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作文5000字

高三作文

素质教育报告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专 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

班 级: 材料124

姓 名: 赖磊强

1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对《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其作者这样说道:“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可以写的很好看”。这本书以其独特的的写作风格,受到广大书友的大力追捧,荣获新浪图书风云榜最佳图书,当当网终身五星级最佳图书,是畅销超500万册的最有阅读价值读物。

《明朝那些事儿》已经火了很多年,但是读确是最近的事了。同学非常喜欢历史强力推荐我读,“迫于压力”吧,就买了一本看。我之前对历史是不太感兴趣的,没想到却深深的吸引了我,因为写的太容易理解,太幽默了。我们来看其中的一些句子:

(1)这就是传说中的“官话”,俗称废话。

(2) 风萧萧兮易水寒,欠了债兮你要还。

(3) 活着是我的人,死了是我的死人,化成了灰还要拿去肥田!

(4) 所谓同志,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怎么样,是不是很有趣.......

下面说说书的事情吧。历史是一部热闹的连续剧,战争,官场,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每一幕都是悬念百出跌宕起伏。该书内容以明史为蓝本,几乎所有的的内容都有史可查,个别出自野史之处,皆注明,并加了作者的分析,说明其可信程度。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小说写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了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进行分析与评价。

《明朝那些事儿》共七部,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儿,全书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评价、人伦道德的演绎。明朝那些事儿1—洪

2 武大帝》主要书写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人生历程。 《明朝那些事儿2—万国来朝》内容自永乐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郑和七下西洋,修著《永乐大典》,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期。《明朝那些事儿3—妖孽宫廷》接续上篇,从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复辟的“夺门之变”后写起,叙述了忠奸不分的朱祁镇听信谗言,杀害曾救大明于危难之际的大功臣于谦,而这也成为他继“土木堡之变”后在历史上留下的又一大污点。《明朝那些事儿4—粉饰太平》从嘉靖即位、议礼之争开始。嘉靖皇帝借议礼之争清除了一批前朝旧臣,总揽大权。此后他的生活日渐腐化,一心想得道成仙,国家大事抛诸脑后,奸相严嵩因此得以长期把持大权。《明朝那些事儿6—日落西山》主要讲述了晚明由“三大案”引发的党争,魏忠贤兴起及袁崇焕之奋战。自张居正去世后,便无人敢管万历,为“争国本”、“妖书案”、“梃击案”,他与大臣展开拉锯战,三十年不上朝。东林党却因此发展壮大,为把持朝政,与齐、楚、浙三党明争暗斗,借国本之争,扶持明光、熹宗二帝即位,成功掌握政权。《明朝那些事儿7—大结局》是对这样一段历史进行了分析梳理,引人思索。

当年明月只是武汉的一位普通的公务员,没有历史的专业训练,却展现了如此老道、通俗、幽默的手法,将历史还原得清晰深刻、丰满圆润。 他的笔法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字字都欲跃然而出,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权谋之术、战争之策、诡计之术大饱人胃口。

我之前是一个不喜欢历史的人,总是觉得历史上那么多事,那么多人你一个一个的看,过于枯燥和无聊。但我相信,我会喜欢《明朝那些事儿》有一个原因是我和当年明月都一样年轻。我们生活在一个体制化程度逐渐降低并在很多地方向非体制化过渡的时代环境,所以幸运的是,我们没有因为习惯而被体制化了,所以我们有头脑,有思维。当年明月的这种“年轻”

3 在书中的体现便是文字白话,语言口语化,使之通俗易懂。风格幽默,人物鲜活化,使之吸引读者。同时,史实正规,主线清晰化,使之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既有学术性,又有趣味性,让人很轻松的阅读历史,让历史很轻松的被人记住。

这部书的可贵之处还不仅限于此,除了学术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在书中,作者还从历史人物特定环境下的角度出发,描写了大量令人折服的心理活动,正像作者自己说的,他不是写历史,而是写人物,更是以心写史、写人。开创了心灵历史的先河,达到了以心写史的巅峰。正是由于作者自己用心深入到了历史,深入到了历史人物的内心,读者才能理解一段历史,理解一件史事,理解一位历史人物,进而使思想得到升华。

除了这些,本书的另一个闪光之处便是加入了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评价、人伦道德的演绎。在历史上,不同的朝代,在针对着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会有着不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即使在相同的社会转型期阶段,各个朝代的制度也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于此,作者做了全面的分析,客观的评价,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他将张居正改革与宋朝的王安石改革从起因、人物主观因素、措施、改革理念、结果、意义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对比与分析。完全结合历史事实,论据充足,论证有力,论述清晰。凸显出其一定的学术价值。而在其对比分析过程中,作者以其特有的幽默风趣的笔法再次将严肃专业的制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再次体现了学术性与趣味性的统一。而在人伦道德的演绎中,作者也以其善于深入人物内心的特点,不依据历史定论的感情色彩先入为主,而是先客观的将其作为一个普通人看待,从人物所做事件的背后出发,从人物的成长历程中探索原因,而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这样一来,就使得历史事件的发生具有了更加深刻的现实意义。其中对性格的分析中使用了一些犀利的语句。如:

(1)必须亮出自己的獠牙,才能有效地控制住所有的人,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

4 (2)我们知道,但凡高水平的打群架斗殴,都有固定的行动计划,逃跑路线,事前统一分发兵器(如菜刀,木棍等) ,事后找人出来背黑锅,一应俱全才开始行动。

(3)要知道,越接近心脏的部位越能得到血液,同理,天天见皇帝也着实是个美差,甭管表现如何,混个脸熟才是正理。

(4)因为天真的理想主义者纵使执着、纵使顽强,却依然是软弱的。他们并不明白,在这世上,很多事情你可以不理解,却必须接受。只有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的丑陋与污浊,被现实打击,被痛苦折磨,遍体鳞伤、无所遁形,却从未放弃对光明的追寻,依然微笑着,坚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不经历黑暗的人,是无法懂得光明的。

(5) 历史证明,落水狗如果不打,就会变成恶狼。

在大明王朝277年的历史当中的众多人物,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朱元璋。他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称帝,不能不说是个传奇。朱元璋生在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17岁那年,家乡流行瘟疫,他的父母及兄长都在这场灾难中死去,青年朱元璋只得出家当和尚,以求温饱。谁知和尚也并不好当,不久后的饥荒使得他不得不离开寺院外出化缘。这次外出可以说对朱元璋的一生影响非常大,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身体,同时也使他初步接触了一些反元的思想。经玩伴汤和介绍,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由于他的睿智与勇敢,很快成为了郭子兴的心腹,并取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为妻。在郭子兴部下期间,朱元璋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并掌握了一只真正属于自己的队伍,这使得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很轻易地就打败了郭子兴的儿子,取得了对这只队伍的控制权。 朱元璋并不满足以得的地盘,他要大占宏图就要有稳定的根据地,这样南京(集庆)就走入了他的视线。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并改名应天府,自称吴国公。同时采纳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良、缓称王”大力发展生产,为今后的更大的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他在南京外围大败陈友亮,鄱阳湖血战彻底击溃比自己强大的陈友亮军团,使用灵活战法消灭浙江的

5 张士诚,之后杀小明王韩林儿,自称吴王。派徐达、常遇春北伐。逐个消灭了各个势力,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同年将元顺帝赶出北京。建国后,他采取与民安息的政策,采取了全国范围的大移民使民有地耕,减免赋税,颁布《大明律》稳定社会秩序。同时他废除丞相,实行六部制,改御史台为督察院,实行卫所制,使武将与兵权分离,设立锦衣卫,对朝臣和百姓进行监督,这一系列的措施都使皇权得到大大的加强。朱元璋的屡兴大狱在历史上也留下了重重的一笔,洪武时期的功臣除了耿并文等少数几个外,其余全部被杀。两个政治案件和两经济案件累积诛杀官员与民宗数十万人。其中政治案件胡惟庸一案,牵连被杀者达三万人,朱元璋晚年的蓝玉案又牵连了一万五千人。以至于到了靖难之役南京朝廷竟无将可派,可以说朱元璋的分封外藩和大杀功臣直接导致了靖难之役中建文帝的失败。1398年5月,明太祖朱元璋病死于南京,在位31年,终年71岁。对朱元璋功过评价非常复杂,首先他结束元朝残暴统治,建立以汉人为统治的大明王朝,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但他为了自己子孙皇族统治,滥杀开国功臣,对官员的严厉要求,俸禄之低前所未有甚至导致了洪武年间的官员拒绝受任。自己颁布了严格的酷刑《大郜三篇》是法律中的法律,凌驾于大明律之上,致使律法不统一,社会公平失衡。他设置的厂卫制度影响了明朝的后来的命运。人无完人,朱元璋作为一个皇帝总的来说其功是远高于其过错的。

印象再深的便是朱棣,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出生于战乱年代,从小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二十一岁的时候被朱元璋分封到大都(今北京)燕王,由于太子的存在,朱棣年轻时代几乎没有什么追求,他知道自己继承不了皇位,于是他索性在自己的分封地和蒙古人打起了交道。 他率军多次打败了蒙古人的大规模入侵,在这一过程中朱棣不但积聚了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而且赢得了父亲朱元璋的赏识。但朱元璋还是在临死前把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这让朱棣吃惊不已,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作为皇子中的佼佼者居然没有能够继承大统,朱棣从这一刻起,便开始磨刀霍霍,

6 积聚力量准备争夺皇位,最后他获得了胜利。朱棣在位期间,非常励精图治,他努力发展生产,他平安南(今越南)、打蒙古为国家赢得了长时间的和平时期,他还主持修纂了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他力排众议把首都迁往北平。他为人雷厉风行却又“诡计多端”,他不是一个安分的臣子,他却成为了一代伟大的皇帝。就是永乐到宣德年间的“永乐盛世”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而这个盛世就是明成祖朱棣创立的。他有着很强烈的欲望,夺走了侄子的地位手上沾满鲜血一生活在不安中,有史记说郑和七下西洋为了就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但是他也励精图治,创造了一大盛世。他既有君主的政治头脑,也有作为普通人的私欲。这便是一个真实的朱棣,真实而虚假。而这也是作为政治家的一个常见的面貌。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演算使人精密, 哲理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历史是一面镜子,不仅印照了历史人物,还为后来的人指正了道路。通过对明朝那些事儿的阅读,大学四年我爱上了历史,三国演义,二十四史之五代史、宋史、明史、清史,唐明皇等一些历史典籍我都有涉猎,但明朝那些事儿在我的心中无法取代,独一无二。通过对历史的对比,汉有匈奴和亲,唐有突厥借兵、藩镇割据,宋有辽国称臣。而大明王朝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朝代,因为他的一项国策就是不割底,不赔款,不称臣,不和亲,不纳供,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做气节,什么叫做骨气。皇城破,崇祯自缢于梅山。明朝灭亡时,自杀殉国者,有史载的4000多人,这就是华夏的脊梁。

明朝那些事儿如此之火,那他的作者应该不是泛泛之辈。出于好奇,我对其原著者当年明月也做了调查,才知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公务员,每天重复相同的事情,但他却在枯燥的生活中没有失去自我,努力拼搏,终于取得成功。明朝那些事儿获得巨大成功当年明月受访时,他这样评价自己:“跟我一样有才的没有我能拼,跟我一样能拼的的没有我有才”。他不安现实做出看起来和自己生活毫不沾边的事,这种“能折腾敢拼”的精神是

7 我佩服的,也真的是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三思的。

素质教育报告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专 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

班 级: 材料124

姓 名: 赖磊强

1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对《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其作者这样说道:“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可以写的很好看”。这本书以其独特的的写作风格,受到广大书友的大力追捧,荣获新浪图书风云榜最佳图书,当当网终身五星级最佳图书,是畅销超500万册的最有阅读价值读物。

《明朝那些事儿》已经火了很多年,但是读确是最近的事了。同学非常喜欢历史强力推荐我读,“迫于压力”吧,就买了一本看。我之前对历史是不太感兴趣的,没想到却深深的吸引了我,因为写的太容易理解,太幽默了。我们来看其中的一些句子:

(1)这就是传说中的“官话”,俗称废话。

(2) 风萧萧兮易水寒,欠了债兮你要还。

(3) 活着是我的人,死了是我的死人,化成了灰还要拿去肥田!

(4) 所谓同志,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怎么样,是不是很有趣.......

下面说说书的事情吧。历史是一部热闹的连续剧,战争,官场,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每一幕都是悬念百出跌宕起伏。该书内容以明史为蓝本,几乎所有的的内容都有史可查,个别出自野史之处,皆注明,并加了作者的分析,说明其可信程度。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小说写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了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进行分析与评价。

《明朝那些事儿》共七部,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儿,全书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评价、人伦道德的演绎。明朝那些事儿1—洪

2 武大帝》主要书写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人生历程。 《明朝那些事儿2—万国来朝》内容自永乐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郑和七下西洋,修著《永乐大典》,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期。《明朝那些事儿3—妖孽宫廷》接续上篇,从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复辟的“夺门之变”后写起,叙述了忠奸不分的朱祁镇听信谗言,杀害曾救大明于危难之际的大功臣于谦,而这也成为他继“土木堡之变”后在历史上留下的又一大污点。《明朝那些事儿4—粉饰太平》从嘉靖即位、议礼之争开始。嘉靖皇帝借议礼之争清除了一批前朝旧臣,总揽大权。此后他的生活日渐腐化,一心想得道成仙,国家大事抛诸脑后,奸相严嵩因此得以长期把持大权。《明朝那些事儿6—日落西山》主要讲述了晚明由“三大案”引发的党争,魏忠贤兴起及袁崇焕之奋战。自张居正去世后,便无人敢管万历,为“争国本”、“妖书案”、“梃击案”,他与大臣展开拉锯战,三十年不上朝。东林党却因此发展壮大,为把持朝政,与齐、楚、浙三党明争暗斗,借国本之争,扶持明光、熹宗二帝即位,成功掌握政权。《明朝那些事儿7—大结局》是对这样一段历史进行了分析梳理,引人思索。

当年明月只是武汉的一位普通的公务员,没有历史的专业训练,却展现了如此老道、通俗、幽默的手法,将历史还原得清晰深刻、丰满圆润。 他的笔法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字字都欲跃然而出,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权谋之术、战争之策、诡计之术大饱人胃口。

我之前是一个不喜欢历史的人,总是觉得历史上那么多事,那么多人你一个一个的看,过于枯燥和无聊。但我相信,我会喜欢《明朝那些事儿》有一个原因是我和当年明月都一样年轻。我们生活在一个体制化程度逐渐降低并在很多地方向非体制化过渡的时代环境,所以幸运的是,我们没有因为习惯而被体制化了,所以我们有头脑,有思维。当年明月的这种“年轻”

3 在书中的体现便是文字白话,语言口语化,使之通俗易懂。风格幽默,人物鲜活化,使之吸引读者。同时,史实正规,主线清晰化,使之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既有学术性,又有趣味性,让人很轻松的阅读历史,让历史很轻松的被人记住。

这部书的可贵之处还不仅限于此,除了学术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在书中,作者还从历史人物特定环境下的角度出发,描写了大量令人折服的心理活动,正像作者自己说的,他不是写历史,而是写人物,更是以心写史、写人。开创了心灵历史的先河,达到了以心写史的巅峰。正是由于作者自己用心深入到了历史,深入到了历史人物的内心,读者才能理解一段历史,理解一件史事,理解一位历史人物,进而使思想得到升华。

除了这些,本书的另一个闪光之处便是加入了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评价、人伦道德的演绎。在历史上,不同的朝代,在针对着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会有着不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即使在相同的社会转型期阶段,各个朝代的制度也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于此,作者做了全面的分析,客观的评价,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他将张居正改革与宋朝的王安石改革从起因、人物主观因素、措施、改革理念、结果、意义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对比与分析。完全结合历史事实,论据充足,论证有力,论述清晰。凸显出其一定的学术价值。而在其对比分析过程中,作者以其特有的幽默风趣的笔法再次将严肃专业的制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再次体现了学术性与趣味性的统一。而在人伦道德的演绎中,作者也以其善于深入人物内心的特点,不依据历史定论的感情色彩先入为主,而是先客观的将其作为一个普通人看待,从人物所做事件的背后出发,从人物的成长历程中探索原因,而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这样一来,就使得历史事件的发生具有了更加深刻的现实意义。其中对性格的分析中使用了一些犀利的语句。如:

(1)必须亮出自己的獠牙,才能有效地控制住所有的人,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

4 (2)我们知道,但凡高水平的打群架斗殴,都有固定的行动计划,逃跑路线,事前统一分发兵器(如菜刀,木棍等) ,事后找人出来背黑锅,一应俱全才开始行动。

(3)要知道,越接近心脏的部位越能得到血液,同理,天天见皇帝也着实是个美差,甭管表现如何,混个脸熟才是正理。

(4)因为天真的理想主义者纵使执着、纵使顽强,却依然是软弱的。他们并不明白,在这世上,很多事情你可以不理解,却必须接受。只有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的丑陋与污浊,被现实打击,被痛苦折磨,遍体鳞伤、无所遁形,却从未放弃对光明的追寻,依然微笑着,坚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不经历黑暗的人,是无法懂得光明的。

(5) 历史证明,落水狗如果不打,就会变成恶狼。

在大明王朝277年的历史当中的众多人物,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朱元璋。他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称帝,不能不说是个传奇。朱元璋生在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17岁那年,家乡流行瘟疫,他的父母及兄长都在这场灾难中死去,青年朱元璋只得出家当和尚,以求温饱。谁知和尚也并不好当,不久后的饥荒使得他不得不离开寺院外出化缘。这次外出可以说对朱元璋的一生影响非常大,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身体,同时也使他初步接触了一些反元的思想。经玩伴汤和介绍,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由于他的睿智与勇敢,很快成为了郭子兴的心腹,并取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为妻。在郭子兴部下期间,朱元璋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并掌握了一只真正属于自己的队伍,这使得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很轻易地就打败了郭子兴的儿子,取得了对这只队伍的控制权。 朱元璋并不满足以得的地盘,他要大占宏图就要有稳定的根据地,这样南京(集庆)就走入了他的视线。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并改名应天府,自称吴国公。同时采纳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良、缓称王”大力发展生产,为今后的更大的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他在南京外围大败陈友亮,鄱阳湖血战彻底击溃比自己强大的陈友亮军团,使用灵活战法消灭浙江的

5 张士诚,之后杀小明王韩林儿,自称吴王。派徐达、常遇春北伐。逐个消灭了各个势力,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同年将元顺帝赶出北京。建国后,他采取与民安息的政策,采取了全国范围的大移民使民有地耕,减免赋税,颁布《大明律》稳定社会秩序。同时他废除丞相,实行六部制,改御史台为督察院,实行卫所制,使武将与兵权分离,设立锦衣卫,对朝臣和百姓进行监督,这一系列的措施都使皇权得到大大的加强。朱元璋的屡兴大狱在历史上也留下了重重的一笔,洪武时期的功臣除了耿并文等少数几个外,其余全部被杀。两个政治案件和两经济案件累积诛杀官员与民宗数十万人。其中政治案件胡惟庸一案,牵连被杀者达三万人,朱元璋晚年的蓝玉案又牵连了一万五千人。以至于到了靖难之役南京朝廷竟无将可派,可以说朱元璋的分封外藩和大杀功臣直接导致了靖难之役中建文帝的失败。1398年5月,明太祖朱元璋病死于南京,在位31年,终年71岁。对朱元璋功过评价非常复杂,首先他结束元朝残暴统治,建立以汉人为统治的大明王朝,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但他为了自己子孙皇族统治,滥杀开国功臣,对官员的严厉要求,俸禄之低前所未有甚至导致了洪武年间的官员拒绝受任。自己颁布了严格的酷刑《大郜三篇》是法律中的法律,凌驾于大明律之上,致使律法不统一,社会公平失衡。他设置的厂卫制度影响了明朝的后来的命运。人无完人,朱元璋作为一个皇帝总的来说其功是远高于其过错的。

印象再深的便是朱棣,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出生于战乱年代,从小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二十一岁的时候被朱元璋分封到大都(今北京)燕王,由于太子的存在,朱棣年轻时代几乎没有什么追求,他知道自己继承不了皇位,于是他索性在自己的分封地和蒙古人打起了交道。 他率军多次打败了蒙古人的大规模入侵,在这一过程中朱棣不但积聚了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而且赢得了父亲朱元璋的赏识。但朱元璋还是在临死前把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这让朱棣吃惊不已,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作为皇子中的佼佼者居然没有能够继承大统,朱棣从这一刻起,便开始磨刀霍霍,

6 积聚力量准备争夺皇位,最后他获得了胜利。朱棣在位期间,非常励精图治,他努力发展生产,他平安南(今越南)、打蒙古为国家赢得了长时间的和平时期,他还主持修纂了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他力排众议把首都迁往北平。他为人雷厉风行却又“诡计多端”,他不是一个安分的臣子,他却成为了一代伟大的皇帝。就是永乐到宣德年间的“永乐盛世”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而这个盛世就是明成祖朱棣创立的。他有着很强烈的欲望,夺走了侄子的地位手上沾满鲜血一生活在不安中,有史记说郑和七下西洋为了就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但是他也励精图治,创造了一大盛世。他既有君主的政治头脑,也有作为普通人的私欲。这便是一个真实的朱棣,真实而虚假。而这也是作为政治家的一个常见的面貌。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演算使人精密, 哲理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历史是一面镜子,不仅印照了历史人物,还为后来的人指正了道路。通过对明朝那些事儿的阅读,大学四年我爱上了历史,三国演义,二十四史之五代史、宋史、明史、清史,唐明皇等一些历史典籍我都有涉猎,但明朝那些事儿在我的心中无法取代,独一无二。通过对历史的对比,汉有匈奴和亲,唐有突厥借兵、藩镇割据,宋有辽国称臣。而大明王朝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朝代,因为他的一项国策就是不割底,不赔款,不称臣,不和亲,不纳供,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做气节,什么叫做骨气。皇城破,崇祯自缢于梅山。明朝灭亡时,自杀殉国者,有史载的4000多人,这就是华夏的脊梁。

明朝那些事儿如此之火,那他的作者应该不是泛泛之辈。出于好奇,我对其原著者当年明月也做了调查,才知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公务员,每天重复相同的事情,但他却在枯燥的生活中没有失去自我,努力拼搏,终于取得成功。明朝那些事儿获得巨大成功当年明月受访时,他这样评价自己:“跟我一样有才的没有我能拼,跟我一样能拼的的没有我有才”。他不安现实做出看起来和自己生活毫不沾边的事,这种“能折腾敢拼”的精神是

7 我佩服的,也真的是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三思的。


相关作文

  • 作文:[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作文500字
  • [作文:<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那些残台断瓦.古庙荒冢吗?就是那些发黄的书本吗?不是,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作文:<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以小说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朝代的崛起. 我看过<明朝 ...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六(3)班 陆江阳)作文700字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六(3)班 陆江阳)]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东洲小学六(3)班陆江阳 我自幼酷爱读历史书,特别是中国的历史,<史记>.<资治通鉴>.<左传>„„我常常沉浸于充满玄疑的政治斗争,步步危机的权谋之术,和金戈铁马的 ...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一)作文600字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一)] 一看到<明朝那些事儿>那古色古香的封面,就仿佛进入了大明王朝的历史之中了,翻开眼前浸着墨香的书,就被这幽默风趣的笔触吸引了,完全是以小说的形式来写历史的,其中又感人的情节,有壮阔的场面,作者用幽默搞笑的笔调把历史写的生动有趣,全本一气呵成,让 ...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作文900字
  •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在这个暑假里,<明朝那些事儿>让我明白了,其实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特点,都有它精彩的篇章,"特别"是"明朝".书的作者--当年明月,他以一种风趣幽默.通熟易懂的方式,向我展现了500多年前的那些事儿. <明朝 ...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作文1200字
  •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在这个暑假里,<明朝那些事儿>让我明白了,其实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特点,都有它精彩的篇章,"特别"是"明朝".书的作者--当年明月,他以一种风趣幽默.通熟易懂的方式,向我展现了500多年前的那些事儿. <明朝 ...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作文300字
  • 明朝那些事儿 五(3)杨悠 让我们更为轻松的状态走进历史吧.作者当年明月当年明月写的轻松历史,其实并不轻松:大家轻松地读历史,希望真的很轻松. 能看到这样好的文章真是三生有幸. 文章以通俗的小说方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国制造工人的严谨,法国酿酒师的情怀,美国戏剧演员的幽默(化身为魔语)讲述了600 ...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作文500字
  •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 我上了初一,科目增添了一两个,社会课的老师讲课惟妙惟肖,社会课也是历史课,历史让我懂得,从以前发生好坏的事吸取教训,也利用这些事来慢慢发展社会.后来语文老师大力推荐<明朝那些事儿>,于是借了两本,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把第一卷不容易读完.这个故事十分精彩, ...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400字作文400字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董 润 <明朝哪些事>是一套我非常爱看的历史读物,尤其是第一部.这一本书先是由朱元璋的农民出身开始讲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为止.叙述了明朝人民起义军艰难的开国过程.名将如云的朱元璋pk 拥有千军万马的陈友谅,龙虎之间的战争,刀光剑影,谁堪问鼎天下?战太平.惊天动 ...

  • [明朝那些事儿·万国来朝]读后感作文500字
  • <明朝那些事儿>是当年明月的著作,讲述了1344年到1644年关于明朝的事迹,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整套书一共七册,其中,第二部<万国来朝>最为精彩. <明朝那些事儿>第二部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精彩的一段,讲述了许多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这本书的内容自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