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优质课(作文教学)教案作文29900字

初一作文

湖北省初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

教案

湖北省教学研究室

(2013年11月于武汉)

目 录

A 组参赛选手讲课教案

1. 《“小”动作 多棱镜——描写动作 凸显个性》教学设计

执教:恩施州宣恩县椒园中学 冯琼()

2. 与师同行 执教:宜昌市第二十三中学 马燕凌()

3. 《与众不同的你我他》作文教学设计 执教:天门市岳口镇天南初级中学 汪媛()

4. 《最熟悉的“陌生人”》教学设计 执教:仙桃市第四中学 杜明()

5. 巧用对比写人物 执教:黄石八中 汪攀()

6. 我手写我心 执教:随州市外国语学校 曾凡梨()

7. 盒子里的秘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展现人物内心活动写作指导教学设计 执教:襄阳市第四十一中学 丁洁()

8. 让人物在细节中“立”起来 执教:江汉油田实验初级中学 付正宇()

9. 写人要为实现写作意图服务 执教: 武汉四初 袁飞()

B 组参赛选手讲课教案

1. 《巧设悬念》教学设计 执教:黄冈市黄梅县八角亭中学 张 枫()

2. 别出“新材”叙亲情 执教:咸宁市温泉中学 孙晓璐()

3. 母爱深深深几许——妙用穿插,摇曳多姿 执教:荆门市京山外语学校 胡小丹()

4. 《打开“悬念”之门》教学设计 执教:十堰市东风教育分局第七中学 邹文()

5. 叙事的小秘密 执教:荆州市江陵县实验中学 郑 芳()

6. 歌词里的故事——作文训练:怎样具体生动地叙事

执教:鄂州市梁子湖区太和中学 胡秦文()

7. 凡景小事皆入文,最是细微能动情——记叙文之选材指导

执教:湖北省潜江市曹禺中学 余国艳()

8. 叙事以后巧“点睛” 执教:孝感市孝南区西湖中学 胡乔敏()

9. 依据表达意图来完善叙事——“记我与父母之间的事”的写作训练

执教:武汉二中广雅中学 李雪梅()

10. 记事如何以情动人 执教:武昌水果湖中学 魏毅琼()

《“小”动作 多棱镜——描写动作 凸显个性》

教学设计

设计人:恩施州宣恩县椒园中学 冯琼

1. 什么是在动作描写中凸显人物个性?动作描写就是通过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和状态的写作方法。可见,以动作描写为切入点,通过对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进行准确、具体而形象的描写,能够写出人物的不同个性,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活,真实可感。

2. 为什么要训练学生进行个性化动作描写?初中阶段的人物动作描写不能仅仅停留在小学阶段的基本要求上,而应通过不断的阅读、赏析、探究、尝试与评改,能够认识到动作描写对表现人物个性的重要作用,并能够掌握对动作进行仔细地推敲、具体地刻画和精心地修饰的种种方法,以达到动作描写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性格特征的目的,使笔下的人物形象 “立”起来,亮起来,活起来。这也切合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写作“表达力求有创意”的目标要求。

教学重点:运用动作描写常用的几种方法进行动作描写。

教学难点:动作描写凸显人物个性。

二、方法探究与演练

导写材料一: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象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

(打)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我的老师》)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

(跑)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

1.把上两则材料中加点的动词换成括号里的词语好不好?为什么?

2.从材料中你悟出了动作描写的什么方法? (方法一:推敲动词)

实战演练一:

请给师徒四人对号入座,再在括号里填上你认为最准确的动词。

那日,唐僧师徒四人正在大山中跋涉。只见从前面树丛中走来一位美丽的姑娘。 A( )了一眼,立刻低下了头,B ( )了一眼,继续赶路,C ( )大了眼睛,摇晃着他肥胖的身子向姑娘小跑去,D ( )着那女子,早就掏出了兵器。

导写材料二:

倘若有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角,微仰着头,眯起眼睛,仔细地听,仿佛在品一首美妙的乐曲„„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鄂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课《我的老师》)

1.上则材料中加横线的词语有什么好处?

2.你从材料中学会了怎样的技巧?(方法二:精心修饰)

实战演练二:

你能根据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在横线上填上相应的词语吗?

老奶奶 地拿起一块西瓜, 地往嘴里喂, 地嚼着, 地咽着。 猪八戒 地抓起一块西瓜, 地往嘴里塞, 地嚼着, 地咽着。 导写材料三:

这时只见福楼拜做着大幅度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的衣裤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人教版下册莫泊桑《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阿长与〈山海经〉》)

1.想一想:文中画线句子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2.你从中学会了什么方法?(方法三:巧用修辞)

实战演练三:

你能用修辞方法让刘翔比赛时的动作更形象吗?

赛道上,刘翔半蹲在起跑线上,左脚尖顶住起跑线,右膝跪在跑道上,整个身体微微前倾,抬着头,目不转睛地盯向前方。随着一声枪响,他飞快地冲了出去。他拼命地跑着,最终率先冲到了终点。

三、 方法总结与归纳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你学得了哪些动作描写的方法? 学生回答后明确:主要作用:⑴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⑵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主要方法:仔细推敲、精心修饰、巧用修辞。

附:板书设计

“小”动作 多棱镜

准确——推敲动词

描写动作

具体——精心修饰

凸显个性

形象——巧用修辞

《与众不同的你我他》作文教学设计

执教人:天门市岳口镇天南初级中学 汪媛

【选点说明】

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之一。精彩的外貌描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能刻画出人物的性格。

(二)教学重难点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特征进行准确、具体的外貌描写。

(三)教学过程

Ⅰ.“按图索贼”游戏导入

1.初识外貌描写。(ppt 展示两段人物外貌描写进行比较阅读 )

例文1:盗丹者个子不高不矮,身材不胖不瘦,脸不黑不白,眼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宽不窄,耳朵不圆不长。

例文2:盗丹者身形瘦小。他身披金光闪闪的战袍, 手持从东海龙宫掠来的金箍棒。一对火眼金睛炯炯有神, 一张伶牙俐齿的雷公嘴总是透着狡黠的笑意。

2.了解外貌描写的基本原则:与众不同。

Ⅱ.抓住特征展现外貌

1.了解外貌描写的具体内容:容貌、服饰、身形、表情。

例文:孙悟空身形瘦小。他身披金光闪闪的战袍, 手持从东海龙宫掠来的金箍棒。一对火眼金睛炯炯有神, 一张伶牙俐齿的雷公嘴总是透着狡黠的笑意。

2.学会抓住特征来描写人物外貌

(1)描摹容貌

活动环节:以貌取人

①(ppt )展示一段描写容貌的文字并配三幅图片,让学生选出与文字相匹配的图片。 例文: 他有一副多毛的脸庞,浓密的胡须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宽约一指的眉毛朝上倒竖。一缕缕灰白的头发盖不住光亮的额头,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 (配上贝多芬、莫泊桑、托尔斯泰的图片。)

②(ppt) 展示一位人物的图片,请同学们抓住其容貌的特点进行描述(口述)。 活动目的:学会抓住与众不同的特点并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容貌。

(2)聚焦服饰

活动环节:看衣识人

(ppt )展示3段描写服饰的文字,通过服饰猜人物。

例文1: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还有一把扇儿破„„(济公)

例文2:他身穿莲花刺绣红衣衫,手握乾坤圈,脚踏风火轮。(哪吒)

例文3:他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扇,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诸葛亮)

活动目的:学会抓住与众不同的特点来描绘服饰。

(3)勾勒身形

活动环节:挑肥拣瘦

(ppt )展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图片和身形描写文字并对其进行赏析。

例文:领头的纤夫是个肩膀宽阔的老头儿。老头儿的右边是一个身体强壮的中年人,身子壮实得像株柏树。紧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个瘦高个儿,他高耸在人群中间,就像仙鹤站在小水鸟中间一样 。高个子旁边是个肌肉结实的小伙子,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他右面的老头儿矮矮的,背佝偻得像株老柳树,仿佛永远也直不起来了。

活动目的:学会抓住特点并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身形。

(4)捕捉表情

活动环节:神形兼备

①(ppt )展示一段描写悲伤表情的文字请学生赏析。

例文:她的脸立刻被悲伤笼罩着,两眼泛起了闪闪的泪光,晶莹的泪水像瀑布一样突然喷涌而出,不断向下滴落。半张着的嘴彷佛也被这股悲伤感染,不时微微颤动。

②(ppt )展示一张喜悦表情的图片,请学生抓住特点进行描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活动。

活动目的:学会抓住特点并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表情。

(5)透视性格

活动环节:表里如一

①(ppt )将一段林黛玉的外貌描写展示出来。

②分析其性格特点。

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成功的外貌描写不仅能刻画出人物与众不同的外貌特征,还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

Ⅲ .妙笔生花描绘人物

请选择班上的一位同学,用你的生花妙笔,用文字为他画一幅画吧!

要求: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Ⅳ. 总结

同学们,今天,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我们体会了外貌描写的方法,掌握了画容貌、画服饰、画身形、画表情的技巧,懂得了通过外貌描写可以展示人物与众不同的风采。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做与众不同的自己,写与众不同的文章!

板书设计

与众不同的你我他

——人物的外貌描写

容 貌

服 饰

身 形

表 情

《最熟悉的“陌生人”》教学设计

湖北省仙桃市第四中学 杜明

一、导语入题

师:谁来说说你最.

熟悉的人是谁?你在作文里写过他们吗?(个别追问)还记得你是怎么写的吗?还记得评了多少分吗?

(生:爸爸、妈妈、老师、同学„„)

师:是啊,这些我们最熟悉的人总是很自然地跳到我们面前,可是当我们动笔写他们的时候总是难以跳出一些怪圈,他们不是半夜背我们去医院,就是雨天送伞;不是雪天送书。我说到你们心里去了吗?今天这节课,我就是想和你们一起来想办法跳出这个写熟悉人的怪圈,你们想和我一起跳出去吗?

三、抓独特明显的外在特征

大家来找碴。看看哪边组的找得最多最好最独?

找碴对象:熟悉的陌生人(就找班上的同学)

(提示:可以从他的专有表情、口头禅、动作及特别癖好等方面入手)

出示PPT ) 抓特征

五、挖掘独有的人生轶事(出示PPT 梁杰帖)

(一)从细节中悟真情

范文一: 中午放学,我又被老师单独留下了„„当我改完错题,急步迈出教室的时候,无意间一回头,只见杜老师只用一只右手整理着桌上散乱的书本,另一只手紧紧地捂着小腹,眉宇间似乎流露出一种难言的苦楚,老师这是怎么了,胃痛犯了吗?望着高高地讲台上站台上的杜老师,我突然很怨恨自己„„——胡永思 《仰望》

师:胡同学是通过什么挖出“我“的故事的?

生:抓住了细节或镜头。

生从妈妈的行为细节中见真情的镜头。 范文二:我停下笔看着阳台上的妈妈,只见她抱着我的被子搁在了一边,先把她自己的被

子往西边拉了拉,留出一段空,再摆上我的被子,一缕阳光正照在我的被子上„„下午写完作业,我突然发现我的被子怎么又换到了西边,一束阳光斜斜地映在我的被子上„„被子为什么会换了边呢?我突然明白了!——《阳光的味道》

师:我们来看一个镜头,你们喜欢这双手吗? (学生回答后出示画面。) 范文三:长大了,我不再喜欢妈妈为我剥的桔子,也不再喜欢妈妈为我洗

头发,因为妈妈——妈妈的指甲缝,特别是大拇指缝里总是黑黑的。我总

怀疑她没洗手,面对我的厌恶,妈妈总是尴尬地缩回那双手„„妈妈就是

用这双手抠着下水道,抠着油烟乌垢,抠着菜心,抠干净了我又黑又脏的

鞋子。这种岁月的污痕是洗不掉的呀!——《这不一样的美丽》

(二)从寻常中觅真相

师:出示范文五

范文四:虽然家里有洗衣机,但奶奶总喜欢用古老的木盆和搓板洗衣服,

我每次问奶奶为什么不用洗衣机,她总是笑着说:”奶奶为什么要自找苦吃呢?直到„奶奶弯着腰坐在古老的木盆前,将手浸在水里不断地下下搓动。香气越来越浓,一群白色的泡泡也淘气地露了脸,奶奶的手在泡泡和水里若隐若现,她的手不断揉搓着衣服,香味在屋子里弥散。哦,香气——这是洗衣机转不出的味道! ——《怀念木盆》

师:这位作者最初的困惑是什么?结果呢?

师:寻常生活中,我们最离不开吃,特别是咱中国人吃的花样特别多,我们能不能吃中寻意外呢?你们爱吃饺子吗?

范文五:我爱吃饺子。有时特馋的时候,总要等着妈妈和面、剁肉„„一

道道复杂的工序后我才能吃上饺子,可这时我的嘴已撅得老高。我不明白

妈妈为什么不买速冻饺子,不就是嫌贵吗?特别是我听见妈妈一刀刀剁肉的声音就特烦„„原来,因为老家有“吃千刀肉长大的孩子更结实”的说法。呵,真是刀刀都是爱呀!

——《刀刀都是爱》

师:请生补结尾

范文六:音很小,几乎听不见,也很少发出声音。他手里捧着一本小说,看得津津有味。他就这样捧着一本小说陪着我度过了漫长的初中。直到我考上重点,他用很小的声音求老师替他签个名时,我顿时感到天旋地转,他不识字却读着他不认识的书整整三年,而且是经过一天辛勤忙碌后陪着我熬夜!

——《父爱不缺席》

(三)从个性中寻变化(PPT 妈妈图片)

范文七:家长会已经开始了,她终于姗姗来迟,怎么走得如此慢?哦,原来她穿上了高跟鞋。走近了,我才发现,她竟然穿上了连衣裙,还化了一个淡淡的妆?我不敢相信,这真

是我妈吗?——《这不一样的美丽》

师:现在你们再补充写另一位妈妈的范文

范文八:柔弱的妈妈最怕老鼠了,这是外婆告诉我的„„可是有一天,爸

爸不在家,妈妈竟然在我的尖叫声中打死了入侵我家的一只大老鼠。看着 妈妈惨白着脸,手里的扫帚不断拍打着老鼠,我不敢相信这是平时胆小柔

弱的妈妈,这是我的妈妈吗?是什么使她战胜了胆怯,变得如此勇敢?

——《妈妈怕什么》

七、选定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仿写一个片断。

巧用对比写人物

(一)评点习作,切入课题

教师首先拿出两篇学生习作,其中一篇是平白的描述,没有运用对比写人,教师引导学

生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简要提出文章的修改意见。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明确对比手法对刻画

人物性格的重要作用。

(二)回顾经典,探究方法

1. 回顾教材中的经典作品《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集中分析克拉丽丝和胡屠户的

形象。教师摘选文段如下:

克拉丽丝:

之前

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

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

个有办法的人。” 之后 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

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

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胡屠户:

范进中举前 范进中举后

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 贤婿老爷,方才不是我敢大胆,是你老

太太的主意,央我来劝你的。

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

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的这些

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 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

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学生简要分析后明确:人物对同一对象态度的前后不同可以形成对比来刻画人物性格。

2. 教师提出新问题:人物对不同对象的同一态度能否形成对比来刻画人物性格呢? 提供案例:平民总理温家宝(出示图片及文字)。温总理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人群,总是保持惯有的谦和与亲切。

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3. 继续回顾经典作品《阿长与山海经》《老王》,进一步探究:通过人物外在与内在的反差形成对比同样可以刻画人物性格。

设计探究问题:①阿长没有 ,阿长有 。

如何运用对比写人: ①通过人物对同一对象态度的前后不同形成对比刻画人物性格;

②通过人物对不同对象的同一态度形成对比刻画人物性格;

③通过人物外表与内在的反差形成对比刻画人物性格。

(三)课堂练笔,师生互评

1. 教师提供具体情境,学生按照要求分组完成课堂练笔:恰当的使用对比来展现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

①写一个可鄙、可笑的人;

②写一个可亲、可敬的人;

③写一个外表丑陋但内心善良的人。

2. 学生作品展示,师生互评。

板书设计

刻画

对比

人物性格

盒子里的秘密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展现人物内心活动写作指导教学设计

C 、过程设想

*情境导入——说说有关盒子的事:

老师带着一堆盒子走进教室,此情此景,你在想什么„„

引出课题,明确教学目标——盒子里的秘密,探究如何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d 、悟盒子,收获盒子里的秘密

(侧重引导学生自主回顾梳理,强化课堂习得。)

(*板书说明:怒放的心灵之花。)

让人物在细节中“立”起来

有人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品。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运用细节描写写人,往往能增强描写的生动性和真实感,可以突出人物性格,抒发自己的真情,有效地突出中心。可反观初中生的作文,细节描写严重缺乏,造成许多学生写人不生动、不丰满,而写人记事又是我们初中语文作文训练的重点,因此我们要重视细节描写,感受细节描写并且尝试细节写作是至关重要的。

一、引细节

谈话:同学们喜欢赵本山的小品吗?

播放小品《说事儿》片段。

问题引导:视频中大叔、大妈性格十分鲜明,他们分别是什么性格?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们性格不同?

(引导学生分别从衣着、语言、动作方面抓特征)

师:这些能够集中反映人物性格、使人物鲜活的肖像、语言、动作,就是细节。(板书:细节)怎样运用细节来写人物,让笔下的人物“立”起来呢?让我们进一步探讨。

二、悟细节

(1)我们曾学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此文“平中见奇”,堪称现代散文的典范,特 别是文中对父亲车站买橘时背影的一段细节描写,犹如一杯清茶,细品起来,情思绵绵不绝,令人回味无穷!

材料1„„(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朱自清《背影》)

问题引导:

①文段对父亲进行了哪个方面的细致刻画?(父亲爬月台的动作)

②具体运用了哪些动词?(探、攀、缩、倾)

③从这些动作中可以看出父亲爬月台时怎样的状态?(艰难)你能否以一个动词为例,说明一下。(“攀”字写出了月台的高;“缩”字点明爬时的困难;“倾”字说明他身子肥胖,爬时很费劲。作者用词用得这么精准,得益于细致地观察,连父亲脚、手、身子是怎么动的都观察到了)

小结:文段中作者抓住了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并将其细化,分解成许多小的动作,如“探”“攀”“缩”“倾”。这一“探”、一“攀”、一“缩”、一“倾”突出了父爱的崇高,让父亲变得很高大。(板书:动作)

材料2„„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2)这是一位隐忍的母亲,儿子双腿瘫痪后常常自暴自弃,母亲没有责骂、没有埋怨,而是把所有的苦楚都埋在心里。为了帮助儿子摆脱痛苦,母亲两次提议去北海看菊花,第一次儿子拒绝了,第二次儿子终于答应了。

问题引导:

①“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可看出母亲当时什么样的心情?(急切、高兴)为何这样急切?(想让儿子早点走出阴影,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爱)

②第二处的语言描写母亲说着说着为什么又不说了?(害怕触及到儿子的伤痛,多么细心的一个母亲啊)

小结:言为心声,母亲的话处处流露着母亲的细心以及对我的爱,这些语言描写也让母亲变得更加伟大!(板书:语言)

材料3:他身材不高、消瘦,一身藏青色中山装总是挂在他那消瘦的身架上,他脸色黧黑,岁月的沧桑写满了那张瘦削的脸,一双枯枝似的手拄着拐杖,虽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

(3)这是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杨善洲,他是云南前宝山地委书记,退休后带领群众扎根大山,植树造林。我们来看看这一个个真实的数据。(见课件上事迹简介)这一个个数据让我们震惊!一个暮年的老人竟然创造了这样伟大的奇迹!

问题引导:

①这段文字主要抓住了哪个方面来刻画人物?(肖像)

②具体说来,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肖像的?

身材、脸、手:突出“瘦”(整日劳作、忘我工作,十分辛苦)

衣服:总是一副中山装(勤俭)

小结:虽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为百姓造福的坚定信念、追求)

这段文字抓住了人物的瘦、习惯性的衣着、以及人物的精神状态来刻画人物。将一个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人民公仆形象展示在我们面前。人物的肖像描写要刻画特点,以形传神。(板书肖像)

三、写细节

写好细节首先要善于观察,下面是老师从生活中搜集的一些感人的细节,想和大家一起 分享。

1、观察下面两幅图画,从中选择一幅,说一说哪一个细节最打动你?

(图片一:身残志坚;图片二:姐妹情深)

学生交流

2、发挥你的想象,把打动你的一个细节写下来,注意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活动要求:①用3-5分钟的时间,运用细节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写人物 ②写完后小组内互评。

评定要求:对人物进行肖像、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能表现人物精神品质或内心世界,语言生动的可评为A 等;

能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但描写不够细致可评为B 等;

细节描写很少甚至没有运用细节描写,不能集中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可评为C 等。 ③展示作文片段。师生共同点评、修改。

四、习作训练

请从下面几个作文题目中任选一个来完成,要求让人物在细节描写中“立”起来。

1、最美的瞬间

2、爱在细微处

3、这,让我感动

五、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怎样用细节来写人物,同学们认真学习的每一个细节让我感动。其实,生活中细节无处不在,一次温暖的搀扶,一个甜蜜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都像万顷波涛中的一朵浪花,像万仞高山中的一粒石子,虽然渺小,却能传神。相信只要同学们留心生活中的细节并能将它形诸笔墨,就可以让细节描写在你的文章中大放光彩,使你笔下的人物更丰满。希望这节写作课能留给同学们一些启示。

板书设计:

让人物在细节中“立”起来

动作

细节语言

肖像

写人要为实现写作意图服务

【选点说明】

在写作教学中,《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写出“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但是,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困境是:许多初中生对写作没有兴趣、害怕作文。很多孩子在写自己熟悉的人的时候,不是干瘪的几笔草草收场,就是笔下的人物千人一面,出现许多模式化的作文,能将人物刻画得鲜活而动人文章凤毛麟角。原因固然有许多,当我冷静地反思这一困局时,发现我们在写人作文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存在作文思维上的疏漏——每次写作的时候,我们首先思考的是:我们要写谁,表现他(她)怎样的个性特点?继而为了教会学生突现人物的个性,进行大量写人方法的训练。这些写人方法的训练是必要且有效的,但不争的事实是:因为学生缺少了对为什么要写(这个)人的思考,他们写出的文章难免缺少灵魂,刻画的人物也难以走进读者的内心。

从“表达”的角度看,作文是生命个体情感的抒发、思想的表达、个性风采的展示。从写作过程看,它需要写作主体的思想观念、情感体验贯穿其中。所以,写人作文也是一种情感、思维表达的过程。因此,学生在写人作文时,应当遵循这样的思路:为什么写人?——写人的什么?——怎样写人?而这三个环节之中,“为什么写人”对后面两个环节的选择是有决定性作用的。而作文选材与写人方法的教学在许多老师的作文课上已有很成功的范例。 所以,我将本次写作课的教学点选定为:“写人要为实现写作意图服务”,将教学目标设定为“认识写作意图对刻画人物的决定性作用,学习根据写作意图来刻画人物。”借此希望能在写作教学中作一些有限的尝试。

教学目标:

认识写作意图对刻画人物的决定性作用,学习根据写作意图刻画人物。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说说大家熟悉的人。

二、课堂探究

1、课堂激趣:

活动:课堂小练习

目的:感知明确写作意图对选择人物形象有决定性的作用。

2、众说纷纭:

活动:学生解图

目的:感受漫无目的地“看人”和带着明确意图“看人”的差别,理解“写作意图决定人物形象”的道理。

3、赏析例文:

活动:师生欣赏范文

目的:领会写人的方法都是为突现人物个性、实现写作意图服务的。

4、课堂小结:

目的:揭示“写人是为实现写作意图服务”的规律。

三、课堂练笔

活动:片段写作

目的:当堂练习,让学生在作文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能力。

四、交流评价:

活动:组内互相鉴赏、全班交流、当堂评价

目的:互相取长补短,让学生将“根据写作意图刻画人物”的意识形成自觉行为。

五、 课堂小结:

写人要为实现意图服务

六、 课后拓展:

能否在赞美“爱”的意图指导下,刻画这个人物?

《巧设悬念》教学设计

续表

附教师下水作文:

笑 洒 金 滩

张 枫

望着帐篷外光着上身穿着湿裤子的“袁大头”陪他的手机和钱包晒着太阳,我们再一次爆出了笑声。

今年十一长假期间,我们几家到金黄色的沙滩郊游,来一次烧烤盛宴。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往嘴里塞东西,一边讨论着佳肴野味。

“哎——哎哎——”“哗——”

忽然听见一阵急促的喊声。等我们寻声望去时,只见河里水花四起,一团黑影在水花中间扑打着。

“怎么啦?谁掉水里啦?”

两位同伴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过去,只见“袁大头”披水挂珠从河里站了起来,手里还捧着一只湿漉漉的排球,随即几个打沙滩排球的孩子也跑了过来。

哦,原来都是柔软的沙滩惹的祸,“袁大头”只好“舍身救球”了。大家正准备去关心一下这位袁叔叔,却见他一个翻身又倒腾到水里,舒展四肢,露出肚皮,顺水飘出四五米远

别出“新材”叙亲情

咸宁市温泉中学 孙晓璐

【教学内容】

以“亲情”为主题,指导学生在写亲情类作文时学会选择新材料,同时掌握让作文材料“新”起来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感人画面知亲情

1、说一说:歌曲中的亲情

2、看一看:画面中的亲情

3、读一读:语言中的亲情

二、新课传授——新颖别致透亲情

(一)选材新——弃故纳新

1、议一议:展示《QQ 那头是老爸》的作文片段,说说这篇文章在选材上有何新颖之处。 多媒体小结:父子之间沟通的方式有很多,而用新途径QQ 沟通,就富有时代气息。所

以,我们在选择材料时要善于与时俱进,弃故纳新,与时代的脉搏一起

跳动。

(屏显:选材新 弃故纳新——时代气息)

2、评一评:展示两个作文片段,从选材的角度上请学生评分。

多媒体小结:B 片段比A 片段更新颖,它放弃了很多同学可能会写到的材料,而选择

了许多同学的妈妈不曾做过的独特材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屏显:选材新 弃故纳新——独特经历)

总结:在亲情类作文的写作中,我们可以选择具有时代气息的材料,也可以写自己的

独特经历,尽可能地舍弃旧的、人云亦云的材料,大胆选用新颖独特的材料来表现主题,能给人以新鲜的感受、新的启迪。

(二)叙法新——熟材新叙

1、说一说:平时你写过哪些关于亲情的经典桥段,你都是怎么写的?

2、议一议:屏幕中与“雨伞”有关的作文片段用了什么新招?

多媒体小结:用过去与现在的两组画面对比——小时候父亲给我打伞,长大后我给父

亲打伞,写出了父子之间的相怜相爱。 (屏显:叙法新 熟材新叙——事例对比的映衬)

3、评一评:屏显《妈妈的“怕”》,品味一下这篇文章的新颖之处。

多媒体小结:用逆向思维,从看似批评的角度来写妈妈的爱。实则赞美妈妈的无私与

伟大,这种选材方法叫做反弹琵琶。

(屏显:叙法新 熟材新叙——反弹琵琶的凸显)

三、口头作文——真情流露话亲情

1、师话亲情

2、生话亲情

四、牛刀小试——佳作展示叙亲情

1、写作演练

2、佳作互评

五、板书设计:

别出“新材”叙亲情 新中心

母爱深深深几许

——妙用穿插,摇曳多姿

【选点说明】

写好一篇生动细腻、情感真挚的记叙文是初中生的主要写作任务之一,也是奠定良好写作基础的关键。但是大部分学生写的记叙文事件单一,主体部分简单概括,缺少感染力,缺少个性。针对这一现状,我设计这堂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穿插法,让叙事生动细腻,丰盈动人。第一板块,引导学生感受学习在特定动作中穿插特定肖像,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让文章情节鲜明突出,增强叙事的感染力,彰显叙事的主体。第二板块,引导学生穿插特定景物,在叙事中掌握穿插景物描写的方法。第三板块,调动学生自身体验,引导学生学会在文中情感高潮处引发联想穿插适时回忆。

【策略说明】

一.以学生练笔《母爱深深深几许》为依托,引导学生探讨在文中恰当运用三种穿插

法,彰显叙事主体,让叙事丰盈动人的规律,在具体感知体验中提高叙事能力。

二.通过小组讨论、实战演练、游戏体验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中调动自身体验,在活动中体悟写作方法。

三.借助表演、图片、微电影这些声色并茂,情趣盎然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感,在快乐中求知,在快乐中提高。

【过程设想】

训练目标

引导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穿插法,使文章主体鲜明,摇曳多姿。

训练重点

培养学生有意识的在作文中恰当的使用三种穿插法。

训练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学习特定动作中特定肖像的放大特写

方法研究

以班上学生练笔《母爱深深深几许》为范例,引导学生探讨运用穿插法彰显文章主体、让叙事丰盈动人的规律。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提高叙事的能力。

媒体运用

投影,有文字、图像、视频。

教学过程

一. 导语与前练

1. 材料引路:

看看下面一则材料,谈谈看法。

展板

母爱深深深几许

我与母亲并肩走在街道上,下了一个早上的雪,地上已经很滑了,母亲穿着很大的雪地靴,握着伞,走得很艰难。我说:“妈,我来打伞吧!”她只是摇摇头,手中的伞握得更紧了。母亲突然拉住我的手说:“在学校可不比家里,要照顾好自己啊!”我的心头一热,眼睛潮潮的。我自小便是在母亲的眼前长大的,从未离开过她。“没事的!妈,我会常来电话的,您回吧!”“哎!”母亲应承着。“您回吧,妈。”我急忙转过身去,头也不回地走了。

等我透过车窗向外看时,发现母亲竟还站在那儿。母亲就这样站着,我摆摆手示意母亲回去,但她动都没动,我的泪水又一次泉涌而出。

指津

这段文字的优点在于叙事情节完整,中心较明确。不足之处在于叙事简单概括,事件单一,不够生动,缺少感染力,激发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 明确目的:

这节课,我们通过《母爱深深深几许》这篇练笔,初步接触穿插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初步明确在文章中运用穿插法的作用。(出示课题:母爱深深深几许——妙用穿插,摇曳多姿)

二. 授新与鉴赏

1. 训练一:穿插动作肖像,彰显主体。

学生观看老师表演,比较鉴别,初步感知。

指津

细致分解动作,选择恰当的动词,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动作过程,达到细致逼真的效果。

小组讨论

要求学生展开讨论运用以上方法将《母爱深深深几许》中母亲撑伞的动作细致分解。 学生讨论并描述后,引导学生抓住特定动作中的特定肖像,并对其进行放大特写。之后投影教师对准备的文字点评作结.

备案

我与母亲并肩走在街道上,下了一个早上的雪,地上已经很滑了,母亲穿着很大的雪地靴,每走一步都要用力踩地才能使身子保持平衡,她一只手轻轻的拥着我,另一只手却紧紧的握着伞,那把伞不住的向我倾侧,始终罩在我头上,并随着我的移动与风向不停地艰难的调节着角度,她那握着伞的手冻得已经很难准确地说出它的颜色了,那是一双怎样的手啊!苍老的,病态的,在风雪中显得毫无血色,乍一看就像这严寒中的枯树枝,指关节处的红肿触目惊心。

2. 训练二:穿插特定景物,营造意境。

观察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特定的景物在画面中的作用。并借助《母爱深深深几许》这篇文章引导学生找准穿插景物描写的位置。

实战演练

将学生分成三个大组分别给文章的三个位置穿插符合情境的景物描写。分组展示,学生点评。

小结

文章中穿插特定的自然景物,意境自然更动人。

3. 训练三:穿插适时回忆,激发情感。

播放视频,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为仿句说话蓄积情感。

游戏体验

引导学生回忆与《母爱深深深几许》这篇文章情境相吻合的记忆瞬间,完成“爱在旅途”的开火车游戏。

小结

引导学生探究在文章中穿插适时回忆的位置,并将点滴往事穿插到文章情感的高潮处。教师投影准备的文字并作结。

备案

我的心头一热,眼睛潮潮的,是呀,母亲的爱何曾离开,6岁时,她守了我24个小时,只为我高烧退后第一眼能看到她。9岁时,她抚摸着我因练琴而红肿的手指,一边掉泪一边批评我。11岁时,她带我去爬山,流了许多汗却鼓励我坚持到终点。我想起了,她的泪,她的笑,她的平凡,她的希望„„那后面好像都连着一个我。

三. 总结与生发

课堂总结:穿插法远不止以上三种,还可以在文中穿插合理的想象,内心的剖白,贴切的情理,动人的修辞等等。这节课我们只是撷取了穿插法中的三朵小浪花。

展板

母爱深深深几许

——妙用穿插,摇曳多姿

穿插动作肖像,彰显主体

穿插特定景物,营造意境

穿插适时回忆,激发情感

《打开“悬念”之门》教学设计

十堰市东风教育分局第七中学 邹文

【选点说明】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写作”提出如下明确规定:

1—2年级 “写话”:①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②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4年级“习作”:①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②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③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④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6年级“习作”:①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②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③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④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经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写作训练,进入中学后,学生对于简单的记叙文写作并不陌生,而且他们在小学时的作文经常得“高分”,不少同学对自己的作文还充满自信。但一个并不乐观的事实是——不少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只停留在把话说清楚,把事情写完整的层面,作文平铺直叙,缺乏吸引力;还有些学生作文习惯从头说来,缺乏谋篇布局的意识和技能。更不用说达成“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等目标。

根据省教研室规定的赛课选题范围及要求,结合中学生的写作实际状况,我把本次参赛课题定位为记叙文中的“悬念”方法学用,旨在让学生了解“悬念”概念及其艺术效果,掌握一些常见的“悬念”技法,进而激活、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搭建生活——“悬念”——作文之间的桥梁,使他们的文章尽量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策略说明】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好的文学作品无不在告诉人们该如何写作,学生的范文佳作更是我们开展作文教学的宝贵资源,及时发掘这当中的闪光元素,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指导与训练,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课程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引导他们掌握学习方法,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同时,强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这以过程中,“教师的教”要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应该让学生会学,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成效,并做到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在教学中采用如下策略:

1. 视频激趣,初知学习要点。

2. 佳作引路,落实训练要点。

3. 互动展示,达成训练目标。

我相信:打开“悬念”之门的同时,也定会帮助学生打开一扇从新的视角观察、表现生活的写作之门。

【过程设想】

1. 教学目标:

①明确“悬念”概念,体会“悬念”艺术的独特魅力。

②初步学会在作文中运用“悬念”技法,使文章引人入胜。

2.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在作文中运用“悬念”技法,使文章引人入胜。

3. 教学难点:

设置“悬念”做到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

4. 教学方式:

谈话——训练——展示。

5. 课时安排:

一课时。

6. 教学流程:

环节一:欣赏视频——识“悬念”。

①展示广告视频入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题解,明确“悬念”概念。

环节二:范例导向——悟“悬念”。

阅读学生习作《灯光里的爱》,学习“悬念”技法。

环节三:实战训练——写“悬念”。

①阅读学生习作《拐角处的眼神》,讨论、运用技法。

②运用“悬念”设置技法构思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

7. 板书设计

打开“悬念”之门

倒叙法

设疑法

误会法

叙事的小秘密

指教:荆州市江陵县实验中学 郑 芳

【选点说明】

在平时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梳理作为直描生活的叙事类作文,存以下三维度:“完整地叙述一件事”,“有感染力地叙述出一件事”,“有感染力地叙述出且能独具角度发掘呈现事情内在的价值”。如果说第一维度是初中中段学生写作叙事文已备的基础,倾向于认知与思辨的第三维度是初中高段和高中学生待备的能力,那么中间维度“有感染力地叙述一件事”便既是对叙事基本要素掌握的承接,又是对学生日后侧重事情理性认知后得体表述做好技巧储备的必需。本课立足第二维度,选取怎样避免行文平铺直叙来增强文章感染力作指导与训练,以期使学生达到从“把事情讲出”递进到“把事情讲好”的目的。

【策略说明】

依托相类文本,运用举三反一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面对大量的文本现象进行自主探究,得出有价值的写作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加一加、写一写两个活动,让学生获得实践层面的感知与内化,力求学会“文章从哪里开头”“文章在哪里出彩”两个要点,把叙事写得生动,写得出彩。

【教学过程】

导入:在叙事性的作文中,我们除了要把事情讲出来,讲得完整,讲得清楚,还要力求把事情讲好,讲得生动,讲得动情。那么,怎样把一件事情讲好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力求避免“流水账”似的平铺直叙。在这一方面,很多作家或优秀的作者都有他们的小窍门和“秘密武器”。今天,我们就来找一找这些小窍门,发现他们在叙事中的小秘密,为我们能“把事情讲好”提供一点帮助。

一、我的发现

【出示材料一】

羚羊木雕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妈妈说的羚羊是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那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给我的。他一直放在我的桌子角上„„

【出示材料二】

【出示材料三】

台 阶

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用三块青石板铺成。那石板多年前由我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那个石匠笑着为父亲托在肩膀上,说是能一口气背到家,不收石料钱„„

【出示材料三】

背 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看见„„

【教学小结】先点一笔,再叙几笔

【一试身手】在前面“点”一笔

那天中午,我吃完饭后,硬拉着妈妈陪我去买书。天边不知什么时候滚来了团团乌云,一霎时,天空就洒下了雨点。“快点呀!妈妈!”

我对妈妈叫道,而她则是不慌不忙的拿着伞,特意绕到了我的左边。

马路上的车辆犹如欢快的小溪奔流不止,一辆汽派的奥迪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赶紧跑到妈妈的左边去瞧瞧,却被妈妈一把拉到了右边。我调皮地溜到左边,妈妈赶紧又把握拉回了原位。

【温馨提示】“点”关键词

二、我的发现

【出示材料四】

背 影

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经历了千辛万苦,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为我买来了几个橘子。

【出示材料五】

背 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教学小结】分解几步,一步一笔

【一试身手】出示“学案材料”,学生尝试找到关键处,详写几笔。

【温馨提醒】“写” 关键处

三、教学总结

叙事有很多技巧,我们今天学了两招,一是“直事曲写”,一是“快事慢写”。发现了写文章“从哪里开头”“在哪里出彩”两个小秘密,叙事里还有很多小秘密等待我们去探究。

【板书设计】

先点一笔,再叙几笔——直事曲写

分解几步,一步一笔——快事慢写

【学案材料】

妈妈总是走左边 那天中午,我吃完饭后,硬拉着妈妈陪我去买书。天边不知什么

时候滚来了团团乌云,一霎时,天空就洒下了雨点。“快点呀!妈妈!”我对妈妈叫道,而她则是不慌不忙的拿着伞,特意绕到了我的左边。

马路上的车辆犹如欢快的小溪奔流不止,一辆汽派的奥迪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赶紧跑到妈妈的左边去瞧瞧,却被妈妈一把拉到了右边。我调皮地溜到左边,妈妈赶紧又把握拉回了原位。

到书店买完书后往回走,我不声不响地走到妈妈右侧,妈妈却不动声色地绕到左边,我不服气地说:“你怎么啦?我偏要走左边。”说着我又绕到了左边,妈妈一点也不生气,又一次把我拉回了右边。这时,妈妈的手机响了,在她接电话的当口,我趁机一闪身,躲到了妈妈的左边。就在那一瞬间,一辆汽车从我身旁飞驰而过,我吓得“哇”地大叫一声,脑袋里一片空白。妈妈一把把我拉回右边,对我说:“你就是犟,让你走右边,你偏不听!这多危险啊!”。

哦!原来是这样!妈妈把危险留给自己,是要把温暖、安全的右边留给我。

水像绢丝一般,又轻又细,听不见细细的响声,只觉得好像一种湿漉漉的烟雾,没有形状,轻柔地滋润着我的心。回到家中,我才发现,妈妈的左肩已湿了一大片,而我却滴水未沾。

歌词里的故事

作文训练:怎样具体生动地叙事

鄂州市梁子湖区太和中学 胡秦文

【选点说明】

一般来说,记事作文要掌握一些写作技巧:紧扣题眼、突出中心、完整叙事、环境渲染、生动描写、详略得当,但在一节课短短的45分钟内不可能全面铺开讲。所以,我选取了其中比较重要的两点:完整叙事和生动描写,希望在这方面做点探究。

【策略说明】

1. 我准备引导学生通过对《天堂里有没有车来车往》这首歌曲所表现的情景、事件进行再加工,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积累,调动他们的联想和想象,描述事件场景,饱满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从而领会如何具体生动地叙事。

2. 将叙事具体的方法细分为分解过程法、追问扩展法。用分解过程法来构建叙事的框架,用追问扩展法来将事情进一步具体化。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围绕记叙的六要素来叙事,学会对事件中的人物进行多角度的描写,学会使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初步掌握使文章精彩起来的方法。

3.因为切入的难度不深,加上只安排一节课的时间,所以本课以训练学生听、说为主,没有设计课堂练笔环节。

4.因为个人比较喜欢简洁实用的教学方式,所以刻意压缩了课件幻灯片张数,能不用的坚决舍弃,希望站在讲台的时间少一点,能更接近学生一点。也尝试从现有的幻灯片里发掘出更多的信息。

【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学会具体生动地叙事,初步掌握使文章精彩起来的方法。

教学重点:主要领悟、练习具体叙事的两个方法。

教学难点:(1)明确细致观察、展开联想和想象在作文中的重要性。

(2)掌握具体叙事的两个方法。

【过程设想】

一、引入课题:怎样具体生动地叙事。

投影:歌词里的故事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生活,生活是多姿多彩的,面对如此纷繁的生活,我们该如何拿起手中的笔,把它们形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以触动人们的心灵,从而昭示人生的真谛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写作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怎样具体生动地叙事。

二、过程简录:

1. 视频欣赏。播放《天堂里有没有车来车往》这首歌的视频材料。

师问:谁能告诉我歌曲里讲了怎样一件事?

(先引导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然后请一个学生来整体叙述,明确记叙中六要素的重要性。)

2. 技法指导。

投影:具体叙事的方法

(结合示例向学生详细讲解具体叙事的基本方法。分解过程法老师简单提示,让学生明

白如何用此法构建叙事框架;追问扩展法完全交给学生自己领悟,鼓励并引导他们多角度追问。通过这个环节为下面的练习做铺垫。)

3. 情景再现。展示歌词一。

师:这段歌词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但是正因为是歌词,所以很凝练。大家尤其要注意歌词中红色的字,能否调动你的生活积累,或发挥想象,运用我们刚刚学会的两个方法,把他们描述得具体一点呢?

(1. 让学生互相讨论,老师在下面观察讨论效果。遇见不激烈的小组,老师小声点拨,引导他们进入情景,想象当时画面,完成场景描写。

2. 因为这个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多点几名学生回答。回答时按分解过程的三步走。

3. 老师展示范例,然后引导学生品析其中的亮点,让学生领悟到修辞在生动叙事中的作用。)

4. 人物特写。展示歌词二。

师:谁能用一两句话说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孩?你是从哪些文字里知道的?

师:注意红色的字,这里的“送”就是请老师为她写。大家能运用追问扩展法描述一下小姑娘向“我”讨歌的情形吗?

(引导学生完成事件中主要人物神态、语言、动作描写。)

5. 强化渲染。展示歌词三。

师:从这段歌词中看,小姑娘是一个多么可怜的孩子!大家说说,她可怜在哪里? 学生可以归纳出三点:①自己在生日这天遭遇车祸,死了;②爸爸已经去世;③老师的歌没有等到。

(引导学生领会渲染手法的运用。因为这是一个专业名词,所以我设计了幻灯片展示其涵义。)

师:注意红色的字,假如真的有天堂存在,假如天使把小姑娘带到天上,远远看见爸爸真的在那里,大家能运用追问扩展法想象一下他们相见的情形吗?

(引导学生完成人物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注意调动学生情感。)

6. 作者情感。展示歌词四。

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创作这首歌的背景。

师:大家先看黑色的文字,想想“我”当时听到这个噩耗时会有什么反应?神色有哪些变化,心里怎样想,可能有什么动作。

(引导学生完成人物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师:大家再看红色的文字,想想“我”为什么要写这首歌?它寄托了“我”怎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领会叙事时必须要融入自己的真情,这样才能打动人。)

7. 课堂小结。

投影:生动叙事的方法

三、课外作业。

将这首歌还原成一个完整生动的故事吧。要大胆试试老师这节课教给你的方法哟。

凡景小事皆入文,最是细微能动情

——记叙文之选材指导 湖北省潜江市曹禺中学 余国艳

【选点说明】

读着孩子们因作文而作文的文章,这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作文,不禁让我思考:为什么孩子们的作文内容如此陈旧,时不时就发生“撞车”现象? 仔细推究原因,我认为是孩子们在作文的选材上出现了问题。如何让学生精选材料,写出有个性有生命力的文章呢?这个问题时时萦绕在我的心头。新课标中关于作文教学有明确的说明: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感想;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动笔,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仔细研读这两行文字,我发现,作文教学应该尊重学生个体,尊重学生的生活,应该从学生自己的见闻和体验中去选材,写自己在这个大千世界里亲身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这样学生才有自己真实的想法,才会有真情实感可言。正如巴金说的:“不是我会写作,而是我有感情。”每个学生明明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怎么会写出千篇一律的作文,怎么会写出言之无物,内容空洞,苍白无力,没有时代感的文章来,是因为孩子们提笔时,忽视了自己,没有发现自己,不敢展示自己,远离了文章的源

泉——生活,或更准确地说没有真正接触过生活。而一味的模仿那些所谓的满分作文,在这个习作过程中甚至泯灭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于是就写出了因作文而作文的那些没有生命力的文章。鉴于此,我的这节作文课,想就记叙文如何选材做点尝试,带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从中搜索一个个具体可感的生活故事、片段和细节来充实作文,其实校园无闲事,家庭有新闻,社会有热点,孩子间有生活,值得学生思考或者众说纷纭的话题应该是很多的。把作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走作文生活化的道路,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的写作素材自然会丰富起来。

【策略说明】

这节作文课我选择从讲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看一段视频《父亲》作为切入点进入课堂,让学生感悟、明白记叙文如何从生活中选材。在听故事,看视频的过程中,激发孩子们对爱、对感动的储备与联想,让他们悄悄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学生的见闻和体验开始参与到课堂上来。为了更进一步调动学生,再用一段优美的导入词激发学生仔细回忆那些令人感动的时刻,这时学生应该完全进入课堂,可能想起了自己的父母、老师、朋友,自己难忘的经历,自己感动的时刻,趁此机会,我马上让学生讲自己的故事。这就是让学生回到生活,从生活中广泛选取材料。正如《新课标》说写作要尊重学生的生活,写作时要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这是课标对选材提出的要求。所以我这样设计第一个环节,在课堂上就会生成很多很多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记叙文写作素材,并将其板书在黑板上。就是让学生留心生活,选材要真实..

一点。这个教学环节我主要运用情境教学法.....

,课堂从听故事、看视频切入,让学生自己去听,自己去看,就是让学生想起自己的生活,不知不觉走进情境中,把观察、感受、表达三者统一在特定的情境之中,就为学生创设了具体生动的语言环境,再让学生说说许许多多的感人故事。他们就会积极踊跃的发言,迫切想表达。这样,学生的感受,通过表述,变得更明确,更深刻。为了使学生体验得更细些,感受得更深些,我把说感动故事和抒写感动结合起来进行。让学生凭借具体的情境练习表达,促使他们把眼前的情境和语言融合起来。这样就自然形成一篇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了。

呈现出来的诸多素材我们不可能都涉及,哪些素材可以整合在一起,组合成一篇文章,并用两三句话说明组合的理由,这样自然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这个环节我采用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每四人为一组,围绕如何组合素材展开讨论,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又能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运用材料。其实组合素材的依据就是一个中心,就是让学生自己去领悟,明白围绕中心怎样选择典型的材料。有了素材,有了中心,学生应该可以写文章了,但是这样形成的文章内涵不够。所以第三个环节我设计从课本的例文出发,由朱自清的《背影》说开去,让学生感悟到关注动情,选材要细微一点,这个环节主要采用指导点拨法,让学生的视角细微一点,进行片段作文,演绎真情,这样就可以写出更有感染力的文章了。最后小结课堂,把核心内容再给学生演示一遍,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希望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养成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材,写真人真事,抒真情真感的写作习惯。选材真实一点,典型一点,细微一点。感悟深刻一点,就能写出真实优美而又深刻的文章来。

教学过程中使用PPt 课件教学,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调动学生情绪,便于学生快速进入教学设置的具体情境,更好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体味、探究、赏析、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写作记叙文的三种选材意识:留心生活,写真实的事;围绕中心,写典型的事;倾注情感,写细微的事。

2、通过讲述和书写“身边的感动”的写作实践,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体味和感悟记叙文精选材料的方法,并能运用于写作实践中。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赏析法

课时建议:一课时

教学对象:八年级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过程设想】

一、点点滴滴涌心头

1、聊天式导入

2、看视频《父亲》

3、学生绘讲故事(板书故事小标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采用聊天式导入,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惧感;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本课教学创设浓郁的情感氛围;通过让学生讲述自己经历的和看见的一些的感人的故事,将他们的目光牵引到自己的生活,初步感受生活处处有素材,明白生活就是我们写作的源泉,写作即生活,树立记叙文的选材意识——留心生活,让选材真实一点。 二、慧眼识得串串珠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1、诸多素材我们不可能都涉及,哪些素材可以联系在一起,组合成一篇文章?

2、请用两三句话说明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组合,你的依据是什么?

3、请给你组合的材料拟写一个小标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将自己讲述的故事进行组合,先用一两句话概括组合材料的内容,再讲明组合的理由。让学生明白如何从生活精选材料指向一个中心的方法,树立记叙文的选材意识——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

三、最是细微能动情

课本例文鉴赏:

朱自清《背影》———望父买橘的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要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

着上面,两脚再向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现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作者不施浓墨,不用重彩,只是记写了当时父亲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重点描绘过铁道的情景,怎样走去,怎样探身,怎样爬月台,攀上攀下,移脚微倾,都细细的如实写下,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的情景。

【设计意图】此环节采用指导点拨法,通过对朱自清《背影》的片断鉴赏,引导学生体味:选材要小一点,写得细腻一点,这样的文章更有感染力。

四、清泉淙淙淌笔尖

师生同写“身边的感动”,然后相互评析,交流,谈感受。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写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只要我们留心生活,写真实的事情,写细小的事情,扣住一个中心,调动内心的情感,我们也可以写出漂亮的文章,从而消除或者淡化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并且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谈心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选材意识,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五、回首课堂三两语

小结课堂,让学生明确在这节课的收获。

凡景小事皆入文,最是细微能动情。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美丽无比的大千世界为我们提供

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细心就能发现,用情就能感动,用心就能感悟。希望通过这节课学习,同学们能明白,“生活即文章”,“文章就是艺术地浓缩地表现生活”只要我们留心生活,选材真实..一点;围绕中心,选材典型..一点;关注动情,选材细微..

一点。就一定能让你的文章真情飞扬,魅力无穷!最后祝同学们作文精彩,生活更精彩!

五、板书设计:

凡景小事皆入文,最是细微能动情

——记叙文之选材

叙事以后巧“点睛”

孝感市孝南区西湖中学 胡乔敏

【选点说明】

1、教学现状分析: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现在的语文教学,却重视阅读而轻写作,许多老师教语文,阅读课文一篇一篇专门设计;写作指导上则比较随意,很少专门为此备课,也缺少整体计划和系统的训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能力。”如何调动学生有限的生活体验和阅读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能力,是我们当前身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叙事作文又称记事作文,在作文类别里因为贴近生活实际,而被是认为是较简单的一种作文体裁。它是写作训练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种文体。

初中生经过小学的作文训练,对叙事作文已经有了一个基本认识,但由于学习能力、语言积累和语文素养不同,学生写作能力往往存在良莠不齐。作为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写这类文章时,过于偏向“叙”、“记”,比如注重叙事的顺序,注重叙事曲折,注重细节的描写等等,而忽视了事情中流露的情感或蕴含的思想和哲理。

如果将一篇文章比如为一个鲜活的人,那么“叙”和“记”的内容就好比是骨架,“思”、

“情”、“议”好比是灵魂,缺少了灵魂,就只剩下干枯的骨架,没有了生命力和吸引力。 “赘字冗词不能有,点睛之笔不可无。”如果在充分叙述的基础上,用简明扼要的抒情、议论句,一语破的,揭示主旨,升华主题,暗示全文的脉络层次,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感悟,就能让读者对文章的中心和主旨一目了然,并引起深思和体味。

2、教学定位: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竭”。对初中生来讲,虽然生活的经历不算丰富,社会体验较少,但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他们对世界对社会对自己已经有了最基本的认识,已经具备理性思考的能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范围、观察视角、观察兴趣,他们也能从这些生活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家庭的温暖、师生朋友之间的情意。如果把这些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融汇到习作中去,自然就能胜人一筹。

鉴于我们写作教学和学生写作能力的现状,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了“叙事以后如何用议论抒情为文章点睛”上。 “画龙点睛”本出唐代画坛典故,是指先画好龙身,然后在眼眶里点上眼珠,龙立即活起来,从墙上腾空而起。作文中的画龙点睛,是一种比喻说法,就是在关键地方用上精辟的语句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点睛之笔就是文章的立意,“千古文章意为高”,“意犹帅也”,古人的这些论述,道明了立意的重要性。它是文章主旨的聚焦,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是感染和激励读者的源泉。一篇文章在叙事之后,如果有一两句光芒四射,感情浓郁,哲理深厚的点睛之笔,文章就会显得生动有力。

记叙文中的画龙点睛,一般是通过议论或抒情来实现的。例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写了一次“我”和小伙伴爬悬崖的经历,文末用议论句子表达出遇到困难时将困难分解,先克服小困难,然后逐步战胜大困难的主题。又如《故乡的芦苇》中文末抒情点睛句,成为了文章最浓墨重彩的一句,升华了文章中心,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策略说明】

调动阅读积累。语文教材是最好的学习资源,其中有许多优秀的篇章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借鉴。这节课,我选取了鄂教版语文教材《故乡的芦苇》《走一步,再走一步》两个名篇作为学习的范本和依托,这是学生学过的非常熟悉的课文,我让学生从中找出其点睛句,并谈谈自己的感悟。选取的几则课外材料,有的是家庭生活情感体验的,有的是校园生活理性思维的,有的是社会热点表达感悟的。这些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也能调动起学生的阅读积累,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鼓励真情实感。特级语文教师管建刚老师说过:“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有一座写作的金矿”。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情是文章的灵魂,抒写真情实感是一篇作文自成高格的关键因素。所以这节课我鼓励学生依据已有材料自由表达,充分说出自己的真实感悟,尽情交流各自所得。

培养理性思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孙绍振先生说:“抒情文章,不能完全靠感情的倾泻。感情是无序的,只有以智性逻辑梳理,才能化无序为有序”。作文的思辨水平是凸显文章思想力的重要标志。结尾处的点睛之笔,最能体现学生的思辨水平。所以,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对课内外材料学习讨论的基础上进行领悟和提炼:点睛之笔有哪些方法或值得注意的方面?以此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训练语言表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强调要重视学生的语言运用实践。作者的理性思考和情感抒发,最终都要通过语言文字呈现给读者。所以这节课大力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多方开展听说读写的训练。尤其突出写的要求,体现了写作教学的特征。在进行练笔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领悟:语言表达可以有不同的风格,可以合理使用修辞手法,句式也可富于变化。

光下脸上的汗珠,闪着晶莹的光。看着他雄健的身姿,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一圈,两圈,四圈„„胜利的终点就在前方。然而,在一个弯道处,他突然减速,似乎低低地哼了一声,继而痛苦地皱着眉头,歪下了身子。他,还是跌倒了!

他斜躺在地上,用力地捶打着受伤的小腿,似乎在埋怨腿的不争气!

同学们着急了,有的高喊:加油、加油!有的则心疼他,大声说:算了吧,不跑了,保护伤腿更重要!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就在大家都认为他已经放弃了的时候,突然,他艰难地用手撑起身子,动作缓慢又坚定地站起来了,大吼一声,跌跌撞撞地渐渐放开了脚步!在全场雷动的掌声中,以不可思议的快速度向终点跑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好好活着》

自从祖父卧病在床,祖母就没有离开病房半步。几乎是衣不解带,食不安寝地照料着。后辈们都劝祖母注意休息,可老人执意不肯,说:“老头子需要我呀!”

祖父未病时,每天清早就和祖母结伴去公园锻炼,然后一同买菜回家,准备一家人一天的饭菜。祖父爱听戏,每逢有闲就站在门前的那颗大树下唱上几句,这时祖母就会搬把椅子,坐在一旁做起自己手中的活。

有时祖父安静地坐在门口晒太阳,祖母却每隔十来分钟就要大声唤一声 “老头子!”。祖父听见了,会应一声“哎”。祖母就仍旧低了头,做她的针线活。有时祖父不应,祖母就会急,迈着细碎的步,走出门去看。看到祖父正好好的在太阳下打着盹,祖母就孩子般地笑嗔“这个死老头子”。

祖父患病多时,终于在上个月走了,临终前拉着祖母的手,想对祖母说些什么,祖母掩住悲恸忙微笑着应道:“老头子,我知道。”

祖父下葬的那天,全家人都哭得很伤心,祖母却没有哭,显得很平静。只是在人后,总是默默地摩挲着祖父生前的那本记事本。

很长的时间,我对祖母都很怨恨:那么亲近的人去世,祖母怎么能那样无动于衷呢?直到有一天,我发现祖父记事本上夹着的那张卡片,上面有着祖父遒劲的字迹——“好好活着!”。联想到祖父去世前的想对祖母说的那句话,那一刻,我明白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六:《“孝感好人”鲁锋》

鲁锋,孝感市义工联合会秘书长。妻子曾经身患重病。2003年,在带领妻子四处求医的过程中, 他“看到了太多因为血源不够而延误治疗的病人,也感到了生命的脆弱!”也就在这一年,鲁锋作出了让家人和朋友吃惊的决定:加入无偿献血的队伍,用自己的鲜血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孝感市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了。2007年3月,“无偿献血志愿者鲁锋全省巡回献血宣传活动”启动。短短一年时间里,他自费走遍了省内12个地级市。从此,他的名字随着无偿献血传递的真情在荆楚大地广为传播。如今,孝感市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成员数量已从当初的几人发展到600多人,并且还在不断壮大。

鲁锋在无偿献血的同时,也不放过任何帮助别人的机会:为云梦连体婴儿筹集手术费,走访慰问孤寡老人,关注留守儿童,开展助学活动„„如今,他的无偿献血证已记满27本。参加无偿献血10多年来,已累计捐献鲜血64次,折合全血累计72600ml ,这相当于将他全身的血换了9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由赏课内文章中点睛之笔的感性认识,到学课外材料中点睛之法的理性思考,最后将所学用于实践,为叙事材料写上点睛之句,这是对方法的实践和提升。无论是对课内

点睛之笔的欣赏,还是对课外材料点睛之笔的评点,抑或是对尝试点睛之句的展示,都交由学生进行,学生赏评,学生答问,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五、总结

依据表达意图来完善叙事

——“记我与父母之间的事”的写作训练

武汉二中广雅中学 李雪梅

【选点说明】

叙事类作文,应该说是学生写得最多、练得最久的一种作文体裁。但实际上,在批改学生的叙事类作文时,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学生作文往往是想到哪写到哪,洋洋洒洒几百字,不明白自己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叙事。而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也是过多地强调写事方法的指导,而忽略了引导学生明确写作的目的——为什么要叙事,即表达一定的认识、思考和感悟。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明确要求“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我将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表达意图来完善叙事,而具体的写作训练则确定为学生都有体会和感悟的“我与父母之间的事”。

【策略说明】

1、 引导理性的思考。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梯度地通过提问、追问引导学生站在一定的

高度来理性思考“事”的概念、特征以及叙事的目的和意义,这是让学生学会“写事”的前提。开阔的视野,高远的境界,往往让人更容易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从而会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2、 借用熟悉的生活。对于学生来说,没有比父母更熟悉更亲近的人了,让学生讲述发生在

自己和父母间的事,以此为载体,进而明确叙述事件与突出表达意图的关系,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注重方法的引导。明确了表达意图,怎样完善叙事,是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让学

生明确完善叙事需要借助写作方法,我选取了课本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品析、体会叙事方法是如何凸显意图的。然后让学生依据自己的表达意图灵活选取叙事方法来进行片段训练。

4、 强化小组的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在学生实战训练中,

强化小组评议,以小组为单位推选出优秀习作进行全班交流。通过不同形式和范围的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过程设想】

教学目标:

1、 明确事的一般性特征。

2、 依据表达意图完善叙事。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依据表达意图完善叙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通过讲述学生作文中常出现的问题来引入课题。

二、 什么是事?

提问:首先,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事?

引导:你能告诉我昨天你父母为你做了件什么事吗?

明确:狭义理解——人的活动。

三、事有什么特征?

提问:你愿意告诉我,最近在你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件事吗?

明确:事情含有一些基本要素——时间、空间,起因、经过、结果。

四、为什么要叙事?

明确:叙事是有明确的表达意图的。我们之所以要叙事,是因为这件事中蕴含着某种道理,让我们思考,给我们启发,使我们感动。

所以,我们在叙事时,除了交待清楚事情的时空要素、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基 本要素之外,最为关键的是要明确这件事的表达意图是什么,即包含着什么样的道理、意义和情感。

提问:那你们能否用简洁的语言再讲讲发生在你与父母之间的最有交流价值的事?讲述时明确告诉我这件事的意图是什么,事件让我们有哪些感悟、认识和思考。

(PPT 呈现:我与父母之间那件最值得铭记的事 ,

我想表达的意图 )

五、 如何依据表达意图完善叙事?

1、我们怎样通过完美的叙事,把我们要表达的意图鲜明地呈现出来呢?

方法指导:(PPT 呈现)

细致刻画 对比衬托 借景抒情 叙议结合 插叙

2、 学生写作、互评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写作意图,灵活选用叙事方法,完善叙事。

写作要求:我的表达意图:

主要事件:

精彩片段:

叙事方法:

3、 交流点评

投影学生习作,学生点评、老师点评

六、 结束语

我们在爸爸妈妈的关爱中成长,每天都要接触不同的人、经历不同的事。所有的事,都 是我们成长的营养,让我们关注发生在我们周围每一件事情的每一个细小环节,让我们体会每一件事蕴含的意义,让我们在完美叙事中明白更多的人生道理,感受更多的人间真情。

七、板书设计

依据表达意图来完善叙事

1、什么是事? ——人的活动

2、事有什么特征? ——时间、空间、起因、经过、结果

3、为什么要叙事? ——明确的表达意图

4、如何依据表达意图完善叙事?——叙事方法:细致刻画 对比衬托 借景抒情 叙议结合 插叙

——写作训练:《记我与父母之间的事》

记事如何以情动人

武昌水果湖 魏毅琼

【选点说明】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中学语文新课标着重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然而,在记叙文写作中,学生作文存在着叙事时平铺直叙,缺少细致描写;单调平淡,没有感情渗透;表达时通篇叙述,文章淡乎寡味等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本节作文指导课,老师引导学生掌握化虚为实、放大细节、抒议结合等方法在作文中写出真情实感,从而达到让学生在写作时能够以情动人的目的。

【策略说明】

要求学生作文有真情实感,我们老师的作文教学就必须做到触动学生心灵之弦,那么,我们在一节作文指导课中又如何做到以情动人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

个方面入手:

一、比较文段、了解方法

写作源于生活,学生作文更需要热情,而这种热情的培养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的命题要围绕学生最关心、最熟悉的内容来确定,这样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教师只有真正为学生排忧解难、牵线搭桥,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冲动。我设计的“看一看”环节,主要是通过观看一段沙画表演,让学生感受沙画中的透着的熟悉的却被我们忽视的感人的情节,让学生动情。引导学生认识到: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能打动读者。从而导入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记事如何以情动人。

二、补写文段、揣摩方法

如何让学生在记叙的过程中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如何让学生将胸中之情化为文中之情呢?我设计的“比一比”环节,主要展现给学生的是同一主题的两个作文片段。其中【片段一】抽象、空洞,【片段二】具体、生动。让学生比较两个片段哪个片段写得好,并说明理由。通过对比,了解记事以情动人可以运用化虚为实、放大细节、抒议结合等方式。出示叙事散文《藏羚羊跪拜》,其中有两处被删除,让学生依据上下文的内容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补写被删除的情节,通过补写,揣摩、掌握记事以情动人的方法。

三、片段练习,运用方法

我设计的“写一写”环节,主要是投影“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的两个画面,让学生联系自身体验和感受进行片段练习。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过程设想】

一、 看一看

欣赏沙画, 边看边思考:令你印象最深、最触动你心灵的是什么?

二、 说一说

是什么触动了你的心灵?

三、 比一比

比较【1】、【2】两个作文片段,哪一篇写得好?为什么?

四、 议一议

阅读《藏羚羊跪拜》,其中A 、B 两处被删除,请同学们任选一处根据上下文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补写A 处或B 处的情节。看看谁写得最感人。

五、 写一写

截取“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的两幅图画,学生看图,从中选取一幅,联系自身体验和感受,展开联想,写一个100字左右的片段。

六、 评一评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作品,每组推选一名优秀代表在全班交流。

【作业设计】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有哪些?请记录下来。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父亲看着地上来回忙碌的蚂蚁,不由叹道:“唉,可怜的蚂蚁啊! ”“蚂蚁来回地搬运食物,让自己‘丰衣足食’,这样的忙碌和勤劳难道有什么不好吗? ”孩子问。“在我们看来,蚂蚁是勤劳的,但蚂蚁的忙碌,不是勤劳。”“蚂蚁为了贮存更多的食物,不停地奔忙,难道这不是勤劳吗? ”“不是勤劳,而是猜疑,”父亲说,“蚂蚁生性多疑。它们把食物搬进洞里后,总是不放心,生怕别的蚂蚁偷了去、抢了去,于是,又折腾着把刚搬进洞里的食物搬出来,搬进另一个洞里。它就不断地转运着食物,转运到新的洞穴、新的地点。所以,我们看到的蚂蚁,总是在路上奔忙,似乎是一个勤劳的使者,但实际上是一个被自己的猜疑心绑架的囚犯,一个终生服苦役的囚犯。”

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写一篇记叙文,表达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

湖北省初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

教案

湖北省教学研究室

(2013年11月于武汉)

目 录

A 组参赛选手讲课教案

1. 《“小”动作 多棱镜——描写动作 凸显个性》教学设计

执教:恩施州宣恩县椒园中学 冯琼()

2. 与师同行 执教:宜昌市第二十三中学 马燕凌()

3. 《与众不同的你我他》作文教学设计 执教:天门市岳口镇天南初级中学 汪媛()

4. 《最熟悉的“陌生人”》教学设计 执教:仙桃市第四中学 杜明()

5. 巧用对比写人物 执教:黄石八中 汪攀()

6. 我手写我心 执教:随州市外国语学校 曾凡梨()

7. 盒子里的秘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展现人物内心活动写作指导教学设计 执教:襄阳市第四十一中学 丁洁()

8. 让人物在细节中“立”起来 执教:江汉油田实验初级中学 付正宇()

9. 写人要为实现写作意图服务 执教: 武汉四初 袁飞()

B 组参赛选手讲课教案

1. 《巧设悬念》教学设计 执教:黄冈市黄梅县八角亭中学 张 枫()

2. 别出“新材”叙亲情 执教:咸宁市温泉中学 孙晓璐()

3. 母爱深深深几许——妙用穿插,摇曳多姿 执教:荆门市京山外语学校 胡小丹()

4. 《打开“悬念”之门》教学设计 执教:十堰市东风教育分局第七中学 邹文()

5. 叙事的小秘密 执教:荆州市江陵县实验中学 郑 芳()

6. 歌词里的故事——作文训练:怎样具体生动地叙事

执教:鄂州市梁子湖区太和中学 胡秦文()

7. 凡景小事皆入文,最是细微能动情——记叙文之选材指导

执教:湖北省潜江市曹禺中学 余国艳()

8. 叙事以后巧“点睛” 执教:孝感市孝南区西湖中学 胡乔敏()

9. 依据表达意图来完善叙事——“记我与父母之间的事”的写作训练

执教:武汉二中广雅中学 李雪梅()

10. 记事如何以情动人 执教:武昌水果湖中学 魏毅琼()

《“小”动作 多棱镜——描写动作 凸显个性》

教学设计

设计人:恩施州宣恩县椒园中学 冯琼

1. 什么是在动作描写中凸显人物个性?动作描写就是通过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和状态的写作方法。可见,以动作描写为切入点,通过对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进行准确、具体而形象的描写,能够写出人物的不同个性,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活,真实可感。

2. 为什么要训练学生进行个性化动作描写?初中阶段的人物动作描写不能仅仅停留在小学阶段的基本要求上,而应通过不断的阅读、赏析、探究、尝试与评改,能够认识到动作描写对表现人物个性的重要作用,并能够掌握对动作进行仔细地推敲、具体地刻画和精心地修饰的种种方法,以达到动作描写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性格特征的目的,使笔下的人物形象 “立”起来,亮起来,活起来。这也切合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写作“表达力求有创意”的目标要求。

教学重点:运用动作描写常用的几种方法进行动作描写。

教学难点:动作描写凸显人物个性。

二、方法探究与演练

导写材料一: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象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

(打)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我的老师》)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

(跑)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

1.把上两则材料中加点的动词换成括号里的词语好不好?为什么?

2.从材料中你悟出了动作描写的什么方法? (方法一:推敲动词)

实战演练一:

请给师徒四人对号入座,再在括号里填上你认为最准确的动词。

那日,唐僧师徒四人正在大山中跋涉。只见从前面树丛中走来一位美丽的姑娘。 A( )了一眼,立刻低下了头,B ( )了一眼,继续赶路,C ( )大了眼睛,摇晃着他肥胖的身子向姑娘小跑去,D ( )着那女子,早就掏出了兵器。

导写材料二:

倘若有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角,微仰着头,眯起眼睛,仔细地听,仿佛在品一首美妙的乐曲„„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鄂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课《我的老师》)

1.上则材料中加横线的词语有什么好处?

2.你从材料中学会了怎样的技巧?(方法二:精心修饰)

实战演练二:

你能根据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在横线上填上相应的词语吗?

老奶奶 地拿起一块西瓜, 地往嘴里喂, 地嚼着, 地咽着。 猪八戒 地抓起一块西瓜, 地往嘴里塞, 地嚼着, 地咽着。 导写材料三:

这时只见福楼拜做着大幅度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的衣裤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人教版下册莫泊桑《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阿长与〈山海经〉》)

1.想一想:文中画线句子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2.你从中学会了什么方法?(方法三:巧用修辞)

实战演练三:

你能用修辞方法让刘翔比赛时的动作更形象吗?

赛道上,刘翔半蹲在起跑线上,左脚尖顶住起跑线,右膝跪在跑道上,整个身体微微前倾,抬着头,目不转睛地盯向前方。随着一声枪响,他飞快地冲了出去。他拼命地跑着,最终率先冲到了终点。

三、 方法总结与归纳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你学得了哪些动作描写的方法? 学生回答后明确:主要作用:⑴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⑵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主要方法:仔细推敲、精心修饰、巧用修辞。

附:板书设计

“小”动作 多棱镜

准确——推敲动词

描写动作

具体——精心修饰

凸显个性

形象——巧用修辞

《与众不同的你我他》作文教学设计

执教人:天门市岳口镇天南初级中学 汪媛

【选点说明】

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之一。精彩的外貌描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能刻画出人物的性格。

(二)教学重难点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特征进行准确、具体的外貌描写。

(三)教学过程

Ⅰ.“按图索贼”游戏导入

1.初识外貌描写。(ppt 展示两段人物外貌描写进行比较阅读 )

例文1:盗丹者个子不高不矮,身材不胖不瘦,脸不黑不白,眼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宽不窄,耳朵不圆不长。

例文2:盗丹者身形瘦小。他身披金光闪闪的战袍, 手持从东海龙宫掠来的金箍棒。一对火眼金睛炯炯有神, 一张伶牙俐齿的雷公嘴总是透着狡黠的笑意。

2.了解外貌描写的基本原则:与众不同。

Ⅱ.抓住特征展现外貌

1.了解外貌描写的具体内容:容貌、服饰、身形、表情。

例文:孙悟空身形瘦小。他身披金光闪闪的战袍, 手持从东海龙宫掠来的金箍棒。一对火眼金睛炯炯有神, 一张伶牙俐齿的雷公嘴总是透着狡黠的笑意。

2.学会抓住特征来描写人物外貌

(1)描摹容貌

活动环节:以貌取人

①(ppt )展示一段描写容貌的文字并配三幅图片,让学生选出与文字相匹配的图片。 例文: 他有一副多毛的脸庞,浓密的胡须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宽约一指的眉毛朝上倒竖。一缕缕灰白的头发盖不住光亮的额头,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 (配上贝多芬、莫泊桑、托尔斯泰的图片。)

②(ppt) 展示一位人物的图片,请同学们抓住其容貌的特点进行描述(口述)。 活动目的:学会抓住与众不同的特点并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容貌。

(2)聚焦服饰

活动环节:看衣识人

(ppt )展示3段描写服饰的文字,通过服饰猜人物。

例文1: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还有一把扇儿破„„(济公)

例文2:他身穿莲花刺绣红衣衫,手握乾坤圈,脚踏风火轮。(哪吒)

例文3:他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扇,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诸葛亮)

活动目的:学会抓住与众不同的特点来描绘服饰。

(3)勾勒身形

活动环节:挑肥拣瘦

(ppt )展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图片和身形描写文字并对其进行赏析。

例文:领头的纤夫是个肩膀宽阔的老头儿。老头儿的右边是一个身体强壮的中年人,身子壮实得像株柏树。紧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个瘦高个儿,他高耸在人群中间,就像仙鹤站在小水鸟中间一样 。高个子旁边是个肌肉结实的小伙子,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他右面的老头儿矮矮的,背佝偻得像株老柳树,仿佛永远也直不起来了。

活动目的:学会抓住特点并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身形。

(4)捕捉表情

活动环节:神形兼备

①(ppt )展示一段描写悲伤表情的文字请学生赏析。

例文:她的脸立刻被悲伤笼罩着,两眼泛起了闪闪的泪光,晶莹的泪水像瀑布一样突然喷涌而出,不断向下滴落。半张着的嘴彷佛也被这股悲伤感染,不时微微颤动。

②(ppt )展示一张喜悦表情的图片,请学生抓住特点进行描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活动。

活动目的:学会抓住特点并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表情。

(5)透视性格

活动环节:表里如一

①(ppt )将一段林黛玉的外貌描写展示出来。

②分析其性格特点。

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成功的外貌描写不仅能刻画出人物与众不同的外貌特征,还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

Ⅲ .妙笔生花描绘人物

请选择班上的一位同学,用你的生花妙笔,用文字为他画一幅画吧!

要求: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Ⅳ. 总结

同学们,今天,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我们体会了外貌描写的方法,掌握了画容貌、画服饰、画身形、画表情的技巧,懂得了通过外貌描写可以展示人物与众不同的风采。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做与众不同的自己,写与众不同的文章!

板书设计

与众不同的你我他

——人物的外貌描写

容 貌

服 饰

身 形

表 情

《最熟悉的“陌生人”》教学设计

湖北省仙桃市第四中学 杜明

一、导语入题

师:谁来说说你最.

熟悉的人是谁?你在作文里写过他们吗?(个别追问)还记得你是怎么写的吗?还记得评了多少分吗?

(生:爸爸、妈妈、老师、同学„„)

师:是啊,这些我们最熟悉的人总是很自然地跳到我们面前,可是当我们动笔写他们的时候总是难以跳出一些怪圈,他们不是半夜背我们去医院,就是雨天送伞;不是雪天送书。我说到你们心里去了吗?今天这节课,我就是想和你们一起来想办法跳出这个写熟悉人的怪圈,你们想和我一起跳出去吗?

三、抓独特明显的外在特征

大家来找碴。看看哪边组的找得最多最好最独?

找碴对象:熟悉的陌生人(就找班上的同学)

(提示:可以从他的专有表情、口头禅、动作及特别癖好等方面入手)

出示PPT ) 抓特征

五、挖掘独有的人生轶事(出示PPT 梁杰帖)

(一)从细节中悟真情

范文一: 中午放学,我又被老师单独留下了„„当我改完错题,急步迈出教室的时候,无意间一回头,只见杜老师只用一只右手整理着桌上散乱的书本,另一只手紧紧地捂着小腹,眉宇间似乎流露出一种难言的苦楚,老师这是怎么了,胃痛犯了吗?望着高高地讲台上站台上的杜老师,我突然很怨恨自己„„——胡永思 《仰望》

师:胡同学是通过什么挖出“我“的故事的?

生:抓住了细节或镜头。

生从妈妈的行为细节中见真情的镜头。 范文二:我停下笔看着阳台上的妈妈,只见她抱着我的被子搁在了一边,先把她自己的被

子往西边拉了拉,留出一段空,再摆上我的被子,一缕阳光正照在我的被子上„„下午写完作业,我突然发现我的被子怎么又换到了西边,一束阳光斜斜地映在我的被子上„„被子为什么会换了边呢?我突然明白了!——《阳光的味道》

师:我们来看一个镜头,你们喜欢这双手吗? (学生回答后出示画面。) 范文三:长大了,我不再喜欢妈妈为我剥的桔子,也不再喜欢妈妈为我洗

头发,因为妈妈——妈妈的指甲缝,特别是大拇指缝里总是黑黑的。我总

怀疑她没洗手,面对我的厌恶,妈妈总是尴尬地缩回那双手„„妈妈就是

用这双手抠着下水道,抠着油烟乌垢,抠着菜心,抠干净了我又黑又脏的

鞋子。这种岁月的污痕是洗不掉的呀!——《这不一样的美丽》

(二)从寻常中觅真相

师:出示范文五

范文四:虽然家里有洗衣机,但奶奶总喜欢用古老的木盆和搓板洗衣服,

我每次问奶奶为什么不用洗衣机,她总是笑着说:”奶奶为什么要自找苦吃呢?直到„奶奶弯着腰坐在古老的木盆前,将手浸在水里不断地下下搓动。香气越来越浓,一群白色的泡泡也淘气地露了脸,奶奶的手在泡泡和水里若隐若现,她的手不断揉搓着衣服,香味在屋子里弥散。哦,香气——这是洗衣机转不出的味道! ——《怀念木盆》

师:这位作者最初的困惑是什么?结果呢?

师:寻常生活中,我们最离不开吃,特别是咱中国人吃的花样特别多,我们能不能吃中寻意外呢?你们爱吃饺子吗?

范文五:我爱吃饺子。有时特馋的时候,总要等着妈妈和面、剁肉„„一

道道复杂的工序后我才能吃上饺子,可这时我的嘴已撅得老高。我不明白

妈妈为什么不买速冻饺子,不就是嫌贵吗?特别是我听见妈妈一刀刀剁肉的声音就特烦„„原来,因为老家有“吃千刀肉长大的孩子更结实”的说法。呵,真是刀刀都是爱呀!

——《刀刀都是爱》

师:请生补结尾

范文六:音很小,几乎听不见,也很少发出声音。他手里捧着一本小说,看得津津有味。他就这样捧着一本小说陪着我度过了漫长的初中。直到我考上重点,他用很小的声音求老师替他签个名时,我顿时感到天旋地转,他不识字却读着他不认识的书整整三年,而且是经过一天辛勤忙碌后陪着我熬夜!

——《父爱不缺席》

(三)从个性中寻变化(PPT 妈妈图片)

范文七:家长会已经开始了,她终于姗姗来迟,怎么走得如此慢?哦,原来她穿上了高跟鞋。走近了,我才发现,她竟然穿上了连衣裙,还化了一个淡淡的妆?我不敢相信,这真

是我妈吗?——《这不一样的美丽》

师:现在你们再补充写另一位妈妈的范文

范文八:柔弱的妈妈最怕老鼠了,这是外婆告诉我的„„可是有一天,爸

爸不在家,妈妈竟然在我的尖叫声中打死了入侵我家的一只大老鼠。看着 妈妈惨白着脸,手里的扫帚不断拍打着老鼠,我不敢相信这是平时胆小柔

弱的妈妈,这是我的妈妈吗?是什么使她战胜了胆怯,变得如此勇敢?

——《妈妈怕什么》

七、选定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仿写一个片断。

巧用对比写人物

(一)评点习作,切入课题

教师首先拿出两篇学生习作,其中一篇是平白的描述,没有运用对比写人,教师引导学

生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简要提出文章的修改意见。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明确对比手法对刻画

人物性格的重要作用。

(二)回顾经典,探究方法

1. 回顾教材中的经典作品《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集中分析克拉丽丝和胡屠户的

形象。教师摘选文段如下:

克拉丽丝:

之前

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

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

个有办法的人。” 之后 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

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

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胡屠户:

范进中举前 范进中举后

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 贤婿老爷,方才不是我敢大胆,是你老

太太的主意,央我来劝你的。

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

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的这些

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 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

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学生简要分析后明确:人物对同一对象态度的前后不同可以形成对比来刻画人物性格。

2. 教师提出新问题:人物对不同对象的同一态度能否形成对比来刻画人物性格呢? 提供案例:平民总理温家宝(出示图片及文字)。温总理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人群,总是保持惯有的谦和与亲切。

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3. 继续回顾经典作品《阿长与山海经》《老王》,进一步探究:通过人物外在与内在的反差形成对比同样可以刻画人物性格。

设计探究问题:①阿长没有 ,阿长有 。

如何运用对比写人: ①通过人物对同一对象态度的前后不同形成对比刻画人物性格;

②通过人物对不同对象的同一态度形成对比刻画人物性格;

③通过人物外表与内在的反差形成对比刻画人物性格。

(三)课堂练笔,师生互评

1. 教师提供具体情境,学生按照要求分组完成课堂练笔:恰当的使用对比来展现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

①写一个可鄙、可笑的人;

②写一个可亲、可敬的人;

③写一个外表丑陋但内心善良的人。

2. 学生作品展示,师生互评。

板书设计

刻画

对比

人物性格

盒子里的秘密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展现人物内心活动写作指导教学设计

C 、过程设想

*情境导入——说说有关盒子的事:

老师带着一堆盒子走进教室,此情此景,你在想什么„„

引出课题,明确教学目标——盒子里的秘密,探究如何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d 、悟盒子,收获盒子里的秘密

(侧重引导学生自主回顾梳理,强化课堂习得。)

(*板书说明:怒放的心灵之花。)

让人物在细节中“立”起来

有人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品。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运用细节描写写人,往往能增强描写的生动性和真实感,可以突出人物性格,抒发自己的真情,有效地突出中心。可反观初中生的作文,细节描写严重缺乏,造成许多学生写人不生动、不丰满,而写人记事又是我们初中语文作文训练的重点,因此我们要重视细节描写,感受细节描写并且尝试细节写作是至关重要的。

一、引细节

谈话:同学们喜欢赵本山的小品吗?

播放小品《说事儿》片段。

问题引导:视频中大叔、大妈性格十分鲜明,他们分别是什么性格?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们性格不同?

(引导学生分别从衣着、语言、动作方面抓特征)

师:这些能够集中反映人物性格、使人物鲜活的肖像、语言、动作,就是细节。(板书:细节)怎样运用细节来写人物,让笔下的人物“立”起来呢?让我们进一步探讨。

二、悟细节

(1)我们曾学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此文“平中见奇”,堪称现代散文的典范,特 别是文中对父亲车站买橘时背影的一段细节描写,犹如一杯清茶,细品起来,情思绵绵不绝,令人回味无穷!

材料1„„(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朱自清《背影》)

问题引导:

①文段对父亲进行了哪个方面的细致刻画?(父亲爬月台的动作)

②具体运用了哪些动词?(探、攀、缩、倾)

③从这些动作中可以看出父亲爬月台时怎样的状态?(艰难)你能否以一个动词为例,说明一下。(“攀”字写出了月台的高;“缩”字点明爬时的困难;“倾”字说明他身子肥胖,爬时很费劲。作者用词用得这么精准,得益于细致地观察,连父亲脚、手、身子是怎么动的都观察到了)

小结:文段中作者抓住了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并将其细化,分解成许多小的动作,如“探”“攀”“缩”“倾”。这一“探”、一“攀”、一“缩”、一“倾”突出了父爱的崇高,让父亲变得很高大。(板书:动作)

材料2„„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2)这是一位隐忍的母亲,儿子双腿瘫痪后常常自暴自弃,母亲没有责骂、没有埋怨,而是把所有的苦楚都埋在心里。为了帮助儿子摆脱痛苦,母亲两次提议去北海看菊花,第一次儿子拒绝了,第二次儿子终于答应了。

问题引导:

①“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可看出母亲当时什么样的心情?(急切、高兴)为何这样急切?(想让儿子早点走出阴影,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爱)

②第二处的语言描写母亲说着说着为什么又不说了?(害怕触及到儿子的伤痛,多么细心的一个母亲啊)

小结:言为心声,母亲的话处处流露着母亲的细心以及对我的爱,这些语言描写也让母亲变得更加伟大!(板书:语言)

材料3:他身材不高、消瘦,一身藏青色中山装总是挂在他那消瘦的身架上,他脸色黧黑,岁月的沧桑写满了那张瘦削的脸,一双枯枝似的手拄着拐杖,虽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

(3)这是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杨善洲,他是云南前宝山地委书记,退休后带领群众扎根大山,植树造林。我们来看看这一个个真实的数据。(见课件上事迹简介)这一个个数据让我们震惊!一个暮年的老人竟然创造了这样伟大的奇迹!

问题引导:

①这段文字主要抓住了哪个方面来刻画人物?(肖像)

②具体说来,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肖像的?

身材、脸、手:突出“瘦”(整日劳作、忘我工作,十分辛苦)

衣服:总是一副中山装(勤俭)

小结:虽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为百姓造福的坚定信念、追求)

这段文字抓住了人物的瘦、习惯性的衣着、以及人物的精神状态来刻画人物。将一个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人民公仆形象展示在我们面前。人物的肖像描写要刻画特点,以形传神。(板书肖像)

三、写细节

写好细节首先要善于观察,下面是老师从生活中搜集的一些感人的细节,想和大家一起 分享。

1、观察下面两幅图画,从中选择一幅,说一说哪一个细节最打动你?

(图片一:身残志坚;图片二:姐妹情深)

学生交流

2、发挥你的想象,把打动你的一个细节写下来,注意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活动要求:①用3-5分钟的时间,运用细节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写人物 ②写完后小组内互评。

评定要求:对人物进行肖像、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能表现人物精神品质或内心世界,语言生动的可评为A 等;

能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但描写不够细致可评为B 等;

细节描写很少甚至没有运用细节描写,不能集中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可评为C 等。 ③展示作文片段。师生共同点评、修改。

四、习作训练

请从下面几个作文题目中任选一个来完成,要求让人物在细节描写中“立”起来。

1、最美的瞬间

2、爱在细微处

3、这,让我感动

五、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怎样用细节来写人物,同学们认真学习的每一个细节让我感动。其实,生活中细节无处不在,一次温暖的搀扶,一个甜蜜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都像万顷波涛中的一朵浪花,像万仞高山中的一粒石子,虽然渺小,却能传神。相信只要同学们留心生活中的细节并能将它形诸笔墨,就可以让细节描写在你的文章中大放光彩,使你笔下的人物更丰满。希望这节写作课能留给同学们一些启示。

板书设计:

让人物在细节中“立”起来

动作

细节语言

肖像

写人要为实现写作意图服务

【选点说明】

在写作教学中,《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写出“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但是,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困境是:许多初中生对写作没有兴趣、害怕作文。很多孩子在写自己熟悉的人的时候,不是干瘪的几笔草草收场,就是笔下的人物千人一面,出现许多模式化的作文,能将人物刻画得鲜活而动人文章凤毛麟角。原因固然有许多,当我冷静地反思这一困局时,发现我们在写人作文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存在作文思维上的疏漏——每次写作的时候,我们首先思考的是:我们要写谁,表现他(她)怎样的个性特点?继而为了教会学生突现人物的个性,进行大量写人方法的训练。这些写人方法的训练是必要且有效的,但不争的事实是:因为学生缺少了对为什么要写(这个)人的思考,他们写出的文章难免缺少灵魂,刻画的人物也难以走进读者的内心。

从“表达”的角度看,作文是生命个体情感的抒发、思想的表达、个性风采的展示。从写作过程看,它需要写作主体的思想观念、情感体验贯穿其中。所以,写人作文也是一种情感、思维表达的过程。因此,学生在写人作文时,应当遵循这样的思路:为什么写人?——写人的什么?——怎样写人?而这三个环节之中,“为什么写人”对后面两个环节的选择是有决定性作用的。而作文选材与写人方法的教学在许多老师的作文课上已有很成功的范例。 所以,我将本次写作课的教学点选定为:“写人要为实现写作意图服务”,将教学目标设定为“认识写作意图对刻画人物的决定性作用,学习根据写作意图来刻画人物。”借此希望能在写作教学中作一些有限的尝试。

教学目标:

认识写作意图对刻画人物的决定性作用,学习根据写作意图刻画人物。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说说大家熟悉的人。

二、课堂探究

1、课堂激趣:

活动:课堂小练习

目的:感知明确写作意图对选择人物形象有决定性的作用。

2、众说纷纭:

活动:学生解图

目的:感受漫无目的地“看人”和带着明确意图“看人”的差别,理解“写作意图决定人物形象”的道理。

3、赏析例文:

活动:师生欣赏范文

目的:领会写人的方法都是为突现人物个性、实现写作意图服务的。

4、课堂小结:

目的:揭示“写人是为实现写作意图服务”的规律。

三、课堂练笔

活动:片段写作

目的:当堂练习,让学生在作文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能力。

四、交流评价:

活动:组内互相鉴赏、全班交流、当堂评价

目的:互相取长补短,让学生将“根据写作意图刻画人物”的意识形成自觉行为。

五、 课堂小结:

写人要为实现意图服务

六、 课后拓展:

能否在赞美“爱”的意图指导下,刻画这个人物?

《巧设悬念》教学设计

续表

附教师下水作文:

笑 洒 金 滩

张 枫

望着帐篷外光着上身穿着湿裤子的“袁大头”陪他的手机和钱包晒着太阳,我们再一次爆出了笑声。

今年十一长假期间,我们几家到金黄色的沙滩郊游,来一次烧烤盛宴。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往嘴里塞东西,一边讨论着佳肴野味。

“哎——哎哎——”“哗——”

忽然听见一阵急促的喊声。等我们寻声望去时,只见河里水花四起,一团黑影在水花中间扑打着。

“怎么啦?谁掉水里啦?”

两位同伴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过去,只见“袁大头”披水挂珠从河里站了起来,手里还捧着一只湿漉漉的排球,随即几个打沙滩排球的孩子也跑了过来。

哦,原来都是柔软的沙滩惹的祸,“袁大头”只好“舍身救球”了。大家正准备去关心一下这位袁叔叔,却见他一个翻身又倒腾到水里,舒展四肢,露出肚皮,顺水飘出四五米远

别出“新材”叙亲情

咸宁市温泉中学 孙晓璐

【教学内容】

以“亲情”为主题,指导学生在写亲情类作文时学会选择新材料,同时掌握让作文材料“新”起来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感人画面知亲情

1、说一说:歌曲中的亲情

2、看一看:画面中的亲情

3、读一读:语言中的亲情

二、新课传授——新颖别致透亲情

(一)选材新——弃故纳新

1、议一议:展示《QQ 那头是老爸》的作文片段,说说这篇文章在选材上有何新颖之处。 多媒体小结:父子之间沟通的方式有很多,而用新途径QQ 沟通,就富有时代气息。所

以,我们在选择材料时要善于与时俱进,弃故纳新,与时代的脉搏一起

跳动。

(屏显:选材新 弃故纳新——时代气息)

2、评一评:展示两个作文片段,从选材的角度上请学生评分。

多媒体小结:B 片段比A 片段更新颖,它放弃了很多同学可能会写到的材料,而选择

了许多同学的妈妈不曾做过的独特材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屏显:选材新 弃故纳新——独特经历)

总结:在亲情类作文的写作中,我们可以选择具有时代气息的材料,也可以写自己的

独特经历,尽可能地舍弃旧的、人云亦云的材料,大胆选用新颖独特的材料来表现主题,能给人以新鲜的感受、新的启迪。

(二)叙法新——熟材新叙

1、说一说:平时你写过哪些关于亲情的经典桥段,你都是怎么写的?

2、议一议:屏幕中与“雨伞”有关的作文片段用了什么新招?

多媒体小结:用过去与现在的两组画面对比——小时候父亲给我打伞,长大后我给父

亲打伞,写出了父子之间的相怜相爱。 (屏显:叙法新 熟材新叙——事例对比的映衬)

3、评一评:屏显《妈妈的“怕”》,品味一下这篇文章的新颖之处。

多媒体小结:用逆向思维,从看似批评的角度来写妈妈的爱。实则赞美妈妈的无私与

伟大,这种选材方法叫做反弹琵琶。

(屏显:叙法新 熟材新叙——反弹琵琶的凸显)

三、口头作文——真情流露话亲情

1、师话亲情

2、生话亲情

四、牛刀小试——佳作展示叙亲情

1、写作演练

2、佳作互评

五、板书设计:

别出“新材”叙亲情 新中心

母爱深深深几许

——妙用穿插,摇曳多姿

【选点说明】

写好一篇生动细腻、情感真挚的记叙文是初中生的主要写作任务之一,也是奠定良好写作基础的关键。但是大部分学生写的记叙文事件单一,主体部分简单概括,缺少感染力,缺少个性。针对这一现状,我设计这堂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穿插法,让叙事生动细腻,丰盈动人。第一板块,引导学生感受学习在特定动作中穿插特定肖像,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让文章情节鲜明突出,增强叙事的感染力,彰显叙事的主体。第二板块,引导学生穿插特定景物,在叙事中掌握穿插景物描写的方法。第三板块,调动学生自身体验,引导学生学会在文中情感高潮处引发联想穿插适时回忆。

【策略说明】

一.以学生练笔《母爱深深深几许》为依托,引导学生探讨在文中恰当运用三种穿插

法,彰显叙事主体,让叙事丰盈动人的规律,在具体感知体验中提高叙事能力。

二.通过小组讨论、实战演练、游戏体验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中调动自身体验,在活动中体悟写作方法。

三.借助表演、图片、微电影这些声色并茂,情趣盎然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感,在快乐中求知,在快乐中提高。

【过程设想】

训练目标

引导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穿插法,使文章主体鲜明,摇曳多姿。

训练重点

培养学生有意识的在作文中恰当的使用三种穿插法。

训练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学习特定动作中特定肖像的放大特写

方法研究

以班上学生练笔《母爱深深深几许》为范例,引导学生探讨运用穿插法彰显文章主体、让叙事丰盈动人的规律。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提高叙事的能力。

媒体运用

投影,有文字、图像、视频。

教学过程

一. 导语与前练

1. 材料引路:

看看下面一则材料,谈谈看法。

展板

母爱深深深几许

我与母亲并肩走在街道上,下了一个早上的雪,地上已经很滑了,母亲穿着很大的雪地靴,握着伞,走得很艰难。我说:“妈,我来打伞吧!”她只是摇摇头,手中的伞握得更紧了。母亲突然拉住我的手说:“在学校可不比家里,要照顾好自己啊!”我的心头一热,眼睛潮潮的。我自小便是在母亲的眼前长大的,从未离开过她。“没事的!妈,我会常来电话的,您回吧!”“哎!”母亲应承着。“您回吧,妈。”我急忙转过身去,头也不回地走了。

等我透过车窗向外看时,发现母亲竟还站在那儿。母亲就这样站着,我摆摆手示意母亲回去,但她动都没动,我的泪水又一次泉涌而出。

指津

这段文字的优点在于叙事情节完整,中心较明确。不足之处在于叙事简单概括,事件单一,不够生动,缺少感染力,激发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 明确目的:

这节课,我们通过《母爱深深深几许》这篇练笔,初步接触穿插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初步明确在文章中运用穿插法的作用。(出示课题:母爱深深深几许——妙用穿插,摇曳多姿)

二. 授新与鉴赏

1. 训练一:穿插动作肖像,彰显主体。

学生观看老师表演,比较鉴别,初步感知。

指津

细致分解动作,选择恰当的动词,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动作过程,达到细致逼真的效果。

小组讨论

要求学生展开讨论运用以上方法将《母爱深深深几许》中母亲撑伞的动作细致分解。 学生讨论并描述后,引导学生抓住特定动作中的特定肖像,并对其进行放大特写。之后投影教师对准备的文字点评作结.

备案

我与母亲并肩走在街道上,下了一个早上的雪,地上已经很滑了,母亲穿着很大的雪地靴,每走一步都要用力踩地才能使身子保持平衡,她一只手轻轻的拥着我,另一只手却紧紧的握着伞,那把伞不住的向我倾侧,始终罩在我头上,并随着我的移动与风向不停地艰难的调节着角度,她那握着伞的手冻得已经很难准确地说出它的颜色了,那是一双怎样的手啊!苍老的,病态的,在风雪中显得毫无血色,乍一看就像这严寒中的枯树枝,指关节处的红肿触目惊心。

2. 训练二:穿插特定景物,营造意境。

观察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特定的景物在画面中的作用。并借助《母爱深深深几许》这篇文章引导学生找准穿插景物描写的位置。

实战演练

将学生分成三个大组分别给文章的三个位置穿插符合情境的景物描写。分组展示,学生点评。

小结

文章中穿插特定的自然景物,意境自然更动人。

3. 训练三:穿插适时回忆,激发情感。

播放视频,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为仿句说话蓄积情感。

游戏体验

引导学生回忆与《母爱深深深几许》这篇文章情境相吻合的记忆瞬间,完成“爱在旅途”的开火车游戏。

小结

引导学生探究在文章中穿插适时回忆的位置,并将点滴往事穿插到文章情感的高潮处。教师投影准备的文字并作结。

备案

我的心头一热,眼睛潮潮的,是呀,母亲的爱何曾离开,6岁时,她守了我24个小时,只为我高烧退后第一眼能看到她。9岁时,她抚摸着我因练琴而红肿的手指,一边掉泪一边批评我。11岁时,她带我去爬山,流了许多汗却鼓励我坚持到终点。我想起了,她的泪,她的笑,她的平凡,她的希望„„那后面好像都连着一个我。

三. 总结与生发

课堂总结:穿插法远不止以上三种,还可以在文中穿插合理的想象,内心的剖白,贴切的情理,动人的修辞等等。这节课我们只是撷取了穿插法中的三朵小浪花。

展板

母爱深深深几许

——妙用穿插,摇曳多姿

穿插动作肖像,彰显主体

穿插特定景物,营造意境

穿插适时回忆,激发情感

《打开“悬念”之门》教学设计

十堰市东风教育分局第七中学 邹文

【选点说明】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写作”提出如下明确规定:

1—2年级 “写话”:①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②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4年级“习作”:①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②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③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④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6年级“习作”:①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②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③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④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经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写作训练,进入中学后,学生对于简单的记叙文写作并不陌生,而且他们在小学时的作文经常得“高分”,不少同学对自己的作文还充满自信。但一个并不乐观的事实是——不少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只停留在把话说清楚,把事情写完整的层面,作文平铺直叙,缺乏吸引力;还有些学生作文习惯从头说来,缺乏谋篇布局的意识和技能。更不用说达成“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等目标。

根据省教研室规定的赛课选题范围及要求,结合中学生的写作实际状况,我把本次参赛课题定位为记叙文中的“悬念”方法学用,旨在让学生了解“悬念”概念及其艺术效果,掌握一些常见的“悬念”技法,进而激活、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搭建生活——“悬念”——作文之间的桥梁,使他们的文章尽量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策略说明】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好的文学作品无不在告诉人们该如何写作,学生的范文佳作更是我们开展作文教学的宝贵资源,及时发掘这当中的闪光元素,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指导与训练,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课程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引导他们掌握学习方法,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同时,强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这以过程中,“教师的教”要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应该让学生会学,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成效,并做到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在教学中采用如下策略:

1. 视频激趣,初知学习要点。

2. 佳作引路,落实训练要点。

3. 互动展示,达成训练目标。

我相信:打开“悬念”之门的同时,也定会帮助学生打开一扇从新的视角观察、表现生活的写作之门。

【过程设想】

1. 教学目标:

①明确“悬念”概念,体会“悬念”艺术的独特魅力。

②初步学会在作文中运用“悬念”技法,使文章引人入胜。

2.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在作文中运用“悬念”技法,使文章引人入胜。

3. 教学难点:

设置“悬念”做到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

4. 教学方式:

谈话——训练——展示。

5. 课时安排:

一课时。

6. 教学流程:

环节一:欣赏视频——识“悬念”。

①展示广告视频入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题解,明确“悬念”概念。

环节二:范例导向——悟“悬念”。

阅读学生习作《灯光里的爱》,学习“悬念”技法。

环节三:实战训练——写“悬念”。

①阅读学生习作《拐角处的眼神》,讨论、运用技法。

②运用“悬念”设置技法构思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

7. 板书设计

打开“悬念”之门

倒叙法

设疑法

误会法

叙事的小秘密

指教:荆州市江陵县实验中学 郑 芳

【选点说明】

在平时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梳理作为直描生活的叙事类作文,存以下三维度:“完整地叙述一件事”,“有感染力地叙述出一件事”,“有感染力地叙述出且能独具角度发掘呈现事情内在的价值”。如果说第一维度是初中中段学生写作叙事文已备的基础,倾向于认知与思辨的第三维度是初中高段和高中学生待备的能力,那么中间维度“有感染力地叙述一件事”便既是对叙事基本要素掌握的承接,又是对学生日后侧重事情理性认知后得体表述做好技巧储备的必需。本课立足第二维度,选取怎样避免行文平铺直叙来增强文章感染力作指导与训练,以期使学生达到从“把事情讲出”递进到“把事情讲好”的目的。

【策略说明】

依托相类文本,运用举三反一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面对大量的文本现象进行自主探究,得出有价值的写作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加一加、写一写两个活动,让学生获得实践层面的感知与内化,力求学会“文章从哪里开头”“文章在哪里出彩”两个要点,把叙事写得生动,写得出彩。

【教学过程】

导入:在叙事性的作文中,我们除了要把事情讲出来,讲得完整,讲得清楚,还要力求把事情讲好,讲得生动,讲得动情。那么,怎样把一件事情讲好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力求避免“流水账”似的平铺直叙。在这一方面,很多作家或优秀的作者都有他们的小窍门和“秘密武器”。今天,我们就来找一找这些小窍门,发现他们在叙事中的小秘密,为我们能“把事情讲好”提供一点帮助。

一、我的发现

【出示材料一】

羚羊木雕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妈妈说的羚羊是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那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给我的。他一直放在我的桌子角上„„

【出示材料二】

【出示材料三】

台 阶

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用三块青石板铺成。那石板多年前由我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那个石匠笑着为父亲托在肩膀上,说是能一口气背到家,不收石料钱„„

【出示材料三】

背 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看见„„

【教学小结】先点一笔,再叙几笔

【一试身手】在前面“点”一笔

那天中午,我吃完饭后,硬拉着妈妈陪我去买书。天边不知什么时候滚来了团团乌云,一霎时,天空就洒下了雨点。“快点呀!妈妈!”

我对妈妈叫道,而她则是不慌不忙的拿着伞,特意绕到了我的左边。

马路上的车辆犹如欢快的小溪奔流不止,一辆汽派的奥迪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赶紧跑到妈妈的左边去瞧瞧,却被妈妈一把拉到了右边。我调皮地溜到左边,妈妈赶紧又把握拉回了原位。

【温馨提示】“点”关键词

二、我的发现

【出示材料四】

背 影

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经历了千辛万苦,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为我买来了几个橘子。

【出示材料五】

背 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教学小结】分解几步,一步一笔

【一试身手】出示“学案材料”,学生尝试找到关键处,详写几笔。

【温馨提醒】“写” 关键处

三、教学总结

叙事有很多技巧,我们今天学了两招,一是“直事曲写”,一是“快事慢写”。发现了写文章“从哪里开头”“在哪里出彩”两个小秘密,叙事里还有很多小秘密等待我们去探究。

【板书设计】

先点一笔,再叙几笔——直事曲写

分解几步,一步一笔——快事慢写

【学案材料】

妈妈总是走左边 那天中午,我吃完饭后,硬拉着妈妈陪我去买书。天边不知什么

时候滚来了团团乌云,一霎时,天空就洒下了雨点。“快点呀!妈妈!”我对妈妈叫道,而她则是不慌不忙的拿着伞,特意绕到了我的左边。

马路上的车辆犹如欢快的小溪奔流不止,一辆汽派的奥迪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赶紧跑到妈妈的左边去瞧瞧,却被妈妈一把拉到了右边。我调皮地溜到左边,妈妈赶紧又把握拉回了原位。

到书店买完书后往回走,我不声不响地走到妈妈右侧,妈妈却不动声色地绕到左边,我不服气地说:“你怎么啦?我偏要走左边。”说着我又绕到了左边,妈妈一点也不生气,又一次把我拉回了右边。这时,妈妈的手机响了,在她接电话的当口,我趁机一闪身,躲到了妈妈的左边。就在那一瞬间,一辆汽车从我身旁飞驰而过,我吓得“哇”地大叫一声,脑袋里一片空白。妈妈一把把我拉回右边,对我说:“你就是犟,让你走右边,你偏不听!这多危险啊!”。

哦!原来是这样!妈妈把危险留给自己,是要把温暖、安全的右边留给我。

水像绢丝一般,又轻又细,听不见细细的响声,只觉得好像一种湿漉漉的烟雾,没有形状,轻柔地滋润着我的心。回到家中,我才发现,妈妈的左肩已湿了一大片,而我却滴水未沾。

歌词里的故事

作文训练:怎样具体生动地叙事

鄂州市梁子湖区太和中学 胡秦文

【选点说明】

一般来说,记事作文要掌握一些写作技巧:紧扣题眼、突出中心、完整叙事、环境渲染、生动描写、详略得当,但在一节课短短的45分钟内不可能全面铺开讲。所以,我选取了其中比较重要的两点:完整叙事和生动描写,希望在这方面做点探究。

【策略说明】

1. 我准备引导学生通过对《天堂里有没有车来车往》这首歌曲所表现的情景、事件进行再加工,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积累,调动他们的联想和想象,描述事件场景,饱满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从而领会如何具体生动地叙事。

2. 将叙事具体的方法细分为分解过程法、追问扩展法。用分解过程法来构建叙事的框架,用追问扩展法来将事情进一步具体化。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围绕记叙的六要素来叙事,学会对事件中的人物进行多角度的描写,学会使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初步掌握使文章精彩起来的方法。

3.因为切入的难度不深,加上只安排一节课的时间,所以本课以训练学生听、说为主,没有设计课堂练笔环节。

4.因为个人比较喜欢简洁实用的教学方式,所以刻意压缩了课件幻灯片张数,能不用的坚决舍弃,希望站在讲台的时间少一点,能更接近学生一点。也尝试从现有的幻灯片里发掘出更多的信息。

【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学会具体生动地叙事,初步掌握使文章精彩起来的方法。

教学重点:主要领悟、练习具体叙事的两个方法。

教学难点:(1)明确细致观察、展开联想和想象在作文中的重要性。

(2)掌握具体叙事的两个方法。

【过程设想】

一、引入课题:怎样具体生动地叙事。

投影:歌词里的故事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生活,生活是多姿多彩的,面对如此纷繁的生活,我们该如何拿起手中的笔,把它们形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以触动人们的心灵,从而昭示人生的真谛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写作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怎样具体生动地叙事。

二、过程简录:

1. 视频欣赏。播放《天堂里有没有车来车往》这首歌的视频材料。

师问:谁能告诉我歌曲里讲了怎样一件事?

(先引导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然后请一个学生来整体叙述,明确记叙中六要素的重要性。)

2. 技法指导。

投影:具体叙事的方法

(结合示例向学生详细讲解具体叙事的基本方法。分解过程法老师简单提示,让学生明

白如何用此法构建叙事框架;追问扩展法完全交给学生自己领悟,鼓励并引导他们多角度追问。通过这个环节为下面的练习做铺垫。)

3. 情景再现。展示歌词一。

师:这段歌词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但是正因为是歌词,所以很凝练。大家尤其要注意歌词中红色的字,能否调动你的生活积累,或发挥想象,运用我们刚刚学会的两个方法,把他们描述得具体一点呢?

(1. 让学生互相讨论,老师在下面观察讨论效果。遇见不激烈的小组,老师小声点拨,引导他们进入情景,想象当时画面,完成场景描写。

2. 因为这个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多点几名学生回答。回答时按分解过程的三步走。

3. 老师展示范例,然后引导学生品析其中的亮点,让学生领悟到修辞在生动叙事中的作用。)

4. 人物特写。展示歌词二。

师:谁能用一两句话说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孩?你是从哪些文字里知道的?

师:注意红色的字,这里的“送”就是请老师为她写。大家能运用追问扩展法描述一下小姑娘向“我”讨歌的情形吗?

(引导学生完成事件中主要人物神态、语言、动作描写。)

5. 强化渲染。展示歌词三。

师:从这段歌词中看,小姑娘是一个多么可怜的孩子!大家说说,她可怜在哪里? 学生可以归纳出三点:①自己在生日这天遭遇车祸,死了;②爸爸已经去世;③老师的歌没有等到。

(引导学生领会渲染手法的运用。因为这是一个专业名词,所以我设计了幻灯片展示其涵义。)

师:注意红色的字,假如真的有天堂存在,假如天使把小姑娘带到天上,远远看见爸爸真的在那里,大家能运用追问扩展法想象一下他们相见的情形吗?

(引导学生完成人物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注意调动学生情感。)

6. 作者情感。展示歌词四。

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创作这首歌的背景。

师:大家先看黑色的文字,想想“我”当时听到这个噩耗时会有什么反应?神色有哪些变化,心里怎样想,可能有什么动作。

(引导学生完成人物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师:大家再看红色的文字,想想“我”为什么要写这首歌?它寄托了“我”怎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领会叙事时必须要融入自己的真情,这样才能打动人。)

7. 课堂小结。

投影:生动叙事的方法

三、课外作业。

将这首歌还原成一个完整生动的故事吧。要大胆试试老师这节课教给你的方法哟。

凡景小事皆入文,最是细微能动情

——记叙文之选材指导 湖北省潜江市曹禺中学 余国艳

【选点说明】

读着孩子们因作文而作文的文章,这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作文,不禁让我思考:为什么孩子们的作文内容如此陈旧,时不时就发生“撞车”现象? 仔细推究原因,我认为是孩子们在作文的选材上出现了问题。如何让学生精选材料,写出有个性有生命力的文章呢?这个问题时时萦绕在我的心头。新课标中关于作文教学有明确的说明: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感想;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动笔,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仔细研读这两行文字,我发现,作文教学应该尊重学生个体,尊重学生的生活,应该从学生自己的见闻和体验中去选材,写自己在这个大千世界里亲身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这样学生才有自己真实的想法,才会有真情实感可言。正如巴金说的:“不是我会写作,而是我有感情。”每个学生明明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怎么会写出千篇一律的作文,怎么会写出言之无物,内容空洞,苍白无力,没有时代感的文章来,是因为孩子们提笔时,忽视了自己,没有发现自己,不敢展示自己,远离了文章的源

泉——生活,或更准确地说没有真正接触过生活。而一味的模仿那些所谓的满分作文,在这个习作过程中甚至泯灭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于是就写出了因作文而作文的那些没有生命力的文章。鉴于此,我的这节作文课,想就记叙文如何选材做点尝试,带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从中搜索一个个具体可感的生活故事、片段和细节来充实作文,其实校园无闲事,家庭有新闻,社会有热点,孩子间有生活,值得学生思考或者众说纷纭的话题应该是很多的。把作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走作文生活化的道路,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的写作素材自然会丰富起来。

【策略说明】

这节作文课我选择从讲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看一段视频《父亲》作为切入点进入课堂,让学生感悟、明白记叙文如何从生活中选材。在听故事,看视频的过程中,激发孩子们对爱、对感动的储备与联想,让他们悄悄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学生的见闻和体验开始参与到课堂上来。为了更进一步调动学生,再用一段优美的导入词激发学生仔细回忆那些令人感动的时刻,这时学生应该完全进入课堂,可能想起了自己的父母、老师、朋友,自己难忘的经历,自己感动的时刻,趁此机会,我马上让学生讲自己的故事。这就是让学生回到生活,从生活中广泛选取材料。正如《新课标》说写作要尊重学生的生活,写作时要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这是课标对选材提出的要求。所以我这样设计第一个环节,在课堂上就会生成很多很多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记叙文写作素材,并将其板书在黑板上。就是让学生留心生活,选材要真实..

一点。这个教学环节我主要运用情境教学法.....

,课堂从听故事、看视频切入,让学生自己去听,自己去看,就是让学生想起自己的生活,不知不觉走进情境中,把观察、感受、表达三者统一在特定的情境之中,就为学生创设了具体生动的语言环境,再让学生说说许许多多的感人故事。他们就会积极踊跃的发言,迫切想表达。这样,学生的感受,通过表述,变得更明确,更深刻。为了使学生体验得更细些,感受得更深些,我把说感动故事和抒写感动结合起来进行。让学生凭借具体的情境练习表达,促使他们把眼前的情境和语言融合起来。这样就自然形成一篇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了。

呈现出来的诸多素材我们不可能都涉及,哪些素材可以整合在一起,组合成一篇文章,并用两三句话说明组合的理由,这样自然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这个环节我采用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每四人为一组,围绕如何组合素材展开讨论,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又能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运用材料。其实组合素材的依据就是一个中心,就是让学生自己去领悟,明白围绕中心怎样选择典型的材料。有了素材,有了中心,学生应该可以写文章了,但是这样形成的文章内涵不够。所以第三个环节我设计从课本的例文出发,由朱自清的《背影》说开去,让学生感悟到关注动情,选材要细微一点,这个环节主要采用指导点拨法,让学生的视角细微一点,进行片段作文,演绎真情,这样就可以写出更有感染力的文章了。最后小结课堂,把核心内容再给学生演示一遍,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希望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养成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材,写真人真事,抒真情真感的写作习惯。选材真实一点,典型一点,细微一点。感悟深刻一点,就能写出真实优美而又深刻的文章来。

教学过程中使用PPt 课件教学,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调动学生情绪,便于学生快速进入教学设置的具体情境,更好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体味、探究、赏析、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写作记叙文的三种选材意识:留心生活,写真实的事;围绕中心,写典型的事;倾注情感,写细微的事。

2、通过讲述和书写“身边的感动”的写作实践,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体味和感悟记叙文精选材料的方法,并能运用于写作实践中。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赏析法

课时建议:一课时

教学对象:八年级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过程设想】

一、点点滴滴涌心头

1、聊天式导入

2、看视频《父亲》

3、学生绘讲故事(板书故事小标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采用聊天式导入,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惧感;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本课教学创设浓郁的情感氛围;通过让学生讲述自己经历的和看见的一些的感人的故事,将他们的目光牵引到自己的生活,初步感受生活处处有素材,明白生活就是我们写作的源泉,写作即生活,树立记叙文的选材意识——留心生活,让选材真实一点。 二、慧眼识得串串珠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1、诸多素材我们不可能都涉及,哪些素材可以联系在一起,组合成一篇文章?

2、请用两三句话说明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组合,你的依据是什么?

3、请给你组合的材料拟写一个小标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将自己讲述的故事进行组合,先用一两句话概括组合材料的内容,再讲明组合的理由。让学生明白如何从生活精选材料指向一个中心的方法,树立记叙文的选材意识——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

三、最是细微能动情

课本例文鉴赏:

朱自清《背影》———望父买橘的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要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

着上面,两脚再向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现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作者不施浓墨,不用重彩,只是记写了当时父亲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重点描绘过铁道的情景,怎样走去,怎样探身,怎样爬月台,攀上攀下,移脚微倾,都细细的如实写下,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的情景。

【设计意图】此环节采用指导点拨法,通过对朱自清《背影》的片断鉴赏,引导学生体味:选材要小一点,写得细腻一点,这样的文章更有感染力。

四、清泉淙淙淌笔尖

师生同写“身边的感动”,然后相互评析,交流,谈感受。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写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只要我们留心生活,写真实的事情,写细小的事情,扣住一个中心,调动内心的情感,我们也可以写出漂亮的文章,从而消除或者淡化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并且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谈心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选材意识,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五、回首课堂三两语

小结课堂,让学生明确在这节课的收获。

凡景小事皆入文,最是细微能动情。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美丽无比的大千世界为我们提供

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细心就能发现,用情就能感动,用心就能感悟。希望通过这节课学习,同学们能明白,“生活即文章”,“文章就是艺术地浓缩地表现生活”只要我们留心生活,选材真实..一点;围绕中心,选材典型..一点;关注动情,选材细微..

一点。就一定能让你的文章真情飞扬,魅力无穷!最后祝同学们作文精彩,生活更精彩!

五、板书设计:

凡景小事皆入文,最是细微能动情

——记叙文之选材

叙事以后巧“点睛”

孝感市孝南区西湖中学 胡乔敏

【选点说明】

1、教学现状分析: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现在的语文教学,却重视阅读而轻写作,许多老师教语文,阅读课文一篇一篇专门设计;写作指导上则比较随意,很少专门为此备课,也缺少整体计划和系统的训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能力。”如何调动学生有限的生活体验和阅读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能力,是我们当前身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叙事作文又称记事作文,在作文类别里因为贴近生活实际,而被是认为是较简单的一种作文体裁。它是写作训练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种文体。

初中生经过小学的作文训练,对叙事作文已经有了一个基本认识,但由于学习能力、语言积累和语文素养不同,学生写作能力往往存在良莠不齐。作为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写这类文章时,过于偏向“叙”、“记”,比如注重叙事的顺序,注重叙事曲折,注重细节的描写等等,而忽视了事情中流露的情感或蕴含的思想和哲理。

如果将一篇文章比如为一个鲜活的人,那么“叙”和“记”的内容就好比是骨架,“思”、

“情”、“议”好比是灵魂,缺少了灵魂,就只剩下干枯的骨架,没有了生命力和吸引力。 “赘字冗词不能有,点睛之笔不可无。”如果在充分叙述的基础上,用简明扼要的抒情、议论句,一语破的,揭示主旨,升华主题,暗示全文的脉络层次,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感悟,就能让读者对文章的中心和主旨一目了然,并引起深思和体味。

2、教学定位: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竭”。对初中生来讲,虽然生活的经历不算丰富,社会体验较少,但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他们对世界对社会对自己已经有了最基本的认识,已经具备理性思考的能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范围、观察视角、观察兴趣,他们也能从这些生活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家庭的温暖、师生朋友之间的情意。如果把这些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融汇到习作中去,自然就能胜人一筹。

鉴于我们写作教学和学生写作能力的现状,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了“叙事以后如何用议论抒情为文章点睛”上。 “画龙点睛”本出唐代画坛典故,是指先画好龙身,然后在眼眶里点上眼珠,龙立即活起来,从墙上腾空而起。作文中的画龙点睛,是一种比喻说法,就是在关键地方用上精辟的语句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点睛之笔就是文章的立意,“千古文章意为高”,“意犹帅也”,古人的这些论述,道明了立意的重要性。它是文章主旨的聚焦,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是感染和激励读者的源泉。一篇文章在叙事之后,如果有一两句光芒四射,感情浓郁,哲理深厚的点睛之笔,文章就会显得生动有力。

记叙文中的画龙点睛,一般是通过议论或抒情来实现的。例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写了一次“我”和小伙伴爬悬崖的经历,文末用议论句子表达出遇到困难时将困难分解,先克服小困难,然后逐步战胜大困难的主题。又如《故乡的芦苇》中文末抒情点睛句,成为了文章最浓墨重彩的一句,升华了文章中心,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策略说明】

调动阅读积累。语文教材是最好的学习资源,其中有许多优秀的篇章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借鉴。这节课,我选取了鄂教版语文教材《故乡的芦苇》《走一步,再走一步》两个名篇作为学习的范本和依托,这是学生学过的非常熟悉的课文,我让学生从中找出其点睛句,并谈谈自己的感悟。选取的几则课外材料,有的是家庭生活情感体验的,有的是校园生活理性思维的,有的是社会热点表达感悟的。这些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也能调动起学生的阅读积累,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鼓励真情实感。特级语文教师管建刚老师说过:“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有一座写作的金矿”。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情是文章的灵魂,抒写真情实感是一篇作文自成高格的关键因素。所以这节课我鼓励学生依据已有材料自由表达,充分说出自己的真实感悟,尽情交流各自所得。

培养理性思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孙绍振先生说:“抒情文章,不能完全靠感情的倾泻。感情是无序的,只有以智性逻辑梳理,才能化无序为有序”。作文的思辨水平是凸显文章思想力的重要标志。结尾处的点睛之笔,最能体现学生的思辨水平。所以,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对课内外材料学习讨论的基础上进行领悟和提炼:点睛之笔有哪些方法或值得注意的方面?以此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训练语言表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强调要重视学生的语言运用实践。作者的理性思考和情感抒发,最终都要通过语言文字呈现给读者。所以这节课大力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多方开展听说读写的训练。尤其突出写的要求,体现了写作教学的特征。在进行练笔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领悟:语言表达可以有不同的风格,可以合理使用修辞手法,句式也可富于变化。

光下脸上的汗珠,闪着晶莹的光。看着他雄健的身姿,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一圈,两圈,四圈„„胜利的终点就在前方。然而,在一个弯道处,他突然减速,似乎低低地哼了一声,继而痛苦地皱着眉头,歪下了身子。他,还是跌倒了!

他斜躺在地上,用力地捶打着受伤的小腿,似乎在埋怨腿的不争气!

同学们着急了,有的高喊:加油、加油!有的则心疼他,大声说:算了吧,不跑了,保护伤腿更重要!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就在大家都认为他已经放弃了的时候,突然,他艰难地用手撑起身子,动作缓慢又坚定地站起来了,大吼一声,跌跌撞撞地渐渐放开了脚步!在全场雷动的掌声中,以不可思议的快速度向终点跑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好好活着》

自从祖父卧病在床,祖母就没有离开病房半步。几乎是衣不解带,食不安寝地照料着。后辈们都劝祖母注意休息,可老人执意不肯,说:“老头子需要我呀!”

祖父未病时,每天清早就和祖母结伴去公园锻炼,然后一同买菜回家,准备一家人一天的饭菜。祖父爱听戏,每逢有闲就站在门前的那颗大树下唱上几句,这时祖母就会搬把椅子,坐在一旁做起自己手中的活。

有时祖父安静地坐在门口晒太阳,祖母却每隔十来分钟就要大声唤一声 “老头子!”。祖父听见了,会应一声“哎”。祖母就仍旧低了头,做她的针线活。有时祖父不应,祖母就会急,迈着细碎的步,走出门去看。看到祖父正好好的在太阳下打着盹,祖母就孩子般地笑嗔“这个死老头子”。

祖父患病多时,终于在上个月走了,临终前拉着祖母的手,想对祖母说些什么,祖母掩住悲恸忙微笑着应道:“老头子,我知道。”

祖父下葬的那天,全家人都哭得很伤心,祖母却没有哭,显得很平静。只是在人后,总是默默地摩挲着祖父生前的那本记事本。

很长的时间,我对祖母都很怨恨:那么亲近的人去世,祖母怎么能那样无动于衷呢?直到有一天,我发现祖父记事本上夹着的那张卡片,上面有着祖父遒劲的字迹——“好好活着!”。联想到祖父去世前的想对祖母说的那句话,那一刻,我明白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六:《“孝感好人”鲁锋》

鲁锋,孝感市义工联合会秘书长。妻子曾经身患重病。2003年,在带领妻子四处求医的过程中, 他“看到了太多因为血源不够而延误治疗的病人,也感到了生命的脆弱!”也就在这一年,鲁锋作出了让家人和朋友吃惊的决定:加入无偿献血的队伍,用自己的鲜血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孝感市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了。2007年3月,“无偿献血志愿者鲁锋全省巡回献血宣传活动”启动。短短一年时间里,他自费走遍了省内12个地级市。从此,他的名字随着无偿献血传递的真情在荆楚大地广为传播。如今,孝感市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成员数量已从当初的几人发展到600多人,并且还在不断壮大。

鲁锋在无偿献血的同时,也不放过任何帮助别人的机会:为云梦连体婴儿筹集手术费,走访慰问孤寡老人,关注留守儿童,开展助学活动„„如今,他的无偿献血证已记满27本。参加无偿献血10多年来,已累计捐献鲜血64次,折合全血累计72600ml ,这相当于将他全身的血换了9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由赏课内文章中点睛之笔的感性认识,到学课外材料中点睛之法的理性思考,最后将所学用于实践,为叙事材料写上点睛之句,这是对方法的实践和提升。无论是对课内

点睛之笔的欣赏,还是对课外材料点睛之笔的评点,抑或是对尝试点睛之句的展示,都交由学生进行,学生赏评,学生答问,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五、总结

依据表达意图来完善叙事

——“记我与父母之间的事”的写作训练

武汉二中广雅中学 李雪梅

【选点说明】

叙事类作文,应该说是学生写得最多、练得最久的一种作文体裁。但实际上,在批改学生的叙事类作文时,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学生作文往往是想到哪写到哪,洋洋洒洒几百字,不明白自己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叙事。而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也是过多地强调写事方法的指导,而忽略了引导学生明确写作的目的——为什么要叙事,即表达一定的认识、思考和感悟。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明确要求“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我将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表达意图来完善叙事,而具体的写作训练则确定为学生都有体会和感悟的“我与父母之间的事”。

【策略说明】

1、 引导理性的思考。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梯度地通过提问、追问引导学生站在一定的

高度来理性思考“事”的概念、特征以及叙事的目的和意义,这是让学生学会“写事”的前提。开阔的视野,高远的境界,往往让人更容易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从而会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2、 借用熟悉的生活。对于学生来说,没有比父母更熟悉更亲近的人了,让学生讲述发生在

自己和父母间的事,以此为载体,进而明确叙述事件与突出表达意图的关系,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注重方法的引导。明确了表达意图,怎样完善叙事,是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让学

生明确完善叙事需要借助写作方法,我选取了课本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品析、体会叙事方法是如何凸显意图的。然后让学生依据自己的表达意图灵活选取叙事方法来进行片段训练。

4、 强化小组的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在学生实战训练中,

强化小组评议,以小组为单位推选出优秀习作进行全班交流。通过不同形式和范围的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过程设想】

教学目标:

1、 明确事的一般性特征。

2、 依据表达意图完善叙事。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依据表达意图完善叙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通过讲述学生作文中常出现的问题来引入课题。

二、 什么是事?

提问:首先,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事?

引导:你能告诉我昨天你父母为你做了件什么事吗?

明确:狭义理解——人的活动。

三、事有什么特征?

提问:你愿意告诉我,最近在你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件事吗?

明确:事情含有一些基本要素——时间、空间,起因、经过、结果。

四、为什么要叙事?

明确:叙事是有明确的表达意图的。我们之所以要叙事,是因为这件事中蕴含着某种道理,让我们思考,给我们启发,使我们感动。

所以,我们在叙事时,除了交待清楚事情的时空要素、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基 本要素之外,最为关键的是要明确这件事的表达意图是什么,即包含着什么样的道理、意义和情感。

提问:那你们能否用简洁的语言再讲讲发生在你与父母之间的最有交流价值的事?讲述时明确告诉我这件事的意图是什么,事件让我们有哪些感悟、认识和思考。

(PPT 呈现:我与父母之间那件最值得铭记的事 ,

我想表达的意图 )

五、 如何依据表达意图完善叙事?

1、我们怎样通过完美的叙事,把我们要表达的意图鲜明地呈现出来呢?

方法指导:(PPT 呈现)

细致刻画 对比衬托 借景抒情 叙议结合 插叙

2、 学生写作、互评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写作意图,灵活选用叙事方法,完善叙事。

写作要求:我的表达意图:

主要事件:

精彩片段:

叙事方法:

3、 交流点评

投影学生习作,学生点评、老师点评

六、 结束语

我们在爸爸妈妈的关爱中成长,每天都要接触不同的人、经历不同的事。所有的事,都 是我们成长的营养,让我们关注发生在我们周围每一件事情的每一个细小环节,让我们体会每一件事蕴含的意义,让我们在完美叙事中明白更多的人生道理,感受更多的人间真情。

七、板书设计

依据表达意图来完善叙事

1、什么是事? ——人的活动

2、事有什么特征? ——时间、空间、起因、经过、结果

3、为什么要叙事? ——明确的表达意图

4、如何依据表达意图完善叙事?——叙事方法:细致刻画 对比衬托 借景抒情 叙议结合 插叙

——写作训练:《记我与父母之间的事》

记事如何以情动人

武昌水果湖 魏毅琼

【选点说明】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中学语文新课标着重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然而,在记叙文写作中,学生作文存在着叙事时平铺直叙,缺少细致描写;单调平淡,没有感情渗透;表达时通篇叙述,文章淡乎寡味等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本节作文指导课,老师引导学生掌握化虚为实、放大细节、抒议结合等方法在作文中写出真情实感,从而达到让学生在写作时能够以情动人的目的。

【策略说明】

要求学生作文有真情实感,我们老师的作文教学就必须做到触动学生心灵之弦,那么,我们在一节作文指导课中又如何做到以情动人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

个方面入手:

一、比较文段、了解方法

写作源于生活,学生作文更需要热情,而这种热情的培养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的命题要围绕学生最关心、最熟悉的内容来确定,这样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教师只有真正为学生排忧解难、牵线搭桥,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冲动。我设计的“看一看”环节,主要是通过观看一段沙画表演,让学生感受沙画中的透着的熟悉的却被我们忽视的感人的情节,让学生动情。引导学生认识到: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能打动读者。从而导入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记事如何以情动人。

二、补写文段、揣摩方法

如何让学生在记叙的过程中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如何让学生将胸中之情化为文中之情呢?我设计的“比一比”环节,主要展现给学生的是同一主题的两个作文片段。其中【片段一】抽象、空洞,【片段二】具体、生动。让学生比较两个片段哪个片段写得好,并说明理由。通过对比,了解记事以情动人可以运用化虚为实、放大细节、抒议结合等方式。出示叙事散文《藏羚羊跪拜》,其中有两处被删除,让学生依据上下文的内容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补写被删除的情节,通过补写,揣摩、掌握记事以情动人的方法。

三、片段练习,运用方法

我设计的“写一写”环节,主要是投影“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的两个画面,让学生联系自身体验和感受进行片段练习。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过程设想】

一、 看一看

欣赏沙画, 边看边思考:令你印象最深、最触动你心灵的是什么?

二、 说一说

是什么触动了你的心灵?

三、 比一比

比较【1】、【2】两个作文片段,哪一篇写得好?为什么?

四、 议一议

阅读《藏羚羊跪拜》,其中A 、B 两处被删除,请同学们任选一处根据上下文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补写A 处或B 处的情节。看看谁写得最感人。

五、 写一写

截取“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的两幅图画,学生看图,从中选取一幅,联系自身体验和感受,展开联想,写一个100字左右的片段。

六、 评一评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作品,每组推选一名优秀代表在全班交流。

【作业设计】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有哪些?请记录下来。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父亲看着地上来回忙碌的蚂蚁,不由叹道:“唉,可怜的蚂蚁啊! ”“蚂蚁来回地搬运食物,让自己‘丰衣足食’,这样的忙碌和勤劳难道有什么不好吗? ”孩子问。“在我们看来,蚂蚁是勤劳的,但蚂蚁的忙碌,不是勤劳。”“蚂蚁为了贮存更多的食物,不停地奔忙,难道这不是勤劳吗? ”“不是勤劳,而是猜疑,”父亲说,“蚂蚁生性多疑。它们把食物搬进洞里后,总是不放心,生怕别的蚂蚁偷了去、抢了去,于是,又折腾着把刚搬进洞里的食物搬出来,搬进另一个洞里。它就不断地转运着食物,转运到新的洞穴、新的地点。所以,我们看到的蚂蚁,总是在路上奔忙,似乎是一个勤劳的使者,但实际上是一个被自己的猜疑心绑架的囚犯,一个终生服苦役的囚犯。”

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写一篇记叙文,表达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


相关作文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作文3500字
  • 首页课件教案试题视频问答分类 阿呆网>初二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获奖说课稿 2010-12-04 00:00 浏览次数:290 人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此次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孟子〉两章>中的 ...

  • 舟曲县教育局教研室2016年工作计划作文1500字
  • 1 舟曲县教育局教研室2016年工作计划 一.上半年工作 (一)一.二月份 1. 全面总结2015年工作. 2. 安排部署2016年工作. (二)三月份 1. 组织开展全国初中学生数学联赛. 2. 组织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网上晒课.优课评选活动. 3. 组织参加第一期全 ...

  • 材料作文审题训练二作文8000字
  • 材料作文审题训练二 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远洋的航船在舱底放上"压舱石",为了能在汪洋大海中航行得更加平稳. 运动员训练时在腿上绑上沙袋,为了能在比赛时跑得更快.跳得更远. 登山者背上沉重的登山器械,是为了能从容应对恶劣天气和突发状况,最终可以胜利登顶. „„ 成长的道 ...

  • 付出就会有收获作文1000字
  • 付出就会有收获.通过自己的努力,我所教的语文成绩连续几年在全乡统考.抽考.竞赛中名列前茅.及格率100%,优秀率90%.自己辛勤的工作,得到了师生的认可,家长的认可,领导的认可.积极参加优质课 2011年12月执教的<陶罐和铁罐>获区级优质课奖:2013年10月执教的<雷雨> ...

  • 口语交际训练:我也追"星"初中语文教案作文1400字
  • 授 课 人:余其松 授课班级:七年级1班 授课时间:2005年4月6日(星期三)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使用恰当的动作表情,辅助表达 资源准备:因教室条件制约,不使用多媒体设备 教学设想: 我校参与<学生良好的语言交际素养的培养与交际能力评价和检测方法>研究,为配合课题研究,初中语文组教研活 ...

  • 岁月如歌教案作文1400字
  • <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教案 榆中县新营中学 丁建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三年来有关学习.生活等各种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让学生重温初中生活的欢乐与美好,在交流中锻炼写作.口语交际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在活动中培养.锻炼学生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情感和意愿的能力. ...

  • [埃菲尔铁塔沉思] 教案作文3500字
  •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埃菲尔铁塔沉思>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现代散文中"虚"与"实"的关系,掌握由"实"入"虚"的阅读散文的技巧. 2.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品味文中富有 ...

  • [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教案作文1500字
  • 话题作文: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 一.作文教学目标: 1.总结初中以来的学习.生活的得失,为投入中考复习和今后更高一段的学习鼓劲. 2.读写结合,让学生在读文赏文评文上获取写作的技巧与经验,提高写作能力. 3.让学生通过本次习作,学会用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正视生活中的苦与乐,学会享受生活. 二.学 ...

  • 雨的诉说初中语文教案作文0字
  • 本课在第18-20页.这是第一单元的主题活动,结合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辅助诗歌的学习与理解.诗作将"雨"拟人化,以第一人称"我"的口气,向学生娓娓道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投入探究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景物.事物的习惯,学会 ...

  • [青春随想]优质课教案作文3800字
  •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多侧面了解青春,进一步感受青春的活力.青春的朝气.青春的奋斗,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学习活动中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3.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4.把握青春脉搏,珍惜青春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