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方平[月夜]唐诗赏析作文1300字

初二作文

月 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是盛唐时期一位不很出名的诗人,存诗不多。但他的几首小诗却写得清丽、细腻、新颖、隽永,在当时独具一格。

据皇甫冉说,刘方平善画,“墨妙无前,性生笔先”(《刘方平壁画山水》),这首诗的前两句就颇有画意。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宠罩在夜的暗影中。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这不仅进一步从视觉上点出了“更深”,而且把读者的视野由“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让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笼罩着一片夜的静寂,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无言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这两句在描绘月夜的静谧方面是成功的,但它所显示的只是月夜的一般特点。如果诗人的笔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诗的意境、手法便不见得有多少新鲜感。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作者另辟蹊径,在三、四句展示出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谧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三、四两句写的自然还是月夜的一角,但它实际上所蕴含的却是月夜中透露的春意。这构思非常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春天是生命的象征,它总是充满了缤纷的色彩、喧闹的声响、生命的活力。如果以“春来了”为题,人们总是选择在艳阳之下呈现出活力的事物来加以表现,而诗人却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一切习见的春的标志,独独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谱写出一支独特的回春曲。这不仅表现出诗人艺术上的独创精神,而且显示了敏锐、细腻的感受能力。

“今夜偏知春气暖”,是谁“偏知”呢?看来应该是正在试鸣新声的虫儿。尽管夜寒料峭,敏感的虫儿却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春的信息,从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而诗人则又在“新透绿窗纱”的“虫声”中感觉到春天的来临。前者实写,后者则意寓言外,而又都用“偏知”一语加以绾结,使读者简直分不清什么是生命的欢乐,什么是发现生命的欢乐之欢乐。“虫声新透绿窗纱”,“新”字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而且和上句的 “今夜”、“偏知”紧相呼应。“绿”字则进一步衬出“春气暖”,让人从这与生命联结在一起的“绿”色上也感受到春的气息。这些地方,都可见诗人用笔的细腻。

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享有盛誉的名句。实际上,他的这点诗意体验,刘方平几百年前就在《月夜》诗中成功地表现过了。刘诗不及苏诗流传,可能和刘诗无句可摘、没有有意识地表现某种“理趣”有关。但宋人习惯于将自己的发现、认识明白告诉读者,而唐人则往往只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诗意感受,不习惯于言理,这之间是本无轩轾之分的。

(刘学锴)

月 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是盛唐时期一位不很出名的诗人,存诗不多。但他的几首小诗却写得清丽、细腻、新颖、隽永,在当时独具一格。

据皇甫冉说,刘方平善画,“墨妙无前,性生笔先”(《刘方平壁画山水》),这首诗的前两句就颇有画意。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宠罩在夜的暗影中。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这不仅进一步从视觉上点出了“更深”,而且把读者的视野由“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让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笼罩着一片夜的静寂,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无言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这两句在描绘月夜的静谧方面是成功的,但它所显示的只是月夜的一般特点。如果诗人的笔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诗的意境、手法便不见得有多少新鲜感。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作者另辟蹊径,在三、四句展示出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谧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三、四两句写的自然还是月夜的一角,但它实际上所蕴含的却是月夜中透露的春意。这构思非常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春天是生命的象征,它总是充满了缤纷的色彩、喧闹的声响、生命的活力。如果以“春来了”为题,人们总是选择在艳阳之下呈现出活力的事物来加以表现,而诗人却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一切习见的春的标志,独独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谱写出一支独特的回春曲。这不仅表现出诗人艺术上的独创精神,而且显示了敏锐、细腻的感受能力。

“今夜偏知春气暖”,是谁“偏知”呢?看来应该是正在试鸣新声的虫儿。尽管夜寒料峭,敏感的虫儿却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春的信息,从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而诗人则又在“新透绿窗纱”的“虫声”中感觉到春天的来临。前者实写,后者则意寓言外,而又都用“偏知”一语加以绾结,使读者简直分不清什么是生命的欢乐,什么是发现生命的欢乐之欢乐。“虫声新透绿窗纱”,“新”字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而且和上句的 “今夜”、“偏知”紧相呼应。“绿”字则进一步衬出“春气暖”,让人从这与生命联结在一起的“绿”色上也感受到春的气息。这些地方,都可见诗人用笔的细腻。

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享有盛誉的名句。实际上,他的这点诗意体验,刘方平几百年前就在《月夜》诗中成功地表现过了。刘诗不及苏诗流传,可能和刘诗无句可摘、没有有意识地表现某种“理趣”有关。但宋人习惯于将自己的发现、认识明白告诉读者,而唐人则往往只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诗意感受,不习惯于言理,这之间是本无轩轾之分的。

(刘学锴)


相关作文

  • 杜甫[月夜忆舍弟]唐诗赏析作文1400字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 ...

  • 今夜偏知春气暖全诗作文1300字
  • 今夜偏知春气暖下一句是"虫声新透绿窗纱",出自唐代诗人刘方平的<月夜>. <月夜> 作者:刘方平 年代:唐朝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释 1.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更深,夜深了.月色半人家:月光照到 ...

  •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唐诗赏析作文500字
  • <岁暮归南山> 作者: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解]: 1.北阙:<汉书·高帝纪>注:"尚书奏事,渴见之徒,皆诣北阙." 2.青阳句:意谓新春将到,逼得旧年除去,青阳 ...

  • 春江花月夜的原文与赏析作文0字
  •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 ...

  • 春江花月夜(高二)作文1200字
  •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4.继续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水平. 教 ...

  •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作文0字
  • 1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主备人:高莉 审核人:高三语文互研组 班级: 组别: 姓名: 学习目标:1.走进诗歌塑造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合作交流赏析本诗的情.景.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感悟人生的真谛,分享学习的快乐. 学习重点:1.走进诗歌塑造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

  • 中秋节诗词作文900字
  • 汉魏诗 1.古诗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2.古诗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 ...

  •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版作文1800字
  • 高二语文 YW-12-06-004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编写人:易四明 审核人:语文组 编写时间:2012-11 [学习目标] 1. 流畅诵读,感悟诗歌中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2. 分析本诗感情表达的层次结构,体会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3. 分析古典诗歌中的特定意象. [学习重.难点] ...

  • 春江花月夜教案作文4200字
  • 罗志辉 撰 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品味意境,把握情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患. 教学难点:景.情.理是怎样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今文学长廊里,无数文人墨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