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交际语境写作我国写作教学的发展方向作文8200字

初三作文

交际语境写作:我国写作教学的发展方向 西南大学文学院荣维东

一、解决“老大难”的新思路

作文教学,在我国向来是个“老大难”。—提到作文,学生们,一不愿意写,二没内容写,三不会写。教师呢?一害怕教,二没法教,于是不去教。

面对写作教学的这些问题,我们多从“教学法”方面寻路径。于是各式各样的作文教学方法、流派、名号层出不穷。可最终,问题依旧。原因何在呢?

张志公先生在谈到写作教学为什么这么难时曾说,“我想这也许跟对待作文这件事有些不对头的看法有关系。不大对头的看法必将导致教学中不合适的做法。”在这里“不对头的看法”,应包括“写作观、写作知识和理论”等。

我们认为:中国写作教学的问题,从根本上是写作观错误、写作理论僵化、写作知识陈旧所致。卡尔•波普尔说,“人类历史的进程受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写作教学的困境很可能源于其理论知识的陈旧、落后甚至错误状况。

纵观中外写作教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种范式转换:即从20世纪六十年代之前的“文章写作”,到六七十年代开始的“过程写作”,再到当今发展酝酿着的“交际语境写作”。正如物理学由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时空观,再到当今的量子力学一步步走向深入完善一样,写作教学的三种范式,体现了人类对写作认知的一步步深化。它们前后相续,不断发展。可惜的是,目前我国的写作教学理论仍停留在“文章写作”阶段,裹足不前。

二、写作教学的三种范式概述

1. 文章写作

“作文”最通常的含义就是“写文章”。从我国古代的“八股文”,到欧美20世纪60年代前的母语写作,以及目前我国的作文教学,其实质都是建立在这种观念之上的。

这种写作观认为,“作文是积字成词,积词成句,积句成段,积段成篇”语言综合训练,于是采用语言学和文章学知识教写作。它关注“写的结果”,衡文标准主要看“写成的那篇文章”是否“字词正确、文从句顺、结构完整、主题正确”,其核心知识是中心、材料、结构、表达等。这些关于“文章写作”的知识和概念规则,并不能帮助学生学会写作。因为,写作是一种需要极强的动机、情感、意志参与的复杂的技能性活动。

“文章写作”体现着人们对写作的直观认知,其实质是一种指令性、物本的、被动的文本制作。这种着眼于“写的结果”的教法,似乎简单实在,可是,这种结果取向的写作,由于难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动机,又不涉及写的过程指导,对教写作并没多大效果,有时甚至负效的。

2.过程写作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写作教学理论发生重大变革。一些心理学家,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认为写作是信息摄取、储存、加工、转换、输出的过程,是作者的思维活动和问题解决过程。这个时期,弗劳尔和海斯(Flower &Hayes1980、1981)等人相继提出一些写作模型。在此基础上,欧美发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过程写作运动”。“写作即过程”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并进入西方诸国的课程标准、教材、课堂之中。

“过程写作”由关注“写作结果”转向关注“写作过程”,由关注“写作产品”到关注“写作主体”,由关注“外在结果”到关注写作者的“思维过程”,是写作范式的重大转换。 “过程写作”给写作教学提供了一个根据“作者的活动”,而不是根据“最后的产品”教写作的途径。写作变成一种“可教可学的步骤和程序”。可是,“过程写作”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作者对写作活动目的、功能、意义的体认与感知,仍属于脱离具体语境和现实需要的写作。写作者的欲望动机仍难于真正调动起来,仍不能根本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

怎么办?一种崭新思路出现了:这就是以读者为中心、以交流为目的、重视语境生成功能的写作,我们称之为——“交际语境写作”。

3.交际语境写作

“写作即交流”的理念,源于上世纪70年代来兴起的语用学。语用学认为,语言学习的核

心不是语符和语义,而是其语用功能。语言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语言符号和意义的机械识记,而在于通过语境学言语,获得真实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随着社会发展,人的语言交际能力愈加重要。于是,一个关注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强调在具体交际活动中学语言的“交际写作法”出现了。

“交际写作”与当今的交往哲学、建构主义、功能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认知理论、情景认知、交际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理论是一致的。它们认为:写作是作者与读者之间运用背景知识,基于交际目的,针对具体语境而进行的意义建构和交流活动。基于交际写作观,“读者”不再仅仅是文章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与作者一起进行交流的积极对话者、意义建构者、文章合作者;作者不再仅仅信息的发出者,而是一场对话交流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作品”不再仅仅是“写的结果”,而是持续具有交流和传播价值的文本。

“交际写作”是一种“读者导向、交流驱动、语境生成”的写作。在这种写作观支配下,作者因为有了直接或潜在的对象,有了交际语境要素的参与,就可以选择并创生写作内容和表达形式。写作的内容、素材、体裁、结构、语言等,因着这个“交际语境”不断孕育生成。这样的写作,对作者来说,是真实的、具体的、有动力、有意义的。这样的写作需要学生基于真实(具体)的语境,运用真实的语言能力去完成,当然他们获得的也是真实的写作技能。

图1。写作观的三种范式转型

上面,我们简要介绍了从“文章写作”,到“过程写作”,再到“交际语境写作”的写作教学理论发展演变轨迹。如果说文章写作主要关注写成的文章“是什么”样子的;过程写作主要关注这样的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而交际写作则重点关注这篇文章“为何写”“为谁写”“写了有什么用”等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图1所示)。在这种写作理论下,写作的种种深层次问题,诸如写作动机、内容缺失、文体语体、语言表达等都有望得到很好的阐释,并找到新的解决路子。

二、国内外交际语境写作发展回顾

我国对写作交际功能的关注由来已久。《尚书•尧典》中有“赋诗言志”“神人以和”的说法。孔子重视写作的社会教化功能。两汉强调写作要“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互动作用。杨雄视辞赋为“雕虫小技”,史马迁“发奋著述”,班固“缘事而发”,王充的“文为世用”,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等都显示了这种传统。在现代,朱自清强调写作的“读者意识”,叶圣陶强调作文是“有所为的”。夏丏尊曾系统论述“文章的六种态度”即:(1)为什么要做这文?(目的)(2)文中所要述的是什么?(话题)(3)谁在做这文?(作者)(4)在什么地方做这文?(环境或场合)(5)在什么时候做这文?(时代观念)(6)怎样做这文?(方法)。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写作学勃兴:林可夫(1989,1991,2002)提出的“四体化一律”将写作主体、客体、受体、载体(即人格、题材、读者、成品)进行系统研究影响后来一批写作。金长民(1989)的“写作运思学”,陈国安(1995)的写作主体、表达、文体研究,马正平(1995)的写作动力、文化、分形、思维研究,董小玉的写作原理、文体、教学研究,潘新和的写作理论史研究均创造了那个时代写作学的最高成就。近十年间不少学者如李海林、潘新和、李乾明、蔡伟、林一平、魏小娜、胡根林、郑桂华等强调写作的读者意识、文体意识、目的意识、语体意识、过程写作以及真实写作都从某个侧面体现出对写作的交际语境要素予以研究关注。

尽管我国写作理论中对交际语境要素有着绵延不绝的关注,但它们都没有真正改变我国“文章写作”理论一统天下的现实。中国几乎95%写作(作文)论文话语脱不了文章的“四要素”或“八大块”知识,其理论陈旧而缺乏阐释力。这与近二十多年来各相关学科的发展不相称,也明显滞后于国外写作理论发展。

欧美向来重视写作的交际语境功能。亚里斯多德在《雄辩术》中提到交际活动是听话人、说

话人、信息内容和形式的交互过程。国外重视写作的修辞语境要素主要包括“三要素说”(读者、作者、信息),“四要素说”(题目、目的、读者、作者),“五要素说”(目的、读者、话题、场合、作者)三种。Willian E. Messenger 等(1989)首创从作者、对象、话题、目的、语言等建构写作交际模型。1989年,Nystrand 提出写作的“社会互动模型”,指出写作不在文章本身,而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Grabe & Kaplan(1996)提出“社会认知写作模型”;2000年,Flower & Hayes的写作模型加大了“社会的”因素的影响。建构主义学者斯皮维(Spivey ,2002)论述了“写作即意义建构、生成与调整”的观点。接受美学将写作视为作者向隐在的读者传达情感或信息的对话过程。Emig (1971)、Flower&Hayes(1980)、Krashen (1984)、Hillock (1986)的实证研究也表明高明的作者具有较强的“读者意识”。 近年来,美、英、澳、俄、日等国写作课程标准纷纷强调写作的交际和语境功能,提出为“为读者而写”“为不同的目的写”“根据情境、目的和对象调整写作”。正如西方学者Casanave(2003)指出,当前西方写作教学中的“过程”和“后过程”现状与东方国家重结果的写作教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我们认为,写作交际语境意识缺失,是导致我国作文教学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重表达”与“重交流”:中外写作课程目标的差异

1. “重表达”:我国写作课程目标取向

我国传统的作文向来重“重表达、轻交流”。过去教学大纲强调“能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现在的课程标准强调“有创意的表达”,都有着明显的“表达主义”的取向。其实质是“文章写作”观。虽然目前的课标中有“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第二学段),“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第三学段),“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第四学段)等交际写作理念,但与国外课标相比,内容少且过于笼统。长期以来,我们以追求“立意高、选材精、结构篇、语言美”为写作目标,注重文章的制作技艺和表达技巧,忽视写作的交际技能和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培养。

2. “重交流”:国外写作课程目标取向

国外写作教育有着比较明显的“重交流”的取向。从写作目的和社会需要出发,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是其母语课程的一贯思想。“写是为了有效地交流”,几乎是美、英、澳、德、日等写作课程的共同理念。

美国1996年颁布的《国家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是如此,美国各州市学区写作课程目标中也是如此。马赛诸萨州作文标准中提到“为不同目的和读者写作。”奥尼尔市的英语语言艺术课程“以发展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为教学目的。”南卡洛莱纳州2007在其《语言艺术标准》要求学生“为读者而写”,强调“学生必须经常写并为不同的目的写”。在美国,交际能力被看做核心语文能力,贯穿于各学段的课程标准。

英国也比较重视写作的交际功能。教育和科学部颁发的《英语:5-16岁》文件中对学生写作的要求是:“为多种目的而写作;针对写作目的用适当的方式去组织内容;针对写作目的和预期读者采用合适的文章样式。”2007年新修订的第三学段母语课程标准中提到“作品要和任务目的协调并能引导读者”“语言风格要和读者、目的、形式统一起来”等。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标准中英语课程目标要求学生“了解语言随语境、目的、对象、内容而产生变化,并运用这种知识”“了解不同的文本需要不同的语言类型。并运用这种知识,尤其是在写作中。”

德国母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以语言交际为方向和目标的”。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德国教学界还提出了交际能力的两个标准:一是“交际—实用化”,二为“交际—标准规范化”。

日本的写作目标在“二战”前就规定,除了写“表现自己的文章”(包括日记、感想文等,这类文章以培养个性和创造力为目的)以外,还要写传达社会信息的文章(包括记录、通讯、

报告、评论等,这类文章以沟通思想、交流信息为目的)。“二战”后日本的写作教学受美英的影响,对于后一类文章的重视程度在上升。日本把“培养读者意识”作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逐级落实。

皮特·科德在其《应用语言学导论》中指出“语言的社会本质——交际工具”。英语课程所“关心的是不仅要教会他能说出语法正确的一连串话语,而且还要教会他能有效地使用语言与人交际,并且起某种社会作用。”他还指出现代语言教学的一个很大优点是“较多地从社会的角度来对待语言,并且重视语言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交际功能问题。”“重交际”是欧美语言教学的核心理念。从国外的课程实践看,从幼儿园起就培养孩子写作的对象意识、目的意识、语体意识。

“重表达”与“重交际”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写作观,其背后的教育、语言及哲学基础和价值意蕴都是不同的。二者一个注重培养内向人格,一个偏重培养外向人格;一个偏于个体情感表达,一个偏于交流社会经验;一个基于静态语言学,一个基于功能语言学;一个使用结果教学法,一个运用交际教学法。前者容易堕入虚假语言训练,后者必然趋向真实交流技能。 值得注意的是,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儒文化或华文化圈内,多数国家几乎都存在着这种“重表达轻交流”的特征。陈稀曾指出,“为读者而写”体现了国外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主流趋势。与美、加、英、日、韩、德等国的语文课程相比,“我国的语文课程为读者而写的观念长期比较单薄,简直可说是空白、缺席。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乃至新加坡的华文课程标准概莫能外。”

这种“重表达轻交流”的传统是否是由于中华文化基因天生缺陷造成的呢?中国人向来含蓄内敛不善交流,这使得中华文化具有了某种“向内”特征。西方文化自希腊罗马始,就具有一种外向型文化人格。它们的长老院议会制、政治演说、民主传统,形成了他们的自由独立、批判精神、善于交流、外向征服的传统。中国的写作教学目标,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内向封闭”弊端,借鉴西方“外向交流”的取向,重拾文化的开放博大包容心态。

在我们看来,上述差异虽有着中华文化的封闭、内向、含蓄的内陆文明的特征,与西方海洋文明、商业文明不同。但国外作文教学中“愈来愈重视写作的交际功能”,主要不是文化传统的因素,而是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愈来愈需要交流能力。

四、作文:写作本质的失落与探寻

中小学写作(作文)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思考写作教学问题的逻辑起点。因写作目标不同,其写作理论、知识、模式也就不同。

写作教育显然不应该是“为了应付考试”(或美其名曰“当下生存需要”),也主要不是所谓的精神道德训练,写作教学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学生的真实生活应用与生命成长本身”。 我们目前的“作文”,已经不再是“真实生活本身”需要的那个样子,而是彻底搞成了“另外的一个样子”——作文成了一种在封闭真空中进行的文章制作、应试技艺,写作失去了基本的交际功能,与真实生活没有了联系。

作文应该成为一种“真实世界里的写作”。写作应该是一种自我情感的表达以及与世界、他人沟通的方式,是孩子的“另一种嘴巴”,是学生的“书面言说”。作文教学应该模拟或还原成现实生活中各式各样、功能各异、目的不同的写的活动。作文不应该是一种令人头疼的作业形式,不应该是为老师完成500字左右的作业,它应该是具体语境下的表达交流,是一场场别具魅力的交流与对话。

任何一次写作行为都可以看做是一场特定语境下的对话交流。这个语境包括话题、读者、目的、文体等。语境决定并塑造了语篇。正是因为读者、目的、话题不同,写作的内容和形式才变得千变万化无以穷尽。写文章也是向某(些)个对象进行的一场倾诉或交流。发出信息是为了得到回应;写文章是为了与人交流思想情感。实用文大都有明确读者的。文学作品也是有潜在的读者群的。如果没有了对象和目的,任何写作都将变的毫无意义,失去其存在的

价值。就是秘不示人的日记也有一个特殊读者——就是自己。写作的困苦是写作的无目的、无对象,没法揣摩清楚读者的状况和需求。写作的困难主要不是“没的写、不会写”,而是我们写的时候不知道向谁说(写),为什么目的(说)写。这就是古人说的“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道理以及“对牛弹琴”“鸡同鸭讲”的含义。

比如这样的题目《我难忘的_____(人、事、活动、物)》——我们都不止一次地写过,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还在写。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写它?我为什么要向别人说这样一个话题,目的何在?说不清楚搞不明白,只是劈空没由头地布置这样一个任务让你去写,而你又不得不写,这是最痛苦的。写作本来像说话一样是一种面对对象的自由言说。可如果一旦没有对象、目的,便没有了启动言说的基本动力,成为一桩被逼言说的苦差事和没头没脑的呓语。

为何多数人讨厌作文,却喜欢发短信、网络聊天,或者诸如此类交流活动。二者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后者具有鲜明真实的交流功能和机制。当作文只剩下被动地完成老师或考官交给的任务,这样枯燥、功利的目的,写作丰富的交际功能没了,作文也就死了。尽管对极少数人,被动言说仍有话可说,但是多数人不会。作文,只有在找到它的具体语境之后,言说才可以奇迹般的复活。

在真实世界中写,为了真实的学习工作需要去写,像生活中真实的人那样去写,才是作文的本真状态。作文教学应该在一种真实或者拟真环境中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和与人交流的社会活动,而不是没由头的写篇文章。所以叶老说一切写作“都是有所为的”。

一句话,“写作即交流”才是中小学写作本质。营造具体真实或拟真的写作任务场景,教学生自由的表达与交流,才是写作教学的主要目的。

五、结论:交际语境写作是我国写作教学理论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所谓“交际语境写作”,是指为达成特定交际目的,针对某个话题、面向明确或潜在的读者,进行的意义建构和交流活动。这种写作一定要针对特定的读者、环境、为实现特定的言语目的,基于生活、工作、学习、心灵的需要才行。比如,下面的例子:

1. 为到费城旅游的旅客制作一张旅游指南。集中表现富兰克林的成就,并包含一些有关历史古迹的照片。

2. 向一位没有见过你的房间的同学描述你的房间。你的描写应该包含足够的细节,这样同学们读你的文章时,才能知道你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事实上‘屋如其人’。读这篇文章的人会了解到你这个人。你的作文会张贴在教室里供大家阅读。

上述写作题目对象明确、目的清楚、文体清晰、功能具体,是典型的基于交际语境的写作题目。题目中看似有诸多限制,但这些既是限制更是重要的写作资源,是写作动机、内容和表达的产生的来源和依据。这样的作文反而好写。

“交际语境写作”对解决写作教学中存在着的“不愿写、没得写、不会写”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 它能赋予写作活动充分而具体真实的言语动机,有效解决“学生不愿写”的问题。语境要素如话题、读者、目的的交互作用就是最重要的动机源泉。

2. 它能有效解决写作过程中的思维和内容创生问题,有效解决“没的写”的问题。因为语境要素之间的对话过程就是内容的生成过程。我们总是针对读者需要提供他所需要的信息,并对他(她)进行对话交流。这种对话交流过程就是写作内容、材料产生的过程。

3. 它可以有效解决“怎么表达”的问题。因为只有符合具体语境的表达才是对的、好的、得体的。这就可以克服滥用文采的虚假表达现象。

4. 它对“生活写作”“跨课程写作”“探究写作”“创造写作”“基于内容的写作”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因为这些写作都是有具体交际语境中的写作。

5. 它可以解决困扰我们的应试写作问题。在命题时,只要加入具体的交际语境条件的限制,就可以克服“宿构作文”、“假话作文”、“文艺腔作文”、“小文人语篇”等作文教学的问题。

总之,基于交际语境的写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真实多样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流技能。这种写作教学要尽可能还原或营造真实、具体的语境,倡导在“真实世界中写作”“在真实学习中写作”“在具体的应用中写作”。它无疑是培养真实写作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唯一正确途径。“交际语境写作”所需要和所培养的正是当代全球化、信息化、联通化时代工作生活学习所必需的传播交流技能。

基于此,我们说,“交际语境写作”,是解决我国写作教学问题的科学理论,是我国写作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方向。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修订课程标准的实施研究》,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课例研习”的教育硕士教学技能训练模式与行动研究》,西南大学基本科研项目《写作教学理论重建和策略开发》相关成果)

作者通联: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西南大学文学院荣维东

交际语境写作:我国写作教学的发展方向 西南大学文学院荣维东

一、解决“老大难”的新思路

作文教学,在我国向来是个“老大难”。—提到作文,学生们,一不愿意写,二没内容写,三不会写。教师呢?一害怕教,二没法教,于是不去教。

面对写作教学的这些问题,我们多从“教学法”方面寻路径。于是各式各样的作文教学方法、流派、名号层出不穷。可最终,问题依旧。原因何在呢?

张志公先生在谈到写作教学为什么这么难时曾说,“我想这也许跟对待作文这件事有些不对头的看法有关系。不大对头的看法必将导致教学中不合适的做法。”在这里“不对头的看法”,应包括“写作观、写作知识和理论”等。

我们认为:中国写作教学的问题,从根本上是写作观错误、写作理论僵化、写作知识陈旧所致。卡尔•波普尔说,“人类历史的进程受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写作教学的困境很可能源于其理论知识的陈旧、落后甚至错误状况。

纵观中外写作教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种范式转换:即从20世纪六十年代之前的“文章写作”,到六七十年代开始的“过程写作”,再到当今发展酝酿着的“交际语境写作”。正如物理学由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时空观,再到当今的量子力学一步步走向深入完善一样,写作教学的三种范式,体现了人类对写作认知的一步步深化。它们前后相续,不断发展。可惜的是,目前我国的写作教学理论仍停留在“文章写作”阶段,裹足不前。

二、写作教学的三种范式概述

1. 文章写作

“作文”最通常的含义就是“写文章”。从我国古代的“八股文”,到欧美20世纪60年代前的母语写作,以及目前我国的作文教学,其实质都是建立在这种观念之上的。

这种写作观认为,“作文是积字成词,积词成句,积句成段,积段成篇”语言综合训练,于是采用语言学和文章学知识教写作。它关注“写的结果”,衡文标准主要看“写成的那篇文章”是否“字词正确、文从句顺、结构完整、主题正确”,其核心知识是中心、材料、结构、表达等。这些关于“文章写作”的知识和概念规则,并不能帮助学生学会写作。因为,写作是一种需要极强的动机、情感、意志参与的复杂的技能性活动。

“文章写作”体现着人们对写作的直观认知,其实质是一种指令性、物本的、被动的文本制作。这种着眼于“写的结果”的教法,似乎简单实在,可是,这种结果取向的写作,由于难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动机,又不涉及写的过程指导,对教写作并没多大效果,有时甚至负效的。

2.过程写作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写作教学理论发生重大变革。一些心理学家,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认为写作是信息摄取、储存、加工、转换、输出的过程,是作者的思维活动和问题解决过程。这个时期,弗劳尔和海斯(Flower &Hayes1980、1981)等人相继提出一些写作模型。在此基础上,欧美发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过程写作运动”。“写作即过程”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并进入西方诸国的课程标准、教材、课堂之中。

“过程写作”由关注“写作结果”转向关注“写作过程”,由关注“写作产品”到关注“写作主体”,由关注“外在结果”到关注写作者的“思维过程”,是写作范式的重大转换。 “过程写作”给写作教学提供了一个根据“作者的活动”,而不是根据“最后的产品”教写作的途径。写作变成一种“可教可学的步骤和程序”。可是,“过程写作”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作者对写作活动目的、功能、意义的体认与感知,仍属于脱离具体语境和现实需要的写作。写作者的欲望动机仍难于真正调动起来,仍不能根本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

怎么办?一种崭新思路出现了:这就是以读者为中心、以交流为目的、重视语境生成功能的写作,我们称之为——“交际语境写作”。

3.交际语境写作

“写作即交流”的理念,源于上世纪70年代来兴起的语用学。语用学认为,语言学习的核

心不是语符和语义,而是其语用功能。语言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语言符号和意义的机械识记,而在于通过语境学言语,获得真实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随着社会发展,人的语言交际能力愈加重要。于是,一个关注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强调在具体交际活动中学语言的“交际写作法”出现了。

“交际写作”与当今的交往哲学、建构主义、功能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认知理论、情景认知、交际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理论是一致的。它们认为:写作是作者与读者之间运用背景知识,基于交际目的,针对具体语境而进行的意义建构和交流活动。基于交际写作观,“读者”不再仅仅是文章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与作者一起进行交流的积极对话者、意义建构者、文章合作者;作者不再仅仅信息的发出者,而是一场对话交流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作品”不再仅仅是“写的结果”,而是持续具有交流和传播价值的文本。

“交际写作”是一种“读者导向、交流驱动、语境生成”的写作。在这种写作观支配下,作者因为有了直接或潜在的对象,有了交际语境要素的参与,就可以选择并创生写作内容和表达形式。写作的内容、素材、体裁、结构、语言等,因着这个“交际语境”不断孕育生成。这样的写作,对作者来说,是真实的、具体的、有动力、有意义的。这样的写作需要学生基于真实(具体)的语境,运用真实的语言能力去完成,当然他们获得的也是真实的写作技能。

图1。写作观的三种范式转型

上面,我们简要介绍了从“文章写作”,到“过程写作”,再到“交际语境写作”的写作教学理论发展演变轨迹。如果说文章写作主要关注写成的文章“是什么”样子的;过程写作主要关注这样的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而交际写作则重点关注这篇文章“为何写”“为谁写”“写了有什么用”等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图1所示)。在这种写作理论下,写作的种种深层次问题,诸如写作动机、内容缺失、文体语体、语言表达等都有望得到很好的阐释,并找到新的解决路子。

二、国内外交际语境写作发展回顾

我国对写作交际功能的关注由来已久。《尚书•尧典》中有“赋诗言志”“神人以和”的说法。孔子重视写作的社会教化功能。两汉强调写作要“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互动作用。杨雄视辞赋为“雕虫小技”,史马迁“发奋著述”,班固“缘事而发”,王充的“文为世用”,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等都显示了这种传统。在现代,朱自清强调写作的“读者意识”,叶圣陶强调作文是“有所为的”。夏丏尊曾系统论述“文章的六种态度”即:(1)为什么要做这文?(目的)(2)文中所要述的是什么?(话题)(3)谁在做这文?(作者)(4)在什么地方做这文?(环境或场合)(5)在什么时候做这文?(时代观念)(6)怎样做这文?(方法)。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写作学勃兴:林可夫(1989,1991,2002)提出的“四体化一律”将写作主体、客体、受体、载体(即人格、题材、读者、成品)进行系统研究影响后来一批写作。金长民(1989)的“写作运思学”,陈国安(1995)的写作主体、表达、文体研究,马正平(1995)的写作动力、文化、分形、思维研究,董小玉的写作原理、文体、教学研究,潘新和的写作理论史研究均创造了那个时代写作学的最高成就。近十年间不少学者如李海林、潘新和、李乾明、蔡伟、林一平、魏小娜、胡根林、郑桂华等强调写作的读者意识、文体意识、目的意识、语体意识、过程写作以及真实写作都从某个侧面体现出对写作的交际语境要素予以研究关注。

尽管我国写作理论中对交际语境要素有着绵延不绝的关注,但它们都没有真正改变我国“文章写作”理论一统天下的现实。中国几乎95%写作(作文)论文话语脱不了文章的“四要素”或“八大块”知识,其理论陈旧而缺乏阐释力。这与近二十多年来各相关学科的发展不相称,也明显滞后于国外写作理论发展。

欧美向来重视写作的交际语境功能。亚里斯多德在《雄辩术》中提到交际活动是听话人、说

话人、信息内容和形式的交互过程。国外重视写作的修辞语境要素主要包括“三要素说”(读者、作者、信息),“四要素说”(题目、目的、读者、作者),“五要素说”(目的、读者、话题、场合、作者)三种。Willian E. Messenger 等(1989)首创从作者、对象、话题、目的、语言等建构写作交际模型。1989年,Nystrand 提出写作的“社会互动模型”,指出写作不在文章本身,而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Grabe & Kaplan(1996)提出“社会认知写作模型”;2000年,Flower & Hayes的写作模型加大了“社会的”因素的影响。建构主义学者斯皮维(Spivey ,2002)论述了“写作即意义建构、生成与调整”的观点。接受美学将写作视为作者向隐在的读者传达情感或信息的对话过程。Emig (1971)、Flower&Hayes(1980)、Krashen (1984)、Hillock (1986)的实证研究也表明高明的作者具有较强的“读者意识”。 近年来,美、英、澳、俄、日等国写作课程标准纷纷强调写作的交际和语境功能,提出为“为读者而写”“为不同的目的写”“根据情境、目的和对象调整写作”。正如西方学者Casanave(2003)指出,当前西方写作教学中的“过程”和“后过程”现状与东方国家重结果的写作教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我们认为,写作交际语境意识缺失,是导致我国作文教学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重表达”与“重交流”:中外写作课程目标的差异

1. “重表达”:我国写作课程目标取向

我国传统的作文向来重“重表达、轻交流”。过去教学大纲强调“能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现在的课程标准强调“有创意的表达”,都有着明显的“表达主义”的取向。其实质是“文章写作”观。虽然目前的课标中有“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第二学段),“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第三学段),“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第四学段)等交际写作理念,但与国外课标相比,内容少且过于笼统。长期以来,我们以追求“立意高、选材精、结构篇、语言美”为写作目标,注重文章的制作技艺和表达技巧,忽视写作的交际技能和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培养。

2. “重交流”:国外写作课程目标取向

国外写作教育有着比较明显的“重交流”的取向。从写作目的和社会需要出发,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是其母语课程的一贯思想。“写是为了有效地交流”,几乎是美、英、澳、德、日等写作课程的共同理念。

美国1996年颁布的《国家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是如此,美国各州市学区写作课程目标中也是如此。马赛诸萨州作文标准中提到“为不同目的和读者写作。”奥尼尔市的英语语言艺术课程“以发展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为教学目的。”南卡洛莱纳州2007在其《语言艺术标准》要求学生“为读者而写”,强调“学生必须经常写并为不同的目的写”。在美国,交际能力被看做核心语文能力,贯穿于各学段的课程标准。

英国也比较重视写作的交际功能。教育和科学部颁发的《英语:5-16岁》文件中对学生写作的要求是:“为多种目的而写作;针对写作目的用适当的方式去组织内容;针对写作目的和预期读者采用合适的文章样式。”2007年新修订的第三学段母语课程标准中提到“作品要和任务目的协调并能引导读者”“语言风格要和读者、目的、形式统一起来”等。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标准中英语课程目标要求学生“了解语言随语境、目的、对象、内容而产生变化,并运用这种知识”“了解不同的文本需要不同的语言类型。并运用这种知识,尤其是在写作中。”

德国母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以语言交际为方向和目标的”。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德国教学界还提出了交际能力的两个标准:一是“交际—实用化”,二为“交际—标准规范化”。

日本的写作目标在“二战”前就规定,除了写“表现自己的文章”(包括日记、感想文等,这类文章以培养个性和创造力为目的)以外,还要写传达社会信息的文章(包括记录、通讯、

报告、评论等,这类文章以沟通思想、交流信息为目的)。“二战”后日本的写作教学受美英的影响,对于后一类文章的重视程度在上升。日本把“培养读者意识”作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逐级落实。

皮特·科德在其《应用语言学导论》中指出“语言的社会本质——交际工具”。英语课程所“关心的是不仅要教会他能说出语法正确的一连串话语,而且还要教会他能有效地使用语言与人交际,并且起某种社会作用。”他还指出现代语言教学的一个很大优点是“较多地从社会的角度来对待语言,并且重视语言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交际功能问题。”“重交际”是欧美语言教学的核心理念。从国外的课程实践看,从幼儿园起就培养孩子写作的对象意识、目的意识、语体意识。

“重表达”与“重交际”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写作观,其背后的教育、语言及哲学基础和价值意蕴都是不同的。二者一个注重培养内向人格,一个偏重培养外向人格;一个偏于个体情感表达,一个偏于交流社会经验;一个基于静态语言学,一个基于功能语言学;一个使用结果教学法,一个运用交际教学法。前者容易堕入虚假语言训练,后者必然趋向真实交流技能。 值得注意的是,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儒文化或华文化圈内,多数国家几乎都存在着这种“重表达轻交流”的特征。陈稀曾指出,“为读者而写”体现了国外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主流趋势。与美、加、英、日、韩、德等国的语文课程相比,“我国的语文课程为读者而写的观念长期比较单薄,简直可说是空白、缺席。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乃至新加坡的华文课程标准概莫能外。”

这种“重表达轻交流”的传统是否是由于中华文化基因天生缺陷造成的呢?中国人向来含蓄内敛不善交流,这使得中华文化具有了某种“向内”特征。西方文化自希腊罗马始,就具有一种外向型文化人格。它们的长老院议会制、政治演说、民主传统,形成了他们的自由独立、批判精神、善于交流、外向征服的传统。中国的写作教学目标,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内向封闭”弊端,借鉴西方“外向交流”的取向,重拾文化的开放博大包容心态。

在我们看来,上述差异虽有着中华文化的封闭、内向、含蓄的内陆文明的特征,与西方海洋文明、商业文明不同。但国外作文教学中“愈来愈重视写作的交际功能”,主要不是文化传统的因素,而是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愈来愈需要交流能力。

四、作文:写作本质的失落与探寻

中小学写作(作文)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思考写作教学问题的逻辑起点。因写作目标不同,其写作理论、知识、模式也就不同。

写作教育显然不应该是“为了应付考试”(或美其名曰“当下生存需要”),也主要不是所谓的精神道德训练,写作教学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学生的真实生活应用与生命成长本身”。 我们目前的“作文”,已经不再是“真实生活本身”需要的那个样子,而是彻底搞成了“另外的一个样子”——作文成了一种在封闭真空中进行的文章制作、应试技艺,写作失去了基本的交际功能,与真实生活没有了联系。

作文应该成为一种“真实世界里的写作”。写作应该是一种自我情感的表达以及与世界、他人沟通的方式,是孩子的“另一种嘴巴”,是学生的“书面言说”。作文教学应该模拟或还原成现实生活中各式各样、功能各异、目的不同的写的活动。作文不应该是一种令人头疼的作业形式,不应该是为老师完成500字左右的作业,它应该是具体语境下的表达交流,是一场场别具魅力的交流与对话。

任何一次写作行为都可以看做是一场特定语境下的对话交流。这个语境包括话题、读者、目的、文体等。语境决定并塑造了语篇。正是因为读者、目的、话题不同,写作的内容和形式才变得千变万化无以穷尽。写文章也是向某(些)个对象进行的一场倾诉或交流。发出信息是为了得到回应;写文章是为了与人交流思想情感。实用文大都有明确读者的。文学作品也是有潜在的读者群的。如果没有了对象和目的,任何写作都将变的毫无意义,失去其存在的

价值。就是秘不示人的日记也有一个特殊读者——就是自己。写作的困苦是写作的无目的、无对象,没法揣摩清楚读者的状况和需求。写作的困难主要不是“没的写、不会写”,而是我们写的时候不知道向谁说(写),为什么目的(说)写。这就是古人说的“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道理以及“对牛弹琴”“鸡同鸭讲”的含义。

比如这样的题目《我难忘的_____(人、事、活动、物)》——我们都不止一次地写过,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还在写。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写它?我为什么要向别人说这样一个话题,目的何在?说不清楚搞不明白,只是劈空没由头地布置这样一个任务让你去写,而你又不得不写,这是最痛苦的。写作本来像说话一样是一种面对对象的自由言说。可如果一旦没有对象、目的,便没有了启动言说的基本动力,成为一桩被逼言说的苦差事和没头没脑的呓语。

为何多数人讨厌作文,却喜欢发短信、网络聊天,或者诸如此类交流活动。二者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后者具有鲜明真实的交流功能和机制。当作文只剩下被动地完成老师或考官交给的任务,这样枯燥、功利的目的,写作丰富的交际功能没了,作文也就死了。尽管对极少数人,被动言说仍有话可说,但是多数人不会。作文,只有在找到它的具体语境之后,言说才可以奇迹般的复活。

在真实世界中写,为了真实的学习工作需要去写,像生活中真实的人那样去写,才是作文的本真状态。作文教学应该在一种真实或者拟真环境中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和与人交流的社会活动,而不是没由头的写篇文章。所以叶老说一切写作“都是有所为的”。

一句话,“写作即交流”才是中小学写作本质。营造具体真实或拟真的写作任务场景,教学生自由的表达与交流,才是写作教学的主要目的。

五、结论:交际语境写作是我国写作教学理论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所谓“交际语境写作”,是指为达成特定交际目的,针对某个话题、面向明确或潜在的读者,进行的意义建构和交流活动。这种写作一定要针对特定的读者、环境、为实现特定的言语目的,基于生活、工作、学习、心灵的需要才行。比如,下面的例子:

1. 为到费城旅游的旅客制作一张旅游指南。集中表现富兰克林的成就,并包含一些有关历史古迹的照片。

2. 向一位没有见过你的房间的同学描述你的房间。你的描写应该包含足够的细节,这样同学们读你的文章时,才能知道你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事实上‘屋如其人’。读这篇文章的人会了解到你这个人。你的作文会张贴在教室里供大家阅读。

上述写作题目对象明确、目的清楚、文体清晰、功能具体,是典型的基于交际语境的写作题目。题目中看似有诸多限制,但这些既是限制更是重要的写作资源,是写作动机、内容和表达的产生的来源和依据。这样的作文反而好写。

“交际语境写作”对解决写作教学中存在着的“不愿写、没得写、不会写”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 它能赋予写作活动充分而具体真实的言语动机,有效解决“学生不愿写”的问题。语境要素如话题、读者、目的的交互作用就是最重要的动机源泉。

2. 它能有效解决写作过程中的思维和内容创生问题,有效解决“没的写”的问题。因为语境要素之间的对话过程就是内容的生成过程。我们总是针对读者需要提供他所需要的信息,并对他(她)进行对话交流。这种对话交流过程就是写作内容、材料产生的过程。

3. 它可以有效解决“怎么表达”的问题。因为只有符合具体语境的表达才是对的、好的、得体的。这就可以克服滥用文采的虚假表达现象。

4. 它对“生活写作”“跨课程写作”“探究写作”“创造写作”“基于内容的写作”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因为这些写作都是有具体交际语境中的写作。

5. 它可以解决困扰我们的应试写作问题。在命题时,只要加入具体的交际语境条件的限制,就可以克服“宿构作文”、“假话作文”、“文艺腔作文”、“小文人语篇”等作文教学的问题。

总之,基于交际语境的写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真实多样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流技能。这种写作教学要尽可能还原或营造真实、具体的语境,倡导在“真实世界中写作”“在真实学习中写作”“在具体的应用中写作”。它无疑是培养真实写作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唯一正确途径。“交际语境写作”所需要和所培养的正是当代全球化、信息化、联通化时代工作生活学习所必需的传播交流技能。

基于此,我们说,“交际语境写作”,是解决我国写作教学问题的科学理论,是我国写作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方向。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修订课程标准的实施研究》,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课例研习”的教育硕士教学技能训练模式与行动研究》,西南大学基本科研项目《写作教学理论重建和策略开发》相关成果)

作者通联: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西南大学文学院荣维东


相关作文

  • 论过程-体裁法在商务英语写作中的运用作文5100字
  • 摘要:过程-体裁法有机地整合了过程法和体裁法的优点, 与传统写作教学法相比, 具有显著的优势, 非常适合于商务英语写作教学. 关键词:过程法; 体裁法; 过程-体裁法; 商务英语写作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和中国加入WTO, 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这给外经贸行业的从业人员带来更 ...

  • 完善试题结构 引进交际性测试作文2300字
  • ] 要根据教育部英语新课程标准命题 正确理解英语新课程标准是有效组织高中英语教学的关键,更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各地高考英语命题组命制效度.信度.区分度都合理的试题的前提. 以书面表达为例,命题者一定要仔细研究英语新课程标准高中阶段的写作要求,力争试题与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吻合.英语新课程标准中的八级 ...

  • 写作 表达要得体作文2600字
  • 写作 表达要得体 有人说,良言一句三冬暖.一句运用得体恰到好处的话,可以化解心灵的寒霜,温暖冰冻的心灵,甚至可以化解一触即发的矛盾."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指要根据说话的场合决定说什么样的话,如喜庆的场合要说吉利话,说令人高兴的话:悲伤的场合要说安慰的话,说鼓励的话:娱乐场合要说 ...

  • SCI论文写作与中医药研究生医学英语写作课程建设探析作文5900字
  • SCI 论文写作与中医药研究生医学英语写作课程建设探析 杨植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405) 摘要:本文基于ESP 课程理论,运用体裁教学法,主要探讨SCI 论文写作及中医药专业研究生医学英语写作课程建设的问题.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载体,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该课程的现状.需求及效 ...

  • 作文作文0字
  • 新课程作文教材分为三个系统,即独立编排的作文专题,与阅读整合.隐含于课后"研讨与练习"中的读写训练,与"梳理探究"相融合的研究式写作.三大系统分属专题作文.课文作文(或笔记作文).研究性作文三大类别,采用集中训练(专题作文)和分散训练(课文作文和研究型文章)相 ...

  • 此时无声胜有声 英语论文作文2500字
  • 此时无声胜有声 ----浅谈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西方语言文学大师.著名教育家.翻译家李赋宁教授曾经讲过,"只有通过创造性的练习,学生才能清楚有条理地表达思想".写作能力是认识能力.思考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的综合反映.要使语言输入最有效率地转换成输出,就要在输入的同时 ...

  • 浅谈初中生口语交际训练与作文作文5800字
  • 浅谈初中生口语交际训练与作文 什么叫"口语交际"呢?我们不妨观察一下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现象.要构成一个交际的现实,首先交际的双方不管是"说",还是"听",都必须有个具体的说或听的目的,没有目的的交谈是没有意义的.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又得考 ...

  •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任务设计_3作文初二
  •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浙江省富阳市富春中学 潘峥嵘 311400 英语学习中语言输入与输出的质与量决定着学习者的学习成效.写作是语言输出的重要途径之一.初中英语写作是初学者英语写作的初始阶段,又是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重要途径之一.搞好这一步,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进一步促进初. ...

  •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任务设计_2作文初二
  •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浙江省富阳市富春中学 潘峥嵘 311400 英语学习中语言输入与输出的质与量决定着学习者的学习成效.写作是语言输出的重要途径之一.初中英语写作是初学者英语写作的初始阶段,又是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重要途径之一.搞好这一步,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进一步促进初.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