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之美作文2000字

初一作文

中国古老的《易经》有一句话:“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意思是说,尽管方法途径不同,人们最后总是要走到一起。

宋代的思想家程颢和程颐,即二程子,他们把为人处世致力于“求同”还是“求异”,看做是一个人秉持“公心”,还是守持“私心”的分水岭。他们说:“公则同,私则异,”(《二程集》下册,页1256)并说“同者”是“天心”,即上天的旨意。在另一处他们还说:“圣贤之处世,莫不于大同之中有不同焉。不能大同者,是乱常拂理而已;不能不同者,是随俗习污而已。(同上,页1264)不承认人和事的不同,二程子认为是没有修养的人的胡言乱语;但如果否认“大同”,就是“乱常拂理”。就其错误程度而言,显然二程子认为不能求大同的性质更为严重。

宋代另一位思想家陆九渊也说:“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陆九渊还说:“人虽生异世,其心意同如一也。”这也就是孟子说的:“先圣后圣,其揆一也。”(《离娄下》)“揆”kui ,是规矩、轨则、法度的意思,引申可以解释为原理、原则。亦即古代的大师巨子和后世的大师巨子,他们提出和遵循的思想义理、道德理念的规则,在本质上有相似或相同之处。

孟子还提出:“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声也,有同听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说到这里,孟子反问了一句:“至於心,独无所同然乎?”难道人的心,就没有相同之处吗?孟子的结论是:“心之所同然者”,是“理也,义也”(《告子上》),也就是认为人的理性良知必有所同然者。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即为此义。人类原初的情感和理想期待,本来都是这个样子。只不过由于意向与行为的交错,造成了诸般的矛盾。古今贤哲启示我们,应该透过人类生活的矛盾交错的困扰,看到心理期许的一致性原理,看到不同背后的相同。 我国已故大学问家钱锺书先生,早年写《谈艺录》,1948年该书在上海出版的时候,他在序言中写下两句点题的话: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

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在钱锺书先生看来,东西方文化虽有不同,但不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其心理的反应特征和指向常常是相同的。

而所以如此,是缘于反应作用于人的主体精神世界的事物,普遍存在着物之理相同的现象。所以钱锺书先生得出结论:“心同理同,正缘物同理同。”(钱著《管锥编》第一册,三联书店版,页85)他还征引西典作为参证,写道:“思辩之当然(Laws of thought),出于事物之必然(Laws of things )。”(同前 )钱先生对《易·系辞》“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诠解,可谓恰切到无须增减。我牵引这些古圣前贤的例证和理证,是想说明,无视人类的“同”,夸大人类的“不同”,是学术的误区,更是思想的陷阱。

不同的文化可以沟通,不一定那样对立,这是中国文化一向的主张。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一言九鼎,可以完好地概括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交往所依据的规则法理的全部真谛。

关键词是两个:一个是“和”,人人都乐于接受而向往的境界;另一个是“不同”。“不同”是“和”的条件。承认不同,容许不同,欣赏不同,才能走向和谐。如果一切都相同,穿衣相同,走路相同,思维相同,说话相同,这个世界就令人窒息了。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试想,能够使之充实起来的东西,能够都是完全相同的东西吗?不同物的组合,才能称之为“充实”。不同的合乎审美规则的组合,才能创造美。

所以“《易经》的系辞说:“物相杂,故曰文。”《国语》里面也说:“物一无文。”朱熹用哲学的语言表述的更清晰,他说:“两物相对待,故有文,若相离去,便不成文矣。”不同的

物,不同的思想,总之相互对待的东西,并不因不同而彼此分离,如此这般才能“成文”,成其为世界,否则“便不成文”,也不成其为世界。《易经》、《国语》和朱子所讲的“文”,可以理解为文化的同义互转。所以,“和而不同”其实是文化的本质规定,是世界本来的样子,是人类的充实而有光辉的起点。

那么,人类如何走向和解,达致和谐?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给出了另一条思想定律,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被联合国文化宣言称为道德金律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代表的是儒家的“恕”道精神,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异量之美。此一定律,给出了人类的理性相处之道,提倡换位思考,自己不喜欢的绝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处理人类的不同的最合乎人类本性的理性方式,实际上是追寻不同之中的大同。

一个是“和而不同”,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话都是孔子在世时讲的,时间在公元前5世纪,当时正是世界文化历史的轴心时代。我们有理由把孔子这两句话所含蕴的哲学思想,看做是中华文化给出的人类麻烦的解决之道,也可以看做是化解人类生存危机的一种大智慧

中国古老的《易经》有一句话:“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意思是说,尽管方法途径不同,人们最后总是要走到一起。

宋代的思想家程颢和程颐,即二程子,他们把为人处世致力于“求同”还是“求异”,看做是一个人秉持“公心”,还是守持“私心”的分水岭。他们说:“公则同,私则异,”(《二程集》下册,页1256)并说“同者”是“天心”,即上天的旨意。在另一处他们还说:“圣贤之处世,莫不于大同之中有不同焉。不能大同者,是乱常拂理而已;不能不同者,是随俗习污而已。(同上,页1264)不承认人和事的不同,二程子认为是没有修养的人的胡言乱语;但如果否认“大同”,就是“乱常拂理”。就其错误程度而言,显然二程子认为不能求大同的性质更为严重。

宋代另一位思想家陆九渊也说:“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陆九渊还说:“人虽生异世,其心意同如一也。”这也就是孟子说的:“先圣后圣,其揆一也。”(《离娄下》)“揆”kui ,是规矩、轨则、法度的意思,引申可以解释为原理、原则。亦即古代的大师巨子和后世的大师巨子,他们提出和遵循的思想义理、道德理念的规则,在本质上有相似或相同之处。

孟子还提出:“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声也,有同听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说到这里,孟子反问了一句:“至於心,独无所同然乎?”难道人的心,就没有相同之处吗?孟子的结论是:“心之所同然者”,是“理也,义也”(《告子上》),也就是认为人的理性良知必有所同然者。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即为此义。人类原初的情感和理想期待,本来都是这个样子。只不过由于意向与行为的交错,造成了诸般的矛盾。古今贤哲启示我们,应该透过人类生活的矛盾交错的困扰,看到心理期许的一致性原理,看到不同背后的相同。 我国已故大学问家钱锺书先生,早年写《谈艺录》,1948年该书在上海出版的时候,他在序言中写下两句点题的话: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

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在钱锺书先生看来,东西方文化虽有不同,但不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其心理的反应特征和指向常常是相同的。

而所以如此,是缘于反应作用于人的主体精神世界的事物,普遍存在着物之理相同的现象。所以钱锺书先生得出结论:“心同理同,正缘物同理同。”(钱著《管锥编》第一册,三联书店版,页85)他还征引西典作为参证,写道:“思辩之当然(Laws of thought),出于事物之必然(Laws of things )。”(同前 )钱先生对《易·系辞》“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诠解,可谓恰切到无须增减。我牵引这些古圣前贤的例证和理证,是想说明,无视人类的“同”,夸大人类的“不同”,是学术的误区,更是思想的陷阱。

不同的文化可以沟通,不一定那样对立,这是中国文化一向的主张。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一言九鼎,可以完好地概括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交往所依据的规则法理的全部真谛。

关键词是两个:一个是“和”,人人都乐于接受而向往的境界;另一个是“不同”。“不同”是“和”的条件。承认不同,容许不同,欣赏不同,才能走向和谐。如果一切都相同,穿衣相同,走路相同,思维相同,说话相同,这个世界就令人窒息了。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试想,能够使之充实起来的东西,能够都是完全相同的东西吗?不同物的组合,才能称之为“充实”。不同的合乎审美规则的组合,才能创造美。

所以“《易经》的系辞说:“物相杂,故曰文。”《国语》里面也说:“物一无文。”朱熹用哲学的语言表述的更清晰,他说:“两物相对待,故有文,若相离去,便不成文矣。”不同的

物,不同的思想,总之相互对待的东西,并不因不同而彼此分离,如此这般才能“成文”,成其为世界,否则“便不成文”,也不成其为世界。《易经》、《国语》和朱子所讲的“文”,可以理解为文化的同义互转。所以,“和而不同”其实是文化的本质规定,是世界本来的样子,是人类的充实而有光辉的起点。

那么,人类如何走向和解,达致和谐?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给出了另一条思想定律,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被联合国文化宣言称为道德金律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代表的是儒家的“恕”道精神,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异量之美。此一定律,给出了人类的理性相处之道,提倡换位思考,自己不喜欢的绝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处理人类的不同的最合乎人类本性的理性方式,实际上是追寻不同之中的大同。

一个是“和而不同”,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话都是孔子在世时讲的,时间在公元前5世纪,当时正是世界文化历史的轴心时代。我们有理由把孔子这两句话所含蕴的哲学思想,看做是中华文化给出的人类麻烦的解决之道,也可以看做是化解人类生存危机的一种大智慧


相关作文

  • 和谐之美作文900字
  • 郑方圆 春之百花,夏之碧水,秋之金黄,冬之瑞雪..那是上天锻造的自然之美:微笑神秘的蒙娜丽莎,巍然耸立的自由女神,雄壮激昂的蓝色多瑙河`.那是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之没美.其实生活也是处处都有美,更多的是不经意间构成的和谐之美.也正是这和谐之美构成了和谐的生活,和谐的社会.! 理解之美 最近街上新开了一家 ...

  • 和谐之美任浩作文1100字
  • 和谐之美 张掖市甘州区青年东街小学四(4)班 任浩 734000 18993618891 和谐的美丽令人赞叹,令人追求,这是一种可以摄魂夺魄的美,这种美,飘逸在浮云之上,深埋在大地之下,这是一种可以宁静致远的美:这种美,朴实真挚,真诚感人,可以创造奇迹. 那美丽的鲜花,因为有了绿叶的依偎,才显得清纯 ...

  • 关于和谐之美作文800字
  • 和谐之美 那美丽的鲜花,因为有了绿叶的依偎,才显得清纯和鲜润:那蓝蓝的天空,因为有了白云的打扫,才显得静穆和安详:那宽广的大地,因为有了万物的拥吻,才显得和平和馨香.而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甚至一个国家,不也是因为互相依存,互相映衬,互相促进,一起共同发展,才呈现出那五彩斑斓的和谐吗?和谐犹如 ...

  • 和谐之美-周晓晴作文0字
  • 和谐之美 广东省汕尾城区凤山中学 周晓晴 指导老师 庄海君 和谐,一个美丽而又熟悉的字眼.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谐,和谐是自然的本质.马克思有句名言说:"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在我看来,和谐是一种美妙的生活旋律. 小学时学过一篇著名的将相和的故事,假如没有蔺相和的宽宏大量,没 ...

  • 和谐之美作文800字
  • 创建和谐社会,是现代中国想要持续稳定发展的首要目标:所以作为公民的我们,创造和谐,发现和谐之美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蔚蓝蔚蓝的大海,因为有了浪花的点缀,才显得浪漫神秘:宽广的大地,因为有了万物的拥吻,才显得和平与馨香:挺拔的大树,因为有了茂盛的枝叶,才显得高大挺拔.而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 ...

  • 和谐之美演讲稿作文600字
  • 和谐之美 有一种美,令人惊艳令人回味令人追求,这是一种可以吸引目光的美,它--光彩夺目. 有一种美,飘逸在浮云上深埋在古垒下,这是一种可以吸引灵魂的美,它--深藏不露. 有一种美,给生命带来激情给生活带来温馨,和谐之美--无时无刻与我们现在,只是没有人留 . 和谐美的结晶.诚信好比一枝玫瑰,在花园中 ...

  • 和谐之美需沟通作文1200字
  • 和谐之美需沟通 在世间百态中有这么一种美令人惊艳.令人神往.令人追求,有这么一种美漂浮在云中又深埋于苍茫大地里.这种美给生命带来安逸,给自然带来纯情,给生活带来温馨--这就是和谐之美.国与国之间力求和谐,人与人之间要求和谐,人与自然之间追求和谐.和谐是美的真谛,只有学会沟通,才能真正体会到和谐带给我 ...

  • 梦和谐之美作文1200字
  • 有一种美,令人惊艳,令人回味,令人追求,这是一种可以吸引目光的美,它--光彩夺目:有一种美,飘逸在浮云之上,深埋在古垒之下,这是一种可以吸引灵魂的美,它--深藏不露:有一种美,朴实真挚,发自肺腑,这是一种可以创造奇迹的美,它--无处不在. 这便是和谐之美. 和谐之美在于宽容.宽容是一种情操,它使人在 ...

  • 和谐之美作文800字
  • 和谐之美 保定市 定兴县 李郁庄乡 杨各庄中心小学 六(一)班 姓名:李文靖 指导老师:刘志英 邮编:072650 娇艳的花朵,因为有了绿叶的映衬,才显得美丽和高雅; 那湛蓝的天空,因为有了白云的点缀,才显得安详可爱; 那宽广的大地,因为有了万物的存在,才显得和平与温馨.而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 ...

  • 和谐之美作文600字
  • 那美丽的鲜花,因为有了绿叶的依偎,才显得清纯:那蓝蓝的天空,因为有了白云的衬托,才显得安详:那辽阔的大地,因为有了万物的拥护,才显得和平.世界万物,不是因为和谐而产生美吗? 大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路旁绚烂的灯光照射着世界.一切是那么和谐,那么自然.突然,东街传来吵架声,打破了这和谐的气氛.路人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