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考作文作文9500字

初二作文

作文1(40分)

在吃的问题上,孔子曾有过这样一些议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饭菜越精致越细腻越好)”,“色恶不食(颜色不好看的东西不吃)”,“臭恶不食(变质变味的东西不吃)”,“割不正不食(肉割的不方正不吃)”┅┅时隔两千多年,我们再来品味这些话,感到它谈论的不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阅读品位,一种审美倾向,一种人生追求┅┅

现在,请你任选一种角度,由此及彼,生发联想,写一篇55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文题自拟。

佳作一:

由孔子的“割不正不食”所想到的„„

两千多年前,作为中国一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老夫子在吃的问题上,曾有过这样的一些议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其中还有一句,很耐人寻味,那就是“割不正不食”。何谓“割不正不食”,其意思就是“肉割得不方正不吃”。 闻听此言,想必有人会以为这是迂腐之见,略显可笑,但我却不以为然。

“割不正不食”一语,出于《论语" 法疏》,原文曰:“谓折生体脊,肋,臂之属。礼有上数,若解剖不得其正,则不食也。”原来,肉切剖

得正与不正,竟关于儒家所奉的饮食礼仪要求,“正”为合“礼”,“食之无碍”;“不正”为不合“礼”,所以孔老夫子当然不食“割不正”之肉。

从这一角度看,原来“割不正不食”决非一种饮食习惯,它更意味着一种生活态度,从这里我竟能窥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来。孔老夫子正是从生活的各个方面要求自己以“礼“为“正”。比如,在《孔子家话》中就有“孔子忍渴于盗泉”的故事,——因为泉水的名字不好,孔子宁愿口渴难耐,也不去饮盗泉之水,这不正是孔子严于修身的表现吗?不正是他对自己“正人君子”的要求的体现吗?

两千年以后,我们是否也要效仿孔子呢?当然,我们不必过于拘泥于此,但加强个人修养是必要的。在我看来,“正”的含义是极为深刻的,它不仅仅是外在的“衣着端庄得体,举止文明大方”,更要是内心有“正义”、“正直”、“正气”。孔子是“日三省吾身“,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只能仰视圣人的高度,但也不妨多用一点时间来一些自我反省,自我批评。不知大家以为然否?

“正”是一种生活态度,让我们在生活中多多以“正”为待人处世之道,努力成为一名谦谦君子。

【评语】

看完本文,我们可能会惊叹,这个考生居然可以将材料中“割不正不食”的出处完整地摘录下来。这仅仅是偶然么?应该说是在作者殷勤付出后的必然。如果仅仅是对“割不正不食”的简单引用,或只是简单

解说,文章自然不会有如此丰厚的意蕴。本文从孔子对饮食的观点中提炼出“正”这一生活态度,以自己的感悟思考阐述“正义”“正直”“正气”的内涵。而后文中引用孔子不引盗泉的故事,不仅与文章的主题相得益彰,也进一步表现了作者超凡的文化修养。作者写到此,却没有走向一个极端,而是巧妙的阐述了自己的主张“我们不必拘泥于此”,谁说倾斜不也是一种美呢?只是为了做人的基本准则,我们应当适当的摆正自己的位臵。全文紧扣主题,逐层递进,情感化的论述让文章更具魅力(常红艳)

佳作二:

择 书 如 择 食

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对“吃”很有讲究,而现在社会中,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把书作为精神食粮。由此对书的选择则也上升到犹如古人对食物选择之慎重,即择书如择食,好书使人受益无穷。 在择食方面,我国著名思想家孔子曾说:“色恶不食”,“臭恶不食”,也就是说颜色不好看的东西不吃,变质变味的东西不吃。寥寥数语,但其蕴意深远,古老的学者用简炼的文字向我们诠释好的食物可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而本质不好的食物则会伤害你的身心。

孔子谨慎的择食态度正是一种谨慎的择书态度。“色恶”之食与“臭恶”之食象征着内容低俗辞藻庸懒之书。因此看来我们看书就要择一本好书,择一本好书来读如同与一位知心朋友促膝谈心,如品一道珍馐美味享受其间。好书能使你的喜怒哀乐如溪流淌过心田,抚慰伤痛。

当你慨叹生活的忙碌与苦闷、挫折与苦难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会给你一个诠释生命与现今生活的真谛。你将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不足,催你奋进。一本益食般的益书,会使你的身心从中获取无惧无畏的营养。

真正的好书如同美味的食物,外,鲜美可人,内,意味悠长,使人回味无穷,就像孔子的《论语》——外,把语言文字演绎得朴实真挚,内,蕴藏着深刻的人生道理,让人受益一生。可见,一本益食般的益书,会使你从中反省自己并完善自己。

相反的,“坏书”如同“恶食”,使人的健康受到侵害。所以,择书如“择食”,态度需谨慎,要精挑细选,切勿选择坏书。因此,要不断积累你的洞察力和鉴赏力。

择书如择食,择益书如择益食,可以好好端正自己,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让我们谨慎择书,好好享受每一顿健康美味的精神食粮。

【评语】

食物与书本似乎有一种不解之缘,因为一个是“物质粮食”,另一个是“精神粮食”。都是维持人体生存的基本物质。然而作者将这种联系更加具体化,从“择书”与“择食”的角度展开了自己的话题。文章语言自然流畅,凝练明快,娓娓道来,但在不经意间,却给人启迪与思考。小作者从“择食”这一角度精准地诠释了“择书”的真谛,于平实

的论述中蕴涵深切的感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真切感受,读罢令人为之动容。

佳作三:

精 读 书

读书者, 必精读也, 杂乱无章者, 吾不阅之; 不知所云者, 吾不阅之; 高谈阔论者, 吾不阅之; 华而不实者, 吾不阅之。

臧克家曾经有言:“读一本好书, 就像交了一个益友。”句中的好与益, 皆道出了读书的观念:不泛读, 为求精读。

略领人情世故的我便是如此„„

留恋言简意赅的书,他给我严谨而缜密的思考,如《水浒》、《论语》,条理清晰,每一节每一语都道出不一样的思维空间,就如交替变换的画面,虽多,然错落有致,条理分明。

留恋言道其实的书,他们给予我平凡之中却深刻的哲理, 如《名人传》、《毛泽东语录》, 字字皆精妙,句句吐真情。他们没有华丽的外表,也许迷恋繁华都市的人会忘却他们,然当浮华皆褪,万籁惧寂时,他们就会绽放最美丽的花朵,吐出幽幽暗香,令人陶醉。

留恋真挚无比的书, 他们给予我细腻而又湿润的情感, 如《边城》、《红娘》。在字里行间,我感觉不到灯红酒绿的喧闹,却只有高山流水的典雅,寒宫秋月的无限情思。或许有哀怨,繁华落尽,赚得眼泪竟空流。

留恋朴实无华的书,他们给予我早已被人们遗忘的人之初的感动。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人与海》。平淡的生活中蕴涵坚强。他们的文字没有刻意的比喻、夸张,淡然如水,却又那么令人振奋。 读书者, 皆应精读百家经典。

【评语】

本文的中心话语是“精读”, 作者一开篇即亮明了观点,接着引用名言来强化该观点,并从自己的经验角度列举了大量事实证明精读的作用, 号召读书的人“皆应精读百家经典”。文章的主体部分采用段首排比的结构形式,行文中多用短句,读来琅琅上口,展示了作者良好的语言功底。

主要问题:① 臧克家的名言谈的是好书的价值,而不是“泛读”“精读”的问题;② “杂乱无章者, 吾不阅之; 不知所云者, 吾不阅之; 高谈阔论者, 吾不阅之; 华而不实者, 吾不阅之”等谈的是对书的选择问题,段首句“留恋言简意赅的书”“ 留恋言道其实的书”等等谈的是自己的偏好,以此证明“精读书”并不合适。

佳作四: 吾日三省吾身

古人有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今吾自问:“吾日三省吾身:可有气节相伴?可有严谨相随?可有方正同行?” ——题记

我非圣贤,但我同样经常三省自身,此三省,是人本性之必需,生

活之标准,快乐之根本。

一省:可有气节相伴?人不是死物,是有思想、有作为的高等生物。孔子有云:“色恶不食,”“臭恶不食。”食物尚且都被下予这样的评语,更何况人呢?一个人,若无气节,甚至没有自己的想法,就会被社会所淘汰。谈古论今,李白挥下“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贝多芬拒绝为侵略维也纳的拿破仑军官演奏。这样的气节,使他们立于凡夫俗子之上,这样的气节,是我们作为人类的本性之必需。

二省,可有严谨相随?严谨是一种生活态度。孔子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精致食物是招人喜欢的,而严谨、细心的人更是这个社会所渴求的人才。韩非子讲:“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罗丹细心地收集资料,研究考证,历时7年塑造巴尔扎克塑像。流传甚久的警句“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都在阐释同一个主题:那就是做事的严谨态度。严谨,乃生活之标准。

三省:可有方正同行?一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标准。孔夫子曾说:“割不正不食。”割的不方正的肉都是不吃的,那么一个不方正的人是人们审美理念所能接受的吗?苏轼曾告诫:“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包拯也作诗劝回张奎的寿礼,其诗曰:“寿曰薄酒促膝谈,胜似送礼染俗尘。”这样的方正的品质不正是他们的原则,那么这样的日子还会缺少快乐吗?故我说:“方正乃快乐之本。”

吾日三省吾身,满足相伴一生。

【评语】

本文从众多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其明显的优势有二:

一、化虚为实,审题精准:小作者由题目中孔子在“吃”的问题上的三句议论自然引发出“吾日三省”,不仅准确把握了题旨,而且以“气节,人性之必需”、“严谨,生活之标准”、“方正,快乐之根本”对题目中抽象的人生追求、生活态度、人生志趣进行了具体而独到的诠释;

二、信手拈来,匠心独运: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借“三省”为三个分论点,从引用名言、巧拟标题到引经据典、谈古论今,可谓有理有据,展示了小作者较高的语文素养与极强的把握材料、驾御语言的能力。(徐咏梅)

佳作五:

让书香常驻心间

为绿原添一朵花,这片绿原就显得多彩了;为天空添一片云,这片天空就显得轻盈了;为心灵添一缕书香,这颗心灵就显得充实了。 让书香常驻心间,就应学会择书。书有优劣,好书能使心中多一分宁静,少一分浮燥,而劣书则会使心中多一分轻浮,少一分沉稳。书要越精致越好,一定要有内涵,一定要能给人启迪。正如孔子所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只有精致的书散发出的才会是清香,才会益精神。 让书香常驻心间,就应学会品书。书中的内容不可一概而取,而应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这样才不会使戾气、酸腐之气侵蚀你的心灵。一本书,在你捧在手上之时,若就能嗅到香气,便应“取”之。而若散发的是恶臭,便应“弃之”。正如孔子所说 “臭恶不食”。

让书香常驻心间,就应该学会观书。这一个“观”字有两层含义,一是观其形。若书的纸张粗糙,排版杂乱,说明这本书不是由心而出。二是观其神。若书中的内容满是污言秽语,或作者思想偏激,观点不正,则说明此书不正。正如孔子所说“色恶不食”,以上两类书,不必收入囊中,直接弃之一旁。

让书香常驻心间,就应该学会撷书。读书前,先了解作者以及序言。此两部分是体现书的价值的关键。正如孔子说:“割不正不食”,作者心不正,则书不正,序言不真,则书不真。

让书香常驻心间,就一定要学会选择。品、观书籍。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真正的好书。阅读,只有这样才能从书中获取知识与哲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让书香常驻心间。

【评语】

这是一篇充满哲思的佳作,颇有意蕴。开篇精炼,巧用排比比喻句。“绿园”、“天空”,未见其文,已经感受到了一股浓浓的墨香扑鼻而来。后四段分别从“择书”“品书”“观书”“撷书”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面面俱到,句句在理。而在行文之间,又不忘紧扣题目,每一段都巧妙地回应了材料。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作者能在匆忙的考场中从容地品悟到千年前《论语》的真谛,实在是让人惊喜。(常红艳)

佳作六:

给孩子的一封信

孩子:

最近流感又起,注意保养身子,这是我第一次给你写信,不知你是否有些诧异?但我不得不通过这封信指出你的这个问题——读书太粗糙。

记得前几天,你看完从我这里借去的一本小说,借期两天,我不知道在初三这么忙碌的生活中你是何时看完的,质量又怎样,便抽查了一下,当我问到故事情节时,你结结巴巴地述着,更不可思议的是你竟连主人公的姓名都记不住„„当我让你告诉我故事主要阐明的思想感情时,你更是张口结舌,不知所云。当时我对你发了火,因为你读书不过囫囵吞枣罢了,通过你这件事,不禁让我想起了孔老夫子的一句话:“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说到这句话,用现代汉语来说便是:饭菜越精越细越好。如果说那本书是原料,你——读者是厨师的话,你那天给我的答复无疑就是你一手烹调出的食物,那简直就是粗制滥造的成果,根本上不了大雅之堂!我不禁有几许悲凉。如果你每本书都这样对待,那你的收获将比别人少多少啊!不知你是否还记得那次讲给你听的毛主席读书的故事。现在我再提起一次,希望你能重视毛主席在读书时,常常左手执书,右手拿笔,圈点勾画,评论感慨,直抒胸臆于卷之上,这样长年累月精致细腻的品读,使他立下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坚定信念,留下了“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激跃诗篇,道出他“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

笑”的对奉献之美的讴歌„„

孩子,请记住“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认真阅读,将有所广益。 祝成绩进步,身体健康! 母

2007年6月20

【评语】

作者一定是有一双慧眼,早已在繁忙的生活中就察觉到了父母对自己的殷殷期望,才能在考场上一气呵成,写出如此构思新颖,角度奇特的好文来。最让人惊叹的是文章的语气,一位温婉善良的母亲跃然纸上。无论是开篇“注意保养身子”的关心;还是末尾“成绩进步”的祝福,俨然是一位母亲的口吻,毫不做作。通过母亲之口,作者侧面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读书越精越好。而透过薄薄的一张纸,我们又是否看见了,家长那一双双牵挂的眼睛?(常红艳)

作文2(20分)

有一位数学老师在谈起王维《使至塞上》时,曾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为几何教学内容进行了非常大胆地构思,他认为这句诗中不仅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几何图形而且各种图形之间还形成了非常奇妙的几何关系。

现在,请你大胆想像,用平实的语言,为这句诗中所隐含的几何图形及图形之间可能存在的几何关系写一个300字左右的文字说明。

要求:1、条理清楚,语言简明。2、可以图文配合,相互印证

优秀习作一: 诗中的几何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的这首《使至塞上》总让我浮想联翩,这

到底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是黄沙漫天,还是大漠无垠?“生活中处处有语

文”,就让我以一种独特的数学视角来审视这幅“大漠孤烟直”吧。

顺着画面望去,最为抢眼的,还要数那一轮落日。假若将其抽象成圆,在几

何图形中也是最美的,因为一位数学家曾说过:“世间最美的几何图形莫过于

圆”。往下看去,便是地平线,既然是“落日”,这条直线必然是与圆相交的,

于是“落日”并非一完整的圆,有了缺憾,与直线相交,然而这无伤大雅,这种

美丽更为独特。

由地平线上的某一点,发射出了两条曲线,随着画面的推近,两条曲线也渐

渐隔开来,形成了一条九曲十八湾的大河,而在河的旁边,有着一条条与地平线

垂直的线,这便是孤烟了。或许是没有风作伴吧,“烟”笔直地竖在地平线,与

之垂直。虽不与“大河”平行,但“大河”曲线的阴柔之美与“孤烟”刚直的直

线的阳刚之美形成了对比,交相辉映。

总观整个画面,虽只是由“点,线,面”构成,却引发了读者无限想象。不

禁佩服起诗人来,数学中美丽的几何图形,也能在诗中找到,看来“生活中处处

有语文”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假。

【评语】

小作者不仅是在用几何术语解析原诗,而且力求将图像的结构和原诗的意蕴

有机结合,也就是说不因前者的精准伤害后者的优美。这一点在文中对“落日”

与“地平线”二者关系、“大河”与“孤烟”二者关系的解说上最为明显:前者

是一种缺憾之美,后者是一种阴阳交汇的美。

(郭峰)

优秀习作二: 孤烟落日

大漠的孤烟是一条直线,它与“平面”沙漠垂直,蜿蜒向被夕阳烧得火红的

天际。

奔腾的长河是一个小平面,它与“沙漠平面”叠放在一起,并始终贯穿全程。

落日像一枚熟透了的果子,与“平面”相切,与“直线”相离,显出一派和谐美

丽的大漠景象。

大漠上此起彼伏,延绵不绝的沙丘,是一条条镶在“平面”内的柔美的曲线。

那刚劲寂寥的大漠顿时显出几分秀美温柔。

直线在左,圆在右,被平面托起。画面隐隐透出一种简单而无修饰的壮美之

景,那宏大的景象感染着每个人。

垂直、重叠、相切、相离、镶嵌„„奇妙的几何关系在诗中完美呈现。直线、

圆、平面、曲线„„变换多姿的图形使画面更加多彩„

【评语】

游走在文学话语和科学话语之间是这篇作品的一个鲜明特征。全文采用分总

式结构:分说图形时总是既有对形象之美的描画和感悟,又有对图形特征的定位

和解析;总说一锤定音,使几何关系与多彩画面和谐统一。 (郭峰)

优秀习作三:

当诗歌成为图画

《使至塞上》一诗中,诗人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为世人勾勒出一幅线条感极强的

边塞画面。

茫茫大漠,孤房一家,时近午后,房中升起袅袅炊烟。在无风的大漠中,青烟

直上,与平齐的大漠形成了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两条凄凉孤独的垂直线。

此时,红红的夕阳缓缓地从远方下落,圆圆的夕阳,落至人家,纵然再不舍他

留恋的大地,它也不可阻挡的下落了。终于,它的下端与地面平齐了,此时,这

圆圆的夕阳不是与一望无野的沙漠相切了么?这也是自然界的数学知识„

下落仍未停止,圆日与地平线从相切到相交再到相离——红日终于完全被大地

所吞噬,光亮也被黑暗代替,一切都安静了下来„„

相信明天,圆日依然升起,炊烟依旧直上,自然界也会再上演一堂生动的数学

课。

【点评】

很显然小作者非常清楚自己想表达什么。“自然界也会再上演一堂生动的数

学课”一句不仅收束全文,而且将文章的神采大大提升。无论是对“数学”关系

的简洁说明,还是对“自然”现象的生动再现,都融为一体。构思上更是按时间

顺序娓娓道来,文末的“依然”、“依旧”、“再”等词,更把诗歌静态的画面

赋予循环往复的规律感。还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文辞的运用能力,既注意准确表

述,还很符合古诗的节奏感。

不过,小作者把“孤烟”理解成炊烟,很显然是对诗歌的写作背景和相关的历

史常识缺乏了解,美则美矣,但与诗的本意却相去甚远了。 优秀习作四:

大 漠 图

这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大漠图为长方形的横构图,背景是茫茫

的黄沙,没有一丝风。

图画的左上角是一枚橙红的圆日,是一个标准的圆形。圆日的下方是一条清

澈的河流,河岸是曲折的曲线,而河岸两边却始终是平行的,一直延伸到远方,

离视线越来越远。

地平线是一条水平的灰黑色长线,与圆日相离,与河岸在远处相交。就在地

平线上,有几缕青烟升起,是垂直于地平线的,这几缕青烟是用直线画的,越往

上越轻越细。

图画的上方是淡蓝的天空,右边几只形单影只的黑色大雁仿佛无力地飞着,

大雁是一个倒立的“人”字。排成一队稀疏的“一”字,头雁正向太阳展翅而来,

仿佛要飞到太阳里去,穿透它无尽的光辉,与圆日相交。

这就是唯美的大漠图,了无人烟,但依然充满了豪迈的张力与勃勃的生机。

【点评】

考生从构图的角度去诠释诗句中的点与面,新颖而别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诗与画是没有界限的,诗是画的想象,而画是诗的延伸。文章巧妙地将诗与画融合在一起,将诗的意境、画的元素构成一幅奇特的“大漠图”,令人浮想联翩。(蒋葵林)

优秀习作五: 塞 上 几 何

当策马至塞上,看到的将是一幅奇妙梦幻的画卷。

远处,天地合一,地平线笔直的横沉。黄沙粒立,但这一个个“点”构成了这大漠,这个“面”远处,一缕长烟直上天空,又是一条长而粗的线段,与 地平线“垂直”着,没有瑕疵,是一种宁静的飞翔。

经过这里,再往前走,傍晚,太阳如一个殷红的“圆”挂在天幕,余晖之下,长河奔流,波浪滚滚,是无数曲线的会集。

大漠景象,正是这“直线”、“点”和“面”,巨大的“圆”、“曲线”的集合而构建成的,“点”“线”“面”正是几何的要素,交相辉映的它们让大漠风韵无限。

这样的景不仅是语文的,更是数学的,几何的,丰富的图形让这幅图“动”了起来。

再看,太阳的“圆”似乎已变成了“半圆”,隐到山后,塞上几何,亦变幻无穷啊!

【点评】

好一个“塞上几何”!如果说题目要求的是将诗中简洁的文字用直观的线条或图形加以表现,那么本文作者则是别具匠心地为我们制作了一个生动的Flash 动画,它借助点、线、面这些简单的几何要素,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奇妙梦幻的画卷”,画卷里不仅有笔直横陈着的地平线,有黄沙粒粒构成的大漠,还有一个挂在天幕的殷红的“圆”和余晖之下奔流滚滚、汇集了无数曲线的长河……对诗句的个性解读与创意表达让本文与王维的诗句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不知同样擅长于绘画的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世,会不会以这位聪慧的小作者为知音呢? 不过作品的语言(特别是第2、3段)过于注重浓缩提炼,不太符合题目要求的“平实说明”的风格,甚至有让人难懂的词句。(徐咏梅)

优秀习作六: 相离" 相切" 相交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的《使至塞上》不仅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妙的边塞风景图,更为我们展现了几何图形的学问。

“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轮圆圆的红日,缓缓下落至河平面以下的图画。始初,圆日远离河平面,恰似一个圆和一条线相离,没有交点。渐渐地,红日慢慢下坠,在刚好与河平面相接触时,仅一个交点就构成了圆与直线相切的关系。红日一点

点下落,从圆与线相切到圆与线相交。相交的时间格外漫长,红日似一个火红的大石榴被大河一点点吞没,黑暗也正悄悄地将光明取代。当红日刚好被吞没时,与河平面留下一个交点,又形成了圆与线相切的位置关系,然后太阳便悄无声息的下落,在无人知晓的另一片天空上演绎圆与直线相离的光明之旅。

“长河落日圆”揭示了圆与直线间的位置关系,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绝妙的几何画面,此乃诗中有几何。

【评语】

首先,作者在题目中便紧密的扣了题,三个以“相”字开头的题目既是高度的概括,也给人精确的美感。其次,本文结构严谨。第一段点题,第二段细致的描述,且用到了许多诸如“相离”“相切”“交点”“位臵关系”,第三段又回应题目,与首尾相照应。另外,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利用调动自己丰富的联想写出了夕阳下落的过程,将静态变为动态,用细腻的描写诗情地说明了枯燥的几何,也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绝妙的几何画面”。(常红艳)

优秀习作七: 诗 情 画 意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脍炙人口的诗句中竟隐藏着如此丰富的图形与画面!

大漠一望无际,坦坦荡荡,那么它是平坦;孤烟缥缥缈缈,直插云霄,所以它是一条射线。再看看:大漠上黄沙漫漫,唯独孤烟一束,在无风干燥的沙漠中缓缓升高。孤烟这条线不是垂直于大漠这个平面吗?

长河,奔涌向前,无尽的流淌.姑且将他看成一个不规则的矩形,落日安静的下沉,是一个美丽的圆球形。落日在下沉的过程中,先是与黄河想离;刚刚落到河面上时,正好相切,当落日带着最后一缕女红沉入水中,半隐半露,就与河面相交了。

矩形、圆形、射线、平面,这些看似简单的几何图形却勾勒出了一幅绝美的画面,真可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点评】

作为考场作文,能像本文一样做到结构完整、内容切题而又有较强的可读性,不容易。首段以“如此丰富的图形与画面”引领下文;中间两段用作描摹的方式,解说其内在的数学关系;最后一段收束全文,并引用“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来提示原诗句的神韵所在。同时,文章题目拟得恰当,有表现力。(华清)

作文1(40分)

在吃的问题上,孔子曾有过这样一些议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饭菜越精致越细腻越好)”,“色恶不食(颜色不好看的东西不吃)”,“臭恶不食(变质变味的东西不吃)”,“割不正不食(肉割的不方正不吃)”┅┅时隔两千多年,我们再来品味这些话,感到它谈论的不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阅读品位,一种审美倾向,一种人生追求┅┅

现在,请你任选一种角度,由此及彼,生发联想,写一篇55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文题自拟。

佳作一:

由孔子的“割不正不食”所想到的„„

两千多年前,作为中国一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老夫子在吃的问题上,曾有过这样的一些议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其中还有一句,很耐人寻味,那就是“割不正不食”。何谓“割不正不食”,其意思就是“肉割得不方正不吃”。 闻听此言,想必有人会以为这是迂腐之见,略显可笑,但我却不以为然。

“割不正不食”一语,出于《论语" 法疏》,原文曰:“谓折生体脊,肋,臂之属。礼有上数,若解剖不得其正,则不食也。”原来,肉切剖

得正与不正,竟关于儒家所奉的饮食礼仪要求,“正”为合“礼”,“食之无碍”;“不正”为不合“礼”,所以孔老夫子当然不食“割不正”之肉。

从这一角度看,原来“割不正不食”决非一种饮食习惯,它更意味着一种生活态度,从这里我竟能窥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来。孔老夫子正是从生活的各个方面要求自己以“礼“为“正”。比如,在《孔子家话》中就有“孔子忍渴于盗泉”的故事,——因为泉水的名字不好,孔子宁愿口渴难耐,也不去饮盗泉之水,这不正是孔子严于修身的表现吗?不正是他对自己“正人君子”的要求的体现吗?

两千年以后,我们是否也要效仿孔子呢?当然,我们不必过于拘泥于此,但加强个人修养是必要的。在我看来,“正”的含义是极为深刻的,它不仅仅是外在的“衣着端庄得体,举止文明大方”,更要是内心有“正义”、“正直”、“正气”。孔子是“日三省吾身“,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只能仰视圣人的高度,但也不妨多用一点时间来一些自我反省,自我批评。不知大家以为然否?

“正”是一种生活态度,让我们在生活中多多以“正”为待人处世之道,努力成为一名谦谦君子。

【评语】

看完本文,我们可能会惊叹,这个考生居然可以将材料中“割不正不食”的出处完整地摘录下来。这仅仅是偶然么?应该说是在作者殷勤付出后的必然。如果仅仅是对“割不正不食”的简单引用,或只是简单

解说,文章自然不会有如此丰厚的意蕴。本文从孔子对饮食的观点中提炼出“正”这一生活态度,以自己的感悟思考阐述“正义”“正直”“正气”的内涵。而后文中引用孔子不引盗泉的故事,不仅与文章的主题相得益彰,也进一步表现了作者超凡的文化修养。作者写到此,却没有走向一个极端,而是巧妙的阐述了自己的主张“我们不必拘泥于此”,谁说倾斜不也是一种美呢?只是为了做人的基本准则,我们应当适当的摆正自己的位臵。全文紧扣主题,逐层递进,情感化的论述让文章更具魅力(常红艳)

佳作二:

择 书 如 择 食

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对“吃”很有讲究,而现在社会中,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把书作为精神食粮。由此对书的选择则也上升到犹如古人对食物选择之慎重,即择书如择食,好书使人受益无穷。 在择食方面,我国著名思想家孔子曾说:“色恶不食”,“臭恶不食”,也就是说颜色不好看的东西不吃,变质变味的东西不吃。寥寥数语,但其蕴意深远,古老的学者用简炼的文字向我们诠释好的食物可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而本质不好的食物则会伤害你的身心。

孔子谨慎的择食态度正是一种谨慎的择书态度。“色恶”之食与“臭恶”之食象征着内容低俗辞藻庸懒之书。因此看来我们看书就要择一本好书,择一本好书来读如同与一位知心朋友促膝谈心,如品一道珍馐美味享受其间。好书能使你的喜怒哀乐如溪流淌过心田,抚慰伤痛。

当你慨叹生活的忙碌与苦闷、挫折与苦难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会给你一个诠释生命与现今生活的真谛。你将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不足,催你奋进。一本益食般的益书,会使你的身心从中获取无惧无畏的营养。

真正的好书如同美味的食物,外,鲜美可人,内,意味悠长,使人回味无穷,就像孔子的《论语》——外,把语言文字演绎得朴实真挚,内,蕴藏着深刻的人生道理,让人受益一生。可见,一本益食般的益书,会使你从中反省自己并完善自己。

相反的,“坏书”如同“恶食”,使人的健康受到侵害。所以,择书如“择食”,态度需谨慎,要精挑细选,切勿选择坏书。因此,要不断积累你的洞察力和鉴赏力。

择书如择食,择益书如择益食,可以好好端正自己,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让我们谨慎择书,好好享受每一顿健康美味的精神食粮。

【评语】

食物与书本似乎有一种不解之缘,因为一个是“物质粮食”,另一个是“精神粮食”。都是维持人体生存的基本物质。然而作者将这种联系更加具体化,从“择书”与“择食”的角度展开了自己的话题。文章语言自然流畅,凝练明快,娓娓道来,但在不经意间,却给人启迪与思考。小作者从“择食”这一角度精准地诠释了“择书”的真谛,于平实

的论述中蕴涵深切的感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真切感受,读罢令人为之动容。

佳作三:

精 读 书

读书者, 必精读也, 杂乱无章者, 吾不阅之; 不知所云者, 吾不阅之; 高谈阔论者, 吾不阅之; 华而不实者, 吾不阅之。

臧克家曾经有言:“读一本好书, 就像交了一个益友。”句中的好与益, 皆道出了读书的观念:不泛读, 为求精读。

略领人情世故的我便是如此„„

留恋言简意赅的书,他给我严谨而缜密的思考,如《水浒》、《论语》,条理清晰,每一节每一语都道出不一样的思维空间,就如交替变换的画面,虽多,然错落有致,条理分明。

留恋言道其实的书,他们给予我平凡之中却深刻的哲理, 如《名人传》、《毛泽东语录》, 字字皆精妙,句句吐真情。他们没有华丽的外表,也许迷恋繁华都市的人会忘却他们,然当浮华皆褪,万籁惧寂时,他们就会绽放最美丽的花朵,吐出幽幽暗香,令人陶醉。

留恋真挚无比的书, 他们给予我细腻而又湿润的情感, 如《边城》、《红娘》。在字里行间,我感觉不到灯红酒绿的喧闹,却只有高山流水的典雅,寒宫秋月的无限情思。或许有哀怨,繁华落尽,赚得眼泪竟空流。

留恋朴实无华的书,他们给予我早已被人们遗忘的人之初的感动。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人与海》。平淡的生活中蕴涵坚强。他们的文字没有刻意的比喻、夸张,淡然如水,却又那么令人振奋。 读书者, 皆应精读百家经典。

【评语】

本文的中心话语是“精读”, 作者一开篇即亮明了观点,接着引用名言来强化该观点,并从自己的经验角度列举了大量事实证明精读的作用, 号召读书的人“皆应精读百家经典”。文章的主体部分采用段首排比的结构形式,行文中多用短句,读来琅琅上口,展示了作者良好的语言功底。

主要问题:① 臧克家的名言谈的是好书的价值,而不是“泛读”“精读”的问题;② “杂乱无章者, 吾不阅之; 不知所云者, 吾不阅之; 高谈阔论者, 吾不阅之; 华而不实者, 吾不阅之”等谈的是对书的选择问题,段首句“留恋言简意赅的书”“ 留恋言道其实的书”等等谈的是自己的偏好,以此证明“精读书”并不合适。

佳作四: 吾日三省吾身

古人有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今吾自问:“吾日三省吾身:可有气节相伴?可有严谨相随?可有方正同行?” ——题记

我非圣贤,但我同样经常三省自身,此三省,是人本性之必需,生

活之标准,快乐之根本。

一省:可有气节相伴?人不是死物,是有思想、有作为的高等生物。孔子有云:“色恶不食,”“臭恶不食。”食物尚且都被下予这样的评语,更何况人呢?一个人,若无气节,甚至没有自己的想法,就会被社会所淘汰。谈古论今,李白挥下“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贝多芬拒绝为侵略维也纳的拿破仑军官演奏。这样的气节,使他们立于凡夫俗子之上,这样的气节,是我们作为人类的本性之必需。

二省,可有严谨相随?严谨是一种生活态度。孔子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精致食物是招人喜欢的,而严谨、细心的人更是这个社会所渴求的人才。韩非子讲:“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罗丹细心地收集资料,研究考证,历时7年塑造巴尔扎克塑像。流传甚久的警句“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都在阐释同一个主题:那就是做事的严谨态度。严谨,乃生活之标准。

三省:可有方正同行?一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标准。孔夫子曾说:“割不正不食。”割的不方正的肉都是不吃的,那么一个不方正的人是人们审美理念所能接受的吗?苏轼曾告诫:“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包拯也作诗劝回张奎的寿礼,其诗曰:“寿曰薄酒促膝谈,胜似送礼染俗尘。”这样的方正的品质不正是他们的原则,那么这样的日子还会缺少快乐吗?故我说:“方正乃快乐之本。”

吾日三省吾身,满足相伴一生。

【评语】

本文从众多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其明显的优势有二:

一、化虚为实,审题精准:小作者由题目中孔子在“吃”的问题上的三句议论自然引发出“吾日三省”,不仅准确把握了题旨,而且以“气节,人性之必需”、“严谨,生活之标准”、“方正,快乐之根本”对题目中抽象的人生追求、生活态度、人生志趣进行了具体而独到的诠释;

二、信手拈来,匠心独运: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借“三省”为三个分论点,从引用名言、巧拟标题到引经据典、谈古论今,可谓有理有据,展示了小作者较高的语文素养与极强的把握材料、驾御语言的能力。(徐咏梅)

佳作五:

让书香常驻心间

为绿原添一朵花,这片绿原就显得多彩了;为天空添一片云,这片天空就显得轻盈了;为心灵添一缕书香,这颗心灵就显得充实了。 让书香常驻心间,就应学会择书。书有优劣,好书能使心中多一分宁静,少一分浮燥,而劣书则会使心中多一分轻浮,少一分沉稳。书要越精致越好,一定要有内涵,一定要能给人启迪。正如孔子所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只有精致的书散发出的才会是清香,才会益精神。 让书香常驻心间,就应学会品书。书中的内容不可一概而取,而应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这样才不会使戾气、酸腐之气侵蚀你的心灵。一本书,在你捧在手上之时,若就能嗅到香气,便应“取”之。而若散发的是恶臭,便应“弃之”。正如孔子所说 “臭恶不食”。

让书香常驻心间,就应该学会观书。这一个“观”字有两层含义,一是观其形。若书的纸张粗糙,排版杂乱,说明这本书不是由心而出。二是观其神。若书中的内容满是污言秽语,或作者思想偏激,观点不正,则说明此书不正。正如孔子所说“色恶不食”,以上两类书,不必收入囊中,直接弃之一旁。

让书香常驻心间,就应该学会撷书。读书前,先了解作者以及序言。此两部分是体现书的价值的关键。正如孔子说:“割不正不食”,作者心不正,则书不正,序言不真,则书不真。

让书香常驻心间,就一定要学会选择。品、观书籍。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真正的好书。阅读,只有这样才能从书中获取知识与哲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让书香常驻心间。

【评语】

这是一篇充满哲思的佳作,颇有意蕴。开篇精炼,巧用排比比喻句。“绿园”、“天空”,未见其文,已经感受到了一股浓浓的墨香扑鼻而来。后四段分别从“择书”“品书”“观书”“撷书”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面面俱到,句句在理。而在行文之间,又不忘紧扣题目,每一段都巧妙地回应了材料。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作者能在匆忙的考场中从容地品悟到千年前《论语》的真谛,实在是让人惊喜。(常红艳)

佳作六:

给孩子的一封信

孩子:

最近流感又起,注意保养身子,这是我第一次给你写信,不知你是否有些诧异?但我不得不通过这封信指出你的这个问题——读书太粗糙。

记得前几天,你看完从我这里借去的一本小说,借期两天,我不知道在初三这么忙碌的生活中你是何时看完的,质量又怎样,便抽查了一下,当我问到故事情节时,你结结巴巴地述着,更不可思议的是你竟连主人公的姓名都记不住„„当我让你告诉我故事主要阐明的思想感情时,你更是张口结舌,不知所云。当时我对你发了火,因为你读书不过囫囵吞枣罢了,通过你这件事,不禁让我想起了孔老夫子的一句话:“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说到这句话,用现代汉语来说便是:饭菜越精越细越好。如果说那本书是原料,你——读者是厨师的话,你那天给我的答复无疑就是你一手烹调出的食物,那简直就是粗制滥造的成果,根本上不了大雅之堂!我不禁有几许悲凉。如果你每本书都这样对待,那你的收获将比别人少多少啊!不知你是否还记得那次讲给你听的毛主席读书的故事。现在我再提起一次,希望你能重视毛主席在读书时,常常左手执书,右手拿笔,圈点勾画,评论感慨,直抒胸臆于卷之上,这样长年累月精致细腻的品读,使他立下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坚定信念,留下了“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激跃诗篇,道出他“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

笑”的对奉献之美的讴歌„„

孩子,请记住“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认真阅读,将有所广益。 祝成绩进步,身体健康! 母

2007年6月20

【评语】

作者一定是有一双慧眼,早已在繁忙的生活中就察觉到了父母对自己的殷殷期望,才能在考场上一气呵成,写出如此构思新颖,角度奇特的好文来。最让人惊叹的是文章的语气,一位温婉善良的母亲跃然纸上。无论是开篇“注意保养身子”的关心;还是末尾“成绩进步”的祝福,俨然是一位母亲的口吻,毫不做作。通过母亲之口,作者侧面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读书越精越好。而透过薄薄的一张纸,我们又是否看见了,家长那一双双牵挂的眼睛?(常红艳)

作文2(20分)

有一位数学老师在谈起王维《使至塞上》时,曾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为几何教学内容进行了非常大胆地构思,他认为这句诗中不仅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几何图形而且各种图形之间还形成了非常奇妙的几何关系。

现在,请你大胆想像,用平实的语言,为这句诗中所隐含的几何图形及图形之间可能存在的几何关系写一个300字左右的文字说明。

要求:1、条理清楚,语言简明。2、可以图文配合,相互印证

优秀习作一: 诗中的几何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的这首《使至塞上》总让我浮想联翩,这

到底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是黄沙漫天,还是大漠无垠?“生活中处处有语

文”,就让我以一种独特的数学视角来审视这幅“大漠孤烟直”吧。

顺着画面望去,最为抢眼的,还要数那一轮落日。假若将其抽象成圆,在几

何图形中也是最美的,因为一位数学家曾说过:“世间最美的几何图形莫过于

圆”。往下看去,便是地平线,既然是“落日”,这条直线必然是与圆相交的,

于是“落日”并非一完整的圆,有了缺憾,与直线相交,然而这无伤大雅,这种

美丽更为独特。

由地平线上的某一点,发射出了两条曲线,随着画面的推近,两条曲线也渐

渐隔开来,形成了一条九曲十八湾的大河,而在河的旁边,有着一条条与地平线

垂直的线,这便是孤烟了。或许是没有风作伴吧,“烟”笔直地竖在地平线,与

之垂直。虽不与“大河”平行,但“大河”曲线的阴柔之美与“孤烟”刚直的直

线的阳刚之美形成了对比,交相辉映。

总观整个画面,虽只是由“点,线,面”构成,却引发了读者无限想象。不

禁佩服起诗人来,数学中美丽的几何图形,也能在诗中找到,看来“生活中处处

有语文”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假。

【评语】

小作者不仅是在用几何术语解析原诗,而且力求将图像的结构和原诗的意蕴

有机结合,也就是说不因前者的精准伤害后者的优美。这一点在文中对“落日”

与“地平线”二者关系、“大河”与“孤烟”二者关系的解说上最为明显:前者

是一种缺憾之美,后者是一种阴阳交汇的美。

(郭峰)

优秀习作二: 孤烟落日

大漠的孤烟是一条直线,它与“平面”沙漠垂直,蜿蜒向被夕阳烧得火红的

天际。

奔腾的长河是一个小平面,它与“沙漠平面”叠放在一起,并始终贯穿全程。

落日像一枚熟透了的果子,与“平面”相切,与“直线”相离,显出一派和谐美

丽的大漠景象。

大漠上此起彼伏,延绵不绝的沙丘,是一条条镶在“平面”内的柔美的曲线。

那刚劲寂寥的大漠顿时显出几分秀美温柔。

直线在左,圆在右,被平面托起。画面隐隐透出一种简单而无修饰的壮美之

景,那宏大的景象感染着每个人。

垂直、重叠、相切、相离、镶嵌„„奇妙的几何关系在诗中完美呈现。直线、

圆、平面、曲线„„变换多姿的图形使画面更加多彩„

【评语】

游走在文学话语和科学话语之间是这篇作品的一个鲜明特征。全文采用分总

式结构:分说图形时总是既有对形象之美的描画和感悟,又有对图形特征的定位

和解析;总说一锤定音,使几何关系与多彩画面和谐统一。 (郭峰)

优秀习作三:

当诗歌成为图画

《使至塞上》一诗中,诗人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为世人勾勒出一幅线条感极强的

边塞画面。

茫茫大漠,孤房一家,时近午后,房中升起袅袅炊烟。在无风的大漠中,青烟

直上,与平齐的大漠形成了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两条凄凉孤独的垂直线。

此时,红红的夕阳缓缓地从远方下落,圆圆的夕阳,落至人家,纵然再不舍他

留恋的大地,它也不可阻挡的下落了。终于,它的下端与地面平齐了,此时,这

圆圆的夕阳不是与一望无野的沙漠相切了么?这也是自然界的数学知识„

下落仍未停止,圆日与地平线从相切到相交再到相离——红日终于完全被大地

所吞噬,光亮也被黑暗代替,一切都安静了下来„„

相信明天,圆日依然升起,炊烟依旧直上,自然界也会再上演一堂生动的数学

课。

【点评】

很显然小作者非常清楚自己想表达什么。“自然界也会再上演一堂生动的数

学课”一句不仅收束全文,而且将文章的神采大大提升。无论是对“数学”关系

的简洁说明,还是对“自然”现象的生动再现,都融为一体。构思上更是按时间

顺序娓娓道来,文末的“依然”、“依旧”、“再”等词,更把诗歌静态的画面

赋予循环往复的规律感。还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文辞的运用能力,既注意准确表

述,还很符合古诗的节奏感。

不过,小作者把“孤烟”理解成炊烟,很显然是对诗歌的写作背景和相关的历

史常识缺乏了解,美则美矣,但与诗的本意却相去甚远了。 优秀习作四:

大 漠 图

这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大漠图为长方形的横构图,背景是茫茫

的黄沙,没有一丝风。

图画的左上角是一枚橙红的圆日,是一个标准的圆形。圆日的下方是一条清

澈的河流,河岸是曲折的曲线,而河岸两边却始终是平行的,一直延伸到远方,

离视线越来越远。

地平线是一条水平的灰黑色长线,与圆日相离,与河岸在远处相交。就在地

平线上,有几缕青烟升起,是垂直于地平线的,这几缕青烟是用直线画的,越往

上越轻越细。

图画的上方是淡蓝的天空,右边几只形单影只的黑色大雁仿佛无力地飞着,

大雁是一个倒立的“人”字。排成一队稀疏的“一”字,头雁正向太阳展翅而来,

仿佛要飞到太阳里去,穿透它无尽的光辉,与圆日相交。

这就是唯美的大漠图,了无人烟,但依然充满了豪迈的张力与勃勃的生机。

【点评】

考生从构图的角度去诠释诗句中的点与面,新颖而别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诗与画是没有界限的,诗是画的想象,而画是诗的延伸。文章巧妙地将诗与画融合在一起,将诗的意境、画的元素构成一幅奇特的“大漠图”,令人浮想联翩。(蒋葵林)

优秀习作五: 塞 上 几 何

当策马至塞上,看到的将是一幅奇妙梦幻的画卷。

远处,天地合一,地平线笔直的横沉。黄沙粒立,但这一个个“点”构成了这大漠,这个“面”远处,一缕长烟直上天空,又是一条长而粗的线段,与 地平线“垂直”着,没有瑕疵,是一种宁静的飞翔。

经过这里,再往前走,傍晚,太阳如一个殷红的“圆”挂在天幕,余晖之下,长河奔流,波浪滚滚,是无数曲线的会集。

大漠景象,正是这“直线”、“点”和“面”,巨大的“圆”、“曲线”的集合而构建成的,“点”“线”“面”正是几何的要素,交相辉映的它们让大漠风韵无限。

这样的景不仅是语文的,更是数学的,几何的,丰富的图形让这幅图“动”了起来。

再看,太阳的“圆”似乎已变成了“半圆”,隐到山后,塞上几何,亦变幻无穷啊!

【点评】

好一个“塞上几何”!如果说题目要求的是将诗中简洁的文字用直观的线条或图形加以表现,那么本文作者则是别具匠心地为我们制作了一个生动的Flash 动画,它借助点、线、面这些简单的几何要素,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奇妙梦幻的画卷”,画卷里不仅有笔直横陈着的地平线,有黄沙粒粒构成的大漠,还有一个挂在天幕的殷红的“圆”和余晖之下奔流滚滚、汇集了无数曲线的长河……对诗句的个性解读与创意表达让本文与王维的诗句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不知同样擅长于绘画的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世,会不会以这位聪慧的小作者为知音呢? 不过作品的语言(特别是第2、3段)过于注重浓缩提炼,不太符合题目要求的“平实说明”的风格,甚至有让人难懂的词句。(徐咏梅)

优秀习作六: 相离" 相切" 相交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的《使至塞上》不仅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妙的边塞风景图,更为我们展现了几何图形的学问。

“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轮圆圆的红日,缓缓下落至河平面以下的图画。始初,圆日远离河平面,恰似一个圆和一条线相离,没有交点。渐渐地,红日慢慢下坠,在刚好与河平面相接触时,仅一个交点就构成了圆与直线相切的关系。红日一点

点下落,从圆与线相切到圆与线相交。相交的时间格外漫长,红日似一个火红的大石榴被大河一点点吞没,黑暗也正悄悄地将光明取代。当红日刚好被吞没时,与河平面留下一个交点,又形成了圆与线相切的位置关系,然后太阳便悄无声息的下落,在无人知晓的另一片天空上演绎圆与直线相离的光明之旅。

“长河落日圆”揭示了圆与直线间的位置关系,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绝妙的几何画面,此乃诗中有几何。

【评语】

首先,作者在题目中便紧密的扣了题,三个以“相”字开头的题目既是高度的概括,也给人精确的美感。其次,本文结构严谨。第一段点题,第二段细致的描述,且用到了许多诸如“相离”“相切”“交点”“位臵关系”,第三段又回应题目,与首尾相照应。另外,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利用调动自己丰富的联想写出了夕阳下落的过程,将静态变为动态,用细腻的描写诗情地说明了枯燥的几何,也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绝妙的几何画面”。(常红艳)

优秀习作七: 诗 情 画 意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脍炙人口的诗句中竟隐藏着如此丰富的图形与画面!

大漠一望无际,坦坦荡荡,那么它是平坦;孤烟缥缥缈缈,直插云霄,所以它是一条射线。再看看:大漠上黄沙漫漫,唯独孤烟一束,在无风干燥的沙漠中缓缓升高。孤烟这条线不是垂直于大漠这个平面吗?

长河,奔涌向前,无尽的流淌.姑且将他看成一个不规则的矩形,落日安静的下沉,是一个美丽的圆球形。落日在下沉的过程中,先是与黄河想离;刚刚落到河面上时,正好相切,当落日带着最后一缕女红沉入水中,半隐半露,就与河面相交了。

矩形、圆形、射线、平面,这些看似简单的几何图形却勾勒出了一幅绝美的画面,真可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点评】

作为考场作文,能像本文一样做到结构完整、内容切题而又有较强的可读性,不容易。首段以“如此丰富的图形与画面”引领下文;中间两段用作描摹的方式,解说其内在的数学关系;最后一段收束全文,并引用“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来提示原诗句的神韵所在。同时,文章题目拟得恰当,有表现力。(华清)


相关作文

  • 2007年山西省太原市中考作文题作文300字
  • 2007年山西省太原市中考作文题 山西省2007太原市中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不仅与物候.时令准确对应,而且还有着一个个内涵丰富的名字.让我们看看春季的几个节气:"立春"还带着残冬的余寒,但天气变暖,送来了春的气息,是一种转折,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 ...

  • 2007--2010年广州市中考语文作文题目作文800字
  • 2007--2011年广州市中考语文作文题目 广州2011年中考语文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游戏伴随我们成长, 游戏有规则,有挑战,有快乐--面对游戏,我们思考,我们选择,我们评判.请以"游戏"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 2 ...

  • 2007年山西省新课改区中考作文题作文300字
  • 2007年山西省新课改区中考作文题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50分) 要求:(1)字数在500-800之间:(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文题一:以"好想说声对不起"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文题二:阅读下面的材料,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或 ...

  • 2007江苏苏州市中考作文题:晨作文100字
  • 2007江苏苏州市中考作文题:晨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晨是美好的,是充满希望的,也是富有活力的,更是要好好体验和珍惜的.一天中最宝贵的时光在晨,一生中最生气勃勃的日子也在"晨"„„ 请以"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除诗歌.剧本以外题材不限,文中不 ...

  • 111个作文题目作文18600字
  • www.yuwen123.com 收集整理2007年全国82份试卷111个作文试题 有以下地方的作文试题: 温州 福州 金华 青岛 湖州 重庆 济南 广州 德州 临沂 莱芜 滨州 枣庄 嘉兴 烟台 菏泽 淄博 潍坊 长沙 宁德 济宁 扬州 威海 江西课标卷 无锡 上海 南京 杭州 盐城 武汉 南通 ...

  • 2007年中考奥运话题作文导写作文0字
  • 2007年中考满分作文作文0字
  • 中考题型分类汇编22命题作文_3作文初一
  • 2007年中考题型分类汇编:命题作文 作文指导: 1. 审题要准. 特别是虚实类和多义类题目要推敲关键词. 2. 开篇求亮. 3. 构思求新 4. 形式求特. 浙江省200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衢州卷) 四.写作(60分) 27.只要拥有,哪怕点滴,用心珍惜,人生常乐.一段难忘的经历,一份温馨 ...

  • 07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作文题作文2600字
  • 07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作文题 ■2007年山东临沂 话题作文:"每一种草都会开花" 提供材料:那时我们还居住在深山里的乡下,我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孩子.春天,小草刚被融雪洗出它们嫩绿的芽尖时,老师告诉我们,学校准备组织我们搭车到百里外的县城去参加作文竞赛.我们一听又兴奋又担忧,兴奋的 ...

  • 2007年天津中考失误作文作文700字
  • 心中的彩虹 天津考生 "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 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轻轻哼唱这首歌, 时常把我引到九霄云外, 那个广阔无垠的地方. 但是我知道, 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每天, 满满的.鼓鼓的书包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回到家后, 放下书包, 又得马不停蹄地写作业, 面对一行行密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