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金山一模作文
作文题
27. 根据以下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有人说,人最大的悲哀,在于对现实的欲求不满。
也有人说,促使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是欲求不满。
一、试题分析
作文材料是二元对立关系,核心词是“欲求不满”。而欲求不满的结果截然不同:一个是“人的最大悲哀”;另一个是“促使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
二、作文情况
1、审题立意
(1)正确的审题
从给定的材料可以看出是要我们完成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对现实的不满是人最大的悲哀?二是为什么欲求不满是促使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
而我们的思考是在完成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上表明自己的看法:如何正确对待欲求不满?
(2)偏颇的审题
极端现象:完全离开材料来写人与事,与主题无关。
似对非对:谈欲望与人性;谈梦想的推动力;谈野心给人带来的动力„„
2、文体意识
整体还好,基本都是议论文
3、结构层次
比较好的结构层次:
为什么人最大的悲哀在于对现实的欲望不满?(金钱、权利、物欲„„)
为什么促使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是欲求不满?(是对成功的渴望„„是对梦想的追求„„)
那么,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欲求不满呢?(对物质满足;对精神不满足)
4、选材用材
典型的好例
(1)正面的例子:如拿破仑的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对于未知的渴望:郑和下西洋开辟新航线„„我国航天的飞天梦想„„
(2)反面的例子:如《项链》中的玛蒂尔德对物欲的不满„„
不好的例子:反腐方面
例子有张冠李戴的现象:如居里夫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其实是化学奖);屠格涅夫(其实是巴尔扎克)写了《人间喜剧》;断臂达人李炜(其实是刘伟);巴尔扎克的拐杖上刻着一句话:“我要用笔来完成哥伦布(其实是拿破仑)用剑未竟的事业。”
5、拟题情况
好题:如“欲求不满是把双刃剑”、“欲求不满的辩证分析”、“论欲望不满的利与弊”、“化欲望不满为动力”
不好的题目:如“抓住梦想”、“野心”
6、卷面书写、字数情况
无标题的同学较多。有一些同学可能由于时间来不及而没有写完作文。
7、教学建议
(1)要有完篇意识。有的同学作文没有写完,甚至是没有完成的句子。
(2)要重视论据堆砌、说理分析不足。学生的作文中论据堆砌者比较严重。
学生考场作文:
欲求应满还是不满(63分)
金山中学高三(2)班 杨帆
在功利占领的世界里,随处可听得“我要„„”这般的声音。于是,有人耻笑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另一些人则不然,“活着就是为追求,惟欲求不满才是前进的动力。”我以为,在纷繁之世界,在物质名利面前保持一颗满足的心,在思想领域多一分不满足,才是不二之选。
一颗在物质面前满足的心,能够造就淡泊名利之性,让我们对人生和世界看得更透彻。王石,万科集团董事长,本应光环笼罩久居中国富豪榜,可他却从未上过这个榜单,只因他将自己的钱财悉数捐出。这般作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便是“我要这么多钱来干嘛?”王石这颗在物质面前满足的心,令人叹服,令人尊崇。
诚然,唯有对物质满足,才会明白万物于我如浮云,才会懂得一味地、盲目地追求名利、功利,绝不是人活在这世界的终极目的。
若说到不满足,怕是更无人能与王石相比了!他发展一切他所热衷的兴趣,登上珠峰后,他对知识的渴求令他走向了出国游学的路程。在60岁的年纪,他开启了一场“说走就走的学习”。王石不满足,他不满足于自己现有的知识,他不满足于自己没上过大学,没接触过最新、最顶层的知识,所以他去了,一年又一年,不断充盈着自己的思想。
是啊!不满足于知识,不满足于精神,让我们在思想的海洋之中不畏无情的浪头,拼搏向前。这也不正是古来圣贤所求的不慕名利却惟好书、好学吗?
人犹如此,何况是国家。
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赶上了世界100年的经济着实不假,但人民的素质呢?
一个国家的强盛不应仅仅体现在经济方面,更多的应该体现在民众的精神、民众的素质。故而,中国政府在决策中已经放缓经济增长而加快国民素质的建设和培养。九年制义务教育,我身边最常见的政策,已然在上海地区全面实行了起来。
一个人只有不满足于思想,才会发愤苦读、精思进取。一个国家只有不满足于国民的精神和素养,才会不断推行政策以提高,走向强盛。
因此,满足于物质,是人们在功利世界中明智的看待和舍弃,不满足于思想境界,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追寻至高境界的动力。
那么,欲求究竟应是满还是不满呢?我说,当满,当不满。
(黄争荣老师点评:文章开头提出观点“在纷繁之世界,在物质名利面前保持一颗满足的心,在思想领域多一分不满足,才是不二之选。”接着以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为例,论述其在物质名利面前保持一颗满足的心,而在学习知识上保持一颗进取的心。然后,通过“人犹如此,何况是国家”这一句话作为过渡段,阐述中国的发展不仅仅要致力于经济,更要致力于提高国民的精神和素质。最后,重申观点。这是一篇比较中规中矩的考场作文。但纵观全文,我感觉论据显得比较单薄,论述还不够深刻,“知识”、“精神”和“思想”三个词语之间的逻辑内涵似乎没有界定清楚,所以判分偏高了。)
欲求不满(61分)
金山中学高三(2)班 唐沁妍
有人说,人最大的悲哀,在于对现实的欲求不满。也有人说,促使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是欲求不满。那么,欲求不满到底是好是坏?在我看来,人们应有适度的“欲求不满”,这才是最恰当的。
适度的“欲求不满”指的是在有的方面应不断进取、勇往直前,而在有的方面则应索取有度,切忌贪求。
在物质生活中,我们应索取有度,避免过度欲求不满。人非圣贤,岂可不食人间烟火?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某生,此时应多些“欲求不满”。失去双腿却登上五岳的陈州有十八年的人生是在乞讨中度过的,没有安稳的生活甚至没有尊严的他开始对生活有些欲求不满,于是他走出黑暗的街角,拿起流浪歌手乐队中的麦克风开始寻求更幸福的生活。正是这份“欲求不满”使他脱离苦海、重拾尊严,正是这份“欲求不满”使他不畏艰辛、勇往直前。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欲求不满”。但若过于贪婪,并为此做出犯科条法令之事,就是过度的“欲求不满”所招致的不幸的结果了,尊严、自由„„一切都会因为过度而烟消云散。所以说,我们在物质上应适度欲求不满。
那么,与物质相对的,精神上也应适度欲求不满。当一个人拒绝贫瘠的心灵后,他必定能有所成就。梭罗隐居在瓦尔登湖边,物质上虽不富有但至少有了安定的生活,而且他的精神也在这样的环境下不断进化不断发展,著作《瓦尔登湖》正是他的精神家园在欲求不满后不断开发进化所得的产物。这本书带给人们无限启发与心灵上的慰藉,可见适度欲求不满带来的增益令人叹为观止。再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也回避了宛如炼狱的名利场,脱下官袍不过度贪求名利的他在精神世界上也有不小的造诣,一句“田园将芜,胡不归?”,一句“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又一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些诗句无一不显示出他适度追求,适度索取,适度舍得后的生活有着无限的和谐、闲适与惬意。可见我们确实应懂得适度的“欲求不满”。
无论物质或精神,人们都应懂得适度的“欲求不满”。只要这样,就能有不断追求的勇气;只要这样,就能开拓新的视野和对人生的认识;只要这样,就能避开那条通往深渊的名为贪婪的道路;只要这样,就能不让心灵永远沉在漆黑冰冷的海底却不知道太阳的滋味。
人们应有适度的“欲求不满”,这才是最恰当的处世之道。
(盛奕军老师点评:本文契合题意,牢牢扣住“欲求不满”的关键词组来立论——“人们应有适度的‘欲求不满’”,科学合理,而且分析说理时“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物质层面、精神层面要有适度的“欲求不满”,层次非常清晰,再以现代、古代,国内、国外等典型事例佐证,颇有说服力。且有对“过度的‘欲求不满’所招致的不幸有假设阐述更是体现了可贵的辩证思维。当然,倒数第二段,利用排比颇有气势,但似有失之太过绝对之嫌,略有遗憾。)
欲求不满,有道行之(60分)
金山中学高三(1)班 赵琪
欲望,是人对某一事物从心底的渴望与追求。从此看来,似乎难以辨得其是褒是贬。因此,有人说人最大的悲哀,在于对现实的欲求不满;也有人道,促使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也是欲求不满。
那究竟是如何呢?
记得达人秀中有一失臂青年刘伟,童年的意外令他猝不及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他堕落又颓唐,不愿面对,好像生命不再有意义。可他最终找到了,对生活再度渴望重燃,因为这种与生俱来的对生命更强、更好的欲望,这样的“欲求不满”,是一种不断向上的积极力量。当然,十七世纪荷兰也有过这样一位画家,他的一生充斥着世俗意义上的失败,甚至只卖出过一幅画,但梵高依旧在残剩的岁月里,将自己对生活的激情与欲望一滴不剩地注入了画布,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正是欲望,让他们拥有了旁人无法企及的高度,而非名非利。人最可怕的便是连欲望都没有,那人岂不成了一具虚无的躯壳?渴望更美好的生活,这也是项与生俱来的能力,对现实的不满能促发人拼搏追求的动力。同时,过剩的欲望也会使人走向毁灭。
叔本华有言:“财富的追求就如海水,饮得越多,渴得就越厉害,实际上名誉也是如此。”
物欲横飞的现代社会,杏色匆忙的人们或是在商场尔虞我诈,或是于云谲波诡的生存环境下苟延残喘,而越发渴望声与名的保护罩,最终越走越远,变得认不清自己的练了。我想将诗人北岛的一句诗送给他们:“假如有一天你也不免凋零,我只有一个愿望,请保持着初放时的安详。”别再利欲熏心之下忘记了初衷,不然就只能在控油的豪房豪车虚名之下寂寞一生,这便是最大的悲哀了吧。
由此观之,欲望于你我,实际可以成就你,又可以毁灭你的存在。太多或太少都不是好的结果。在现今我们习惯了自私自利、互相嫉妒的情况下,我们依旧高喊生命最初的欲望的回归,却失落了它的本质。但是,我们也应该相信,在这种集体症候的背景下,人性依旧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最终引向积极向上的、值得我们信赖的“欲求不满”。
直面你内心真实的欲望,是必要的,同时抑制内心过度的欲望,也是必须的。拿起对生活的“欲求不满”,丢掉对物利的“欲求不满”,或许是安抚你欲望的最佳途径了。
(盛奕军老师点评:本文的“起承转合”笔法十分老练,可圈可点。从原材料出发,并设问“那究竟是如何呢?”——起,再以刘伟、梵高为例阐明了“正是欲望,让他们拥有了旁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承,再笔锋一转“同时,过剩的欲望也会使人走向毁灭”,并引证证明之——转,再“由此观之”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最后指明“行欲求不满之道”在于“拿起”与“丢掉”——合。当然,有些概念,如“欲望”、“过剩的欲望”、“生活的欲求不满”、“物利的欲求不满”等如能在文中更加科学地界定,则会使文章更胜一筹。)
善辨欲,善行欲(60分)
金山中学三(10)班 陆晨妍
欲望,这个极度贴近人类生命本源的词语似乎多被用在了为实现某种强烈的私欲而不择手段之处。由此,人们心生慨叹:人最大的悲哀,在于对现实的欲求不满。然而,没有欲望,我们又何来前进的勇气和动力呢?欲望并不是件坏事,只要我们善于辨别,善于界定欲望的本质,那么欲望将极为可能地发挥其作用,协助我们达成理想。
欲望是人们生存生活的一种由本能产生的想法,是最自然的一种天性,欲望并不能被全盘否定为促使人们犯错的元凶,关键仍在我们自身。若潜意识地将欲望认定为物欲,肉欲,那么不可置否的是放任这样的欲望终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而若将欲望解释为求知欲,认知欲,可以肯定的是,诸如此类的欲望将对实现人生意义起到重要作用。因而,欲,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于它的错误的界定,盲目的实行,故善于辨别何为善欲何为恶欲,才是能使欲望发挥其积极作用的第一步。
对于无尽的物欲和肉欲,理智地杜绝他们侵蚀良知方为良策。近年来,“贪”与“官”的结合屡见不鲜,为了金钱,他们犯下了愧对于人民的过错,为了逃避,他们又不惜逃往国外以求安全,可在时间的流逝中,千金散尽的残酷现实带给他们的是漫漫长夜的恐惧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质疑。一旦沉溺于这样最原始却野蛮的欲望中,人们只会在获得的那一瞬间感到快乐,而这快乐之后,往往迎接他们的是最盛大的空虚和孤独。即如阿房宫毁,盛景不在,再也没有脂粉香气,佩环鸣响,有的只是令人窒息的焦霉味和悲伤的叹息悔恨,难道我们的人生只是为了建造一座属于自己的阿房宫吗?不可置否的是,金钱带来的快乐是最简单赤裸也是最容易消失殆尽的。拒绝它吧,控制它吧,因为我们还有更重要的梦想,更无法脱卸的责任。
面对求知欲,认知欲,积极地培养发扬它们将是开启成功之门的密钥。万事万物起源都离不开对世界的探知和思考,即使艰难,也正是因为艰难,才激起了前进的欲望,才让人类创造一个适合自己的世界。被誉为“齐鲁王竹子”的画家王烈正是因为对兰竹的热爱和传承兰竹画法的欲望才激发他的耐心和毅力——五天六夜闭门不出在房中临摹上百张前代画师的兰竹画;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因为对中国互联网市场发展的欲望而坚持创设了中国最大的搜
索引擎;汉使苏武因为抗击匈奴,守护汉节的强烈欲望而誓死不降,勇敢的活着。这些来自自我对于人生追求的欲望推动着他们一步步迈向胜利,而如求学的我们,培养对新事物的求知欲,对困难挫折的“克服欲”或许是最为适用的。
正确积极的欲望会给予人们勇气和对自身价值的肯定,而错误负面的欲望却会将人们拖入悔恨孤独的深渊,善于辨别欲望,理智地面对恶欲,积极地发扬善欲,正如台湾漫画家蔡志忠所言:“当你实现了心之所愿,那么其余的一切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若我们善于利用欲,那么当我们实现理想,达成善欲时,欲望也早已成为了贤内助,而我们也无需为不得欲而苦恼了。
(盛奕军老师点评:此文的亮点在于告诉人们“针对‘欲望’应怎么做”,先辨别是“物欲、肉欲”还是“求知欲、认知欲”,而后有差别地“行”——理智地杜绝与积极地培养,并且举实例——“齐鲁王竹子”的画家王烈、李彦宏等加以证明,最后总结全文,深化了论点,颇有说服力。当然,“欲求不满”与“欲望”相关,但是不全等,有可能的话,还当以紧扣关键词展开论述为好,另外,苏武的例子与“求知欲、认知欲”恐怕无涉,反倒有“蛇足之嫌”,不妨删去。)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60分)
金山中学高三(2)班 张淑怡
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人最大的悲哀在于对现实的不满,但对欲求的不满又是促使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对生活的满足,在于其脚踏实地,把握当下;而对欲望的渴求,又能促使我们仰望星空,追求至善至美。因此,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既需要脚踏实地的满足,有需要仰望星空的不满足。
满足与不满足不能被绝对地一概而论,而是应在不同的情况下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 脚踏实地,是满足自己的生活,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件事。哲学家说:“我贴着地面行走,不在云端跳舞。”贴切地阐明了脚踏实地的内涵。“三无女人”朴槿惠曾这样称道:“我没有父母,没有丈夫,没有子女,唯一的希望是为国家服务。”在她看来,一生为国家服务就已足矣,因此她书写了传奇,成为了韩国第一位女总统。厦门女士林巧稚,苦心在医学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救济了无数人却一生没有婚嫁。在朴槿惠、林巧稚的眼中都把事业当作自己一生能够满足的事,便心无旁骛地走了下去。正是她们脚踏实地,只做一件事的满足造就了她们的伟大。
然而,满足也要一个度。若超过了这个度便是盲目的满足了。清朝时的中国夜郎自大,抱着天朝上国的美梦满足地生活,导致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被洋枪洋炮攻开了城门,实在可悲矣。因此,满足也要把握好度。
仰望星空,是对不完善的不满足,从而追求更完美的境界。世人皆知“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田野里,他一次次地试验,一次次的不满足,才让他创造了“超级杂交水稻”,解决了世界人口的温饱问题。更有试验几千次为找到灯泡最佳材料的爱迪生,为治疗疟疾亲自试药而发现青蒿素的屠呦呦,在艰苦的环境中研究放射性物质的居里夫人。正是他们的不满足,才让人类更快、更好的发展。正是这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科研精神将不满足的他们载入人类的史册。
然而,过分的不满足也不可取。二战时德国纳粹党对战争的不满足造成了生灵涂炭,世界陷入混乱。因此,我们应该抵制一些危险的不满足。
满足与不满足,我们应该以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只有当我们能更好地在满足与不满足中做出正确的抉择,才能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此生足矣。
(常雪雁老师点评:在点评之前我先来说说材料的解读。作文材料是二元对立关系,核心词是“欲求不满”。而欲求不满的结果截然不同:一个是“人的最大悲哀”;另一个是“促使人
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材料中“欲求不满”是很重要的词语,考察我们学生对生活有怎样的追求与态度。全文一共六段,第一段、第二段提出作者自己的看法。第三段与第四段运用具体事例论证满足与不满足的态度对我们生活的意义。第一段作者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既需要脚踏实地的满足,又需要仰望星空的不满足。第二段满与不满,不能一概而论。第三段脚踏实地,是满足自己的生活,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件事。以朴槿惠一生为国家服务;林巧稚,苦心在医学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救济了无数人却一生没有婚嫁。第四段仰望星空,是对不完善的不满足,从而追求更完美的境界。“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田野里,他一次次地试验,一次次的不满足,才让他创造了“超级杂交水稻”,解决了世界人口的温饱问题。试验几千次为找到灯泡最佳材料的爱迪生,为治疗疟疾亲自试药而发现青蒿素的屠呦呦,在艰苦的环境中研究放射性物质的居里夫人。正是他们的不满足,才让人类更快、更好的发展。第五段过分的不满足也不可取。二战时德国纳粹党对战争的不满足造成了生灵涂炭,世界陷入混乱。
第六段满足与不满足,我们应该以辩证的观点去看待。这篇文章可贵之处一是作者能独立地思考生活,从满足与不满足辩证地去论述,并以适当的例子来证明观点。二是全文论证思路是清晰的,局部有一些问题,如第五段与把不满足也分两个方面来阐述,似乎冲淡了文章的说服力。总的来说,文章的内容较为丰满,语言也流畅,60分算是合理。)
珍惜拥有(60分)
金山中学高三(2)班 杨艺
木心说:“人生,无非欲望和厌恶。”习惯于在欲求中奔波的人们,往往总会忽视,或是不屑于已经拥有的,而对尚未得到的孜孜以求、得陇望蜀。这不免是一种遗憾。
我以为,“参差百态乃幸福之源”。珍惜拥有,少一些欲望和诉求,人生会走向幸福。 我们都是在红尘宦海中浮沉的小人物,无法挑剔命运带来什么,取走什么。正如舆论世界里,许多声音被高高抛起,最终悄无声息地归为一池涟漪;许多人和许多事,曾经万人空闲,躁动一时,最终也逃不过被时代的跫音远远甩在后面。因此,珍惜是一种一次性时代的奢侈品,是一种挣脱名缰利锁的大智慧。
然而,仅仅懂得知足常乐是不足的。一味地接受会使人陷入被动而不思进取的泥沼。比起“获得”,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不得”。正所谓“求之不得,寤寐思服”。面对求而不得的落差,达观的心态便如同甘霖浇灌。雨果说,假如命运递给你一枚酸的柠檬,你要设法将它变为一杯柠檬汁。细细思考,此时的“不得”是否暗藏收获,对于下一次的准备是否又有经验教训的启示。时间往往会证明:福祸相倚,得失皆幸。
颜回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陶潜落雁修竹而不渝其志。拒绝了入仕,静心守望一份恬静安然的生活志趣,他们不觉得困窘是缺失,而是拥有;就连“穷困潦倒”也担得起“珍惜”二字,“欲求不满”怕也无从谈起了。
知足安贫,其最高境界便是无欲无求。看待世事变幻,白衣苍狗,自有一派“我心匪石,不可转也”的淡然,从而消灭一切佛语所言的贪嗔痴,开启所有平时麻木的感官,超越经年累月的倦怠,达到幸福的彼岸。此时,珍惜宏观世界的一切隶属于你的事物与标签,好坏不论,都有各自值得珍惜之处。如此,心绪自然澄净,匕鬯不惊。
大处,直至人生百态;小处,也落于生活点滴。我们做不到古今大思想家那般超脱,却也能攫取身边的小确幸仔细品味。川端康成“凌晨四点,发现海棠花未眠”是满足,金圣叹“夏日炎炎,切绿沉西瓜于朱红盘中”是满足,“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满足。珍惜拥有,珍惜生命的点滴进程,是岁月的一种静默的观想。
细数拥有,用心珍惜,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常雪雁老师点评:本文的作者对材料的解读,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本来对于欲求满与不满的态度是有选择性的,而作者从珍惜拥有出发,来阐述人的满足在珍惜中。认为珍惜拥有,
少一些欲望和诉求,人生会走向幸福。从作者的思想立意看,字字珍惜,处处流露人生知足的坦然与超脱。珍惜是一种一次性时代的奢侈品,是一种挣脱名缰利锁的大智慧。珍惜宏观世界的一切隶属于你的事物与标签,好坏不论,都有各自值得珍惜之处。如此,心绪自然澄净,匕鬯不惊。大处,直至人生百态;小处,也落于生活点滴。满足中珍视是最高的无欲无求的境界。作者的语言功底深厚,不经意中渗透着洒脱与安静。看待世事变幻,白衣苍狗,自有一派“我心匪石,不可转也”的淡然,从而消灭一切佛语所言的贪嗔痴,开启所有平时麻木的感官,超越经年累月的倦怠,达到幸福的彼岸。读后韵味悠长。值得商榷的地方,“珍惜”是否能囊括所有的满足呢?有偷换概念之嫌。)
欲与求(59分)
金山中学高三(10)班 金旻彦
很少人乐于安于现状,人们总是对现实欲求不满。有人说,这是人最大的悲哀,也有人说,这是促使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
而我认为,人最大的悲哀,并不是在于对现实的欲求不满,而是不满于现实,又不愿去追求更多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追求,那么对现实的欲求不满的确是最大的悲哀;但一个人若是有自身的追求,那么欲求不满会是促使他去争取、去前进的动力。
对现实的欲求不满,绝大部分是出于对自己能力不够而无法获得心中所想的不满和痛苦。所以说这不是对生活的不满情感,而是针对于自身的,因为自身才是生活的缔造者和承担者。如果认识到了这一点,却依旧听之任之、得过且过,这就是悲哀。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具有着能动的改造自己生活的能力,并且去运用它,如果没有近代那些对封建专制不满的人们起来反抗、发起革命以求改变令人们不满的体制,何来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危机的化解?所以我们只有着手去改变、去冲破将我们与所追求事物相分隔的枷锁,才可能更靠近心中所想。
鲁迅经历了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二次革命„„这一系列的起起伏伏令他不满于中国的现状,于是他十年誊抄古碑,最终取得了与新文化运动内在的精神联系,带领国民走向白话文的时代;西方的启蒙思想家,正是由于对政治体制的不满,为了创建新的体制,纷纷提出构想,使社会走向自由民主,使人们的思考走向理性科学„„
这些种种都在向我们展现着,为了想得到却暂时未能拥有的事物,人们会努力想去得到它,而这正是促使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原动力。
而在另一方面,这种欲求不满一定不能是过度的追求和无尽的索取,这二者只能被称之为贪婪,过度不适当的追求总是无法达成,也只会徒增痛苦,总感到碌碌无为却一无所获。
所以,我们要在安于现状和志存高远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一半满足于眼前,一半追求于远方。立足于脚下,眺望于前方所追寻的方向。要把握已经拥有的,追求自己想得到的,将对生活的欲求不满转化为追求的动力,因为人有了欲,才会有求。
(常雪雁老师点评:在点评之前我先来说说材料的解读。作文材料是二元对立关系,核心词是“欲求不满”。而欲求不满的结果截然不同:一个是“人的最大悲哀”;另一个是“促使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材料中“欲求不满”是很重要的词语,考察我们学生对生活有怎样的追求与态度。本文作者从解释欲求不满在不同情况下是不同的,有的时候是悲哀有的时候是动力。当我们欲求不满,是出于对自己能力不够而无法获得心中所想的不满而痛苦;认识到自己具有着能动的改造自己生活的能力,而去改变现状,这是一种积极的不满,这正是促使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原动力。在处理“欲求不满”的问题上,论述有些纠缠不清的地方,使得作者的态度并不十分明朗。从本文的观点的阐述与论据的运用,多处表达打结的地方,所举例证过于简单化。但是,作者在结尾阐述中,立足辩证思维,安于现状和志存高远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挽回前文不足的地方。)
弃弊求益(59分)
金山中学高三(2)班 李想
有人说,欲求不满是促使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的确,对于知识的渴求和梦想的追寻,不知足,不自满是向上的力量;也有人说,人最大的悲哀在于对现实的欲求不满,没错,对名利的贪念使人丧失最基本的道德。
把握心中的那根线,将求与不求掌握手中,弃弊求益方能实现人生之价值。
对于梦想要有不知足,不自满的精神。梦想无疑是我们人生路上那个有益之事,对于心中默默坚定的梦想,无论是风雨前程还是荆棘满路,“选择出发便只顾风雨兼”。卡梅隆不满足于之前创下的成就,为了梦想再创辉煌而拍下了成功的《阿凡达》;奥运冠军申雪赵宏博不止步于前几届的荣耀,为了心中的奥运冠军梦而连创佳绩;李彦宏不因百度的成功而有所懈怠,为了心中不断向前的梦想而带领百度开辟新路。心中有梦想,用换那一份欲求不满,进无止尽。
不仅对于个人应当求益,国家也应如此。荷兰曾因为其发展的水运而成为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而面对傲绩,它懈怠了从而停止了对陈旧政体的改革,最终很快被英国超越。而日本正相反,正因为它始终存有不知足的想法,不断向西方学习,在求益下走向辉煌。
因此,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不管是追求梦想还是知识,对于好的方面,存有那份欲求不满是不断发展的方向。
然而,当这份欲求不满遇到了名利与贪恋,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可怕后果。现代社会,急功近利,当名利这些弊成为了成功的代名词,当你看到大学教授因为想收获名利而不顾一切去抄袭,玷污的知识的尊严;当曹禺因为外界喧哗的影响而停止了写作;当郭敬明当众宣称,“我写作就是为了赚钱”。你是否也曾因此而叹息,当人们再一次的对现实的金钱和名利这些弊起了欲求不满之心,那也是走向深渊的开始。
因此,我们始终需要保持理智的头脑,把握心中的那根尺,面对益处,面对梦想和知识,勇敢的去追寻,怀着永不知足的精神;面对弊,抛弃它,争取弃弊求益。
(李欢老师点评:文章开篇引用材料,简要分析欲求不满是动力或是悲哀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亮出自己的观点,简洁明了。接着作者从个人及国家两方面举例论证“对于好的方面,欲求不满是不断发展的方向”的道理,并结合生活实际阐明“欲求不满遇到了名利与贪恋,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可怕后果”,结尾点题,全文思路清晰,行文流畅。只是,文末举了郭敬明的例子来证明欲求不满的坏处,是否有点不恰当?有待商榷。)
孜孜以求,知足常乐(57分)
金山中学高三(9)班 周隽
美国一百万富翁由贫民出身,他深知“贫民最缺少的是什么”。在其临终前,他将这一问题刊登于报纸,能说出正确答案的人可以分享其巨额财产。一时间,贫民络绎不绝地寄出答案。
无数人回答“金钱”、“财富”,而最终无人获得遗嘱,富人将答案刊登了起来。“穷人最缺少的是什么?”答案是这样的一句:“缺少成为富人的野心。”又一时间,轰动了整个美国。
在恍然大悟或啼笑皆非的同时,引起轩然大波。各种声音跃入耳畔。有人说,人最大的悲哀,在于对现实的欲求不满。也有人说,促使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是欲求不满。
在我看来,我们要正确处理欲求的关系,既要孜孜以求,又要学会适时的知足常乐。 人无欲则无求。欲望的另一个名字叫“梦想”,又号“信念”。如果穷人没有成为富人的野心,将一生穷困潦倒,只倾羡玻璃窗后的美好世界。正因有所欲,孔子才周游列国面临困境仍“吟诵弦歌不绝”;正因有所欲,魏武帝才扬鞭东指,壮心不已;正因有所欲,陶潜才
“采菊东篱下”与驻守被世俗排挤的真善美;正因有所欲,巴尔扎克才笔耕不辍,“拿破仑用剑没有完成的事,我要用笔把它写完”,孜孜以求,完成著作《人间喜剧》,问鼎辉煌。
欲字头上一把刀。正因欲望的种种好处,人们借着激发的由头,被利益熏昏了头脑,掉入无尽的深渊。一旦超过了一定的尺度,天平倒戈,欲罢而不能。邓超,在演艺道路上风雨无阻小有名声,而近年来不断接触喜剧,而他本身并不适合喜剧。由其自导的喜剧电影《分手大师》的不良反馈后仍不知悔改,近日,其携妻拍摄电影《恶棍天使》于平安夜疯狂吸金,为了搞笑而搞笑,不断地秀下限,显庸俗,消耗粉丝的喜爱导致的叫座,不叫好。他选错了路后仍然孜孜以求,却变了质,成了贪婪的代表。邓超不是个例,他只是一个标杆,类似的后来者不少。这就体现了对欲望把控的智慧,要瞄准正确目标,树立崇高理想才能使欲望成就人生,并适时的知足常乐。
如何把欲望由悲哀转为动力?这是一个充满价值的命题。依靠的是每一个人的努力奋斗。社会这个大熔炉,不是一只柴火点燃的,每一个个体对欲望的把控,将社会前进的方向和氛围不断调整,让孜孜以求成为常态,让知足常乐变成驿站。
孜孜以求地前进,抓住旅途中稍纵即逝的美好停留,让欲望为我的驰骋,保驾护航。 (李欢老师点评:文章从一个百万富翁的故事出发,提出“孜孜以求、知足常乐”是正确处理欲求的关系的方法,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述,强调“度”的重要性,结尾对“度”的把控也有所涉及,谈到“如何把欲望由悲哀转为动力”,非常难得,但可惜作者只是蜻蜓点水,如能进一步深入阐述文章会更出彩。另外,文章举了邓超的例子来讲欲望过度的坏处,是否也值得商榷?毕竟对于这样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拿来作为例子似乎说服力不够。)
明人理,知人欲(56分)
金山中学高三(10)班 杨启伟
在这个巨变着的时代,在道德陶冶和追名逐利思想的双重驱使下,一些人开始变得利欲熏心,也有些人无欲无求;有的人在时代中进步,也有人在逆水行舟中节节败退。于是,以求不满成了一个双性的词语,是一种悲哀,却是一种动力。
有人说,人最大的悲哀,在于对现实的欲求不满,的确如此。如今社会上因不满足于自身经济状况或社会地位而走上如诈骗等犯罪道路的反面例子在电视荧幕上也是层出不穷,而在社会舆论的批判声中,人们是否真正意识到欲求不满的可怕之处?对此,古人的典范不胜枚举。如陶渊明不甘于官场的污浊而隐居山中,才得以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周敦颐“出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仍受到跨时代的赞扬。由此,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名利金钱的不满,欲求不满就成了一种贬义词。自古就有“知足常乐等名言警句。人就不能甘于背负各种名利追求的包裹,而使人品利润化扭曲化,这其实是一种不健康的人格发展。而相对来说,无欲无求的人生态度更能使你享受生活所赋予的闲适,压力之下也能轻装上阵,才不会时时抱怨生活的不公与劳累,甚至走上错误的道路。
也有人说,促使人不段奋发向上的动力,是欲求不满,这固然也没有错。于此,欲求不满就成了一种人生态度,对此,王烈的生活写照是对它的完美诠释。以“我的成功永远都在路上”作为他的人生格言,王烈对于自己的绘画总欲求不满。如他画竹则细心观察竹的生长过程;如他挥墨作成的画总是把他们挂在显眼的地方,描了又描,改了又改。在他人的赞叹声中,他总是对自己的画不满足,不追求功利只追求超越自我,而他也获得了“乡村画贤”的称号,同样的,古人如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也是欲求不满的体现,也使他成为脍炙人口的唐诗大家,由此可见,对自己的才能的不满足使使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也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缺陷,从而付诸行动去改正,在超越自我中学习和提高,在达成自身欲望中弥补差漏,才能离目标更近。在此,对自身的不满,认识到才能的缺陷,欲求不满就成为了一个褒义词。
诚然,欲求不满会带来人格的缺陷与迷失,也会为你的成功之路铺上一层平坦的砖。因此,明人理,既要认清自己要走的路,不在填补欲望时迷失人格,酿成大错。知人欲,即不在名利中欲求不满,而不满于自身的才能,才能让你在这个利益矛盾日趋激烈的生活中赖以轻松明白地生存,无压力地生活。
其实,生活也如逆水行舟,而前进是后退的标准就是你是否能认清自己的人格,清算自己的欲望。欲求不满的人会被生活诅咒。欲求不满的人也会被生活祝福。
(李欢老师点评:文章以《明人理,知人欲》为题,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阐述了“欲求不满”的坏处与好处,结尾总结点题,思路清晰。只是,作者在开篇阐明自己观点时说“欲求不满成了一个双性的词语,是一种悲哀,却是一种动力”,一个“却”字似乎将重点放在了“动力”上,与后文的阐述不甚相符,在论述的过程中,一些语句的不通顺也影响了文章的整体质量。)
不满而进,知足而止(56分)
金山中学高三(2)班 杨思彦
有人说,不满就像个气球,载着欲求不满的人不断上升。诚然,他们到达了一个新高度,但随之而来的是爆炸的危险。由此看来,我们需要一颗不满足的心促使我们奋发向上,但更需要知止而制的知足之意。
人生短短几十载,只有不断奋发向上才能演绎出精彩的一幕。因此,一颗渴求的心是必要的。
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回忆了钱思公的故事。他平生最爱读书。坐着休息时,他读经书、史书;卧着睡觉前,他读杂记;就连如厕时,他还捧着小辞津津有味地读。文末,欧阳修道出自己的写作态度:“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属思尔。”钱思公和欧阳修都有一颗对知识欲求不满的心,这也促使他们成为一代文学巨匠。试想,若他们满足于现状,而不是孜孜不倦地读书作文,那文学史上必然会失去这两颗璀璨的明星。
由此观之,对现实的欲求不满确实可以促使人们奋勇前进。然而,这种不满足不是针对物质上的,而是对知识、文化,对精神上的。若人有知止而制的知足之意,便不会拘泥于对奢侈生活的追求。
懂得对何事该不满足,对何事该知足是一种人生智慧。王石是万科的董事长,身家几百亿,却不一味地追求更高的利益。万科成立初期,除房地产业,万科像八爪鱼一样涉及影视、食品、科技等13项产业,获得了巨大的利润。正当企业一片蒸蒸日上之景,王石却大刀阔斧地把“八爪鱼”的手砍去大半,只一心专攻房地产业。正是他知止而制的知足之意,创造了万颗在房地产业的奇迹。作为企业的领头人,这种魄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王石在起起伏伏的人生路上锻炼出来的。
《韩非子》说赛马的妙法,在于“不为最先,不耻最后”。鲁迅曾评论过去的国人奉此为为人的处世金针,认为如此的人生态度不利于国家改革大业。的确,不满足永远是奋发的动机之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这个最好的也是最坏的时代,从来就不缺少因为不满足而纵容自己的贪欲,最终“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人,在当下这个巨变的时代只有学会折中调和,不偏不倚,才能掌握不满足与知足的平衡。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在快与变之中,在速生与速朽之间,那旋转的万花筒一直有一个坚固的内核——恰当渴求之心与知止而制的知足之意的完美融合,经历时间的淬炼,它散发出不变的灼灼光芒。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稳定奋发向上的步伐,将对现实欲求不满的悲哀化为向上的动力,化为懂得知足的人生智慧。
妙春至残秋,髫龄至耄期,不过弹指一挥间。在短暂的一生中,我们要化解不满足与知
足的矛盾,平衡自己的内心,收获人生的真谛。
(冯敏老师点评:文章开篇即以气球升空为喻,生动形象地点出观点“我们需要一颗不满足的心促使我们奋发向上,但更需要知止而制的知足之意。”观点中客观、辩证地呈现了“不满”的两面性,一方面它可以促进人们奋发向上,但同时如果没有底线地任其膨胀发展下去,那么势必招来可怕的结果,因此知止而制的知足显得更为重要了,该观点的提炼体现了作者思维的严密。然后,正文部分“兵分两路”,首先以钱思公和欧阳修为例,他们正是都有一颗对知识欲求不满的心,这才促使他们成为一代文学巨匠,有理有据地阐述了“一颗渴求的心是必要的”。然后,进一步对“不满足”进行了定义,强调了“这种不满足不是针对物质上的,而是对知识、文化,对精神上的。”以此为基础,从正反两个方面阐释了我们为什么要有知止而制的知足之意,作者既提供了王石因知止而制而使事业更为辉煌的事实论据,又能针对现实中的时代特点,提出了警醒。最后,回归每个人的自我,呼吁“化解不满足与知足的矛盾,平衡自己的内心,收获人生的真谛”。文章条理比较清晰,例证得当,语言表达较为流畅。)
不满:一柄利剑(56分)
金山中学高三(1)班 葛天逸
有人说,人最大的悲哀,在于对现实的欲求不满。然而,一味满足现状的人,注定只能原地打转;不思突破者又怎能勇往直前?不满就像一柄利剑,精心磨砺方能披荆斩棘,成为奋发的动力。自我满足者,他的剑恐怕早已被安逸侵蚀得锈迹斑驳了。
古希腊哲学始祖泰勒斯被问及为何对知识欲求不满时,他答道:“我的知识好比一个大圆。面积越大,周长就越大,接触到的未知也就更多。”促使人前进、改变、突破的动力,都或许源于不满。这也就是人们称诺贝尔奖为“学术的坟墓”的原因。获此殊荣者,看待世界的目光多少会有傲慢,有自满。怀揣这种心理,便很难再有震惊世界的成就了。
这就是钱德拉塞卡所赞同的一个观点。钱德拉塞卡是最早发现恒星尽头并非白矮星的物理学家,本可以凭这项课题一举夺得诺奖,可他的理论却被爱丁顿以权威专家的身份批驳得一无是处。此后,他便潜心研究其他课题,对自然界的探索依旧欲求不满,以至于五十年后“钱德拉塞卡极限”迟迟登上诺奖舞台,钱德拉塞卡回首自己其他硕果累累的研究,他感叹若是当年获奖,自己怕是没有这样的研究热情了。
不满仿佛是一束阴雨云层间透过的阳光,撩拨着奋进者的心弦:冈田吉三和大川五郎若是满足于一间小屋、一只破碗,也不会从捣蛋鬼成长为日本一流的鞋匠和裁缝。不满给追梦者拧上发条,满足则伪装成甜蜜的毒药。最初对英帝国抱有一丝幻想的甘地还寄托于满足现状的实用主义策略,却在阿里查姆大屠杀后爆发强烈的不满,推动了印度独立的车轮。沉醉于现状自我满足,或许才是最大的悲哀。
可是,不满也总会被野心家当做挡箭牌肆意妄为、鼓吹成破坏的工具。古有吴楚七国之乱、安禄山兵变,今有恐怖袭击、大规模战争。的确,不满是带来这些事件的源头,但一旦不满错误地演变为狂妄和野心,那就另当别论了。理性冷静的不满是创造、是生命,错误狂傲的不满是毁灭、是灾难。掌握好这柄利剑,才能用它来开拓未知,而非伤害和掠夺。
即便如此,不满也仅仅是前进的动力而已。真正的创造不能仅有不满建筑而成,我们也需要把不满的动力注入行动中,不让人生的车轮空转。
(冯敏老师点评:作者观点鲜明,以利剑为喻,主动舍去材料中的另一层含义“知止而制”,将所有的火力集中到阐述“不满是催人奋发、勇往直前的动力”,开门见山。然后,引用古希腊哲学始祖泰勒斯的话予以证明,再接着以钱德拉塞卡、冈田吉三和大川五郎、甘地等人一系列的事例,充分地阐述了“不满对于人奋进的重要意义”。之后笔锋一转,提出错误狂傲的不满的危害,然后自然而然地提出我们该怎么样正确对待“不满”——理性冷静。如此
一来,文章的议论显得更为辩证、全面。文章中充满了事实论据,可见作者平时是个博览群书的有心人,素材的积累相当充分,但同时这也成了这篇文章的软肋。正因为举例过于丰富,而显得文章议论有些苍白,文章缺乏一气呵成的雄辩性,而给人琐碎之感。另外,割舍了“知止而制”而单一地强调“不满是催人奋发、勇往直前的动力”决定了文章的思想无法达到更高的高度。)
“欲”求不满(56分)
金山中学高三(2)班 时间
有人说,人最大的悲哀,在于对现实的欲求不满。也有人说,促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是欲求不满。依我之见,这皆取决于你的“欲”为何物?
若你的“欲”仅仅为金钱、名利这类物质的追求,那么即使你功成名就、家财万贯,你的精神世界依然贫瘠,无疑是悲哀的。若你的“欲”是理想、梦想这类精神的追求,那么即使你失败、挫折,你的努力、你的奋发向上便是值得的,你的精神世界是饱满而有力的。
对物质的欲求不满,是悲哀的。虽然生活最基本的维持是依附于物质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酱醋茶,哪样不物质呢?即使精神世界再丰富,依然填补不了腹中的饥饿。但物质的作用也仅仅到此为止,即只要吃饱穿暖便足矣。那么对物质的欲求不满来自何处呢?来自人内心的贪婪与享受安逸舒适的心理。就如当今反腐打击的那些官员,他们在其位却不谋其政,毫无原则收取钱财,但却因害怕被发现而积藏在家中,甚至发霉腐烂。他们对金钱的欲求不满,使得他们丢掉了官职,被关进了牢狱。钱再多又有何用呢?不用不花摆着作装饰吗?为了物质的追求而放弃道德精神,这是何等地悲哀啊!
由此看来,物质只要满足温饱即可,切忌贪图安逸享乐。如此,物质的满足,使会引来精神世界的“饥饿”。
对精神的欲求不满,是值得的。精神世界是无穷无尽的,等待人们来探索与发现。虽然如今是物质社会,但却依然阻挡不了我们追求精神世界的脚步。我们评选模范、“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皆是源于对精神世界的欲求不满。精神世界就好比纯澈干净的泉水,洗涤着我们的心灵,洗去浮华,润泽着我们的心灵,留下一方净土。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正是因为一次次对精神的欲求不满,创造了如今的成功佳话。因为他对于精神的欲求不满,因为他对于理想的执着,他离开了所任职的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一次次对理想的追求,一次次对精神的欲求不满,使得他引领着百度走向如今的成功、如今的辉煌。这是多么可贵啊!
当然,我知道,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前提是物质生活的满足。但当今中国,我们人人的生活逐渐走向富裕,走向小康,我想,物质于我们而言并不缺乏。那么,是时候去追求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抱负了,不是吗?“欲”求不满,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吧!
(冯敏老师点评:文章给人最深的印象是思路比较清晰,行文条理也比较明确。首先从所给材料中引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然后一针见血,直指为什么会产生这两种结果的问题关键在于“欲”。然后,对于“欲”进行了不同的定义,即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在此基础上,正文以对照式结构展开,分别从这两方面议论了“欲”求不满的意义。通过鲜明的对比论证,使读者一目了然该何取何弃。当然,在对比论证中,作者提供了充分的事实论据,又有比喻论证,将精神世界比作甘泉,生动形象地阐述了精神之“欲”不满可以润泽我们的心灵。最后,作者在肯定了物质之“欲”合理的前提下,针对现实生活,提出“精神世界的欲求不满是我们现在缺乏的”,呼吁大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欲”求不满
华师大三附中高三(1)班 马张晨(56分)
“欲”求不渴本不是一个贬义之词,但在如今却被冠上物质与现实的帽子。有人说,人
最大的悲哀,在于对现实的欲求不满,何尝不是呢?
“欲”在这里,是欲望,是贪婪,是一切不满足的源泉,正如巴尔扎克在《守财奴》中刻画的老葛朗台这一人物,穷极一生去追逐财富以满足他内心的无底深渊,但与此同时他失去了世间最珍贵的情感——亲情以及他那微乎其微的人性。“欲”在这里便显得无比邪恶,操控人的心性,使那些贪得无厌的人们有更多不满足的理由。你看那蝜蝂小虫,一日一日将尘土积于自己的背上,盲目地将一切据为己有,最终不仅失去了本来生活的目的,更是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欲”在这里掠夺人们的理性,覆盖和侵蚀了人们本来的生存目的,将世界的一切化为利益与贪念。
然而,当“欲”在物质世界中被不断放大,兴许有人会遗忘它的真实意义。所以,也有人说,促使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是欲求不满。这句话更应被大多数人认于心间。
“欲”在这里,是梦想。一个人若是满足于现状便会停滞不前,若心怀梦想,不断追求才能收获更多精神财富。当你翻开《本草纲目》你会讶异于如此繁多的植物科本是如何在古代被一一罗列的,这便是李时珍的“欲”,他踏遍晚上,尝遍百草,历访名川大地,攀险峰,渡江河,只为了满足他心中的“欲”,他的梦想,从而著下旷世巨作。“欲”在这里,是渴求的眼,是探索的双足。还有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他的“欲”完全脱离了物质,他追求的“欲”是他对平等思想的认识。他将自己的庄园和土地分给农民,同吃同喝,同住所同劳作。他的梦想是如此,但他仍不满足,背上行囊,誓与农民一起的决心使他赢得了后世人的敬仰。“欲”在这里显得无私,真挚,充满了人性之美。
无论是物质世界的“欲”求不满,又或是精神家园之中的“欲”求不满,我们都要在心中衡量尺度。
我们要学会满足于物质,学会感思,珍惜身边的一切,不被财欲而蒙蔽双眼,同时,我们要具备不断探索求知的欲望,不满足于现状,有求索的精神和对梦想的执着。
“欲”求不满本不是一个贬义之词,全看你如何把握其尺度。
(戴绚老师点评:本文审题准确,观点明确,注意作文材料的二元对立关系,否定物质世界的“欲求不满”,肯定精神家园的“欲求不满”;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无论物质或者精神世界的欲求不满,我们都要在心中衡量尺度”的观点。行文思路清晰,举例恰当,论述出彩,语言顺畅。可惜,文章结构稍有欠缺,结尾仓促无力。)
为了满足而不满足
华师大三附中高三(8)班 龚紫薇
有人说,人最大的悲哀,在于对现实的欲求不满;也有人说,促使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是欲求不满。我认为,正是因为不满足而使人踏上寻求满足的道路。
正如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开篇所言:“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行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可以说几乎人人都是不满足的,因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永无止境。有钱的人对婚姻关系不满足,穷人对自己的工资待遇不满足,政客对权力不满足,学生对自由不满足。生活中多的是不满足,所以该怎么办呢?
其实正是这些不满足在推动着人们不断奋发向上,更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因为不满足,孙杨从市队游到省队,再到国家队,最后游进了世界游泳健将行列;因为不满足,柴静自费拍摄《穹顶之下》探讨雾霾对生存的影响;因为不满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国梦”的理想,在使中国变得更好更强的路上永不止步。这些生动的例子不都在默默诉说不满足的力量吗?桑提亚哥说:“人生来不是要被打败的!”如果我们面对现实无力颓唐,自暴自弃,终将毁灭了自己。而不满足的意义,正在于时刻提醒人们去追求更好的自己,更美好的社会。
诚然,也许有人会说:“知足常乐。”但我认为这仅仅是对珍惜身边的美好事物而言的,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言,并不可取。我们要做的是化悲愤为力量,把不满足作为寻求
满足的道路上的强力推手。时代在召唤,如果一味地为了自身的不满足而自怨自艾,困在现实中无法动弹,作为青年人的意义又何在呢?
现实是残酷的,无情的,渺小的我们处在时代的洪流中,有时像龟兔赛跑里的龟,那么无力,所有的人都不看好你,而你要做的就是像那只龟一样,永不服输,结果的精彩与否不得而知。但是“取其上者得乎其中,取其中者得乎其下”,把目光放得长远一点,把不满足的意念牢挂心头,就算失败了,在过程中得到的自我提升也是不可估量的。也许你没有得到想要的苹果,得到香蕉也是好的,总比沉沦在现实的悲哀里无法自拔的人好上千万倍也不止了吧!
作为青年学生,我们身上肩负着不可推脱的时代使命。不满足应该成为我们的信念,但同时也要谨守道德底线。为了更加优秀的自己,为了更加美好的社会,为满足个人与社会的进步,以不满足来要求自我,活出精彩。
为了满足而不满足,不亦乐乎?
(戴绚老师点评:文章观点明确,结构清晰,举例贴切;同时结合自己的思考,见解不凡。全文开篇即表明观点“正是因为不满足而使人踏上寻求满足的道路”,角度新颖;接着用典型的事例一步步证明自己的观点,行文流畅,一气呵成。难能可贵的是,小作者在篇末能够联系自身,表明了青年学生应“以不满足来要求自我”的决心,一下子拔高了文章的立意,但自然而不做作。不足之处,行文语言缺少张力,缺少吸引眼球的佳句,较为平淡。)
追求,永无止境
华师大三附中高三(8)班 黄思婷
生活,会让人不断地往前赶。人们总是在追求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为之浴血奋战,不惜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有人说,人最大的悲哀,在于对现实的欲求不满。也有人说,促使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是欲求不满。在我看来,欲求不满并非坏事,只是我们追求的东西,不应该是物质上的满足,而更应该是精神上的财富。
物质上的满足即是人们对现实的欲求不满,如果过分追求,欲求不满,只会让人沉迷其中,迷失自我,无法自拔。这莫过于是人最大的悲哀。但并不是说让我们抛弃物质的追求一味注重精神财富。倘若没有物质的基本保障,又何谈对精神财富的追求?总而言之,物质追求虽然要有,但不可太过。
如果说物质的欲求不满会使人沉迷,那么精神财富的欲求不满却是使社会发展进步的源泉。
自古以来,西方科学家们致力于他们所研究的领域,兢兢业业。居里夫人在简陋的实验室中潜心实验,最终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爱迪生经过上百次实验最终成功发明了电灯,给全世界的人们带来了夜晚的光明;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为物理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例子无一不证明了人们对于精神财富的追求使社会不断的发展进步,从而体现出了精神财富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从而获得诺贝尔奖的事例,已经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虽然她为人们所熟知不过短短几个月时间,但是她致力于青蒿素的研究却已经历了几十个春秋。其中的艰辛与坚持,也来自于她对科学研究的欲求不满。
我们虽然不能与科学家们的伟大追求相提并论,但追求精神财富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可或缺的。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追求精神财富的意识越来越淡薄,只是一味地追求物质上的丰富,使得自己“面上有光”。从明星读白字等一系列事件中,体现出了若只是追求外表的光鲜亮丽,而使得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最终只会丑态毕露。
所以,我们更要行动起来,追求精神财富,了解其价值所在,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
对精神财富的追求永无止境,奋发向上,欲求不满。
(戴绚老师点评:纵观全文,有两处做得很好:其一,本文抓住了试题中的关键所在:一个是“人的最大悲哀”;另一个是“促使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并对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思考。作文试题给出的概念往往是宽泛的,抽象的,而本文作者能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将“对现实的欲求不满”归为“物质的追求”,而将“促使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归为“精神的追求”,使文章思路一下子豁然开朗。其二,全文的论述始终紧扣论点,对“欲求不满”进行辩证的分析,且分析到位,详略得当。文章的开头结合材料,提出论点;先简写“物质的追求”,却并不片面偏颇,而是辩证地总结“物质追求虽然要有,但不可太过”;而后自然地过渡为“那么精神财富的欲求不满却是使社会发展进步的源泉”,用三位西方科学家的例子形成群排比,用例后的议论亦是恰到好处;再利用时下热门的“屠呦呦”的例子,一句“其中的艰辛与坚持,也来自于她对科学研究的欲求不满”紧扣自己的论点。不足之处是,例子皆是从科学、生物的角度出发,略显单薄;最后,联系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物质忽略精神的现象,提出呼吁,回扣论点,并与标题和开头照应,升华主旨。)
2016金山一模作文
作文题
27. 根据以下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有人说,人最大的悲哀,在于对现实的欲求不满。
也有人说,促使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是欲求不满。
一、试题分析
作文材料是二元对立关系,核心词是“欲求不满”。而欲求不满的结果截然不同:一个是“人的最大悲哀”;另一个是“促使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
二、作文情况
1、审题立意
(1)正确的审题
从给定的材料可以看出是要我们完成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对现实的不满是人最大的悲哀?二是为什么欲求不满是促使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
而我们的思考是在完成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上表明自己的看法:如何正确对待欲求不满?
(2)偏颇的审题
极端现象:完全离开材料来写人与事,与主题无关。
似对非对:谈欲望与人性;谈梦想的推动力;谈野心给人带来的动力„„
2、文体意识
整体还好,基本都是议论文
3、结构层次
比较好的结构层次:
为什么人最大的悲哀在于对现实的欲望不满?(金钱、权利、物欲„„)
为什么促使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是欲求不满?(是对成功的渴望„„是对梦想的追求„„)
那么,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欲求不满呢?(对物质满足;对精神不满足)
4、选材用材
典型的好例
(1)正面的例子:如拿破仑的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对于未知的渴望:郑和下西洋开辟新航线„„我国航天的飞天梦想„„
(2)反面的例子:如《项链》中的玛蒂尔德对物欲的不满„„
不好的例子:反腐方面
例子有张冠李戴的现象:如居里夫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其实是化学奖);屠格涅夫(其实是巴尔扎克)写了《人间喜剧》;断臂达人李炜(其实是刘伟);巴尔扎克的拐杖上刻着一句话:“我要用笔来完成哥伦布(其实是拿破仑)用剑未竟的事业。”
5、拟题情况
好题:如“欲求不满是把双刃剑”、“欲求不满的辩证分析”、“论欲望不满的利与弊”、“化欲望不满为动力”
不好的题目:如“抓住梦想”、“野心”
6、卷面书写、字数情况
无标题的同学较多。有一些同学可能由于时间来不及而没有写完作文。
7、教学建议
(1)要有完篇意识。有的同学作文没有写完,甚至是没有完成的句子。
(2)要重视论据堆砌、说理分析不足。学生的作文中论据堆砌者比较严重。
学生考场作文:
欲求应满还是不满(63分)
金山中学高三(2)班 杨帆
在功利占领的世界里,随处可听得“我要„„”这般的声音。于是,有人耻笑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另一些人则不然,“活着就是为追求,惟欲求不满才是前进的动力。”我以为,在纷繁之世界,在物质名利面前保持一颗满足的心,在思想领域多一分不满足,才是不二之选。
一颗在物质面前满足的心,能够造就淡泊名利之性,让我们对人生和世界看得更透彻。王石,万科集团董事长,本应光环笼罩久居中国富豪榜,可他却从未上过这个榜单,只因他将自己的钱财悉数捐出。这般作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便是“我要这么多钱来干嘛?”王石这颗在物质面前满足的心,令人叹服,令人尊崇。
诚然,唯有对物质满足,才会明白万物于我如浮云,才会懂得一味地、盲目地追求名利、功利,绝不是人活在这世界的终极目的。
若说到不满足,怕是更无人能与王石相比了!他发展一切他所热衷的兴趣,登上珠峰后,他对知识的渴求令他走向了出国游学的路程。在60岁的年纪,他开启了一场“说走就走的学习”。王石不满足,他不满足于自己现有的知识,他不满足于自己没上过大学,没接触过最新、最顶层的知识,所以他去了,一年又一年,不断充盈着自己的思想。
是啊!不满足于知识,不满足于精神,让我们在思想的海洋之中不畏无情的浪头,拼搏向前。这也不正是古来圣贤所求的不慕名利却惟好书、好学吗?
人犹如此,何况是国家。
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赶上了世界100年的经济着实不假,但人民的素质呢?
一个国家的强盛不应仅仅体现在经济方面,更多的应该体现在民众的精神、民众的素质。故而,中国政府在决策中已经放缓经济增长而加快国民素质的建设和培养。九年制义务教育,我身边最常见的政策,已然在上海地区全面实行了起来。
一个人只有不满足于思想,才会发愤苦读、精思进取。一个国家只有不满足于国民的精神和素养,才会不断推行政策以提高,走向强盛。
因此,满足于物质,是人们在功利世界中明智的看待和舍弃,不满足于思想境界,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追寻至高境界的动力。
那么,欲求究竟应是满还是不满呢?我说,当满,当不满。
(黄争荣老师点评:文章开头提出观点“在纷繁之世界,在物质名利面前保持一颗满足的心,在思想领域多一分不满足,才是不二之选。”接着以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为例,论述其在物质名利面前保持一颗满足的心,而在学习知识上保持一颗进取的心。然后,通过“人犹如此,何况是国家”这一句话作为过渡段,阐述中国的发展不仅仅要致力于经济,更要致力于提高国民的精神和素质。最后,重申观点。这是一篇比较中规中矩的考场作文。但纵观全文,我感觉论据显得比较单薄,论述还不够深刻,“知识”、“精神”和“思想”三个词语之间的逻辑内涵似乎没有界定清楚,所以判分偏高了。)
欲求不满(61分)
金山中学高三(2)班 唐沁妍
有人说,人最大的悲哀,在于对现实的欲求不满。也有人说,促使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是欲求不满。那么,欲求不满到底是好是坏?在我看来,人们应有适度的“欲求不满”,这才是最恰当的。
适度的“欲求不满”指的是在有的方面应不断进取、勇往直前,而在有的方面则应索取有度,切忌贪求。
在物质生活中,我们应索取有度,避免过度欲求不满。人非圣贤,岂可不食人间烟火?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某生,此时应多些“欲求不满”。失去双腿却登上五岳的陈州有十八年的人生是在乞讨中度过的,没有安稳的生活甚至没有尊严的他开始对生活有些欲求不满,于是他走出黑暗的街角,拿起流浪歌手乐队中的麦克风开始寻求更幸福的生活。正是这份“欲求不满”使他脱离苦海、重拾尊严,正是这份“欲求不满”使他不畏艰辛、勇往直前。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欲求不满”。但若过于贪婪,并为此做出犯科条法令之事,就是过度的“欲求不满”所招致的不幸的结果了,尊严、自由„„一切都会因为过度而烟消云散。所以说,我们在物质上应适度欲求不满。
那么,与物质相对的,精神上也应适度欲求不满。当一个人拒绝贫瘠的心灵后,他必定能有所成就。梭罗隐居在瓦尔登湖边,物质上虽不富有但至少有了安定的生活,而且他的精神也在这样的环境下不断进化不断发展,著作《瓦尔登湖》正是他的精神家园在欲求不满后不断开发进化所得的产物。这本书带给人们无限启发与心灵上的慰藉,可见适度欲求不满带来的增益令人叹为观止。再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也回避了宛如炼狱的名利场,脱下官袍不过度贪求名利的他在精神世界上也有不小的造诣,一句“田园将芜,胡不归?”,一句“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又一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些诗句无一不显示出他适度追求,适度索取,适度舍得后的生活有着无限的和谐、闲适与惬意。可见我们确实应懂得适度的“欲求不满”。
无论物质或精神,人们都应懂得适度的“欲求不满”。只要这样,就能有不断追求的勇气;只要这样,就能开拓新的视野和对人生的认识;只要这样,就能避开那条通往深渊的名为贪婪的道路;只要这样,就能不让心灵永远沉在漆黑冰冷的海底却不知道太阳的滋味。
人们应有适度的“欲求不满”,这才是最恰当的处世之道。
(盛奕军老师点评:本文契合题意,牢牢扣住“欲求不满”的关键词组来立论——“人们应有适度的‘欲求不满’”,科学合理,而且分析说理时“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物质层面、精神层面要有适度的“欲求不满”,层次非常清晰,再以现代、古代,国内、国外等典型事例佐证,颇有说服力。且有对“过度的‘欲求不满’所招致的不幸有假设阐述更是体现了可贵的辩证思维。当然,倒数第二段,利用排比颇有气势,但似有失之太过绝对之嫌,略有遗憾。)
欲求不满,有道行之(60分)
金山中学高三(1)班 赵琪
欲望,是人对某一事物从心底的渴望与追求。从此看来,似乎难以辨得其是褒是贬。因此,有人说人最大的悲哀,在于对现实的欲求不满;也有人道,促使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也是欲求不满。
那究竟是如何呢?
记得达人秀中有一失臂青年刘伟,童年的意外令他猝不及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他堕落又颓唐,不愿面对,好像生命不再有意义。可他最终找到了,对生活再度渴望重燃,因为这种与生俱来的对生命更强、更好的欲望,这样的“欲求不满”,是一种不断向上的积极力量。当然,十七世纪荷兰也有过这样一位画家,他的一生充斥着世俗意义上的失败,甚至只卖出过一幅画,但梵高依旧在残剩的岁月里,将自己对生活的激情与欲望一滴不剩地注入了画布,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正是欲望,让他们拥有了旁人无法企及的高度,而非名非利。人最可怕的便是连欲望都没有,那人岂不成了一具虚无的躯壳?渴望更美好的生活,这也是项与生俱来的能力,对现实的不满能促发人拼搏追求的动力。同时,过剩的欲望也会使人走向毁灭。
叔本华有言:“财富的追求就如海水,饮得越多,渴得就越厉害,实际上名誉也是如此。”
物欲横飞的现代社会,杏色匆忙的人们或是在商场尔虞我诈,或是于云谲波诡的生存环境下苟延残喘,而越发渴望声与名的保护罩,最终越走越远,变得认不清自己的练了。我想将诗人北岛的一句诗送给他们:“假如有一天你也不免凋零,我只有一个愿望,请保持着初放时的安详。”别再利欲熏心之下忘记了初衷,不然就只能在控油的豪房豪车虚名之下寂寞一生,这便是最大的悲哀了吧。
由此观之,欲望于你我,实际可以成就你,又可以毁灭你的存在。太多或太少都不是好的结果。在现今我们习惯了自私自利、互相嫉妒的情况下,我们依旧高喊生命最初的欲望的回归,却失落了它的本质。但是,我们也应该相信,在这种集体症候的背景下,人性依旧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最终引向积极向上的、值得我们信赖的“欲求不满”。
直面你内心真实的欲望,是必要的,同时抑制内心过度的欲望,也是必须的。拿起对生活的“欲求不满”,丢掉对物利的“欲求不满”,或许是安抚你欲望的最佳途径了。
(盛奕军老师点评:本文的“起承转合”笔法十分老练,可圈可点。从原材料出发,并设问“那究竟是如何呢?”——起,再以刘伟、梵高为例阐明了“正是欲望,让他们拥有了旁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承,再笔锋一转“同时,过剩的欲望也会使人走向毁灭”,并引证证明之——转,再“由此观之”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最后指明“行欲求不满之道”在于“拿起”与“丢掉”——合。当然,有些概念,如“欲望”、“过剩的欲望”、“生活的欲求不满”、“物利的欲求不满”等如能在文中更加科学地界定,则会使文章更胜一筹。)
善辨欲,善行欲(60分)
金山中学三(10)班 陆晨妍
欲望,这个极度贴近人类生命本源的词语似乎多被用在了为实现某种强烈的私欲而不择手段之处。由此,人们心生慨叹:人最大的悲哀,在于对现实的欲求不满。然而,没有欲望,我们又何来前进的勇气和动力呢?欲望并不是件坏事,只要我们善于辨别,善于界定欲望的本质,那么欲望将极为可能地发挥其作用,协助我们达成理想。
欲望是人们生存生活的一种由本能产生的想法,是最自然的一种天性,欲望并不能被全盘否定为促使人们犯错的元凶,关键仍在我们自身。若潜意识地将欲望认定为物欲,肉欲,那么不可置否的是放任这样的欲望终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而若将欲望解释为求知欲,认知欲,可以肯定的是,诸如此类的欲望将对实现人生意义起到重要作用。因而,欲,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于它的错误的界定,盲目的实行,故善于辨别何为善欲何为恶欲,才是能使欲望发挥其积极作用的第一步。
对于无尽的物欲和肉欲,理智地杜绝他们侵蚀良知方为良策。近年来,“贪”与“官”的结合屡见不鲜,为了金钱,他们犯下了愧对于人民的过错,为了逃避,他们又不惜逃往国外以求安全,可在时间的流逝中,千金散尽的残酷现实带给他们的是漫漫长夜的恐惧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质疑。一旦沉溺于这样最原始却野蛮的欲望中,人们只会在获得的那一瞬间感到快乐,而这快乐之后,往往迎接他们的是最盛大的空虚和孤独。即如阿房宫毁,盛景不在,再也没有脂粉香气,佩环鸣响,有的只是令人窒息的焦霉味和悲伤的叹息悔恨,难道我们的人生只是为了建造一座属于自己的阿房宫吗?不可置否的是,金钱带来的快乐是最简单赤裸也是最容易消失殆尽的。拒绝它吧,控制它吧,因为我们还有更重要的梦想,更无法脱卸的责任。
面对求知欲,认知欲,积极地培养发扬它们将是开启成功之门的密钥。万事万物起源都离不开对世界的探知和思考,即使艰难,也正是因为艰难,才激起了前进的欲望,才让人类创造一个适合自己的世界。被誉为“齐鲁王竹子”的画家王烈正是因为对兰竹的热爱和传承兰竹画法的欲望才激发他的耐心和毅力——五天六夜闭门不出在房中临摹上百张前代画师的兰竹画;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因为对中国互联网市场发展的欲望而坚持创设了中国最大的搜
索引擎;汉使苏武因为抗击匈奴,守护汉节的强烈欲望而誓死不降,勇敢的活着。这些来自自我对于人生追求的欲望推动着他们一步步迈向胜利,而如求学的我们,培养对新事物的求知欲,对困难挫折的“克服欲”或许是最为适用的。
正确积极的欲望会给予人们勇气和对自身价值的肯定,而错误负面的欲望却会将人们拖入悔恨孤独的深渊,善于辨别欲望,理智地面对恶欲,积极地发扬善欲,正如台湾漫画家蔡志忠所言:“当你实现了心之所愿,那么其余的一切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若我们善于利用欲,那么当我们实现理想,达成善欲时,欲望也早已成为了贤内助,而我们也无需为不得欲而苦恼了。
(盛奕军老师点评:此文的亮点在于告诉人们“针对‘欲望’应怎么做”,先辨别是“物欲、肉欲”还是“求知欲、认知欲”,而后有差别地“行”——理智地杜绝与积极地培养,并且举实例——“齐鲁王竹子”的画家王烈、李彦宏等加以证明,最后总结全文,深化了论点,颇有说服力。当然,“欲求不满”与“欲望”相关,但是不全等,有可能的话,还当以紧扣关键词展开论述为好,另外,苏武的例子与“求知欲、认知欲”恐怕无涉,反倒有“蛇足之嫌”,不妨删去。)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60分)
金山中学高三(2)班 张淑怡
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人最大的悲哀在于对现实的不满,但对欲求的不满又是促使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对生活的满足,在于其脚踏实地,把握当下;而对欲望的渴求,又能促使我们仰望星空,追求至善至美。因此,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既需要脚踏实地的满足,有需要仰望星空的不满足。
满足与不满足不能被绝对地一概而论,而是应在不同的情况下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 脚踏实地,是满足自己的生活,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件事。哲学家说:“我贴着地面行走,不在云端跳舞。”贴切地阐明了脚踏实地的内涵。“三无女人”朴槿惠曾这样称道:“我没有父母,没有丈夫,没有子女,唯一的希望是为国家服务。”在她看来,一生为国家服务就已足矣,因此她书写了传奇,成为了韩国第一位女总统。厦门女士林巧稚,苦心在医学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救济了无数人却一生没有婚嫁。在朴槿惠、林巧稚的眼中都把事业当作自己一生能够满足的事,便心无旁骛地走了下去。正是她们脚踏实地,只做一件事的满足造就了她们的伟大。
然而,满足也要一个度。若超过了这个度便是盲目的满足了。清朝时的中国夜郎自大,抱着天朝上国的美梦满足地生活,导致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被洋枪洋炮攻开了城门,实在可悲矣。因此,满足也要把握好度。
仰望星空,是对不完善的不满足,从而追求更完美的境界。世人皆知“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田野里,他一次次地试验,一次次的不满足,才让他创造了“超级杂交水稻”,解决了世界人口的温饱问题。更有试验几千次为找到灯泡最佳材料的爱迪生,为治疗疟疾亲自试药而发现青蒿素的屠呦呦,在艰苦的环境中研究放射性物质的居里夫人。正是他们的不满足,才让人类更快、更好的发展。正是这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科研精神将不满足的他们载入人类的史册。
然而,过分的不满足也不可取。二战时德国纳粹党对战争的不满足造成了生灵涂炭,世界陷入混乱。因此,我们应该抵制一些危险的不满足。
满足与不满足,我们应该以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只有当我们能更好地在满足与不满足中做出正确的抉择,才能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此生足矣。
(常雪雁老师点评:在点评之前我先来说说材料的解读。作文材料是二元对立关系,核心词是“欲求不满”。而欲求不满的结果截然不同:一个是“人的最大悲哀”;另一个是“促使人
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材料中“欲求不满”是很重要的词语,考察我们学生对生活有怎样的追求与态度。全文一共六段,第一段、第二段提出作者自己的看法。第三段与第四段运用具体事例论证满足与不满足的态度对我们生活的意义。第一段作者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既需要脚踏实地的满足,又需要仰望星空的不满足。第二段满与不满,不能一概而论。第三段脚踏实地,是满足自己的生活,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件事。以朴槿惠一生为国家服务;林巧稚,苦心在医学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救济了无数人却一生没有婚嫁。第四段仰望星空,是对不完善的不满足,从而追求更完美的境界。“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田野里,他一次次地试验,一次次的不满足,才让他创造了“超级杂交水稻”,解决了世界人口的温饱问题。试验几千次为找到灯泡最佳材料的爱迪生,为治疗疟疾亲自试药而发现青蒿素的屠呦呦,在艰苦的环境中研究放射性物质的居里夫人。正是他们的不满足,才让人类更快、更好的发展。第五段过分的不满足也不可取。二战时德国纳粹党对战争的不满足造成了生灵涂炭,世界陷入混乱。
第六段满足与不满足,我们应该以辩证的观点去看待。这篇文章可贵之处一是作者能独立地思考生活,从满足与不满足辩证地去论述,并以适当的例子来证明观点。二是全文论证思路是清晰的,局部有一些问题,如第五段与把不满足也分两个方面来阐述,似乎冲淡了文章的说服力。总的来说,文章的内容较为丰满,语言也流畅,60分算是合理。)
珍惜拥有(60分)
金山中学高三(2)班 杨艺
木心说:“人生,无非欲望和厌恶。”习惯于在欲求中奔波的人们,往往总会忽视,或是不屑于已经拥有的,而对尚未得到的孜孜以求、得陇望蜀。这不免是一种遗憾。
我以为,“参差百态乃幸福之源”。珍惜拥有,少一些欲望和诉求,人生会走向幸福。 我们都是在红尘宦海中浮沉的小人物,无法挑剔命运带来什么,取走什么。正如舆论世界里,许多声音被高高抛起,最终悄无声息地归为一池涟漪;许多人和许多事,曾经万人空闲,躁动一时,最终也逃不过被时代的跫音远远甩在后面。因此,珍惜是一种一次性时代的奢侈品,是一种挣脱名缰利锁的大智慧。
然而,仅仅懂得知足常乐是不足的。一味地接受会使人陷入被动而不思进取的泥沼。比起“获得”,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不得”。正所谓“求之不得,寤寐思服”。面对求而不得的落差,达观的心态便如同甘霖浇灌。雨果说,假如命运递给你一枚酸的柠檬,你要设法将它变为一杯柠檬汁。细细思考,此时的“不得”是否暗藏收获,对于下一次的准备是否又有经验教训的启示。时间往往会证明:福祸相倚,得失皆幸。
颜回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陶潜落雁修竹而不渝其志。拒绝了入仕,静心守望一份恬静安然的生活志趣,他们不觉得困窘是缺失,而是拥有;就连“穷困潦倒”也担得起“珍惜”二字,“欲求不满”怕也无从谈起了。
知足安贫,其最高境界便是无欲无求。看待世事变幻,白衣苍狗,自有一派“我心匪石,不可转也”的淡然,从而消灭一切佛语所言的贪嗔痴,开启所有平时麻木的感官,超越经年累月的倦怠,达到幸福的彼岸。此时,珍惜宏观世界的一切隶属于你的事物与标签,好坏不论,都有各自值得珍惜之处。如此,心绪自然澄净,匕鬯不惊。
大处,直至人生百态;小处,也落于生活点滴。我们做不到古今大思想家那般超脱,却也能攫取身边的小确幸仔细品味。川端康成“凌晨四点,发现海棠花未眠”是满足,金圣叹“夏日炎炎,切绿沉西瓜于朱红盘中”是满足,“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满足。珍惜拥有,珍惜生命的点滴进程,是岁月的一种静默的观想。
细数拥有,用心珍惜,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常雪雁老师点评:本文的作者对材料的解读,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本来对于欲求满与不满的态度是有选择性的,而作者从珍惜拥有出发,来阐述人的满足在珍惜中。认为珍惜拥有,
少一些欲望和诉求,人生会走向幸福。从作者的思想立意看,字字珍惜,处处流露人生知足的坦然与超脱。珍惜是一种一次性时代的奢侈品,是一种挣脱名缰利锁的大智慧。珍惜宏观世界的一切隶属于你的事物与标签,好坏不论,都有各自值得珍惜之处。如此,心绪自然澄净,匕鬯不惊。大处,直至人生百态;小处,也落于生活点滴。满足中珍视是最高的无欲无求的境界。作者的语言功底深厚,不经意中渗透着洒脱与安静。看待世事变幻,白衣苍狗,自有一派“我心匪石,不可转也”的淡然,从而消灭一切佛语所言的贪嗔痴,开启所有平时麻木的感官,超越经年累月的倦怠,达到幸福的彼岸。读后韵味悠长。值得商榷的地方,“珍惜”是否能囊括所有的满足呢?有偷换概念之嫌。)
欲与求(59分)
金山中学高三(10)班 金旻彦
很少人乐于安于现状,人们总是对现实欲求不满。有人说,这是人最大的悲哀,也有人说,这是促使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
而我认为,人最大的悲哀,并不是在于对现实的欲求不满,而是不满于现实,又不愿去追求更多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追求,那么对现实的欲求不满的确是最大的悲哀;但一个人若是有自身的追求,那么欲求不满会是促使他去争取、去前进的动力。
对现实的欲求不满,绝大部分是出于对自己能力不够而无法获得心中所想的不满和痛苦。所以说这不是对生活的不满情感,而是针对于自身的,因为自身才是生活的缔造者和承担者。如果认识到了这一点,却依旧听之任之、得过且过,这就是悲哀。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具有着能动的改造自己生活的能力,并且去运用它,如果没有近代那些对封建专制不满的人们起来反抗、发起革命以求改变令人们不满的体制,何来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危机的化解?所以我们只有着手去改变、去冲破将我们与所追求事物相分隔的枷锁,才可能更靠近心中所想。
鲁迅经历了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二次革命„„这一系列的起起伏伏令他不满于中国的现状,于是他十年誊抄古碑,最终取得了与新文化运动内在的精神联系,带领国民走向白话文的时代;西方的启蒙思想家,正是由于对政治体制的不满,为了创建新的体制,纷纷提出构想,使社会走向自由民主,使人们的思考走向理性科学„„
这些种种都在向我们展现着,为了想得到却暂时未能拥有的事物,人们会努力想去得到它,而这正是促使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原动力。
而在另一方面,这种欲求不满一定不能是过度的追求和无尽的索取,这二者只能被称之为贪婪,过度不适当的追求总是无法达成,也只会徒增痛苦,总感到碌碌无为却一无所获。
所以,我们要在安于现状和志存高远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一半满足于眼前,一半追求于远方。立足于脚下,眺望于前方所追寻的方向。要把握已经拥有的,追求自己想得到的,将对生活的欲求不满转化为追求的动力,因为人有了欲,才会有求。
(常雪雁老师点评:在点评之前我先来说说材料的解读。作文材料是二元对立关系,核心词是“欲求不满”。而欲求不满的结果截然不同:一个是“人的最大悲哀”;另一个是“促使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材料中“欲求不满”是很重要的词语,考察我们学生对生活有怎样的追求与态度。本文作者从解释欲求不满在不同情况下是不同的,有的时候是悲哀有的时候是动力。当我们欲求不满,是出于对自己能力不够而无法获得心中所想的不满而痛苦;认识到自己具有着能动的改造自己生活的能力,而去改变现状,这是一种积极的不满,这正是促使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原动力。在处理“欲求不满”的问题上,论述有些纠缠不清的地方,使得作者的态度并不十分明朗。从本文的观点的阐述与论据的运用,多处表达打结的地方,所举例证过于简单化。但是,作者在结尾阐述中,立足辩证思维,安于现状和志存高远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挽回前文不足的地方。)
弃弊求益(59分)
金山中学高三(2)班 李想
有人说,欲求不满是促使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的确,对于知识的渴求和梦想的追寻,不知足,不自满是向上的力量;也有人说,人最大的悲哀在于对现实的欲求不满,没错,对名利的贪念使人丧失最基本的道德。
把握心中的那根线,将求与不求掌握手中,弃弊求益方能实现人生之价值。
对于梦想要有不知足,不自满的精神。梦想无疑是我们人生路上那个有益之事,对于心中默默坚定的梦想,无论是风雨前程还是荆棘满路,“选择出发便只顾风雨兼”。卡梅隆不满足于之前创下的成就,为了梦想再创辉煌而拍下了成功的《阿凡达》;奥运冠军申雪赵宏博不止步于前几届的荣耀,为了心中的奥运冠军梦而连创佳绩;李彦宏不因百度的成功而有所懈怠,为了心中不断向前的梦想而带领百度开辟新路。心中有梦想,用换那一份欲求不满,进无止尽。
不仅对于个人应当求益,国家也应如此。荷兰曾因为其发展的水运而成为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而面对傲绩,它懈怠了从而停止了对陈旧政体的改革,最终很快被英国超越。而日本正相反,正因为它始终存有不知足的想法,不断向西方学习,在求益下走向辉煌。
因此,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不管是追求梦想还是知识,对于好的方面,存有那份欲求不满是不断发展的方向。
然而,当这份欲求不满遇到了名利与贪恋,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可怕后果。现代社会,急功近利,当名利这些弊成为了成功的代名词,当你看到大学教授因为想收获名利而不顾一切去抄袭,玷污的知识的尊严;当曹禺因为外界喧哗的影响而停止了写作;当郭敬明当众宣称,“我写作就是为了赚钱”。你是否也曾因此而叹息,当人们再一次的对现实的金钱和名利这些弊起了欲求不满之心,那也是走向深渊的开始。
因此,我们始终需要保持理智的头脑,把握心中的那根尺,面对益处,面对梦想和知识,勇敢的去追寻,怀着永不知足的精神;面对弊,抛弃它,争取弃弊求益。
(李欢老师点评:文章开篇引用材料,简要分析欲求不满是动力或是悲哀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亮出自己的观点,简洁明了。接着作者从个人及国家两方面举例论证“对于好的方面,欲求不满是不断发展的方向”的道理,并结合生活实际阐明“欲求不满遇到了名利与贪恋,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可怕后果”,结尾点题,全文思路清晰,行文流畅。只是,文末举了郭敬明的例子来证明欲求不满的坏处,是否有点不恰当?有待商榷。)
孜孜以求,知足常乐(57分)
金山中学高三(9)班 周隽
美国一百万富翁由贫民出身,他深知“贫民最缺少的是什么”。在其临终前,他将这一问题刊登于报纸,能说出正确答案的人可以分享其巨额财产。一时间,贫民络绎不绝地寄出答案。
无数人回答“金钱”、“财富”,而最终无人获得遗嘱,富人将答案刊登了起来。“穷人最缺少的是什么?”答案是这样的一句:“缺少成为富人的野心。”又一时间,轰动了整个美国。
在恍然大悟或啼笑皆非的同时,引起轩然大波。各种声音跃入耳畔。有人说,人最大的悲哀,在于对现实的欲求不满。也有人说,促使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是欲求不满。
在我看来,我们要正确处理欲求的关系,既要孜孜以求,又要学会适时的知足常乐。 人无欲则无求。欲望的另一个名字叫“梦想”,又号“信念”。如果穷人没有成为富人的野心,将一生穷困潦倒,只倾羡玻璃窗后的美好世界。正因有所欲,孔子才周游列国面临困境仍“吟诵弦歌不绝”;正因有所欲,魏武帝才扬鞭东指,壮心不已;正因有所欲,陶潜才
“采菊东篱下”与驻守被世俗排挤的真善美;正因有所欲,巴尔扎克才笔耕不辍,“拿破仑用剑没有完成的事,我要用笔把它写完”,孜孜以求,完成著作《人间喜剧》,问鼎辉煌。
欲字头上一把刀。正因欲望的种种好处,人们借着激发的由头,被利益熏昏了头脑,掉入无尽的深渊。一旦超过了一定的尺度,天平倒戈,欲罢而不能。邓超,在演艺道路上风雨无阻小有名声,而近年来不断接触喜剧,而他本身并不适合喜剧。由其自导的喜剧电影《分手大师》的不良反馈后仍不知悔改,近日,其携妻拍摄电影《恶棍天使》于平安夜疯狂吸金,为了搞笑而搞笑,不断地秀下限,显庸俗,消耗粉丝的喜爱导致的叫座,不叫好。他选错了路后仍然孜孜以求,却变了质,成了贪婪的代表。邓超不是个例,他只是一个标杆,类似的后来者不少。这就体现了对欲望把控的智慧,要瞄准正确目标,树立崇高理想才能使欲望成就人生,并适时的知足常乐。
如何把欲望由悲哀转为动力?这是一个充满价值的命题。依靠的是每一个人的努力奋斗。社会这个大熔炉,不是一只柴火点燃的,每一个个体对欲望的把控,将社会前进的方向和氛围不断调整,让孜孜以求成为常态,让知足常乐变成驿站。
孜孜以求地前进,抓住旅途中稍纵即逝的美好停留,让欲望为我的驰骋,保驾护航。 (李欢老师点评:文章从一个百万富翁的故事出发,提出“孜孜以求、知足常乐”是正确处理欲求的关系的方法,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述,强调“度”的重要性,结尾对“度”的把控也有所涉及,谈到“如何把欲望由悲哀转为动力”,非常难得,但可惜作者只是蜻蜓点水,如能进一步深入阐述文章会更出彩。另外,文章举了邓超的例子来讲欲望过度的坏处,是否也值得商榷?毕竟对于这样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拿来作为例子似乎说服力不够。)
明人理,知人欲(56分)
金山中学高三(10)班 杨启伟
在这个巨变着的时代,在道德陶冶和追名逐利思想的双重驱使下,一些人开始变得利欲熏心,也有些人无欲无求;有的人在时代中进步,也有人在逆水行舟中节节败退。于是,以求不满成了一个双性的词语,是一种悲哀,却是一种动力。
有人说,人最大的悲哀,在于对现实的欲求不满,的确如此。如今社会上因不满足于自身经济状况或社会地位而走上如诈骗等犯罪道路的反面例子在电视荧幕上也是层出不穷,而在社会舆论的批判声中,人们是否真正意识到欲求不满的可怕之处?对此,古人的典范不胜枚举。如陶渊明不甘于官场的污浊而隐居山中,才得以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周敦颐“出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仍受到跨时代的赞扬。由此,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名利金钱的不满,欲求不满就成了一种贬义词。自古就有“知足常乐等名言警句。人就不能甘于背负各种名利追求的包裹,而使人品利润化扭曲化,这其实是一种不健康的人格发展。而相对来说,无欲无求的人生态度更能使你享受生活所赋予的闲适,压力之下也能轻装上阵,才不会时时抱怨生活的不公与劳累,甚至走上错误的道路。
也有人说,促使人不段奋发向上的动力,是欲求不满,这固然也没有错。于此,欲求不满就成了一种人生态度,对此,王烈的生活写照是对它的完美诠释。以“我的成功永远都在路上”作为他的人生格言,王烈对于自己的绘画总欲求不满。如他画竹则细心观察竹的生长过程;如他挥墨作成的画总是把他们挂在显眼的地方,描了又描,改了又改。在他人的赞叹声中,他总是对自己的画不满足,不追求功利只追求超越自我,而他也获得了“乡村画贤”的称号,同样的,古人如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也是欲求不满的体现,也使他成为脍炙人口的唐诗大家,由此可见,对自己的才能的不满足使使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也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缺陷,从而付诸行动去改正,在超越自我中学习和提高,在达成自身欲望中弥补差漏,才能离目标更近。在此,对自身的不满,认识到才能的缺陷,欲求不满就成为了一个褒义词。
诚然,欲求不满会带来人格的缺陷与迷失,也会为你的成功之路铺上一层平坦的砖。因此,明人理,既要认清自己要走的路,不在填补欲望时迷失人格,酿成大错。知人欲,即不在名利中欲求不满,而不满于自身的才能,才能让你在这个利益矛盾日趋激烈的生活中赖以轻松明白地生存,无压力地生活。
其实,生活也如逆水行舟,而前进是后退的标准就是你是否能认清自己的人格,清算自己的欲望。欲求不满的人会被生活诅咒。欲求不满的人也会被生活祝福。
(李欢老师点评:文章以《明人理,知人欲》为题,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阐述了“欲求不满”的坏处与好处,结尾总结点题,思路清晰。只是,作者在开篇阐明自己观点时说“欲求不满成了一个双性的词语,是一种悲哀,却是一种动力”,一个“却”字似乎将重点放在了“动力”上,与后文的阐述不甚相符,在论述的过程中,一些语句的不通顺也影响了文章的整体质量。)
不满而进,知足而止(56分)
金山中学高三(2)班 杨思彦
有人说,不满就像个气球,载着欲求不满的人不断上升。诚然,他们到达了一个新高度,但随之而来的是爆炸的危险。由此看来,我们需要一颗不满足的心促使我们奋发向上,但更需要知止而制的知足之意。
人生短短几十载,只有不断奋发向上才能演绎出精彩的一幕。因此,一颗渴求的心是必要的。
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回忆了钱思公的故事。他平生最爱读书。坐着休息时,他读经书、史书;卧着睡觉前,他读杂记;就连如厕时,他还捧着小辞津津有味地读。文末,欧阳修道出自己的写作态度:“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属思尔。”钱思公和欧阳修都有一颗对知识欲求不满的心,这也促使他们成为一代文学巨匠。试想,若他们满足于现状,而不是孜孜不倦地读书作文,那文学史上必然会失去这两颗璀璨的明星。
由此观之,对现实的欲求不满确实可以促使人们奋勇前进。然而,这种不满足不是针对物质上的,而是对知识、文化,对精神上的。若人有知止而制的知足之意,便不会拘泥于对奢侈生活的追求。
懂得对何事该不满足,对何事该知足是一种人生智慧。王石是万科的董事长,身家几百亿,却不一味地追求更高的利益。万科成立初期,除房地产业,万科像八爪鱼一样涉及影视、食品、科技等13项产业,获得了巨大的利润。正当企业一片蒸蒸日上之景,王石却大刀阔斧地把“八爪鱼”的手砍去大半,只一心专攻房地产业。正是他知止而制的知足之意,创造了万颗在房地产业的奇迹。作为企业的领头人,这种魄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王石在起起伏伏的人生路上锻炼出来的。
《韩非子》说赛马的妙法,在于“不为最先,不耻最后”。鲁迅曾评论过去的国人奉此为为人的处世金针,认为如此的人生态度不利于国家改革大业。的确,不满足永远是奋发的动机之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这个最好的也是最坏的时代,从来就不缺少因为不满足而纵容自己的贪欲,最终“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人,在当下这个巨变的时代只有学会折中调和,不偏不倚,才能掌握不满足与知足的平衡。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在快与变之中,在速生与速朽之间,那旋转的万花筒一直有一个坚固的内核——恰当渴求之心与知止而制的知足之意的完美融合,经历时间的淬炼,它散发出不变的灼灼光芒。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稳定奋发向上的步伐,将对现实欲求不满的悲哀化为向上的动力,化为懂得知足的人生智慧。
妙春至残秋,髫龄至耄期,不过弹指一挥间。在短暂的一生中,我们要化解不满足与知
足的矛盾,平衡自己的内心,收获人生的真谛。
(冯敏老师点评:文章开篇即以气球升空为喻,生动形象地点出观点“我们需要一颗不满足的心促使我们奋发向上,但更需要知止而制的知足之意。”观点中客观、辩证地呈现了“不满”的两面性,一方面它可以促进人们奋发向上,但同时如果没有底线地任其膨胀发展下去,那么势必招来可怕的结果,因此知止而制的知足显得更为重要了,该观点的提炼体现了作者思维的严密。然后,正文部分“兵分两路”,首先以钱思公和欧阳修为例,他们正是都有一颗对知识欲求不满的心,这才促使他们成为一代文学巨匠,有理有据地阐述了“一颗渴求的心是必要的”。然后,进一步对“不满足”进行了定义,强调了“这种不满足不是针对物质上的,而是对知识、文化,对精神上的。”以此为基础,从正反两个方面阐释了我们为什么要有知止而制的知足之意,作者既提供了王石因知止而制而使事业更为辉煌的事实论据,又能针对现实中的时代特点,提出了警醒。最后,回归每个人的自我,呼吁“化解不满足与知足的矛盾,平衡自己的内心,收获人生的真谛”。文章条理比较清晰,例证得当,语言表达较为流畅。)
不满:一柄利剑(56分)
金山中学高三(1)班 葛天逸
有人说,人最大的悲哀,在于对现实的欲求不满。然而,一味满足现状的人,注定只能原地打转;不思突破者又怎能勇往直前?不满就像一柄利剑,精心磨砺方能披荆斩棘,成为奋发的动力。自我满足者,他的剑恐怕早已被安逸侵蚀得锈迹斑驳了。
古希腊哲学始祖泰勒斯被问及为何对知识欲求不满时,他答道:“我的知识好比一个大圆。面积越大,周长就越大,接触到的未知也就更多。”促使人前进、改变、突破的动力,都或许源于不满。这也就是人们称诺贝尔奖为“学术的坟墓”的原因。获此殊荣者,看待世界的目光多少会有傲慢,有自满。怀揣这种心理,便很难再有震惊世界的成就了。
这就是钱德拉塞卡所赞同的一个观点。钱德拉塞卡是最早发现恒星尽头并非白矮星的物理学家,本可以凭这项课题一举夺得诺奖,可他的理论却被爱丁顿以权威专家的身份批驳得一无是处。此后,他便潜心研究其他课题,对自然界的探索依旧欲求不满,以至于五十年后“钱德拉塞卡极限”迟迟登上诺奖舞台,钱德拉塞卡回首自己其他硕果累累的研究,他感叹若是当年获奖,自己怕是没有这样的研究热情了。
不满仿佛是一束阴雨云层间透过的阳光,撩拨着奋进者的心弦:冈田吉三和大川五郎若是满足于一间小屋、一只破碗,也不会从捣蛋鬼成长为日本一流的鞋匠和裁缝。不满给追梦者拧上发条,满足则伪装成甜蜜的毒药。最初对英帝国抱有一丝幻想的甘地还寄托于满足现状的实用主义策略,却在阿里查姆大屠杀后爆发强烈的不满,推动了印度独立的车轮。沉醉于现状自我满足,或许才是最大的悲哀。
可是,不满也总会被野心家当做挡箭牌肆意妄为、鼓吹成破坏的工具。古有吴楚七国之乱、安禄山兵变,今有恐怖袭击、大规模战争。的确,不满是带来这些事件的源头,但一旦不满错误地演变为狂妄和野心,那就另当别论了。理性冷静的不满是创造、是生命,错误狂傲的不满是毁灭、是灾难。掌握好这柄利剑,才能用它来开拓未知,而非伤害和掠夺。
即便如此,不满也仅仅是前进的动力而已。真正的创造不能仅有不满建筑而成,我们也需要把不满的动力注入行动中,不让人生的车轮空转。
(冯敏老师点评:作者观点鲜明,以利剑为喻,主动舍去材料中的另一层含义“知止而制”,将所有的火力集中到阐述“不满是催人奋发、勇往直前的动力”,开门见山。然后,引用古希腊哲学始祖泰勒斯的话予以证明,再接着以钱德拉塞卡、冈田吉三和大川五郎、甘地等人一系列的事例,充分地阐述了“不满对于人奋进的重要意义”。之后笔锋一转,提出错误狂傲的不满的危害,然后自然而然地提出我们该怎么样正确对待“不满”——理性冷静。如此
一来,文章的议论显得更为辩证、全面。文章中充满了事实论据,可见作者平时是个博览群书的有心人,素材的积累相当充分,但同时这也成了这篇文章的软肋。正因为举例过于丰富,而显得文章议论有些苍白,文章缺乏一气呵成的雄辩性,而给人琐碎之感。另外,割舍了“知止而制”而单一地强调“不满是催人奋发、勇往直前的动力”决定了文章的思想无法达到更高的高度。)
“欲”求不满(56分)
金山中学高三(2)班 时间
有人说,人最大的悲哀,在于对现实的欲求不满。也有人说,促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是欲求不满。依我之见,这皆取决于你的“欲”为何物?
若你的“欲”仅仅为金钱、名利这类物质的追求,那么即使你功成名就、家财万贯,你的精神世界依然贫瘠,无疑是悲哀的。若你的“欲”是理想、梦想这类精神的追求,那么即使你失败、挫折,你的努力、你的奋发向上便是值得的,你的精神世界是饱满而有力的。
对物质的欲求不满,是悲哀的。虽然生活最基本的维持是依附于物质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酱醋茶,哪样不物质呢?即使精神世界再丰富,依然填补不了腹中的饥饿。但物质的作用也仅仅到此为止,即只要吃饱穿暖便足矣。那么对物质的欲求不满来自何处呢?来自人内心的贪婪与享受安逸舒适的心理。就如当今反腐打击的那些官员,他们在其位却不谋其政,毫无原则收取钱财,但却因害怕被发现而积藏在家中,甚至发霉腐烂。他们对金钱的欲求不满,使得他们丢掉了官职,被关进了牢狱。钱再多又有何用呢?不用不花摆着作装饰吗?为了物质的追求而放弃道德精神,这是何等地悲哀啊!
由此看来,物质只要满足温饱即可,切忌贪图安逸享乐。如此,物质的满足,使会引来精神世界的“饥饿”。
对精神的欲求不满,是值得的。精神世界是无穷无尽的,等待人们来探索与发现。虽然如今是物质社会,但却依然阻挡不了我们追求精神世界的脚步。我们评选模范、“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皆是源于对精神世界的欲求不满。精神世界就好比纯澈干净的泉水,洗涤着我们的心灵,洗去浮华,润泽着我们的心灵,留下一方净土。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正是因为一次次对精神的欲求不满,创造了如今的成功佳话。因为他对于精神的欲求不满,因为他对于理想的执着,他离开了所任职的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一次次对理想的追求,一次次对精神的欲求不满,使得他引领着百度走向如今的成功、如今的辉煌。这是多么可贵啊!
当然,我知道,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前提是物质生活的满足。但当今中国,我们人人的生活逐渐走向富裕,走向小康,我想,物质于我们而言并不缺乏。那么,是时候去追求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抱负了,不是吗?“欲”求不满,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吧!
(冯敏老师点评:文章给人最深的印象是思路比较清晰,行文条理也比较明确。首先从所给材料中引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然后一针见血,直指为什么会产生这两种结果的问题关键在于“欲”。然后,对于“欲”进行了不同的定义,即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在此基础上,正文以对照式结构展开,分别从这两方面议论了“欲”求不满的意义。通过鲜明的对比论证,使读者一目了然该何取何弃。当然,在对比论证中,作者提供了充分的事实论据,又有比喻论证,将精神世界比作甘泉,生动形象地阐述了精神之“欲”不满可以润泽我们的心灵。最后,作者在肯定了物质之“欲”合理的前提下,针对现实生活,提出“精神世界的欲求不满是我们现在缺乏的”,呼吁大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欲”求不满
华师大三附中高三(1)班 马张晨(56分)
“欲”求不渴本不是一个贬义之词,但在如今却被冠上物质与现实的帽子。有人说,人
最大的悲哀,在于对现实的欲求不满,何尝不是呢?
“欲”在这里,是欲望,是贪婪,是一切不满足的源泉,正如巴尔扎克在《守财奴》中刻画的老葛朗台这一人物,穷极一生去追逐财富以满足他内心的无底深渊,但与此同时他失去了世间最珍贵的情感——亲情以及他那微乎其微的人性。“欲”在这里便显得无比邪恶,操控人的心性,使那些贪得无厌的人们有更多不满足的理由。你看那蝜蝂小虫,一日一日将尘土积于自己的背上,盲目地将一切据为己有,最终不仅失去了本来生活的目的,更是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欲”在这里掠夺人们的理性,覆盖和侵蚀了人们本来的生存目的,将世界的一切化为利益与贪念。
然而,当“欲”在物质世界中被不断放大,兴许有人会遗忘它的真实意义。所以,也有人说,促使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是欲求不满。这句话更应被大多数人认于心间。
“欲”在这里,是梦想。一个人若是满足于现状便会停滞不前,若心怀梦想,不断追求才能收获更多精神财富。当你翻开《本草纲目》你会讶异于如此繁多的植物科本是如何在古代被一一罗列的,这便是李时珍的“欲”,他踏遍晚上,尝遍百草,历访名川大地,攀险峰,渡江河,只为了满足他心中的“欲”,他的梦想,从而著下旷世巨作。“欲”在这里,是渴求的眼,是探索的双足。还有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他的“欲”完全脱离了物质,他追求的“欲”是他对平等思想的认识。他将自己的庄园和土地分给农民,同吃同喝,同住所同劳作。他的梦想是如此,但他仍不满足,背上行囊,誓与农民一起的决心使他赢得了后世人的敬仰。“欲”在这里显得无私,真挚,充满了人性之美。
无论是物质世界的“欲”求不满,又或是精神家园之中的“欲”求不满,我们都要在心中衡量尺度。
我们要学会满足于物质,学会感思,珍惜身边的一切,不被财欲而蒙蔽双眼,同时,我们要具备不断探索求知的欲望,不满足于现状,有求索的精神和对梦想的执着。
“欲”求不满本不是一个贬义之词,全看你如何把握其尺度。
(戴绚老师点评:本文审题准确,观点明确,注意作文材料的二元对立关系,否定物质世界的“欲求不满”,肯定精神家园的“欲求不满”;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无论物质或者精神世界的欲求不满,我们都要在心中衡量尺度”的观点。行文思路清晰,举例恰当,论述出彩,语言顺畅。可惜,文章结构稍有欠缺,结尾仓促无力。)
为了满足而不满足
华师大三附中高三(8)班 龚紫薇
有人说,人最大的悲哀,在于对现实的欲求不满;也有人说,促使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是欲求不满。我认为,正是因为不满足而使人踏上寻求满足的道路。
正如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开篇所言:“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行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可以说几乎人人都是不满足的,因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永无止境。有钱的人对婚姻关系不满足,穷人对自己的工资待遇不满足,政客对权力不满足,学生对自由不满足。生活中多的是不满足,所以该怎么办呢?
其实正是这些不满足在推动着人们不断奋发向上,更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因为不满足,孙杨从市队游到省队,再到国家队,最后游进了世界游泳健将行列;因为不满足,柴静自费拍摄《穹顶之下》探讨雾霾对生存的影响;因为不满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国梦”的理想,在使中国变得更好更强的路上永不止步。这些生动的例子不都在默默诉说不满足的力量吗?桑提亚哥说:“人生来不是要被打败的!”如果我们面对现实无力颓唐,自暴自弃,终将毁灭了自己。而不满足的意义,正在于时刻提醒人们去追求更好的自己,更美好的社会。
诚然,也许有人会说:“知足常乐。”但我认为这仅仅是对珍惜身边的美好事物而言的,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言,并不可取。我们要做的是化悲愤为力量,把不满足作为寻求
满足的道路上的强力推手。时代在召唤,如果一味地为了自身的不满足而自怨自艾,困在现实中无法动弹,作为青年人的意义又何在呢?
现实是残酷的,无情的,渺小的我们处在时代的洪流中,有时像龟兔赛跑里的龟,那么无力,所有的人都不看好你,而你要做的就是像那只龟一样,永不服输,结果的精彩与否不得而知。但是“取其上者得乎其中,取其中者得乎其下”,把目光放得长远一点,把不满足的意念牢挂心头,就算失败了,在过程中得到的自我提升也是不可估量的。也许你没有得到想要的苹果,得到香蕉也是好的,总比沉沦在现实的悲哀里无法自拔的人好上千万倍也不止了吧!
作为青年学生,我们身上肩负着不可推脱的时代使命。不满足应该成为我们的信念,但同时也要谨守道德底线。为了更加优秀的自己,为了更加美好的社会,为满足个人与社会的进步,以不满足来要求自我,活出精彩。
为了满足而不满足,不亦乐乎?
(戴绚老师点评:文章观点明确,结构清晰,举例贴切;同时结合自己的思考,见解不凡。全文开篇即表明观点“正是因为不满足而使人踏上寻求满足的道路”,角度新颖;接着用典型的事例一步步证明自己的观点,行文流畅,一气呵成。难能可贵的是,小作者在篇末能够联系自身,表明了青年学生应“以不满足来要求自我”的决心,一下子拔高了文章的立意,但自然而不做作。不足之处,行文语言缺少张力,缺少吸引眼球的佳句,较为平淡。)
追求,永无止境
华师大三附中高三(8)班 黄思婷
生活,会让人不断地往前赶。人们总是在追求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为之浴血奋战,不惜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有人说,人最大的悲哀,在于对现实的欲求不满。也有人说,促使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是欲求不满。在我看来,欲求不满并非坏事,只是我们追求的东西,不应该是物质上的满足,而更应该是精神上的财富。
物质上的满足即是人们对现实的欲求不满,如果过分追求,欲求不满,只会让人沉迷其中,迷失自我,无法自拔。这莫过于是人最大的悲哀。但并不是说让我们抛弃物质的追求一味注重精神财富。倘若没有物质的基本保障,又何谈对精神财富的追求?总而言之,物质追求虽然要有,但不可太过。
如果说物质的欲求不满会使人沉迷,那么精神财富的欲求不满却是使社会发展进步的源泉。
自古以来,西方科学家们致力于他们所研究的领域,兢兢业业。居里夫人在简陋的实验室中潜心实验,最终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爱迪生经过上百次实验最终成功发明了电灯,给全世界的人们带来了夜晚的光明;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为物理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例子无一不证明了人们对于精神财富的追求使社会不断的发展进步,从而体现出了精神财富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从而获得诺贝尔奖的事例,已经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虽然她为人们所熟知不过短短几个月时间,但是她致力于青蒿素的研究却已经历了几十个春秋。其中的艰辛与坚持,也来自于她对科学研究的欲求不满。
我们虽然不能与科学家们的伟大追求相提并论,但追求精神财富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可或缺的。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追求精神财富的意识越来越淡薄,只是一味地追求物质上的丰富,使得自己“面上有光”。从明星读白字等一系列事件中,体现出了若只是追求外表的光鲜亮丽,而使得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最终只会丑态毕露。
所以,我们更要行动起来,追求精神财富,了解其价值所在,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
对精神财富的追求永无止境,奋发向上,欲求不满。
(戴绚老师点评:纵观全文,有两处做得很好:其一,本文抓住了试题中的关键所在:一个是“人的最大悲哀”;另一个是“促使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并对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思考。作文试题给出的概念往往是宽泛的,抽象的,而本文作者能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将“对现实的欲求不满”归为“物质的追求”,而将“促使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归为“精神的追求”,使文章思路一下子豁然开朗。其二,全文的论述始终紧扣论点,对“欲求不满”进行辩证的分析,且分析到位,详略得当。文章的开头结合材料,提出论点;先简写“物质的追求”,却并不片面偏颇,而是辩证地总结“物质追求虽然要有,但不可太过”;而后自然地过渡为“那么精神财富的欲求不满却是使社会发展进步的源泉”,用三位西方科学家的例子形成群排比,用例后的议论亦是恰到好处;再利用时下热门的“屠呦呦”的例子,一句“其中的艰辛与坚持,也来自于她对科学研究的欲求不满”紧扣自己的论点。不足之处是,例子皆是从科学、生物的角度出发,略显单薄;最后,联系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物质忽略精神的现象,提出呼吁,回扣论点,并与标题和开头照应,升华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