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作文11600字

初二作文

1 《济南的冬天》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展开描写,并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鲜明的印象及感受的写法。

2.体会文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学习形象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并引导他们培养审美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1.引入新课。

2.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和脉络。

3.细读,分析课文。

第二课时

1.继续细读,分析课文。

2.小结课文的写作艺术。

3.反复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作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作者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他所写的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等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散文也写得清新优美,《济南的冬天》就是其中的一篇。

题目《济南的冬天》明确地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济南位于山东省内,它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东接佛懋山,西边南马鞍山、四里山,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都是“小山”,最高的千佛山,海拨也只有285米。济南的冬天与北中国的其他地方的冬天的气侯截然不同。

那么,作者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边学习边领略。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课文,同时自己查字典、词典弄清生字、生词的音和义。

三 初步领会课文的大概内容和脉络。

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出示自学提纲,要求学生重点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① 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② 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

2 ③ 作者怎样展开对景物的描写?

2.组织学生就上面三个问题展开讨论,明确:

全文围绕济南的冬天“温晴”这个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先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括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三幅画图:阳光下济南全景、雪后山景的秀美、济南冬天的水。

四、细读、分析课文。

引导学生逐段细读课文,要求他们在自读的同时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指导他们就文章各段的内容、描述方法和语言,在课文一旁的空白处写些简要的批注。

各段问题和提示如下:

1.第1自然段

① 课文从什么角度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作者把济南与住惯了的“北平”比较,又与他刚刚离开的伦敦比较,再与热带比较,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很自然地发出“济南真的算个宝地”的由衷赞叹。所以,可以从全文最后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看到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对济南的赞美。这段的对比方式,是一种“曲折行文”的手法。

这段课文总写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了铺垫。因此,这段与下文是总分关系。

② 课文中的“响亮”是什么意思?“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如果把“声”字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明确:“响亮”一词,一般用来指声音宏大。但根据上下文意思来判断,在这里是指“晴朗得刺眼”。“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声”字去掉,就说成了“没有风”,不切合实际。

五、小结本课

六、课后背诵书后要求背诵部分

3 第二课时

(继续细读、分析课文)

2.第2自然段

作者怎样描写济南古城的地理环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济南的可爱的?

明确:“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这是济南地理环境的特征,也是济南“温晴”的原因。作者从人的感受和对人的心理描写,来表现济南的可爱。作者把济南比作婴儿,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摇篮”,用拟人的方法写城:“在天底下晒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写山:“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明静、温暖和舒适的特点。

济南人由于身在温暖冬天而引起对温暖的春天的联想,但眼前春天并未到来,他们却又“并不着急”,而且“脸上含笑”,“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表现了济南人对这“慈善”冬天的真切留恋,也洋溢着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

3.第3自然段

这段也是写山,是小雪点染了山之后的景色。那么,作者从什么角度描写了哪些景物?议论后在全班交流。

明确: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的看护妇”,是对小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到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是小雪后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的方法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方法,再现了冬天济南周围的小山,在白雪与蓝天的相映中的雪色与草色、雪光与日光交融的情态。

4.第4自然段

① 作者在写了冬天济南“温晴”、“秀气”之后,把视线放到城外的景色。作者以城内的“狭窄”与城外的“宽敞”对照,用“小村庄”来点缀出山坡,以小雪点染屋顶,这样,读者就看到了济南的全貌。

② 在这段文字中,“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一个“卧”字,和文章的什么地方相呼应?

明确:“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5.第5自然段

① 作者是怎样写水的“温晴”的?

明确:课文紧扣“暖”字,写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写水中的水藻“把终年贮藏的绿色全拿出来”,所以它“不忍得冻上”。水还多情地让“长枝的垂柳在水里照个影儿”。读到这里,让我们感受到济南的冬天真是风情万种,使人留

4 恋不舍。

② 作者是如何收束全文的?

作者紧扣“亮”字,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从河水的清亮引出整个空间的清亮,并把红屋顶、黄草山、灰树影都溶入其中,在天水一色的广阔背景下,描绘了冬天济南瑰丽的色彩。在此铺垫下,以高度概括而充满激情的句子“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自然而然地收了尾。

五、引导学生小结课文的写作艺术。

1.让学生再将课文默读一遍,要求边读边找出作者的各个观察点。

明确:作者在不同的观察点上,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济南冬天的特有美景;第二段从俯视的角度写阳光下的济南;第三段从仰视的角度,写小雪点染后的山景;第四段从城内往城外,写雪后山村的景色;第五段由俯视到仰视,写出整个济南的形象。作者正是从多个不同的角度的观察,才生动形象地写出冬天济南“温晴”的这个特点。

2.学生再议论,归纳课文的各种表现手法。

明确:

① 用自己以前生活过的地方(北京、伦敦),与济南对比,从而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晴”,使人们确实感到它是“宝地”。

② 作者不仅细致观察和描写冬天济南的景色,而且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告诉读者,以此来感染读者,使读者有如临其境的感受。

③ 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冬天的济南写得脉脉含情,把作者感情融入了对景物的描写之中。

六、反复朗读课文。

朗读前要指导学生怎样读出感情来,如朗读课文时可根据文中描写景物展开想象,脑海中映现作者描绘的画面。

七、指导学生作文。

可带领学生外出,实地观察某处的景物特征,仿照课文,写一篇题为《××的冬(春)天》的短文。

5 《济南的冬天》重点难点指导

1.可给学生出示自学提纲,要求学生重点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① 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② 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

③ 作者怎样展开对景物的描写?

2.在具体分析每一部分时,再引导学生注意体会课文描写的角度和运用的表现方法。

重点提示

熟悉课文,看看本文在写法上与《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

《春》和《济南的冬天》都是写景的文章。《春》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画,那么,《济南的冬天》描绘了几幅图呢──是一幅完整的图画。绘天绘地,绘出了这幅山水图的大布局:写雪写水,写的是这幅图的特点细部,而且由天上的暖阳画到暖阳照耀下的暖城暖山,就山而描画出山上的雪,由雪而引出雪中的水,笔势顺畅,一气呵成。老舍先生真是一位丹青高手。

这篇课文写了济南的冬天的多种自然景色,都围绕着“温晴”二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自然风光的挚爱深情。

本文写了济南的冬天的多种自然景色:有静卧的小山,有澄清的河水,有古城,有小村庄;有青松翠柳,有绿萍、水藻;有雪前的景,有雪后的景;有映在水中的倒影。红、黄、蓝、白、黑,色彩斑驳;山木水草天,多姿多彩,都一一写了出来。如此错综复杂的描写都围绕着一个主旨,即冬天的济南温晴的天气。在第一自然段,用了三组对比:北京的冬天刮风,济南的冬天不刮风;伦敦冬日不见日光,济南的冬天响晴;热带日光毒,济南的冬天温晴等三方面说明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温晴”二字总领全文,使文章谋篇布局脉络清楚,杂而不乱,多而不繁。

作者是一个在异国他乡漂泊了六、七年之久的知识分子,当他重新回到祖国,从内心迸发出的爱国之情自在常理之中,而这种真情实感通过爱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来表露,就更觉亲切、深沉。

难点提示

文章第一段说:“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为什么不说“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在北平住惯了的人„„”,也不说“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文章中的说法强调了什么?

文章中的这一说法突出了“我”对这几个地方是熟悉的。老舍是北京人,对北京的熟悉自不必说。1942年,老舍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做中文讲师,同时从事文艺创作,在伦敦生活了六年,对伦敦冬季的多雾、难见日光感受很深。

1936年,老舍回国,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对济南的冬天也有了解。至于“热带的地方”,老舍虽然在文章中没说去过什么地方,但1936年他由伦敦返回祖国时,曾取

6 道新加坡,对热带地区毒辣辣烈日高照的响亮的天气,一定是领教了的。所以作者这样写,有了可靠的相比的前提,并非随意猜测,更不是无知妄说。况且,济南与北京同处中国北方,伦敦与济南又都靠海,有可比之处,能够令人信服。

文章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文章中把济南比喻成“小摇篮”;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比喻成“小水墨画”;整个冬天的济南比喻成一块“空灵的蓝水晶”。作者就是用这些来比喻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用得恰到好处。

运用拟人的地方是:济南老城“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一圈小山“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山坡斑驳的色彩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水藻“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水“也不忍得冻上”;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所有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

7 《济南的冬天》资料:创作意图

1930年暑假,老舍刚刚从国外回国不久,便应邀来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到校后除去备课之外,即忙于筹备《齐大月刊》的出版。老舍在该刊的创刊号《编辑部的一两句》中曾说过:“开学后三四礼拜,便要出本月刊,稿子既不能从天而降,自然大有困难。学生正在选课,交费,检验身体;教师正在准备功课,忙个不了,谁来起个三更给月刊写稿子呢!所(以)是编辑员苦矣!加以编辑部的成立才不过半月,不用说为征集稿子着慌,就是笔墨砚台稿纸也是临时购置呀。”这就足以看出《齐大月刊》创刊时的仓促情况。老舍本人也只得亲自执笔为它写稿。长篇散文《一些印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全文共分七次连载,现在分述如下:

一 写济南的马车。载《齐大月刊》第一卷第一期

(1930年10月10日出版)。

二 写济南的洋车。载《齐大月刊》第一卷第二期

(1930年11月10日出版)。

三 写济南的大葱。载《齐大月刊》第一卷第四期

(1931年2月10日出版)。

四 写济南的秋天。载《齐大月刊》第一卷第五期

(1931年3月10日出版)。

五 写济南的冬天。载《齐大月刊》第一卷第六期

(1931年4月10日出版)。

六 写齐大的校园。载《齐大月刊》第一卷第七期

(1931年5月10日出版)。

七 全文的结束。载《齐大月刊》第一卷第八期(1931年6月10日出版)。

《济南的冬天》资料:写景状物 情景交融

《济南的冬天》一文,写济南冬天的景象。作者在描绘景象时,既注意到它们的共性,又突出它们的特点,从纷繁的景物中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加以描述,使笔下的山、水、城、雪等种种景物都与济南“温晴”的天气紧密联系。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这既是作者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也是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无限赞美。

作者抓住济南景物的独有特征,对北国的济南及其冬天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文章写了济南的山和水,也写了风、日光和小雪。“古老的济南”城,就是张“小水墨画”。每一个画面就好似作者的音容笑貌。而且,作者还把读者的注意力,也一同带进了那“出

8 奇”的景色中,尤其是那通过叙述、抒情、议论得出的情景,像是读者的亲身感受,既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爱,又磁石般地吸引了读者的心。

作者为了抒发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气候的赞赏,一开篇就把济南与古都北平、世界名城伦敦相对比。接着,作者让读者“闭着眼睛”去领略“理想境界”的风光,去盼望春天的到来,去怜爱雪后小山的秀气,去欣赏城外的“卧雪”,去领悟水藻的无私、河水的宽厚、垂杨的妩媚。文中的“像我”“自然”“清”“真的”“看吧”等词句,紧紧地把人和物、情与景串通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无限美好的意境。“水也不忍得冻上”,把无情的写得有情;“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写出了人们对济南这个“理想境界”的如意,显示了人们对春天的到来充满信心与对未来的春天的向往。温情的济南,“阳光”“暖和”,似“小摇篮”;“水”“天”“清亮”,似“蓝水晶”:“山”“雪”“秀气”是“小水墨画”。这里,真是一处天朗气清,温秀宜人的宝地。

要把景物的美写在纸上,并不一定要依靠辞藻的华丽,重要的是要心中有物。如果心中空空,纵有漂亮的文字,也无济于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作者就用这样适当通俗浅显的文字,写出了冬天济南的精神,写出了冬天济南的景物的美。通俗、浅显并非就是简陋空洞、单调。“一圈小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小雪”,济南“整个是块空灵的蓝水晶”,小灰色树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等,这些活泼的文字,美妙的联想,使读者会自然地萌发切身的体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去畅游在作者笔下的情景之中。

9 《济南的冬天》资料:有争议的问题

《济南的冬天》究竟写于何时何地?最初发表在哪里?选入课本后与原作有何变化?目前在课文注释和分析评介文章中众说纷纭,讹误较多,大致有四种意见:

一 认为作品约写在1934年前。(初中《语文》第一册第63页课本注释①)

二 “本文写于1935年,当时作者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改实验小组编,初中实验课本《语文》第一册的“作者和题解”)

三 认为文章写于1935年,当时老舍正在青岛山东大学中文系任教。是不是作者为“避国民党老爷们的炎威”在青岛《民报·避暑录话》上所作呢,或者是作者有感而发的回忆性文字呢?不得而知。(《中学语文教学》1982年第5期30页)

四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一些印象》这组散文中的一篇。《一些印象》最初连载于《齐大月刊》一卷1—7期,时间在1930年10月至1931年4月。”(《中学语文》1982年第4期第14页)

以上意见,前三种与事实差距很大,第四种意见与事实较接近,但欠具体。张桂兴先生几年来曾着手搜集整理老舍在山东的生活和创作情况,向老舍夫人胡絜青、女儿舒济求教较多。搜集到的有关情况特摘录如下。

1930年春,赴英讲学达五、六年之久的老舍经新加坡回国。是年夏天暑假开学前至济南,任齐鲁大学文学院新文学教授,讲授《文学概论》、《小说作法》及《世界名著研究》等课程,同时写长篇小说《大明湖》(此作在“一二·八”战火中被焚,未能问世)。此时他除任教和创作外,还兼编《齐大月刊》(后改季刊)。

老舍自创齐大不久就忙于该刊的筹备和创刊,但当时组稿极难(当时稿子采用后并无稿酬),所以老舍不得不亲自写稿。据统计,老舍在编辑《齐大月刊》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曾先后在该刊上发表过20多篇创作、论文和译著。老舍来济南后即开始写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就是首先在《齐大月刊》上发表的。这部作品自1930年夏秋至1931年春夏,随写随发表,全文共1万字左右,共分7节连载。(7节内容可参见《济南的冬天》原文部分后面的说明)

《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写作时间最迟不过1931年4月初,最早不过1930年初冬。此前冬天未临,作者尚不能亲自观察,是写不出如此生动的文章的。

现选的课文与原文有两点显著区别:其一、原文是6个自然段,现在变成5个自然段,即将原作中的2、3自然段合并了。原作中“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是另起一段的。其二,个别字作了改动。尤其突出的是最后一段中“那山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萍”字在原作中是“藻”字。

从目前使用的课文来看,课文选取的是第五节(连载的全文共七节)的中间部分。开头一句:“上次说了济南的秋天,这回该说冬天”删去了。后面两个小自然段所写济南人对百灵鸟的喜爱和百灵鸟之多及过渡句也删去了。这些与济南的冬天关系都不太密

10 切,因此截头去尾之后,不仅无损于课文的完整,反而更加紧凑集中。所不同的是,节选部分原文分作六个自然段:

一 从“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至“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二 从“设若单单是有阳光”至“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三 从“小山整把济南圈了个圈儿”至“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四 从“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至“那些小山太秀气”;

五 从“古老的济南”至“或者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六 从“那水呢”至“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选入课文时将二、三段合为一个自然段,这样就从六个自然段变为五个自然段了。这种变动最早很可能就发生在1942年桂林出版的《国文杂志》上。后来《开明新编国文读本》选入时沿用了这种变动,以致流传至今。

11

《济南的冬天》教案

教学目标:

一 学习课文抓住地方季节特征有重点地描写景物的方法,进一步懂得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二 理解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课文中的具体运用和表达效果,学习运用朴素、明快的语言表情达意;

三 领会课文在景物记叙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 这是一篇优美的景物记叙文(我以为在初中一年级最好暂时不用“散文”这个概念),教学的着力点应该放在指导学生体味充溢全篇的对祖国河山风光的喜爱、赞美之情,在获得这一实感的基础上,把握抓特征具体记叙景物的方法。因此,在疏通课文的前提下,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领略课文的感情美、景物美、语言美,进而领会抓特征,有选择有重点地记叙景物的写法在课文中的具体运用和表达作用。切忌离开实感,孤立释词解句、凭空归拢段落大意、概括写作方法的做法。比如课文的第一段的三个对比,就是作者从自己的生活实感中引发出来的,不仅鲜明地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而且洋溢着对济南冬天风光的惊喜、赞叹之情,“奇迹”、“怪事”、“真得算个宝地”这些词语又多么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而要使学生真正领会到这一切的妙处,离开反复诵读、仔细体味是无法达到的。由此可以使学生领悟到,一篇文章如何开头,得从表达的需要和作者的实际出发,不可机械模仿和生搬硬套。

二 比较的方法是一种科学的认识方法,用于阅读,不仅可以激发阅读情趣,还可在比较中加深理解,提高阅读效率,达到更高的阅读层次,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有效方法。本课《教学参考书》(修订前的原《教学参考书》)中提出的“预先布置学生写一篇题为《××的冬天》的短文,然后让他们把习作与课文进行比较”,是一种比较阅读的形式;选择与课文同题或同类型题的文章进行比较,是比较阅读的另外一种有效形式。这里选取一篇题作《济南的夏天》的中学生作文(原文附后),可在课文教学前指导学生阅读评议。然后导入课文阅读,进行比较对照,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和写作特点的理解。可采用问题导读法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这篇习作并写出评议笔记,然后组织课堂评议或由教师综合评议意见,引入课文学习。

导读可提出如下问题:

1.这篇作文写出济南夏天的什么特点?作者是否具体描写出济南夏天的特点?

2.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好不好?为什么?

3.作文描写了济南夏季一天暴雨到来的过程。你认为这样写济南的夏天切题吗?为什么?

12 4.对这篇作文你还有什么看法?

三 知识短文的教学内容应该在课文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渗透。本课前学习了知识短文《同音字·形似字·多音多义字》,在本课教学中应该结合课文继续进行有关训练,如对形似字“晴”与“睛”、“响”与“晌”、“蓝“与“篮”、“薄”与“簿”、“敞”与“敝”等的辨析,使课文教学成为知识短文的加固与延伸。本课后有知识短文《观察和记叙》,应该结合课文的写作特点,使学生深刻领会景物记叙与细致观察的关系,认识要写出景物的特征,首先要察明景物的特征;景物的细致描写,要以细致的观察为前提;要贴切地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也不能离开深入的观察和体验。从而使知识短文的教学水到渠成,成为课文教学的总括与提高。总之,要防止知识短文教学的孤立进行和课文教学的知识散乱、难成系统,在课文教学中恰当地渗透前后知识短文的有关内容,不论对于加强知识教学的系统性还是语文训练的实效性都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评议作文《济南的夏天》。

学生根据评议笔记发言、讨论,教师小结,导入新课学习。

小结要点

《济南的夏天》通过济南夏季一天的天气变化,突出了“多变”这个特点。 文章的主体具体描写了一场暴雨的情景。记叙的层次相当清晰。先写天气的闷热,接着依次写了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象。描写具体、生动。比方写天气闷热,作者用“柳树垂头丧气”,“知了拼命地叫”,“地面上连只蚂蚁也难寻”等具体物象加以烘托,把“热得厉害”具体描绘出来了,说明作者的观察是相当细致的。写雨前风势变化,乌云聚积,雨来时的迅猛和雨中的情景,以及雨后天气的变化,都相当真切,使人如临其境。其中许多比喻用得贴切,拟人的修辞方法也用得自然,增强了描写的生动性。所有这些,没有细致的观察和深切的感受是写不出来的。

作文开头和结尾很简明。开头用一句俗语概括出记叙的中心,结尾用“多变”进一步点明济南夏天的一个特点,又照应了开头。

但是,写济南夏季的一天能概括出济南夏天的主要特点吗?看来很不容易。夏季天气多变,不只是济南夏天的特点,也是许多地方带有共性的气象特征。共性不是不能写,但必须在共性中写出个性的东西。这篇作文的主要弱点是缺少济南夏天个性(最能体现济南特点)的东西,也就是说,没有真正写出具有济南特色的夏天的特点。因此让人读来有“题目大、内容单”的感觉。看来,小作者的视野嫌窄,对济南夏天的观察和体验有待于进一步扩大和深入。

此外,有些语句也值得研究。如:“真是太恰当不过了”(“太”应改作“再”或去掉“不过”

),“密集的雨点变成了银白色的雨跑道”(“雨跑道”是什么),“显得更加垂翠欲滴”(“垂翠”不当,应改为“青翠”

13 )。“我浑身上下象只落汤鸡”(应去掉“浑身上下”或在“下”后加“湿得” )。

导入新课

由此看来,要写出一篇切题的能反映出地方特点而又具体生动的景物记叙文不容易,我们应该认真地向前辈、向范文学习。(板书课题《济南的冬天》,简介老舍,据《教学参考书》补充:老舍1930年从英国回国,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大学任教七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感情,称山东为他的“第二故乡”。本文是他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二 指导学生自读课文

1.查字典、词典、识读、理解生字词。查不到的标出,疑难句子在书上做标记,以备征答求解。(文中有些词非通常意思,课本又未作注释,一般字典、词典难以查出,教师可作补充注释。如“日光永远是那么毒”,“毒”可解作“厉害”;“响亮的天气”,“响亮”非指声响,应解作“十分明亮”或“光亮”。)

2.反复诵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写出济南冬天的什么特点?表述这个特点的中心句和关键词是什么?(中心句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关键词是“温晴”。)

(2)作者描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描写这些景物跟突出济南冬天的特点有什么关系?(描写了阳光朗照、小山环绕的特定环境,小雪笼盖下秀气的山色,暖又绿的澄清的河水。三幅画既展现了泉城济南的景物特色,又描绘出“宝地”济南冬天“温晴”的时令特征。)

三 课后练习

1.辨字组词

2.细读课文,体味课文勾画出济南冬天的三个画面,然后完成下列问题 (1)给三幅画各拟一个恰切的标题;

(2)分别用三个词语概括三幅画所展现的济南冬景的特点;

(3)找出最能体现三幅画特点的拟人句或比喻句。

3.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订正误读或朗读中表情达意欠准确之处,必要时教师做示范朗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使学生进一步体味课文的感情美、景物美、语言美。朗读后还可征询有关字词语句方面的问题予以解答。

二 指导学生研讨课文。

1.由第一课时的课后作业2引入研讨。

三幅画的标题研讨:依次为《阳光朗照》、《雪后山色》、《绿水晶莹》。(标

14 题可多样,能点明景物特征即可,不必求其一律。)

三个词语的研讨:依次为“暖和”、“秀气”、“清亮”。

三个拟人(或比喻)句的研讨:依次为“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雪后的山色简直“是张小水墨画”;水天相映,“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2.进一步研讨课文写法上的特点。

提问:作者记叙济南的冬天,着重描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势、小雪笼盖下的山色和水藻碧绿的清凉河水,画出了三幅冬天的秀丽图画。试问:作者为什么要着重描写这些景物?

小结:山和水是济南的主要景观,而它们在冬天别有一番风貌,最能显示济南冬天的三个特点:它温暖如春,它秀丽多姿,它晶莹清亮。而这一切正是由“温晴”的时令特征决定的。先总写阳光下的山势,展示济南所处的地理环境,揭示冬天能有温晴天气、成为“宝地”的原因;再写雪后的秀丽山色,展现即使雪后依然不见萧杀景象,而是异常秀美,透露出春的气息,进一步突出“温晴”时令特征;最后写又绿又暖的澄清的河水,与天光相映,使整个济南成了块“空灵的蓝水晶”,多么可爱,又多么神奇!“温晴”的时令特征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可见课文记叙景物的成功首先在于紧紧抓住地方季节的特征,有选择有重点地描写景物,突出了景物的特点。这是课文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这跟作者全面、细致的观察分不开。习作《济南的夏天》的主要不足恰恰在于没有抓住地方景物的特点。而这又与缺乏全面、细致的观察直接有关。

景物本身是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可是作者往往拿它当“人”来写。看看下边的两段话,加线的部分该怎样理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2.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课堂练习

通过这个练习,领会拟人修辞方法在课文中的具体运用和表达效果,达到如下要求:

(1)知道什么叫“拟人”;(2)领会拟人的表达效果(使描写更加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3)懂得拟人方法与细致观察体验的关系;(4)体味课文语言的朴素、新鲜、口语化的特点。

三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指明课文的中心意思。(如时间允许,朗读后可让学生谈谈学习课文的主要收获、体会。)

四 课后练习

1.参照下列图表,划分课文段落、层次,写出段意、层意,说明段落、

15 层次间的联系。

2.课文的开头如果不同北平、伦敦、热带天气作比较,直说“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样写怎么样?你从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结尾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改成“这就是济南的冬天”好不好?为什么? 3.准备给《济南的夏天》的作者写封信,结合学习《济南的冬天》的体会谈谈你对《济南的夏天》得失的看法。(利用作文课完成)

1 《济南的冬天》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展开描写,并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鲜明的印象及感受的写法。

2.体会文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学习形象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并引导他们培养审美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1.引入新课。

2.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和脉络。

3.细读,分析课文。

第二课时

1.继续细读,分析课文。

2.小结课文的写作艺术。

3.反复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作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作者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他所写的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等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散文也写得清新优美,《济南的冬天》就是其中的一篇。

题目《济南的冬天》明确地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济南位于山东省内,它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东接佛懋山,西边南马鞍山、四里山,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都是“小山”,最高的千佛山,海拨也只有285米。济南的冬天与北中国的其他地方的冬天的气侯截然不同。

那么,作者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边学习边领略。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课文,同时自己查字典、词典弄清生字、生词的音和义。

三 初步领会课文的大概内容和脉络。

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出示自学提纲,要求学生重点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① 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② 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

2 ③ 作者怎样展开对景物的描写?

2.组织学生就上面三个问题展开讨论,明确:

全文围绕济南的冬天“温晴”这个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先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括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三幅画图:阳光下济南全景、雪后山景的秀美、济南冬天的水。

四、细读、分析课文。

引导学生逐段细读课文,要求他们在自读的同时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指导他们就文章各段的内容、描述方法和语言,在课文一旁的空白处写些简要的批注。

各段问题和提示如下:

1.第1自然段

① 课文从什么角度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作者把济南与住惯了的“北平”比较,又与他刚刚离开的伦敦比较,再与热带比较,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很自然地发出“济南真的算个宝地”的由衷赞叹。所以,可以从全文最后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看到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对济南的赞美。这段的对比方式,是一种“曲折行文”的手法。

这段课文总写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了铺垫。因此,这段与下文是总分关系。

② 课文中的“响亮”是什么意思?“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如果把“声”字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明确:“响亮”一词,一般用来指声音宏大。但根据上下文意思来判断,在这里是指“晴朗得刺眼”。“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声”字去掉,就说成了“没有风”,不切合实际。

五、小结本课

六、课后背诵书后要求背诵部分

3 第二课时

(继续细读、分析课文)

2.第2自然段

作者怎样描写济南古城的地理环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济南的可爱的?

明确:“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这是济南地理环境的特征,也是济南“温晴”的原因。作者从人的感受和对人的心理描写,来表现济南的可爱。作者把济南比作婴儿,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摇篮”,用拟人的方法写城:“在天底下晒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写山:“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明静、温暖和舒适的特点。

济南人由于身在温暖冬天而引起对温暖的春天的联想,但眼前春天并未到来,他们却又“并不着急”,而且“脸上含笑”,“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表现了济南人对这“慈善”冬天的真切留恋,也洋溢着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

3.第3自然段

这段也是写山,是小雪点染了山之后的景色。那么,作者从什么角度描写了哪些景物?议论后在全班交流。

明确: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的看护妇”,是对小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到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是小雪后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的方法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方法,再现了冬天济南周围的小山,在白雪与蓝天的相映中的雪色与草色、雪光与日光交融的情态。

4.第4自然段

① 作者在写了冬天济南“温晴”、“秀气”之后,把视线放到城外的景色。作者以城内的“狭窄”与城外的“宽敞”对照,用“小村庄”来点缀出山坡,以小雪点染屋顶,这样,读者就看到了济南的全貌。

② 在这段文字中,“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一个“卧”字,和文章的什么地方相呼应?

明确:“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5.第5自然段

① 作者是怎样写水的“温晴”的?

明确:课文紧扣“暖”字,写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写水中的水藻“把终年贮藏的绿色全拿出来”,所以它“不忍得冻上”。水还多情地让“长枝的垂柳在水里照个影儿”。读到这里,让我们感受到济南的冬天真是风情万种,使人留

4 恋不舍。

② 作者是如何收束全文的?

作者紧扣“亮”字,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从河水的清亮引出整个空间的清亮,并把红屋顶、黄草山、灰树影都溶入其中,在天水一色的广阔背景下,描绘了冬天济南瑰丽的色彩。在此铺垫下,以高度概括而充满激情的句子“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自然而然地收了尾。

五、引导学生小结课文的写作艺术。

1.让学生再将课文默读一遍,要求边读边找出作者的各个观察点。

明确:作者在不同的观察点上,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济南冬天的特有美景;第二段从俯视的角度写阳光下的济南;第三段从仰视的角度,写小雪点染后的山景;第四段从城内往城外,写雪后山村的景色;第五段由俯视到仰视,写出整个济南的形象。作者正是从多个不同的角度的观察,才生动形象地写出冬天济南“温晴”的这个特点。

2.学生再议论,归纳课文的各种表现手法。

明确:

① 用自己以前生活过的地方(北京、伦敦),与济南对比,从而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晴”,使人们确实感到它是“宝地”。

② 作者不仅细致观察和描写冬天济南的景色,而且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告诉读者,以此来感染读者,使读者有如临其境的感受。

③ 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冬天的济南写得脉脉含情,把作者感情融入了对景物的描写之中。

六、反复朗读课文。

朗读前要指导学生怎样读出感情来,如朗读课文时可根据文中描写景物展开想象,脑海中映现作者描绘的画面。

七、指导学生作文。

可带领学生外出,实地观察某处的景物特征,仿照课文,写一篇题为《××的冬(春)天》的短文。

5 《济南的冬天》重点难点指导

1.可给学生出示自学提纲,要求学生重点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① 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② 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

③ 作者怎样展开对景物的描写?

2.在具体分析每一部分时,再引导学生注意体会课文描写的角度和运用的表现方法。

重点提示

熟悉课文,看看本文在写法上与《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

《春》和《济南的冬天》都是写景的文章。《春》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画,那么,《济南的冬天》描绘了几幅图呢──是一幅完整的图画。绘天绘地,绘出了这幅山水图的大布局:写雪写水,写的是这幅图的特点细部,而且由天上的暖阳画到暖阳照耀下的暖城暖山,就山而描画出山上的雪,由雪而引出雪中的水,笔势顺畅,一气呵成。老舍先生真是一位丹青高手。

这篇课文写了济南的冬天的多种自然景色,都围绕着“温晴”二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自然风光的挚爱深情。

本文写了济南的冬天的多种自然景色:有静卧的小山,有澄清的河水,有古城,有小村庄;有青松翠柳,有绿萍、水藻;有雪前的景,有雪后的景;有映在水中的倒影。红、黄、蓝、白、黑,色彩斑驳;山木水草天,多姿多彩,都一一写了出来。如此错综复杂的描写都围绕着一个主旨,即冬天的济南温晴的天气。在第一自然段,用了三组对比:北京的冬天刮风,济南的冬天不刮风;伦敦冬日不见日光,济南的冬天响晴;热带日光毒,济南的冬天温晴等三方面说明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温晴”二字总领全文,使文章谋篇布局脉络清楚,杂而不乱,多而不繁。

作者是一个在异国他乡漂泊了六、七年之久的知识分子,当他重新回到祖国,从内心迸发出的爱国之情自在常理之中,而这种真情实感通过爱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来表露,就更觉亲切、深沉。

难点提示

文章第一段说:“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为什么不说“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在北平住惯了的人„„”,也不说“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文章中的说法强调了什么?

文章中的这一说法突出了“我”对这几个地方是熟悉的。老舍是北京人,对北京的熟悉自不必说。1942年,老舍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做中文讲师,同时从事文艺创作,在伦敦生活了六年,对伦敦冬季的多雾、难见日光感受很深。

1936年,老舍回国,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对济南的冬天也有了解。至于“热带的地方”,老舍虽然在文章中没说去过什么地方,但1936年他由伦敦返回祖国时,曾取

6 道新加坡,对热带地区毒辣辣烈日高照的响亮的天气,一定是领教了的。所以作者这样写,有了可靠的相比的前提,并非随意猜测,更不是无知妄说。况且,济南与北京同处中国北方,伦敦与济南又都靠海,有可比之处,能够令人信服。

文章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文章中把济南比喻成“小摇篮”;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比喻成“小水墨画”;整个冬天的济南比喻成一块“空灵的蓝水晶”。作者就是用这些来比喻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用得恰到好处。

运用拟人的地方是:济南老城“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一圈小山“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山坡斑驳的色彩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水藻“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水“也不忍得冻上”;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所有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

7 《济南的冬天》资料:创作意图

1930年暑假,老舍刚刚从国外回国不久,便应邀来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到校后除去备课之外,即忙于筹备《齐大月刊》的出版。老舍在该刊的创刊号《编辑部的一两句》中曾说过:“开学后三四礼拜,便要出本月刊,稿子既不能从天而降,自然大有困难。学生正在选课,交费,检验身体;教师正在准备功课,忙个不了,谁来起个三更给月刊写稿子呢!所(以)是编辑员苦矣!加以编辑部的成立才不过半月,不用说为征集稿子着慌,就是笔墨砚台稿纸也是临时购置呀。”这就足以看出《齐大月刊》创刊时的仓促情况。老舍本人也只得亲自执笔为它写稿。长篇散文《一些印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全文共分七次连载,现在分述如下:

一 写济南的马车。载《齐大月刊》第一卷第一期

(1930年10月10日出版)。

二 写济南的洋车。载《齐大月刊》第一卷第二期

(1930年11月10日出版)。

三 写济南的大葱。载《齐大月刊》第一卷第四期

(1931年2月10日出版)。

四 写济南的秋天。载《齐大月刊》第一卷第五期

(1931年3月10日出版)。

五 写济南的冬天。载《齐大月刊》第一卷第六期

(1931年4月10日出版)。

六 写齐大的校园。载《齐大月刊》第一卷第七期

(1931年5月10日出版)。

七 全文的结束。载《齐大月刊》第一卷第八期(1931年6月10日出版)。

《济南的冬天》资料:写景状物 情景交融

《济南的冬天》一文,写济南冬天的景象。作者在描绘景象时,既注意到它们的共性,又突出它们的特点,从纷繁的景物中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加以描述,使笔下的山、水、城、雪等种种景物都与济南“温晴”的天气紧密联系。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这既是作者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也是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无限赞美。

作者抓住济南景物的独有特征,对北国的济南及其冬天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文章写了济南的山和水,也写了风、日光和小雪。“古老的济南”城,就是张“小水墨画”。每一个画面就好似作者的音容笑貌。而且,作者还把读者的注意力,也一同带进了那“出

8 奇”的景色中,尤其是那通过叙述、抒情、议论得出的情景,像是读者的亲身感受,既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爱,又磁石般地吸引了读者的心。

作者为了抒发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气候的赞赏,一开篇就把济南与古都北平、世界名城伦敦相对比。接着,作者让读者“闭着眼睛”去领略“理想境界”的风光,去盼望春天的到来,去怜爱雪后小山的秀气,去欣赏城外的“卧雪”,去领悟水藻的无私、河水的宽厚、垂杨的妩媚。文中的“像我”“自然”“清”“真的”“看吧”等词句,紧紧地把人和物、情与景串通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无限美好的意境。“水也不忍得冻上”,把无情的写得有情;“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写出了人们对济南这个“理想境界”的如意,显示了人们对春天的到来充满信心与对未来的春天的向往。温情的济南,“阳光”“暖和”,似“小摇篮”;“水”“天”“清亮”,似“蓝水晶”:“山”“雪”“秀气”是“小水墨画”。这里,真是一处天朗气清,温秀宜人的宝地。

要把景物的美写在纸上,并不一定要依靠辞藻的华丽,重要的是要心中有物。如果心中空空,纵有漂亮的文字,也无济于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作者就用这样适当通俗浅显的文字,写出了冬天济南的精神,写出了冬天济南的景物的美。通俗、浅显并非就是简陋空洞、单调。“一圈小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小雪”,济南“整个是块空灵的蓝水晶”,小灰色树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等,这些活泼的文字,美妙的联想,使读者会自然地萌发切身的体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去畅游在作者笔下的情景之中。

9 《济南的冬天》资料:有争议的问题

《济南的冬天》究竟写于何时何地?最初发表在哪里?选入课本后与原作有何变化?目前在课文注释和分析评介文章中众说纷纭,讹误较多,大致有四种意见:

一 认为作品约写在1934年前。(初中《语文》第一册第63页课本注释①)

二 “本文写于1935年,当时作者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改实验小组编,初中实验课本《语文》第一册的“作者和题解”)

三 认为文章写于1935年,当时老舍正在青岛山东大学中文系任教。是不是作者为“避国民党老爷们的炎威”在青岛《民报·避暑录话》上所作呢,或者是作者有感而发的回忆性文字呢?不得而知。(《中学语文教学》1982年第5期30页)

四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一些印象》这组散文中的一篇。《一些印象》最初连载于《齐大月刊》一卷1—7期,时间在1930年10月至1931年4月。”(《中学语文》1982年第4期第14页)

以上意见,前三种与事实差距很大,第四种意见与事实较接近,但欠具体。张桂兴先生几年来曾着手搜集整理老舍在山东的生活和创作情况,向老舍夫人胡絜青、女儿舒济求教较多。搜集到的有关情况特摘录如下。

1930年春,赴英讲学达五、六年之久的老舍经新加坡回国。是年夏天暑假开学前至济南,任齐鲁大学文学院新文学教授,讲授《文学概论》、《小说作法》及《世界名著研究》等课程,同时写长篇小说《大明湖》(此作在“一二·八”战火中被焚,未能问世)。此时他除任教和创作外,还兼编《齐大月刊》(后改季刊)。

老舍自创齐大不久就忙于该刊的筹备和创刊,但当时组稿极难(当时稿子采用后并无稿酬),所以老舍不得不亲自写稿。据统计,老舍在编辑《齐大月刊》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曾先后在该刊上发表过20多篇创作、论文和译著。老舍来济南后即开始写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就是首先在《齐大月刊》上发表的。这部作品自1930年夏秋至1931年春夏,随写随发表,全文共1万字左右,共分7节连载。(7节内容可参见《济南的冬天》原文部分后面的说明)

《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写作时间最迟不过1931年4月初,最早不过1930年初冬。此前冬天未临,作者尚不能亲自观察,是写不出如此生动的文章的。

现选的课文与原文有两点显著区别:其一、原文是6个自然段,现在变成5个自然段,即将原作中的2、3自然段合并了。原作中“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是另起一段的。其二,个别字作了改动。尤其突出的是最后一段中“那山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萍”字在原作中是“藻”字。

从目前使用的课文来看,课文选取的是第五节(连载的全文共七节)的中间部分。开头一句:“上次说了济南的秋天,这回该说冬天”删去了。后面两个小自然段所写济南人对百灵鸟的喜爱和百灵鸟之多及过渡句也删去了。这些与济南的冬天关系都不太密

10 切,因此截头去尾之后,不仅无损于课文的完整,反而更加紧凑集中。所不同的是,节选部分原文分作六个自然段:

一 从“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至“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二 从“设若单单是有阳光”至“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三 从“小山整把济南圈了个圈儿”至“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四 从“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至“那些小山太秀气”;

五 从“古老的济南”至“或者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六 从“那水呢”至“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选入课文时将二、三段合为一个自然段,这样就从六个自然段变为五个自然段了。这种变动最早很可能就发生在1942年桂林出版的《国文杂志》上。后来《开明新编国文读本》选入时沿用了这种变动,以致流传至今。

11

《济南的冬天》教案

教学目标:

一 学习课文抓住地方季节特征有重点地描写景物的方法,进一步懂得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二 理解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课文中的具体运用和表达效果,学习运用朴素、明快的语言表情达意;

三 领会课文在景物记叙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 这是一篇优美的景物记叙文(我以为在初中一年级最好暂时不用“散文”这个概念),教学的着力点应该放在指导学生体味充溢全篇的对祖国河山风光的喜爱、赞美之情,在获得这一实感的基础上,把握抓特征具体记叙景物的方法。因此,在疏通课文的前提下,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领略课文的感情美、景物美、语言美,进而领会抓特征,有选择有重点地记叙景物的写法在课文中的具体运用和表达作用。切忌离开实感,孤立释词解句、凭空归拢段落大意、概括写作方法的做法。比如课文的第一段的三个对比,就是作者从自己的生活实感中引发出来的,不仅鲜明地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而且洋溢着对济南冬天风光的惊喜、赞叹之情,“奇迹”、“怪事”、“真得算个宝地”这些词语又多么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而要使学生真正领会到这一切的妙处,离开反复诵读、仔细体味是无法达到的。由此可以使学生领悟到,一篇文章如何开头,得从表达的需要和作者的实际出发,不可机械模仿和生搬硬套。

二 比较的方法是一种科学的认识方法,用于阅读,不仅可以激发阅读情趣,还可在比较中加深理解,提高阅读效率,达到更高的阅读层次,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有效方法。本课《教学参考书》(修订前的原《教学参考书》)中提出的“预先布置学生写一篇题为《××的冬天》的短文,然后让他们把习作与课文进行比较”,是一种比较阅读的形式;选择与课文同题或同类型题的文章进行比较,是比较阅读的另外一种有效形式。这里选取一篇题作《济南的夏天》的中学生作文(原文附后),可在课文教学前指导学生阅读评议。然后导入课文阅读,进行比较对照,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和写作特点的理解。可采用问题导读法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这篇习作并写出评议笔记,然后组织课堂评议或由教师综合评议意见,引入课文学习。

导读可提出如下问题:

1.这篇作文写出济南夏天的什么特点?作者是否具体描写出济南夏天的特点?

2.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好不好?为什么?

3.作文描写了济南夏季一天暴雨到来的过程。你认为这样写济南的夏天切题吗?为什么?

12 4.对这篇作文你还有什么看法?

三 知识短文的教学内容应该在课文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渗透。本课前学习了知识短文《同音字·形似字·多音多义字》,在本课教学中应该结合课文继续进行有关训练,如对形似字“晴”与“睛”、“响”与“晌”、“蓝“与“篮”、“薄”与“簿”、“敞”与“敝”等的辨析,使课文教学成为知识短文的加固与延伸。本课后有知识短文《观察和记叙》,应该结合课文的写作特点,使学生深刻领会景物记叙与细致观察的关系,认识要写出景物的特征,首先要察明景物的特征;景物的细致描写,要以细致的观察为前提;要贴切地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也不能离开深入的观察和体验。从而使知识短文的教学水到渠成,成为课文教学的总括与提高。总之,要防止知识短文教学的孤立进行和课文教学的知识散乱、难成系统,在课文教学中恰当地渗透前后知识短文的有关内容,不论对于加强知识教学的系统性还是语文训练的实效性都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评议作文《济南的夏天》。

学生根据评议笔记发言、讨论,教师小结,导入新课学习。

小结要点

《济南的夏天》通过济南夏季一天的天气变化,突出了“多变”这个特点。 文章的主体具体描写了一场暴雨的情景。记叙的层次相当清晰。先写天气的闷热,接着依次写了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象。描写具体、生动。比方写天气闷热,作者用“柳树垂头丧气”,“知了拼命地叫”,“地面上连只蚂蚁也难寻”等具体物象加以烘托,把“热得厉害”具体描绘出来了,说明作者的观察是相当细致的。写雨前风势变化,乌云聚积,雨来时的迅猛和雨中的情景,以及雨后天气的变化,都相当真切,使人如临其境。其中许多比喻用得贴切,拟人的修辞方法也用得自然,增强了描写的生动性。所有这些,没有细致的观察和深切的感受是写不出来的。

作文开头和结尾很简明。开头用一句俗语概括出记叙的中心,结尾用“多变”进一步点明济南夏天的一个特点,又照应了开头。

但是,写济南夏季的一天能概括出济南夏天的主要特点吗?看来很不容易。夏季天气多变,不只是济南夏天的特点,也是许多地方带有共性的气象特征。共性不是不能写,但必须在共性中写出个性的东西。这篇作文的主要弱点是缺少济南夏天个性(最能体现济南特点)的东西,也就是说,没有真正写出具有济南特色的夏天的特点。因此让人读来有“题目大、内容单”的感觉。看来,小作者的视野嫌窄,对济南夏天的观察和体验有待于进一步扩大和深入。

此外,有些语句也值得研究。如:“真是太恰当不过了”(“太”应改作“再”或去掉“不过”

),“密集的雨点变成了银白色的雨跑道”(“雨跑道”是什么),“显得更加垂翠欲滴”(“垂翠”不当,应改为“青翠”

13 )。“我浑身上下象只落汤鸡”(应去掉“浑身上下”或在“下”后加“湿得” )。

导入新课

由此看来,要写出一篇切题的能反映出地方特点而又具体生动的景物记叙文不容易,我们应该认真地向前辈、向范文学习。(板书课题《济南的冬天》,简介老舍,据《教学参考书》补充:老舍1930年从英国回国,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大学任教七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感情,称山东为他的“第二故乡”。本文是他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二 指导学生自读课文

1.查字典、词典、识读、理解生字词。查不到的标出,疑难句子在书上做标记,以备征答求解。(文中有些词非通常意思,课本又未作注释,一般字典、词典难以查出,教师可作补充注释。如“日光永远是那么毒”,“毒”可解作“厉害”;“响亮的天气”,“响亮”非指声响,应解作“十分明亮”或“光亮”。)

2.反复诵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写出济南冬天的什么特点?表述这个特点的中心句和关键词是什么?(中心句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关键词是“温晴”。)

(2)作者描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描写这些景物跟突出济南冬天的特点有什么关系?(描写了阳光朗照、小山环绕的特定环境,小雪笼盖下秀气的山色,暖又绿的澄清的河水。三幅画既展现了泉城济南的景物特色,又描绘出“宝地”济南冬天“温晴”的时令特征。)

三 课后练习

1.辨字组词

2.细读课文,体味课文勾画出济南冬天的三个画面,然后完成下列问题 (1)给三幅画各拟一个恰切的标题;

(2)分别用三个词语概括三幅画所展现的济南冬景的特点;

(3)找出最能体现三幅画特点的拟人句或比喻句。

3.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订正误读或朗读中表情达意欠准确之处,必要时教师做示范朗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使学生进一步体味课文的感情美、景物美、语言美。朗读后还可征询有关字词语句方面的问题予以解答。

二 指导学生研讨课文。

1.由第一课时的课后作业2引入研讨。

三幅画的标题研讨:依次为《阳光朗照》、《雪后山色》、《绿水晶莹》。(标

14 题可多样,能点明景物特征即可,不必求其一律。)

三个词语的研讨:依次为“暖和”、“秀气”、“清亮”。

三个拟人(或比喻)句的研讨:依次为“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雪后的山色简直“是张小水墨画”;水天相映,“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2.进一步研讨课文写法上的特点。

提问:作者记叙济南的冬天,着重描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势、小雪笼盖下的山色和水藻碧绿的清凉河水,画出了三幅冬天的秀丽图画。试问:作者为什么要着重描写这些景物?

小结:山和水是济南的主要景观,而它们在冬天别有一番风貌,最能显示济南冬天的三个特点:它温暖如春,它秀丽多姿,它晶莹清亮。而这一切正是由“温晴”的时令特征决定的。先总写阳光下的山势,展示济南所处的地理环境,揭示冬天能有温晴天气、成为“宝地”的原因;再写雪后的秀丽山色,展现即使雪后依然不见萧杀景象,而是异常秀美,透露出春的气息,进一步突出“温晴”时令特征;最后写又绿又暖的澄清的河水,与天光相映,使整个济南成了块“空灵的蓝水晶”,多么可爱,又多么神奇!“温晴”的时令特征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可见课文记叙景物的成功首先在于紧紧抓住地方季节的特征,有选择有重点地描写景物,突出了景物的特点。这是课文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这跟作者全面、细致的观察分不开。习作《济南的夏天》的主要不足恰恰在于没有抓住地方景物的特点。而这又与缺乏全面、细致的观察直接有关。

景物本身是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可是作者往往拿它当“人”来写。看看下边的两段话,加线的部分该怎样理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2.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课堂练习

通过这个练习,领会拟人修辞方法在课文中的具体运用和表达效果,达到如下要求:

(1)知道什么叫“拟人”;(2)领会拟人的表达效果(使描写更加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3)懂得拟人方法与细致观察体验的关系;(4)体味课文语言的朴素、新鲜、口语化的特点。

三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指明课文的中心意思。(如时间允许,朗读后可让学生谈谈学习课文的主要收获、体会。)

四 课后练习

1.参照下列图表,划分课文段落、层次,写出段意、层意,说明段落、

15 层次间的联系。

2.课文的开头如果不同北平、伦敦、热带天气作比较,直说“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样写怎么样?你从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结尾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改成“这就是济南的冬天”好不好?为什么? 3.准备给《济南的夏天》的作者写封信,结合学习《济南的冬天》的体会谈谈你对《济南的夏天》得失的看法。(利用作文课完成)


相关作文

  • 12济南的冬天1作文4400字
  • 和政一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班级 姓名 组号 组长签字 序 44 12.济南的冬天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 2.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3.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重点: 1. 有感情地朗 ...

  • 济南的冬天(老舍)作文3400字
  • 济南的冬天(老舍)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3.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 ...

  • 济南的冬天作文3600字
  • <<济南的冬天>> 一. 教材简析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二. 教学目标 1.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3.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

  • 济南的冬天作文17000字
  • 12<济南的冬天>(方案A.B) 方案A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②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③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 ...

  • 济南的冬天(700字)作文作文0字
  • 精选作文:济南的冬天(700字) 作文 走进济南,细细感受济南的冬天,一定会使你感慨万分:济南的冬天竟是如此美好,这里平和.宁静,而美景也无处不在,美不胜收!是啊,这就是济南,没有烈日,总是洋溢着平和的温柔.这里的山水草木,处处充满了生命的喜悦和温和的保护. 济南的冬天总带给孩子们无尽的欢乐.当雪花 ...

  • 济南的冬天(500字)作文作文4400字
  • 精选作文:济南的冬天(500字) 作文 有的人喜欢万物复苏的春天:有的人喜欢绿树成荫的夏天:有的人喜欢瓜果飘香的秋天,但我却喜欢白雪皑皑的冬天,尤其是济南的冬天. 踏着晨雾,走在济南的大明湖畔,朦胧之间眼前展现的是一幅幅如诗似画的奇景.那一棵棵青松的针叶上,凝结着一层层白霜,就像一树树洁白的秋菊,湖 ...

  • 济南的冬天(400字)作文作文2300字
  • 精选作文:济南的冬天(400字) 作文 你看过济南的冬天吗?如果没有.就让我今天好好的带你去济南参观吧!如果你问我,济南的冬天和这里的冬天有什么不一样,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那里更美,更稀奇的是,那里是响晴,如果你想知道更多,下面就让我带你走进济南的冬天吧! 济南,一个美丽而优雅的地带,对于那里的冬 ...

  • [济南的冬天]学案及答案作文2400字
  • 1 济南的冬天 学习目标1. 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2.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1. 体会老舍散文语言的优美及情景交融的写 ...

  • [济南的冬天](语文版八年级教案设计)作文1200字
  • 一. 导入新课:说到冬天,北方的人们一般习惯在它前面加上修饰词--"冰冷"或"严寒":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那肆虐的北风,骇人的寒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萧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可是在老舍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