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教学反思作文21600字

初二作文

《相见欢》教学反思

这首《相见欢》是后主李煜的作品,是他归宋以后所作,也是其代表作之一。全词36

个字,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有叙有议,叙议结合。作为五代南唐的最后一代君主,当他成

了亡国之君拘于汴京之后,“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亡国的悔恨,对江南的思念,伴随着孤独,

悲凉的心境,在这首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这首词,我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品味语言理解

作者的亡国之痛和人生悲慨。 其 难点是对作品“愁”的内涵的准确理解。为此,我做了如

下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作品,激发学习兴趣,。 网络链接周子寒演唱的歌曲《相见欢》,烘托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伴随着音乐走进李

煜的作品《相见欢》,以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

二、借助网络,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走进文本的背景和主题。 要读懂这首词,首先要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所以课前我就布置了学生网上搜集资料,

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然后课上检查,让学生明确创作背景: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

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

其为“违命侯”。李煜在忍屈负辱地过起了囚徒生活。这首《相见欢》就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

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

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这也正是他愁的所在,以此突破了难点“愁”的内涵,

也抓住了重点即这首词的主题: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三、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词的上片,我引导学生抓住“西楼 、钩月、 梧桐、 深院、 清秋”等意象的共同点,

去体会作者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自己变为囚徒孤寂愁苦的心态。词的下片,我重点指导学

生借助写作背景理解“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其中的“离愁”、“滋

味”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了这首词的主题: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四、利用简易多媒体,分享文本,增大课堂容量。 由李煜的这首《相见欢》,我又利用多媒体分享了另外两个文本,一个是李煜的同一词牌

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一个是李煜的与本节课所 学的《相见欢》同一主题的《虞美人》,这样的知识迁移,既加深了学生对本首词的理解,

也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通过课堂实践,学生突破了难点,抓住了重点,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足之处是,

教学时间略显紧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少。为此,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认为应做如

下调整:首先,调整时间,开头的歌曲可在课间就开始循环播放,只占用课堂一两分钟即可,

由此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就剩下了几分钟。其次是调整内容,教师应把李煜被囚禁

的生活补充得再详细一点,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这一环节可以说

磨刀不误砍柴工。再次是调整方法,下片放手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相信在上片学习的基础上,

学生一定会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还会有教师意想不到的收获。 每次教学都会有一种新感觉,相信每一次反思,都会给我们带来新收获。愿我们每一位

教师养成教学反思的好习惯。篇二:《相见欢》教学设计 词 三 首 教学目标:1、有感情背诵这首词。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的情感。

3、能总结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同上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相见欢》

一、导语

古有曹操,今有毛泽东。他们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而且在文学领域均有建树。曹操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位国君李,他虽然在政治上是一个昏君但在文学领域被称为词中之帝、

天才的词人。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南唐后主李煜和他的《相见欢》。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自由读

四、学生范读,师生共评

五、齐读

六、内容分析

1、通过反复的朗读你读出了词人的何种情感? 用词中的语言表达就是“离愁”。然而,此词的“离愁”,沉重哀伤,不是单纯的男女间

的离愁别恨,而应该包含着深沉复杂的人生痛苦。这还得从李煜的人生经历说起。

2、李煜的人生经历(或本词的创作背景)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961年六月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

陵,在位十五年,史称南唐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李煜

性格软弱,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975年,宋军长驱直

入,围攻金陵,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随即送解到汴京,宋以他屡召不降,又起兵抗拒,封之

为违命侯。太宗即位后,进封他为陇西郡公。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这种药,人吃后状如机弩,

前仰后合,就像被拉开又放手的弓,一会直,一会弯,如此数十回,便一命呜呼。)追封吴王,

葬洛阳邙山。

作为降王,宋太宗在生活上并没有难为他。但是他们却剥夺了李煜的人身自由,并且百

般凌辱他的人格和尊严。他有时拼命饮酒,为的是暂时麻醉一下痛苦的神经,但酒力一过,

哀愁忧苦又一齐涌来;他有时又寄情梦幻,一饷贪欢,而一梦醒来,终究是幽凄寂寞。“此中

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他只有用笔,用颤抖的心音,填写一首又一首小调, 长歌当哭。

3、在了解了作者之后齐读(语速稍慢)

4、再来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抒发了深切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5、词人是怎样表现他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的? ①分析上阕所绘之景。 词人独自凭栏,抬头是残月一钩,俯首是寂寞梧桐。梧桐,在古典诗词中,从来就是个

表现愁情的物象,“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依约相思碎语,

夜凉桐叶声声”(陆甫之《清平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等等,

表现的都是愁闷的境界。秋天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

处在这样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中,一般人也都会产生凄寒孤寂之感,何况是由君主沦为囚徒

的李后主呢?想当年为君主之时,所居之地是“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

子》)。而如今,却被锁在深院之中,怎不生亡国之痛。 ②你从“无言独上西楼”一句中感受

到作者的苦闷,孤独之感了吗? 词人独上西楼的“独”字与从前形成鲜明对比。从前上凤阁龙楼陪伴着的是“春殿嫔娥

鱼贯列”。爱妃宫娥,前呼后拥。还有大周后,小周后的陪伴。其乐融融。欢声笑语自不待言。

而如今却无人共语,有一肚子的苦楚没处诉说。凭栏远眺,“三千里地山河”均成了别人的,

何时还我自由之身。想罢不禁泪如雨下,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涌上心头。 ③下阕直抒愁情妙

在何处?

愁本是抽象的,如何把抽象之物具体化,让读者可感。很多诗人词人借助鲜明生动的艺

术形象来表现。如写愁之深。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或写

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

如海”。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别是一番滋

味在心头”。 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

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

6、总结:

这首词作者善于用平常、朴素而又富于表现了的语言,表现深刻而又真挚的思想感情。

虽然这个亡国之君是个不称职的皇帝,但是他为后人留下的词作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读读

李煜的词吧,也许你也会“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七、作业

1、读李煜的《虞美人》、《望江南》、《相见欢》、《破阵子》、《浪淘沙》

2、摘抄名句并背诵 相见欢①

南唐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②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③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④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

为《乌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一、解题:引导学生读注释。

二、教师指导朗诵后范读课文。学生再自读。

三、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理解词的意境和词人的情感。

1.“无言”和“独上”描写了词中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明确:“无言”,“独上”,让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由此可以想见

其人处境的孤寂,心境的萧索。

2.二、三句是摹画词中人所见楼外之景,按什么顺序写景,景中渗透了一种什么心情? 明

确:从仰望之景、天空之景写到俯视之景、地面之景。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

院,重门紧锁。这些词中人眼中之景。无不笼上冷落凄清的浓郁的色彩.虽没写一个“愁”

字,但寂寞哀愁之情自见。

3.第三句中哪个词是传神之笔? 请说说它的妙处。 明确:“寂寞”者,非梧桐深院。乃人也:被“锁”。非“深秋”。亦入也。人间秋色,无

所不在。如何能锁住! 这一个“锁”字,是传神之笔。是词中小人“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

色彩”所产生的主观印象。被锁于深院主之人悲愁无尽。只有“清秋”相对,怎能不深感寂

寞。 以上三句是词的上阕。指导学生自读,背诵上阕,体会景中愁情。

4.下阕与上阕相比。在抒情方式上有没有不同? 明确:上阕寓情于景,下阕借助比喻直抒离愁。

5.“离愁”是抽象,难以言状的.为何词人能将它写得如此真切、深刻? 明确:以“剪不断。理还乱”为喻,是形象地描绘离愁的绝妙之笔。因“丝”与”思”

谐音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1、“无言独上西楼”:“无言”,无尽思绪,无可倾诉;“独上西楼”:登高问月,无人倾诉、

心境落寞的行为观照;“月如钩”:寂寞清愁的意象,月圆必缺,载荷着人生的无常之悲。

2、“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种着梧桐树的寂静庭院为秋色笼罩(梧桐,古有“梧桐树,

三更雨”、“疏雨滴梧桐”等句),“寂寞梧桐”,似有人树泯合之感;“深院”,庭院深深,音讯

隔绝杳无;“清秋”:背景,为通篇充溢的“离愁”愁起之由。全句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 浸染着哀愁的图画。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表现了心宇深处深深的寂寞、万般的无奈和无法排遣的

离愁。

4、“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别是一般滋味”指离愁,即“离愁在心头”之意。如果说

前文还用“剪”和“理”的动作对离愁加以形象摹刻,本句则将离愁写得无可形状、无以陈

述,为更深一层的写法。

四、小结: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前2句写景,后2句议论。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

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

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景。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

提高认识时的情景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

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表达

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多方面的人生启

迪。

五、朗读、背涌全诗.体会诗作的寓之哲理。

一、李煜生平及词风衍演 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史称南唐后主。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

形势风雨飘摇。他在对宋委屈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

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工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他的创

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不修政事,纵情于吟咏宴游,笙歌燕舞,为了使宫女的舞姿更加

曼妙婀娜,荒唐病态竟至于让宫女束脚,戕害中国女子裹脚陋习便起于其人。他这一时期的

词作大都反映了他荒淫奢靡的官廷生活,这些词虽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实则为南朝宫体和

花间词风的承续。后期则为入宋之后,此时,他逐渐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对屈辱的拘囚

生活极为愤懑感伤,他的词开始转向抒奏亡国之音,倾泻其“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恸,

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

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诚如清人王国维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

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便是对他文学地位的中肯评价。 亡国之音哀以思——李煜两首《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

恨水长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

味在心头。

(一)《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1、“林花”:满林花树;“谢了”:表现一种美好事物--美好之节、美好之花、美好之色

--零落凋残的悲慨;“春红”:代落英;“太匆匆”:花开短促,体现为对美的凋零的伤悼之

感。

2、“无奈朝来寒雨往来风”:花谢匆匆之因。“朝”与“晚”、“雨”与“风”的对举,极

尽朝暮 风雨摧残施虐的无可抗争之悲绪。

3、“胭脂泪”:承上文之“春红”,悲极艳绝,确有杜甫“林花著雨胭脂湿”的意蕴;“留

人醉”:悲伤凄惜,人迷心醉,是“花”对赏花者的相留,还是“人”对赏花者的相留?或可

作多义诠解;“几时重?”:犹言“何时可再?”,用花之凋谢与人之离别展现了一种难以挽回

的痛苦惋叹。

4、“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长恨”、“长东”,悲绪难平。系悲沈恨极的哀切之辞。

四、结论

李煜的两首《相见欢》,虽然表面上都是写相思离别,但他作为亡国之君,受人拘囚,又

何敢明目张胆地在作品中言志而表明自已“故国之恋”、“亡国之痛”的情感呢?除非他觉着

活腻了。因而在作品中以“喻况”流露情感。因此,我们在赏析品读时,不仅要明白作品所

写的外表情事方面的主题,更应把握作品中所流露的隐藏的某种心灵和情感的本质。同时,

由于两者在内容情感上有着诸多的契合之处,甚至连标题也一样,我们当然可将它们视为关

系密切姊妹篇,因而,为了使学生对李煜“无言”一词有更为深切的感悟,应将他的“林花”

一词作为补充阅读材料以给学生,通过对举并读,使学生得到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品评】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

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

的锥心怆痛。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

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

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

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

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

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过片

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

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

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或写愁之长, 如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

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

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

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

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相见欢》 无言、独上 剪不断、理还乱 月 如钩 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 寂寞、锁 无人共语、孤寂无欢篇三:《相见欢教案》 篇四:《相见欢》教学设计

《相见欢》教学设计

作者:姚旻怡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年第11期

【学习内容】

人教版八下课外古诗词第8首

【教学设想】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李煜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写于李煜被俘之后,昔日

的皇帝如今已沦为亡国之君、阶下之囚,“亡国之音哀以思”,这哀之痛与思之切都深沉而含

蓄地体现在这首词中。

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但在课本中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

他的词作,对其人其词还不甚了解。因此我在课前预习部分先印发了李煜的生平简介和《浣

溪沙》《破阵子》《虞美人》《浪淘沙》四首词作,让学生对李煜有一个总体的感知。初中二年

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古诗词阅读基础,要理解词中的愁苦之情并不难,可以通过“寂寞”、

“离愁”等词语来感知。但仅有这种感知是不够的, 也是肤浅的。要深刻理解词人不同一般离

愁的亡国之恨、去国之思,真正领悟作品的意境,还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

【学习目标】

1.理解词人所抒发的亡国之恨、去国之思,领悟作品的意境。

2.通过知人论世、找出词眼、把握意象等方法创造性地鉴赏诗词。

3.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理解词人在作品中所流露的亡国之恨、去国之思,领悟作品的意境。

【学习难点】

通过知人论世、找出词眼、把握意象等方法创造性地鉴赏诗词。

【课前预习】

学生了解李煜的生平简介和《浣溪沙》《破阵子》《虞美人》《浪淘沙》四首词作。

【课堂学习】

一.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独上西楼》导入。

二. 知人论世

1.由孟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引出“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

和时代背景,使我们更容易融入作品的思想感情。

2.李煜简介

李煜(公元937-978),是南唐末位帝王,故又被称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在他39岁时,

南唐被北宋所灭,李煜被宋军俘虏,押解到宋都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最后被宋太

宗派人赐毒酒毒死。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

三. 朗读感知(学法指导:朗读法。多种朗读方法变化运用,加深课文印象。)

1.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感情。

2.教师提供配乐,请一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听读后正音、点评。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配乐美读。

四、品味赏析(学法指导:启发法。注重品味,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自

由思考,理解词人感情,领悟作品意境。)

1.思考:词中的哪个字最能够表达出作者的感情?(愁)

2.你通过词中哪些景物感受到作者的愁绪?为什么?

“月”

问:明月本是惹人愁思之物,请说说与“月”相关的诗句。 (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问:这些“月”中都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问:

本词中写的不仅是“月”,还是“月如钩”,为什么不是“一轮满月”? (“月如钩”,一弯残月更能给人一种哀伤的感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李

煜此时作为亡国之君思念故乡,思念故国,有家回不得,更显示其心中的凄苦、悲凉、孤独

和哀愁。)

“梧桐”

问:让我们看一看其它词中选用“梧桐”展现出怎样的情愫? 幻灯片显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

照《声声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愁”、“离情”,梧桐渲染的都是悲伤、寂寥的氛围。) 问:为什么梧桐会给人这样的感受?为什么这几位词人不用松、柏呢? (自古有“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说法,梧桐常和秋天凄凉悲切的景象联系在一起,

一般而言,梧桐是作为秋天的象征出现的。而且,梧桐是典型的落叶乔木,落叶也常常让人

们联想到生命的凋零。因此,在文人墨客笔下梧桐往往是萧瑟、凄婉、深沉、哀怨的代名词。

这里也更真切地表现出李煜作为阶下之囚的萧瑟、悲凉、寂寥的心情。) “深院”

问:想象一下,怎样的院落能称之为“深院”?(不能走出去,有眼难望穿,与外界音

讯隔绝,曲折压抑,只能看到一片狭小的天空。词人此时正身处这样的深院之中,其孤寂、

哀伤的愁绪相信我们都感受到了。) “清秋”

问: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秋常给人一种萧瑟、悲凉的感觉。更何况,不仅

是“秋”,还是“清秋”,这里的“清”如何理解?可以组一个恰当的词语。(凄清。这也反映

出词人此时内心的凄凉、孤清) “西楼”

问:古典诗词中西楼常常与月相伴,“月满西楼”是上半夜,还是下半夜?(下半夜) 问:下半夜一般人都进入梦乡,词人为什么还“独上西楼”?(家国之思、辗转难眠、愁闷

的情景就展现在读者眼前了。因此,西楼常常依附着忧伤、凄凉、愁苦、忧怨的情思。)

3.除了这些景物,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作者的愁绪? “无言”

问:为何“无言”?(一方面是无人说,一方面是无法说,愁太深重了,欲说还休。) “独”

问:体会出什么?(一个人的孤独、凄清。)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问:作者是如何来描摹愁的?(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将离愁比作是缠绕在一起的丝线,用

它的长、乱来写离愁之多、之复杂,化抽象为具体。) 问:“愁”是一个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但高明的诗人却常常能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将

“愁”描摹得可观可感。请列举你所知道的写愁的名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在《秋浦歌》中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愁的长度;“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

照在《武陵春》中写出了愁的重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在《虞

美人》中则将愁比喻为“一江春水”,写出了愁的绵绵不绝。)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问:这句写出了“愁”的什么?(滋味) 问:是什么味儿呢?(这种感受是不可名状的,不知是什么滋味,它不能用酸、甜、苦、

辣、咸等任何一种具体滋味来概括。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此种无言之哀更胜于痛哭流涕

之哀,可见词人体验之深、愁情之苦。) 问:“别是一般”,为什么与别人的离愁不一般?(亡国之恨比别人更深重。)

4.试比较一下前面感受的“西楼”、“月”、“梧桐”、“深院”、“清秋”与后面感受的“无

言”、“独”等词有什么区别?(前面五个词都是具体的景物。)

5.王国维《人间词话》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西楼”、“月”、“梧桐”、“深院”、“清秋”

这几个景物无不渲染出一份凄凉的境界,蕴藏着词人内心的孤寂、哀伤之情。这种融入了诗

(词)人主观感情的具体物象就叫做“意象”。“意象”在古诗词中常常出现。学会把握意象,

更能理解诗词的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我们以前学的诗词中其实也有很多意象,请同学们

说说。(“柳”谐音“留”,蕴含离别之情。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孤蓬”、

“浮萍”常常比喻远行或漂泊。如:“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

沉雨打萍。”)

小结:李煜这首词词眼为一个“愁”字,上阕以“西楼”、“月”、“梧桐”、“深院”、“清

秋”等意象衬愁,下阕则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心理绘愁。

该词写于词人沦为亡国之君、阶下之囚后,字字句句都是词人的肺腑之言、真挚之情。全词

情景交融,处处景物皆含愁,而欲说还休的破家之愁、亡国之悲更是痛彻心腑。

五. 学以致用(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讨论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性学

习。)

分组讨论,用刚刚教过的方法自学李煜另一首词《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思

考:1. 请找出本词的“词眼”。(恨)

2.“词眼”在词中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林花谢了春红”,落花不仅容易让人产生伤

春惜花之情,也常常喻指好景不长。“寒雨”、“风”不仅代表自然界的风雨,也让人感受到词

人人生的风雨、坎坷。“胭脂泪”,花本无泪,以我观物,作者移情于此,花便也有了悲伤之

泪。“水长东”,写出了此恨绵绵无绝期。)

六. 一课一得(学法指导:归纳法。提纲挈领,理清脉络,总结归纳出鉴赏诗词的方法。) 鉴赏诗词的方法: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会使我们更容易融入作品的思想

感情中。

2.找出“词(诗)眼”,体会其在诗词中的具体体现。

3.通过对意象的把握理解诗词表现的情感,体会诗词描绘的意境。

七. 迁移拓展(学法指导:迁移法。在实践中运用本课总结归纳的鉴赏诗词的方法;加深

对意象等所学知识的巩固迁移,提高写作能力。) 作业:篇五:相见欢教学实录 上课前指导学生鉴赏余秋雨的散文《夜雨诗意》,熟悉构成语言文字的张力的形式——排

比(大排比、小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和句式对称、倒装等句式特点。 过程:

一、知人论世

二、以音乐渲染氛围,指导朗读。

三、提出写本次赏析诗词的要求 写作方法——大肆铺排 思想感情——感同身受 思维导向——前后对比 上阙:第一句:无言独上西楼 师:为什么会“无言”?用排比句写出原因。 生:无话无说

生:无人可伴 无人相随 无人相对 生:??

师:“独上”写出怎样的步履和神情。请用对称的句式,续写两句。 “词人愁绪满怀,踽踽独行, , 。 生:步履是那样的滞缓,神情是那样的委顿。 生:步履是机械呆板,神情是那样黯然神伤。 ??

师:“西楼”是怎样的一座楼呢? 生:空荡荡的楼

生:孤独冷清的楼

??

请联系李后主的身世变化,用排比把这个“空”写得生动形象些。 例:不见, , , 。 生:不见美酒佳肴。 生:不见山呼万岁。 生:不见前呼后拥。 生:不见爱妃宫娥。 ??

师:由以上同学们的描写,可见李后主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

凭栏,无限江山,别是容易见时难”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

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第二句:月如钩

师:明月本是惹人愁思之物,请举例说明。 生: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着思故乡”到王安石折“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新月如钩。

师:明月勾起了诗人什么情绪?请用排比句写出。 生:新月如钩,勾起了词人多少遐想? 生:多少回忆?

生:多少新愁旧恨?

第三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师:举头望月,往事不堪回首;低头一看,满目萧然。“梧桐”一词在古典诗词中,从来

也是一个表现愁情的物象,例如:温庭筠的《更漏子》中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

苦”,陆甫之的《清平乐》中的 “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张炎的《清平乐》中的“只

有 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表现的都是愁闷的境界;秋天又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秋景

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处在这样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中,一般人也都会产生凄

寒孤寂之感,何况李后主已由君主沦为囚徒,昔日为君主之时,所居之地可用“凤阁龙楼连

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形容;而现在所居之地却是“寂寞梧桐深院”,陪伴他的也只有“月

如钩”,其内心的愁恨该是多么深长呀!

请将正常的句式与颠倒的句式比较,体会其诗意的表达效果。 “寂寞梧桐深院清秋”与“清秋锁梧桐深院寂寞” 下阙: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师:“剪不断”三 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体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词人直抒胸臆,点出自己的“离愁”。他的离愁,不是一般的男女离别之愁,而是失掉故国的

深愁长恨。可见他的愁要比别人怎样?用排比句式写出。 生:多得多(数量) 生:深得多(深浅) 生:浓得多(浓淡) 生:长得多(长短) 生:重得多(轻重) 生:苦得多(味道) ??

四、教师总结。

五、学生整理自己的写作赏析,并互相借鉴欣赏。 相 见 欢 李煜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

2、听诗朗颂.

学生听范读时老师要求,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

3、模仿齐读。

请同学们模仿齐读本诗,读完后同学们进行自评,老师进行总评:诗通过精炼、优美又

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思想感情,我们朗读时,要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学们刚才朗读时

重读、停顿、语速读得都不错但感情不饱满,或者没有感情,这是因为对文章内容没有深入

了解,下面我们就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课文,理解诗文的内容,想象意境。

四、理解内容

1、释词

锁:锁住,笼罩。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意思是离愁别恨像千丝万缕纠缠在一起。 聊:姑且。

2、古文今译

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正是新月如钩的时候。载着梧桐的深院笼罩在秋天的肃杀气氛

之中,更显得孤寂冷漠。剪也剪不断,越理越凌乱,那是深重的离愁别恨。(这真是)一种痛

苦的滋味萦绕在心头。

3、概括上下片内容

五、欣赏诗歌

1、“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一句用“寂寞”“深”“锁”呼应上句的“独”字。作为被

囚之人,词人表达了亡家失国的旧时国君的孤独寂寞之情。

2、“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句中“滋味”指什么?

六、写作特点

用字准确,寓意深刻。如“无言独上西楼”中的“独”、“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的“寂

寞”“深”“锁”。

七、小结课文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

之中,我们有令我们骄傲的唐诗、宋词、元曲,赏析并能背颂这之中一些优秀的诗歌,能陶

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养修。我国的诗歌作品辉煌灿烂,光彩夺目,我们可自学一些

名篇,继承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我们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课外阅读李煜诗词。

九、板书设计

相 见 欢

李煜

寂寞→离愁→在心头

抒发亡国之愁 怎一个愁字了得――李煜《相见欢》赏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937-978),南唐后主。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

出降,身囚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其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忍屈负辱过

了三年囚徒生活,后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

和词人。李煜词以被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词作多描写宫廷生活与男欢女爱,香艳精致,

才情蕴藉;后其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相见欢》便是后期

词作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

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

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喻的多少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啊!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的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

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俯视

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 缩,怎能不“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

于这高墙深院之中,然而“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

亡国得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 诗词中常借梧桐抒发内心的愁闷。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

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

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以上具是写景佳作。写雨中梧桐,能表现诗人内心的愁苦。写

缺月梧桐,则又是一番境界。苏轼语“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缺月、梧桐、

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份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为下片抒情

做好铺垫。

那么,此情此景,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会有怎样一种心境呢?下片中,

词人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

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

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

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那么,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涌动的怎样的离愁

别绪呢?是追忆“红日已高三丈后,金炉次第添金兽,红锦地衣随步皱”(《浣溪沙》)的荣华

富贵,是思恋“风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的故国家园,还是悔失“四

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河山”(《破阵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

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阅历

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

难以排遣。而今是尝尽愁滋味,而这滋味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以滋味喻愁,而

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别是”二字极佳,昔日

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

还是恨?? 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岂又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呢?若是常人,道可以嚎啕倾

诉,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

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

之悲。

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

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的抒发真挚的感情。此外运用声韵变化,作到声情合一。下片押两

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

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这首词也是李煜降宋幽囚时所作。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无半点藻饰,形同白话,却已

“摄尽凄惋之神”(俞平伯语)。作者非真的无言,而是无人能够共语。他身为禁囚,已毫无

自由之可言,随时有被宰割的可能。在孤独、愁闷的心情中,他迈着沉重的步履,一步一步

地登上西楼。“独上”、“无言”充分表达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可怜处境与神态。李煜曾劝戒自己

“独自莫凭栏”(《浪淘沙》),可是今日偏偏上西楼去凭栏,可见他内心充溢着矛盾。从前是

“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玉楼春》),那时多么逍遥自在,可如今却“独上西楼”。凭栏望,

只见残月在天,冷如秋霜,一片萧瑟凄清景象。这如钩残月照着自身,也照着那望不见的“三

千里地山河”(《破阵子》)。上西楼是为了排遣忧思,凭栏望,却更激起了无限惆怅!低头只

见寂静的院落中,梧桐已被一片秋色深深笼罩,一派凄凉惨淡的情景。词人在这里是写景,

也是写他的内心感情,情与景已融而为一。一个“锁”字,更点明了他的身世,把他的难言

的愁苦全盘托出。 上片以环境烘托感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真可谓神来之笔。

尽管语同白话,而两个动词加一个比喻,顷刻间将词意推向高峰。愁恨本非实体,是无形无

状的,能言传而难以捉摸。李煜用动作来形容,一团乱麻,若以快刀斩之,将迎刃而解,若

能耐心去理,也能理清,而自己的繁杂纷乱的愁恨,却是用什么办法也无从排解的。正如李

白所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作者通过“剪”和“理”两个鲜明动作,喻无

形愁绪为具体感受,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一样具体、

形象,感人至深。而末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又较前更深一层。前面诉说的愁情尚能借

助外物表达,而今的滋味更是难以名状。是囚徒苦,还是亡国恨?诉不尽,说不清。是悔,

还是恨?无从交代,也无法交代。这其中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内心感受别于常人,

捉摸不到,却时时撞击心头,有苦说不出,正如李清照所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上片以冷月秋桐的环境渲染烘托,塑造孤独者黯然神伤的形象,下片用自然淳朴的语言,

抒写内心的真情实感,通过形象的动作,鲜明的比喻,将内蕴情感充分表露,具有特别的艺

术概括力。感情之流露真挚而直率,文辞之表达自然而细腻,九曲回肠,感人动情。这是出

于词人的卓越的艺术才能,而主要归结于他的真情的抒发。

[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是南唐最末一个皇帝,史称李后主。975年,南唐被北宋灭

亡,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到汴京,封“违命侯”,过着“北中日夕,只以泪水洗面”的日月。

一个掌握生杀予夺之权的一国之主,忽而变为任人宰割的阶下之囚,景况一落千丈,他的悲

痛愁恨乃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他领受了人生的悲哀,又直率、真切地把自己的悲哀倾泻在

词中,这使他的词“深衷浅貌,短语长情”,无论就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来看,都大大超越了

前人,达到了小令的最高境界。

[注释]

①相见欢:词牌名。又名《乌夜啼》 ②深院锁清秋:深院被清凉的秋色所笼罩。“锁”字暗含着主人公在囚禁生活中的感受,

孤独而又凄凉。

③别是一般滋味:有的版本写作“别是一番滋味”。另有一种滋味。

[译文]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

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

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那悠悠愁思(丝)缠绕

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讲析]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

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

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

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

“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

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

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过片

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

作者造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教学反思

这首《相见欢》是后主李煜的作品,是他归宋以后所作,也是其代表作之一。全词36

个字,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有叙有议,叙议结合。作为五代南唐的最后一代君主,当他成

了亡国之君拘于汴京之后,“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亡国的悔恨,对江南的思念,伴随着孤独,

悲凉的心境,在这首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这首词,我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品味语言理解

作者的亡国之痛和人生悲慨。 其 难点是对作品“愁”的内涵的准确理解。为此,我做了如

下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作品,激发学习兴趣,。 网络链接周子寒演唱的歌曲《相见欢》,烘托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伴随着音乐走进李

煜的作品《相见欢》,以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

二、借助网络,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走进文本的背景和主题。 要读懂这首词,首先要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所以课前我就布置了学生网上搜集资料,

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然后课上检查,让学生明确创作背景: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

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

其为“违命侯”。李煜在忍屈负辱地过起了囚徒生活。这首《相见欢》就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

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

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这也正是他愁的所在,以此突破了难点“愁”的内涵,

也抓住了重点即这首词的主题: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三、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词的上片,我引导学生抓住“西楼 、钩月、 梧桐、 深院、 清秋”等意象的共同点,

去体会作者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自己变为囚徒孤寂愁苦的心态。词的下片,我重点指导学

生借助写作背景理解“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其中的“离愁”、“滋

味”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了这首词的主题: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四、利用简易多媒体,分享文本,增大课堂容量。 由李煜的这首《相见欢》,我又利用多媒体分享了另外两个文本,一个是李煜的同一词牌

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一个是李煜的与本节课所 学的《相见欢》同一主题的《虞美人》,这样的知识迁移,既加深了学生对本首词的理解,

也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通过课堂实践,学生突破了难点,抓住了重点,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足之处是,

教学时间略显紧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少。为此,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认为应做如

下调整:首先,调整时间,开头的歌曲可在课间就开始循环播放,只占用课堂一两分钟即可,

由此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就剩下了几分钟。其次是调整内容,教师应把李煜被囚禁

的生活补充得再详细一点,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这一环节可以说

磨刀不误砍柴工。再次是调整方法,下片放手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相信在上片学习的基础上,

学生一定会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还会有教师意想不到的收获。 每次教学都会有一种新感觉,相信每一次反思,都会给我们带来新收获。愿我们每一位

教师养成教学反思的好习惯。篇二:《相见欢》教学设计 词 三 首 教学目标:1、有感情背诵这首词。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的情感。

3、能总结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同上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相见欢》

一、导语

古有曹操,今有毛泽东。他们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而且在文学领域均有建树。曹操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位国君李,他虽然在政治上是一个昏君但在文学领域被称为词中之帝、

天才的词人。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南唐后主李煜和他的《相见欢》。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自由读

四、学生范读,师生共评

五、齐读

六、内容分析

1、通过反复的朗读你读出了词人的何种情感? 用词中的语言表达就是“离愁”。然而,此词的“离愁”,沉重哀伤,不是单纯的男女间

的离愁别恨,而应该包含着深沉复杂的人生痛苦。这还得从李煜的人生经历说起。

2、李煜的人生经历(或本词的创作背景)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961年六月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

陵,在位十五年,史称南唐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李煜

性格软弱,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975年,宋军长驱直

入,围攻金陵,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随即送解到汴京,宋以他屡召不降,又起兵抗拒,封之

为违命侯。太宗即位后,进封他为陇西郡公。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这种药,人吃后状如机弩,

前仰后合,就像被拉开又放手的弓,一会直,一会弯,如此数十回,便一命呜呼。)追封吴王,

葬洛阳邙山。

作为降王,宋太宗在生活上并没有难为他。但是他们却剥夺了李煜的人身自由,并且百

般凌辱他的人格和尊严。他有时拼命饮酒,为的是暂时麻醉一下痛苦的神经,但酒力一过,

哀愁忧苦又一齐涌来;他有时又寄情梦幻,一饷贪欢,而一梦醒来,终究是幽凄寂寞。“此中

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他只有用笔,用颤抖的心音,填写一首又一首小调, 长歌当哭。

3、在了解了作者之后齐读(语速稍慢)

4、再来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抒发了深切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5、词人是怎样表现他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的? ①分析上阕所绘之景。 词人独自凭栏,抬头是残月一钩,俯首是寂寞梧桐。梧桐,在古典诗词中,从来就是个

表现愁情的物象,“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依约相思碎语,

夜凉桐叶声声”(陆甫之《清平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等等,

表现的都是愁闷的境界。秋天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

处在这样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中,一般人也都会产生凄寒孤寂之感,何况是由君主沦为囚徒

的李后主呢?想当年为君主之时,所居之地是“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

子》)。而如今,却被锁在深院之中,怎不生亡国之痛。 ②你从“无言独上西楼”一句中感受

到作者的苦闷,孤独之感了吗? 词人独上西楼的“独”字与从前形成鲜明对比。从前上凤阁龙楼陪伴着的是“春殿嫔娥

鱼贯列”。爱妃宫娥,前呼后拥。还有大周后,小周后的陪伴。其乐融融。欢声笑语自不待言。

而如今却无人共语,有一肚子的苦楚没处诉说。凭栏远眺,“三千里地山河”均成了别人的,

何时还我自由之身。想罢不禁泪如雨下,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涌上心头。 ③下阕直抒愁情妙

在何处?

愁本是抽象的,如何把抽象之物具体化,让读者可感。很多诗人词人借助鲜明生动的艺

术形象来表现。如写愁之深。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或写

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

如海”。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别是一番滋

味在心头”。 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

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

6、总结:

这首词作者善于用平常、朴素而又富于表现了的语言,表现深刻而又真挚的思想感情。

虽然这个亡国之君是个不称职的皇帝,但是他为后人留下的词作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读读

李煜的词吧,也许你也会“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七、作业

1、读李煜的《虞美人》、《望江南》、《相见欢》、《破阵子》、《浪淘沙》

2、摘抄名句并背诵 相见欢①

南唐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②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③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④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

为《乌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一、解题:引导学生读注释。

二、教师指导朗诵后范读课文。学生再自读。

三、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理解词的意境和词人的情感。

1.“无言”和“独上”描写了词中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明确:“无言”,“独上”,让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由此可以想见

其人处境的孤寂,心境的萧索。

2.二、三句是摹画词中人所见楼外之景,按什么顺序写景,景中渗透了一种什么心情? 明

确:从仰望之景、天空之景写到俯视之景、地面之景。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

院,重门紧锁。这些词中人眼中之景。无不笼上冷落凄清的浓郁的色彩.虽没写一个“愁”

字,但寂寞哀愁之情自见。

3.第三句中哪个词是传神之笔? 请说说它的妙处。 明确:“寂寞”者,非梧桐深院。乃人也:被“锁”。非“深秋”。亦入也。人间秋色,无

所不在。如何能锁住! 这一个“锁”字,是传神之笔。是词中小人“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

色彩”所产生的主观印象。被锁于深院主之人悲愁无尽。只有“清秋”相对,怎能不深感寂

寞。 以上三句是词的上阕。指导学生自读,背诵上阕,体会景中愁情。

4.下阕与上阕相比。在抒情方式上有没有不同? 明确:上阕寓情于景,下阕借助比喻直抒离愁。

5.“离愁”是抽象,难以言状的.为何词人能将它写得如此真切、深刻? 明确:以“剪不断。理还乱”为喻,是形象地描绘离愁的绝妙之笔。因“丝”与”思”

谐音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1、“无言独上西楼”:“无言”,无尽思绪,无可倾诉;“独上西楼”:登高问月,无人倾诉、

心境落寞的行为观照;“月如钩”:寂寞清愁的意象,月圆必缺,载荷着人生的无常之悲。

2、“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种着梧桐树的寂静庭院为秋色笼罩(梧桐,古有“梧桐树,

三更雨”、“疏雨滴梧桐”等句),“寂寞梧桐”,似有人树泯合之感;“深院”,庭院深深,音讯

隔绝杳无;“清秋”:背景,为通篇充溢的“离愁”愁起之由。全句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 浸染着哀愁的图画。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表现了心宇深处深深的寂寞、万般的无奈和无法排遣的

离愁。

4、“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别是一般滋味”指离愁,即“离愁在心头”之意。如果说

前文还用“剪”和“理”的动作对离愁加以形象摹刻,本句则将离愁写得无可形状、无以陈

述,为更深一层的写法。

四、小结: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前2句写景,后2句议论。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

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

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景。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

提高认识时的情景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

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表达

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多方面的人生启

迪。

五、朗读、背涌全诗.体会诗作的寓之哲理。

一、李煜生平及词风衍演 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史称南唐后主。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

形势风雨飘摇。他在对宋委屈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

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工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他的创

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不修政事,纵情于吟咏宴游,笙歌燕舞,为了使宫女的舞姿更加

曼妙婀娜,荒唐病态竟至于让宫女束脚,戕害中国女子裹脚陋习便起于其人。他这一时期的

词作大都反映了他荒淫奢靡的官廷生活,这些词虽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实则为南朝宫体和

花间词风的承续。后期则为入宋之后,此时,他逐渐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对屈辱的拘囚

生活极为愤懑感伤,他的词开始转向抒奏亡国之音,倾泻其“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恸,

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

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诚如清人王国维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

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便是对他文学地位的中肯评价。 亡国之音哀以思——李煜两首《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

恨水长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

味在心头。

(一)《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1、“林花”:满林花树;“谢了”:表现一种美好事物--美好之节、美好之花、美好之色

--零落凋残的悲慨;“春红”:代落英;“太匆匆”:花开短促,体现为对美的凋零的伤悼之

感。

2、“无奈朝来寒雨往来风”:花谢匆匆之因。“朝”与“晚”、“雨”与“风”的对举,极

尽朝暮 风雨摧残施虐的无可抗争之悲绪。

3、“胭脂泪”:承上文之“春红”,悲极艳绝,确有杜甫“林花著雨胭脂湿”的意蕴;“留

人醉”:悲伤凄惜,人迷心醉,是“花”对赏花者的相留,还是“人”对赏花者的相留?或可

作多义诠解;“几时重?”:犹言“何时可再?”,用花之凋谢与人之离别展现了一种难以挽回

的痛苦惋叹。

4、“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长恨”、“长东”,悲绪难平。系悲沈恨极的哀切之辞。

四、结论

李煜的两首《相见欢》,虽然表面上都是写相思离别,但他作为亡国之君,受人拘囚,又

何敢明目张胆地在作品中言志而表明自已“故国之恋”、“亡国之痛”的情感呢?除非他觉着

活腻了。因而在作品中以“喻况”流露情感。因此,我们在赏析品读时,不仅要明白作品所

写的外表情事方面的主题,更应把握作品中所流露的隐藏的某种心灵和情感的本质。同时,

由于两者在内容情感上有着诸多的契合之处,甚至连标题也一样,我们当然可将它们视为关

系密切姊妹篇,因而,为了使学生对李煜“无言”一词有更为深切的感悟,应将他的“林花”

一词作为补充阅读材料以给学生,通过对举并读,使学生得到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品评】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

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

的锥心怆痛。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

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

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

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

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

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过片

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

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

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或写愁之长, 如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

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

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

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

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相见欢》 无言、独上 剪不断、理还乱 月 如钩 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 寂寞、锁 无人共语、孤寂无欢篇三:《相见欢教案》 篇四:《相见欢》教学设计

《相见欢》教学设计

作者:姚旻怡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年第11期

【学习内容】

人教版八下课外古诗词第8首

【教学设想】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李煜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写于李煜被俘之后,昔日

的皇帝如今已沦为亡国之君、阶下之囚,“亡国之音哀以思”,这哀之痛与思之切都深沉而含

蓄地体现在这首词中。

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但在课本中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

他的词作,对其人其词还不甚了解。因此我在课前预习部分先印发了李煜的生平简介和《浣

溪沙》《破阵子》《虞美人》《浪淘沙》四首词作,让学生对李煜有一个总体的感知。初中二年

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古诗词阅读基础,要理解词中的愁苦之情并不难,可以通过“寂寞”、

“离愁”等词语来感知。但仅有这种感知是不够的, 也是肤浅的。要深刻理解词人不同一般离

愁的亡国之恨、去国之思,真正领悟作品的意境,还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

【学习目标】

1.理解词人所抒发的亡国之恨、去国之思,领悟作品的意境。

2.通过知人论世、找出词眼、把握意象等方法创造性地鉴赏诗词。

3.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理解词人在作品中所流露的亡国之恨、去国之思,领悟作品的意境。

【学习难点】

通过知人论世、找出词眼、把握意象等方法创造性地鉴赏诗词。

【课前预习】

学生了解李煜的生平简介和《浣溪沙》《破阵子》《虞美人》《浪淘沙》四首词作。

【课堂学习】

一.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独上西楼》导入。

二. 知人论世

1.由孟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引出“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

和时代背景,使我们更容易融入作品的思想感情。

2.李煜简介

李煜(公元937-978),是南唐末位帝王,故又被称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在他39岁时,

南唐被北宋所灭,李煜被宋军俘虏,押解到宋都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最后被宋太

宗派人赐毒酒毒死。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

三. 朗读感知(学法指导:朗读法。多种朗读方法变化运用,加深课文印象。)

1.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感情。

2.教师提供配乐,请一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听读后正音、点评。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配乐美读。

四、品味赏析(学法指导:启发法。注重品味,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自

由思考,理解词人感情,领悟作品意境。)

1.思考:词中的哪个字最能够表达出作者的感情?(愁)

2.你通过词中哪些景物感受到作者的愁绪?为什么?

“月”

问:明月本是惹人愁思之物,请说说与“月”相关的诗句。 (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问:这些“月”中都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问:

本词中写的不仅是“月”,还是“月如钩”,为什么不是“一轮满月”? (“月如钩”,一弯残月更能给人一种哀伤的感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李

煜此时作为亡国之君思念故乡,思念故国,有家回不得,更显示其心中的凄苦、悲凉、孤独

和哀愁。)

“梧桐”

问:让我们看一看其它词中选用“梧桐”展现出怎样的情愫? 幻灯片显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

照《声声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愁”、“离情”,梧桐渲染的都是悲伤、寂寥的氛围。) 问:为什么梧桐会给人这样的感受?为什么这几位词人不用松、柏呢? (自古有“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说法,梧桐常和秋天凄凉悲切的景象联系在一起,

一般而言,梧桐是作为秋天的象征出现的。而且,梧桐是典型的落叶乔木,落叶也常常让人

们联想到生命的凋零。因此,在文人墨客笔下梧桐往往是萧瑟、凄婉、深沉、哀怨的代名词。

这里也更真切地表现出李煜作为阶下之囚的萧瑟、悲凉、寂寥的心情。) “深院”

问:想象一下,怎样的院落能称之为“深院”?(不能走出去,有眼难望穿,与外界音

讯隔绝,曲折压抑,只能看到一片狭小的天空。词人此时正身处这样的深院之中,其孤寂、

哀伤的愁绪相信我们都感受到了。) “清秋”

问: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秋常给人一种萧瑟、悲凉的感觉。更何况,不仅

是“秋”,还是“清秋”,这里的“清”如何理解?可以组一个恰当的词语。(凄清。这也反映

出词人此时内心的凄凉、孤清) “西楼”

问:古典诗词中西楼常常与月相伴,“月满西楼”是上半夜,还是下半夜?(下半夜) 问:下半夜一般人都进入梦乡,词人为什么还“独上西楼”?(家国之思、辗转难眠、愁闷

的情景就展现在读者眼前了。因此,西楼常常依附着忧伤、凄凉、愁苦、忧怨的情思。)

3.除了这些景物,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作者的愁绪? “无言”

问:为何“无言”?(一方面是无人说,一方面是无法说,愁太深重了,欲说还休。) “独”

问:体会出什么?(一个人的孤独、凄清。)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问:作者是如何来描摹愁的?(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将离愁比作是缠绕在一起的丝线,用

它的长、乱来写离愁之多、之复杂,化抽象为具体。) 问:“愁”是一个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但高明的诗人却常常能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将

“愁”描摹得可观可感。请列举你所知道的写愁的名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在《秋浦歌》中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愁的长度;“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

照在《武陵春》中写出了愁的重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在《虞

美人》中则将愁比喻为“一江春水”,写出了愁的绵绵不绝。)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问:这句写出了“愁”的什么?(滋味) 问:是什么味儿呢?(这种感受是不可名状的,不知是什么滋味,它不能用酸、甜、苦、

辣、咸等任何一种具体滋味来概括。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此种无言之哀更胜于痛哭流涕

之哀,可见词人体验之深、愁情之苦。) 问:“别是一般”,为什么与别人的离愁不一般?(亡国之恨比别人更深重。)

4.试比较一下前面感受的“西楼”、“月”、“梧桐”、“深院”、“清秋”与后面感受的“无

言”、“独”等词有什么区别?(前面五个词都是具体的景物。)

5.王国维《人间词话》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西楼”、“月”、“梧桐”、“深院”、“清秋”

这几个景物无不渲染出一份凄凉的境界,蕴藏着词人内心的孤寂、哀伤之情。这种融入了诗

(词)人主观感情的具体物象就叫做“意象”。“意象”在古诗词中常常出现。学会把握意象,

更能理解诗词的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我们以前学的诗词中其实也有很多意象,请同学们

说说。(“柳”谐音“留”,蕴含离别之情。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孤蓬”、

“浮萍”常常比喻远行或漂泊。如:“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

沉雨打萍。”)

小结:李煜这首词词眼为一个“愁”字,上阕以“西楼”、“月”、“梧桐”、“深院”、“清

秋”等意象衬愁,下阕则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心理绘愁。

该词写于词人沦为亡国之君、阶下之囚后,字字句句都是词人的肺腑之言、真挚之情。全词

情景交融,处处景物皆含愁,而欲说还休的破家之愁、亡国之悲更是痛彻心腑。

五. 学以致用(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讨论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性学

习。)

分组讨论,用刚刚教过的方法自学李煜另一首词《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思

考:1. 请找出本词的“词眼”。(恨)

2.“词眼”在词中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林花谢了春红”,落花不仅容易让人产生伤

春惜花之情,也常常喻指好景不长。“寒雨”、“风”不仅代表自然界的风雨,也让人感受到词

人人生的风雨、坎坷。“胭脂泪”,花本无泪,以我观物,作者移情于此,花便也有了悲伤之

泪。“水长东”,写出了此恨绵绵无绝期。)

六. 一课一得(学法指导:归纳法。提纲挈领,理清脉络,总结归纳出鉴赏诗词的方法。) 鉴赏诗词的方法: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会使我们更容易融入作品的思想

感情中。

2.找出“词(诗)眼”,体会其在诗词中的具体体现。

3.通过对意象的把握理解诗词表现的情感,体会诗词描绘的意境。

七. 迁移拓展(学法指导:迁移法。在实践中运用本课总结归纳的鉴赏诗词的方法;加深

对意象等所学知识的巩固迁移,提高写作能力。) 作业:篇五:相见欢教学实录 上课前指导学生鉴赏余秋雨的散文《夜雨诗意》,熟悉构成语言文字的张力的形式——排

比(大排比、小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和句式对称、倒装等句式特点。 过程:

一、知人论世

二、以音乐渲染氛围,指导朗读。

三、提出写本次赏析诗词的要求 写作方法——大肆铺排 思想感情——感同身受 思维导向——前后对比 上阙:第一句:无言独上西楼 师:为什么会“无言”?用排比句写出原因。 生:无话无说

生:无人可伴 无人相随 无人相对 生:??

师:“独上”写出怎样的步履和神情。请用对称的句式,续写两句。 “词人愁绪满怀,踽踽独行, , 。 生:步履是那样的滞缓,神情是那样的委顿。 生:步履是机械呆板,神情是那样黯然神伤。 ??

师:“西楼”是怎样的一座楼呢? 生:空荡荡的楼

生:孤独冷清的楼

??

请联系李后主的身世变化,用排比把这个“空”写得生动形象些。 例:不见, , , 。 生:不见美酒佳肴。 生:不见山呼万岁。 生:不见前呼后拥。 生:不见爱妃宫娥。 ??

师:由以上同学们的描写,可见李后主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

凭栏,无限江山,别是容易见时难”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

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第二句:月如钩

师:明月本是惹人愁思之物,请举例说明。 生: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着思故乡”到王安石折“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新月如钩。

师:明月勾起了诗人什么情绪?请用排比句写出。 生:新月如钩,勾起了词人多少遐想? 生:多少回忆?

生:多少新愁旧恨?

第三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师:举头望月,往事不堪回首;低头一看,满目萧然。“梧桐”一词在古典诗词中,从来

也是一个表现愁情的物象,例如:温庭筠的《更漏子》中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

苦”,陆甫之的《清平乐》中的 “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张炎的《清平乐》中的“只

有 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表现的都是愁闷的境界;秋天又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秋景

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处在这样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中,一般人也都会产生凄

寒孤寂之感,何况李后主已由君主沦为囚徒,昔日为君主之时,所居之地可用“凤阁龙楼连

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形容;而现在所居之地却是“寂寞梧桐深院”,陪伴他的也只有“月

如钩”,其内心的愁恨该是多么深长呀!

请将正常的句式与颠倒的句式比较,体会其诗意的表达效果。 “寂寞梧桐深院清秋”与“清秋锁梧桐深院寂寞” 下阙: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师:“剪不断”三 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体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词人直抒胸臆,点出自己的“离愁”。他的离愁,不是一般的男女离别之愁,而是失掉故国的

深愁长恨。可见他的愁要比别人怎样?用排比句式写出。 生:多得多(数量) 生:深得多(深浅) 生:浓得多(浓淡) 生:长得多(长短) 生:重得多(轻重) 生:苦得多(味道) ??

四、教师总结。

五、学生整理自己的写作赏析,并互相借鉴欣赏。 相 见 欢 李煜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

2、听诗朗颂.

学生听范读时老师要求,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

3、模仿齐读。

请同学们模仿齐读本诗,读完后同学们进行自评,老师进行总评:诗通过精炼、优美又

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思想感情,我们朗读时,要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学们刚才朗读时

重读、停顿、语速读得都不错但感情不饱满,或者没有感情,这是因为对文章内容没有深入

了解,下面我们就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课文,理解诗文的内容,想象意境。

四、理解内容

1、释词

锁:锁住,笼罩。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意思是离愁别恨像千丝万缕纠缠在一起。 聊:姑且。

2、古文今译

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正是新月如钩的时候。载着梧桐的深院笼罩在秋天的肃杀气氛

之中,更显得孤寂冷漠。剪也剪不断,越理越凌乱,那是深重的离愁别恨。(这真是)一种痛

苦的滋味萦绕在心头。

3、概括上下片内容

五、欣赏诗歌

1、“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一句用“寂寞”“深”“锁”呼应上句的“独”字。作为被

囚之人,词人表达了亡家失国的旧时国君的孤独寂寞之情。

2、“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句中“滋味”指什么?

六、写作特点

用字准确,寓意深刻。如“无言独上西楼”中的“独”、“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的“寂

寞”“深”“锁”。

七、小结课文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

之中,我们有令我们骄傲的唐诗、宋词、元曲,赏析并能背颂这之中一些优秀的诗歌,能陶

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养修。我国的诗歌作品辉煌灿烂,光彩夺目,我们可自学一些

名篇,继承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我们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课外阅读李煜诗词。

九、板书设计

相 见 欢

李煜

寂寞→离愁→在心头

抒发亡国之愁 怎一个愁字了得――李煜《相见欢》赏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937-978),南唐后主。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

出降,身囚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其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忍屈负辱过

了三年囚徒生活,后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

和词人。李煜词以被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词作多描写宫廷生活与男欢女爱,香艳精致,

才情蕴藉;后其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相见欢》便是后期

词作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

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

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喻的多少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啊!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的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

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俯视

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 缩,怎能不“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

于这高墙深院之中,然而“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

亡国得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 诗词中常借梧桐抒发内心的愁闷。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

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

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以上具是写景佳作。写雨中梧桐,能表现诗人内心的愁苦。写

缺月梧桐,则又是一番境界。苏轼语“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缺月、梧桐、

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份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为下片抒情

做好铺垫。

那么,此情此景,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会有怎样一种心境呢?下片中,

词人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

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

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

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那么,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涌动的怎样的离愁

别绪呢?是追忆“红日已高三丈后,金炉次第添金兽,红锦地衣随步皱”(《浣溪沙》)的荣华

富贵,是思恋“风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的故国家园,还是悔失“四

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河山”(《破阵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

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阅历

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

难以排遣。而今是尝尽愁滋味,而这滋味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以滋味喻愁,而

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别是”二字极佳,昔日

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

还是恨?? 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岂又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呢?若是常人,道可以嚎啕倾

诉,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

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

之悲。

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

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的抒发真挚的感情。此外运用声韵变化,作到声情合一。下片押两

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

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这首词也是李煜降宋幽囚时所作。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无半点藻饰,形同白话,却已

“摄尽凄惋之神”(俞平伯语)。作者非真的无言,而是无人能够共语。他身为禁囚,已毫无

自由之可言,随时有被宰割的可能。在孤独、愁闷的心情中,他迈着沉重的步履,一步一步

地登上西楼。“独上”、“无言”充分表达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可怜处境与神态。李煜曾劝戒自己

“独自莫凭栏”(《浪淘沙》),可是今日偏偏上西楼去凭栏,可见他内心充溢着矛盾。从前是

“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玉楼春》),那时多么逍遥自在,可如今却“独上西楼”。凭栏望,

只见残月在天,冷如秋霜,一片萧瑟凄清景象。这如钩残月照着自身,也照着那望不见的“三

千里地山河”(《破阵子》)。上西楼是为了排遣忧思,凭栏望,却更激起了无限惆怅!低头只

见寂静的院落中,梧桐已被一片秋色深深笼罩,一派凄凉惨淡的情景。词人在这里是写景,

也是写他的内心感情,情与景已融而为一。一个“锁”字,更点明了他的身世,把他的难言

的愁苦全盘托出。 上片以环境烘托感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真可谓神来之笔。

尽管语同白话,而两个动词加一个比喻,顷刻间将词意推向高峰。愁恨本非实体,是无形无

状的,能言传而难以捉摸。李煜用动作来形容,一团乱麻,若以快刀斩之,将迎刃而解,若

能耐心去理,也能理清,而自己的繁杂纷乱的愁恨,却是用什么办法也无从排解的。正如李

白所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作者通过“剪”和“理”两个鲜明动作,喻无

形愁绪为具体感受,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一样具体、

形象,感人至深。而末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又较前更深一层。前面诉说的愁情尚能借

助外物表达,而今的滋味更是难以名状。是囚徒苦,还是亡国恨?诉不尽,说不清。是悔,

还是恨?无从交代,也无法交代。这其中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内心感受别于常人,

捉摸不到,却时时撞击心头,有苦说不出,正如李清照所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上片以冷月秋桐的环境渲染烘托,塑造孤独者黯然神伤的形象,下片用自然淳朴的语言,

抒写内心的真情实感,通过形象的动作,鲜明的比喻,将内蕴情感充分表露,具有特别的艺

术概括力。感情之流露真挚而直率,文辞之表达自然而细腻,九曲回肠,感人动情。这是出

于词人的卓越的艺术才能,而主要归结于他的真情的抒发。

[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是南唐最末一个皇帝,史称李后主。975年,南唐被北宋灭

亡,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到汴京,封“违命侯”,过着“北中日夕,只以泪水洗面”的日月。

一个掌握生杀予夺之权的一国之主,忽而变为任人宰割的阶下之囚,景况一落千丈,他的悲

痛愁恨乃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他领受了人生的悲哀,又直率、真切地把自己的悲哀倾泻在

词中,这使他的词“深衷浅貌,短语长情”,无论就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来看,都大大超越了

前人,达到了小令的最高境界。

[注释]

①相见欢:词牌名。又名《乌夜啼》 ②深院锁清秋:深院被清凉的秋色所笼罩。“锁”字暗含着主人公在囚禁生活中的感受,

孤独而又凄凉。

③别是一般滋味:有的版本写作“别是一番滋味”。另有一种滋味。

[译文]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

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

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那悠悠愁思(丝)缠绕

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讲析]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

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

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

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

“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

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

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过片

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

作者造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关作文

  •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及反思作文1600字
  •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它物产积极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说你对抗美援朝的了解. 2.由抗美援朝的有关情况引 ...

  • 对作文教学的反思作文3200字
  • 对作文教学的反思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尤其是作文写作体裁的多样性,写作范围的广泛性,以及写作方法的自由性,非常有利于学生感受生活.张扬个性.抒发情感,它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很好的体现.元代乔梦符提出作文"六字诀"凤头.猪肚 ...

  • 成长路上,探索无境作文2600字
  • 成长路上, 探索无境 --记参加株洲市初中语文微课比赛 株洲市外国语石峰学校 袁艳红 参加一次比赛, 对自己都是一种锻炼和磨砺.在锻炼中成长, 在锻炼中进步,而获奖对自己而言, 则是一种额外的收获. 这次我有幸参加2016年株洲市初中语文微课比赛, 很高兴, 也很紧张, 与其说是一场竞赛, 倒不如说 ...

  • 留在心里的印象作文800字
  • 留在心里的印象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五) 教学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提高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2.交流回顾与某人初次相见时的情景,也可以交流与其相处后发生的事以及印象的变化. 重点难点: 1. 通过口语交际,提高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2. 学习通过语 ...

  • 武陵春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作文5800字
  • 1 <武陵春>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课前序曲 播放<月满西楼> 师:之前听过这首曲子没有? 生:没有? 师:好,静下心来听一下,跟着哼哼看! 一.对联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很高兴和咱们青田华侨的同学们一起来学语文,老师呢,给同学们带来一份礼物,这份礼物 ...

  • 背影1作文3100字
  • <背影>教案 沈丘县范营乡第二初级中学 李威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抓住人物特征细致描写的方法. (2)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3)初步学会欣赏叙事散文. 2.方法与过程:合作探究式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深切的父爱, 净化自身, 净化灵魂. 4. 德育目 ...

  •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教学实录与反思作文4200字
  • 八上第九课第一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教学实录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宽容的内涵,以及为什么要宽容:了解宽容的表现.懂得宽容是一种美德:理解宽容问题上的是与非. 2.能力目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人和事的能力:辨证看待宽容与原则.自己与他人.和与同等能力. 3.情感.态度 ...

  •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作文1200字
  •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假期读了佐藤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尽管是不同的国家, 但书中发生在课堂里的一些现象, 问题和我们的是那么的相似, 真是教育无国界. 佐藤先生的语言是那么的朴实, 却字字触动着每一位教学一线的老师, 他说的很多问题不正是发生在我 ...

  • 单元反思作文200字
  •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教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