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作文32700字

六年级作文

【作文】江苏特级教师:将高考作文提高20分的技巧

来源:新浪教育 | 发布日期:2009-12-17 14:29:32 | 我要评论

编前:作文是高考语文里分值最重的题目,从高考作文得分情况看,大部分考生的作文都能处在三类作文水平上下也就是及格边缘。而三类作文与一类作文的分数相差20分左右,所以,光在作文这一题中,很多考生就与一类作文考生拉开了20分左右的距离。如何去弥补这几十分的差距,如何从三类作文进步到一类作文,本文老师将为您详细解答!

高考语文第一大题毫无疑问当推作文,分值高的达到70分,低的也有60分。基本符合命题要求的三类作文与出类拔萃的一类作文相差竟然有20分。所以,探讨如何提升低分作文很有意义,大有必要。

一、对典型例文的剖析

我们先看2009年江苏一篇归入三类的高考作文:

品味时尚

当舞台上的小朋友在哼唱周杰伦的《双截棍》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品味时尚,思考时尚呢?

当街头上的广告牌上反复出现日语、韩语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品味时尚、思考时尚呢? 当人们的交往只有通过QQ 来实现,而不再通过书信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品味时尚,思考时尚呢?

如今的社会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好与坏,交错杂陈,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品味时尚。

品味时尚,会让我们更好地把握时尚的方向。儿童唱流行歌曲已经成为当今的一种时尚潮流,儿童不会再唱《一分钱》等经典的儿童歌曲。他们失去他们这个年龄应该有的童真,

跟上了时尚的潮流,可是这样的时尚已经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所以,我们要品味时尚,让时尚回到它应有的正确方向上,让时尚更好地引领我们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品味时尚,会让我们把握住时尚的方向。

品味时尚,会让我们不断地创新。时尚总是层出不穷的,要想让世界发展,我们必须不断地去创新。某一种时尚,在某一特定的地点,在某一特定的时间里会风靡起来,但是如果不去创新,这种时尚不久将会成为过眼云烟,淡出人们的视线。所以,我们要创新,但是如何才能真正地做到不断创新呢?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品味时尚,思考时尚之所以成为时尚的因素,这样才能够做到不断地创新。品味时尚,会让我们不断地去创新。

品味时尚,会让更多的时尚沉淀为经典。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很多都成为过眼云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却只有很少的时尚能够沉淀为经典。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更多的时尚沉淀为经典呢?答案是品味时尚。中国的传统武术风靡全世界,它既代表着一种时尚,又代表着一种永胜不衰的经典。品味这种时尚,我们会发现武术这种时尚之所以能够沉淀为经典的原因在于它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品味时尚,会让更多的时尚沉淀为经典。

品味时尚,我们会引领着时尚向前发展,而不是让时尚引领我们。

这篇作文,内容基本切题,结构完整清晰,语言大致清通,然而打分只有45分,江苏作文满分为70分,显然本文归入三类卷了。这篇文章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呢?我个人认为,作者思想的肤浅导致内容的敷衍,内容的敷衍表现为语言的空泛,语言的空泛导致读后感觉平淡。

(一) 核心概念的误解表现出思想的肤浅

2009年江苏卷作文题是“品味时尚”,“时尚”意为当时的或时兴的风尚。时尚必须具备这样几个特点:其一,时尚起源于独特的创意,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其二,时

尚必须有人追求模仿,形成一定时期内的流行趋势;其三,时尚惧怕长期流行、普遍盛行,因为某种时尚一旦占据统治地位之时,也即此种时尚灭亡之时。

以此考量,儿童也唱周杰伦以及多用QQ 通信属于时尚,而广告牌上反复出现日语、韩语则不能算作时尚,因为其独创性以及流行性均不足,而因韩国古装剧《大长今》热播而形成韩剧热,则看韩剧可以算作时尚。可见作者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还有不尽准确之处,这当然是本文作者思想肤浅的表现。然而,这个问题还不是本文归入三类作文的主要原因。

(二) 关键动词的浅读表现出思想的肤浅

题目的关键在“品味”二字上。品味即思考、体验、评价。所以,如果考生只写什么是时尚,不写自己对时尚的思考、体验、评价,肯定不合要求。这篇三类作文,主要问题就出在这里。应该说,本文作者还是有思考的,他的观点就是篇末点出的“我们会引领着时尚向前发展,而不是让时尚引领我们”。然而这个观点没有能够贯穿全文、统领全文。仔细分析,本文三个分论点大有问题。前两个分论点“品味时尚,会让我们更好地把握时尚的方向”与“品味时尚,会让我们不断地创新”属于同义反复,因为更好地把握时尚的方向就是不断创新,时尚要求具有独特的创意、与众不同的个性,可以流行但不可普遍盛行,这就注定必须不断创新。分论点应该逐层深入,老是原地转圈子不是思想的肤浅又是什么呢?

再看第三个分论点“品味时尚,会让更多的时尚沉淀为经典”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让更多的时尚沉淀为经典”与“不断地创新”明显自相矛盾,不断创新,就是不断反叛经典而不是不断制造经典;二是与全文中心论点“我们会引领着时尚向前发展,而不是让时尚引领我们”重复,重复表现在二者都是作者对时尚的思考、体验、评价的结果,结果到底明确为哪一点呢?关键语句的重复矛盾显而易见是作者思想的肤浅所致。

(三) 段内逻辑混乱表现出思想的肤浅

在阐述第一个分论点“品味时尚,会让我们更好地把握时尚的方向”时,作者有一个判断:应该引导儿童唱《一分钱》这样的经典歌曲,而不应该引导儿童唱《双截棍》这样的流

行歌曲。显然作者并不是主张引导《双截棍》这样的流行歌曲走向经典,而是禁阻流行,回归经典。引述论据阐述论据与分论点截然相反了。

(四) 语言的重复颠倒表现出思想的肤浅

最典型的当数第三个分论点“让更多的时尚沉淀为经典”。这个层次,主要应该阐述如何让更多的时尚沉淀为经典。对此,作者明确表示品味时尚就能让更多的时尚沉淀为经典。这样就形成一个同义循环的怪圈:因为品味时尚所以能够品味时尚。造成这个错误的原因,应该是作者的思想肤浅、认识不清,只能“聪明地”不断重复题意而已。

二、剖析造成“思想肤浅”的深层次因素

几乎全国各种版本的高考大纲(考试说明) 都无一例外地强调了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首要要求就是作文“思想深刻”,并列出“深刻”的三种表现形式:一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二是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三是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思想深刻”的具体表述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高考作文要求“思想深刻”,旨在强调“四性”:哲理性、独创性、逻辑性、启发性。它要求文章富于哲理性,观点有独创性,思维有严密的逻辑性,作品给人极强的启发性。“言有尽而意无穷”,读后让人深思,给人启迪,产生共鸣,回味无穷。然而现在的高考生却绝大多数难以做到这些要求。原因无非是:

(一) 思想幼稚,不去关注生活,不去思考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作文实际上很简单,就是“把生活写在纸上”。缺少必要的生活积累,尤其是缺少对生活的观察思考,甚至没有起码的思考习惯,写作时做到“思想深刻”只能是痴人说梦。上面例文的作者对大量的生活现象熟视无睹,只能以空泛、偏颇来敷衍成文了。如果认识到平常生活里,崇尚自由并享用自由,崇尚个性的解放和发挥,便是当今的思想时尚;喜欢回归自然,讲求生活质量,力避服装样式、色彩的雷同,吃绿色食品,这是当今生活的时尚;话剧无舞台,读者也是作者,纸质媒体被网络媒体取代,博客播客等则是当今文化的时尚,区区高考作文还在话下?

(二) 缺少高品位的阅读,长期在动漫、武侠小说、肥皂剧的形象感觉中钝化了理性思维、抽象思维,形成情感沙漠。“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是朱熹读书后的感受,意思是读书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如果我们读过屈原,理解他的孤愤;读过司马迁,理解他的隐忍;读过李白,欣赏他的清新飘逸;读过杜甫,欣赏他的沉郁顿挫。读过莎士比亚的浪漫,读过巴尔扎克的渊博,知道托尔斯泰是“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知道高尔基“我的大学”在哪里;喜欢睿智的钱钟书、平和的季羡林、渊博的余秋雨、深刻的周国平、顽强的史铁生„„我们还会无病呻吟,满纸空话吗?

(三) 写作训练过于注重形式,忽视内容,“文以载道”是永恒的写作真理。平心而论,上面列举的例文,可以看出作者接受了一定的写作训练,懂得开门见山,懂得整理出三个分论点,懂得概括全文,归纳主旨。然而,他忘记了文章的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可见鲁迅说,历来不信什么写作秘诀的话绝对正确。

(四) 没有重视思想与语言间的关系,平淡的语言包裹的往往是空泛的思想。斯大林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 高尔基说,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我们应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帮助学生解决思路壅塞、思想肤浅的问题,研究和学习“通过语言深化思想、通过思想美化语言”的技巧,帮助学生养成锤炼语言的良好习惯。其中核心的问题是围绕最切合题意的一点想清楚、想深入,进而写清楚、写深入。真正做到这些,思想肤浅、自相矛盾、相互重复等问题自然不复存在,语言彰显思想的光辉就能够落到实处。

作文要思想深刻,就要多关注社会、思考人生、加强阅读。只有把作文置于人生、社会、阅读的大背景下思考,考生才能透过现象挖掘出本质性的东西,才能言之有物,才能在常人的观点上再进一个层次,才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才能让阅卷老师眼前有瞬间一亮的“萤火虫的屁股”。

三、按照原文观点改写后的作文

我们不能纸上谈兵,我试着基本按照将上面那篇三类作文的观点重写一下,力图写成一篇合规中矩的议论文,并请今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阅卷老师按照高考的要求打分,本文被划到一类作文。

品味时尚

当周杰伦的《双截棍》唱响全国城乡时,当QQ 似乎快要取代书信电话时,我们怎么能不品味时尚,思考时尚,进而引领时尚呢?

品味时尚,首先需要了解何为时尚。时尚,指一定时期所流行的风气。《双截棍》的歌声、QQ 通信,当然属于时尚之列,然而,这些只是时尚的表现,时尚的本质是以创新为内在追求,以先进的价值取向为取舍标准。当突现周杰伦以其个性鲜明的歌声打破传统的桎梏,继而引发追捧;当腾讯公司以便捷丰富的QQ 闯入地球村,继而风行全球;这就是时尚。时尚是新生事物呱呱坠地时的第一声啼哭,是不懈追求解放思想的第一声呐喊。时尚,就是引领时代的脉搏,就是引导生命的涅槃。

思考时尚,还需要我们有明辨真假的法眼。如果不加分辨就狂热追逐,这种做法极不可取。朋克,上个世纪后期一度在青少年中流行的一种意在发泄的摇滚乐,继而发展为以打扮怪异为特征的朋克文化,朋克音乐早已边缘化,朋克文化更是迅速扔进了垃圾堆。你愿意追逐朋克这样的昙花一现的时尚?还有 “丁克”也曾经时尚,然而如果大家群起仿效,人类很快就会从地球上绝迹。你愿意仿效?明辨时尚的真假当然不是终极目的,我们要以清醒的心态让《双截棍》和QQ 这样的时尚保持正确的方向,力争成为经典。

引领时尚,需要我们拥有先进的价值取向。这种取向,能够使时尚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而不是仅仅流于形式,从而把真时尚与伪时尚从本质上区别开来。先进的价值取向包括符合法律道德,符合社会进步的方向,与自然规律和谐一致等等。朋克音乐噪音成分大于艺术成分,朋克文化颓废因素大于健康因素,丁克家庭只考虑个人利益而忽略社会利益甚至是人类

利益;《双截棍》发掘了中国传统武术元素乃至民族精神,QQ 彰显人文因素和时代因素:显而易见,引导时尚首先应该符合法律道德,顺应社会进步和宇宙规律。

引领时尚,需要我们不断创新。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前进,时尚之所以为时代所崇尚,就是因为其蕴含着鲜活的生命力,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要做到创新,就需要注入符合时代脉搏的新鲜血液。这种创新如当年电灯的使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如今天奥运期间把五星红旗贴在脸上,让孔子担任现代中国文化使者出访五大洲四大洋都属于时尚的创新,创造出新的时尚。

品味时尚,我们会唱着《双截棍》,用着QQ ,脸上贴着国旗,引领着时尚向前发展,而不是让时尚引领我们。

本文老师简介:姚明老师,江苏省南通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多年参加江苏省语文高考作文的阅卷工作,在作文辅导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作文】名师预测2010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趋势

来源:人民网 | 发布日期:2009-12-17 14:37:44 | 我要评论

近几年的作文评卷结束后,诸位参与改卷的老师不约而同地发出感慨:“失作文者,必定失高考。”由此可见高考作文对高考成败的重要性。为了提高考生的高考作文水平,下面将对高考及平时考生写作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对2010高考作文命题进行合理预测,希望对2010考生有所帮助。

一、高考作文及考生的习作中常出现的问题

1. 双基不牢。高考作文及考生的习作中常出现的问题,反映了考生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不牢固。这主要表现在汉字书写的错误率较高,有的考生一篇作文之中竟有10多个错别字。《考试大纲》对写作明确规定:语言通顺,书写规范。这是对高考作文的基本要求。

2. 审题不清。虽然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出现淡化审题的倾向,不在审题上为难考生,但是考生的作文中还是有跑题的现象。如2009年高考山东卷“见证”这一作文题,就有好多考生对“见证”理解不准,有的考生立意为“史铁生见证了身残志坚”,这就是因为没有搞清“见证”的主体,“见证”的主体应当是所见事件的旁观者,而非所见事件的经历者。又如考生在审题时,容易顾此失彼。2009年高考安徽卷的“弯道超越”,有的考生只抓住了“弯道”,忘记了“超越”这一关键内容;有的考生把“弯道超越”变成了“超越”,只字不提“弯道”,对材料含意的把握难免失之偏颇。

3. 材料不新。现在考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素材陈旧,缺乏时代气息的问题。那些不关心现实、阅读面狭窄的考生,只能“旧事重提”。考生作文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素材是关于屈原、司马迁、项羽、文天祥、鲁迅、张海迪、史铁生等人的事例,这些成了考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写作素材,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这些素材虽然也可以采用,但是用得多了就显得庸俗,也显得考生视野狭窄。

4. 文体不明。一般说来,高考作文为了体现开放性,充分发挥考生个体写作才智,往往不限文体。然而不限文体,并不是不要文体,而是让考生自我选择擅长的文体,写出自己的语言风格。有些考生写记叙文时用一半的篇幅来大发议论,结果搞得两不像。有些考生在写议论文时,只是单纯地引用事例,缺少分析论证,没有把材料和观点有机地联系到一起。更有甚者,以创新为名,胡乱地用一些古代的文体,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

5. 语言不畅。好多考生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不注意对语言的锤炼,在遣词造句上,显得苍白无力,进而形成考生在写作时心中有话说不出,说出话来不到位,词不达意,言不由衷,表意不畅的局面。有的文章还用了古白话文的形式,半文半白,弄巧成拙。

6. 卷面不洁。考场作文中,卷面书写脏、乱、草的现象俯拾即是,影响了考生的作文成绩。高考作文书写要遵循这样的原则:不求书法之美,但求工整清楚;不求笔法遒劲,只求笔笔清晰;忌连笔字,忌字体忽大忽小。

二、2010年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

1. 以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为主打。分析2009年全国的18道作文题,其中材料作文9道,命题作文8道,话题作文只有1道。可见话题作文渐渐淡出,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平分秋色,所以2010年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还将是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主打天下。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高考作文中出现了半命题作文。对于半命题作文而言,由于其开放性比较大,补充题目显得格外重要,对此,考生应当加以重视。

2. 贴近自我和关注生活是主流。从近两年的高考作文来看,有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重视个性,关注社会。这必将是2010年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趋势。2009年高考北京卷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重庆卷的“我与故事”、天津卷的“我说90后”,三个直辖市的作文一致地以“我”入题,直接关照了“我”身边的世界。以“我”的眼光看自己、看世界,是避免假、大、空的策略,更是体现了“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展示自我个性的正确途径。作文题目关注生活,尤其关注社会热点是激发考生写作热情的有效方法。2009年各地的高考作文都能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如江西卷的关于“圆明园流失兔首、鼠首的拍卖事件”,辽宁卷的关于“明星代言”,安徽卷的关于“弯道超越”,江苏卷的关于“品味时尚”,都直接针对社会,选取社会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

3. 真实诚挚和健康向上是主调。作文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健康、积极,要表达真情实感。题材的选取上,要从自己熟悉的或亲身感受的生活中选材,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情感的表达上,要融入一种诚实、守信、宽容的心理,体现人间的真爱。如2009年湖南某考生写的《踮起脚尖》,朴实地叙述了夜深了躺在床上难以入睡的“我”等待在外谋生的父母回家这样的一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由于文中再现了父母回家后怕吵醒“我”而“踮起脚尖”上楼、开门、给“我”盖被子等细节,所以生动地表现了父母对子女伟大的爱。这样的细节往往就蕴涵着父母的深情。

4. 理性思维与发散思维是主旨。2010年的高考作文,在整体上应该会继续保持理性的倾向。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把考生引向理性思考的路上,培养考生的思

辨能力。如2009年浙江卷“绿叶对根的情意”,就是要考生谈“绿叶”和“根”之间的依存关系。“根”滋养哺育“绿叶”,“绿叶”才得以葱绿茂盛;“绿叶”心怀感恩之情,纵使飘零一生,也眷恋不忘“根”对自己的呵护。“根”作用于“绿叶”,“绿叶”反作用于“根”,这种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近几年高考作文中新材料作文比较流行,我想关键是由于这种新材料作文让考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能够从多角度加以阐发,有利于培养考生的发散思维。因而考生在复习中,要加强对这种新材料作文的训练,培养自己多角度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2010年高考作文应试策略

1. 审清题意。考生写作时一定要有强烈的审题意识。首先,要读懂材料。如2009年高考安徽卷的“弯道超越”,考生在写作时要明确两个方面,一是“弯道”,既可实指困难大、变数多的赛车弯道,也可虚指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点,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充满着各种变化的因素,极具风险性、挑战性,同时也充满机遇。可见,这个“弯道”含有比喻义和引申义。二是“超越”,就是超出、越过之意,如超越障碍、解决疑难、走出险境等。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是要在困境、转型、变化的关键时刻,抓住机遇,战胜自我,奋发向前。其次,要辨析概念,扣住题眼。如2009年高考江苏卷的“品味时尚”,考生在写作时就要理解“时尚”的内涵,“当时的风尚,时兴的风尚”,它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审美、创意、时兴、有人认同和追求。考生可以选取“时尚”的事物、生活、理念来“品味”,也可以把“时尚”作为广义的文化现象来“品味”。同时,要把握住题眼“品味”,写作的重点要放在“品味”两个字上面,“品味”就是“仔细体会,玩味”。最后,用好提示语,把握好材料的感情导向。如2009年高考江西卷的关于蔡铭超以高价拍下铜兽首的材料,考生就要全面地把握材料所含信息,体会命题的含意。材料中的信息要点有四:(1)国人强烈反对拍卖圆明园非法流失的兔首、鼠首铜像;(2)佳士得拍卖行仍将其在巴黎拍卖;(3)蔡铭超高价拍下这两件文物,但事后拒绝付款,造成流拍;(4)人们对此有种种议论。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分析,就可以揣摩出命题人的意旨,就是要考生对文物造成流拍、称了国人之愿的蔡铭超的行为发

表支持性、肯定性看法。只有把握了这个主旨,下笔才不会跑题,观点才不会偏离题意。试想,谁要是逆国人之愿去对蔡铭超发表批判性、否定性的观点,能得到公众的认可吗?

2. 积累素材。贯穿整个复习过程,应坚持不懈做好的一项工作,就是强化素材的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缺少丰厚的积累,考生是无法写出文质兼美、大气磅礴的文章的。考生应注意积累如下八个方面的素材:(1)铺叙美好的亲情和友情的;(2)描摹美丽的景物和感人的场面的;(3)关注现实生活的热点的;(4)热爱有品位的文化艺术的;(5)省察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的;(6)历练人生观念、思想方法的;(7)了解前沿科学技术的发展的;(8)展望、预测美好的未来的。同时考生还要明确素材积累的多种途径。如对“借”这一素材就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积累:

从课本:(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从生活:船要远航,离不开帆和桨,帆使船借助风力,桨使船产生动力。

从自然:(1)紫藤萝和牵牛花,虽然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丽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2)月亮本来是不发光的,它借助太阳光才有了自己的阴晴圆缺。 从历史:(1)诸葛亮巧借东风;(2)萧规曹随。

从名人名言:如牛顿说:“我之所以比笛卡儿看得远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3. 搭建结构。好多时候老师都对考生讲,高考时要带着“作文”进考场。这说的不是准备作弊,而是要求考生在进入考场前,心中要明白自己熟悉的文章结构。最基本的要掌握记叙文、议论文两种体裁常见的结构方式。如记叙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有:线索串珠式、时空贯穿式、画面组合式、穿插回放式和巧设悬念式。议论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并列式、总分式、

层进式和对照式。有时考生不光要掌握这些大的框架结构,还要细化到每一个段落,如议论文的主体部分如何进行论述。好多考生只会用简单的观点(分论点) 加材料来论证,缺乏分析,没有把观点和材料有机地连接到一起。这就要在平时做好建构,如下面的例子:

古人云“自古才子出寒门”。(论点) 古今中外成才者,大多出自贫寒人家。范仲淹两岁丧父,幼时读书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司马光亦出身贫寒;明代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苏联伟大的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弟弟接济;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还供姐姐读┦椤„(列举论据) 这都是幼时曾贫困而后来成为“才子”的非常之人。“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也就是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不断地成熟,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灿烂之花。由此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穷则思变,贫穷就要奋发图强,越是贫困越能激励人奋发上进,这又何尝不是一笔财富呢?(分析)

上面这则材料就做到了观点和材料的有机连接,对论据的分析和阐述使论点鲜明。

4. 优化语言。语言要有文采,这是发展等级里的要求,“有文采”就是要求作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但并不是一篇文章中这几个要求都要具备,其实只要有一个亮点,就能使文章出彩。如引用名言警句,与历史名人的故事相配合,如果运用自如,恰到好处,也能显示出考生的语言功底,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可信度。如2009年某安徽考生的高考作文《转弯之后,是个春天》的片断:

青山相伴,浊酒相随,菊花相依,归隐山林,自成乐趣,享受恬静幽雅的自然风光。陶渊明是一个成功者,他能无畏而平静地离去,释然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他走进青山绿水间,在竹篱茅屋下,秋菊小径上,自酌一杯淡酒,缓缓送入口中,享受那一份宁静,享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静谧致远。或许,他真的属于自然,他热爱自然,喜爱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恬淡生活。他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品格,最终使他与仕途无缘,成就了他的文学梦,迎来了转过弯道之后的灿烂春天。

文中四次引用陶渊明的诗文名句,印证了陶渊明的成就,这些表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很有说服力和表现力。

5. 打造亮点。高考作文不比平时作文,由于阅卷时间紧任务重,又因为考生的作文内容和形式往往雷同,阅卷老师一直处于疲惫状态,这就要求考生作文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这样分数就有可能上去了。那么如何打造亮点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1)以漂亮的卷面“迷住”阅卷老师的眼;(2)以闪亮的标题“煽起”阅卷老师的情;(3)以靓丽的“凤头”激起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4)以优美的文笔打动阅卷老师的心;(5)以精彩的“豹尾”勾住阅卷老师的魂。

泰州中学高级教师周涛: 寒假期间语文复习指导

寒假伊始,高考一轮复习也基本结束。通过老师的指导,我们对语文高考试卷有了整体感知,做到了胸有成竹,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拥有了一份详尽而系统的理论笔记。接下来的工作就是,丢开老师这个拐杖,自己独立行走——消化笔记内容。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寒假期间,个人努力用功的结果将会直接体现在明年开春的高三模拟考试中,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待,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以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基本概念要清晰。

基本概念主要是题干中出现的若干概念,特别是语文术语,平时一般散见在课堂教学或作业中,高三复习时老师都会进行系统介绍,并适当举例讲解。诸如下定义,对联,整散句,长短句,单复句,兼语句,存现句等显性或隐性的概念;还有各种手法,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通感等),描写手法(动静、虚实、远近、点面、白描、正面侧面描写等),议论角度(正面反面论证),表现手法(渲染,衬托,对比等)等等。雾里看花,水中捞月,概念不弄清楚,做语文试题始终是“跟着感觉走”。以修辞手法“比喻”为例,比喻的构成除了本体和喻体外,还要求①本体和喻体本质不同②两者有相似点。恰恰是“两者本质不同”这一点认知不清,很多同学容易把“比喻”和“比较”混淆,“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杜甫《小寒食舟中作》),孰是比喻,孰是比较,你分得清吗?

2.文本内容要紧扣。

文本是一切答案的主要来源,尤其是提供了文本阅读的试题,比如诗歌、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可以这么说,命题者设置题目时,要么直接来自文本,比如文言翻译,现代文阅读内容题等;要么以文本为依据进行概括提炼升华,比如诗歌情感,文言文分析概括题,现代文艺术手法题等。很多学生常常看不懂文本或者不看文本就匆匆下笔,结果可想而知,要么胡说八道,要么离题千里。2009年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第12题“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答案分为四点: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全部散见在在文本的3、4、5、

9段的记叙和议论部分。

3.题目要求要读懂。

审题就是揣度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一般来说,题干中会包含“答案范围,关键词,具体要求,分值”四方面,这些方面有所或缺都显示命题人的匠心,都是对考生的更高要求。通常情况下,这些方面只要给出了,答题时一定有用。比如“根据全文”和“根据文章内容”就不一样,前者答题时,一定要从文章标题看到最后一段;后者只需将文章中与具体要求相关的地方找到就行。再如分值,语文试题的答案点分值一般在1—2分之间,不超过2分。一道题赋分4分,它的答案点通常是2—3点;如果5分题,它的答案点通常3—4点,以此类推。

4.重要题型要熟稔。

语文试卷考查的题型通常都有一个大概的范畴,虽然文本不同,内容不同,题型稍稍有些变化,但变来变去就是那几套说法,万变不离其宗。以现代文阅读的“作用题”为例,它的常规问法是“文中对„„的描写(或叙述) 有什么作用?”解答时只要从“文本内容和全文结构”两个角度回答就可以了;它的变体是“文中作者为什么记叙(插入)„„的故事?”“作者在文中加入„„故事有什么好处?”“作者在文中描写„„的用意是什么?”等。作为经过一轮复习训练的学生应该对这些题型,特别是答题方法、答题规律、答题流程进行系统强化认知,争取练就“火眼金睛”和上乘功夫,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当然寒假期间还要进行适度的自我练习和阅读。首先在理论复习消化的同时,精做近三年的江苏高考试题真题,做到系统系列,进而熟悉江苏命题的特点和大致方向。其次最好选一本课外读本,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社会现实意义的书最佳,比如余杰的作品,像《沉默的告白》《我的梦想在燃烧》《爱与痛的边缘》等。记住,只能选择一本,深读之,认真做读书笔记,认真摘抄,加强记诵其思想精华;然后学习他深入分析现象的能力,把看问题的眼光打造得更加犀利,更加尖锐。有了这样的一些工作,我相信这个高三寒假我们一定会过得很充实,很有斩获。如若不信,盍试之?

谈谈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的复习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陈亚飞

江苏高考实施新模式之后,文理科均增设附加题,选考历史者要加考40分的语文附加。09年是在该模式背景下考试的第二年,据初步了解,总分40分的试题,全省均分只在19分左右,也就是说得分率仅在0.47。仔细研究高考试题,发现其难度并非太大,所考知能点也未超纲,而情况却如此之糟,实在令人震惊和遗憾。而据有关专家透露,2010年高考语文附加题从理论上还有加大难度的可能。如何强化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复习,十分值得文科考生关注。

我们认为,应对附加题的复习,要注意这样一些问题。

一、端正思想认识,提高重视程度。

我们觉得,尽管现在考试总分为480分,但在高考中对考生起决定作用的不在前面那440分,而是这后面40分。因为那一部分的内容,是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高中多年基础的积淀,知识能力水平基本定型,高三一年的复习对绝大多数同学来说不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语文附加题这一块,因其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的独特性和新颖性(除材料归纳与分析外,其他考点均与前160分考点不重复,亦即为新增能力考查点),以及大家基本在

同一起点出发等原因,很可能会出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优生差生不分先后,甚至出现“优汰劣胜”的局面。这样的现象在今年高考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不少前440分成绩平平的考生凭着附加题的优势,轻松上线,而部分前440分得分不错的所谓优等生,却因附加题太差而黯然落第。而因附加题的发挥不佳而影响考试情绪的现象今年也比比皆是,因此从目前情况看,决定文科考生“生死”的也许就是语文附加题。同学们必须充分认识语文附加题提升的必要性和艰巨性,破除无足轻重的麻痹思想和期望一蹴而就的投机思想,充分做好反复抓、抓反复,持之以恒,稳步前进的思想准备。特别是那些自以为语文基础不错的同学,千万不能妄自尊大,而应改变观点,加大投入,保证时间,抓实这一内容的复习。

二、吃透考纲实质,注重复习的科学和高效。

复习必须严格按《考试大纲》和《说明》要求进行,把《大纲》要求逐一落到实处。这里涉及考纲和考卷的关系。我们认为,研究高考已考试题十分必要,但不能紧跟其后亦步亦趋;对高考题必须是若即若离,而对《考纲》则应不离不弃,紧盯不放。09年附加题高考现代文阅读一题,没有按去年常规考和现实联系紧密的实用文,而考了三十年代郁达夫写的一篇悼念性文章,命题点也大大改变,由材料的归纳分析转为材料的分析鉴赏。选文风格、试题数量、命题点的突然大变脸令许多考生措手不及,发挥失常。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平时的复习仅注意了对高考命题形式(试题的呈现方式)的研究,而忽视了对考纲精神实质的研究和把握。回头看09江苏《考纲》,其中,对文本内容的“鉴赏”是和“归纳”、“分析”并列,地位同等的,也就是说“归纳”和“分析”会考,而“鉴赏”也可以随时考到的。可见,我们研究高考试题,不仅要明确已考题型,更要善于推断将考哪些题型,未雨绸缪,才能从容应对高考内容和形式不断的“变脸”。 三、抓住重点和难点,采取针对性措施。

在语文附加题三部分内容中,名著阅读由于其面广量大,记忆内容多而杂,成为复习重点和难点。

首先必须弄清楚名著命题的拟题角度和形式,了解这种题型的规律和特点。

分析考纲样题和近两年高考试卷不难发现,文学名著题多从检测考生对具体名著的形象、情节、特色、阅读感受等角度设题。每份试卷涉及的名著共为7部,其中客观题涉及名著5部,主观题涉及2部。主要考查对名著的熟悉程度,涉及面比较广,可宏观也可微观,除了对基本事实的准确了解外,还有一些常识或已有定论的判断也在考查之列,比如,哈姆雷特的名言,圣地亚哥的名言。试题不出现文本,意味着考查内容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或者说要求我们必须对文本相当熟悉,这里面考查记忆性的内容偏多,所以必须加强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包括一些经典情节和细节。比如《红楼梦》中的“宝黛初见”“诉肺腑”“赠帕”“葬花”“焚诗稿”“刘姥姥进大观园”“抄检大观园” “晴雯补裘”等等。

其次必须抓实相关细节,提高复习效率。

要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注意分清主次、深浅适度。名著复习面广量大,近年考题既有细节又有整个章回内容的考查,使得不少同学感到其围茫茫无边,复习无从着手,而不得不采取大海捞针

式的所谓超低空扫描,其实,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方式,耗时多,见效慢,在时间紧迫的情势下很难奏效。我们必须通过对考纲和试题的认真分析理出考查的重点,从而确定复习的主攻方向。从《考试大纲》以及近两年高考题看,考查重点以情节、人物、主题的概括为主,以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为辅(09高考选择题五个选择肢分别涉及人物形象、情节和人物、戏剧冲突类型、人物动作和性格、小说题材主题和特点),因此平时复习中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积累:a 、名著中最能体现重要人物性格的主要情节;b 、名著中最能体现作品思想意义的情节;c 、名著中最能体现艺术特色的章节,d 、名著中对全书思想内容的展开最具意义的章节。这个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深浅适度问题。这里涉及细节的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章回内容的概括三个问题。细节要重视,但必须是典型的,不能什么都抓,太偏太怪的、无关紧要的,抓不胜抓,应坚决摒弃,比如,08江苏高考名著选择题C 选项“《三国演义》写赤壁之战中,曹操败走华容道,脱险后到达南郡,突然大哭,说如果荀彧在,决不会遭此大败,这是曹操在痛骂诸谋士无能”,作为错项,问题出在曹操所哭的谋士不是荀彧而是郭嘉,这里考得很细,但有其道理,一来曹操败走华容道是《三国演义》中重要情节,二来这里的“大哭”与前文的“大笑”均是体现曹操性格的重要细节,因此这里考的是典型细节,命题涉及很正常,像这一类细节正是我们复习的着力点,而诸如《红楼梦》中何人居何处、贾宝玉小厮惜春的大丫头叫什么、两次诗社的社长是谁,等等,则太偏太怪,缺乏典型性,也因数量太多,抓不胜抓,可以不抓。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不能忽视,但也要注意钻研的“度”,不能搞大而空的写法分析。《说明》样题告诉我们,高考试题命制既要控制题目难度,也应有利于评卷,因此命题应该会有明确的答题指向,一般设题角度较小,不需要详细分析阐述,重在基本内容的列举,因此平时复习不必钻得太深,对作品思想艺术的分析点到即止,不必深究。有复习资料有这样的命题:“《红楼梦》和《水浒传》对女性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红楼梦》的反传统思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既超出考纲范围,又大而无当(简直可以作为研究生论文!),我们不能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做这样的无用功上。09年考到对《红楼梦》第二回内容的概括,该题考倒众多考生,也令老师们无所适从,这样的考法是否意味着学生们对名著各个章回的内容都要能概括?我们认为不必也不可能。研究原著不难发现,该回“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 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把贾府的重要人物都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是一个总括式的章节,属于《红楼梦》序幕的一部分,实际上概括了曹雪芹在全书八十回篇幅中关于大大小小的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可见,这一回有全书总纲的性质,在全书中地位重要,因此命题者才将其纳入考查范围。因此我们复习中对内容的概括,只要抓住重点章节就行,不必面面俱到,贪多求足。

(2)要通过多种手段强化对名著内容的把握。名著复习的基本原则是网要织大点,网眼要织密点,撒网范围要广点。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要强调看原著,自己获取的食物总被别人消化好喂给自己的吃得香,营养丰富。若时间较紧,则应多动脑筋,以最佳方式进行复习,篇幅较长的通过听讲座,看讲义,看电影等形式了解其主要内容,同时赏读其中精彩段落。针对部分同学读原著印象模糊、记忆效果差等实际情况,要强化归纳和记忆,要求每读

完一个章节就用自己语言自行概括梗概,并适时回顾复习,通过滚绣球方式加深记忆;另外背诵已做试题也不失为强化记忆的有效方法。读讲义,练题目,记答案,配套结合。做到看的内容都有练的题目跟上,练的题目都用足够的时间加以记忆,并通过适当的二次练习进行强化巩固。

(3)注意答题规范。关于答题思路的把握一定要准确到位,许多同学掌握了相关内容却拿不到应有的分数,症结就在于答题的不规范。同学们应建立不同题型的答题模式,比如,若是形象分析,则应涉及人物的身份定位、个性特征、思想状态、典型意义等;若是情节概括则应涉及起因、开端、发展、结局等;若是章节内容概括,则应注意多角度分条作答,等等。

在附加题三大板块中,另一拿分难点是文言文阅读。

附加题文言文阅读重点是断句。首先要明确断句的基本概念和要求,有部分学生以为断句就是句中停顿,因此不少学生将主语后加上斜线,显然,他们将断句和句中停顿搞混了。其实,断句就是标点,学生明了这一点,也就不至于胡乱停顿了。另外,断句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因此,复习中固然要掌握一些常规的点断方法,比如辨虚词,抓结构,明句式等等,但最关键的还是要着眼全篇,整体把握,在粗通文意基础上据上下文定夺如何点断,最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读一句断一句;尤其要注意的是,若有一处存疑,则不应乱断,可暂时搁置,继续研读下文,然后据下文理解反推上文文意,在此基础上正确点断。否则会出现连锁反应,一错再错,甚至全军覆没。平时训练应多读多感悟,不断增强语感。同时将断句与对文句的理解和翻译训练相结合,一举三得,提高训练的达成度。另外要补充记忆足量的文化文学常识,以应对问答题中相关考查。

关于第三部分现代文文本阅读,一定要吸取09年高考的教训,在如何有效训练上多动脑筋。复习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难度系数;要注意文本体裁的多样性;要依据考纲逐一夯实相关考点,在“归纳”、“分析”、“鉴赏”三大能力点要求里,要下大气力抓鉴赏。另外要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答题方法。答题时可以注意以下一些要求:(1)、整体阅读,通盘把握。据命题组长介绍,对本题的答题要求是,注意信息归纳的全面性,即,不能遗漏任何要点,因此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是答好该题的前提;(2)、根据要求,整理加工。在找到相关内容后,必须进行必要的语言组织,整合相关内容,不能照抄原文,因为该题答案有时有严格的字数限制。(3)、表述有序,完美呈现。必须根据信息要点作必要的分解或合并,并且标明序号,从不同角度,清晰表述。

四、注意教材和复习资料版本的选择。09江苏高考附加题试卷名著阅读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选择题中关于《雷雨》的戏剧冲突的中心问题,一是简答题中《红楼梦》第二回中心内容概括问题。第一个问题虽说目前仍有争议,但命题沿用了江苏某高考阅卷专家主编的资料说法,即周朴园和繁漪的冲突为中心,而许多同学采用别的资料说法(有资料认为冲突中心是周朴园和鲁大海或者周朴园与鲁侍萍,这也是原先包括人教版教材在内通行的说法),因而失分。第二个问题关于《红楼梦》第二回主要内容,高考答案归纳为三点,遍查网上相关分析,都很难见到这样的概括,但在苏教版选修教材《红楼梦选读》中相关课文的教参上

却赫然可见,上列三点内容和高考题答案分毫不差!由此可见,教材以及复习资料的选用大有讲究。在目前江苏高考附加题这一新生事物刚刚出现,尚无成熟的权威教材的情势之下,选用那些有江苏特色的相对权威的人物和机构编写的教材,是明智之举。

【语文】如东陈亚飞:倒计时100天对语文进行理论性梳理

来源:招考通 | 发布日期:2010-02-26 20:44:07 | 我要评论

今天(2月26日) ,不少学校高三举行了“100天倒计时”活动,鼓舞士气,但其实高考倒计时100天是在明天,倒计时100天考生们因为是周末所以都在家自主复习。你是否想过,要为自己这100天做一个合理的安排?三月底,江苏不少地市都要对高三考生进行“二模”测试,这也是对考生一次较为全面的考前的测试。“二模”前的这段时间也是考生增分的黄金期,如何安排好自己的复习计划,为高考助力呢?从明天开始,“招考通”记者将采访各科名师,请他们对这段时间的复习提出科学建议。以语文学科为例,南通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陈亚飞就建议考生,这段时间的复习仍然要从基础入手,但是要对语文学科有一些理论性的梳理和思考了。

按部就班地跟紧课堂复习

“各个地区的复习进度不完全相同。”陈亚飞老师说,有的学校可能一轮复习还没结束,如东中学现在正复习现代文阅读,而有的学校已经进入考点分块复习阶段。这就需要考生们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跟着复习。最为关键的是,考生们要将老师训练的内容变成自己的,比方说,一周前做的试卷,在一周后还能完全做起来。要将复习内容能够完全吸收,变成自己的,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陈亚飞觉得,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学生应该就不需要另外再耗费太多的时间开小灶了。 从基础入手,开始总结思考

一轮复习基本上都是基础知识,那么二轮复习就不要再抓基础了。“这个想法绝对错误。”陈亚飞解释,一轮复习中,学生们主要是了解考纲,夯实基础。但二轮复习中,基础仍然不能丢。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复习应该仍从基础入手,打牢基础,比如,一些记忆型的知识仍然要巩固,默写、语知等等都不能忘。在此基础上,学生还要再进行理论性的梳理和思考,总结一些常规题型的解题方法和套路,寻找其中的规律。另外,在解题过程中,还要学会把第一阶段复习中所学的方法综合运用起来。

写好作文,要多关注现实

作文是语文卷的重心,在第二轮的复习中要注意什么呢?陈亚飞表示,第一阶段的作文复习主要是按文体分类,写好记叙文、议论文等各种体裁的作文。第二阶段,学生们要根据作文题目不同的题型来训练,比如说,比喻型、多概念型的命题。从目前各个中学复习的情况来看,大多学校会布置四周写三篇作文,还有的更多,应该说练笔的密度还是挺大的。学生们最需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要注意积累写作素材,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颁奖词等,如果在作文中有很多来自生活的新鲜材料,阅卷老师的印象分会增加,会认为考生关注现实。此外,考生们还要有意识地写出亮点,以往学生们都喜欢写中规中矩的作文,但现在要让文章更有个性、吸引力,增加一些加分因素。

【语文】纯命题作文《远方那盏不灭的灯》导写

来源:招考通 | 发布日期:2010-02-19 17:38:03 | 我要评论

命题

请以" 远方那盏不灭的灯"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导写

这是一篇无提示语的纯命题作文。该文题系从以" 灯" 为题的作文改造而来,而增加了更多的限制。文题很有诗意,容易引发考生联想,激发写作热情,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当然,要写出文质兼美的佳作,也非易事,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准确把握命题含义。

命题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为" 灯" ,它既可实指,也可虚指。可以是实有的一盏灯,也可以是跟" 灯" 特点和作用有关的别的事物。灯有带来" 温暖"" 光明" 、鼓励他人、" 指路" 等特点和作用,据此" 灯" 可以理解为抽象的" 梦想"" 理想"" 目标" 等,也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事物(一本书) 、一句话、一个人,等等。

限制词不能忽视。" 远方" 意味着所写之" 灯" 距离较远,不在身边(当然不在自己身上) ,这种距离可指空间上的,也可指时间上的。因此,将" 灯" 理解成个人的" 信念"" 意志"" 毅力"" 努力" 等欠妥,写家人,也应以不在身边为好。" 那盏" 是特指,必须就是那" 一盏" ,文中不能出现" 多盏" 。" 不灭" 并非真的日夜长明,强调的是印记之深、影响之久,令人难忘。 其次,写作中必须有较强的扣题意识。

该题题意理解并不难,但限制较多,中心词和几个定语的基本含义必须都有所体现,写作中不能有所遗漏。文章必须明确交代所写之" 灯" 具体为何物(如果虚写,将灯比喻成某一事物,必须说清本体是什么) ,然后据此展开叙述和议论。记叙文必须始终扣" 灯" 安排情节,不能前文情节完全与" 灯" 无关,只在结尾才勉强贴标签似的点到题目。第三,立意必须在求准的基础上求新求深。

记叙文或散文可以围绕实有的" 灯" 来写,以" 灯" 或" 灯光" 为线索,写一个故事,也可以由实有的灯入手,引入抽象的灯,由实入虚,虚实结合。

记叙文写作在立意构思方面必须避免以下误区:

脱离" 灯" 这一实物直接虚写其象征义(这样的构思容易造成议论抒情凭空而来,无所依托) ;仅看到灯的照明作用,一窝蜂地去歌颂亲情(以往写灯的文章很多,基本取此立意,仍这样写,则缺少新意) ;情节雷同虚假,比如,某人晚上回家,他人为其点灯照明,而且是专门的,通宵不灭的,甚至是亲自提着灯等待的(从想当然出发,脱离生活实际,编造痕迹严重) 。

如能独具慧眼,另辟蹊径,则可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比如有同学写一台湾老兵怀念家乡当年茅草屋里的那盏油灯,渴望回家,那盏灯在他心中永远不灭,表达一种别样的乡愁,主题厚重有意蕴;还有同学写学校传达室门前的那盏长明灯,让自己感受到传达室师傅这样一些平凡人的辛苦,充满悲悯情怀。这样的文章理所当然得到高分。

如写议论文,则要首先明确" 灯" 的现实所指,然后扣住命题内涵展开论述。如:理想就是远方那盏不灭的灯(理想照亮我们前进的航程;理想的实现并非轻而易举,一蹴而就,需要我们艰难的跋涉;人生理想虽然有时并非十分清晰,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心中信念,就能实现) 。中心论点将" 灯" 具体化为" 理想" ,三个分论点论述理想的重要性和实现的艰巨性,并且分别巧妙扣住题目中" 灯"" 远方"" 不灭" 这三个关键词含义展开论述。(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陈亚飞)

【语文】陈亚飞导写作文《远方那盏不灭的灯》

来源:招考通 | 发布日期:2010-02-19 17:11:15 | 我要评论

《远方那盏不灭的灯》导写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陈亚飞

命题

请以“远方那盏不灭的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导写

这是一篇无提示语的纯命题作文。该文题系从以“灯”为题的作文改造而来,而增加了更多的限制。文题很有诗意,容易引发考生联想,激发写作热情,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当然,要写出文质兼美的佳作,也非易事,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准确把握命题含义。

命题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为“灯”,它既可实指,也可虚指。可以是实有的一盏灯,也可以是跟“灯”特点和作用有关的别的事物。灯有带来“温暖”“光明”、鼓励他人、“指路”等特点和作用,据此“灯”可以理解为抽象的“梦想”“理想”“目标”等,也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事物(一本书) 、一句话、一个人,等等。

限制词不能忽视。“远方”意味着所写之“灯”距离较远,不在身边(当然不在自己身上) ,这种距离可指空间上的,也可指时间上的。因此,将“灯”理解成个人的“信念”“意志”“毅力”“努力”等欠妥,写家人,也应以不在身边为好。“那盏”是特指,必须就是那“一盏”,文中不能出现“多盏”。“不灭”并非真的日夜长明,强调的是印记之深、影响之久,令人难忘。

其次,写作中必须有较强的扣题意识。

该题题意理解并不难,但限制较多,中心词和几个定语的基本含义必须都有所体现,写作中不能有所遗漏。文章必须明确交代所写之“灯”具体为何物(如果虚写,将灯比喻成某一事物,必须说清本体是什么) ,然后据此展开叙述和议论。记叙文必须始终扣“灯”安排情节,不能前文情节完全与“灯”无关,只在结尾才勉强贴标签似的点到题目。 第三,立意必须在求准的基础上求新求深。

记叙文或散文可以围绕实有的“灯”来写,以“灯”或“灯光”为线索,写一个故事,也可以由实有的灯入手,引入抽象的灯,由实入虚,虚实结合。

记叙文写作在立意构思方面必须避免以下误区:

脱离“灯”这一实物直接虚写其象征义(这样的构思容易造成议论抒情凭空而来,无所依托) ;仅看到灯的照明作用,一窝蜂地去歌颂亲情(以往写灯的文章很多,基本取此立意,仍这样写,则缺少新意) ;情节雷同虚假,比如,某人晚上回家,他人为其点灯照明,而且是专门的,通宵不灭的,甚至是亲自提着灯等待的(从想当然出发,脱离生活实际,编造痕迹严重) 。

如能独具慧眼,另辟蹊径,则可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比如有同学写一台湾老兵怀念家乡当年茅草屋里的那盏油灯,渴望回家,那盏灯在他心中永远不灭,表达一种别样的乡愁,主题厚重有意蕴;还有同学写学校传达室门前的那盏长明灯,让自己感受到传达室师傅这样一些平凡人的辛苦,充满悲悯情怀。这样的文章理所当然得到高分。

如写议论文,则要首先明确“灯”的现实所指,然后扣住命题内涵展开论述。如:理想就是远方那盏不灭的灯(理想照亮我们前进的航程;理想的实现并非轻而易举,一蹴而就,需要我们艰难的跋涉;人生理想虽然有时并非十分清晰,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心中信念,就能实现) 。中心论点将“灯”具体化为“理想”,三个分论点论述理想的重要性和实现的艰巨性,并且分别巧妙扣住题目中“灯”“远方”“不灭”这三个关键词含义展开论述。 佳作评点

远方那盏不灭的灯

高三(5) 丁云姝

霓虹闪烁,比不上你关怀的目光;泉水浅浅,比不上你澄澈的目光;烈火熊熊,比不上你严厉的目光。你远在天边,可常驻我的心间,你的爽朗的笑声虽已乘风仙逝,可是你那目光却如同远处那盏不灭的灯,指引着我前方的路。

你的目光是温暖的,温暖了我的心灵中那冰冷的一隅。一次偶然,我从旋转木马上摔了下来,顿时天昏地暗,昏昏沉沉已不知东西。等我醒来时,已经躺在那冰冷的病床上。脑袋上被绷带裹得一圈又一圈。我哭着闹着不要去上学。是你,轻轻地走过来,拉着我的手,那双手那么温暖有力,让我无从挣扎。你微笑地看着我,目光似春风一般,吹去了心中的恐惧,我和你进了教室,所有的嘲笑与哄闹,在你温暖下荡然无存„„你的目光如此温暖,如同远处那盏不灭的灯,让我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你的目光是澄澈的,即使是明净的泉水,也比不上。已年近七十的你,不顾医生与家属的反对,坚决地坐在验血室前,只为救那个与你素昧平生的小女孩。你淡定地笑着,不管我们是如何地劝说你,你总是摇摇头。你的目光是那么纯净,有如天上的明月,没有一丝纤尘;又好像天上的朵朵白云,纯净无瑕„„你的目光让我们都放弃了对你的劝说,无论如何,我们也无法改变你救人的决心„„你的目光如此清澈,如同远处那盏不灭的灯,一直照耀着我那心灵的一隅,让我懂得怎样去帮助人。

你的目光是严厉的,像一把锋利的小刀,划破我那虚伪的皮囊。第一次没有完成作业,你是那么平静。只是静静地看着我,没有一丝声响,任父母在耳边批评我,你一言不发。你的目光那么有神,如同一把利剑,穿过我的心灵,我的心触动了,不禁一怔,我的背脊渐渐冰凉„„那一次,也是我唯一一次遇到你严厉的目光,它将是远处那盏不灭的灯,一直照耀我前方的路,指引我做个正直诚实的人。

可惜,你悄无声息地闭上了双眼,外婆,我再也无法与你那目光交汇,可你的目光,就犹如远处那盏不灭的灯,常驻我心。

你的目光,像春日的阳光,融化了我心中的冰凉;你的目光,像夏日的疾风,扫去了我心中的污尘;你的目光,像秋日的细雨,洗去了我心中的悲伤;你的目光,像冬日的梅花,芳香了我的灵魂。

你的目光是远处那盏不灭的灯,一直领我走向远方。

简评:本文将奶奶的目光比作远方那盏不灭的灯,构思上胜人一筹;截取三个片段,表现奶奶目光的温暖、澄澈和严厉,强调对我做人的影响力,扣合灯温暖的特点和指路作用,扣题巧妙;而诗化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独到的感悟则更增添了本文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远方那盏不灭的灯

高三(16) 张聪聪

挥别长安的都市繁华,你踏上了十多年的出使征程。渐行渐远的东都,巍巍的大汉朝,成为你心中那盏不灭的灯。

昨日长安繁花似锦,今天匈奴大漠无垠。你摇一声铃,坚定一下自己深入大漠的信心,你扶一阵驼,黄沙衰草催生你心中不屈的信念。大雁哀鸣,你与孤冢为伴;长夜漫漫,你与驼队为伍,你心中点着一盏不灭的灯,你心中驻有一个不倒的江山。

当汉使谋反事泄,匈奴以死相逼,你一身正气。一边是荣华富贵,一边是精忠报国,你毫不犹豫甚至是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后者。你向匈奴展现了汉朝使节的不屈脊梁、大汉朝的庄严威武,你更向后人展现了一个中华儿女的铮铮铁骨。因为,南方远处那个强大的王朝是你心中那盏不灭的灯,照亮你的心胸。

面对金银珠宝,你视而不见,令人钦佩;当你混着毡毛和雪咽下充饥,让人惊叹。面对敌人的名利相诱,生死相逼,那盏灯却在你心中愈发地明亮,照出你的冰晶之心——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这是你十多年艰难岁月中坚守的信念。

当大漠的寒风已吹尽了你旌杖上的羽毛,当汉朝国君已放弃了对你的寻找,你是怎样的坚守着那支旌杖,不肯放手啊!是的,它是你身份的象征,它是你十多年来不舍坚持的见证,它是远处那盏不灭的灯的化身,它是你的一切。所以,你甘愿与羊群做伴,与铁树对话。即使你明白,公羊不会下崽,铁树也绝不能开花,但远处那盏不灭的灯却无时无刻不在照亮着

你,呼唤着你,温暖着你。不是羊群,不是铁树,不是匈奴人,是远处那盏不灭的灯,陪伴着你,在漫天飞雪里,在飞沙走石中,在那寸草不生的蛮荒之地,度过那漫长的辛酸岁月。 苏武,你用你的坚毅写下了对大汉的忠贞不屈,巍巍大汉,在远处成为你心中那盏不灭的灯。而你的坚毅,你的不屈,更从那遥远的大汉朝流传下来,为后人点上一盏不灭的灯,照耀着中华大地。

简评:本文取材于苏武牧羊这一常见写作题材,立意并未超出歌颂其民族气节、爱国情怀的窠臼,然而读来仍觉韵味十足。其闪光之处有四:其一,将大汉朝比成苏武心中那盏不灭的灯,已是十分新颖,而在充分铺叙的基础上推进一层,结尾将苏武自己比作照亮后人、照耀中华大地之灯,则又翻新意,出人意料;其二,将苏武被拘匈奴几十年的复杂经历和心路历程揉合在一篇不足800字的文章之中,且紧扣题旨,精心剪裁,足见小作者驾御材料的能力;其三,全文虽多用概述,而意象鲜明,人物立体可感;其四,文章抒情气息浓郁,语言气势充足,富有对称之美。

【作文】特级教师喻旭初:高考作文怎样写出内容写出个性

来源:招考通 | 发布日期:2009-11-27 11:19:32 | 我要评论

[名师简介]喻旭初,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超过45年,曾多年担任江苏高考语文阅卷作文总复查组副组长,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长期从事高考语文研究。2008年为快报读者命制的高考作文模拟题与2008年高考作文题的题型吻合,模拟题《发现》与高考作文题《好奇心》出题立意不谋而合。

高考作文,第一要紧扣题目,第二要内容实在,第三要写出个性,第四要语言规范。在扣题的大前题下能否写出自己的个性,往往是能否超过许多人的关键。

临考应注意些什么呢?

一、审题

1、要仔细看清题目和具体要求,题意没弄清决不动笔。

2、弄清题意后,应静思两三分钟,最先想到的那一点最好不写,因为很多考生可能想的跟你一样或者相似,这就“撞车”了。你不妨从反面去想,换个角度去想,人家想到一点,你想到两点甚至三点。这样,你就比别人想得细,想得深。

二、立意

1、选一个既符合题意,又是自己最有话可说且能把它说清楚的角度去立意。

2、立意时要多考虑责任、良知、正义、人性、和谐,但不要任意拔高,更不要贴政治标签。

3、不要故作深沉、年轻人说成年人的话,不要说些实际上自己未必已弄懂的“哲理”。

4、如果写议论文,在阐述观点时千万不要走极端,要力求作辩证分析。

三、文体

1、如果“文体自选”,就选自己最拿手的文体,决不犹豫,以免耽误时间。

2、如果写记叙文,我建议:(1)最好用第一人称,这容易使文章显得真实、亲切。(2)无论是实写还是虚构,都要怀着真情去写人、叙事。(3)要有一两处细节描写(或外貌,或动作,或神态,或心理,或对话) ,这往往会成为“亮点”。

3、如果写议论文,我建议:(1)最好一上来就用一两句话亮出中心论点。(2)最好能列出两至三个分论点。(3)尽量采用新鲜、时尚的材料做论据。(4)最好有一两处既与众不同,又能让人接受的新见解。

4、如果写散文,我建议:(1)被用滥了的文化名人的例子尽可能不用,如屈原、李白、苏轼、陶渊明、司马迁、李清照、史铁生、梵高、贝多芬,等等。因为这些人物已被用得太多,已毫无新鲜感,不少老师看到了就厌烦。(2)尽量减少没有实际内容的空洞抒情。

四、结构

1. 开头:(1)入题要快,不要绕圈子。(2)如果是材料作文,第一段千万不要复述材料。

(3)第一段不宜长,100字左右即可。(4)第一段不能有错别字,不能有明显的病句,字要写得好一点,因为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2. 分段:(1)不要用死板的三大段或四大段。全文分它六至八段,每段在80~120字之间。如果一段篇幅太长,阅卷老师就要跨页阅读,他很可能会因为记不住你该段到底写了什么而判你啰嗦或偏题,这就影响你的得分了。(2)点题句可单独成一段。

3. 结尾:(1)议论文的结尾要干脆有力,决不要拖泥带水,更不要加“让我们„„吧”一类的口号。可以在文末运用排比或者引用名言来强化中心论点。(2)记叙文最好能有一个带有抒情色彩的点题句。

五、语言

1. 不要在白话中夹杂文言,这会使文章显得疙里疙瘩、不伦不类。还是以通俗的口语表达为好。

2. 不要用网络语言、娱乐语言,少用科学术语,要用符合语法、逻辑的规范的现代汉语。

3. 少用长句,多用短句。句子一长,有时会因为写到后面忘了前面而出现语病。

4. 不要通篇都是平淡的陈述句,可在叙述中插一两个比喻,可以长短句搭配,也可以引录一点有内涵的流行歌词或生动的群众口语。总之,尽可能使语言表达有些变化。

六、书写

1. 书写是文章的“面孔”,是给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一定要写清楚每一个字,能做到美观则更好。

2. 格子以外不要写字,因为网上阅卷看不到格子以外的字。

3. 尽量少改动,以免影响卷面美观;如果不得不改,那你改换的字词和所做的记号一定要十分清楚。

七、其他

1. 不要写形式主义的“题记”、“后记”,因为多数阅卷老师对此已比较反感。

2. 不要写敏感的政治人物或政治事件,因为你掌握的材料很少,说不清楚。

3. 不要写“早恋”一类的故事,因为老师们对此早己厌弃。

4. 不要用“汤姆”“杰克”之类的洋名字来虚构故事,中国的故事足够你用了。

5. 不要写不合高三年龄特点的低幼化故事。不要一写到自己的成长,就从幼儿园、小学一直讲到高三,太单调,缺深度。

6. 不要以题目提供的材料为素材演绎一个简单的故事。

7. 不要写让语文老师看不懂的科幻故事。

8. 不要写立意很含蓄的寓言或童话。

9. 不要搬用《读者》上的文章,因为很容易从网上查到出处,一旦被证实是抄袭,就完了。

10. 不要模仿近两年来知名度很高的高考满分作文。因为老师们对这些佳作比较熟悉,如果模仿痕迹较明显,很可能被判为仿作,得分就不高。

上述各项关照,有的是成功考生的经验,有的是失误考生的教训,有的是阅卷老师的普遍心理,记住它,不一定能写出佳作,但可以帮助你减少一些失误。

【语文】南通语文学科带头人高迎九:高考语言表达题预测

来源:招考通 | 发布日期:2009-11-27 11:21:48 | 我要评论

高迎九,南通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南通市高中语文专家组成员,江苏省海门中学语文学科首席教师。

高考语文中,语言运用题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头戏,考查形式灵活多样,具有极大开放性,所选语料新鲜,时效性强,被称为“高考试验田”。在新课标指导下的语用题的命题思路更是与时俱进, 体现出" 以生为本" 的命题理念。近几年试题越来越注重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的沟通, 高考命题中出现的拟写一句话新闻、警示语、对联、广告词、串台词、新闻衔接词、采访词等等, 就是有意识地引导广大考生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对于新题型,是否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考试结果往往大不一样。如果完全没有进行相应的训练,或者应对新题型的心理准备差,有些考生往往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因此,在高考前的最后冲刺阶段,有必要对语言运用题尤其是其中的创新题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语言运用题的考查比较灵活,除了需要考生有较强的驾驭文字的能力,更需要考生关注生活、关注热点。综观近年来的高考语用试题,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这就是试题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一方面,它承继了高考多年来语言基础知识与运用类试题语言素材直接取自课本外现实生活的一贯风格;另一方面,它又在努力翻新,不断强化考生的语用意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与语文亲密接触。高考语用类试题的设计凸现了“语文生活化”的命题趋势,更贴近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体现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语文与社会生活的有机联系。 针对高考语用题“语文生活化”的新特点,考生在备考中应确立“生活语文化”的新思路,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观察、积累的有心人。高考中的语用题每年都有新变化,所考的

题目,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令考生感到“熟悉的陌生”的地方。但“万变不离其宗”:围绕《考纲》“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设题,从生活中选材,关注社会生活„„等等。因此,考生要结合生活实际,在读书看报、看电视、上网等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增强应用意识,注意观察学习和生活中的语言文字现象,有目的地收集社会生活中的新材料尤其是新热点,从中借鉴表达的创新。下面,我们就通过几道例题来增强这方面的感性认识。

例1. 请在横线上填写句子,简要说明燃油税费改革后车主负担的变化情况。

我国已于2009年1月1日实行燃油税费改革。私家车、出租车、其他运营车辆的车主,其整体负担的变化会根据其消费燃油所导致的消费税与养路费之间的差异而不同。原来缴纳的养路费是定量,而方案出台后缴纳的消费税是变量,其负担依据所消费燃油的数量而变化,车主的负担由自身消费行为来决定。以北京市为例,养路费收费标准是1320元/年,平均每天需要承担的养路费是3.62元。改革后每升汽油税额增加0.8元,可以计算出成品油价税费改革后车主负担不发生变化的每天汽油消费量是4.52升。也就是说, ▲

这道题目的设计就比较贴近现实,燃油税费改革应该是今年度的一个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热点话题,学生对此不会完全陌生,本道题在命题意图上就起到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作用。从解题的角度讲,这道题也隐含着较为巧妙的解题技巧:一是要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横线前的“也就是说”是确定问题思考方向、明确信息范围的关键,这四个字意味着横线上内容是对前面相关内容的换一种形式的表述;二是要敏锐地找到同问题相关的有用信息,在200余字的信息中,真正同答案有关联的其实就是最后一句话的50字“改革后每升汽油税额增加0.8元,可以计算出成品油价税费改革后车主负担不发生变化的每天汽油消费量是4.52升。”除此之外都是背景信息,可以大胆地予以排除;三是要认真审题,把握答题的角度,题目中“简要说明燃油税费改革后车主负担的变化情况”,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车主负担的变化情况”,而“负担的变化情况”不外乎下降和增加这两种情况。如此分析之后,这道替的答案也就水落石出:“当每天用车耗油在4.52升以下时,车主的负担是下降的;而每天

用车耗油超过4.52升时,车主的负担是增加的。”或者也可以模糊地表述为“如果每天耗油量低于这个数额,车主的负担减轻;而高于这个数额,车主的负担增加。”

例2. 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的这则新闻。要求:要求观点鲜明,语言准确、生动,不超过40字。

2月22日,南京一老汉在公交站台下车时,不慎跌倒在地,跟在身后的乘客没人上前扶他,老汉大喊:“是我自己跌的,你们不用担心。”听了这话,五六名乘客上前将老汉扶起,并拨打了110报警。 ▲

从主题上来讲,这道题的设计更具现实针对性和道德教育意义,这样的题目,不仅要求我们学生关注生活,还要思考生活,更要正确生活,因此,更能够“大语文”的学科特点和“生活化”的命题思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现代书虫,显然是难以应对这类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新题目的。这道题的难度在于需要进行辨证性的客观全面分析,因为材料提供的场景其实可以区分为两个对比鲜明的画面:先是“躲”,后是“扶”。导致人们前后表现迥异的是老汉的一句关键大喊:“是我自己跌的,你们不用担心。”这是思考这道题的关键,也是这道题所蕴含的社会意义所在。据此,我们可以剖析出前后两个画面中人们的心理想法:先前的“躲”,是惟恐惹祸上身的担心;后来的“扶”,是因为老汉的大喊解除了大家的后顾之忧。表象之中的实质,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其实是包括我们学生在内的所有社会人需要共同关注、共同思考的社会问题,这道题体现的是扶危济困的主旨和观点。答案可以组织如下:“(1)春来了,天还冷;遇到这种事情,我们不应迟疑,上前帮忙是一种美德。(2)出手相救可能被讹诈的阴云笼罩,但社会需要美德的支撑,扶危济困应是一种责任。(3)救人反被诬告,确实带来了负面效应,但乌云遮不住阳光,帮一把就会温暖人心。”以上的答案语言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同样是值得我们借鉴模仿的。

例3.2008年9月,四川省苍旺县的少量橘子感染了大实蝇疫情。县委、县政府当即采取果断措施,严禁感染疫情的橘子上市,发动群众将其深埋在石灰坑里。由于措施得力,疫情迅速被扑灭,没有任何扩散的迹象。但是,有好事者却编发了一条手机短信,让大家别吃

橘子,说橘子里有小蛆状的病虫。这条短信很快在全国流传开来,人们谈“橘”色变,大半个中国橘子严重滞销,各地橘农和商贩痛不欲生。

一条歪曲事实的手机短信,把中国闹得沸沸扬扬,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中国有许多成语形容谣言巨大的杀伤力。请你写出这样的两句成语。

(1) (2)

这道题目的价值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上同样涉及民生,体现语文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度;更为关键的是,这种形式兼顾到了今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结构调整所可能带来的变化。今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结构有微调,选择题由8题减少到6题,语言文字运用题选择题的数量也由3题减为2题,而考纲中所要求的知识点却并未随之减少,字音、成语、病句这三大知识点在试卷中如何体现,着实是体现命题者智慧的一个看点。笔者认为,试卷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知识考查上的缺陷,可以通过题目形式的变化这一变通的方式来弥补,据此可以大胆揣测,如果在成语和病句这两个知识点中只能选择一个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那么,另一个知识点完全可能在语用题中改头换面依然出现。这一点尤其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对上面这道题中的现象,我们可以找出这样一些成语来形容:“人言可畏”、“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等等。当然,解答这样的题目,需要我们对成语有一定量的积累和准确的理解,这也正可以体现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适当体现区分度的考试目的。同理,如果是病句的变形题,则需要我们对病句的常见错误类型了然于胸,这是我们在最后阶段的复习中需要进一步巩固的。

【语文】南通学科带头人于树华:最容易考的名句默写总结

来源:招考通 | 发布日期:2009-11-27 14:42:38 | 我要评论

『名师简介』于树华,江苏省特级教师,南通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语文教研组长。

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中,规定背诵篇目之外的名句默写是个难点,一般高考中都会设置两分。但这两分往往是非常难拿到的,因为名句特别分散,很多考生都不容易全面掌握。考生们应该最为关注的就是必修教材1—5中的相关名句和《<论语><孟子>选读》中的相关名句。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树华特别为考生们进行了概括和整理,这里罗列的都是容易考到的名句。

1.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人》)

2.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3.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4.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论语•为学》)

5.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6.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7.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8.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收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告子上》)

9.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10.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11.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12.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诗》)

13.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4.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作文】高考阅卷老师:没有绝对的满分与零分作文

来源:高校招生 | 发布日期:2009-12-09 16:42:31 | 我要评论

本期嘉宾:

王老师:来自成都,四川省09年高考语文作文阅卷老师

郑老师:来自株洲,株洲市第八中学高中语文老师,多次参加高考语文作文阅卷

熊老师:来自重庆,重庆育才中学语文教师,连续三年参加重庆市高考语文作文阅卷 又是一年高考结束时,我们见证了一批批状元的诞生、一个个唏嘘的故事、一段段不同的精彩,当然还有一篇篇“传说”中的高考满分、零分作文。

自从越来越多的省实行自主命题后,多样的高考作文往往是高考后掀起的第一场热浪。纵观2009年高考作文主题,从“隐性的翅膀”到“道尔顿的发现”,从“感悟时尚”到“常识”„„,可谓是百“题”争鸣。随后而来的,就是那一篇篇在网络上热得发烫、争相传阅的满分、零分作文。

这些作文出自考生的笔下,由一个对于考生来说神秘的地方——阅卷场裁定。如果说考场是学子挥发才智的天地,那么阅卷场就是把这隐性的力量变成一个个显性的数字的地方。那么,对于铺天盖地而来的高考作文,经历过高考作文阅卷的老师,又有着怎样的看法。本期,《非常看点》栏目邀请几位今年或者曾经参加过高考作文阅卷的老师,一同探究高考作文。

主持人:各位老师您好!各位都是经历过高考阅卷的老师,我想请问,您觉得今年高考作文主题的主体趋势是什么?

郑老师:今年各省(区市) 高考作文主题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生活,正确辨别生活是非。如江西题:兽首拍卖;山东题:见证;广东题: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全国卷I :小动物学本领;辽宁题:关于明星代言广告;宁夏题:诚实善良;上海题:郑板桥书法等。这些题目,在写作时,需要考生分辨是非,辩证处理。

二是正确认识自我。如天津题:我说90后;北京题: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湖南题:踮起脚尖等。这几个题目,要求考生将自身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谈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思想行为、理想愿望等。

三是无确定主题。今年福建作文题——这也是一种XXX 和湖北作文题——站在XXX 门口,采用半命题形式,给考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选择空间,考生需要将题目补充完整后才能确定主题。这样的题目开放度是相当大的,有利于考生发挥,且审题立意不会失误。 熊老师:我看09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曾一统天下的话题作文一下子销声匿迹。在话题作文消失的同时,新材料作文呈现了上升之势,这不能不说是将来一定时期内,作文命题的一个发展趋势。

二是作文命题的方向继去年以后,出现了更多的将命题指向了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自身、关注国计民生,这是非常值得称道和关注的。从话题作文以来,一段时间的命题关注的是对考生的道德拷问,以致迫使学生因无话可说而说空话、说大话。然后作文命题又转向哲理思辨,似乎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其实,这样命题也容易让思想还不成熟的学生去高谈阔论,故作姿态,作文大多是空对空。之后,不少地方命题又转向了风花雪月和诗情画意,以抢人眼球为目的。这两年,尤其是今年,作文命题转向现实,关注人生,关注自我以及激活考生的思想情感的作文占了很大比例,如重庆的“我与故事”、江苏的“品味时尚”、江西的“兽首拍卖”、辽宁的“明星代言”、山东的“见证”、四川的“熟悉”、天津的“我说90后”等,都让考生对现实和人生进行思考。

王老师:因为我参加了今年四川省高考语文作文的阅卷,我主要谈谈四川的作文主题吧!今年的主题是“熟悉”,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写,大多数人都有话说。可以是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熟悉的场景。和去年的“坚强”相比,个人觉得“熟悉”的词性更中性一些,不具备比较强的导向性。考生可以自由发挥,更真实地显现出个体差异和不同水平。 主持人:那其中有您觉得有会造成考生理解失误的作文主题吗?

郑老师:至于容易造成解读失误,这样的题目严格说起来没有,因为高考命题原则中有一点是命题人达成了共识的,即淡化审题,不在审题上为难考生。当然,相对来说,有些审题有难度,容易导致少数考生跑题,比如题意较为抽象的题目,如湖南题:踮起脚尖;浙江题:以歌词“绿叶对根的情意”为材料作文;上海题:郑板桥书法。这几个题目,如果就事论事,会显得理解呆板,视野狭窄,选材范围及其有限,写不出主题积极的好文章来,属于失误之列。

熊老师:有些省的作文题我觉得较让学生费解,如湖南的“踮起脚尖”富有很强的哲理性,这里需要理解“脚尖”的含义,如果作文不能立好“踮”的意,就很难将作文写好。还有,安徽的“弯道超越”很让人费解。高中学生绝大多数对赛车规则不懂,甚而很多学生根本就不关心赛车,虽然材料作了一些提示,但有的学生只知道体育课老师告诫的,在跑道上一般不要在弯道超越,因为如果从内道超越就会违规,从外道超越会延长自己的跑动的距离,是费力不讨好的事。如果将体育课老师讲的与材料对照起来,学生如何去下笔呢?很容易为了考试之需,“为赋新词强说愁”了。

王老师:现在社会上对高考作文的态度相差很大,有人认为高考作文多样化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创新,也有人觉得这些题目不符合高中生的学习内容。就我而言,每一套高考试卷都是一件珍品,经过无数专家学者的辛勤努力。尤其是作为高考作文命题,更是力求反映考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真实水平。文无定法,除了命题中确定的要求外,考生可以展现自己的真实想法。只是在选拨性考试的有限时间里,考生一般不要天马行空,这样会容易对主题的把握不准,而导致跑题。

主持人:说完了主题,我们再聊聊评分标准,您在评卷过程中关于好文章、差文章的原则是什么呢?

郑老师:关于好文章、差文章的原则或者说标准,不是哪个阅卷老师能够决定的,也不是阅卷时才定的。中国历来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四个字——德才兼备,衡量一篇文章自然也要符合这个标准。也就是说,一篇文章的好坏,首先要看它的思想性。有着积极健康的思想意义,表现考生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的文章是好文章的一个方面。相反,庸俗、低下、消极、不健康的立意的文章自然归入差文章之列。

当然,对于一篇文章的评判,除了思想性(主题) 以外,还有其他方面的要求。《考试大纲》中对高考作文明确提出了两个等级(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评分标准,所以,多年来,高考阅卷采用的是两个等级的评分标准。符合两个等级中“基础等级”的各项要求,一般来说,能得到作文总分80%左右的分数。在此基础上如果还突出表现出“发展等级”的某一项要求,可以打满分,或者对“发展等级”中的两项(含) 以上有所体现,也可以打满分。

王老师:我非常同意郑老师的观点,关于好文章、差文章的标准,并不是我们阅卷老师按自己喜好而定的。我在评卷过程中,是严格按照参考答案和评分细则的要求来执行的。在正式阅卷之前,我们会座谈分析,统一标准,根据多种层次水平不同的考生作文作为样卷,加以研究探讨。一般来说,比较好的文章要求立意明确、感情真挚、行文流畅,有比较明显的创新等。而相对意义上的差文章一般来说都是中心不够明确,特征不明显,或套用了过多平时作文训练中的固定模式。

熊老师:我觉得不能用好和差来简单回答。作文一共是60分(有的省市是70分) ,根据分数的差距来标示作文水平的高低,“好”和“差”是相对而言,58分的作文比50分的作文要“好”,反过来就是“差”。更不能用某个“原则”来衡量什么是“好”和“差”了。只是说,各个省(区市) 在阅卷场上都有一个大致的评分标准,这个评分标准的核心是国家考试命题中心的“作文评分标准”。其次,各个省市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再细化一些具体要求。重庆这几年比较关注作文的真情实感,提倡关注生活,关注自身,反对作秀,反对矫情,

并逐年对作秀和矫情作文给予了一定的不认可。其目的就是借助高考这个指挥棒,对多年来形成的虚情假意和套作等不良文风进行有力地纠正。至于具体的评分细则,在此就不赘述了。 主持人:既然没有绝对的好、坏作文之分,那您对媒体上登出的满分作文和零分作文怎么看?为什么社会公众对这些作文如此关注?

王老师:一般来说,打满分的作文或是零分作文都是要求非常慎重的。如阅卷老师确认为应打满分或零分,必须提交小组讨论,再经专家组审核。今年我所在的阅卷小组还未出现过满分或者零分作文,也未看过网上所谓的满分和零分作文。人们对高考作文的关注,表明在相当大一部分人心里,高考作文存在的必要性很大,而且也是能体现考生水平的一种方式。 熊老师:我现在对网上和一些“高考作文”之类的集子的作文持怀疑态度,因为这些文章主要是一些人利用公众对高考作文的关注而“炮制”出来的,也可以说就是所谓的“炒作”。所以,我觉得关注这些作文,不是不可以,但别把这些作文看得那么神圣,不管真假,只要你觉得有可取之处,就作为一个借鉴就可以了。至于零分作文,“炒作”的成分更大,就像王老师讲的,在阅卷场,很少出现零分作文。其次,作文是考查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只要成文,就可以给分;即或是思想严重问题,也只能从内容上考虑不给分,而从语言这个角度,也会酌情考虑给分。

郑老师:与两位老师相比,我较关注网上发布的各式各样满分作文、零分作文,其中有些文章内容与形式兼美,闪耀着思想光辉又具有鲜明个性的文章,自然应该给满分。而在网上发布的那些高考零分作文,这些文章往往思想消极、悲观厌世、宣扬色情、崇尚暴力、反叛社会等等。但本人认为,有的文章虽然思想高度不足,但充分展示了考生的语言功夫、结构篇章的能力和丰厚的积累,是不是可以在相应的等级评分标准项目中给一定的分,值得探讨。

高考是牵动千家万户的大事。大家关注高考作文,能促进高考作文命题和评卷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科学的方向发展,或者说,能推动高考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所以,我们可以比较乐观地看待现在公众对高考作文的关注。

主持人:高考作文如此之热,各位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那请您指点一下,怎样才能写出好的高考作文呢?

郑老师:那我谈谈平时针对高考作文如何进行有效训练的问题。

一、平时加强作文规范训练。高考作文重规范,不要求搞创作。之所以重视规范,一是便于学生操作,二是便于阅卷老师阅卷操作,体现公正公平。

二、主题一定要健康、积极,不能颓废、消极。对主题的要求,与国家人才培养的目标有直接的关系。文章的内容或主题最好不要违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的要求,因为,可以说,这些守则就是中学生的“法律”,踏入了“法律”的禁区,与其背道而驰的,往往也不可能打高分,至少不会在一类卷里面评分。

三、多关注现实生活。最近几年来的高考作文题,逐渐改变过去命题取材的偏向和不足,越来越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取材,今年尤为突出,近十个省(区市) 命题与现实生活挂钩。这对于学生直面现实生活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现实生活形形色色,丰富多彩,对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培养辨别能力、适应能力、处事能力等都是有益处的。

四、高考作文训练,既要重视写作,也要重视讲评、修改。教师要通过讲评引导学生的思维,提高思维品质。同时,还要重视作文修改,好作文既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自古以来,这方面有很多值得学习的范例。我们长期以来重写作轻修改,这是不合作文之法的。明年,是新课程高考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的第一年,新课程中有一门选修课——《文章的写作与修改》,尽管在明年的高考试题中不一定直接命题考文章修改,但这也是平时必须要完成的课程,对于提高作文质量是有益的。

【作文】江苏特级教师:将高考作文提高20分的技巧

来源:新浪教育 | 发布日期:2009-12-17 14:29:32 | 我要评论

编前:作文是高考语文里分值最重的题目,从高考作文得分情况看,大部分考生的作文都能处在三类作文水平上下也就是及格边缘。而三类作文与一类作文的分数相差20分左右,所以,光在作文这一题中,很多考生就与一类作文考生拉开了20分左右的距离。如何去弥补这几十分的差距,如何从三类作文进步到一类作文,本文老师将为您详细解答!

高考语文第一大题毫无疑问当推作文,分值高的达到70分,低的也有60分。基本符合命题要求的三类作文与出类拔萃的一类作文相差竟然有20分。所以,探讨如何提升低分作文很有意义,大有必要。

一、对典型例文的剖析

我们先看2009年江苏一篇归入三类的高考作文:

品味时尚

当舞台上的小朋友在哼唱周杰伦的《双截棍》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品味时尚,思考时尚呢?

当街头上的广告牌上反复出现日语、韩语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品味时尚、思考时尚呢? 当人们的交往只有通过QQ 来实现,而不再通过书信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品味时尚,思考时尚呢?

如今的社会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好与坏,交错杂陈,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品味时尚。

品味时尚,会让我们更好地把握时尚的方向。儿童唱流行歌曲已经成为当今的一种时尚潮流,儿童不会再唱《一分钱》等经典的儿童歌曲。他们失去他们这个年龄应该有的童真,

跟上了时尚的潮流,可是这样的时尚已经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所以,我们要品味时尚,让时尚回到它应有的正确方向上,让时尚更好地引领我们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品味时尚,会让我们把握住时尚的方向。

品味时尚,会让我们不断地创新。时尚总是层出不穷的,要想让世界发展,我们必须不断地去创新。某一种时尚,在某一特定的地点,在某一特定的时间里会风靡起来,但是如果不去创新,这种时尚不久将会成为过眼云烟,淡出人们的视线。所以,我们要创新,但是如何才能真正地做到不断创新呢?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品味时尚,思考时尚之所以成为时尚的因素,这样才能够做到不断地创新。品味时尚,会让我们不断地去创新。

品味时尚,会让更多的时尚沉淀为经典。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很多都成为过眼云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却只有很少的时尚能够沉淀为经典。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更多的时尚沉淀为经典呢?答案是品味时尚。中国的传统武术风靡全世界,它既代表着一种时尚,又代表着一种永胜不衰的经典。品味这种时尚,我们会发现武术这种时尚之所以能够沉淀为经典的原因在于它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品味时尚,会让更多的时尚沉淀为经典。

品味时尚,我们会引领着时尚向前发展,而不是让时尚引领我们。

这篇作文,内容基本切题,结构完整清晰,语言大致清通,然而打分只有45分,江苏作文满分为70分,显然本文归入三类卷了。这篇文章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呢?我个人认为,作者思想的肤浅导致内容的敷衍,内容的敷衍表现为语言的空泛,语言的空泛导致读后感觉平淡。

(一) 核心概念的误解表现出思想的肤浅

2009年江苏卷作文题是“品味时尚”,“时尚”意为当时的或时兴的风尚。时尚必须具备这样几个特点:其一,时尚起源于独特的创意,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其二,时

尚必须有人追求模仿,形成一定时期内的流行趋势;其三,时尚惧怕长期流行、普遍盛行,因为某种时尚一旦占据统治地位之时,也即此种时尚灭亡之时。

以此考量,儿童也唱周杰伦以及多用QQ 通信属于时尚,而广告牌上反复出现日语、韩语则不能算作时尚,因为其独创性以及流行性均不足,而因韩国古装剧《大长今》热播而形成韩剧热,则看韩剧可以算作时尚。可见作者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还有不尽准确之处,这当然是本文作者思想肤浅的表现。然而,这个问题还不是本文归入三类作文的主要原因。

(二) 关键动词的浅读表现出思想的肤浅

题目的关键在“品味”二字上。品味即思考、体验、评价。所以,如果考生只写什么是时尚,不写自己对时尚的思考、体验、评价,肯定不合要求。这篇三类作文,主要问题就出在这里。应该说,本文作者还是有思考的,他的观点就是篇末点出的“我们会引领着时尚向前发展,而不是让时尚引领我们”。然而这个观点没有能够贯穿全文、统领全文。仔细分析,本文三个分论点大有问题。前两个分论点“品味时尚,会让我们更好地把握时尚的方向”与“品味时尚,会让我们不断地创新”属于同义反复,因为更好地把握时尚的方向就是不断创新,时尚要求具有独特的创意、与众不同的个性,可以流行但不可普遍盛行,这就注定必须不断创新。分论点应该逐层深入,老是原地转圈子不是思想的肤浅又是什么呢?

再看第三个分论点“品味时尚,会让更多的时尚沉淀为经典”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让更多的时尚沉淀为经典”与“不断地创新”明显自相矛盾,不断创新,就是不断反叛经典而不是不断制造经典;二是与全文中心论点“我们会引领着时尚向前发展,而不是让时尚引领我们”重复,重复表现在二者都是作者对时尚的思考、体验、评价的结果,结果到底明确为哪一点呢?关键语句的重复矛盾显而易见是作者思想的肤浅所致。

(三) 段内逻辑混乱表现出思想的肤浅

在阐述第一个分论点“品味时尚,会让我们更好地把握时尚的方向”时,作者有一个判断:应该引导儿童唱《一分钱》这样的经典歌曲,而不应该引导儿童唱《双截棍》这样的流

行歌曲。显然作者并不是主张引导《双截棍》这样的流行歌曲走向经典,而是禁阻流行,回归经典。引述论据阐述论据与分论点截然相反了。

(四) 语言的重复颠倒表现出思想的肤浅

最典型的当数第三个分论点“让更多的时尚沉淀为经典”。这个层次,主要应该阐述如何让更多的时尚沉淀为经典。对此,作者明确表示品味时尚就能让更多的时尚沉淀为经典。这样就形成一个同义循环的怪圈:因为品味时尚所以能够品味时尚。造成这个错误的原因,应该是作者的思想肤浅、认识不清,只能“聪明地”不断重复题意而已。

二、剖析造成“思想肤浅”的深层次因素

几乎全国各种版本的高考大纲(考试说明) 都无一例外地强调了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首要要求就是作文“思想深刻”,并列出“深刻”的三种表现形式:一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二是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三是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思想深刻”的具体表述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高考作文要求“思想深刻”,旨在强调“四性”:哲理性、独创性、逻辑性、启发性。它要求文章富于哲理性,观点有独创性,思维有严密的逻辑性,作品给人极强的启发性。“言有尽而意无穷”,读后让人深思,给人启迪,产生共鸣,回味无穷。然而现在的高考生却绝大多数难以做到这些要求。原因无非是:

(一) 思想幼稚,不去关注生活,不去思考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作文实际上很简单,就是“把生活写在纸上”。缺少必要的生活积累,尤其是缺少对生活的观察思考,甚至没有起码的思考习惯,写作时做到“思想深刻”只能是痴人说梦。上面例文的作者对大量的生活现象熟视无睹,只能以空泛、偏颇来敷衍成文了。如果认识到平常生活里,崇尚自由并享用自由,崇尚个性的解放和发挥,便是当今的思想时尚;喜欢回归自然,讲求生活质量,力避服装样式、色彩的雷同,吃绿色食品,这是当今生活的时尚;话剧无舞台,读者也是作者,纸质媒体被网络媒体取代,博客播客等则是当今文化的时尚,区区高考作文还在话下?

(二) 缺少高品位的阅读,长期在动漫、武侠小说、肥皂剧的形象感觉中钝化了理性思维、抽象思维,形成情感沙漠。“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是朱熹读书后的感受,意思是读书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如果我们读过屈原,理解他的孤愤;读过司马迁,理解他的隐忍;读过李白,欣赏他的清新飘逸;读过杜甫,欣赏他的沉郁顿挫。读过莎士比亚的浪漫,读过巴尔扎克的渊博,知道托尔斯泰是“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知道高尔基“我的大学”在哪里;喜欢睿智的钱钟书、平和的季羡林、渊博的余秋雨、深刻的周国平、顽强的史铁生„„我们还会无病呻吟,满纸空话吗?

(三) 写作训练过于注重形式,忽视内容,“文以载道”是永恒的写作真理。平心而论,上面列举的例文,可以看出作者接受了一定的写作训练,懂得开门见山,懂得整理出三个分论点,懂得概括全文,归纳主旨。然而,他忘记了文章的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可见鲁迅说,历来不信什么写作秘诀的话绝对正确。

(四) 没有重视思想与语言间的关系,平淡的语言包裹的往往是空泛的思想。斯大林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 高尔基说,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我们应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帮助学生解决思路壅塞、思想肤浅的问题,研究和学习“通过语言深化思想、通过思想美化语言”的技巧,帮助学生养成锤炼语言的良好习惯。其中核心的问题是围绕最切合题意的一点想清楚、想深入,进而写清楚、写深入。真正做到这些,思想肤浅、自相矛盾、相互重复等问题自然不复存在,语言彰显思想的光辉就能够落到实处。

作文要思想深刻,就要多关注社会、思考人生、加强阅读。只有把作文置于人生、社会、阅读的大背景下思考,考生才能透过现象挖掘出本质性的东西,才能言之有物,才能在常人的观点上再进一个层次,才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才能让阅卷老师眼前有瞬间一亮的“萤火虫的屁股”。

三、按照原文观点改写后的作文

我们不能纸上谈兵,我试着基本按照将上面那篇三类作文的观点重写一下,力图写成一篇合规中矩的议论文,并请今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阅卷老师按照高考的要求打分,本文被划到一类作文。

品味时尚

当周杰伦的《双截棍》唱响全国城乡时,当QQ 似乎快要取代书信电话时,我们怎么能不品味时尚,思考时尚,进而引领时尚呢?

品味时尚,首先需要了解何为时尚。时尚,指一定时期所流行的风气。《双截棍》的歌声、QQ 通信,当然属于时尚之列,然而,这些只是时尚的表现,时尚的本质是以创新为内在追求,以先进的价值取向为取舍标准。当突现周杰伦以其个性鲜明的歌声打破传统的桎梏,继而引发追捧;当腾讯公司以便捷丰富的QQ 闯入地球村,继而风行全球;这就是时尚。时尚是新生事物呱呱坠地时的第一声啼哭,是不懈追求解放思想的第一声呐喊。时尚,就是引领时代的脉搏,就是引导生命的涅槃。

思考时尚,还需要我们有明辨真假的法眼。如果不加分辨就狂热追逐,这种做法极不可取。朋克,上个世纪后期一度在青少年中流行的一种意在发泄的摇滚乐,继而发展为以打扮怪异为特征的朋克文化,朋克音乐早已边缘化,朋克文化更是迅速扔进了垃圾堆。你愿意追逐朋克这样的昙花一现的时尚?还有 “丁克”也曾经时尚,然而如果大家群起仿效,人类很快就会从地球上绝迹。你愿意仿效?明辨时尚的真假当然不是终极目的,我们要以清醒的心态让《双截棍》和QQ 这样的时尚保持正确的方向,力争成为经典。

引领时尚,需要我们拥有先进的价值取向。这种取向,能够使时尚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而不是仅仅流于形式,从而把真时尚与伪时尚从本质上区别开来。先进的价值取向包括符合法律道德,符合社会进步的方向,与自然规律和谐一致等等。朋克音乐噪音成分大于艺术成分,朋克文化颓废因素大于健康因素,丁克家庭只考虑个人利益而忽略社会利益甚至是人类

利益;《双截棍》发掘了中国传统武术元素乃至民族精神,QQ 彰显人文因素和时代因素:显而易见,引导时尚首先应该符合法律道德,顺应社会进步和宇宙规律。

引领时尚,需要我们不断创新。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前进,时尚之所以为时代所崇尚,就是因为其蕴含着鲜活的生命力,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要做到创新,就需要注入符合时代脉搏的新鲜血液。这种创新如当年电灯的使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如今天奥运期间把五星红旗贴在脸上,让孔子担任现代中国文化使者出访五大洲四大洋都属于时尚的创新,创造出新的时尚。

品味时尚,我们会唱着《双截棍》,用着QQ ,脸上贴着国旗,引领着时尚向前发展,而不是让时尚引领我们。

本文老师简介:姚明老师,江苏省南通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多年参加江苏省语文高考作文的阅卷工作,在作文辅导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作文】名师预测2010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趋势

来源:人民网 | 发布日期:2009-12-17 14:37:44 | 我要评论

近几年的作文评卷结束后,诸位参与改卷的老师不约而同地发出感慨:“失作文者,必定失高考。”由此可见高考作文对高考成败的重要性。为了提高考生的高考作文水平,下面将对高考及平时考生写作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对2010高考作文命题进行合理预测,希望对2010考生有所帮助。

一、高考作文及考生的习作中常出现的问题

1. 双基不牢。高考作文及考生的习作中常出现的问题,反映了考生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不牢固。这主要表现在汉字书写的错误率较高,有的考生一篇作文之中竟有10多个错别字。《考试大纲》对写作明确规定:语言通顺,书写规范。这是对高考作文的基本要求。

2. 审题不清。虽然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出现淡化审题的倾向,不在审题上为难考生,但是考生的作文中还是有跑题的现象。如2009年高考山东卷“见证”这一作文题,就有好多考生对“见证”理解不准,有的考生立意为“史铁生见证了身残志坚”,这就是因为没有搞清“见证”的主体,“见证”的主体应当是所见事件的旁观者,而非所见事件的经历者。又如考生在审题时,容易顾此失彼。2009年高考安徽卷的“弯道超越”,有的考生只抓住了“弯道”,忘记了“超越”这一关键内容;有的考生把“弯道超越”变成了“超越”,只字不提“弯道”,对材料含意的把握难免失之偏颇。

3. 材料不新。现在考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素材陈旧,缺乏时代气息的问题。那些不关心现实、阅读面狭窄的考生,只能“旧事重提”。考生作文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素材是关于屈原、司马迁、项羽、文天祥、鲁迅、张海迪、史铁生等人的事例,这些成了考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写作素材,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这些素材虽然也可以采用,但是用得多了就显得庸俗,也显得考生视野狭窄。

4. 文体不明。一般说来,高考作文为了体现开放性,充分发挥考生个体写作才智,往往不限文体。然而不限文体,并不是不要文体,而是让考生自我选择擅长的文体,写出自己的语言风格。有些考生写记叙文时用一半的篇幅来大发议论,结果搞得两不像。有些考生在写议论文时,只是单纯地引用事例,缺少分析论证,没有把材料和观点有机地联系到一起。更有甚者,以创新为名,胡乱地用一些古代的文体,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

5. 语言不畅。好多考生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不注意对语言的锤炼,在遣词造句上,显得苍白无力,进而形成考生在写作时心中有话说不出,说出话来不到位,词不达意,言不由衷,表意不畅的局面。有的文章还用了古白话文的形式,半文半白,弄巧成拙。

6. 卷面不洁。考场作文中,卷面书写脏、乱、草的现象俯拾即是,影响了考生的作文成绩。高考作文书写要遵循这样的原则:不求书法之美,但求工整清楚;不求笔法遒劲,只求笔笔清晰;忌连笔字,忌字体忽大忽小。

二、2010年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

1. 以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为主打。分析2009年全国的18道作文题,其中材料作文9道,命题作文8道,话题作文只有1道。可见话题作文渐渐淡出,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平分秋色,所以2010年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还将是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主打天下。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高考作文中出现了半命题作文。对于半命题作文而言,由于其开放性比较大,补充题目显得格外重要,对此,考生应当加以重视。

2. 贴近自我和关注生活是主流。从近两年的高考作文来看,有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重视个性,关注社会。这必将是2010年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趋势。2009年高考北京卷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重庆卷的“我与故事”、天津卷的“我说90后”,三个直辖市的作文一致地以“我”入题,直接关照了“我”身边的世界。以“我”的眼光看自己、看世界,是避免假、大、空的策略,更是体现了“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展示自我个性的正确途径。作文题目关注生活,尤其关注社会热点是激发考生写作热情的有效方法。2009年各地的高考作文都能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如江西卷的关于“圆明园流失兔首、鼠首的拍卖事件”,辽宁卷的关于“明星代言”,安徽卷的关于“弯道超越”,江苏卷的关于“品味时尚”,都直接针对社会,选取社会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

3. 真实诚挚和健康向上是主调。作文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健康、积极,要表达真情实感。题材的选取上,要从自己熟悉的或亲身感受的生活中选材,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情感的表达上,要融入一种诚实、守信、宽容的心理,体现人间的真爱。如2009年湖南某考生写的《踮起脚尖》,朴实地叙述了夜深了躺在床上难以入睡的“我”等待在外谋生的父母回家这样的一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由于文中再现了父母回家后怕吵醒“我”而“踮起脚尖”上楼、开门、给“我”盖被子等细节,所以生动地表现了父母对子女伟大的爱。这样的细节往往就蕴涵着父母的深情。

4. 理性思维与发散思维是主旨。2010年的高考作文,在整体上应该会继续保持理性的倾向。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把考生引向理性思考的路上,培养考生的思

辨能力。如2009年浙江卷“绿叶对根的情意”,就是要考生谈“绿叶”和“根”之间的依存关系。“根”滋养哺育“绿叶”,“绿叶”才得以葱绿茂盛;“绿叶”心怀感恩之情,纵使飘零一生,也眷恋不忘“根”对自己的呵护。“根”作用于“绿叶”,“绿叶”反作用于“根”,这种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近几年高考作文中新材料作文比较流行,我想关键是由于这种新材料作文让考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能够从多角度加以阐发,有利于培养考生的发散思维。因而考生在复习中,要加强对这种新材料作文的训练,培养自己多角度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2010年高考作文应试策略

1. 审清题意。考生写作时一定要有强烈的审题意识。首先,要读懂材料。如2009年高考安徽卷的“弯道超越”,考生在写作时要明确两个方面,一是“弯道”,既可实指困难大、变数多的赛车弯道,也可虚指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点,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充满着各种变化的因素,极具风险性、挑战性,同时也充满机遇。可见,这个“弯道”含有比喻义和引申义。二是“超越”,就是超出、越过之意,如超越障碍、解决疑难、走出险境等。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是要在困境、转型、变化的关键时刻,抓住机遇,战胜自我,奋发向前。其次,要辨析概念,扣住题眼。如2009年高考江苏卷的“品味时尚”,考生在写作时就要理解“时尚”的内涵,“当时的风尚,时兴的风尚”,它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审美、创意、时兴、有人认同和追求。考生可以选取“时尚”的事物、生活、理念来“品味”,也可以把“时尚”作为广义的文化现象来“品味”。同时,要把握住题眼“品味”,写作的重点要放在“品味”两个字上面,“品味”就是“仔细体会,玩味”。最后,用好提示语,把握好材料的感情导向。如2009年高考江西卷的关于蔡铭超以高价拍下铜兽首的材料,考生就要全面地把握材料所含信息,体会命题的含意。材料中的信息要点有四:(1)国人强烈反对拍卖圆明园非法流失的兔首、鼠首铜像;(2)佳士得拍卖行仍将其在巴黎拍卖;(3)蔡铭超高价拍下这两件文物,但事后拒绝付款,造成流拍;(4)人们对此有种种议论。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分析,就可以揣摩出命题人的意旨,就是要考生对文物造成流拍、称了国人之愿的蔡铭超的行为发

表支持性、肯定性看法。只有把握了这个主旨,下笔才不会跑题,观点才不会偏离题意。试想,谁要是逆国人之愿去对蔡铭超发表批判性、否定性的观点,能得到公众的认可吗?

2. 积累素材。贯穿整个复习过程,应坚持不懈做好的一项工作,就是强化素材的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缺少丰厚的积累,考生是无法写出文质兼美、大气磅礴的文章的。考生应注意积累如下八个方面的素材:(1)铺叙美好的亲情和友情的;(2)描摹美丽的景物和感人的场面的;(3)关注现实生活的热点的;(4)热爱有品位的文化艺术的;(5)省察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的;(6)历练人生观念、思想方法的;(7)了解前沿科学技术的发展的;(8)展望、预测美好的未来的。同时考生还要明确素材积累的多种途径。如对“借”这一素材就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积累:

从课本:(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从生活:船要远航,离不开帆和桨,帆使船借助风力,桨使船产生动力。

从自然:(1)紫藤萝和牵牛花,虽然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丽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2)月亮本来是不发光的,它借助太阳光才有了自己的阴晴圆缺。 从历史:(1)诸葛亮巧借东风;(2)萧规曹随。

从名人名言:如牛顿说:“我之所以比笛卡儿看得远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3. 搭建结构。好多时候老师都对考生讲,高考时要带着“作文”进考场。这说的不是准备作弊,而是要求考生在进入考场前,心中要明白自己熟悉的文章结构。最基本的要掌握记叙文、议论文两种体裁常见的结构方式。如记叙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有:线索串珠式、时空贯穿式、画面组合式、穿插回放式和巧设悬念式。议论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并列式、总分式、

层进式和对照式。有时考生不光要掌握这些大的框架结构,还要细化到每一个段落,如议论文的主体部分如何进行论述。好多考生只会用简单的观点(分论点) 加材料来论证,缺乏分析,没有把观点和材料有机地连接到一起。这就要在平时做好建构,如下面的例子:

古人云“自古才子出寒门”。(论点) 古今中外成才者,大多出自贫寒人家。范仲淹两岁丧父,幼时读书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司马光亦出身贫寒;明代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苏联伟大的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弟弟接济;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还供姐姐读┦椤„(列举论据) 这都是幼时曾贫困而后来成为“才子”的非常之人。“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也就是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不断地成熟,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灿烂之花。由此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穷则思变,贫穷就要奋发图强,越是贫困越能激励人奋发上进,这又何尝不是一笔财富呢?(分析)

上面这则材料就做到了观点和材料的有机连接,对论据的分析和阐述使论点鲜明。

4. 优化语言。语言要有文采,这是发展等级里的要求,“有文采”就是要求作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但并不是一篇文章中这几个要求都要具备,其实只要有一个亮点,就能使文章出彩。如引用名言警句,与历史名人的故事相配合,如果运用自如,恰到好处,也能显示出考生的语言功底,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可信度。如2009年某安徽考生的高考作文《转弯之后,是个春天》的片断:

青山相伴,浊酒相随,菊花相依,归隐山林,自成乐趣,享受恬静幽雅的自然风光。陶渊明是一个成功者,他能无畏而平静地离去,释然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他走进青山绿水间,在竹篱茅屋下,秋菊小径上,自酌一杯淡酒,缓缓送入口中,享受那一份宁静,享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静谧致远。或许,他真的属于自然,他热爱自然,喜爱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恬淡生活。他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品格,最终使他与仕途无缘,成就了他的文学梦,迎来了转过弯道之后的灿烂春天。

文中四次引用陶渊明的诗文名句,印证了陶渊明的成就,这些表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很有说服力和表现力。

5. 打造亮点。高考作文不比平时作文,由于阅卷时间紧任务重,又因为考生的作文内容和形式往往雷同,阅卷老师一直处于疲惫状态,这就要求考生作文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这样分数就有可能上去了。那么如何打造亮点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1)以漂亮的卷面“迷住”阅卷老师的眼;(2)以闪亮的标题“煽起”阅卷老师的情;(3)以靓丽的“凤头”激起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4)以优美的文笔打动阅卷老师的心;(5)以精彩的“豹尾”勾住阅卷老师的魂。

泰州中学高级教师周涛: 寒假期间语文复习指导

寒假伊始,高考一轮复习也基本结束。通过老师的指导,我们对语文高考试卷有了整体感知,做到了胸有成竹,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拥有了一份详尽而系统的理论笔记。接下来的工作就是,丢开老师这个拐杖,自己独立行走——消化笔记内容。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寒假期间,个人努力用功的结果将会直接体现在明年开春的高三模拟考试中,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待,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以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基本概念要清晰。

基本概念主要是题干中出现的若干概念,特别是语文术语,平时一般散见在课堂教学或作业中,高三复习时老师都会进行系统介绍,并适当举例讲解。诸如下定义,对联,整散句,长短句,单复句,兼语句,存现句等显性或隐性的概念;还有各种手法,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通感等),描写手法(动静、虚实、远近、点面、白描、正面侧面描写等),议论角度(正面反面论证),表现手法(渲染,衬托,对比等)等等。雾里看花,水中捞月,概念不弄清楚,做语文试题始终是“跟着感觉走”。以修辞手法“比喻”为例,比喻的构成除了本体和喻体外,还要求①本体和喻体本质不同②两者有相似点。恰恰是“两者本质不同”这一点认知不清,很多同学容易把“比喻”和“比较”混淆,“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杜甫《小寒食舟中作》),孰是比喻,孰是比较,你分得清吗?

2.文本内容要紧扣。

文本是一切答案的主要来源,尤其是提供了文本阅读的试题,比如诗歌、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可以这么说,命题者设置题目时,要么直接来自文本,比如文言翻译,现代文阅读内容题等;要么以文本为依据进行概括提炼升华,比如诗歌情感,文言文分析概括题,现代文艺术手法题等。很多学生常常看不懂文本或者不看文本就匆匆下笔,结果可想而知,要么胡说八道,要么离题千里。2009年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第12题“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答案分为四点: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全部散见在在文本的3、4、5、

9段的记叙和议论部分。

3.题目要求要读懂。

审题就是揣度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一般来说,题干中会包含“答案范围,关键词,具体要求,分值”四方面,这些方面有所或缺都显示命题人的匠心,都是对考生的更高要求。通常情况下,这些方面只要给出了,答题时一定有用。比如“根据全文”和“根据文章内容”就不一样,前者答题时,一定要从文章标题看到最后一段;后者只需将文章中与具体要求相关的地方找到就行。再如分值,语文试题的答案点分值一般在1—2分之间,不超过2分。一道题赋分4分,它的答案点通常是2—3点;如果5分题,它的答案点通常3—4点,以此类推。

4.重要题型要熟稔。

语文试卷考查的题型通常都有一个大概的范畴,虽然文本不同,内容不同,题型稍稍有些变化,但变来变去就是那几套说法,万变不离其宗。以现代文阅读的“作用题”为例,它的常规问法是“文中对„„的描写(或叙述) 有什么作用?”解答时只要从“文本内容和全文结构”两个角度回答就可以了;它的变体是“文中作者为什么记叙(插入)„„的故事?”“作者在文中加入„„故事有什么好处?”“作者在文中描写„„的用意是什么?”等。作为经过一轮复习训练的学生应该对这些题型,特别是答题方法、答题规律、答题流程进行系统强化认知,争取练就“火眼金睛”和上乘功夫,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当然寒假期间还要进行适度的自我练习和阅读。首先在理论复习消化的同时,精做近三年的江苏高考试题真题,做到系统系列,进而熟悉江苏命题的特点和大致方向。其次最好选一本课外读本,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社会现实意义的书最佳,比如余杰的作品,像《沉默的告白》《我的梦想在燃烧》《爱与痛的边缘》等。记住,只能选择一本,深读之,认真做读书笔记,认真摘抄,加强记诵其思想精华;然后学习他深入分析现象的能力,把看问题的眼光打造得更加犀利,更加尖锐。有了这样的一些工作,我相信这个高三寒假我们一定会过得很充实,很有斩获。如若不信,盍试之?

谈谈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的复习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陈亚飞

江苏高考实施新模式之后,文理科均增设附加题,选考历史者要加考40分的语文附加。09年是在该模式背景下考试的第二年,据初步了解,总分40分的试题,全省均分只在19分左右,也就是说得分率仅在0.47。仔细研究高考试题,发现其难度并非太大,所考知能点也未超纲,而情况却如此之糟,实在令人震惊和遗憾。而据有关专家透露,2010年高考语文附加题从理论上还有加大难度的可能。如何强化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复习,十分值得文科考生关注。

我们认为,应对附加题的复习,要注意这样一些问题。

一、端正思想认识,提高重视程度。

我们觉得,尽管现在考试总分为480分,但在高考中对考生起决定作用的不在前面那440分,而是这后面40分。因为那一部分的内容,是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高中多年基础的积淀,知识能力水平基本定型,高三一年的复习对绝大多数同学来说不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语文附加题这一块,因其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的独特性和新颖性(除材料归纳与分析外,其他考点均与前160分考点不重复,亦即为新增能力考查点),以及大家基本在

同一起点出发等原因,很可能会出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优生差生不分先后,甚至出现“优汰劣胜”的局面。这样的现象在今年高考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不少前440分成绩平平的考生凭着附加题的优势,轻松上线,而部分前440分得分不错的所谓优等生,却因附加题太差而黯然落第。而因附加题的发挥不佳而影响考试情绪的现象今年也比比皆是,因此从目前情况看,决定文科考生“生死”的也许就是语文附加题。同学们必须充分认识语文附加题提升的必要性和艰巨性,破除无足轻重的麻痹思想和期望一蹴而就的投机思想,充分做好反复抓、抓反复,持之以恒,稳步前进的思想准备。特别是那些自以为语文基础不错的同学,千万不能妄自尊大,而应改变观点,加大投入,保证时间,抓实这一内容的复习。

二、吃透考纲实质,注重复习的科学和高效。

复习必须严格按《考试大纲》和《说明》要求进行,把《大纲》要求逐一落到实处。这里涉及考纲和考卷的关系。我们认为,研究高考已考试题十分必要,但不能紧跟其后亦步亦趋;对高考题必须是若即若离,而对《考纲》则应不离不弃,紧盯不放。09年附加题高考现代文阅读一题,没有按去年常规考和现实联系紧密的实用文,而考了三十年代郁达夫写的一篇悼念性文章,命题点也大大改变,由材料的归纳分析转为材料的分析鉴赏。选文风格、试题数量、命题点的突然大变脸令许多考生措手不及,发挥失常。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平时的复习仅注意了对高考命题形式(试题的呈现方式)的研究,而忽视了对考纲精神实质的研究和把握。回头看09江苏《考纲》,其中,对文本内容的“鉴赏”是和“归纳”、“分析”并列,地位同等的,也就是说“归纳”和“分析”会考,而“鉴赏”也可以随时考到的。可见,我们研究高考试题,不仅要明确已考题型,更要善于推断将考哪些题型,未雨绸缪,才能从容应对高考内容和形式不断的“变脸”。 三、抓住重点和难点,采取针对性措施。

在语文附加题三部分内容中,名著阅读由于其面广量大,记忆内容多而杂,成为复习重点和难点。

首先必须弄清楚名著命题的拟题角度和形式,了解这种题型的规律和特点。

分析考纲样题和近两年高考试卷不难发现,文学名著题多从检测考生对具体名著的形象、情节、特色、阅读感受等角度设题。每份试卷涉及的名著共为7部,其中客观题涉及名著5部,主观题涉及2部。主要考查对名著的熟悉程度,涉及面比较广,可宏观也可微观,除了对基本事实的准确了解外,还有一些常识或已有定论的判断也在考查之列,比如,哈姆雷特的名言,圣地亚哥的名言。试题不出现文本,意味着考查内容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或者说要求我们必须对文本相当熟悉,这里面考查记忆性的内容偏多,所以必须加强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包括一些经典情节和细节。比如《红楼梦》中的“宝黛初见”“诉肺腑”“赠帕”“葬花”“焚诗稿”“刘姥姥进大观园”“抄检大观园” “晴雯补裘”等等。

其次必须抓实相关细节,提高复习效率。

要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注意分清主次、深浅适度。名著复习面广量大,近年考题既有细节又有整个章回内容的考查,使得不少同学感到其围茫茫无边,复习无从着手,而不得不采取大海捞针

式的所谓超低空扫描,其实,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方式,耗时多,见效慢,在时间紧迫的情势下很难奏效。我们必须通过对考纲和试题的认真分析理出考查的重点,从而确定复习的主攻方向。从《考试大纲》以及近两年高考题看,考查重点以情节、人物、主题的概括为主,以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为辅(09高考选择题五个选择肢分别涉及人物形象、情节和人物、戏剧冲突类型、人物动作和性格、小说题材主题和特点),因此平时复习中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积累:a 、名著中最能体现重要人物性格的主要情节;b 、名著中最能体现作品思想意义的情节;c 、名著中最能体现艺术特色的章节,d 、名著中对全书思想内容的展开最具意义的章节。这个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深浅适度问题。这里涉及细节的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章回内容的概括三个问题。细节要重视,但必须是典型的,不能什么都抓,太偏太怪的、无关紧要的,抓不胜抓,应坚决摒弃,比如,08江苏高考名著选择题C 选项“《三国演义》写赤壁之战中,曹操败走华容道,脱险后到达南郡,突然大哭,说如果荀彧在,决不会遭此大败,这是曹操在痛骂诸谋士无能”,作为错项,问题出在曹操所哭的谋士不是荀彧而是郭嘉,这里考得很细,但有其道理,一来曹操败走华容道是《三国演义》中重要情节,二来这里的“大哭”与前文的“大笑”均是体现曹操性格的重要细节,因此这里考的是典型细节,命题涉及很正常,像这一类细节正是我们复习的着力点,而诸如《红楼梦》中何人居何处、贾宝玉小厮惜春的大丫头叫什么、两次诗社的社长是谁,等等,则太偏太怪,缺乏典型性,也因数量太多,抓不胜抓,可以不抓。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不能忽视,但也要注意钻研的“度”,不能搞大而空的写法分析。《说明》样题告诉我们,高考试题命制既要控制题目难度,也应有利于评卷,因此命题应该会有明确的答题指向,一般设题角度较小,不需要详细分析阐述,重在基本内容的列举,因此平时复习不必钻得太深,对作品思想艺术的分析点到即止,不必深究。有复习资料有这样的命题:“《红楼梦》和《水浒传》对女性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红楼梦》的反传统思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既超出考纲范围,又大而无当(简直可以作为研究生论文!),我们不能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做这样的无用功上。09年考到对《红楼梦》第二回内容的概括,该题考倒众多考生,也令老师们无所适从,这样的考法是否意味着学生们对名著各个章回的内容都要能概括?我们认为不必也不可能。研究原著不难发现,该回“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 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把贾府的重要人物都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是一个总括式的章节,属于《红楼梦》序幕的一部分,实际上概括了曹雪芹在全书八十回篇幅中关于大大小小的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可见,这一回有全书总纲的性质,在全书中地位重要,因此命题者才将其纳入考查范围。因此我们复习中对内容的概括,只要抓住重点章节就行,不必面面俱到,贪多求足。

(2)要通过多种手段强化对名著内容的把握。名著复习的基本原则是网要织大点,网眼要织密点,撒网范围要广点。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要强调看原著,自己获取的食物总被别人消化好喂给自己的吃得香,营养丰富。若时间较紧,则应多动脑筋,以最佳方式进行复习,篇幅较长的通过听讲座,看讲义,看电影等形式了解其主要内容,同时赏读其中精彩段落。针对部分同学读原著印象模糊、记忆效果差等实际情况,要强化归纳和记忆,要求每读

完一个章节就用自己语言自行概括梗概,并适时回顾复习,通过滚绣球方式加深记忆;另外背诵已做试题也不失为强化记忆的有效方法。读讲义,练题目,记答案,配套结合。做到看的内容都有练的题目跟上,练的题目都用足够的时间加以记忆,并通过适当的二次练习进行强化巩固。

(3)注意答题规范。关于答题思路的把握一定要准确到位,许多同学掌握了相关内容却拿不到应有的分数,症结就在于答题的不规范。同学们应建立不同题型的答题模式,比如,若是形象分析,则应涉及人物的身份定位、个性特征、思想状态、典型意义等;若是情节概括则应涉及起因、开端、发展、结局等;若是章节内容概括,则应注意多角度分条作答,等等。

在附加题三大板块中,另一拿分难点是文言文阅读。

附加题文言文阅读重点是断句。首先要明确断句的基本概念和要求,有部分学生以为断句就是句中停顿,因此不少学生将主语后加上斜线,显然,他们将断句和句中停顿搞混了。其实,断句就是标点,学生明了这一点,也就不至于胡乱停顿了。另外,断句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因此,复习中固然要掌握一些常规的点断方法,比如辨虚词,抓结构,明句式等等,但最关键的还是要着眼全篇,整体把握,在粗通文意基础上据上下文定夺如何点断,最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读一句断一句;尤其要注意的是,若有一处存疑,则不应乱断,可暂时搁置,继续研读下文,然后据下文理解反推上文文意,在此基础上正确点断。否则会出现连锁反应,一错再错,甚至全军覆没。平时训练应多读多感悟,不断增强语感。同时将断句与对文句的理解和翻译训练相结合,一举三得,提高训练的达成度。另外要补充记忆足量的文化文学常识,以应对问答题中相关考查。

关于第三部分现代文文本阅读,一定要吸取09年高考的教训,在如何有效训练上多动脑筋。复习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难度系数;要注意文本体裁的多样性;要依据考纲逐一夯实相关考点,在“归纳”、“分析”、“鉴赏”三大能力点要求里,要下大气力抓鉴赏。另外要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答题方法。答题时可以注意以下一些要求:(1)、整体阅读,通盘把握。据命题组长介绍,对本题的答题要求是,注意信息归纳的全面性,即,不能遗漏任何要点,因此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是答好该题的前提;(2)、根据要求,整理加工。在找到相关内容后,必须进行必要的语言组织,整合相关内容,不能照抄原文,因为该题答案有时有严格的字数限制。(3)、表述有序,完美呈现。必须根据信息要点作必要的分解或合并,并且标明序号,从不同角度,清晰表述。

四、注意教材和复习资料版本的选择。09江苏高考附加题试卷名著阅读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选择题中关于《雷雨》的戏剧冲突的中心问题,一是简答题中《红楼梦》第二回中心内容概括问题。第一个问题虽说目前仍有争议,但命题沿用了江苏某高考阅卷专家主编的资料说法,即周朴园和繁漪的冲突为中心,而许多同学采用别的资料说法(有资料认为冲突中心是周朴园和鲁大海或者周朴园与鲁侍萍,这也是原先包括人教版教材在内通行的说法),因而失分。第二个问题关于《红楼梦》第二回主要内容,高考答案归纳为三点,遍查网上相关分析,都很难见到这样的概括,但在苏教版选修教材《红楼梦选读》中相关课文的教参上

却赫然可见,上列三点内容和高考题答案分毫不差!由此可见,教材以及复习资料的选用大有讲究。在目前江苏高考附加题这一新生事物刚刚出现,尚无成熟的权威教材的情势之下,选用那些有江苏特色的相对权威的人物和机构编写的教材,是明智之举。

【语文】如东陈亚飞:倒计时100天对语文进行理论性梳理

来源:招考通 | 发布日期:2010-02-26 20:44:07 | 我要评论

今天(2月26日) ,不少学校高三举行了“100天倒计时”活动,鼓舞士气,但其实高考倒计时100天是在明天,倒计时100天考生们因为是周末所以都在家自主复习。你是否想过,要为自己这100天做一个合理的安排?三月底,江苏不少地市都要对高三考生进行“二模”测试,这也是对考生一次较为全面的考前的测试。“二模”前的这段时间也是考生增分的黄金期,如何安排好自己的复习计划,为高考助力呢?从明天开始,“招考通”记者将采访各科名师,请他们对这段时间的复习提出科学建议。以语文学科为例,南通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陈亚飞就建议考生,这段时间的复习仍然要从基础入手,但是要对语文学科有一些理论性的梳理和思考了。

按部就班地跟紧课堂复习

“各个地区的复习进度不完全相同。”陈亚飞老师说,有的学校可能一轮复习还没结束,如东中学现在正复习现代文阅读,而有的学校已经进入考点分块复习阶段。这就需要考生们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跟着复习。最为关键的是,考生们要将老师训练的内容变成自己的,比方说,一周前做的试卷,在一周后还能完全做起来。要将复习内容能够完全吸收,变成自己的,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陈亚飞觉得,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学生应该就不需要另外再耗费太多的时间开小灶了。 从基础入手,开始总结思考

一轮复习基本上都是基础知识,那么二轮复习就不要再抓基础了。“这个想法绝对错误。”陈亚飞解释,一轮复习中,学生们主要是了解考纲,夯实基础。但二轮复习中,基础仍然不能丢。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复习应该仍从基础入手,打牢基础,比如,一些记忆型的知识仍然要巩固,默写、语知等等都不能忘。在此基础上,学生还要再进行理论性的梳理和思考,总结一些常规题型的解题方法和套路,寻找其中的规律。另外,在解题过程中,还要学会把第一阶段复习中所学的方法综合运用起来。

写好作文,要多关注现实

作文是语文卷的重心,在第二轮的复习中要注意什么呢?陈亚飞表示,第一阶段的作文复习主要是按文体分类,写好记叙文、议论文等各种体裁的作文。第二阶段,学生们要根据作文题目不同的题型来训练,比如说,比喻型、多概念型的命题。从目前各个中学复习的情况来看,大多学校会布置四周写三篇作文,还有的更多,应该说练笔的密度还是挺大的。学生们最需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要注意积累写作素材,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颁奖词等,如果在作文中有很多来自生活的新鲜材料,阅卷老师的印象分会增加,会认为考生关注现实。此外,考生们还要有意识地写出亮点,以往学生们都喜欢写中规中矩的作文,但现在要让文章更有个性、吸引力,增加一些加分因素。

【语文】纯命题作文《远方那盏不灭的灯》导写

来源:招考通 | 发布日期:2010-02-19 17:38:03 | 我要评论

命题

请以" 远方那盏不灭的灯"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导写

这是一篇无提示语的纯命题作文。该文题系从以" 灯" 为题的作文改造而来,而增加了更多的限制。文题很有诗意,容易引发考生联想,激发写作热情,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当然,要写出文质兼美的佳作,也非易事,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准确把握命题含义。

命题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为" 灯" ,它既可实指,也可虚指。可以是实有的一盏灯,也可以是跟" 灯" 特点和作用有关的别的事物。灯有带来" 温暖"" 光明" 、鼓励他人、" 指路" 等特点和作用,据此" 灯" 可以理解为抽象的" 梦想"" 理想"" 目标" 等,也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事物(一本书) 、一句话、一个人,等等。

限制词不能忽视。" 远方" 意味着所写之" 灯" 距离较远,不在身边(当然不在自己身上) ,这种距离可指空间上的,也可指时间上的。因此,将" 灯" 理解成个人的" 信念"" 意志"" 毅力"" 努力" 等欠妥,写家人,也应以不在身边为好。" 那盏" 是特指,必须就是那" 一盏" ,文中不能出现" 多盏" 。" 不灭" 并非真的日夜长明,强调的是印记之深、影响之久,令人难忘。 其次,写作中必须有较强的扣题意识。

该题题意理解并不难,但限制较多,中心词和几个定语的基本含义必须都有所体现,写作中不能有所遗漏。文章必须明确交代所写之" 灯" 具体为何物(如果虚写,将灯比喻成某一事物,必须说清本体是什么) ,然后据此展开叙述和议论。记叙文必须始终扣" 灯" 安排情节,不能前文情节完全与" 灯" 无关,只在结尾才勉强贴标签似的点到题目。第三,立意必须在求准的基础上求新求深。

记叙文或散文可以围绕实有的" 灯" 来写,以" 灯" 或" 灯光" 为线索,写一个故事,也可以由实有的灯入手,引入抽象的灯,由实入虚,虚实结合。

记叙文写作在立意构思方面必须避免以下误区:

脱离" 灯" 这一实物直接虚写其象征义(这样的构思容易造成议论抒情凭空而来,无所依托) ;仅看到灯的照明作用,一窝蜂地去歌颂亲情(以往写灯的文章很多,基本取此立意,仍这样写,则缺少新意) ;情节雷同虚假,比如,某人晚上回家,他人为其点灯照明,而且是专门的,通宵不灭的,甚至是亲自提着灯等待的(从想当然出发,脱离生活实际,编造痕迹严重) 。

如能独具慧眼,另辟蹊径,则可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比如有同学写一台湾老兵怀念家乡当年茅草屋里的那盏油灯,渴望回家,那盏灯在他心中永远不灭,表达一种别样的乡愁,主题厚重有意蕴;还有同学写学校传达室门前的那盏长明灯,让自己感受到传达室师傅这样一些平凡人的辛苦,充满悲悯情怀。这样的文章理所当然得到高分。

如写议论文,则要首先明确" 灯" 的现实所指,然后扣住命题内涵展开论述。如:理想就是远方那盏不灭的灯(理想照亮我们前进的航程;理想的实现并非轻而易举,一蹴而就,需要我们艰难的跋涉;人生理想虽然有时并非十分清晰,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心中信念,就能实现) 。中心论点将" 灯" 具体化为" 理想" ,三个分论点论述理想的重要性和实现的艰巨性,并且分别巧妙扣住题目中" 灯"" 远方"" 不灭" 这三个关键词含义展开论述。(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陈亚飞)

【语文】陈亚飞导写作文《远方那盏不灭的灯》

来源:招考通 | 发布日期:2010-02-19 17:11:15 | 我要评论

《远方那盏不灭的灯》导写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陈亚飞

命题

请以“远方那盏不灭的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导写

这是一篇无提示语的纯命题作文。该文题系从以“灯”为题的作文改造而来,而增加了更多的限制。文题很有诗意,容易引发考生联想,激发写作热情,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当然,要写出文质兼美的佳作,也非易事,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准确把握命题含义。

命题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为“灯”,它既可实指,也可虚指。可以是实有的一盏灯,也可以是跟“灯”特点和作用有关的别的事物。灯有带来“温暖”“光明”、鼓励他人、“指路”等特点和作用,据此“灯”可以理解为抽象的“梦想”“理想”“目标”等,也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事物(一本书) 、一句话、一个人,等等。

限制词不能忽视。“远方”意味着所写之“灯”距离较远,不在身边(当然不在自己身上) ,这种距离可指空间上的,也可指时间上的。因此,将“灯”理解成个人的“信念”“意志”“毅力”“努力”等欠妥,写家人,也应以不在身边为好。“那盏”是特指,必须就是那“一盏”,文中不能出现“多盏”。“不灭”并非真的日夜长明,强调的是印记之深、影响之久,令人难忘。

其次,写作中必须有较强的扣题意识。

该题题意理解并不难,但限制较多,中心词和几个定语的基本含义必须都有所体现,写作中不能有所遗漏。文章必须明确交代所写之“灯”具体为何物(如果虚写,将灯比喻成某一事物,必须说清本体是什么) ,然后据此展开叙述和议论。记叙文必须始终扣“灯”安排情节,不能前文情节完全与“灯”无关,只在结尾才勉强贴标签似的点到题目。 第三,立意必须在求准的基础上求新求深。

记叙文或散文可以围绕实有的“灯”来写,以“灯”或“灯光”为线索,写一个故事,也可以由实有的灯入手,引入抽象的灯,由实入虚,虚实结合。

记叙文写作在立意构思方面必须避免以下误区:

脱离“灯”这一实物直接虚写其象征义(这样的构思容易造成议论抒情凭空而来,无所依托) ;仅看到灯的照明作用,一窝蜂地去歌颂亲情(以往写灯的文章很多,基本取此立意,仍这样写,则缺少新意) ;情节雷同虚假,比如,某人晚上回家,他人为其点灯照明,而且是专门的,通宵不灭的,甚至是亲自提着灯等待的(从想当然出发,脱离生活实际,编造痕迹严重) 。

如能独具慧眼,另辟蹊径,则可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比如有同学写一台湾老兵怀念家乡当年茅草屋里的那盏油灯,渴望回家,那盏灯在他心中永远不灭,表达一种别样的乡愁,主题厚重有意蕴;还有同学写学校传达室门前的那盏长明灯,让自己感受到传达室师傅这样一些平凡人的辛苦,充满悲悯情怀。这样的文章理所当然得到高分。

如写议论文,则要首先明确“灯”的现实所指,然后扣住命题内涵展开论述。如:理想就是远方那盏不灭的灯(理想照亮我们前进的航程;理想的实现并非轻而易举,一蹴而就,需要我们艰难的跋涉;人生理想虽然有时并非十分清晰,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心中信念,就能实现) 。中心论点将“灯”具体化为“理想”,三个分论点论述理想的重要性和实现的艰巨性,并且分别巧妙扣住题目中“灯”“远方”“不灭”这三个关键词含义展开论述。 佳作评点

远方那盏不灭的灯

高三(5) 丁云姝

霓虹闪烁,比不上你关怀的目光;泉水浅浅,比不上你澄澈的目光;烈火熊熊,比不上你严厉的目光。你远在天边,可常驻我的心间,你的爽朗的笑声虽已乘风仙逝,可是你那目光却如同远处那盏不灭的灯,指引着我前方的路。

你的目光是温暖的,温暖了我的心灵中那冰冷的一隅。一次偶然,我从旋转木马上摔了下来,顿时天昏地暗,昏昏沉沉已不知东西。等我醒来时,已经躺在那冰冷的病床上。脑袋上被绷带裹得一圈又一圈。我哭着闹着不要去上学。是你,轻轻地走过来,拉着我的手,那双手那么温暖有力,让我无从挣扎。你微笑地看着我,目光似春风一般,吹去了心中的恐惧,我和你进了教室,所有的嘲笑与哄闹,在你温暖下荡然无存„„你的目光如此温暖,如同远处那盏不灭的灯,让我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你的目光是澄澈的,即使是明净的泉水,也比不上。已年近七十的你,不顾医生与家属的反对,坚决地坐在验血室前,只为救那个与你素昧平生的小女孩。你淡定地笑着,不管我们是如何地劝说你,你总是摇摇头。你的目光是那么纯净,有如天上的明月,没有一丝纤尘;又好像天上的朵朵白云,纯净无瑕„„你的目光让我们都放弃了对你的劝说,无论如何,我们也无法改变你救人的决心„„你的目光如此清澈,如同远处那盏不灭的灯,一直照耀着我那心灵的一隅,让我懂得怎样去帮助人。

你的目光是严厉的,像一把锋利的小刀,划破我那虚伪的皮囊。第一次没有完成作业,你是那么平静。只是静静地看着我,没有一丝声响,任父母在耳边批评我,你一言不发。你的目光那么有神,如同一把利剑,穿过我的心灵,我的心触动了,不禁一怔,我的背脊渐渐冰凉„„那一次,也是我唯一一次遇到你严厉的目光,它将是远处那盏不灭的灯,一直照耀我前方的路,指引我做个正直诚实的人。

可惜,你悄无声息地闭上了双眼,外婆,我再也无法与你那目光交汇,可你的目光,就犹如远处那盏不灭的灯,常驻我心。

你的目光,像春日的阳光,融化了我心中的冰凉;你的目光,像夏日的疾风,扫去了我心中的污尘;你的目光,像秋日的细雨,洗去了我心中的悲伤;你的目光,像冬日的梅花,芳香了我的灵魂。

你的目光是远处那盏不灭的灯,一直领我走向远方。

简评:本文将奶奶的目光比作远方那盏不灭的灯,构思上胜人一筹;截取三个片段,表现奶奶目光的温暖、澄澈和严厉,强调对我做人的影响力,扣合灯温暖的特点和指路作用,扣题巧妙;而诗化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独到的感悟则更增添了本文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远方那盏不灭的灯

高三(16) 张聪聪

挥别长安的都市繁华,你踏上了十多年的出使征程。渐行渐远的东都,巍巍的大汉朝,成为你心中那盏不灭的灯。

昨日长安繁花似锦,今天匈奴大漠无垠。你摇一声铃,坚定一下自己深入大漠的信心,你扶一阵驼,黄沙衰草催生你心中不屈的信念。大雁哀鸣,你与孤冢为伴;长夜漫漫,你与驼队为伍,你心中点着一盏不灭的灯,你心中驻有一个不倒的江山。

当汉使谋反事泄,匈奴以死相逼,你一身正气。一边是荣华富贵,一边是精忠报国,你毫不犹豫甚至是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后者。你向匈奴展现了汉朝使节的不屈脊梁、大汉朝的庄严威武,你更向后人展现了一个中华儿女的铮铮铁骨。因为,南方远处那个强大的王朝是你心中那盏不灭的灯,照亮你的心胸。

面对金银珠宝,你视而不见,令人钦佩;当你混着毡毛和雪咽下充饥,让人惊叹。面对敌人的名利相诱,生死相逼,那盏灯却在你心中愈发地明亮,照出你的冰晶之心——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这是你十多年艰难岁月中坚守的信念。

当大漠的寒风已吹尽了你旌杖上的羽毛,当汉朝国君已放弃了对你的寻找,你是怎样的坚守着那支旌杖,不肯放手啊!是的,它是你身份的象征,它是你十多年来不舍坚持的见证,它是远处那盏不灭的灯的化身,它是你的一切。所以,你甘愿与羊群做伴,与铁树对话。即使你明白,公羊不会下崽,铁树也绝不能开花,但远处那盏不灭的灯却无时无刻不在照亮着

你,呼唤着你,温暖着你。不是羊群,不是铁树,不是匈奴人,是远处那盏不灭的灯,陪伴着你,在漫天飞雪里,在飞沙走石中,在那寸草不生的蛮荒之地,度过那漫长的辛酸岁月。 苏武,你用你的坚毅写下了对大汉的忠贞不屈,巍巍大汉,在远处成为你心中那盏不灭的灯。而你的坚毅,你的不屈,更从那遥远的大汉朝流传下来,为后人点上一盏不灭的灯,照耀着中华大地。

简评:本文取材于苏武牧羊这一常见写作题材,立意并未超出歌颂其民族气节、爱国情怀的窠臼,然而读来仍觉韵味十足。其闪光之处有四:其一,将大汉朝比成苏武心中那盏不灭的灯,已是十分新颖,而在充分铺叙的基础上推进一层,结尾将苏武自己比作照亮后人、照耀中华大地之灯,则又翻新意,出人意料;其二,将苏武被拘匈奴几十年的复杂经历和心路历程揉合在一篇不足800字的文章之中,且紧扣题旨,精心剪裁,足见小作者驾御材料的能力;其三,全文虽多用概述,而意象鲜明,人物立体可感;其四,文章抒情气息浓郁,语言气势充足,富有对称之美。

【作文】特级教师喻旭初:高考作文怎样写出内容写出个性

来源:招考通 | 发布日期:2009-11-27 11:19:32 | 我要评论

[名师简介]喻旭初,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超过45年,曾多年担任江苏高考语文阅卷作文总复查组副组长,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长期从事高考语文研究。2008年为快报读者命制的高考作文模拟题与2008年高考作文题的题型吻合,模拟题《发现》与高考作文题《好奇心》出题立意不谋而合。

高考作文,第一要紧扣题目,第二要内容实在,第三要写出个性,第四要语言规范。在扣题的大前题下能否写出自己的个性,往往是能否超过许多人的关键。

临考应注意些什么呢?

一、审题

1、要仔细看清题目和具体要求,题意没弄清决不动笔。

2、弄清题意后,应静思两三分钟,最先想到的那一点最好不写,因为很多考生可能想的跟你一样或者相似,这就“撞车”了。你不妨从反面去想,换个角度去想,人家想到一点,你想到两点甚至三点。这样,你就比别人想得细,想得深。

二、立意

1、选一个既符合题意,又是自己最有话可说且能把它说清楚的角度去立意。

2、立意时要多考虑责任、良知、正义、人性、和谐,但不要任意拔高,更不要贴政治标签。

3、不要故作深沉、年轻人说成年人的话,不要说些实际上自己未必已弄懂的“哲理”。

4、如果写议论文,在阐述观点时千万不要走极端,要力求作辩证分析。

三、文体

1、如果“文体自选”,就选自己最拿手的文体,决不犹豫,以免耽误时间。

2、如果写记叙文,我建议:(1)最好用第一人称,这容易使文章显得真实、亲切。(2)无论是实写还是虚构,都要怀着真情去写人、叙事。(3)要有一两处细节描写(或外貌,或动作,或神态,或心理,或对话) ,这往往会成为“亮点”。

3、如果写议论文,我建议:(1)最好一上来就用一两句话亮出中心论点。(2)最好能列出两至三个分论点。(3)尽量采用新鲜、时尚的材料做论据。(4)最好有一两处既与众不同,又能让人接受的新见解。

4、如果写散文,我建议:(1)被用滥了的文化名人的例子尽可能不用,如屈原、李白、苏轼、陶渊明、司马迁、李清照、史铁生、梵高、贝多芬,等等。因为这些人物已被用得太多,已毫无新鲜感,不少老师看到了就厌烦。(2)尽量减少没有实际内容的空洞抒情。

四、结构

1. 开头:(1)入题要快,不要绕圈子。(2)如果是材料作文,第一段千万不要复述材料。

(3)第一段不宜长,100字左右即可。(4)第一段不能有错别字,不能有明显的病句,字要写得好一点,因为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2. 分段:(1)不要用死板的三大段或四大段。全文分它六至八段,每段在80~120字之间。如果一段篇幅太长,阅卷老师就要跨页阅读,他很可能会因为记不住你该段到底写了什么而判你啰嗦或偏题,这就影响你的得分了。(2)点题句可单独成一段。

3. 结尾:(1)议论文的结尾要干脆有力,决不要拖泥带水,更不要加“让我们„„吧”一类的口号。可以在文末运用排比或者引用名言来强化中心论点。(2)记叙文最好能有一个带有抒情色彩的点题句。

五、语言

1. 不要在白话中夹杂文言,这会使文章显得疙里疙瘩、不伦不类。还是以通俗的口语表达为好。

2. 不要用网络语言、娱乐语言,少用科学术语,要用符合语法、逻辑的规范的现代汉语。

3. 少用长句,多用短句。句子一长,有时会因为写到后面忘了前面而出现语病。

4. 不要通篇都是平淡的陈述句,可在叙述中插一两个比喻,可以长短句搭配,也可以引录一点有内涵的流行歌词或生动的群众口语。总之,尽可能使语言表达有些变化。

六、书写

1. 书写是文章的“面孔”,是给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一定要写清楚每一个字,能做到美观则更好。

2. 格子以外不要写字,因为网上阅卷看不到格子以外的字。

3. 尽量少改动,以免影响卷面美观;如果不得不改,那你改换的字词和所做的记号一定要十分清楚。

七、其他

1. 不要写形式主义的“题记”、“后记”,因为多数阅卷老师对此已比较反感。

2. 不要写敏感的政治人物或政治事件,因为你掌握的材料很少,说不清楚。

3. 不要写“早恋”一类的故事,因为老师们对此早己厌弃。

4. 不要用“汤姆”“杰克”之类的洋名字来虚构故事,中国的故事足够你用了。

5. 不要写不合高三年龄特点的低幼化故事。不要一写到自己的成长,就从幼儿园、小学一直讲到高三,太单调,缺深度。

6. 不要以题目提供的材料为素材演绎一个简单的故事。

7. 不要写让语文老师看不懂的科幻故事。

8. 不要写立意很含蓄的寓言或童话。

9. 不要搬用《读者》上的文章,因为很容易从网上查到出处,一旦被证实是抄袭,就完了。

10. 不要模仿近两年来知名度很高的高考满分作文。因为老师们对这些佳作比较熟悉,如果模仿痕迹较明显,很可能被判为仿作,得分就不高。

上述各项关照,有的是成功考生的经验,有的是失误考生的教训,有的是阅卷老师的普遍心理,记住它,不一定能写出佳作,但可以帮助你减少一些失误。

【语文】南通语文学科带头人高迎九:高考语言表达题预测

来源:招考通 | 发布日期:2009-11-27 11:21:48 | 我要评论

高迎九,南通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南通市高中语文专家组成员,江苏省海门中学语文学科首席教师。

高考语文中,语言运用题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头戏,考查形式灵活多样,具有极大开放性,所选语料新鲜,时效性强,被称为“高考试验田”。在新课标指导下的语用题的命题思路更是与时俱进, 体现出" 以生为本" 的命题理念。近几年试题越来越注重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的沟通, 高考命题中出现的拟写一句话新闻、警示语、对联、广告词、串台词、新闻衔接词、采访词等等, 就是有意识地引导广大考生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对于新题型,是否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考试结果往往大不一样。如果完全没有进行相应的训练,或者应对新题型的心理准备差,有些考生往往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因此,在高考前的最后冲刺阶段,有必要对语言运用题尤其是其中的创新题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语言运用题的考查比较灵活,除了需要考生有较强的驾驭文字的能力,更需要考生关注生活、关注热点。综观近年来的高考语用试题,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这就是试题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一方面,它承继了高考多年来语言基础知识与运用类试题语言素材直接取自课本外现实生活的一贯风格;另一方面,它又在努力翻新,不断强化考生的语用意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与语文亲密接触。高考语用类试题的设计凸现了“语文生活化”的命题趋势,更贴近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体现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语文与社会生活的有机联系。 针对高考语用题“语文生活化”的新特点,考生在备考中应确立“生活语文化”的新思路,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观察、积累的有心人。高考中的语用题每年都有新变化,所考的

题目,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令考生感到“熟悉的陌生”的地方。但“万变不离其宗”:围绕《考纲》“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设题,从生活中选材,关注社会生活„„等等。因此,考生要结合生活实际,在读书看报、看电视、上网等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增强应用意识,注意观察学习和生活中的语言文字现象,有目的地收集社会生活中的新材料尤其是新热点,从中借鉴表达的创新。下面,我们就通过几道例题来增强这方面的感性认识。

例1. 请在横线上填写句子,简要说明燃油税费改革后车主负担的变化情况。

我国已于2009年1月1日实行燃油税费改革。私家车、出租车、其他运营车辆的车主,其整体负担的变化会根据其消费燃油所导致的消费税与养路费之间的差异而不同。原来缴纳的养路费是定量,而方案出台后缴纳的消费税是变量,其负担依据所消费燃油的数量而变化,车主的负担由自身消费行为来决定。以北京市为例,养路费收费标准是1320元/年,平均每天需要承担的养路费是3.62元。改革后每升汽油税额增加0.8元,可以计算出成品油价税费改革后车主负担不发生变化的每天汽油消费量是4.52升。也就是说, ▲

这道题目的设计就比较贴近现实,燃油税费改革应该是今年度的一个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热点话题,学生对此不会完全陌生,本道题在命题意图上就起到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作用。从解题的角度讲,这道题也隐含着较为巧妙的解题技巧:一是要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横线前的“也就是说”是确定问题思考方向、明确信息范围的关键,这四个字意味着横线上内容是对前面相关内容的换一种形式的表述;二是要敏锐地找到同问题相关的有用信息,在200余字的信息中,真正同答案有关联的其实就是最后一句话的50字“改革后每升汽油税额增加0.8元,可以计算出成品油价税费改革后车主负担不发生变化的每天汽油消费量是4.52升。”除此之外都是背景信息,可以大胆地予以排除;三是要认真审题,把握答题的角度,题目中“简要说明燃油税费改革后车主负担的变化情况”,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车主负担的变化情况”,而“负担的变化情况”不外乎下降和增加这两种情况。如此分析之后,这道替的答案也就水落石出:“当每天用车耗油在4.52升以下时,车主的负担是下降的;而每天

用车耗油超过4.52升时,车主的负担是增加的。”或者也可以模糊地表述为“如果每天耗油量低于这个数额,车主的负担减轻;而高于这个数额,车主的负担增加。”

例2. 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的这则新闻。要求:要求观点鲜明,语言准确、生动,不超过40字。

2月22日,南京一老汉在公交站台下车时,不慎跌倒在地,跟在身后的乘客没人上前扶他,老汉大喊:“是我自己跌的,你们不用担心。”听了这话,五六名乘客上前将老汉扶起,并拨打了110报警。 ▲

从主题上来讲,这道题的设计更具现实针对性和道德教育意义,这样的题目,不仅要求我们学生关注生活,还要思考生活,更要正确生活,因此,更能够“大语文”的学科特点和“生活化”的命题思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现代书虫,显然是难以应对这类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新题目的。这道题的难度在于需要进行辨证性的客观全面分析,因为材料提供的场景其实可以区分为两个对比鲜明的画面:先是“躲”,后是“扶”。导致人们前后表现迥异的是老汉的一句关键大喊:“是我自己跌的,你们不用担心。”这是思考这道题的关键,也是这道题所蕴含的社会意义所在。据此,我们可以剖析出前后两个画面中人们的心理想法:先前的“躲”,是惟恐惹祸上身的担心;后来的“扶”,是因为老汉的大喊解除了大家的后顾之忧。表象之中的实质,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其实是包括我们学生在内的所有社会人需要共同关注、共同思考的社会问题,这道题体现的是扶危济困的主旨和观点。答案可以组织如下:“(1)春来了,天还冷;遇到这种事情,我们不应迟疑,上前帮忙是一种美德。(2)出手相救可能被讹诈的阴云笼罩,但社会需要美德的支撑,扶危济困应是一种责任。(3)救人反被诬告,确实带来了负面效应,但乌云遮不住阳光,帮一把就会温暖人心。”以上的答案语言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同样是值得我们借鉴模仿的。

例3.2008年9月,四川省苍旺县的少量橘子感染了大实蝇疫情。县委、县政府当即采取果断措施,严禁感染疫情的橘子上市,发动群众将其深埋在石灰坑里。由于措施得力,疫情迅速被扑灭,没有任何扩散的迹象。但是,有好事者却编发了一条手机短信,让大家别吃

橘子,说橘子里有小蛆状的病虫。这条短信很快在全国流传开来,人们谈“橘”色变,大半个中国橘子严重滞销,各地橘农和商贩痛不欲生。

一条歪曲事实的手机短信,把中国闹得沸沸扬扬,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中国有许多成语形容谣言巨大的杀伤力。请你写出这样的两句成语。

(1) (2)

这道题目的价值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上同样涉及民生,体现语文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度;更为关键的是,这种形式兼顾到了今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结构调整所可能带来的变化。今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结构有微调,选择题由8题减少到6题,语言文字运用题选择题的数量也由3题减为2题,而考纲中所要求的知识点却并未随之减少,字音、成语、病句这三大知识点在试卷中如何体现,着实是体现命题者智慧的一个看点。笔者认为,试卷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知识考查上的缺陷,可以通过题目形式的变化这一变通的方式来弥补,据此可以大胆揣测,如果在成语和病句这两个知识点中只能选择一个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那么,另一个知识点完全可能在语用题中改头换面依然出现。这一点尤其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对上面这道题中的现象,我们可以找出这样一些成语来形容:“人言可畏”、“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等等。当然,解答这样的题目,需要我们对成语有一定量的积累和准确的理解,这也正可以体现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适当体现区分度的考试目的。同理,如果是病句的变形题,则需要我们对病句的常见错误类型了然于胸,这是我们在最后阶段的复习中需要进一步巩固的。

【语文】南通学科带头人于树华:最容易考的名句默写总结

来源:招考通 | 发布日期:2009-11-27 14:42:38 | 我要评论

『名师简介』于树华,江苏省特级教师,南通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语文教研组长。

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中,规定背诵篇目之外的名句默写是个难点,一般高考中都会设置两分。但这两分往往是非常难拿到的,因为名句特别分散,很多考生都不容易全面掌握。考生们应该最为关注的就是必修教材1—5中的相关名句和《<论语><孟子>选读》中的相关名句。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树华特别为考生们进行了概括和整理,这里罗列的都是容易考到的名句。

1.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人》)

2.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3.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4.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论语•为学》)

5.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6.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7.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8.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收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告子上》)

9.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10.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11.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12.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诗》)

13.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4.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作文】高考阅卷老师:没有绝对的满分与零分作文

来源:高校招生 | 发布日期:2009-12-09 16:42:31 | 我要评论

本期嘉宾:

王老师:来自成都,四川省09年高考语文作文阅卷老师

郑老师:来自株洲,株洲市第八中学高中语文老师,多次参加高考语文作文阅卷

熊老师:来自重庆,重庆育才中学语文教师,连续三年参加重庆市高考语文作文阅卷 又是一年高考结束时,我们见证了一批批状元的诞生、一个个唏嘘的故事、一段段不同的精彩,当然还有一篇篇“传说”中的高考满分、零分作文。

自从越来越多的省实行自主命题后,多样的高考作文往往是高考后掀起的第一场热浪。纵观2009年高考作文主题,从“隐性的翅膀”到“道尔顿的发现”,从“感悟时尚”到“常识”„„,可谓是百“题”争鸣。随后而来的,就是那一篇篇在网络上热得发烫、争相传阅的满分、零分作文。

这些作文出自考生的笔下,由一个对于考生来说神秘的地方——阅卷场裁定。如果说考场是学子挥发才智的天地,那么阅卷场就是把这隐性的力量变成一个个显性的数字的地方。那么,对于铺天盖地而来的高考作文,经历过高考作文阅卷的老师,又有着怎样的看法。本期,《非常看点》栏目邀请几位今年或者曾经参加过高考作文阅卷的老师,一同探究高考作文。

主持人:各位老师您好!各位都是经历过高考阅卷的老师,我想请问,您觉得今年高考作文主题的主体趋势是什么?

郑老师:今年各省(区市) 高考作文主题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生活,正确辨别生活是非。如江西题:兽首拍卖;山东题:见证;广东题: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全国卷I :小动物学本领;辽宁题:关于明星代言广告;宁夏题:诚实善良;上海题:郑板桥书法等。这些题目,在写作时,需要考生分辨是非,辩证处理。

二是正确认识自我。如天津题:我说90后;北京题: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湖南题:踮起脚尖等。这几个题目,要求考生将自身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谈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思想行为、理想愿望等。

三是无确定主题。今年福建作文题——这也是一种XXX 和湖北作文题——站在XXX 门口,采用半命题形式,给考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选择空间,考生需要将题目补充完整后才能确定主题。这样的题目开放度是相当大的,有利于考生发挥,且审题立意不会失误。 熊老师:我看09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曾一统天下的话题作文一下子销声匿迹。在话题作文消失的同时,新材料作文呈现了上升之势,这不能不说是将来一定时期内,作文命题的一个发展趋势。

二是作文命题的方向继去年以后,出现了更多的将命题指向了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自身、关注国计民生,这是非常值得称道和关注的。从话题作文以来,一段时间的命题关注的是对考生的道德拷问,以致迫使学生因无话可说而说空话、说大话。然后作文命题又转向哲理思辨,似乎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其实,这样命题也容易让思想还不成熟的学生去高谈阔论,故作姿态,作文大多是空对空。之后,不少地方命题又转向了风花雪月和诗情画意,以抢人眼球为目的。这两年,尤其是今年,作文命题转向现实,关注人生,关注自我以及激活考生的思想情感的作文占了很大比例,如重庆的“我与故事”、江苏的“品味时尚”、江西的“兽首拍卖”、辽宁的“明星代言”、山东的“见证”、四川的“熟悉”、天津的“我说90后”等,都让考生对现实和人生进行思考。

王老师:因为我参加了今年四川省高考语文作文的阅卷,我主要谈谈四川的作文主题吧!今年的主题是“熟悉”,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写,大多数人都有话说。可以是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熟悉的场景。和去年的“坚强”相比,个人觉得“熟悉”的词性更中性一些,不具备比较强的导向性。考生可以自由发挥,更真实地显现出个体差异和不同水平。 主持人:那其中有您觉得有会造成考生理解失误的作文主题吗?

郑老师:至于容易造成解读失误,这样的题目严格说起来没有,因为高考命题原则中有一点是命题人达成了共识的,即淡化审题,不在审题上为难考生。当然,相对来说,有些审题有难度,容易导致少数考生跑题,比如题意较为抽象的题目,如湖南题:踮起脚尖;浙江题:以歌词“绿叶对根的情意”为材料作文;上海题:郑板桥书法。这几个题目,如果就事论事,会显得理解呆板,视野狭窄,选材范围及其有限,写不出主题积极的好文章来,属于失误之列。

熊老师:有些省的作文题我觉得较让学生费解,如湖南的“踮起脚尖”富有很强的哲理性,这里需要理解“脚尖”的含义,如果作文不能立好“踮”的意,就很难将作文写好。还有,安徽的“弯道超越”很让人费解。高中学生绝大多数对赛车规则不懂,甚而很多学生根本就不关心赛车,虽然材料作了一些提示,但有的学生只知道体育课老师告诫的,在跑道上一般不要在弯道超越,因为如果从内道超越就会违规,从外道超越会延长自己的跑动的距离,是费力不讨好的事。如果将体育课老师讲的与材料对照起来,学生如何去下笔呢?很容易为了考试之需,“为赋新词强说愁”了。

王老师:现在社会上对高考作文的态度相差很大,有人认为高考作文多样化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创新,也有人觉得这些题目不符合高中生的学习内容。就我而言,每一套高考试卷都是一件珍品,经过无数专家学者的辛勤努力。尤其是作为高考作文命题,更是力求反映考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真实水平。文无定法,除了命题中确定的要求外,考生可以展现自己的真实想法。只是在选拨性考试的有限时间里,考生一般不要天马行空,这样会容易对主题的把握不准,而导致跑题。

主持人:说完了主题,我们再聊聊评分标准,您在评卷过程中关于好文章、差文章的原则是什么呢?

郑老师:关于好文章、差文章的原则或者说标准,不是哪个阅卷老师能够决定的,也不是阅卷时才定的。中国历来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四个字——德才兼备,衡量一篇文章自然也要符合这个标准。也就是说,一篇文章的好坏,首先要看它的思想性。有着积极健康的思想意义,表现考生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的文章是好文章的一个方面。相反,庸俗、低下、消极、不健康的立意的文章自然归入差文章之列。

当然,对于一篇文章的评判,除了思想性(主题) 以外,还有其他方面的要求。《考试大纲》中对高考作文明确提出了两个等级(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评分标准,所以,多年来,高考阅卷采用的是两个等级的评分标准。符合两个等级中“基础等级”的各项要求,一般来说,能得到作文总分80%左右的分数。在此基础上如果还突出表现出“发展等级”的某一项要求,可以打满分,或者对“发展等级”中的两项(含) 以上有所体现,也可以打满分。

王老师:我非常同意郑老师的观点,关于好文章、差文章的标准,并不是我们阅卷老师按自己喜好而定的。我在评卷过程中,是严格按照参考答案和评分细则的要求来执行的。在正式阅卷之前,我们会座谈分析,统一标准,根据多种层次水平不同的考生作文作为样卷,加以研究探讨。一般来说,比较好的文章要求立意明确、感情真挚、行文流畅,有比较明显的创新等。而相对意义上的差文章一般来说都是中心不够明确,特征不明显,或套用了过多平时作文训练中的固定模式。

熊老师:我觉得不能用好和差来简单回答。作文一共是60分(有的省市是70分) ,根据分数的差距来标示作文水平的高低,“好”和“差”是相对而言,58分的作文比50分的作文要“好”,反过来就是“差”。更不能用某个“原则”来衡量什么是“好”和“差”了。只是说,各个省(区市) 在阅卷场上都有一个大致的评分标准,这个评分标准的核心是国家考试命题中心的“作文评分标准”。其次,各个省市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再细化一些具体要求。重庆这几年比较关注作文的真情实感,提倡关注生活,关注自身,反对作秀,反对矫情,

并逐年对作秀和矫情作文给予了一定的不认可。其目的就是借助高考这个指挥棒,对多年来形成的虚情假意和套作等不良文风进行有力地纠正。至于具体的评分细则,在此就不赘述了。 主持人:既然没有绝对的好、坏作文之分,那您对媒体上登出的满分作文和零分作文怎么看?为什么社会公众对这些作文如此关注?

王老师:一般来说,打满分的作文或是零分作文都是要求非常慎重的。如阅卷老师确认为应打满分或零分,必须提交小组讨论,再经专家组审核。今年我所在的阅卷小组还未出现过满分或者零分作文,也未看过网上所谓的满分和零分作文。人们对高考作文的关注,表明在相当大一部分人心里,高考作文存在的必要性很大,而且也是能体现考生水平的一种方式。 熊老师:我现在对网上和一些“高考作文”之类的集子的作文持怀疑态度,因为这些文章主要是一些人利用公众对高考作文的关注而“炮制”出来的,也可以说就是所谓的“炒作”。所以,我觉得关注这些作文,不是不可以,但别把这些作文看得那么神圣,不管真假,只要你觉得有可取之处,就作为一个借鉴就可以了。至于零分作文,“炒作”的成分更大,就像王老师讲的,在阅卷场,很少出现零分作文。其次,作文是考查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只要成文,就可以给分;即或是思想严重问题,也只能从内容上考虑不给分,而从语言这个角度,也会酌情考虑给分。

郑老师:与两位老师相比,我较关注网上发布的各式各样满分作文、零分作文,其中有些文章内容与形式兼美,闪耀着思想光辉又具有鲜明个性的文章,自然应该给满分。而在网上发布的那些高考零分作文,这些文章往往思想消极、悲观厌世、宣扬色情、崇尚暴力、反叛社会等等。但本人认为,有的文章虽然思想高度不足,但充分展示了考生的语言功夫、结构篇章的能力和丰厚的积累,是不是可以在相应的等级评分标准项目中给一定的分,值得探讨。

高考是牵动千家万户的大事。大家关注高考作文,能促进高考作文命题和评卷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科学的方向发展,或者说,能推动高考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所以,我们可以比较乐观地看待现在公众对高考作文的关注。

主持人:高考作文如此之热,各位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那请您指点一下,怎样才能写出好的高考作文呢?

郑老师:那我谈谈平时针对高考作文如何进行有效训练的问题。

一、平时加强作文规范训练。高考作文重规范,不要求搞创作。之所以重视规范,一是便于学生操作,二是便于阅卷老师阅卷操作,体现公正公平。

二、主题一定要健康、积极,不能颓废、消极。对主题的要求,与国家人才培养的目标有直接的关系。文章的内容或主题最好不要违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的要求,因为,可以说,这些守则就是中学生的“法律”,踏入了“法律”的禁区,与其背道而驰的,往往也不可能打高分,至少不会在一类卷里面评分。

三、多关注现实生活。最近几年来的高考作文题,逐渐改变过去命题取材的偏向和不足,越来越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取材,今年尤为突出,近十个省(区市) 命题与现实生活挂钩。这对于学生直面现实生活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现实生活形形色色,丰富多彩,对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培养辨别能力、适应能力、处事能力等都是有益处的。

四、高考作文训练,既要重视写作,也要重视讲评、修改。教师要通过讲评引导学生的思维,提高思维品质。同时,还要重视作文修改,好作文既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自古以来,这方面有很多值得学习的范例。我们长期以来重写作轻修改,这是不合作文之法的。明年,是新课程高考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的第一年,新课程中有一门选修课——《文章的写作与修改》,尽管在明年的高考试题中不一定直接命题考文章修改,但这也是平时必须要完成的课程,对于提高作文质量是有益的。


相关作文

  • 初中作文题目大全 2012作文2300字
  • 初中作文题目大全 历年初中作文题目:因为有爱 初中作文题目:我的梦想 初中作文题目:泪落 优秀初中作文题目:生命的美丽 初中作文题目大全:感悟生活 初中作文题目:初夏的风 关于榕树的初中作文题目 初中作文题目:因为他,我更„„ 初中作文题目:感人肺腑的旋律 精选初中作文题目:黑板上的记忆 初中作文题 ...

  • 初中作文题目大全-2012作文2100字
  • 初中作文题目大全 历年初中作文题目:因为有爱 初中作文题目:我的梦想 初中作文题目:泪落 优秀初中作文题目:生命的美丽 初中作文题目大全:感悟生活 初中作文题目:初夏的风 关于榕树的初中作文题目 初中作文题目:因为他,我更„„ 初中作文题目:感人肺腑的旋律 精选初中作文题目:黑板上的记忆 初中作文题 ...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单元作文大全作文2100字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单元作文大全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 四年级作文:校园春色1 四年级作文:校园景色 四年级作文:春姑娘到校园 四年级作文:校园的春天 四年级作文:迷人的校园 四年级作文:校园的石子路 四年级作文:美丽的校园 四年级作文:校园的喷泉 四年级作文:夕照校园 四年级作文:走过校园的四季 四 ...

  • 历年高考作文题目作文2700字
  • 2013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已经结束,以下为2013年山东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 ...

  • 描写夏天夜晚的句子作文1600字
  • 描写夏天夜晚的句子 描写夏天夜晚的句子 多么的神秘夏哪.又是多么的热情爱你 夏天虽然没有春天的温柔早晨.也没有秋天的凉爽更没有冬天的纯真但它却有属于自己的美丽. 太阳公公还没有睡醒雾姑娘已从天上降到人间楼房和草地就被笼罩在云雾 之中.草地湿湿的空气暖暖的夏天的早晨有一种朦胧的美. 地面就开始变热了气 ...

  • 历年中考优秀作文选作文27700字
  • 1 ·甘肃兰州2010中考满分作文及点评:天空让我陶醉 [2010-10-29]·甘肃兰州2010年中考满分作文及点评:花让我陶醉 [2010-10-26]·2009广东阳江中考满分作文 :我和诸葛亮一起漫步 [2010-10-26]·中考满分作文 [2010-10-26]·中考范文:心灵的距离 [ ...

  • 作文作文11200字
  • 2011宁夏中考作文题目(自拟命题) 大熊有一个小麻烦,他去找了发明家,发明家没等他说完话就说要给他装一对翅膀,裁缝没等他说完就要给他一条围巾,帽子店.蜂蜜店.装饰店,所有的地方听说他有一个小麻烦都给了他一点东西,可是大熊要的不是这些.直到大熊遇到一只小苍蝇,小苍蝇倾听了大熊的话,大熊说他需要一个朋 ...

  • 历年小升初作文题目作文2200字
  • 全国各地历年小升初考试作文题大全 ⒈小升初作文题目<--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⒉小升初作文题目<--,我永远的天空> ⒊小升初作文题目<都是--惹的祸> ⒋小升初作文题目<笑傲--> ⒌小升初作文题目<生活需要--> ⒍小升初作文题目< ...

  • 全国中考作文题目汇总大全作文32800字
  • 1 全国中考作文题目汇总大全: 1.2008年山东威海中考作文试题:半命题作文:___________的肩膀 2.2008年广州中考作文试题: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春回大地,原野上.道路旁.房前屋后,那一棵棵.一排排的树,高的.矮的.直的.弯的.立的.倒的„„无论是被凛冽寒风刮得一叶不剩的秃枝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