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隙碎笔读后感作文14900字

高三作文

【篇一:《病隙碎笔》读后感】

这篇文章是史铁生写于生病治疗间隙的片断随笔,篇幅很长,语言十分通俗易懂,主要涉及到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等方方面面的思考,没有繁琐的考证、推理或判断,也没有精彩优美的语词、段落或引文,只有作者于病痛的折磨中记录下的文字和思考,是平易的又是精辟的,是朴实无华的,又是鲜活无比的。

文章开始的第一句话就谈到了命运,“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他把生活比作戏剧,诠释的那么准确,“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异,乃至天壤之异”然而生活何尝不是这样呢,生活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来组合的。每个人的命运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异,才显示出生活的五彩缤纷。所以每个人的命运都不可以随意调换,也不可能千般一律。正如他在《我与地坛》说的“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 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所以我们必须要承认生活存在差别的,必须接受上帝安排的命运,不要过于埋怨上帝对自己的不公。

之所以喜欢他的作品,是因为他对生活的坦然豁达。“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 字”。面对命运的玩笑,他是那样理智,直面命运的挑战与不公。他那调侃的言语,让人觉得这仿佛不是一个身患残疾的人,而是一个在人生旅途中都十分顺利的成功人士。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的人都无法把人生的意义想得透彻,而史铁生却把人生的许多哲理问题阐析得那样简单明了。每个活着的人都害怕死亡,甚至不敢提及死亡,而史铁生却把死亡想得那么简单。文章的第二部分谈到了作者想用徐志摩的诗“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作为自己的墓志铭,这是何其正确啊。人初来这个世界时,有几个人会在意你的到来,然而当你走了又有几个人为你流下悲伤的眼泪呢? 人生本来就应该是平静地出场然后默然地离场。史铁生以一种调侃的口吻说到“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经过了这么多的挫折,史铁生不再像《我与地坛》里描述的那样,为自己残缺的躯体而发愁,没办法接受身边发生的一切,而是以一种很平静的心态面对病魔,并为自己的生病冠上了另一种名称“生活体验”,曾经那些忐忑不安的想法早已灰飞烟灭,满腔的爱,让他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他学会了以乐观的态度诠释自己的命运。然而试想如果换做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恐怕早已痛不欲生了,不可能还以笑脸来迎接这个世界。也许这是中国人的一种特殊情愫吧,生活中很多人一旦遇上挫折或灾难感到无可奈何时,情不自禁地把希望寄托于在我们观念上主宰人类的佛主,求神明保佑,然而史铁生在面临接踵而来的灾难,也从不曾像平常人一样,把希望寄托于佛,他觉得怀着满腔的功利之心去拜佛是对佛的不敬,“为求实惠去烧香磕头念颂词,总让人摆脱不掉阿谀、行贿的感觉”。

史铁生认为我们应该接受包含苦难的世界,谁也不能摆脱苦难,“生而为人,终难免苦弱无助,你便是多么英勇无敌,多么厚学博闻,多么风流倜傥,世界还是要以其巨大的神秘置你于无知无能的地位”。作为一个虔诚的信者就应该遭受苦难,因为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倘若没有了苦难,信心很容易被福乐蜕变为谋略,终究会与众人同流合污; 倘若没有了苦难,信心很可能被

光荣腐蚀。后来上帝让撒旦夺走了约伯的儿女和财产,也使其身染恶病,但是信者约伯始终没有怨言,这就是苦难对信心的作用,但是在约伯的思想里涌出了另一种念头“你之所以遭受苦难,料必是你得罪过上帝”,约伯开始觉得委屈,开始埋怨上帝的不公,开始对生活丧失信心。这种埋怨在我们生活中屡见不鲜了,正如作者在文中提到“好几次有人对我说过,也许是我什么时候不留神,说了对佛不够恭敬的话,所以才病而又病”。然而作者领悟到了生活从来就布设了凶险和苦难的,不会因为谁不因谁虔敬就给谁特别的优惠。只要生活的希望不灭就有机会化解苦难,找到生存的意义。

忏悔意识并非人人都有的,即使有他们也不会轻易说来。然而史铁生的忏悔意识随处可见,自己对母亲的任性和年少轻狂感到悔恨以及对奶奶满满的悔意我们在《我与地坛》和《老海棠树》都深深感受到了。文革期间出现的暴力事件出来证明的只是那些被打者,而那些打人者却没有出来忏悔,只是把这种事情的发生归咎于当时的历史。对于文革,作者认为那些主导者过于强调区分“我们”与“他们”而导致出的一场历史悲剧,文革在那些受害者的内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其实“‘我们’的位置并不在与‘他们’的对立之中,而在与神的对照之时”。

对于死亡后是否存在灵魂之说,作者认为信其者有,不信其者无,这不是正确与错误之分,因为两者皆不能被证实。相信有神论的认为“会有地狱,会有天堂,会有末日审判,总之善恶终归要有个结论”,然而这只是人内心对自己的行为的一种约束,对自身的监督,也相当于当今所说的以德治国。相信无神论的当然是“没有什么因果报应,没有地狱,没有天堂,也没有末日审判”,然而这就促使人的恶念的产生,使人的所作所为更加肆无忌惮,有恃无恐。作恶者往往会相信无神论,因为“死即是一切的结束,恶行便告轻松”他们便可以无所畏惧地为所欲为。作者认为无神论难以证实是一个好消息,对于那些作恶者有一种精神的监督和良心的审判。

作者认为当“人间戏剧”不能被改变时,众生应当求助于爱,爱的力量是伟大的。爱不是具体的,只是人的一种心愿,唯有用行动表现。在我看来,爱情就是婚姻,因为彼此相爱所以想给对方一种安全感,让他(她) 感受到自己的心意,知道自己是属于对方的。但是如果彼此并不是因为爱情而结合的,那不可以算是婚姻,简单而言仅仅是两个人搭伙过日子而已。我十分赞同作者所说的爱情与性欲没有多大的关联,性欲只是人的生理需求,而刚好也正是爱情的另一种表现而已,正如作者第一次感受到爱的时候只是内心的一种触动而已,并没有想到性欲方面。然而面对爱情有一些人会感到自卑,不能勇敢地把内心的心意说出来,总觉得自己不是一个理想的情人。作者还写到了“爱之永恒的能量,在于人之间永恒的隔膜”,因为有了隔膜和距离所以你就会更加想念对方,作者谈到了他们堂兄弟之间经常打架,而分开了又会想念彼此了,然而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想说的呢? 对于从小长大的兄弟姐妹和伙伴们,在一起的时候想分开,而分开的时候想在一起,人就是这样地矛盾。

在《病隙碎笔2》中作者把自己看作别人,用别人的角度来剖析自己。他提出了质疑“除了史铁生我还可以是什么呢”然而终于想明白了“史铁生别人眼中的我,而我并非全是史铁生”。的确,你的名字只是代表着别人眼中的你,而不能使你的全部。很多事情只有你自己知道,很多习惯只有在自己独处的时候才会出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只有自己才能体会,所以别人眼中的你只是你自己的一部分,至于美化还是丑化只能看你在众人面前的表现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为人

知的的一面,而非我们在众人面前表现得那样,也许此时在你面前是那样开朗快乐,然而在某市某刻他自己一个人在某个角落里低声哭泣。就像史铁生说的“因而史铁生以外,还有着更为丰富、更为浑沌的我”“他远非坐在轮椅上、边缘清晰齐整的那一个中年男人”,人是那样的复杂难懂。

作者在文章里一直强调命运,也显出了其似乎相信命运。在《我与地坛》中写到“万事万物,你若预测它的未来,你就会说它有无数种可能,可你若回过头去看它的以往,你就会知道其实只有一条命定的路”,而在本文又谈到“好在" 铁" 之后父母为我选择了" 生" 字,当初一定也未经意,现在看看倒像是我屡病不死的保佑”“我其实未必合适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到这一条(近似的) 路上来了”。写作对于史铁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并非如同他说的由于他的记忆力低下,而是他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具有很强的洞察力,遭遇的挫折如此多而致使他对人生的思考,这一切都有利于个人的创作,丰富的想象力让他对身边的事联系在一起,而洞察力则为他添加了很多写作素材,对人生的思考则让他的文章具有很强的哲理性。

《病隙碎笔2》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内心。残疾对一个人主要造成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就业问题,就业使残疾人感受到自己和正常人一样享有工作的权利,使他的内心感到平衡,二是爱情问题,因为身体的残疾,所以残疾人的爱情遭受到世俗的嘲笑,不被世人接受。然而在作者看来残疾人的爱情同健全人一样是那样的高尚纯洁,爱情的存在并不是以性为前提的。“一个满心准备迎接爱情的人,好没影儿的先迎来了残疾——无论怎么说,这一招是够损的”从这里可以看到作者的不满,同时也可以看到爱情对年轻的史铁生是那么的重要。作者从很多角度论述了残疾人的爱情权利不应该被歧视,更不应该被剥夺。

然而使我感到高兴的是此史铁生无论是事业还是爱情都得到了圆满的结局。

【篇二:《病隙碎笔》读后感】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

我看过的书不太多,印象比较深刻,对自己思想有过强烈震撼的则就更少了,其中就有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和周国平《人与永恒》。这两本书都是09年初读到,前者相对更易懂,当时也算是勉强能读得懂,后者哲理性强些,稍有些生涩难懂,至今还没读完,在床边的某个角落躺着。

如果你喜欢了一位偶像,请你一定要为他写一些文字。对于喜欢的作家,我想我们更应该写点东西吧。于是便有了这些文字。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大家应该不陌生,我们这一代人高中语文课本中一定都读到过,而且我们之中很多人是通过这篇散文认识了地坛,而提到地坛,我们也往往会想到史铁生。这篇文章也支撑了史铁生在散文文学上的地位,也更加坚定了史铁生写作的信念,于是有了后来的《病隙碎笔》。

职业是患病,业余才是写作,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调侃自己。《病隙碎笔》是哲学性的散文,是一个思想者思索的过程,通篇无题,与残疾并无太大干系。所有的文字主要源自一个健康的灵魂对生命的困惑与痛苦的探索,源自一个思想者对人生基本命题的哲学思考与辩析。史铁生是一个完全靠自己的觉悟修养自己品行的人,他一直是在寻找答案,他穷尽自己的一生去思索人生,他不能行走,但他是思想的行者。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

的节日。他早看透了生死,置之度外,他坚持活下去就是为了寻找活着的信念。为活着而思索,为思索而活着。

关于史铁生,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作家笔下对他的文字和他本人的敬畏与推崇。周国平后来为《病隙碎笔》作的序曾写道:

三年前,在轮椅上坐了三十个年头的史铁生,生活中没有出现奇迹,反而又有新的灾难降临。

关于残疾,史铁生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在此意义上,残疾是与生俱来的,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这样。看到人所必有的不能和限制,这是智慧的起点。看到并且接受人所必有的限制,这是智慧的起点,但智慧并不止于此。如果只是忍受,没有拯救,或者只是超脱,没有超越,智慧就会沦为冷漠的犬儒主义。

《病隙碎笔》中有许多对于信仰的思考,皆发人深省。一句点睛的话是:" 所谓天堂即是人的仰望。" 人的精神性自我有两种姿态。当它登高俯察尘世时,它看到限制的必然,产生达观的认识和超脱的心情,这是智慧。当它站在尘世仰望天空时,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满,因肉身的限制而寻求超越,这便是信仰了。完满不可一日而达到,超越永无止境,彼岸永远存在,如此信仰才得以延续。所以,史铁生说:" 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 这条路没有一个终于能够到达的目的地,但并非没有目标,走在路上本身即是目标存在的证明,而且是惟一可能和惟一有效的证明。物质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实现要用外在的可见的事实来证明,精神理想的实现方式只能是内在的心灵境界。所以,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

对于" 职业是患病,业余才写作" 的史铁生,如果说这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和疾病斗争,我想他一定赢了。

命若琴弦,终成绝响。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史铁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史先生一路走好。

【篇三:《病隙碎笔》读后感作文】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钦佩的作家之一。扶轮问路,便是他的一生,平淡又意味深长。他残缺的身体支撑着所有饱满的思想,再将自身的苦难写成光辉的追索。

而在他的众多文集中,我最爱《病隙碎笔》一本。

这本书创作之时,史铁生双肾功能已经衰竭,只能依靠血液透析存活。三天透析一次,只有第二天能强忍着痛楚与疲惫动笔。他一边与病魔斗争,一边在病痛的小小空隙里记录下自己平易而精辟的只言片语。

曾经在他的字里行间里,我读懂过人生,解析过信仰,构建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如今,予我这一切的人却已走远,魂归地坛。我只能捧着这本书,想象着他的笔尖,历经了怎样的世事变迁,才能书写出这样充满哲理又乐观诙谐的句子。

这并不是一本普通的散文集。它充满了对人生的诘问、探索与解答,解答着那些超越生命的难题。它来自一个苦难的人生,却凝聚着精神的明朗。

在书里,史铁生老师曾经笑说,生病是他的职业,业余写一点东西。他这一生,总是此病未去彼病又来,“铁生”二字必定是暗合了某种意思,让他一直活着。然而,读他的东西,从来感觉不到一丝病痛的阴影,反而总是让读者沐浴在

开朗的思想之中。譬如,通过生病与游历的比较,通过生病的经验,他说: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加一个“更”字,发人深省,教人乐观。生之为人,我们必须接受世界的全部,不能单单从中拿掉苦难。但是,我们又何尝不是幸运的。当你在为无法升迁或恋爱不顺而烦恼时,世界上的某个角落却有人正在为生存挣扎。史铁生老师人生的一半都用来生病,他自己更一度认为不能直立行走是丢掉了人的特点,在大部分人看来,他是不幸的。然而,他足够强大的内心,不屈于命运的勇气,乐观的精神,让他不卑不亢地在生命路上前行——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

又譬如,全书中我最喜欢的这一段话:

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幸福。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看,这本书中你可以随处找到像这样的句子。史铁生老师是幸福的,并不是因为他不痛苦。病痛折磨着他,残缺使他疲惫,痛楚是人之常情。他幸福,是因为他勇敢,超越了自身局限,他用残缺的身体去感受,去健全自己的智慧与心灵,丰满笔下的哲理与思考。他从未向神灵行贿,祈求身体的康复,他选择完善信仰,正如他写到的一样,身体的残疾不可怕,心灵的残疾才可怕。

当写到死亡的时候,史铁生老师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你要是悲哀于这世界上终有一天没有了你,你要是恐惧于无限的寂灭,你不妨想一想,这世界上曾经也没有你,你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诚然,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过死亡,也为此恐惧苦恼,曾经因为自己终究的幻灭而感到悲伤与无奈,但读到这一段,我竟豁然开朗。是啊,我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生命本就是一个轮回,我不过是回到了我来时的位置罢了。我曾什么也不是,却有幸来人世走了一次,有幸拥有灿烂的人生,也有幸经历沉重的世事,不论是福祉还是苦难,我既然从无形化为有形,这已经是一种幸运。如今离去,是带着满载的收获,是另一种形式的落叶归根,这又似是应了徐志摩的那一句诗,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

而关于轮回与继承,史铁生老师又写道:生命的意义却似轮回,每个人都得从头寻找,唯在这寻找中才可能与前贤汇合。唯当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走过思悟一向的艰途,步上山巅之时,你才能说继承。我忍不住想,究竟何时、何地,我才能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经由山水,经由时间,经由光阴,在寻找中与前贤汇合,让寂寞而欲动的文思,能与窗外那不知是多少年前的明月相望呢? 史铁生老师没有给我答案,也永远不会给我答案,因为人生就是在探求生命,在解那一道难题,人生因这种探求的过程而无比美丽。

史铁生老师又将生死的意义与爱结合起来,写道:如果意义只是对一己之肉身的关怀,它当然就会随着肉身之死而烟消云散。但如果,意义一旦牵系着无限之在和绝对价值,它就不会随着肉身的死亡而熄灭。事实上,自古至今已经有多少生命死去了呀,但人间的爱愿却不曾有丝毫的减损,终极关怀亦不曾有片刻的放弃! 当然困苦也是这样,自古绵绵无绝期。可正因如此,爱愿才看见一条永恒的道路,终极关怀才不至于终极地结束,这样的意义世代相传,并不因任何肉身的毁坏而停止。

也许你会说:但那已经不是我了呀! 我死了,不管那意义怎样永恒又与我何干? 可是,世世代代的生命,哪一个不是“我”呢? 哪一个不是以“我”而在? 哪

一个不是以“我”而问? 哪一个不是以“我”而思,从而建立起意义呢? 肉身终是要毁坏的,而这样的灵魂一直都在人间飘荡,“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样的消息自古而今,既不消逝,也不衰减。生命的延续与轮回,人类的有限与无限,或许很难有准确的定义。但是史铁生老师坚守着自己的内心,向未知与有知不断追索,不断赋予爱的意义,将世间光明与美好的一切奉献给读者。肉身必然会有毁坏与消失的一天,然而人的思想与爱是无止境的,是生生不息永远相传的。这亦是他的人生收获,他看淡生死的超然物外,他经历与思考后而得到的真谛,是光阴深处的羁绊,必将成为我一生的珍藏。

【篇四:病隙碎笔读后感】

当我第一次翻开《病隙碎笔》的时候,目光停留在了每一章节的前一页,那是史铁生先生创作这本书时的手稿,字迹清晰流畅。彼时我就坚信,这将是一份礼物,一份俯视着平凡人生的礼物。

周国平先生在解析书名的时候这样讲到:“体况恶化,写作又成奢望。大部分时间在受病折磨和与病搏斗,不折不扣是病隙碎笔,而且缝隙那样小得可怜! ”不得不承认,对于史铁生本身,他已经超越了自己的存在。在生命行走的路上,在那些像海绵一般的岁月里,他挤出了智慧,这种智慧,是从疾病的深渊中迸发出来的血液。

《牧灵圣经》的扉页有这样一句话“我给你们一条新的诫命:你们该彼此相爱,如同我爱了你们一样。”这是上帝对他的追随者的希冀,亦或者叫作命令。这是信仰的力量,如果上帝真的可以像他所诉说的那样爱着他的子民,那这世上又何谈灾难而言?

史铁生巧妙地解答了这个问题,他说:“上帝不许诺光荣与福乐,但上帝保佑你的希望。”但可怕的是在这个满心功利的时代,我们的希望何在? 当所有人拿着金钱和一颗所谓虔诚的心走进寺庙,向神明祈祷,而又有几个人祈祷的不是光荣而是希望呢? 我们都坚定地认为希望就在自己的内心,甚至说走进庙堂就是体现了一种希望了的话。那信仰与名利的天平就已经倾斜地颓然不平了。

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个时代关于信仰的定义已经不再是它本该有的样子。史铁生用另一种方式,通过信心解读了关于信仰的理解:“信心,既然不需要事先的许诺,自然也就不必有事后的恭维,它的恩惠唯在渡涉苦难的时候可以领受。”与此同时,周国平先生却这样解读了这些文字:“任何一种信仰倘若不是以人的根本困境为出发点,它作为信仰的资格也是值得怀疑的。”

毫无疑问,我支持前者的观点,至少在现在看来史铁生用笔作足,已经用他自身的信仰行走过了他的人生。而这种信仰的开端,是没有以任何根本困境作为出发点的,就像他自己阐述的那样“不断地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所以,在信仰的问题上,我们的根本观点应该是从什么时候看起,看了多远?

如果就困境而言,上帝无疑是公平的,诺贝尔用“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这样一句话形容人生。我想,再也找不出任何文字能比这十六个字更恰当地解读生命了。自身对于自身而言,本来就是一种限制,一种突破不了的瓶颈。所以,上帝给了所有人根本的困境,只是每个人的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罗曼·罗兰说:“以死来鄙薄自己,出卖自己,否定自己的信仰,是世间最大的刑罚,最大的罪过。宁可受尽世间的痛苦和灾难,也千万不要走到这个地步。”他对信仰的作用做了高度的肯定,但问题在于当我们真正面对我们所信仰的东西时,却手足无措,甚至无法完整地表述自己内心的想法。所以,对于大多数人而

言,信仰还只是头脑中的一颗小芽,从未开花。

还是史铁生说得好:“路的没有尽头,便是他遥遥地总在前面,保持着希望永不枯竭。”这是前人恳切的话语,希望永远是和信仰并存的。如果没有希望而空有信仰,那无疑是一个空壳,或者说没有信仰而只有希望,那也仅仅是一种空想罢了。最可怕的是,这个我们熟稔的生命中,总有一些人既没有希望,也没有信仰,那“倘若一眠能了结心灵之苦楚与肉体之百患,那么,此结局是可盼的! ”(莎士比亚《生与死》) 。对于信仰,料必大多数人抱着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态,也正是由于这种误解,信仰渐渐成为了有思想的人的标签。墨西哥有部老电影叫做《美丽的秘密》,它提到:“如果失去自我,你的抗争结果注定是失败的。”毫无疑问,自我是每个人赖以生存的资本,当开始正视自我所存在的价值时,人生、感情、关爱,还有思考都不再是更高一层人生价值的体现了。

“只要你往前走,他总是给路。”行走和道路是同一种存在,但天堂与现实总是有着永恒的距离,如果对于每一个步伐都充满了胆怯,那就不仅仅是距离的问题了,那是没有了希望,心中就根本不存在天堂。“理智本身是一种信仰。它是一种确定自己思想和现实之间关系的信仰。”(切斯特顿语) ,就信仰最初的样子来讲,它是一种限制行动的行为准则,对于史铁生而言,它更是让他直立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想走的双脚。

没有人能像史铁生那样勇敢,他的身体是残缺的,但思想却始终驰骋在无疆之域。这或许是对信仰最有血有肉的诠释。“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我与地坛》) ,如当我发现他手中的笔就是他信仰的具象时,我不由得感到胆怯,能有多少人能把一种信仰表现的这样恰当得体,并与死亡抗争呢?

再小的空隙,也是有光芒的。遗憾的是,没有几个人能向正确的方向走去。大家都太仓促了,从一开始就义无反顾地奔向了死亡。让我们将时光退回到创作这本书的年代,那时史铁生的病情被确认转为尿毒症,终至三天透析一次。就是在这样的循环中,他写下了这种文字,因为他不惧怕死亡,不惧怕痛苦,我想,整本书里的每个字都是有声音的。它们或深沉,把疾病带给他的痛苦用一种平和的方式娓娓道来; 或淳朴,用常人无法理解的乐观向上,诉说着他强有力的人生领悟。

【篇五:病隙碎笔读后感】

大年初一,净寺。

望着接踵而至的,怀着各种愿望来这里祈福的人们,突然想起了一本书中的一句调侃:“为求实惠去烧香磕头念颂词,总让人摆脱不掉阿谀,行贿的感觉。”刚步入佛堂的我的确是被佛祖的庄严肃整所震撼了,但不一会儿这种心情就被一种急功近利的欲望所取代了,想来佛家相信只有灭断诸如贪、嗔、痴的欲望才能使苦难不复存在,而我们却恰是为了满足欲望才来到了佛祖面前,以为自己怀揣的是无比虔诚的心,却已犯了大忌。好像书上的话是我们真真的写照,顿觉充满讽刺。

史铁生,我反复地咀嚼着这“铁生”二字,一个因双腿瘫痪而投身写作的人。或许上天给了他过多的信任,让他经受着磨难却依然坚强的活着。很难让人相信以上对于拜佛这事儿的看法竟出于他的文章。甚至于轻松地说他的职业就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对于一个有着这样经历的人来说,沉郁、沮丧才是人们对他的认识,可在《病隙碎笔》中,让我感受到的却是一颗善良、智慧、自我的心。拥有化苦难经历为人生哲理的本领,用一支笔驰骋在依旧充满生命力的大地。

他说人生是一出充满矛盾冲突的戏剧。我们都是不能随意调换的其中的演员。许多人会看着别人一帆风顺的高升而感叹“我怎么这么倒霉啊! ”满脑子都是平淡如水毫无生气的剧情,即而继续过着无聊的日子,哪天若是碰上件好事还能感叹一句“我其实很幸运啊! ”不过这样的时候毕竟少,在一句句的“我怎么。”“我其实。”中人生也就落下了帷幕。有人在摸爬滚打了一辈子后或许连我为什么活着也不知道,用尽一生却始终换不回一个确切的答案。“上天为什么待我这么不公! ”在人世走一遭后却是这样愤世嫉俗的离开。

但史铁生说不,上天对每个人都很公平! 他虽然剥夺了“我”奔跑的权力却让“我”与生命的真谛更接近,这就是为什么盲人的听觉总比一般人的伶敏,生命有他的安排,正如司马迁,孙膑一辈,残缺的身体阻挡不了他们对生命响亮的回答。好像一根西瓜藤上结越多的西瓜那么这些西瓜得到的养分就越少,自然收成就不好。生命的道理也正如此,有所得必有所失,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会为你开启另一扇窗,其实生命的答案就在于我们自己能否坚信我们能活着并顽强的活着,人可消灭,但打不败,打不败的才是可贵的对生的意志。

我常常想当一个人面对自己身体上的残疾时得需要多大的勇气,但看了《病隙碎笔》,我明白了最难的不是要“接受”这个事实,而是在接受这个事实后,又能从心的角度重新站起来,正是史铁生用不完整的身体撑起的这一片完满的天空,让我们这些迷惘,急躁的人找到了一个能真正审视如何活着的机会,生命给我们每个人的提问都不一样,怎么样去回答生命抛给你的问题正是我们对生命的态度,于是,不再苦苦追问“公平吗? ”“为什么? ”我会抓紧每一寸的时间,继续、和继续的继续。

【篇六:《病隙碎笔》读后感】

平凡的人生,惊险不断的命运; 质朴的爱情,意想不到的苦难。史铁生的一生是惨淡的,双腿瘫痪,疾病缠身。但面对命运的玩笑,他是那样理智,直面命运的挑战。他那调侃的言语,让人觉得这仿佛不是一个身患残疾的人,而是一个在体验生活的,体验病情也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写于生病治疗间隙的片断随笔,篇幅很长,但语言通俗易懂,仿佛在和我们面对面的交流,用一位长者的身份教导我们怎么面对人生、苦难、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字字珠玑,平易而又精辟,朴实又鲜活跳动,充满着智慧与哲理。史铁生有严重的残疾,但他坚持写作,在他三天一次透析的痛苦煎熬中,他还是完成了这部著作。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 对于我们来说,小小的挫折就足以让我们身心俱挫,疲惫不堪。感叹命运的不公,叹息生活的不堪。史铁生在开始就谈到了命运,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异,乃至天壤之异。他将人生命运比作是一场戏剧,而我们都是其中的演员,每个人扮演的角色都是不一样的,也就拥有不一样的命运。如果每个人都是好的人生,亦或是坏的人生,

那岂不是都是一样的了吗? 我们不必要去过度叹息别人悲惨的人生,也不必去羡慕嫉妒甚至愤恨别人美好的命运。上帝是公平的。就像史铁生自己说的一样? 他虽然剥夺了我奔跑的权力却让我与生命的真谛更接近,这就是为什么盲人的听觉总比一般人的灵敏,我们必须要承认人生的差距,直面自己的人生,抛弃埋怨,放弃逃避,用心去寻找属于自己人生路上的风景,不要因为他人延误自己美好的风景,哪怕是暴风雨中的枯枝烂草,也值得我。驻足留念。我觉得这才是人生。 没有谁比从未遇到过不幸的人更加不幸,因为他从未有机会检验自己的能力。塞涅卡的这句话与史铁生当时的心境有着类似之处。史铁生在书中写到? 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他面对生活是豁达坦然的。生而为人,终难免苦弱无助,你便是多么英勇无敌,多么厚学博闻,多么风流倜傥,世界还是要以其巨大的神秘置你于无知无能的地位。一个身患残疾的人把人生的许多哲理问题阐释得那样简单明了,而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的人都无法把人生的意义想得透彻,每天都在怨声载道的,这是多么的惭愧。我无法想象一个身患严重残疾的人面对自己需要多大的勇气,但看到史铁生那些轻松而又充满调侃的语句,死不过是某一个信号的中断,它‘轻轻地走’,正如它还会‘轻轻地来’。我意识到有些人是将生病当成一种人生的体验,将死亡当成一种超越。用乐观的心态去对待苦难,去诠释生命的意义。也许这不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能做到的。史铁生认为我们应该去包含苦难的世界,这又是一种难以达到的境界,接受自己的苦难已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更别说包含。但他可以。他可以用微笑面对自己的身体和人生。甚至觉得苦难让他拾起自己的信心。他在书中提到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这是信心的原则,不可稍有变动。他是自信的,他意识到人生就是布满陷阱的,只要你对生活的希望不灭你就有能力化解苦难。我原本认为每个人对苦难的认识应该都是抑郁悲伤的,但是这里的苦难却像是拥有魔力的神棒,苦难是用来唤醒我们对生活的勇气的,带给我们希望的,这是让我惊讶的,也是让我惊奇的,更是让我对史铁生充满了仰慕。 在书中,史铁生认为当人生无法被改变时,我们应该寻求爱。爱是一个神圣的词。爱之永恒的能量,在于人之间永恒的隔膜。爱之永恒的激越,在于每一个? 我? 都是孤独。爱也许只是某一刻莫名的思念,也许只是远远地相望,也许只是默默地陪伴。就像泰戈尔的一句话:总会发生些情愿与不情愿、知道与不知道、清醒与迷误的那种痛苦与幸福的事儿。但如果心里存在虔诚情感,那么在痛苦中也会得到安宁。现在很多小情侣整天呆在一起,并且强烈要求对方眼中只有自己一个人,并且要时时刻刻想着自己。在我看来,这只是一种呆在一起久了的依赖,

并不是真正的爱。爱是一种情感,一种心意,也许两个人在一起吵吵闹闹,但是分开了又互相思念对方。史铁生认为爱的情感包括喜欢,包括爱护、尊敬和控制不住,除此之外还有最要紧的一项:敞开。互相敞开心魂,为爱所独具。爱也许是一种为了爱护对方而甘愿牺牲的精神。也许就只是陪伴着你度过人生最难过的那段岁月。他认为敞开心扉最为重要,可以告诉对方你此刻的痛苦与开心,哪怕是哭泣悲伤。以前我以为爱到一定程度就是结婚,但现在看来我是错了,也许不需要婚姻,那也是一种爱。哪怕是忘记,那也是爱。《病隙碎笔》是一部哲学,是史铁生用灵魂书写的,读这本书就像在读他的内心,善良的、虔诚的、平易近人而又复函哲理的语句,让我感受到苦难也是一种幸福,命运是不接受挑战的。我们每天都会为一些事情烦恼伤心,但是我们要学会知足,史铁生是悲惨的,但是他收获了美满的爱情和事业,我们更应该知足,因为我们拥有健全的身体。

【篇七:读《病隙碎笔》有感】

史铁生,用他那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虽然这时的他已是尿毒症缠身,但他却平静地说:“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看着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的走——从我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我的身体里面去。”倘若我此刻躺在病床上,我一定不会像他一样想到如《再别康桥》里的“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来做我的墓志铭,毕竟我不是他,倘若我此刻躺在病床上,我一定不会像他一样对记者说,我的职业是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像都相中我这一身体是一处乐园”,“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

也许,正是因为看透了“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这实在有失厚道,是对神明的不公。”所以,史铁生学会了用良好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人生。每当读到他或用玩笑轻松的语言或轻描淡写地说着他的遭遇的时候,作为读者的我,却非常沉重。他说过“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因为“其实每时每刻文明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面前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常常在生活面前感叹人生时,身边的人都说,别垂头丧气的,看看人家霍金,看看人家史铁生。但是,我却在此刻发现一个疑惑:为什么要在意志消沉的时候看史铁生的遭遇? 是为了把自己的遭遇和他的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然后得出,“这点痛算什么”这样的结论吗? 如果是,我想我们是悲哀的,我们竟需要从他人身上获得信心。史铁生却说“真正的信心面前,其实是一片空旷。除了希望什么也没有,想要也没有。”我极其认同史铁生的看法。信心,本来就是我们的信念。不管这信念是所谓的“科学”,还是所谓的“迷信’,那是对本来并无根据的的

猜想和希望。倘若我们是那批让人看看的人,没有人让我们去看看,我们就打算消沉下去吗? 不,信心,对自己的信心,对未来的信心,不在他人身上。没有他人,只要有我们自己,信心就在这,只要你相信自己,“为自己填下美的志愿,为自己提出美的要求,为自己许下诚的诺言”。“在思之所寄的苍茫处,为自己选择一种正义,树立一份信心。”

印象较深刻的是,史铁生还谈到了自卑。在《务虚笔记》中,他借助对一个女孩儿的眺望,写到了自卑。“我很快就感觉到了一种冷淡,和冷淡的威胁。不错,是自卑,我永远都看见那一刻,那一刻永不磨灭,那儿的人是否傲慢地说了些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自卑与生俱来,重要的是那冷淡的威胁其实是由自卑构成的,即使那儿的人没有任何傲慢,我也早就想跑了。”自卑,与生俱来,是啊。我经常自卑。因为别人学习好,我奋起直追; 因为别人手工强,我自卑,我也尝试着做一些小礼物; 因为别人有钱,我自卑,我节约勤俭,在一次请大家花光; 因为别人漂亮帅气,我自卑,所以我尝试着掩盖我的丑陋。我自卑,但我学着去改变。“自卑,历来送给人间两样东西,爱的期盼,与愤怒的积累。”画家Z 得到的是后面一种,幸好,我得到了前面一种。因为自卑,我更有信念。我相信爱。“爱原就是自卑弃暗投明的时刻。自卑,或者在自卑的洞穴里补补深陷,或者转身,在爱的路途上迎候解放。”我相信自己走在爱的路途上,我相信会有爱为我解放。

我相信史铁生。因为有自卑,但是信念让他不放弃,没有双腿,仍然可以走下去。

“浪是水,浪消失了,水还在。浪是水的形式,水的消息,是水的欲望和表达。浪活着,是水,浪死了,还是水。水是浪的根据,浪的归宿,水是浪的无穷和永恒。”

我是浪,是水? 浪指什么,水指什么? 也许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史铁生,顽强地活着,在他的文字中,看不见丝丝毫毫的怨天尤人,在他的语言中,看见的是希望,爱和信心。在他的命运里,我说,他是一个幸运的人。

【篇八:《病隙碎笔》读后感】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高科技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的被加快。在这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还能不能找回纯真的自我? 还能不能沉下心来仔细思索生命的真谛? 最近我读的一本书—《病隙碎笔》给了我答案。

读这本书并非偶然,而是出于对其作者—史铁生的敬慕。一个一生与病魔相伴且始终抱有“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并用一篇《我与地坛》感动数亿中国

人的人,其作品我相信也是像其人一样有着品味不尽的内涵,于是我与《病隙碎笔》相识。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在生病治疗时期的点滴感悟,语言平易近人,苦苦思索着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

当我们在抱怨事命运时,史铁生开篇第一句便给了我们最深刻而彻底的对命运的阐述。“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我们常听说,“人生如戏”,史铁生把生活比作戏剧,诠释得十分准确。生活,原本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来组合的。每个人的命运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异,才显示出生活的五彩缤纷。所以史铁生承认生活存在差异,接受上帝安排的命运,不埋怨上帝对自己的不公。从那些洋溢着阳光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病痛、残疾,他并没有自卑与怨恨,而是以他豁达乐观的心态理智的去面对。一个每隔三天就要做一次透析,躺在透析的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的走——从他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他的身体里去的人,他如此坚强的活下来,并将他的感悟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命运呢?

当我们在贪生畏死之时,史铁生却在设想他的墓志铭,他说用徐志摩先生《再别康桥》里的一句再合适不过: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并说,“既然这样,又何必弄一块石头来作证? 还是什么都不要吧,墓地、花圈、挽联以及各种方式的追悼,什么都不要才好。让寂静,甚至让遗忘。”

曾经看着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抱有的只是一种同情和心酸,但在看了这本书后,对于他们,又多了一份敬佩。他们有着比我们普通人多出几百倍甚至是几千倍的勇气,这种勇气,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看一部电视剧可以让麻木的心灵暂时激荡一下,而读这一本好书带给我的我想怕是对心灵一生的触动。《病隙碎笔》让我对生活、对人生产生新的思考!

【篇一:《病隙碎笔》读后感】

这篇文章是史铁生写于生病治疗间隙的片断随笔,篇幅很长,语言十分通俗易懂,主要涉及到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等方方面面的思考,没有繁琐的考证、推理或判断,也没有精彩优美的语词、段落或引文,只有作者于病痛的折磨中记录下的文字和思考,是平易的又是精辟的,是朴实无华的,又是鲜活无比的。

文章开始的第一句话就谈到了命运,“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他把生活比作戏剧,诠释的那么准确,“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异,乃至天壤之异”然而生活何尝不是这样呢,生活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来组合的。每个人的命运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异,才显示出生活的五彩缤纷。所以每个人的命运都不可以随意调换,也不可能千般一律。正如他在《我与地坛》说的“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 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所以我们必须要承认生活存在差别的,必须接受上帝安排的命运,不要过于埋怨上帝对自己的不公。

之所以喜欢他的作品,是因为他对生活的坦然豁达。“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 字”。面对命运的玩笑,他是那样理智,直面命运的挑战与不公。他那调侃的言语,让人觉得这仿佛不是一个身患残疾的人,而是一个在人生旅途中都十分顺利的成功人士。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的人都无法把人生的意义想得透彻,而史铁生却把人生的许多哲理问题阐析得那样简单明了。每个活着的人都害怕死亡,甚至不敢提及死亡,而史铁生却把死亡想得那么简单。文章的第二部分谈到了作者想用徐志摩的诗“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作为自己的墓志铭,这是何其正确啊。人初来这个世界时,有几个人会在意你的到来,然而当你走了又有几个人为你流下悲伤的眼泪呢? 人生本来就应该是平静地出场然后默然地离场。史铁生以一种调侃的口吻说到“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经过了这么多的挫折,史铁生不再像《我与地坛》里描述的那样,为自己残缺的躯体而发愁,没办法接受身边发生的一切,而是以一种很平静的心态面对病魔,并为自己的生病冠上了另一种名称“生活体验”,曾经那些忐忑不安的想法早已灰飞烟灭,满腔的爱,让他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他学会了以乐观的态度诠释自己的命运。然而试想如果换做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恐怕早已痛不欲生了,不可能还以笑脸来迎接这个世界。也许这是中国人的一种特殊情愫吧,生活中很多人一旦遇上挫折或灾难感到无可奈何时,情不自禁地把希望寄托于在我们观念上主宰人类的佛主,求神明保佑,然而史铁生在面临接踵而来的灾难,也从不曾像平常人一样,把希望寄托于佛,他觉得怀着满腔的功利之心去拜佛是对佛的不敬,“为求实惠去烧香磕头念颂词,总让人摆脱不掉阿谀、行贿的感觉”。

史铁生认为我们应该接受包含苦难的世界,谁也不能摆脱苦难,“生而为人,终难免苦弱无助,你便是多么英勇无敌,多么厚学博闻,多么风流倜傥,世界还是要以其巨大的神秘置你于无知无能的地位”。作为一个虔诚的信者就应该遭受苦难,因为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倘若没有了苦难,信心很容易被福乐蜕变为谋略,终究会与众人同流合污; 倘若没有了苦难,信心很可能被

光荣腐蚀。后来上帝让撒旦夺走了约伯的儿女和财产,也使其身染恶病,但是信者约伯始终没有怨言,这就是苦难对信心的作用,但是在约伯的思想里涌出了另一种念头“你之所以遭受苦难,料必是你得罪过上帝”,约伯开始觉得委屈,开始埋怨上帝的不公,开始对生活丧失信心。这种埋怨在我们生活中屡见不鲜了,正如作者在文中提到“好几次有人对我说过,也许是我什么时候不留神,说了对佛不够恭敬的话,所以才病而又病”。然而作者领悟到了生活从来就布设了凶险和苦难的,不会因为谁不因谁虔敬就给谁特别的优惠。只要生活的希望不灭就有机会化解苦难,找到生存的意义。

忏悔意识并非人人都有的,即使有他们也不会轻易说来。然而史铁生的忏悔意识随处可见,自己对母亲的任性和年少轻狂感到悔恨以及对奶奶满满的悔意我们在《我与地坛》和《老海棠树》都深深感受到了。文革期间出现的暴力事件出来证明的只是那些被打者,而那些打人者却没有出来忏悔,只是把这种事情的发生归咎于当时的历史。对于文革,作者认为那些主导者过于强调区分“我们”与“他们”而导致出的一场历史悲剧,文革在那些受害者的内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其实“‘我们’的位置并不在与‘他们’的对立之中,而在与神的对照之时”。

对于死亡后是否存在灵魂之说,作者认为信其者有,不信其者无,这不是正确与错误之分,因为两者皆不能被证实。相信有神论的认为“会有地狱,会有天堂,会有末日审判,总之善恶终归要有个结论”,然而这只是人内心对自己的行为的一种约束,对自身的监督,也相当于当今所说的以德治国。相信无神论的当然是“没有什么因果报应,没有地狱,没有天堂,也没有末日审判”,然而这就促使人的恶念的产生,使人的所作所为更加肆无忌惮,有恃无恐。作恶者往往会相信无神论,因为“死即是一切的结束,恶行便告轻松”他们便可以无所畏惧地为所欲为。作者认为无神论难以证实是一个好消息,对于那些作恶者有一种精神的监督和良心的审判。

作者认为当“人间戏剧”不能被改变时,众生应当求助于爱,爱的力量是伟大的。爱不是具体的,只是人的一种心愿,唯有用行动表现。在我看来,爱情就是婚姻,因为彼此相爱所以想给对方一种安全感,让他(她) 感受到自己的心意,知道自己是属于对方的。但是如果彼此并不是因为爱情而结合的,那不可以算是婚姻,简单而言仅仅是两个人搭伙过日子而已。我十分赞同作者所说的爱情与性欲没有多大的关联,性欲只是人的生理需求,而刚好也正是爱情的另一种表现而已,正如作者第一次感受到爱的时候只是内心的一种触动而已,并没有想到性欲方面。然而面对爱情有一些人会感到自卑,不能勇敢地把内心的心意说出来,总觉得自己不是一个理想的情人。作者还写到了“爱之永恒的能量,在于人之间永恒的隔膜”,因为有了隔膜和距离所以你就会更加想念对方,作者谈到了他们堂兄弟之间经常打架,而分开了又会想念彼此了,然而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想说的呢? 对于从小长大的兄弟姐妹和伙伴们,在一起的时候想分开,而分开的时候想在一起,人就是这样地矛盾。

在《病隙碎笔2》中作者把自己看作别人,用别人的角度来剖析自己。他提出了质疑“除了史铁生我还可以是什么呢”然而终于想明白了“史铁生别人眼中的我,而我并非全是史铁生”。的确,你的名字只是代表着别人眼中的你,而不能使你的全部。很多事情只有你自己知道,很多习惯只有在自己独处的时候才会出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只有自己才能体会,所以别人眼中的你只是你自己的一部分,至于美化还是丑化只能看你在众人面前的表现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为人

知的的一面,而非我们在众人面前表现得那样,也许此时在你面前是那样开朗快乐,然而在某市某刻他自己一个人在某个角落里低声哭泣。就像史铁生说的“因而史铁生以外,还有着更为丰富、更为浑沌的我”“他远非坐在轮椅上、边缘清晰齐整的那一个中年男人”,人是那样的复杂难懂。

作者在文章里一直强调命运,也显出了其似乎相信命运。在《我与地坛》中写到“万事万物,你若预测它的未来,你就会说它有无数种可能,可你若回过头去看它的以往,你就会知道其实只有一条命定的路”,而在本文又谈到“好在" 铁" 之后父母为我选择了" 生" 字,当初一定也未经意,现在看看倒像是我屡病不死的保佑”“我其实未必合适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到这一条(近似的) 路上来了”。写作对于史铁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并非如同他说的由于他的记忆力低下,而是他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具有很强的洞察力,遭遇的挫折如此多而致使他对人生的思考,这一切都有利于个人的创作,丰富的想象力让他对身边的事联系在一起,而洞察力则为他添加了很多写作素材,对人生的思考则让他的文章具有很强的哲理性。

《病隙碎笔2》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内心。残疾对一个人主要造成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就业问题,就业使残疾人感受到自己和正常人一样享有工作的权利,使他的内心感到平衡,二是爱情问题,因为身体的残疾,所以残疾人的爱情遭受到世俗的嘲笑,不被世人接受。然而在作者看来残疾人的爱情同健全人一样是那样的高尚纯洁,爱情的存在并不是以性为前提的。“一个满心准备迎接爱情的人,好没影儿的先迎来了残疾——无论怎么说,这一招是够损的”从这里可以看到作者的不满,同时也可以看到爱情对年轻的史铁生是那么的重要。作者从很多角度论述了残疾人的爱情权利不应该被歧视,更不应该被剥夺。

然而使我感到高兴的是此史铁生无论是事业还是爱情都得到了圆满的结局。

【篇二:《病隙碎笔》读后感】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

我看过的书不太多,印象比较深刻,对自己思想有过强烈震撼的则就更少了,其中就有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和周国平《人与永恒》。这两本书都是09年初读到,前者相对更易懂,当时也算是勉强能读得懂,后者哲理性强些,稍有些生涩难懂,至今还没读完,在床边的某个角落躺着。

如果你喜欢了一位偶像,请你一定要为他写一些文字。对于喜欢的作家,我想我们更应该写点东西吧。于是便有了这些文字。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大家应该不陌生,我们这一代人高中语文课本中一定都读到过,而且我们之中很多人是通过这篇散文认识了地坛,而提到地坛,我们也往往会想到史铁生。这篇文章也支撑了史铁生在散文文学上的地位,也更加坚定了史铁生写作的信念,于是有了后来的《病隙碎笔》。

职业是患病,业余才是写作,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调侃自己。《病隙碎笔》是哲学性的散文,是一个思想者思索的过程,通篇无题,与残疾并无太大干系。所有的文字主要源自一个健康的灵魂对生命的困惑与痛苦的探索,源自一个思想者对人生基本命题的哲学思考与辩析。史铁生是一个完全靠自己的觉悟修养自己品行的人,他一直是在寻找答案,他穷尽自己的一生去思索人生,他不能行走,但他是思想的行者。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

的节日。他早看透了生死,置之度外,他坚持活下去就是为了寻找活着的信念。为活着而思索,为思索而活着。

关于史铁生,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作家笔下对他的文字和他本人的敬畏与推崇。周国平后来为《病隙碎笔》作的序曾写道:

三年前,在轮椅上坐了三十个年头的史铁生,生活中没有出现奇迹,反而又有新的灾难降临。

关于残疾,史铁生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在此意义上,残疾是与生俱来的,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这样。看到人所必有的不能和限制,这是智慧的起点。看到并且接受人所必有的限制,这是智慧的起点,但智慧并不止于此。如果只是忍受,没有拯救,或者只是超脱,没有超越,智慧就会沦为冷漠的犬儒主义。

《病隙碎笔》中有许多对于信仰的思考,皆发人深省。一句点睛的话是:" 所谓天堂即是人的仰望。" 人的精神性自我有两种姿态。当它登高俯察尘世时,它看到限制的必然,产生达观的认识和超脱的心情,这是智慧。当它站在尘世仰望天空时,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满,因肉身的限制而寻求超越,这便是信仰了。完满不可一日而达到,超越永无止境,彼岸永远存在,如此信仰才得以延续。所以,史铁生说:" 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 这条路没有一个终于能够到达的目的地,但并非没有目标,走在路上本身即是目标存在的证明,而且是惟一可能和惟一有效的证明。物质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实现要用外在的可见的事实来证明,精神理想的实现方式只能是内在的心灵境界。所以,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

对于" 职业是患病,业余才写作" 的史铁生,如果说这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和疾病斗争,我想他一定赢了。

命若琴弦,终成绝响。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史铁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史先生一路走好。

【篇三:《病隙碎笔》读后感作文】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钦佩的作家之一。扶轮问路,便是他的一生,平淡又意味深长。他残缺的身体支撑着所有饱满的思想,再将自身的苦难写成光辉的追索。

而在他的众多文集中,我最爱《病隙碎笔》一本。

这本书创作之时,史铁生双肾功能已经衰竭,只能依靠血液透析存活。三天透析一次,只有第二天能强忍着痛楚与疲惫动笔。他一边与病魔斗争,一边在病痛的小小空隙里记录下自己平易而精辟的只言片语。

曾经在他的字里行间里,我读懂过人生,解析过信仰,构建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如今,予我这一切的人却已走远,魂归地坛。我只能捧着这本书,想象着他的笔尖,历经了怎样的世事变迁,才能书写出这样充满哲理又乐观诙谐的句子。

这并不是一本普通的散文集。它充满了对人生的诘问、探索与解答,解答着那些超越生命的难题。它来自一个苦难的人生,却凝聚着精神的明朗。

在书里,史铁生老师曾经笑说,生病是他的职业,业余写一点东西。他这一生,总是此病未去彼病又来,“铁生”二字必定是暗合了某种意思,让他一直活着。然而,读他的东西,从来感觉不到一丝病痛的阴影,反而总是让读者沐浴在

开朗的思想之中。譬如,通过生病与游历的比较,通过生病的经验,他说: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加一个“更”字,发人深省,教人乐观。生之为人,我们必须接受世界的全部,不能单单从中拿掉苦难。但是,我们又何尝不是幸运的。当你在为无法升迁或恋爱不顺而烦恼时,世界上的某个角落却有人正在为生存挣扎。史铁生老师人生的一半都用来生病,他自己更一度认为不能直立行走是丢掉了人的特点,在大部分人看来,他是不幸的。然而,他足够强大的内心,不屈于命运的勇气,乐观的精神,让他不卑不亢地在生命路上前行——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

又譬如,全书中我最喜欢的这一段话:

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幸福。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看,这本书中你可以随处找到像这样的句子。史铁生老师是幸福的,并不是因为他不痛苦。病痛折磨着他,残缺使他疲惫,痛楚是人之常情。他幸福,是因为他勇敢,超越了自身局限,他用残缺的身体去感受,去健全自己的智慧与心灵,丰满笔下的哲理与思考。他从未向神灵行贿,祈求身体的康复,他选择完善信仰,正如他写到的一样,身体的残疾不可怕,心灵的残疾才可怕。

当写到死亡的时候,史铁生老师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你要是悲哀于这世界上终有一天没有了你,你要是恐惧于无限的寂灭,你不妨想一想,这世界上曾经也没有你,你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诚然,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过死亡,也为此恐惧苦恼,曾经因为自己终究的幻灭而感到悲伤与无奈,但读到这一段,我竟豁然开朗。是啊,我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生命本就是一个轮回,我不过是回到了我来时的位置罢了。我曾什么也不是,却有幸来人世走了一次,有幸拥有灿烂的人生,也有幸经历沉重的世事,不论是福祉还是苦难,我既然从无形化为有形,这已经是一种幸运。如今离去,是带着满载的收获,是另一种形式的落叶归根,这又似是应了徐志摩的那一句诗,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

而关于轮回与继承,史铁生老师又写道:生命的意义却似轮回,每个人都得从头寻找,唯在这寻找中才可能与前贤汇合。唯当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走过思悟一向的艰途,步上山巅之时,你才能说继承。我忍不住想,究竟何时、何地,我才能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经由山水,经由时间,经由光阴,在寻找中与前贤汇合,让寂寞而欲动的文思,能与窗外那不知是多少年前的明月相望呢? 史铁生老师没有给我答案,也永远不会给我答案,因为人生就是在探求生命,在解那一道难题,人生因这种探求的过程而无比美丽。

史铁生老师又将生死的意义与爱结合起来,写道:如果意义只是对一己之肉身的关怀,它当然就会随着肉身之死而烟消云散。但如果,意义一旦牵系着无限之在和绝对价值,它就不会随着肉身的死亡而熄灭。事实上,自古至今已经有多少生命死去了呀,但人间的爱愿却不曾有丝毫的减损,终极关怀亦不曾有片刻的放弃! 当然困苦也是这样,自古绵绵无绝期。可正因如此,爱愿才看见一条永恒的道路,终极关怀才不至于终极地结束,这样的意义世代相传,并不因任何肉身的毁坏而停止。

也许你会说:但那已经不是我了呀! 我死了,不管那意义怎样永恒又与我何干? 可是,世世代代的生命,哪一个不是“我”呢? 哪一个不是以“我”而在? 哪

一个不是以“我”而问? 哪一个不是以“我”而思,从而建立起意义呢? 肉身终是要毁坏的,而这样的灵魂一直都在人间飘荡,“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样的消息自古而今,既不消逝,也不衰减。生命的延续与轮回,人类的有限与无限,或许很难有准确的定义。但是史铁生老师坚守着自己的内心,向未知与有知不断追索,不断赋予爱的意义,将世间光明与美好的一切奉献给读者。肉身必然会有毁坏与消失的一天,然而人的思想与爱是无止境的,是生生不息永远相传的。这亦是他的人生收获,他看淡生死的超然物外,他经历与思考后而得到的真谛,是光阴深处的羁绊,必将成为我一生的珍藏。

【篇四:病隙碎笔读后感】

当我第一次翻开《病隙碎笔》的时候,目光停留在了每一章节的前一页,那是史铁生先生创作这本书时的手稿,字迹清晰流畅。彼时我就坚信,这将是一份礼物,一份俯视着平凡人生的礼物。

周国平先生在解析书名的时候这样讲到:“体况恶化,写作又成奢望。大部分时间在受病折磨和与病搏斗,不折不扣是病隙碎笔,而且缝隙那样小得可怜! ”不得不承认,对于史铁生本身,他已经超越了自己的存在。在生命行走的路上,在那些像海绵一般的岁月里,他挤出了智慧,这种智慧,是从疾病的深渊中迸发出来的血液。

《牧灵圣经》的扉页有这样一句话“我给你们一条新的诫命:你们该彼此相爱,如同我爱了你们一样。”这是上帝对他的追随者的希冀,亦或者叫作命令。这是信仰的力量,如果上帝真的可以像他所诉说的那样爱着他的子民,那这世上又何谈灾难而言?

史铁生巧妙地解答了这个问题,他说:“上帝不许诺光荣与福乐,但上帝保佑你的希望。”但可怕的是在这个满心功利的时代,我们的希望何在? 当所有人拿着金钱和一颗所谓虔诚的心走进寺庙,向神明祈祷,而又有几个人祈祷的不是光荣而是希望呢? 我们都坚定地认为希望就在自己的内心,甚至说走进庙堂就是体现了一种希望了的话。那信仰与名利的天平就已经倾斜地颓然不平了。

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个时代关于信仰的定义已经不再是它本该有的样子。史铁生用另一种方式,通过信心解读了关于信仰的理解:“信心,既然不需要事先的许诺,自然也就不必有事后的恭维,它的恩惠唯在渡涉苦难的时候可以领受。”与此同时,周国平先生却这样解读了这些文字:“任何一种信仰倘若不是以人的根本困境为出发点,它作为信仰的资格也是值得怀疑的。”

毫无疑问,我支持前者的观点,至少在现在看来史铁生用笔作足,已经用他自身的信仰行走过了他的人生。而这种信仰的开端,是没有以任何根本困境作为出发点的,就像他自己阐述的那样“不断地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所以,在信仰的问题上,我们的根本观点应该是从什么时候看起,看了多远?

如果就困境而言,上帝无疑是公平的,诺贝尔用“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这样一句话形容人生。我想,再也找不出任何文字能比这十六个字更恰当地解读生命了。自身对于自身而言,本来就是一种限制,一种突破不了的瓶颈。所以,上帝给了所有人根本的困境,只是每个人的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罗曼·罗兰说:“以死来鄙薄自己,出卖自己,否定自己的信仰,是世间最大的刑罚,最大的罪过。宁可受尽世间的痛苦和灾难,也千万不要走到这个地步。”他对信仰的作用做了高度的肯定,但问题在于当我们真正面对我们所信仰的东西时,却手足无措,甚至无法完整地表述自己内心的想法。所以,对于大多数人而

言,信仰还只是头脑中的一颗小芽,从未开花。

还是史铁生说得好:“路的没有尽头,便是他遥遥地总在前面,保持着希望永不枯竭。”这是前人恳切的话语,希望永远是和信仰并存的。如果没有希望而空有信仰,那无疑是一个空壳,或者说没有信仰而只有希望,那也仅仅是一种空想罢了。最可怕的是,这个我们熟稔的生命中,总有一些人既没有希望,也没有信仰,那“倘若一眠能了结心灵之苦楚与肉体之百患,那么,此结局是可盼的! ”(莎士比亚《生与死》) 。对于信仰,料必大多数人抱着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态,也正是由于这种误解,信仰渐渐成为了有思想的人的标签。墨西哥有部老电影叫做《美丽的秘密》,它提到:“如果失去自我,你的抗争结果注定是失败的。”毫无疑问,自我是每个人赖以生存的资本,当开始正视自我所存在的价值时,人生、感情、关爱,还有思考都不再是更高一层人生价值的体现了。

“只要你往前走,他总是给路。”行走和道路是同一种存在,但天堂与现实总是有着永恒的距离,如果对于每一个步伐都充满了胆怯,那就不仅仅是距离的问题了,那是没有了希望,心中就根本不存在天堂。“理智本身是一种信仰。它是一种确定自己思想和现实之间关系的信仰。”(切斯特顿语) ,就信仰最初的样子来讲,它是一种限制行动的行为准则,对于史铁生而言,它更是让他直立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想走的双脚。

没有人能像史铁生那样勇敢,他的身体是残缺的,但思想却始终驰骋在无疆之域。这或许是对信仰最有血有肉的诠释。“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我与地坛》) ,如当我发现他手中的笔就是他信仰的具象时,我不由得感到胆怯,能有多少人能把一种信仰表现的这样恰当得体,并与死亡抗争呢?

再小的空隙,也是有光芒的。遗憾的是,没有几个人能向正确的方向走去。大家都太仓促了,从一开始就义无反顾地奔向了死亡。让我们将时光退回到创作这本书的年代,那时史铁生的病情被确认转为尿毒症,终至三天透析一次。就是在这样的循环中,他写下了这种文字,因为他不惧怕死亡,不惧怕痛苦,我想,整本书里的每个字都是有声音的。它们或深沉,把疾病带给他的痛苦用一种平和的方式娓娓道来; 或淳朴,用常人无法理解的乐观向上,诉说着他强有力的人生领悟。

【篇五:病隙碎笔读后感】

大年初一,净寺。

望着接踵而至的,怀着各种愿望来这里祈福的人们,突然想起了一本书中的一句调侃:“为求实惠去烧香磕头念颂词,总让人摆脱不掉阿谀,行贿的感觉。”刚步入佛堂的我的确是被佛祖的庄严肃整所震撼了,但不一会儿这种心情就被一种急功近利的欲望所取代了,想来佛家相信只有灭断诸如贪、嗔、痴的欲望才能使苦难不复存在,而我们却恰是为了满足欲望才来到了佛祖面前,以为自己怀揣的是无比虔诚的心,却已犯了大忌。好像书上的话是我们真真的写照,顿觉充满讽刺。

史铁生,我反复地咀嚼着这“铁生”二字,一个因双腿瘫痪而投身写作的人。或许上天给了他过多的信任,让他经受着磨难却依然坚强的活着。很难让人相信以上对于拜佛这事儿的看法竟出于他的文章。甚至于轻松地说他的职业就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对于一个有着这样经历的人来说,沉郁、沮丧才是人们对他的认识,可在《病隙碎笔》中,让我感受到的却是一颗善良、智慧、自我的心。拥有化苦难经历为人生哲理的本领,用一支笔驰骋在依旧充满生命力的大地。

他说人生是一出充满矛盾冲突的戏剧。我们都是不能随意调换的其中的演员。许多人会看着别人一帆风顺的高升而感叹“我怎么这么倒霉啊! ”满脑子都是平淡如水毫无生气的剧情,即而继续过着无聊的日子,哪天若是碰上件好事还能感叹一句“我其实很幸运啊! ”不过这样的时候毕竟少,在一句句的“我怎么。”“我其实。”中人生也就落下了帷幕。有人在摸爬滚打了一辈子后或许连我为什么活着也不知道,用尽一生却始终换不回一个确切的答案。“上天为什么待我这么不公! ”在人世走一遭后却是这样愤世嫉俗的离开。

但史铁生说不,上天对每个人都很公平! 他虽然剥夺了“我”奔跑的权力却让“我”与生命的真谛更接近,这就是为什么盲人的听觉总比一般人的伶敏,生命有他的安排,正如司马迁,孙膑一辈,残缺的身体阻挡不了他们对生命响亮的回答。好像一根西瓜藤上结越多的西瓜那么这些西瓜得到的养分就越少,自然收成就不好。生命的道理也正如此,有所得必有所失,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会为你开启另一扇窗,其实生命的答案就在于我们自己能否坚信我们能活着并顽强的活着,人可消灭,但打不败,打不败的才是可贵的对生的意志。

我常常想当一个人面对自己身体上的残疾时得需要多大的勇气,但看了《病隙碎笔》,我明白了最难的不是要“接受”这个事实,而是在接受这个事实后,又能从心的角度重新站起来,正是史铁生用不完整的身体撑起的这一片完满的天空,让我们这些迷惘,急躁的人找到了一个能真正审视如何活着的机会,生命给我们每个人的提问都不一样,怎么样去回答生命抛给你的问题正是我们对生命的态度,于是,不再苦苦追问“公平吗? ”“为什么? ”我会抓紧每一寸的时间,继续、和继续的继续。

【篇六:《病隙碎笔》读后感】

平凡的人生,惊险不断的命运; 质朴的爱情,意想不到的苦难。史铁生的一生是惨淡的,双腿瘫痪,疾病缠身。但面对命运的玩笑,他是那样理智,直面命运的挑战。他那调侃的言语,让人觉得这仿佛不是一个身患残疾的人,而是一个在体验生活的,体验病情也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写于生病治疗间隙的片断随笔,篇幅很长,但语言通俗易懂,仿佛在和我们面对面的交流,用一位长者的身份教导我们怎么面对人生、苦难、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字字珠玑,平易而又精辟,朴实又鲜活跳动,充满着智慧与哲理。史铁生有严重的残疾,但他坚持写作,在他三天一次透析的痛苦煎熬中,他还是完成了这部著作。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 对于我们来说,小小的挫折就足以让我们身心俱挫,疲惫不堪。感叹命运的不公,叹息生活的不堪。史铁生在开始就谈到了命运,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异,乃至天壤之异。他将人生命运比作是一场戏剧,而我们都是其中的演员,每个人扮演的角色都是不一样的,也就拥有不一样的命运。如果每个人都是好的人生,亦或是坏的人生,

那岂不是都是一样的了吗? 我们不必要去过度叹息别人悲惨的人生,也不必去羡慕嫉妒甚至愤恨别人美好的命运。上帝是公平的。就像史铁生自己说的一样? 他虽然剥夺了我奔跑的权力却让我与生命的真谛更接近,这就是为什么盲人的听觉总比一般人的灵敏,我们必须要承认人生的差距,直面自己的人生,抛弃埋怨,放弃逃避,用心去寻找属于自己人生路上的风景,不要因为他人延误自己美好的风景,哪怕是暴风雨中的枯枝烂草,也值得我。驻足留念。我觉得这才是人生。 没有谁比从未遇到过不幸的人更加不幸,因为他从未有机会检验自己的能力。塞涅卡的这句话与史铁生当时的心境有着类似之处。史铁生在书中写到? 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他面对生活是豁达坦然的。生而为人,终难免苦弱无助,你便是多么英勇无敌,多么厚学博闻,多么风流倜傥,世界还是要以其巨大的神秘置你于无知无能的地位。一个身患残疾的人把人生的许多哲理问题阐释得那样简单明了,而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的人都无法把人生的意义想得透彻,每天都在怨声载道的,这是多么的惭愧。我无法想象一个身患严重残疾的人面对自己需要多大的勇气,但看到史铁生那些轻松而又充满调侃的语句,死不过是某一个信号的中断,它‘轻轻地走’,正如它还会‘轻轻地来’。我意识到有些人是将生病当成一种人生的体验,将死亡当成一种超越。用乐观的心态去对待苦难,去诠释生命的意义。也许这不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能做到的。史铁生认为我们应该去包含苦难的世界,这又是一种难以达到的境界,接受自己的苦难已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更别说包含。但他可以。他可以用微笑面对自己的身体和人生。甚至觉得苦难让他拾起自己的信心。他在书中提到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这是信心的原则,不可稍有变动。他是自信的,他意识到人生就是布满陷阱的,只要你对生活的希望不灭你就有能力化解苦难。我原本认为每个人对苦难的认识应该都是抑郁悲伤的,但是这里的苦难却像是拥有魔力的神棒,苦难是用来唤醒我们对生活的勇气的,带给我们希望的,这是让我惊讶的,也是让我惊奇的,更是让我对史铁生充满了仰慕。 在书中,史铁生认为当人生无法被改变时,我们应该寻求爱。爱是一个神圣的词。爱之永恒的能量,在于人之间永恒的隔膜。爱之永恒的激越,在于每一个? 我? 都是孤独。爱也许只是某一刻莫名的思念,也许只是远远地相望,也许只是默默地陪伴。就像泰戈尔的一句话:总会发生些情愿与不情愿、知道与不知道、清醒与迷误的那种痛苦与幸福的事儿。但如果心里存在虔诚情感,那么在痛苦中也会得到安宁。现在很多小情侣整天呆在一起,并且强烈要求对方眼中只有自己一个人,并且要时时刻刻想着自己。在我看来,这只是一种呆在一起久了的依赖,

并不是真正的爱。爱是一种情感,一种心意,也许两个人在一起吵吵闹闹,但是分开了又互相思念对方。史铁生认为爱的情感包括喜欢,包括爱护、尊敬和控制不住,除此之外还有最要紧的一项:敞开。互相敞开心魂,为爱所独具。爱也许是一种为了爱护对方而甘愿牺牲的精神。也许就只是陪伴着你度过人生最难过的那段岁月。他认为敞开心扉最为重要,可以告诉对方你此刻的痛苦与开心,哪怕是哭泣悲伤。以前我以为爱到一定程度就是结婚,但现在看来我是错了,也许不需要婚姻,那也是一种爱。哪怕是忘记,那也是爱。《病隙碎笔》是一部哲学,是史铁生用灵魂书写的,读这本书就像在读他的内心,善良的、虔诚的、平易近人而又复函哲理的语句,让我感受到苦难也是一种幸福,命运是不接受挑战的。我们每天都会为一些事情烦恼伤心,但是我们要学会知足,史铁生是悲惨的,但是他收获了美满的爱情和事业,我们更应该知足,因为我们拥有健全的身体。

【篇七:读《病隙碎笔》有感】

史铁生,用他那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虽然这时的他已是尿毒症缠身,但他却平静地说:“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看着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的走——从我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我的身体里面去。”倘若我此刻躺在病床上,我一定不会像他一样想到如《再别康桥》里的“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来做我的墓志铭,毕竟我不是他,倘若我此刻躺在病床上,我一定不会像他一样对记者说,我的职业是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像都相中我这一身体是一处乐园”,“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

也许,正是因为看透了“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这实在有失厚道,是对神明的不公。”所以,史铁生学会了用良好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人生。每当读到他或用玩笑轻松的语言或轻描淡写地说着他的遭遇的时候,作为读者的我,却非常沉重。他说过“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因为“其实每时每刻文明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面前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常常在生活面前感叹人生时,身边的人都说,别垂头丧气的,看看人家霍金,看看人家史铁生。但是,我却在此刻发现一个疑惑:为什么要在意志消沉的时候看史铁生的遭遇? 是为了把自己的遭遇和他的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然后得出,“这点痛算什么”这样的结论吗? 如果是,我想我们是悲哀的,我们竟需要从他人身上获得信心。史铁生却说“真正的信心面前,其实是一片空旷。除了希望什么也没有,想要也没有。”我极其认同史铁生的看法。信心,本来就是我们的信念。不管这信念是所谓的“科学”,还是所谓的“迷信’,那是对本来并无根据的的

猜想和希望。倘若我们是那批让人看看的人,没有人让我们去看看,我们就打算消沉下去吗? 不,信心,对自己的信心,对未来的信心,不在他人身上。没有他人,只要有我们自己,信心就在这,只要你相信自己,“为自己填下美的志愿,为自己提出美的要求,为自己许下诚的诺言”。“在思之所寄的苍茫处,为自己选择一种正义,树立一份信心。”

印象较深刻的是,史铁生还谈到了自卑。在《务虚笔记》中,他借助对一个女孩儿的眺望,写到了自卑。“我很快就感觉到了一种冷淡,和冷淡的威胁。不错,是自卑,我永远都看见那一刻,那一刻永不磨灭,那儿的人是否傲慢地说了些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自卑与生俱来,重要的是那冷淡的威胁其实是由自卑构成的,即使那儿的人没有任何傲慢,我也早就想跑了。”自卑,与生俱来,是啊。我经常自卑。因为别人学习好,我奋起直追; 因为别人手工强,我自卑,我也尝试着做一些小礼物; 因为别人有钱,我自卑,我节约勤俭,在一次请大家花光; 因为别人漂亮帅气,我自卑,所以我尝试着掩盖我的丑陋。我自卑,但我学着去改变。“自卑,历来送给人间两样东西,爱的期盼,与愤怒的积累。”画家Z 得到的是后面一种,幸好,我得到了前面一种。因为自卑,我更有信念。我相信爱。“爱原就是自卑弃暗投明的时刻。自卑,或者在自卑的洞穴里补补深陷,或者转身,在爱的路途上迎候解放。”我相信自己走在爱的路途上,我相信会有爱为我解放。

我相信史铁生。因为有自卑,但是信念让他不放弃,没有双腿,仍然可以走下去。

“浪是水,浪消失了,水还在。浪是水的形式,水的消息,是水的欲望和表达。浪活着,是水,浪死了,还是水。水是浪的根据,浪的归宿,水是浪的无穷和永恒。”

我是浪,是水? 浪指什么,水指什么? 也许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史铁生,顽强地活着,在他的文字中,看不见丝丝毫毫的怨天尤人,在他的语言中,看见的是希望,爱和信心。在他的命运里,我说,他是一个幸运的人。

【篇八:《病隙碎笔》读后感】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高科技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的被加快。在这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还能不能找回纯真的自我? 还能不能沉下心来仔细思索生命的真谛? 最近我读的一本书—《病隙碎笔》给了我答案。

读这本书并非偶然,而是出于对其作者—史铁生的敬慕。一个一生与病魔相伴且始终抱有“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并用一篇《我与地坛》感动数亿中国

人的人,其作品我相信也是像其人一样有着品味不尽的内涵,于是我与《病隙碎笔》相识。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在生病治疗时期的点滴感悟,语言平易近人,苦苦思索着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

当我们在抱怨事命运时,史铁生开篇第一句便给了我们最深刻而彻底的对命运的阐述。“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我们常听说,“人生如戏”,史铁生把生活比作戏剧,诠释得十分准确。生活,原本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来组合的。每个人的命运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异,才显示出生活的五彩缤纷。所以史铁生承认生活存在差异,接受上帝安排的命运,不埋怨上帝对自己的不公。从那些洋溢着阳光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病痛、残疾,他并没有自卑与怨恨,而是以他豁达乐观的心态理智的去面对。一个每隔三天就要做一次透析,躺在透析的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的走——从他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他的身体里去的人,他如此坚强的活下来,并将他的感悟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命运呢?

当我们在贪生畏死之时,史铁生却在设想他的墓志铭,他说用徐志摩先生《再别康桥》里的一句再合适不过: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并说,“既然这样,又何必弄一块石头来作证? 还是什么都不要吧,墓地、花圈、挽联以及各种方式的追悼,什么都不要才好。让寂静,甚至让遗忘。”

曾经看着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抱有的只是一种同情和心酸,但在看了这本书后,对于他们,又多了一份敬佩。他们有着比我们普通人多出几百倍甚至是几千倍的勇气,这种勇气,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看一部电视剧可以让麻木的心灵暂时激荡一下,而读这一本好书带给我的我想怕是对心灵一生的触动。《病隙碎笔》让我对生活、对人生产生新的思考!


相关作文

  • 我看[西游记]作文4100字
  • 草原,我梦中喜欢到那种地方去.可能是因为我本就向往那种生活吧! 我骑着马儿奔腾在广阔的草原上,手执长鞭,前面正是我喂养的马群.那匹跑的最快的是我的马儿带回的一匹野马.我本想赶走它,但它好像就是我本就喂养了很多年的马崽,每天都粘着我.或许这只马在族群中是一个异类吧!于是我接受了它. 我没有为它起名字. ...

  • 作文作文6700字
  • 我战胜了困难 我战胜了困难 我战胜了困难 "最困难的莫过于战胜自己."这是一位名人曾经说过的话.我并不赞同他的观点:人能够用自己的思想和意志来自由支配自己的行动,何须战胜自己?后来,通过一件事,我对这句话有了新的体会和认识. 事情发生在3年级时,自认为什么都好,因而过分自信的我, ...

  • [雷雨]读后感作文2700字
  • <雷雨>读后感 雷雨从开始似乎就注定了这个是 一个悲剧.然而悲剧的造成者便是故事的男主人公:元锡公馆的大少爷周朴园. 就像众 多中国悲剧那样,一个风流的少年看上了自家的女佣,这样的结合自古至今都不会有好的结 果.倘若那个男的有情有义,大不了两人私奔,背离父母,远走高飞作对苦命鸳鸯,然而刺 ...

  • 初中二年级作文题目大全作文1600字
  • 初中二年级作文题目大全 初二读后感:得到便是失去之初_1000字 2017-04-02 初二读后感:读<边城>有感--情意似酒浓_1000字 2017-04-02 初二读后感:勿忘初心_650字 2017-04-02 初二读后感:关爱,是行动_650字 2017-04-02 初二读后感: ...

  • [长腿叔叔]读后感作文1600字
  • 读<长腿叔叔>有感因为你的微笑像阳光一样灿烂,所以想看你的微笑----题记在孤儿院里,总会看见她笑得很美很美,那时还很小.二十岁,对生活充满憧憬和向往的高峰时期,那时的她是孤儿院最大的孩子.因为各棵成绩都格外优秀,所以那一年孤儿院中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只有她,可是命运决定她必须要为钱的事情 ...

  • [爱的教育]读后感--爱的人生作文1800字
  • 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把这本厚厚的<爱的教育>读完了.读完后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 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 ...

  • 读后感作文评语大全作文2500字
  • 读后感作文评语大全 发布时间:2016-11-24 编辑:1101 手机版 <三国演义>读后感:这是一篇<三国演义>读后感,作者概括故事内容简洁清晰,能在引述的基础上很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不仅活在生命的百年里,还要活在千年的历史中".全文语言流畅自然 ...

  • 勇者拾梦--读[傲慢与偏见]有感作文1700字
  • 我是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的.合上书的那一刻,我对男主角达西和女主角伊丽莎白在追求各自幸福中所显露出来的执着的勇气敬佩不已.真的难以想像,如果聪明的达西在第一次求婚遭到拒绝后,没有勇气去面对并改正自己的性格缺陷,或者他俩谁都没有勇气去克服财产与门第的悬殊,他们还会幸福吗? 人生之旅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寻梦 ...

  • 再读[背影]有感作文2000字
  • 翻开语文课本,又一次品读朱自清的那一篇<背影>,对于这篇<背影>,似乎每一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与体会. 还记得第一次接触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在小学六年级,当我们学习到朱自清的一篇<匆匆>时,老师为了扩大我们的阅读范围,就为我们大致介绍了一下<背影>,那个 ...

  • 读[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全集]有感作文2000字
  • 读<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全集>有感(2) 说到侦探小说,我们脑海里肯定会浮现出神秘的破案过程,离奇的案件,还有侦探们的高深想法.如果问你,你知道什么侦探小说,十有八九会回答<福尔摩斯全集>.他是侦探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里面的案件也成为了经典. <福尔摩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