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小人书作文6200字

初三作文

童年是一列发往远方的火车,消失在苍茫而迷蒙的云雾之中了。回首脚下,只剩两条僵直的铁轨,仍在不断地向前延伸,而两边的景物早已面目全非。小时候爱看火车,心想坐上它,风驰电掣般地呼啸而来,又风驰电掣般地呼啸而去,那该是多么的神奇和美妙啊!可一旦搭乘上了这列火车,它就越开越快,让人只感到眼前的风景树一闪而过,“嗖嗖嗖”地直往后退,很快就变得愈来愈模糊了。还记得当年那个小儿郎吗?他背着个花书包,穿行在乡间的小路上,像一只欢快的鸟儿,一蹦一跳的。走在他前面的是三个小朋友,和他年龄大致相仿,装束大体相当,也各自同样地背着一个花书包。中间的那位,手里还拿着一本小书,一幅极度入迷的神情。两边的紧紧地靠着,一左一右,分别将手搭在中间的那位的肩头。他们并排地走着,低着头看着。由于路的凸凹不平,他们因为拣路还时不时地左右摇摆,像一幅开开合合的折叠扇。那儿郎紧跑几步,和前面的三个人抱在了一起,笑嘻嘻地问:“看的啥画本?”有人答:“《敌后武工队》„„”接着问:“棒不棒?”答:“特棒!”“让我也看看!”说着就要抓抢。只听其中有人说:“魏强正带人杀鬼子、锄汉奸呢。别乱,等会叫你看。”往事如梦,现在不说,谁也不会相信,当年的那只欢快的“小鸟”就是我。我上学稍早,比他们年龄偏小,总爱跟在他们屁股后面,见他们干啥,我也干啥。他们三人中间的那位叫“小军”,他只比我大一岁,但个子好高,像个小大人似的。两边的要比我大两三岁,我们都是本村的,他俩与小军同住在斜街,来往上下学也一路。小军手中拿的,也就是他们三人挤在一起走着看着的小书,我们当时叫做“画本”或“画书”。 这种“画书”有一个极为通俗的别名,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小人书”。“小人”与“大人”是相对而言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人”是指封建官员,“小人”则是草民百姓或下人的自称。还有的时候,“大人”指“正人君子”,那么“小人”则是心术不正或邪恶之人。不过,在乡下农村,一般说“大人”通常是指成年人,“小人”就是“未成年人”,也就是“小孩子”。书画同源,早年的汉字就是象形的图画,而那时的“书”早已发展成为了纸与铅的印刷品。这“小人书”说开来,其实就是一种少年读物。“小人书”虽然名为书,但它的主体是画。它主要是通过连续的画面来讲述故事。小人书的画面一般是采取白描似的粗线条勾勒,利用人物的典型动作和特殊表现来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有时为了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要与现实情境区分开来,常常在画面周围加上“白云边”或“光环”。当然画面的下方,作为画面的说明和补充,往往还有一两行简洁的解说词。总的说来,“小人书”是画面的组合,它就像电影的蒙太奇手法一样,很大程度上要借助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因此,“小人书”又叫“画本”“画书”或“连环画”。作为读物,那时我们主要是看画。因为我们虽然也认识字,但认不全。关键是文字没有图画来的直接,也没有图画形象生动。当然,我们读文字,只是粗略些罢了。现在记得,当时的“小人书”大多好像都是四十八开或三十二开,也有六十开和六十四开的。至于“开”是怎么回事,我还是前不久上网才弄明白,原来“画书”是以一个印张纸能切割成多少份、正反两面共计多少页码画片为书的开本。譬如一个印张切成三十份,正反印六十图即为六十开。如果再加上封面和封底就是六十四开。在当时那个年代里,由于物质匮乏,文化活动的确少得可怜。像我这样的小孩子,除了不定时的跑老远才看场没有头的电影外,就是冬天夜里耐着严寒忍着瞌睡听一听所谓的“大鼓书”。或许有人会说“电影”怎么会没有开头?不怕大家笑话,那时看电影,又没有谁通知,都是吃罢晚饭,听到了发电机的马达声和放电影的“嗡嗡”声才拔腿冲去。村与村是有距离,可想而知,尽管前面有片头的交代与说明,需要一段时间的播放,可跑的再快,一部电影最终还是很难看完整的。而“画本”作为书,简单明了,生动有趣,又携带方便。画本的内容大多适应于小孩子读,可以说“画书”是我们当年极为难得的精神佳肴。但由于一方面缺钱,另一方面进城不多,凭我们自己所能,想得到画书那势必难上加难。印象中,我当时所能接触到“小人书”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与我住在同一胡同的春芳家,另一个就是小军家。春芳比我们都大几岁,被人们称作“孩

子王”或“小孩头”。他有个哥哥叫“留芳”,是五十年代的大学生,毕业于西南某高校,后来支边去了青海,据说当过贵德中学的校长。每年春节探家的时候,这位当哥哥的校长都会给弟弟带回些半新不旧的“小人书”。春芳非常地爱惜,经常把它装在一个自制的木匣子里。我至今记得,那木匣就放在他堂屋西间靠墙的那张三斗桌上。那时的春芳已长成个了,能够帮家里干些活了。我们每次找他玩,都见他正忙着。当然,他所干的活儿也很简单,无外乎就是折断干树枝做柴火,抱些秫秸棉柴夹篱笆或者摘摘梅豆角、打扫打扫卫生什么的。这些活我们也都能干,于是大家便七手八脚地忙活一阵,帮助他很快就干完了那些活儿。这个时候,春芳就会从堂屋里搬出一张小方桌来,把它放在庭院西南角的那棵国槐树下,上面摊上一块塑料布。随后,有人抱出了那个没上过油漆的木匣子。春芳打开后,把“小人书”一下子从匣子里倒出来。大家很快地围拢过来,拣一本自己最喜欢的,各自随便找个小板凳或树根砖头什么的坐着。有的甚至什么也赖得找,就把身子往国槐上一靠,有的干脆蹲在国槐的根处,就急不可耐地翻看,把头插入到了画书中。那棵国槐并不高,但枝条伸得老长,曲曲折折地像虬龙一般。天上的白云悠悠地飘过,树上的鸟儿飞来又飞去,它们仿佛对树下一群看书的小伙伴的举止很好奇,一只只胆大的麻雀竟然落到了书桌上。有一次,两三只麻雀叽叽喳喳地飞来,看到下面一片安静,便渐渐地平静了下来。还有一次,几只麻雀在打斗,被小朋友专注的神情惊呆了,一不小心,整个一下子掉在了桌面上,“扑通”一声,引得大家一阵好笑。有时候,在我们看画书的当儿,春芳妈还送来了茶瓶和茶碗,让我们边喝边看。刚开始大家相互谦让,你看看我,我看你。可过不了多久,有人便存不住气了,倒上茶,喝了几口,兴致很高,就会跑到别人处,指指点点,说说笑笑。于是先前宁静的情景打破了,大家互相争论开来,那场面极为热烈。当时我就觉得在春芳家看画书,就好像请客下馆子,可以多点几个菜;如果尽兴,还可以再要瓶酒,吆五喝六般地伸伸手,来来媒。你想那么多书,那么多人,又是讲又是说,又是笑又是闹,多么的快活!不过,现在想想,要说还是这种读书法最有用、最长见识。在这里看过多次,慢慢地我就发现,春芳家的画本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古老的成语故事,大多为一个故事里一个主人公,一个故事里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如“自相矛盾”“郑人买履”“拔苗助长”“滥竽充数”“南辕北辙”和“买椟还珠”等。这种成语故事类的画书一般都不厚,很快就看完了一本。记得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好像是“守株待兔”。那个锄地的宋国人,白捡了一只“触根折颈”兔子,就贪念着天天能捡到一只。试想田野有那么大,一只小小的兔子哪能正好撞到树根上;即便是撞上了,又哪能恰巧让他给碰上,真的是既滑稽又可笑!当然,由于年龄小,有些故事我们真的一时搞不清楚到底说的是什么。至今我还记得,有一个叫“愚公”的,为了给自家寻找一条出路,年近九十岁了,还领着一家老小挖山不止。故事里好像有个叫“智叟”的,挖苦他:“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但老愚公不为所动,最终却感动了天神。何为智,何为愚?孰为智,孰为愚?这世上还真的很难说清。不过,大家当时都有个一致的看法,认为那个“跳往助之”的小孩值得赞赏。其中的原因之一,则是画面上的那个小孩子还光着个屁股,挺可爱的。春芳家画本的另一类,便是古典名著中的片段。如《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失街亭”“华容道”等,所讲故事大多都与诸葛亮有关。与成语故事不同的是,表现的几乎全为人类的智慧。记得《水浒传》中有个“花和尚”鲁智深的,他力气大,能够“倒拔垂杨柳”,有个叫“青面兽”杨志的,很倒霉,落魄到出卖自己祖传的宝刀,还有“黑旋风李逵”生性喜爱打打杀杀。但给印象最深的却是“智取生辰纲”和“三打祝家庄”这些故事,觉得有内涵。这部小说的内容回想起来,大多描写的是英雄的故事和传说。不知为什么,古典名著的峰巅《红楼梦》,里面的情节却没有看到。要说我们最喜欢的,当然首推《西游记》中的“偷吃人参果”“三打白骨精”和“三借芭蕉扇”等。单说《西游记》,猴哥和老猪我们都喜欢的不得了。猴哥的“金箍棒”那真神,能大能小;“筋斗云”更是了得,翻起来一个十万八千里。记得当时,只要我们手里拿个稍长的东西,便认作“金

箍棒”,乱耍一通。有时遇到风,飞跑起来,自以为是驾着云头。“老猪”胖乎乎的,那嘴那耳朵那肚腹,挺有玩的,光想用手摸上一摸。老猪关键的时候爱闹个小情绪,贪吃是它的天性,这些既生动又有趣。他就是有个大缺点,好色不好。沙和尚人老实,靠得住,够朋友。最可气的是唐僧。他没本事,还人妖颠倒,动不动就念起了“紧箍咒”,简直比妖怪还可恨。至今记得,当时在春芳家看画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春芳管束比较严,看不完不能随意拿走。他的画书一般不外借,而小军的画书与之就不同了。小军爸当时在城里工作,具体是干啥的,我们谁也说不清。只知道他会吹一种长管的铜喇叭,能写一手像画一样的字,当时都说是“梅花篆字”。小军爸几乎每周六都回来,周日再走。回来的时候,他经常给小军带些“画书”看,那些画书现在想起来,大多好像还是新崭崭的刚出版的那种。小军很多时候就把它装在书包里,来往上下学的路上看。小军为人很随和,只要他看过了,谁想看谁看,只要给他说一声,他都借。因此,他的“画书”使用率很高,当然坏的也比较快。有些时候,一本画书,还没传过几个人,不几天就没有了书皮子,甚至传递丢的也有。不过,小军也不太在意。可事情往往很奇怪,到了后来,越是小军不在意,大家翻看的时候往往越小心。以至最后很少有烂掉的,更不用说丢失了。小军的画书与春芳家的不同,还表现在画本的内容上。小军的画书总的特征是以电影或戏剧素材为主。他的画书的内容大多是当时正流行的电影。看这类画书,不但可以预习或复习电影的内容,更多的时候还可以弥补看电影的缺漏。我当时也粗略地把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描写抗日和英雄人物的,另一类则是由样板戏改编而成的。仅第一类中描写抗日的画书就有很多。如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鸡毛信》《小兵张嘎》《两个小八路》等,都在其列。这类故事大家往往都爱看,其中不仅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还充满了革命的英雄主义。画面很多地方都采用了夸张和讽刺的手法,既突出了正面人物的可爱,也显露了敌人的愚蠢与可恨,看了之后,给人印象深刻。记得《小兵张嘎》里有一个情节,说嘎子常常将从敌人那里获得的手枪,藏在大树老木疙瘩处的老鸹窝里,亏得他能够想出这主意。记得当时,下地割草的时候,我们通常就先把自己喜爱的东西藏在那里。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那真是一个学习英雄、崇尚英雄的时代。那时代的英雄也真多。记得在我看过的画书中就有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面对敌人的铡刀英勇不屈的刘胡兰,有为了掩护战友堵枪眼的黄继光,有为了完成潜伏任务而被活活烧死的邱少云,还有奋不顾身勇救异国落水儿童的罗盛教。我们学习英雄,我们热爱英雄,我们要做一位小英雄。至今犹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当年就曾经戴上自己编的柳条帽,拿着自制的红缨枪,趴俯在地里逮猪抓羊。有时我们还分成小组,轮流保护生产队的庄稼。在小军的画书中,由样板戏改编的虽然不是很多,但也有不小的一部分。当时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有《沙家浜》《红灯记》《杜鹃山》《龙江颂》《海港》《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这其间我们最爱看的是《沙家浜》。除了阿庆嫂的智慧、刁德一的刁钻、胡传魁的老练等人物传神外,更重要的是我们村庄四周有一片片开阔的水域,生长着密密麻麻的芦苇。每当芦苇青青的时候,我们经常在那里摸鱼,抓青蛙,吹口哨,对暗号,捉迷藏,玩打仗,很是开心。我还记得,当年小军妈在生产队的一次扒房中受了伤,队里为了照顾她,就让她照看村东的池塘。池塘里种的是莲藕,碧绿的大荷叶像是一把把蒲扇,绯红的荷花箭高高耸立,大眼蜻蜓飞来飞去。池塘的四周栽着些垂柳,柳树下常常铺着一张芦苇编织的席子。每逢中午放学后,小军就到那里替他妈。我们几个小伙伴转着圈捉蜻蜓或抓青蛙。时常看到小军或坐或卧,屁股或头底下就坐着或枕着“小人书”。于是,我们就跑过去。当然,很多时候是小军主动地召集我们打扑克。我一般不参与,就坐在一旁看画书。一缕缕的阳光照过来,斑驳细碎的影子就印在画书上。一阵阵清亮的蝉鸣过后,微风一吹,荷塘里传来幽幽的清香。说来也怪,那时候看画书记忆力最好,当然印象也最深。曾记得看《闪闪的红星》,潘冬子狠狠地“咬”胡汉三一口,过去了很长时间,后来提及此事,他还说是被“狼崽子”咬了。胡汉三,坏家伙,被咬活该,那一下真过瘾。不过,自从看了《闪闪的红星》,我从内心里一直希望自己将

来也能得到一颗“红五星”。后来,我们都慢慢地长大了。春芳为了求学,投亲去了青海;小军辍学后跟随父亲到了城里。我也按照自己的人生轨迹运转着。岁月如流,不知不觉中“小人书”走出了我们的视野。想想那段难忘的岁月,尽管物质生活过得比较艰难,但我们的精神生活还是相当满足的。这得感谢“小人书”,是他填补了我们生命中的一段空白。那些成语故事,那些名著片段,那些英雄人物都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营养。是它们教会了我怎样做事、怎样做人。再后来,镇子上出现了电影院,人们看电影方面多了。随着改革开放,街边有了放映厅,录像带、光碟、cvddvd, 换着花样打滚似的向前翻。与此同时,黑白电视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不久,便有了彩色电视机。正当人们还未搞清是彩电好还是黑白的好、以为彩电耗电对人辐射大时,先富起来的一些人就已经由小彩电换成大彩电了,大彩电很快又改成了家庭影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逐渐普及开来,于是互联网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如今,无论大人小孩都能上网。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网络方便快捷,信息流量大,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日常的生活。特别是手机多功能的开发,想看啥只需要轻轻地一点。大千世界,古今中外,都会神奇般地出现在你的面前。手机成了人们的“掌中宝”,人们不但能观看图画,阅读欣赏,还可以开微博、发微信,参与到各种活动中。电子时代,一切都简化了许多,一切都容易了许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让当年无法想象的事情如今都变成了现实。而“小人书”,我们当年最喜爱看的“小人书”却早已悄悄地隐退。目前,“小人书”成了市场上的收藏品,也成了人们过往生活中的一段美好的回忆。“小人书”属于金色的童年。童年是一趟单程的火车,它不出售回程车票。一旦轰隆隆地驶过人生的原野,将一去不复返了。在苍茫的历史长河里,“小人书”渐行渐远,我们心存迷惘和惆怅,时光不可倒流,我们又该如何呢?可喜的是现在的孩子不仅能看五彩斑斓光怪陆离的动画,而且还能利用网络快乐地生活与学习。童年是幸福的,而幸福的童年又各不相同。童年是美好的,而美好的童年都将成为遥远的梦幻。

童年是一列发往远方的火车,消失在苍茫而迷蒙的云雾之中了。回首脚下,只剩两条僵直的铁轨,仍在不断地向前延伸,而两边的景物早已面目全非。小时候爱看火车,心想坐上它,风驰电掣般地呼啸而来,又风驰电掣般地呼啸而去,那该是多么的神奇和美妙啊!可一旦搭乘上了这列火车,它就越开越快,让人只感到眼前的风景树一闪而过,“嗖嗖嗖”地直往后退,很快就变得愈来愈模糊了。还记得当年那个小儿郎吗?他背着个花书包,穿行在乡间的小路上,像一只欢快的鸟儿,一蹦一跳的。走在他前面的是三个小朋友,和他年龄大致相仿,装束大体相当,也各自同样地背着一个花书包。中间的那位,手里还拿着一本小书,一幅极度入迷的神情。两边的紧紧地靠着,一左一右,分别将手搭在中间的那位的肩头。他们并排地走着,低着头看着。由于路的凸凹不平,他们因为拣路还时不时地左右摇摆,像一幅开开合合的折叠扇。那儿郎紧跑几步,和前面的三个人抱在了一起,笑嘻嘻地问:“看的啥画本?”有人答:“《敌后武工队》„„”接着问:“棒不棒?”答:“特棒!”“让我也看看!”说着就要抓抢。只听其中有人说:“魏强正带人杀鬼子、锄汉奸呢。别乱,等会叫你看。”往事如梦,现在不说,谁也不会相信,当年的那只欢快的“小鸟”就是我。我上学稍早,比他们年龄偏小,总爱跟在他们屁股后面,见他们干啥,我也干啥。他们三人中间的那位叫“小军”,他只比我大一岁,但个子好高,像个小大人似的。两边的要比我大两三岁,我们都是本村的,他俩与小军同住在斜街,来往上下学也一路。小军手中拿的,也就是他们三人挤在一起走着看着的小书,我们当时叫做“画本”或“画书”。 这种“画书”有一个极为通俗的别名,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小人书”。“小人”与“大人”是相对而言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人”是指封建官员,“小人”则是草民百姓或下人的自称。还有的时候,“大人”指“正人君子”,那么“小人”则是心术不正或邪恶之人。不过,在乡下农村,一般说“大人”通常是指成年人,“小人”就是“未成年人”,也就是“小孩子”。书画同源,早年的汉字就是象形的图画,而那时的“书”早已发展成为了纸与铅的印刷品。这“小人书”说开来,其实就是一种少年读物。“小人书”虽然名为书,但它的主体是画。它主要是通过连续的画面来讲述故事。小人书的画面一般是采取白描似的粗线条勾勒,利用人物的典型动作和特殊表现来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有时为了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要与现实情境区分开来,常常在画面周围加上“白云边”或“光环”。当然画面的下方,作为画面的说明和补充,往往还有一两行简洁的解说词。总的说来,“小人书”是画面的组合,它就像电影的蒙太奇手法一样,很大程度上要借助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因此,“小人书”又叫“画本”“画书”或“连环画”。作为读物,那时我们主要是看画。因为我们虽然也认识字,但认不全。关键是文字没有图画来的直接,也没有图画形象生动。当然,我们读文字,只是粗略些罢了。现在记得,当时的“小人书”大多好像都是四十八开或三十二开,也有六十开和六十四开的。至于“开”是怎么回事,我还是前不久上网才弄明白,原来“画书”是以一个印张纸能切割成多少份、正反两面共计多少页码画片为书的开本。譬如一个印张切成三十份,正反印六十图即为六十开。如果再加上封面和封底就是六十四开。在当时那个年代里,由于物质匮乏,文化活动的确少得可怜。像我这样的小孩子,除了不定时的跑老远才看场没有头的电影外,就是冬天夜里耐着严寒忍着瞌睡听一听所谓的“大鼓书”。或许有人会说“电影”怎么会没有开头?不怕大家笑话,那时看电影,又没有谁通知,都是吃罢晚饭,听到了发电机的马达声和放电影的“嗡嗡”声才拔腿冲去。村与村是有距离,可想而知,尽管前面有片头的交代与说明,需要一段时间的播放,可跑的再快,一部电影最终还是很难看完整的。而“画本”作为书,简单明了,生动有趣,又携带方便。画本的内容大多适应于小孩子读,可以说“画书”是我们当年极为难得的精神佳肴。但由于一方面缺钱,另一方面进城不多,凭我们自己所能,想得到画书那势必难上加难。印象中,我当时所能接触到“小人书”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与我住在同一胡同的春芳家,另一个就是小军家。春芳比我们都大几岁,被人们称作“孩

子王”或“小孩头”。他有个哥哥叫“留芳”,是五十年代的大学生,毕业于西南某高校,后来支边去了青海,据说当过贵德中学的校长。每年春节探家的时候,这位当哥哥的校长都会给弟弟带回些半新不旧的“小人书”。春芳非常地爱惜,经常把它装在一个自制的木匣子里。我至今记得,那木匣就放在他堂屋西间靠墙的那张三斗桌上。那时的春芳已长成个了,能够帮家里干些活了。我们每次找他玩,都见他正忙着。当然,他所干的活儿也很简单,无外乎就是折断干树枝做柴火,抱些秫秸棉柴夹篱笆或者摘摘梅豆角、打扫打扫卫生什么的。这些活我们也都能干,于是大家便七手八脚地忙活一阵,帮助他很快就干完了那些活儿。这个时候,春芳就会从堂屋里搬出一张小方桌来,把它放在庭院西南角的那棵国槐树下,上面摊上一块塑料布。随后,有人抱出了那个没上过油漆的木匣子。春芳打开后,把“小人书”一下子从匣子里倒出来。大家很快地围拢过来,拣一本自己最喜欢的,各自随便找个小板凳或树根砖头什么的坐着。有的甚至什么也赖得找,就把身子往国槐上一靠,有的干脆蹲在国槐的根处,就急不可耐地翻看,把头插入到了画书中。那棵国槐并不高,但枝条伸得老长,曲曲折折地像虬龙一般。天上的白云悠悠地飘过,树上的鸟儿飞来又飞去,它们仿佛对树下一群看书的小伙伴的举止很好奇,一只只胆大的麻雀竟然落到了书桌上。有一次,两三只麻雀叽叽喳喳地飞来,看到下面一片安静,便渐渐地平静了下来。还有一次,几只麻雀在打斗,被小朋友专注的神情惊呆了,一不小心,整个一下子掉在了桌面上,“扑通”一声,引得大家一阵好笑。有时候,在我们看画书的当儿,春芳妈还送来了茶瓶和茶碗,让我们边喝边看。刚开始大家相互谦让,你看看我,我看你。可过不了多久,有人便存不住气了,倒上茶,喝了几口,兴致很高,就会跑到别人处,指指点点,说说笑笑。于是先前宁静的情景打破了,大家互相争论开来,那场面极为热烈。当时我就觉得在春芳家看画书,就好像请客下馆子,可以多点几个菜;如果尽兴,还可以再要瓶酒,吆五喝六般地伸伸手,来来媒。你想那么多书,那么多人,又是讲又是说,又是笑又是闹,多么的快活!不过,现在想想,要说还是这种读书法最有用、最长见识。在这里看过多次,慢慢地我就发现,春芳家的画本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古老的成语故事,大多为一个故事里一个主人公,一个故事里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如“自相矛盾”“郑人买履”“拔苗助长”“滥竽充数”“南辕北辙”和“买椟还珠”等。这种成语故事类的画书一般都不厚,很快就看完了一本。记得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好像是“守株待兔”。那个锄地的宋国人,白捡了一只“触根折颈”兔子,就贪念着天天能捡到一只。试想田野有那么大,一只小小的兔子哪能正好撞到树根上;即便是撞上了,又哪能恰巧让他给碰上,真的是既滑稽又可笑!当然,由于年龄小,有些故事我们真的一时搞不清楚到底说的是什么。至今我还记得,有一个叫“愚公”的,为了给自家寻找一条出路,年近九十岁了,还领着一家老小挖山不止。故事里好像有个叫“智叟”的,挖苦他:“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但老愚公不为所动,最终却感动了天神。何为智,何为愚?孰为智,孰为愚?这世上还真的很难说清。不过,大家当时都有个一致的看法,认为那个“跳往助之”的小孩值得赞赏。其中的原因之一,则是画面上的那个小孩子还光着个屁股,挺可爱的。春芳家画本的另一类,便是古典名著中的片段。如《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失街亭”“华容道”等,所讲故事大多都与诸葛亮有关。与成语故事不同的是,表现的几乎全为人类的智慧。记得《水浒传》中有个“花和尚”鲁智深的,他力气大,能够“倒拔垂杨柳”,有个叫“青面兽”杨志的,很倒霉,落魄到出卖自己祖传的宝刀,还有“黑旋风李逵”生性喜爱打打杀杀。但给印象最深的却是“智取生辰纲”和“三打祝家庄”这些故事,觉得有内涵。这部小说的内容回想起来,大多描写的是英雄的故事和传说。不知为什么,古典名著的峰巅《红楼梦》,里面的情节却没有看到。要说我们最喜欢的,当然首推《西游记》中的“偷吃人参果”“三打白骨精”和“三借芭蕉扇”等。单说《西游记》,猴哥和老猪我们都喜欢的不得了。猴哥的“金箍棒”那真神,能大能小;“筋斗云”更是了得,翻起来一个十万八千里。记得当时,只要我们手里拿个稍长的东西,便认作“金

箍棒”,乱耍一通。有时遇到风,飞跑起来,自以为是驾着云头。“老猪”胖乎乎的,那嘴那耳朵那肚腹,挺有玩的,光想用手摸上一摸。老猪关键的时候爱闹个小情绪,贪吃是它的天性,这些既生动又有趣。他就是有个大缺点,好色不好。沙和尚人老实,靠得住,够朋友。最可气的是唐僧。他没本事,还人妖颠倒,动不动就念起了“紧箍咒”,简直比妖怪还可恨。至今记得,当时在春芳家看画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春芳管束比较严,看不完不能随意拿走。他的画书一般不外借,而小军的画书与之就不同了。小军爸当时在城里工作,具体是干啥的,我们谁也说不清。只知道他会吹一种长管的铜喇叭,能写一手像画一样的字,当时都说是“梅花篆字”。小军爸几乎每周六都回来,周日再走。回来的时候,他经常给小军带些“画书”看,那些画书现在想起来,大多好像还是新崭崭的刚出版的那种。小军很多时候就把它装在书包里,来往上下学的路上看。小军为人很随和,只要他看过了,谁想看谁看,只要给他说一声,他都借。因此,他的“画书”使用率很高,当然坏的也比较快。有些时候,一本画书,还没传过几个人,不几天就没有了书皮子,甚至传递丢的也有。不过,小军也不太在意。可事情往往很奇怪,到了后来,越是小军不在意,大家翻看的时候往往越小心。以至最后很少有烂掉的,更不用说丢失了。小军的画书与春芳家的不同,还表现在画本的内容上。小军的画书总的特征是以电影或戏剧素材为主。他的画书的内容大多是当时正流行的电影。看这类画书,不但可以预习或复习电影的内容,更多的时候还可以弥补看电影的缺漏。我当时也粗略地把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描写抗日和英雄人物的,另一类则是由样板戏改编而成的。仅第一类中描写抗日的画书就有很多。如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鸡毛信》《小兵张嘎》《两个小八路》等,都在其列。这类故事大家往往都爱看,其中不仅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还充满了革命的英雄主义。画面很多地方都采用了夸张和讽刺的手法,既突出了正面人物的可爱,也显露了敌人的愚蠢与可恨,看了之后,给人印象深刻。记得《小兵张嘎》里有一个情节,说嘎子常常将从敌人那里获得的手枪,藏在大树老木疙瘩处的老鸹窝里,亏得他能够想出这主意。记得当时,下地割草的时候,我们通常就先把自己喜爱的东西藏在那里。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那真是一个学习英雄、崇尚英雄的时代。那时代的英雄也真多。记得在我看过的画书中就有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面对敌人的铡刀英勇不屈的刘胡兰,有为了掩护战友堵枪眼的黄继光,有为了完成潜伏任务而被活活烧死的邱少云,还有奋不顾身勇救异国落水儿童的罗盛教。我们学习英雄,我们热爱英雄,我们要做一位小英雄。至今犹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当年就曾经戴上自己编的柳条帽,拿着自制的红缨枪,趴俯在地里逮猪抓羊。有时我们还分成小组,轮流保护生产队的庄稼。在小军的画书中,由样板戏改编的虽然不是很多,但也有不小的一部分。当时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有《沙家浜》《红灯记》《杜鹃山》《龙江颂》《海港》《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这其间我们最爱看的是《沙家浜》。除了阿庆嫂的智慧、刁德一的刁钻、胡传魁的老练等人物传神外,更重要的是我们村庄四周有一片片开阔的水域,生长着密密麻麻的芦苇。每当芦苇青青的时候,我们经常在那里摸鱼,抓青蛙,吹口哨,对暗号,捉迷藏,玩打仗,很是开心。我还记得,当年小军妈在生产队的一次扒房中受了伤,队里为了照顾她,就让她照看村东的池塘。池塘里种的是莲藕,碧绿的大荷叶像是一把把蒲扇,绯红的荷花箭高高耸立,大眼蜻蜓飞来飞去。池塘的四周栽着些垂柳,柳树下常常铺着一张芦苇编织的席子。每逢中午放学后,小军就到那里替他妈。我们几个小伙伴转着圈捉蜻蜓或抓青蛙。时常看到小军或坐或卧,屁股或头底下就坐着或枕着“小人书”。于是,我们就跑过去。当然,很多时候是小军主动地召集我们打扑克。我一般不参与,就坐在一旁看画书。一缕缕的阳光照过来,斑驳细碎的影子就印在画书上。一阵阵清亮的蝉鸣过后,微风一吹,荷塘里传来幽幽的清香。说来也怪,那时候看画书记忆力最好,当然印象也最深。曾记得看《闪闪的红星》,潘冬子狠狠地“咬”胡汉三一口,过去了很长时间,后来提及此事,他还说是被“狼崽子”咬了。胡汉三,坏家伙,被咬活该,那一下真过瘾。不过,自从看了《闪闪的红星》,我从内心里一直希望自己将

来也能得到一颗“红五星”。后来,我们都慢慢地长大了。春芳为了求学,投亲去了青海;小军辍学后跟随父亲到了城里。我也按照自己的人生轨迹运转着。岁月如流,不知不觉中“小人书”走出了我们的视野。想想那段难忘的岁月,尽管物质生活过得比较艰难,但我们的精神生活还是相当满足的。这得感谢“小人书”,是他填补了我们生命中的一段空白。那些成语故事,那些名著片段,那些英雄人物都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营养。是它们教会了我怎样做事、怎样做人。再后来,镇子上出现了电影院,人们看电影方面多了。随着改革开放,街边有了放映厅,录像带、光碟、cvddvd, 换着花样打滚似的向前翻。与此同时,黑白电视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不久,便有了彩色电视机。正当人们还未搞清是彩电好还是黑白的好、以为彩电耗电对人辐射大时,先富起来的一些人就已经由小彩电换成大彩电了,大彩电很快又改成了家庭影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逐渐普及开来,于是互联网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如今,无论大人小孩都能上网。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网络方便快捷,信息流量大,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日常的生活。特别是手机多功能的开发,想看啥只需要轻轻地一点。大千世界,古今中外,都会神奇般地出现在你的面前。手机成了人们的“掌中宝”,人们不但能观看图画,阅读欣赏,还可以开微博、发微信,参与到各种活动中。电子时代,一切都简化了许多,一切都容易了许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让当年无法想象的事情如今都变成了现实。而“小人书”,我们当年最喜爱看的“小人书”却早已悄悄地隐退。目前,“小人书”成了市场上的收藏品,也成了人们过往生活中的一段美好的回忆。“小人书”属于金色的童年。童年是一趟单程的火车,它不出售回程车票。一旦轰隆隆地驶过人生的原野,将一去不复返了。在苍茫的历史长河里,“小人书”渐行渐远,我们心存迷惘和惆怅,时光不可倒流,我们又该如何呢?可喜的是现在的孩子不仅能看五彩斑斓光怪陆离的动画,而且还能利用网络快乐地生活与学习。童年是幸福的,而幸福的童年又各不相同。童年是美好的,而美好的童年都将成为遥远的梦幻。


相关作文

  • 小人书作文500字
  • 今天,我看了小人书. 以前,我以为所谓的小人书就是小小的一本漫画书.可今天看了我才知道小人书其实就是小小的一本,没有彩色图画,只有黑白图画,而且有故事在图画的下面.简单地说就是每页都有灰色图画,图画的下面就是一排排字.原来小人书就是和故事书差不多呀! 小人书的发现是这样的:上午,我正在和朋友玩.玩了 ...

  • 小人书情结作文作文0字
  • 小人书情结作文 作者/杨建云 不知何故,我对书的痴迷与生俱来. 没上学时,总盼着两个哥哥放学回来,然后翻他们书包,拿他们的书"阅览".二哥抓住我的这个"软肋",每每和我争抢东西而束手无策时,他便会迅速跑到灶台下,故意把一张纸翻得哗哗作响,然后装模作样地大声诵读 ...

  • 我家的小人书作文500字
  • 我家有好多小人书,它们可都是宝藏级别的.它们很古老,也很有价值.妈妈说:这是姥爷传给妈妈的,妈妈又把它们传给了我. 小人书虽然很旧,但每一本的封面都有一幅精美的彩色画面,里面还有一张张小图,下面还有简短的一两句话说图片的意思,很好看的. 我家的小人书种类很多,像写古代故事的<水浒>,&l ...

  • 君子与小人作文1400字
  • 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答案:君子讲道义,小人讲势利: 君子讲正理,小人说歪理: 君子言行一致,小人阳奉阴违: 君子追求和谐,小人存心捣乱: 君子严责自己,小人暗算他人: 君子总在明处,小人常在暗处: 君子唯理是求,小人拉帮结派: 君子顾全大局,小人只顾已私: 君子顾及脸面,小人不计影响: 君子老实 ...

  • 珍贵的礼物作文400字
  • 今天是元旦,我和妈妈去塘边看望外公.外公送我一份珍贵的礼物,那就是一箱旧版的"小人书". 接过这箱"小人书"我兴奋不已!马上这本翻翻那本看看,真没想到这箱看起来破旧的"小人书"的内容丰富精彩极了!我发现每本"小人书"都有 ...

  • 追忆童年小书摊作文1900字
  • 我的童年,没有高级玩具,没有美味的零食,有的却是无穷无尽的快乐.广阔的天地,自由的空气.在儿时的记忆里,最让我自豪的还是那段当小书摊老板的经历. --题记 昨天带儿子回宾居老家看望父母,小镇的四方街旁边有条弯曲而狭长的石板小巷(当地人称呼它牛角巷),走过这条小巷,仿佛穿越了"时间隧道&qu ...

  • 小人物的自述作文1400字
  • 小人物是我,我是小人物.小人物渺小,平凡,只不过是一个十五岁的头发卷卷的小丫头,小人物的自述却充满了小人物自己的个性. 小人物是我,我是小人物.小人物喜欢在假期里用电脑"啪哒啪哒"写各式各样的小说,长篇的,短篇的,小人物喜欢随意的写小说,没有命题的限制,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小人物写 ...

  • 关于小人书的魅力的作文1000字作文0字
  • 关于小人书的魅力的作文1000字 我小时候读书不多,是因为没有书读.我家祖上没有读书人.曾祖父练过武,院子里那尊石锁,据说就是他老人家用的.祖父不识字,一双大手,是捏锄头把的.到了父辈才有人在祠堂里开蒙,念书识字.二叔把认得的字,都写成"一手好字".三叔从学校里跑出来参加游击队, ...

  • 作文:君子与小人作文2900字
  • 1 "君子与小人"命题作文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君子"与"小人"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中国古代许多著名思想家对这种文化现象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许多非常深刻的见解,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q ...

  • 小人物方式作文1100字
  • 大人物自古就有,比如尧.舜.禹:但小人物恐怕生活得更早更广一些,比如说,尧的岳父邻居家的小男孩,舜的二大姨的表弟,以至于禹的贴身秘书--虽然,都是些跟着大人物沾光的人物,但毕竟还是小人物.他们的生卒不会被以后的人们来仔细考证,即使仅仅是郑重其事地写亡"生卒不详"四个字.他们也许品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