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教案作文5100字

初一作文

荷塘月色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4、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5、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6、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7、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二、教学重点

1、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2、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3、本文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方法

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

3.引导学生体味本文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辞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结合练习题讲一点知识,必要时可扩展一些练习。

四、教学时数

三课时

五、背景材料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省绍兴市,1898 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 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为“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以后的五年里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

教书。

在大学时代,朱自清就开始创作新诗,1923 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9 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 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 年 8 月 12 日,朱自清病逝于北京。他的一生既是作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逝世后整理出版有《朱自清文集》(四卷) 、《朱自清诗文选集》。

(二)月夜有无蝉声?

《荷塘月色》中有一处写到作者在月下漫步荷塘时听到了蝉声。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后来有一位叫陈少白的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子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为此问了好几个人,他们也都认为陈的话不错。朱自清为了进一步弄清问题,又去请教他在清华大学的同事昆虫学家刘崇乐教授。刘崇乐则从别一个人的著作里摘抄了一段文字寄给朱自清,这一段文字说月夜确有蝉声,不过那位著者又说,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的,那一个月夜,却听到它们在叫。这么一来,朱自清反复考虑,就把“好几个人”的话当作“客观实际”,而把那个著者的亲耳所闻当作“是个例外”,至于自己文中那一段描写,则自认是“记忆错误”。于是朱自清给陈少白复信,表示了感谢,并且慎重表示:散文集《背影》(里面收有《荷塘月色》一文)以后再版要删掉月夜蝉鸣的句子。

过了些时候,陈少白又在《新学生》月刊上发表文章,再次讨论这个问题,并且涉及到宋代王安石的《葛溪驿》一诗,因为这首诗里也有月夜蝉鸣的描写。也就在这个讨论之后,朱自清自己又有两次亲耳听到了月夜蝉声,“跟《荷塘月色》中所叙的有相同的地方”,朱自清因为“有切己的问题在心里’,所以对此印象格外深刻。这才写了《关于“月夜蝉声’》一文,公开作答。从这番周折中可以看出朱自清对写文章是极其认真负责,绝不含糊的。

朱自清还从这件事中引出一个更深的教训,他在作答的文章

中深有感慨地说:“我们往往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例如由有些夜晚蝉子不叫,推论到所有夜晚蝉子不叫。于是相信这种推论便是真理。其实只是成见。这种成见,足以使我们无视新的不同的经验,或加以歪曲的解释。我自己在这儿是个有趣的例子。”朱自清这一段话意味深长,它告诉我们轻率的推论会使人们误把成见认作真理,妨碍我们获得新的经验,接受新的知识,这个体会和认识已经远远超出“月夜”有无“蝉声”的讨论本身了。

(三)《采莲赋》参考译文

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鹢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荷塘月色(加点部分板书,下同)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 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本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二)学生默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

(三)教师先读课文、正音并解释词语。

(四)理清全文的段落。

教师归纳: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大段,(即第 1 自然段),写作者夜深人静时去荷塘观

赏月色的缘由。

第二大段,(2—6 自然段)是全文的主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

第三大段(末两个自然段),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文结构完整,衔接自然紧密,写景与抒情有机地揉合在一起。

(五)讲读第一段。

1、指名朗读。

(1)提问:作者为什么惦念起荷塘来了?作者写自己离开沉浸在寂静中的家有什么用意?

师生共同谈话,注意“忽然”两字。

月亮升高了,马路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听不见了,妻子拍着闰儿也渐入睡。周围已经沉静下来了,本来可以好好想一。些问题,但是,许多的事萦绕在自己头脑中,无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静而去荷塘边的。

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象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

(六)作业布置

预习第二段,弄清写作线索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二段

(1)齐读课文,回答这一段是按照什么线索来写的?

(这一段是按照作者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的。按照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展现荷塘月夜的美丽景色,抒发作者的感情。)

小路(第 2 节)——荷塘(第 4 节)——月色(第 5 节)——荷塘周围的树(第 6 节)

漫步——思索(线索)(板书)

(2)讲读第 2 节:

a文章先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提问:这条小路有些什么特点?

(作者抓住了小路的曲折、幽僻,多树的特点(板书),这

三者中,幽僻是主要的特点。曲折与多树是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小路沿荷池而筑,随荷池弯曲,呈曲折之态。多树则蓊蓊郁郁,更显幽深僻静。)

b文章用了对比的方式,衬托出月下小路的美。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 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写出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

(3)讲读第 3 节:

提问:这一节写作者去荷塘时的感受,请你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

(请学生把“象今晚上,……现在都可不理”这段话划出来。这是作者感受的具体内容。作者感到在这种幽僻的坏境之中,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在这种环境里,可以不做违心的事,不说违心的话,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抛弃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可以理解这种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进一步点明了夜游的原因。)

(4)讲读第 4 节:

背诵课文第四段,讨论以下问题。

a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 有何特点? 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

b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

荷塘 曲曲折折 用叠词,突出广度

荷叶 田田 用叠词,突出密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

荷花 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 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

明珠,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美人,比喻,纤尘不染的美质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 荷波 闪电,比喻,突出快速

凝碧,以静写动

流水 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

c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寄寓的感情素淡,宁静,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二)作业布置

背诵第四段,体会本段的语言和写作上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继续讲读第二段:

背诵课文第五段,讨论以下问题。

a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

b 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

“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c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 “酣眠”比喻什么? “小睡”比喻什么? 作者为什么说“恰是到了好处”?

(原因是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这种朦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d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 哪个动词用得精妙?

( 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树。月影当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能使月色表现得更为精妙。

一个“画”字用得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e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好处?

( 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f这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 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朦胧,和谐,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三) 讲读末两节。

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引起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

(四) 写作特点: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富有韵味。作者是如何使语言表达得如此美的?

(1)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使语言准确、贴切,创造出生动的意境。

(2)作者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加强语气,舒展文气,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

(3)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神的意境。

(五) 归纳中心思想。让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从荷塘月色美丽景色的描绘中,表露了作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总结、扩展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于通过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去把握其中寄寓的情感。而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要善于分析景物描写的层次、景物描写的技巧造成的效果,要品味景物的特点,最

后归结到美感特征。

课外阅读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绿》,领悟寄寓在梅雨潭的绿中的思想感情,并与《荷塘月色》表现的思想感情进行比较。

(七) 布置作业

自由命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方法,在选用动词与叠词上下点功夫。

附:板书设计

荷 塘 月 色

荷叶像裙荷花似星形态美 月下荷塘荷香比歌叶颤如电动态美 “波浪”凝碧 流水含情静态美素

月光如水

薄雾似纱正面为主淡

荷塘月色花叶若梦灌木黑阴斑驳朦

杨柳倩影如画侧面为主 光影和谐似曲胧 胧

树色如烟似雾

杨柳风姿绰约静 荷塘四面远山隐隐约约↑ 灯光没精打采↑衬 蝉蛙静中显闹 动 (八) 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4、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5、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6、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7、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二、教学重点

1、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2、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3、本文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方法

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

3.引导学生体味本文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辞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结合练习题讲一点知识,必要时可扩展一些练习。

四、教学时数

三课时

五、背景材料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省绍兴市,1898 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 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为“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以后的五年里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

教书。

在大学时代,朱自清就开始创作新诗,1923 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9 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 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 年 8 月 12 日,朱自清病逝于北京。他的一生既是作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逝世后整理出版有《朱自清文集》(四卷) 、《朱自清诗文选集》。

(二)月夜有无蝉声?

《荷塘月色》中有一处写到作者在月下漫步荷塘时听到了蝉声。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后来有一位叫陈少白的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子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为此问了好几个人,他们也都认为陈的话不错。朱自清为了进一步弄清问题,又去请教他在清华大学的同事昆虫学家刘崇乐教授。刘崇乐则从别一个人的著作里摘抄了一段文字寄给朱自清,这一段文字说月夜确有蝉声,不过那位著者又说,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的,那一个月夜,却听到它们在叫。这么一来,朱自清反复考虑,就把“好几个人”的话当作“客观实际”,而把那个著者的亲耳所闻当作“是个例外”,至于自己文中那一段描写,则自认是“记忆错误”。于是朱自清给陈少白复信,表示了感谢,并且慎重表示:散文集《背影》(里面收有《荷塘月色》一文)以后再版要删掉月夜蝉鸣的句子。

过了些时候,陈少白又在《新学生》月刊上发表文章,再次讨论这个问题,并且涉及到宋代王安石的《葛溪驿》一诗,因为这首诗里也有月夜蝉鸣的描写。也就在这个讨论之后,朱自清自己又有两次亲耳听到了月夜蝉声,“跟《荷塘月色》中所叙的有相同的地方”,朱自清因为“有切己的问题在心里’,所以对此印象格外深刻。这才写了《关于“月夜蝉声’》一文,公开作答。从这番周折中可以看出朱自清对写文章是极其认真负责,绝不含糊的。

朱自清还从这件事中引出一个更深的教训,他在作答的文章

中深有感慨地说:“我们往往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例如由有些夜晚蝉子不叫,推论到所有夜晚蝉子不叫。于是相信这种推论便是真理。其实只是成见。这种成见,足以使我们无视新的不同的经验,或加以歪曲的解释。我自己在这儿是个有趣的例子。”朱自清这一段话意味深长,它告诉我们轻率的推论会使人们误把成见认作真理,妨碍我们获得新的经验,接受新的知识,这个体会和认识已经远远超出“月夜”有无“蝉声”的讨论本身了。

(三)《采莲赋》参考译文

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鹢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荷塘月色(加点部分板书,下同)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 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本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二)学生默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

(三)教师先读课文、正音并解释词语。

(四)理清全文的段落。

教师归纳: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大段,(即第 1 自然段),写作者夜深人静时去荷塘观

赏月色的缘由。

第二大段,(2—6 自然段)是全文的主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

第三大段(末两个自然段),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文结构完整,衔接自然紧密,写景与抒情有机地揉合在一起。

(五)讲读第一段。

1、指名朗读。

(1)提问:作者为什么惦念起荷塘来了?作者写自己离开沉浸在寂静中的家有什么用意?

师生共同谈话,注意“忽然”两字。

月亮升高了,马路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听不见了,妻子拍着闰儿也渐入睡。周围已经沉静下来了,本来可以好好想一。些问题,但是,许多的事萦绕在自己头脑中,无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静而去荷塘边的。

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象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

(六)作业布置

预习第二段,弄清写作线索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二段

(1)齐读课文,回答这一段是按照什么线索来写的?

(这一段是按照作者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的。按照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展现荷塘月夜的美丽景色,抒发作者的感情。)

小路(第 2 节)——荷塘(第 4 节)——月色(第 5 节)——荷塘周围的树(第 6 节)

漫步——思索(线索)(板书)

(2)讲读第 2 节:

a文章先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提问:这条小路有些什么特点?

(作者抓住了小路的曲折、幽僻,多树的特点(板书),这

三者中,幽僻是主要的特点。曲折与多树是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小路沿荷池而筑,随荷池弯曲,呈曲折之态。多树则蓊蓊郁郁,更显幽深僻静。)

b文章用了对比的方式,衬托出月下小路的美。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 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写出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

(3)讲读第 3 节:

提问:这一节写作者去荷塘时的感受,请你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

(请学生把“象今晚上,……现在都可不理”这段话划出来。这是作者感受的具体内容。作者感到在这种幽僻的坏境之中,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在这种环境里,可以不做违心的事,不说违心的话,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抛弃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可以理解这种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进一步点明了夜游的原因。)

(4)讲读第 4 节:

背诵课文第四段,讨论以下问题。

a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 有何特点? 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

b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

荷塘 曲曲折折 用叠词,突出广度

荷叶 田田 用叠词,突出密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

荷花 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 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

明珠,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美人,比喻,纤尘不染的美质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 荷波 闪电,比喻,突出快速

凝碧,以静写动

流水 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

c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寄寓的感情素淡,宁静,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二)作业布置

背诵第四段,体会本段的语言和写作上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继续讲读第二段:

背诵课文第五段,讨论以下问题。

a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

b 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

“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c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 “酣眠”比喻什么? “小睡”比喻什么? 作者为什么说“恰是到了好处”?

(原因是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这种朦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d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 哪个动词用得精妙?

( 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树。月影当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能使月色表现得更为精妙。

一个“画”字用得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e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好处?

( 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f这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 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朦胧,和谐,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三) 讲读末两节。

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引起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

(四) 写作特点: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富有韵味。作者是如何使语言表达得如此美的?

(1)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使语言准确、贴切,创造出生动的意境。

(2)作者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加强语气,舒展文气,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

(3)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神的意境。

(五) 归纳中心思想。让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从荷塘月色美丽景色的描绘中,表露了作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总结、扩展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于通过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去把握其中寄寓的情感。而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要善于分析景物描写的层次、景物描写的技巧造成的效果,要品味景物的特点,最

后归结到美感特征。

课外阅读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绿》,领悟寄寓在梅雨潭的绿中的思想感情,并与《荷塘月色》表现的思想感情进行比较。

(七) 布置作业

自由命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方法,在选用动词与叠词上下点功夫。

附:板书设计

荷 塘 月 色

荷叶像裙荷花似星形态美 月下荷塘荷香比歌叶颤如电动态美 “波浪”凝碧 流水含情静态美素

月光如水

薄雾似纱正面为主淡

荷塘月色花叶若梦灌木黑阴斑驳朦

杨柳倩影如画侧面为主 光影和谐似曲胧 胧

树色如烟似雾

杨柳风姿绰约静 荷塘四面远山隐隐约约↑ 灯光没精打采↑衬 蝉蛙静中显闹 动 (八) 教学反思:


相关作文

  •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教案设计)作文500字
  • 江苏镇江一中陈晓东 师: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细腻淡雅,浑然一体,每个读过的人都有很真切的美的感受,而且这种感受都有细微的差别,请大家把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写下来交流一下. 生2:荷花在这儿寂寞地开放,无人欣赏:我在岸边驻足,无人理会.花朵在月光中独自美丽,我在这美丽中迷失自己.这 ...

  • 荷塘月色教案作文2600字
  •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一.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朱自清及其作品是不陌生的,初中时学过他的<匆匆><春><背影>,对朱自清优美的语言.真挚细腻的感情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感受.但由于高一学生阅历比较少,加之情感体验不够丰富,因此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以深入理解 ...

  • 荷塘月色教案作文2800字
  •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 转自 安徽岳勇志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是一篇名家名篇,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教学理念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倡导"生"动教学,整体把握散文的美,以读来赏析文本. 教学目标: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理清全文结构. 培养快速阅读文章及筛选关键词语的能力. 体会作者情感,领会 ...

  • [荷塘月色]教案作文700字
  • <兰亭集序>教案(第二课时) 执教者:李慧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和材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重难点:探寻作者在文中情感变化的 ...

  • 荷塘月色教案作文9200字
  • <荷塘月色>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一)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荷塘月色>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一) 2011-05-12 [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2. 理解景与情的关系,认识准确生动的描写及联想的作用 ...

  •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作文4500字
  •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 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 ...

  • [荷塘月色]使用教案作文6900字
  •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1948年6月18日,他在拒绝"美援"和"美援面粉 ...

  • [荷塘月色]教案4作文5300字
  • 荷塘月色教案 执教:李烨 通过朗诵和分析<荷塘月色>第四段的遣词用句来体会: 1.细腻.传神的语言风格. 重点:通过品词析句领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 难点:对通感这一修辞手法的掌握领会. 对于如此美的散文, 我计划采用电化教学手段,用图文并茂的画面和配乐朗诵营造情境氛围. 以学生自主讨 ...

  •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5作文5300字
  • 荷塘月色教案 执教:李烨 通过朗诵和分析<荷塘月色>第四段的遣词用句来体会: 1.细腻.传神的语言风格. 2.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通过品词析句领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 难点:对通感这一修辞手法的掌握领会. 对于如此美的散文,我计划采用电化教学手段,用图文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