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阅卷作文8400字

初一作文

高考作文阅卷

淄博四中 王俊僮 第二卷各题评卷平均分

四13.28分 五、7.57分 六 11.85、10.16 七 42.43分 2009山东高考语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

请以“见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注重规范

多人,由于一卷双评,故相当于300人在8天之内评阅近140万份试卷,每人近5000份,每天每人600余份,但从阅卷的实际情况来说,前两天,尤其11号阅卷领导小组给各组下的指示是全天试评,因此阅卷量多数100份左右,建立大框架,到14号,各组明确任务,每人每天评阅800份,作为基本任务量,结果,14号下午1:30开始,到2:00左右,超过半数阅卷人员达到800份阅卷任务量,被网络强行限制。也就是说,上午从8点到11:50,中间两次休息,3个半小时,加下午半个小时,总共4个小时内,完成了800份,每小时200份,不到18秒一份试卷,同时要完成四个打分:考生应该呈现给阅卷老师怎样的作文才能得高分?

缺少或自拟题目扣2分(不在少数),错别字1个扣1 分(样卷中最多扣到6分),确定为抄袭判零分,字数每少50字扣1分。

书写潦草,思路不清,结构混乱,中心不明,语言苍白,内容空洞,立意低浅……这样的作文均在41分左右。注重平时各角度的规范训练。

审题依旧是重中之重

2009年山东命题作文“见证”,与08年话题作文“春来草自青”相比,审题难度大大降低——这一点已经

达成共识。命题初衷——“关注社会生活大事件”。

《现代汉语词典》对“见证”的解释:(1)动词,当场目睹可以作证。(2)名词,指见证人或可作证据的物品。如,他亲眼看见的,可以见证;历史是最好的见证。 命题组对于“见证”的理解定位强调:作动词解——“亲眼目睹,可以作证。” ⑴“见证”的主体——见证者: “我”,即写自我的生命历程、生活经历;同一时空范围内共同的见证者也可以使用“我们”。 “历史人物”,见证他所处时代的事件,历史,如“李白见证盛唐”“屈原见证楚国的灭亡”,书写历史范畴。

“事物”,历史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古城,废墟,作为某一段历史的见证,如“圆明园见证了中国近代的屈辱”,“金字塔”“柏林墙”等等,将事物拟人化。 ⑵见证的对象——被见证物 历史进程和历史事件;个人身边的事情,家庭、亲友,及和自己相关的人和事。 被见证物可以是客观事物(李白见证的“盛唐”),屈原见证的“楚国的灭亡”),也可以是历史进程、社会变迁(黄河见30年),也可以是某种品质、情操(旄节见证的苏武的“忠)。同时,对其有王玉强老师《鲁中晨报》约稿《见证:沉下身去了解中国》

从阅卷的实际情况来说,09年的作文审题难度的确降低,而且刚刚过去的2008,我们经历了很多,见证了很多,这也印证了命题关注“社会生活大事件”初衷。 但学生在写作中暴露出对“见证”一词把握并不准确,出现很大程度上“审题偏差”。

——理解偏差。理解为“鉴证”“可借鉴的”“印证”“证明” 不少学生写“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个个历史事件“鉴证”着。 ——见证的主体不准确。

“人民英雄纪念碑见证了英雄的丰功伟绩”,不符合“亲眼目睹”,纪念碑只能是一种对历史的印证,镌刻着某种历史的记忆。 更多的出现在书写历史范畴的作文中:追溯历史,李白的一句句豪放词章,让我们见证了盛唐的洒脱;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让我们见证了他的忧民;漠北雪原的孤独的背影,让我们见证了苏武的忠诚……“我们见证了历史”, 不符合“亲眼目睹”,理解错误。 滥用“我们”,“我们见证了盛唐,我们见证了近代屈辱,我们见证了中国的崛起和腾飞”,概念内涵不一致,理解有偏差。 ——主客体颠倒。“身残志坚见证了他的成功”,“三年的汗水见证自己了的成绩”等。 ——表意不明,不知所云。“见证是促进科技发展的动力,见证可以增强综合国力 ” “见证是一种洒脱,是对理想的追逐”(写李白)“见证是一种担当,是对民族的热爱”(写王昭君)“见证是一种力量,让我们变得坚强;见证是一种动力,让人勇于创新。见证让我们认识到了差距和不足,也认识到了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性,这一个个见证改变着我们的人生,书写着历史” „„“见证”怎会成为“担当”“动力”“力量”?令人费解,或说,考生只为扣题,“为写见证而见证”。

正确的表述或许可以理解为“从一个个见证的事件、人物中,见证人或后人得到了某种启发,获得了一种力量,从中认识到了差距和不足”。这样处理,倒可认为是对见证的理解升华,能增强文章表意的深刻性。

——只见不证。“2008,我们见证了地震,倒塌的房屋,亲人的泪水……2008,我门见证了奥运,金牌、欢呼……”,仔细推敲,生活中,我们经历了“地震”“奥运”——“有见”,但“证”的是什么?没有到位。 以上种种,在阅卷的过程中频频出现,根据评分原则,一律判为三类或四类卷,即41分以下(54—60一类卷;42—53二类卷;31—41三类卷;30以下四类卷)。 另外,见证理解准确,但罗列材料(“安能摧眉折证了苏子的洒脱……大量罗列历史人物或罗列历史事 所以,不论是怎样类型的作文,平时的写作教学中要注重审题指导,要加强对题目的深入理解,不能拿过一

个题目就写,应有针对性,不能仅限于命题、话题还是材料作文的类型辨别,加强理解,

注重思维训练

和语言表达。做到理解准确,点题精确,观点明确,思想倾向正确,力争写出深度

鼓励书写真情实感

2009年山东作文关注了08年的大事件,雪灾、地震、奥运、金融风暴,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者,有了这一命题,那么,2010年,将关注什么,确实值得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注意,今年山东的全运会,对于山东来说,自然是大事,明年会不会命一个

学生写作,应该积累生活,所以需要素材;应该构思,布局谋篇,所以需要写作的模式,不论新旧八股,好的都可以借鉴;需要语言,应该在行文中巧构语段,所以需要开头结尾、修辞技巧的巧妙恰当;需要个性,倡导创新,所以学生应该准中求新,稳中求变„„但有一条原则不能动摇,就是必须求真。假若为文而文,势必矫揉造作。大而空,假而空的污泥浊水便会遍地横流,写作也就成了学生的负担,写作教学更成了造假的流水线。

“见证”一题,叙事文体创作的倾向性非常强,从高考阅卷来说,考生写自己的生活——亲情、母爱、求学、友情等等,切入点小,“疲惫的身影”“苍老的面庞”“弯曲的脊背”“金黄的麦穗”“贫瘠的土地”“一个日记本”“一处伤疤”,青山绿水、花草树木皆为见证,文章娓娓道来,颇为感人。 论述性文体反而难以出新,从阅卷的实际操作过程,记叙文的确常使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给出的标准卷,以及专家点评也都有倡导的倾向,鼓励学生书写真情,避免假大空。

附 见证:沉下身去了解中国

——2009年山东卷作文评述

王玉强

最近看了人民网一篇时评,题目是《改革开放的新一代,沉下去了解中国》。文章开篇说:“出生并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时代,他们享受了这场巨大变革带来的巨大进步,也见证着这场伟大运动引发的巨大改变。从小人书到哈里·波特,从大大泡泡糖到哈根达斯„„改革开放30年,很多记忆而与他们切身相关。”文章还引用了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的一句话,要让年青一代“肯沉下身去了解中国”。

我觉得山东卷的作文题——见证,就是引导年青人“沉下身去了解中国”的见证。如何沉下去?作为90后的学生就是要俯下身去,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了解这片我们的祖先、我们、我们的后代都朝暮于斯的土地,去体察悲欢,体验血脉,体味底层,体悟进步,感恩社会,回味变化„„

关于高考作文的命题,向来说法纷纭。如何算是好题?简单一点就是考生必须要有话可说,复杂一点就是既要境界高远,又要脚踏实地。这让我想到了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一句名言:“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我觉得可以改变一下,运用到高考作文命题中,就是既要贴在现实的地面步行,又要在精神的云端里跳舞。这样才算真正优秀的作文题目。 去年的“春来草自青”有些“在云端跳舞”的味道,而“见证”是“贴在地面步行”的作文题,可见,真正达到两者的结合,是十分困难的。我在这里只是想像而已。我觉得今年的“见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社会,关注现实。

可喜的是,现在的高考作文命题不再是“大学敲门砖,无一忧国忧民的‘忧’字”,不再是“篇篇都能套用屈原、陶潜的古人荟萃”,不再是“光罗列排比、比喻的句式辞藻”,不再是“人人看不懂的深奥冷僻的理性辞句”。现在的高考作文开启了写社会、写现实、写自我、写人生、写过程、写当代生活的新时代。

而山东卷“见证”就是以此为出发点的。见证,是现实与历史的影像记录,是人们在前行路上的回顾与思考,是不经意间发现的一枚家庭老照片,是人生坐标上的一抹情感表白。这个作文题看似简单,但真正达到内容上的深刻与语言上的完美,并不简单。

平心而论,这个命题作文审题难度确实小了。与近几年山东卷作文凸现的比喻性、辩证性、多概念的命题思路,如“双赢的智慧”“星星与尘埃”“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春来草自青”相比较,审题的难度确实容易了,选材的角度确实广了,贴近生活的距离确实近了。

就在高考当天,《鲁中晨报》的记者来约稿,让我谈谈今年山东卷的作文题。为了慎重起见,我抓紧查了词典对“见证”的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见证”的:(1)动词,当场目睹可以作证。(2)名词,指见证人或可作证据的物品。如,他亲眼看见的,可以见证;历史是最好的见证。

高考作文提示是这样:“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的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提示说明了两点:一是我们的经历见证,可以突出人生的悲欢与社会的变化;二是许多人与事物成为历史的记忆与见证。

这个作文题的一大优势就是选材面广,十分开阔。我在《鲁中晨报》的约稿中这样评述:

题目可以从“小”处落笔:可以写自己经历的或看到的生活,来见证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与思想的变化;可以写家庭在改革开放30年中吃、穿、住、行的变化,见证发展的成果;可以写自己在农村或在城市看到的发展的精神风貌;可以写生活中特殊的事件,如采访一个农民工,见证他们的生活状况;还可以写某一物件,如相

机的变化,裙子的变化、鞋子的变化,房子的变化,家电的变化,从自行车到私人汽车的变化,乘D 车看火车的变化等等,来见证生活的、物质的、精神的进步。还可以从“大”处选材。因为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历史包含的范围很广,凡是过去的事实都是历史,历史事实里的人与事物是最好的见证。可见,可供选材的内容很多。可以写现代化的深圳,见证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可以写遵义会议会址里红军的草鞋与草帽,见证红军精神;可以写圆明园遗址,见证八国联军的侵略,反思落后就要挨打;可以写汶川地震,人们的倾力支援,见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境界;可以写北京奥运会的召开,见证中国的文化与文明,见证中国的强大与崛起等等。

可能出于语文教师的特殊习惯,我每看到一个作文题,总在自问:如果让我写,我要写些什么呢?学生又要写些什么呢?于是为了尝试,我写了一篇下水作文,放在了高考作文评述之后。我在文章里写了一段见证邓小平魄力与责任的文字:

日本的樱花可以见证,新干线可以见证。邓小平在1978年访问日本,乘坐新干线从东京去关西的高速列车上,有人问他有何感想。他说:“快,真快!就像后边有鞭子赶着似的!这就是我们需要的速度。我明白什么叫现代化了。”深圳特区可以见证,南方椰风可以见证。1992年退休的邓小平还关心国家的发展,大胆提出:“胆子要大一点,步子要快一点。”南巡讲话确定了中国改革开放100年不动摇的目标。

小岗村十几位农民的手印,见证了改革的艰难;深圳特区的摩天大厦,见证了“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的魄力;世界船王华人富商包玉刚,见证了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的雄才伟略。那是1981年他想用他父亲的名字,在北京投资“兆龙饭店”,并捐献祖国1000万,是邓小平力排众议,允许用个人名字命名,并接受捐赠。我们见证了什么?见证了邓小平像火山一样的魄力,解决了“挨打”更要解决“挨饿”的责任,因为他心中有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的责任。

最近,我又看了山东省高考作文阅卷中的14份试评样卷,大体分为三类:一类是较好的文章,其特点是:十分地扣题,写现实必须是我们见证了什么,写历史必须是人与物来见证;语言优美,事例充分,逻辑性强,具有真情实感等。这些文章大都围绕“提示”而展开。有不少符合要求的记叙性文章,其语言描写细腻,感情真挚动人,用自己的经历见证亲情,见证悲欢,见证生活的变化,得分较高。有一些议论性文章也十分地扣题,其行文的层次性与逻辑性较强,其见证的角度清新而又有深度,也得了较高的分数。

第二类是一般性的文章,得分一般在42至50分之间。其特点是基本扣题,具体看也写了人与物的见证,但罗列事例,阐发不深刻;运用古代事例比较多,没有一定的观点,事例内部联系不密切;有的也写了现实,如地震、奥运,但只是概括分析,细节不细,观点不明,仅仅是罗列现象等等。

第三类是不太扣题的文章,在40分以下。其主要问题是:光写见证,谁见证谁不清楚;光写历史是见证,没有突出人与事物见证什么;有的还弄反了,成了“勇于见证历史”;有的还提倡“学会见证”等等。这些考生关键是审题不清,到底谁在见证?谁见证谁?见证是为了什么?都不清楚。这说明考生还是没有真正读懂“提示语”,没有理解“见证”的真正含义。

这个作文题给予我们两点启示:一是关注“自我”价值。就是让考生本人关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关注自己眼中的世界,关注自己对生活、对现实、对世界的看法与价值认同。侧重记叙性文章的引导,侧重自我观照,这是一个变化。二是关注社会价值。就是让考生时时地关注社会发展,时代进步,把自己与家庭、现实、社会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文章才有了意义,才有了核心价值取向。

但愿命题者“沉下身去”了解中国对未来人才的需求,命制符合时代要求的作文题;同时作为90后的考生、未来新一代也要“沉下身去”了解中国的过去与现在,勇敢承担起未来的责任。

附:考场优秀作文两篇

见证

姥姥去世后,她的君子兰一直养在我家。每次看到它,叶子墨绿而浑厚,我都觉得它是我跟姥姥在一起生活的见证。

爸爸把姥姥的屋子收拾出来,那盆君子兰开得灿然,我坐在角落里抱着它,任凭记忆翻滚,似被抛弃,那九年里的慈爱而温绵的身影被一点点撕裂。

“是吗?也许你和爸爸根本没有尽力。”每次谈到姥姥,我就毫不客气地对妈妈说。妈妈的眼里闪着微光。 那日,我们又吵起来。我忍着泪,回头,看到君子兰开得又是那样灿然,露水没有化去,像妈妈的眼睛,闪着温柔而失落的光。那一刻,光中带着责备。我看妈妈,头发斑白,头微微低着,突然地,我抱住妈妈。那一刻,我想我明白了。

姥姥见证了我的成长,也见证了妈妈的成长。我抱着君子兰,它见证我们的爱。我的指责,我的难过,仅仅

是记忆停留在那一刻,我反复回忆,对我和妈妈同样带来痛苦。见证,也许不仅仅是一种经历,一种爱的复刻,见证是要我们在见证中寻找成长的出口,寻找经历中我们应铭记应借鉴的东西。见证的目的,在于我们下一步的成长。

升入高中那年,我捧起老君子兰身边长出的小君子兰,给爸爸看。爸爸说:“它就是你。”我抬头望小区的嘈杂的街道。孩子们打打闹闹。大槐树下,小槐树成荫。父母见证了我的成长,而我将会见证我的将来。这个世界的未来一代一代,而在这种见证中,我们应该感受幸福,储存幸福,再带给将来的人幸福,而不是在见证中沉溺悲痛,责怪历史。

昨天,我又拉起妈妈的手。高中三年,历史课本见证了我们艰苦而辛酸的抗日史,语文课本见证了哲人的缄言。经历2008年的地震雪灾、经济危机,然而我们仍然能够微笑,我们拉着手,走向那片每日散步的花园,微笑,勇敢迈步。因为见证那些悲痛更令我们现在学会幸福,学会微笑。

我用力握握妈妈的手,穿过树荫,见证那些悲悲喜喜,然后穿过一片名为不朽的花林……

【简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一篇好的文章,要有五色(青、黄、赤、白、黑)呈其形,有五音(宫、商、角、徵、羽)配其声,有五性(喜、怒、欲、惧、忧)彰其情。而结合本文,我们更加理解了这段文字。作为记叙文,本文不论是扣题,呈现“见证”,还是情感发展,都不是在一个平面上,而是步步深化,步步升华。这是十分难得的一篇佳作。

本文的核心,还是见证成长。有物的见证——君子兰;有人的见证——姥姥、爸爸、妈妈。成长在哪里?开始是质疑“爸妈没尽力”;之后是理解“抱住妈妈”;之后是觉悟,自己就是“小君子兰”,肩负着“给人带来幸福”的使命,于是“拉起、用力握握”妈妈的手。这是由抱怨到理解的成长,这是由感性到觉醒的成长,这是由旁观到行动的成长。

本文在写法上优点颇多。一是借物抒怀。借助君子兰,借助小槐树,借助不朽的花林,来展现过程,这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一条景物线。二是以情动人。由怒而忧,由忧而喜,“情”字始终洋溢其中。这是作者精心雕琢的一条情感线。三是由实到虚。就是开始实写,后文侧重理性,侧重对见证的理解,深味承传的使命。这是作者情感变化、理性升华、见证成长的一条理性线。(王玉强)

见证

就像四季的交替,见证了万物的荣与辱;就像河流,见证了大地的起与伏。世间的一切都无时无刻不在见证,在感悟。见证,使一个人变得成熟,使一个民族变得团结,使一个国家变得强大。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见证了灾难与感动,见证了成功与自豪,见证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串中国人将永远铭记的数字,这一瞬,无数同胞失去了学校,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甚至失去了生命。灾难袭来的那一瞬,举国震惊,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谁也没想到灾难会降临到自己头上,也没有人能想到,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中国人表现出的关爱与坚强,竟会令世界为之感动。唐山自助救援的十三个农民兄弟,为抢救群众累死在第一线的小士兵武文斌,还有那用身躯护住学生的英雄教师谭千秋,这一个个原本普通的名字,却感动了中国,国人见证了他们的无私,同时也从他们的行动中获得了中华崛起之信心和民族兴旺之希望。

见证灾难,感受大灾来临之际从人们内心深处喷薄而出的乐观与坚强,爱与希望。

2008年8月8日20时,那一刻,中国成为世界的焦点,当千人击缶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时,当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在那梦幻般的长卷中一一呈现时,当李宁化作飞人点燃熊熊圣火时,电视机前的我们所感受到的只有骄傲和荣耀。我们骄傲,骄傲于自己有幸见证中国今日的成就;我们荣耀,荣耀于“我是中国人” 的身份。

见证成功,感受万众瞩目时的自豪与骄傲,感受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荣耀感与成就感。

生活中还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去见证,去铭记,去感受。过去的一年,我们见证了悲与喜的感动;过去的30年我们的父辈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60年里,我们的爷爷奶奶们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和建设„„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历史发展的必须。没有了人们的见证,历史无法发展,也无法供人回忆。

见证历史,让历史在人们的见证下趋于完整,让中华民族在历史的见证中走向辉煌。

【简评】本文从表面看,是一篇很平常的文章,仔细分析却发现,文章从开篇到结尾都扣准了“我们见证”这一角度,选取了两个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具体事件,仔细陈述,娓娓道来,结构层次清晰而渐成递进。因此本文是一篇十分扣题、比较规范的议论文。

本文突出的特点:一是呈现了见证的过程,递进式结构明显。从文章层次看,明显呈现递进过程。是由“见证灾难”到“见证成功”的递进,是由“过去一年”到“改革开放30年,新中国成立60年”的递进。从具体段落看,也呈递进态势。具体是:地震——灾难——关爱无私;奥运——成功——自豪骄傲。二是观点明确,用例成熟。议论文一定要有观点,本文的观点是“见证,使一个人变得成熟,使一个民族变得团结,使一个国家变得强大。”用例也十分规范,尽管用了大家熟悉的事例,但却抓住了核心的东西。如,唐山十三个兄弟、武文斌、谭千秋等,他们让我们见证了什么叫无私;千人击缶、梦幻长卷、飞人李宁,他们让我们见证了什么是自豪。只是最后的文字略嫌单薄,但也概括到了“30年”“60年”的意义,这样就回扣了“国家变得强大”的观点。(王玉强)

高考作文阅卷

淄博四中 王俊僮 第二卷各题评卷平均分

四13.28分 五、7.57分 六 11.85、10.16 七 42.43分 2009山东高考语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

请以“见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注重规范

多人,由于一卷双评,故相当于300人在8天之内评阅近140万份试卷,每人近5000份,每天每人600余份,但从阅卷的实际情况来说,前两天,尤其11号阅卷领导小组给各组下的指示是全天试评,因此阅卷量多数100份左右,建立大框架,到14号,各组明确任务,每人每天评阅800份,作为基本任务量,结果,14号下午1:30开始,到2:00左右,超过半数阅卷人员达到800份阅卷任务量,被网络强行限制。也就是说,上午从8点到11:50,中间两次休息,3个半小时,加下午半个小时,总共4个小时内,完成了800份,每小时200份,不到18秒一份试卷,同时要完成四个打分:考生应该呈现给阅卷老师怎样的作文才能得高分?

缺少或自拟题目扣2分(不在少数),错别字1个扣1 分(样卷中最多扣到6分),确定为抄袭判零分,字数每少50字扣1分。

书写潦草,思路不清,结构混乱,中心不明,语言苍白,内容空洞,立意低浅……这样的作文均在41分左右。注重平时各角度的规范训练。

审题依旧是重中之重

2009年山东命题作文“见证”,与08年话题作文“春来草自青”相比,审题难度大大降低——这一点已经

达成共识。命题初衷——“关注社会生活大事件”。

《现代汉语词典》对“见证”的解释:(1)动词,当场目睹可以作证。(2)名词,指见证人或可作证据的物品。如,他亲眼看见的,可以见证;历史是最好的见证。 命题组对于“见证”的理解定位强调:作动词解——“亲眼目睹,可以作证。” ⑴“见证”的主体——见证者: “我”,即写自我的生命历程、生活经历;同一时空范围内共同的见证者也可以使用“我们”。 “历史人物”,见证他所处时代的事件,历史,如“李白见证盛唐”“屈原见证楚国的灭亡”,书写历史范畴。

“事物”,历史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古城,废墟,作为某一段历史的见证,如“圆明园见证了中国近代的屈辱”,“金字塔”“柏林墙”等等,将事物拟人化。 ⑵见证的对象——被见证物 历史进程和历史事件;个人身边的事情,家庭、亲友,及和自己相关的人和事。 被见证物可以是客观事物(李白见证的“盛唐”),屈原见证的“楚国的灭亡”),也可以是历史进程、社会变迁(黄河见30年),也可以是某种品质、情操(旄节见证的苏武的“忠)。同时,对其有王玉强老师《鲁中晨报》约稿《见证:沉下身去了解中国》

从阅卷的实际情况来说,09年的作文审题难度的确降低,而且刚刚过去的2008,我们经历了很多,见证了很多,这也印证了命题关注“社会生活大事件”初衷。 但学生在写作中暴露出对“见证”一词把握并不准确,出现很大程度上“审题偏差”。

——理解偏差。理解为“鉴证”“可借鉴的”“印证”“证明” 不少学生写“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个个历史事件“鉴证”着。 ——见证的主体不准确。

“人民英雄纪念碑见证了英雄的丰功伟绩”,不符合“亲眼目睹”,纪念碑只能是一种对历史的印证,镌刻着某种历史的记忆。 更多的出现在书写历史范畴的作文中:追溯历史,李白的一句句豪放词章,让我们见证了盛唐的洒脱;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让我们见证了他的忧民;漠北雪原的孤独的背影,让我们见证了苏武的忠诚……“我们见证了历史”, 不符合“亲眼目睹”,理解错误。 滥用“我们”,“我们见证了盛唐,我们见证了近代屈辱,我们见证了中国的崛起和腾飞”,概念内涵不一致,理解有偏差。 ——主客体颠倒。“身残志坚见证了他的成功”,“三年的汗水见证自己了的成绩”等。 ——表意不明,不知所云。“见证是促进科技发展的动力,见证可以增强综合国力 ” “见证是一种洒脱,是对理想的追逐”(写李白)“见证是一种担当,是对民族的热爱”(写王昭君)“见证是一种力量,让我们变得坚强;见证是一种动力,让人勇于创新。见证让我们认识到了差距和不足,也认识到了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性,这一个个见证改变着我们的人生,书写着历史” „„“见证”怎会成为“担当”“动力”“力量”?令人费解,或说,考生只为扣题,“为写见证而见证”。

正确的表述或许可以理解为“从一个个见证的事件、人物中,见证人或后人得到了某种启发,获得了一种力量,从中认识到了差距和不足”。这样处理,倒可认为是对见证的理解升华,能增强文章表意的深刻性。

——只见不证。“2008,我们见证了地震,倒塌的房屋,亲人的泪水……2008,我门见证了奥运,金牌、欢呼……”,仔细推敲,生活中,我们经历了“地震”“奥运”——“有见”,但“证”的是什么?没有到位。 以上种种,在阅卷的过程中频频出现,根据评分原则,一律判为三类或四类卷,即41分以下(54—60一类卷;42—53二类卷;31—41三类卷;30以下四类卷)。 另外,见证理解准确,但罗列材料(“安能摧眉折证了苏子的洒脱……大量罗列历史人物或罗列历史事 所以,不论是怎样类型的作文,平时的写作教学中要注重审题指导,要加强对题目的深入理解,不能拿过一

个题目就写,应有针对性,不能仅限于命题、话题还是材料作文的类型辨别,加强理解,

注重思维训练

和语言表达。做到理解准确,点题精确,观点明确,思想倾向正确,力争写出深度

鼓励书写真情实感

2009年山东作文关注了08年的大事件,雪灾、地震、奥运、金融风暴,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者,有了这一命题,那么,2010年,将关注什么,确实值得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注意,今年山东的全运会,对于山东来说,自然是大事,明年会不会命一个

学生写作,应该积累生活,所以需要素材;应该构思,布局谋篇,所以需要写作的模式,不论新旧八股,好的都可以借鉴;需要语言,应该在行文中巧构语段,所以需要开头结尾、修辞技巧的巧妙恰当;需要个性,倡导创新,所以学生应该准中求新,稳中求变„„但有一条原则不能动摇,就是必须求真。假若为文而文,势必矫揉造作。大而空,假而空的污泥浊水便会遍地横流,写作也就成了学生的负担,写作教学更成了造假的流水线。

“见证”一题,叙事文体创作的倾向性非常强,从高考阅卷来说,考生写自己的生活——亲情、母爱、求学、友情等等,切入点小,“疲惫的身影”“苍老的面庞”“弯曲的脊背”“金黄的麦穗”“贫瘠的土地”“一个日记本”“一处伤疤”,青山绿水、花草树木皆为见证,文章娓娓道来,颇为感人。 论述性文体反而难以出新,从阅卷的实际操作过程,记叙文的确常使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给出的标准卷,以及专家点评也都有倡导的倾向,鼓励学生书写真情,避免假大空。

附 见证:沉下身去了解中国

——2009年山东卷作文评述

王玉强

最近看了人民网一篇时评,题目是《改革开放的新一代,沉下去了解中国》。文章开篇说:“出生并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时代,他们享受了这场巨大变革带来的巨大进步,也见证着这场伟大运动引发的巨大改变。从小人书到哈里·波特,从大大泡泡糖到哈根达斯„„改革开放30年,很多记忆而与他们切身相关。”文章还引用了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的一句话,要让年青一代“肯沉下身去了解中国”。

我觉得山东卷的作文题——见证,就是引导年青人“沉下身去了解中国”的见证。如何沉下去?作为90后的学生就是要俯下身去,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了解这片我们的祖先、我们、我们的后代都朝暮于斯的土地,去体察悲欢,体验血脉,体味底层,体悟进步,感恩社会,回味变化„„

关于高考作文的命题,向来说法纷纭。如何算是好题?简单一点就是考生必须要有话可说,复杂一点就是既要境界高远,又要脚踏实地。这让我想到了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一句名言:“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我觉得可以改变一下,运用到高考作文命题中,就是既要贴在现实的地面步行,又要在精神的云端里跳舞。这样才算真正优秀的作文题目。 去年的“春来草自青”有些“在云端跳舞”的味道,而“见证”是“贴在地面步行”的作文题,可见,真正达到两者的结合,是十分困难的。我在这里只是想像而已。我觉得今年的“见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社会,关注现实。

可喜的是,现在的高考作文命题不再是“大学敲门砖,无一忧国忧民的‘忧’字”,不再是“篇篇都能套用屈原、陶潜的古人荟萃”,不再是“光罗列排比、比喻的句式辞藻”,不再是“人人看不懂的深奥冷僻的理性辞句”。现在的高考作文开启了写社会、写现实、写自我、写人生、写过程、写当代生活的新时代。

而山东卷“见证”就是以此为出发点的。见证,是现实与历史的影像记录,是人们在前行路上的回顾与思考,是不经意间发现的一枚家庭老照片,是人生坐标上的一抹情感表白。这个作文题看似简单,但真正达到内容上的深刻与语言上的完美,并不简单。

平心而论,这个命题作文审题难度确实小了。与近几年山东卷作文凸现的比喻性、辩证性、多概念的命题思路,如“双赢的智慧”“星星与尘埃”“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春来草自青”相比较,审题的难度确实容易了,选材的角度确实广了,贴近生活的距离确实近了。

就在高考当天,《鲁中晨报》的记者来约稿,让我谈谈今年山东卷的作文题。为了慎重起见,我抓紧查了词典对“见证”的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见证”的:(1)动词,当场目睹可以作证。(2)名词,指见证人或可作证据的物品。如,他亲眼看见的,可以见证;历史是最好的见证。

高考作文提示是这样:“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的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提示说明了两点:一是我们的经历见证,可以突出人生的悲欢与社会的变化;二是许多人与事物成为历史的记忆与见证。

这个作文题的一大优势就是选材面广,十分开阔。我在《鲁中晨报》的约稿中这样评述:

题目可以从“小”处落笔:可以写自己经历的或看到的生活,来见证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与思想的变化;可以写家庭在改革开放30年中吃、穿、住、行的变化,见证发展的成果;可以写自己在农村或在城市看到的发展的精神风貌;可以写生活中特殊的事件,如采访一个农民工,见证他们的生活状况;还可以写某一物件,如相

机的变化,裙子的变化、鞋子的变化,房子的变化,家电的变化,从自行车到私人汽车的变化,乘D 车看火车的变化等等,来见证生活的、物质的、精神的进步。还可以从“大”处选材。因为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历史包含的范围很广,凡是过去的事实都是历史,历史事实里的人与事物是最好的见证。可见,可供选材的内容很多。可以写现代化的深圳,见证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可以写遵义会议会址里红军的草鞋与草帽,见证红军精神;可以写圆明园遗址,见证八国联军的侵略,反思落后就要挨打;可以写汶川地震,人们的倾力支援,见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境界;可以写北京奥运会的召开,见证中国的文化与文明,见证中国的强大与崛起等等。

可能出于语文教师的特殊习惯,我每看到一个作文题,总在自问:如果让我写,我要写些什么呢?学生又要写些什么呢?于是为了尝试,我写了一篇下水作文,放在了高考作文评述之后。我在文章里写了一段见证邓小平魄力与责任的文字:

日本的樱花可以见证,新干线可以见证。邓小平在1978年访问日本,乘坐新干线从东京去关西的高速列车上,有人问他有何感想。他说:“快,真快!就像后边有鞭子赶着似的!这就是我们需要的速度。我明白什么叫现代化了。”深圳特区可以见证,南方椰风可以见证。1992年退休的邓小平还关心国家的发展,大胆提出:“胆子要大一点,步子要快一点。”南巡讲话确定了中国改革开放100年不动摇的目标。

小岗村十几位农民的手印,见证了改革的艰难;深圳特区的摩天大厦,见证了“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的魄力;世界船王华人富商包玉刚,见证了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的雄才伟略。那是1981年他想用他父亲的名字,在北京投资“兆龙饭店”,并捐献祖国1000万,是邓小平力排众议,允许用个人名字命名,并接受捐赠。我们见证了什么?见证了邓小平像火山一样的魄力,解决了“挨打”更要解决“挨饿”的责任,因为他心中有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的责任。

最近,我又看了山东省高考作文阅卷中的14份试评样卷,大体分为三类:一类是较好的文章,其特点是:十分地扣题,写现实必须是我们见证了什么,写历史必须是人与物来见证;语言优美,事例充分,逻辑性强,具有真情实感等。这些文章大都围绕“提示”而展开。有不少符合要求的记叙性文章,其语言描写细腻,感情真挚动人,用自己的经历见证亲情,见证悲欢,见证生活的变化,得分较高。有一些议论性文章也十分地扣题,其行文的层次性与逻辑性较强,其见证的角度清新而又有深度,也得了较高的分数。

第二类是一般性的文章,得分一般在42至50分之间。其特点是基本扣题,具体看也写了人与物的见证,但罗列事例,阐发不深刻;运用古代事例比较多,没有一定的观点,事例内部联系不密切;有的也写了现实,如地震、奥运,但只是概括分析,细节不细,观点不明,仅仅是罗列现象等等。

第三类是不太扣题的文章,在40分以下。其主要问题是:光写见证,谁见证谁不清楚;光写历史是见证,没有突出人与事物见证什么;有的还弄反了,成了“勇于见证历史”;有的还提倡“学会见证”等等。这些考生关键是审题不清,到底谁在见证?谁见证谁?见证是为了什么?都不清楚。这说明考生还是没有真正读懂“提示语”,没有理解“见证”的真正含义。

这个作文题给予我们两点启示:一是关注“自我”价值。就是让考生本人关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关注自己眼中的世界,关注自己对生活、对现实、对世界的看法与价值认同。侧重记叙性文章的引导,侧重自我观照,这是一个变化。二是关注社会价值。就是让考生时时地关注社会发展,时代进步,把自己与家庭、现实、社会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文章才有了意义,才有了核心价值取向。

但愿命题者“沉下身去”了解中国对未来人才的需求,命制符合时代要求的作文题;同时作为90后的考生、未来新一代也要“沉下身去”了解中国的过去与现在,勇敢承担起未来的责任。

附:考场优秀作文两篇

见证

姥姥去世后,她的君子兰一直养在我家。每次看到它,叶子墨绿而浑厚,我都觉得它是我跟姥姥在一起生活的见证。

爸爸把姥姥的屋子收拾出来,那盆君子兰开得灿然,我坐在角落里抱着它,任凭记忆翻滚,似被抛弃,那九年里的慈爱而温绵的身影被一点点撕裂。

“是吗?也许你和爸爸根本没有尽力。”每次谈到姥姥,我就毫不客气地对妈妈说。妈妈的眼里闪着微光。 那日,我们又吵起来。我忍着泪,回头,看到君子兰开得又是那样灿然,露水没有化去,像妈妈的眼睛,闪着温柔而失落的光。那一刻,光中带着责备。我看妈妈,头发斑白,头微微低着,突然地,我抱住妈妈。那一刻,我想我明白了。

姥姥见证了我的成长,也见证了妈妈的成长。我抱着君子兰,它见证我们的爱。我的指责,我的难过,仅仅

是记忆停留在那一刻,我反复回忆,对我和妈妈同样带来痛苦。见证,也许不仅仅是一种经历,一种爱的复刻,见证是要我们在见证中寻找成长的出口,寻找经历中我们应铭记应借鉴的东西。见证的目的,在于我们下一步的成长。

升入高中那年,我捧起老君子兰身边长出的小君子兰,给爸爸看。爸爸说:“它就是你。”我抬头望小区的嘈杂的街道。孩子们打打闹闹。大槐树下,小槐树成荫。父母见证了我的成长,而我将会见证我的将来。这个世界的未来一代一代,而在这种见证中,我们应该感受幸福,储存幸福,再带给将来的人幸福,而不是在见证中沉溺悲痛,责怪历史。

昨天,我又拉起妈妈的手。高中三年,历史课本见证了我们艰苦而辛酸的抗日史,语文课本见证了哲人的缄言。经历2008年的地震雪灾、经济危机,然而我们仍然能够微笑,我们拉着手,走向那片每日散步的花园,微笑,勇敢迈步。因为见证那些悲痛更令我们现在学会幸福,学会微笑。

我用力握握妈妈的手,穿过树荫,见证那些悲悲喜喜,然后穿过一片名为不朽的花林……

【简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一篇好的文章,要有五色(青、黄、赤、白、黑)呈其形,有五音(宫、商、角、徵、羽)配其声,有五性(喜、怒、欲、惧、忧)彰其情。而结合本文,我们更加理解了这段文字。作为记叙文,本文不论是扣题,呈现“见证”,还是情感发展,都不是在一个平面上,而是步步深化,步步升华。这是十分难得的一篇佳作。

本文的核心,还是见证成长。有物的见证——君子兰;有人的见证——姥姥、爸爸、妈妈。成长在哪里?开始是质疑“爸妈没尽力”;之后是理解“抱住妈妈”;之后是觉悟,自己就是“小君子兰”,肩负着“给人带来幸福”的使命,于是“拉起、用力握握”妈妈的手。这是由抱怨到理解的成长,这是由感性到觉醒的成长,这是由旁观到行动的成长。

本文在写法上优点颇多。一是借物抒怀。借助君子兰,借助小槐树,借助不朽的花林,来展现过程,这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一条景物线。二是以情动人。由怒而忧,由忧而喜,“情”字始终洋溢其中。这是作者精心雕琢的一条情感线。三是由实到虚。就是开始实写,后文侧重理性,侧重对见证的理解,深味承传的使命。这是作者情感变化、理性升华、见证成长的一条理性线。(王玉强)

见证

就像四季的交替,见证了万物的荣与辱;就像河流,见证了大地的起与伏。世间的一切都无时无刻不在见证,在感悟。见证,使一个人变得成熟,使一个民族变得团结,使一个国家变得强大。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见证了灾难与感动,见证了成功与自豪,见证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串中国人将永远铭记的数字,这一瞬,无数同胞失去了学校,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甚至失去了生命。灾难袭来的那一瞬,举国震惊,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谁也没想到灾难会降临到自己头上,也没有人能想到,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中国人表现出的关爱与坚强,竟会令世界为之感动。唐山自助救援的十三个农民兄弟,为抢救群众累死在第一线的小士兵武文斌,还有那用身躯护住学生的英雄教师谭千秋,这一个个原本普通的名字,却感动了中国,国人见证了他们的无私,同时也从他们的行动中获得了中华崛起之信心和民族兴旺之希望。

见证灾难,感受大灾来临之际从人们内心深处喷薄而出的乐观与坚强,爱与希望。

2008年8月8日20时,那一刻,中国成为世界的焦点,当千人击缶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时,当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在那梦幻般的长卷中一一呈现时,当李宁化作飞人点燃熊熊圣火时,电视机前的我们所感受到的只有骄傲和荣耀。我们骄傲,骄傲于自己有幸见证中国今日的成就;我们荣耀,荣耀于“我是中国人” 的身份。

见证成功,感受万众瞩目时的自豪与骄傲,感受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荣耀感与成就感。

生活中还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去见证,去铭记,去感受。过去的一年,我们见证了悲与喜的感动;过去的30年我们的父辈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60年里,我们的爷爷奶奶们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和建设„„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历史发展的必须。没有了人们的见证,历史无法发展,也无法供人回忆。

见证历史,让历史在人们的见证下趋于完整,让中华民族在历史的见证中走向辉煌。

【简评】本文从表面看,是一篇很平常的文章,仔细分析却发现,文章从开篇到结尾都扣准了“我们见证”这一角度,选取了两个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具体事件,仔细陈述,娓娓道来,结构层次清晰而渐成递进。因此本文是一篇十分扣题、比较规范的议论文。

本文突出的特点:一是呈现了见证的过程,递进式结构明显。从文章层次看,明显呈现递进过程。是由“见证灾难”到“见证成功”的递进,是由“过去一年”到“改革开放30年,新中国成立60年”的递进。从具体段落看,也呈递进态势。具体是:地震——灾难——关爱无私;奥运——成功——自豪骄傲。二是观点明确,用例成熟。议论文一定要有观点,本文的观点是“见证,使一个人变得成熟,使一个民族变得团结,使一个国家变得强大。”用例也十分规范,尽管用了大家熟悉的事例,但却抓住了核心的东西。如,唐山十三个兄弟、武文斌、谭千秋等,他们让我们见证了什么叫无私;千人击缶、梦幻长卷、飞人李宁,他们让我们见证了什么是自豪。只是最后的文字略嫌单薄,但也概括到了“30年”“60年”的意义,这样就回扣了“国家变得强大”的观点。(王玉强)


相关作文

  • 不会"智子疑邻"高考作文评卷老师的阅卷心得作文1200字
  • 新华网武汉6月19日电(记者李鹏翔)今年高考作文题目是从"智子疑邻"的寓言出发,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文章.由于此题带有很强的思辩色彩,普遍被认为难度较以往有所增加,作为高考中分值最大的主观试题,作文阅卷更受到了广大考生和家长的关注.18日,在 ...

  • 2013北京高考满分作文有8篇作文1000字
  • 2013北京高考满分作文有8篇 北京市高考语文网上阅卷工作已于6月18日结束,6月18日,2013年北京高考语文阅卷组发布消息,2013年北京语文考生的平均分数约为102分,较2012年高出1.5分.共有8篇满分作文,但新题型"古文理解"的平均分只有0.6分.预计各科成绩将于本月 ...

  • 一高考作文阅卷老师的自述作文1200字
  • 新华网武汉7月18日电文章,自古以来就是书生的安身之本,60分的作文题无疑是高考中最大分值的主观题,作文的阅卷评分作为整个评阅工作中难度最大.最为敏感的部分,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所密切关注.日前正值高考阅卷工作最为紧张之时,记者来到湖北省招生大厦内设的全省语文阅卷点,了解试卷阅评情况,一位从事高考作文阅 ...

  • 不考不知有多难江苏阅卷老师自考作文作文1800字
  • 提升高考作文阅卷质量的创举 江苏高考阅卷语文学科组组长 何永康 高考作文的阅卷质量,受到社会的热烈关注.本阅卷点20多年来为提升作文阅卷质量做了许多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年阅卷之初,作文组副组长王栋生老师提出一个设想:请每一位作文阅卷老师先写一篇"下水作文",当一回" ...

  • 高考语文阅卷老师谈高考作文作文6400字
  • 高考语文阅卷老师谈高考作文 崔俊杰 [崔俊杰,山东省高考作文阅卷教师,山东省高考语文优秀阅卷教师:烟台市"十大优秀读书人物",烟台市芝罘区作协监事长:<当代中学生报><考试报><语文周报><语文学习报><少年素质教育报> ...

  • 高考作文要避免六大"硬伤"作文1500字
  • 经验中转站,是教育心得的发散区.在这里,我们想倾听你的育才经验,并希望通过我们的传播,使更多的人有信心做得更好. 高考复习目前已经进入冲击阶段.在高考语文卷(150分)中,作文占有不小的比例(50分).作文成功了,从一定程度上意味着高考语文的成功.如何保证拿到高分,最大程度避免失分,本报特别邀请杭州 ...

  • 不下水,何以知深浅?江苏阅卷老师写高考作文作文3700字
  • 提升高考作文阅卷质量的创举 江苏高考阅卷语文学科组组长何永康 高考作文的阅卷质量,受到社会的热烈关注.本阅卷点20多年来为提升作文阅卷质量做了许多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年阅卷之初,作文组副组长王栋生老师提出一个设想:请每一位作文阅卷老师先写一篇"下水作文",当一回" ...

  • 鄂高考语文成绩高于去年 优秀作文令阅卷老师感动作文400字
  • 荆楚网消息(楚天金报)记者 邵娟 通讯员 沈考 报道:目前,湖北省高考阅卷工作正在进行中.昨日,记者走进语文阅卷点.试卷扫描及存放点,了解到今年高考语文成绩普遍高于去年,满分作文也比往年多,一些有爱国情怀的作文令阅卷老师热泪盈眶. 语文阅卷点负责人介绍,今年的考生对答题把握准确,语文成绩普遍高于往年 ...

  • 上海高考阅卷工作已结束今年作文没有满分作文400字
  • 记者昨天从上海市教育考试院获悉:上海市高考阅卷工作已结束,9万多名考生的近46万份试卷昨天上午已全部送往考试院,随即开始考分登录.据参加华东师大语文阅卷组的老师透露,今年考生作文没有满分,最高分为69分. 上海市高考阅卷从6月9日开始,经过10天左右时间终于顺利完成.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沈本良告诉 ...

  • 根据材料写作文作文2600字
  • [根据材料写作文] 在我写了一篇谈到高考作文的文字之后,杨小胖君建议我从一个批卷教师的角度写一本怎么写好作文的书,根据材料写作文.写一本书,目前没有这个时间,也没有这么大的兴趣.但是,以我多年批阅高考作文的经历,谈一谈自己对高考作文的看法,还是可以的,对于将要参加高考的学生没准也会有一点参考作用.我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