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丁与导游(700字)作文作文7700字

六年级作文

精选作文:园丁与导游(700字) 作文 幼儿园时,老师说,老师就像园丁,哺育你们成长。小学低段时,考试试卷中出现老师就像园丁,哺育我们成长的句子。(小学) 高段时,会出现老师就像(),()这类的题目,深受园丁思想教育的我们,大都会不假思索地写上园丁。 用园丁来比喻老师,用花草来比喻孩子,每个人都知道。可是,园丁这个词,真适合老师这个职业吗? 去百度上搜园丁,第二种解释就是可比喻为老师,但去输入其它词汇,恐怕很少有可比喻老师这种解释。由此可见,中国的园丁思想,被牢牢地锁住,连百度、字典也承认了它的功劳。但我始终觉得,人的想法不可以是统一的,正如人们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某一天,我发现我们脑中比喻老师的词,几乎都被园丁所占有了,难道没有其它了?嗯,肯定还有!哈,我想出来了!导游!是个挺合适的词,以后再有这种问题,我就填导游。 导游,真的挺合适,他们带我们去参观一个地方。或许,我看见树,你看见鸟,他看见草地,每个人所发现、拍的景色都不一样。老师教我们的内容是一样的,但是在某些人看来,这个对自己有帮助,另外一群人呢?感觉那个适合自己。同样的知识,我们对它们的理解有不同,也就造就了不同的人才。 反观园丁、花草,就不一样了:这些花草的命运都已经是安排好了的。牡丹不会变成玫瑰,百合不会变成月季。在风雨中,有园丁的保护,自己所努力的,也只不过是发芽、吸取营养罢了。它们只需要接受,而没有自己的想法。 所以,我希望老师像导游,带领我们去游览各种美好的风景,而不像园丁,修剪掉我们不听话的枝丫,最终让我们长成了只会听话的植物。一年级:时光荏苒899 篇一:园丁与导游 (2)

幼儿园时,老师说,“老师就像园丁,哺育你们成长。”小学低段时,考试试卷中出现“老师就像园丁,哺育我们成长”的句子。(小学) 高段时,会出现“老师就像()”,()这类的题目,深受“园丁”思想教育的我们,大都会不假思索地写上“园丁”。

用园丁来比喻老师,用花草来比喻孩子,每个人都知道。可是,园丁这个词,真适合老师这个职业吗?

去百度上搜“园丁”,篇二:园丁+导游——教师的进化

园丁+导游——教师的进化

作者:张郑伟 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

我们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不能胜任在复杂国际关系下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任务?我们到底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们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如果说还有一个职业是无私的,那么可以毫不谦虚地说就是教师。教师古往今来在做奉献的蜡烛、春蚕之类的角色,一直以来都在真心实意地爱学生。从感情上说,这是回避不了的;从行为上说,也是可以被验证的。有无数事实可以证明我们无论是心还是行为都在爱着学生,但是学生进了课堂要获得的是知识的、技能的、情感的、态度的、价值观的、心灵的成长。而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有没有因为屈服于考纲,屈服与高考,屈服于现有的评价机制?教师有没有在这种屈服中习惯性地要求学生只能学什么,只能干什么,只能想什么,只能写什么? 可以说,应试体制中的教师被异化了。教师成为了只关注眼前利益,忽略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大学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的职业属性。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太远。我们应该在如何把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方面作系统研究,而不只是抱着考纲反

复考试。

我们要与时俱进地定位自己的身份和角色,搞清教师正确的职业属性。我们到底该为何教、怎样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我们该以什么样的身份才能把学生吸引到我们的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身为方块字后人的自豪感,让学生拥有可以解读世界的工具和心灵,让学生知道怎样传承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社会的转型期,要培养全面发展而且有个性的人,教师的职业属性到底应该是什么?在当下怎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甚至出色的人民教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是:全面而有侧重地提高语文素养,突出学生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这看似简单的几个词语实际上还是对高中老师提出了高难的要求。

埃德加·莫兰在《复杂性理论与教育》中提出未来教育必须教会学生七种知识:

1.恰切的认识的原则;

2.把握认识中的盲点,即错误和幻觉;

3.认知人类地位;

4.认知地球本征;

5.学会迎战不确定性;

6.学会相互理解;

7.掌握人类伦理知识。

这既是对教育者职能的要求,又是对教师职责的一种理解。过去习惯用“蜡烛”、“春蚕”定位教师,用它们诠释教师职业的艰辛、无私、大爱等属性。

而现在,如果还坚持把教师比作“蜡烛”、“春蚕”,那么估计我们的教育行为一定体现不了埃德加·莫兰的未来教育的理念。因为当我们把自己比作“蜡烛”、“春蚕”的时候,无形中违背了教学规律的要求:“蜡烛”、“春蚕”的定位过分强调教师要奉献。这种定位认为教师把自己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行为中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把学生培育成人才。这种理念的实质是“杀鸡取卵”,它很大程度上以牺牲教师的身体健康为代价,与现代教育注重提高“教学效率”的理念冲突。现代教育中教师不仅要舍得在教学上花时间,更要提高单位时间效率。“蜡烛”、“春蚕”的定位在价值取向方面也存在问题,它传达的是理想完美的师德追求,忽视了个人人格与道德规范可能产生的矛盾。以“蜡烛”、“春蚕”作为对好教师的歌颂,主观上是一种牺牲小利以获大利的功利主义取向,客观上强化了取义不取利的对立,忽视了教师的个人人格追求与道德性规定可能发生的冲突,违背了义利对立统一的道德基本原理。

“蜡烛”、“春蚕”赋予教师一个可歌可泣的悲剧形象——燃烧、流泪、毁灭。从“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到“蜡

炬成灰”,教师通过奉献—牺牲—毁灭使学生获得发展,自己却无法获得可持续发展。而当今社会却视之为教师的必然本分,这既不利于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又有悖于终身教育思想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观念。

蜡烛、春蚕不能做,教师该如何进化?在教育理念日渐科学的社会背景下,我们也该转变心态:做教师,就要用比蜡烛更持久的光亮照耀世界,就要用比春蚕更长久的生命奉献世界。 我们需要改变观念,教师需要“进化”。

有人提出了教师是园丁理念。

我们一直认为教师像园丁一样全心尽职地培养学生,哺育学生,如浇灌花园的各色花草,使之茁壮成长,最终培养出万紫千红的花朵装饰世界。

而在一个六年级的孩子看来,如果孩子是花草,老师是园丁,那么已经种在花园里的花草“命运都是已经安排好了的”,就像“牡丹不会变成玫瑰,百合不会变成月季”,花草们只能被动地吸取养分然后长大,却“没有自己的想法”。

特级教师李镇西先生曾说:“尊重学生,并不能取代教育本身;但剥夺了学生的尊严,就谈不上任何教育!”他的话深刻地点出了教育的真谛——教育应该是对学生人格成长的尊重,是对学生生命尊严的尊重。这一点,恐怕又是一名园丁无法承受的一分重量。

所以,“园丁”不适合用来比喻老师,因为学生不应该是被修剪的花草,只能被动地接受,而没有自己的想法。因为”园丁”毕竟只是计划的执行者,在履行浇灌、培养职责的同时,也会被很多因素影响从而对花园里的花草强加诸多影响。正如龚自珍先生《病梅馆记》所言,按照“文人画士”对梅花的“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的审美要求而“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诸如这样的修剪“花枝”、剔除“杂草”,最终花园留下的可能只是“会听话的植物”,最终造成的是“江浙之梅皆病”的局面。这既不符合龚自珍先生“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的“不拘一格降人才”人才培养选拔的理念;又不能顺应当代学生“我看见树,你看见鸟,他看见草地”的殷殷期待;更不符合十八大确立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国民教育的核心理念。 随之而来的很多人认为教师应该是导游。

导游引领游客游览风景名胜,在该讲的时候讲;在该让游客自己看的时候给出自由活动的时间让游客自己看,自己感受;在游客有困难的时候协调诸多力量进行支援,满足游客的合理诉求。

孩子们希望老师是”导游”,带他们看世间各种风景,让他们自己体会、自己领悟。但是,导游仅仅是带领大家走“近”风景,至于怎么看,看到了什么,最终能否“走进”风景,这和导游的最终收益不会有太多冲突,他也就乐得不管。

刘墉曾说:“教师既要引起学生的动机,兴趣,指点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又要留些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品味。”他的话形象阐述了教师的一部分功能,但忽略了教师还要担负道德品质评价的职责。教师不仅

要引导、激发、授予、激励地教,还应该承担修正和养成的职责的育。而“导游”逐利的因

子和一味迎合、纵容的态度明显不能适应教育的教化修正功能。

所以,导游的职业属

性并不能直接移植到教师职业中,因为学生不应该被随便地放羊,教师的引导和陪伴、监督

和激发不能缺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需要培养。

园丁和导游的职业

属性都有缺陷,无法涵盖教师的职能。如果我们把”园丁”和”导游”结合可能会更好。

老师在该讲课的时

候讲,在该让学生自己探讨的时候给出空间和时间由学生自己探讨交流,在学生在遇到困惑

时指点迷津,让学生如沐春风。不缺少陪伴,也不缺少引导和激励。 每一个学生都

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作为园丁的老师,要细心呵护学生的成长又不能过分主观过度的修饰和

裁剪,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汲取阳光的照射和雨露的布洒;作为导游

的老师,则要是

带领学生走进“好山好水好地方”,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喜好,让其享受“独立思考”的乐趣,

同时该汲取园丁适当修饰裁剪功能,引导教化学生守住道德的底线。

我们不能只是看到

孩子敢于打破“惯性思维”,提出问题解决方法,不能只是看到这个孩子懂得独立思考,不盲

从,不随大流,不屈从于习惯,展示他们成才中重要的品质。我们还应该看到:

唯能解放园丁,实施

不拘一格的人才教育,我们的社会才会有更多的爱因斯坦、比尔盖茨、乔布斯、马云、雷军„„

在现代教育体制下,

教师就应融合”园丁”和”导游”的优点,重新定位自己。从课程和学生的特点出发设计课

程目标,选择教学策略,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多

样性、选择性)。并顺应时代发展,积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不仅要

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唯有如此,学生才能

适应社会,才能优雅地生存。唯其如此,我们的时代和社会才能满意教师的角色。

导游+园丁,是教师

必须完成的进化,也是教师必需的一种进化。

篇三:一篇“小学生”

作文引热议 教师是“园丁”还是“导游”

“他们带我们去参观一个地方,或许,我看见树,你看见鸟,他看见草地,每个人所发现,

拍的景色都不一样?? 我希望老师像导游?? 而不像园丁,修剪掉我们不听话的枝丫,最终让我

们长成了只会听话的植物。”浙江宁波的一名六年级的小朋友在方方正正的田字格上工工整整

地写下这样一段话。

几天的时间,这篇作

文从普普通通到为广大网友熟识、热议,皆源于他的作文老师在新浪微博上发的一条微博:

“今天是教师节,祝各位老师节日快乐。分享一篇班上学生的作文,和各位同行共勉。”这一

名为“六年级一班的班主任”的个人账号,以图片形式分享了她的学生的作文——《园丁和

导游》。

孩子对老师“导游”

一般的期待,有人喝彩,有人否定,更有人大胆地提出质疑,认为六年级孩子稚嫩的笔端写

不出如此成熟的文章。不管此文是否出自小学生之手,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这“一石激起千

层浪”事件的背后是社会各界对基础教育的关心,对教育工作者的期待。

面对网友们的众说

纷纭,老师是怎么看的,教育专家又作何解释呢?

孩子对教师的期待

“抛开学生对词语

的定位准确与否,我们应该看到孩子对教师的需求。”北京市特级教师、史家胡同小学教师万

平这样说道。在她看来,“园丁”这个比喻并非只是灌输,更多的时候也是陪伴、播种、观察、

帮助、给予、呵护还有收获。“导游”确实能作为辅助者、引导者和帮助者,但是“导游”的

游览路线都是规划好的,这种缺陷恰恰是这名学生没有想到的地方。或许,六年级的学生对

于“园丁”和“导游”这些词语的概念并没有一个完整精确的认识,但是这却折射出孩子们

期待的好老师的形象:他们能给予孩子们更多爱的关怀和帮助,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在成长

中给予孩子们温暖的陪伴。万平表示,孩子做出这样的比喻只是体现出他们的期待,而对于

“园丁”或者“导游”,我们没必要上升到对教育工作者定位的高度来解读。无论我们称呼老

师为“园丁”还是“导游”,老师都应该“传道、授业、解惑”。

“如果,是我的学生,

他们一定会觉得园丁是一个温暖的词,是一种激励和陪伴。因为,我一直就是给孩子们温暖

的陪伴。这折射出身边的老师的教学方式,引发出他个人的思考,给他带来的思考,也是对

老师工作的一种呼唤。”万平老师说。

我们忽略了孩子的

观点

主要从事教师教育

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讲师赵萍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说:“作为教师教育研究者需要探讨的,不是

‘园丁’与‘导游’孰是孰非,而是在现代社会,教师角色变化的问题。”

我们对教师的理解

本来就是多元化的。总比喻成园丁其实是一种语言的惰性,以至于这

些比喻本身反而成为一种阻力和局限,把内涵丰富的教学工作和多元立体的教师形象压缩成

了单调的意向表达。赵萍表示,孩子能提出来老师是“导游”,说明他关注的角度同离开学校

的成年人是不一样的,是他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期待。

赵萍说,在这篇作文

中,我们应该欣喜地看到孩子是在主动思考,也说明我们的教学在进步,孩子开始质疑一成

不变的答案;同时,他们班主任能够开微博把这样的一篇文章放到网上,也体现出我们的学

校在走向开放、多元和包容。这篇文章最大的意义在于告诉很多人,今天的教育已经不是我

们读书时候的样子。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到教学过程当中去,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

远观教育,隔靴搔痒。西方还有过这样的一个专门的比赛,让孩子画出心目中的好学校、好

老师,孩子们的内心是非常丰富多彩的。评判好老师、好学校,我们要更多地倾听孩子的意

见。我们的教改往往是成年人的,我们老师的,但是往往忽略了孩子的观点。(本报通讯员 刘

卓荣 本报记者 靳晓燕)

园丁与导游

幼儿园时,老师说:

“老师就像园丁,哺育你们成长。”小学低段时,考试试卷中出现“老师就像园丁,哺育我们

成长”的句子;高段时,会出现“老师就像(),()”这类的题目,深受“园丁”思想教育的

我们,大多数都会不假思索地写上:园丁??

用园丁来比喻老师,

用花草来比喻孩子,每个人都知道。可是,园丁这个词真的适合老师这个职业吗?

去百度上搜“园丁”,

不听话的枝丫,最终让我们长成了只会听话的植物。 (摘自“六年级一班的班主任”新浪

微博)

文章来源:榆林人事

考试网(yulin. )

篇四:一篇“小学生”

作文引热议教师是“园丁”还是“导游”

一篇“小学生”作文引热议教师是“园

丁”还是“导游”

一篇“小学生”作文

引热议教师是“园丁”还是“导游”

2013年09月16日

07:13:40

光明

“他们带我们去参

观一个地方,或许,我看见树,你看见鸟,他看见草地,每个人所发现,拍的景色都不一样??

我希望老师像导游?? 而不像园丁,修剪掉我们不听话的枝丫,最终让我们长成了只会听话的

植物。”浙江宁波的一名六年级的小朋友在方方正正的田字格上工工整整地写下这样一段话。

几天的时间,这篇作

文从普普通通到为广大网友熟识、热议,皆源于他的作文老师在新浪微博上发的一条微博:

“今天是教师节,祝各位老师节日快乐。分享一篇班上学生的作文,和各位同行共勉。”这一

名为“六年级一班的班主任”的个人账号,以图片形式分享了她的学生的作文——《园丁和

导游》。

孩子对老师“导游”

一般的期待,有人喝彩,有人否定,更有人大胆地提出质疑,认为六年级孩子稚嫩的笔端写

不出如此成熟的文章。不管此文是否出自小学生之手,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这“一石激起千

层浪”事件的背后是社会各界对基础教育的关心,对教育工的期待。 面对网友们的众说

纷纭,老师是怎么看的,教育专家又作何解释呢? 孩子对教师的期待

“抛开学生对词语

的定位准确与否,我们应该看到孩子对教师的需求。”北京市特级教师、史家胡同小学教师万

平这样说道。在她看来,“园丁”这个比喻并非只是灌输,更多的时候也是陪伴、播种、观察、

帮助、给予、呵护还有收获。“导游”确实能作为辅助者、引导者和帮助者,但是“导游”的

游览路线都是规划好的,这种缺陷恰恰是这名学生没有想到的地方。或许,六年级的学生对

于“园丁”和“导游”这些词语的概念并没有一个完整精确的认识,但是这却折射出孩子们

期待的好老师的形象:他们能给予孩子们更多爱的关怀和帮助,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在成长

中给予孩子们温暖的陪伴。万平表示,孩子做出这样的比喻只是体现出他们的期待,而对于

“园丁”或者“导游”,我们没必要上升到对教育工定位的高度来解读。无论我们称呼老师为

“园丁”还是“导游”,老师都应该“传道、授业、解惑”。 “如果,是我的学生,他们

一定会觉得园丁是一个温暖的词,是一种激励和陪伴。因为,我一直就是给孩子们温暖的陪伴。这折射出身边的老师的教学方式,引发出他个人的思考,给他带来的思考,也是对老师工作的一种呼唤。”万平老师说。

我们忽略了孩子的观点

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讲师赵萍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说:“作为教师教育研究者需要探讨的,不是‘园丁’与‘导游’孰是孰非,而是在现代社会,教师角色变化的问题。”

我们对教师的理解本来就是多元化的。总比喻成园丁其实是一种语言的惰性,以至于这些比喻本身反而成为一种阻力和局限,把内涵丰富的教学工作和多元立体的教师形象压缩成了单调的意向表达。赵萍表示,孩子能提出来老师是“导游”,说明他关注的角度同离开学校的成年人是不一样的,是他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期待。

赵萍说,在这篇作文中,我们应该欣喜地看到孩子是在主动思考,也说明我们的教学在进步,孩子开始质疑一成不变的答案;同时,他们班主任能够开微博把这样的一篇文章放到网上,也体现出我们的学校在走向开放、多元和包容。这篇文章最大的意义在于告诉很多人,今天的教育已经不是我们读书时候的样子。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到教学过程当中去,提出有

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远观教育,隔靴搔痒。西方还有过这样的一个专门的比赛,让孩子画出心目中的好学校、好老师,孩子们的内心是非常丰富多彩的。评判好老师、好学校,我们要更多地倾听孩子的意见。我们的教改往往是成年人的,我们老师的,但是往往忽略了孩子的观点。(本报通讯员刘卓荣

本报记者 靳晓燕)

精选作文:园丁与导游(700字) 作文 幼儿园时,老师说,老师就像园丁,哺育你们成长。小学低段时,考试试卷中出现老师就像园丁,哺育我们成长的句子。(小学) 高段时,会出现老师就像(),()这类的题目,深受园丁思想教育的我们,大都会不假思索地写上园丁。 用园丁来比喻老师,用花草来比喻孩子,每个人都知道。可是,园丁这个词,真适合老师这个职业吗? 去百度上搜园丁,第二种解释就是可比喻为老师,但去输入其它词汇,恐怕很少有可比喻老师这种解释。由此可见,中国的园丁思想,被牢牢地锁住,连百度、字典也承认了它的功劳。但我始终觉得,人的想法不可以是统一的,正如人们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某一天,我发现我们脑中比喻老师的词,几乎都被园丁所占有了,难道没有其它了?嗯,肯定还有!哈,我想出来了!导游!是个挺合适的词,以后再有这种问题,我就填导游。 导游,真的挺合适,他们带我们去参观一个地方。或许,我看见树,你看见鸟,他看见草地,每个人所发现、拍的景色都不一样。老师教我们的内容是一样的,但是在某些人看来,这个对自己有帮助,另外一群人呢?感觉那个适合自己。同样的知识,我们对它们的理解有不同,也就造就了不同的人才。 反观园丁、花草,就不一样了:这些花草的命运都已经是安排好了的。牡丹不会变成玫瑰,百合不会变成月季。在风雨中,有园丁的保护,自己所努力的,也只不过是发芽、吸取营养罢了。它们只需要接受,而没有自己的想法。 所以,我希望老师像导游,带领我们去游览各种美好的风景,而不像园丁,修剪掉我们不听话的枝丫,最终让我们长成了只会听话的植物。一年级:时光荏苒899 篇一:园丁与导游 (2)

幼儿园时,老师说,“老师就像园丁,哺育你们成长。”小学低段时,考试试卷中出现“老师就像园丁,哺育我们成长”的句子。(小学) 高段时,会出现“老师就像()”,()这类的题目,深受“园丁”思想教育的我们,大都会不假思索地写上“园丁”。

用园丁来比喻老师,用花草来比喻孩子,每个人都知道。可是,园丁这个词,真适合老师这个职业吗?

去百度上搜“园丁”,篇二:园丁+导游——教师的进化

园丁+导游——教师的进化

作者:张郑伟 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

我们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不能胜任在复杂国际关系下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任务?我们到底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们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如果说还有一个职业是无私的,那么可以毫不谦虚地说就是教师。教师古往今来在做奉献的蜡烛、春蚕之类的角色,一直以来都在真心实意地爱学生。从感情上说,这是回避不了的;从行为上说,也是可以被验证的。有无数事实可以证明我们无论是心还是行为都在爱着学生,但是学生进了课堂要获得的是知识的、技能的、情感的、态度的、价值观的、心灵的成长。而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有没有因为屈服于考纲,屈服与高考,屈服于现有的评价机制?教师有没有在这种屈服中习惯性地要求学生只能学什么,只能干什么,只能想什么,只能写什么? 可以说,应试体制中的教师被异化了。教师成为了只关注眼前利益,忽略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大学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的职业属性。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太远。我们应该在如何把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方面作系统研究,而不只是抱着考纲反

复考试。

我们要与时俱进地定位自己的身份和角色,搞清教师正确的职业属性。我们到底该为何教、怎样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我们该以什么样的身份才能把学生吸引到我们的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身为方块字后人的自豪感,让学生拥有可以解读世界的工具和心灵,让学生知道怎样传承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社会的转型期,要培养全面发展而且有个性的人,教师的职业属性到底应该是什么?在当下怎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甚至出色的人民教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是:全面而有侧重地提高语文素养,突出学生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这看似简单的几个词语实际上还是对高中老师提出了高难的要求。

埃德加·莫兰在《复杂性理论与教育》中提出未来教育必须教会学生七种知识:

1.恰切的认识的原则;

2.把握认识中的盲点,即错误和幻觉;

3.认知人类地位;

4.认知地球本征;

5.学会迎战不确定性;

6.学会相互理解;

7.掌握人类伦理知识。

这既是对教育者职能的要求,又是对教师职责的一种理解。过去习惯用“蜡烛”、“春蚕”定位教师,用它们诠释教师职业的艰辛、无私、大爱等属性。

而现在,如果还坚持把教师比作“蜡烛”、“春蚕”,那么估计我们的教育行为一定体现不了埃德加·莫兰的未来教育的理念。因为当我们把自己比作“蜡烛”、“春蚕”的时候,无形中违背了教学规律的要求:“蜡烛”、“春蚕”的定位过分强调教师要奉献。这种定位认为教师把自己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行为中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把学生培育成人才。这种理念的实质是“杀鸡取卵”,它很大程度上以牺牲教师的身体健康为代价,与现代教育注重提高“教学效率”的理念冲突。现代教育中教师不仅要舍得在教学上花时间,更要提高单位时间效率。“蜡烛”、“春蚕”的定位在价值取向方面也存在问题,它传达的是理想完美的师德追求,忽视了个人人格与道德规范可能产生的矛盾。以“蜡烛”、“春蚕”作为对好教师的歌颂,主观上是一种牺牲小利以获大利的功利主义取向,客观上强化了取义不取利的对立,忽视了教师的个人人格追求与道德性规定可能发生的冲突,违背了义利对立统一的道德基本原理。

“蜡烛”、“春蚕”赋予教师一个可歌可泣的悲剧形象——燃烧、流泪、毁灭。从“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到“蜡

炬成灰”,教师通过奉献—牺牲—毁灭使学生获得发展,自己却无法获得可持续发展。而当今社会却视之为教师的必然本分,这既不利于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又有悖于终身教育思想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观念。

蜡烛、春蚕不能做,教师该如何进化?在教育理念日渐科学的社会背景下,我们也该转变心态:做教师,就要用比蜡烛更持久的光亮照耀世界,就要用比春蚕更长久的生命奉献世界。 我们需要改变观念,教师需要“进化”。

有人提出了教师是园丁理念。

我们一直认为教师像园丁一样全心尽职地培养学生,哺育学生,如浇灌花园的各色花草,使之茁壮成长,最终培养出万紫千红的花朵装饰世界。

而在一个六年级的孩子看来,如果孩子是花草,老师是园丁,那么已经种在花园里的花草“命运都是已经安排好了的”,就像“牡丹不会变成玫瑰,百合不会变成月季”,花草们只能被动地吸取养分然后长大,却“没有自己的想法”。

特级教师李镇西先生曾说:“尊重学生,并不能取代教育本身;但剥夺了学生的尊严,就谈不上任何教育!”他的话深刻地点出了教育的真谛——教育应该是对学生人格成长的尊重,是对学生生命尊严的尊重。这一点,恐怕又是一名园丁无法承受的一分重量。

所以,“园丁”不适合用来比喻老师,因为学生不应该是被修剪的花草,只能被动地接受,而没有自己的想法。因为”园丁”毕竟只是计划的执行者,在履行浇灌、培养职责的同时,也会被很多因素影响从而对花园里的花草强加诸多影响。正如龚自珍先生《病梅馆记》所言,按照“文人画士”对梅花的“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的审美要求而“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诸如这样的修剪“花枝”、剔除“杂草”,最终花园留下的可能只是“会听话的植物”,最终造成的是“江浙之梅皆病”的局面。这既不符合龚自珍先生“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的“不拘一格降人才”人才培养选拔的理念;又不能顺应当代学生“我看见树,你看见鸟,他看见草地”的殷殷期待;更不符合十八大确立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国民教育的核心理念。 随之而来的很多人认为教师应该是导游。

导游引领游客游览风景名胜,在该讲的时候讲;在该让游客自己看的时候给出自由活动的时间让游客自己看,自己感受;在游客有困难的时候协调诸多力量进行支援,满足游客的合理诉求。

孩子们希望老师是”导游”,带他们看世间各种风景,让他们自己体会、自己领悟。但是,导游仅仅是带领大家走“近”风景,至于怎么看,看到了什么,最终能否“走进”风景,这和导游的最终收益不会有太多冲突,他也就乐得不管。

刘墉曾说:“教师既要引起学生的动机,兴趣,指点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又要留些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品味。”他的话形象阐述了教师的一部分功能,但忽略了教师还要担负道德品质评价的职责。教师不仅

要引导、激发、授予、激励地教,还应该承担修正和养成的职责的育。而“导游”逐利的因

子和一味迎合、纵容的态度明显不能适应教育的教化修正功能。

所以,导游的职业属

性并不能直接移植到教师职业中,因为学生不应该被随便地放羊,教师的引导和陪伴、监督

和激发不能缺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需要培养。

园丁和导游的职业

属性都有缺陷,无法涵盖教师的职能。如果我们把”园丁”和”导游”结合可能会更好。

老师在该讲课的时

候讲,在该让学生自己探讨的时候给出空间和时间由学生自己探讨交流,在学生在遇到困惑

时指点迷津,让学生如沐春风。不缺少陪伴,也不缺少引导和激励。 每一个学生都

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作为园丁的老师,要细心呵护学生的成长又不能过分主观过度的修饰和

裁剪,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汲取阳光的照射和雨露的布洒;作为导游

的老师,则要是

带领学生走进“好山好水好地方”,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喜好,让其享受“独立思考”的乐趣,

同时该汲取园丁适当修饰裁剪功能,引导教化学生守住道德的底线。

我们不能只是看到

孩子敢于打破“惯性思维”,提出问题解决方法,不能只是看到这个孩子懂得独立思考,不盲

从,不随大流,不屈从于习惯,展示他们成才中重要的品质。我们还应该看到:

唯能解放园丁,实施

不拘一格的人才教育,我们的社会才会有更多的爱因斯坦、比尔盖茨、乔布斯、马云、雷军„„

在现代教育体制下,

教师就应融合”园丁”和”导游”的优点,重新定位自己。从课程和学生的特点出发设计课

程目标,选择教学策略,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多

样性、选择性)。并顺应时代发展,积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不仅要

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唯有如此,学生才能

适应社会,才能优雅地生存。唯其如此,我们的时代和社会才能满意教师的角色。

导游+园丁,是教师

必须完成的进化,也是教师必需的一种进化。

篇三:一篇“小学生”

作文引热议 教师是“园丁”还是“导游”

“他们带我们去参观一个地方,或许,我看见树,你看见鸟,他看见草地,每个人所发现,

拍的景色都不一样?? 我希望老师像导游?? 而不像园丁,修剪掉我们不听话的枝丫,最终让我

们长成了只会听话的植物。”浙江宁波的一名六年级的小朋友在方方正正的田字格上工工整整

地写下这样一段话。

几天的时间,这篇作

文从普普通通到为广大网友熟识、热议,皆源于他的作文老师在新浪微博上发的一条微博:

“今天是教师节,祝各位老师节日快乐。分享一篇班上学生的作文,和各位同行共勉。”这一

名为“六年级一班的班主任”的个人账号,以图片形式分享了她的学生的作文——《园丁和

导游》。

孩子对老师“导游”

一般的期待,有人喝彩,有人否定,更有人大胆地提出质疑,认为六年级孩子稚嫩的笔端写

不出如此成熟的文章。不管此文是否出自小学生之手,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这“一石激起千

层浪”事件的背后是社会各界对基础教育的关心,对教育工作者的期待。

面对网友们的众说

纷纭,老师是怎么看的,教育专家又作何解释呢?

孩子对教师的期待

“抛开学生对词语

的定位准确与否,我们应该看到孩子对教师的需求。”北京市特级教师、史家胡同小学教师万

平这样说道。在她看来,“园丁”这个比喻并非只是灌输,更多的时候也是陪伴、播种、观察、

帮助、给予、呵护还有收获。“导游”确实能作为辅助者、引导者和帮助者,但是“导游”的

游览路线都是规划好的,这种缺陷恰恰是这名学生没有想到的地方。或许,六年级的学生对

于“园丁”和“导游”这些词语的概念并没有一个完整精确的认识,但是这却折射出孩子们

期待的好老师的形象:他们能给予孩子们更多爱的关怀和帮助,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在成长

中给予孩子们温暖的陪伴。万平表示,孩子做出这样的比喻只是体现出他们的期待,而对于

“园丁”或者“导游”,我们没必要上升到对教育工作者定位的高度来解读。无论我们称呼老

师为“园丁”还是“导游”,老师都应该“传道、授业、解惑”。

“如果,是我的学生,

他们一定会觉得园丁是一个温暖的词,是一种激励和陪伴。因为,我一直就是给孩子们温暖

的陪伴。这折射出身边的老师的教学方式,引发出他个人的思考,给他带来的思考,也是对

老师工作的一种呼唤。”万平老师说。

我们忽略了孩子的

观点

主要从事教师教育

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讲师赵萍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说:“作为教师教育研究者需要探讨的,不是

‘园丁’与‘导游’孰是孰非,而是在现代社会,教师角色变化的问题。”

我们对教师的理解

本来就是多元化的。总比喻成园丁其实是一种语言的惰性,以至于这

些比喻本身反而成为一种阻力和局限,把内涵丰富的教学工作和多元立体的教师形象压缩成

了单调的意向表达。赵萍表示,孩子能提出来老师是“导游”,说明他关注的角度同离开学校

的成年人是不一样的,是他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期待。

赵萍说,在这篇作文

中,我们应该欣喜地看到孩子是在主动思考,也说明我们的教学在进步,孩子开始质疑一成

不变的答案;同时,他们班主任能够开微博把这样的一篇文章放到网上,也体现出我们的学

校在走向开放、多元和包容。这篇文章最大的意义在于告诉很多人,今天的教育已经不是我

们读书时候的样子。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到教学过程当中去,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

远观教育,隔靴搔痒。西方还有过这样的一个专门的比赛,让孩子画出心目中的好学校、好

老师,孩子们的内心是非常丰富多彩的。评判好老师、好学校,我们要更多地倾听孩子的意

见。我们的教改往往是成年人的,我们老师的,但是往往忽略了孩子的观点。(本报通讯员 刘

卓荣 本报记者 靳晓燕)

园丁与导游

幼儿园时,老师说:

“老师就像园丁,哺育你们成长。”小学低段时,考试试卷中出现“老师就像园丁,哺育我们

成长”的句子;高段时,会出现“老师就像(),()”这类的题目,深受“园丁”思想教育的

我们,大多数都会不假思索地写上:园丁??

用园丁来比喻老师,

用花草来比喻孩子,每个人都知道。可是,园丁这个词真的适合老师这个职业吗?

去百度上搜“园丁”,

不听话的枝丫,最终让我们长成了只会听话的植物。 (摘自“六年级一班的班主任”新浪

微博)

文章来源:榆林人事

考试网(yulin. )

篇四:一篇“小学生”

作文引热议教师是“园丁”还是“导游”

一篇“小学生”作文引热议教师是“园

丁”还是“导游”

一篇“小学生”作文

引热议教师是“园丁”还是“导游”

2013年09月16日

07:13:40

光明

“他们带我们去参

观一个地方,或许,我看见树,你看见鸟,他看见草地,每个人所发现,拍的景色都不一样??

我希望老师像导游?? 而不像园丁,修剪掉我们不听话的枝丫,最终让我们长成了只会听话的

植物。”浙江宁波的一名六年级的小朋友在方方正正的田字格上工工整整地写下这样一段话。

几天的时间,这篇作

文从普普通通到为广大网友熟识、热议,皆源于他的作文老师在新浪微博上发的一条微博:

“今天是教师节,祝各位老师节日快乐。分享一篇班上学生的作文,和各位同行共勉。”这一

名为“六年级一班的班主任”的个人账号,以图片形式分享了她的学生的作文——《园丁和

导游》。

孩子对老师“导游”

一般的期待,有人喝彩,有人否定,更有人大胆地提出质疑,认为六年级孩子稚嫩的笔端写

不出如此成熟的文章。不管此文是否出自小学生之手,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这“一石激起千

层浪”事件的背后是社会各界对基础教育的关心,对教育工的期待。 面对网友们的众说

纷纭,老师是怎么看的,教育专家又作何解释呢? 孩子对教师的期待

“抛开学生对词语

的定位准确与否,我们应该看到孩子对教师的需求。”北京市特级教师、史家胡同小学教师万

平这样说道。在她看来,“园丁”这个比喻并非只是灌输,更多的时候也是陪伴、播种、观察、

帮助、给予、呵护还有收获。“导游”确实能作为辅助者、引导者和帮助者,但是“导游”的

游览路线都是规划好的,这种缺陷恰恰是这名学生没有想到的地方。或许,六年级的学生对

于“园丁”和“导游”这些词语的概念并没有一个完整精确的认识,但是这却折射出孩子们

期待的好老师的形象:他们能给予孩子们更多爱的关怀和帮助,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在成长

中给予孩子们温暖的陪伴。万平表示,孩子做出这样的比喻只是体现出他们的期待,而对于

“园丁”或者“导游”,我们没必要上升到对教育工定位的高度来解读。无论我们称呼老师为

“园丁”还是“导游”,老师都应该“传道、授业、解惑”。 “如果,是我的学生,他们

一定会觉得园丁是一个温暖的词,是一种激励和陪伴。因为,我一直就是给孩子们温暖的陪伴。这折射出身边的老师的教学方式,引发出他个人的思考,给他带来的思考,也是对老师工作的一种呼唤。”万平老师说。

我们忽略了孩子的观点

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讲师赵萍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说:“作为教师教育研究者需要探讨的,不是‘园丁’与‘导游’孰是孰非,而是在现代社会,教师角色变化的问题。”

我们对教师的理解本来就是多元化的。总比喻成园丁其实是一种语言的惰性,以至于这些比喻本身反而成为一种阻力和局限,把内涵丰富的教学工作和多元立体的教师形象压缩成了单调的意向表达。赵萍表示,孩子能提出来老师是“导游”,说明他关注的角度同离开学校的成年人是不一样的,是他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期待。

赵萍说,在这篇作文中,我们应该欣喜地看到孩子是在主动思考,也说明我们的教学在进步,孩子开始质疑一成不变的答案;同时,他们班主任能够开微博把这样的一篇文章放到网上,也体现出我们的学校在走向开放、多元和包容。这篇文章最大的意义在于告诉很多人,今天的教育已经不是我们读书时候的样子。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到教学过程当中去,提出有

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远观教育,隔靴搔痒。西方还有过这样的一个专门的比赛,让孩子画出心目中的好学校、好老师,孩子们的内心是非常丰富多彩的。评判好老师、好学校,我们要更多地倾听孩子的意见。我们的教改往往是成年人的,我们老师的,但是往往忽略了孩子的观点。(本报通讯员刘卓荣

本报记者 靳晓燕)


相关作文

  • 我当小导游作文700字作文700字
  • 大家好,今天,我当小导游给大家介绍着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岱庙. 岱庙,坐落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中段,俗称山岳庙.也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岱庙创建于秦汉时期,是按帝王宫城形式制造的,四周城墙高筑.四角有楼.殿宇巍巍.前殿后宫.古木参天.碑刻林立,它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为道教神 ...

  • 庐山导游词作文700字作文700字
  • 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来到远近闻名的庐山风景名胜区观光.我是今天为你们服务的导游,我姓马名颖瑶,大家可以叫我小瑶姐姐.不过要注意卫生哦!希望能给你们带来美好的一天! 你们看!这就是世界闻名的庐山!美丽吗?现在就让我来介绍介绍庐山吧! 庐山位于中国中都江西省九江市南,北濒长江,东接鄱阳湖.山体总面积3 ...

  • 小猪贝贝历险记之飞船遇险(700字)作文作文2900字
  • 精选作文:小猪贝贝历险记之飞船遇险(700字) 作文 小猪贝贝可喜欢历险了,他哪儿都去过:在南极,贝贝和小企鹅成为了好朋友,团结一心成功的解救出被夹在冰块汉堡里的企鹅先生卡比:在北极,他又结识了北极熊哆哆一家&&这几天,贝贝又迷上了恐龙,天天看关于恐龙的书,而且,还买了要去另一个世界 ...

  • 暑假生活700字日记作文作文800字
  • 小编导语:这是一暑假生活700字日记作文.暑假到了,小编整理了关于暑假生活的高中作文,为同学们的暑假生活作出参考与指导.更多暑假生活作文尽在百度攻略. 2005年8月5日 天气,晴 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今天晚上七点钟我门就从大同出发去青岛,走之前我就听说青岛特别好,我就去看看,我们走了一夜晚上十二 ...

  • 夏令营作文700字作文700字
  • 夏令营第二天中午,我们来到了五泄景区乘船游览,然后步行向同学们期盼已久的五泄瀑布走去. 我们像小尾巴似的跟着导游,一个一个踩着高低不平的台阶走向瀑布.大约过了十来分钟,大家的耳边传来了轰轰轰的声音,同学们面面相觑.当转过一个转弯口时,一道飞流直下的瀑布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这时,大家都欣喜若狂,高兴极了 ...

  • 美丽的颐和园作文700字作文800字
  • 从小到大,我游览过许多秀丽风景,杭州的西湖,苏州的狮子林,北京的天安门.故宫.长城,三峡风光,凤凰古城„„但最使我难忘的还是颐 和园. 颐和园是清乾隆年间慈禧太后住过的地方,景色真的是很美很美呀! 一进门,抬头看,宫殿的上面写着三个强劲有力的字--颐和园.在我的面前有一个怪怪的铜制的东西,讲解员说这 ...

  • 颐和园导游词(700字)作文作文6900字
  • 精选作文:颐和园导游词(700字) 作文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我是今天带领你们游玩的导游,我叫xxx .今天,我们要游玩的地方是颐和园.让我们走进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那里有美丽的景色等着我们去看.这是颐和园里很有名的长廊.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长廊是不是很长?你们先猜 ...

  • 谢谢您,老师(700字)作文作文0字
  • 精选作文:谢谢您,老师(700字) 作文 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我感恩我的钱老师,因为是钱老师打开我智慧的大门,让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记得刚来宝月小学的时候,我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由于这个原因,在课堂上,我就是知道问 ...

  • 谢谢您,我的老师(700字)作文作文2400字
  • 精选作文:谢谢您,我的老师(700字) 作文 在我的求学生涯中,我最喜欢的老师.最想感谢的老师就是宋老师了.她的穿着十分朴素大方,中等个子,经常戴着一副眼镜,眼睛中还透射出智慧的眼光.看起来十分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宋老师她不仅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而且还是一位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任的好老师. 记得有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