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作文18900字

初一作文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参考资料

第一编“五四”文学时期(1917—1927)

一、名词术语解释:

(1)文学研究会(2)创造社(3)湖畔诗社

(4)鲁迅精神(5)问题小说(6)小诗

二、重点分析论述思考题: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呐喊》和《彷徨》的思想意义。

·如何理解《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形象?

·试论阿Q 的典型形象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伤逝》中涓生、子君形象的悲剧意义。

·郭沫若新诗集《女神》的思想意义。

·谈谈《凤凰涅槃》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分析历史剧《屈原》中的主人公屈原的典型形象。

·谈谈历史剧《屈原》的艺术成就。

·《繁星》、《春水》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

·以《死水》这首诗为例,论述闻一多提倡新格律诗的理论和实践。 ·全文默写并分析徐志摩的诗歌名篇《再别康桥》。

·试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二编“左联”文学时期(1927—1937)

一、名词术语解释:

(1)“左联”(2)“新月派”(3)左联五烈士

(4)“新感觉派”(5)中国诗歌会

二、重点分析论述思考题:

·“左联”的成立及其重大的贡献。

·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主要内容及重大意义。 ·分析《子夜》主人公吴荪甫的典型形象及其意义。

·谈谈《子夜》的艺术成就。

·分析巴金《家》中高觉新和高觉慧的典型形象。

·分析《寒夜》中汪文宣和曾树生的艺术形象。

·谈谈《骆驼祥子》中祥子形象的悲剧意义。

·分析《雷雨》中主人公周朴园和周蘩漪典型的形象。

·简论《雷雨》的艺术特色。

·分析《日出》中主人公陈白露的形象及其意义。

·分析柔石小说《二月》中肖涧秋的形象及其意义。

·全文默写并分析戴望舒的诗歌名篇《雨巷》。

·谈谈沈从文中篇小说《边城》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第三编抗战和解放战争文学时期(1937—1947)

一、名词术语解释:

(1)“文协”(2)“孤岛文艺”运动(3)“战国策派”(4)第一次文代会

二、重点分析论述思考题:

·谈谈艾青的诗歌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

·分析田间抒情长诗《给战斗者》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分析华威先生的形象,兼论张天翼讽刺小说艺术手法的主要特征。

·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的创作成就。

·试论《围城》中方鸿渐形象的塑造。

·夏衍《上海屋檐下》的独特艺术风格。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主要内容、伟大意义及历史评价。

·从《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看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

·《暴风骤雨》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发表在我国新文学史上的重大意义。

·从《荷花淀》看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

·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的艺术成就。

1、文学研究会:我国新文学史上成立最早、影响最大、成绩最突出的一个文学社团。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后迁上海。它是由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发起组成。主要成员还有朱自清、谢冰心、俞平伯、黄庐隐、王鲁彦、陈毅等,其成员多达170余人。他们的文学主张是“为人生的艺术”,倾向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其机关刊物是《小说月报》,还先后编辑了《文学旬刊》和《诗》月刊等,并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125种。文学研究会的三项宗旨是:一是联络感情,二是增进知识,三是建立著作工会的基础。文研会是一个以小资产阶级为主的文学团体,它的组织松散,成员的政治态度和文学主张也不尽一致,但在两个问题上,他们持相同的态度:第一,在反封建问题上,他们都反对旧礼教、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普通关注社会人生,同情劳动者的疾苦,继承了我国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第二,他们都反对鸳鸯蝴蝶派,反对世纪末的颓废主义和唯美主义,注重对外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家作品的翻译和介绍。到了大革命时期,它的活动减少,成员逐渐分化。有的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洪流,如茅盾就是这方面的优秀代表;更多的作家仍然带着“人生派”的艺术主张,从事于漫长的文学活动,如王统照、朱自清、谢冰心等;还有的人则低吟着人生的哀歌,唱着灰色低沉的调子,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如周作人。1932年“一·二八”事变的炮火使《小说月报》烧毁,文研会无形之中解散。

2、阿Q 的典型形象及其意义。

1921年12月创作的《阿Q 正传》是一篇震撼世界的文学名篇,是鲁迅小说创作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杰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阿Q 是一个贫穷落后而又不觉悟的农民,是一个生活在清末民国初年农村、受三座大山压迫极深的流浪雇农。他的一生,是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思想上受凌辱的一生。但他仍然具有勤劳、朴实、向往革命等劳动人民的本色。但阿Q 的革命只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渗杂了许多错误的糊涂观念。即便如此,也使得统治者吓得丧魂落魄。由于不准阿Q 革命和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阿Q 最后被当成替罪羊稀里胡涂地送上了刑场。

作为小生产者的贫苦落后的农民,他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存在着严重的精神胜利法。他夸耀过去,幻想将来,忌讳缺点,以“粹”为荣,自高自大,瞧不起人,他被人家打了,认为总算被儿子打了;赌博赢来的钱被人抢走,他用力打自己两个嘴巴,觉得被打的是别人;他被假洋鬼子欺侮了,又去欺辱比他更弱小的小D 和小尼姑;“恋爱”悲剧刚刚发生,见吴妈又哭又闹,他居然凑过去看热闹;偷萝卜被人当场抓住,却死皮赖脸的不认账„„这些劣根性概括起来就是妄自尊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狡猾抵赖等。这些精神胜利法主要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畸形产物,烙上了民族耻辱的深深的印记。而阿Q 的精神胜利法是他长期受封建思想毒害而沾染上的病症,极大的妨碍了他的觉醒和反抗。 阿Q “大团圆”的悲剧,实际上就是辛亥革命的悲剧。作者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

沉痛心情,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启发农民的民主主义觉悟的严重课题。阿Q 形象塑造的成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作为历史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映照出大千世界各类人物的众生相。

《阿Q 正传》可以说是以空前的民族自信心执行着民族自我批判的伟大作品。当鲁迅燃烧着愤怒去批判阿Q 主义、去批判农民身上的愚昧落后和麻木时,我们在这些屈辱形象背后看到的是一个不屈的伟大民族的灵魂。

3、谈谈《伤逝》中涓生、子君形象的悲剧意义。

《伤逝》是鲁迅小说唯一的以爱情悲剧为题材的杰作,是一首以男主人公的手记方式写成的悲情缱绻的悼亡散文诗。

涓生和子君是接受了“五四”新思潮影响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在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个性解放的过程中,是封建礼教和专制家庭的勇敢叛逆者。“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就是子君反封建的宣言,体现“五四”新一代知识女性的初步觉醒。她终于和胞叔闹翻,和父亲断绝关系,并敢于直面社会的讥笑、冷遇和轻蔑,大无畏地和涓生相爱。涓生也不顾子君胞叔的当面辱骂,并和几个不够朋友的人绝了交。他们终于建立了一个满怀希望的小小幸福的家庭。然而,他们的反抗和相爱,是建立在个性解放、个人奋斗、爱情至上的思想基础上的,因而是软弱和不堪一击的。个性解放不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获得。没有远大的理想,爱情也失去了附丽。子君只是用爱来维系他们的关系,将全部精力用于做饭、喂鸡、养狗等家务劳作中,把自己囿于小家庭牢笼里。

不久,涓生失业了。社会的压力,经济的威逼,使他们的爱情很快失去光彩,感情有了隔阂和裂痕。涓生为开辟生路做了不少徒劳的努力,子君却显得颓唐、凄苦和冷漠。涓生只得逃避到通俗图书馆度日,而且最终说出了绝情绝义的话。子君终于被她父亲接走,肩负着虚空的重担,在逆境中凄然死去。而涓生重回破旧的会馆,长歌当哭,永远悔恨悲哀,不知如何向新生路迈步。

涓生、子君是勇于反对黑暗势力而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投身到社会解放斗争中去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作者对他们反封建精神予以赞扬,对他们的悲剧命运寄予同情,对旧势力给他们的迫害摧残给予愤怒谴责;对他们的个性解放、爱情至上、个人奋斗的思想弱点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彻底的否定。鲁迅殷切期待着他们能正视现实,树立理想,参加社会革命,从而走上正确的斗争道路。

4、谈谈《凤凰涅槃》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凤凰涅槃》是郭沫若第一个新诗集《女神》中最优秀的抒情长诗,是体现着五四时代精神的代表作,是一首庄严的时代颂歌。它借古代神话传说作题材,通过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象征着旧中国的灭亡和新中国的诞生,象征着旧我的焚毁和新我的再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和对未来世界的光明理想。诗中的凤凰是叛逆、创造、再生的化身。它寄托着诗人真挚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面对着如屠场、囚牢、坟墓、地狱般的冷酷世界,诗人借凤鸟的哀鸣,对无比黑暗的旧社会发出了强烈的诅咒,借“凰歌”哀诉着旧社会深重的历史灾难,慨叹着逝去的欢爱年华。这一切都没有继续存在的理由,期待的是凤凰的更生。一群凡鸟从天外飞来观葬,自鸣得意,喋喋不休,疯狂争夺统治权,显得那么丑恶猥琐,反衬出凤凰形象的高大美丽。

“凤凰更生歌”是全诗的高潮,也是诗人理想的结晶。凤凰在死灰中复生了,在烈火中更生了,到处都充满了新鲜、净朗、华美、芬芳的气氛,到处都是热烈、挚爱、欢乐与和谐的场面。诗人以汪洋姿肆的笔调和重叠反复的诗句,尽力渲染了凤凰更生后的无限欢乐和谐。 全诗喷发着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自我牺牲精神,包含着毁灭一切和创造一切的勇气和毅力,洋溢着浓烈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情调,鲜明地体现着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时代精神。凤凰,这分明是一个象征,象征着祖国和中华民族,象征着革命的精神。全诗充

溢着革命浪漫主义的思想光辉,人们可以从这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火凤凰身上,去进行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从而获得祖国的新生。

5、分析历史剧《屈原》的主题思想及主人公屈原的典型形象。

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皖南事变”一周年之际。剧作家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剧作通过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的遭遇,反映在合纵抗秦问题上,以屈原为代表的人民爱国力量,和以郑袖、靳尚为代表的卖国投降势力之间的尖锐激烈斗争,歌颂了屈原不畏强权、坚持真理正义、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有力地讽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统治和反共卖国的丑恶本质。

主人公屈原是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畏强暴,刚直不阿,为坚持真理正义而英勇斗争的光辉形象,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的典型。他忠于祖国人民,为实现联齐抗秦的政治路线而奋斗不息。但是屈原的政敌强大,斗争环境险恶。

剧作通过诬陷、罢官、羞辱、囚禁、毒害等几个主要情节,将矛盾冲突逐渐引向高潮。面对着卖国统治集团的阴谋陷害和种种打击,屈原发出了悲愤的控诉和抗议:“我是问心无愧,我是视死如归,曲直忠邪,自有千秋的判断。你陷害的不是我,是我们的楚国,是我们整个儿赤县神州呵!”

在屈原受到当众羞辱后,他忍无可忍,当面揭穿了张仪的狼子野心和南后暗中勾结张仪的隐秘,使他受到进一步迫害,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里。南后还下密令要用毒酒杀害他,并烧庙焚尸灭迹。

屈原身陷囹圄,悲愤不已,面对着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他满腔怒火象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他呼唤着咆哮的风、轰隆隆的雷、利剑般的闪电,把这黑暗的宇宙爆炸开来,把比铁还坚固的黑暗世界彻底毁灭,充分表达了他对光明自由的追求和向往,传达了国统区人民的共同心声。

当然,作为历史人物的屈原,也有他的阶级的和时代的局限性。他对统治者还抱有一定的幻想。赶来探望他的侍女婵娟,误饮了毒酒很快死去,卫士杀死太卜郑詹尹,并从他身上搜出南后密令他毒死屈原并放火烧庙焚尸灭迹的密旨时,屈原才真正清醒起来,认清了统治集团的面目。他下决心与统治集团决裂,跟着卫士(仆夫)在熊熊烈火中冲出牢笼,到汉北去,到人民中间去。至此,屈原的形象升华到崭新的境界,闪耀着真理和理想的光辉。

6、以《死水》这首诗为例,论述闻一多提倡新格律诗的理论和实践。

闻一多是新格律诗的积极倡导者,1926年5月13日,他在《晨报副刊·诗镌》上发表的《诗的格律》,就是一篇相当重要的文章。他主张“越是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人感觉得格律的缚束。”因此,他明确要求新诗要具有美乐的美(音节) ,绘画的美(词藻) ,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他还非常重视诗的格式、音尺、平仄和韵脚。他认为新诗的格式是相体裁衣。应该具有时代精神、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

闻一多倡导新格律诗,是针对着新诗发展过程中有过于散文化的流弊而提出来的。他认为这不是复古,它与古代传统的格律诗有三个方面的不同;第一,“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是新诗的格式是层出不穷的。”第二,“律诗的格律与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第三,“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自己的意匠来随时构造。”

闻一多自己的新诗,就是这一理论的忠诚实践者。《死水》这首诗就是最典型的例证。《死水》写于1926年4月,是一首思想性很强的诗。诗人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比作“一沟绝望的死水”,而且指出它“断不是美的所在”,充分表达了他对黑暗腐败的旧社会的强烈不满,渗透着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愤怒,以及对旧社会的批判精神。“在《死水》里感觉出我的火来”,

就是开启这首诗奥秘的钥匙。

《死水》全诗分五节,每节四行,每行九字,是排列整齐的“方豆腐块”诗。且看第一、二节: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儿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很明显,每句都由一个“三字尺”和三个“两字尺”、共四个音尺组成,而“三字尺”的排列是错综变化不固定的。每节结尾都是双音节词押韵,而且每节一换韵。这种整齐的音尺,产生强烈的节奏感,使人感到一种旋律的美和音韵的和谐美。绘画美主要是指诗人运用富于色彩的词藻。《死水》可谓色彩斑驳陆离,它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珍珠等美丽的词藻来形容丑恶而使人绝望的死水,更反衬出它的绝顶的肮脏,从而产生一种反效果,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建筑美是要求新诗讲究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死水》在形式上非常整齐匀称,堪称典范。由于闻一多倡导新格律诗,不仅使新月诗派获得了“格律诗派”的称号,而且还开了一代诗风。

7、分析徐志摩的诗歌名篇《再别康桥》。

1920年10月,徐志摩违背父亲要他做银行家的初衷,远渡重洋,从美国来到英国研究文学。他在剑桥大学以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听课程,度过了一年多悠闲自在的时光。他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或在葱绿的草坪上看书,或仰卧看天上的星星或行云,或骑车在梦境似的绿雾中飞奔,或在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康河之畔,也是徐志摩与貌若婵娟、才思飘逸的心目中的女神化身的林徽因热恋过的地方。他曾经深情地说过:“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1925年和1928年,他又再次来到康桥。1928年他要离别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又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同年11月6日,在他归国途中的中国海上,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首段一连用三个“轻轻的”,抒发了诗人与康桥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诗的节奏轻快,旋律柔和,音乐性很强,既写出了诗人飘逸潇洒的风度,轻盈的脚步,温柔的神态,又托出了他那一份惜别之情。他非常喜爱大自然,那夕阳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富丽妩媚的金色。它随风轻摇,倒映在水中,象位美艳的新娘。它的波光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绿油油的水草随波摇摆,似乎在向诗人招手致意。在这美丽的康河里,诗人甘愿去做一条水草,这就写出了他对康河的一片痴情。他不禁要撑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他的梦想,到晚上归来时,满载一船星辉,也载回他的梦想与快乐。他情不自禁地要放声歌唱了。然而他又不禁想起今晚要和康桥告别,情绪又沉默低落了,因为什么样的歌声也无法表达诗人的一片离别之深情。就连草丛中的夏虫也为之保持沉默,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沉默了,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了。“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的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真挚深厚的情意,同时也流露了他空虚幻灭的心境,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

这首诗感情真挚,意境深邃,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诗句非常富于音乐美,宛如一首动人的小夜曲,轻盈柔和,带着梦的情调,有着美妙而又神秘的境界。诗句如行云流水,

平易近人,丝毫不露出雕琢的痕迹,但在语言的选择和锤炼上狠下了一番功夫,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有一种回味无穷的隽永。

8、分析吴荪甫的典型形象及其意义。

茅盾的革命现实主义巨著《子夜》中的主人公吴荪甫,是三十年代初期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和个性特征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这位上海裕华丝厂的老板,游历过欧美,深受资本主义的熏陶,是一个有胆略见识、魄力手腕、刚毅果断、敢做敢为的人。他既有雄厚的资金,又有一套较先进的企业管理方式。他希望他的企业能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独立地得到发展,沿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前进。然而,吴荪甫生不逢时,他发展资本主义的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帝国主义的扼杀、国民党新旧军阀的混战、国民经济的萧条、社会生活的动荡、工农运动的烽起,都使吴荪甫处在腹背夹击之中,他得用全副精力在几条战线上进行挣扎和苦斗。

在与其他民族资本家的关系上,他喜欢和那些有胆识、有实干精神的人合作共事,而痛恨那些没能耐、没见识、没手段,把企业搞得不死不活的庸才。他毫不怜悯地将他们打倒,把企业拿到自己的铁腕中来。他吞并了朱吟秋的丝厂、陈君宜的绸厂,联合孙吉人、王和甫等开设益中信托公司,并廉价收买八个日用品工厂,打算将产品销售到全国的四面八方、穷乡僻壤去。

在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关系上,他的刚毅自信表现为倔强好胜,不肯低眉让人;他的魄力手腕表现为大胆的冒险,不惜倾家荡产而作孤注一掷;他的机智敏捷表现为收买赵伯韬心腹和情妇的手段高明。

在与工农的关系上,他的刚强化为凶残,魄力化为刚险。他残酷地剥削工农群众,镇压和分化他们的反抗,仇恨工农革命。他的凶残阴险又往往和他的怯懦恐惧、色厉内荏结合在一起。他的兽性的狂暴,正是他内心空虚和惶恐的表现。

在他的家庭关系上,他的刚毅自信表现为专横粗暴、冷酷无情。他是这个资产阶级家庭里的一个众叛亲离的封建暴君。他和妻子同床异梦,貌合神离;对待妹妹、弟弟专横冷冷漠;姐夫对他心怀鬼胎,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而他的私生活却虚伪堕落,荒淫无耻。

吴荪甫是我国现代文学史第—个成功的民族资产阶级的艺术典型。他的悲剧形象,充分地说明了中国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地化了。作家从而用艺术形象为武器,参加了当时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有力地批驳了托派的谬论。

9、分析巴金《家》中高觉新的形象。

巴金著名小说《家》中的高觉新是一个塑造得最为成功的、思想和性格比较复杂的典型形象。他与两个弟弟觉民、觉慧的性格迥然不同。他的生活原型是巴金的大哥李尧枚。作者说过:“我拿我大哥作模特儿来写觉新,只是借用他的性格,他的一些遭遇,一些言行”。

觉新处在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在封建礼教的熏陶下成长,又处在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束缚,使他逐渐形成了逆来顺受、任人摆布的懦弱性格。他是一个充满矛盾,有着“二重人格的人”:在家庭中,他是长房长孙的大少爷;在社会上,他是受新思潮影响的新青年;他信服新的理论,同时又顺应旧的环境生活下去。作品通过生动的情节,刻画了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温良忠厚,优柔寡断,忍让退却,委屈求全。在求之不得的情况下,往往以他的“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来解脱,实际上是牺牲自己,向封建势力妥协。他从小聪慧好学,完全可以考上大学深造,但长辈要他娶妻生子、传宗接代、继承家业,他不得不辍学谋职。在婚姻面前,他又不得不忍受内心的痛苦,抛开从小青梅竹马、情爱至深的梅表妹而与素不相识的姑娘瑞珏结婚。他内心深处也有是非与爱憎,但在长辈面前他一切都顺从、妥协、退让,终于付出了相当沉重的代价:他心爱的梅表妹悒郁而死,妻子瑞珏临产丧生,儿子海臣被迷信夺去生命。他是封建制度下的一个牺牲品。但在叛逆者和封建家长之间的冲突里,又往往以封建礼教去束缚和管教两个弟弟,帮助封建家长去损害逼迫他们。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又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封建制度维护者的角色。觉新毕竟受过新思潮的影响,有善良忠厚的本性,在一系列不幸遭遇的沉重打击下,他终于站到民主势力一边,做出了一些有利于反封建的事,他支持和赞助觉慧的出走,特别是他在《春》、《秋》里反抗性格有了明显的发展。

《家》中的觉新既是一个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又是封建秩序的不自觉的维护者。作家对他的“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作了一定程度的批判,但对他的懦弱和逆来顺受给予了过多的同情与怜悯。从新旧两种势力的斗争中,作家精心刻画觉新充满矛盾复杂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挖掘了他悲剧形成的阶级根源、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从而启迪人们憎恨那个吃人的旧社会制度。

10、分析《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的艺术形象。

《寒夜》是巴金在四十年代写的一部长篇小说,是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一部代表作。它以抗战胜利前后的重庆为背景,描写了青年知识分子汪文宣、曾树生夫妇饱经忧患和苦难不幸的遭遇。他们都是从事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抗战爆发后逃难到重庆。当时战场失利,物价飞涨,生活拮据,人心惶惶。汪文宣在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任职员,实际上充当“花瓶”。母亲料理家务,儿子在校念书。一家四口难以维持生计。困苦的生活增加了婆媳的不和与纠纷;身染重病的文宣怯懦软弱,夹在中间两头受气;树生对这个家越感厌恶和失望,原来的理想、爱情被残酷的现实所破灭。随着局势的紧张.树生随银行的陈主任调往兰州。文宣为母亲和儿子,挣扎着继续工作,直到贫病交加,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悄然去世。两个月后,树生在寒夜来到重庆,已是家破人亡,婆母和儿子外出流浪,生死未卜,她能寻到的只是文宣的坟墓。

汪文宣是个善良忠厚、软弱胆怯的小公务员形象。他也曾有过美好的理想和幸福的追求,都被无情的现实碾得粉碎,留下不堪回首的痛楚。他含辛茹苦,拼命工作,处处遭人白眼,受人歧视仍逆来顺受,默默忍受着不平等不合理的待遇。他耐心地盼望着好日子的到来,而结果却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深渊,最后因失业、吐血、失声而悲惨地死去。他的不幸遭遇是千万个中下层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

曾树生爱活动,好交际,追求自由,追求享乐。她年轻时是个有热情、有理想的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碰壁后,她被迫到银行任职,成天打扮得漂漂亮亮,充当“花瓶”的角色。她的性格中既有善良美好的一面,又有爱慕虚荣的一面。她出走兰州既是生活所逼,又反映出她狠心抛开病危的丈夫而去追求享受的自私心理。她在兰州给丈夫的离婚长信,尽管写得委婉哀伤,但客观上象一根锋利的针刺,扎进垂危的汪文宣的心房。小说把她矛盾悔恨的复杂心理和灵魂深处庸俗自私的一面表露得淋漓尽致。作者用责备的文笔描写她,然而又常常流露出原谅和同情的调子。小说通过这两个人物的悲剧命运有力地控诉了旧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罪恶。

11、谈谈《骆驼祥子》中祥子形象的悲剧意义。

老舍的优秀现实主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以旧中国二三十年代军阀统治下的北京为背景,真实而深刻地描写了外号叫“骆驼”的人力车夫祥子,幻想通过个人奋斗摆脱低下屈辱的社会地位而最终失败的悲剧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社会地位低微的城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形象。

首先,小说通过祥子的生活遭遇以及最后走上堕落的道路,反映了城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的腐朽黑暗和残害劳动人民的罪行,对吃人的旧社会制度进行了强烈的血泪控诉。

作为破产农民流入城市的祥子,憨厚朴实、正直诚恳、刻苦耐劳,保留着劳动人民的许多优秀的品德。他想靠拉车并凭着自己年轻力壮、不怕吃苦等有利条件,幻想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个体劳动者。他拼命攒钱买车,免得车主的盘剥和绞榨。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凑足钱买了一辆新车,可是不久就连人带车被溃退的乱兵抓去。第二次买车的积蓄又被侦探强行抢

走。然而给祥子最大打击的是他在婚姻上的失败,他无法摆脱人和车厂老板刘四的独生女儿、那位又丑又怪的老姑娘虎妞的引诱和纠缠,无可奈何地接受了这种可怕的“爱情”。婚后用虎妞的积蓄买了辆旧车,可不久为了给虎妞办丧事又将这辆车卖掉。如此三起三落,买车的愿望象个鬼影永远也抓不牢。当他生活的最后一点希望、同病相怜的小福子最终含冤自缢后,他完全绝望了,逐渐走上了堕落的道路,成为沉沦在人间苦海里的一具行尸走肉。祥子的悲剧命运决不是他个人的努力所能改变得了的,是万恶的黑暗制度残酷地迫害他、腐蚀他心灵的结果。

第二,作品在控诉旧社会和对祥子的悲惨命运深表同情惋惜的同时,也严肃地批判了祥子个人奋斗的错误道路。

祥子对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一无所知,这使他事事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他目光短浅,狭隘偏执,除了攒钱买车,别无其他理想。他执拗地深信,凭着个人的年轻力壮和拼命苦干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美丽的幻想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个人奋斗的谋生方式非但不能把劳动者团结起来,反而只会扩大他们之间的隔阂。他在丢车之后急于攒钱,厚着脸皮跟别人抢生意,丝毫不怕人家詈骂。祥子本来朋友就少,此后他就更加孤立无援了。在一次次沉重的打击下,他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虚无缥缈的命。他单枪匹马的个人奋斗,有很大的盲目性、疯狂性和破坏性,对旧社会无损,只能更快地把自己推向毁灭的深渊。祥子的悲剧告诉我们,个人奋斗的道路绝不是劳动人民谋求解放的道路。

12、分析《雷雨》中周蘩漪的形象。

蘩漪是曹禺处女作《雷雨》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剧作家赋予同情和赞美的人物。这位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小姐,有着中国旧式女人的文弱、哀静和明慧,也有着乖戾、阴鸷、极端的性格特征。她受过“五四”新思潮的影响,她任性、傲慢,追求着人格独立,个性自由和爱情幸福。她有着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敢于冲破一切的桎梏。她爱起你来象一团火,那样热烈,恨起你来也会象一团火,把你烧毁的。然而,十八年孤苦虚空的周家窒息的生活,把她渐渐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死人。只有大少爷周萍闯入她的生活圈子后,才点燃了她的热情,复活了她的生机。她就死死抓住这根救命稻草不放。蘩漪与周萍的乱伦关系与其说是对爱情的追求,还不如说对周朴园专制统治的一种变态的畸形的反抗。

蘩漪是具有雷雨性格的女性,她在难以抗拒的令人窒息的环境中走上变态和极端的道路: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她要报复周家父子对她的欺骗、玩弄和侮辱。

蘩漪和周朴园的矛盾,是剧作三条主要情节线索的主要线索和主要矛盾。正是蘩漪对周朴园的专横自是、冷酷虚伪的丑恶本质以及周家的种种罪恶,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蘩漪对周朴园的反抗,从消极到积极,从被动到主动,从退守到进攻,而且愈演愈烈。剧中蘩漪与周朴园有四次正面的矛盾冲突,即第一幕中的“喝药”,第二幕中的“看病”,第四幕初的“赏雨”和第四幕尾的“出走”。这四次正面冲突,都深刻地揭示了蘩漪和周朴园的性格特征,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最终撕破了周朴园的画皮,彻底破坏了周家这个所谓“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

但是,蘩漪建立在利已主义、个人主义基础上的反抗是有限的和不能持久的。她性格中有阴暗、脆弱、自私的一面。她在破坏这个罪恶家庭时,也在破坏别人的幸福;她在追求爱情自由时,也损害着别人的爱情自由。她对周萍的种种胁迫手段,对无辜少女四凤的巨大威压和无情伤害手段,都充分暴露了她极端利已主义的丑恶灵魂。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她不惜牺牲别人的一切。蘩漪是周、鲁两家家庭悲剧的推动者而不是制造者。她的悲惨遭遇是值得同情和怜悯的,而剧作家都过多地赞美她“有火炽的热情”、“有着美丽的心灵”,正反映了剧作家当时的思想局限性。

13、分析《日出》中陈白露的形象及其意义。

陈白露是曹禺著名剧作《日出》中的中心人物,是一个掉进资产阶级泥淖而无力自拔、从生

活到灵魂都被资产阶级思想腐蚀浸透了青年女性。她的性格交织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作为一个交际花,腐化的生活给她的性格打下了烙印。她抽烟、喝酒、打牌,依附和嘲弄着男人。她玩世不恭,又不甘堕落,她聪明而又糊涂,骄傲自负而又软弱。她嘴角总挂着嘲笑,内心却充满矛盾和痛苦。

陈白露出身于书香门第,过去叫竹均,受过良好的教育。她年轻漂亮,聪明伶俐,骄傲任性,愤世嫉俗。父亲去世后家庭破产,她进入社交界。这位爱华女校的高材生当过电影明星,主办过慈善游艺会,当过红舞女。她曾和一位诗人结婚,由于缺乏共同理想和奋斗精神,在孩子死后终于和诗人分手了。她凭着个人力量去闯荡,结果陷入泥潭成为交际花,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在热闹中解脱寂寞,在享乐中消磨时光。她鄙视厌恶周围的环境,但又贪恋舒适的生活享受。为了支付昂贵的生活费用,她不得不和她讨厌的好些人物鬼混,出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她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了。

当方达生这个和她从小有着青梅竹马的情谊,并且在竹均时代还是她的情人的人来到她豪华的旅馆客厅时,她灵魂深处的矛盾和斗争激烈动荡起来,美好的回忆、甜蜜纯真的梦境和现实屈辱的处境深深刺痛了她的心。卖淫生活摧残了她的肉体,更腐蚀了她的灵魂。她觉得应该和这种堕落的生活诀别,但又无法摆脱这种早已习惯了的生活环境。她拒绝了跟方达生回乡下去并嫁给他的要求,单刀直入地问方达生“你有多少钱? ”“你养得活我么? ”方达生指责她放荡堕落时,她唇枪舌剑的进行了激烈的答辩.这实际上是被污辱与被损害的妇女对卖淫制度的血泪控诉。她既是受害者,又是被腐蚀的堕落者。这种双重的地位造成了她复杂而深刻的精神矛盾。

陈白露仍然有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要求,她身陷泥淖,仍然热爱生活,渴望自由。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被侮辱被损害的地位,意识到自己的放纵堕落,这更加深了她内心的痛苦和悲哀。在援救小东西这一事件上,最能体现她精神的悲剧性,促使她的反抗精神再一次喷发。她对社会绝望了,对自己也绝望了。精神的完全崩溃导致了她的死亡。她悄然泪下,哀叹着自己“这么年轻,这么美”。就在太阳升起的时候,她终于服了过量的安眠药而长睡不醒了。 陈白露的自杀,控诉了那个腐朽罪恶的旧社会制度,深刻地揭示那弱肉强食的社会已经是不可救药的了。陈白露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也是她追求个性解放、个人奋斗的悲剧。

14、谈谈戴望舒的诗歌名篇《雨巷》。

戴望舒是三十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一九二二年他开始写新诗。一九二七年夏天写成、翌年八月发表的诗作《雨巷》使得他名声大震,并且为文坛所瞩目。叶圣陶先生称赞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多少年过去了,这首诗仍被人们认为是诗人最优秀的作品和创作的一个高峰,使他赢得了“雨巷诗人”之称号。

这首为世人传诵的佳作,其思想情绪是低沉消极的: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象我一样

象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

这首相当精致而又脍炙人口的诗,通过雨中彷徨在寂寥空巷中的我,希望逢着一个结着丁香般忧愁的姑娘,表现了一种凄惋迷离、恍惚惆怅的情思。诗人所追求的是空无行人的“雨巷”,和彷徨飘渺的爱恋。我们还可以联想到追求真理和理想道路的“寂寥”和“悠长”,同时也感到在理想破灭后的迷茫和惆怅。雨巷的典型环境,同抒情主人公的特定情绪是和谐交融的,表现了诗人逃避现实、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雨巷》显然借鉴了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等人的诗作,而其意境却又是来源于我国古典诗词的传统。

《雨巷》的构思来源于南唐中主李璟的词句“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而在手法上,这首诗则采用了整体象征的技巧。诗人在这里并不是写“我”对一位丁香花一般的姑娘的追求,而是有所寄托。这首诗可以视为诗人寻求梦中道路的最生动的体现。诗篇中以“雨巷”、“姑娘”和“我”三者组成一个整体的意境,“雨巷”是梦中道路的象征,“结着愁怨的姑娘”则是诗人理想的象征,而抒情主人公的“我”则是一个憧憬着理想、在彷徨中不忘追求的游子形象。联想到诗作产生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创作《雨巷》的时候,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不久,革命处于低潮的时期。他不满于反动派的恐怖统治,不甘心沉沦,他仍怀着期待,没有放弃追求,但周围环境如此恶劣,希望又似乎相当渺茫。这种环境使他心中充满矛盾和痛苦,深深地感到孤独寂寞,所以《雨巷》表现了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和寂寞感,典型地反映出一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政治低气压下苦闷惶惑的心态。

《雨巷》在象征性、意象化、朦胧美等艺术成就上是值得称赞的。意象的新颖朦胧,情绪的反复回旋,句法的重迭复沓,韵律的回环往复,节奏的抑扬顿挫,使诗歌的音乐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形成了轻缓和谐的主旋律,而象征、暗示、通感等手法运用得也是很成功的。

15、谈谈艾青的诗歌名篇《大堰河——我的褓姆》。

这首诗是艾青“一九三二年一月十四日雪朝”在上海监狱中写成的,是诗人的成名作,是一支发自肺腑的沉郁而悲愤的歌。

《大堰河——我的褓姆》以深沉浓烈的笔调,刻划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在她身上我们既看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德,也看到了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它不仅坦露了诗人深沉的内心积郁,而且为中国劳动妇女树立了一尊朴素庄严的塑像。

诗人对自己的褓姆——一位没有姓名的穷苦劳动妇女“大堰河”寄寓深挚的感情,描述了她的悲苦身世,赞美了她善良勤劳、纯朴憨厚的美德,表达了诗人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劳动妇女的真挚同情和深切关怀,以及对不合理的旧社会制度的强烈控诉,披露了诗人决心做地主阶级家庭的逆子贰臣的心声。

乳母大堰河没有名字,她是用她当童养媳的那个村子“大叶荷”的谐音作为自己的名字的。这位慈爱忠厚的普通劳动妇女,用她的乳汁哺育年幼的诗人,对她的乳儿怀着纯真的爱。诗人从监狱的窗洞看见飞扬的雪花,想起了褓姆大堰河,想起了她的“被雪压着的坟墓”,想起了抚摸过他的手掌和抱过他的双臂,想起了她的眼泪和笑容,想起了她盼望吃乳儿“婚酒”的梦,想起了她为了生活,在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又为乳儿所出生的地主家庭劳动了:洗衣、切菜、喂猪、做饭、干农活,辛苦操劳一生,四十多岁就过早地含泪离开了人间:“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但是,长大了的诗人却经历了一条大堰河所不知道的新路,经过了“长长的飘泊回到故土时”,已经成了这个地主家庭中的陌生的“新客”,“是在写着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成长起来的诗人已经懂得了旧社会制度的可恨,懂得了劳动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在诗的结尾,

诗人对哺乳和养育他的褓姆表达了他深情的追怀和真挚的赞美:“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以明快简洁的诗句结束全诗,真不愧为是一个“豹尾”式的结束,取得了“止其当止”的艺术效果。

这首抒情长诗感情真挚,爱憎强烈,诗风清新,轰动了诗坛,受到了当时著名评论家茅盾、胡风等高度的评价,也是艾青将画笔换成诗笔的新生活和创作道路的新起点。

这首诗在艺术上也有显著的特色:首先,在人物塑造上,他以抒发描绘主人公的思绪为线索,通过对细节的精选和描绘来揭示大堰河的美好心灵。对人物的细腻描绘和诗人的深挚情愫情景交融地结合在一起,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引起强烈的共鸣。其次,在形式上采用了散文化的自由诗体,无拘无束地抒发思想感情,刻画生动的艺术形象。它很少注意诗句的音韵平仄或字数格式的整齐划一,却具有内在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包孕着绘画的美和音乐的美。第三,在语言上清新质朴,准确凝炼,不事雕琢,富于表现力,具有朴素的美、自然的美,充满了健康的生活气息。

16、分析华威先生的形象,兼论张天翼讽刺小说艺术手法的主要特征。

1938年4月发表的《华威先生》,是张天翼在抗战初期最著名讽刺短篇小说。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混在抗日文化界统一战线组织里,挂着抗战招牌,不务实际工作,到处伸手拼命争夺领导权的国民党官僚、党棍的典型形象,揭露了民族矛盾掩盖下的阶级矛盾,以及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华威先生是个自命不凡、刚愎自用、有贪婪的领导欲,夸夸其谈,极端虚伪浅薄,空虚贫乏的“抗战要人”。他打着抗战的旗号到处插手,成天忙得要命,一天要参加几十个会,叫嚷着“抗战工作实在太多了”,甚至还要“取消晚上睡觉制度”,并一再声明他不怕吃苦。其实,他什么工作也没干,只不过是到处招摇撞骗而已。他参加会议不是迟到就是早退,而且每到一处都要讲演,不厌其烦地重弹他那“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的陈词滥调,就要抗日民众接受国民党当局推行的一党专制,由他们控制一切,包办一切。华威处处压制人民的抗日要求,妄图垄断和操纵一切群众性的抗日组织及其活动。连“战时保婴会”这种慈善机构也非挤进去当领导不可,而对“日本问题座谈会”却横加干涉和指责,追查背景,大发雷霆。然而,抗日民众是禁锢不住的,谁都鄙视他,不去听他千篇一律的讲演,连派去拖人听他演讲的人也不到场。这一切都使他害怕,“嘴唇在颤抖”、“打着寒噤”。小说夸张而不失真实,幽默而不失严肃,把这位官僚党棍对人民群众的恐惧、仇恨以及虚弱无能、色厉内荏的丑恶本质,揭露得淋漓尽致。

作家以辛辣的笔触刻画了华威冠冕堂皇的外表和卑劣虚弱的内心矛盾,撕掉了他抗日的伪装,从而唤起人民群众的警觉。

鲁迅说过:“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变简的一支流”,张天翼的短篇小说的讽刺艺术有他独到的特色。

首先,他善于从日常的生活现象中,撷取和提炼出平凡无奇而又富于典型意义的情节,选择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行为和语言,反复而富有变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比方华威最大的特点就是特别忙,开会总是迟到早退,千篇一律的讲演,他的专车跑得最快、铃儿最响。不同场合会议有不同的态度,台上台下不一样,平时似平易近人,一旦有损于他便马上变色,暴跳如雷,充分体现了他的虚伪、狡诈和虚弱的性格特征。

其次,他善于运用大胆的夸张、漫画式的描绘和强烈的对比手法,达到嘲讽的目的。且看他的尊容:他永远挟着公文皮包,带着老粗的黑手杖,左手无名指上戴着结婚戒指,拿雪茄时无名指微微弯着,小指高翘着,构成一朵兰花图样。这就表现了他的官气十足,装腔作势,令人可笑可憎。他在难民救济会上摆出一副领导架势,而在高级的文化界抗战总会上,他对每个人点头,脸上堆着笑,态度又迥然相异。他与难民救济会主席的一段对话,又非常有层次地揭露了他的浅薄、庸俗和伪善。

第三,小说的讽刺语言明快洗炼,幽默诙谐,笔调尖锐泼辣,激愤而夸张,形成了他明快犀利、冷峭尖刻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泼辣豪放而意气浮露,往往在冷笑中透露出蔑视旧世界、旧制度的锋芒。

17、谈谈《围城》中方鸿渐形象的塑造。

方鸿渐是钱钟书写成于1946年的长篇小说《围城》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具有典型性的艺术形象。小说以他的行踪作为情节的贯串线索。1937年他从欧洲乘法国邮船经香港回国,1938年从上海艰难跋涉到湖南成平去三闾大学任教,1939年夏又从湖南经香港返回上海。全书几乎是他人生旅程的实录。

方鸿渐是一位封建家庭出身的少爷,父亲是前清举人,在江南一个小县城当大绅士。他从小聪明而懒散,空虚而不求进取。学不了土木工程,从社会系转入哲学系,最后在中文系毕业。未婚妻的亡故给来带来“好运气”,暴发户的“岳父”将女儿陪嫁办喜事的钱送他出国留学。在欧洲四年中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眼看要回国了却拿不到学位,急急忙忙花了三十美金买了一张美国博士的头衔,便衣锦荣归了。 方鸿渐是一个充满矛盾性格但又始终非常统一的人。他缺乏明确的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意志薄弱,爱慕虚荣,优柔寡断,有时自视清高,有时妄自菲薄;大处玩世不恭,小事认真精明,在要紧时也显露出不可侮的锋芒。在那群浑浑噩噩的灰色的知识分子当中,他算得上是个“好人”。他有正义感,不与那群无耻文人同流合污;他有机敏的口才,善良诚实,甚至表现出某种幼稚与天真。他不溜须拍马,没有害人之心,对卑劣的现象表现了严正的义愤。他与年轻貌美的女博士苏文纨是同学,交往密切,彼此有好感。在方鸿渐看来,苏小姐是个理想的女友,他却真诚地爱上了苏小姐的表妹唐晓芙。但苏小姐偏偏相中了他,而且处处主动,一往情深。他不愿意接受苏小姐的爱情,但又不敢贸贸然拒绝她。等她表明心迹时才写信明确表示拒绝。结果,愤怒的苏文纨以中伤挑拨的手段破坏了他和唐晓芙的恋爱。方鸿渐没有冲进结婚的“围城”,却在人生的“围城”中碰了壁。

后来,方鸿应邀赴湖南三闾大学任教,走进了知识分子群居的人生围城。他看到了更多的畸形丑恶的现象:高等学府如官场般明争暗斗,勾心斗角,安插亲信,弄虚作假,排斥异己,造谣中伤,无事生非,邪气弥漫。在此污秽恶劣的环境中,方鸿渐的正直、诚实显得更加分明。他始终不肯随波逐流和同流合污,终于被解聘而挤出了三闾大学。

离开三闾大学,方鸿渐走进了与孙柔嘉恋爱结婚的“围城”。孙柔嘉是位柔顺动人、颇有心计、执拗倔强的女性。他们之间不乏真诚的温情,但婚后冲突终于尖锐起来,弄得几乎不可收拾。方少爷的执拗和孙小姐的自尊,常常激起冲突的火花,老一辈人的介入更使矛盾激化。他们互相鄙视,互有成见,缺乏远大的人生理想,不能摆脱个人的狭隘眼界。爱情没有附丽,彼此精神空虚,是他们闹矛盾的重要原因。

作家用他那一支生花的妙笔,对方鸿渐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人生态度作了极为精彩的描绘,对他的神情、动作、口吻描绘得生动逼真,使这一典型成为“新儒林”中的独特形象。 方鸿渐的命运具有令人同情的悲剧性质,是那个无可挽救的时代造就了他在“情场”和“名利场”上的屡屡失败,无端地消耗了他的青春年华和他的聪明才智,致使他两手空空,一事无成。

18、从《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看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

赵树理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实践文艺的工农兵方向最有代表性的作家。1943年5月《小二黑结婚》的发表使他一举成名,同年10月发表的《李有才板话》是他反映农村阶级斗争最成功的作品,被誉为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作。新的题材、新的主题、新的表现形式、新的艺术风格、决定了他小说的崭新面貌。他的小说艺术同我国传统小说和说唱艺术有着非常密切的血缘关系。他批判地继承了民族文学的优良传统,汲取了民间说唱艺术的丰富营养,创造了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风格。

在人物描写上,他的小说善于把人物塑造与故事的叙述结合起来,善于通过人物的立身行事来展现人物的性格,擅长白描,讲究传神,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的优良传统。他总是将他的人物安置在一定的斗争环境中,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来显示他们的性格,热情地歌颂了先进人物小二黑、小芹、李有才、老杨;抨击揭露了金旺、兴旺、阍恒元等反动势力;对二诸葛、三仙姑、老秦等落后人物,既有讽刺批评,又热忱地期待着他们的进步和转变。 在结构形式和描写方法上,赵树理的小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他从我国古典小说、评书、民间说唱文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并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他小说的结构特点是故事性强,结构严谨,情节紧凑,布局巧妙,活泼多变,善于把描写情景融化在叙述故事之中,使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在语言运用上,赵树理的小说博采群众的口语,经过加工提炼,真正做到了口语化、形象化、个性化,形成了质朴明朗、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他小说的语言,生动活泼、准确鲜明、简洁明快,风趣幽默,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充分显示了他娴熟地运用群众语言的功力,不愧为我国现代文学史又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

赵树理在小说艺术的民族化和群众化问题上,在解决作家与群众的关系问题上,为其他作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影响了一批山西作家,以至到五十年代中期,逐渐形成了以他为首的颇具特色的文学流派——“山药蛋派”。

19、从《荷花淀》看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

1945年春发表的《荷花淀》是孙犁短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代表作。作品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冀中白洋淀地区农村斗争中的一个侧面,深情地歌颂了白洋淀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们的战斗气概和乐观精神,是一曲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颂歌,也是一曲人民战争的凯歌。 小说仅仅五千字左右,却写得诗情画意,情趣盎然。故事情节单纯明快:白洋淀旁的水生嫂送丈夫参了军,她和女伴们相邀划船去探望各自刚参军的丈夫,归途中遇到日本鬼子大船的追赶,她们拼命把小船划进荷花淀里,恰好得到水生等水上游击队的救助,打沉了敌船,全歼了敌人,妇女们经受了一场战斗洗礼胜利而归。小说通过话别、探夫、遇敌、脱逃、伏击、胜利等情节的细致描绘,把我们带进了充满情意画意的美的艺术境界。小说呈现出一种清新优美、简洁明快、质朴自然的特色,洋溢着一种劳动人民深切真挚的人情美,艺术语言的音乐美和色彩明丽的绘画美。

在描写人物方面,小说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笔墨俭省,逼真传神,有声有色,栩栩如生。小说开头的月夜织席和夫妻话别的情景,就写得十分别致和传神。小说采取了散文的笔法来写作,灵活自由,有详有略,夫妻话别、敌我遭遇、打扫战场等重点场景的描写,有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有心理的刻画,动作的描绘,着意铺述,挥洒自如。

《荷花淀》的语言特别精炼和富于感情色彩,洋溢着诗情画意,充满着浓郁的抒情意味,具有散文的诗意美和音乐的韵律美。小说对白洋淀景物的描绘,采用了抒情、写意、象征、比拟等多种手法,颇有精彩之笔。有人把《荷花淀》比作一首情景交融的散文诗,一曲情意酣畅的交响乐,一幅意境清幽的水墨画,都是非常贴切的。茅盾在谈到孙犁创作风格时指出:“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他的小说好象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孙犁的《荷花淀》着意在诗、画、音乐般的境界的创造,有着一种特有的妩媚明丽的色彩,飘逸着一种诗意的理想和对新生活的追求。他的小说深深地吸引着国内外的广大读者,对一批中青年作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并且在五十年代初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参考资料

第一编“五四”文学时期(1917—1927)

一、名词术语解释:

(1)文学研究会(2)创造社(3)湖畔诗社

(4)鲁迅精神(5)问题小说(6)小诗

二、重点分析论述思考题: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呐喊》和《彷徨》的思想意义。

·如何理解《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形象?

·试论阿Q 的典型形象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伤逝》中涓生、子君形象的悲剧意义。

·郭沫若新诗集《女神》的思想意义。

·谈谈《凤凰涅槃》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分析历史剧《屈原》中的主人公屈原的典型形象。

·谈谈历史剧《屈原》的艺术成就。

·《繁星》、《春水》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

·以《死水》这首诗为例,论述闻一多提倡新格律诗的理论和实践。 ·全文默写并分析徐志摩的诗歌名篇《再别康桥》。

·试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二编“左联”文学时期(1927—1937)

一、名词术语解释:

(1)“左联”(2)“新月派”(3)左联五烈士

(4)“新感觉派”(5)中国诗歌会

二、重点分析论述思考题:

·“左联”的成立及其重大的贡献。

·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主要内容及重大意义。 ·分析《子夜》主人公吴荪甫的典型形象及其意义。

·谈谈《子夜》的艺术成就。

·分析巴金《家》中高觉新和高觉慧的典型形象。

·分析《寒夜》中汪文宣和曾树生的艺术形象。

·谈谈《骆驼祥子》中祥子形象的悲剧意义。

·分析《雷雨》中主人公周朴园和周蘩漪典型的形象。

·简论《雷雨》的艺术特色。

·分析《日出》中主人公陈白露的形象及其意义。

·分析柔石小说《二月》中肖涧秋的形象及其意义。

·全文默写并分析戴望舒的诗歌名篇《雨巷》。

·谈谈沈从文中篇小说《边城》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第三编抗战和解放战争文学时期(1937—1947)

一、名词术语解释:

(1)“文协”(2)“孤岛文艺”运动(3)“战国策派”(4)第一次文代会

二、重点分析论述思考题:

·谈谈艾青的诗歌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

·分析田间抒情长诗《给战斗者》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分析华威先生的形象,兼论张天翼讽刺小说艺术手法的主要特征。

·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的创作成就。

·试论《围城》中方鸿渐形象的塑造。

·夏衍《上海屋檐下》的独特艺术风格。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主要内容、伟大意义及历史评价。

·从《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看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

·《暴风骤雨》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发表在我国新文学史上的重大意义。

·从《荷花淀》看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

·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的艺术成就。

1、文学研究会:我国新文学史上成立最早、影响最大、成绩最突出的一个文学社团。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后迁上海。它是由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发起组成。主要成员还有朱自清、谢冰心、俞平伯、黄庐隐、王鲁彦、陈毅等,其成员多达170余人。他们的文学主张是“为人生的艺术”,倾向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其机关刊物是《小说月报》,还先后编辑了《文学旬刊》和《诗》月刊等,并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125种。文学研究会的三项宗旨是:一是联络感情,二是增进知识,三是建立著作工会的基础。文研会是一个以小资产阶级为主的文学团体,它的组织松散,成员的政治态度和文学主张也不尽一致,但在两个问题上,他们持相同的态度:第一,在反封建问题上,他们都反对旧礼教、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普通关注社会人生,同情劳动者的疾苦,继承了我国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第二,他们都反对鸳鸯蝴蝶派,反对世纪末的颓废主义和唯美主义,注重对外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家作品的翻译和介绍。到了大革命时期,它的活动减少,成员逐渐分化。有的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洪流,如茅盾就是这方面的优秀代表;更多的作家仍然带着“人生派”的艺术主张,从事于漫长的文学活动,如王统照、朱自清、谢冰心等;还有的人则低吟着人生的哀歌,唱着灰色低沉的调子,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如周作人。1932年“一·二八”事变的炮火使《小说月报》烧毁,文研会无形之中解散。

2、阿Q 的典型形象及其意义。

1921年12月创作的《阿Q 正传》是一篇震撼世界的文学名篇,是鲁迅小说创作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杰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阿Q 是一个贫穷落后而又不觉悟的农民,是一个生活在清末民国初年农村、受三座大山压迫极深的流浪雇农。他的一生,是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思想上受凌辱的一生。但他仍然具有勤劳、朴实、向往革命等劳动人民的本色。但阿Q 的革命只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渗杂了许多错误的糊涂观念。即便如此,也使得统治者吓得丧魂落魄。由于不准阿Q 革命和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阿Q 最后被当成替罪羊稀里胡涂地送上了刑场。

作为小生产者的贫苦落后的农民,他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存在着严重的精神胜利法。他夸耀过去,幻想将来,忌讳缺点,以“粹”为荣,自高自大,瞧不起人,他被人家打了,认为总算被儿子打了;赌博赢来的钱被人抢走,他用力打自己两个嘴巴,觉得被打的是别人;他被假洋鬼子欺侮了,又去欺辱比他更弱小的小D 和小尼姑;“恋爱”悲剧刚刚发生,见吴妈又哭又闹,他居然凑过去看热闹;偷萝卜被人当场抓住,却死皮赖脸的不认账„„这些劣根性概括起来就是妄自尊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狡猾抵赖等。这些精神胜利法主要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畸形产物,烙上了民族耻辱的深深的印记。而阿Q 的精神胜利法是他长期受封建思想毒害而沾染上的病症,极大的妨碍了他的觉醒和反抗。 阿Q “大团圆”的悲剧,实际上就是辛亥革命的悲剧。作者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

沉痛心情,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启发农民的民主主义觉悟的严重课题。阿Q 形象塑造的成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作为历史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映照出大千世界各类人物的众生相。

《阿Q 正传》可以说是以空前的民族自信心执行着民族自我批判的伟大作品。当鲁迅燃烧着愤怒去批判阿Q 主义、去批判农民身上的愚昧落后和麻木时,我们在这些屈辱形象背后看到的是一个不屈的伟大民族的灵魂。

3、谈谈《伤逝》中涓生、子君形象的悲剧意义。

《伤逝》是鲁迅小说唯一的以爱情悲剧为题材的杰作,是一首以男主人公的手记方式写成的悲情缱绻的悼亡散文诗。

涓生和子君是接受了“五四”新思潮影响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在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个性解放的过程中,是封建礼教和专制家庭的勇敢叛逆者。“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就是子君反封建的宣言,体现“五四”新一代知识女性的初步觉醒。她终于和胞叔闹翻,和父亲断绝关系,并敢于直面社会的讥笑、冷遇和轻蔑,大无畏地和涓生相爱。涓生也不顾子君胞叔的当面辱骂,并和几个不够朋友的人绝了交。他们终于建立了一个满怀希望的小小幸福的家庭。然而,他们的反抗和相爱,是建立在个性解放、个人奋斗、爱情至上的思想基础上的,因而是软弱和不堪一击的。个性解放不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获得。没有远大的理想,爱情也失去了附丽。子君只是用爱来维系他们的关系,将全部精力用于做饭、喂鸡、养狗等家务劳作中,把自己囿于小家庭牢笼里。

不久,涓生失业了。社会的压力,经济的威逼,使他们的爱情很快失去光彩,感情有了隔阂和裂痕。涓生为开辟生路做了不少徒劳的努力,子君却显得颓唐、凄苦和冷漠。涓生只得逃避到通俗图书馆度日,而且最终说出了绝情绝义的话。子君终于被她父亲接走,肩负着虚空的重担,在逆境中凄然死去。而涓生重回破旧的会馆,长歌当哭,永远悔恨悲哀,不知如何向新生路迈步。

涓生、子君是勇于反对黑暗势力而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投身到社会解放斗争中去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作者对他们反封建精神予以赞扬,对他们的悲剧命运寄予同情,对旧势力给他们的迫害摧残给予愤怒谴责;对他们的个性解放、爱情至上、个人奋斗的思想弱点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彻底的否定。鲁迅殷切期待着他们能正视现实,树立理想,参加社会革命,从而走上正确的斗争道路。

4、谈谈《凤凰涅槃》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凤凰涅槃》是郭沫若第一个新诗集《女神》中最优秀的抒情长诗,是体现着五四时代精神的代表作,是一首庄严的时代颂歌。它借古代神话传说作题材,通过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象征着旧中国的灭亡和新中国的诞生,象征着旧我的焚毁和新我的再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和对未来世界的光明理想。诗中的凤凰是叛逆、创造、再生的化身。它寄托着诗人真挚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面对着如屠场、囚牢、坟墓、地狱般的冷酷世界,诗人借凤鸟的哀鸣,对无比黑暗的旧社会发出了强烈的诅咒,借“凰歌”哀诉着旧社会深重的历史灾难,慨叹着逝去的欢爱年华。这一切都没有继续存在的理由,期待的是凤凰的更生。一群凡鸟从天外飞来观葬,自鸣得意,喋喋不休,疯狂争夺统治权,显得那么丑恶猥琐,反衬出凤凰形象的高大美丽。

“凤凰更生歌”是全诗的高潮,也是诗人理想的结晶。凤凰在死灰中复生了,在烈火中更生了,到处都充满了新鲜、净朗、华美、芬芳的气氛,到处都是热烈、挚爱、欢乐与和谐的场面。诗人以汪洋姿肆的笔调和重叠反复的诗句,尽力渲染了凤凰更生后的无限欢乐和谐。 全诗喷发着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自我牺牲精神,包含着毁灭一切和创造一切的勇气和毅力,洋溢着浓烈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情调,鲜明地体现着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时代精神。凤凰,这分明是一个象征,象征着祖国和中华民族,象征着革命的精神。全诗充

溢着革命浪漫主义的思想光辉,人们可以从这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火凤凰身上,去进行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从而获得祖国的新生。

5、分析历史剧《屈原》的主题思想及主人公屈原的典型形象。

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皖南事变”一周年之际。剧作家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剧作通过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的遭遇,反映在合纵抗秦问题上,以屈原为代表的人民爱国力量,和以郑袖、靳尚为代表的卖国投降势力之间的尖锐激烈斗争,歌颂了屈原不畏强权、坚持真理正义、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有力地讽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统治和反共卖国的丑恶本质。

主人公屈原是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畏强暴,刚直不阿,为坚持真理正义而英勇斗争的光辉形象,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的典型。他忠于祖国人民,为实现联齐抗秦的政治路线而奋斗不息。但是屈原的政敌强大,斗争环境险恶。

剧作通过诬陷、罢官、羞辱、囚禁、毒害等几个主要情节,将矛盾冲突逐渐引向高潮。面对着卖国统治集团的阴谋陷害和种种打击,屈原发出了悲愤的控诉和抗议:“我是问心无愧,我是视死如归,曲直忠邪,自有千秋的判断。你陷害的不是我,是我们的楚国,是我们整个儿赤县神州呵!”

在屈原受到当众羞辱后,他忍无可忍,当面揭穿了张仪的狼子野心和南后暗中勾结张仪的隐秘,使他受到进一步迫害,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里。南后还下密令要用毒酒杀害他,并烧庙焚尸灭迹。

屈原身陷囹圄,悲愤不已,面对着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他满腔怒火象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他呼唤着咆哮的风、轰隆隆的雷、利剑般的闪电,把这黑暗的宇宙爆炸开来,把比铁还坚固的黑暗世界彻底毁灭,充分表达了他对光明自由的追求和向往,传达了国统区人民的共同心声。

当然,作为历史人物的屈原,也有他的阶级的和时代的局限性。他对统治者还抱有一定的幻想。赶来探望他的侍女婵娟,误饮了毒酒很快死去,卫士杀死太卜郑詹尹,并从他身上搜出南后密令他毒死屈原并放火烧庙焚尸灭迹的密旨时,屈原才真正清醒起来,认清了统治集团的面目。他下决心与统治集团决裂,跟着卫士(仆夫)在熊熊烈火中冲出牢笼,到汉北去,到人民中间去。至此,屈原的形象升华到崭新的境界,闪耀着真理和理想的光辉。

6、以《死水》这首诗为例,论述闻一多提倡新格律诗的理论和实践。

闻一多是新格律诗的积极倡导者,1926年5月13日,他在《晨报副刊·诗镌》上发表的《诗的格律》,就是一篇相当重要的文章。他主张“越是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人感觉得格律的缚束。”因此,他明确要求新诗要具有美乐的美(音节) ,绘画的美(词藻) ,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他还非常重视诗的格式、音尺、平仄和韵脚。他认为新诗的格式是相体裁衣。应该具有时代精神、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

闻一多倡导新格律诗,是针对着新诗发展过程中有过于散文化的流弊而提出来的。他认为这不是复古,它与古代传统的格律诗有三个方面的不同;第一,“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是新诗的格式是层出不穷的。”第二,“律诗的格律与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第三,“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自己的意匠来随时构造。”

闻一多自己的新诗,就是这一理论的忠诚实践者。《死水》这首诗就是最典型的例证。《死水》写于1926年4月,是一首思想性很强的诗。诗人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比作“一沟绝望的死水”,而且指出它“断不是美的所在”,充分表达了他对黑暗腐败的旧社会的强烈不满,渗透着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愤怒,以及对旧社会的批判精神。“在《死水》里感觉出我的火来”,

就是开启这首诗奥秘的钥匙。

《死水》全诗分五节,每节四行,每行九字,是排列整齐的“方豆腐块”诗。且看第一、二节: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儿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很明显,每句都由一个“三字尺”和三个“两字尺”、共四个音尺组成,而“三字尺”的排列是错综变化不固定的。每节结尾都是双音节词押韵,而且每节一换韵。这种整齐的音尺,产生强烈的节奏感,使人感到一种旋律的美和音韵的和谐美。绘画美主要是指诗人运用富于色彩的词藻。《死水》可谓色彩斑驳陆离,它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珍珠等美丽的词藻来形容丑恶而使人绝望的死水,更反衬出它的绝顶的肮脏,从而产生一种反效果,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建筑美是要求新诗讲究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死水》在形式上非常整齐匀称,堪称典范。由于闻一多倡导新格律诗,不仅使新月诗派获得了“格律诗派”的称号,而且还开了一代诗风。

7、分析徐志摩的诗歌名篇《再别康桥》。

1920年10月,徐志摩违背父亲要他做银行家的初衷,远渡重洋,从美国来到英国研究文学。他在剑桥大学以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听课程,度过了一年多悠闲自在的时光。他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或在葱绿的草坪上看书,或仰卧看天上的星星或行云,或骑车在梦境似的绿雾中飞奔,或在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康河之畔,也是徐志摩与貌若婵娟、才思飘逸的心目中的女神化身的林徽因热恋过的地方。他曾经深情地说过:“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1925年和1928年,他又再次来到康桥。1928年他要离别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又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同年11月6日,在他归国途中的中国海上,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首段一连用三个“轻轻的”,抒发了诗人与康桥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诗的节奏轻快,旋律柔和,音乐性很强,既写出了诗人飘逸潇洒的风度,轻盈的脚步,温柔的神态,又托出了他那一份惜别之情。他非常喜爱大自然,那夕阳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富丽妩媚的金色。它随风轻摇,倒映在水中,象位美艳的新娘。它的波光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绿油油的水草随波摇摆,似乎在向诗人招手致意。在这美丽的康河里,诗人甘愿去做一条水草,这就写出了他对康河的一片痴情。他不禁要撑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他的梦想,到晚上归来时,满载一船星辉,也载回他的梦想与快乐。他情不自禁地要放声歌唱了。然而他又不禁想起今晚要和康桥告别,情绪又沉默低落了,因为什么样的歌声也无法表达诗人的一片离别之深情。就连草丛中的夏虫也为之保持沉默,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沉默了,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了。“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的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真挚深厚的情意,同时也流露了他空虚幻灭的心境,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

这首诗感情真挚,意境深邃,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诗句非常富于音乐美,宛如一首动人的小夜曲,轻盈柔和,带着梦的情调,有着美妙而又神秘的境界。诗句如行云流水,

平易近人,丝毫不露出雕琢的痕迹,但在语言的选择和锤炼上狠下了一番功夫,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有一种回味无穷的隽永。

8、分析吴荪甫的典型形象及其意义。

茅盾的革命现实主义巨著《子夜》中的主人公吴荪甫,是三十年代初期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和个性特征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这位上海裕华丝厂的老板,游历过欧美,深受资本主义的熏陶,是一个有胆略见识、魄力手腕、刚毅果断、敢做敢为的人。他既有雄厚的资金,又有一套较先进的企业管理方式。他希望他的企业能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独立地得到发展,沿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前进。然而,吴荪甫生不逢时,他发展资本主义的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帝国主义的扼杀、国民党新旧军阀的混战、国民经济的萧条、社会生活的动荡、工农运动的烽起,都使吴荪甫处在腹背夹击之中,他得用全副精力在几条战线上进行挣扎和苦斗。

在与其他民族资本家的关系上,他喜欢和那些有胆识、有实干精神的人合作共事,而痛恨那些没能耐、没见识、没手段,把企业搞得不死不活的庸才。他毫不怜悯地将他们打倒,把企业拿到自己的铁腕中来。他吞并了朱吟秋的丝厂、陈君宜的绸厂,联合孙吉人、王和甫等开设益中信托公司,并廉价收买八个日用品工厂,打算将产品销售到全国的四面八方、穷乡僻壤去。

在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关系上,他的刚毅自信表现为倔强好胜,不肯低眉让人;他的魄力手腕表现为大胆的冒险,不惜倾家荡产而作孤注一掷;他的机智敏捷表现为收买赵伯韬心腹和情妇的手段高明。

在与工农的关系上,他的刚强化为凶残,魄力化为刚险。他残酷地剥削工农群众,镇压和分化他们的反抗,仇恨工农革命。他的凶残阴险又往往和他的怯懦恐惧、色厉内荏结合在一起。他的兽性的狂暴,正是他内心空虚和惶恐的表现。

在他的家庭关系上,他的刚毅自信表现为专横粗暴、冷酷无情。他是这个资产阶级家庭里的一个众叛亲离的封建暴君。他和妻子同床异梦,貌合神离;对待妹妹、弟弟专横冷冷漠;姐夫对他心怀鬼胎,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而他的私生活却虚伪堕落,荒淫无耻。

吴荪甫是我国现代文学史第—个成功的民族资产阶级的艺术典型。他的悲剧形象,充分地说明了中国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地化了。作家从而用艺术形象为武器,参加了当时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有力地批驳了托派的谬论。

9、分析巴金《家》中高觉新的形象。

巴金著名小说《家》中的高觉新是一个塑造得最为成功的、思想和性格比较复杂的典型形象。他与两个弟弟觉民、觉慧的性格迥然不同。他的生活原型是巴金的大哥李尧枚。作者说过:“我拿我大哥作模特儿来写觉新,只是借用他的性格,他的一些遭遇,一些言行”。

觉新处在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在封建礼教的熏陶下成长,又处在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束缚,使他逐渐形成了逆来顺受、任人摆布的懦弱性格。他是一个充满矛盾,有着“二重人格的人”:在家庭中,他是长房长孙的大少爷;在社会上,他是受新思潮影响的新青年;他信服新的理论,同时又顺应旧的环境生活下去。作品通过生动的情节,刻画了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温良忠厚,优柔寡断,忍让退却,委屈求全。在求之不得的情况下,往往以他的“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来解脱,实际上是牺牲自己,向封建势力妥协。他从小聪慧好学,完全可以考上大学深造,但长辈要他娶妻生子、传宗接代、继承家业,他不得不辍学谋职。在婚姻面前,他又不得不忍受内心的痛苦,抛开从小青梅竹马、情爱至深的梅表妹而与素不相识的姑娘瑞珏结婚。他内心深处也有是非与爱憎,但在长辈面前他一切都顺从、妥协、退让,终于付出了相当沉重的代价:他心爱的梅表妹悒郁而死,妻子瑞珏临产丧生,儿子海臣被迷信夺去生命。他是封建制度下的一个牺牲品。但在叛逆者和封建家长之间的冲突里,又往往以封建礼教去束缚和管教两个弟弟,帮助封建家长去损害逼迫他们。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又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封建制度维护者的角色。觉新毕竟受过新思潮的影响,有善良忠厚的本性,在一系列不幸遭遇的沉重打击下,他终于站到民主势力一边,做出了一些有利于反封建的事,他支持和赞助觉慧的出走,特别是他在《春》、《秋》里反抗性格有了明显的发展。

《家》中的觉新既是一个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又是封建秩序的不自觉的维护者。作家对他的“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作了一定程度的批判,但对他的懦弱和逆来顺受给予了过多的同情与怜悯。从新旧两种势力的斗争中,作家精心刻画觉新充满矛盾复杂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挖掘了他悲剧形成的阶级根源、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从而启迪人们憎恨那个吃人的旧社会制度。

10、分析《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的艺术形象。

《寒夜》是巴金在四十年代写的一部长篇小说,是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一部代表作。它以抗战胜利前后的重庆为背景,描写了青年知识分子汪文宣、曾树生夫妇饱经忧患和苦难不幸的遭遇。他们都是从事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抗战爆发后逃难到重庆。当时战场失利,物价飞涨,生活拮据,人心惶惶。汪文宣在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任职员,实际上充当“花瓶”。母亲料理家务,儿子在校念书。一家四口难以维持生计。困苦的生活增加了婆媳的不和与纠纷;身染重病的文宣怯懦软弱,夹在中间两头受气;树生对这个家越感厌恶和失望,原来的理想、爱情被残酷的现实所破灭。随着局势的紧张.树生随银行的陈主任调往兰州。文宣为母亲和儿子,挣扎着继续工作,直到贫病交加,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悄然去世。两个月后,树生在寒夜来到重庆,已是家破人亡,婆母和儿子外出流浪,生死未卜,她能寻到的只是文宣的坟墓。

汪文宣是个善良忠厚、软弱胆怯的小公务员形象。他也曾有过美好的理想和幸福的追求,都被无情的现实碾得粉碎,留下不堪回首的痛楚。他含辛茹苦,拼命工作,处处遭人白眼,受人歧视仍逆来顺受,默默忍受着不平等不合理的待遇。他耐心地盼望着好日子的到来,而结果却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深渊,最后因失业、吐血、失声而悲惨地死去。他的不幸遭遇是千万个中下层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

曾树生爱活动,好交际,追求自由,追求享乐。她年轻时是个有热情、有理想的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碰壁后,她被迫到银行任职,成天打扮得漂漂亮亮,充当“花瓶”的角色。她的性格中既有善良美好的一面,又有爱慕虚荣的一面。她出走兰州既是生活所逼,又反映出她狠心抛开病危的丈夫而去追求享受的自私心理。她在兰州给丈夫的离婚长信,尽管写得委婉哀伤,但客观上象一根锋利的针刺,扎进垂危的汪文宣的心房。小说把她矛盾悔恨的复杂心理和灵魂深处庸俗自私的一面表露得淋漓尽致。作者用责备的文笔描写她,然而又常常流露出原谅和同情的调子。小说通过这两个人物的悲剧命运有力地控诉了旧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罪恶。

11、谈谈《骆驼祥子》中祥子形象的悲剧意义。

老舍的优秀现实主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以旧中国二三十年代军阀统治下的北京为背景,真实而深刻地描写了外号叫“骆驼”的人力车夫祥子,幻想通过个人奋斗摆脱低下屈辱的社会地位而最终失败的悲剧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社会地位低微的城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形象。

首先,小说通过祥子的生活遭遇以及最后走上堕落的道路,反映了城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的腐朽黑暗和残害劳动人民的罪行,对吃人的旧社会制度进行了强烈的血泪控诉。

作为破产农民流入城市的祥子,憨厚朴实、正直诚恳、刻苦耐劳,保留着劳动人民的许多优秀的品德。他想靠拉车并凭着自己年轻力壮、不怕吃苦等有利条件,幻想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个体劳动者。他拼命攒钱买车,免得车主的盘剥和绞榨。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凑足钱买了一辆新车,可是不久就连人带车被溃退的乱兵抓去。第二次买车的积蓄又被侦探强行抢

走。然而给祥子最大打击的是他在婚姻上的失败,他无法摆脱人和车厂老板刘四的独生女儿、那位又丑又怪的老姑娘虎妞的引诱和纠缠,无可奈何地接受了这种可怕的“爱情”。婚后用虎妞的积蓄买了辆旧车,可不久为了给虎妞办丧事又将这辆车卖掉。如此三起三落,买车的愿望象个鬼影永远也抓不牢。当他生活的最后一点希望、同病相怜的小福子最终含冤自缢后,他完全绝望了,逐渐走上了堕落的道路,成为沉沦在人间苦海里的一具行尸走肉。祥子的悲剧命运决不是他个人的努力所能改变得了的,是万恶的黑暗制度残酷地迫害他、腐蚀他心灵的结果。

第二,作品在控诉旧社会和对祥子的悲惨命运深表同情惋惜的同时,也严肃地批判了祥子个人奋斗的错误道路。

祥子对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一无所知,这使他事事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他目光短浅,狭隘偏执,除了攒钱买车,别无其他理想。他执拗地深信,凭着个人的年轻力壮和拼命苦干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美丽的幻想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个人奋斗的谋生方式非但不能把劳动者团结起来,反而只会扩大他们之间的隔阂。他在丢车之后急于攒钱,厚着脸皮跟别人抢生意,丝毫不怕人家詈骂。祥子本来朋友就少,此后他就更加孤立无援了。在一次次沉重的打击下,他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虚无缥缈的命。他单枪匹马的个人奋斗,有很大的盲目性、疯狂性和破坏性,对旧社会无损,只能更快地把自己推向毁灭的深渊。祥子的悲剧告诉我们,个人奋斗的道路绝不是劳动人民谋求解放的道路。

12、分析《雷雨》中周蘩漪的形象。

蘩漪是曹禺处女作《雷雨》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剧作家赋予同情和赞美的人物。这位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小姐,有着中国旧式女人的文弱、哀静和明慧,也有着乖戾、阴鸷、极端的性格特征。她受过“五四”新思潮的影响,她任性、傲慢,追求着人格独立,个性自由和爱情幸福。她有着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敢于冲破一切的桎梏。她爱起你来象一团火,那样热烈,恨起你来也会象一团火,把你烧毁的。然而,十八年孤苦虚空的周家窒息的生活,把她渐渐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死人。只有大少爷周萍闯入她的生活圈子后,才点燃了她的热情,复活了她的生机。她就死死抓住这根救命稻草不放。蘩漪与周萍的乱伦关系与其说是对爱情的追求,还不如说对周朴园专制统治的一种变态的畸形的反抗。

蘩漪是具有雷雨性格的女性,她在难以抗拒的令人窒息的环境中走上变态和极端的道路: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她要报复周家父子对她的欺骗、玩弄和侮辱。

蘩漪和周朴园的矛盾,是剧作三条主要情节线索的主要线索和主要矛盾。正是蘩漪对周朴园的专横自是、冷酷虚伪的丑恶本质以及周家的种种罪恶,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蘩漪对周朴园的反抗,从消极到积极,从被动到主动,从退守到进攻,而且愈演愈烈。剧中蘩漪与周朴园有四次正面的矛盾冲突,即第一幕中的“喝药”,第二幕中的“看病”,第四幕初的“赏雨”和第四幕尾的“出走”。这四次正面冲突,都深刻地揭示了蘩漪和周朴园的性格特征,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最终撕破了周朴园的画皮,彻底破坏了周家这个所谓“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

但是,蘩漪建立在利已主义、个人主义基础上的反抗是有限的和不能持久的。她性格中有阴暗、脆弱、自私的一面。她在破坏这个罪恶家庭时,也在破坏别人的幸福;她在追求爱情自由时,也损害着别人的爱情自由。她对周萍的种种胁迫手段,对无辜少女四凤的巨大威压和无情伤害手段,都充分暴露了她极端利已主义的丑恶灵魂。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她不惜牺牲别人的一切。蘩漪是周、鲁两家家庭悲剧的推动者而不是制造者。她的悲惨遭遇是值得同情和怜悯的,而剧作家都过多地赞美她“有火炽的热情”、“有着美丽的心灵”,正反映了剧作家当时的思想局限性。

13、分析《日出》中陈白露的形象及其意义。

陈白露是曹禺著名剧作《日出》中的中心人物,是一个掉进资产阶级泥淖而无力自拔、从生

活到灵魂都被资产阶级思想腐蚀浸透了青年女性。她的性格交织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作为一个交际花,腐化的生活给她的性格打下了烙印。她抽烟、喝酒、打牌,依附和嘲弄着男人。她玩世不恭,又不甘堕落,她聪明而又糊涂,骄傲自负而又软弱。她嘴角总挂着嘲笑,内心却充满矛盾和痛苦。

陈白露出身于书香门第,过去叫竹均,受过良好的教育。她年轻漂亮,聪明伶俐,骄傲任性,愤世嫉俗。父亲去世后家庭破产,她进入社交界。这位爱华女校的高材生当过电影明星,主办过慈善游艺会,当过红舞女。她曾和一位诗人结婚,由于缺乏共同理想和奋斗精神,在孩子死后终于和诗人分手了。她凭着个人力量去闯荡,结果陷入泥潭成为交际花,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在热闹中解脱寂寞,在享乐中消磨时光。她鄙视厌恶周围的环境,但又贪恋舒适的生活享受。为了支付昂贵的生活费用,她不得不和她讨厌的好些人物鬼混,出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她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了。

当方达生这个和她从小有着青梅竹马的情谊,并且在竹均时代还是她的情人的人来到她豪华的旅馆客厅时,她灵魂深处的矛盾和斗争激烈动荡起来,美好的回忆、甜蜜纯真的梦境和现实屈辱的处境深深刺痛了她的心。卖淫生活摧残了她的肉体,更腐蚀了她的灵魂。她觉得应该和这种堕落的生活诀别,但又无法摆脱这种早已习惯了的生活环境。她拒绝了跟方达生回乡下去并嫁给他的要求,单刀直入地问方达生“你有多少钱? ”“你养得活我么? ”方达生指责她放荡堕落时,她唇枪舌剑的进行了激烈的答辩.这实际上是被污辱与被损害的妇女对卖淫制度的血泪控诉。她既是受害者,又是被腐蚀的堕落者。这种双重的地位造成了她复杂而深刻的精神矛盾。

陈白露仍然有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要求,她身陷泥淖,仍然热爱生活,渴望自由。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被侮辱被损害的地位,意识到自己的放纵堕落,这更加深了她内心的痛苦和悲哀。在援救小东西这一事件上,最能体现她精神的悲剧性,促使她的反抗精神再一次喷发。她对社会绝望了,对自己也绝望了。精神的完全崩溃导致了她的死亡。她悄然泪下,哀叹着自己“这么年轻,这么美”。就在太阳升起的时候,她终于服了过量的安眠药而长睡不醒了。 陈白露的自杀,控诉了那个腐朽罪恶的旧社会制度,深刻地揭示那弱肉强食的社会已经是不可救药的了。陈白露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也是她追求个性解放、个人奋斗的悲剧。

14、谈谈戴望舒的诗歌名篇《雨巷》。

戴望舒是三十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一九二二年他开始写新诗。一九二七年夏天写成、翌年八月发表的诗作《雨巷》使得他名声大震,并且为文坛所瞩目。叶圣陶先生称赞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多少年过去了,这首诗仍被人们认为是诗人最优秀的作品和创作的一个高峰,使他赢得了“雨巷诗人”之称号。

这首为世人传诵的佳作,其思想情绪是低沉消极的: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象我一样

象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

这首相当精致而又脍炙人口的诗,通过雨中彷徨在寂寥空巷中的我,希望逢着一个结着丁香般忧愁的姑娘,表现了一种凄惋迷离、恍惚惆怅的情思。诗人所追求的是空无行人的“雨巷”,和彷徨飘渺的爱恋。我们还可以联想到追求真理和理想道路的“寂寥”和“悠长”,同时也感到在理想破灭后的迷茫和惆怅。雨巷的典型环境,同抒情主人公的特定情绪是和谐交融的,表现了诗人逃避现实、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雨巷》显然借鉴了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等人的诗作,而其意境却又是来源于我国古典诗词的传统。

《雨巷》的构思来源于南唐中主李璟的词句“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而在手法上,这首诗则采用了整体象征的技巧。诗人在这里并不是写“我”对一位丁香花一般的姑娘的追求,而是有所寄托。这首诗可以视为诗人寻求梦中道路的最生动的体现。诗篇中以“雨巷”、“姑娘”和“我”三者组成一个整体的意境,“雨巷”是梦中道路的象征,“结着愁怨的姑娘”则是诗人理想的象征,而抒情主人公的“我”则是一个憧憬着理想、在彷徨中不忘追求的游子形象。联想到诗作产生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创作《雨巷》的时候,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不久,革命处于低潮的时期。他不满于反动派的恐怖统治,不甘心沉沦,他仍怀着期待,没有放弃追求,但周围环境如此恶劣,希望又似乎相当渺茫。这种环境使他心中充满矛盾和痛苦,深深地感到孤独寂寞,所以《雨巷》表现了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和寂寞感,典型地反映出一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政治低气压下苦闷惶惑的心态。

《雨巷》在象征性、意象化、朦胧美等艺术成就上是值得称赞的。意象的新颖朦胧,情绪的反复回旋,句法的重迭复沓,韵律的回环往复,节奏的抑扬顿挫,使诗歌的音乐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形成了轻缓和谐的主旋律,而象征、暗示、通感等手法运用得也是很成功的。

15、谈谈艾青的诗歌名篇《大堰河——我的褓姆》。

这首诗是艾青“一九三二年一月十四日雪朝”在上海监狱中写成的,是诗人的成名作,是一支发自肺腑的沉郁而悲愤的歌。

《大堰河——我的褓姆》以深沉浓烈的笔调,刻划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在她身上我们既看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德,也看到了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它不仅坦露了诗人深沉的内心积郁,而且为中国劳动妇女树立了一尊朴素庄严的塑像。

诗人对自己的褓姆——一位没有姓名的穷苦劳动妇女“大堰河”寄寓深挚的感情,描述了她的悲苦身世,赞美了她善良勤劳、纯朴憨厚的美德,表达了诗人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劳动妇女的真挚同情和深切关怀,以及对不合理的旧社会制度的强烈控诉,披露了诗人决心做地主阶级家庭的逆子贰臣的心声。

乳母大堰河没有名字,她是用她当童养媳的那个村子“大叶荷”的谐音作为自己的名字的。这位慈爱忠厚的普通劳动妇女,用她的乳汁哺育年幼的诗人,对她的乳儿怀着纯真的爱。诗人从监狱的窗洞看见飞扬的雪花,想起了褓姆大堰河,想起了她的“被雪压着的坟墓”,想起了抚摸过他的手掌和抱过他的双臂,想起了她的眼泪和笑容,想起了她盼望吃乳儿“婚酒”的梦,想起了她为了生活,在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又为乳儿所出生的地主家庭劳动了:洗衣、切菜、喂猪、做饭、干农活,辛苦操劳一生,四十多岁就过早地含泪离开了人间:“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但是,长大了的诗人却经历了一条大堰河所不知道的新路,经过了“长长的飘泊回到故土时”,已经成了这个地主家庭中的陌生的“新客”,“是在写着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成长起来的诗人已经懂得了旧社会制度的可恨,懂得了劳动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在诗的结尾,

诗人对哺乳和养育他的褓姆表达了他深情的追怀和真挚的赞美:“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以明快简洁的诗句结束全诗,真不愧为是一个“豹尾”式的结束,取得了“止其当止”的艺术效果。

这首抒情长诗感情真挚,爱憎强烈,诗风清新,轰动了诗坛,受到了当时著名评论家茅盾、胡风等高度的评价,也是艾青将画笔换成诗笔的新生活和创作道路的新起点。

这首诗在艺术上也有显著的特色:首先,在人物塑造上,他以抒发描绘主人公的思绪为线索,通过对细节的精选和描绘来揭示大堰河的美好心灵。对人物的细腻描绘和诗人的深挚情愫情景交融地结合在一起,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引起强烈的共鸣。其次,在形式上采用了散文化的自由诗体,无拘无束地抒发思想感情,刻画生动的艺术形象。它很少注意诗句的音韵平仄或字数格式的整齐划一,却具有内在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包孕着绘画的美和音乐的美。第三,在语言上清新质朴,准确凝炼,不事雕琢,富于表现力,具有朴素的美、自然的美,充满了健康的生活气息。

16、分析华威先生的形象,兼论张天翼讽刺小说艺术手法的主要特征。

1938年4月发表的《华威先生》,是张天翼在抗战初期最著名讽刺短篇小说。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混在抗日文化界统一战线组织里,挂着抗战招牌,不务实际工作,到处伸手拼命争夺领导权的国民党官僚、党棍的典型形象,揭露了民族矛盾掩盖下的阶级矛盾,以及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华威先生是个自命不凡、刚愎自用、有贪婪的领导欲,夸夸其谈,极端虚伪浅薄,空虚贫乏的“抗战要人”。他打着抗战的旗号到处插手,成天忙得要命,一天要参加几十个会,叫嚷着“抗战工作实在太多了”,甚至还要“取消晚上睡觉制度”,并一再声明他不怕吃苦。其实,他什么工作也没干,只不过是到处招摇撞骗而已。他参加会议不是迟到就是早退,而且每到一处都要讲演,不厌其烦地重弹他那“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的陈词滥调,就要抗日民众接受国民党当局推行的一党专制,由他们控制一切,包办一切。华威处处压制人民的抗日要求,妄图垄断和操纵一切群众性的抗日组织及其活动。连“战时保婴会”这种慈善机构也非挤进去当领导不可,而对“日本问题座谈会”却横加干涉和指责,追查背景,大发雷霆。然而,抗日民众是禁锢不住的,谁都鄙视他,不去听他千篇一律的讲演,连派去拖人听他演讲的人也不到场。这一切都使他害怕,“嘴唇在颤抖”、“打着寒噤”。小说夸张而不失真实,幽默而不失严肃,把这位官僚党棍对人民群众的恐惧、仇恨以及虚弱无能、色厉内荏的丑恶本质,揭露得淋漓尽致。

作家以辛辣的笔触刻画了华威冠冕堂皇的外表和卑劣虚弱的内心矛盾,撕掉了他抗日的伪装,从而唤起人民群众的警觉。

鲁迅说过:“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变简的一支流”,张天翼的短篇小说的讽刺艺术有他独到的特色。

首先,他善于从日常的生活现象中,撷取和提炼出平凡无奇而又富于典型意义的情节,选择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行为和语言,反复而富有变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比方华威最大的特点就是特别忙,开会总是迟到早退,千篇一律的讲演,他的专车跑得最快、铃儿最响。不同场合会议有不同的态度,台上台下不一样,平时似平易近人,一旦有损于他便马上变色,暴跳如雷,充分体现了他的虚伪、狡诈和虚弱的性格特征。

其次,他善于运用大胆的夸张、漫画式的描绘和强烈的对比手法,达到嘲讽的目的。且看他的尊容:他永远挟着公文皮包,带着老粗的黑手杖,左手无名指上戴着结婚戒指,拿雪茄时无名指微微弯着,小指高翘着,构成一朵兰花图样。这就表现了他的官气十足,装腔作势,令人可笑可憎。他在难民救济会上摆出一副领导架势,而在高级的文化界抗战总会上,他对每个人点头,脸上堆着笑,态度又迥然相异。他与难民救济会主席的一段对话,又非常有层次地揭露了他的浅薄、庸俗和伪善。

第三,小说的讽刺语言明快洗炼,幽默诙谐,笔调尖锐泼辣,激愤而夸张,形成了他明快犀利、冷峭尖刻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泼辣豪放而意气浮露,往往在冷笑中透露出蔑视旧世界、旧制度的锋芒。

17、谈谈《围城》中方鸿渐形象的塑造。

方鸿渐是钱钟书写成于1946年的长篇小说《围城》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具有典型性的艺术形象。小说以他的行踪作为情节的贯串线索。1937年他从欧洲乘法国邮船经香港回国,1938年从上海艰难跋涉到湖南成平去三闾大学任教,1939年夏又从湖南经香港返回上海。全书几乎是他人生旅程的实录。

方鸿渐是一位封建家庭出身的少爷,父亲是前清举人,在江南一个小县城当大绅士。他从小聪明而懒散,空虚而不求进取。学不了土木工程,从社会系转入哲学系,最后在中文系毕业。未婚妻的亡故给来带来“好运气”,暴发户的“岳父”将女儿陪嫁办喜事的钱送他出国留学。在欧洲四年中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眼看要回国了却拿不到学位,急急忙忙花了三十美金买了一张美国博士的头衔,便衣锦荣归了。 方鸿渐是一个充满矛盾性格但又始终非常统一的人。他缺乏明确的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意志薄弱,爱慕虚荣,优柔寡断,有时自视清高,有时妄自菲薄;大处玩世不恭,小事认真精明,在要紧时也显露出不可侮的锋芒。在那群浑浑噩噩的灰色的知识分子当中,他算得上是个“好人”。他有正义感,不与那群无耻文人同流合污;他有机敏的口才,善良诚实,甚至表现出某种幼稚与天真。他不溜须拍马,没有害人之心,对卑劣的现象表现了严正的义愤。他与年轻貌美的女博士苏文纨是同学,交往密切,彼此有好感。在方鸿渐看来,苏小姐是个理想的女友,他却真诚地爱上了苏小姐的表妹唐晓芙。但苏小姐偏偏相中了他,而且处处主动,一往情深。他不愿意接受苏小姐的爱情,但又不敢贸贸然拒绝她。等她表明心迹时才写信明确表示拒绝。结果,愤怒的苏文纨以中伤挑拨的手段破坏了他和唐晓芙的恋爱。方鸿渐没有冲进结婚的“围城”,却在人生的“围城”中碰了壁。

后来,方鸿应邀赴湖南三闾大学任教,走进了知识分子群居的人生围城。他看到了更多的畸形丑恶的现象:高等学府如官场般明争暗斗,勾心斗角,安插亲信,弄虚作假,排斥异己,造谣中伤,无事生非,邪气弥漫。在此污秽恶劣的环境中,方鸿渐的正直、诚实显得更加分明。他始终不肯随波逐流和同流合污,终于被解聘而挤出了三闾大学。

离开三闾大学,方鸿渐走进了与孙柔嘉恋爱结婚的“围城”。孙柔嘉是位柔顺动人、颇有心计、执拗倔强的女性。他们之间不乏真诚的温情,但婚后冲突终于尖锐起来,弄得几乎不可收拾。方少爷的执拗和孙小姐的自尊,常常激起冲突的火花,老一辈人的介入更使矛盾激化。他们互相鄙视,互有成见,缺乏远大的人生理想,不能摆脱个人的狭隘眼界。爱情没有附丽,彼此精神空虚,是他们闹矛盾的重要原因。

作家用他那一支生花的妙笔,对方鸿渐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人生态度作了极为精彩的描绘,对他的神情、动作、口吻描绘得生动逼真,使这一典型成为“新儒林”中的独特形象。 方鸿渐的命运具有令人同情的悲剧性质,是那个无可挽救的时代造就了他在“情场”和“名利场”上的屡屡失败,无端地消耗了他的青春年华和他的聪明才智,致使他两手空空,一事无成。

18、从《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看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

赵树理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实践文艺的工农兵方向最有代表性的作家。1943年5月《小二黑结婚》的发表使他一举成名,同年10月发表的《李有才板话》是他反映农村阶级斗争最成功的作品,被誉为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作。新的题材、新的主题、新的表现形式、新的艺术风格、决定了他小说的崭新面貌。他的小说艺术同我国传统小说和说唱艺术有着非常密切的血缘关系。他批判地继承了民族文学的优良传统,汲取了民间说唱艺术的丰富营养,创造了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风格。

在人物描写上,他的小说善于把人物塑造与故事的叙述结合起来,善于通过人物的立身行事来展现人物的性格,擅长白描,讲究传神,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的优良传统。他总是将他的人物安置在一定的斗争环境中,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来显示他们的性格,热情地歌颂了先进人物小二黑、小芹、李有才、老杨;抨击揭露了金旺、兴旺、阍恒元等反动势力;对二诸葛、三仙姑、老秦等落后人物,既有讽刺批评,又热忱地期待着他们的进步和转变。 在结构形式和描写方法上,赵树理的小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他从我国古典小说、评书、民间说唱文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并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他小说的结构特点是故事性强,结构严谨,情节紧凑,布局巧妙,活泼多变,善于把描写情景融化在叙述故事之中,使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在语言运用上,赵树理的小说博采群众的口语,经过加工提炼,真正做到了口语化、形象化、个性化,形成了质朴明朗、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他小说的语言,生动活泼、准确鲜明、简洁明快,风趣幽默,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充分显示了他娴熟地运用群众语言的功力,不愧为我国现代文学史又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

赵树理在小说艺术的民族化和群众化问题上,在解决作家与群众的关系问题上,为其他作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影响了一批山西作家,以至到五十年代中期,逐渐形成了以他为首的颇具特色的文学流派——“山药蛋派”。

19、从《荷花淀》看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

1945年春发表的《荷花淀》是孙犁短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代表作。作品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冀中白洋淀地区农村斗争中的一个侧面,深情地歌颂了白洋淀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们的战斗气概和乐观精神,是一曲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颂歌,也是一曲人民战争的凯歌。 小说仅仅五千字左右,却写得诗情画意,情趣盎然。故事情节单纯明快:白洋淀旁的水生嫂送丈夫参了军,她和女伴们相邀划船去探望各自刚参军的丈夫,归途中遇到日本鬼子大船的追赶,她们拼命把小船划进荷花淀里,恰好得到水生等水上游击队的救助,打沉了敌船,全歼了敌人,妇女们经受了一场战斗洗礼胜利而归。小说通过话别、探夫、遇敌、脱逃、伏击、胜利等情节的细致描绘,把我们带进了充满情意画意的美的艺术境界。小说呈现出一种清新优美、简洁明快、质朴自然的特色,洋溢着一种劳动人民深切真挚的人情美,艺术语言的音乐美和色彩明丽的绘画美。

在描写人物方面,小说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笔墨俭省,逼真传神,有声有色,栩栩如生。小说开头的月夜织席和夫妻话别的情景,就写得十分别致和传神。小说采取了散文的笔法来写作,灵活自由,有详有略,夫妻话别、敌我遭遇、打扫战场等重点场景的描写,有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有心理的刻画,动作的描绘,着意铺述,挥洒自如。

《荷花淀》的语言特别精炼和富于感情色彩,洋溢着诗情画意,充满着浓郁的抒情意味,具有散文的诗意美和音乐的韵律美。小说对白洋淀景物的描绘,采用了抒情、写意、象征、比拟等多种手法,颇有精彩之笔。有人把《荷花淀》比作一首情景交融的散文诗,一曲情意酣畅的交响乐,一幅意境清幽的水墨画,都是非常贴切的。茅盾在谈到孙犁创作风格时指出:“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他的小说好象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孙犁的《荷花淀》着意在诗、画、音乐般的境界的创造,有着一种特有的妩媚明丽的色彩,飘逸着一种诗意的理想和对新生活的追求。他的小说深深地吸引着国内外的广大读者,对一批中青年作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并且在五十年代初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


相关作文

  • 毕业论文写作指导作文12600字
  • 1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指导 主讲人:韩春萌 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研实践的能力体现,也检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依据之一.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事关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各类高校对此都高度重视.近年来一些毕业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抄袭现象严重.选题过于集中等等,因此有必要对 ...

  •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复习资料作文4100字
  • 42.1978年12月由芒克.北岛等在北京创办的<今天>,是新诗潮运动的一面旗帜. 朦胧诗论争中出现的"三个崛起",是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45.在改革开放后的30余年 ...

  • 2006年高考语文必读资料之一----巴金生平作文3400字
  • 2006年高考语文必读资料之一----巴金生平王光强 编辑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 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 .在1919年爆发的伟大的"五四"运动影响下,他开始大量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逐步接受反帝反封建.科学民主等进步思想. ...

  • 2015北京大学创意写作考研经验作文4400字
  • 2015年的三月,我有幸通过了北京大学创意写作研究生的初试和复试,终于解开了一直纠结于心的"北大情结".因为我是边复习考研边申请出国,在得知复试成绩后的一个星期,我刚好刷出了要求的雅思分数.回想几乎与考试书籍陪伴的半年,考研之路的艰辛,我想将复习经验写下来,希望能帮助到后来者.但 ...

  • 100正确地[中国现当代文学二](二)期末复习提纲作文7300字
  • <中国现当代文学>提要 --蔺瑞娟 第一次文代会召开的时间.确定的文艺总方针.指出的文艺总方向.P227 时间:1949年7月2日至19日 总方针: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 总方向:指出了建国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 ...

  • 九年级语文变脸备课资料作文300字
  • 备课资料 课文补遗 魏明伦简介: 1941年生于内江,9岁时迁居自贡,现居成都. 童年失学,九岁唱戏.1950年参加四川省自贡市川剧团,先后任演员.导演.编剧至今,川剧著名作家,被誉为"巴山鬼才",以<易胆大><四姑娘><巴山鬼才><岁岁 ...

  • 第10课 谈作文作文1800字
  • 教学目标 2. 过程与方法:小组交流.探讨.质疑思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敢于挑战权威.乐于创新的精神.养成刻苦推敲祖国语言文字"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关于如何作文所提出的主张,并进行质疑思辨. 课时安排 1课时. ...

  • 中国当代名人名言作文1300字
  • 张五常:"平生从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制度."(张五常-著名经济学家) 王蒙:"中国文学处在最好的时候."(王蒙-著名文学家) 王兆山:"纵做鬼,也幸福."(王兆山-山东作协主席) 王光亚:"中国人权是世界上最好的."(王光亚 ...

  •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下)作文20200字
  •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资料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 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 1.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