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作文3400字

初一作文

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执教:鱼塘镇中学 沈美华

教材分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二章》中的第二章。孟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尊称为“亚圣”。所以学习此文时,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课程标准语)本文是被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之一,文章从个人成才事例类推到国家治国的道理,阐明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个中心论点。全文逻辑严谨,结构清晰,论证充分,文采丰富,其阐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好材料。因八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文言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所以,在学习过程中适当降低难度,把重点放在“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上。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感知课文内容。

2. 体会作者的思想,把握文章主旨。

3. 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以“读”贯穿整个教学教程,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感知内容。

2. 在合作探究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把握文章主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中阐述的道理――要想成才、成功,就必须经过磨炼,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方法

倡导自主思考、合作研讨、集体探究的学习方式及抢答竞赛教学法。

课前准备 教师:1)导学案;2)多媒体课件。

学生:初读课文,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

2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导入

播放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视频: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复兴了越国;然而在此之后,“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最终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使越国走向了灭亡。这就很好的印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板书课题)

2. 出示学习目标

3. 走近作者

孟子,名 轲,字 子舆,战国时期 儒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 孔子并为 孔孟 。人称“ 亚圣 ”孟子主张施行“ 仁政 ”,以统一天下。《孟子》是“四书”之一,“四书”有《 大学 》《 中庸 》《论语 》《 孟子 》。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引入课题,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自然地引入到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强烈欲望】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播放录音视频,学生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听读注意:读音、停顿、节奏。

【设计意图:标准规范的朗读不仅可以达到正音、断句的目的,而且也是初步了解课文语言、感情的过程。听高质量的示范朗读,可以让我们在还没开讲前就记住文言文中的一些经典句子】

三、品读课文,深入文本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 自由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2. 指名朗读,并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朗读是古诗文教学方法之首选,也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是古诗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其成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本节课要充分引领学生诵读,培养学生语感】

3. 疏通文意。

在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检测,采用抢答的形式来检测学生课前预习及掌握的情况。

1)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 ①困于心,衡于虑 衡 ,通 “横”,梗塞,不顺 ②曾益其所不能 曾 ,通 “增”,增加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通 “弼”,辅佐

2)解释下列划红线的字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起,被任用 ) ○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选拔、任用 ) ○

3管夷吾举于士 ( 狱官 ) ④必先苦其心志 ( 使„痛苦 )

5劳其筋骨 ( 使„劳累 ) ○

6空乏其身 ( 使„„贫困 ) ○

7饿其体肤 ( 使„饥饿 ) ○

8动心忍性 ( 使„惊动 ) ○

9人恒过然后能改 ( 常常 ) ○

10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在国外 ) ○

11行拂乱其所为 ( 违背 ) ○1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明白 )

○13人恒过然后能改 ( 犯错误 )

○14行拂乱其所为 ( 扰乱 )

○1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这 )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译: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导致灭亡。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④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译: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部没有敌国外患。

4) 教师归纳译文,学生自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突出了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并为下一步探究文章做好了准备。采用抢答竞赛以营造

4 教学气氛的高潮,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中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二)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合作探究: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文章是如何一步一步得出这一论点的?

提示:

课文从个人方面来谈什么观点的?

课文从国家方面来谈什么观点的?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设计意图:通过研读,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并体会文章主旨。进一步落实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再次体现了教学重点“感知课文内容”,并解决了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把握文章主旨”】

三)诵读课文,积累名句。

背诵文中你喜欢的警句。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背诵喜欢的警句,进而理解意思,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读读背背中感受名句的意义;用竞背的形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素养】

四、古为今用,拓展迁移

说一说:学习了本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现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学生畅所欲言,总结:

生活上要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学习上遇到困难,要迎刃而上,学习退步了,不必灰心,积极进取。

人要获得成功,就必须经历困苦。

5 【设计意图:此环节拓展了阅读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从语文小课堂走向了生活大课堂,唤醒了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结合实际领会了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五、课堂总结。

老师觉得和同学们在一起交流真是一种享受,这节课上,我们享受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艺术魅力,感受着孟子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艰难困苦和挫折,能激励人奋发,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可以使人萎靡不振,导致死亡的道理。让我们齐声诵读全文,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永远铭刻在心。

在这节课结束时,老师有一句话想赠给同学们:“困难,对于弱者来说是万丈深渊,但对于强者来说,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希望同学们做生活的强者,使自己的人生精彩辉煌!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以起到巩固课堂的作用】

六、布置作业。

1. 默写课文。

2. 联系学习本课的感受,写一篇以“逆境造就人才”为题目的作文。

【设计意图: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六位圣贤 磨炼成才 人身处逆境 奋斗有为

国:内外无患

教学反思:

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执教:鱼塘镇中学 沈美华

教材分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二章》中的第二章。孟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尊称为“亚圣”。所以学习此文时,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课程标准语)本文是被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之一,文章从个人成才事例类推到国家治国的道理,阐明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个中心论点。全文逻辑严谨,结构清晰,论证充分,文采丰富,其阐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好材料。因八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文言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所以,在学习过程中适当降低难度,把重点放在“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上。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感知课文内容。

2. 体会作者的思想,把握文章主旨。

3. 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以“读”贯穿整个教学教程,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感知内容。

2. 在合作探究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把握文章主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中阐述的道理――要想成才、成功,就必须经过磨炼,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方法

倡导自主思考、合作研讨、集体探究的学习方式及抢答竞赛教学法。

课前准备 教师:1)导学案;2)多媒体课件。

学生:初读课文,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

2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导入

播放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视频: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复兴了越国;然而在此之后,“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最终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使越国走向了灭亡。这就很好的印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板书课题)

2. 出示学习目标

3. 走近作者

孟子,名 轲,字 子舆,战国时期 儒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 孔子并为 孔孟 。人称“ 亚圣 ”孟子主张施行“ 仁政 ”,以统一天下。《孟子》是“四书”之一,“四书”有《 大学 》《 中庸 》《论语 》《 孟子 》。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引入课题,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自然地引入到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强烈欲望】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播放录音视频,学生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听读注意:读音、停顿、节奏。

【设计意图:标准规范的朗读不仅可以达到正音、断句的目的,而且也是初步了解课文语言、感情的过程。听高质量的示范朗读,可以让我们在还没开讲前就记住文言文中的一些经典句子】

三、品读课文,深入文本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 自由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2. 指名朗读,并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朗读是古诗文教学方法之首选,也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是古诗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其成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本节课要充分引领学生诵读,培养学生语感】

3. 疏通文意。

在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检测,采用抢答的形式来检测学生课前预习及掌握的情况。

1)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 ①困于心,衡于虑 衡 ,通 “横”,梗塞,不顺 ②曾益其所不能 曾 ,通 “增”,增加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通 “弼”,辅佐

2)解释下列划红线的字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起,被任用 ) ○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选拔、任用 ) ○

3管夷吾举于士 ( 狱官 ) ④必先苦其心志 ( 使„痛苦 )

5劳其筋骨 ( 使„劳累 ) ○

6空乏其身 ( 使„„贫困 ) ○

7饿其体肤 ( 使„饥饿 ) ○

8动心忍性 ( 使„惊动 ) ○

9人恒过然后能改 ( 常常 ) ○

10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在国外 ) ○

11行拂乱其所为 ( 违背 ) ○1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明白 )

○13人恒过然后能改 ( 犯错误 )

○14行拂乱其所为 ( 扰乱 )

○1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这 )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译: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导致灭亡。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④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译: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部没有敌国外患。

4) 教师归纳译文,学生自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突出了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并为下一步探究文章做好了准备。采用抢答竞赛以营造

4 教学气氛的高潮,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中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二)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合作探究: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文章是如何一步一步得出这一论点的?

提示:

课文从个人方面来谈什么观点的?

课文从国家方面来谈什么观点的?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设计意图:通过研读,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并体会文章主旨。进一步落实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再次体现了教学重点“感知课文内容”,并解决了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把握文章主旨”】

三)诵读课文,积累名句。

背诵文中你喜欢的警句。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背诵喜欢的警句,进而理解意思,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读读背背中感受名句的意义;用竞背的形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素养】

四、古为今用,拓展迁移

说一说:学习了本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现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学生畅所欲言,总结:

生活上要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学习上遇到困难,要迎刃而上,学习退步了,不必灰心,积极进取。

人要获得成功,就必须经历困苦。

5 【设计意图:此环节拓展了阅读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从语文小课堂走向了生活大课堂,唤醒了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结合实际领会了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五、课堂总结。

老师觉得和同学们在一起交流真是一种享受,这节课上,我们享受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艺术魅力,感受着孟子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艰难困苦和挫折,能激励人奋发,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可以使人萎靡不振,导致死亡的道理。让我们齐声诵读全文,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永远铭刻在心。

在这节课结束时,老师有一句话想赠给同学们:“困难,对于弱者来说是万丈深渊,但对于强者来说,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希望同学们做生活的强者,使自己的人生精彩辉煌!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以起到巩固课堂的作用】

六、布置作业。

1. 默写课文。

2. 联系学习本课的感受,写一篇以“逆境造就人才”为题目的作文。

【设计意图: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六位圣贤 磨炼成才 人身处逆境 奋斗有为

国:内外无患

教学反思:


相关作文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作文3500字
  • 首页课件教案试题视频问答分类 阿呆网>初二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获奖说课稿 2010-12-04 00:00 浏览次数:290 人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此次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孟子〉两章>中的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作文2700字
  • 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 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方法,把握文章写作特色. 3.情感与态度: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 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 ...

  • 我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文900字
  • 文/万福友 一.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理解 统编教材(人教版)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它的原题叫<舜发于畎亩之中>.说它是经典,在于: (一)文章第一段便列举了6位名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作文1200字
  • 教学设计 一.揭示目标,明确任务: 1. 基础目标: (1)学会提炼议论文中心论点并能叙述文章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2)理清论证思路. 2. 提升目标: 正确认识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根据自己所持有的观点,形成文字,培养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古人云:书读百遍,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2)作文3000字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举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作文3000字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举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_3作文初一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举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作文3000字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举 ...

  •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阅读及答案作文1800字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议论文 [文学常识]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再传弟子.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不能说<论语>的作者是孔子,但可以说<孟子>的作者是孟轲.因为<孟子>一书的撰写,虽然有&quo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