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一作文作文13100字

五年级作文

毛概一作文

1、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认识及其现实意义

3、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改造关系

4、如何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所取得的理论成果

5、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6,当代中国国情与中国梦

答案一: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

历史进程简述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道。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

(3)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核心主题,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4)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战略思想。

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补充:1.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优秀文化和中国社会实际,为它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和肥沃的实践土壤。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集中体现。要充分认识学习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意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依然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答案二: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认识及其现实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就是以农村包围城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不同于欧洲革命,也不同于苏联革命道路,这是由近代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中国革命胜利的必由之路。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原因和条件: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大革命影响下的良好群众基础;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革命根据地是革命的战略阵地。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正确认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把中国革命的斗争经验总结为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指出只要正确认识了这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全部正确地理解了中国革命。

1统一战线:如何与中国社会其他社会阶级、阶层、政党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政治联盟。

2武装斗争:中国缺失合法斗争的政治环境,因此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革命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

3党的建设:中国革命的胜利关键是党的领导,因此,党必须不断加强自己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历史意义

建立民主政权

首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数千年来,中国的历史是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近百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又凭借坚船利炮,把中国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但是却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为了自由、民主、独立和统一整整奋斗了一个世纪,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从此,劳动人民成了新中国的主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

国际影响

其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使帝国主义殖民制度遭到一次致命的打击,从而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中国从帝国主义统治的后方基地变成了反帝斗争的前哨阵地,大大增强了世界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力量。中国革命的胜利,大大激励了许多类似中国这样遭到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剥削压迫的国家的人民,增强了他们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它对国际局势的发展和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也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推翻三座大山

最后,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但都未能取得革命的成功。只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中国人民才顺利地推翻了三座大山在旧中国的统治。由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被公认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同志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思想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所形成的这些基本结论,成为中国人民的巨大精神财富。

答案六:中国梦参考答案!

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梦是新任领袖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有梦想,有追求并没有错,但是如何实现梦想,如何实现追求则值得研究。 历任领袖在执政六十多年的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缺少过梦想,60年前的梦想是赶英超美,50年前的梦想是解放全人类,40年前的梦想是四个现代化,30年前的梦想是致富,20年前的梦想是小康,10年前的梦想是和谐。从历史可以看到,梦想越宏观,越不切实际,则越不可能实现,不但不能实现,而

且会给人民带来灾难,改革开放前的梦想显然比改革开放的梦想更宏大,但历次政治. 运动让人民蒙受苦难,国家经济陷入崩溃。 中国梦的梦想提出了民族复兴,谈到复兴则应该研究民族是如何衰落的,近代以来,中国全面落后于世界,鸦片战争的失败可以将原因归于对方的船坚炮利,但甲午海战的全军覆没则是在装备领先于对手的情况下失败的,残酷的现实告诉国人,中国除了在科学技术方面落后以外,根本的落后是政治制度的落后,民间的仁人志士首先认识到了这一点,但遭到了慈禧为首的当局的拒绝,百日维新的失败使国家失去了第一次复兴的时机,等慈禧等权贵领悟过来,试图重走君主立宪的道路时,历史已不给机会,辛亥革命的枪声彻底终结了沿袭千年的封建专制。 五四运动所提出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标志着国家的制度转型已经成为全民共识,但国共两党的先后崛起及相互争执以及日军侵华导致国家的民主化进程长期停顿甚至导退。 新政权结束了多年的战争,但尽管制订了宪法,却几乎没有被尊重过,历次政治. 运动几乎使所有的人都成为受害者,文革中连在任的国家主席高举宪法都不能保护自己,一个忽视宪政的决策者最终成为受害者。 改革开放以后,拨乱反正,人心思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口号深入人心,但一场本可和平解决的政治事件终结了即将启动的政治体制改革。党的领导被过度强调,而宪政步伐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已达二十多年。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梦所提出的民族的复兴只有通过制度的转型才能够达成,全面的彻底的政治体制改革已是民间的共识,邓当年也指出,经济领域的改革只是第一步,政治体制的改革才是根本,如果政治体制的改革不成功,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也有可能失去。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所取得的成就正在被落后的体制所造成的巨大腐败所侵蚀。 正如习主席所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广大的人民迫切期待体制改革,通过制度的设计来消灭腐败,希望新一届班子能听到人民的呼声,不辜负历史和人民的期待

中国梦 题目答案二

1. 什么是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2] 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2.怎么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相应地,“中国梦”也呈现出这个阶段的诸多重要时代特征。 3.提出中国梦的重大意义? “中国梦”具有最大限度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凝聚人心的伟力,无论面对多少挑战、多大困难,始终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智慧为底蕴,给人以希望、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 成就“中国梦”,既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也是中国人民开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伟大历程 4.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从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 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 中国梦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程似锦 5.实现中国梦,需要坚持“五个有”:有路、有魂、有底、有人、有备。 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升华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标志着中华文明格局开启了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

发展的更高阶段演进的新里程。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文明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毛概一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及其重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反思了我国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论述,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概括和发展。

二、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它突破了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都是受生产力状况所制约的,它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但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本身。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都只能根据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来确定。也就是说,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要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其次,它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所谓市场经济即资本主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束缚,使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市场为取向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再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原理。诚然,经典作家没有明确使用过“社会主义本质” 这个概念,但它们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时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预示,未来社会将“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力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12]不难看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同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最高价值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这个奋斗目标。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这又一次证明邓小平理论在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三、总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大的理论成果之一,它从最高的层次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根本问题,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切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答案3、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是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结合我国实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所提出的不同的政策。它们是中国社会发展经历的两

个不可或缺的阶段。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结束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制定并实行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也对个体手工业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另外,在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同时,党和政府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到1956年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中国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从此开始了。

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国内外新形势新问题的时候提出来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科学地分析国内国际发展的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率领人民踏上了新时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史征程。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社会主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的改革。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而经济体制的改革是重点。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必须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社会主义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但在改革的性质问题上,则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30多年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是相互区别的,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联系。

事实上,社会主义改造是在工业化进程中被提上议事日程并开始启动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创造了前提。在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离开社会主义改造不行,离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更不行。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方向和环节,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这一目标,与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方向是基本一致的。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区别: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它们之间同时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

后相继、不可缺少的环节。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同样的,没有社会主义改革,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

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革纠正社会主义改造遗留的一些问题,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能因为改造过程中出现的某些不足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继承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积极成果,也得妥善解决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问题。无论是改造还是改革,都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二者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它们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虽然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表面特征存在差异,但两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的大胆探索,其根本性质是相同的。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是同等重要的。两者一脉相承,相辅形成,缺一不可。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应该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 答案四:如何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所取得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及其经验,是十分丰富的,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明确提出马列主义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以苏联和别国经验为鉴戒,走自己的路。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指出:“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各国应有所不同。在中国,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又说“ 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的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对于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这是毛泽东同志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冲破对苏联模式的迷信,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体现了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要立足于本国,学习外国,中外结合,走自己的路的明确态度。在更高的层面上提出了全方位借鉴学习别国的长处,更主要的是寻求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即走自己的路的要求。可见,经过一段时间的总结和探索,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走什么路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

第二,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早在1945年4月,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他强调,在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中国共产党要实行土地改革,发展现代工业,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在这里,毛泽东同志就已经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衡量党的政策作用大小的标准。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又指出,要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学会管理城市,在城市工作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56年1月的最高国务会议匕,又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

生产力”。随后在党的八大决议中又提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进快把 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957年2月,还提出“ 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以上这些基本思想,不仅在理论上是正确的,而且在实践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实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第三,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这也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围绕这个方针,提出要处理好涉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十个方面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 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就是把国内和国外的、党内和党外的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指出“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的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 仍然要做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总之, 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 国建设成为—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毛泽东同志提出这一基本思想的依据就是紧紧抓住 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十分落后,生产力不发达的实际,为完成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任务,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这是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重要成果之一。

第四,提出了经济建设的一些基本方针和 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是明确提出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方针。这不是简单地把原来的重、轻、农的颠倒,而是突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这既是 国的国情决定的,也是实现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重要步骤,并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二是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问题。指出,“工业化道路,可以和苏联有些不同”同时坚持社会革命与技术革命并举,农、轻、重并举,两条腿走路的经济建设方针:三是在经济建设上,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四是在经济建设发展战略问题上,毛泽东在1955年10月的七届六中全会上说,将来的趋势如何? 趋势就是:大约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约在50年到75年的时间内,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可以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形成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思想雏形。1964年1月,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周恩来同志在三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 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的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 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这就比较完整的概括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早在1957年3月,毛泽东还指出,没有生产就没有生活,没有多的生产就没有好的生活。要多少年呢? 看大概要100年吧。分几步走,大概有十几年要稍微好一点;有二三十年就更好一点:有个五十年可以勉强象个样子;有100年那就了不起了,那就和现在大不相同了。显然,毛泽东没有明确提出“三步走”的概念,没有作为国家的大政方针确定下来,但“几步走”的发展战略设想成为邓小平同志的i00年不动摇,到下个世纪中叶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基础。

第五,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想。一是针对斯大林在一个长时间里不承认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观点。但可以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部分加以解决。这实质就是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先导。二是针对当时高度集中的体制,地方和企业没有自主权的情况,提出了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毛泽东指出“应当在巩固中央的统—领导的前提下,扩大点地方自主权利,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他们办更多的事情。”只有中央一个积极性不行,要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而且强调要特别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多给企业点自主权。三是提出了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问题,提出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四是提出了可以搞国营经济,也可以搞私营经济,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新经济政策”。针对八大以后国内自由市场活跃,个体工商户增加,既繁荣了市场,又满足了人民生活,对国家和个人都带来了利益和便利。但有些夫妻店,私营工厂出于政治上的压力,不敢公开经营的情况,毛泽东明确表示要让他们到地上来,合法化,而且可以雇工,开私营大厂,华侨可以投资,100年都不要没收。五是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根据毛泽东的意见,陈云总结出了在工商业生产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作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的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是补充。

第六,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其它一些独创性的探索。一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意义重大。二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概念。毛泽东认为,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相联系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相联系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他主张商品经济要搞的长久一点好。三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在坚持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的同时,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明确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四是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问题。五是初步提出了对外开发和一国两制的基本思想。六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等等。以上是毛泽东为寻求一条有别于苏联、符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不懈努力。这种探索所取得的思想成果及其积累的实践成果,为后来形成比较系统和比较成熟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答案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认识和理解

科学含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就社会性质而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就发展程度而言,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主要表现 从总体上看:

经济上: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

文化上:科学技术水平与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

政治上: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

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起,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我国基本实现为止,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这种长期性,是由历史前提、现实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决定的。

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2.我国现实的国情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3.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现实状态,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实现这个历史过程中的一系列转变,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主要矛盾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多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根本任务

立足基本国情,面对主要矛盾,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基本路线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

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中共十七大,对基本路线做了补充:由原来的“富强、民主、文明”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基本纲领 经济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政治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清廉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文化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社会纲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生态文明纲领:就是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从源头扭转环境恶化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毛概一作文

1、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认识及其现实意义

3、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改造关系

4、如何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所取得的理论成果

5、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6,当代中国国情与中国梦

答案一: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

历史进程简述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道。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

(3)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核心主题,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4)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战略思想。

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补充:1.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优秀文化和中国社会实际,为它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和肥沃的实践土壤。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集中体现。要充分认识学习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意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依然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答案二: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认识及其现实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就是以农村包围城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不同于欧洲革命,也不同于苏联革命道路,这是由近代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中国革命胜利的必由之路。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原因和条件: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大革命影响下的良好群众基础;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革命根据地是革命的战略阵地。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正确认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把中国革命的斗争经验总结为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指出只要正确认识了这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全部正确地理解了中国革命。

1统一战线:如何与中国社会其他社会阶级、阶层、政党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政治联盟。

2武装斗争:中国缺失合法斗争的政治环境,因此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革命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

3党的建设:中国革命的胜利关键是党的领导,因此,党必须不断加强自己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历史意义

建立民主政权

首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数千年来,中国的历史是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近百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又凭借坚船利炮,把中国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但是却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为了自由、民主、独立和统一整整奋斗了一个世纪,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从此,劳动人民成了新中国的主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

国际影响

其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使帝国主义殖民制度遭到一次致命的打击,从而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中国从帝国主义统治的后方基地变成了反帝斗争的前哨阵地,大大增强了世界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力量。中国革命的胜利,大大激励了许多类似中国这样遭到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剥削压迫的国家的人民,增强了他们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它对国际局势的发展和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也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推翻三座大山

最后,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但都未能取得革命的成功。只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中国人民才顺利地推翻了三座大山在旧中国的统治。由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被公认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同志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思想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所形成的这些基本结论,成为中国人民的巨大精神财富。

答案六:中国梦参考答案!

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梦是新任领袖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有梦想,有追求并没有错,但是如何实现梦想,如何实现追求则值得研究。 历任领袖在执政六十多年的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缺少过梦想,60年前的梦想是赶英超美,50年前的梦想是解放全人类,40年前的梦想是四个现代化,30年前的梦想是致富,20年前的梦想是小康,10年前的梦想是和谐。从历史可以看到,梦想越宏观,越不切实际,则越不可能实现,不但不能实现,而

且会给人民带来灾难,改革开放前的梦想显然比改革开放的梦想更宏大,但历次政治. 运动让人民蒙受苦难,国家经济陷入崩溃。 中国梦的梦想提出了民族复兴,谈到复兴则应该研究民族是如何衰落的,近代以来,中国全面落后于世界,鸦片战争的失败可以将原因归于对方的船坚炮利,但甲午海战的全军覆没则是在装备领先于对手的情况下失败的,残酷的现实告诉国人,中国除了在科学技术方面落后以外,根本的落后是政治制度的落后,民间的仁人志士首先认识到了这一点,但遭到了慈禧为首的当局的拒绝,百日维新的失败使国家失去了第一次复兴的时机,等慈禧等权贵领悟过来,试图重走君主立宪的道路时,历史已不给机会,辛亥革命的枪声彻底终结了沿袭千年的封建专制。 五四运动所提出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标志着国家的制度转型已经成为全民共识,但国共两党的先后崛起及相互争执以及日军侵华导致国家的民主化进程长期停顿甚至导退。 新政权结束了多年的战争,但尽管制订了宪法,却几乎没有被尊重过,历次政治. 运动几乎使所有的人都成为受害者,文革中连在任的国家主席高举宪法都不能保护自己,一个忽视宪政的决策者最终成为受害者。 改革开放以后,拨乱反正,人心思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口号深入人心,但一场本可和平解决的政治事件终结了即将启动的政治体制改革。党的领导被过度强调,而宪政步伐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已达二十多年。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梦所提出的民族的复兴只有通过制度的转型才能够达成,全面的彻底的政治体制改革已是民间的共识,邓当年也指出,经济领域的改革只是第一步,政治体制的改革才是根本,如果政治体制的改革不成功,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也有可能失去。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所取得的成就正在被落后的体制所造成的巨大腐败所侵蚀。 正如习主席所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广大的人民迫切期待体制改革,通过制度的设计来消灭腐败,希望新一届班子能听到人民的呼声,不辜负历史和人民的期待

中国梦 题目答案二

1. 什么是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2] 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2.怎么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相应地,“中国梦”也呈现出这个阶段的诸多重要时代特征。 3.提出中国梦的重大意义? “中国梦”具有最大限度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凝聚人心的伟力,无论面对多少挑战、多大困难,始终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智慧为底蕴,给人以希望、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 成就“中国梦”,既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也是中国人民开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伟大历程 4.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从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 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 中国梦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程似锦 5.实现中国梦,需要坚持“五个有”:有路、有魂、有底、有人、有备。 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升华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标志着中华文明格局开启了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

发展的更高阶段演进的新里程。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文明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毛概一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及其重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反思了我国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论述,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概括和发展。

二、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它突破了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都是受生产力状况所制约的,它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但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本身。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都只能根据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来确定。也就是说,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要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其次,它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所谓市场经济即资本主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束缚,使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市场为取向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再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原理。诚然,经典作家没有明确使用过“社会主义本质” 这个概念,但它们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时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预示,未来社会将“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力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12]不难看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同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最高价值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这个奋斗目标。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这又一次证明邓小平理论在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三、总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大的理论成果之一,它从最高的层次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根本问题,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切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答案3、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是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结合我国实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所提出的不同的政策。它们是中国社会发展经历的两

个不可或缺的阶段。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结束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制定并实行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也对个体手工业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另外,在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同时,党和政府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到1956年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中国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从此开始了。

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国内外新形势新问题的时候提出来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科学地分析国内国际发展的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率领人民踏上了新时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史征程。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社会主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的改革。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而经济体制的改革是重点。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必须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社会主义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但在改革的性质问题上,则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30多年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是相互区别的,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联系。

事实上,社会主义改造是在工业化进程中被提上议事日程并开始启动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创造了前提。在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离开社会主义改造不行,离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更不行。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方向和环节,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这一目标,与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方向是基本一致的。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区别: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它们之间同时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

后相继、不可缺少的环节。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同样的,没有社会主义改革,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

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革纠正社会主义改造遗留的一些问题,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能因为改造过程中出现的某些不足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继承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积极成果,也得妥善解决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问题。无论是改造还是改革,都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二者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它们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虽然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表面特征存在差异,但两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的大胆探索,其根本性质是相同的。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是同等重要的。两者一脉相承,相辅形成,缺一不可。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应该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 答案四:如何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所取得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及其经验,是十分丰富的,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明确提出马列主义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以苏联和别国经验为鉴戒,走自己的路。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指出:“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各国应有所不同。在中国,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又说“ 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的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对于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这是毛泽东同志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冲破对苏联模式的迷信,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体现了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要立足于本国,学习外国,中外结合,走自己的路的明确态度。在更高的层面上提出了全方位借鉴学习别国的长处,更主要的是寻求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即走自己的路的要求。可见,经过一段时间的总结和探索,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走什么路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

第二,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早在1945年4月,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他强调,在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中国共产党要实行土地改革,发展现代工业,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在这里,毛泽东同志就已经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衡量党的政策作用大小的标准。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又指出,要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学会管理城市,在城市工作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56年1月的最高国务会议匕,又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

生产力”。随后在党的八大决议中又提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进快把 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957年2月,还提出“ 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以上这些基本思想,不仅在理论上是正确的,而且在实践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实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第三,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这也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围绕这个方针,提出要处理好涉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十个方面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 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就是把国内和国外的、党内和党外的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指出“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的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 仍然要做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总之, 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 国建设成为—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毛泽东同志提出这一基本思想的依据就是紧紧抓住 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十分落后,生产力不发达的实际,为完成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任务,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这是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重要成果之一。

第四,提出了经济建设的一些基本方针和 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是明确提出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方针。这不是简单地把原来的重、轻、农的颠倒,而是突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这既是 国的国情决定的,也是实现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重要步骤,并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二是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问题。指出,“工业化道路,可以和苏联有些不同”同时坚持社会革命与技术革命并举,农、轻、重并举,两条腿走路的经济建设方针:三是在经济建设上,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四是在经济建设发展战略问题上,毛泽东在1955年10月的七届六中全会上说,将来的趋势如何? 趋势就是:大约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约在50年到75年的时间内,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可以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形成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思想雏形。1964年1月,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周恩来同志在三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 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的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 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这就比较完整的概括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早在1957年3月,毛泽东还指出,没有生产就没有生活,没有多的生产就没有好的生活。要多少年呢? 看大概要100年吧。分几步走,大概有十几年要稍微好一点;有二三十年就更好一点:有个五十年可以勉强象个样子;有100年那就了不起了,那就和现在大不相同了。显然,毛泽东没有明确提出“三步走”的概念,没有作为国家的大政方针确定下来,但“几步走”的发展战略设想成为邓小平同志的i00年不动摇,到下个世纪中叶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基础。

第五,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想。一是针对斯大林在一个长时间里不承认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观点。但可以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部分加以解决。这实质就是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先导。二是针对当时高度集中的体制,地方和企业没有自主权的情况,提出了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毛泽东指出“应当在巩固中央的统—领导的前提下,扩大点地方自主权利,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他们办更多的事情。”只有中央一个积极性不行,要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而且强调要特别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多给企业点自主权。三是提出了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问题,提出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四是提出了可以搞国营经济,也可以搞私营经济,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新经济政策”。针对八大以后国内自由市场活跃,个体工商户增加,既繁荣了市场,又满足了人民生活,对国家和个人都带来了利益和便利。但有些夫妻店,私营工厂出于政治上的压力,不敢公开经营的情况,毛泽东明确表示要让他们到地上来,合法化,而且可以雇工,开私营大厂,华侨可以投资,100年都不要没收。五是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根据毛泽东的意见,陈云总结出了在工商业生产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作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的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是补充。

第六,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其它一些独创性的探索。一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意义重大。二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概念。毛泽东认为,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相联系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相联系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他主张商品经济要搞的长久一点好。三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在坚持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的同时,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明确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四是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问题。五是初步提出了对外开发和一国两制的基本思想。六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等等。以上是毛泽东为寻求一条有别于苏联、符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不懈努力。这种探索所取得的思想成果及其积累的实践成果,为后来形成比较系统和比较成熟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答案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认识和理解

科学含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就社会性质而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就发展程度而言,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主要表现 从总体上看:

经济上: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

文化上:科学技术水平与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

政治上: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

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起,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我国基本实现为止,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这种长期性,是由历史前提、现实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决定的。

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2.我国现实的国情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3.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现实状态,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实现这个历史过程中的一系列转变,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主要矛盾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多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根本任务

立足基本国情,面对主要矛盾,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基本路线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

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中共十七大,对基本路线做了补充:由原来的“富强、民主、文明”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基本纲领 经济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政治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清廉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文化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社会纲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生态文明纲领:就是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从源头扭转环境恶化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相关作文

  • 初中作文题目大全 2012作文2300字
  • 初中作文题目大全 历年初中作文题目:因为有爱 初中作文题目:我的梦想 初中作文题目:泪落 优秀初中作文题目:生命的美丽 初中作文题目大全:感悟生活 初中作文题目:初夏的风 关于榕树的初中作文题目 初中作文题目:因为他,我更„„ 初中作文题目:感人肺腑的旋律 精选初中作文题目:黑板上的记忆 初中作文题 ...

  • 初中作文题目大全-2012作文2100字
  • 初中作文题目大全 历年初中作文题目:因为有爱 初中作文题目:我的梦想 初中作文题目:泪落 优秀初中作文题目:生命的美丽 初中作文题目大全:感悟生活 初中作文题目:初夏的风 关于榕树的初中作文题目 初中作文题目:因为他,我更„„ 初中作文题目:感人肺腑的旋律 精选初中作文题目:黑板上的记忆 初中作文题 ...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单元作文大全作文2100字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单元作文大全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 四年级作文:校园春色1 四年级作文:校园景色 四年级作文:春姑娘到校园 四年级作文:校园的春天 四年级作文:迷人的校园 四年级作文:校园的石子路 四年级作文:美丽的校园 四年级作文:校园的喷泉 四年级作文:夕照校园 四年级作文:走过校园的四季 四 ...

  • 历年高考作文题目作文2700字
  • 2013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已经结束,以下为2013年山东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 ...

  • 描写夏天夜晚的句子作文1600字
  • 描写夏天夜晚的句子 描写夏天夜晚的句子 多么的神秘夏哪.又是多么的热情爱你 夏天虽然没有春天的温柔早晨.也没有秋天的凉爽更没有冬天的纯真但它却有属于自己的美丽. 太阳公公还没有睡醒雾姑娘已从天上降到人间楼房和草地就被笼罩在云雾 之中.草地湿湿的空气暖暖的夏天的早晨有一种朦胧的美. 地面就开始变热了气 ...

  • 历年中考优秀作文选作文27700字
  • 1 ·甘肃兰州2010中考满分作文及点评:天空让我陶醉 [2010-10-29]·甘肃兰州2010年中考满分作文及点评:花让我陶醉 [2010-10-26]·2009广东阳江中考满分作文 :我和诸葛亮一起漫步 [2010-10-26]·中考满分作文 [2010-10-26]·中考范文:心灵的距离 [ ...

  • 作文作文11200字
  • 2011宁夏中考作文题目(自拟命题) 大熊有一个小麻烦,他去找了发明家,发明家没等他说完话就说要给他装一对翅膀,裁缝没等他说完就要给他一条围巾,帽子店.蜂蜜店.装饰店,所有的地方听说他有一个小麻烦都给了他一点东西,可是大熊要的不是这些.直到大熊遇到一只小苍蝇,小苍蝇倾听了大熊的话,大熊说他需要一个朋 ...

  • 历年小升初作文题目作文2200字
  • 全国各地历年小升初考试作文题大全 ⒈小升初作文题目<--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⒉小升初作文题目<--,我永远的天空> ⒊小升初作文题目<都是--惹的祸> ⒋小升初作文题目<笑傲--> ⒌小升初作文题目<生活需要--> ⒍小升初作文题目< ...

  • 全国中考作文题目汇总大全作文32800字
  • 1 全国中考作文题目汇总大全: 1.2008年山东威海中考作文试题:半命题作文:___________的肩膀 2.2008年广州中考作文试题: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春回大地,原野上.道路旁.房前屋后,那一棵棵.一排排的树,高的.矮的.直的.弯的.立的.倒的„„无论是被凛冽寒风刮得一叶不剩的秃枝 ...

  • 初中作文题目作文8100字
  • 1<--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⒉<--,我永远的天空> ⒊<都是--惹的祸> ⒋<笑傲--> ⒌<生活需要--> ⒍<何以解忧,惟有--> ⒎<假如我是--> ⒏<告诉你,我很--> ⒐<我眼中的-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