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语文第八组备课作文15000字

六年级作文

语文学科

1 第八单元

一、内容特点:

1. 思想内容:

本单元有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组成。课文选材都与艺术有关,《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月光曲》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在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法国的卢浮宫有三件宝,其中之一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传世名作《蒙娜丽莎》。几百年来,《蒙娜丽莎》让人百看不厌。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恬静、淡雅的微笑让我们感受到了永恒的美。《我的舞台》一文是我国著名的编剧、导演、作家吴祖光先生与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的女儿──吴霜女士(即文中的“霜霜”)发表在《收获》杂志1991年第3期上的一篇回忆录。文章以“我”的口吻,娓娓叙述了“我”在“艺术和生活”舞台上成长的故事,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

2. 表达方法: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写文章的时候,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具体,并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 我们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分辨事物和联想,这样就能按照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平时观察时也应该注意从实实在在的事物中产生联想,这样可以锻炼我们的想像能力,写起作文来更具体、更丰富。

二、训练重点及位置:

训练重点分析:

语文学科

2

结合本组导语及本课课后题,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确定为以下两点:

1、提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本组的训练重点是“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这一训练重点是从五年级下册第八组“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这一训练重点发展而来。为六年级下册第二组“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打下基础。

2、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是一种表达方法,指在写文章中,通过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文章所描绘的情境更生动,更形象,使读者如临其境,甚至达到“物我两忘”之境。

教师要教会学生由某种直觉感触展开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调动已往的类似或不同的感受,新旧感受碰撞,纵横交叉,学生的感受会更有一番深意。调动学生的多觉感知,使学生的感觉变得细腻,情感更加丰富。伴随着丰富联想的感受是很强烈的,而强烈的感受会促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本次重点训练项目——“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是从四年级第一组“自然奇观”重点训练项目“读文章想象画面”发展而来的,在本册第一组“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展开联想和想象”也有训练,训练重点的要求有所提高和发展,为今后学习怎样在叙事

语文学科 3 时展开联想和想象,打下基础。

《伯牙绝弦》

第2题: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

(1)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2)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奶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第3题: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月光曲》

第1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要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第2题:默读课文第九自然段,说一说听着琴声,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了什么,再谈谈读后的体会和感受。

(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蒙娜丽莎之约》

阅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描写中看出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再把课文中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对照插图多读几遍。

(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还要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我的舞台》

课文讲的是“我”学戏的故事,用比较快的速度读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的哪些描写

体现出“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本组课文,有的在写欣赏艺术的感受时,融入了作者的联想和想象。如,《月光曲》一课,写盲姑娘兄妹听贝多芬弹琴时,具体地写了他俩想象中的情景;《蒙娜丽莎之约》在具体描述画像时,作者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从课文中找出联想和想象的

语文学科 4 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习作谈谈体会。

(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还要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学习语文,不仅体现在课内,也体现在课外。如,开展课外阅读,在生活中有意识地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留心观察生活,注意积累语言,坚持课外练笔,把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你在课外是怎样学习语文的?请你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的做法和经验。

(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还要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如果有条件,可以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更多的了解艺术。)

【学情分析】

1.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习作的能力。

2. 关于描写“欣赏艺术”的文章,学生已接触不少,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阅读方法,具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较细心的观察事物,能合理的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能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体会。

3. 相信作者那独特的感受及极具魅力的语言将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他们学习的关注点。

【学习目标】

1.会写19个生字,正确读写本单元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通过抓重点词句、读文章想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体会作者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4.通过品读重点词句,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写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5.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6.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难点:

语文学科 5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2、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难点是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因为它关系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来自何处,这一点课文没有具体的答案,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才能突破难点。

3、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课时安排】

11——14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电脑、课件、资料 等

学生:资料 、预习本、摘记本等

25 伯牙绝弦

一、教材特点

1. 从思想内容上看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2. 从语言表达上看

(1)文言文文体,通过中华优秀经典诗文体现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

语文学科 6 是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哉”,太好了。“若”,好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读了这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有了更真切、更形象的了解。伯牙琴技出神入化,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教学时,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③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破琴”,把琴摔碎。“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这里指伯牙把钟子期当做他的知音。“复”,再,重新。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

(2)对词语的理解。

伯牙绝弦:绝,断绝。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二、教材的位置

1. 人文专题的位置

本单元的人文专题——“艺术的魅力”。这是引导学生欣赏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它是一首动听的曲子,一幅美妙的图画,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甚至是一件不起眼的小工艺品„„它让我们的耳朵听到最优美的旋律,让我们的眼睛看到最亮丽的色彩,让我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在五下第三单元中已经学过关于——“语言的艺术” 这一专题,意在使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

语文学科 7 艺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而本单元“艺术的魅力”,是在五年级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对艺术的感受力及欣赏力,培养审美情趣,更注重艺术的独特感悟。

由此,我们可以明确,本单元的着力点,是引导学生由“欣赏单一的艺术”走向“更广阔的艺术范畴”,注重从审美的角度欣赏多元的艺术。

2. 训练重点的位置

结合本组导语及本课课后题,将本课的训练重点确定为以下两点:

一、体会作者对艺术的独特的感受

在这一训练点上有个关键词““ 独特的感受”。“独特感受”顾名思义就是“独有的、特别的体味和感悟”。 它的作用是:一、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其表达效果。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体验,激发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段)对写作的要求有:“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因此,我们小学阶段提出领会独特感受,是为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学生接受的信息很多,感受也会很敏锐、很丰富。教师如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并将这些感受具体化、健康化,那么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此项训练重点在本课中的落实:

第2题: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

(3)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4)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奶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二、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是一种表达方法,指在写文章中,通过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文章所描绘的情境更生动,更形象,使读者如临其境,甚至达到“物我两忘”之境。

教师要教会学生由某种直觉感触展开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调动已往的类似或不同的感受,新旧感受碰撞,纵横交叉,学生的感受会更有一番深意。调动学生的多觉感知,使学生的感觉变得细腻,情感更加丰富。伴随着丰富联想的感受是很强烈的,而强烈的感受会促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语文学科 8 本次重点训练项目——“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是从四年级第一组“自然奇观”重点训练项目“读文章想象画面”发展而来的,在本册第一组“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展开联想和想象”也有训练,训练重点的要求有所提高和发展,为今后学习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打下基础。

在本课中如何落实呢?本组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这一阅读方法的训练,在本课中体现为: 第3题: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学情分析】

一、相关已知领域

1. 以往,学习过很多关于艺术的文章,对这种题材有一定的了解。

2.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如抓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想像等。

3. 感受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一些表达方法。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有初步的认知和积累,这是学习本课的基础。

二、相关未知领域

1. 本课作者、写作风格和内容,对于学生是全新的,有待于学生的学习和感悟。

2. 本课通篇采用拟人的写法,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表达作者内心的独特感受,这种表达方法对于学生是全新的体验和感受。

3. 学生对艺术面的理解较为窄小,对美的感悟存在差异,情感体验也有所不同,因而老师要着眼于学生主体方面,增进他们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有意识地强化情感,引导学生的心灵与作者心灵沟通。

三、相关难知领域

1. 本课在表达上运用了很多的比喻、拟人、联想和想象,虽然这不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这些表达方法,但要真正体会这些表达方法在表达上的作用及效果是学习的难点。

2. 真正的理解艺术的魅力。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语文学科

9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语文学科 10

语文学科 11

语文学科 12

语文学科 13

语文学科 14

考考我自己:

1. 选择合适的字填在括号里。

在 再

现( ) ( )在 ( )见 ( )次 ( )三

2.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写出句子的意思;说说表达了伯牙怎样的情感?

且行且思:

26 月光曲

【教材解读】

一、教材特点

1. 从思想内容上看

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对于《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及表达的情感,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天高云淡、月朗星稀,平静的海面上“洒满了银光”,这时月下的一切是那么幽静。月亮“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我们在体味作者用词精妙的同时,更

语文学科 15 为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所感动。哥哥因为“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家里“又太穷”,无法使妹妹得到满足而遗憾、内疚。妹妹听出哥哥话中的不安之意,反过来温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别难过”。兄妹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盲姑娘把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于凄楚中饱含了对哥哥的体贴。正是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感动了贝多芬,使得他即兴创作《月光曲》,并为之演奏。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

2、表达特点:

(1)简洁的语言中留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简洁优美的语言文字引领着我们在寂静中,听到了一对穷兄妹的谈话。妹妹果真是嘴边说说吗?显然不是,这极为普通近似白描的话语分明是盲姑娘内心善良的自然表露,是她对生存处境的凄苦回应,使话语尽头的不安与悔意,是兄妹情深处的体谅与关爱,唯有这样一对兄妹才能说出这看似浅显,实则意味深长的话语。随着行文的展开,我们看到贝多芬走进茅屋,他是“要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一曲终了,盲姑娘激动的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这是我们看到的又一次对话,话虽然不多,但是从盲姑娘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个爱音乐又懂音乐的可爱形象,惟其对音乐充满挚爱,才会领悟的深刻;惟其对音乐有深刻的领悟力,才能真切的感受到弹琴人演奏技艺的高超、作品情感表现的深厚,并在演奏中辨认出演奏的人。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贝多芬要为盲姑娘再演奏一曲了:就盲姑娘而言,它的境遇质的人怜爱,他的心地值得的人敬重,他对艺术的追求值得人感动,他对艺术的理解值得人动容。就贝多芬来说,它能走进茅屋时感动于他们兄妹的手足情深,身怀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他从弹到再弹,是因为感动于盲姑娘的音乐天赋,因为有感于有盲姑娘这样的“知音”, 再加上当时清幽的环境,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的穷困和凄凉,也激起了贝多芬心中的创作激情,相比较这诸多的因素,作者的用笔显然是简洁的,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艺术想象空间,引发了我们无尽的思考。

(2)作者善用对比

破旧的茅屋于华美的乐章对比,卑微的穷兄妹与伟大的艺术家对比,物质的贫困与精神的追求对比。于是故事有了波澜,传奇有了深意,作品有了张力。

语文学科

16 (3)化虚为实的艺术表现手法,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作品之一,把这种无形的音乐旋律用语言展现出来,表现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智慧。他借皮鞋匠听贝多芬演奏时展开的联想与想象,化虚为实,是我们也仿佛看到了《月光曲》所描绘的奇丽画面: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霎时“洒遍银光”。随后,月亮越升越高,天空中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样化虚为实的艺术表现,让那些没有听过曲子的读者,也能凭借文本想象出音乐作品的大致旋律。

二、教材的位置

1. 人文专题的位置

本单元的人文专题——“艺术的魅力”。这是引导学生欣赏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它是一首动听的曲子,一幅美妙的图画,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甚至是一件不起眼的小工艺品„„它让我们的耳朵听到最优美的旋律,让我们的眼睛看到最亮丽的色彩,让我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在五下第三单元中已经学过关于——“语言的艺术” 这一专题,意在使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而本单元“艺术的魅力”,是在五年级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对艺术的感受力及欣赏力,培养审美情趣,更注重艺术的独特感悟。

由此,我们可以明确,本单元的着力点,是引导学生由“欣赏单一的艺术”走向“更广阔的艺术范畴”,注重从审美的角度欣赏多元的艺术。

2. 训练重点的位置

结合本组导语及本课课后题,将本课的训练重点确定为以下两点:

一、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

在这一训练点上有两个关键词“细心观察”和“ 独特的感受”。“细心观察”在三年级上册第四组的训练重点中已经训练过,学生已经掌握了其方法,这里属于实践运用——运用 “细心观察”的方法为了更好的领会“独特感受”。

“独特感受”顾名思义就是“独有的、特别的体味和感悟”。 它的作用是:一、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其表达效果。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体验,激发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段)对写作的要求有:“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因此,我们小学阶段提出领会独特感受,是为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

语文学科 17 学生接受的信息很多,感受也会很敏锐、很丰富。教师如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并将这些感受具体化、健康化,那么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是一种表达方法,指在写文章中,通过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文章所描绘的情境更生动,更形象,使读者如临其境,甚至达到“物我两忘”之境。

教师要教会学生由某种直觉感触展开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调动已往的类似或不同的感受,新旧感受碰撞,纵横交叉,学生的感受会更有一番深意。调动学生的多觉感知,使学生的感觉变得细腻,情感更加丰富。伴随着丰富联想的感受是很强烈的,而强烈的感受会促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本次重点训练项目——“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是从四年级第一组“自然奇观”重点训练项目“读文章想象画面”发展而来的,在本册第一组“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展开联想和想象”也有训练,训练重点的要求有所提高和发展,为今后学习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打下基础。

上述重点训练项目在本课中如何落实呢?

第1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要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第2题:默读课文第九自然段,说一说听着琴声,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了什么,再谈谈读后的体会和感受。

(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学情分析】

一、 相关已知领域

1. 学生在以前学过有关艺术的课文,对音乐有一些了解。这篇写关于音乐的文章,学生虽然喜欢,基于学生的生活体验、认知水平,应在品读课文同时让学生回忆自己亲近音乐的生活经历。

2.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在学习前两篇课文中学会了一些想象的方法,如配乐朗读中闭上眼睛想象,然后描述自己的想象等,其他阅读方法如抓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想像等学生都可以运用。

语文学科

18 3. 感受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一些表达方法。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有初步的认知和积累,这是学习本课的基础

二、相关未知领域

1. 本课作者、写作风格和内容,对于学生是全新的,有待于学生的学习和感悟。

2. 本课通篇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表达作者内心的独特感受,这种表达方法对于学生是全新的体验和感受。

3. 学生虽然喜欢音乐,但不一定像作者这样近距离地接触过,对音乐还是缺乏一定了解的。

三、相关难知领域

体会作者是如何展开想象和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 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 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难点是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因为它关系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来自何处,这一点课文没有具体的答案,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才能突破难点。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语文学科 20

语文学科 21

语文学科 22

语文学科 23

语文学科

24

考考我自己:

1、从贝多芬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能体会出什么?

2、默读课文第九自然段,回答问题: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且行且思:

────────────────────────────────────────────────────────────────────────────────────────────────────────────────────────────────────────────────────────────────────────────────────────────────────────────────────────────────────────────────────────────────────────────────────────────────────────────────────────────────────────────────────────────────────────────────────────────────────────────────

27 蒙娜丽莎之约

【教材解读】

1. 内容特点

在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法国的卢浮宫有三件宝,其中之一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传世名作《蒙娜丽莎》。几百年来,《蒙娜丽莎》让人百看不厌。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恬静、淡雅的微笑让我们感受到了永恒的美。

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细致地展现了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天才的想象力。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欣赏《蒙娜丽莎》的心情和此画来纽约展出的原

语文学科 25 因;接着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传神的语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画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以及她优雅的坐姿、交叠的双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后用精炼而饱含激情的语言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了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整篇文章文笔洗练,文字浅显流畅,可谓是介绍艺术品的传神之作。

2. 教材位置

本文是本组第三篇课文,且是略读课文。课文语言生动,文字流畅,特别是对画像的描写更是细致入微,可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多想,体会绘画艺术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鼓励学生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试着用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图文结合,最大限度地感受蒙娜丽莎的美。对于名画,学生很难从专业角度去审视,重在从整体去感受,因此,不同形式的朗读在全文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初次接触六上课文,应在以前认知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学习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样彼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准备:

1.课前,安排学生查阅达? 芬奇的资料,搜集蒙娜丽莎的画册、照片、挂历等,欣赏一下这幅世界名画。

2.教师准备此画的挂图。

3.组织学生事先相互交换传阅,对名画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过程:

语文学科 26

语文学科 27

语文学科

28

语文学科

29

语文学科

30

考考我自己:1、“近了,更近了,蒙娜丽莎就像真人一样走近你。”这三个“近”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2、读了作者的介绍,你觉得这幅名画的魅力在哪里?

28 我的舞台

【教材解读】

1. 教材特点

本文是我国著名的编剧、导演、作家吴祖光先生与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的女儿──吴霜女士(即文中的“霜霜”)发表在《收获》杂志1991年第3期上的一篇回忆录。文章以“我”

语文学科 31 的口吻,娓娓叙述了“我”在“艺术和生活”舞台上成长的故事,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课文以“我”的成长为“线索”,围绕“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通过“在娘胎,我就‘登台唱戏’”;“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六岁时,“拜师学艺”以及几年后,在大师前面认真演戏等一个个有趣而充满童稚的小故事,反映了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的道理,同时,作者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本课语言风趣而又充满童稚,描写细致而又生动,要体现的是艰辛,而笔下却处处流露着乐观。如,“我”在娘胎里就“登台唱戏”,肚子里暗无天日,又无观众,没情绪,不过瘾,便“大闹天宫”;“我”躲在厚厚的幕布里看演出,被憋得满头是汗却兴味盎然等等,妙趣横生,读来意犹未尽。

2. 教材位置

本课是本组的第四篇课文,也是一片独立阅读课文。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尽情的艺术的魅力。另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作者如何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从而提高理解力和感受力。

【学情分析】

学生初次接触六上课文,应在以前认知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学习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不解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语文学科 32

语文学科 33

语文学科 34 考考我自己:

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能看出“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概括的写下来。

口语交际·习作八

一、教材解读

(一)教材特点的解说。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身边的艺术”,安排这次口语交际的目的,是让学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同时培养口头表达、倾听的能力以及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安排本次习作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初步学会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二)教材位置的解说:

通过以“身边的艺术”为主题的口语交际活动,以及写一写自己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的习作练习,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操,同时培养口头表达、倾听的能力以及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并回忆课文中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注意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二、学情分析

在本组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搜集有关资料,留心观察身边的艺术,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艺术。因而,学生面对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身边的艺术”,应该说已经有了丰富的资料和知识的储备,并且一定会有感而发,谈出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可以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做到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教学中,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发言学生语言是否规范、是否清楚进行适当点评。

三、学习目标:

1.让学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同时培养口头表达、倾听的能力以及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2. 鼓励学生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初步学会在习作中融入自己

语文学科 35 的联想和想象。

四、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同时培养口头表达、倾听的能力以及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五、课前准备:

教师:单元导读后,可分组发放《“身边的艺术”调查表》,让学生边学习本组课文边留心积累。

“身边的艺术”调查表

组长 组员

调查途径

调查内容 艺术形式 艺术品 与艺术有关的故事

学生:让学生带一张自己学艺、参加艺术欣赏活动的照片, 或者带一件自己喜欢的艺术品。

六、课时安排:三课时

七、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口语交际

语文学科 36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习作指导

语文学科 37

语文学科

38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习作讲评

语文学科 39

回 顾·拓 展 八

一、教材解读

(一)教材特点的解说。

本次“交流平台”安排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并结合自己的习作谈谈体会;二是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日积月累”安排的是16个成语。这些成语与本组教材“艺术的魅力”有密切的联系,其中,有关于音乐方面的,有关于绘画方面的,有关于建筑方面的,有关于书法方面的,有的成语可以同时运用到多个领域。

“成语故事”响遏行云,“响”,声响;“遏”,阻止,使停止;“行云”,流动的云彩。“响遏行云”指声音高亢以致阻拦了天上的流云。多用以形容声音嘹亮。教师可引导学生把阅读成语故事的兴趣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多读书,勤积累。

(二)教材位置的解说:

“回顾·拓展八”是对本组课文的总结和提升。通过交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 使学生明白:写文章的时候,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并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更富感染力。

通过读、议、说、背成语,使学生积累词汇,丰富语言,加深学生对本单元主题思想的感悟。

二、学情分析

语文学科 40 通过本组四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在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并能谈出这样写的好处,教学中,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习作,能举出一些运用得比较好的例子,以加深学生的体会。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紧密结合本组四篇课文与同学展开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还要让学生认识到,写文章的时候,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并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更富感染力。

三、学习目标:

1、在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并结合自己的习作谈谈体会;

2、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3、通过读、议、说、背16个成语,一方面使学生积累词汇,丰富语言;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本单元主题思想的感悟。

4、学生独立阅读为主,自己读懂成语故事。再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体会和受到的启发,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四、教学重难点:

1.交流体会本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2.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汇报自己这一阶段来的学习收获。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一些以前学过的课文和课外作品,以供交流。

学生:整理总结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设计:

语文学科 41

语文学科 42

语文学科

1 第八单元

一、内容特点:

1. 思想内容:

本单元有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组成。课文选材都与艺术有关,《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月光曲》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在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法国的卢浮宫有三件宝,其中之一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传世名作《蒙娜丽莎》。几百年来,《蒙娜丽莎》让人百看不厌。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恬静、淡雅的微笑让我们感受到了永恒的美。《我的舞台》一文是我国著名的编剧、导演、作家吴祖光先生与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的女儿──吴霜女士(即文中的“霜霜”)发表在《收获》杂志1991年第3期上的一篇回忆录。文章以“我”的口吻,娓娓叙述了“我”在“艺术和生活”舞台上成长的故事,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

2. 表达方法: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写文章的时候,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具体,并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 我们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分辨事物和联想,这样就能按照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平时观察时也应该注意从实实在在的事物中产生联想,这样可以锻炼我们的想像能力,写起作文来更具体、更丰富。

二、训练重点及位置:

训练重点分析:

语文学科

2

结合本组导语及本课课后题,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确定为以下两点:

1、提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本组的训练重点是“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这一训练重点是从五年级下册第八组“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这一训练重点发展而来。为六年级下册第二组“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打下基础。

2、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是一种表达方法,指在写文章中,通过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文章所描绘的情境更生动,更形象,使读者如临其境,甚至达到“物我两忘”之境。

教师要教会学生由某种直觉感触展开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调动已往的类似或不同的感受,新旧感受碰撞,纵横交叉,学生的感受会更有一番深意。调动学生的多觉感知,使学生的感觉变得细腻,情感更加丰富。伴随着丰富联想的感受是很强烈的,而强烈的感受会促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本次重点训练项目——“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是从四年级第一组“自然奇观”重点训练项目“读文章想象画面”发展而来的,在本册第一组“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展开联想和想象”也有训练,训练重点的要求有所提高和发展,为今后学习怎样在叙事

语文学科 3 时展开联想和想象,打下基础。

《伯牙绝弦》

第2题: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

(1)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2)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奶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第3题: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月光曲》

第1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要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第2题:默读课文第九自然段,说一说听着琴声,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了什么,再谈谈读后的体会和感受。

(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蒙娜丽莎之约》

阅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描写中看出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再把课文中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对照插图多读几遍。

(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还要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我的舞台》

课文讲的是“我”学戏的故事,用比较快的速度读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的哪些描写

体现出“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本组课文,有的在写欣赏艺术的感受时,融入了作者的联想和想象。如,《月光曲》一课,写盲姑娘兄妹听贝多芬弹琴时,具体地写了他俩想象中的情景;《蒙娜丽莎之约》在具体描述画像时,作者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从课文中找出联想和想象的

语文学科 4 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习作谈谈体会。

(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还要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学习语文,不仅体现在课内,也体现在课外。如,开展课外阅读,在生活中有意识地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留心观察生活,注意积累语言,坚持课外练笔,把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你在课外是怎样学习语文的?请你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的做法和经验。

(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还要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如果有条件,可以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更多的了解艺术。)

【学情分析】

1.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习作的能力。

2. 关于描写“欣赏艺术”的文章,学生已接触不少,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阅读方法,具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较细心的观察事物,能合理的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能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体会。

3. 相信作者那独特的感受及极具魅力的语言将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他们学习的关注点。

【学习目标】

1.会写19个生字,正确读写本单元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通过抓重点词句、读文章想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体会作者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4.通过品读重点词句,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写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5.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6.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难点:

语文学科 5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2、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难点是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因为它关系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来自何处,这一点课文没有具体的答案,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才能突破难点。

3、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课时安排】

11——14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电脑、课件、资料 等

学生:资料 、预习本、摘记本等

25 伯牙绝弦

一、教材特点

1. 从思想内容上看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2. 从语言表达上看

(1)文言文文体,通过中华优秀经典诗文体现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

语文学科 6 是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哉”,太好了。“若”,好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读了这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有了更真切、更形象的了解。伯牙琴技出神入化,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教学时,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③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破琴”,把琴摔碎。“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这里指伯牙把钟子期当做他的知音。“复”,再,重新。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

(2)对词语的理解。

伯牙绝弦:绝,断绝。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二、教材的位置

1. 人文专题的位置

本单元的人文专题——“艺术的魅力”。这是引导学生欣赏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它是一首动听的曲子,一幅美妙的图画,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甚至是一件不起眼的小工艺品„„它让我们的耳朵听到最优美的旋律,让我们的眼睛看到最亮丽的色彩,让我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在五下第三单元中已经学过关于——“语言的艺术” 这一专题,意在使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

语文学科 7 艺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而本单元“艺术的魅力”,是在五年级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对艺术的感受力及欣赏力,培养审美情趣,更注重艺术的独特感悟。

由此,我们可以明确,本单元的着力点,是引导学生由“欣赏单一的艺术”走向“更广阔的艺术范畴”,注重从审美的角度欣赏多元的艺术。

2. 训练重点的位置

结合本组导语及本课课后题,将本课的训练重点确定为以下两点:

一、体会作者对艺术的独特的感受

在这一训练点上有个关键词““ 独特的感受”。“独特感受”顾名思义就是“独有的、特别的体味和感悟”。 它的作用是:一、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其表达效果。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体验,激发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段)对写作的要求有:“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因此,我们小学阶段提出领会独特感受,是为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学生接受的信息很多,感受也会很敏锐、很丰富。教师如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并将这些感受具体化、健康化,那么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此项训练重点在本课中的落实:

第2题: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

(3)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4)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奶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二、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是一种表达方法,指在写文章中,通过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文章所描绘的情境更生动,更形象,使读者如临其境,甚至达到“物我两忘”之境。

教师要教会学生由某种直觉感触展开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调动已往的类似或不同的感受,新旧感受碰撞,纵横交叉,学生的感受会更有一番深意。调动学生的多觉感知,使学生的感觉变得细腻,情感更加丰富。伴随着丰富联想的感受是很强烈的,而强烈的感受会促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语文学科 8 本次重点训练项目——“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是从四年级第一组“自然奇观”重点训练项目“读文章想象画面”发展而来的,在本册第一组“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展开联想和想象”也有训练,训练重点的要求有所提高和发展,为今后学习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打下基础。

在本课中如何落实呢?本组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这一阅读方法的训练,在本课中体现为: 第3题: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学情分析】

一、相关已知领域

1. 以往,学习过很多关于艺术的文章,对这种题材有一定的了解。

2.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如抓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想像等。

3. 感受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一些表达方法。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有初步的认知和积累,这是学习本课的基础。

二、相关未知领域

1. 本课作者、写作风格和内容,对于学生是全新的,有待于学生的学习和感悟。

2. 本课通篇采用拟人的写法,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表达作者内心的独特感受,这种表达方法对于学生是全新的体验和感受。

3. 学生对艺术面的理解较为窄小,对美的感悟存在差异,情感体验也有所不同,因而老师要着眼于学生主体方面,增进他们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有意识地强化情感,引导学生的心灵与作者心灵沟通。

三、相关难知领域

1. 本课在表达上运用了很多的比喻、拟人、联想和想象,虽然这不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这些表达方法,但要真正体会这些表达方法在表达上的作用及效果是学习的难点。

2. 真正的理解艺术的魅力。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语文学科

9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语文学科 10

语文学科 11

语文学科 12

语文学科 13

语文学科 14

考考我自己:

1. 选择合适的字填在括号里。

在 再

现( ) ( )在 ( )见 ( )次 ( )三

2.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写出句子的意思;说说表达了伯牙怎样的情感?

且行且思:

26 月光曲

【教材解读】

一、教材特点

1. 从思想内容上看

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对于《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及表达的情感,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天高云淡、月朗星稀,平静的海面上“洒满了银光”,这时月下的一切是那么幽静。月亮“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我们在体味作者用词精妙的同时,更

语文学科 15 为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所感动。哥哥因为“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家里“又太穷”,无法使妹妹得到满足而遗憾、内疚。妹妹听出哥哥话中的不安之意,反过来温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别难过”。兄妹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盲姑娘把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于凄楚中饱含了对哥哥的体贴。正是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感动了贝多芬,使得他即兴创作《月光曲》,并为之演奏。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

2、表达特点:

(1)简洁的语言中留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简洁优美的语言文字引领着我们在寂静中,听到了一对穷兄妹的谈话。妹妹果真是嘴边说说吗?显然不是,这极为普通近似白描的话语分明是盲姑娘内心善良的自然表露,是她对生存处境的凄苦回应,使话语尽头的不安与悔意,是兄妹情深处的体谅与关爱,唯有这样一对兄妹才能说出这看似浅显,实则意味深长的话语。随着行文的展开,我们看到贝多芬走进茅屋,他是“要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一曲终了,盲姑娘激动的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这是我们看到的又一次对话,话虽然不多,但是从盲姑娘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个爱音乐又懂音乐的可爱形象,惟其对音乐充满挚爱,才会领悟的深刻;惟其对音乐有深刻的领悟力,才能真切的感受到弹琴人演奏技艺的高超、作品情感表现的深厚,并在演奏中辨认出演奏的人。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贝多芬要为盲姑娘再演奏一曲了:就盲姑娘而言,它的境遇质的人怜爱,他的心地值得的人敬重,他对艺术的追求值得人感动,他对艺术的理解值得人动容。就贝多芬来说,它能走进茅屋时感动于他们兄妹的手足情深,身怀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他从弹到再弹,是因为感动于盲姑娘的音乐天赋,因为有感于有盲姑娘这样的“知音”, 再加上当时清幽的环境,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的穷困和凄凉,也激起了贝多芬心中的创作激情,相比较这诸多的因素,作者的用笔显然是简洁的,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艺术想象空间,引发了我们无尽的思考。

(2)作者善用对比

破旧的茅屋于华美的乐章对比,卑微的穷兄妹与伟大的艺术家对比,物质的贫困与精神的追求对比。于是故事有了波澜,传奇有了深意,作品有了张力。

语文学科

16 (3)化虚为实的艺术表现手法,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作品之一,把这种无形的音乐旋律用语言展现出来,表现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智慧。他借皮鞋匠听贝多芬演奏时展开的联想与想象,化虚为实,是我们也仿佛看到了《月光曲》所描绘的奇丽画面: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霎时“洒遍银光”。随后,月亮越升越高,天空中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样化虚为实的艺术表现,让那些没有听过曲子的读者,也能凭借文本想象出音乐作品的大致旋律。

二、教材的位置

1. 人文专题的位置

本单元的人文专题——“艺术的魅力”。这是引导学生欣赏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它是一首动听的曲子,一幅美妙的图画,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甚至是一件不起眼的小工艺品„„它让我们的耳朵听到最优美的旋律,让我们的眼睛看到最亮丽的色彩,让我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在五下第三单元中已经学过关于——“语言的艺术” 这一专题,意在使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而本单元“艺术的魅力”,是在五年级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对艺术的感受力及欣赏力,培养审美情趣,更注重艺术的独特感悟。

由此,我们可以明确,本单元的着力点,是引导学生由“欣赏单一的艺术”走向“更广阔的艺术范畴”,注重从审美的角度欣赏多元的艺术。

2. 训练重点的位置

结合本组导语及本课课后题,将本课的训练重点确定为以下两点:

一、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

在这一训练点上有两个关键词“细心观察”和“ 独特的感受”。“细心观察”在三年级上册第四组的训练重点中已经训练过,学生已经掌握了其方法,这里属于实践运用——运用 “细心观察”的方法为了更好的领会“独特感受”。

“独特感受”顾名思义就是“独有的、特别的体味和感悟”。 它的作用是:一、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其表达效果。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体验,激发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段)对写作的要求有:“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因此,我们小学阶段提出领会独特感受,是为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

语文学科 17 学生接受的信息很多,感受也会很敏锐、很丰富。教师如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并将这些感受具体化、健康化,那么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是一种表达方法,指在写文章中,通过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文章所描绘的情境更生动,更形象,使读者如临其境,甚至达到“物我两忘”之境。

教师要教会学生由某种直觉感触展开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调动已往的类似或不同的感受,新旧感受碰撞,纵横交叉,学生的感受会更有一番深意。调动学生的多觉感知,使学生的感觉变得细腻,情感更加丰富。伴随着丰富联想的感受是很强烈的,而强烈的感受会促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本次重点训练项目——“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是从四年级第一组“自然奇观”重点训练项目“读文章想象画面”发展而来的,在本册第一组“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展开联想和想象”也有训练,训练重点的要求有所提高和发展,为今后学习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打下基础。

上述重点训练项目在本课中如何落实呢?

第1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要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第2题:默读课文第九自然段,说一说听着琴声,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了什么,再谈谈读后的体会和感受。

(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学情分析】

一、 相关已知领域

1. 学生在以前学过有关艺术的课文,对音乐有一些了解。这篇写关于音乐的文章,学生虽然喜欢,基于学生的生活体验、认知水平,应在品读课文同时让学生回忆自己亲近音乐的生活经历。

2.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在学习前两篇课文中学会了一些想象的方法,如配乐朗读中闭上眼睛想象,然后描述自己的想象等,其他阅读方法如抓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想像等学生都可以运用。

语文学科

18 3. 感受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一些表达方法。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有初步的认知和积累,这是学习本课的基础

二、相关未知领域

1. 本课作者、写作风格和内容,对于学生是全新的,有待于学生的学习和感悟。

2. 本课通篇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表达作者内心的独特感受,这种表达方法对于学生是全新的体验和感受。

3. 学生虽然喜欢音乐,但不一定像作者这样近距离地接触过,对音乐还是缺乏一定了解的。

三、相关难知领域

体会作者是如何展开想象和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 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 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难点是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因为它关系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来自何处,这一点课文没有具体的答案,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才能突破难点。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语文学科 20

语文学科 21

语文学科 22

语文学科 23

语文学科

24

考考我自己:

1、从贝多芬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能体会出什么?

2、默读课文第九自然段,回答问题: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且行且思:

────────────────────────────────────────────────────────────────────────────────────────────────────────────────────────────────────────────────────────────────────────────────────────────────────────────────────────────────────────────────────────────────────────────────────────────────────────────────────────────────────────────────────────────────────────────────────────────────────────────────

27 蒙娜丽莎之约

【教材解读】

1. 内容特点

在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法国的卢浮宫有三件宝,其中之一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传世名作《蒙娜丽莎》。几百年来,《蒙娜丽莎》让人百看不厌。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恬静、淡雅的微笑让我们感受到了永恒的美。

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细致地展现了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天才的想象力。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欣赏《蒙娜丽莎》的心情和此画来纽约展出的原

语文学科 25 因;接着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传神的语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画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以及她优雅的坐姿、交叠的双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后用精炼而饱含激情的语言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了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整篇文章文笔洗练,文字浅显流畅,可谓是介绍艺术品的传神之作。

2. 教材位置

本文是本组第三篇课文,且是略读课文。课文语言生动,文字流畅,特别是对画像的描写更是细致入微,可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多想,体会绘画艺术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鼓励学生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试着用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图文结合,最大限度地感受蒙娜丽莎的美。对于名画,学生很难从专业角度去审视,重在从整体去感受,因此,不同形式的朗读在全文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初次接触六上课文,应在以前认知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学习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样彼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准备:

1.课前,安排学生查阅达? 芬奇的资料,搜集蒙娜丽莎的画册、照片、挂历等,欣赏一下这幅世界名画。

2.教师准备此画的挂图。

3.组织学生事先相互交换传阅,对名画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过程:

语文学科 26

语文学科 27

语文学科

28

语文学科

29

语文学科

30

考考我自己:1、“近了,更近了,蒙娜丽莎就像真人一样走近你。”这三个“近”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2、读了作者的介绍,你觉得这幅名画的魅力在哪里?

28 我的舞台

【教材解读】

1. 教材特点

本文是我国著名的编剧、导演、作家吴祖光先生与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的女儿──吴霜女士(即文中的“霜霜”)发表在《收获》杂志1991年第3期上的一篇回忆录。文章以“我”

语文学科 31 的口吻,娓娓叙述了“我”在“艺术和生活”舞台上成长的故事,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课文以“我”的成长为“线索”,围绕“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通过“在娘胎,我就‘登台唱戏’”;“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六岁时,“拜师学艺”以及几年后,在大师前面认真演戏等一个个有趣而充满童稚的小故事,反映了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的道理,同时,作者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本课语言风趣而又充满童稚,描写细致而又生动,要体现的是艰辛,而笔下却处处流露着乐观。如,“我”在娘胎里就“登台唱戏”,肚子里暗无天日,又无观众,没情绪,不过瘾,便“大闹天宫”;“我”躲在厚厚的幕布里看演出,被憋得满头是汗却兴味盎然等等,妙趣横生,读来意犹未尽。

2. 教材位置

本课是本组的第四篇课文,也是一片独立阅读课文。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尽情的艺术的魅力。另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作者如何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从而提高理解力和感受力。

【学情分析】

学生初次接触六上课文,应在以前认知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学习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不解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语文学科 32

语文学科 33

语文学科 34 考考我自己:

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能看出“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概括的写下来。

口语交际·习作八

一、教材解读

(一)教材特点的解说。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身边的艺术”,安排这次口语交际的目的,是让学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同时培养口头表达、倾听的能力以及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安排本次习作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初步学会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二)教材位置的解说:

通过以“身边的艺术”为主题的口语交际活动,以及写一写自己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的习作练习,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操,同时培养口头表达、倾听的能力以及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并回忆课文中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注意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二、学情分析

在本组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搜集有关资料,留心观察身边的艺术,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艺术。因而,学生面对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身边的艺术”,应该说已经有了丰富的资料和知识的储备,并且一定会有感而发,谈出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可以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做到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教学中,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发言学生语言是否规范、是否清楚进行适当点评。

三、学习目标:

1.让学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同时培养口头表达、倾听的能力以及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2. 鼓励学生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初步学会在习作中融入自己

语文学科 35 的联想和想象。

四、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同时培养口头表达、倾听的能力以及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五、课前准备:

教师:单元导读后,可分组发放《“身边的艺术”调查表》,让学生边学习本组课文边留心积累。

“身边的艺术”调查表

组长 组员

调查途径

调查内容 艺术形式 艺术品 与艺术有关的故事

学生:让学生带一张自己学艺、参加艺术欣赏活动的照片, 或者带一件自己喜欢的艺术品。

六、课时安排:三课时

七、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口语交际

语文学科 36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习作指导

语文学科 37

语文学科

38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习作讲评

语文学科 39

回 顾·拓 展 八

一、教材解读

(一)教材特点的解说。

本次“交流平台”安排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并结合自己的习作谈谈体会;二是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日积月累”安排的是16个成语。这些成语与本组教材“艺术的魅力”有密切的联系,其中,有关于音乐方面的,有关于绘画方面的,有关于建筑方面的,有关于书法方面的,有的成语可以同时运用到多个领域。

“成语故事”响遏行云,“响”,声响;“遏”,阻止,使停止;“行云”,流动的云彩。“响遏行云”指声音高亢以致阻拦了天上的流云。多用以形容声音嘹亮。教师可引导学生把阅读成语故事的兴趣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多读书,勤积累。

(二)教材位置的解说:

“回顾·拓展八”是对本组课文的总结和提升。通过交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 使学生明白:写文章的时候,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并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更富感染力。

通过读、议、说、背成语,使学生积累词汇,丰富语言,加深学生对本单元主题思想的感悟。

二、学情分析

语文学科 40 通过本组四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在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并能谈出这样写的好处,教学中,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习作,能举出一些运用得比较好的例子,以加深学生的体会。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紧密结合本组四篇课文与同学展开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还要让学生认识到,写文章的时候,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并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更富感染力。

三、学习目标:

1、在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并结合自己的习作谈谈体会;

2、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3、通过读、议、说、背16个成语,一方面使学生积累词汇,丰富语言;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本单元主题思想的感悟。

4、学生独立阅读为主,自己读懂成语故事。再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体会和受到的启发,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四、教学重难点:

1.交流体会本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2.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汇报自己这一阶段来的学习收获。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一些以前学过的课文和课外作品,以供交流。

学生:整理总结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设计:

语文学科 41

语文学科 42


相关作文

  • 第一单元.作文作文200字
  • xx 小学语文备课教案模板 xx 小学语文备课教案模板 xx 小学语文备课教案模板 xx 小学语文备课教案模板 xx 小学语文备课教案模板 xx 小学语文备课教案模板 xx 小学语文备课教案模板 xx 小学语文备课教案模板 xx 小学语文备课教案模板 xx 小学语文备课教案模板 xx 小学语文备课教 ...

  • 四年级作文作文600字
  • 小学四年级下册作文教案 清源镇学区中心教研组语文集体备课组 小学四年级下册作文教案 清源镇学区中心教研组语文集体备课组 小学四年级下册作文教案 清源镇学区中心教研组语文集体备课组 小学四年级下册作文教案 清源镇学区中心教研组语文集体备课组 小学四年级下册作文教案 清源镇学区中心教研组语文集体备课组 ...

  • [每逢佳节倍思亲]作文300字
  • (三)年级(上)册 ( 语文 )学科集体备课表 (三)年级(上)册 ( 语文 )学科集体备课表 (三)年级(上)册 ( 语文 )学科集体备课表 (三)年级(上)册 ( 语文 )学科集体备课表 (三)年级(上)册 ( 语文 )学科集体备课表 (三)年级(上)册 ( 语文 )学科集体备课表 (三)年级( ...

  • 名师备课给我三大启示作文2900字
  • 名师备课给我三大启示 一位老师要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向小语名师于永正讨要教案来参考.于永正老师说:"在学校时,我每课都备有详案,因为领导要检查.到了教研室和退休以后上的课,再无教案了.有的只是教学过程,此外,还有我练写的字词.造的句子和写的下水文等." 用于永正的 ...

  • [怀念母亲]六年级语文集体备课计划作文500字
  • 第一次<怀念母亲>第二课时集体备课,交流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蒋洁主讲,刘赛.崔礼君提议并记录) 第二次结合刘赛开学时<詹天佑>一课的微格设计,集体备课第二课时,并尝试在课堂上应用. 第三次 以往李老师曾尝试创新课<穷人>第二课时,集体备课,研讨穷人 ...

  • 华舍实验学校四上语文教案作文3800字
  • - 1 - / 123 2016年度第一学期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语 文 华舍小学 2016年8月 - 2 - / 123 四上语文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我班 名学生思维相当活跃,个性张扬,学习兴趣比较浓,主动性较强,但不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对最基础的知识点不放在眼里„„看来,教学的着眼点不 ...

  • 半命题作文作文200字
  •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 ...

  • 淄博市中考满分作文-200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作文1900字
  • 200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期学生由初 三升入高一,进入初中到高中的转折点.从中考情况分析,学生对教材比较重视,在识记方面成绩良好,对古代重要的诗文一般能加以背诵.能运用课文中的精彩段落进行仿写.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基础,为高中学习创造了好的条件. 但是,也有不少的 ...

  •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语文教学经验总结作文2600字
  •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语文教学经验总结(刘粤) 转眼间,自己已经在常坟中学工作六年,担任了六年的高中语文的教学工作.虽然自己已经有了六年的语文教学经验,但在如何开展有效课堂方面任然在孜孜不倦的探索,期间有收获,但也有感触.如何才能让一节高中语文课上得尽善尽美?似乎太困难了.但是"台上 ...

  • 回顾过去 展望未来作文1700字
  • 回顾过去 展望未来 南关小学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 学期语文组以学区教研工作和学校制定的教研工作为指导,以探索"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为主题,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大力推进了课外阅读,提升了师生的整体语文素养.现把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以课堂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