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增分突破作文7700字

高三作文

材料作文增分突破

技法一: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审题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审题立意。

1. 我们一步一步走下去,踏踏实实地去走,永不抗拒生命交给我们的重负,才是一个勇者。到了蓦然回首的那一瞬间,生命必然给我们公平的答案和又一次乍喜的心情。——三毛

2. 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长久。——蒙田

3.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

【分析】 这是一道名言名句型材料作文题,可采用提炼中心法审题立意。读懂材料内容是基础,抓住三个名句谈论的中心问题是立意的关键。三毛这句话意蕴深刻,它告诉我们永不要抗拒生命的重负。蒙田的话告诉我们生命的路程从来不以时间之尺来度量。庄子的话告诉我们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言外之意是要珍惜和爱护我们的生命。综合以上各句的含意及底蕴,这则材料围绕的中心是“生命的意义”,因此可以确立如下立意:其一,从生命的内涵出发,谈生命的意义、价值及如何实现;其二,从对生命的感受和认识出发,谈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和对生命应有怎样的态度。

技法二:抓关键词句法

对材料中关键词句的寓意的理解,有助于更好地审题立意。材料作文为突出中心,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词句(重要的词语、开头句、对话句、结语句等) ,抓住这些词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示例】 (2015·四川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一次班会课上,同学们围绕“学会做人:我看老实和聪明”展开了讨论。 甲:老实是实诚、忠厚,聪明是机智、敏锐。

乙:老实和聪明能为一个人兼而有之。

丙:老实是另一种聪明,聪明未必是真聪明。

请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思考,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分析】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材料的关键词是“老实”和“聪明”,写作时,要结合现实生活,深入理解这两个词的内涵,需要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老实”,是实诚、忠厚、诚信、朴素、执着等的代名词;“聪明”,既可以是褒义的机智、敏锐、灵活、变通等,也可以是贬义的狡猾、投机取巧、逃避等。从中我们可以品悟出命题者意图——让考生写出具有思辨色彩的文章。对“老实”和“聪明”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决定了作文立意的高

下、眼界的高低、构思的巧拙。

为此,围绕“老实”和“聪明”两个关键词,可以有如下立意:

(1)老实是真聪明

材料中,甲对“老实”的诠释是:实诚、忠厚。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些“价值准则”和“基本道德规范”都应该是“老实”的标准。现实生活中,这些“老实人”往往受人尊敬和赞扬,显然他们是真正的“聪明人”。写作时,可以选取“老实”的一个层面来破题作文。

(2)真聪明是睿智

材料中,甲对“聪明”的诠释是:机智、敏锐。真正的聪明是智慧,而不是小聪明。古往今来,小聪明者比比皆是,或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或见风使舵、投机取巧,或趋炎附势、狼狈为奸、蝇营狗苟,不一而足,然而,这些只能得一时、不能得一世的小聪明,最终会被人们唾弃,被历史抛弃。真正的聪明是在工作、生活中,机智灵活,果敢敏锐,不泥古守旧,不生搬硬套。写作时,可以破立结合,在批判小聪明中肯定真正的智慧。

(3)智慧是老实与聪明的统一

从古到今,“老实”和“聪明”兼而有之的,大有人在,他们内外兼修,看似不合潮流、不随世俗,却异常聪明,这就是智慧。正如庄子所称道的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写作时,先弄清“老实”和“聪明”的异同,再确定主旨、选择文体,或议论抒情,或记叙描写,均能写出好文章。

(4)外老实与内聪明

材料中,丙的观点是:貌似老实的人,往往是聪明人;小聪明的人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现实生活中,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人数不胜数,他们或执着于远大的理想,或潜心于宏伟的事业,或醉心于高雅的爱好,他们看似不识时务,不近人情,甚至不食人间烟火,但往往十年磨一剑,待到功成名就之时一鸣惊人,为他人、集体、国家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相反,那些假聪明、小聪明、伪聪明者大行其道,甚嚣尘上,遭人唾弃。写作时,应注意“老实”和“聪明”的辩证关系,分清真正的“老实”和“聪明”。

技法三:因果分析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审题立意。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小女孩用自己所有的糖果与小男孩所有的石头交换,但小男孩却偷偷藏起了最大、最好看的石头,把剩下的给了小女孩。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甜,小男孩却彻夜难眠,一直在想小女孩是否也藏起了最好的糖果。

【分析】 这则材料是一个小故事,事情的结果变得很有意思:小男孩彻夜难眠,小女孩睡得很甜。为什么会这样?最直接的原因是小男孩怀疑小女孩也跟他一样藏起了最好吃的糖果,而小女孩却相信自己换来了最好看的石头。这样自然可以引出“怀疑与信任”的话题,这也是本材料最佳的立意方向。顺着这个立意方向继续追问:为什么小男孩会怀疑,而小女孩却充满信任?因为小男孩有私心,或者说很有“心计”,小女孩却保持着纯朴的童真,这又引出了另一个话题——“心计与童真”。这则材料还可以这样追问:交换中明明是小男孩占了便宜,小女孩吃了亏,可得到的结果却恰恰相反,这样我们又可以把它和“得到与失去”话题联系起来。

技法四:由物及人法

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审题立意。

圆规为什么可以画圆?因为脚在走,心不变。

【分析】 这则材料十分精练,表面意思不难理解,实则有一定的寓意,需要采用“由物及人法”审题立意。首先要正确理解“圆规为什么可以画圆?因为脚在走,心不变”的含意:“心不变”就是理想不变、信念不变;“脚在走”就是脚踏实地,在行动;“圆”就是圆满、圆梦、成功、精彩人生。立定原点不动摇,始终不渝地把既定的路走下去,这就是圆规为什么可以画圆的答案。路是心的选择,人生旅途中,只有心存定力,不随波逐流,并付诸行动,持之以恒地坚定自己的脚步,才有可能实现美好的人生之梦。

技法五:多向辐射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 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

【示例】 (2015·山东高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

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

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分析】 审题要求多向辐射:写作要求是“选准角度”,言外之意不止一个角度。三段考题材料运用“由果溯因”法都可以作为立论的角度,有时还可以综合分析材料,得出其他立论角度。本题在审题立意时可以把多向辐射法和由果溯因法结合起来运用。

(1)角度一:儿子

由果溯因: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原因——想分辨两者的不同。这说明,孩子有好奇心,有探究精神。因此可以立意:勿让功利扼杀好奇心;要获得真知,需付出必要的代价;等等。

(2)角度二:父亲

由果溯因:结果——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原因——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这说明,父亲认为丝瓜藤与肉豆须无须分清,得到果实就可以,可以写凡事应化繁为简,忽略过程,注重结果。因此可以立意:只要不忘自己的立场与尊严,自会结出果实,绽放人生;站稳脚跟,努力生长,过程中的纠缠不必注意;等等。

(3)角度三:丝瓜藤与肉豆须

由果溯因:结果——分不清;原因——纠缠在一起。这说明这两个事物的本性就是这样的,因此可以立意:顺应事物本性;尊重事物规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等。

【即时小练】

一、阅读下面几则材料,根据从材料中抽取出的“二元”关系,思考“二元”间内在的辩证关系

1.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信奉实用主义,一片山林可以变为山间别墅,一处古迹可以成为新的旅游景点,一只珍禽可以成为一盘山珍,甚至一条隐私也可以成为娱乐头条„„似乎一切都意味着财富、价值和利益。

而有人则不同,他们觉得一片山林就是一片山林,常常让人在那里休憩;古迹就是古迹,它的存在只是让自己浮想联翩;珍禽就是珍禽,隐私就是隐私,不能侵犯„„一切以自然规律、文明的法则去面对,同时让自己的内心充盈必要的浪漫情怀。

(1)抽取出的“二元”关系

(2)这两者有着怎样的内在关系?

答案 (1)实用主义与浪漫情怀

(2)(示例)①对立关系:舍弃实用主义,拥抱浪漫情怀。

②并列关系:既需要实用主义,又需要浪漫情怀。

③主次关系:实用主义固然有合理之处,但人生更需要抛弃物欲,追求自然、文明的浪漫情怀。

2. 一只公鸡满地觅食,捡到一颗珍珠,把它交给了宝石工人,说:“这的确很精巧,但我需要的不是这玩意,而是一些小米粒。”

(1)抽取出的“二元”关系

(2)这两者有着怎样的内在关系?

答案 (1)珍珠与米粒(或“公鸡的取与舍”)

(2)(示例)①对立取舍关系:舍弃外表好看但空而无用的东西,追求外表虽朴实但很实用的东西。

②并列并存关系:“珍珠”与“米粒”各有所用——人生既需要“米粒”,也需要“珍珠”。

3. 朴,有“朴实、朴质”意;华,有“光彩、光辉”意。“朴”和“华”是艺术特色,也是人生底色。有人喜欢“朴”,有人追求“华”。“朴”与“华”可集于一身,“朴”与“华”也能相互转化„„

(1)抽取出的“二元”关系

(2)这两者有着怎样的内在关系?

答案 (1)朴与华

(2)(示例)①并列共存关系:人生既要生活朴素,又要华彩绽放。

②相互转化关系:“朴”可以变为“华”,“华”也可以变为“朴”。

③表里关系:表面上“华”,其实很“朴”;表面上很“朴”,内里很“华”。

4. 岛屿矗立在海上,当茫茫海水退去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与大陆紧紧相连。

(1)抽取出的“二元”关系

(2)这两者有着怎样的内在关系?

答案 (1)岛屿与大陆

(2)(示例)①条件关系:每个个体(岛屿) ,只有扎根于息息相通的“生命大地”(大陆) ,才能获得抵御风暴的力量。

②依存关系: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血脉相连、休戚相关的。

二、阅读下面的几则材料,结合本节内容完成审题立意

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审题立意。

有一天,一个农夫打扫完马厩时,发现怀表不见了。于是跑回马厩寻找,他几乎把马厩整个都翻遍了都没有找到,只好气馁地走出马厩。

这时候他发现一群孩子在玩耍,于是对他们说,假如有谁能在马厩中找出他遗失的怀表,那个人便能得到重奖。于是孩子们一窝蜂地跑进马厩里寻找怀表。但是最终孩子们都没有找到怀表。农夫很是失望。

就在这时,农夫听到了一个声音:“我可以自己一个人再进去找一次吗?”一个孩子对他说。农夫觉得大家几乎把马厩翻遍了都找不到,怎么可能凭你一个人就找得到呢?可是这个孩子坚持要试一试,农夫还是答应了。不一会儿,这个孩子走出马厩,他手里拿的正是农夫遗失的怀表。

农夫很惊讶地问他是怎么找到的。那个小孩回答:“我进去之后什么都没做,只是静静地坐在地上,慢慢地我听到了滴答滴答的声音,于是循着声音找到了怀表。”

【立意指津】

以上作文题目是模仿全国卷样式命制的新材料作文。从试题内容上来看,此题暗扣热点话题——保持静心、克服浮躁。世界复杂变幻,心灵必须宁静。针对转型期社会上有些人不能静下心来而是流于浮躁的社会背景,凸显“宁静致远,善抓关键”的主题。此题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心自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此作文命题强调学生要能在纷繁的社会中保持宁静的心态,做事要善于抓住关键,讲究方法。

【参考立意】

立意一:心静如水方能解决问题。

立意二:解决问题关键在于有正确的方法。

立意三:做事要找到要害,方能成功,要学会抓住问题的关键。

立意四:找准原因,对症下药,从源头解决问题。

6.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审题立意。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唐·刘禹锡)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清·郑板桥)

新生事物第一次出现是悲剧,第二次是闹剧,第三次是喜剧。 (卡尔·马克思)

【立意指津】

唐朝诗人刘禹锡用“陈叶、前波”来比喻旧事物,用“芳林、新叶、后波”

来比喻新事物。寓告世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并不断发展,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清代诗人郑燮的《新竹》诗义是:新事物有远大前途,强大生命力;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的。一个人能够超过老师和前辈,是因为老师和前辈的养育和培养。卡尔·马克思认为:新生事物第一次出现是悲剧,第二次是闹剧,第三次是喜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喜剧观,在马克思的观点中,新事物产生时总是弱小的,旧事物往往是强大的,总是极力压制新事物的,而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是曲折的,往往会经历艰难的斗争,这是其所谓的悲剧。但是新生力量会在矛盾中不断发展壮大,战胜旧事物是不可避免的,最终将会登上历史舞台,旧事物最终将慢慢退出,这是其喜剧。

【参考立意】

立意一: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旧事物孕育新事物,新事物有远大前途。 立意二:继承不等于盲目守旧,是对传统的扬弃,是新思维开出的新花朵。 立意三:世界的未来终将属于我们,努力做好该做的事,自己的梦自己圆,做最好的自己。

7.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审题立意。

李嘉诚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如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立意指津】

这则材料蕴含着一组对比:从外打破是食物(压力) ,从内打破是生命(成长) 。

“鸡蛋”显然比喻人(或集体、国家) ,那么“蛋壳”比喻的是成长需要突破的事物,如现状、家庭出身、缺陷、限制、固有观念、困扰、磨难、逆境等。“从外打破”指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一攻即破;或被动地承受外界压力,不思反击,不堪重负以致破碎毁灭;或借助外力,反受其害。“从内打破”则指主动出击,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突破;或完善自我,增强实力(抗压力) ,获得新生(成长) 。对于二者,我们显然要否定批判“从外打破”的态度及做法,肯定推崇“从内打破”的态度和做法。

把“蛋壳”当重点,谈磨难的意义,如“人经磨砺终成蝶”“浴火·重生”;或把“成长”当关键词,如“成长的旅途”,都属于审题失误。泛泛地谈论“态度决定一切”也是偏题的,因为此材料谈的只是“主动和被动”两种态度,与其他态度无关。

李嘉诚的这句话,引导人们思考如何实现人生突破这个问题。对待需要突破的事物(蛋壳) 的正确态度和做法,应是写此文的立意所在,也是全文的论证重点。对待“蛋壳”的正确态度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突破、自发自主突破。可以分析其原因,因为限制阻碍成长(发展) ,受困意味毁灭,“从外打破”贻害无穷,等等。正确的做法是要敢于直面“蛋壳”的存在、积蓄力量、完善自我、创造突破机遇,等等。

由此可见,最终确立的话题关键词应该是主动、内因、自我突破、自主自发、自救等。材料包含的关系有:被动与主动、完善自我与借助外力、压力与抗压、出击与等待、突破与受限等,此命题材料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发挥的空间。

【参考立意】

立意一:自发才能突破,自主成就自我。

立意二:完善自我,不断成长。

立意三:安于现状,被动挨打。

立意四:积极主动与消极被动。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审题立意。

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游了一会

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

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主立意,自定文体,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指津】

这则作文材料是一则寓言,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了鱼思想和情感,让鱼人格化,需要在把握寓言寓意的基础上立意。

首先,要弄清寓言形象所对应的人类形象。

老鱼——人生经验、社会阅历丰富的智慧长者

(两条) 小鱼——缺乏认知能力(活跃在水中,却不知水是何东西,更不要说与水有关的其他内容) 的年轻人

其次,需要弄清寓言的象征意蕴。

我们可以看到老鱼问得看似寻常却饱含关切之情,小鱼却茫然不知,懵懂而稚拙。材料中的提示语提示我们要把思考的重心放在提示语与寓言的相关点上。

“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对应的是小鱼们天天生活在水中却不知水,忽视了对水的认知。“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对应的是鱼见水识水的事。

寓言是对现实生活的集中反映,所以我们还需要回到生活、回到心灵的层面去思考立意。

【参考立意】

立意一:立足生活

小鱼们天天生活在水中却不知水,忽视了对水的认知——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忽视——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①空气、阳光、水等都是我们生命中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可是我们重视了吗?我们往往人为地污染与破坏!

②和小鱼一样身在福中不知福,生活在爱中却不知有爱,不珍惜爱(如认为父母之爱是应该的,于是成了“啃老族”,对人间至真无上的亲情不思感恩与回报等) 。

③生活中凡人(如“最美妈妈”“最美女孩”“最美教师”“最美司机”等都是凡人) 有伟大,琐事有感动,我们不能忽视。

④我们所忽视的还有许多,如美、友情、传统、礼仪、道德等。

立意二:审视心灵

小鱼们天天生活在水中却不知水,忽视了对水的认知——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深入思考——我们的心理症状和相关思考。

①自大与自私,使得人类天天生活在地球上,却并不关爱地球;生活在亲情、友情、师长之爱中,却不懂什么是爱;我们轻视平凡,不重传统,有的还丢掉了应有的礼仪、道德等。

②成长需要提醒,正如小鱼需要老鱼提醒一样。

③我们需要从“无知”走向“有知”,不能像小鱼那样“无知”。

④作为年轻的一代人,我们要思考该关注些什么,该忽视些什么,还要思考为什么。

材料作文增分突破

技法一: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审题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审题立意。

1. 我们一步一步走下去,踏踏实实地去走,永不抗拒生命交给我们的重负,才是一个勇者。到了蓦然回首的那一瞬间,生命必然给我们公平的答案和又一次乍喜的心情。——三毛

2. 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长久。——蒙田

3.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

【分析】 这是一道名言名句型材料作文题,可采用提炼中心法审题立意。读懂材料内容是基础,抓住三个名句谈论的中心问题是立意的关键。三毛这句话意蕴深刻,它告诉我们永不要抗拒生命的重负。蒙田的话告诉我们生命的路程从来不以时间之尺来度量。庄子的话告诉我们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言外之意是要珍惜和爱护我们的生命。综合以上各句的含意及底蕴,这则材料围绕的中心是“生命的意义”,因此可以确立如下立意:其一,从生命的内涵出发,谈生命的意义、价值及如何实现;其二,从对生命的感受和认识出发,谈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和对生命应有怎样的态度。

技法二:抓关键词句法

对材料中关键词句的寓意的理解,有助于更好地审题立意。材料作文为突出中心,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词句(重要的词语、开头句、对话句、结语句等) ,抓住这些词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示例】 (2015·四川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一次班会课上,同学们围绕“学会做人:我看老实和聪明”展开了讨论。 甲:老实是实诚、忠厚,聪明是机智、敏锐。

乙:老实和聪明能为一个人兼而有之。

丙:老实是另一种聪明,聪明未必是真聪明。

请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思考,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分析】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材料的关键词是“老实”和“聪明”,写作时,要结合现实生活,深入理解这两个词的内涵,需要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老实”,是实诚、忠厚、诚信、朴素、执着等的代名词;“聪明”,既可以是褒义的机智、敏锐、灵活、变通等,也可以是贬义的狡猾、投机取巧、逃避等。从中我们可以品悟出命题者意图——让考生写出具有思辨色彩的文章。对“老实”和“聪明”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决定了作文立意的高

下、眼界的高低、构思的巧拙。

为此,围绕“老实”和“聪明”两个关键词,可以有如下立意:

(1)老实是真聪明

材料中,甲对“老实”的诠释是:实诚、忠厚。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些“价值准则”和“基本道德规范”都应该是“老实”的标准。现实生活中,这些“老实人”往往受人尊敬和赞扬,显然他们是真正的“聪明人”。写作时,可以选取“老实”的一个层面来破题作文。

(2)真聪明是睿智

材料中,甲对“聪明”的诠释是:机智、敏锐。真正的聪明是智慧,而不是小聪明。古往今来,小聪明者比比皆是,或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或见风使舵、投机取巧,或趋炎附势、狼狈为奸、蝇营狗苟,不一而足,然而,这些只能得一时、不能得一世的小聪明,最终会被人们唾弃,被历史抛弃。真正的聪明是在工作、生活中,机智灵活,果敢敏锐,不泥古守旧,不生搬硬套。写作时,可以破立结合,在批判小聪明中肯定真正的智慧。

(3)智慧是老实与聪明的统一

从古到今,“老实”和“聪明”兼而有之的,大有人在,他们内外兼修,看似不合潮流、不随世俗,却异常聪明,这就是智慧。正如庄子所称道的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写作时,先弄清“老实”和“聪明”的异同,再确定主旨、选择文体,或议论抒情,或记叙描写,均能写出好文章。

(4)外老实与内聪明

材料中,丙的观点是:貌似老实的人,往往是聪明人;小聪明的人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现实生活中,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人数不胜数,他们或执着于远大的理想,或潜心于宏伟的事业,或醉心于高雅的爱好,他们看似不识时务,不近人情,甚至不食人间烟火,但往往十年磨一剑,待到功成名就之时一鸣惊人,为他人、集体、国家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相反,那些假聪明、小聪明、伪聪明者大行其道,甚嚣尘上,遭人唾弃。写作时,应注意“老实”和“聪明”的辩证关系,分清真正的“老实”和“聪明”。

技法三:因果分析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审题立意。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小女孩用自己所有的糖果与小男孩所有的石头交换,但小男孩却偷偷藏起了最大、最好看的石头,把剩下的给了小女孩。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甜,小男孩却彻夜难眠,一直在想小女孩是否也藏起了最好的糖果。

【分析】 这则材料是一个小故事,事情的结果变得很有意思:小男孩彻夜难眠,小女孩睡得很甜。为什么会这样?最直接的原因是小男孩怀疑小女孩也跟他一样藏起了最好吃的糖果,而小女孩却相信自己换来了最好看的石头。这样自然可以引出“怀疑与信任”的话题,这也是本材料最佳的立意方向。顺着这个立意方向继续追问:为什么小男孩会怀疑,而小女孩却充满信任?因为小男孩有私心,或者说很有“心计”,小女孩却保持着纯朴的童真,这又引出了另一个话题——“心计与童真”。这则材料还可以这样追问:交换中明明是小男孩占了便宜,小女孩吃了亏,可得到的结果却恰恰相反,这样我们又可以把它和“得到与失去”话题联系起来。

技法四:由物及人法

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审题立意。

圆规为什么可以画圆?因为脚在走,心不变。

【分析】 这则材料十分精练,表面意思不难理解,实则有一定的寓意,需要采用“由物及人法”审题立意。首先要正确理解“圆规为什么可以画圆?因为脚在走,心不变”的含意:“心不变”就是理想不变、信念不变;“脚在走”就是脚踏实地,在行动;“圆”就是圆满、圆梦、成功、精彩人生。立定原点不动摇,始终不渝地把既定的路走下去,这就是圆规为什么可以画圆的答案。路是心的选择,人生旅途中,只有心存定力,不随波逐流,并付诸行动,持之以恒地坚定自己的脚步,才有可能实现美好的人生之梦。

技法五:多向辐射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 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

【示例】 (2015·山东高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

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

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分析】 审题要求多向辐射:写作要求是“选准角度”,言外之意不止一个角度。三段考题材料运用“由果溯因”法都可以作为立论的角度,有时还可以综合分析材料,得出其他立论角度。本题在审题立意时可以把多向辐射法和由果溯因法结合起来运用。

(1)角度一:儿子

由果溯因: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原因——想分辨两者的不同。这说明,孩子有好奇心,有探究精神。因此可以立意:勿让功利扼杀好奇心;要获得真知,需付出必要的代价;等等。

(2)角度二:父亲

由果溯因:结果——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原因——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这说明,父亲认为丝瓜藤与肉豆须无须分清,得到果实就可以,可以写凡事应化繁为简,忽略过程,注重结果。因此可以立意:只要不忘自己的立场与尊严,自会结出果实,绽放人生;站稳脚跟,努力生长,过程中的纠缠不必注意;等等。

(3)角度三:丝瓜藤与肉豆须

由果溯因:结果——分不清;原因——纠缠在一起。这说明这两个事物的本性就是这样的,因此可以立意:顺应事物本性;尊重事物规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等。

【即时小练】

一、阅读下面几则材料,根据从材料中抽取出的“二元”关系,思考“二元”间内在的辩证关系

1.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信奉实用主义,一片山林可以变为山间别墅,一处古迹可以成为新的旅游景点,一只珍禽可以成为一盘山珍,甚至一条隐私也可以成为娱乐头条„„似乎一切都意味着财富、价值和利益。

而有人则不同,他们觉得一片山林就是一片山林,常常让人在那里休憩;古迹就是古迹,它的存在只是让自己浮想联翩;珍禽就是珍禽,隐私就是隐私,不能侵犯„„一切以自然规律、文明的法则去面对,同时让自己的内心充盈必要的浪漫情怀。

(1)抽取出的“二元”关系

(2)这两者有着怎样的内在关系?

答案 (1)实用主义与浪漫情怀

(2)(示例)①对立关系:舍弃实用主义,拥抱浪漫情怀。

②并列关系:既需要实用主义,又需要浪漫情怀。

③主次关系:实用主义固然有合理之处,但人生更需要抛弃物欲,追求自然、文明的浪漫情怀。

2. 一只公鸡满地觅食,捡到一颗珍珠,把它交给了宝石工人,说:“这的确很精巧,但我需要的不是这玩意,而是一些小米粒。”

(1)抽取出的“二元”关系

(2)这两者有着怎样的内在关系?

答案 (1)珍珠与米粒(或“公鸡的取与舍”)

(2)(示例)①对立取舍关系:舍弃外表好看但空而无用的东西,追求外表虽朴实但很实用的东西。

②并列并存关系:“珍珠”与“米粒”各有所用——人生既需要“米粒”,也需要“珍珠”。

3. 朴,有“朴实、朴质”意;华,有“光彩、光辉”意。“朴”和“华”是艺术特色,也是人生底色。有人喜欢“朴”,有人追求“华”。“朴”与“华”可集于一身,“朴”与“华”也能相互转化„„

(1)抽取出的“二元”关系

(2)这两者有着怎样的内在关系?

答案 (1)朴与华

(2)(示例)①并列共存关系:人生既要生活朴素,又要华彩绽放。

②相互转化关系:“朴”可以变为“华”,“华”也可以变为“朴”。

③表里关系:表面上“华”,其实很“朴”;表面上很“朴”,内里很“华”。

4. 岛屿矗立在海上,当茫茫海水退去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与大陆紧紧相连。

(1)抽取出的“二元”关系

(2)这两者有着怎样的内在关系?

答案 (1)岛屿与大陆

(2)(示例)①条件关系:每个个体(岛屿) ,只有扎根于息息相通的“生命大地”(大陆) ,才能获得抵御风暴的力量。

②依存关系: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血脉相连、休戚相关的。

二、阅读下面的几则材料,结合本节内容完成审题立意

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审题立意。

有一天,一个农夫打扫完马厩时,发现怀表不见了。于是跑回马厩寻找,他几乎把马厩整个都翻遍了都没有找到,只好气馁地走出马厩。

这时候他发现一群孩子在玩耍,于是对他们说,假如有谁能在马厩中找出他遗失的怀表,那个人便能得到重奖。于是孩子们一窝蜂地跑进马厩里寻找怀表。但是最终孩子们都没有找到怀表。农夫很是失望。

就在这时,农夫听到了一个声音:“我可以自己一个人再进去找一次吗?”一个孩子对他说。农夫觉得大家几乎把马厩翻遍了都找不到,怎么可能凭你一个人就找得到呢?可是这个孩子坚持要试一试,农夫还是答应了。不一会儿,这个孩子走出马厩,他手里拿的正是农夫遗失的怀表。

农夫很惊讶地问他是怎么找到的。那个小孩回答:“我进去之后什么都没做,只是静静地坐在地上,慢慢地我听到了滴答滴答的声音,于是循着声音找到了怀表。”

【立意指津】

以上作文题目是模仿全国卷样式命制的新材料作文。从试题内容上来看,此题暗扣热点话题——保持静心、克服浮躁。世界复杂变幻,心灵必须宁静。针对转型期社会上有些人不能静下心来而是流于浮躁的社会背景,凸显“宁静致远,善抓关键”的主题。此题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心自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此作文命题强调学生要能在纷繁的社会中保持宁静的心态,做事要善于抓住关键,讲究方法。

【参考立意】

立意一:心静如水方能解决问题。

立意二:解决问题关键在于有正确的方法。

立意三:做事要找到要害,方能成功,要学会抓住问题的关键。

立意四:找准原因,对症下药,从源头解决问题。

6.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审题立意。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唐·刘禹锡)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清·郑板桥)

新生事物第一次出现是悲剧,第二次是闹剧,第三次是喜剧。 (卡尔·马克思)

【立意指津】

唐朝诗人刘禹锡用“陈叶、前波”来比喻旧事物,用“芳林、新叶、后波”

来比喻新事物。寓告世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并不断发展,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清代诗人郑燮的《新竹》诗义是:新事物有远大前途,强大生命力;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的。一个人能够超过老师和前辈,是因为老师和前辈的养育和培养。卡尔·马克思认为:新生事物第一次出现是悲剧,第二次是闹剧,第三次是喜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喜剧观,在马克思的观点中,新事物产生时总是弱小的,旧事物往往是强大的,总是极力压制新事物的,而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是曲折的,往往会经历艰难的斗争,这是其所谓的悲剧。但是新生力量会在矛盾中不断发展壮大,战胜旧事物是不可避免的,最终将会登上历史舞台,旧事物最终将慢慢退出,这是其喜剧。

【参考立意】

立意一: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旧事物孕育新事物,新事物有远大前途。 立意二:继承不等于盲目守旧,是对传统的扬弃,是新思维开出的新花朵。 立意三:世界的未来终将属于我们,努力做好该做的事,自己的梦自己圆,做最好的自己。

7.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审题立意。

李嘉诚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如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立意指津】

这则材料蕴含着一组对比:从外打破是食物(压力) ,从内打破是生命(成长) 。

“鸡蛋”显然比喻人(或集体、国家) ,那么“蛋壳”比喻的是成长需要突破的事物,如现状、家庭出身、缺陷、限制、固有观念、困扰、磨难、逆境等。“从外打破”指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一攻即破;或被动地承受外界压力,不思反击,不堪重负以致破碎毁灭;或借助外力,反受其害。“从内打破”则指主动出击,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突破;或完善自我,增强实力(抗压力) ,获得新生(成长) 。对于二者,我们显然要否定批判“从外打破”的态度及做法,肯定推崇“从内打破”的态度和做法。

把“蛋壳”当重点,谈磨难的意义,如“人经磨砺终成蝶”“浴火·重生”;或把“成长”当关键词,如“成长的旅途”,都属于审题失误。泛泛地谈论“态度决定一切”也是偏题的,因为此材料谈的只是“主动和被动”两种态度,与其他态度无关。

李嘉诚的这句话,引导人们思考如何实现人生突破这个问题。对待需要突破的事物(蛋壳) 的正确态度和做法,应是写此文的立意所在,也是全文的论证重点。对待“蛋壳”的正确态度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突破、自发自主突破。可以分析其原因,因为限制阻碍成长(发展) ,受困意味毁灭,“从外打破”贻害无穷,等等。正确的做法是要敢于直面“蛋壳”的存在、积蓄力量、完善自我、创造突破机遇,等等。

由此可见,最终确立的话题关键词应该是主动、内因、自我突破、自主自发、自救等。材料包含的关系有:被动与主动、完善自我与借助外力、压力与抗压、出击与等待、突破与受限等,此命题材料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发挥的空间。

【参考立意】

立意一:自发才能突破,自主成就自我。

立意二:完善自我,不断成长。

立意三:安于现状,被动挨打。

立意四:积极主动与消极被动。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审题立意。

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游了一会

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

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主立意,自定文体,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指津】

这则作文材料是一则寓言,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了鱼思想和情感,让鱼人格化,需要在把握寓言寓意的基础上立意。

首先,要弄清寓言形象所对应的人类形象。

老鱼——人生经验、社会阅历丰富的智慧长者

(两条) 小鱼——缺乏认知能力(活跃在水中,却不知水是何东西,更不要说与水有关的其他内容) 的年轻人

其次,需要弄清寓言的象征意蕴。

我们可以看到老鱼问得看似寻常却饱含关切之情,小鱼却茫然不知,懵懂而稚拙。材料中的提示语提示我们要把思考的重心放在提示语与寓言的相关点上。

“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对应的是小鱼们天天生活在水中却不知水,忽视了对水的认知。“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对应的是鱼见水识水的事。

寓言是对现实生活的集中反映,所以我们还需要回到生活、回到心灵的层面去思考立意。

【参考立意】

立意一:立足生活

小鱼们天天生活在水中却不知水,忽视了对水的认知——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忽视——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①空气、阳光、水等都是我们生命中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可是我们重视了吗?我们往往人为地污染与破坏!

②和小鱼一样身在福中不知福,生活在爱中却不知有爱,不珍惜爱(如认为父母之爱是应该的,于是成了“啃老族”,对人间至真无上的亲情不思感恩与回报等) 。

③生活中凡人(如“最美妈妈”“最美女孩”“最美教师”“最美司机”等都是凡人) 有伟大,琐事有感动,我们不能忽视。

④我们所忽视的还有许多,如美、友情、传统、礼仪、道德等。

立意二:审视心灵

小鱼们天天生活在水中却不知水,忽视了对水的认知——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深入思考——我们的心理症状和相关思考。

①自大与自私,使得人类天天生活在地球上,却并不关爱地球;生活在亲情、友情、师长之爱中,却不懂什么是爱;我们轻视平凡,不重传统,有的还丢掉了应有的礼仪、道德等。

②成长需要提醒,正如小鱼需要老鱼提醒一样。

③我们需要从“无知”走向“有知”,不能像小鱼那样“无知”。

④作为年轻的一代人,我们要思考该关注些什么,该忽视些什么,还要思考为什么。


相关作文

  • 如何突破话题作文的审题作文700字
  • 如何突破话题作文的审题 "材料+提示+话题+要求",是近几年 话题作文所采用的主要结构形式. 话题作文虽然较以前的材料作文对学生的限制少了,但限制少不等于没有框限:审题难度降低,不等于不需要用心审题.所以,审题仍是抓好作文的第一要务. 那么,如何突破话题作文的审题呢?可从以下几个 ...

  • 突破选材关 走好作文路作文1500字
  • 突破选材关 走好作文路 金川区双湾中学 魏丽萍 在近几年的作文教学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选材能力的薄弱是作文水平无法提高的重要原因.学生这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恼.罗丹说过:"我们的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整天躺在材料中睡大觉,没思考过 ...

  • 规范中调整 探索中突破作文2300字
  • 高考作文:规范中调整 探索中突破 在今年16个作文题中,除了天津(<留给明天>)和辽宁(<今年花胜去年红>)是命题作文.重庆卷有小作文之外,其他14个都是话题作文.考查今年的14个题目,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变化,总的特点是在规范中调整,在探索中突破. 显性话题与隐性话题结合 山东 ...

  • 备战2017年重温作文专项训练之作文预测1-20作文3000字
  • 四川省射洪中学2017年高考语文总复习备战2017年重温作文专项训练之作文预测1-20 设计:我心 矫正※突破:依纲据本,构建扎实的知识体系:聚焦题点,加长规范的答题短板. 1 师寄语: 反复----印象深刻,反思-------方法灵活 循考点复习,依类题精炼 备战2017年重温作文专项训练之作文预 ...

  • 话题作文突破方法作文3100字
  • 1 话题作文突破方法 十字中学 白丽芬 教学目标:1.学习什么是话题作文. 2.话题作文的特点. 3.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的区别. 4.如何写好话题作文. 教学重点:如何写好话题作文. 教学难点:话题作文训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春天,白居易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 ...

  • 2016高考材料作文写作技巧作文700字
  • [第一种方法] 1.要读懂材料.认真阅读材料,理清材料思路,明确材料指向,归纳材料要点,把握材料寓意,最终提炼写作中心.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关键,也是考场作文能否及格的第一步. 2.要联系实际.确定写作中心后,内容构思是要选择切入点,从身边小事.眼前情境.街头见闻等入笔,徐徐展开生活画卷,联系作者的学 ...

  • 2016年高考材料作文写作技巧作文700字
  • 1.要读懂材料.认真阅读材料,理清材料思路,明确材料指向,归纳材料要点,把握材料寓意,最终提炼写作中心.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关键,也是考场作文能否及格的第一步. 2.要联系实际.确定写作中心后,内容构思是要选择切入点,从身边小事.眼前情境.街头见闻等入笔,徐徐展开生活画卷,联系作者的学习.生活实际,写 ...

  • 备战2017年重温作文专项训练之作文预测11-20(教师版)作文3500字
  • 内蒙古霍市一中2017年高考语文总复习备战重温作文讲与练之升格作文导写1-10 设计:霍市一中 凌云 矫正※突破:依纲据本,构建扎实的知识体系:聚焦题点,加长规范的答题短板. 1 师寄语: 反复----印象深刻,反思-------方法灵活 循考点复习,依类题精炼 备战2017年重温作文专项训练之作文 ...

  • 第一次作文题-1作文0字
  •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