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考场作文的经典素材作文14100字

高二作文

来自考场作文的经典素材 第一章 课本素材——腹有诗书气自华

1.人物

【素材展示1】

我策一匹骏马,在昏黄的古道上奔驰。然而,官场的尔虞我诈,世俗的道貌岸然绊住我奔跑的脚步,无情的现实冷却了我一腔热血。是啊,想当年力士为我脱靴,贵妃为我磨墨,那该是我仕途上奔跑得最顺畅的时期啊。

可是,无意间我看到了力士谄媚的丑态和贵妃不可告人的笑,我觉得我应该永远让我奔跑的双脚停滞不前,离开这黑暗的金马门。我清醒地知道,我宁愿散尽千金,只求一醉,也不愿摧眉折腰,做大唐的“御用文人”!

于是我带上一把佩剑,把一杯酒去寻访我暂且放在名山的白鹿,永远跨出黑暗的仕途之门。 昔日我骑御赐骠马奉诏奔驰,今日我骑白鹿奔向我梦寐以求的远方。浊酒深酌,重返喜地,寻幽豪饮,同销万古情愁,南下吴越,梦游天姥,齐叙难酬鸿志。奔跑让我屡跌屡撞,奔跑又让我获得心灵的超越——思想,永远在徘徊和失意中成熟。(05湖南高考满分作文《勇敢奔跑 勇敢超越》)

【素材出处】

第三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所用话题】

跑的体验(05湖南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李白向来就是豪放不羁、洒脱纵情的代表,而《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即是他这种自由个性的体现。考生能紧紧抓住李诗中的精华句“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展开想象,大胆创新,对李白藐视权贵的行为做真切描绘,展现李白在奔跑中获得心灵的超越的中心。第一人称的使用,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素材展示2】

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出“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

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05全国卷ⅲ高考满分作文《那阵风吹过》)

【素材出处】

第四册苏轼《赤壁赋》

【所用话题】

忘记与铭记(05全国卷ⅲ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中国历史中遭贬谪、怀才不遇的文人颇多,苏轼便是其中一位。受“乌台诗案”牵连,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面对滔滔东去的大江水,面对曾经烽烟缭绕、战火纷飞的古赤壁,苏轼高歌“大江东去”,一抒心中豪情。试想,若没有忘记被贬谪后的失意,怎会有如此激越的高歌?若没有淡泊从容的胸怀,又怎能有如此冲天的万丈豪气?考生用细腻的笔触,展示了苏轼的胸襟;用泼墨式的引用,诠释了苏轼的从容。苏轼也用他博大的胸怀和儒雅的从容,让后人铭记住了他——中心“忘记与铭记”也就水到渠成地凸显出了。

【素材展示3】

经历了少年的意气风发、锋芒毕现与青年时的思考,人,终于要真正成熟起来了。他不再像年少时那样刺目得不可接近;他开始散射出圆润柔和的清辉。他渐臻圆满。黄州的苏东坡不再是那个傲世的才子,或高高在上的官员,他回归成了“寂寞东坡一病翁”,他只是一个淳朴真挚的文人。他在赤壁怀古,在林间穿行;他不再计较仕途上的得失,他的眼界已经由平面的当下扩展到立体的古今。他的内核充实了。他敢于吟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坦然地在山路上行走。他的前后《赤壁赋》,成为中华文化中不朽的篇章,被一代代地传诵。这便是真正的成熟。不是抵抗,不是愤怒,不是针锋相对,而是如山间的朗月,圆满无缺,向世间洒下清朗的光芒,却自生自落,不因外物而随波逐流,这就是人生的大境界。(05福建高考满分作文《圆润锋芒》)

【素材出处】

第四册苏轼《赤壁赋》

【所用话题】

圆润与针锋(05福建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苏轼的人生是波折的,但有波折才会有成熟。本文就选用了苏轼的人生经历作材料,写出苏轼由年少时“锋芒毕露”到中年时“圆润柔和”的人生历变,这是一个渐臻圆满的过程,是人生的必经阶段,是人生成熟的体现,更是人生境界的修炼。考生目光独特,选了这则熟悉而蕴含深刻

的材料,为文章增添了思维敏锐的色彩;行文汪洋恣肆、从容不迫,更是赢得了阅卷老师的青睐。

【素材展示4】

滚滚红尘,不尽爱恨情愁,芸芸众生,谁能乘云归去?与其在俗世间

滚打,不如畅饮山巅,与红日沉浮。南山下的雏菊,映着一张沧桑而同样有花儿般笑容的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污浊的尘世,无尽的诱惑,金钱、爵位、声名,然而,这些海市蜃楼般的期盼,谁又能真正看得清呢?有时,回头不顾,在青山外眺望这似云似雾的一切,也是一种勇气。(06山东高考满分作文《眺望》)

【素材出处】

第二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所用话题】

透过现象看本质(06山东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中国的文化传统很讲究“含蓄”,“含蓄”也是美的一种体现。考生的这一段文字就写得相当含蓄,也可以称得上是“美”了。读者乍一看,似乎不明了该段的描述对象,细加体会后才发觉写的是归隐园田的陶渊明,这就是考生构思的高妙之处。陶渊明的事例,人皆尽知,明叙就落俗套了,但考生使用了“含蓄”的写法,隐去了陶渊明的名姓,这就给阅卷老师带来了新鲜之感,也因此吸引住了阅卷老师的眼球而受到了青睐,摘得了满分的桂冠。是啊,污浊的尘世,又有几人能看透彻呢?舍乘云归去、戴月荷锄的陶渊明,又有谁呢?只因为他有能穿透云山雾海的犀利目光和如水般清澈的心灵。

【素材展示5】

我们如何才能让仰望星空的人了解现实,又如何才能让飞上星星的人保留梦想呢?

在那个人人埋怨的时代,沈从文先生目瞩了现实的残酷,却依然将那个江南小城写成了山美、水美、人美的世外桃源。现实没有湮没他对人生的希望,他用一份最原始的情感和一颗赤子之心看待这个社会,看待自己的人生。他没有沉醉于自己的幻想,亦没有让现实麻木自己的心灵。

张允和先生亦是一位智慧的老人,她一生经历了大富大贵,也经历了战火纷飞、十年浩劫,而她却永远保有一副悲天悯人的情怀、一颗永不衰老的童心。她那悲天悯人的情怀使她正视现实并战胜现实,而她那颗永不衰老的童心则使她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都不放弃幻想和权利。(06山东高考满分作文《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素材出处】

第二册沈从文《边城》

【所用话题】

梦想与现实(06山东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考生选用了“凤凰之子”沈从文和其夫人张允和的素材,从正面来论证自己的论点——“正视现实,但不委身于现实;保持幻想,但不沉溺于幻想”,与前文的反面事例相对应,正反结合,很具说服力。在处理材料上,考生没有陈述故事,而是对沈从文、张允和二人的经历和思想作了高度提炼与概括,语言精练而富深意,促人深思。

【素材展示6】

看着你坐在案边奋笔疾书,写着那部旷世之作。人们只会钦佩你,佩服你忘记了宫刑的痛苦与耻辱。仅凭着一股“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信念写着别人的事迹,却忘记自身的荣耀。但是,你的事迹彪炳史册,名字流传千年。人们铭记着你,就如记得你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05全国卷ⅲ高考满分作文《烟随风逝,名随史流》)

【素材出处】

第六册第四单元

【所用话题】

忘记与铭记(05全国卷ⅲ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第六册语文课本第四单元是历史散文单元,所选四篇文章皆出自太史公司马迁之手,这就为同学们了解司马迁其人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材料。针对“忘记与铭记”的话题,考生选择了用司马迁的事例来作阐释。对司马迁而言,他“忘记了宫刑的痛苦与耻辱”,为实现心中的理想而奋笔疾书,终成巨制。于是,他的名字就光耀了史册,被后人铭记。考生对司马迁的事迹作了合理的剪裁,截取了其中的一个相对面,阐明了“忘记该忘记的,

留下该留下的”这一中心。

【素材展示7】

无意中想起了海子,那个传说中始终愤世嫉俗的诗人。当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成为希腊神话一般的虚幻时,海子无言了。在他的眼睛里,整个世界,远看是伊甸园盛开的美丽花朵,近看才知是这个世界给他的失望。大海留不住他,春天也留不住他,诗歌的翅膀折断了,只剩下山海关的铁轮隆隆而过,海子的灵魂伴随伸向远方的铁轨通向了天堂。有人问,到底是什么伤了他,伤了这个时代的诗人,人们也许不明白,因为自己置身这个世界,未曾远观它的美好。文人与世俗的距离永远太大,反差太大。在海子焚烧诗集的熊熊火焰里,盛开了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世界。这距离是悲剧,是文学女神的眼神。远望与近观的世界让海子在天堂与地狱之间完成了本质上的蜕变。我想,仍然坚持远观世俗的海子永远幸福。

这就是距离的美感。(06山东高考满分作文《守望遥远·我们的天堂》)

【素材出处】

第一册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所用话题】

距离的美感(06山东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此段文字可谓文字灵动,文思泉涌,考生很有自己的感悟。考生对原诗的寓意是有所把握的,并体现出了对“距离的美感”“守望遥远”的古雅含蓄的认识。海子的世界是不可捉摸的,但考生却能抓住“文人与世俗的距离永远太大,反差太大”这一点来观看海子的内心世界,视角比较锐利。

第八章中国名言、俗语、诗词、典故

一 名 言

【素材展示1】

古人云“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写得是沉醉灯影书香的境界;今人也说“给我一本好书,一杯清茶,一壁炉火,吾愿足矣”,表达的是对书的情有独钟;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还说:“只愿我走到香丘尽处的那一天,有人放几本耐看的书在我的棺材里,就是下地狱也没什么了不起”。可见书是她的伴侣。古今中外,像这样的书迷、书虫真可谓数不胜数,可目前中国读书的人为何越来越少呢?(选自06年全国卷ⅱ满分作文《人

不读书为哪般》)

【所用话题】

读书率走低与网上阅读迅速增长 (06年全国卷高考作文)

【素材点拨】

“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是清代纪晓岚书斋的题联,青山似书,红豆如灯,为其一生最喜爱之物,表现出作者夜深人静孤灯苦读的勤学精神,令人起敬。

“给我一本好书,一杯清茶,一壁炉火,吾愿足矣”出自美籍华人丛苏的《我与书癖》。里面记录了这样一件事:美国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一本预言小说《海滩

上》拍成电影,这部电影的上演为六十年代初期的美国社会罩上一层悲观灰色的黯云。当时有人向在校的大学生们做了一个调查,问:“如果世界末日将至,你只有两个钟头的时间好活,你要用那个时间做什么? ”百分之八十的女生回答:“要赶紧跑到附近的男生宿舍里,去抓一个男生去爱去! ” 丛苏先生对这样的做法极为不满。他的回答是:“给我一本好书、一杯清茶、一壁炉火、一些古典音乐(必要时,后三者可免) ,吾愿足矣! ”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选择读书,至死不渝,可敬可慕。考生在文章的一开始引用名言对比地提出议题“目前中国人读书为何越来越少?”不仅紧扣题目,而且发人深思。

【素材展示2】

倾国倾城的容貌,抵不过岁月的沧桑,但是内在的美,以及从心里散发的气质,却如水晶般清澈,淡而清凉,空无明净,历经岁月淘洗却韶华依旧。我不明白还有谁能说出“生命从八十岁始”的话语,我不知道还有谁能含泪吟唱“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着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见悲凉”。(选自06年上海卷满分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

【所用话题】

我想握住你的手(06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生命从八十岁始”表现了一种乐观、一种豁达;“爱在左,情在右。在道路的两旁,我们随时播种随时开花,使一路上穿枝拂叶的人. 即使走过荆棘,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同样是一种乐观,一种博大的爱,同时也见冰心老人的勇敢和坚毅,考生引用这两句话,正是从中感受到了冰心的这种精神,“我想握住你的手,握住你那勇者般强劲的手,去承担磨难与挫折。”所以在表现乐观、艰难、勇敢的话题中同样可以引用。

【素材展示3】

佛语有云:“有大慈悲心,则必有大将来。”庄子说:“物无大小,皆存

明日之主。”荀子说过:“学以待明日。”佛儒道对明天有着不同的期待。“先天下之忧而忧”,这是把关怀留给明天;“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把忠贞留给明天;“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把奉献留给明天。(选自05年高考满分作文《留给明天》)

【所用话题】

留给明天(05年天津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语段中所引名言诗句,紧扣作文题目《留给明天》在短短的一段文字中,考生引用六句话从不同的侧面表现话题,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经典。当然就各句的不同内涵,我们还可以把它们分别用在不同的主题文章中,比如思索、奉献、坚贞等等,可以根据文章和主题的需要来选择。

【素材展示4】

上溯历史长河,会发现无数人将自己沉浸于今日的苦痛之中不能自拔,却也有无数人将生命留给了明天,楚大夫沉吟江畔,九死未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采菊南山,躬耕陇亩。他们选择把一切留给明天。屈原将自己的清白留给了后人,换来了世人的赞叹与怀念;武帝将自己的豪迈留给了后人,换来了历史的评价,更换来了无数后人的尊崇;陶潜将清贫留给了自己,却换来自己一生在安逸与平静中度过。

留给明天,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正如一位哲人所言:“我用我的一生染绿一片叶子,却将它的金黄留给了明天。”这是何等的无私奉献——不求向今天索取,但求将自己能给予的一切留给明天。(选自05年高考满分作文《留给明天》)

【所用话题】

留给明天(05年天津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语段中,考生先用一组排比句列举先人将生命,其实是精神,是人格魅力留给后世的事例,然后阐述这是一种态度,一种责任,随后引用哲人关于一片叶子的名言不仅总结了上文,更因着这一片叶子的奉献而引发读者的思考。

【素材展示 5】

我们的成长更要呼唤人文品格的修养,古之圣贤“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塑造自身的品性正是一种独特的人文品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中,多少也包含着胸怀宇内的人文关怀。而如今,在商业化大潮的冲击下,种种最为质朴的、关系人类生存的人文品格都被忽略了。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哲学的被冷落。自泰勒斯以来的古希腊这一哲学盛世早已“一日难再晨”。古典主义哲学的高潮在黑格尔之后也戛然而止。哲学家成了世上最孤独的人,而哲学成了被忽略的财富。 “未经省察过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倘若我们的生命旅途、成长过程中缺乏对生存价值、人类理想的思索,我们必将湮没在市场化、商品化的浪潮中,成为某些哲学家所担忧的一个符号。(选自05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成长需要悉心的呵护》)

【所用话题】

审视当今文化生活为话题 ( 05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语段中通过引用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和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古训对比地指出现在在商品大潮冲击下人文品格的缺失以及对哲学的漠视,一句“一日难再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此的惋惜之情。我们知道“一日难再晨”是指时间的流逝,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作者在这里化用了这一名言表现惋惜与沉痛之情,使说理更形象易懂。此外在表现惜时、修养、人格、尊严等的文章中同样可以适时地引用这些名言警句来提升作文的文化含量。

【素材展示6】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的人遇到问题,喜欢刨根问底,一定要弄个明白。而有的人却害怕问题,不敢正视问题,更不原意提出问题。孔子曾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又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就是告诫我们,只有好问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清代刘开说得好:“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也!”(选自06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问与不问》)

【所用话题】

以“问”为话题( 06年四川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文段紧承上一段关于德国教堂上的一个符号“ω”的故事,引出“问与不问”的差别,本段在论述的基础上又引用孔子与刘开的话从正方两方面进行论证,进一步阐释只有好问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提升了文章的深度。我们知道孔子是大教育家,我们学习过很多他的关于教育、学习、思考的名言,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应用到我们的写作中来。

【素材展示7】

想起《论语》里的那句话:“吾日三省吾身”。我决定从今天起,不,从此时起,每天给自己写一张纸条。我要在客厅、厨房、卧室、书房,甚至洗手间里,贴上这些纸条,我要分分秒秒地警醒自己:再不要以口犯罪。我祈望这些纸条所带的信息慢慢进入我的心,进而洗涤我的心,最后洁净我的口。以下是部分纸条的内容。

记住:你的话语是带着能力的,它既能建造人,也能伤害人。(选自06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三省吾身》)

【所用话题】

带“三”词语的联想和感悟 ( 06年湖北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本来是说曾子每天做后面提到的三件事来自我反省。现在用这句话是告诉我们要时常反省自我,考生正是以此确定写作重点,此“三省吾身”为题,最后引用名言做结,不仅紧扣主题,而且回应文题,使得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同时引用名言、诗句为标题,可以收到简洁凝练、以少胜多的效果。

【素材展示 8】

谁说黄种人不能拿第一 —— 亚洲飞龙刘翔激动陈辞的时刻,国人欢呼。当鲜花和掌声涌来的时刻,请看我们的中国帅哥那黝黑的脸,无需别的证据,证词,你

我已明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选自05年安徽高考满分作文《逃不掉的命题》)

【所用话题】

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 05年全国卷一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刘翔奥运夺冠国人为之振奋,这并非偶然,《警世贤文》中的这一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道出了必然所在。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无不充溢着血汗,天道酬勤,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收获,这也正是这出人意料与清理之中的辩证所在。

二诗词

【素材展示1】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饮酒也有技巧,同哪些人共饮中的学问最大,李白将它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尽管没有知己相伴,但也不能因此克制自己的欲望啊!与明月、小舟青山、影子、黄河为伍,尽管它们不能饮,但可以因此扫除心中的寂寞!还要说什么呢?(选自06年湖北卷满分作文《月下独酌》)

【所用话题】

由“三”引发的联想和感悟 (06年湖北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两句均出自李白的《将进酒》,李白这一豪放洒脱的诗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酒成就了他的诗,可以说是“无酒不成诗”,“诗仙”亦为“酒仙”。文章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说开来,以《将进酒》中的这两句来收尾,循题《月下独酌》去想象,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李白“饮酒文化”的诠释,可以说是想象丰富,意蕴深厚。

【素材展示2】

找准位置,需要肯定自我,相信自我,用一颗不屈的心擎起理想千斤。

也许我们“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也许我们“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也许我们“仰天长啸出门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但“天生我材必有用”中有几多豪迈与洒脱。真正的英雄是自我肯定自我相信中升起的伤痕累累的星。(05年黑龙江高考满分作文 《找准位置,绽放光彩》)

【所用话题】

位置和价值 (05年全国卷二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杜甫晚景凄凉之时作《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苏轼获罪之时填《临江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李白抛却纸醉金迷高歌“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些豪迈与洒脱之中作者看到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价值,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生命同样可以绽放光彩,这些诗句的引用,恰当的诠释了文题,同时也可见作者深刻的见识,丰厚的学养,理性的思考。

【素材展示3】

我的目光停留在历史的湖畔,流水潺潺,鹤汀凫渚。历史的风猎猎作响,我听到一个响亮的声音:“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个老人的声音又从远处隐隐约约地飘忽而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于是,我懂得了生命的绝唱应当如豹尾一般高亢有力,如帕瓦罗蒂的男高音般使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选自05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生命的绝唱》)

【所用话题】

风头猪肚 豹尾 (05年江苏搞好作文题)

【素材点拨】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语出王勃《滕王阁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出自曹操《龟虽寿》,这两句诗都表明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以及理想的人格境界,虽已老矣,但仍豪情满怀,这正是如豹尾一样高亢有力的生命的绝唱。恰当的引用诗文,如锦上添花,可以凸现文章的靓点。

【素材展示4】

为了社会的安定,中国驻伊拉克外交官孙必干于花甲之年临危受命,远离故土。为了达成安定和平,他游刃于战火之间,为了挽救生命,他翰旋于死亡边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选自05年高考满分作文《说“安”》)

【所用话题】

说“安” (05年北京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在《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这首诗中留下的。林则徐在赴新疆的途中, 赶上黄河决口,他治水有方,早就闻名,奉旨总办河务的是大学士王鼎。知道他熟悉河工情形,便要求道光皇帝将他派来为治河效力。王鼎满望功成林则徐可因此得到赦免,谁知次年河工办完,注明“于合龙日开读”的皇帝谕旨竟是:“林则徐于合龙后,着仍往伊犁。”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林则徐留下了这首悲壮的诗篇。也给后人留下了这震撼人心之千古绝唱,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也激励了无数志士仁人。考生在这里引用这句话,恰当地表现外交官孙必干的为社会安宁临危受命,忘我工作的精神。

【素材展示5】

一枝花能有多少色彩

一个人能有怎样的对白

尘封的心灵,又有多少无奈

只是因为

那心窗迟迟不开

如果你不想拥抱悲哀,就请你和我一起,轻轻触摸心灵深处的窗棂,使它内外明净,从此无尘。

不曾碰触的窗才会积满灰尘,心窗更是如此。扫掉灰尘,就意味着敞开你的心扉,从此不再封闭。而后,便是不曾目睹过的姹紫嫣红。(选自05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心窗无尘》)

【所用话题】

审视当今文化生活为话题 ( 05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文章开篇引用现代诗歌引出话题“心窗”,“尘封的心灵,又有多少无奈/只是因为/那心窗迟迟不开”,只有敞开心窗,不再尘封,便是不曾目睹过的姹紫嫣红。现代诗歌的引用不仅起到了引出话题的作用,同时也因着它的内涵的丰富且易懂,更好地切入了文题,同时也给文章平添了一份诗意的美。

【素材展示6】

雕琢友情幸福,是黄鹤楼下,“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伫立身影;是阳关驿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临别劝言;是雁门关外,“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壮怀激情。雕琢幸福天使,让我在友情的长河里“沉醉不知归路”。(选自06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用牡褡列腋l焓埂罚?/p>

【所用话题】

雕琢心中的天使 (06年广东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文段中考生连续引用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王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些耳熟能详的表现友情的诗句来雕琢幸福的天使,让读者和自己一起沉浸在友情的长河里,就文章本身而言,精心引用大量名句,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意蕴。

【素材展示 7】

顺着历史长河,无数旷达之士莫不泰然处之。

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吗?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行者吗?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吗?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出“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所以,我们应该忘记别人的嘲讽,如忘掉五年前的一次感冒一样;原谅别人对我们的伤害,如原谅天有晴有阴一样。我们要记住初生婴儿的第一次笑容,我们要记住八旬老翁没牙的掩笑。(选自05年四川高考高考满分作文《那阵风吹过》)

【所用话题】

忘记与铭记 (05年四川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选段中考生大量引用陶渊明和苏轼的诗句来反映他们旷达的性格和对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泰然处之的人生态度,进而表现文章的主题:当那阵风吹过以后,我们该忘掉什么,又该记住什么。有言曰“言为心声”,无须作者多言,这些诗句已然是最好的诠释:忘却痛苦失意,铭记世间美好。

【素材展示8】

若生为林木,我当欣欣以向荣; 若生为幽草,我当萋萋而摇绿。 如果是小草,就不要羡慕大树的伟岸参天,你依然可以长成一片翠绿;如果是麻雀,就不要羡慕雄鹰的搏击飞翔,你依然可以在枝桠间寻找快乐;如果是小溪,就不要羡慕大海的惊涛拍岸,你依然可以在山涧自由流淌。生而为人,就不要羡慕别人的天赐良机,作回自己,给自己一方天空。(选自06年全国卷一高考满分作文《给自己一方天空》)

【所用话题】

展现自我(由寓言故事产生的话题之一)(06年高考全国卷一作文题)

【素材点拨】

晋·陶潜《归去来辞》有“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说的是万物应时而生,树木葱茏,小溪长流,作者在这里没有直接引用诗句,而是化用了诗句“木欣欣以向荣”为自己的文章所用,并

套用一句“草萋萋而摇绿”,意在表明找准自己的位置,即使微小,但并不渺小,一样可以给自己一片天空。

三 俗语典故

【素材展示1】

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似乎成为了画界一条不可逾越的高山。若刻意模仿,必定邯郸学步。但是齐白石之后,又有多少虾随意舞动那一纸清波;徐悲鸿之后,又有多少骏马任意奔驰出一卷平川。我们要做的仅仅只是表现出自己,展现自己的风采。(选自06年全国卷一高考满分作文《给自己一方天空》)

【所用话题】

展现自我(由寓言故事产生的话题之一)(06年高考全国卷一作文题)

【素材点拨】

文段承上,从反面说理,如果一味效仿,无异于邯郸学步。成语“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说得是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邯郸人走路很好看,就赶去邯郸跟人家学习步法。可是,折腾了许多年,他不仅没有掌握邯郸人走路的独特技能,而且忘记了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结果只好爬着回家了。文中作者恰当地应用了这个成语,一语中的破解作文材料,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有主见,不要盲目崇拜别人。固然,学习别人的长处,是为了弥补自己的短处,但是为了学习他人而把自己的长处丢掉,这是贻笑大方的事。

【素材展示2】

贾子屏气凝神,耳不旁听,目不斜视,双目静放神采,步步斟酌,内含杀机,步步紧逼,却被老禅师似无意的一子轻易化解。

贾人锲而不舍,步步为营,更加小心翼翼。

禅师不动声色,含笑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还望施主当放则放。”贾人却不为禅语所动,一心只为赢棋。

禅师轻轻一点,一子落下,贾子损兵折将。(选自06年天津卷《愿景》)

【所用话题】

愿景 (06年天津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的这首《见性偈》,语承神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惹尘埃。”在浩瀚的禅宗诗偈中,是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首。考生在这里借对弈中禅师与贾人所语,意在表达愿景“和”的主题,正如作者所言“和便是这人生的境界,生活的机趣,精神的逍遥,心灵的解放,人生的愿景。”这心无旁骛的佛家净语与祥和的主题交相辉映,融为一体,不可不说考生之聪慧,令人叫绝。

【素材展示3】

贾人似有所悟,朗声道:“可是因为?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

禅师会心一笑,道:“不可说。佛曰:? 不可说? ”。

贾人遥望山间翠竹黄花,恍然顿悟,淡淡道:“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大师,我们和了吧。”

禅师将棋子轻轻放于棋盘之上,会心莞尔合十,道:“阿弥陀佛。”(选自06年天津高考满分作文《愿景》)

【所用话题】

愿景(06年天津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当局者迷”出自《宋书·王微传》,是王微在一封书信中首先使用的。据史书记载,王氏家族有不少家族成员精通下围棋,“烂柯”这一典故中的主人公王质必是王氏家族成员的缩影。王微作为王氏家族的成员,对王家世代善弈者应该是知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则成语,意思是说,当事人容易糊涂,而局外人往往清楚。局的本意就是棋局。考生在此引用这句话,可谓是一语双关,既了悟了禅师所指,也引出了下一句“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大师,我们和了吧。”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文章的主题也就不言而喻了。

【素材展示4】

一代先贤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从中我们看到了责任,看到了毅力和奉献。因此,我们很容易明白古代劳动人民是凭什么“人定胜天”的。大禹治水,成功当之无愧吧?

一代名主刘备“三顾茅庐”,从中我们看到了礼贤下士,以诚待人,也看到了不屈不挠的优秀品质。因此,我们很容易明白诸葛孔明为何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最终三分天下,谁还能说“不”呢?

一代圣人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从中我们看到了谦虚、好学,看到了教育家崇高的精神境界。因此,我们很容易明白孔子为何能够成为一代文圣,为何千年之后世人仍去祭拜他。孔子名垂千古,也够文化的吧?

一个“三”字包罗万象,一个“三”字浓缩了大千世界。(选自湖北高考满分作文《说“三”道“世”》)

【所用话题】

带“三”词语的联想和感悟 (06湖北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三段文字,考生每一段都没有离开“三”字,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无私奉献传美名,刘备“三顾茅庐”,委自枉屈成帝业,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谦虚好学作圣人,每一个“三”的背后都有一段佳话,都是一段历史,也都是一方世界。正因着这无数的“三”,才成就了这精美的文章。

【素材展示5】

读书人是要有点书生意气。或者说,书生意气本来就是指读书人身上

透露出来的那种气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读书人追求知识以至完全摒弃一切杂念的意气;“身无分文,心忧天下”,是读书人踌躇满志、豪情万丈的意气;“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读书人高洁孤愤、藐视权贵的意气。(选自06年湖南卷高考满分作文《谈意气》)

【所用话题】

谈意气 (06年湖南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古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文段中考生引用不同的名言诗词阐述书生意气。专心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忧心似“身无分文,心忧天下”、雄心如“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从不同的侧面反映读书人的意气。当然,就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一语,也可以用于反面材料中,如死钻书本,对世事人情漠不关心并不可取等等。可视主题不同而加以诠释。

【素材展示6】

欧阳修的《浪淘沙·把酒祝东风》中的“今年花胜去年红”,是说今年的花开得更鲜艳、更繁盛,用意却在“以乐景写哀”表现伤感的情绪。此刻,细细咀嚼此句,我感悟到的并不是“一代更比一代强”、“芝麻开花节节高”之类。而是得到了“欲使今年花胜去年红,必须自信努力不放弃”的启示。(选自05年辽宁高考满分作文《今年花胜去年红》)

【所用话题】

今年花胜去年红 (05年辽宁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此段为文章的开头,考生从解释、理解题意入手开篇,这是命题作文常见的手法之一。可贵的是文章的开头还恰当引用名言、俗语, “一代更比一代强”、“芝麻开花节节高”正是对“今年花胜去年红”的最通俗的理解,这样开篇的好处可以快速切入,亮出观点。同时也引入“花胜去年红”的原因的分析,这也便于引起读者的注意、了解和把握。

“机会永远都只偏向有准备的大脑”这句话大家想必都不会陌生。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些伟人在通往成功的路途中所作的努力吧,看一下他们所流下的汗水,看一下他们成功背后的必然„„(选自05年全国卷一满分作文《一切尽在情理中》)

【所用话题】

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2005年全国卷一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机会永远都只偏向有准备的大脑”一句尽人皆知的俗语,考生信手拈来,用在这一个过渡段中,不仅切合题目《一切尽在情理之中》,同时也引出对下文伟人事例的叙述,一切显得是那样自然,不禁让人想到一句古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同样

这句话也可以用在以机遇为话题的作文中。

【素材展示 8】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世事内外变化多端,观念出入繁杂无比。我们不一定都要像陶潜一样“出”,也不一定要像李白一样“入”,而是要万物归于一心。俗话说得好。“心净自然凉”,只要内心真诚、纯净,又为何去理会污秽的俗事呢?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大隐隐于市。(选自05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大隐隐于市》

【所用话题】

出与入 (2005年湖北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名人名言、诗词歌赋、俗语谚语,往往具有很强的哲理意蕴和启示作用。文段中先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总结上文,然后以一句俗语“心净自然凉”告诉你如何去做,最后以一句名言“大隐隐于市”收束全文,揭示了“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万物归于一心”的意义。

【素材展示 9】

中国有句古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是预防“三人成虎”陷阱的最好武器。无论是作为一般人,或是领导者都应拥有一个好心态,来对待周围的人或事,否则就会被人利用而掉进“三人成虎”的陷阱,人才因此而被淹没,甚至对别人或国家造成极大的伤害和损失。作为领导者,更应全盘衡量,任用贤能,听取多方面的建议,才不会被谣言所蒙蔽;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份子,我们更不应因自己一点私心而算计别人,应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以科学的眼光来辨别事物,让正义和善良来支配自己的言行。(选在06年湖北

高考满分作文《警惕“三人成虎”的陷阱》)

【所用话题】

带“三”词语的联想和感悟 (06湖北高考作文题)

“三人成虎”语出《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意思是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后用这个成语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文章从这一故事说开来,告诫人们不要掉入“三人成虎”的陷阱,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俗语“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正好与“三人成虎”意义相对,用这一俗语意在论述如何预防“三人成虎”,言简意赅,意蕴深刻。

来自考场作文的经典素材 第一章 课本素材——腹有诗书气自华

1.人物

【素材展示1】

我策一匹骏马,在昏黄的古道上奔驰。然而,官场的尔虞我诈,世俗的道貌岸然绊住我奔跑的脚步,无情的现实冷却了我一腔热血。是啊,想当年力士为我脱靴,贵妃为我磨墨,那该是我仕途上奔跑得最顺畅的时期啊。

可是,无意间我看到了力士谄媚的丑态和贵妃不可告人的笑,我觉得我应该永远让我奔跑的双脚停滞不前,离开这黑暗的金马门。我清醒地知道,我宁愿散尽千金,只求一醉,也不愿摧眉折腰,做大唐的“御用文人”!

于是我带上一把佩剑,把一杯酒去寻访我暂且放在名山的白鹿,永远跨出黑暗的仕途之门。 昔日我骑御赐骠马奉诏奔驰,今日我骑白鹿奔向我梦寐以求的远方。浊酒深酌,重返喜地,寻幽豪饮,同销万古情愁,南下吴越,梦游天姥,齐叙难酬鸿志。奔跑让我屡跌屡撞,奔跑又让我获得心灵的超越——思想,永远在徘徊和失意中成熟。(05湖南高考满分作文《勇敢奔跑 勇敢超越》)

【素材出处】

第三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所用话题】

跑的体验(05湖南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李白向来就是豪放不羁、洒脱纵情的代表,而《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即是他这种自由个性的体现。考生能紧紧抓住李诗中的精华句“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展开想象,大胆创新,对李白藐视权贵的行为做真切描绘,展现李白在奔跑中获得心灵的超越的中心。第一人称的使用,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素材展示2】

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出“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

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05全国卷ⅲ高考满分作文《那阵风吹过》)

【素材出处】

第四册苏轼《赤壁赋》

【所用话题】

忘记与铭记(05全国卷ⅲ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中国历史中遭贬谪、怀才不遇的文人颇多,苏轼便是其中一位。受“乌台诗案”牵连,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面对滔滔东去的大江水,面对曾经烽烟缭绕、战火纷飞的古赤壁,苏轼高歌“大江东去”,一抒心中豪情。试想,若没有忘记被贬谪后的失意,怎会有如此激越的高歌?若没有淡泊从容的胸怀,又怎能有如此冲天的万丈豪气?考生用细腻的笔触,展示了苏轼的胸襟;用泼墨式的引用,诠释了苏轼的从容。苏轼也用他博大的胸怀和儒雅的从容,让后人铭记住了他——中心“忘记与铭记”也就水到渠成地凸显出了。

【素材展示3】

经历了少年的意气风发、锋芒毕现与青年时的思考,人,终于要真正成熟起来了。他不再像年少时那样刺目得不可接近;他开始散射出圆润柔和的清辉。他渐臻圆满。黄州的苏东坡不再是那个傲世的才子,或高高在上的官员,他回归成了“寂寞东坡一病翁”,他只是一个淳朴真挚的文人。他在赤壁怀古,在林间穿行;他不再计较仕途上的得失,他的眼界已经由平面的当下扩展到立体的古今。他的内核充实了。他敢于吟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坦然地在山路上行走。他的前后《赤壁赋》,成为中华文化中不朽的篇章,被一代代地传诵。这便是真正的成熟。不是抵抗,不是愤怒,不是针锋相对,而是如山间的朗月,圆满无缺,向世间洒下清朗的光芒,却自生自落,不因外物而随波逐流,这就是人生的大境界。(05福建高考满分作文《圆润锋芒》)

【素材出处】

第四册苏轼《赤壁赋》

【所用话题】

圆润与针锋(05福建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苏轼的人生是波折的,但有波折才会有成熟。本文就选用了苏轼的人生经历作材料,写出苏轼由年少时“锋芒毕露”到中年时“圆润柔和”的人生历变,这是一个渐臻圆满的过程,是人生的必经阶段,是人生成熟的体现,更是人生境界的修炼。考生目光独特,选了这则熟悉而蕴含深刻

的材料,为文章增添了思维敏锐的色彩;行文汪洋恣肆、从容不迫,更是赢得了阅卷老师的青睐。

【素材展示4】

滚滚红尘,不尽爱恨情愁,芸芸众生,谁能乘云归去?与其在俗世间

滚打,不如畅饮山巅,与红日沉浮。南山下的雏菊,映着一张沧桑而同样有花儿般笑容的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污浊的尘世,无尽的诱惑,金钱、爵位、声名,然而,这些海市蜃楼般的期盼,谁又能真正看得清呢?有时,回头不顾,在青山外眺望这似云似雾的一切,也是一种勇气。(06山东高考满分作文《眺望》)

【素材出处】

第二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所用话题】

透过现象看本质(06山东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中国的文化传统很讲究“含蓄”,“含蓄”也是美的一种体现。考生的这一段文字就写得相当含蓄,也可以称得上是“美”了。读者乍一看,似乎不明了该段的描述对象,细加体会后才发觉写的是归隐园田的陶渊明,这就是考生构思的高妙之处。陶渊明的事例,人皆尽知,明叙就落俗套了,但考生使用了“含蓄”的写法,隐去了陶渊明的名姓,这就给阅卷老师带来了新鲜之感,也因此吸引住了阅卷老师的眼球而受到了青睐,摘得了满分的桂冠。是啊,污浊的尘世,又有几人能看透彻呢?舍乘云归去、戴月荷锄的陶渊明,又有谁呢?只因为他有能穿透云山雾海的犀利目光和如水般清澈的心灵。

【素材展示5】

我们如何才能让仰望星空的人了解现实,又如何才能让飞上星星的人保留梦想呢?

在那个人人埋怨的时代,沈从文先生目瞩了现实的残酷,却依然将那个江南小城写成了山美、水美、人美的世外桃源。现实没有湮没他对人生的希望,他用一份最原始的情感和一颗赤子之心看待这个社会,看待自己的人生。他没有沉醉于自己的幻想,亦没有让现实麻木自己的心灵。

张允和先生亦是一位智慧的老人,她一生经历了大富大贵,也经历了战火纷飞、十年浩劫,而她却永远保有一副悲天悯人的情怀、一颗永不衰老的童心。她那悲天悯人的情怀使她正视现实并战胜现实,而她那颗永不衰老的童心则使她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都不放弃幻想和权利。(06山东高考满分作文《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素材出处】

第二册沈从文《边城》

【所用话题】

梦想与现实(06山东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考生选用了“凤凰之子”沈从文和其夫人张允和的素材,从正面来论证自己的论点——“正视现实,但不委身于现实;保持幻想,但不沉溺于幻想”,与前文的反面事例相对应,正反结合,很具说服力。在处理材料上,考生没有陈述故事,而是对沈从文、张允和二人的经历和思想作了高度提炼与概括,语言精练而富深意,促人深思。

【素材展示6】

看着你坐在案边奋笔疾书,写着那部旷世之作。人们只会钦佩你,佩服你忘记了宫刑的痛苦与耻辱。仅凭着一股“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信念写着别人的事迹,却忘记自身的荣耀。但是,你的事迹彪炳史册,名字流传千年。人们铭记着你,就如记得你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05全国卷ⅲ高考满分作文《烟随风逝,名随史流》)

【素材出处】

第六册第四单元

【所用话题】

忘记与铭记(05全国卷ⅲ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第六册语文课本第四单元是历史散文单元,所选四篇文章皆出自太史公司马迁之手,这就为同学们了解司马迁其人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材料。针对“忘记与铭记”的话题,考生选择了用司马迁的事例来作阐释。对司马迁而言,他“忘记了宫刑的痛苦与耻辱”,为实现心中的理想而奋笔疾书,终成巨制。于是,他的名字就光耀了史册,被后人铭记。考生对司马迁的事迹作了合理的剪裁,截取了其中的一个相对面,阐明了“忘记该忘记的,

留下该留下的”这一中心。

【素材展示7】

无意中想起了海子,那个传说中始终愤世嫉俗的诗人。当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成为希腊神话一般的虚幻时,海子无言了。在他的眼睛里,整个世界,远看是伊甸园盛开的美丽花朵,近看才知是这个世界给他的失望。大海留不住他,春天也留不住他,诗歌的翅膀折断了,只剩下山海关的铁轮隆隆而过,海子的灵魂伴随伸向远方的铁轨通向了天堂。有人问,到底是什么伤了他,伤了这个时代的诗人,人们也许不明白,因为自己置身这个世界,未曾远观它的美好。文人与世俗的距离永远太大,反差太大。在海子焚烧诗集的熊熊火焰里,盛开了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世界。这距离是悲剧,是文学女神的眼神。远望与近观的世界让海子在天堂与地狱之间完成了本质上的蜕变。我想,仍然坚持远观世俗的海子永远幸福。

这就是距离的美感。(06山东高考满分作文《守望遥远·我们的天堂》)

【素材出处】

第一册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所用话题】

距离的美感(06山东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此段文字可谓文字灵动,文思泉涌,考生很有自己的感悟。考生对原诗的寓意是有所把握的,并体现出了对“距离的美感”“守望遥远”的古雅含蓄的认识。海子的世界是不可捉摸的,但考生却能抓住“文人与世俗的距离永远太大,反差太大”这一点来观看海子的内心世界,视角比较锐利。

第八章中国名言、俗语、诗词、典故

一 名 言

【素材展示1】

古人云“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写得是沉醉灯影书香的境界;今人也说“给我一本好书,一杯清茶,一壁炉火,吾愿足矣”,表达的是对书的情有独钟;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还说:“只愿我走到香丘尽处的那一天,有人放几本耐看的书在我的棺材里,就是下地狱也没什么了不起”。可见书是她的伴侣。古今中外,像这样的书迷、书虫真可谓数不胜数,可目前中国读书的人为何越来越少呢?(选自06年全国卷ⅱ满分作文《人

不读书为哪般》)

【所用话题】

读书率走低与网上阅读迅速增长 (06年全国卷高考作文)

【素材点拨】

“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是清代纪晓岚书斋的题联,青山似书,红豆如灯,为其一生最喜爱之物,表现出作者夜深人静孤灯苦读的勤学精神,令人起敬。

“给我一本好书,一杯清茶,一壁炉火,吾愿足矣”出自美籍华人丛苏的《我与书癖》。里面记录了这样一件事:美国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一本预言小说《海滩

上》拍成电影,这部电影的上演为六十年代初期的美国社会罩上一层悲观灰色的黯云。当时有人向在校的大学生们做了一个调查,问:“如果世界末日将至,你只有两个钟头的时间好活,你要用那个时间做什么? ”百分之八十的女生回答:“要赶紧跑到附近的男生宿舍里,去抓一个男生去爱去! ” 丛苏先生对这样的做法极为不满。他的回答是:“给我一本好书、一杯清茶、一壁炉火、一些古典音乐(必要时,后三者可免) ,吾愿足矣! ”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选择读书,至死不渝,可敬可慕。考生在文章的一开始引用名言对比地提出议题“目前中国人读书为何越来越少?”不仅紧扣题目,而且发人深思。

【素材展示2】

倾国倾城的容貌,抵不过岁月的沧桑,但是内在的美,以及从心里散发的气质,却如水晶般清澈,淡而清凉,空无明净,历经岁月淘洗却韶华依旧。我不明白还有谁能说出“生命从八十岁始”的话语,我不知道还有谁能含泪吟唱“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着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见悲凉”。(选自06年上海卷满分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

【所用话题】

我想握住你的手(06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生命从八十岁始”表现了一种乐观、一种豁达;“爱在左,情在右。在道路的两旁,我们随时播种随时开花,使一路上穿枝拂叶的人. 即使走过荆棘,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同样是一种乐观,一种博大的爱,同时也见冰心老人的勇敢和坚毅,考生引用这两句话,正是从中感受到了冰心的这种精神,“我想握住你的手,握住你那勇者般强劲的手,去承担磨难与挫折。”所以在表现乐观、艰难、勇敢的话题中同样可以引用。

【素材展示3】

佛语有云:“有大慈悲心,则必有大将来。”庄子说:“物无大小,皆存

明日之主。”荀子说过:“学以待明日。”佛儒道对明天有着不同的期待。“先天下之忧而忧”,这是把关怀留给明天;“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把忠贞留给明天;“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把奉献留给明天。(选自05年高考满分作文《留给明天》)

【所用话题】

留给明天(05年天津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语段中所引名言诗句,紧扣作文题目《留给明天》在短短的一段文字中,考生引用六句话从不同的侧面表现话题,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经典。当然就各句的不同内涵,我们还可以把它们分别用在不同的主题文章中,比如思索、奉献、坚贞等等,可以根据文章和主题的需要来选择。

【素材展示4】

上溯历史长河,会发现无数人将自己沉浸于今日的苦痛之中不能自拔,却也有无数人将生命留给了明天,楚大夫沉吟江畔,九死未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采菊南山,躬耕陇亩。他们选择把一切留给明天。屈原将自己的清白留给了后人,换来了世人的赞叹与怀念;武帝将自己的豪迈留给了后人,换来了历史的评价,更换来了无数后人的尊崇;陶潜将清贫留给了自己,却换来自己一生在安逸与平静中度过。

留给明天,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正如一位哲人所言:“我用我的一生染绿一片叶子,却将它的金黄留给了明天。”这是何等的无私奉献——不求向今天索取,但求将自己能给予的一切留给明天。(选自05年高考满分作文《留给明天》)

【所用话题】

留给明天(05年天津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语段中,考生先用一组排比句列举先人将生命,其实是精神,是人格魅力留给后世的事例,然后阐述这是一种态度,一种责任,随后引用哲人关于一片叶子的名言不仅总结了上文,更因着这一片叶子的奉献而引发读者的思考。

【素材展示 5】

我们的成长更要呼唤人文品格的修养,古之圣贤“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塑造自身的品性正是一种独特的人文品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中,多少也包含着胸怀宇内的人文关怀。而如今,在商业化大潮的冲击下,种种最为质朴的、关系人类生存的人文品格都被忽略了。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哲学的被冷落。自泰勒斯以来的古希腊这一哲学盛世早已“一日难再晨”。古典主义哲学的高潮在黑格尔之后也戛然而止。哲学家成了世上最孤独的人,而哲学成了被忽略的财富。 “未经省察过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倘若我们的生命旅途、成长过程中缺乏对生存价值、人类理想的思索,我们必将湮没在市场化、商品化的浪潮中,成为某些哲学家所担忧的一个符号。(选自05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成长需要悉心的呵护》)

【所用话题】

审视当今文化生活为话题 ( 05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语段中通过引用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和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古训对比地指出现在在商品大潮冲击下人文品格的缺失以及对哲学的漠视,一句“一日难再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此的惋惜之情。我们知道“一日难再晨”是指时间的流逝,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作者在这里化用了这一名言表现惋惜与沉痛之情,使说理更形象易懂。此外在表现惜时、修养、人格、尊严等的文章中同样可以适时地引用这些名言警句来提升作文的文化含量。

【素材展示6】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的人遇到问题,喜欢刨根问底,一定要弄个明白。而有的人却害怕问题,不敢正视问题,更不原意提出问题。孔子曾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又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就是告诫我们,只有好问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清代刘开说得好:“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也!”(选自06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问与不问》)

【所用话题】

以“问”为话题( 06年四川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文段紧承上一段关于德国教堂上的一个符号“ω”的故事,引出“问与不问”的差别,本段在论述的基础上又引用孔子与刘开的话从正方两方面进行论证,进一步阐释只有好问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提升了文章的深度。我们知道孔子是大教育家,我们学习过很多他的关于教育、学习、思考的名言,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应用到我们的写作中来。

【素材展示7】

想起《论语》里的那句话:“吾日三省吾身”。我决定从今天起,不,从此时起,每天给自己写一张纸条。我要在客厅、厨房、卧室、书房,甚至洗手间里,贴上这些纸条,我要分分秒秒地警醒自己:再不要以口犯罪。我祈望这些纸条所带的信息慢慢进入我的心,进而洗涤我的心,最后洁净我的口。以下是部分纸条的内容。

记住:你的话语是带着能力的,它既能建造人,也能伤害人。(选自06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三省吾身》)

【所用话题】

带“三”词语的联想和感悟 ( 06年湖北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本来是说曾子每天做后面提到的三件事来自我反省。现在用这句话是告诉我们要时常反省自我,考生正是以此确定写作重点,此“三省吾身”为题,最后引用名言做结,不仅紧扣主题,而且回应文题,使得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同时引用名言、诗句为标题,可以收到简洁凝练、以少胜多的效果。

【素材展示 8】

谁说黄种人不能拿第一 —— 亚洲飞龙刘翔激动陈辞的时刻,国人欢呼。当鲜花和掌声涌来的时刻,请看我们的中国帅哥那黝黑的脸,无需别的证据,证词,你

我已明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选自05年安徽高考满分作文《逃不掉的命题》)

【所用话题】

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 05年全国卷一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刘翔奥运夺冠国人为之振奋,这并非偶然,《警世贤文》中的这一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道出了必然所在。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无不充溢着血汗,天道酬勤,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收获,这也正是这出人意料与清理之中的辩证所在。

二诗词

【素材展示1】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饮酒也有技巧,同哪些人共饮中的学问最大,李白将它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尽管没有知己相伴,但也不能因此克制自己的欲望啊!与明月、小舟青山、影子、黄河为伍,尽管它们不能饮,但可以因此扫除心中的寂寞!还要说什么呢?(选自06年湖北卷满分作文《月下独酌》)

【所用话题】

由“三”引发的联想和感悟 (06年湖北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两句均出自李白的《将进酒》,李白这一豪放洒脱的诗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酒成就了他的诗,可以说是“无酒不成诗”,“诗仙”亦为“酒仙”。文章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说开来,以《将进酒》中的这两句来收尾,循题《月下独酌》去想象,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李白“饮酒文化”的诠释,可以说是想象丰富,意蕴深厚。

【素材展示2】

找准位置,需要肯定自我,相信自我,用一颗不屈的心擎起理想千斤。

也许我们“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也许我们“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也许我们“仰天长啸出门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但“天生我材必有用”中有几多豪迈与洒脱。真正的英雄是自我肯定自我相信中升起的伤痕累累的星。(05年黑龙江高考满分作文 《找准位置,绽放光彩》)

【所用话题】

位置和价值 (05年全国卷二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杜甫晚景凄凉之时作《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苏轼获罪之时填《临江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李白抛却纸醉金迷高歌“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些豪迈与洒脱之中作者看到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价值,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生命同样可以绽放光彩,这些诗句的引用,恰当的诠释了文题,同时也可见作者深刻的见识,丰厚的学养,理性的思考。

【素材展示3】

我的目光停留在历史的湖畔,流水潺潺,鹤汀凫渚。历史的风猎猎作响,我听到一个响亮的声音:“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个老人的声音又从远处隐隐约约地飘忽而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于是,我懂得了生命的绝唱应当如豹尾一般高亢有力,如帕瓦罗蒂的男高音般使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选自05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生命的绝唱》)

【所用话题】

风头猪肚 豹尾 (05年江苏搞好作文题)

【素材点拨】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语出王勃《滕王阁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出自曹操《龟虽寿》,这两句诗都表明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以及理想的人格境界,虽已老矣,但仍豪情满怀,这正是如豹尾一样高亢有力的生命的绝唱。恰当的引用诗文,如锦上添花,可以凸现文章的靓点。

【素材展示4】

为了社会的安定,中国驻伊拉克外交官孙必干于花甲之年临危受命,远离故土。为了达成安定和平,他游刃于战火之间,为了挽救生命,他翰旋于死亡边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选自05年高考满分作文《说“安”》)

【所用话题】

说“安” (05年北京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在《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这首诗中留下的。林则徐在赴新疆的途中, 赶上黄河决口,他治水有方,早就闻名,奉旨总办河务的是大学士王鼎。知道他熟悉河工情形,便要求道光皇帝将他派来为治河效力。王鼎满望功成林则徐可因此得到赦免,谁知次年河工办完,注明“于合龙日开读”的皇帝谕旨竟是:“林则徐于合龙后,着仍往伊犁。”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林则徐留下了这首悲壮的诗篇。也给后人留下了这震撼人心之千古绝唱,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也激励了无数志士仁人。考生在这里引用这句话,恰当地表现外交官孙必干的为社会安宁临危受命,忘我工作的精神。

【素材展示5】

一枝花能有多少色彩

一个人能有怎样的对白

尘封的心灵,又有多少无奈

只是因为

那心窗迟迟不开

如果你不想拥抱悲哀,就请你和我一起,轻轻触摸心灵深处的窗棂,使它内外明净,从此无尘。

不曾碰触的窗才会积满灰尘,心窗更是如此。扫掉灰尘,就意味着敞开你的心扉,从此不再封闭。而后,便是不曾目睹过的姹紫嫣红。(选自05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心窗无尘》)

【所用话题】

审视当今文化生活为话题 ( 05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文章开篇引用现代诗歌引出话题“心窗”,“尘封的心灵,又有多少无奈/只是因为/那心窗迟迟不开”,只有敞开心窗,不再尘封,便是不曾目睹过的姹紫嫣红。现代诗歌的引用不仅起到了引出话题的作用,同时也因着它的内涵的丰富且易懂,更好地切入了文题,同时也给文章平添了一份诗意的美。

【素材展示6】

雕琢友情幸福,是黄鹤楼下,“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伫立身影;是阳关驿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临别劝言;是雁门关外,“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壮怀激情。雕琢幸福天使,让我在友情的长河里“沉醉不知归路”。(选自06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用牡褡列腋l焓埂罚?/p>

【所用话题】

雕琢心中的天使 (06年广东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文段中考生连续引用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王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些耳熟能详的表现友情的诗句来雕琢幸福的天使,让读者和自己一起沉浸在友情的长河里,就文章本身而言,精心引用大量名句,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意蕴。

【素材展示 7】

顺着历史长河,无数旷达之士莫不泰然处之。

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吗?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行者吗?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吗?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出“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所以,我们应该忘记别人的嘲讽,如忘掉五年前的一次感冒一样;原谅别人对我们的伤害,如原谅天有晴有阴一样。我们要记住初生婴儿的第一次笑容,我们要记住八旬老翁没牙的掩笑。(选自05年四川高考高考满分作文《那阵风吹过》)

【所用话题】

忘记与铭记 (05年四川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选段中考生大量引用陶渊明和苏轼的诗句来反映他们旷达的性格和对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泰然处之的人生态度,进而表现文章的主题:当那阵风吹过以后,我们该忘掉什么,又该记住什么。有言曰“言为心声”,无须作者多言,这些诗句已然是最好的诠释:忘却痛苦失意,铭记世间美好。

【素材展示8】

若生为林木,我当欣欣以向荣; 若生为幽草,我当萋萋而摇绿。 如果是小草,就不要羡慕大树的伟岸参天,你依然可以长成一片翠绿;如果是麻雀,就不要羡慕雄鹰的搏击飞翔,你依然可以在枝桠间寻找快乐;如果是小溪,就不要羡慕大海的惊涛拍岸,你依然可以在山涧自由流淌。生而为人,就不要羡慕别人的天赐良机,作回自己,给自己一方天空。(选自06年全国卷一高考满分作文《给自己一方天空》)

【所用话题】

展现自我(由寓言故事产生的话题之一)(06年高考全国卷一作文题)

【素材点拨】

晋·陶潜《归去来辞》有“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说的是万物应时而生,树木葱茏,小溪长流,作者在这里没有直接引用诗句,而是化用了诗句“木欣欣以向荣”为自己的文章所用,并

套用一句“草萋萋而摇绿”,意在表明找准自己的位置,即使微小,但并不渺小,一样可以给自己一片天空。

三 俗语典故

【素材展示1】

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似乎成为了画界一条不可逾越的高山。若刻意模仿,必定邯郸学步。但是齐白石之后,又有多少虾随意舞动那一纸清波;徐悲鸿之后,又有多少骏马任意奔驰出一卷平川。我们要做的仅仅只是表现出自己,展现自己的风采。(选自06年全国卷一高考满分作文《给自己一方天空》)

【所用话题】

展现自我(由寓言故事产生的话题之一)(06年高考全国卷一作文题)

【素材点拨】

文段承上,从反面说理,如果一味效仿,无异于邯郸学步。成语“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说得是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邯郸人走路很好看,就赶去邯郸跟人家学习步法。可是,折腾了许多年,他不仅没有掌握邯郸人走路的独特技能,而且忘记了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结果只好爬着回家了。文中作者恰当地应用了这个成语,一语中的破解作文材料,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有主见,不要盲目崇拜别人。固然,学习别人的长处,是为了弥补自己的短处,但是为了学习他人而把自己的长处丢掉,这是贻笑大方的事。

【素材展示2】

贾子屏气凝神,耳不旁听,目不斜视,双目静放神采,步步斟酌,内含杀机,步步紧逼,却被老禅师似无意的一子轻易化解。

贾人锲而不舍,步步为营,更加小心翼翼。

禅师不动声色,含笑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还望施主当放则放。”贾人却不为禅语所动,一心只为赢棋。

禅师轻轻一点,一子落下,贾子损兵折将。(选自06年天津卷《愿景》)

【所用话题】

愿景 (06年天津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的这首《见性偈》,语承神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惹尘埃。”在浩瀚的禅宗诗偈中,是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首。考生在这里借对弈中禅师与贾人所语,意在表达愿景“和”的主题,正如作者所言“和便是这人生的境界,生活的机趣,精神的逍遥,心灵的解放,人生的愿景。”这心无旁骛的佛家净语与祥和的主题交相辉映,融为一体,不可不说考生之聪慧,令人叫绝。

【素材展示3】

贾人似有所悟,朗声道:“可是因为?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

禅师会心一笑,道:“不可说。佛曰:? 不可说? ”。

贾人遥望山间翠竹黄花,恍然顿悟,淡淡道:“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大师,我们和了吧。”

禅师将棋子轻轻放于棋盘之上,会心莞尔合十,道:“阿弥陀佛。”(选自06年天津高考满分作文《愿景》)

【所用话题】

愿景(06年天津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当局者迷”出自《宋书·王微传》,是王微在一封书信中首先使用的。据史书记载,王氏家族有不少家族成员精通下围棋,“烂柯”这一典故中的主人公王质必是王氏家族成员的缩影。王微作为王氏家族的成员,对王家世代善弈者应该是知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则成语,意思是说,当事人容易糊涂,而局外人往往清楚。局的本意就是棋局。考生在此引用这句话,可谓是一语双关,既了悟了禅师所指,也引出了下一句“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大师,我们和了吧。”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文章的主题也就不言而喻了。

【素材展示4】

一代先贤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从中我们看到了责任,看到了毅力和奉献。因此,我们很容易明白古代劳动人民是凭什么“人定胜天”的。大禹治水,成功当之无愧吧?

一代名主刘备“三顾茅庐”,从中我们看到了礼贤下士,以诚待人,也看到了不屈不挠的优秀品质。因此,我们很容易明白诸葛孔明为何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最终三分天下,谁还能说“不”呢?

一代圣人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从中我们看到了谦虚、好学,看到了教育家崇高的精神境界。因此,我们很容易明白孔子为何能够成为一代文圣,为何千年之后世人仍去祭拜他。孔子名垂千古,也够文化的吧?

一个“三”字包罗万象,一个“三”字浓缩了大千世界。(选自湖北高考满分作文《说“三”道“世”》)

【所用话题】

带“三”词语的联想和感悟 (06湖北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三段文字,考生每一段都没有离开“三”字,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无私奉献传美名,刘备“三顾茅庐”,委自枉屈成帝业,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谦虚好学作圣人,每一个“三”的背后都有一段佳话,都是一段历史,也都是一方世界。正因着这无数的“三”,才成就了这精美的文章。

【素材展示5】

读书人是要有点书生意气。或者说,书生意气本来就是指读书人身上

透露出来的那种气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读书人追求知识以至完全摒弃一切杂念的意气;“身无分文,心忧天下”,是读书人踌躇满志、豪情万丈的意气;“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读书人高洁孤愤、藐视权贵的意气。(选自06年湖南卷高考满分作文《谈意气》)

【所用话题】

谈意气 (06年湖南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古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文段中考生引用不同的名言诗词阐述书生意气。专心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忧心似“身无分文,心忧天下”、雄心如“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从不同的侧面反映读书人的意气。当然,就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一语,也可以用于反面材料中,如死钻书本,对世事人情漠不关心并不可取等等。可视主题不同而加以诠释。

【素材展示6】

欧阳修的《浪淘沙·把酒祝东风》中的“今年花胜去年红”,是说今年的花开得更鲜艳、更繁盛,用意却在“以乐景写哀”表现伤感的情绪。此刻,细细咀嚼此句,我感悟到的并不是“一代更比一代强”、“芝麻开花节节高”之类。而是得到了“欲使今年花胜去年红,必须自信努力不放弃”的启示。(选自05年辽宁高考满分作文《今年花胜去年红》)

【所用话题】

今年花胜去年红 (05年辽宁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此段为文章的开头,考生从解释、理解题意入手开篇,这是命题作文常见的手法之一。可贵的是文章的开头还恰当引用名言、俗语, “一代更比一代强”、“芝麻开花节节高”正是对“今年花胜去年红”的最通俗的理解,这样开篇的好处可以快速切入,亮出观点。同时也引入“花胜去年红”的原因的分析,这也便于引起读者的注意、了解和把握。

“机会永远都只偏向有准备的大脑”这句话大家想必都不会陌生。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些伟人在通往成功的路途中所作的努力吧,看一下他们所流下的汗水,看一下他们成功背后的必然„„(选自05年全国卷一满分作文《一切尽在情理中》)

【所用话题】

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2005年全国卷一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机会永远都只偏向有准备的大脑”一句尽人皆知的俗语,考生信手拈来,用在这一个过渡段中,不仅切合题目《一切尽在情理之中》,同时也引出对下文伟人事例的叙述,一切显得是那样自然,不禁让人想到一句古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同样

这句话也可以用在以机遇为话题的作文中。

【素材展示 8】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世事内外变化多端,观念出入繁杂无比。我们不一定都要像陶潜一样“出”,也不一定要像李白一样“入”,而是要万物归于一心。俗话说得好。“心净自然凉”,只要内心真诚、纯净,又为何去理会污秽的俗事呢?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大隐隐于市。(选自05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大隐隐于市》

【所用话题】

出与入 (2005年湖北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名人名言、诗词歌赋、俗语谚语,往往具有很强的哲理意蕴和启示作用。文段中先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总结上文,然后以一句俗语“心净自然凉”告诉你如何去做,最后以一句名言“大隐隐于市”收束全文,揭示了“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万物归于一心”的意义。

【素材展示 9】

中国有句古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是预防“三人成虎”陷阱的最好武器。无论是作为一般人,或是领导者都应拥有一个好心态,来对待周围的人或事,否则就会被人利用而掉进“三人成虎”的陷阱,人才因此而被淹没,甚至对别人或国家造成极大的伤害和损失。作为领导者,更应全盘衡量,任用贤能,听取多方面的建议,才不会被谣言所蒙蔽;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份子,我们更不应因自己一点私心而算计别人,应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以科学的眼光来辨别事物,让正义和善良来支配自己的言行。(选在06年湖北

高考满分作文《警惕“三人成虎”的陷阱》)

【所用话题】

带“三”词语的联想和感悟 (06湖北高考作文题)

“三人成虎”语出《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意思是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后用这个成语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文章从这一故事说开来,告诫人们不要掉入“三人成虎”的陷阱,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俗语“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正好与“三人成虎”意义相对,用这一俗语意在论述如何预防“三人成虎”,言简意赅,意蕴深刻。


相关作文

  • 高考作文指导作文4800字
  • 考场作文获取高分的领头因素是"立意",但仅靠立意是不行的,必须有好的素材来支撑.考生们在围绕同一主题选用不同素材,或将同一素材运用到不同主题上时,是有高下优劣之分的,从近年考场作文的分析情况来看,我们的作文素材运用还存在不少误区. 误区一:素材陈旧,难吸引人 [病例] 世界上最大 ...

  • 个性化素材成就高分作文作文3300字
  • 个性化素材成就高分作文 --2011年江苏高考作文阅卷心得 [摘 要] 高考中的优秀作文有很多是得益于个性化的素材,而个性化的素材来自于日积月累 .有了积累再加以整合,由此"一而二.二而三".用"一"串起素材的散乱"珍珠",从而连缀成精美的 ...

  • 高三作文备考必须落实的几个"一"作文3100字
  • 高三作文备考必须落实的几个一 高三学生,谁不想高考作文能一鸣惊人?而平日作文备考的实情却是学生经常沉陷于作文素材的汪洋,困惑于层出不穷的写作技法指导,考场上应急拼凑的又大多是无素材.无中心.无思路.无文采的平庸之作.那么,该如何利用高三有限的时间快速提高考场作文的得分呢?笔者认为,高三作文备考必须落 ...

  • "感动中国人物"刘丽作文素材:横看成"岭"侧成"峰"作文2400字
  • "感动中国人物"刘丽作文素材:横看成"岭"侧成"峰" 程必荣 [素材范例]"感动中国人物"刘丽 刘丽,29岁,来自安徽颍上县的农村姑娘.刘丽有五个兄弟姐妹,因家境贫寒,14岁那年,还在念初中就辍学了,她要外出打工,挣钱为 ...

  • 高考作文呼唤来自生活的质朴作文2100字
  • 在今年高考阅卷期间,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何永康教授在复查阶段,"打捞"了一篇综合判定为37分.题为<怀想天空>的考场作文.何教授把文章反复读了三遍,终于下定决心判了54分.从阅卷程序上看,何教授的"终审",比原先的评价高出了17分 ...

  • 历届中考作文经典语段作文19800字
  • 历届中考作文经典语段 考场是一个激烈的战场,如何才能在激烈的争夺中,拔得头筹呢?这就需要我们在作文的开头就先声夺人.先声夺人之美,可创设作文考场上先人一步的战绩.因此,考场作文时多花费点时间.多动点脑筋,写个好的开头,是十分必要的. 高尔基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象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 ...

  • 巧用课本素材,作文别有洞天教学设计作文4000字
  • <巧用课本素材,作文别有洞天>教学设计 董雪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训练学生分析运用课本素材的能力,并感受.把握课本素材的 中心,使之应用恰当. 2.过程与方法:教师点拨.启发,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训练,以达到分析表述课 本素材的方法,初步学会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养 ...

  • 考场作文素材:茶文化作文1700字
  • 考场作文素材:茶文化 [名言警句] 1.茶是故乡浓. 2.琴里知闻唯渌水, 茶中故旧是蒙山. 3.故人寄茶[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 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4.月余不敢费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唐]皎然 九日山僧 ...

  • 浅谈考场作文作文8400字
  • - 1 - 浅谈考场作文 考场作文在广义上是指学生在考试中按照考试题目的要求写作的文章,而就狭义而言指的是一种有着规范格式的用于考场作文的议论文. 议论文做为一种用于剖析论证某一事理的文章本就有着严谨的结构.这是由于议论文的这一特点,当学生面对考试作文题目时很大一部分选择议论文文体进行创作.在这么多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