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文作文13900字

初一作文

1

乞讨者

不管是什么时候,街上都是不会缺少乞讨者的。

举着个破碗,柱着个拐杖,颤巍巍地走过来,嘴里不住念叨着“行行好”之类的,声音低不可闻。

妈妈一脸厌恶地拉着我走开,然后告诉我:“遇见这种人不要给他们钱!电视里说他们都是些专业乞丐。他们在这儿讨饭好几年了,有些人讨到的钱都可以盖栋房子了!”

木木地听着,没有一点儿吃惊。这样的事情早已不是新鲜事,许多人抱怨如今人情淡漠,人们缺乏同情心。但在媒体一次次的曝光后,我们该怎样分辨,哪些人值得同情那些人不值得同情?

想起曾经做过的一篇英语阅读,同样是遇到明知是骗子的乞者,但作者的朋友还是给予了资助:“我知道他或许是骗子,但在十个人中哪怕只有一个人是真正需要帮助的,那些钱花的也是值得的。”

当时看到这句话时沉思良久。不由的又想到一个生物学家谴责那些花钱购买动物,然后放生者的话:“正是因为你们的行为,才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去捕捉这些动物,而在捕捉、运输的过程中有多少动物死去?这岂是你们买了放生就可以弥补的!”

两边皆有道理。或许正是因为人们同情心的姑息,才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产生惰性,选择这种没有尊严的、不劳而获。但一个没有同情心的社会会是怎样的恐怖与残忍?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又该怎么办呢?

2 是宁可错杀不可放过,还是就算有人滥竽充数也装做不知?这是个问题。

虽然一向对乞者没有好感,但还是被一个老人震撼。

头发全白,形容枯槁,一个人坐在路边,弹着自制的简陋到极致的木土琵琶,用嘶哑的声音,唱着听不出调子的歌。或许那已经不能说是唱,那深沉的调子是他生命的呐喊。老人让我想起艾青笔下的那只鸟,那只用生命歌唱的鸟。人们一直认为乞讨是卑贱的行为,但看着老人,我心中却不由在心里升起一股敬意。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乞者也可以如此令人尊敬。我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神情,庄重地掏出身上所剩不多的钱,放在老人面前。老人自顾自的唱着自己的调子,并不理会我的施舍。我却一点也不生气,相反却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人可以贫穷,但不可以没有尊严。

当我退回时,一对衣着光鲜的年轻男女从老人面前走过,女子瞥了老人一眼,捂嘴娇笑:“这那是琵琶啊,真难看。”顿时对两人的印象降到冰点,当时很想指责他们,却发现自己没有资格。平时,我们自己不也是用这种自以为高人一筹的态度去对待乞者的吗?

从那以后,仍见过各种形形色色的乞者,虽然未必有能力帮助他们,但我至少不再会以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看待他们。

不管是什么身份,在人格上,我们是平等的。

3

守护承诺

海枯石烂、天荒地老是对恋人的承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对爱人的承诺;韦编三绝、囊萤映雪是对学业的承诺;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是对家国的的承诺„„

无数的承诺,成就了中华千年的灿烂文明。商鞅移木变法,开创大秦帝国;季布一诺千金,随为诚信楷模;伯牙摔琴祭子期,传为千古佳话;英台梦幻化蝶,谱写爱情绝唱„„一次次的承诺,一个个的故事,宛如一枚枚璀璨的宝石,缀饰出一部千年不衰的中华历史。 承诺有时需要用生命去实践。就算风雨再大,路途再坎坷,也无所畏惧。在历史长河中有多少的感人肺腑的故事:古人尾生,与女子河边相见,女子未至,而洪水暴涨,为了守约,他始终不离,最终抱柱而亡;壮士荆轲,为家国刺秦,,血洒秦庭,视死如归。他们用生命守护着自己的诺言,也守护住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

我们生活中大多数的承诺,或如同天上变换的云朵,平凡而多姿;或如深夜空中划过的流星,辉煌而短暂,更需要我们用心灵去守护——母亲守护着对孩子承诺,就有了如同小桥流水般不经意流淌的母爱。老师守护着对学生承诺,深夜的窗台上映出了孜孜不倦批改作业的身影。我们守护着对祖国的承诺,明净的教室里传出的是学习建设祖国本领的朗朗的读书声。

飞雪守护着对大地的承诺,才有了雪花片片,玉树琼枝;花儿守

4 护着对春天的承诺,才有了万紫千红,百花争艳。让我们守护自己的承诺吧!守护着承诺,也就守住了心灵天空的蔚蓝与明净!守护着承诺,在成长的道路上才会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足迹!

5 人言可鉴

王安石言:“不有忌讳,则说直之路开„„尚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三涂哉!”是教君王博询众庶,广纳人言。以君王帝王之尊,尚须听询百官之言,故曰:人言可鉴。

诤言可鉴,《论语》言:“交诤友”即因如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因身在山中而不知山之面目,此时旁人一句诤言便可指点迷津,拨开迷雾使人重见天日,而“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长辈将一辈子经验灌注在一句提点中,亦是振聋发聩,昔孙权劝学,造就鲁肃一员大将;铁杵成针,磨砺李白一代诗仙,有此成就皆因其听人一言。以诤言为鉴,可以知对错。

媚言可鉴,大多数人皆瞧不起阿谀奉承之辈,而无数君王便是因听信小人而国破家亡,诚然,好话谁都爱听,但阿谀之言无甚用处,只能使人骄奢现而淫逸生,不过换一种思维,媚言亦可为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而唯有拥有坚定的信念,清醒的头脑,才能不被媚言所迷惑,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而有自知之明者必能自我控制,时刻提醒自己,不落入媚言的沼泽,亦不成为阿谀之人,媚言是一把磨刀石,时时刻刻诱惑着人,也打磨着人,媚言是一江水,经大浪淘过的,才会出真金,人皆言:“不近小人”。孰不知躲避固然是一种方法,但若能经受过媚言的考验,才能真正拥有一颗坚定的心,以媚言为鉴,可以励心志。

恶言可鉴,世上总有一些善妒的小人,对你的成绩报以最恶毒的语言,古往今来,从未消失,《离骚》中有言:“众女嫉余之娥眉昔,

6 谣诼偎余以善淫”,屈原受到了攻击,但受到攻击的决不仅仅是屈原,在恶言面前,有人溃不成军,有人大皱眉头,孰不知恶言亦可以为鉴,最了解你的往往是你的对手,他会认真地剖析你,找出你的疏漏,然后攻击,反方面想,只要能拨开恶言的外衣,找出错误,然后改正,恶言何不为一剂苦口的良药,宰相肚里能撑船,欲成大事,必要有广阔的心胸,宋荣子面对千般恶语亦可一笑了之,这是何等的胸怀,以恶言为鉴,可以阔胸怀。

人无完人,而人言即是修补错漏的一贴膏药,昔时唐太宗时魏征之言为鉴,警明自身,终将李唐创成无人能比的辉煌。人乃天地之灵,以人为鉴,可知的不仅仅是兴替,故曰:人言可鉴。

7 由圆明园重建所想到的

日前,闻圆明园重建开工,于是问妈妈在哪儿重建,妈用看白痴的目光瞅了我一眼:“当然在圆明园遗址”,不由长叹一口气,摇了摇头。

记得很早的时候,班上举办过一场辩论赛,就是关于圆明园是否应该重建,那时自己还是坚定地站在应该一面,因为想去游览,看看圆明园是否与书上描绘一样恢弘壮观。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幼稚到可笑了。

中国的近代史是屈辱的,那时大概稍有些国力的国家都想来侵略中国,于是他们在中国造成了一件件惨绝人寰的血案,圆明园的遗址是对英、法联军侵华的最好控诉,虽然两国并没像日本一样企图更改历史,但不幸的是,中国人是善忘的,若不是这些凭证,“忘却的救主”早已降临了吧,即使有它们提醒,那个时代的气息对我们的影响也很小了,若再修复这些“疤痕”,岂不是永远的忘却?

余秋雨先生在《千年一叹》中曾写过这样一些句子

“他们都应该多一点遗忘,让往事如烟”

“记性太好,很是碍事”,

“几个文明古国的现代步履维艰,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历史负担太重,玩弄历史的人太多”。

我很喜欢余秋雨先生的一些文章和观点,但对这却不敢苟同,宽容不等于遗忘,文明古国若彻底脱去一些沿袭下来的不符合现代社会的思想和做法,也可以发展的很好,这不是历史的错,正如一个民族、

8 一个国家的尊严是不容忘却的,历史也不能遗忘,一个只有今天而没有昨天的民族,还算一个真正的民族吗?

写这些时突然想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记住历史?我没想出答案,只是觉得那么多人的血不能白流,或许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又想起那句话:“不记仇,很好,但不能忘记”

9 熙风的无奈

《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学得很郁闷,自课文学完,便一直想写点什么,为熙风鸣不平。

《红楼梦》没有看完,因为太繁琐,看过的四十来回却足以让我对众人物有个大致的了解,不喜欢任性纨绔,整日流连女子之列的宝玉,看不惯自命清高,动不动就哭哭啼啼的黛玉,惟独熙风这个生得貌美,却有着男儿般果断且雷厉风行的女则,让我眼前一亮,可不论参考书的点拨或老师的讲解,都把熙风贬得一文不值,这令我极其无奈,王熙风在《红楼梦》中也算是个次主角级的人物,四十来回中描写并不算少,无法一一例举,今就从课文中浅析王熙风。

课文中对熙风的描写并不多,集中出场也就一处罢了,风姐“自幼充男儿教养”,性格自与其他女子不同,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在个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淑女们中显得特立独行,让人精神一振,在接下来的文章中,作者用了大段笔墨描写风姐极尽奢华的装束,这于是被人们冠上了贪婪、俗气的帽子,但事实上不仅是熙风,宝玉的穿着也同样,甚至更加雍容,对此老师的解释是:宝玉还小,其服饰是下人打扮的,并不能表现他的个人意志但宝玉这“魔王”既能“混世”,必已有自己的思维,以他受贾母的宠爱,若他真是象人们说的,反对束缚,摈弃利禄,一这样的奢侈,下人岂敢违背?宝玉的叛逆也只不过是谈谈罢了,嘴上说着讨厌利禄,可他也离不开这样的华贵的生活的。

所以一直不认为这样的衣着描写是为了体现熙风的俗气,作者写

10 她,写宝玉,甚至写下人的打扮不俗,只不过是为了显示出贾府的显赫而已,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贾府中所有人,甚至入府之后的黛玉都一样,那为什么到了熙风,就成了俗气呢?

之后,有一幕“以帕拭泪”及“转悲为喜”的场面,让所有的参考书都好一阵分析:又是说她善于辞令,善于表演,又是说她逢场作戏,惯于逢迎,其“转悲为喜”一词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用过,不知为什么独独熙风是为了“逢迎”,甚至下文一句一般长辈对客人中孩子都会说的“受什么委屈,只管告诉我”,也成了她显示自己地位的道具,为什么一句平常普通的话,到熙风身上,便成了别有用心?

至于对那句所谓“一石三鸟”的话,我实在是无话可说,只是在想到底是风姐太复杂,还是人们太复杂,虽曹雪芹先生称《红楼梦》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但若做到一句话都能如此多的含义,那《红楼梦》真可谓是“字字珠玑”了。风姐是贾府管家,地位是凌驾于某些男人之上的,从某些方面看,她于武则天有些相像,在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她这样“不够顺从”的女子是为人不喜的,但在追求平等的今天,为什么还要戴着一幅“挑剔”的眼镜去看她呢?说到底,她也只不过是个普通人罢了。

说实话是很讨厌上这种名著片段的,没有前后,很多人物的性格根本无法体现,却要去剖析,还要按着一样的格式去分析规划每一个人物“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人读书都是会搀杂自己的个性、境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像陶渊明一样“不求甚解”不好吗?一步好的作品,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在书中找到

11 自己的影子,“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给每个人的思维都加上固定的桎梏呢?

12

思考·仁政可行乎?

话说孔大圣人的圣人之名,似乎完全是被汉武帝捧上去的,在春

13 秋战国时期,孔孟亦只是无名小卒,丝毫没有孔明的大牌风光,到处周游列国去宣扬儒家的仁政学说,却鲜有君王接受,在乱世之中能保住一方国土的君王,没有人会是傻子,而人才辈出的东周君王身边的谋士决不会少,那么,这么多智者不约而同地不接受仁政,是因为他们在那一刻都被蒙蔽了双眼吗?是没有人认得清儒学的价值吗?显然不是,那么,就不得不让人思考,在孔孟的年代,仁政可行乎?

春秋战国是一段乱世,这是一个乱到无法独善其身的时代,并不算广袤的土地上盘踞了大大小小几十个国家,如果你弱小,那么你就是别人垂涎的美味,如果你足够强大,那么,恭喜你,你便有了成为刀殂的权力,没有一个人或国家愿意自己成为鱼肉,没有一个,即便如佛祖以身伺虎,可喂饱一虎,又何尝喂得了天下千千万万之虎?所以这是一个武力的时代,谁的拳头大,谁就是王,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各个国家所能做的仅仅是尽力在最短的时间里使自己变强,求得更长的存活。这并不是目光短浅,这是形势使然,在这个时代中,时间就是一切,时代不会给你空间慢慢发展,反观“仁政”,所成之效是在十年百年后才能看见,而在这十年百年中,自己的国家早已灭亡百次了。

乱世需要的事立竿见影,就象斯大林的战时共产主义,要让一个国家在短时间内爆发强大的潜力,生存是第一步,发展、提高是建立在活着的基础上的锦上添花。仁政,是只有在汉武帝这样的太平时期才能发挥功效的慢性良药。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不合实际的东西,即使是如“仁”这样划时

14 代的思考,也只是无用的空谈罢了。

15 关于“怀才不遇”

当我再一次写下“怀才不遇”四个字时,终于忍不住摔了笔。 实在受不了了。“怀才不遇”,又是“怀才不遇”!只要是诗赏,十句话有九句提到“怀才不遇”;只要是古诗文阅读,十道题有九道题要答“怀才不遇”,这好象成了一种套路,好象成了一种标志,好象每个古代文人每天要做的就是在大街上晃悠,头上顶着四个大字——怀!才!不!遇!

很讨厌这样的感觉:诗人们在诗词中大声抒发着怀才不遇的愤懑,读着读着,同情之情油然而生,然后读者和诗人一起大骂国君昏庸——中国古代很奇妙的一点就是,最有才的文人总是能最精准的碰上最昏庸的国君——于是在文人笔下,就连唐太宗也成了千古昏君。

这显然是不对的,于是我们不得不思考:怀才不遇是因为什么? 文人多傲骨,换句话说,有才之人大多自视甚高,恃才傲物,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就连皇上都一样,皇上在文人眼中,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碌碌之人罢了,从根本上唯有真正的尊敬,皇帝是被宠惯了的人,哪怕再贤明的人,在这个位置呆久了,也难免有一些小小的娇宠的脾气,这和文人的傲在一起,难免会擦出火花,李白狂,狂到让高力士脱靴,让杨贵妃磨墨,皇帝心情好,他狂,皇帝当笑话看着乐呵;皇帝心情不好,不懂得审时度势的他照样狂,若恼了皇帝,即使再有才,谁搭理他?——咱大唐这么大疆土,有多少能人异士,就少你一个李白?

文人好读书,书读多了,难免会沾上点呆气,没有哪个真正的文

16 人是圆滑的,他们不懂得怎样处理好人际关系,他们自视清高,不参与官场黑暗,在官场上他们是不合群的——有谁愿意一块绊脚石梗在面前呢?于是谗言便多了,人曰:“三人成虎”说的人多了由不得皇帝不相信,又或者皇帝相信你没有错,但为了朝中稳定不得不端掉这块石头,哪怕是块璞玉,这样一来,自然“怀才不遇”了。

文人性多耿直,说难听点就是直性子,说话不会拐弯,不知道同样一句话,用不同方式说出会有迥然不同的效果,他们以魏征为鉴,以直言为荣,却不知不是每个皇帝都是唐太宗,于是,他们常常错过时机,意见得不到采纳,庸碌一生——这其中自然以贾谊为榜首,他有才,但有的太锋芒毕露,太直太脆,则易碎,于是他“宁为玉碎“了,死得窝囊。

文人自视高,对自己的预计自然也高,恨不得个个都做宰相,这自然是不可能的。由此生出“怀才不遇”的遗憾,也不足为奇了。

文人怀才不遇,不一定是因为庸君,庸君是有的,但更多的可能是因为他自己,他某些方面更昏庸的自己。

17 从“炮轰于丹”想到的

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小组讨论上,中国作协一级美术师韩美林毫不留情地“炮轰于丹”:“我从前挺喜欢于丹的,突然她蹦出一句,她喜欢周杰伦,这一下子绝对灭了我喜欢她的想法。”并且他还称周杰伦的音乐是“玩杂耍”“如果于丹真正的懂庄子美学,就不会喜欢周杰伦”。

韩美林所“炮轰”的,不仅仅是于丹,更是周杰伦,而这样的事并不在少数,某校老师因月考出题默写《青花瓷》备受质疑谩骂,而每每听到宋祖英唱歌,父亲总会说一句:“这才是音乐!”对流行音乐的不屑之意溢于言表。如此出名或不出名的种种,无一不表明着,以《论语》《庄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和以周杰伦为代表的流行元素的一种对立关系,不断听到各种各样的人宣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不忘讽一下当下的流行,“流行是低俗的,传统是高雅的”,他们如是说。

然而,流行真的低俗吗?传统又一定都是值得学习的吗?

传统是经过时间沉淀的,能在漫漫的时间长河中保留下来的,必然是精品。这是大多数人的思维,这是不错的,但人们似乎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作品的社会性。一份作品,不论好坏,必然是有它的现实意义的,而它的现实意义所对应的,大多是它所在的时代,时代是在变化的,诸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传统,在现代社会中,早已失去了它的现实意义,而这样的糟粕,在传统的“精品”中并不罕见,没有人能预见未来,所以能反映时代的特征的,只有当

18 时代的作品,存在便有价值,如《谁动了我的奶酪》、《易中天品三国》那样的畅销书,必然也会有它的过人之处,流行中会有精品,传统中也难去糟粕,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我们不应该一偏盖全。

大多数流传下来的经典,在那个时代也是名动一时的,“洛阳纸贵”正是形象地描述了《三都赋》流行的盛况,流行与传统未必是对立的,宋祖英与周杰伦几次合作旨在促进流行与传统音乐的融合,于丹也认为她讲《论语》、《庄子》与流行乐者实在是“殊途同归”,在价值取向的一种,它们是并立的,而非敌对的,而韩大美术家的“炮轰”更是无稽之谈。当然,如果他是别有用心的借机炒作,那就另作它论了。

远方

当听到爷爷的死讯时,我很奇异地松了一口气。

爷爷的病已经拖了三年,从三年前的嘘寒问暖,到三年后的现在,大家都已经倦了,癌症是不治之症,当死亡已经确认不可避免,痛苦地在人世间苦苦挣扎还有没有必要,当我们看着他一天一天消瘦下去,当我们看着他逐渐双目失明,当我们看着他躺在床上痛苦地呻吟,我们会想,或许还是死了好吧,死了,就不用受那么多罪了。

而现在这一天终于来了。

大概是晚上十点左右,妈妈破天荒打了的,车上很黑,黑到什么

19 也看不清楚,而直到从车上下来,才惊觉自己早已泪流满面。

爷爷依旧静静地躺在床上,真的就像睡着一样,表情安详,这是我第一次如此接近一个死者,却没有丝毫害怕,而我已经不记得自己有多久没有这样仔细大量过他了,他病得太久,久到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刚听到病情确诊时那种五雷轰顶的感觉早已记不得,取而代之的是仿佛可以拖到永远的错觉,习惯会使人忽视一些事情,而自己上次来看他是什么时候?一周前?还是二周前?我要升学,忙,但这只是借口,不能掩饰的是我不曾察觉的对他的忽视,奶奶说从几天前他就开始不愿吃东西了,他是自己选择死亡的,这预兆如此明显,但我的淡漠和忽视使我没能见到他最后一面。

爷爷的眼睛紧紧地闭着,而平时虽然失明,他的眼睛还是会睁开,失明以后爷爷就不在出去散步了,每天窝在家里,所能做的只是听听收音机,爷爷喜欢听我读报纸,而贪玩的自己却更喜欢情愿在客厅看电视,每当我不情愿地在客厅看电视,每当我不情不愿地被父母赶进小屋陪爷爷时,爷爷总能很善解人意地理解我的“苦衷”,而每次欢欣地跑出爷爷的小屋时,我可曾想过,这位老人所感受的黯然与孤单?

视线移到爷爷的手上,我才发现,原来他已经瘦到这种地步,那双曾经有力的大手,现在完全是皮包骨头,爷爷的手是干活的手,不是拉琴的手,但他却很喜欢听我拉琴,爷爷最喜欢的一手曲子叫《剑舞》,颇有京剧的味道,而《剑舞》也一度成为自己最拿手的曲目,可惜那时自己才疏学浅,若是能学会描写爷爷家乡的《豫乡行》,爷

20 爷应该会更高兴吧。

或许是因为太瘦,又或者是因为太久没走路,爷爷的脚显得很小,指甲是略带点青紫色的,奶奶在旁边絮絮叨叨地说,她是看着爷爷的指甲一点一点变青的,爷爷的灵魂就是从这里离开的,奶奶的话应该归为迷信的,我却相信了,我相信爷爷的灵魂一定不会走远,或许此刻,他就在天上,看着我们笑呢。

奶奶自言自语说了很多,最后变成了低低的啜泣“你怎么能丢下我”这样的质问,一直没有挺,是啊,几十年的相濡以沫,怎么能说抛下就抛下,我忽然觉得有些恍惚,不能相信一个活生生的人,就这样从我的生命中逝去,我以后将再也见不到他,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

如果这是梦就好了,我这样对自己说。

但它不是梦,手指尖传来的冰凉的触感是那样的真实,他已经不在了。

弟弟还小,他们告诉他,爷爷只是去了远方。爷爷,我可不可以也任性地认为,你只是去了远方,可不可以给我个机会,到远方,把你找回来?

爷爷,爷爷,爷爷„„

21

22 承受者,享受者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苦短,百十年稍纵即逝,那么,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里,我们应该怎样活着?

承受快乐,享受悲伤,没有人的生命是一张白纸,生活总是由快乐和悲伤构成的,有的主张在快乐时尽情享乐,在悲伤到来时却无法承受巨大的落差,就如烧得通红的铁突然淬火,刚则刚矣,却脆而易折,而不加节制的得意忘形,不加节制的快乐易生悲,故老子曰:“谨终如始”,我们应该承受快乐。对快乐保持着一分戒心,坚持着一丝冷静,胜而不骄,因为骄兵必败,而悲伤也一样,有喜即有悲,因为悲喜是相对的,悲伤也是生命的组成部分;享受悲伤,把悲伤当作生命的一种历程,享受它,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投入新的生活,固然,我们做不到如庄子般悲喜如一,死生如一,但我们可以选择在喜悲面前把握住本心,承受快乐,享受悲伤。

承受通途,享受坎坷,人没有选择生命的权利,没有人能决定自己什么时候走上通途,什么时候面对颠簸,但我们能做到,却是选择自己的心态,对迎面而来的未来,承受或享受,在通途时应该谨慎地承受,而才能一直将通途保持,否则就如王勃,少年时一帆风顺,少仕朝廷,是远近闻名的天才,却因此不知收敛,低调,最终导致颠簸流离,英才早逝,而王勃决不是一个特例。古往今来,如王勃般人物数不胜数,例如贾谊,贾谊因为年轻得到皇帝赏识而张扬过分,不懂得为人的他最终得罪了权贵,使自己的人生走向坎坷,但贾谊郁郁而终的最大原因是因为他不懂得享受坎坷,只有能够享受坎坷的人才能

23 获得成功,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他们都成功了,因为他们在面对坎坷时没有自怨自艾,他们享受它,品位它,从它之中得到启迪,最终名垂青史,“文章憎命达”,坎坷是不可少的,我们应该承受通途,享受坎坷。

人生不过短短百年,百年间,有的人名垂青史,有的人碌碌地活着,没有人天生是天才,人生的旅途是由自己决定的,那么,人生百年,你选择怎样活着?名垂青史固然可贵,但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快乐,承受该承受的,享受该享受的,这样活着,也不失为精彩的一生。

24 下雪了

初二

窗外纷纷扬扬地飘着雪花。

“快看快看,下雪了!下雪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句。

有如平地丢下一声惊雷,教室顿时炸开了锅。

“怎么可能?啊,真下雪了?!” “下雪喽!下雪喽!” “噢耶!” “噢耶!”

“走,打雪仗去。”“对!”“打雪仗去!”“可是快上课了„„” “能玩一下是一下,难得的大雪。” “走?”“走!”“Let go!” “大雪,我来了„„”

初三

窗外纷纷扬扬地飘着雪花。

“喂,下雪了。”“噢。”“真的下雪了!” “我们去打雪仗吧!” “什么?”“打雪仗啊。”“你有问题啊,教室里这么暖和,非要到外面去吹风,哎,那个谁,把门关一下,别让空调的热气跑了„„” “但是你不觉得雪很漂亮吗?”“漂亮什么啊!哪有我们家Jobin 帅”„„

高一

窗外纷纷扬扬地飘着雪花。

窗内书声繁杂。

“下雪了。”“雪!雪是由水蒸汽凝华或由水蒸气液化再凝固形成

25 的,完整的雪花呈六边形,正六边形的内角和为(6-2)×180°=720°,每个内角均为120°,我国的冬季一月零度等温线为秦岭—黄河一带,在零度等温线以北冬天普遍会降雪,我国最北端为黑龙江省的漠河县,那里年降雪量为„„”

“可是,下雪了啊”

“下雪有什么大惊小怪的,adopt ,adopt ,adopt „„”

高二

窗外纷纷扬扬地飘着雪花。

下课铃响了,操场上开始有零星的一、两个人。

“看,17班两个白痴又出去玩雪了。”

“都几岁了,还玩雪,呵,生物老师的儿子也去了”

“等会儿肯定被他妈打屁股”

“哈哈哈„„”

„„

„„

全球气候在变暖,江南的雪却一年早过一年,每次下雪都会惊异于那纯粹的美丽,每次都是一如既往的欣喜,想找人分享,我却忘了,我们都在成长,大家早已不是那些看到雪就激动万分的小孩子了,而似乎,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颗童心。

看到雪的激动在渐渐消退,在这样一群长大了的孩子们中,我是不是应该继续“幼稚”下去?

26 该,还是不该,这是个问题。

27 从哥本哈根谈起

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终于在万众瞩目中落下了帷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迅速把目光投降了伍兹的陨落,舒马赫的复出„„没有人会再去关心一个已经结束了的,几乎无所建树的会议,即使它曾经牵动无数人的心。

只是,哥本哈根峰会真的结束了吗?它真的可以结束吗?

我们不会忘记,我们曾经对这次会议给予了多大期望,我们不会忘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如何的针锋相对,我们不会忘记,中国代表为何怒到拍案而起,我们不会忘记,奥巴马怎样姗姗来迟„„

这些我们都不会忘记,而我们更不会忘记的是,在最后30多个小时的马拉松式的谈判中,曾经有怎样的绝望在会场中弥漫,在最后的一刻,各国代表怎样在无奈中签定了没有法律约束力的一纸条约。

在人们看来,这个结果无疑是令人沮丧的,大多数国家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尤其是美国,作为世界的超级大国和最大的碳排放国,美国在环保的态度上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冷漠,布什政府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奥巴马本想利用新官上任烧一把环境的火,却受到了参议院强硬的阻挠:减排会影响美国的经济,多么可笑的理由,可就是它,让众多发达国家拒绝承担责任变得顺理成章,因为有损经济嘛。

然而与此同时,中国却做了一个与此相反的决定:减排四成,这是一个相当卤莽的决策,因为要减排势必要减少一些污染大的企业,对经济产生不小的影响。

但仔细想来,这又是一个明智的决定,虽然短期减排会造成经济

28 的衰落,但穷则思变,置之死地而后生,破釜沉舟才能激发出人最大的潜能,四成的减排压力必然会逼迫人们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到技术的改良上,刺激科技的发展,同时加快国家产业结构由依赖第二产业,向主业为第三产业的转型过程,好处会在未来发展中逐渐体现,而最直接的就是改善了国人的生活环境,暂时的发展与长久的发展,孰利孰害,明眼人一看便知。

中国做了一个可谓是相当有远见的决定,与此相比,那些自诩发达的国家却显得有些短视和不负责任了,他们几百年间的排放给他们的国家前加了个-ed (developed country ),却也给全球带来了超出千分之四的碳增长,由于他们的过失,使得气候失调,灾难频发,使得臭氧层空洞,紫外线增强,使得海平面上升,一些岛国的人民即使失去他们的家园„„他们的行为导致了如此的恶果,现在却想一笔揭过,祸是他们闯下了,现在却想让全世界为他们埋单,这种行为不可谓不天真,面对他们的振振有辞,我们不禁想问一问:凭什么?

哥本哈根峰会的与会各方始终无法达成一个共识,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苦思冥想的是怎样不伤害自己的利益,会议陷入僵局,可时间却等不得我们的僵持,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容不得我们僵持,我们不禁想像孟子一样呐喊:“王何必自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请记住,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哥本哈根,别让人类的自私毁了我们的未来!

29

30 创造机遇 成就辉煌

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然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古往今来,多少人就如同这庭中鸟一般,静静蛰伏着,等待那个可以让他们一鸣惊人的机遇到来。

然而能遇上伯乐的千里马毕竟屈指可数,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孔明般等来三顾茅庐的刘备,冯唐易老,李广唯封,有太多人在等待中虚度了易逝的韶华,在怀才不遇的自怨自艾中碌碌一生。

于是毛遂自荐选择了自荐“夫贤杰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门之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没有人相信他,就连一向求贤若渴的平原君也说出这般直白的拒绝,而毛遂却大声笑道“请处囊尔”“使遂虽处囊中乃脱颖而出”他自信满满也有资格自信满满,在途中,他折服了同行的十九个人;在楚国,在所有人都束手无策时,亦是他挺身而出说服楚王,促成赵楚合纵,毛遂自荐,拯救了赵国,也成就了他自己。

于是曹刿选择了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以他精辟的评论告诉鲁庄公,他所言非虚,不仅“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成为代代相传的军事名言,“撤乱旗靡”成为判断有无伏击的重要因素,长勺之战成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曹刿更是成功得到庄工赏识,立即拜为大夫,一鸣惊人。

于是,陈子昂选择了摔琴,半举进士入宗不为人知,他没有再像其他人一向把希望寄托在拜访王公贵族上,在众目睽睽之下,他掷千

31 金为一琴,并淡然曰:“余善此,明日可入宣阳里。”当众人如期前往,子昂却“举琴摔之”并曰:“此贱工之技,岂宜留心?”以其文百轴赠挂会者,一日之内,名满都下。

于是,东方朔以公车上书自举,凡用三千奏牍,人主读之二月乃尽。

于是,终军主动请缨,以不过若冠的年龄,成功说服越王归汉。 于是„„

陆游吟“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李白唱:“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古往今来,有太多的人怀才不遇,虚度光阴,但所谓“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粱鸿与海曲,岂乏明时,”工作是等不来的,有无机会,看你怎样争取;业绩是要不来的,有无成效,看你怎么努力;前途是盼不来的,有无出路,看你怎么奋斗,:就象一位名人所言:“失败的人等待机遇,成功的人创造并抓住机遇,”创造机遇,策划成功,我的未来不是梦!

32 听 雨

“淅沥,淅沥„„”下雨了,调皮的雨点儿漫天飞舞,如牛毛,如花针,不时透过窗纱,打在面前的书桌上,“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悦耳的雨声中,我喃喃道:“李煜,如果此时你在这儿,你会想些什麽呢?”

春天的雨,向来就是温柔的,雨滴落地,几乎没有声音,只是在空中织出一幅细细密密的大网,铺天盖地,波澜不惊。波澜不惊,这不正是南唐后主前半生的写照吗?李煜的少年生活几乎没有挫折,如小桥流水般平静,一切如水到渠成般,无心政事的他稀里糊涂地当上皇子,又成了国君。他从不问政事,每日只在后宫“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但有谁知道看似风光他的不快乐——“花满落,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他渴望自由,渴望像渔夫一样的生活。无奈他是国君,自由对他而言只能是奢求。他只是太后的一个提线木偶,他心里的悲哀也许比窗外的雨更密浓。

“轰隆——”不知何时,雨下大了,天空中乌云密布 。得知国破之时,后主心头一定闪过这样的霹雳吧!提线木偶纵然无奈,可比阶下囚却是好了太多,太后自杀,他终于挣脱束缚,可迎面而来的却是他无法承受的电闪雷鸣。“林花谢了春江、匆匆,”匆匆的又岂止林花,还有他的曾经、他的过往“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倾盆大雨大颗大颗地砸下,砸在树叶上,发出沉闷的“咚咚”声,“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吟到这里,后主的心雨,定是比这倾盆大雨沉重千百倍吧!可纵使心里的雨不停地下,纵使万般后悔,

33 早已无力回天,命运使他成为一只笼中的夜莺,日夜“垂泪对宫娥”。

雨渐渐小了,却不再密集。淅淅沥沥倒更像秋雨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样的雨,给李清照无尽愁思,又能给一个亡国之君带来怎样的哀痛?“感时花溅泪”这窗外的雨,大慨就是后主的泪吧。想起曾经的年少轻狂,早已恍若隔世,“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在泪雨之中, 他终于长大了。

雨停了,天空放晴了。后主的生活或许永无放晴之日吧!不,从饮下毒酒的一刻起,他的未来已经晴朗,“世事漫流水,算来一梦浮生。”他的一生,仿若真是南柯一梦,他一生都在为别人而活。但端起那杯毒酒,一切便都释然了。嘴角噙着丝缕轻笑仰头,然后倒下。那一刻,只有唇边的笑意格外耀眼;那一刻,后主一定是快乐的;因为那一刻,他终于做了一回自己。

34 推销的策略

在当今的二十一世纪,孔子学院已开遍了全球,孔老夫子的大名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孔夫子在生前却郁郁不得志,周游列十七年四处推销自己,却始终得不到君王重用,是孔子的思想不好吗?非也,孔老夫子失败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不懂得推销的策略。

其实也并非没有君王赏识孔子,只是最终都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不在任用。原因是多样的,但君王们发现这些原因的缘由不外乎一点:小人进谏,就加子 推荐孔子给 太宰,太宰与孔子一番长谈后深感孔子伟大,正欲将孔子荐于君王,却被子 “点醒”:“君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一句话十四个字,便将孔子永远挡在了王的门外,而被小人妖言所害的绝非孔子一个,韩非因李斯谗言被囚于秦,郁郁而终;岳飞更是被秦 害得曝尸野外,可以说,小人是忠臣英才们报效国家最大的阻碍。

那么,那些奸臣小人们如何如此执衷于迫害英才呢?没有人会平白无故给自己树敌,小人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感到了威胁,与忠臣们的一心为国不同,小人放在第一位的永远是自己,英才的才让他感到了危机,他本能地想要杜绝一切威胁到他的地位的可能性:“子 恐孔子贵于君也,因谓太宰曰:“‘君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 太宰因弗复见”。本来太宰是很乐意将孔子推荐给商王的,但当他意识到危机后,一切都变了,小人谋害有才之人,是因为他感到了威胁。

而天才们似乎无一例外的容易得罪小人,这也难怪,天才大都天

35 骄之子,少年得志,又或是孔子般纯粹的学者,恃才便易傲物,他们

不懂得推销自己是要讲究策略的,他们太过锋芒毕露,太宰见孔子后

视他人“犹蚤虱之细者”,李白狂到让杨贵妃研磨,高力士脱鞋,他

们的才太高,高得让人产生欲除之而后快的惧意,另一方面,想要大

有一番作为就必定得改变现状,要改变现状就必定会触犯一些人的利

害,他们有想法,却不知道策略,只想大刀阔斧地干,但众所周知,

将青蛙丢进滚烫的开水中它必会马上跳出来,想煮青蛙得用温火;任

何一次外来侵略都会招致本地强烈的反弹,只有文化侵略的步步蝉食

才是最恐怖的,就如贾谊,他只是错在太急不懂策略,才落得屈就长

沙的下场,推销是需要策略的,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才能取得最好

的效果。

若孔子能懂得推销自己的策略,若他并非让商太宰感到“高山仰

止”,而是慢慢一步一步地释放自己的才能,想必今天所看到的春秋

史,会是另一番光景吧。

1

乞讨者

不管是什么时候,街上都是不会缺少乞讨者的。

举着个破碗,柱着个拐杖,颤巍巍地走过来,嘴里不住念叨着“行行好”之类的,声音低不可闻。

妈妈一脸厌恶地拉着我走开,然后告诉我:“遇见这种人不要给他们钱!电视里说他们都是些专业乞丐。他们在这儿讨饭好几年了,有些人讨到的钱都可以盖栋房子了!”

木木地听着,没有一点儿吃惊。这样的事情早已不是新鲜事,许多人抱怨如今人情淡漠,人们缺乏同情心。但在媒体一次次的曝光后,我们该怎样分辨,哪些人值得同情那些人不值得同情?

想起曾经做过的一篇英语阅读,同样是遇到明知是骗子的乞者,但作者的朋友还是给予了资助:“我知道他或许是骗子,但在十个人中哪怕只有一个人是真正需要帮助的,那些钱花的也是值得的。”

当时看到这句话时沉思良久。不由的又想到一个生物学家谴责那些花钱购买动物,然后放生者的话:“正是因为你们的行为,才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去捕捉这些动物,而在捕捉、运输的过程中有多少动物死去?这岂是你们买了放生就可以弥补的!”

两边皆有道理。或许正是因为人们同情心的姑息,才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产生惰性,选择这种没有尊严的、不劳而获。但一个没有同情心的社会会是怎样的恐怖与残忍?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又该怎么办呢?

2 是宁可错杀不可放过,还是就算有人滥竽充数也装做不知?这是个问题。

虽然一向对乞者没有好感,但还是被一个老人震撼。

头发全白,形容枯槁,一个人坐在路边,弹着自制的简陋到极致的木土琵琶,用嘶哑的声音,唱着听不出调子的歌。或许那已经不能说是唱,那深沉的调子是他生命的呐喊。老人让我想起艾青笔下的那只鸟,那只用生命歌唱的鸟。人们一直认为乞讨是卑贱的行为,但看着老人,我心中却不由在心里升起一股敬意。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乞者也可以如此令人尊敬。我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神情,庄重地掏出身上所剩不多的钱,放在老人面前。老人自顾自的唱着自己的调子,并不理会我的施舍。我却一点也不生气,相反却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人可以贫穷,但不可以没有尊严。

当我退回时,一对衣着光鲜的年轻男女从老人面前走过,女子瞥了老人一眼,捂嘴娇笑:“这那是琵琶啊,真难看。”顿时对两人的印象降到冰点,当时很想指责他们,却发现自己没有资格。平时,我们自己不也是用这种自以为高人一筹的态度去对待乞者的吗?

从那以后,仍见过各种形形色色的乞者,虽然未必有能力帮助他们,但我至少不再会以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看待他们。

不管是什么身份,在人格上,我们是平等的。

3

守护承诺

海枯石烂、天荒地老是对恋人的承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对爱人的承诺;韦编三绝、囊萤映雪是对学业的承诺;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是对家国的的承诺„„

无数的承诺,成就了中华千年的灿烂文明。商鞅移木变法,开创大秦帝国;季布一诺千金,随为诚信楷模;伯牙摔琴祭子期,传为千古佳话;英台梦幻化蝶,谱写爱情绝唱„„一次次的承诺,一个个的故事,宛如一枚枚璀璨的宝石,缀饰出一部千年不衰的中华历史。 承诺有时需要用生命去实践。就算风雨再大,路途再坎坷,也无所畏惧。在历史长河中有多少的感人肺腑的故事:古人尾生,与女子河边相见,女子未至,而洪水暴涨,为了守约,他始终不离,最终抱柱而亡;壮士荆轲,为家国刺秦,,血洒秦庭,视死如归。他们用生命守护着自己的诺言,也守护住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

我们生活中大多数的承诺,或如同天上变换的云朵,平凡而多姿;或如深夜空中划过的流星,辉煌而短暂,更需要我们用心灵去守护——母亲守护着对孩子承诺,就有了如同小桥流水般不经意流淌的母爱。老师守护着对学生承诺,深夜的窗台上映出了孜孜不倦批改作业的身影。我们守护着对祖国的承诺,明净的教室里传出的是学习建设祖国本领的朗朗的读书声。

飞雪守护着对大地的承诺,才有了雪花片片,玉树琼枝;花儿守

4 护着对春天的承诺,才有了万紫千红,百花争艳。让我们守护自己的承诺吧!守护着承诺,也就守住了心灵天空的蔚蓝与明净!守护着承诺,在成长的道路上才会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足迹!

5 人言可鉴

王安石言:“不有忌讳,则说直之路开„„尚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三涂哉!”是教君王博询众庶,广纳人言。以君王帝王之尊,尚须听询百官之言,故曰:人言可鉴。

诤言可鉴,《论语》言:“交诤友”即因如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因身在山中而不知山之面目,此时旁人一句诤言便可指点迷津,拨开迷雾使人重见天日,而“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长辈将一辈子经验灌注在一句提点中,亦是振聋发聩,昔孙权劝学,造就鲁肃一员大将;铁杵成针,磨砺李白一代诗仙,有此成就皆因其听人一言。以诤言为鉴,可以知对错。

媚言可鉴,大多数人皆瞧不起阿谀奉承之辈,而无数君王便是因听信小人而国破家亡,诚然,好话谁都爱听,但阿谀之言无甚用处,只能使人骄奢现而淫逸生,不过换一种思维,媚言亦可为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而唯有拥有坚定的信念,清醒的头脑,才能不被媚言所迷惑,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而有自知之明者必能自我控制,时刻提醒自己,不落入媚言的沼泽,亦不成为阿谀之人,媚言是一把磨刀石,时时刻刻诱惑着人,也打磨着人,媚言是一江水,经大浪淘过的,才会出真金,人皆言:“不近小人”。孰不知躲避固然是一种方法,但若能经受过媚言的考验,才能真正拥有一颗坚定的心,以媚言为鉴,可以励心志。

恶言可鉴,世上总有一些善妒的小人,对你的成绩报以最恶毒的语言,古往今来,从未消失,《离骚》中有言:“众女嫉余之娥眉昔,

6 谣诼偎余以善淫”,屈原受到了攻击,但受到攻击的决不仅仅是屈原,在恶言面前,有人溃不成军,有人大皱眉头,孰不知恶言亦可以为鉴,最了解你的往往是你的对手,他会认真地剖析你,找出你的疏漏,然后攻击,反方面想,只要能拨开恶言的外衣,找出错误,然后改正,恶言何不为一剂苦口的良药,宰相肚里能撑船,欲成大事,必要有广阔的心胸,宋荣子面对千般恶语亦可一笑了之,这是何等的胸怀,以恶言为鉴,可以阔胸怀。

人无完人,而人言即是修补错漏的一贴膏药,昔时唐太宗时魏征之言为鉴,警明自身,终将李唐创成无人能比的辉煌。人乃天地之灵,以人为鉴,可知的不仅仅是兴替,故曰:人言可鉴。

7 由圆明园重建所想到的

日前,闻圆明园重建开工,于是问妈妈在哪儿重建,妈用看白痴的目光瞅了我一眼:“当然在圆明园遗址”,不由长叹一口气,摇了摇头。

记得很早的时候,班上举办过一场辩论赛,就是关于圆明园是否应该重建,那时自己还是坚定地站在应该一面,因为想去游览,看看圆明园是否与书上描绘一样恢弘壮观。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幼稚到可笑了。

中国的近代史是屈辱的,那时大概稍有些国力的国家都想来侵略中国,于是他们在中国造成了一件件惨绝人寰的血案,圆明园的遗址是对英、法联军侵华的最好控诉,虽然两国并没像日本一样企图更改历史,但不幸的是,中国人是善忘的,若不是这些凭证,“忘却的救主”早已降临了吧,即使有它们提醒,那个时代的气息对我们的影响也很小了,若再修复这些“疤痕”,岂不是永远的忘却?

余秋雨先生在《千年一叹》中曾写过这样一些句子

“他们都应该多一点遗忘,让往事如烟”

“记性太好,很是碍事”,

“几个文明古国的现代步履维艰,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历史负担太重,玩弄历史的人太多”。

我很喜欢余秋雨先生的一些文章和观点,但对这却不敢苟同,宽容不等于遗忘,文明古国若彻底脱去一些沿袭下来的不符合现代社会的思想和做法,也可以发展的很好,这不是历史的错,正如一个民族、

8 一个国家的尊严是不容忘却的,历史也不能遗忘,一个只有今天而没有昨天的民族,还算一个真正的民族吗?

写这些时突然想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记住历史?我没想出答案,只是觉得那么多人的血不能白流,或许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又想起那句话:“不记仇,很好,但不能忘记”

9 熙风的无奈

《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学得很郁闷,自课文学完,便一直想写点什么,为熙风鸣不平。

《红楼梦》没有看完,因为太繁琐,看过的四十来回却足以让我对众人物有个大致的了解,不喜欢任性纨绔,整日流连女子之列的宝玉,看不惯自命清高,动不动就哭哭啼啼的黛玉,惟独熙风这个生得貌美,却有着男儿般果断且雷厉风行的女则,让我眼前一亮,可不论参考书的点拨或老师的讲解,都把熙风贬得一文不值,这令我极其无奈,王熙风在《红楼梦》中也算是个次主角级的人物,四十来回中描写并不算少,无法一一例举,今就从课文中浅析王熙风。

课文中对熙风的描写并不多,集中出场也就一处罢了,风姐“自幼充男儿教养”,性格自与其他女子不同,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在个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淑女们中显得特立独行,让人精神一振,在接下来的文章中,作者用了大段笔墨描写风姐极尽奢华的装束,这于是被人们冠上了贪婪、俗气的帽子,但事实上不仅是熙风,宝玉的穿着也同样,甚至更加雍容,对此老师的解释是:宝玉还小,其服饰是下人打扮的,并不能表现他的个人意志但宝玉这“魔王”既能“混世”,必已有自己的思维,以他受贾母的宠爱,若他真是象人们说的,反对束缚,摈弃利禄,一这样的奢侈,下人岂敢违背?宝玉的叛逆也只不过是谈谈罢了,嘴上说着讨厌利禄,可他也离不开这样的华贵的生活的。

所以一直不认为这样的衣着描写是为了体现熙风的俗气,作者写

10 她,写宝玉,甚至写下人的打扮不俗,只不过是为了显示出贾府的显赫而已,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贾府中所有人,甚至入府之后的黛玉都一样,那为什么到了熙风,就成了俗气呢?

之后,有一幕“以帕拭泪”及“转悲为喜”的场面,让所有的参考书都好一阵分析:又是说她善于辞令,善于表演,又是说她逢场作戏,惯于逢迎,其“转悲为喜”一词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用过,不知为什么独独熙风是为了“逢迎”,甚至下文一句一般长辈对客人中孩子都会说的“受什么委屈,只管告诉我”,也成了她显示自己地位的道具,为什么一句平常普通的话,到熙风身上,便成了别有用心?

至于对那句所谓“一石三鸟”的话,我实在是无话可说,只是在想到底是风姐太复杂,还是人们太复杂,虽曹雪芹先生称《红楼梦》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但若做到一句话都能如此多的含义,那《红楼梦》真可谓是“字字珠玑”了。风姐是贾府管家,地位是凌驾于某些男人之上的,从某些方面看,她于武则天有些相像,在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她这样“不够顺从”的女子是为人不喜的,但在追求平等的今天,为什么还要戴着一幅“挑剔”的眼镜去看她呢?说到底,她也只不过是个普通人罢了。

说实话是很讨厌上这种名著片段的,没有前后,很多人物的性格根本无法体现,却要去剖析,还要按着一样的格式去分析规划每一个人物“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人读书都是会搀杂自己的个性、境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像陶渊明一样“不求甚解”不好吗?一步好的作品,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在书中找到

11 自己的影子,“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给每个人的思维都加上固定的桎梏呢?

12

思考·仁政可行乎?

话说孔大圣人的圣人之名,似乎完全是被汉武帝捧上去的,在春

13 秋战国时期,孔孟亦只是无名小卒,丝毫没有孔明的大牌风光,到处周游列国去宣扬儒家的仁政学说,却鲜有君王接受,在乱世之中能保住一方国土的君王,没有人会是傻子,而人才辈出的东周君王身边的谋士决不会少,那么,这么多智者不约而同地不接受仁政,是因为他们在那一刻都被蒙蔽了双眼吗?是没有人认得清儒学的价值吗?显然不是,那么,就不得不让人思考,在孔孟的年代,仁政可行乎?

春秋战国是一段乱世,这是一个乱到无法独善其身的时代,并不算广袤的土地上盘踞了大大小小几十个国家,如果你弱小,那么你就是别人垂涎的美味,如果你足够强大,那么,恭喜你,你便有了成为刀殂的权力,没有一个人或国家愿意自己成为鱼肉,没有一个,即便如佛祖以身伺虎,可喂饱一虎,又何尝喂得了天下千千万万之虎?所以这是一个武力的时代,谁的拳头大,谁就是王,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各个国家所能做的仅仅是尽力在最短的时间里使自己变强,求得更长的存活。这并不是目光短浅,这是形势使然,在这个时代中,时间就是一切,时代不会给你空间慢慢发展,反观“仁政”,所成之效是在十年百年后才能看见,而在这十年百年中,自己的国家早已灭亡百次了。

乱世需要的事立竿见影,就象斯大林的战时共产主义,要让一个国家在短时间内爆发强大的潜力,生存是第一步,发展、提高是建立在活着的基础上的锦上添花。仁政,是只有在汉武帝这样的太平时期才能发挥功效的慢性良药。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不合实际的东西,即使是如“仁”这样划时

14 代的思考,也只是无用的空谈罢了。

15 关于“怀才不遇”

当我再一次写下“怀才不遇”四个字时,终于忍不住摔了笔。 实在受不了了。“怀才不遇”,又是“怀才不遇”!只要是诗赏,十句话有九句提到“怀才不遇”;只要是古诗文阅读,十道题有九道题要答“怀才不遇”,这好象成了一种套路,好象成了一种标志,好象每个古代文人每天要做的就是在大街上晃悠,头上顶着四个大字——怀!才!不!遇!

很讨厌这样的感觉:诗人们在诗词中大声抒发着怀才不遇的愤懑,读着读着,同情之情油然而生,然后读者和诗人一起大骂国君昏庸——中国古代很奇妙的一点就是,最有才的文人总是能最精准的碰上最昏庸的国君——于是在文人笔下,就连唐太宗也成了千古昏君。

这显然是不对的,于是我们不得不思考:怀才不遇是因为什么? 文人多傲骨,换句话说,有才之人大多自视甚高,恃才傲物,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就连皇上都一样,皇上在文人眼中,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碌碌之人罢了,从根本上唯有真正的尊敬,皇帝是被宠惯了的人,哪怕再贤明的人,在这个位置呆久了,也难免有一些小小的娇宠的脾气,这和文人的傲在一起,难免会擦出火花,李白狂,狂到让高力士脱靴,让杨贵妃磨墨,皇帝心情好,他狂,皇帝当笑话看着乐呵;皇帝心情不好,不懂得审时度势的他照样狂,若恼了皇帝,即使再有才,谁搭理他?——咱大唐这么大疆土,有多少能人异士,就少你一个李白?

文人好读书,书读多了,难免会沾上点呆气,没有哪个真正的文

16 人是圆滑的,他们不懂得怎样处理好人际关系,他们自视清高,不参与官场黑暗,在官场上他们是不合群的——有谁愿意一块绊脚石梗在面前呢?于是谗言便多了,人曰:“三人成虎”说的人多了由不得皇帝不相信,又或者皇帝相信你没有错,但为了朝中稳定不得不端掉这块石头,哪怕是块璞玉,这样一来,自然“怀才不遇”了。

文人性多耿直,说难听点就是直性子,说话不会拐弯,不知道同样一句话,用不同方式说出会有迥然不同的效果,他们以魏征为鉴,以直言为荣,却不知不是每个皇帝都是唐太宗,于是,他们常常错过时机,意见得不到采纳,庸碌一生——这其中自然以贾谊为榜首,他有才,但有的太锋芒毕露,太直太脆,则易碎,于是他“宁为玉碎“了,死得窝囊。

文人自视高,对自己的预计自然也高,恨不得个个都做宰相,这自然是不可能的。由此生出“怀才不遇”的遗憾,也不足为奇了。

文人怀才不遇,不一定是因为庸君,庸君是有的,但更多的可能是因为他自己,他某些方面更昏庸的自己。

17 从“炮轰于丹”想到的

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小组讨论上,中国作协一级美术师韩美林毫不留情地“炮轰于丹”:“我从前挺喜欢于丹的,突然她蹦出一句,她喜欢周杰伦,这一下子绝对灭了我喜欢她的想法。”并且他还称周杰伦的音乐是“玩杂耍”“如果于丹真正的懂庄子美学,就不会喜欢周杰伦”。

韩美林所“炮轰”的,不仅仅是于丹,更是周杰伦,而这样的事并不在少数,某校老师因月考出题默写《青花瓷》备受质疑谩骂,而每每听到宋祖英唱歌,父亲总会说一句:“这才是音乐!”对流行音乐的不屑之意溢于言表。如此出名或不出名的种种,无一不表明着,以《论语》《庄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和以周杰伦为代表的流行元素的一种对立关系,不断听到各种各样的人宣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不忘讽一下当下的流行,“流行是低俗的,传统是高雅的”,他们如是说。

然而,流行真的低俗吗?传统又一定都是值得学习的吗?

传统是经过时间沉淀的,能在漫漫的时间长河中保留下来的,必然是精品。这是大多数人的思维,这是不错的,但人们似乎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作品的社会性。一份作品,不论好坏,必然是有它的现实意义的,而它的现实意义所对应的,大多是它所在的时代,时代是在变化的,诸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传统,在现代社会中,早已失去了它的现实意义,而这样的糟粕,在传统的“精品”中并不罕见,没有人能预见未来,所以能反映时代的特征的,只有当

18 时代的作品,存在便有价值,如《谁动了我的奶酪》、《易中天品三国》那样的畅销书,必然也会有它的过人之处,流行中会有精品,传统中也难去糟粕,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我们不应该一偏盖全。

大多数流传下来的经典,在那个时代也是名动一时的,“洛阳纸贵”正是形象地描述了《三都赋》流行的盛况,流行与传统未必是对立的,宋祖英与周杰伦几次合作旨在促进流行与传统音乐的融合,于丹也认为她讲《论语》、《庄子》与流行乐者实在是“殊途同归”,在价值取向的一种,它们是并立的,而非敌对的,而韩大美术家的“炮轰”更是无稽之谈。当然,如果他是别有用心的借机炒作,那就另作它论了。

远方

当听到爷爷的死讯时,我很奇异地松了一口气。

爷爷的病已经拖了三年,从三年前的嘘寒问暖,到三年后的现在,大家都已经倦了,癌症是不治之症,当死亡已经确认不可避免,痛苦地在人世间苦苦挣扎还有没有必要,当我们看着他一天一天消瘦下去,当我们看着他逐渐双目失明,当我们看着他躺在床上痛苦地呻吟,我们会想,或许还是死了好吧,死了,就不用受那么多罪了。

而现在这一天终于来了。

大概是晚上十点左右,妈妈破天荒打了的,车上很黑,黑到什么

19 也看不清楚,而直到从车上下来,才惊觉自己早已泪流满面。

爷爷依旧静静地躺在床上,真的就像睡着一样,表情安详,这是我第一次如此接近一个死者,却没有丝毫害怕,而我已经不记得自己有多久没有这样仔细大量过他了,他病得太久,久到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刚听到病情确诊时那种五雷轰顶的感觉早已记不得,取而代之的是仿佛可以拖到永远的错觉,习惯会使人忽视一些事情,而自己上次来看他是什么时候?一周前?还是二周前?我要升学,忙,但这只是借口,不能掩饰的是我不曾察觉的对他的忽视,奶奶说从几天前他就开始不愿吃东西了,他是自己选择死亡的,这预兆如此明显,但我的淡漠和忽视使我没能见到他最后一面。

爷爷的眼睛紧紧地闭着,而平时虽然失明,他的眼睛还是会睁开,失明以后爷爷就不在出去散步了,每天窝在家里,所能做的只是听听收音机,爷爷喜欢听我读报纸,而贪玩的自己却更喜欢情愿在客厅看电视,每当我不情愿地在客厅看电视,每当我不情不愿地被父母赶进小屋陪爷爷时,爷爷总能很善解人意地理解我的“苦衷”,而每次欢欣地跑出爷爷的小屋时,我可曾想过,这位老人所感受的黯然与孤单?

视线移到爷爷的手上,我才发现,原来他已经瘦到这种地步,那双曾经有力的大手,现在完全是皮包骨头,爷爷的手是干活的手,不是拉琴的手,但他却很喜欢听我拉琴,爷爷最喜欢的一手曲子叫《剑舞》,颇有京剧的味道,而《剑舞》也一度成为自己最拿手的曲目,可惜那时自己才疏学浅,若是能学会描写爷爷家乡的《豫乡行》,爷

20 爷应该会更高兴吧。

或许是因为太瘦,又或者是因为太久没走路,爷爷的脚显得很小,指甲是略带点青紫色的,奶奶在旁边絮絮叨叨地说,她是看着爷爷的指甲一点一点变青的,爷爷的灵魂就是从这里离开的,奶奶的话应该归为迷信的,我却相信了,我相信爷爷的灵魂一定不会走远,或许此刻,他就在天上,看着我们笑呢。

奶奶自言自语说了很多,最后变成了低低的啜泣“你怎么能丢下我”这样的质问,一直没有挺,是啊,几十年的相濡以沫,怎么能说抛下就抛下,我忽然觉得有些恍惚,不能相信一个活生生的人,就这样从我的生命中逝去,我以后将再也见不到他,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

如果这是梦就好了,我这样对自己说。

但它不是梦,手指尖传来的冰凉的触感是那样的真实,他已经不在了。

弟弟还小,他们告诉他,爷爷只是去了远方。爷爷,我可不可以也任性地认为,你只是去了远方,可不可以给我个机会,到远方,把你找回来?

爷爷,爷爷,爷爷„„

21

22 承受者,享受者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苦短,百十年稍纵即逝,那么,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里,我们应该怎样活着?

承受快乐,享受悲伤,没有人的生命是一张白纸,生活总是由快乐和悲伤构成的,有的主张在快乐时尽情享乐,在悲伤到来时却无法承受巨大的落差,就如烧得通红的铁突然淬火,刚则刚矣,却脆而易折,而不加节制的得意忘形,不加节制的快乐易生悲,故老子曰:“谨终如始”,我们应该承受快乐。对快乐保持着一分戒心,坚持着一丝冷静,胜而不骄,因为骄兵必败,而悲伤也一样,有喜即有悲,因为悲喜是相对的,悲伤也是生命的组成部分;享受悲伤,把悲伤当作生命的一种历程,享受它,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投入新的生活,固然,我们做不到如庄子般悲喜如一,死生如一,但我们可以选择在喜悲面前把握住本心,承受快乐,享受悲伤。

承受通途,享受坎坷,人没有选择生命的权利,没有人能决定自己什么时候走上通途,什么时候面对颠簸,但我们能做到,却是选择自己的心态,对迎面而来的未来,承受或享受,在通途时应该谨慎地承受,而才能一直将通途保持,否则就如王勃,少年时一帆风顺,少仕朝廷,是远近闻名的天才,却因此不知收敛,低调,最终导致颠簸流离,英才早逝,而王勃决不是一个特例。古往今来,如王勃般人物数不胜数,例如贾谊,贾谊因为年轻得到皇帝赏识而张扬过分,不懂得为人的他最终得罪了权贵,使自己的人生走向坎坷,但贾谊郁郁而终的最大原因是因为他不懂得享受坎坷,只有能够享受坎坷的人才能

23 获得成功,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他们都成功了,因为他们在面对坎坷时没有自怨自艾,他们享受它,品位它,从它之中得到启迪,最终名垂青史,“文章憎命达”,坎坷是不可少的,我们应该承受通途,享受坎坷。

人生不过短短百年,百年间,有的人名垂青史,有的人碌碌地活着,没有人天生是天才,人生的旅途是由自己决定的,那么,人生百年,你选择怎样活着?名垂青史固然可贵,但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快乐,承受该承受的,享受该享受的,这样活着,也不失为精彩的一生。

24 下雪了

初二

窗外纷纷扬扬地飘着雪花。

“快看快看,下雪了!下雪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句。

有如平地丢下一声惊雷,教室顿时炸开了锅。

“怎么可能?啊,真下雪了?!” “下雪喽!下雪喽!” “噢耶!” “噢耶!”

“走,打雪仗去。”“对!”“打雪仗去!”“可是快上课了„„” “能玩一下是一下,难得的大雪。” “走?”“走!”“Let go!” “大雪,我来了„„”

初三

窗外纷纷扬扬地飘着雪花。

“喂,下雪了。”“噢。”“真的下雪了!” “我们去打雪仗吧!” “什么?”“打雪仗啊。”“你有问题啊,教室里这么暖和,非要到外面去吹风,哎,那个谁,把门关一下,别让空调的热气跑了„„” “但是你不觉得雪很漂亮吗?”“漂亮什么啊!哪有我们家Jobin 帅”„„

高一

窗外纷纷扬扬地飘着雪花。

窗内书声繁杂。

“下雪了。”“雪!雪是由水蒸汽凝华或由水蒸气液化再凝固形成

25 的,完整的雪花呈六边形,正六边形的内角和为(6-2)×180°=720°,每个内角均为120°,我国的冬季一月零度等温线为秦岭—黄河一带,在零度等温线以北冬天普遍会降雪,我国最北端为黑龙江省的漠河县,那里年降雪量为„„”

“可是,下雪了啊”

“下雪有什么大惊小怪的,adopt ,adopt ,adopt „„”

高二

窗外纷纷扬扬地飘着雪花。

下课铃响了,操场上开始有零星的一、两个人。

“看,17班两个白痴又出去玩雪了。”

“都几岁了,还玩雪,呵,生物老师的儿子也去了”

“等会儿肯定被他妈打屁股”

“哈哈哈„„”

„„

„„

全球气候在变暖,江南的雪却一年早过一年,每次下雪都会惊异于那纯粹的美丽,每次都是一如既往的欣喜,想找人分享,我却忘了,我们都在成长,大家早已不是那些看到雪就激动万分的小孩子了,而似乎,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颗童心。

看到雪的激动在渐渐消退,在这样一群长大了的孩子们中,我是不是应该继续“幼稚”下去?

26 该,还是不该,这是个问题。

27 从哥本哈根谈起

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终于在万众瞩目中落下了帷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迅速把目光投降了伍兹的陨落,舒马赫的复出„„没有人会再去关心一个已经结束了的,几乎无所建树的会议,即使它曾经牵动无数人的心。

只是,哥本哈根峰会真的结束了吗?它真的可以结束吗?

我们不会忘记,我们曾经对这次会议给予了多大期望,我们不会忘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如何的针锋相对,我们不会忘记,中国代表为何怒到拍案而起,我们不会忘记,奥巴马怎样姗姗来迟„„

这些我们都不会忘记,而我们更不会忘记的是,在最后30多个小时的马拉松式的谈判中,曾经有怎样的绝望在会场中弥漫,在最后的一刻,各国代表怎样在无奈中签定了没有法律约束力的一纸条约。

在人们看来,这个结果无疑是令人沮丧的,大多数国家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尤其是美国,作为世界的超级大国和最大的碳排放国,美国在环保的态度上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冷漠,布什政府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奥巴马本想利用新官上任烧一把环境的火,却受到了参议院强硬的阻挠:减排会影响美国的经济,多么可笑的理由,可就是它,让众多发达国家拒绝承担责任变得顺理成章,因为有损经济嘛。

然而与此同时,中国却做了一个与此相反的决定:减排四成,这是一个相当卤莽的决策,因为要减排势必要减少一些污染大的企业,对经济产生不小的影响。

但仔细想来,这又是一个明智的决定,虽然短期减排会造成经济

28 的衰落,但穷则思变,置之死地而后生,破釜沉舟才能激发出人最大的潜能,四成的减排压力必然会逼迫人们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到技术的改良上,刺激科技的发展,同时加快国家产业结构由依赖第二产业,向主业为第三产业的转型过程,好处会在未来发展中逐渐体现,而最直接的就是改善了国人的生活环境,暂时的发展与长久的发展,孰利孰害,明眼人一看便知。

中国做了一个可谓是相当有远见的决定,与此相比,那些自诩发达的国家却显得有些短视和不负责任了,他们几百年间的排放给他们的国家前加了个-ed (developed country ),却也给全球带来了超出千分之四的碳增长,由于他们的过失,使得气候失调,灾难频发,使得臭氧层空洞,紫外线增强,使得海平面上升,一些岛国的人民即使失去他们的家园„„他们的行为导致了如此的恶果,现在却想一笔揭过,祸是他们闯下了,现在却想让全世界为他们埋单,这种行为不可谓不天真,面对他们的振振有辞,我们不禁想问一问:凭什么?

哥本哈根峰会的与会各方始终无法达成一个共识,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苦思冥想的是怎样不伤害自己的利益,会议陷入僵局,可时间却等不得我们的僵持,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容不得我们僵持,我们不禁想像孟子一样呐喊:“王何必自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请记住,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哥本哈根,别让人类的自私毁了我们的未来!

29

30 创造机遇 成就辉煌

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然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古往今来,多少人就如同这庭中鸟一般,静静蛰伏着,等待那个可以让他们一鸣惊人的机遇到来。

然而能遇上伯乐的千里马毕竟屈指可数,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孔明般等来三顾茅庐的刘备,冯唐易老,李广唯封,有太多人在等待中虚度了易逝的韶华,在怀才不遇的自怨自艾中碌碌一生。

于是毛遂自荐选择了自荐“夫贤杰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门之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没有人相信他,就连一向求贤若渴的平原君也说出这般直白的拒绝,而毛遂却大声笑道“请处囊尔”“使遂虽处囊中乃脱颖而出”他自信满满也有资格自信满满,在途中,他折服了同行的十九个人;在楚国,在所有人都束手无策时,亦是他挺身而出说服楚王,促成赵楚合纵,毛遂自荐,拯救了赵国,也成就了他自己。

于是曹刿选择了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以他精辟的评论告诉鲁庄公,他所言非虚,不仅“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成为代代相传的军事名言,“撤乱旗靡”成为判断有无伏击的重要因素,长勺之战成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曹刿更是成功得到庄工赏识,立即拜为大夫,一鸣惊人。

于是,陈子昂选择了摔琴,半举进士入宗不为人知,他没有再像其他人一向把希望寄托在拜访王公贵族上,在众目睽睽之下,他掷千

31 金为一琴,并淡然曰:“余善此,明日可入宣阳里。”当众人如期前往,子昂却“举琴摔之”并曰:“此贱工之技,岂宜留心?”以其文百轴赠挂会者,一日之内,名满都下。

于是,东方朔以公车上书自举,凡用三千奏牍,人主读之二月乃尽。

于是,终军主动请缨,以不过若冠的年龄,成功说服越王归汉。 于是„„

陆游吟“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李白唱:“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古往今来,有太多的人怀才不遇,虚度光阴,但所谓“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粱鸿与海曲,岂乏明时,”工作是等不来的,有无机会,看你怎样争取;业绩是要不来的,有无成效,看你怎么努力;前途是盼不来的,有无出路,看你怎么奋斗,:就象一位名人所言:“失败的人等待机遇,成功的人创造并抓住机遇,”创造机遇,策划成功,我的未来不是梦!

32 听 雨

“淅沥,淅沥„„”下雨了,调皮的雨点儿漫天飞舞,如牛毛,如花针,不时透过窗纱,打在面前的书桌上,“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悦耳的雨声中,我喃喃道:“李煜,如果此时你在这儿,你会想些什麽呢?”

春天的雨,向来就是温柔的,雨滴落地,几乎没有声音,只是在空中织出一幅细细密密的大网,铺天盖地,波澜不惊。波澜不惊,这不正是南唐后主前半生的写照吗?李煜的少年生活几乎没有挫折,如小桥流水般平静,一切如水到渠成般,无心政事的他稀里糊涂地当上皇子,又成了国君。他从不问政事,每日只在后宫“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但有谁知道看似风光他的不快乐——“花满落,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他渴望自由,渴望像渔夫一样的生活。无奈他是国君,自由对他而言只能是奢求。他只是太后的一个提线木偶,他心里的悲哀也许比窗外的雨更密浓。

“轰隆——”不知何时,雨下大了,天空中乌云密布 。得知国破之时,后主心头一定闪过这样的霹雳吧!提线木偶纵然无奈,可比阶下囚却是好了太多,太后自杀,他终于挣脱束缚,可迎面而来的却是他无法承受的电闪雷鸣。“林花谢了春江、匆匆,”匆匆的又岂止林花,还有他的曾经、他的过往“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倾盆大雨大颗大颗地砸下,砸在树叶上,发出沉闷的“咚咚”声,“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吟到这里,后主的心雨,定是比这倾盆大雨沉重千百倍吧!可纵使心里的雨不停地下,纵使万般后悔,

33 早已无力回天,命运使他成为一只笼中的夜莺,日夜“垂泪对宫娥”。

雨渐渐小了,却不再密集。淅淅沥沥倒更像秋雨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样的雨,给李清照无尽愁思,又能给一个亡国之君带来怎样的哀痛?“感时花溅泪”这窗外的雨,大慨就是后主的泪吧。想起曾经的年少轻狂,早已恍若隔世,“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在泪雨之中, 他终于长大了。

雨停了,天空放晴了。后主的生活或许永无放晴之日吧!不,从饮下毒酒的一刻起,他的未来已经晴朗,“世事漫流水,算来一梦浮生。”他的一生,仿若真是南柯一梦,他一生都在为别人而活。但端起那杯毒酒,一切便都释然了。嘴角噙着丝缕轻笑仰头,然后倒下。那一刻,只有唇边的笑意格外耀眼;那一刻,后主一定是快乐的;因为那一刻,他终于做了一回自己。

34 推销的策略

在当今的二十一世纪,孔子学院已开遍了全球,孔老夫子的大名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孔夫子在生前却郁郁不得志,周游列十七年四处推销自己,却始终得不到君王重用,是孔子的思想不好吗?非也,孔老夫子失败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不懂得推销的策略。

其实也并非没有君王赏识孔子,只是最终都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不在任用。原因是多样的,但君王们发现这些原因的缘由不外乎一点:小人进谏,就加子 推荐孔子给 太宰,太宰与孔子一番长谈后深感孔子伟大,正欲将孔子荐于君王,却被子 “点醒”:“君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一句话十四个字,便将孔子永远挡在了王的门外,而被小人妖言所害的绝非孔子一个,韩非因李斯谗言被囚于秦,郁郁而终;岳飞更是被秦 害得曝尸野外,可以说,小人是忠臣英才们报效国家最大的阻碍。

那么,那些奸臣小人们如何如此执衷于迫害英才呢?没有人会平白无故给自己树敌,小人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感到了威胁,与忠臣们的一心为国不同,小人放在第一位的永远是自己,英才的才让他感到了危机,他本能地想要杜绝一切威胁到他的地位的可能性:“子 恐孔子贵于君也,因谓太宰曰:“‘君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 太宰因弗复见”。本来太宰是很乐意将孔子推荐给商王的,但当他意识到危机后,一切都变了,小人谋害有才之人,是因为他感到了威胁。

而天才们似乎无一例外的容易得罪小人,这也难怪,天才大都天

35 骄之子,少年得志,又或是孔子般纯粹的学者,恃才便易傲物,他们

不懂得推销自己是要讲究策略的,他们太过锋芒毕露,太宰见孔子后

视他人“犹蚤虱之细者”,李白狂到让杨贵妃研磨,高力士脱鞋,他

们的才太高,高得让人产生欲除之而后快的惧意,另一方面,想要大

有一番作为就必定得改变现状,要改变现状就必定会触犯一些人的利

害,他们有想法,却不知道策略,只想大刀阔斧地干,但众所周知,

将青蛙丢进滚烫的开水中它必会马上跳出来,想煮青蛙得用温火;任

何一次外来侵略都会招致本地强烈的反弹,只有文化侵略的步步蝉食

才是最恐怖的,就如贾谊,他只是错在太急不懂策略,才落得屈就长

沙的下场,推销是需要策略的,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才能取得最好

的效果。

若孔子能懂得推销自己的策略,若他并非让商太宰感到“高山仰

止”,而是慢慢一步一步地释放自己的才能,想必今天所看到的春秋

史,会是另一番光景吧。


相关作文

  • 新建 作文大赛报名表作文2000字
  •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

  • 过年了(原创于四年级)作文作文300字
  • [过年了(原创于四年级) 作文]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家里高高兴兴的过大年,过年了(原创于四年级) 作文. 一说到过年,小孩子们就高兴得不得了,因为过年可以吃大鸡大鱼.大肉,还可以买新衣服,去公园玩,最高兴是还可以得到外公.外婆和爷爷.奶奶的压岁钱. 夜晚五颜六色的烟花飞上天空,变成一滴滴美丽的水, ...

  • 雨(原创于四年级)作文作文300字
  • [雨(原创于四年级) 作文] 今天早上一起床,外面就下起了雨蒙蒙细雨,雨(原创于四年级) 作文. 雨水像断了线的珠子,"嘀嗒,嘀嗒,"啊,真像一支优美动听的乐曲啊. 雨水洗涤过的花草,确是别有一番景致,片片绿叶,青翠得直逼人眼,像是小宝宝喝了妈妈的奶长大了一样, 雨落在大地上,卷 ...

  • 雷阵雨(原创四年级)作文作文600字
  • [雷阵雨(原创四年级)作文] 一大早起来,就听见了雨姐姐和雷公公争论,雷阵雨(原创四年级)作文. 雨姐姐把自己的泪水流出来了,雷公公也发火了,我们都身穿五颜六色的雨衣赶到教学楼,有的同学生气的说:"这天气怎么那么讨厌呀!"有的同学气愤的说:"不想让我们舒服别." ...

  • 辩论赛(原创于四年级)作文作文500字
  • [辩论赛(原创于四年级)作文] 一场精彩的辩论赛拉开了序幕,辩论赛(原创于四年级)作文. 伍老师给我们出了题:小学生能单独出去游玩的为正方:小学生不能单独出去游玩的为反方. 我们方的吴昊首先举手发言,一场口舌的"战争"开始了.我觉得小学生能单独出去游玩,因为小学生单独出去游玩不仅 ...

  • 爽,真是爽--海盗船(原创于四年级)作文作文500字
  • [爽,真是爽--海盗船(原创于四年级)作文] 五一长假的到来,让我变成了个疯狂girl ,我去了我的梦幻城市里玩了个痛快,爽,真是爽--海盗船(原创于四年级)作文. 贵阳的河滨公园,绝对是个游览胜地,那里的游乐场也绝对不亚于深圳.一进去,我飞也似地跑到海盗船旁边,急匆匆地爬上去,感觉也没什么,系好安 ...

  • 一台哑剧(原创于四年级)作文作文600字
  • [一台哑剧(原创于四年级)作文] 叮零零,叮零零„„"上课了,伍老师迈着轻快地步子,走向讲台,只见伍老师拿起粉笔,冲我们神秘地一笑,在黑板上写了"哑剧"两个字,我正疑惑不解,不知从哪冒来一句话:"哑剧就是不说话,表演节目,一台哑剧(原创于四年级)作文.&quo ...

  • 感受春节 (原创作文)作文700字
  • 感受春节 (原创作文) 春节,顾名思义,应该是庆祝春天到来的节日,是我国乃至华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传统节日.从腊七腊八到正月十五,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那些天南地北的亲朋故旧,不顾山水阻隔,以敬拜父母的名义回家,以亲人团圆的名义回家,相聚在春节里. 春节的重头戏,要数团年宴了.这一天大人们最为忙碌 ...

  • 作文公开课教案(原创)作文0字
  • 作文课教案 作文课教案

  • 2[原创干货]像写作文一样写简历作文900字
  • [原创干货]像写作文一样写简历 --你的故事就是最好的简历 作为一名应届生面对一份空白待写的简历时的心情就好比小编刚入职场面对一篇文案时的心情,看着一个空洞的题目任脑海中天马行空终归还是会打到心里变为万千只草泥马翻滚不已,真可谓一张纸难倒英雄汉.每当写到个人简历中自己经历的时候分分钟回想起小学三年级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