考生用相似联想,在文革中以“种树”喻政权建设或人才建设,立意就深刻而新颖。 最后,掌握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其一,确定正副标题,正标题一般标明文章的中心内容,有的正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副标题标明题材,一般为“读《×××》有感”。副题比正题低两格。 其二,掌握读后感的一般套路:“引——议——联——结”。

引——扼要写出“读”的内容或直接引用原文某些语句,很快引出“感”的观点或中心。 议——就自己“感”的重点、中心(或观点) 进行分析议论,说明道理。

联——就议论的中心展开联想,记叙某些典型事例。也可联系社会和自己的实际抒发感受。 结——结尾概括中心,总结全文得出结论。结论可与开头照应,可归纳出结论性的意见,可强调某一重点,可发出号召。这个结论可以是批评式;又可是劝勉式,还可是鼓动式。视行文内容而定。

读后感在写感想的时候,要防止离开原文;“读”与“感”互相脱离。初学写作者常犯的一个毛病是引出观点后,就把所读的作品放到一边了,这是不恰当的。应当在行文中注意抓住原作品,最后也应当回到原作品上,以照应开头。

方案二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1、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 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3、 要写得有真情实感 不要矫揉造作地拼凑感受,要避免公式化。上半篇介绍文章内容,下半篇对照自己联系实际来个自我批评,最后再来写上几句空洞的保证。我们要开放思路,在真正理解原文闪耀的思想火花和艺术力量中真切的感受会骤然产生。

4、写独特新鲜的感受 检查式的读后感不可取,要尽力写出有新意的见解来感染读者。例如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该文一反常人论调,说孟尝君只是好做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所以真正有治国之才的士一个也没得到。全文不到一百字,却被誉为驳论文的“千秋绝调”。

(四)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五)读后感易犯毛病:

1、用复述原文内容代替感想,常常开头说几句文章如何感人,然后就大段复述内容,结尾表决心或提希望。

2、脱离原文,说上一通自己的想法。

3、内容杂乱,东拉西扯,漫无中心

谈作文的结构与情节起伏

作文的结构要完整。情节则要像波浪,也要像山势。

经营一篇文章的情节,或者安排文章的结构,就像厨师煮饭做菜的时候,必须注意每一道菜的调味,同时,他也要注意整体的搭配,为食客烹调口味各异的菜肴。

结构就好像你要宴请客人前,预先安排好的菜单;什么菜先上桌、哪一道菜必须在哪一道菜之后、最后的甜品是冷食或热汤,都要策划安排一番。

情节就像每一道吃起来的感觉,如果每一道菜的味道都是以酸辣为主,吃起来难免单调。同样的,一篇文章也要避免以一种口吻,写一种情绪。

1 结构

完整的结构使文章条理分明,有清楚的开头、发展和结尾。

如果写的是事件,从发生了什么事、如何发生、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什么人等,都要一样一样交代,最后事情怎么解决、感受如何,也要清楚表明。这才算有头有尾有交代,道理和做人处事一样。

厨师在安排菜肴时也讲究顺序,从开胃菜、汤、主菜,到甜点等,都精心调配,考虑到食客的感觉与要求,一顿晚餐吃起来才算完整。

2 味道

一篇文章,离不开喜怒哀乐悲愤怨恨这几种情绪。虽然我们常说:人是复杂的感情动物,而人与人之间又的确产生错综杂乱的情绪,但是,在短短数百字的作文中,我们不可能交代过于独特复细腻的情感。

好的处理方式不会只取其中一种情绪,也不可能贪心地让所有情绪列队出场,而是悲喜

交集,或是以德报怨,或者乐极生悲... 反正写文章的人决定了故事的情节发展,掌握了角色的生死情仇。

你一定到过海边,见过一波复一波,生生不息的浪潮。作文的情节推展也要像波浪,层层推进,把读者带入阅读的美妙之中,让读者时不时会产生欲知下文的感觉。

3 决定

作文的情节像山,有最高峻险恶的顶峰,也有深层见底的峡谷,情节的起伏要安排得像山峦的绵延,高低有致。

厨师煮菜,也喜欢加入不同的元素,综合各种原料的味道,煮出来的菜肴才美味。记得海南鸡饭吗?单单用鸡肉和白米是无法煮出我们熟悉的鸡饭的味道的,厨师必须加入葱、蒜、姜、醋、酱油、胡椒、麻油等调味料,煮熟的鸡饭才会泛着诱惑食欲的香气,在吃鸡饭的同时,我们可能还会沾蒜泥、辣椒酱,以满足各人的不同口感。

在这个部分,决定很重要。

写文章也一样,有了人物、故事题材,我们要决定故事发展的方向,运用不同的情绪赋予人物及事件不同程度的效果。

一篇好文章不会老套;一个好厨师不会一成不变。

一个题材就好像一块肉,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处理不当,做了错误的决定,成果就大受影响,一块肉可以煮成卤肉、叉烧、酸甜咕噜肉、糖醋肉等各式菜色。

同样的,一个题目如“我最难忘的一件事”也可以处理成快乐、悲伤、痛苦、温馨、遗憾、懊悔、失败等不同的结果。如果快乐是意想不到的、悲伤是措手不及的、遗憾是不经意造成的、失败是骄傲导致的、温馨是努力经营的、懊悔是可以避免的...... 一切,有了起伏、波动,会显得格外吸引人。

4 总结

我们以看电视连续剧的经验来衡量,就知道怎么样的作文才好看。有头没尾巴或者粤语残片式的连续剧,都令人不忍卒睹。多方尝试,勇于创新,不怕吃苦失败,才能成就一位好厨师。

作文辅导:六个方面提高写作水平

作文辅导

让你的作文无可挑剔,要在以下六个方面下功夫:

1、审题

以作文“发现”为例: 题目

可以用“发现”为题作文,也可以根据你要写的内容,在“发现”二字的前面、后面或前后加上适当的词语,也可以用“发现”作为话题自拟题目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文章不少于600字。

作文题解析。

作文题为“发现”,并允许你在题目的前边或后边任意加词语,形成新的题目。该作文题目落实了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并确实达到了“写作不设审题障碍,要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的目的。

乍一看该题目,你可能一时会感到无素材可写,似乎自己并没有什么新的发现,但如果拓展一下思路,便会发现可写的新的题目及内容很多。

可写成记叙文。

从父母、师长的爱考虑。很多同学写了这一方面,题目也丰富多彩。如:《我发现读懂父亲很难》;《我发现幸福就在身边》;《我发现了妈妈(老师)的白发》;《那个雨夜,我发现失去了爱》;《我发现妈妈很疼我》;《爱心的发现》,等等,题目的多样性赋予了内容的多样性,

同学们可写出很多感人的文章。

从思想行为方面考虑。如:《发现做好人真难》;《我发现我好穷(思想上)》;《良心的发现》;《我发现能战胜自己》,等等。

从学习方面考虑。如:《我发现了读书的奥秘》;《我发现高三生活真累》;《考场上的发现》,等等。

从时间、地点考虑命题。如:《17岁的发现》;《最近的发现》;《雨中的发现》;《前天晚上,我发现了彗星》,等等。

从校园生活考虑命题。如:《我发现了校园生活的美》;《发现落叶》;《有花有刺——生活中的发现》,等等。

从别人角度考虑。如:《妈妈发现了我的日记》;《他的新发现》,等等。

从其他方面考虑。可写:《缺少发现》;《逆境中的发现》;《小小的发现》;《艰难的发现》;《发现得太晚了》,等等。

可写成议论文。

拟定新的论文题目可以开拓议论的视野。

如:《要善于发现问题》;《发现是成功的必要前提》;《发现自我》;《重在发现》;《有感于发现》;《发现——创新》;《发现和奋斗》等等。

2、把握作文立意

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是文章的灵魂,直接决定着文章的思想性。它贯穿全文,全文都是围绕中心来写。

文章的立意应做到:正确、鲜明、深刻、新意、集中。

正确就是符合题意,不离题,不偏题;鲜明就是明确,不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深刻就是对题意要深入分析,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新意就是要有新鲜感和现实感,没有空话、套话,没有陈词老调,有的是自己的真切感受和见解,集中,就是说在一篇文章里,只能提出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否则会杂乱无章。

具体地说,可以从如下几方面人手:

(1)、有些题目,命题者故意设置迷惑,藏头去尾。审题时只要在原题上适当添加新的条件,题目就会显露出来。如“歌声”,如果用此法,在原题目前加上“我的”、“老师的”、“校园里的”、等新条件,使题目成为“我的歌声”、“老师的歌声”、“校园里的歌声”。这样,文章就容易写得具体形象了。像这类的题目还有“心事”、“温暖”、“镜子”、“灯光”、“尝试”等。但要注意不能改变原题,补充的位置可前可后,只可在草纸上或心中填补。

(2)、遇到难以着笔的大题目时,可用大题小做法,从小处人手,化小写作的题材和范围。如“求索”就是一个大题目,面对这样一个大题,可以用大题小做法,截取人生的某一个阶段,选取熟悉的、感受深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来写,这样就可摆脱无法取材、难以下笔的困惑境地。如在正题“求索”下加副题“美好的童年”,写童年时代的求索;加副题“中学生活的剪影”,写中学时代的求索;加副题“深山探宝记”,写向大自然的求索;加副题“图书馆中的欢乐”,写在浩瀚书海中的求索。大题小做,从小处人手,从小处写起,这样思路就开阔了。

(3)、虚题实写。有些题目,由于概念抽象,不好把握和驾驭,这时则可用虚题实写法来启开思路。如“追求”这个题目,看起来很大、很虚,但是如果把它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人和事上,就容易下笔了。此题可以写一个老师的追求,一个学生的追求,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追求,总之,各行各业的人的追求都可以写。

(4)、实题虚作。有些常指实物的题目,小而具体实在。如“秋叶”、“春雨”、“窗口”等,这类题目在写作时,不应就实物而实物,而应着重找出它的比喻义、象征义,歌颂具有这一

类精神、品质、风格的人和事。

确立正确的立意,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与作者的思想认识、政治水平、生活阅历的体现,作文的好坏关键在于立意。

3、构思

文章的构思,就是想一想怎样根据立意并有机地组织、连接字、词、句成文的全过程。古人写文章讲究“有序”。“序”就是文章的框架结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一题当前,须认真构想。

古人写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就是文章的开头像风头,小巧玲珑,精美好看:中间如猪肚,内容丰富,充实饱满;结尾如豹尾,收束有力,短小精悍。这就为文章提出了基本构架——三段式结构。这样的结构,要求开头要简明、点题,中间部分可以分为几个段落,如果是写记叙文,以三件事为宜,或一详两略,或两详一略。如果是议论文,本论部分可用三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对比法、比喻法等,如用例证法,可举一两个事例,即可论证清楚。如果是说明文,则中间部分运用三两种说明方法,按一定顺序串起,即可将事物说明白。结尾要简短,扣题或照应开头。

虽然各种文体结构都有规可循,都有许多可记、可证、可说明的事物可写,可是如果把一件件事物依次写下来,也难免会显得呆板和单调,这就需要进行巧妙构思。如写《家乡新貌》,很多都习惯写山、水的变化,居住条件及生活用品的变化,人们精神面貌的变化,以此歌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主题不能说不鲜明,但这却是人们久已习惯了的路子。有的却别出心裁,以家乡的路为突破口,从“小泥路——土大路一沙石路——柏油路”的步步发展,写了《越走越宽的家乡路》一文,深刻反映了家乡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文章滴水见阳,微中显大,构思精巧,妙趣横生。

构思如何,关系着文章的成败优劣。一篇好的文章,不仅立意准确、鲜明,选材精美,语言流畅,而且构思也一定要巧妙、新颖。记叙文构思,除了以上几种结构形式外,还可以运用:①以小见大法,如《七根火柴》,以一火柴小事,反映红军战士一心为党,为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的大主题。②夹叙夹议法,即一面叙述事情经过,一面进行分析和评论。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着重写了三个典型事例,在每个事例记叙结束的时候,都有一段抒情和议论。通过抒情和议论,不仅使得记叙文字更为感人,记叙的中心更为突出,而且以强烈的感情使读者产生了共鸣。③欲扬先抑法,“抑扬”指控制和放纵感情,运用这种方法需要在结构上层层铺垫,“抑”为“扬”蓄足气势。如《荔枝蜜》一文,作者本意是赞扬蜜蜂,但开头却写对蜜蜂“总不大喜欢”,压抑感情,然后对蜜蜂逐渐了解认识,最后说“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直接赞扬。④设置悬念法,即为增强艺术感染力,有意设置“包袱”,以此吸引读者关心表述内容的方法。如《驿路梨花》,开头写夜行人见屋不见主人,瑶族老人的出现使夜行人发生了一次误会,从而引起读者急欲了解小屋主人的兴趣;接着写哈尼族小姑娘出现,又发生了一次误会,使读者再生疑惑;最后引出哈尼族小姑娘讲的一段故事,从而解开“包袱”。运用这种方法,能使悬念迭出,环环相扣,引人人胜。⑤当然,构思方法还不止于此,如对话描写法、虚实结合法、点面结合法等等。只要认真琢磨,精心构想,定能结构出好文章来的。

变异式构思。

循规蹈矩”、一一对应地照题目的要求构思,难免人云亦云、千篇一律。机智的考生善于从题目中寻找“变异”点,在题目允许的范围内展示思维的个性。2002年陕西省中考作文题的“提示语”中有一句是“优美动听的校园歌曲使人心旷神怡”,在备选的三个题目中有一题是:“听我真”。不少考生在前一横线上填上具体的歌曲名,思维流向单一,雷同卷甚多。有位考生将“校园歌曲”作为变异点,说那“飘洒缠绵”的春雨是一首没有乐谱的“校园歌曲”,于是拟出“听雨,我真陶醉”这样的佳题,令人耳目一新。文中,作者说春雨“轻唱

着挖空你的心思,道出你的惆怅,注释你的疑惑„„使你觉得自己仿佛已变成一滴雨,一棵树,一棵草,一束花,一撮泥土”,“我成长中的错误会在这柔和的歌唱中变得美丽”,“太多心思„„太多哀怨能在这春雨的浅吟中将它们逐一放飞”。由于作者通过变异式构思找到了适合自己抒情个性的切人口,所以能把听雨的陶醉说得入丝人扣,不同凡响。

反向式构思。

反弹琵琶,逆向思维,往往会别有洞天,使你的文章独辟蹊径,熠熠生辉。2002年湖南省益阳市的中考作文题是:“以‘关心”为题,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很多考生都跳不出“叙写‘关心’者之美德,抒发被‘关心者之感激”这一类窠臼,总是从正面落笔,给人千人一面之感。有位考生别出心裁,由众人对一个百日小孩子起名的关心,引出一位被人漠视、歧视的老人(即小孩的爷爷) 的悲惨故事,家人对待小孩与老人的不同态度对比鲜明,反映了具有社会意义的深刻主题。文章的构思以“反”为主,以“正”衬“反”,以“反”写“正”,以老人的不被“关心”呼唤全社会对老人的关心,这种构思赋予了题目“关心”以更深广的内容,发人思考,新人耳目。

4、精心选材、组材

写文章必须有材料,好比盖房子要有砖瓦木料一样,否则就写不成文章。但是,并不是什么材料都可以写进一篇文章里,一定要经过选择。

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是作文的墓本要求。文章的中心就像一根红线,贯穿着所有材料,为写好文章奠定基础。围绕中心选择材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要选择和中心一致的材料。材料必须从各方面说明中心,突出中心,为文章的中心服务,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如《榜样,就在我身边》,一是要选的人和事,必须是能够成为榜样的,不是任何的人和事;二是尽管是榜样,但必须是“我身边”的,而不能是别处的。

(2)选择的材料要具体生动。让事实说话,“事实”就是具体材料,有具体的材料才能写得血肉饱满,能感动人,说服人;生动,就是选择比较新鲜的材料,即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点的材料,才能表现新人物,新事物,新气象,新风尚,才能使读者感到有趣,喜欢读。

(3)要选择典型材料。有时候材料很多,又都能表达中心,这就要选择最深刻,最全面地揭示事物本质,又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典型材料。

(4)还要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只有真实的材料才有说服力。“真实”包括生活的真实,即真有其人其事,不是虚构的;艺术的真实,即文艺作品中塑造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组织材料

选好材料后,就要组织安排材料。即对所选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决定其主次详略。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哪些放在一起写,哪些分开写,要有次序地安排好,绝不能“拣到篮里就是菜”,让人读起来感到杂乱,无中心。只有组织好材料,才能使文章中心鲜明,详略得当。组织材料应注意两点:

(1)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一般地说,与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有直接关系的材料,也就是能够突出中心的材料,就是主要材料,就是构成文章的主体部分,因而需要详细地记叙、描写或议论、说明;只起陪衬辅助作用的材料,则要略写。详写是为了突出重点,使文章中心更鲜明,略写是为了照顾全局,使中心更完整。如《枣核》一文,中心是表达美籍华人思乡爱国之情,根据这一中心,作者选用了“捎枣核”、“得枣核”、“种枣核”三个主要材料,生动细致地表现了美籍华人的内心世界。

(2)根据文章体裁的需要。记叙文是以记人记事为主,因此,记叙部分要详写,其中议论、说明或抒情都不能作为重点详写,只能略写。说明文主要是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特点、成因、功能等,这些地方要详写。议论文的说理部分要详写,论据是人所共知韵事例,要略

写,列举事实,有的可以概述,有的可以详述,但不可罗列过程,以能阐明道理为限。 要做到详略得当,还要掌握详写和略写的方法。详写,就是把材料写得具体、细致,用的文字多一些,略写,就是写得概括、粗略,用的文字少一些。如《社戏》一文,作者详细地写了行船、看戏和归航,情节生动活泼,文句细腻优美;略写了乡间生活和看社的原因,显得简明扼要。这样详与略的结合,真实而恰当地描绘了乡村少年善良淳朴、天真可爱的形象。

5、表达

此处重点说说描写,作文中的细节是作文的关键。

在记叙类文章中,叙述往往侧重于一般过程的叙写,读者只能得到对事物的综合、概括的了解;而描写则侧重于形象的具体描绘,使读者获得具体、明晰的认识和感觉。如果只有叙述而没有描写,文章使过多地讲述故事梗概,难免不生动、不形象了。

如何进行描写呢?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描写方法和技巧。

白描

白描本是绘画之一法。全部用线条勾勒,不假色彩,单纯明快。用在文学之上,成为描写的一种手法。鲁迅把这种方法归纳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它不加修饰形容,不加铺张扬厉,只用普普通通的话,简捷地反映出事物的特质。虽着墨不多,却能穷形而尽相。许多名家大师,都把白描当作常用的方法。

如: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施耐庵《水浒传》)

时间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里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鲁迅《故乡》)

以上两段历来被评论家视为不同凡响的精彩描绘,都是不作任何修饰渲染的直来直去的文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统丽的修饰,没有比兴的手法,但大雪漫天飞舞的气势和“故乡”的空旷、荒凉、寂寥却如画面般展现在我们眼前。

烘托描写

烘托也是中国传统的画技名称,在画那些浅色东西时,往往用水墨或淡彩加以渲染,使物体明显突现出来,这便是烘云托月之法。把这种技法用在描写上,通过对彼事物的描写达到表现此事物的目的,就是烘托描写,《陌上桑》中对罗敷的描写可算最典型的例子:“„„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从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人见到罗敷后的种种行为上,烘托出这个少女的美丽,收到了正面描写达不到的艺术效果。如果是表现那种非常抽象、不但白描困难、设喻也不易讲得明白的事物,这种烘托描写就更有用武之地了。

具有想象因素的描写

描写的时候,往往不只如实记写所见的情形,而要把想象的因素杂入其中,补充描写的内容。描写带上了想象的因素,便能更生动、更丰富、更富于文学性。

如:最难得的是,菜地西北的石崖底下有一个石案,挖出石案里的乱石沉泥,石缝里就漆漆地流出泉水。石桌不大,但是积一窠水恰好可以浇完那块菜地。积水用完,一顿饭的工夫又可以蓄满。水满的时候,一清到底,不溢不流,很有,或像童话里的宝瓶,水用了还有,用了还有,不用就总是满着。泉水清例,不浇菜也可以浇果树,或者用来洗头,洗衣服。„„(吴伯箫《菜园小记》)

作者用白描的文字写石窠,说它“像童话里的宝瓶”,便是想象的因素。它使我们联想起记忆中许多关于“宝瓶”“宝葫芦”之类的神话故事,丰富了对石案的感受,增强了描写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具有感情色彩的描写

描写时有时是较为客观的,有时却不免带有主观的色彩,掺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色彩的描写,往往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如:

二月十六日,又有友人赠我六朵石竹花,三朵红的,三朵白的,间以几枝凤尾草,„„ 回来欹在枕上,等着出到廊外之时,忽然看见了几上的几朵石竹花,那三朵白的,倒不觉怎样,只那三朵红的,红得异样的可怜!

灿然的灯下,红绒般的瓣儿,重叠细碎的光艳照眼,加以花旁几枝凤尾草的细绿的叶围绕着,交辉中竟有滞人的意味。

这时不知是‘花’可怜,还是‘红’可怜,我心中所起的爱的感觉,很模糊而浓烈„„ (冰心《往事(二)》)

作者写石竹花,是从感觉的角度描绘的,

“红得异样的可怜”“滞人的意味”,都是从感觉上说的。描写带上了感情的色彩,即使不是作为抒情的工具,这种文字也比较生动感人。

以上简要介绍了描写的几种方法,其实它们并非各自独立互不关涉的。描写同一事物,不仅可以设喻,还可以白描;不仅可以写所见,还可以写所感;不仅可以写静态,还可以写动态;不仅要写主体,还要注意陪衬等等。关键在于不论怎样描写,都必须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感染力为目的,这样才能给读者以深刻的生动形象的印象。另外,什么地方要描写,什么地方不要描写,应从表现主题、刻画人物出发,决不能随心所欲。过多的描写、过分地堆砌词藻,并不能获得好的效果,反而会伤害了内容的表达。恰如其分的描写,求得真实自然,才是我们要求的。

6、精心打造亮丽的语言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没有娴熟的语言技巧,如同没有精良的手艺,难以把一块用事实与思想凝聚的高级面料,缝织成一件适体的、漂亮的外衣。只有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成为文章的魅力之所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在写景时,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写人时,神形毕肖,让人如见其行;论理时,亦庄亦谐,准确鲜明,给人一种内在的逻辑力量。作为高考发展等级中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怎样体现呢?

语言具有画面感

生动形象的语言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文字做画。

朱自清在评价孙福熙的散文时说:“他的文几乎全是画,他的作文便是以文字做画:他叙事,抒情,写景,固然是画;就是说理,也还是画。人家说‘诗中有画’,孙先生是文中有画;不但文中有画,画中还有诗,诗中还有哲学。”

下面我们以一篇作文来具体说明。

例一:春天是丰富多彩的春天是如此的美好,却又是如此的短暂。于是,春天引发了人们的许多感悟,但是,春天到底是什么呢? 什么是春天?

北京城里的一老者告诉我:春天,就是那柳絮。一阵风,每棵树都会吟出一片白云飘渺,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树的分号,小伙子你懂吗? 看着老者的白发,我似乎明白了他的春天。

一位饱经战火的老将军对我说,春呀,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守着一老根,北地千宅万户受尽风欺雪扰犹自温柔的抱着一团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将山村水郭都攻陷了,柳树占领了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春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人们长期虔诚的祝祷而美丽起来。

这是胸前挂着功勋的老将军的春天。

孩子告诉我,春天到了,鸟儿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广度和深度,可是所有的鸟儿的数学肯定不及格,要不,它们吱吱喳喳的算了

又算,核了又核,为什么不宣布最后的结果?

我问一位老农民,春天是什么? 他什么也没有说,蹲在田埂上,看着眼前刚翻的新泥,“嘿嘿”的笑了。

什么是春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都有自己心中的春天。但是,每个人的春天都充满了希冀,充满了生机,尽管春是经过严冬的摧残。不是吗? 去深圳那块中国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画像前,你去问一声:什么是春天? 他会微笑的看着你,仿佛在说:中国的发展就是春天。

春,含义如此丰富,你的看法呢? 什么是春天? 但是我肯定,在你的心目中,那一定是个充满憧憬的春天。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绘声,就要善于使用富有表现力的拟声词。文中的雪有“扑哧”声,鸟有“吱吱喳喳”的叫,连农民也在“嘿嘿”的笑了。这些词从听觉上给人以动感,增加了美感。

因此,要使语言具有画面感,就要加强绘声绘色绘态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具有立体感。

语言具有流动感

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流动的。要使语言流丽清脆,像吃了一口甜脆的鸭梨那样,让人读了之后“清脆爽口”,就要做到语言的流动化。这样,才能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种流动感体现在作文中,是用字要稳,而表达方式和句式要活。仿佛每句话像钉子钉在木头上那样准确铁硬,而又像一股清新的流水一般自由,流畅。

在写作时,可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有其他,使得文脉有流动感。否则,拘泥于一种方式,会给人以板滞的感觉,语言怎会有滋有味? 以例一为例,文章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在结尾部分巧妙的借助议论抒情升华主题。若只是沿着前面的思路一路写下去,读来也会有呆板的感觉的。

在写作时,还可以运用偶句,使语言凝练;使用散句,让语言流动;运用排比,给语言增加一泻千里的气势;适当的反复,给人一种一咏三叹的节奏。骈散结合,才能使语言具有流动感。下面我们再以一篇高考作文来具体谈一谈。

例二:世界因多彩而精彩(节选)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世界因万物而多彩,因多彩而精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吟咏着徐志摩的佳句,我也轻轻地掀开文学神秘的面纱。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各有千秋。

所以,我说,文学因多彩而精彩。

你可以在梅雨潭边感受朱自清描述的绿色的陶醉,你也可以在西湖边聆听柳浪与黄莺的对答;你可以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风瘦马;你可以手持长剑,独立朔漠,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你也可以手握画笔,船头簪花写韵,领略一下“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从西域到东海,从朔北到江南,绮丽的风光给世界增添一丝耀眼的亮色。 所以,我说,自然因多彩而精彩。

何必再去争论红楼中的花魁呢? 不正是有了宝钗的端庄,黛玉的优雅,湘云的开朗,妙玉的清高,熙风的泼辣,还有晴雯的俏丽,紫娟的聪慧,平儿的细致,大观园才构成了这么丰富的社会吗?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删掉了不少议论的内容) ,通过骈散结合的句式,反复扣击着读者的心弦,使我们的心灵不能不被其中的内容所感染。这可以说是语言的魅力吧。

由此可见,语言的流动感,关键在于句式和表达方式的变化,这方面的训练,可以采用模仿的方法进行。

清灯下,左手执黄卷,右手捧一杯茶,如果窗外有一轮明月就更好了。月光下,呷一口浓茶,聆听作家们用笔敲响的岁月回声,激起你心海浪花朵朵。让浪花撞击心灵,闪烁出五彩缤纷的火花,汇成一条美丽的彩虹,连接着心和月亮。所以,读书时你湛蓝的心空上也会点缀着一轮明月。(摘自《书海泛舟》)

仿写的例文:说书是我们的朋友、导师,是因为书中往往充满了智慧。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是在与作者穿过时空的交流。在书中,我可以体会李白纵酒时的酣畅;可以感悟苏轼被贬黄洲的凄惘;可以倾听陆游忧国忧民的呼唤;可以遐想岳飞征战沙场的英姿。

虽不处于同一时代,却可以从书中继承他们的思想。书可以让著书人都成为我的朋友,也可以让著书人都成为我的导师。在书中,你可以与唐宋八大家共论文章之妙;在书中,你可以与史迁、班固共探历史的兴亡;在书中,你可以与王侯将相一道指点江山;在书中,你可以与孔、孟、韩、墨共争百家孰长。

虚心想来,把书当作导师,那么古今中外的学问,哪样不能为你所用呢? 面对着那写满文字的书页,我眼前是浩浩如长河的人类文明。能够以整个人类文明为友,为师,今生又何憾焉?

解析:从这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模仿的痕迹。可喜的是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模仿,其一,是内容上有了明显的增多,使得文段十分厚实;其二,是语言气势上的明显变化,使得文段十分流畅,很有气势,一改原材料平直的语势;其三,是第二段的内容紧扣前面的内容和语势,同原材料相比,变化更加明显,不细分析,很难看出是在模仿。我们可以这样说,模仿得好对语言水平的提高会有很大帮助的。

给你的文章起个响亮的名字

教学目的:

了解作文拟题的几种方法,学习多角度、创新拟题的方法。

教学设想:

1、借鉴课本。从语文课本中找出具体的例文,明确拟题的分类。

2、实际应用。给所示材料拟定不同题目,然后选择最优,体会响亮的文题给文章带来的益处。

3、学会多角度拟题,使文章的题目响亮起来,从而避免学生文章写事就是《难忘的一件事》,写人就是《难忘的一个人》。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阅读课文中的篇目。

2、阅读作文拟题材料,给文章加上不同的题目,并在旁边注明拟题的理由。(也可在课堂完成)

教学难点:

拟题分类的把握:事实上不同角度的拟题有时也是相通的。如《生命 生命》一文题既是以相对应的词语出现在文题中,又体现了作者文中对生命的呼唤这一主旨,题意丰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拟题分类简介:(教师据课文举例说明并板书)

1、浓缩文章内容。如:《第一次真好》《春》《济南的冬天》《看云识天气》《山市》

《散步》《秋天》

2、概括文章的观点或点明作者写作意图(多用在议论性文体)。如:《我的信念》

《谈骨气》

3、体现文章的线索,表现写作思路。如:《山中访友》《风筝》《羚羊木雕》

4、表现文章的复杂构思,题意丰富。如:《走一步,再走一步》

5、形象感强,产生画面的美感。如:《水中的蓝天》《繁春落叶》

6、以诗句或格言做题。如:《落红不是无情物》《态度决定一切》

7、以相对应的词语出现在文题中。如:《生命 生命》《月亮上的足迹》

《这不是一颗流星》

8、以比喻、拟人的修辞作题。如:《风不能把阳光打败》

三、当堂训练。(给材料拟题并说一说理由,让学生拓开思维,充分讨论。)

参考:《那天,阳光好暖》 《抬起头来做人》 《一碗馄饨》

《感激生活》 《一分钟》 《我们的班主任》

四、布置作文。(出示提示语)

感谢明月照亮了夜空,感谢朝霞捧出了黎明,感谢春光融化了冰雪,感谢大地哺育了生灵;感谢母亲赐予我生命,感谢生活赠友谊爱情,感谢苍穹藏理想幻梦,感谢时光长留永恒公正。感谢你,我衷心谢谢你,我忠诚的爱人和朋友;感谢你,我衷心谢谢你,这旋转不息蔚蓝色的星球。感谢生活,感谢和平,感谢这一切一切的所有,感谢这美好的所有!

这世间有太多太多的值得我们去感谢的人或事,请以“感谢”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别忘了给你的文章起个响亮的名字哟!

作文阅读材料:

仔细阅读,请你给下面几篇文章加上题目,可以是不同的几个哟!

《 》 《 》 《 》

一缕金色的阳光从窗口斜射在桌子上,照在信封上,那天阳光好暖啊„„

我又站在了信箱前,我知道,这是今天最后一次开信箱了,明天„„唉,都是为了那个明天,我不明白:15岁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怪念头,是的,妈妈管这叫作怪念头。明天就是我15岁的生日了,每个人都会有15岁的生日,可是惟独我想出了这种庆贺生日的方法。两个月前,我寄出了我的“婴儿”――一篇小说。两个月后的今天希望能收到一份录用通知书,这是我自己的生日礼物,一份自己给自己的礼物。两个月来,我不知开了多少次信箱,可是今天,我却怕了,怕信箱依然是空的,怕„„钥匙在手里紧紧地握着,铁将军依然不动,可最后锁还是抖抖嗦嗦地开了,一封信,还有一本杂志,我惊喜得快要蹦起来,那信,是报社寄来的,管它呢!我兴奋地冲进了卧室,甚至没看见母亲微微皱着的眉头。

那信一定是一些鼓励的话,或者还有修改意见。我拆开了一角,怎么是铅字打印的,我凭着经验知道,这是一封退稿信,我曾多次看见当编辑的妈妈匆匆寄出,我脑子里混乱了。

早晨,妈妈点燃了15根生日蜡烛,因为我生在太阳初升时。妈妈并没有让我吹灭,而是捧出一个旧信箱,我很惊奇。“这是你的生日礼物。”妈妈说道。我打开了,是一叠信,打开一封,是退稿信,再打开一封,还是„„整整60封。妈妈说道:“我年轻的时候是一位业余作家,每月我都要寄出一篇作品,可每月都要收到一封退稿信,我也曾气馁过,可一隹老编辑曾对我说过,写作是一条荆棘丛生的路,你可能永远也走不进那金字塔,但人生的价值你却获得了。人的心中要有希望,妈妈给你订了《希望》杂志就是希望你能懂得这一点。”我抬头望着那暖暖的阳光,顿时明白了。“15岁,人生刚开始。”不知怎的,我想起了这句话。

那天,阳光好暖,好暖„„

《 》 《 》 《 》

那一年,那个小男孩,不过八九岁。一天,他拿着一张筹款卡回家,很认真地对妈妈说:“学校要筹款,每个学生都要叫人捐钱。”

对小孩子来说,直接想到的“人”,就是自己的家长。

小男孩的妈妈取出5块钱,交给他,然后在筹款卡上签名。小男孩静静地看着妈妈签名,想说什么,却没开口。妈妈注意到了,问他:“怎么啦?”

小男孩低着头说:“昨天,同学们把筹款卡交给教师时,捐的都是100块、50块。”

小男孩就读的是当地著名的“贵族学校”,校门外,每天都有小轿车等候放学的学生。小男孩的班级是排在全年级最前面的。班上的同学,不是家里捐献较多,就是成绩较好。当然,小男孩不属于前者。

那一天,小男孩说,不是想和同学们比多,也不是自卑。他一向都认真对待老师交代的功课,这一次,也想把自己的“功课”做好。况且,学校还举行班级筹款比赛,他的班已领先了,他不想拖累整班。

妈妈把小男孩的头托起来说:“不要低头,要知道,你同学的家庭背景,非富则贵。我们必

须量力而为,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你是学生,只要以自己的品学,尽力为校争光,就是对学校最好的贡献了。”

第二天,小男孩抬起头,从座位走出去,把筹款卡交给老师。当老师在班上宣读每位同学的筹款成绩时,小男孩还是抬起头来。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富贾豪绅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

妈妈说的那一番话,深深地刻在小男孩心里。那是生平第一次,他面临由金钱来估量人的“成绩”的无言教育。非常幸运,就在这第一次,他学习到“捐”的意义,以及别人所不能“捐”到的、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

《 》 《 》 《 》

那天,她跟妈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意思地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

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不来,纷纷落在碗里。“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泪,对面摊主人说,“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会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女孩愣住了。

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要凉了!”

这时,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 》 《 》 《 》

一声平凡的问候,隐含着友谊的开始;一句普通的鼓励,预示着感情的投入;一朵花的芳香,送来了一份美丽的心情;一片云的飘逸,带来了一帧精美的邀请。

感激奏,我们牵着朋友的手,飞入花的心;感激夏天,我们擎着美丽的伞,冲进雨的情;感激秋天,我们缘着茂密的根,寻找收获的奥秘;感激冬天,我们望着高远的天,狂草生命的热情。

当我们抱着感激生活的心态走进人生,你会惊喜地发现,那些蛰伏在我们心灵深处的美好种子,原本可以如此轻易地发芽、开花、结果!

感激生活,心灵与心灵越走越近;感激生活,矛盾与矛盾越走越远;感激生活,给予和索取同样心安理得;感激生活,你既是感激者又是被感激者„„我们很难左右天晴还是天阴,我们却可以保持良好的心境;我们很难改变自己或是别人的命运,我们却可以笑对人生。漫漫长夜,

迎来清晨;走过黑暗,就是光明;久寒之后必是春,久旱之后有甘霖;山穷水尽泥路短,柳暗花明又一村新。

感激山川,才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感激江河,才会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喟叹;感激草木,才会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企盼;感激雪花,才会有“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的陶醉。

时时感激生活,我们才能胸怀宽广,高瞻远瞩;事事感激生活,我们才能耳聪目明,无敌于天下。

《 》 《 》 《 》

著名教育家班杰明曾经接到一个青年人的求救电话,于是与那个向往成功、渴望指点的青年人约好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

等到那位青年人如约而至时,班杰明的房门敞开着,眼前的景象令青年人颇感意外――班杰明的房间里乱七八糟、狼籍一片。

没等青年人开口,班杰明就招呼道:“你看我这房间,太不整洁了,请你在门外等候一分钏,我收拾一下,你再进来吧。”班杰明一边说着一边就把房门关上了。

不到一分钟的时间,班杰明又打开了房门,并热情地把青年人让进客厅。这时,青年人的眼前展现出另一番景象――房间里的一切已变的得井然有序,而且有两杯刚倒好的红酒,在淡淡的香水气息里还漾着微波。

可是,没等青年人把满腹的有关人生和事业的疑难问题向班杰明讲出来,班杰明就非常客气地说道:“干杯,你可以走了。”

青年人手持酒杯一下子愣住了,既尴尬又非常遗憾地说:“可是,我„„我还没向您请教呢„„”

“这些„„难道还不够吗?”班杰明一边微笑着一边扫视着自己的房间,轻言细语地说,“你进来又有一分钟了。”

“一分钟„„一分钟„„”青年人若有所思地说,“我懂了,您让我明白了一分钟的时间可以做很多事情、可以改变许多事情的深刻道理。”

班杰明舒心的笑了。青年人把杯里的红酒一饮而尽,向班杰明连连道谢之后,开心地走了。 其实,把握好了生命中的每一分钟,也就是把握了理想的人生。

《 》 《 》 《 》

我与班主任初次见面的那一天,恰巧我迟到了几分钟,我喊了声“报告”,便站在门口等待命令。

班主任看了我一眼,冷冷地说了声“迟到了!先进去找个位子坐下来吧!”那严肃的表情,严厉的口气,使我不禁紧张起来,尤其那目光,很犀利,更让我浑身不自在。

仔细打量,班主任长得高高瘦瘦,穿一身休闲装,两手往口袋里一插,一副精明能干的样子。从她的处我介绍中,我知道她是个“厉害角儿”。她还说了一大堆诸如“上一届的学生怎么优秀,希望我们三年后也能为学校再创辉煌”之类的话。一听就知道是给我们来了一个“下马威”,不让我们有一点懈怠的理由。看来,我们以后的日子不好过喽!

果然不出我所料。自从开学后,班主任就对我们毫不客气。学习、生活样样抓,而且事事都要我们做得优秀,丝毫不差,否则,一顿训斥肯定是免不了的。

有一次,我在中午放学时将本子捧回教室,没来得及发,就放在讲台上。午休时,班主任来检查工作。她的目光扫视了一圈后,定格在讲台上的本子。“这些本子谁放在这儿的?英语课代表呢?”我怔住了,慢慢地站起来,心跳不由得加快。“你怎么搞的?本子捧来也不发掉!同学们还怎么做作业呀„„”我觉得委屈,正想分辩什么,抬头却正好迎着班主任的目光,那目光比以前更犀利了,仿佛能洞察一切,知道你心中的所思所想。我终究还是“低头认罪”了,可心里却憋着一股气儿,觉得班主任太苛刻。

从此我很少正视班主任的眼睛,我怕见到她的目光,怕那目光里的威严,因此我也常常觉得班主任很难接近,与我想像的“像母亲般和蔼可亲”的形象截然相反。

这种印象一直持续到了期中考试。那天刚考完语文,我就一溜烟跑出教室,想着快点回家休息休息。正走着,只见一个高高瘦瘦的身影出现在前方。天哪,是班主任!我怎么偏偏要遇上她呢!小心翼翼地抬头看了她一眼,发现她正笑眯眯地走来。这反而使我不大习惯。我还回头看了看,怀疑她是否真的在对我笑。她拍了拍我肩膀,说:“怎么样,试卷难不难?回家好好复习数学,明天细心点儿啊!”我立刻觉得有一股巨大的动力注入我的身体,那目光好像也柔和了些。人们常说:“爱有直露的爱,也有深沉的爱,但它们都是伟大的。”原来我身边也一直有着伟大的爱,只不过我没有认真发现、体会罢了。

考完试后,班主任依然还是那么不苟言笑,目光也一如既往的犀利,可我却不再惧怕。因为在那目光里不仅仅是威严,还有爱的力量,它会时刻提醒我,帮助我。

作文拟题技巧

题目,犹如人明慧的眼睛,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新颖独特的题目,可以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在考场上,一个靓丽夺目的标题能迅速激发起阅卷老师的好奇心,扣住读者心弦,使文章顾盼生姿,起到眉眼传神的作用,也能为作者行文提供一个明确的中心点,所以,“题好文一半”,要闯过高考作文关,使阅卷老师对其作文一见心动,甚至“一见钟情”,拟题有举足轻重之功 。在高考写作中,要拟一个好标题也不是一件易事,它是作者知识与素养的综合实力体现。如果我们能够熟悉和掌握一定的拟题要求和方法,让作文标题闪出第一道亮丽,就能在考场中写出大放异彩的文章来。

那么,一个好的标题应该体现哪些特征呢?具体说来,要做到“四要五美”。

“四要”,即:

(一)、要准确鲜明。标题应紧扣文章内容,一目了然。标题决不能作摆设,更不能让人摸不着头脑。而应紧扣话题,有的放矢。

(二)、要新颖生动。标题应不落俗套,让人耳目一新,激起阅读兴趣。

(三)、要简洁凝练。标题应短小精悍,醒目上口,给人广阔的联想空间。(四)、要含蓄隽永。标题应含义丰富、耐人寻味,又富有启发性。

“五美”,即:

(一)、动态美。在标题中恰如其分地冠以动词,使之具有一种力量美,使美的形象和情思更生动、更鲜明、更突出、更有吸引力,从而使标题具有动感。如《抉择》、《走出“规则”》、《诚信,归来吧》、《难舍诚信》、《带着诚信上路》等等,大多是动词、名词或由动词、名词构成的短语,给人一种动感。

(二)、力度美。在标题中,开诚布公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抓住本质,攻其要害,达到一种无以辩驳的力度美。如《选择中华魂》、《拷问灵魂》、《诚信不可抛》、《拒绝谎言》、《诚信是金》、《诚信,归来吧》、《六盏红灯不能照亮前程》等等都达到了这种效果。

(三)、含蓄美。所谓含蓄美,就是将丰富生动的内容,以藏而不露、或藏而稍露的方式

展示出来,进行提示点化,或褒或贬,让读者自悟其意,如《水边的„„》、《赤兔之死》、《另类童话》、《点一盏心灯期待诚信》等等。

(四)、古典美。恰到好处地引经据典,或恰如其分地改造、仿写古语,能使作文的标题有形象、有文采、有韵味、有节奏,表意精当,涵义深远,给人一种庄重深邃之感。如《若为人生故 诚信不可抛》、《无诚无本,无信无立》、《“山穷水尽”与“山重水复”》等等。

(五)、联想美。把代表相近、相反或异类的事物、情感、人物、事件等词语放在一起作并列的标题,使读者隐约地感受到二者之间存在的某种内在联系和丰富的内涵,从而开发读者的想象空间,丰富作品的内涵。如《我与大海》、《花与女孩儿》、《苦茶•咸泪•画眉鸟》、《家•人•灯》,就属此类。

怎样才能迅速提高高三学生拟题的能力?怎样尽快闪出语言的亮丽,给文章题目有一个漂亮的包装?我们结合近几年高考的实际和文章标题的要求特征,提供一些容易借鉴和操作的方法。

一、 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用比喻、拟人、双关、借代、夸张、设问、呼告、通感等修辞方法拟标题,就能给文章增添第一道亮彩。如:

1、比喻式。《小心这把双刃剑》,把移植人的记忆比喻为“在杀伤别人是也会杀伤自己的双刃剑”,准确而形象;《他们都选择了明月》,把“明月”比做“美好的心灵”,在文中不仅赞扬了老禅师、小偷选择了仁慈、悔悟的明月,还褒扬了孟子、俞伯牙、孙犁选择了正义、友谊和不断追求进取的明月,比喻生动,富有感染力。《凤凰的选择》,借郭沫若《凤凰涅盘》中“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凤凰而自喻,形象地描述了自己高考落榜后选择继续奋斗的心理历程,表达了自己愿在艰难中涅盘出新我的强烈愿望。再如《灵魂美丑的试金石》、《生命如花》、《放飞灵感的白鸽》、《拾起那一枚贝壳》、《第一颗青苹果》、《做一匹靠自己的黑马》、《生命如涛》、《攀登路上的烛光》,这样拟题,更加贴切、形象、新颖。

2、比拟式。《诚信“漂流记”》,把“诚信”拟人化,通过诚信巧遇“快乐”、“地位”、“竞争”的遭遇,得出富有哲理的结论:没有诚信不会长久,地位也是虚伪的,竞争也是会失败的。《寻找幸福》把诚信当人来写,开篇就说:我叫诚信,有六个兄弟,他们叫„„。又如《“诚信”喊冤》、《天空的诉说》、《我叫“把握”》、《写满爱的社会》等,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出卖诚信》,把诚信当物卖,一斤多少钱,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品味高三》,把高三当做能咀嚼、品味的食物,显得意味深长。还如《检阅你的青春》、《阳光很活泼》、《诚信出走》、《点击流行》、《酿造生活》等,也别有韵味。这样拟题,形象生动,使人感到亲切、容易产生共鸣。

3、双关式。《圆与缘》,利用汉字谐音双关的特点,巧借相似联想,由“圆与圆”的相交想到“缘与缘”的交错,从而感叹茫茫人海中那份来之不易的缘,引出“悟缘”“惜缘”的观点。此外,还有语义双关,如《灯》、《苦咖啡》、《药》,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再如《落花生》一文表面写落花生虽然不好看却很有用,借落花生赞美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古井》、《种子的力》、《挑山工》等小学课文也采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

4、借代式。《周庄,那一抹绿》,用一抹绿来借指周庄的绿的天、绿的水、绿的房屋,显示了“中国第一水乡”被一片绿色所笼罩的特点,简明而富有个性。再如《雨中,那把小红伞》、《时代呼唤雷锋》等中的“小红伞”、“雷锋”都富有指代意义。还如《倾听自己的心跳》、《绿色,我的梦》等。

5、引用式。文题中恰当地引用一些名言警句,能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使其作文增加一定的文化底蕴,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直挂云帆济沧海》、《少年心事当拿云》、《一晌贪欢》等。直接引用或间接改动现成诗文、歌曲、影视广告等,喜闻乐见,也可以使人倍感亲切,引起

共鸣,如《如释负重》、《将心比心》、《得失寸心知》、《横看成岭侧成峰》、《把根留住》、《姑娘你慢些走》、《爱,是怎样炼成的?》。

6、反问式。《牢骚太多真的不好吗?》,尽管答案在问话中,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有意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去追寻其中的道理,把发牢骚与说真话联系起来,化消极为积极。《成才全靠父母吗?》,中心论点寓于反问句中,更见气势。

7、对比式。《自尊?自辱?》,否定一个,肯定一个,两相对照,态度鲜明,耐人寻味。再如《生活的苦涩与甜蜜》、《奉献与索取》等。

8、通感式。就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融合,使之互通的一种修辞方法,亦称“移觉”。《我闻到了阳光》,把视觉、触觉能感受到的阳光,让人的嗅觉来感受;窗外,阳光明媚,鸟语花香,钻进鼻孔,沁人心脾,除了花香,不应该还有阳光吗?再如《“成长”有谁听?》、《甜甜的教鞭》、《温暖的黑板》,同样把嗅觉、触觉和视觉进行沟通,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思。

9、呼告式。《朋友,珍重》,文章将目光和心思投向高考后即将分别的特殊日子,一声呼语,一声叮咛,浓缩着一片真情,凸现文旨。又如《妈妈,再爱我一次》等。

10、设问式。《生活的真谛是什么?》,文章以“人生在于奋斗”立论,以设问句为题,既明确了论述范围,又启发读者从文中思考答案,把握中心论点。再如《谁丢了玉坠?》以及初中语文课本《谁是最可爱的人》等。

二、 妙用术语。

拟题时巧用人们熟悉的行业术语,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术语本身就有一定的含义,能使阅卷老师更容易掌握你的用意所在。如《送去主义》、《贫困的反作用力》、《校园写真》、《生活中的欧姆定律》、《拍卖诚信》、《真空下的加速度》、《催化人生》等。

三、 巧用词语。

拟题时可以充分的利用、挖掘生活语言,利用相似词语的颠倒、谐音、形近等特点产生的独特魅力使标题靓丽起来。如《打假与假打》、《秋天里的春天》、《向前看与向钱看》、《要我学与我要学》、《优质与忧质》、《扶贫与吃贫》、《给心灵松绑》、《保鲜诚信》、《没有异想,哪来天开?》等,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入耳入心。还可以利用意义相对或相反的词语来设置矛盾,以激发阅读兴趣,如《阳光下的罪恶》、《菩萨指引的血腥路》、《水与石》、《钢骨柔情》、《减负:让我喜欢让我忧》等。

四、 借名拟题。

拟题时应巧用名人、名言、名物、名事,并巧妙加以翻新,既给人亲切之感,又能增强感染力。如《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阿Q 新传》、《阿Q 学做诗》、《李白的泪水》、《感时花溅泪》、《不畏浮云遮望眼》、《痛并快乐着》、《失落的祝英台》、《一花一世界》、《科技与人文齐飞》、《一千零二夜》、《淡妆浓抹总相宜》等等。

五、 反向拟题。

运用求异思维,把一些公认的常理做反向思考,从而构成文题,往往能收到奇效。如:《到班门弄斧》、《有志者未必事竟成》、《虽贫,岂困?》、《常在河边走,也能不湿脚》、《三个臭皮匠,怎敌诸葛亮》、《前不见古人,后岂无来者?》、《忙人闲事》、《眼见一定为实吗?》、《享受挫折》、《要敢于走麦城》、《痛苦也是一笔精神财富》、《孔融让梨:是耶?非耶?》等

六、 妙用歌词。

群众喜爱的歌曲歌词脍炙人口、深入人心,一旦入题,非常吸引读者。尤其是流行歌曲的歌词,有的非常生动、别致,如:《痛并快乐着》、《潇洒走一回》、《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诚信,我的眼里只有你》、《从零开始:想说爱你不容易》、《谁不说俺家乡好》、《幸福着你的幸福》、《问世间情为何物?》等等。

七、 巧用符号。

运用数学公式和符号,能起到简洁、生动而又别致、醒目的作用。如:《成功=志+力+物》、

《多解的题:规矩=?》、《联想1+1》、《记忆≠智慧》、《移植记忆≠获取能力》、《XX+XX=快乐》、《1∶6的启示》、《0+0=7+(-3)吗》,激起阅卷老师急于探究内容的强烈愿望,从而产生一定的魅力。

八、 巧用并列。

以并列词语或短语做标题,突出文章所涉及的几个因素或蕴涵作品的主旨,增强读者阅读期待。如《一毛钱与诚信》、《春夏秋冬》、《图形•生活••思维》、《借鉴历史 开创未来》、《你的岁月,我的记忆》、《我的祈愿,我的爱》等等。

总之,拟题要从话题作文的具体内容和体裁出发,做到准确、简明、醒目、新颖、有诗意,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生活与媒体中有特色的语句。如目前引人注目的美伊战争,报纸上曾发表了一则《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评论,这个标题就是巧借了辛弃疾的词。 当然,标题只是文章的眼睛,与全文的内容相比,只是个“引子”而已。但是,没有好的“引子”,文章这颗“炮弹”就难以爆炸,有可能成为“哑炮”,这就势必会影响到考生的命运。所以,拟一个具有文学色彩、让人回味无穷的好题目,赢得阅卷老师的“芳心”,应该是每位高三考生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议论文常见的开头方式

沭中 胡道柏

一、好的开头的标准

1、要明确中心论点

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主张开宗明义。李涂在《文章精义》里说:“文字起句发意最好。” 一篇好的文章总能在开篇就让读者清晰地了解到文章的论点。

例:小鸟要飞翔在蓝天,需要有一对翅膀;实践要发挥它的作用,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就是实践的翅膀。

2、要精巧

议论文的语言贵在精辟深刻, 最忌罗嗦, 开篇语言精巧往往会给读者留下好的印象, 吸引读者的阅读目光。

例:人生弯弯曲曲水,世事重重叠叠山。热情去奔跑,去超越,然后才能拾掇失意后的坦然、挫折后的不屈、困苦艰难后的从容。(05年湖南卷《勇敢奔跑,勇敢超越》)

3、要有文采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议论文以说理、思辨见长,但这并不意味着议论文排斥文采。有文采的语言往往,先声夺人,更能吸引读者。因而议论文开头可以采用“设悬念”、“用典故”、“引名言”、“摆问题”、“会渲染”等方法。

例:我们总是感慨自己看不清命运的脸,彷徨在熙熙攘攘的乖舛间,俯瞰七彩的桥面,心中早已怅然不已。朋友,莫让浮云遮望眼。

二、常用的开头方法

文无定法,却又有法可循。下面先结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的开头方法:

1、 开门见山法:

这是议论文最常用的一种开头方式。这种开头方式,开宗明义,简洁明了,能统摄全文, 不失为一种普通但又实用的方法。

例:朋友,当你看见一堆堆垃圾高如小山,一条条溪河恶臭难闻,一股股有害气体毒害人体时,你的感想如何?我那时却是气愤得想大声呼叫:“请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我关注人类生存环境》)

点评:文章的开头采用设问的方式,一问一答,简洁有力,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为下文展开打下了基础。

2、故事导入法:

文章的开头先叙述一个故事,然后由这件事引起议论。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故事导入法。采用这种方法开头因为是就事说理,针对性强,所以能使文章富有说服力。但要注意例举的事例必须真实典型,笔墨务必省俭。

3、释题入篇法:

在文章开头,就对标题或相关概念的含义加以解释和阐发,表明自己的观点,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释题入篇法。这种开头方式往往使文章节奏舒缓,给人留有思考的余地。

例:我赞美“舍生取义”。因为“舍生取义”是千百万仁人志士的人生哲理,它激励人们为了真理和正义的事业而献身,它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崇高、圣洁,它使一切见利忘义之辈、苟且偷生之徒变得渺小、丑恶。 ——《舍生取义赞》

点评:文章开头通过对“舍生取义”的含义的阐述展示了自己的观点,语言简洁而立场鲜明。

4、巧用修辞法:

修辞是语言运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巧妙而贴切的修辞方法的运用常能使语言增添许多风采。

例1:假如我是小鸟,我会记住那出生时的巢穴假如我是树苗,我无法忘记那滋养我的土地假如我是江河,那雪域高原成为我记忆中的烙印假如„„无论我是什么,无论我以什么方式存在,我可以忘记周围的一切,甚至可以抛弃自己,但有一样东西是不可泯灭的——那就是回报。(《诠释回报》)

例2: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的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对人以和,待人用善,待人和善。(《待人和善》)

点评:例1运用似物、排比手法,例2采用排比,生动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三、方法技巧

修辞的巧妙运用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而在考场作文中,考生若能熟练运用修辞方法扮靓语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下面我们重点来探讨巧用修辞法的一些技巧。

1、比喻式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使道理深入浅出,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

例1:自负,像一个泥潭,陷进去就难以自拔;自卑,像一根受了潮的火柴,难以把希望之火点燃。所以,我们既不能自负,也不能自卑。 ——《自负与自卑》

例2:爱心如三月的春风,能唤醒沉睡的生命;爱心如久旱后的甘霖,能滋润龟裂的心田;爱心如冬日的一缕阳光,能驱散凛冽的寒雾。请把你的爱心留下,请把你的爱心带给他人。 ——《学生习作》

2、排比式

排比手法能增强语言的气势,使文章更具文采。

例1:如果说雏鹰腾飞苍穹要经历风雨的打击,那么,那搏击长空的意气就是它那犀利的双眼;如果说骏马奔驰于旷野要经历千万里奔跑的锤炼,那么,那奔腾万里为夙愿的意气就是助其翻越千山万水的铁蹄。人,欲傲立于世,成为一代雄主,立一世伟业,那舍我其谁、勇战万方的意气就是其成功的基石。 —— 《谈意气》

点评:运用排比彰显语言气势,而且内在逻辑推理严密,无丝毫杂乱无章之感。

例2:生活是镜子,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也笑;生活是美酒,会喝的说它甜,不会喝的说它苦;生活是一首诗,有抑扬顿挫,也有平平仄仄;生活是一首歌,有低沉忧伤,也有激昂欢乐。《什么是生活》

点评::这组句子就通过排比的手法,巧妙的表达了对生活的看法,并且意蕴深厚,耐人品

味,堪称警句,使文章顿生光彩。

3、引名言

引用名言足以显示作者深厚的语文积累,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使文章有意蕴。达到言约意丰、权威夺人的效果,对作文获得高分也能起到积极的影响。

例1:“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是冰心的一首短诗,它告诉我们成功需要“奋斗”与“牺牲”,成功需要一条长长的助跑线。《助跑与成功》

点评:作文开头通过引用冰心的短诗,得出了与标题紧密相切的“成功需要‘奋斗’与‘牺牲’,成功需要一条长长的助跑线”的中心论点,为下面的深入论证树起了必要的“靶子”。 例2:席慕蓉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我们乘坐各自独有的船在左岸与右岸穿梭,才知道¬¬————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 《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

点评:在文章的开头引用与中心论点密切相关的名言警句可以起到统领全篇、提纲挈领的作用。

4、引诗文

例1、当广袤的天宇被染成漆黑的底色,新月初升无垠的天幕上缀满星星时,依栏凭吊的我总禁不住思绪满怀,我遥问天际的月亮:寂寞是什么? 曾几何时,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那种感觉吧! 曾几何时,有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许,寂寞正是深宫大院,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 曾几何时,有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许,寂寞就是芳草依旧,天涯依旧,物是人非的空虚心境吧! 于是,我问月亮,广寒宫的嫦娥告诉我,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寞到底是什么? 我无法回答。 ——《寂寞的意韵》

点评:巧用诗文可以使你的文章怡然生彩,诗意盎然。可以让阅卷的老师在万千的平凡之作中采取一页绚丽的诗意,从而在印象高驻,打下高分的基础。

例2:“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吟咏着徐志摩的佳句,我轻轻掀开文学神秘的面纱。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各有千秋。所以, 世界因多彩而精彩。 《世界因多彩而精彩》

点评:五处引用诗词名句,既为文章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也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说理感染力,显示了作者文史知识的丰富和驾驭语言的功力。

5、对比引入法

例10、古今中外,凡是在事业上有所造就、取得成功的人,没有不是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反之,那些懒惰昏庸的人,就难得成就事业。由此,我们可以说:勤则成事,惰则败业。 ——《说勤》

例11、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立谏言者事业有成而名垂千古,拒忠言者祸国殃民而遗臭万年。 ——《忠臣的声音》

点评:运用对比引入法,可直接帮助人们判断是非曲直。辩证说理 、对比鲜明 、判断曲直、深刻有力。但要注意,

实用作文开头二十法

开头是文章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把文章开头称为“凤头”,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漂亮,给人以先声夺人之感。开头处于文章的醒目处,好比乐曲定调,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整个作品的得失。

开头的基本要求:

1、开头要注意点题

写一篇应试作文,时间都比较紧,难以有充分的准备,因而我们在写开头时,要注意点 题,以便直接切题,进入主体,这样既不容易离题,也能使作文紧凑些。

2、开头要对应主体

要注意承接下文、对应主体,尤其是在开头概括了文章的基本内容的时候。

3、精简、引人入胜。

开头的具体方法:

一、开门见山法

此法是落笔扣题,或说明写作原因,或提出全文主旨,或直奔故事,用起来非常简单,能有效避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由于这种写法干脆利落,入题快捷,不枝不蔓,所以应为考场作文开头的首选方法。

(1)亮出观点。如《谈骨气》一开头就亮出观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白杨礼赞》一开头就触及题旨:“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种方法在各类文章的写作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占有很大的比例。它的表达角度,可以是开头直叙本事,也可以起笔点题;可以开宗明义揭示主旨,也可以单刀直入点明敌论。如此等等。

(2)交代事件基本要素的叙述法。开头就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大要素”,如《视死如归》的开头:“一九三一年深秋(时间),王若飞同志(人物)在包头(地点)不幸被捕(事件)”

(3)开门见山、揭示主题的点题法。《背影》一文的开头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4)把事情的开头作为文章开头的自然起笔法。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信之风质朴醇厚,历史越悠久,诚信之气越充盈中华,诚信之光越普照华夏。诚信早已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成为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诚信》

二、直接叙述法

叙述精辟,扣人心弦。这种开头貌似常规写法中的直接叙述法,但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必须将语言练到非常简洁、精练,字字珠玑,多一字则嫌长,少一字则嫌短的地步;而且要能综合运用各种技巧使语言含蓄而又丰富,有节奏感、韵律感、耐人品味、扣人心弦。

如《作业》的开头:“看不完的,是书;听不完的,是唠叨;不完的,是成绩单;做不完的,是各科作业。 ”

又如:“选择是难的,更何况是心灵的选择。高渐离为了荆轲,他选择了死;马本斋的母亲为了革命,她选择了牺牲;祝英台为了真挚的爱情,她选择了化蝶。在这友情、亲情与爱情之间的选择,他们是这样做的—— ”(《生死之间》)文章开头以名人事迹简洁铺陈:高渐离为友情选择了死亡,用自己的头颅捍卫了“士为知已者死”的至理名言,成为千古奇士;马本斋的母亲选择献身,用自己的至情——博大母爱以殉人间大义,为儿子也为后人树起一座人格丰碑;祝英台选择了化蝶,用自己的灵魂升华了梁山伯的爱情,为有情人的天长地久树立了楷模。

三、巧用修辞法。

开头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增添许多风采,收到良好的效果。

1、排比入题,先声夺人

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浓烈,因为诚实,它变得醇厚;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因为守信,它变得悦耳;生活如画,或明丽,或素雅,因为诚信,它变得美丽。(《因诚信酿造生活》) 是什么,来得悄无声息,走得不留痕迹,却激起所有色彩的轻舞飞扬?

是什么,走得不留痕迹,来得悄无声息,可留下穿越一季的倾情歌唱?

是什么,轻轻地来了,又悄悄地走了,在收获的季节留下飘垂的金黄?

是什么,悄悄地走了,又轻轻地来了,为沉寂的大地纺出洁白的梦想?

哲人对着蓝天微笑:“是时间。”

孩童握着风筝拍手:“是风。”

流浪者说:“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梦。” (《拥有答案的幸福》)

排比,能增加文章气势,朗朗上口,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用来状物,能景象纷呈;用来叙事,能酣畅淋漓;用来说理,能气势磅礴;用来辩论,能排山倒海;用来抒情,能汪洋恣肆。

2、设问置疑式

开头就提出问题,或引起读者注意,或激发读者思考,或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或先倒叙事情的结果,设置悬念,或先设问破题,引起说明或议论。如《万紫千红的花》开头设问:“花为什么会有各种美丽鲜艳的色彩呢?”这种开头方法,其目的是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同时增加文章的曲折,显现文章的布局之美。这种开头技法在考试作文中的频率很高。当然,这种开头形式要注意巧妙运用,避免单一、或追求形式上的好奇。 (其实,这种开头的形式是很丰富的,如:①先提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②先截取一个精彩的事件片断。③先交待一个起线索作用的物件。④先安排一个引发故事的场景。⑤先介绍与故事情节紧密相关的人物。)

3、精辟设喻式

开头设喻,以引起读者对要说明的事物或道理的兴趣。如《中国石拱桥》开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马说》开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以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为喻引出中心论点,精辟设喻式多用于议论文的开头,它能使文章发端新颖,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表达效果。既然是“设喻”,就得注意所言之“他物“与本题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不能牵强附会。

4、对称开篇,整齐明快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

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 (《学会历史般的旁观》)

文章开头用一组对称句子,赋予蝶、蜂、花人的性情,通过生动贴切的拟人手法,形式与内容达到完美的统一。体现了考生高超的语言技巧。

5、整散交错,灵巧入题

若能掬起一捧月光,我选择最柔和的;若能采来香山红叶,我选择最艳丽的;若能摘下满天星辰,我选择最明亮的。也许你会说,我的选择不是最好,但我的选择,我相信。(《我的选择,我喜欢》)

整散句结合,能使句式灵活多变,增添文章旋律感和音韵美,给人一种审美感受。开头用“月光”—“柔和”、“红叶”—“艳丽”、“星辰”—“明亮”构成铺排,色彩鲜明,有先“色”夺人之妙,兼具音韵之美。

6、引用法

A 、引用诗歌胜过空说

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是李后主的感悟;“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李清照的感受;“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是徐志摩的不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又是苏东坡的坦荡„„ (《美丽的离别》)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汪国《2002年高考作文心灵的选择》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远和近》顾城

以上例子,边诗词引路,边提示主旨,既说明了观点,又展示了功底,可谓一箭双雕。

B 、引用名言文采凸现

“如果事业中掺杂了感情因素那事业注定要不成功的;我们的公司的管理人员决于能长着相似的脸。”--------福特《2003年高考作文·把心放正》

“心睛的时候,雨也是睛;心时候,睛也是雨。——汪国真

哈姆莱特曾高呼:“人啊,看清你自己!”

而我要说:“人啊,看清这个世界。””《2003年高考作文擦亮眼睛看世界》

“马克? 吐温说过,“一只脚踩编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了你的脚上。这就是宽容。””《宽容,从这里开始》

C 、引文入题,典雅厚重

“清代张潮《出梦影》中有言:“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y ǒu )为知己。”当面对大海;面对着这片蔚蓝;我不禁想到:海以何人为知己呢? ”(《面对大海》)引用前人文句,顺着引文的文气,巧妙引出话题。

D 、引用歌词凸显底蕴。如“‘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要变成美好的人间„„’一听到这首《爱的奉献》,几天前在放学路上看到的那动人的一幕,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爱心》)

格言警句、诗词名言、俗语歌词谚语等由于其语言精粹、众所周知等特点,引用开篇易给读者亲切感,能创设气氛,感动人心。引用名言警句,这种开头法,也是一般考生容易掌握和便于使用的方法。试想,哪个考生记不得几首古诗,几句格言,几条名言呢?考场作文,因题而异,相机引用,又何乐而不为?当然,引用时要尽量准确,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

四、细腻描绘,形象入题

A 、描写式。或描写人物外貌,或描写动物外形,或描写建筑外观,或描写周围环境。给人一个鲜明的印象。如《燕子》的开头:“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对俊俏轻快„„” “我曾用水的眼睛审视生活,生活也曾如秋水般阴郁、遥远。阳光透过枫林洒下来,我顺着光束向上望,却似乎又看到一望无际的蒹葭,雾雪般的白色,水草般的柔软。在一片渺渺中我看到了妈妈的眼睛,看到了当年妈妈做出选择的那一刹那。” (《让睫毛载来爱,载来幸福》)

描述性语言往往容易流于刻板和平淡,但如果考生能巧妙抓住特征,注意借鉴,灵活地加以创新,则能打破描绘的刻板和叙述的平淡,让形象的描述飘逸出令人心荡神驰的诗情画意

B 、写景抒情法。此法在开头描绘自然景色和环境,直接或间接地抒发感情。请看王宗仁《女兵墓》的开头。“深秋的黄叶,在寂寥的天空凄凄飘落。雪后的清晨,我捧住一束雪莲花,走进这覆盖着碎石、枯草的荒原,走向一个小土丘„„”这个开头的景物描写为全文营造了一种肃穆、悲凉的气氛,烘托了“我”当时的心情,使下文的叙述更加扣人心弦。鲁迅的《药》等课文也是用此法开头。

再如:“朝阳出来了,湖水为它梳妆;新月上来了,群星为它做伴;春花开了,绿叶为它映衬;鸟儿鸣唱,蟋蟀为它拉琴„„天地万物都在向我们讲述着关爱的故事。”(《关爱永远》)

五、感悟人生,揭示哲理。饱含哲理的语句以其语言精粹、含蓄深沉、易与读者相同或相似的人生经历相合而激起强烈的共鸣而倍受读者喜爱。如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 “婚姻是一堵墙,在外面的人想挤进来,在里面的人想冲出去。”

这一个比喻,一“挤”一“冲”,形象地道出了成人世界的矛盾和复杂心理,说出了所有人都想说却又没能说出的话,因而倍受人们欣赏、引用。

又如吴伯箫《歌声》的开头: “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 ”直接点出歌声与人的关系和意义,一语中的,发人深思。

这种开头,主要运用议论或抒情的表达方式,力求有的放矢,要语惊人,文字不宜长,寥寥数语足矣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与死,除了那几声欢呼,几阵痛哭外,便再没了别的。那么,生与死之间的——生命呢? (《生命是什么》)

警句式的开篇令人注目。“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死之间是生命”。凝练、平易、深刻、精辟。

六、对话开篇,引人入胜

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涅磐前对从弟子说:“你看看我的牙齿,怎么样?”“都掉光了。”“那以舌呢,还在吗?”“还在。”“所以说,坚韧的东西总是比坚硬的东西强”。(《坚韧——我追求的品格》)一则深透禅机的对话,引出了“坚韧”的内涵,推出了文章的观点。

七、梯式开头,突出视觉

“小桥流水。

亭台楼阁,掩映其中。

熙熙攘攘的人群。来来往往,过客匆匆,却如空中找不到的一丝真实。 ”(《孤星》)

从第一行到第三行,字数由少到多,形成视觉上的台阶效果。一定要是清新流畅的文字,如果是味同嚼蜡的文字,单纯做一个阶梯没有任何意义。

八、反弹琵琶效果佳。“反弹琵琶”即我们所熟知的逆向思维。逆向思维的核心在于打破常规,从一般现象的反面入手说事写人、表情达意,从而起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掀起波澜,激发读者阅读和思考的效果。

如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开头:“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既是要“纪念”,怎么又要“将他忘记”?自相矛盾,令人生疑,读者也就非看下去不可。

再如06年福建卷满分作文《拒绝空白》,文章是要求以《留一点空白》为题,但作者却说:“空白是生命中的盲点。我以对生命的热烈追求来庄严宣誓:我拒绝空白。两千多年前孔子对人说过:‘天生万物,唯人最贵。’ 我,生为人,出于对生命的尊重,我必须有奋发向上、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行文遵循的写作正是逆向思维的成果体现,全文充满一种饱满、积极的人生认识。立意高远,不囿于固势,打破一贯的美学范畴和人生信念,驳斥了中国传统所认为的“应该留点空白”的意识,再加上文字和思路行云流水,旁征博引,有较深厚的素养,成为满分作文也就理所当然了。 逆向思维的核心在于打破常规,从一般现象的反面入手说事写人、表情达意,从而起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掀起波澜,激发读者阅读和思考的效果。

九、巧设题记法。

引用名言警句或自拟精妙的语句做题记,用来凸现文章的主题或引导读者理解文章,又使文章结构形式新颖,给评卷老师留下良好印象。如全国第一届中学生新概念作文竞赛获奖文章《缺口的苹果》一文的题记是:“每一个生命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这一题记揭示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的深刻主旨。

十、欲扬先抑法。

此法即以退为进,先抑住某一个人或事物,前后形成强烈反差达到突出的目的。在记叙文中运用此法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大家熟悉的初中课文《荔枝蜜》、《吾家有女初成长》都属于这类开头。

十一、巧设悬念法。

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开头设置悬念,可以是情节方面的,可以是感情方面的,也可以是人物方面的。悬念能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并且能在阅读过程中接受一次又一次的疑虑与惊奇,

领略一处又一处迷人的风景与感人的场面。

如课文《麦琪的礼物》,在情节安排上一开始就给读者一个悬念:明天就是圣诞节了,可是德拉只有少得可怜的一块八角七分钱,怎样才能给亲爱的丈夫买一件精致、珍奇而真正的有价值的礼物呢?

如《大力士=小蚂蚁》的开头:小蚂蚁,只有线头那么大,多不起眼儿呀。大力士和小蚂蚁划等号,你说不是怪事吗?

十二、阳关三叠法。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之所以传唱至今历久不衰,就是因为它用寒蝉、长亭、骤雨这诸多意象的叠加营造了一个凄切哀婉感人至深的离别场景。记叙文场景描写开头是一种常规写法,往往能够起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烘云托月的效果,但如果在此基础上运用意象迭加手法,将有关中心人、物、事、景、情的中心词语抽取出来,适当组合,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艺术效果。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就是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个词语的巧妙组合,形成一种孤高旷远的意境和氛围,使语言具有了无与伦比的弹性和张力。某考生围绕“父亲”的话题设计了这样的开头:

“烈日。爸爸。麻袋。汗水。

汗水。麻袋。爸爸。烈日。 ”

短短12个字采用回环、反复的修辞手法,迅速将烈日下父亲汗流浃背搬杠粮食的劳动的艰辛场面勾勒得真切感人、震撼人心。某吉林考生《感受父爱》的开头也是用对话形式通过词语的组合堆叠,使读者立刻感受到父亲近乎于罗嗦的问话中时时刻刻浓浓的关爱,以及其过分的爱使子女感到的无奈:

“倩倩!”“嗯?”“吃不吃苹果?”“不吃。”“梨子?”“不吃。”“橘子?”“不吃。”“香蕉?”“不吃。”„„

半小时后:

“倩倩!”“嗯?”“吃个苹果?”“不吃。”“梨子!”“不吃!”“橘子?”“不吃!”“香蕉!“不、吃——”„„

这段对话无疑是生活中的实录,其语词甚至是标点符号运用的微妙变化生动、精练、细致地刻划出人物的彼此间的思想情绪和态度。换用一般化的概括叙述显然无法达到这种言简意赅的效果。

十三、精辟叙述法。

这种开头貌似常规写法中的直接叙述法,但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必须将语言练到非常简洁、精练,字字珠玑,多一字则嫌长,少一字则嫌短的地步;而且要能综合运用各种技巧使语言含蓄而又丰富,有节奏感、韵律感、耐人品味、扣人心弦。

如《一斑可窥全豹》(0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的开头:“我不能够收藏全世界,但我可以收藏它的剪影。” 这个开头紧扣题目,“剪影”恰恰照应了“一斑”这个话题,而且也很有哲理性,意蕴深远。

十四、 故事寓言法

有位母亲总是认为自己的儿子是个天才。即使他在做服务员时打碎了不下十个碟子,做售票员第二次出车就丢了钱夹,做邮递员时竟把别人邮寄的信件给人家全关了回去。终于儿子去当兵了。三年后母亲自豪地去参加儿子的检阅仪式。人们望着走过的队伍哈哈大笑之时,母亲却激动地放声高喊,“哦-----亲爱的保罗!他们都走错了,只有你走对了!”《感情亲疏影响对事物的认知》

1987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这位学者的答话得到了与会科学家的赞同。《智慧的起点》

十五、议论抒情法

开头直抒胸臆,以情感人。如《别了,我爱的中国》的开头:“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爱国深情一下子就出来了。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也用了这种开头方法。 十六、提示法

《第二次考试》的开头提出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引起读者的注意,自然会使人想到:“这是为什么?”急于从后文中寻找答案,因而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十七、 总起式。开头总领全文。如《伟大的友谊》的开头:“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他们共同研究学问,共同„„”

十八、联想式。文章的开头或从远到近,或由此及彼,从别的事物写起,再联想到要写的事物上来,供以烘托要写的事物。如《春蚕》,开头从春天联想到养蚕,从养蚕联想到母亲,再回忆母亲养蚕的情景。

十九、倒叙式。从事情的结果写起,引人入胜,再回过头来叙述事情的原因和经过。如《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一九二七年四月十八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有十六年了。”

二十、 议论文常见开头法

1. 正反表态法:在第一段中把正反观点都表达出来,最有一句写自己的观点。1-2句对主题的介绍,3-4句正反两种观点,看法做一个描述,5句表达自己的看法。

2. 让步法:先把反方观点引出来,做一个肯定的评价,然后笔锋一转,回到自己的观点上来。

3. 背景法:适用于对一个现象分析时,至少为2句话。原因,后果,背景。背景介绍用3-4句话,第一段最后一句用几个单词概括一下。

4. 提问法:要讨论什么就先把话题以问句形势提出。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对自己的观点做个理由概述/先写出反方观点,对其做一个反驳,顺势提出自己的观点。

文章开头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不过提示了其中常见的几种。在写作当中,有时并不能单一地使用某一种方法,而是几种方法兼而有之。究竟使用什么方法开头,要从文章的整体构思出发考虑,要从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通篇安排整体设计,选择最恰当的开头方法。诚然,一篇佳作的“诞生”光是模仿他人的技巧是不够的,应从中领会其妙处,在继承中创新。希望同学们至少要掌握三种自己最喜欢的最适合发挥自己特长的开头,在平时的作文中经常性地加以练习,在高考考场上自然可以得心应手的使用,必将为我们的高考作文赢得一个漂亮的分数。

往往一个好的作文开头,会影响整篇文章的判分高低。在小升初语文考试中,作文是关键,而这个关键中的开头是最让人头疼的。如果作文的开头行文如流水,配上中间跌宕起伏的情节,一篇好文章也就诞生了。那么怎么样的构思,可以下笔如神呢?

一、开头抒发真情实感

例:母亲,您是一股清澈的甘泉!我是一棵绿油油的禾苗;您是早晨的太阳!我是一株刚冒出嫩芽的小草;您是湛蓝的大海!我是一条小小的鱼儿„„妈妈呀!请接受女儿的这份爱! 作文的题目是《„„笑了》,小作者写自己为妈妈做了一件事情,看到了妈妈欣慰的笑。在开头中使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直抒胸臆,赞美了妈妈,也表达了对妈妈的感恩之情。抒发了真情实感,打动读者并引起了下文。

二、开头突出文章中心

例:一直以来,我有一个高远的梦想,就是能挺起胸、昂起头,做一个成功者!然而,殊不知,没有洒下汗水的土地怎能收获丰收的喜悦?没有精心培育的大树怎能长得叶繁枝茂?只有坚持不懈、永不言弃,才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

作文的题目是《成功其实离我们很近》,小作者在文章开头就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写出了要想取得成功就要“洒下汗水”、就要“精心培育”;只有坚持不懈、永不言弃才能成功。开头直接进入主题,使中心突出,读者读起来也容易抓住要领。

三、紧扣作文题目写开头

例:成功时,我会听到妈妈的声音:“孩子,你是我的骄傲!”失败时,我会听到妈妈的声音:“别灰心,下次一定行!”骄傲时,我会听到妈妈的声音:“你还可以做得更好!”„„ 作文的题目是《声音》,小作者紧紧围绕“声音”两个字开篇,“声音”一词出现三次,每一次还都直接写出了“声音”的具体内容。让读者感受到成长中的小作者在关键的时候总会得到来自妈妈的赞扬、鼓励、提醒的声音!显示了审题和遣词造句的能力。

例:生命是一段牵挂的行程,即使是一把伞,也是父母对儿女一份暖暖的爱。在人的一生中,有许许多多是可以淡忘的,但是有些东西却无法忘却,譬如这生命中的伞。

这是一篇课外阅读《生命中的伞》的开头,作者紧紧围绕自己的题目中“生命”和“伞”开篇,强调了一把蕴含父母之爱的伞令作者终生难忘,开篇点题,引人深思。

四、开头渲染环境气氛

例:冬季,雪花翩然飘向大地,窗外是一个粉妆玉砌的童话世界,眼前是一片晶莹的白,我的思绪也如同轻灵的雪花,舞动起来。

作文题目是《财富》,小作者写了雪花纷飞的冬季里妈妈关爱自己的一件事,通过这件事感悟到伟大的母爱是一笔最大的财富。开篇描写了特殊的自然环境,渲染了气氛,为后文对人物的描写,事情的记叙做了铺垫。

例:夜好静好静,月光悄悄洒进我的房间,我躺在床上,想着白天的事情,久久不能入睡。 作文题目是《我做的对》,小作者写的是有一定朗诵水平的自己在朗诵比赛的复赛中被淘汰了,心情不好,但当进入决赛的同学需要帮助练习时,自己经过思想斗争,毫无保留地去帮助同学。同学在比赛中胜出,自己在分享别人的快乐的同时也慨叹自己做的对。文章开头只一句话,描写了“静静的夜”,“悄悄洒进房间的月光”,营造了一个恬静的夜晚,一如小作者“做对了”后那颗坦然、满足、平静的心境。

五、结合文章内容写开头

例:小时候,听外婆讲过吃到双黄蛋的人运气好、有福气,偶尔吃到双黄蛋的我总是高兴得不得了。前一段时间尽管我一直很努力,但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很是郁闷。最近,爸爸为我准备的早餐中总会出现双黄蛋,每次爸爸惊喜地把双黄蛋端给我看时,我就会拥有一份好心情,学习状态也越来越好。在我庆幸双黄蛋带给我好运的时候,我发现了爸爸为我“制作”双黄蛋的秘密„„

作文题目是《这就是幸福》,小作者的这篇文章是写父亲为了调整孩子的心情,故意买小鸡蛋制作出“双黄蛋”给孩子吃,孩子发现了“秘密”后被父亲感动,也感悟到自己的幸运、福气与双黄蛋无关,自己的幸福是父亲用爱给搭建的。文章的开头将这件事的内容基本概括了一遍,令读者对文章的内容有所了解。

不管是作文本身,还是开头,都没有固定的写法,就看学生们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各种重要的元素联起来。有些人习惯在开头设置些悬念,有些人习惯开门见山点题„„不管怎么写开头,都要符合文章的中心思想。大家根据小升初作文的具体要求,灵活运用,尽量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开头方式。

议论文常识

一、议论文的概念:又称论说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逻辑思维评事论理的文章。

二、议论文的分类:广义的议论文,一般可分为政治论文和学术论文。通常所说的议论文,

主要指的是政治论文。

三、议论文的特点:内容具有理论性,结构具有逻辑性,语言具有概括性、严密性。

四、议论文的要素: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能看出哪是主哪是从,哪是纲哪是目。 论点的呈现方式: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

论点的提出和确立要注意: ①正确性。②鲜明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而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③新颖性。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 如何找中心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位置可分:文章标题、文章开头、文章结尾、文章中间,有的则需要读者概括。 注意: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

2.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作为论据的事实材料,可以是:a. 具体的事例,b .概括的事实,c. 统计数字,d. 亲身经历、感受。E 可靠的史实。

道理论据:指为论据的理论材料,可以是a .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b. 民间的谚语和俗语、名言、譬句等C .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等。

使用论据的要求:①确凿性。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应该联系紧密一致。

3.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⑥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五、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来说,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也叫引论)--分析问题(也叫本论)--解决问题(也叫结论) 。可以分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一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 总之,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中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词语。

六、论证方式: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1、立论: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表明自己的态度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这些看法和主张必须是经过认真的思考或者一定的实践,确实是自己所独有的正确的认识和见解,或者是切实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张。要使读者感到有新意,增长知识,提高对事物的认识。

(2)必须围绕所论述的问题和中心论点来进行论证。开篇提出怎样的问题,结篇要归结到这一问题。在论证过程中,不能离题万里,任意发挥,或者任意变换论题。如果有几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都要与中心论点有关联,要从属于中心论点。所有论证都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了解分论点和中心论点。

2、驳论: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1)反驳论点。反驳主要是反驳论点,因为议论的根本目的在于阐述见解,发表观点,如果我们不能同意对方的观点和见解,那就要用各种方法来批驳、否定这一观点、见解,指出它的荒谬或虚假。反驳论点就是针对对方论点直接驳斥。

(2)反驳论据。要找出对方论据的漏洞(或者证明对方论据的虚假性),对方观点自然站不住脚。

(3)反驳论证。要找出对方论的不严密之处,从而达到反驳对方论点的目的。 作文精彩结尾十法

二、 “豹尾”篇

豹尾,指文章的结尾,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言道:“结尾有活法,文章气自华。”抓好结尾和开篇同样重要,这是出好最后一记重拳,力求得到“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写好结尾,能提高整个文章的品位,使全文熠熠生辉。

那么,怎样的结尾才是好的结尾呢?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看名家是怎么看待结尾的。 “凡事的收尾贵如皇冠。”

——古罗马•奥维得

“好的那种结尾,就是当读者把作品读完之后,愿把他的第一页翻开来重新读一遍。” ——列夫•托尔斯泰

“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明朝•谢榛《四溟诗话》

他们都谈出了好的结尾的标准。高明的考生很珍惜这最后显示才华的机会,做好“编筐”的“收篓”工作。

好的结尾如干果,耐人咀嚼;如醇酒,令人回味;如妙曲,余音不绝;如撞钟,引人警醒。 要达到这些效果,可以含蓄蕴藉,启人心智;首尾呼应,整合一体;吟诗作结,涵义隽永;提疑质问,发人深思。

要想结好尾,必须避开以下之忌:一忌冗长罗嗦,二忌空喊口号,三忌豪言壮语,四忌表示决心,五忌平淡无力,六忌画蛇添足。

精彩结尾十法:

一、反问结尾法

在文章的结尾,针对文章的中心或内容,故意设置反问句,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肯定的疑问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否定的疑问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这有利于激疑促思,启发读者联想和探究,突出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增强雄辩气势。

例如冰心的《万般皆上品》:“真是万般皆上品,唯有读书低吗?”面对这两个孩子,我心头翻涌着异样的滋味。

二、升华结尾法

将文章的主题提炼升华以作结尾。有的从对一个人精神的赞颂上升华为对集体群众或整个民族所共有的品质精神的讴歌;有的将旧有矛盾以新的冲突取而代之。这种结尾使所表现的范围扩大了,程度加重了,高度提升了,深度入骨了,主题加深了。

例如莫泊桑的《项链》: “哎!我可怜的玛蒂尔德,我那串是假的呀,顶多值不上五百法郎„„”

三、引用结尾法

在结尾恰当地引入现成的成语、谚语、诗文、歌词、故事、名人名言、作者的话或主人公的话做文章的结尾,隐寓个人对社会人生的感受,揭示中心思想,增强说服力,能收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读者受到启迪或产生联想。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救救孩子„„”

四、双关结尾法

双关本是一种修辞格,在一定语境中,利用音义条件,有意使语境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可以达到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效果。双关有三种:谐音双关、语意双关、对象双关。

例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夜正长,路也正长„„”

五、抒情结尾法。

用作者对某一人物或事物的赞颂感叹作结尾,把作者的独特情感、主观感受抒发出来,以感染读者,烘托景物,拓宽意境。

例如柯岩的《船长》:“ 我讲了一个船长的故事,可绝非只为了船长„„,那么我是为了谁呢?是你呵,我的祖国!呵,我的亲爱的、经历了巨大欢乐和痛苦的祖国;我们正在向四个现代化前进,而又困难重重的祖国!我是为你而讲的,你听见了么?呵,我的祖国,生我养我的祖国呵„„”

六、议论结尾法

作者在结尾处直接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对形象的特征或事件的意义作画龙点睛的评论。

例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仅仅是这六十一个被夺回生命的阶级弟兄沐浴着党的光辉吗?不,六亿五千万人身上都沐浴着党的光辉!“平陆事件”充分体现了党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七、比喻结尾法

在结尾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或浅显通俗的道理来描绘与它迥异的陌生事物或表达比较深奥的道理。这可使形象鲜明生动,或使道理通俗易懂,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例如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八、象征结尾法

在结尾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它的某些特性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含蓄有味,启迪读者。

例如鲁迅的《药》:“他们的眼睛都已老花多年了,但望这红白的花,却还能明白看见。花也不很多,圆圆的排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齐„„那老女人又走进几步,细看了一遍,自言自语的说,“这没有根,不像自己开的。——这地方有谁来呢?孩子不会来玩;——亲戚本家早不来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九、点题结尾法

在文章结尾用精彩简练的语言点明主题或中心。有的篇末点题,要求文章结尾扣到标题上;有的卒章显其志,虽不要求结尾点扣标题,但要点明主旨,使读者受到某种启发或教益。 例:杨朔的《香山红叶》:“也有人觉得没有看见一片好红叶,未免美中不足。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不用说,我指的是那位老向导。”

十、描写结尾法

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的形象、心理、动作,或对事件、环境、现场、景物的描写来结尾,使全文收到借景寓意,生动具体,自然感人,照应题意的效果。

例:鲁迅的《祝福》:“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了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的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精彩的结尾除此十法外,还有总括法、呼应法、反语法、联想法、对比法等等。有的结尾方法不是单纯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议论与抒情、描写常常融合在一起,总括全文与照应开头也有时并举。但需要注意的是,文章结尾选用哪种方法为佳,这取决于内容与表达的实际需要。结尾有法,但无定法。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但规矩太多,也未必成方圆。所以,一句话:结尾有活法,文章气自华。

凤头豹尾精心造,丰富创新贴旨要;下笔千万当慎重,精妙绝伦谱华章。

考场作文结尾技法概略

结尾,古人称之为“收笔”。它标志着文章的收束和完结,对表现思想内容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考场作文而言,掌握技法,扮靓结尾,不失为作文重要的得分亮点。下面笔者以部分省市中考满分作文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或许对考生能有所启示。

一、回应文题,简洁有力。 此种结尾往往用简洁的文字呼应文章标题,恰倒好处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突出文章主旨。如河北省某考生的中考作文《与诗人同行》就是这样。文章选择了陶渊明、李白、苏轼三位诗人的诗歌及生平故事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从而展示了自己课外阅读成果,突出了“课外阅读收获多”的主题。三个片段写得很充分,所以结尾不必赘述。于是用呼告手法喊出:“诗人啊!我愿与你同行!”采用回应文题法结尾,干脆利落,掷地有声,最能担当“豹尾”的美誉。况且简单易学,在考场上,时间紧迫,又没有好的结尾时,不妨一用。

二、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就是让文章结尾与开头相呼应。这是一种老套的结尾方法,但因好学实用,为师生所看好。如果在使用中巧用修辞点缀,则更显妙味无穷。请看山东某考生的中考作文《这就是责任》的开头与结尾:

小草被暴风雨袭倒,是对生存的责任,使它重新昂首,面对朝阳。/河鱼被远逐到海洋,是对后代的责任,使它重新启程,游回故乡。/云雾被狂风吹散,是对万物的责任,使它重新聚集,洒下甘霖。/小时侯,她问他:责任是什么?他不太懂,她也没有再问。 (开头) 朝阳下的小草说:“这就是责任。”/故乡里的河鱼说:“这就是责任。”/下着雨的云雾说:“这就是责任。”/紧抱着她的他说:“这就是责任。” (结尾)

文章开篇用排比段,形象地阐述了“责任”的要旨;末尾用排比、反复的手法收篇。既回应了文题,又照应了开头和主题,使文章首尾圆合,结构严谨。同时,首尾还借用了诗歌中起兴的手法,用“小草”、“河鱼”、“云雾”引起主人公“他”和“她”的爱情故事,令人耳目一新.

三、引用诗文,增添情致。 “文”有诗书气自华. 结尾时若巧引诗文能使文章文采斐然,增添文学情趣。引用包括两种:一种是明引,就是直接引用。如江苏南通市某考生在《好一朵茉莉花》一文的结尾:犹记阿婆抱着我,对我轻声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芳香美丽满枝丫,又香又白惹人夸„„”/我依偎在阿婆怀里,轻轻和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又香又白惹人夸„„”以我和阿婆唱和歌曲结尾,既点题,又与阿婆美好的品性相映衬,让读者在“茉莉花香”中品味生命的美好与芳香。另一种是暗引,即化用诗文。江苏淮安某考生的作文《梦中的和谐》结尾写道:“梦中的自然和谐,众里寻他千百度,但愿蓦然回首,它在客观现实中!”化用辛弃疾的词,表达了作者期盼现实社会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引用自然贴切,颇有情致。

四、运用反问,启人深思。 反问即无疑而问,一般用来加强语气,起着强调思想内容,催人警醒的作用。如山东泰安某考生《责任》一文的结尾:“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每个人都为了负起责任而付出着。你的责任是什么?你是否在为它付出着?”文章从正面着笔,写带病坚持上课的老教师、大义灭亲的检察长等几个材料,突出每个人都有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这一主旨。结尾用反问收篇,叩问心灵,简练有力,促人深思与警醒。

五、综合表达,感染读者。 写作正文时我们常常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用以增强文章表现力和感染力。那么在结尾时也可大胆运用。如浙江宁波某考生作文《沟通》的结尾:“于是我的眼前浮现出一幅画:母亲披着夕阳,一步一步走得小心,走得稳当,走得舒畅。风儿轻轻地吹着,将镶了金边的叶儿打在一处。水粼粼地荡向远处。鸟儿在空中嬉戏打闹„„散步,是爱的沟通。——我坚定地对母亲说,明天我们还来散步。”作者用清新朴实的语言为我们勾画出一幅温馨和谐的散步图,并用精炼的语言点示主题:散步是爱的沟通。精当的议论和细致的描写相结合,很能感染人。

六、留有空白,耐人寻味。 湖北荆门某考生的作文《香茗》,通过品茶及听对门父女俩的对话来表达“弱者总给自己找借口”这一主题。文章结尾写道:“对门的谈话,让我思绪万千。我又呷了一口绿茶,确实很苦,但很快我就品尝到一股源自心底的清香,使我十分坦荡舒心。我忽然想起什么,转身从冰箱里拿出一瓶绿茶,向对门走去„„”“向对门走去„„”去干什么呢?没有写,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余音袅袅,耐人回味。

七、巧用后记,深化主旨。 这是近几年来,为广大师生所推崇的一种结尾方法。往往在文章正文之后添加短章,写法自由,形式多样:可以摘引诗文,可以引发议论,也可以抒写感想;有强化表达,深化主旨的作用。如湖北武汉某考生《鱼水情》,用拟人手法写鱼不知感恩,总想跃出大海,得到自由,等到离开大海后追悔莫及的故事。结尾在故事之外,添加以下文字:“大海创造了生命,也守护着生命,所以才会有鱼儿得水的快乐。哲人云: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言简意赅地点明主旨,突出“感恩”这一话题,借用后记转换写作对象,自由灵活,贴切自然,又深化了要旨,确实绝妙。

当然,结尾的技法远远不止以上列举的种种。俗话说,文章有法却无定法,同学们应该在写作实践中,去摸索、去寻找适合于自己的方法。

如何写读后感

方案一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 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 ,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

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因此,在读好原作的基础上,把可以引发感想的“点”排出来。例如,写《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的读后感,就可以排出如下感点: ① 全文的中心思想:在即将夺取全国胜利的新形势下,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巩固这个胜利,建设一个新世界。 ② 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力气的事情。 ③ 因为胜利,骄傲的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不前的情绪可能生长。 ④ 要警惕糖衣炮弹的攻击。 ⑤ 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⑥ 两个“务必”。 ⑦ 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⑧ 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乞讨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 这八个方面,都是可以启发我们感想的“点”。再如细读《执竿入城》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确立的感受中心也不尽相同。从鲁人的角度分析可得出:①应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必须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②多想才能出智慧;③轻信盲从是可悲的等。从老者的角度思考,又可得出:①好为人师要不得;②自作聪明者戒;②经验主义者行不通;④谈动机与效果的关系等。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例如《滥竿充数》这个故事,明显地有三个感点:一是南郭先生的行为引发的感点:人要有真才实学,靠蒙骗过日子是不会长久的。这当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二是由齐宣王的行为引发的感点:应当实事求是不要搞形式主义。这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三是把南郭先生在两代齐王手下的不同遭遇作对比,探究原因引发的感点:应当打破大锅饭,让一部分人混不下去。把这三个感点作一下比较,对照当前改革的形势,我们即可发现第三个感点是当前的热门话题,最切合人们的思想实际,与现实联系最深,那么我们就选第三个。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以《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为例,如果要紧扣这则寓言的中心写“感”,以下四种引述,哪种算是简明的呢? ①赫尔墨斯到人间碰了大钉子。 ②赫尔墨斯是穷人的庇护神;之至高无上的天神宙斯、赫拉的儿子,他盲目自大,来到人间问自己雕像的价格,才知道不过是作为宙斯、赫拉雕像的添头而已。 ③赫尔墨斯盲目自大,他到人间问自己的价格,才知道仅是作为添头而已。 ④赫尔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问价,结果才知道自己的雕像的价格不如宙斯和赫拉的。

上述四种引述,第一种简而空;第二种虽多用些字,却是明了的,也还是简明的;第三种虽缺少第二种的某些内容,但主要的部分已经有了,因此也是简明的;第四种虽然字数比第三种还多,但不够明了。开头照抄原文,还不足以表现赫尔墨斯的自高自大,而且说“不如宙斯、赫拉”也极不准确;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 、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 、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 、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 、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 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有时用相同联想是可以的,如臧克家写的《纳谏与止谤——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就以历史上的“厉王止谤”联想到当代“四人帮”当道之时大搞“以棒止谤”的罪行,以齐威王的“悬赏纳谏”联想到如今我们各部门和机关的领导同志也应该这样做。但有时用相同联想不行,必须用相似

联想。如1981年高考作文要求就短文《毁树容易种树难》写读后感,有的考生以原文中的种树联想到自己的种树,文章的立意就太肤浅了;而有的考生用相似联想,在文革中以“种树”喻政权建设或人才建设,立意就深刻而新颖。 最后,掌握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其一,确定正副标题,正标题一般标明文章的中心内容,有的正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副标题标明题材,一般为“读《×××》有感”。副题比正题低两格。 其二,掌握读后感的一般套路:“引——议——联——结”。

引——扼要写出“读”的内容或直接引用原文某些语句,很快引出“感”的观点或中心。 议——就自己“感”的重点、中心(或观点) 进行分析议论,说明道理。

联——就议论的中心展开联想,记叙某些典型事例。也可联系社会和自己的实际抒发感受。 结——结尾概括中心,总结全文得出结论。结论可与开头照应,可归纳出结论性的意见,可强调某一重点,可发出号召。这个结论可以是批评式;又可是劝勉式,还可是鼓动式。视行文内容而定。

读后感在写感想的时候,要防止离开原文;“读”与“感”互相脱离。初学写作者常犯的一个毛病是引出观点后,就把所读的作品放到一边了,这是不恰当的。应当在行文中注意抓住原作品,最后也应当回到原作品上,以照应开头。

方案二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1、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 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3、 要写得有真情实感 不要矫揉造作地拼凑感受,要避免公式化。上半篇介绍文章内容,下半篇对照自己联系实际来个自我批评,最后再来写上几句空洞的保证。我们要开放思路,在真正理解原文闪耀的思想火花和艺术力量中真切的感受会骤然产生。

4、写独特新鲜的感受 检查式的读后感不可取,要尽力写出有新意的见解来感染读者。例如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该文一反常人论调,说孟尝君只是好做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所以真正有治国之才的士一个也没得到。全文不到一百字,却被誉为驳论文的“千秋绝调”。

(四)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五)读后感易犯毛病:

1、用复述原文内容代替感想,常常开头说几句文章如何感人,然后就大段复述内容,结尾表决心或提希望。

2、脱离原文,说上一通自己的想法。

3、内容杂乱,东拉西扯,漫无中心

谈作文的结构与情节起伏

作文的结构要完整。情节则要像波浪,也要像山势。

经营一篇文章的情节,或者安排文章的结构,就像厨师煮饭做菜的时候,必须注意每一道菜的调味,同时,他也要注意整体的搭配,为食客烹调口味各异的菜肴。

结构就好像你要宴请客人前,预先安排好的菜单;什么菜先上桌、哪一道菜必须在哪一道菜之后、最后的甜品是冷食或热汤,都要策划安排一番。

情节就像每一道吃起来的感觉,如果每一道菜的味道都是以酸辣为主,吃起来难免单调。同样的,一篇文章也要避免以一种口吻,写一种情绪。

1 结构

完整的结构使文章条理分明,有清楚的开头、发展和结尾。

如果写的是事件,从发生了什么事、如何发生、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什么人等,都要一样一样交代,最后事情怎么解决、感受如何,也要清楚表明。这才算有头有尾有交代,道理和做人处事一样。

厨师在安排菜肴时也讲究顺序,从开胃菜、汤、主菜,到甜点等,都精心调配,考虑到食客的感觉与要求,一顿晚餐吃起来才算完整。

2 味道

一篇文章,离不开喜怒哀乐悲愤怨恨这几种情绪。虽然我们常说:人是复杂的感情动物,而人与人之间又的确产生错综杂乱的情绪,但是,在短短数百字的作文中,我们不可能交代过于独特复细腻的情感。

好的处理方式不会只取其中一种情绪,也不可能贪心地让所有情绪列队出场,而是悲喜

交集,或是以德报怨,或者乐极生悲... 反正写文章的人决定了故事的情节发展,掌握了角色的生死情仇。

你一定到过海边,见过一波复一波,生生不息的浪潮。作文的情节推展也要像波浪,层层推进,把读者带入阅读的美妙之中,让读者时不时会产生欲知下文的感觉。

3 决定

作文的情节像山,有最高峻险恶的顶峰,也有深层见底的峡谷,情节的起伏要安排得像山峦的绵延,高低有致。

厨师煮菜,也喜欢加入不同的元素,综合各种原料的味道,煮出来的菜肴才美味。记得海南鸡饭吗?单单用鸡肉和白米是无法煮出我们熟悉的鸡饭的味道的,厨师必须加入葱、蒜、姜、醋、酱油、胡椒、麻油等调味料,煮熟的鸡饭才会泛着诱惑食欲的香气,在吃鸡饭的同时,我们可能还会沾蒜泥、辣椒酱,以满足各人的不同口感。

在这个部分,决定很重要。

写文章也一样,有了人物、故事题材,我们要决定故事发展的方向,运用不同的情绪赋予人物及事件不同程度的效果。

一篇好文章不会老套;一个好厨师不会一成不变。

一个题材就好像一块肉,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处理不当,做了错误的决定,成果就大受影响,一块肉可以煮成卤肉、叉烧、酸甜咕噜肉、糖醋肉等各式菜色。

同样的,一个题目如“我最难忘的一件事”也可以处理成快乐、悲伤、痛苦、温馨、遗憾、懊悔、失败等不同的结果。如果快乐是意想不到的、悲伤是措手不及的、遗憾是不经意造成的、失败是骄傲导致的、温馨是努力经营的、懊悔是可以避免的...... 一切,有了起伏、波动,会显得格外吸引人。

4 总结

我们以看电视连续剧的经验来衡量,就知道怎么样的作文才好看。有头没尾巴或者粤语残片式的连续剧,都令人不忍卒睹。多方尝试,勇于创新,不怕吃苦失败,才能成就一位好厨师。

作文辅导:六个方面提高写作水平

作文辅导

让你的作文无可挑剔,要在以下六个方面下功夫:

1、审题

以作文“发现”为例: 题目

可以用“发现”为题作文,也可以根据你要写的内容,在“发现”二字的前面、后面或前后加上适当的词语,也可以用“发现”作为话题自拟题目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文章不少于600字。

作文题解析。

作文题为“发现”,并允许你在题目的前边或后边任意加词语,形成新的题目。该作文题目落实了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并确实达到了“写作不设审题障碍,要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的目的。

乍一看该题目,你可能一时会感到无素材可写,似乎自己并没有什么新的发现,但如果拓展一下思路,便会发现可写的新的题目及内容很多。

可写成记叙文。

从父母、师长的爱考虑。很多同学写了这一方面,题目也丰富多彩。如:《我发现读懂父亲很难》;《我发现幸福就在身边》;《我发现了妈妈(老师)的白发》;《那个雨夜,我发现失去了爱》;《我发现妈妈很疼我》;《爱心的发现》,等等,题目的多样性赋予了内容的多样性,

同学们可写出很多感人的文章。

从思想行为方面考虑。如:《发现做好人真难》;《我发现我好穷(思想上)》;《良心的发现》;《我发现能战胜自己》,等等。

从学习方面考虑。如:《我发现了读书的奥秘》;《我发现高三生活真累》;《考场上的发现》,等等。

从时间、地点考虑命题。如:《17岁的发现》;《最近的发现》;《雨中的发现》;《前天晚上,我发现了彗星》,等等。

从校园生活考虑命题。如:《我发现了校园生活的美》;《发现落叶》;《有花有刺——生活中的发现》,等等。

从别人角度考虑。如:《妈妈发现了我的日记》;《他的新发现》,等等。

从其他方面考虑。可写:《缺少发现》;《逆境中的发现》;《小小的发现》;《艰难的发现》;《发现得太晚了》,等等。

可写成议论文。

拟定新的论文题目可以开拓议论的视野。

如:《要善于发现问题》;《发现是成功的必要前提》;《发现自我》;《重在发现》;《有感于发现》;《发现——创新》;《发现和奋斗》等等。

2、把握作文立意

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是文章的灵魂,直接决定着文章的思想性。它贯穿全文,全文都是围绕中心来写。

文章的立意应做到:正确、鲜明、深刻、新意、集中。

正确就是符合题意,不离题,不偏题;鲜明就是明确,不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深刻就是对题意要深入分析,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新意就是要有新鲜感和现实感,没有空话、套话,没有陈词老调,有的是自己的真切感受和见解,集中,就是说在一篇文章里,只能提出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否则会杂乱无章。

具体地说,可以从如下几方面人手:

(1)、有些题目,命题者故意设置迷惑,藏头去尾。审题时只要在原题上适当添加新的条件,题目就会显露出来。如“歌声”,如果用此法,在原题目前加上“我的”、“老师的”、“校园里的”、等新条件,使题目成为“我的歌声”、“老师的歌声”、“校园里的歌声”。这样,文章就容易写得具体形象了。像这类的题目还有“心事”、“温暖”、“镜子”、“灯光”、“尝试”等。但要注意不能改变原题,补充的位置可前可后,只可在草纸上或心中填补。

(2)、遇到难以着笔的大题目时,可用大题小做法,从小处人手,化小写作的题材和范围。如“求索”就是一个大题目,面对这样一个大题,可以用大题小做法,截取人生的某一个阶段,选取熟悉的、感受深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来写,这样就可摆脱无法取材、难以下笔的困惑境地。如在正题“求索”下加副题“美好的童年”,写童年时代的求索;加副题“中学生活的剪影”,写中学时代的求索;加副题“深山探宝记”,写向大自然的求索;加副题“图书馆中的欢乐”,写在浩瀚书海中的求索。大题小做,从小处人手,从小处写起,这样思路就开阔了。

(3)、虚题实写。有些题目,由于概念抽象,不好把握和驾驭,这时则可用虚题实写法来启开思路。如“追求”这个题目,看起来很大、很虚,但是如果把它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人和事上,就容易下笔了。此题可以写一个老师的追求,一个学生的追求,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追求,总之,各行各业的人的追求都可以写。

(4)、实题虚作。有些常指实物的题目,小而具体实在。如“秋叶”、“春雨”、“窗口”等,这类题目在写作时,不应就实物而实物,而应着重找出它的比喻义、象征义,歌颂具有这一

类精神、品质、风格的人和事。

确立正确的立意,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与作者的思想认识、政治水平、生活阅历的体现,作文的好坏关键在于立意。

3、构思

文章的构思,就是想一想怎样根据立意并有机地组织、连接字、词、句成文的全过程。古人写文章讲究“有序”。“序”就是文章的框架结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一题当前,须认真构想。

古人写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就是文章的开头像风头,小巧玲珑,精美好看:中间如猪肚,内容丰富,充实饱满;结尾如豹尾,收束有力,短小精悍。这就为文章提出了基本构架——三段式结构。这样的结构,要求开头要简明、点题,中间部分可以分为几个段落,如果是写记叙文,以三件事为宜,或一详两略,或两详一略。如果是议论文,本论部分可用三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对比法、比喻法等,如用例证法,可举一两个事例,即可论证清楚。如果是说明文,则中间部分运用三两种说明方法,按一定顺序串起,即可将事物说明白。结尾要简短,扣题或照应开头。

虽然各种文体结构都有规可循,都有许多可记、可证、可说明的事物可写,可是如果把一件件事物依次写下来,也难免会显得呆板和单调,这就需要进行巧妙构思。如写《家乡新貌》,很多都习惯写山、水的变化,居住条件及生活用品的变化,人们精神面貌的变化,以此歌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主题不能说不鲜明,但这却是人们久已习惯了的路子。有的却别出心裁,以家乡的路为突破口,从“小泥路——土大路一沙石路——柏油路”的步步发展,写了《越走越宽的家乡路》一文,深刻反映了家乡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文章滴水见阳,微中显大,构思精巧,妙趣横生。

构思如何,关系着文章的成败优劣。一篇好的文章,不仅立意准确、鲜明,选材精美,语言流畅,而且构思也一定要巧妙、新颖。记叙文构思,除了以上几种结构形式外,还可以运用:①以小见大法,如《七根火柴》,以一火柴小事,反映红军战士一心为党,为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的大主题。②夹叙夹议法,即一面叙述事情经过,一面进行分析和评论。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着重写了三个典型事例,在每个事例记叙结束的时候,都有一段抒情和议论。通过抒情和议论,不仅使得记叙文字更为感人,记叙的中心更为突出,而且以强烈的感情使读者产生了共鸣。③欲扬先抑法,“抑扬”指控制和放纵感情,运用这种方法需要在结构上层层铺垫,“抑”为“扬”蓄足气势。如《荔枝蜜》一文,作者本意是赞扬蜜蜂,但开头却写对蜜蜂“总不大喜欢”,压抑感情,然后对蜜蜂逐渐了解认识,最后说“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直接赞扬。④设置悬念法,即为增强艺术感染力,有意设置“包袱”,以此吸引读者关心表述内容的方法。如《驿路梨花》,开头写夜行人见屋不见主人,瑶族老人的出现使夜行人发生了一次误会,从而引起读者急欲了解小屋主人的兴趣;接着写哈尼族小姑娘出现,又发生了一次误会,使读者再生疑惑;最后引出哈尼族小姑娘讲的一段故事,从而解开“包袱”。运用这种方法,能使悬念迭出,环环相扣,引人人胜。⑤当然,构思方法还不止于此,如对话描写法、虚实结合法、点面结合法等等。只要认真琢磨,精心构想,定能结构出好文章来的。

变异式构思。

循规蹈矩”、一一对应地照题目的要求构思,难免人云亦云、千篇一律。机智的考生善于从题目中寻找“变异”点,在题目允许的范围内展示思维的个性。2002年陕西省中考作文题的“提示语”中有一句是“优美动听的校园歌曲使人心旷神怡”,在备选的三个题目中有一题是:“听我真”。不少考生在前一横线上填上具体的歌曲名,思维流向单一,雷同卷甚多。有位考生将“校园歌曲”作为变异点,说那“飘洒缠绵”的春雨是一首没有乐谱的“校园歌曲”,于是拟出“听雨,我真陶醉”这样的佳题,令人耳目一新。文中,作者说春雨“轻唱

着挖空你的心思,道出你的惆怅,注释你的疑惑„„使你觉得自己仿佛已变成一滴雨,一棵树,一棵草,一束花,一撮泥土”,“我成长中的错误会在这柔和的歌唱中变得美丽”,“太多心思„„太多哀怨能在这春雨的浅吟中将它们逐一放飞”。由于作者通过变异式构思找到了适合自己抒情个性的切人口,所以能把听雨的陶醉说得入丝人扣,不同凡响。

反向式构思。

反弹琵琶,逆向思维,往往会别有洞天,使你的文章独辟蹊径,熠熠生辉。2002年湖南省益阳市的中考作文题是:“以‘关心”为题,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很多考生都跳不出“叙写‘关心’者之美德,抒发被‘关心者之感激”这一类窠臼,总是从正面落笔,给人千人一面之感。有位考生别出心裁,由众人对一个百日小孩子起名的关心,引出一位被人漠视、歧视的老人(即小孩的爷爷) 的悲惨故事,家人对待小孩与老人的不同态度对比鲜明,反映了具有社会意义的深刻主题。文章的构思以“反”为主,以“正”衬“反”,以“反”写“正”,以老人的不被“关心”呼唤全社会对老人的关心,这种构思赋予了题目“关心”以更深广的内容,发人思考,新人耳目。

4、精心选材、组材

写文章必须有材料,好比盖房子要有砖瓦木料一样,否则就写不成文章。但是,并不是什么材料都可以写进一篇文章里,一定要经过选择。

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是作文的墓本要求。文章的中心就像一根红线,贯穿着所有材料,为写好文章奠定基础。围绕中心选择材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要选择和中心一致的材料。材料必须从各方面说明中心,突出中心,为文章的中心服务,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如《榜样,就在我身边》,一是要选的人和事,必须是能够成为榜样的,不是任何的人和事;二是尽管是榜样,但必须是“我身边”的,而不能是别处的。

(2)选择的材料要具体生动。让事实说话,“事实”就是具体材料,有具体的材料才能写得血肉饱满,能感动人,说服人;生动,就是选择比较新鲜的材料,即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点的材料,才能表现新人物,新事物,新气象,新风尚,才能使读者感到有趣,喜欢读。

(3)要选择典型材料。有时候材料很多,又都能表达中心,这就要选择最深刻,最全面地揭示事物本质,又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典型材料。

(4)还要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只有真实的材料才有说服力。“真实”包括生活的真实,即真有其人其事,不是虚构的;艺术的真实,即文艺作品中塑造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组织材料

选好材料后,就要组织安排材料。即对所选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决定其主次详略。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哪些放在一起写,哪些分开写,要有次序地安排好,绝不能“拣到篮里就是菜”,让人读起来感到杂乱,无中心。只有组织好材料,才能使文章中心鲜明,详略得当。组织材料应注意两点:

(1)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一般地说,与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有直接关系的材料,也就是能够突出中心的材料,就是主要材料,就是构成文章的主体部分,因而需要详细地记叙、描写或议论、说明;只起陪衬辅助作用的材料,则要略写。详写是为了突出重点,使文章中心更鲜明,略写是为了照顾全局,使中心更完整。如《枣核》一文,中心是表达美籍华人思乡爱国之情,根据这一中心,作者选用了“捎枣核”、“得枣核”、“种枣核”三个主要材料,生动细致地表现了美籍华人的内心世界。

(2)根据文章体裁的需要。记叙文是以记人记事为主,因此,记叙部分要详写,其中议论、说明或抒情都不能作为重点详写,只能略写。说明文主要是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特点、成因、功能等,这些地方要详写。议论文的说理部分要详写,论据是人所共知韵事例,要略

写,列举事实,有的可以概述,有的可以详述,但不可罗列过程,以能阐明道理为限。 要做到详略得当,还要掌握详写和略写的方法。详写,就是把材料写得具体、细致,用的文字多一些,略写,就是写得概括、粗略,用的文字少一些。如《社戏》一文,作者详细地写了行船、看戏和归航,情节生动活泼,文句细腻优美;略写了乡间生活和看社的原因,显得简明扼要。这样详与略的结合,真实而恰当地描绘了乡村少年善良淳朴、天真可爱的形象。

5、表达

此处重点说说描写,作文中的细节是作文的关键。

在记叙类文章中,叙述往往侧重于一般过程的叙写,读者只能得到对事物的综合、概括的了解;而描写则侧重于形象的具体描绘,使读者获得具体、明晰的认识和感觉。如果只有叙述而没有描写,文章使过多地讲述故事梗概,难免不生动、不形象了。

如何进行描写呢?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描写方法和技巧。

白描

白描本是绘画之一法。全部用线条勾勒,不假色彩,单纯明快。用在文学之上,成为描写的一种手法。鲁迅把这种方法归纳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它不加修饰形容,不加铺张扬厉,只用普普通通的话,简捷地反映出事物的特质。虽着墨不多,却能穷形而尽相。许多名家大师,都把白描当作常用的方法。

如: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施耐庵《水浒传》)

时间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里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鲁迅《故乡》)

以上两段历来被评论家视为不同凡响的精彩描绘,都是不作任何修饰渲染的直来直去的文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统丽的修饰,没有比兴的手法,但大雪漫天飞舞的气势和“故乡”的空旷、荒凉、寂寥却如画面般展现在我们眼前。

烘托描写

烘托也是中国传统的画技名称,在画那些浅色东西时,往往用水墨或淡彩加以渲染,使物体明显突现出来,这便是烘云托月之法。把这种技法用在描写上,通过对彼事物的描写达到表现此事物的目的,就是烘托描写,《陌上桑》中对罗敷的描写可算最典型的例子:“„„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从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人见到罗敷后的种种行为上,烘托出这个少女的美丽,收到了正面描写达不到的艺术效果。如果是表现那种非常抽象、不但白描困难、设喻也不易讲得明白的事物,这种烘托描写就更有用武之地了。

具有想象因素的描写

描写的时候,往往不只如实记写所见的情形,而要把想象的因素杂入其中,补充描写的内容。描写带上了想象的因素,便能更生动、更丰富、更富于文学性。

如:最难得的是,菜地西北的石崖底下有一个石案,挖出石案里的乱石沉泥,石缝里就漆漆地流出泉水。石桌不大,但是积一窠水恰好可以浇完那块菜地。积水用完,一顿饭的工夫又可以蓄满。水满的时候,一清到底,不溢不流,很有,或像童话里的宝瓶,水用了还有,用了还有,不用就总是满着。泉水清例,不浇菜也可以浇果树,或者用来洗头,洗衣服。„„(吴伯箫《菜园小记》)

作者用白描的文字写石窠,说它“像童话里的宝瓶”,便是想象的因素。它使我们联想起记忆中许多关于“宝瓶”“宝葫芦”之类的神话故事,丰富了对石案的感受,增强了描写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具有感情色彩的描写

描写时有时是较为客观的,有时却不免带有主观的色彩,掺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色彩的描写,往往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如:

二月十六日,又有友人赠我六朵石竹花,三朵红的,三朵白的,间以几枝凤尾草,„„ 回来欹在枕上,等着出到廊外之时,忽然看见了几上的几朵石竹花,那三朵白的,倒不觉怎样,只那三朵红的,红得异样的可怜!

灿然的灯下,红绒般的瓣儿,重叠细碎的光艳照眼,加以花旁几枝凤尾草的细绿的叶围绕着,交辉中竟有滞人的意味。

这时不知是‘花’可怜,还是‘红’可怜,我心中所起的爱的感觉,很模糊而浓烈„„ (冰心《往事(二)》)

作者写石竹花,是从感觉的角度描绘的,

“红得异样的可怜”“滞人的意味”,都是从感觉上说的。描写带上了感情的色彩,即使不是作为抒情的工具,这种文字也比较生动感人。

以上简要介绍了描写的几种方法,其实它们并非各自独立互不关涉的。描写同一事物,不仅可以设喻,还可以白描;不仅可以写所见,还可以写所感;不仅可以写静态,还可以写动态;不仅要写主体,还要注意陪衬等等。关键在于不论怎样描写,都必须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感染力为目的,这样才能给读者以深刻的生动形象的印象。另外,什么地方要描写,什么地方不要描写,应从表现主题、刻画人物出发,决不能随心所欲。过多的描写、过分地堆砌词藻,并不能获得好的效果,反而会伤害了内容的表达。恰如其分的描写,求得真实自然,才是我们要求的。

6、精心打造亮丽的语言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没有娴熟的语言技巧,如同没有精良的手艺,难以把一块用事实与思想凝聚的高级面料,缝织成一件适体的、漂亮的外衣。只有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成为文章的魅力之所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在写景时,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写人时,神形毕肖,让人如见其行;论理时,亦庄亦谐,准确鲜明,给人一种内在的逻辑力量。作为高考发展等级中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怎样体现呢?

语言具有画面感

生动形象的语言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文字做画。

朱自清在评价孙福熙的散文时说:“他的文几乎全是画,他的作文便是以文字做画:他叙事,抒情,写景,固然是画;就是说理,也还是画。人家说‘诗中有画’,孙先生是文中有画;不但文中有画,画中还有诗,诗中还有哲学。”

下面我们以一篇作文来具体说明。

例一:春天是丰富多彩的春天是如此的美好,却又是如此的短暂。于是,春天引发了人们的许多感悟,但是,春天到底是什么呢? 什么是春天?

北京城里的一老者告诉我:春天,就是那柳絮。一阵风,每棵树都会吟出一片白云飘渺,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树的分号,小伙子你懂吗? 看着老者的白发,我似乎明白了他的春天。

一位饱经战火的老将军对我说,春呀,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守着一老根,北地千宅万户受尽风欺雪扰犹自温柔的抱着一团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将山村水郭都攻陷了,柳树占领了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春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人们长期虔诚的祝祷而美丽起来。

这是胸前挂着功勋的老将军的春天。

孩子告诉我,春天到了,鸟儿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广度和深度,可是所有的鸟儿的数学肯定不及格,要不,它们吱吱喳喳的算了

又算,核了又核,为什么不宣布最后的结果?

我问一位老农民,春天是什么? 他什么也没有说,蹲在田埂上,看着眼前刚翻的新泥,“嘿嘿”的笑了。

什么是春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都有自己心中的春天。但是,每个人的春天都充满了希冀,充满了生机,尽管春是经过严冬的摧残。不是吗? 去深圳那块中国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画像前,你去问一声:什么是春天? 他会微笑的看着你,仿佛在说:中国的发展就是春天。

春,含义如此丰富,你的看法呢? 什么是春天? 但是我肯定,在你的心目中,那一定是个充满憧憬的春天。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绘声,就要善于使用富有表现力的拟声词。文中的雪有“扑哧”声,鸟有“吱吱喳喳”的叫,连农民也在“嘿嘿”的笑了。这些词从听觉上给人以动感,增加了美感。

因此,要使语言具有画面感,就要加强绘声绘色绘态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具有立体感。

语言具有流动感

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流动的。要使语言流丽清脆,像吃了一口甜脆的鸭梨那样,让人读了之后“清脆爽口”,就要做到语言的流动化。这样,才能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种流动感体现在作文中,是用字要稳,而表达方式和句式要活。仿佛每句话像钉子钉在木头上那样准确铁硬,而又像一股清新的流水一般自由,流畅。

在写作时,可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有其他,使得文脉有流动感。否则,拘泥于一种方式,会给人以板滞的感觉,语言怎会有滋有味? 以例一为例,文章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在结尾部分巧妙的借助议论抒情升华主题。若只是沿着前面的思路一路写下去,读来也会有呆板的感觉的。

在写作时,还可以运用偶句,使语言凝练;使用散句,让语言流动;运用排比,给语言增加一泻千里的气势;适当的反复,给人一种一咏三叹的节奏。骈散结合,才能使语言具有流动感。下面我们再以一篇高考作文来具体谈一谈。

例二:世界因多彩而精彩(节选)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世界因万物而多彩,因多彩而精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吟咏着徐志摩的佳句,我也轻轻地掀开文学神秘的面纱。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各有千秋。

所以,我说,文学因多彩而精彩。

你可以在梅雨潭边感受朱自清描述的绿色的陶醉,你也可以在西湖边聆听柳浪与黄莺的对答;你可以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风瘦马;你可以手持长剑,独立朔漠,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你也可以手握画笔,船头簪花写韵,领略一下“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从西域到东海,从朔北到江南,绮丽的风光给世界增添一丝耀眼的亮色。 所以,我说,自然因多彩而精彩。

何必再去争论红楼中的花魁呢? 不正是有了宝钗的端庄,黛玉的优雅,湘云的开朗,妙玉的清高,熙风的泼辣,还有晴雯的俏丽,紫娟的聪慧,平儿的细致,大观园才构成了这么丰富的社会吗?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删掉了不少议论的内容) ,通过骈散结合的句式,反复扣击着读者的心弦,使我们的心灵不能不被其中的内容所感染。这可以说是语言的魅力吧。

由此可见,语言的流动感,关键在于句式和表达方式的变化,这方面的训练,可以采用模仿的方法进行。

清灯下,左手执黄卷,右手捧一杯茶,如果窗外有一轮明月就更好了。月光下,呷一口浓茶,聆听作家们用笔敲响的岁月回声,激起你心海浪花朵朵。让浪花撞击心灵,闪烁出五彩缤纷的火花,汇成一条美丽的彩虹,连接着心和月亮。所以,读书时你湛蓝的心空上也会点缀着一轮明月。(摘自《书海泛舟》)

仿写的例文:说书是我们的朋友、导师,是因为书中往往充满了智慧。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是在与作者穿过时空的交流。在书中,我可以体会李白纵酒时的酣畅;可以感悟苏轼被贬黄洲的凄惘;可以倾听陆游忧国忧民的呼唤;可以遐想岳飞征战沙场的英姿。

虽不处于同一时代,却可以从书中继承他们的思想。书可以让著书人都成为我的朋友,也可以让著书人都成为我的导师。在书中,你可以与唐宋八大家共论文章之妙;在书中,你可以与史迁、班固共探历史的兴亡;在书中,你可以与王侯将相一道指点江山;在书中,你可以与孔、孟、韩、墨共争百家孰长。

虚心想来,把书当作导师,那么古今中外的学问,哪样不能为你所用呢? 面对着那写满文字的书页,我眼前是浩浩如长河的人类文明。能够以整个人类文明为友,为师,今生又何憾焉?

解析:从这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模仿的痕迹。可喜的是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模仿,其一,是内容上有了明显的增多,使得文段十分厚实;其二,是语言气势上的明显变化,使得文段十分流畅,很有气势,一改原材料平直的语势;其三,是第二段的内容紧扣前面的内容和语势,同原材料相比,变化更加明显,不细分析,很难看出是在模仿。我们可以这样说,模仿得好对语言水平的提高会有很大帮助的。


相关作文

  • 名字的故事作文作文1200字
  • 名字的故事作文 名字的>故事作文(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而每个名字又都有一个独特的故事.当然我也不例外,我也有我的名字,我的名字也有一个故事.大家愿意和我共同分享一下吗? 那是二零零零年的腊月二十九,也是隆重的传统节日"除夕",人们都在忙着过年,而晚上,大家又都沉浸在 ...

  • 说说我的名字作文作文900字
  • 说说我的名字作文 文章作者: 马大哈 进入作者的个人空间 |时间:2014-11-07 |阅读量:304 来源:作文网 [说说我的名字作文] [篇一:说说我的名字350字] 我的名字叫张朗亲, 同学们老是给我取了一个绰号, 叫"蟑螂". 因为我的名字的前两个字张朗, 读音与&qu ...

  • 名字的故事作文作文1200字
  • 名字的故事作文(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而每个名字又都有一个独特的故事. 当然我也不例外,我也有我的名字,我的名字也有一个故事.大家愿意和我共同分享一下吗? 那是二零零零年的腊月二十九,也是隆重的传统节日"除夕",人们都在忙着过年,而晚上,大家又都沉浸在甜蜜的团圆饭当中.黄昏 ...

  • 关于取名字的作文作文0字
  • 关于取名字的作文 读了<老子>,他们发现,用<老子>中的词语起名字还真不错.自己名字已经有了,怎么办?那就"给我未来的孩子取个名儿"吧,朱老师给大家起了个头:"呜呜,我还这么小,就要面对给孩子起名字这么严肃的事情„„" 上海七宝外国语小 ...

  • 咳咳,这篇不知道起什么名字)(1000字)作文作文8500字
  • 精选作文:咳咳,这篇不知道起什么名字)(1000字) 作文 有时,在写小说,写作文时,总是空洞洞的,仿佛只是在谈论某个事,各种抒情,描写,都显得生硬了些,思绪空洞洞的,有的只是迷茫,想好了要写什么就一味的往上写,运用修辞描写抒情,可是总感觉我的这个作文离我很远,好像隔了一座山,每一次一写什么东西总感 ...

  • 那个关于名字的传说作文作文300字
  • [那个关于名字的传说作文] 月黑风高,有个女孩,专心致志的做在电脑前码字,忽然!咳咳,不开玩笑了,那个关于名字的传说作文. 其实,关于楽破天祥这个名字,当时怎么从脑海里跳出来,我自己也不知道.只是在打字的同时,从心里冒出一串字,月,破,天,祥.我当时记住了它,从此不论有什么论坛,我都是用这个名字,小 ...

  • 话题作文复习课教案作文4100字
  • 话题作文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作文的考查的几种基本形式. 2.把握话题作文的特点和写作思路. 教学重点:话题作文写作的几大步骤. 教学难点:命题与选材,. 教学方法:探究法.教师点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考点归纳 三.方法指津 1.话题作文的特点: ①活--文体活 ②宽--话题宽 ...

  • 课堂作文:我的名字我做主作文1000字
  • 课堂作文:我的名字我做主 课堂作文:我的名字我做主 永泰县实验小学 五年(4)班 张彭雨 星期五下午,我们从操场运动回来,大汗淋淋地走进教室,坐在椅子上喘着粗气.只见黑板上写着几个大字:"我的名字我做主"呵!这个题目可真有意思.可范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呢? 随着一阵音乐响起,上 ...

  • 你的名字)我牢记(600字)作文作文2400字
  • 精选作文:你的名字) 我牢记(600字) 作文 晨光微展, 恰似烂漫的青春年少, 丝丝期许,丝丝期望, 徜徉于如水时光, 明媚的街道, 如诗的巷道, 沿溯片片剪影, 肆意追寻你的足迹, 如水澄明, 是你温柔眼波, 如花绚烂, 是你明媚笑颜, 缘是误落凡尘, 才这般纯洁无暇. 曾记否,那个少年, 逐梦 ...

  • 我名字的故事作文作文300字
  • [我名字的故事作文] 大家好!我是蒋培鑫,我为你们讲讲我名字的故事吧,我名字的故事作文.爷爷说:我的名字是根据<五行>学里的金和土来起的.培是土旁,土地里能培养出各种庄稼植物,有了土地就有树,树能净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碳,改善绿化保护我们的环境.土地里能长出美丽的花朵美化环境,土地能长出庄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