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的一本书
岁聿其逝
母亲是个拿书的人,三尺讲台,孜孜不倦。
我不是她讲台下坐着的那一个,不会听到她讲书中的盛唐烟花、民国旧事,但我拥有台下没有的福气,有母亲这样的一本书,只有目录的一本书。
母亲是一本书,一本没有封皮的书。
倒不是岁月洗礼磨掉了书皮,而是母亲从不要那光鲜的外套,没了封皮,才好全情付出。
听外婆说,旧时条件不好,孩子又多,蒸出的鸡蛋糕只能两人一碗,舅舅每次都要和母亲吃一碗,因为母亲总是让他先吃,吃饱了自己再吃。
那时少年调皮,在土地上跳跃,归家时早已饥不择食,迎接舅舅还有余温和那满满的美味。如今,每每家里蒸鸡蛋糕时舅舅便抱怨没了味道,我放下筷子,把自己的一碗推过去:“舅舅,你先吃?”舅舅愣了一下,随即,全家都大笑起来。
母亲自小就很懂事,这些都是老一辈常常向我夸赞的,而我常见的,就是母亲的付出。
母亲为人师,教哥哥姐姐乃是常事,每到升学季,母亲分别给家里这一大群毕业的孩子提供升学意见。年节时,母亲总要去各家问个好,道声喜,谁家经济“萧条”时,母亲
说什么也要接济一把,甚至乡下送来新鲜蔬菜,她也要开车一拨一拨的分给同事。
那时候只知道母亲做的是对的。于是得了一包美味糖果,送给朋友,精美书签多了,分给同学。记得一次向母亲感慨她的伟大,母亲淡然一笑:“把面上那张面子撕下去,你也是本没有封皮的书”。
母亲是一本书,一本没有后记的书。
一次听母亲电话里喜笑盈盈,不断回绝,好奇问母亲,又是哪位想探望恩师的莘莘学子?母亲说,这届学生。母亲于是又感怀起岁月的流逝,随之,一件往事传入耳畔。
母亲那位学生一次教学费时,怎么也找不到少的200元钱,学生家里贫穷,这200元也许是向亲戚讨要、求借得来的,也许是翻箱倒柜摸索出来的,每一张都浸满了柴米油盐的生活味道。母亲没有多说,先将这缺口补了上,并没有让他还的意思,从那以后,他常常帮母亲搬作业本,替办公室打扫卫生。他母亲也常常提着一壶壶热水在教室、办公室间游走。后来,年节时他们全家总来问候,母亲生病时他母亲一连半月日日照顾,学校发了大米,他父亲就把米扛在肩上,来来回回爬上爬下,直到现在„„
今年他恰好工作第一年,要将那200元还给母亲,我问母亲:“妈,咱家不少这200元,就别要了吧。”母亲只是笑笑:“不。”
他来的时候,我看到那两张轻薄的纸币被他紧紧攥在手里,外面包着的是一张素白的手帕,绣着一朵极美丽的康乃馨。看得出他那种不会措辞的紧张,接过时已是被汗水浸透。不知为何,竟觉得这帕子重如千斤。他一张赧红的脸像极了还在高考奋斗的一名学生,母亲含笑着送他出了门。
我问母亲:“为什么一定要拿这不多的钱呢?”母亲说:“他父母十几年来都觉得欠我们家的人情,养育孩子叫他报恩。咱不能让人家总欠咱的,我们得把自尊还给他们。”
母亲从没有停止过这样的谅解,似乎是永远也不能将满心的爱淘尽,永没有后记。
把自尊还给他,母亲总是这般无道理却又有道理的为人着想,母亲是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民教师,没有善有善报的迷信,没有上帝阿门的感激,也许只是因为她是一本书,没有封皮和后记的书,只有目录,将别人给予的一份温暖记得清晰,才能把善诠释的真诚、完美。
你是我的一本书
岁聿其逝
母亲是个拿书的人,三尺讲台,孜孜不倦。
我不是她讲台下坐着的那一个,不会听到她讲书中的盛唐烟花、民国旧事,但我拥有台下没有的福气,有母亲这样的一本书,只有目录的一本书。
母亲是一本书,一本没有封皮的书。
倒不是岁月洗礼磨掉了书皮,而是母亲从不要那光鲜的外套,没了封皮,才好全情付出。
听外婆说,旧时条件不好,孩子又多,蒸出的鸡蛋糕只能两人一碗,舅舅每次都要和母亲吃一碗,因为母亲总是让他先吃,吃饱了自己再吃。
那时少年调皮,在土地上跳跃,归家时早已饥不择食,迎接舅舅还有余温和那满满的美味。如今,每每家里蒸鸡蛋糕时舅舅便抱怨没了味道,我放下筷子,把自己的一碗推过去:“舅舅,你先吃?”舅舅愣了一下,随即,全家都大笑起来。
母亲自小就很懂事,这些都是老一辈常常向我夸赞的,而我常见的,就是母亲的付出。
母亲为人师,教哥哥姐姐乃是常事,每到升学季,母亲分别给家里这一大群毕业的孩子提供升学意见。年节时,母亲总要去各家问个好,道声喜,谁家经济“萧条”时,母亲
说什么也要接济一把,甚至乡下送来新鲜蔬菜,她也要开车一拨一拨的分给同事。
那时候只知道母亲做的是对的。于是得了一包美味糖果,送给朋友,精美书签多了,分给同学。记得一次向母亲感慨她的伟大,母亲淡然一笑:“把面上那张面子撕下去,你也是本没有封皮的书”。
母亲是一本书,一本没有后记的书。
一次听母亲电话里喜笑盈盈,不断回绝,好奇问母亲,又是哪位想探望恩师的莘莘学子?母亲说,这届学生。母亲于是又感怀起岁月的流逝,随之,一件往事传入耳畔。
母亲那位学生一次教学费时,怎么也找不到少的200元钱,学生家里贫穷,这200元也许是向亲戚讨要、求借得来的,也许是翻箱倒柜摸索出来的,每一张都浸满了柴米油盐的生活味道。母亲没有多说,先将这缺口补了上,并没有让他还的意思,从那以后,他常常帮母亲搬作业本,替办公室打扫卫生。他母亲也常常提着一壶壶热水在教室、办公室间游走。后来,年节时他们全家总来问候,母亲生病时他母亲一连半月日日照顾,学校发了大米,他父亲就把米扛在肩上,来来回回爬上爬下,直到现在„„
今年他恰好工作第一年,要将那200元还给母亲,我问母亲:“妈,咱家不少这200元,就别要了吧。”母亲只是笑笑:“不。”
他来的时候,我看到那两张轻薄的纸币被他紧紧攥在手里,外面包着的是一张素白的手帕,绣着一朵极美丽的康乃馨。看得出他那种不会措辞的紧张,接过时已是被汗水浸透。不知为何,竟觉得这帕子重如千斤。他一张赧红的脸像极了还在高考奋斗的一名学生,母亲含笑着送他出了门。
我问母亲:“为什么一定要拿这不多的钱呢?”母亲说:“他父母十几年来都觉得欠我们家的人情,养育孩子叫他报恩。咱不能让人家总欠咱的,我们得把自尊还给他们。”
母亲从没有停止过这样的谅解,似乎是永远也不能将满心的爱淘尽,永没有后记。
把自尊还给他,母亲总是这般无道理却又有道理的为人着想,母亲是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民教师,没有善有善报的迷信,没有上帝阿门的感激,也许只是因为她是一本书,没有封皮和后记的书,只有目录,将别人给予的一份温暖记得清晰,才能把善诠释的真诚、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