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贺州"本土"与客家的迁徙初探作文6100字

初一作文

贺州“本土”与客家的迁徙初探

作者:荷香月暖

【摘要】广西客家人最早在清乾隆年间迁徙,至今不超过280年,多数迁徙为100年前,晚于贺州常称呼的“本地人”大部分是在元明时期的迁徙,相距300年左右,甚至更久;贺州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这里居住着最早的苗、瑶、壮族土著居民,后与中原迁徙的汉族通婚(包括至今在瑶族乡保留的入赘婚),语言及风俗得以传承下来。粤语发源在广西梧州古广信,是土话与中原语言的融合,而非发源在广东封川;粤语不是在宋朝之后固定,只是在其后受影响,收窄在一定范围;同样,土话在赵佗割据时期,因不是处在古广信的军事中心,得以保留,且土话是粤语的母本,粤语故此与土话接近。土话被汉人迁徙传承,成为“本地人”,宗谱也变成汉化,也就没有记载源土著。客家先民为赣南“木客”,与“百越”的苗、瑶、畲、壮、侗族等土著一样,都是祝融三苗的分化分支;客家人与中原的融合有缓慢的过程,直至明朝还有“木客人”的存在。本文,试图论证贺州本土与客家的迁徙,以及源流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苍梧祝融三苗九黎木客古广信

《林邑记》也说:“苍梧以南,有文郎野人,居无屋宅,依树上住宿,食生肉,采香以为业,与人交易,若上皇之人。”,有巢氏在岭南一带最先发明“巢居”。《岭外代答》卷四) 这都说明巢居起源于南方。人类起源于苍梧(九嶷山周边)一带。《读史方舆纪要》引孔颖达曰:“九嶷即苍梧山也。”(九疑山,位于西汉零陵郡营道县南,即秦长沙郡南界之南岭山地的一部分。),苍梧,实指今九嶷山及五岭南北地区,包括今湖南的宁远、蓝山、江华、江永、临武,广西的贺州、桂林、全州以及广东的韶关、连州、连山等地。从南方考古发现:5万年以前" 广西柳州白莲洞人" 用火和熟食,湖南玉蟾岩出土的陶片大约距今约1.4~2.1万年;桂林大岩遗址,位于桂林市临桂县下岩门山北麓,于1999年被首次调查。发现了一批距今12000年左右的原始陶器。是中国史前陶器中心起源地之一。像大岩遗址这样的洞穴遗址在桂林已发现72处,是目前中国发现洞穴遗址最丰富、最集中的城市之一„„贺州钟山英家古镇有新石器人类遗址洞天岩、2006年在钟山县白马村古村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白马村山麓遗址是该县古人类居住遗址之一。湖南彭头山遗址聚集居住区距今约9000—8300年(质谱法测得),位于湖南省北部澧县,分布於长江中游地区,是中国史前文化的代表。是重黎迁徙与其他晚期形成智人的联盟;之后迁徙,后至伏羲女娲时期;迁徙甘肃省天水市北方最早的大地湾文化遗址地,在天水市秦安县城东北45公里处的五营乡邵店村东的史前遗址,距今8000年-4800年,晚于彭头山遗址。故属于从彭头山遗址迁徙而来。祝融部落重黎的迁徙,到山西、河南、山东(东夷)一带,传播种植小麦、天文观测、金属冶炼。蚩尤成为东夷族的首领,黄帝之后,少昊时期的东夷文化形成鼎盛时期。祝融部落的每一次迁徙都带动新的文化强盛。颛顼以“九黎乱德”驱逐三苗与部分祝融部落支系;帝喾时期,对祝融部落的分化,继续对三苗部落的讨伐,每一次祝融部落的迁徙都带来新的文明。直至尧舜,把祝融三苗驱逐当时的社会文化中心,最后又回到最早“有巢氏”聚集区的南方。

1、祝融九黎部落的迁徙与三苗的分布

《说文·戊部》释为“戊,斧也”。即斧形兵器,最早源于南方,专指南方使用越的族系。商汤时期,百越族系中有“瓯”、“邓”、“越沤”等名称,百越族,文献上也称之为“百粤”,古代粤、越通用。祝融、九黎部落往南迁徒后形成三苗部落,三苗逐渐散居演化为苗、瑶、畲三族,在远古时期就与九黎、三苗有密切关系。《国语. 楚语》:“三苗复九黎之德。”可见三苗为蚩尤九黎之后。三苗活动范围在长江中游地区。《战国策. 魏策》:“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史记. 五帝本纪》:“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史记正义》:“今江州,鄂州、岳州三苗之地也”。《反汉书. 南蛮传》:“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洞庭,实指今洞庭沿岸的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祝融后裔鬻畲,又称为鬻熊,在金文中“熊”字被写作“畲”字。然畲族是瑶族的一个分支,“畲”字衍化为族称,却是始于南宋时期。瑶族和畲族是同源的民族,皆源出自三苗。瑶族先祖盘瓠传说追溯到蚩尤兵败时,畎夷为蚩尤通风报信,并掩护蚩尤撤退,因而被祝融重黎的黎一支(即苗族人)视为救命恩人,后成为高辛氏的外戚。成为濮水的侯伯,被壮、瑶各族尊为中兴先祖的“布洛陀”、“布伯”。《后汉书. 南蛮传》:“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 盘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时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盘瓠”高辛氏女嫁盘瓠(五色犬) ,而繁衍后代(苗、瑶、畲、壮) 。《赤雅》就说:“瑶名客。古人蛮之种„„”按字系畲之别体。畲族的主姓有盘、蓝、雷、钟等四大姓。据记载:瑶族之中有盘瑶十二姓:盘、沈、冯、黄、李、邓、蒋、雷、唐、胡、周、赵。苗族主要居住在贵州、云南、湖南、广西、四川等省, 还有少数在广东海南岛及鄂西南。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 少数居住在赣西南。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以及赣东、粤东、皖东南等地。文献记载中,蛮常指南方民族,如三苗、楚、濮、群蛮、巴等。

2、贺州土著居民的是祝融三苗后裔

尧舜时期,黄河流域的尧舜集团与长江流域的三苗集团有过激烈的对抗战争。《礼记檀弓下》:“舜葬于苍梧之野。”,这苍梧之野,也就是湖南与广西交界之地。宋人周去非在《岭南代答》卷一《地理门》中说:入岭南之途有五," 自道(道州)入广西之贺(临贺)四也" 。它由湖南道县的双屋凉亭、麦山洞入江永县的锦江、岩口塘至广西富川的麦岭、青山口、黄龙即富阳、古城)。关内有谢水、沐水两河汇流,故称为" 谢沐" ,当地有人将其关名倒置,称" 沐谢关" ,在春秋战国时代便是楚、越交界地带楚国的一座边城。“苍梧之野”大致在古谢沐县(汉元鼎六年属交州苍梧郡所辖,因境内有谢水、沐水,故名。县治于今江永县夏层铺镇上甘棠村,县域相当于现江永县西南部、恭城县东北部及冯乘县今富川县北方小部分。隋开皇九年,谢沐县、营浦县合并,永阳郡撤消,置永阳县。)与原苍梧郡冯乘县(县域包括今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大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东部。县治于深平城即今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涛圩镇连山脚村。唐武德四年,析其北境置江华县,县治于今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北宋开宝四年(971)废冯乘县,东境归江华县,西境入富川县。) 一带,崇山峻岭,西北大鹏

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4,粤语的形成与土话的继承

岭南一带,自赵佗割据之后,为新语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粤语的来源,在苍梧郡的所在地,有了形成的土壤。

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南下攻取“百越”后,华夏族语言开始传入岭南地区。赵佗称王,建南越国,粤语出现雏形;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长年内战,人口南迁形成第一次高峰期。中原的汉语与以前形成的古粤语混合,拉近了古粤语和中原汉语的差别;盛唐,原住民已被汉化。形成一种既能对应中古汉语发音但有独立词汇文法的语言。宋朝,是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峰期,拉近粤语和中原汉语差别,视为粤语的定型时期。明清时期,中原的官话韵尾进一步消失,粤语则平稳而缓慢地变成现代粤语。”。这一论断却忽略了贺州土话包括钦州、玉林、桂林、湖南江华等地至今保存各地有差异的土话为何与粤语很近似?为何汉以来至今,这些土话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为何全国推行普通话,土话也一样保存?因此,粤语形成的几个过程论是不正确的。

这些土话却是粤语的母本,是粤语的根基,也不是有学者认为的粤语是中原带来的。巧巧是这些土话(接近粤语又有区别)与秦始皇南下的士兵的语言融合,形成粤语。经过赵佗割据近百年而稳定下来。由于秦朝军队进入南越,与官方的语言,也就交流畅通。官方语言并不是一定与粤语或土话相近,从普通话、桂林话并存,可见一斑。

粤语的形成与古广信有很大的地理关系,与苍梧郡的古广信(广西梧州)这一咽喉战略要地密切关联,赵佗割据为固定了粤语形成封闭成熟的空间:汉初赵佗(南越武帝,又称“南越武王”)封其宗人越光为苍梧王,治广信。《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八,广西三》:“府地总百粤,山连五岭,唇齿湖湘,噤喉桂广。汉以交州治广信,控南服之要。会明时,亦设重臣于此,固两粤之襟带。形势所关,古今一辙矣。苏氏曰:苍梧为两粤都会,„„则两广之形胜不尽在梧州也。”,然古广信在封开是仅在隋朝时期,广东以此认为粤语发源于封开是缺乏说服力的。

《读史方舆纪要》说得更为明确:“广信城,在今梧州府治东,汉置,自三国吴以来皆因而不改。”,《汉书》就有“苍梧郡,武帝元鼎六年开,莽曰新广,属交州,有漓水关”的记载。“漓水关,在府(今广西梧州) 西南,汉置苍梧郡有漓水关,即此”。又载“汉初,属南越赵陀封其族赵光为苍梧王,即此。元鼎六年,置苍梧郡。元封五年,兼置交 刺史治广信,领郡七。后汉因之。孙吴亦曰苍梧郡交州移治番禺。孙皓时,又移龙编。晋以后因之。梁属成州。隋平陈,苍梧郡废,改州曰封州。大业初,仍置苍梧郡《隋志》:封州,治封川县。大业初,遂以封川置苍梧郡,而废旧苍梧郡为苍梧县属焉。唐平萧铣,改置梧州治苍梧县。天宝初,曰苍梧郡。”。毕竟东晋永和年间从苍梧郡分设晋康郡、新宁郡和永平郡,晋康郡下辖8个县中只有广信不属今广东省范围;广信析出封开,置封兴县,今梧州仍为广信县。此时,封兴或广信已不是郡治所在。赵佗割据之后,至三国时期苍梧郡始,苍梧郡治所改变,而封川为苍梧郡在隋朝大业初。广信依然未改。

因此说,粤语发源在广西梧州古广信,是土话与中原语言的融合,而非发源在广东封川;粤语不是在宋朝之后固定,只是在其后受影响,收窄在一定范围;同样,土话在赵佗割据时期,不是古广信这军事中心,也得以保留,约与广信距离近,土话就与粤语越靠近,越与广信距离远,保留的土话越本土。且粤语的母本是土话,故此粤语与土话接近。而其后历代的影响,范围收缩,就是相隔较远的桂林临桂五通,其语言基本与土话相近,有的地方逐步消失;苗、瑶、畲三族在南越的居住,少受中原语言的变化干扰,是多语言的主因。

5、贺州的土著居民与宗谱的变迁即语言的传承

《三国志。吴书刘繇太史慈士燮传》:“士燮字威彦,苍梧广信人也。”,古广信是苍梧郡的中心。

贺州一带居住土著居民,在明朝然有记载。南北朝时期的蒋氏是岭南拥有重兵的伏波将军——广南酋帅钟士雄的母亲,劝子归隋之事迹有保存在贺州钟山县白马村的宋朝重刻的合掌石摩崖石刻;广西的桂江在明代称为府江。府江沿岸是苗、瑶、壮等各族人民杂居之地。其地域范围很广,包括如今的平乐、昭平、贺县、富川、钟山、恭城、蒙山、荔浦、阳朔等地。府江人民不断起来造反,出现了官蛮大战三百余年,统治者常用招抚之手法加以镇压,故府江又称为抚江。碧云岩摩崖石刻,有反映明朝推行以夷制夷土司制度,开辟水陆航道,迫使各地瑶壮苗民归顺的《百蛮遵道》摩崖石刻:有记载:花山峒欧奎、秦鹿、夔雅乐率苗、瑶、壮民起义,钟益奉调抵花山征剿,历征三年而平息,受封富川县额外守御所区千户,子孙世袭花山瑶壮苗夷等境内屯田,山岭即给该军耕种的史实的《平蛮封地碑》„„都证实苗、瑶、壮族早于元末明朝时期迁徙而来的居民。狸猫换太子故事中的明孝穆皇太后李唐妹,是在瑶族起义中,李唐妹等女子被俘虏,押解京城,路过桂林休憩。因通文字,授管皇家图书室。16岁,明宪宗视察遇之,临幸生子,是为明孝宗。23岁遇害,追封为“孝穆皇太后”。史书有记载为纪娘娘、纪太后,纪与李同音,实为误录。《明史》载孝穆纪太后为“贺县人”;《明孝宗实录》对孝穆皇太后事件亦有记载:“弘治元年(1488年)闰正月甲申遣太监蔡用往广西访取孝穆皇太后亲属,„„即随同去平乐府贺县。督委官员拘取本县桂岭乡迎恩里龙塘村耆老人等列官,询访孝穆皇太后”;明孝穆太后故里为贺州市八步区桂岭镇白石村。可见,这一带的苗、瑶、壮族是土著居民。

从贺州市钟山县花山乡考证,当地至今还保留入赘婚。然而,后裔是跟随男方姓氏,与后来迁徙而来的汉族交往扩大,入赘婚的保留,与汉族人通婚,也就形成在宗谱中记载,汉人入赘宗谱记载汉人后裔,女子婚嫁记载汉人后裔,年代久远,宗谱也都是清一色的来自中原?可想而知,在汉族迁徙与苗、瑶、壮族混居之时,就是语言传承的开始,也是汉化的开始,宗谱以汉族为统领的阶段,不再有土著的记载。千家峒的十二截牛角的传说,也就是十二兄弟,十二个姓:盘、沈、冯、黄、李、邓、蒋、雷、唐、胡、周、赵。这十二姓氏,宗谱记载的都基本是汉族的传承了。许多还残存着瑶族的风俗,如禁忌吃狗肉祭祀泰山石上一个狗头„„都证明保留传承了瑶族的习俗。而语言当之无愧是原土著居民的语言。迁徙而来的中原汉人,也成为土著居民语言从载体,且以“本地人”自称。一是出于传承了原土著的语言习俗,二是有别于其后迁徙而来的“客家人”。

公元前203年,南海郡龙川令赵佗乘机绝道封关,兼并象郡、桂林郡,屯兵广西兴安严关、秦城关、桂岭,于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 建南越国。赵佗割据岭南,大部分

秦朝军队在苍梧,与本土居民的语言融合,形成粤语;远离苍梧广信的土著居民,其语言依然保留传承,少受影响。也因各地差异,有一些变化。就是钟山的土话,富川人是以“苍梧话”“梧州话”称呼。与钟山土话近似的有汉苍梧郡的所辖范围,今分布的湖南江华,桂林恭城、平乐、临桂五通,富川、昭平、贺县、藤县、钦州、广东怀集„„等地方,也因与瑶苗交往,各地声调有些变化;有在汉苍梧郡的,也有汉不属于苍梧郡的,而且是相距甚远的地方。都只是有细微的差异,仔细辨别,还是同一种语言。证明,“土”就是原始的语言。

6、客家人到贺州

据资料统计:迁桂的客家人主要来自广东嘉应州、惠州府、潮州府和福建汀州府,也有少数从江西、湖南迁来。贺州客家人是在清代由于广东社会秩序不宁,土客相斗激烈而大量迁入的,因此贺州旧时的客家人往往是聚族而居,依据2015年02月25日人民网刊载《广西的客家人数及其分布》:“广西客家总人数约为200万、占广西总人口的4.5%①,客家人数最多的为博白县,有850000人,占全县人口68%,其次为贺县240000人,占全县人口30%。客家占该县人口20%以上的有4个县(市) 。从以上情况看,广西客家是从广东迁徙过去的,一部分到了广西以后,继续往西迁。从广东迁去的时间,最早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多数为100年前。„„②。广西客家主要分布在靠近广东的地区,如玉林地区、梧州地区。”,也就是广西客家人最早的至今不超过280年。贺州客家人的迁徙,远晚于今日称呼的“本地人”。

贺州“本土”与客家的迁徙初探

作者:荷香月暖

【摘要】广西客家人最早在清乾隆年间迁徙,至今不超过280年,多数迁徙为100年前,晚于贺州常称呼的“本地人”大部分是在元明时期的迁徙,相距300年左右,甚至更久;贺州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这里居住着最早的苗、瑶、壮族土著居民,后与中原迁徙的汉族通婚(包括至今在瑶族乡保留的入赘婚),语言及风俗得以传承下来。粤语发源在广西梧州古广信,是土话与中原语言的融合,而非发源在广东封川;粤语不是在宋朝之后固定,只是在其后受影响,收窄在一定范围;同样,土话在赵佗割据时期,因不是处在古广信的军事中心,得以保留,且土话是粤语的母本,粤语故此与土话接近。土话被汉人迁徙传承,成为“本地人”,宗谱也变成汉化,也就没有记载源土著。客家先民为赣南“木客”,与“百越”的苗、瑶、畲、壮、侗族等土著一样,都是祝融三苗的分化分支;客家人与中原的融合有缓慢的过程,直至明朝还有“木客人”的存在。本文,试图论证贺州本土与客家的迁徙,以及源流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苍梧祝融三苗九黎木客古广信

《林邑记》也说:“苍梧以南,有文郎野人,居无屋宅,依树上住宿,食生肉,采香以为业,与人交易,若上皇之人。”,有巢氏在岭南一带最先发明“巢居”。《岭外代答》卷四) 这都说明巢居起源于南方。人类起源于苍梧(九嶷山周边)一带。《读史方舆纪要》引孔颖达曰:“九嶷即苍梧山也。”(九疑山,位于西汉零陵郡营道县南,即秦长沙郡南界之南岭山地的一部分。),苍梧,实指今九嶷山及五岭南北地区,包括今湖南的宁远、蓝山、江华、江永、临武,广西的贺州、桂林、全州以及广东的韶关、连州、连山等地。从南方考古发现:5万年以前" 广西柳州白莲洞人" 用火和熟食,湖南玉蟾岩出土的陶片大约距今约1.4~2.1万年;桂林大岩遗址,位于桂林市临桂县下岩门山北麓,于1999年被首次调查。发现了一批距今12000年左右的原始陶器。是中国史前陶器中心起源地之一。像大岩遗址这样的洞穴遗址在桂林已发现72处,是目前中国发现洞穴遗址最丰富、最集中的城市之一„„贺州钟山英家古镇有新石器人类遗址洞天岩、2006年在钟山县白马村古村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白马村山麓遗址是该县古人类居住遗址之一。湖南彭头山遗址聚集居住区距今约9000—8300年(质谱法测得),位于湖南省北部澧县,分布於长江中游地区,是中国史前文化的代表。是重黎迁徙与其他晚期形成智人的联盟;之后迁徙,后至伏羲女娲时期;迁徙甘肃省天水市北方最早的大地湾文化遗址地,在天水市秦安县城东北45公里处的五营乡邵店村东的史前遗址,距今8000年-4800年,晚于彭头山遗址。故属于从彭头山遗址迁徙而来。祝融部落重黎的迁徙,到山西、河南、山东(东夷)一带,传播种植小麦、天文观测、金属冶炼。蚩尤成为东夷族的首领,黄帝之后,少昊时期的东夷文化形成鼎盛时期。祝融部落的每一次迁徙都带动新的文化强盛。颛顼以“九黎乱德”驱逐三苗与部分祝融部落支系;帝喾时期,对祝融部落的分化,继续对三苗部落的讨伐,每一次祝融部落的迁徙都带来新的文明。直至尧舜,把祝融三苗驱逐当时的社会文化中心,最后又回到最早“有巢氏”聚集区的南方。

1、祝融九黎部落的迁徙与三苗的分布

《说文·戊部》释为“戊,斧也”。即斧形兵器,最早源于南方,专指南方使用越的族系。商汤时期,百越族系中有“瓯”、“邓”、“越沤”等名称,百越族,文献上也称之为“百粤”,古代粤、越通用。祝融、九黎部落往南迁徒后形成三苗部落,三苗逐渐散居演化为苗、瑶、畲三族,在远古时期就与九黎、三苗有密切关系。《国语. 楚语》:“三苗复九黎之德。”可见三苗为蚩尤九黎之后。三苗活动范围在长江中游地区。《战国策. 魏策》:“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史记. 五帝本纪》:“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史记正义》:“今江州,鄂州、岳州三苗之地也”。《反汉书. 南蛮传》:“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洞庭,实指今洞庭沿岸的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祝融后裔鬻畲,又称为鬻熊,在金文中“熊”字被写作“畲”字。然畲族是瑶族的一个分支,“畲”字衍化为族称,却是始于南宋时期。瑶族和畲族是同源的民族,皆源出自三苗。瑶族先祖盘瓠传说追溯到蚩尤兵败时,畎夷为蚩尤通风报信,并掩护蚩尤撤退,因而被祝融重黎的黎一支(即苗族人)视为救命恩人,后成为高辛氏的外戚。成为濮水的侯伯,被壮、瑶各族尊为中兴先祖的“布洛陀”、“布伯”。《后汉书. 南蛮传》:“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 盘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时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盘瓠”高辛氏女嫁盘瓠(五色犬) ,而繁衍后代(苗、瑶、畲、壮) 。《赤雅》就说:“瑶名客。古人蛮之种„„”按字系畲之别体。畲族的主姓有盘、蓝、雷、钟等四大姓。据记载:瑶族之中有盘瑶十二姓:盘、沈、冯、黄、李、邓、蒋、雷、唐、胡、周、赵。苗族主要居住在贵州、云南、湖南、广西、四川等省, 还有少数在广东海南岛及鄂西南。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 少数居住在赣西南。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以及赣东、粤东、皖东南等地。文献记载中,蛮常指南方民族,如三苗、楚、濮、群蛮、巴等。

2、贺州土著居民的是祝融三苗后裔

尧舜时期,黄河流域的尧舜集团与长江流域的三苗集团有过激烈的对抗战争。《礼记檀弓下》:“舜葬于苍梧之野。”,这苍梧之野,也就是湖南与广西交界之地。宋人周去非在《岭南代答》卷一《地理门》中说:入岭南之途有五," 自道(道州)入广西之贺(临贺)四也" 。它由湖南道县的双屋凉亭、麦山洞入江永县的锦江、岩口塘至广西富川的麦岭、青山口、黄龙即富阳、古城)。关内有谢水、沐水两河汇流,故称为" 谢沐" ,当地有人将其关名倒置,称" 沐谢关" ,在春秋战国时代便是楚、越交界地带楚国的一座边城。“苍梧之野”大致在古谢沐县(汉元鼎六年属交州苍梧郡所辖,因境内有谢水、沐水,故名。县治于今江永县夏层铺镇上甘棠村,县域相当于现江永县西南部、恭城县东北部及冯乘县今富川县北方小部分。隋开皇九年,谢沐县、营浦县合并,永阳郡撤消,置永阳县。)与原苍梧郡冯乘县(县域包括今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大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东部。县治于深平城即今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涛圩镇连山脚村。唐武德四年,析其北境置江华县,县治于今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北宋开宝四年(971)废冯乘县,东境归江华县,西境入富川县。) 一带,崇山峻岭,西北大鹏

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4,粤语的形成与土话的继承

岭南一带,自赵佗割据之后,为新语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粤语的来源,在苍梧郡的所在地,有了形成的土壤。

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南下攻取“百越”后,华夏族语言开始传入岭南地区。赵佗称王,建南越国,粤语出现雏形;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长年内战,人口南迁形成第一次高峰期。中原的汉语与以前形成的古粤语混合,拉近了古粤语和中原汉语的差别;盛唐,原住民已被汉化。形成一种既能对应中古汉语发音但有独立词汇文法的语言。宋朝,是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峰期,拉近粤语和中原汉语差别,视为粤语的定型时期。明清时期,中原的官话韵尾进一步消失,粤语则平稳而缓慢地变成现代粤语。”。这一论断却忽略了贺州土话包括钦州、玉林、桂林、湖南江华等地至今保存各地有差异的土话为何与粤语很近似?为何汉以来至今,这些土话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为何全国推行普通话,土话也一样保存?因此,粤语形成的几个过程论是不正确的。

这些土话却是粤语的母本,是粤语的根基,也不是有学者认为的粤语是中原带来的。巧巧是这些土话(接近粤语又有区别)与秦始皇南下的士兵的语言融合,形成粤语。经过赵佗割据近百年而稳定下来。由于秦朝军队进入南越,与官方的语言,也就交流畅通。官方语言并不是一定与粤语或土话相近,从普通话、桂林话并存,可见一斑。

粤语的形成与古广信有很大的地理关系,与苍梧郡的古广信(广西梧州)这一咽喉战略要地密切关联,赵佗割据为固定了粤语形成封闭成熟的空间:汉初赵佗(南越武帝,又称“南越武王”)封其宗人越光为苍梧王,治广信。《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八,广西三》:“府地总百粤,山连五岭,唇齿湖湘,噤喉桂广。汉以交州治广信,控南服之要。会明时,亦设重臣于此,固两粤之襟带。形势所关,古今一辙矣。苏氏曰:苍梧为两粤都会,„„则两广之形胜不尽在梧州也。”,然古广信在封开是仅在隋朝时期,广东以此认为粤语发源于封开是缺乏说服力的。

《读史方舆纪要》说得更为明确:“广信城,在今梧州府治东,汉置,自三国吴以来皆因而不改。”,《汉书》就有“苍梧郡,武帝元鼎六年开,莽曰新广,属交州,有漓水关”的记载。“漓水关,在府(今广西梧州) 西南,汉置苍梧郡有漓水关,即此”。又载“汉初,属南越赵陀封其族赵光为苍梧王,即此。元鼎六年,置苍梧郡。元封五年,兼置交 刺史治广信,领郡七。后汉因之。孙吴亦曰苍梧郡交州移治番禺。孙皓时,又移龙编。晋以后因之。梁属成州。隋平陈,苍梧郡废,改州曰封州。大业初,仍置苍梧郡《隋志》:封州,治封川县。大业初,遂以封川置苍梧郡,而废旧苍梧郡为苍梧县属焉。唐平萧铣,改置梧州治苍梧县。天宝初,曰苍梧郡。”。毕竟东晋永和年间从苍梧郡分设晋康郡、新宁郡和永平郡,晋康郡下辖8个县中只有广信不属今广东省范围;广信析出封开,置封兴县,今梧州仍为广信县。此时,封兴或广信已不是郡治所在。赵佗割据之后,至三国时期苍梧郡始,苍梧郡治所改变,而封川为苍梧郡在隋朝大业初。广信依然未改。

因此说,粤语发源在广西梧州古广信,是土话与中原语言的融合,而非发源在广东封川;粤语不是在宋朝之后固定,只是在其后受影响,收窄在一定范围;同样,土话在赵佗割据时期,不是古广信这军事中心,也得以保留,约与广信距离近,土话就与粤语越靠近,越与广信距离远,保留的土话越本土。且粤语的母本是土话,故此粤语与土话接近。而其后历代的影响,范围收缩,就是相隔较远的桂林临桂五通,其语言基本与土话相近,有的地方逐步消失;苗、瑶、畲三族在南越的居住,少受中原语言的变化干扰,是多语言的主因。

5、贺州的土著居民与宗谱的变迁即语言的传承

《三国志。吴书刘繇太史慈士燮传》:“士燮字威彦,苍梧广信人也。”,古广信是苍梧郡的中心。

贺州一带居住土著居民,在明朝然有记载。南北朝时期的蒋氏是岭南拥有重兵的伏波将军——广南酋帅钟士雄的母亲,劝子归隋之事迹有保存在贺州钟山县白马村的宋朝重刻的合掌石摩崖石刻;广西的桂江在明代称为府江。府江沿岸是苗、瑶、壮等各族人民杂居之地。其地域范围很广,包括如今的平乐、昭平、贺县、富川、钟山、恭城、蒙山、荔浦、阳朔等地。府江人民不断起来造反,出现了官蛮大战三百余年,统治者常用招抚之手法加以镇压,故府江又称为抚江。碧云岩摩崖石刻,有反映明朝推行以夷制夷土司制度,开辟水陆航道,迫使各地瑶壮苗民归顺的《百蛮遵道》摩崖石刻:有记载:花山峒欧奎、秦鹿、夔雅乐率苗、瑶、壮民起义,钟益奉调抵花山征剿,历征三年而平息,受封富川县额外守御所区千户,子孙世袭花山瑶壮苗夷等境内屯田,山岭即给该军耕种的史实的《平蛮封地碑》„„都证实苗、瑶、壮族早于元末明朝时期迁徙而来的居民。狸猫换太子故事中的明孝穆皇太后李唐妹,是在瑶族起义中,李唐妹等女子被俘虏,押解京城,路过桂林休憩。因通文字,授管皇家图书室。16岁,明宪宗视察遇之,临幸生子,是为明孝宗。23岁遇害,追封为“孝穆皇太后”。史书有记载为纪娘娘、纪太后,纪与李同音,实为误录。《明史》载孝穆纪太后为“贺县人”;《明孝宗实录》对孝穆皇太后事件亦有记载:“弘治元年(1488年)闰正月甲申遣太监蔡用往广西访取孝穆皇太后亲属,„„即随同去平乐府贺县。督委官员拘取本县桂岭乡迎恩里龙塘村耆老人等列官,询访孝穆皇太后”;明孝穆太后故里为贺州市八步区桂岭镇白石村。可见,这一带的苗、瑶、壮族是土著居民。

从贺州市钟山县花山乡考证,当地至今还保留入赘婚。然而,后裔是跟随男方姓氏,与后来迁徙而来的汉族交往扩大,入赘婚的保留,与汉族人通婚,也就形成在宗谱中记载,汉人入赘宗谱记载汉人后裔,女子婚嫁记载汉人后裔,年代久远,宗谱也都是清一色的来自中原?可想而知,在汉族迁徙与苗、瑶、壮族混居之时,就是语言传承的开始,也是汉化的开始,宗谱以汉族为统领的阶段,不再有土著的记载。千家峒的十二截牛角的传说,也就是十二兄弟,十二个姓:盘、沈、冯、黄、李、邓、蒋、雷、唐、胡、周、赵。这十二姓氏,宗谱记载的都基本是汉族的传承了。许多还残存着瑶族的风俗,如禁忌吃狗肉祭祀泰山石上一个狗头„„都证明保留传承了瑶族的习俗。而语言当之无愧是原土著居民的语言。迁徙而来的中原汉人,也成为土著居民语言从载体,且以“本地人”自称。一是出于传承了原土著的语言习俗,二是有别于其后迁徙而来的“客家人”。

公元前203年,南海郡龙川令赵佗乘机绝道封关,兼并象郡、桂林郡,屯兵广西兴安严关、秦城关、桂岭,于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 建南越国。赵佗割据岭南,大部分

秦朝军队在苍梧,与本土居民的语言融合,形成粤语;远离苍梧广信的土著居民,其语言依然保留传承,少受影响。也因各地差异,有一些变化。就是钟山的土话,富川人是以“苍梧话”“梧州话”称呼。与钟山土话近似的有汉苍梧郡的所辖范围,今分布的湖南江华,桂林恭城、平乐、临桂五通,富川、昭平、贺县、藤县、钦州、广东怀集„„等地方,也因与瑶苗交往,各地声调有些变化;有在汉苍梧郡的,也有汉不属于苍梧郡的,而且是相距甚远的地方。都只是有细微的差异,仔细辨别,还是同一种语言。证明,“土”就是原始的语言。

6、客家人到贺州

据资料统计:迁桂的客家人主要来自广东嘉应州、惠州府、潮州府和福建汀州府,也有少数从江西、湖南迁来。贺州客家人是在清代由于广东社会秩序不宁,土客相斗激烈而大量迁入的,因此贺州旧时的客家人往往是聚族而居,依据2015年02月25日人民网刊载《广西的客家人数及其分布》:“广西客家总人数约为200万、占广西总人口的4.5%①,客家人数最多的为博白县,有850000人,占全县人口68%,其次为贺县240000人,占全县人口30%。客家占该县人口20%以上的有4个县(市) 。从以上情况看,广西客家是从广东迁徙过去的,一部分到了广西以后,继续往西迁。从广东迁去的时间,最早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多数为100年前。„„②。广西客家主要分布在靠近广东的地区,如玉林地区、梧州地区。”,也就是广西客家人最早的至今不超过280年。贺州客家人的迁徙,远晚于今日称呼的“本地人”。


相关作文

  • 从客家祖先崇拜看客家民间信仰文化作文3300字
  • 从客家祖先崇拜看客家民间信仰文化 --以赣南客家中元祭祀习俗为例 内容摘要:客家发展到今天,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之所以经久不衰,与客家先民的尊祖敬宗是分不开的.祖先崇拜作为客家尊祖敬宗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既是客家民间信仰文化的具体反映, 又对客家人的道德准则.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 ...

  • 客家菜走他乡作文700字
  • 客家世界是一个美好的地方.它有大自然的草木芬芳.有人们愉快的欢呼,有古老围屋的雄浑气息.还有那客家菜令人回味悠长. 客家人是从中原繁盛地区迁徙到偏僻边远山区的汉人.因为他们经历过无数次的迁徙所以才得名为客家.随着无数次的迁徙,客家人也领悟了生存本领.客家的围龙屋坚固.安全,大大的八卦形房屋把一家族人 ...

  • 我与贺州共进步作文800字
  • 广西贺州市钟山镇中心小学五(3)班 廖良杰 2002年11月2日,在中国的版图上一个新兴的地级市--贺州诞生了. 几十年前这里是一座古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经常会看到一种现象:交通堵塞,路面时坑坑洼洼的,人们有的赶着牛车,艰难的行走在泥泞的道路上:有的骑在自行车上,不停的摇来摇去,总是会让人提心吊胆 ...

  • 传承作文1000字
  • 传承 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始终以巨大的凝聚力,屹立于亚洲东方,历千载而不衰,从容吐纳万物,化育生机.作为炎黄子孙,我为中华几千年的文化根基所骄傲. 大部分史学家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其间既有暴风骤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风细雨般的变革,但最后都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 ...

  • 谁不夸咱家乡好作文1000字
  • 你们好,我演讲的题目是<谁不夸咱家乡好>. 我的家乡在贺州,位于广西东北部,与湘粤紧邻,是桂东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年青而又充满着活力,它历史悠久,山川秀丽,物产丰饶,人文荟萃,民风古朴浓郁,吸引了国内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是一个新兴的旅游城市. 谁不夸咱家乡好.贺州的山是秀丽的.蓝 ...

  • 祖先崇拜与四川客家神榜文化作文9600字
  • 祖先崇拜与四川客家神榜文化 祖先崇拜与四川客家神榜文化 . 客家人由于地处偏僻山区,祖先崇拜观念较为浓厚,且成了客家族群最典型的人文特征.四川客家("广东人")也是如此,如成都东山客家人对祖先的崇拜观念要比其他的成都人强烈.[1]目前关于客家祖先崇拜的研究成果主要是田野考察个案和 ...

  • 美丽的家乡作文1000字
  • 世界最美的地方在那里?也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观和评判标准是不一样的.有人觉得烂漫之都巴黎很美,有人觉得五岳之首泰山很美,有人觉得凤凰古城很美,可在我的心中最美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我美丽的家乡-贺州. 我的家乡贺州位于广西省的东北部.那里山青水秀,地大物博,还有许多旅游胜地.如国 ...

  • 游万绿湖作文500字
  • 国庆节的时候,我们一家人游玩了广东省河源市的万绿湖. 万绿湖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它集水域壮美.水质纯美.水色秀美.水性恬美于一身.万绿湖长度达140公里,湖水颜色碧绿,清澈.纯净.无污染,可直接饮用.远望湖心,仿佛自己身在"绿色海洋"之中.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镜花缘.镜花 ...

  • 特具民族风俗的广西作文600字
  • 广西梧州市北环路小学 031班 冯逸帆 我是土生土长的广西人, 我爱广西,爱广西的山.广西的水. 广西有许多处山水城市,有桂林.阳朔.北海.贺州--最能代表这个特点的便是全国闻名.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两千多年的历史,使桂林有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便形成了其天然的各种溶洞.清澈见底.水平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