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辅导 文档 (17)作文32800字

初三作文

审题——要严,更要宽

面对命题作文,考生首先要做的就是审题。通常情况下,审题的内容包括:审题目、申要求两部分。审题目主要是弄明白这个题目允许我们写哪些内容,根据题目给自己划出一个选材的“圈子”,确保自己写出的内容不超出题目限定的写作范围,确保我们写出的文章不“跑题”。审要求,主要是弄清命题在文体、字数要哪些具体规定,严格按照要求去写作。审要求很简单,无需赘述,这里要说的是审题目。

一. 审题要严

所谓审题要严,就是围绕一个特定的题目,把题目中显性的限制、隐性的限制全部审出来,确保自己写出来的文章,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都符合题目的要求。

(一)严审中心词,明确写作内容选取的方向

很多题目都是由修饰语和中心语组成的,中心语确定的是选材的方向,因此审题首先要关注中心语。例如,《记一件有意义的小事》,中心语是“事”,这个中心语明确告诉我们,文章的内容是写事的,如果我们选出的内容是写人、写景、状物的,就偏离了选材的方向。又如,《我的倔妈妈》,中心语是“妈妈”,这个中心语告诉我们,这篇文章是写人的文章,必须以妈妈为主要人物。

(二)严审修饰语,明确写作内容的细部要求

一个词语的内涵,永远大于这个词语加上修饰语的内涵。例如,事——包括所有的事;小事——所有比较小的事;有意义的小事——所有有意义的,比较小的事;一件有意义的小事——所有有意义、比较小的事件中的一件。修饰语越多,被剔除的内涵越多,这些修饰语就是一条条限制条件,就是一个个苛刻的要求。任何一个修饰语被忽略了,都会让我们犯“跑题”的错误。比如《一件有意义的小事》,忽略了“一件”这个限制,写了两件事不行,忽略了“有意义”,写出来的事件思想反动,趣味低级,不行;忽略了“小”字,粗略地写了太平天国起义、改革开放、西安事变这些大事,也不行。因此审题,不仅要审中心语,更要关注修饰语,确保写出来的内容,符合所有修饰语所限制的范围。

(三)严审题目省略的内容,“无”中生“有”

有的文章标题,为了更简洁,经常省略一些内容,审题的过程中,要根据字面内容,把省略的内容审出来。例如《早春二月》,标题省略的内容可能是两方面:一是景物;二是事件,二色都可以。审明这些省略的内容,就给我们的选材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范围,这篇文章既可以写早春二月的景色,也可以写早春二月发生的那些事。

(四)严审题目限定的主题或主题的范围,明确文章必须表达的思想感情

文章的主题,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一情感主题;二哲理主题,三人品主题、四情趣爱好主题。有的题目,或直接点明要表达的情感,或者直接点明文章要揭示的哲理,或者直接点明人物的品质,或直接点明人物的情趣爱好或追求。这些题目已经明确文章的主题,我们写文章时,必须表达这种限定的思想感情,不得另起炉灶。例如《永恒的思念》——必须以表达长久而深沉的思念之情为主题;《理直气也要婉》——必须以揭示理直气也要婉这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为主题;《宽容》——必须以赞美某人的宽容品质为主题;《鱼趣》——必须以表现某人喜欢钓鱼、养鱼等情趣爱好为主题。

有些标题,虽然没有明确具体主题,但明确的主题的性质,将主题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写作时,决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例如《记一件有意义的事》,“有意义”三个字限定了文章主题的性质,必须表现积极向上的主题,体现正能量,若果表现揭露批判类的主题,就“跑题”了。

(五)严审命题限定的写作重心,确保详略安排不错位

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几年前,大连初升高考试,作文命题为《寸草心》。这个命题是从孟郊《游子吟》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节选出来的,其表意的重心是如何报答长辈的恩情,强调如何报答,所以作品应该着重写报答一方如何行动报答长辈,略写长辈如何施恩这部分内容。然而,命题老师当时没有认识到这个命题存在着隐性的“陷阱”,更没有预料到绝大多数学生会在审题这一环上出现重大失误,错判写作重心,导致很多学生都用大量的文字详写老师或长辈如何给自己恩惠,只在结尾用一两句抒情的话,采用略写形式表达自己将如何报答长辈,犯了写作重心偏离的错误。这是一次非常明显的命题事故,如何评卷呢?可想而知,只能是“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了!因此写作之前,一定要审定文章的写作重心。

(六)严审题目限定的写作方法,避免用错写法导致跑题

有的题目,具有限定写作方法的作用。比如说《山乡巨变》,只要命题中有“变”或“变化”这样的字眼或含义,整篇文章必须使用对比这种写法——将写作对象原来什么样和现在什么样进行对比,只有这种对比才能体现“变化”,没有对比,就看不出变化,文章的内容就跑题了。

再如以物为题目的文章,大都要使用借物喻人的写法。例如《小溪》、《一片落叶》、《烛光》、《落红片片》、《故乡的山楂树》等等,如果单从实物去思考,将标题中的具体事物当成线索来写,则很少出现精品文章,但只要作者加入借物喻人写法,文章会立刻提高一个层次。

(七)严审叙事的性质,避免时态出现问题

有写题目,限定了文章必须是回忆性的记叙文,叙事对应的时态必须用过去时,即便是描写,也必须使用过去进行时。例如《心海深处的一朵浪花》、《往事》、《我亲历的一次感动》、《回忆,是一首歌》、《那些年我们一起做过的事》等等。

有些题目,限定了文章必须是展望性的记叙文,叙事时对应的时态必须用将来时,即便是描写,也必须使用将来进行时。例如:《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有一天我们都老了》、《当我们退休的时候》、《假如有一天我做了飞行员》等等。

(八)严审题目表达含意的程度,确保选材与题目的对应性

有些词语,表达的基本含义是相同的,但其表达出来的程度是不同的,我们选取的素材表达的程度,必须同标题限定的程度一样。这个度一定要判定清楚。例如《我尊重的一个人》、《我敬重的一个人》、《我崇敬的一个人》、《我崇拜的一个人》,四个标题中都表达了作者对文中主要人物的尊重,但尊重的程度却截然不同。我们选材的时候,如果选出来的材料只能表现“我”对这个人的敬重,根本无法体现到崇拜程度,却写进了《我崇拜的一个人》,也属于“跑题”现象。

(九)严审标题中那些运用修辞的词语的含义,避免出现理解偏差或误解

例如《世界上没有不长草的花园》,标题中的“长草”是指人或事物存在的缺憾、瑕疵、

不足,“花园”指美好事物,整个标题的含义是,世界上任何美好的事物,都存在着缺憾、瑕疵和不足。如果这两个使用修辞的词语理解错误,则整个标题的含义理解就出现了错误,选出的材料自然与标题无法联系在一起。比如把“草”比作生命里顽强的事物,把“花园”理解为人为创造的优越条件,那么这个标题的含义,就被误解为:即使是世界上最顽强的生命,也会喜欢人类创造的优越条件。围绕这个哲理来选材,结果肯定与标题要揭示的哲理风马牛不相及。

二、审题要宽

(一)不要人为缩减写作对象的内涵,缩小写作对象的范围

例如命题是《母亲》,从实际生活出发,母亲这个概念的内涵是广义的,包括:生母、养母、继母、干妈、奶妈、五个对象,然而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很多人受惯性思维影响,面对题目,头脑中剩下一个内涵——生母。这就人为地缩小了写作对象的范围,同时也因为写作对象的范围缩小,导致选材的范围缩小。因此审题要宽泛,首先要保证写作对象的内涵宽泛。

(二)不要人为添加修饰语,二次缩小写作对象的范围

还以《母亲》为例,很多学生写作文时,不但将母亲的内涵缩小为生母,还人为的在前面加了一个修饰语“我的”。我曾经用这个题目,在三个学校分别进行过实际测试,每次随机抽取100个学生中作为测试对象,写自己母亲的学生的比率均为100%。实际上这个题目可以写自己的母亲,也可以写别人的母亲,但大家仍受惯性思维影响,都在前面人为地给命题加上了修饰语,导致学生的写作对象前篇一律。

(三)不要眼中只有实写对象,人为抛开虚写的对象

仍以《母亲》为例。从实写角度看,这个标题的写作对象,既可以是我的生母、继母、养母、干妈、奶妈、师母、保姆,也可以写别人的生母、继母、养母、干妈、奶妈、师母、保姆。如果考虑虚写对象,这篇文章可写的对象将进一步增多:那些不是母亲像母亲的人可以写——例如给我无微不至关怀的老师、对我照顾有加的师傅、姐姐等等。那些不是母亲像母亲的事物也可以写——例如,祖国啊,母亲、黄河啊,我的母亲、故乡啊母亲等等。 叙事,是一步步学会的

作文难,最难的是叙事——因为事件的过程太复杂。小学三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写记叙文,题目是《记一件有意义的事》,老师要求:1. 至少写300字;2. 完整而生动地记叙一件事;3. 事件必须有意义。这样艰巨的任务,如此苛刻的要求,对于一个从未写过记叙文,从未学过叙事的小学生来说,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的。学生被逼无奈,不得不从作文选中抄一篇文章来应付老师。学习叙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慢慢来,只有从一句话开始,拾阶而上,循序渐进,才能最终达成目的。妄想一步到位,必然造成学生畏惧作文,厌恶作文的严重后果。

第一步:学习一句话概括叙事

任何一件事,无论多么复杂,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交代这件事谁做的;二是告诉读者,他具体做了什么。最简单的叙事,就是用一句话同时回答这两个问题。例如:这件事是

邻居家的张爷爷做的,具体行为是盼望在美国留学的孙子早日归来,用一句话来回答就是,邻居家的张爷爷盼望在美国留学的孙子早日归来。只要我们能回答这两个问题,并能用一句话表述出来,我们就具备了最基本的叙事能力。

(一)“谁”包括哪些内容

这里的“谁”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还可以是由人组成的团体。物,可以是一个事物,也可以是几个物。还包括那些被人性化了的事物。

(二)“做什么”包括哪些内容

这里的“做什么”是指一件事从开始到结束,整体上看做了什么。不能着眼一点,以偏概全。

例如:

1.爷爷送我上幼儿园。(某个人做什么)

2.我和同桌送一位老奶奶回家。(几个人做什么)

3.三年一班同学排练歌剧《白毛女》。(一个团体做什么)

4.邻居家的小狗跟踪一个陌生人。(某个事物做什么)

5.两条狼、一只老虎合力攻击一头北极熊。(几个事物做什么)

6.蜡笔“小黄”拒绝和蜡笔“小黑”开展设计竞赛。(被人性化的事物做什么)

第二步:学习不完全概述事件

记叙文的六要素指: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概述事件,是指叙述一件事,不对任何情节做详细描述,只将六要素从事件中提取出来,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段流畅的句子即可。

不完全概述事件,是指在交代清楚“谁干什么”的前提下,根据叙事的需要,适当添加某几个要素,但六要素交代得不全面。不完全概述事件最多包含其中的五个要素。

一. 在概括叙事的基础上,只添加一个要素

例如:

1.一天早晨,爷爷送我去上学。(只添加了时间)

2.三年一班同学在活动室排练歌剧《白毛女》。(只添加了地点)

3.为了争夺领地,两条狼、一只老虎合力攻击一头北极熊。(只添加了起因)

4.蜡笔“小黄”拒绝和蜡笔“小黑”开展设计竞赛,最终,“小黑”以绝对优势赢得了比赛。(只添加了结果)

二、在概括叙事的基础上,添加两个要素

例如:

1.一天早晨,爷爷送我去距家十几里之外的新华实验学校上学。(添加了时间和地点)

2.彩排结果全校倒数第一,因为担心节目被取消,三年一班同学在校活动中心认真排练歌剧《白毛女》。(添加了起因和地点)

3.为了争夺领地,两条狼、一只老虎合力攻击一头北极熊。经过几个小时的酣战,北极熊以一己之力战胜了众多的对手,守住了自己的地盘。(添加了起因和结果)

4. 蜡笔“小黄”拒绝和蜡笔“小黑”开展设计竞赛。第一局比的是平面设计;第二局比的是展厅设计,第三局比的是建筑设计。最终,“小黑”以绝对优势赢得了比赛。(添加了经过和结果)

三、在概括叙事的基础上,添加三个要素,或四个要素

例如:

1.一天早晨,刚刚下过雪的路面,滑得让人寸步难行,爷爷非常担心,决定亲自送我到距家十几里外的新华实验学校去上学。

这一段文字,在概述的基础上添加了三个要素:时间、起因和地点。时间——一天早晨;起因——刚刚下过雪的路面,滑得让人寸步难行,爷爷非常担心;地点——距家十几里之外的新华实验学校。

2.有一年冬天,为了争夺领地,两条狼、一只老虎合力攻击一头北极熊。交战双方在山坳的平地上展开了殊死搏斗。经过几个小时的决斗,北极熊以一己之力战胜了众多的对手,守住了自己的地盘。

这一段文字,在概述的基础上,添加了四个要素:时间、起因、地点、结果。时间——有一年冬天;起因——为了争夺领地;地点——在山坳的平地上;结果——经过几个小时的决斗,北极熊以一己之力战胜了众多的对手,守住了自己的地盘。

因为在概述事件的过程中,已经交代了人物,不能添加五个要素,否则就变成了完全概述事件。

要完成这一步写作实践,必须事前掌握以下基础技能:

一. 六要素中每一个要素的内涵是什么?

二. 每个要素在写作上有哪些具体形式?

三. 写作时,这些要素一般写在哪里?

【一. 关于时间】

(一)时间的内涵

六要素中的时间,包括:事件、故事情节、细节三者各自发生的时间、持续的时间、经历的时间、结束的时间、过去的时间。

(二)时间的写作形式

1.模糊形式。例如:很久很久以前、古时候、小时候、有一年、有一次、一天等等。

2.具体时间段。例如:那时候正值春秋战国时期、唐朝的时候、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有一年夏天、那时候我正上小学等等。

3.具体时间点。例如:星期天下午、一月二日上午九点、周末晚上等等。

4.半模糊半具体。可以是前一半模糊后一半具体,也可以是前一半具体后一半模糊。例如:有一年夏天、很久以前的一个周末、某一年秋末,都是前一半模糊后一半具体。再如:一九三七年的一天、四月里的一天、去年秋天的一个周末等,都是前一半具体后一半模糊。

5.借助环境或景物描写。例如:东方的晨曦渐渐染红了山岗,天渐渐亮了起来。(写时间:早晨)再如:寒风猎猎,西方的天空渐渐变得一片暗红。(暗写时间:一个冬天的傍晚。) 又如:布谷鸟唱响了远处的山谷,桃花开了,杏花梨花也开了。(暗写时间:春天)

6.借助人的行为。例如:老师走进教室(老师进教室时);妈妈回到家(妈妈回家时);

爷爷忙完了手里的工作(爷爷忙完手中的工作时)。

7.借助物的行为或状态。例如:下课的铃响了(下课的时候);老式的座钟当当当地敲了三下(凌晨三点的时候);火,熊熊的烈火窜上了屋顶(烈火窜上屋顶的时候)。

8.直接交代持续时间。例如: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两个小时;五分钟,十分钟,三十分钟,一个小时,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又过了二十分钟等等。

9.直接交代经历的时间。例如:八年的抗战结束了;从开展研究到卫星上天,仅仅经历了一年零两个月。

10.直接交代过去的时间。例如:这件小事已过去四年了;妈妈去世两年了;事过多年等等。

(三)交代时间的位置

1.通常情况下,事件、故事情节、细节发生的时间都在叙事之前

例如:

(1)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严冬的早晨,一个以打柴烧炭为生的老汉到集市上去卖炭。

(2)有一次,我去给上班的妈妈送午饭。

(3)爸爸走家的时候,我正专心致志地写着当天老师布置的作业。

(4)夕阳染红了西方的天空。我背起昏昏沉沉的奶奶,去医院看病。

2.大小时间可以同时在叙事前交代,也可以分开穿插交代,先交代大时间,后交代小时间

例如:

(1)去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天特别热,奶奶突然患病,我不得不送她去医院。(大小并列)

去年夏天,天非常热。一天晚上,奶奶突然患病,我不得不送她去医院。(大小分开,穿插交代,先大,后小。)

(2)初三那年,一个星期三的上午,我正在上课,突然听说爷爷的腿摔断了。

初三那年,家里祸事不断。一个星期三的上午,我正在上课,突然听说爷爷的腿摔断了。

3.特殊类型:事件、故事情节、细节在前,时间在后

例如:

(1)我第一次外出旅行,是小学五年级的暑假。

(2)爸爸离开家去广州打工,我记得清清楚楚,因为那一天是正月初一——一个家家欢聚、人人团圆的日子。

(3)“孩子,你一定要照顾好妹妹,无论遇到什么情况!”爷爷说完最后一句话,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一天,是1988年3月4日,具体时刻,16点35分。

4.故事情节、细节持续的时间,往往在一个情节之后,另一个情节之前。

例如:

爷爷躺在床上,牙关紧咬,人事不省。点滴顺着导管,无声的流淌,整个病房死一般的寂静。

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三十分钟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

“水... 水..... 给我点儿水.... ”突然,爷爷醒了,那微弱的声音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然而那一刻,我的耳畔却像响起了一声春雷:爷爷醒了,爷爷抢救过来了!

5.事件过去的时间,往往在全文的开头或结尾

例如:有一件小事,已经过去了很多年,然而今天想来,每个情节,每个细节仿佛正在眼前发生,一切都是那样清晰,那样生动。(开头)

再如:这件事已经过去多年了,然而爸爸临终前的话,依然深深的镌刻在我的心坎上,我从不敢有丝毫的怠惰,因为我不能愧对当初对爸爸的承诺。(结尾)

【二. 关于地点】

(一)地点的内涵

地点包括以下内容:1. 事件发生的地点;2. 随着故事情节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地点;3. 整个事件发生发展全程涉及的地域范围。

(二)地点在写作过程中呈现的具体形式

1.模糊形式。例如:在某个地方;某个小山村里;在一座不知名的小县城里等等。

2.具体的形式。例如:上海路七十六号、路亚中学、天津市工商局三楼会议厅等等。

3.半模糊半具体。例如:某市新华旅馆、某单位传达室、河北省某市、烟台西北的一个农家院里等等。

4.从大到小,依次隶属。例如:吉林省长春市和平区的振兴街道、振安区七经街58号等等。

5.从大到小,依次排列,逗号分割。例如:邯郸市,和平广场,宇鑫商场。

十字路口,老槐树,一爿三尺报摊。

6.人物到达地点。例如:妈妈打开房门、李娟走进会场、王经理如期到达星海路12号等等。

7.事物出现地点。例如:鸟儿飞过中山广场、几只黄鹂鸟在书房的窗外鸣叫等等。

8.借助环境景物描写。例如:寒潮呼啸着掠过三江平原,一场不约而至的大雪,一夜之间覆盖了吉林省会长春。市政府办公大楼,在白雪和阳光的映衬下,越发显得苍劲、古朴、恢弘、壮丽。

(三)交代地点的位置

1.时间——地点——主要人物

例如:很久很久以前,在五台山的寺庙里,住着一位老方丈,叫了凡。

2.时间——人物——人物行为(包括地点)

例如:一个夏日的黄昏,李奶奶像往常一样,到幼儿园接孙子回家。

3.环境景物描写(包含地点——主要人物

例如:落日的余晖洒满了万众广场,几只精灵般的黄鹂鸟在广场入口处的树上悠扬婉转地歌唱。保安老王着橡皮辊,面色凝重地盯着入口,仿佛有什么大事即将发生。

4.随着故事情节发展不断变化的地点,一般在描述人物行为过程中,同时交代

例如:王老师穿过走廊,推开教室的门,环视了一下四周,快步走上讲台,放下讲义,开始讲课。

5.概述事件之后,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

一个三十五六岁的少妇,被人用刀子杀死了。这个恶性案件就发生在我们居住的小区。

【三. 关于人物】

(一)人物的内涵

人物,既包括人,也包括物。因为有些事是人做的,有些事是物做的。还应该指出的是,人物中的物,不仅包括能做事的动物,还包括童话、神话、寓言中那些本来不能动,但被人性化了能动的事物。例如:《西游记》中国的三个徒弟,各种神仙以及妖魔鬼怪等,再如童话、语言中那些会说话、有思想感情、能做各种事的物品等等。

记叙文中,人物主要分为: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人物、侧面陪衬人物、线索人物。

1.主要人物。就是作者想极力表现的核心人物,所有的核心事件都是他做的。小说中称主人公。

2.推动情节发展的人物。就是在故事情节中,因为他的存在,事件才能发生,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情节的波澜起伏都是他引起的。

3.侧面陪衬人物。就是指那些出现在事件发生的现场,是核心事件的见证者。作者刻画他们当时的反应,目的就是从侧面表现并突出主要人物的特点。

4.线索人物。是指贯穿所有事件,见证所有故事情节。他从事件开始就来到事发现场,一直做旁观者,作者通过他们的见闻和内心感受,将所有的材料贯穿在一起。

(二)人物在写作中的呈现的具体形式

1.人名。例如:黄继光、朱德、邱少云、张思德等。

2.人物身份。例如:爸爸、爷爷、班主任、同桌、邻居等。

3.身份+姓名。例如:战士王忠、连长卢进勇、队长黄英姑等。

4.姓氏+职务。例如:张局长,李处长、王厂长、陆经理等。

5.老+姓氏。例如:老王、老赵、老李、老周等。

6.姓氏+老。例如:张老、王老、李老等。

7.人称代词。例如:他、她、它、你、我、他们、她们、它们、你们等。

8.特殊称谓。例如:“长颈鹿”、“小胖”、“红花少年”、“劳动模范”等。

9.陌生人形式。例如:一个小孩、三个小伙子、两个中年人、一个人等。

(三)交代人物位置

1.在具体行为之前。例如:李明悄悄地走到门口,打开了房门。

2.在具体介绍之前。例如:彭德怀,是我国开国元勋。在中国革命曲折的历程中,他和朱德始终扮演着中国革命主要军事指挥者的角色,建国后,有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一生立下赫赫战功。是当代最著名的军事指挥家和将军。

【四. 关于起因】

(一)起因的内涵

事件的起因,分为两种:一是主观原因;二是客观原因。

1.主观原因。是指来自人物自身的原因。人做某事时受自己的情感、态度、认识、目的、

想法的影响。这些影响人物行为的情感、态度、认识、想法,就是主观原因。

2.客观原因。是指来自人物之外的原因。人物做某事时,总会受到外来人、外来物、外围环境和背景条件的影响。这些外来人的影响、外来物的影响、外围环境的影响、背景条件的影响,就是客观原因。

(二)起因的呈现形式

事件的起因,宏观上看有三种写法:一. 单独写主观原因,二. 单独写客观原因,三. 主客观原因同时写。主观原因具体写法又分为两种形式:一. 抓住其中一点来写;二. 抓住几点同时写。客观原因也一样。

1.单独写主观原因

(1)单独从情感角度交代原因。 例如:爷爷非常喜欢我,亲自送我去幼儿园。

(2)单独从认识、态度角度交代原因。例如:爷爷认为,送孙子去上学,这是一件天大的事,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都马虎不得,他坚持亲自送我去上学。

(3)单独从目的、想法的角度交代原因。例如:为了保证孙子不受到一点儿伤害,爷爷决定亲自送我去幼儿园。

(4)从几个角度,交代主观原因。例如:爷爷非常喜欢我,他不希望自己的孙子受到一丁点伤害,坚持亲自送我去幼儿园。

2.单独写客观原因

(1)单独写外来人的影响。例如:爸爸迟迟地不起床,爷爷决定亲自送我去幼儿园。

(2)单独写外来物的影响。例如:路上的车越来越多,交通事故频发,爷爷决定亲自送我去幼儿园上学。

(3)单独写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风,卷着雪粒子,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地上,滑得无法立足,气温突然降到了零下二十多度。爷爷决定亲自送我去幼儿园。

(4)单独写背景条件的影响。例如:爸爸妈妈长期在外打工,奶奶瘫痪在床,和其他同学相比,我就像一个被时光遗弃的孤儿。爷爷不得不拖着苍老的身躯,送我去上学。

3.主客观原因同时写

(1)先写客观原因,后写主观原因。例如:寒潮骤起,气温突然下降了十几度。铺满白雪的路面,光滑得像一面大镜子,无法立足。爷爷担心我路上受到伤害,拖着苍老的身躯,亲自送我去学校上学。

(2)先写主观原因,后写客观原因。例如:望着窗外,爷爷实在有些担心。寒潮骤起,气温突然下降了十几度。铺满白雪的路面,光滑得像一面大镜子,无法立足。他决定亲自送我去上学。

(三)交代原因的位置

1.最常见的位置——在时间之后,人物行为之前

例如:一天早晨,狂风呼啸,大雨倾盆,因为担心,爷爷决定亲自送我去上学。

2.特殊的位置——先写时间和人物行为,后交代原因

例如:早晨睁开眼睛,时间已是起点,我背起书包就向学校狂奔而去。我们的班主任非常严厉,我可不想因为迟到没完没了地捱他的责骂。

【五. 关于经过】

(一)经过的内涵

事件的经过,指事件发生到结束,先后经历的几个发展阶段。事件阶段的划分,标准有时间划分法、地点划分法、性质划分法、对象转换划分法。

1.时间划分法。人物的行为,随着时间段的变化而变化。整个事件发展过程呈现形式为:某人甲时做A ——乙时做B ——丙时做C ——丁时做D...... 直到事件结束。

2.地点划分法。人物的行为,随着地点的变化而变化。整个事件发展过程呈现形式为:某人甲地做A ——乙地做B ——丙地做C ——丁地做D...... 直到事件结束。

3.性质划分法。人物的行为,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性质。整个事件发展过程呈现形式为:某人甲时表现A 性质——乙时表现B 性质——丙时表现C 性质——丁时表现D 性质...... 直到整个事件结束。

4.对象转换划分法。事件按照不同人物先后出场而分为几个阶段。整个事件发展过程呈现形式为:开始甲出场做A 事——接着乙出场做B 事——然后丙出场做C 事——进而丁出场做D 事,直到事件结束。

(二)概述事件经过的呈现形式

1.整体概括形式。例如:《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经过: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2.分阶段概括形式。以“先....... ,接着....... ;然后...... 进而.......... 最后...... ”形式来表述。例如:概述妈妈做饭的过程:妈妈先到市场买菜,接着回家摘菜,然后洗菜,再切菜,最后炒菜。

(三)交代事件经过的位置

正常情况下,最后交代事件的结果。事件的经过,一般在交代事件结果之前。

【六. 关于结果】

(一)结果的内涵

事件的结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要人物的行为带来的直接结局;二是主要人物以及核心事件带来的间接影响。

(二)事件结果的呈现形式

1.主要人物的最终状态。写作时,一般先写这个结果出现的时间,再写主要人物在什么地方,呈现什么状态。例如:当冬日的太阳,再次升起来的时候。李斌蜷缩在市场的角落里,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他穿着一身单薄褴褛的衣服,一双眼睛瞪得大大的,望着这个阴冷的世界。

2.主要人物行为目的达成情况。写作时,一般先写结果出现的时间,在写结果出现的地点,最后写主要人物目的达成状况。例如:三个月后,一条高大的拦河坝在村口巍然屹立起来。如期而至的桃花汛,在大坝面前,一改往年的桀骜不驯与狰狞,像一条温顺的绵羊,在这里拐了一个弯,流向远方。

3.推动情节发展的人物最终的命运。写作时,一般要先交代结果出现的时间,再交代推动情节发展的人物的最终命运。例如:没过几分钟,镇关西就永远地闭上了罪恶的眼睛。后来,大家听说,被救的金老儿父女,在老家开了一家饭店,过着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

4.主要人物及核心事件带来的间接影响。写作时,一般先写时间,再写间接影响。例如:从那以后,整个儿村子里再也没有发生偷盗事件。因为大家都怕这位娃娃村长,不敢做偷鸡摸狗之事,因为大家都钦佩这位娃娃村长,不好意思再做这些让人抬不起头的烂事儿!

5.以上面几种形式的组合形式出现。

(三)交代结果的位置

事件的结果,一般都在叙事的最后交代。详写事件,有时候作者为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会采用倒叙的形式,在叙事的开头,先交代事件的结果。

第三步:学习概述事件

完全概述事件,就是运用六要素来叙述事件,任何情节都不做详细记叙的叙事方法。这些要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构成连贯流畅的句子,将一件事交代清楚。这是一种略写事件的方法。

六要素的排列顺序有以下五种形式:

(一)时间——地点——主要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例如:

(时间)很久很久以前,(地点)在中南山上,(主要人物)有一个老翁,终日以打柴烧炭为生。(起因,包括中心事件)天渐渐地冷了,家里的菜米油盐所剩无几,御寒的棉衣也没有着落,于是他决定到市场将所有的炭卖掉,解决这些生活难题。(经过),为了多卖几个钱,他赶着牛车一大早就来到集市。没过多久,遇到了几个宫廷太监来买炭。他们扔给老人半匹发霉的红绡一丈劣质的白绫,作为炭钱,拉起炭车就走。老人上前阻挡,被野蛮地推倒在地。(结果)满满的一车炭,全被抢走了。望着远去的炭车,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无奈地流泪。

【注意事项】事件的经过,每一步都涉及时间和地点,有的甚至还要交代起因,否则即便是概述事件,也无法将事件主要脉络讲清楚。比如开端——为了多卖几个钱,老人一大早就赶着牛车拉着炭来到集市,“为了多卖几个钱”是这个情节的原因;“一大早”是这个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来到集市”是这个故事情节发生的地点。

(二)地点——主要人物——时间——起因——经过——结果

例如:

(地点)在中南山上,(主要人物)住着一位老翁,终日以打柴烧炭为生。(时间)一天,(起因)气温陡降,家里的菜米油盐所剩无几,御寒的棉衣也没有着落,于是他决定到市场将所有的炭卖掉,解决这些生活难题。(经过),为了多卖几个钱,他赶着牛车一大早就来到集市。没过多久,遇到了几个宫廷太监来买炭。他们扔给老人半匹发霉的红绡一丈劣质的白绫,作为炭钱,拉起炭车就走。老人上前阻挡,被野蛮地推倒在地。(结果)满满的一车炭,全被抢走了。望着远去的炭车,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无奈地流泪。

(三)主要人物——地点——时间——起因——经过——结果

例如:

(主要人物)有一位老翁,无名无姓,整日以打柴烧炭为生,大家都叫他卖炭翁。(地

点)他住在遥远的中南山上。(时间)一天,(起因)气温陡降,家里的菜米油盐所剩无几,御寒的棉衣也没有着落,于是他决定到市场将所有的炭卖掉,解决这些生活难题。(经过)为了多卖几个钱,他赶着牛车一大早就来到集市。没过多久,遇到了几个宫廷太监来买炭。他们扔给老人半匹发霉的红绡一丈劣质的白绫,作为炭钱,拉起炭车就走。老人上前阻挡,被野蛮地推倒在地。(结果)满满的一车炭,全被抢走了。望着远去的炭车,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无奈地流泪。

(四)时间——起因(包含主要人物、地点和核心事件)——经过——结果

例如:

(时间)一天,(起因——包括主要人物、地点以及核心事件)家里的粮食吃完了,老马让小马到河对岸的磨坊去磨一袋麦子。(经过)小马驮着麦子来到河边,刚想过河,被松鼠拦住了,它说河水很深,前两天自己的伙伴被淹死了,小马不知所措时,来了一头老黄牛,告诉它,河水很浅,刚刚没过脚踝,面对着两个互相矛盾的答案,小马决定回家问妈妈。妈妈让他自己亲自去试试,就知道了。小马跑回河边,一试发现河水的确很浅。(结果)他驮着麦子,轻松到了河对岸,圆满地完成了妈妈交给他的任务。

【注意事项】六要素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都是独立存在的,有时交代一个要素,其中就会包含另外几个要素,否则有些内容就无法说清楚,并且读起来语感也非常别扭。在这一段记叙中,作者交代事件的起因,着眼的是客观原因,从两个方面来记述:一是背景条件影响——家里的粮食吃完了;二是外来人物影响——老马让小马到河对岸的磨坊去磨一袋麦子。第二方面就包括了事件中的主要人物——小马;地点——河对岸的磨坊。

(五)起因(包含时间、主要人物、地点和核心事件)——经过——结果

例如:

(起因——包含时间、主要人物、地点和核心事件)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寒号鸟带着三个孩子躲在牙缝里瑟瑟发抖,她发誓明天一定给家人;垒一个温暖的窝。(经过)第二天,太阳升起来了,天暖暖的,她想这么好的阳光,为什么不好好享受一番呢,于是就又放弃了原来的决定。到了晚上,屋子里再次变得像冰窖一样,她再次发誓第二天一定垒窝。(结果)然而,当太阳再次升起的时候,他们一家人,已经全部冻死了,时光老人再也没有给她懒惰拖延的机会!

第四步:学习详细记叙事件

一. 如何开启事件的开端

这里所说的事件开端,是指,从落笔开始,到主要人物出场这个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有以下 几种写法。

(一)事件发生的时间——主要人物——做某事

例如:一个冬日的早晨,天刚蒙蒙亮,妈妈便早早地起床了。

(二)事件发生的时间——主要人物——因为什么——去某地做某事

例如:一个斜阳如脂的周末,爷爷为了让家人吃一顿色香味俱全的团圆饭,四点刚过,

就提着篮子急匆匆奔向菜市场。

(三)事件发生的环境(往往暗含事件和地点)——主要人物——在哪里(到哪里)做某事

例如:金灿灿的阳光穿过窗外的树荫,将斑驳的影子,平铺在书案上。书房里宁静而安详。爸爸坐在设计图纸前,凝神沉思,就像一尊静止的雕像。

再如:秋风骀荡,大雁掠过深秋的天空,整个世界弥漫着瓜果的馨香和丰收的喜悦。年迈的爷爷,一步步走向金色的原野,手中的银镰,折射着午后的阳光。

(四)事件起因——主要人物——在某地(去某地)做某事

例如:中考成绩出来了,名列孙山的命运再次降临。李军木然地坐在窗前,望着遥远而空洞的天空,他在寻找,是什么在冥冥之中左右着他的命运。

再如:心爱的书包丢了,这是一向做事严谨而又异常节俭的母亲决不可原谅的。李宁走到家门口,只停留了一分钟,又转身向远处的广场走去,他必须在妈妈回家之前,想好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 事件发生的时间——线索人物在某地(去某地)做什么——主要人物出场

例如: 一个周日午后,我正在家里看电视,突然,响起了窍门声。打开房门,一个四十几岁的中年汉子,出现在我的面前。

再如:一天放学后,我踏着松软的积雪向家走去。“你好,老同学!”,突然听见有人和我

打招呼,我愣了一下,没想到,三年多没见的老同学张鹏,就站在离我十几米的地方笑着看着我。

二. 如何写好事件的发展过程

(一)首先,学会叙述故事情节——将事件分为不同的故事情节,依次叙述出来

一件事,无论怎样复杂,都可以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其中的每一个阶段,就是一个故事情节。要学会复杂叙事,首先要学会情节划分,然后将这些情节依次写出来。

1.划分情节必须遵守的原则

(1)必须围绕主要人物来划分

主要人物之所以是主要人物,就是因为他(她)在事件处于核心地位,叙事的核心,就是一步步记录主要人物:先做了什么,接着做了什么,然后做什么.......... 最后做了什么。这是事件发展的主线。偏离了这条主线,就无法将一件事叙述清楚。

例如:叙述爷爷栽花过程,必须着眼爷爷的行为,叙述爷爷先干了什么,接着干了什么,然后做了什么..... 最后做了什么。

再如:叙述《难忘的一节课》,必须着眼上课的教师,叙述他先做了什么,接着做了什么,然后又做了什么..... 最后做了什么。

(2)故事情节必须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呈现出来

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严格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展开的。就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先婴儿,然后幼儿,继而是少年,接着是青年,再到中年,最后是老年,这是客观规律,违背了

这一规律,就违背的生活的真实,人们就无法理解。

例如:记叙妈妈做菜的过程,按照时间先后分为以下五个阶段:到市场买菜——回家摘菜——洗菜——切菜——炒菜。如果将任何两个环节,颠倒了位置,我们就无法理解。比如将“炒菜”和“洗菜”二者颠倒,故事发展脉络就变成了:到市场买菜——回家摘菜——炒菜——切菜——洗菜。哪个妈妈会炒完了菜,再去切菜、洗菜呢?

2.划分情节的依据

(1)时间依据——有的事件,不同的故事情节,对应着不同的时间范围,同一时间范围发生的内容,应划分为一个情节。

例如:《记一次春游》,故事这样展开:早晨,我和同学们到达大黑山景区门口集合,听教导主任讲解春游的内容和安全注意事项;上午参加爬山寻宝活动;中午和同学们一起聚餐;下午参加钓鱼比赛。

(2)空间依据——有的事件,不同的故事情节,对应着不同空间范围,同一空间范围发生的内容,应划分为一个故事情节。

例如:《泰山一日游》,故事情节是这样展开的:到了山脚下,如何购票,到了十八盘,如何展开体力和毅力竞赛,到了日观峰,和大家一起看云海日出。故事情节随着地点的变化而变化。

(3)程序依据——有的事件,发展过程由多个程序构成,虽然没有具体的时间点,但程序性非常强,因此,一个程序划分为一个故事情节。

例如:《第一次做西红柿炒蛋》,故事情节是这样展开的:先将西红柿切好,把鸡蛋打入碗内搅匀,接着炒好鸡蛋,盛入盘内备用,再将西红柿炒熟,倒入事先炒好的鸡蛋,最后加入葱花盐等调料,搅拌均匀出锅装盘。每个故事情节对应的时间点非常细碎,无法一一交代,但事件的发展过程具有非常明显的程序性,则按程序划分情节,依次叙述故事情节。

(4)描绘对象变化依据——有的事件,每个人物出场自成独立单元,变换一个对象,就是一个故事情节。

例如:《记一场激烈的辩论赛》,故事情节是这样召开的:首先我与甲辩论,接着我与乙辩论,最后我与丙辩论。一个人物出场,便是一个故事情节。

(5)性质变化依据——有的事件,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或人物行为的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性质相同的内容,划分为同一故事情节。

例如:《转变》,故事情节是这样展开的:开始,王二参加伪军,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是一个地道的汉奸,接着被八路军俘虏,接受教育,表面为关东军服务,暗地帮助八路军,成为一个地下工作者,最后,为了掩护群众和八路军撤退,用炸药包炸了敌人的碉堡壮烈牺牲,成为抗日英雄。随着故事的发展,人物和人物行为的性质不断发生变化,每一次变化,就是一个故事情节。

3.叙述故事情节需要适当添加的内容

任何一个故事情节的发生,都对应着具体的时间、地点、起因、环境、结果和先后程序。在叙述故事情节事,为了叙述得更清晰明了,语感更通顺流畅,主题更突出集中,我们要根据需要,适当添加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

(二)接着,学会具体描述故事情节——将每个故事情节发展过车具体呈现出来

掌握了故事情节叙述方法,只能将故事情节的主脉络讲述出来,记述出来的事件只是一个提纲式的“骨架”,无血无肉,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学会描述故事情节,将每个情节的具体发展过程呈现出来。

1.掌握每个故事情节的发展推进规律

任何一个故事情节,又可以分为若干阶段。不同的阶段,情节发展形式是不同的,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是单线推进式,一种是复线推进式。单线推进和复线推进不断变化,交叉推进,就形成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

(1)单线推进式。指一个故事情节被划分成若干阶段后,其中某个阶段,只描绘一个对象,依次描述这个对象先做了什么,然后做了什么,接着做了什么,以单线的形式向前推进。 例如:小猫从草丛中窜出来,越过一条深沟,跃上一截矮墙,顺着树干,爬上树尖儿,一转眼,不见了踪影。

再如:陈娟披上大衣,戴上帽子,抓起办公桌上的提包,推开门,似乎担心遗漏了什么,又回头环视了一下房间,接着平静的锁好防盗门, 沿着长长的走廊,向大门口走去。

(2)复线推进式。指一个故事情节被划分成若干阶段后,其中某个阶段并列描绘几个对象,叙述时,或者以二者交替形式出现——甲做什么,乙做什么,接着甲又如何做,乙又如何做...... 或者以几个对象交叉的形式出现——几个对象先后参与,互相作用,交替推进。 例如:

甲上前一步,抓住乙的衣领,大声质问:“你凭什么说钱是我偷的?”

乙毫不示弱,两眼怒视着甲:“刚才办公室里只有你一个人在,不是你偷的,难道是屋里的苍蝇偷的?”

甲一听,笑了:你要是这样说,我还说是你偷的,今天早晨大家都到公司的餐厅去吃饭,只有你留在办公室里,你就是那个时候下的手,反倒在这里倒打一耙!

“你.... 你... 你纯粹是个混蛋!”乙气得嘴唇发紫,浑身颤抖,几乎说不出话来。 这一个阶段的描述,就是二者交替出现复线推进式叙事方式。

再如:风在吼,他顶着风走,雨在下,他冒着雨前行,泥泞的路一次次将他摔倒,他一次次从地上爬起来,继续前进......

这一个阶段的描述,就是几个对象先后参与,互相作用,交替推进的复线推进式叙事方式。

(3)整个故事情节内部发展的实际情形

任何件事都是复杂的,最简单的事件,也能分成几个故事情节。同样,任何情节也是复杂的,每个故事情节都可以进一步分成几个阶段。故事情节划分出来的各个阶段,推进形式相同的几乎没有。更多的是两种形式交替推进。

故事情节内部推进形式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单线推进(开始)——复线推进——单线推进——复线推进........ 直到结束。 例如:

陈娟披上大衣,戴上帽子,抓起办公桌上的提包,推开门,似乎担心遗漏了什么,又回头环视了一下房间,接着平静的锁好防盗门, 沿着长长的走廊,向大门口走去。

(单线开始)

“等等,您的信!”离大门还有十几米,传达室的老大爷便冲着她大喊。

“真的,我的信,你没弄错吧?”陈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大学毕业,她就离开南方,独自到这座东北边陲小城工作,几乎和所有的亲戚朋友断了联系,“从哪里来的?”

“我看信封是人民文学编辑部的,该不会是你的大作发表了吧!” 老大爷慈祥地望着她,脸上的笑夕阳般地温暖和慈祥,“这里还有一张汇款单,也是人民文学社的,肯定是!” “啊,真的吗?”她快步上前,一把抓起老人递过来的邮件,眼睛瞬间被兴奋和喜悦点燃了。

(复线承接)

什么时候走出单位大门的,她忘记了,怎样和门卫表示感谢的,她忘记了。突然从天而降的成功,牵着她的脚步,走了一站又一站...... 她唱起了歌儿,她开始欣赏路边那一棵棵喜气洋洋的树,甚至是脏兮兮的垃圾箱。

(再次转为单线)

......

第二种:复线推进(开始)——单线推进——复线推进——....... 直到结束

例如:

“都七点了,你怎么还不起床,小懒虫?”星期天早晨,妈妈突然闯进我的酣梦。

“好不容易盼来个周末,你就让我多睡一会儿不行吗?”我不满地翻了个身,再次闭上眼睛。

“周末怎么了?我刚才出去买早点,邻居家的王静就背着书包去上补习班了!”她使劲拍了一下我的屁股,“快起来,别忘了现在是初三,一刻也放松不得!”

看来懒觉是睡不成了,我一咕噜爬起来:“好好好,我马上起来,你别再絮叨了好吗?” 妈妈见我已经坐了起来,终于如愿以偿,便转身走了出去,卧室又恢复了宁静。 (复线推进开始)

早晨的阳光,透过窗子,暖洋洋的照在墙上,时间的确已经很晚了。我三下五除二穿好衣服,刷牙、吃饭,随即冲入书房,开始了新的征程。

(单线推进承接)

十点半,妈妈悄无声息地走了进来,手里端着一盘樱桃,一杯咖啡。

“别打扰我,我正在解一道数学题!”我的思路被打断,心理极不耐烦。

“学习,要张弛有致,休息一会儿,吃点东西,大脑也许就会产生灵感!”

面对着“总是有理”的妈妈,闻着飘香的咖啡,看着那一个个挂着水珠既鲜艳又饱满的水果,我心底的焦躁瞬间被一种无形的牵挂和真爱融化了.......

(再次转化为复线推进)

2.掌握故事情节分成的每个阶段,起始与结束需要适当添加的内容

任何一个小阶段,都对应着自己发生的时间、发生的环境以及起因、背景,发生过后,都会产生后果或影响。写作时,在这些起止点,应该根据叙事清晰的需要、语感流畅的需要、主题突出的需要,进行适当添加。例如,上面两个例子,每一次转换的开始和结束,作者都根据需要进行了合理的添加。

(三)其次,学会细节描写——细腻而生动的呈现每个故事情节

1.细节描写的内涵

细节描写,可分为狭义上的细节描写和广义上的细节描写。

(1)狭义的细节描写 狭义上的细节描写是个相对的概念。它是相对于整体描写的局部描写,是在整体描写过后,针对其中某个部分进行细致刻画的部分。就像我们用镜头进行整个画面拍摄过后,再对准某个局部,拉近镜头,进行聚焦。聚焦这部分,就是细节描写。 例如:午后的沃尔玛广场笼罩在灿烂的阳光中,平静而安详,平坦而开阔,就像一幅巨大的油画,在大都市的滚滚红尘中悄然睡去。(刻画整个广场)广场东南角,一条久经风雨的长椅,木漆早已脱落,斑斑驳驳的椅面和靠背,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宛若一个空巢老人,倚着门框,翘首期待游子的归来。(相对于整个广场,这里刻画的是广场的一部分,就是细节描写。)

再如:沃尔玛广场的东南角,静卧着一把木质长椅。岁月的流逝,时光的磨蚀,斑驳了它曾经年轻靓丽的容颜。没有人光顾这里,连鸟也嫌弃这里过于寂寞,不肯在这儿停留一分钟。它似乎在期待着什么,又似乎在追忆着什么,凄凉的神情仿佛是一个被遗弃的老人。(整体描绘长椅)靠背的第二根木楞上,深深地刻着一行歪歪斜斜的文字:王小军到此一游。稚嫩的笔划,依旧折射着少年的无知和顽皮,然而,此时孩子早已不见了踪影。(相对于整个长椅,这里刻画的是第二根木楞上的文字,就是细节描写。)

狭义上的细节描写是相对的,在第一个范例中,整体刻画的是广场,刻画局部——长椅部分就是细节描写;而在第二个范例中,整体刻画的是长椅,刻画局部——靠背上第二条木楞上的文字,就是细节描写。

(2)广义上的细节描写 广义上的细节描写是针对整个事件中的某个细小的情节(核心是某一瞬间的动作或行为),从正面和侧面进行全面、生动而细腻的刻画,用局部详写来集中表现和突出主题的一种常用写法。

叙事中提及的细节描写,既有狭义上的细节描写,又有广义上的细节描写,但绝大多数指广义上的细节描写。

2.广义上的细节描写如何展开

(1)将某个动作分成若干个小动作,依次进行描述

例如:他抓住李军的衣领,质问道:你我往日无怨,近日无仇,为何要这样陷害我? 这句话中的“抓住”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以下小动作:上前一步、抬起右手、叉开五指、揪住衣领四个小动作。这样,抓住对方这个情节就变得更加细腻了:

他上前一步,抬起右手,叉开五指,一把揪住李军的衣领,质问道:你我往日无怨,近日无仇,为何要这样陷害我?

(2)围绕某个动作展开,突出动作的多个特点

动作的自身特点包括:速度、力度、方向、声音、效果、气势、状态等。有时候细节描写就是抓住某个动作,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刻画这个动作的特点。

例如:班长拍了一下桌子,出去了。

着眼“拍”这个动作,抓住不同特点进行细节描写,这个情节就变成了细节描写。

班长气势汹汹地冲到她的面前,像一只被激怒的雄狮,抡起拳头,照着她面前的桌子,一掌拍了下去,这一掌,使足了力道,疾似流星,快如闪电,仿佛要把桌子砸出个大窟窿。耳畔间只听“咚”的一声闷响,桌子上的茶杯随即弹了起来,翻到在地。他随即一溜烟的冲出了屋子。

(3)围绕某个动作展开,描绘与动作相伴随的外貌、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 例如:班长拍了一下桌子,出去了。

自问:班长在拍桌子时,外貌什么样,神态什么样,说了那些话,是怎样的心理,捎带着做了哪些小动作,将这些内容全部写出来,原来的情节描写,就变成了细节描写。

一股无名的怒火瞬间涌上班长的心头,他挪动着矮小肥胖的身子,径直冲到牛莉的跟前,两只眼睛瞪得滚圆,眼神像刀子一样,直逼牛莉胆怯的眼睛,嘴唇剧烈抖动着:你... 你.... 你这个混蛋... 你怎么能... 能做出这么缺德的事?他抡圆了手臂,一掌拍在桌子上,恨不能将她撕碎、揉烂、绞成粉末。

(4)针对某个动作,加上侧面描写

所谓加上侧面描写,就是刻画动作以后,在后面描绘当时在现场的人的反应、物的反应、环境带给人的感受。

例如:班长拍了一下桌子,出去了。

加入侧面描写后,则变成了细节描写。

班长拍了一下桌子,出去了。同学们吃了一吓,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敲击桌子产生的回声,震得教室嗡嗡地响。教室里的空气仿佛突然凝固了,压得人喘不过气来,静得让人心慌。

(5)以上四种方法任意组合运用

3.细节描写要注意的问题

(1)能集中表现主题的正面描写,需要运用细节描写。

(2)能突出主题的侧面描写,需要运用细节描写。

(3)细节描写应该选择多少个点,每个细节描写点细致到什么程度,取决篇幅的限制。

(4)不能表现主题的情节,要略写,绝不能使用细节描写。

(5)文章开篇之前,应先确定主题,写细节的时候,正面细节描写选取的内容,要集中表现主题,侧面细节描写部分选取的内容,要有力突出主题。

(6)细节描写的目的,不是为了把一个情节写得细腻生动,而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

叙事,可以这样开始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写记叙文,最难的是叙事。在涉及叙事的众多难题中,叙事如何开始,是我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这一讲,我们重点学习,叙事如何起笔。

一. 交代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种开头形式,单一单

独交代某个要素,也可以交代其中的几个要素。到底交代几个,根据情节发展和表现主题的需要而定。

(一)单一交代式

1.只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例如:这是几十年前的事了。

2.只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例如:这个令人心动的小故事,发生在东北边陲,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里,村子的名字叫大槐树村。

3.只交代事件中的主要人物。例如:这个小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是当地的种粮能手。

4.只交代事件的起因。例如:这是一个曾经轰动全国的大事,谁能想到,引发事件的罪魁祸首,竟是一根不起眼的绣花针。

5.只交代整个事件的经过。例如: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僧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天竺去取经的故事。

6.只交代事件的结果。例如:李军考上大学了!这个爆炸性的消息,一瞬间传遍了大街小巷。

(二)并列交代式

所谓并列交代式,就是并列交代六要素中的几个要素。可以是任意两个要素的组合,也可以是任意三个、四个、五个要素的组合,甚至六要素全部交代。

例如:

1.这是三十几年前的事了,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刚满十岁的小女孩。(并列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主要人物)

2.这个故事发生在大西北的一个葡萄庄园内。仅仅因为一个玩笑,三个年轻人先后命丧黄泉,香消玉殒。(并列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地点、事件中的主要人物、事件的起因和结果。)

二. 介绍主要人物

通常介绍主要人物的姓名、性别、年龄、外貌、住址、职业、性格、能力、爱好、突出特点、文化水平、生活条件、独特经历、家庭出身等等。

例如:

在三江源,有一个小伙子,名叫杜小满。小满三岁就死了娘,考一个跛腿的爹一把屎一把尿把他养大。因为出身贫寒,小伙子非常朴实善良,善解人意,15岁就开始创业。 又如:

班里突然来了个新兵,长得出奇地丑,大家都管他叫夜叉。夜叉十八岁,身高只有1.55米,在战友中间,就像一个没长大的小男孩。别看他长得很另类,枪打得特别准,入伍不到一年,就成了全军区有名的神枪手。

三. 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

就是从事件发生的背景写起。介绍背景,一般包括:背景出现的时间、背景出现的地域范围、背景的具体内容。背景,分为大背景和小背景两种。大背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国

际、国内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方面正在发生的大事,正在推行的运动、当时呈现的状况等等。小背景,指小区域、小单位、小集体和小家庭,在特定的时间点上面对的发展局面、生存条件、生活状况、身心状况、人际关系、历史遗留问题等等。 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既可以介绍大背景,也可以介绍小背景,还可以大小背景同时介绍。

(一)单一介绍事件发生的大背景

例如:六十年代,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席卷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知识分子几乎处在舆论压力的最底层,每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

(二)单一介绍事件发生的小背景

例如:李军大学毕业的时候,父母常年卧病砸床,四个姐妹都没有工作,靠耕种十几亩薄田为生,一年下来,入不敷出。七八个人挤在不足四十平方米的土坯房子里,相依为命。当时,不但家徒四壁,还欠下了十几万的债务。

(三)先后介绍事件发生的大背景、小背景

例如:八十年代除期,华夏大地正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历史变革。改革开放春风,掀开了改变中国贫穷落后局面的帷幕,解放思想和保守思想如两股看不见的力量,撕扯在一起,人们渴望改变命运,又不敢越政治雷池一步,大家都在试探、观望。安徽凤阳小岗村,当时是个有名的“要饭村”,离开了外出流浪乞讨,再无第二条生路,全村十八户人家,挣扎在死亡线上。

四. 描绘事件发生的具体环境

任何事件,总是在具体的环境下发生。在事件没开始之前,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事件发生时的具体环境,也是一种开启事件叙述的方法。这个具体环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当时的自然环境(大自然的景象、境况);二是当时的人文环境(由人的活动而形成的社会状态)。

无论哪种环境,总是对应着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因为自然环境环境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地点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时间点,环境是不同的,不同地点,环境也是不同的,要把环境写具体,必须先把时间地点具体化。人文环境也一样,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呈现出来的社会状态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地域,人类活动呈现出来的社会状态也是不一样的,要把人文环境写具体,必须把它对应的时间和地点具体化。

但环境描写,并不一定要把时间、地点“字面化”,在描绘环境时,能够以隐性的形式写出来,也是可以的。例如:北风呼啸,豆粒般大小的雪粒子,疯狂地抽打着新立起来的石油井架。“北风”和“雪粒子”中隐藏了时间——冬天;“抽打着新立起来的石油井架”中暗含了环境出现的地点——油田。

在写作时,可以单独描绘事件发生的自然环境,也可以单独描绘事件发生的人文环境,还可以二者并列描写。

(一)单一描绘事件发生的具体环境,开启叙事

例如: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半尺多厚。天地间雾蒙蒙的一片。(杜鹏程《夜走灵官峡》

开头)

(二)单一描绘事件发生的人文环境,开启叙事

例如: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手里拿着个小包,穿过市集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个巡警,生着棕红色头发,端着一个罗筛,上面盛着没收来的醋栗,装得满满的。四下里一片寂静„„广场上连人影也没有。小铺和酒店敞开大门,无精打采地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像是一张张饥饿的嘴巴。店门附近连一个乞丐都没有。(契诃夫《变色龙》开头)

(三)并列描绘事件发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例如:十二月的风呼啸着卷过深秋的街道,枯黄的树叶和废弃的塑料袋、纸片,在空中翻转着,扭曲着,战抖着,不知道下一站会在哪里落脚。广场上、楼宇间、小巷里,到处都是血迹,到处都是犹太人的尸体,被子弹击穿的漏窗,仿佛是一双双惊恐的眼睛,紧张地打量着这个弥漫着血腥味的世界,没有炊烟,整个小城仿佛已经死亡,连最后的一丝余温也没有剩下。

五. 描绘事件结果呈现的情境

这是采用倒叙叙事开头的写法,不用说明性的语言交代事件的结果,而以描写为表达方式,生动描绘结果出现时的场景。

例如:

早晨的阳光,再一次光顾义门村。李翊君家的大门敞开着,没有人影,也没有人声。李老汉倚在左边的半扇篱笆门上,眼睛瞪得浑圆,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嘴角早已风干的血迹,宣告这位辛苦了一辈子的老人,已经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如果表达方式选择说明或记叙来写这个内容,只需一句话:天亮的时候,李老汉死在了自己家的门口。这样写,文章就会显得枯燥无味,缺乏感染力。换成情境描写,能更生动地呈现这一结果。

再如:

放学的铃声响过没有五分钟。校门口的公告牌前已经水泄不通。一张大红榜从上贴到下,上面的文字和红纸一样鲜亮:初三模拟考试全校前百名排行榜,第一名,张晓松,总分678分。金色的夕阳落在上面,散射着吉祥的光芒。

其实,这段文字也不过是为了交代一件事的结果:张晓松经过努力,考了全校第一名。但换成情境描述法,这个结果就具有了灵气和生命。

这样叙事,先通过情境描述,交代事件的结果,然后在下文再描述这个结果的由来,使用的是倒叙,运用的写法是设置悬念,既能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又能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

六. 描述线索人物进入事发现场的情境

线索人物进入事发现场,才能看到主要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这样开头,能够自然引出中心事件。

(一)写作内容

描述线索人物进入事发现场的过程,一般要写下面五个方面的内容:

1.线索人物到达事发现场的时间;

2.线索人物是谁;

3.线索人物到事发现场的原因;

4.事发现场在哪里;

5.线索人物去那里做什么。

(二)写作顺序

上面陈述的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如果不分先后,随意书写,是无法清晰地将线索人物进入事发现场的过程描述出来,写作时,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来书写,这样写出来的文字,才能表述通俗易懂,语感流畅。通过写作实践总结,我们发现,这些内容,通常按照以下四种顺序排列:

1.时间——起因——线索人物——事发地点——线索人物行为

例如:

那一天恰逢阴历腊月二十三,中国传统节日——小年。爸爸妈妈在外经商,一个人在家里实在百无聊赖,我决定到小区门口的报摊,买几张报纸,打发这无聊的时光。

2.时间——线索人物——起因——事发地点——线索人物行为

例如:

星期天下午,我做完作业,身心疲惫,于是决定到中山公园去放松一下自己的神经。

3. 时间——线索人物——事发地点——线索人物行为——原因

例如:

放学后,林君急匆匆地向离家不远的小市场走去。妈妈卖了一天菜,此时早已疲惫不堪,她必须去帮助妈妈应对傍晚的买菜高峰。

4.线索人物——事发地点——线索人物行为——时间——原因

李芳来到运动场,草草地做了一下腰身、膝盖和脚踝准备,便匆匆忙忙地踏上跑道,一圈圈的奔跑起来。此时已是夜里二十一点三十分, 没有恐惧,也忘记了孤单,她只想下一次体育模拟测试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别让妈妈再为自己的升学担心。

(三)写作要求

1.这一段描绘的人物必须是线索人物。中心事件是他遇到的,做事的人决不能是他(她),此人不过是中心事件的旁观者。

2.此人到达的地方,必须是中心事件发生的地方。否则下面叙述的事件,他(她)就无法遇到,无法作为旁观者。

3.此人到达现场所做作为必须具有持续性。如果瞬间就完成了,他(她)就会马上离开现场,就无法看到整个中心事件的全过程,中心事件就无法全面展开。

七. 描绘主要人物进入事发地点的情境

这种写法,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依次铺开故事情节。主要人物进入事发现场,故事就开始了。

(一)写作内容

描述主要人物进入现场的情境,需要描述一下六方面内容:

1.主要人物进入事发现场的时间。

2.事发现场在哪里——事发地点。

3.事发现场的环境(可写自然环境,也可写人文环境,还可以二者同时写)。

4.主要人物是谁。

5.主要人物的行为及其状态。

6.周围人物的反应或表现。

有时,时间和地点暗含在环境之中。有时不写主要人物进入现场后周围人物的反应。

(二)写作顺序

上面这些内容,通常按以下顺序来书写:

1.时间——地点——环境——主要人物——主要人物的行为及状态——周围人物的反应 例如:

周日早晨,新兴农贸市场。小摊小贩沿着小街两边排成一条长龙,叫卖声此起彼伏。逛集市的人穿行其间,问价还价,摩肩接踵。城管队长杨胖子,提着橡皮棍,挺着一个大肚子,带着两个满面凶光的随从,昂首挺胸地走来。小贩们远远地见了,手忙脚乱地提起菜筐,拖着菜袋,落荒而逃,就好像一群寻食的鸟,突然发现空中飞来几只秃鹰。

2.时间——主要人物——主要人物行为状态——地点——环境——周围人物的反应 例如:

周日早晨,城管队长杨胖子,提着橡皮棍,挺着一个大肚子,带着两个满面凶光的随从,昂首挺胸地走来。新兴农贸市场,小摊小贩沿着小街两边排成一条长龙,叫卖声此起彼伏。逛集市的人穿行其间,问价还价,摩肩接踵。小贩们远远地看见这三个人,手忙脚乱地提起菜筐,拖着菜袋,落荒而逃,就好像一群寻食的鸟,突然发现空中飞来几只秃鹰。

3.自然环境(包含或隐含时间地点)——人文环境——主要人物——行为及其状态——周围人的反应

例如:

寒风瑟瑟,昏暗的晨光笼罩着新兴农贸市场。小摊小贩沿着小街两边排成一条长龙,叫卖声此起彼伏。逛集市的人穿行其间,问价还价,摩肩接踵。城管队长杨胖子,提着橡皮棍,挺着一个大肚子,带着两个满面凶光的随从,昂首挺胸地走来。小贩们远远地见了,手忙脚乱地提起菜筐,拖着菜袋,落荒而逃,就好像一群寻食的鸟,突然发现空中飞来几只秃鹰。

4.自然环境(包含或隐含时间地点)——人文环境——主要人物——行为及其状态 例如:

寒风瑟瑟,昏暗的晨光笼罩着新兴农贸市场。小摊小贩沿着小街两边排成一条长龙,叫卖声此起彼伏。逛集市的人穿行其间,问价还价,摩肩接踵。城管队长杨胖子,提着橡皮棍,挺着一个大肚子,带着两个满面凶光的随从,昂首挺胸地走来。身后的车里,满满的,装着罚没来的东西。

(三)写作要求

1.刻画的核心人物,必须是全文的主要人物。文章描述的中心事件,必须是此人做的,

全文表现的主题,必须是褒贬此人的精神品质。

2.主要人物到达的地点,必须是事件发生的地点。中心事件就在这个地点发生。

3.主要人物出场的行为状态必须能够凸显人物的品质。如果文章的主题是赞美人物品质,要刻画人物的美行、美态;如果文章的主题是揭露批判主要人物的丑陋本质,要刻画人物的丑行、丑态。

4.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反应,要具备侧面突出人物形象的功能。上面所举的例子,环境的阴冷压抑、繁荣的市场因为他们的到来立刻“落荒而逃”,这些内容都是为了从侧面突出城管人员的凶恶、野蛮、贪婪。

八. 借景引忆

有个成语叫触景生情。人在见到某种环境和景物时,就会自然地回忆起那些在同样的环境或景物中发生的往事,相同的景物或环境能够唤起人们的记忆。我们可以把这种思维过程,作为叙事的开头。

(一)写作内容

这种开头包含的内容只有两部分:一是我们面对的景物或环境是怎样的;二是唤起了什么回忆。

(二)写作顺序

先写景物或者环境,后写景物环境唤起了哪些回忆。

例如:

1.窗外,小雪纷纷扬扬,似零琼劲舞,似碎玉飞扬。每当天空飘起了雪花,我就会想起我的故乡,想起爷爷,想起一段令人心动的往事。

2.小雨,淅淅沥沥,无声地滋润着远山近水,花草树木。原野中的一切,就像刚刚降生的婴儿,忘情的吮吸着甘甜的母乳。每当细雨敲窗之际,我的眼前都会清晰地浮现童年时代的一幕幕往事。

3.几场秋霜过后,如火的枫叶又一次染红了书房对面的山岗。我曾一次次怀疑那肃杀的秋风里一定浸着野蛮的血色。这种心境和窗外的红叶,也一次次地让我带着眼泪,将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周而复始地重温。

(三)写作要求

1.开头所写的环境或景物,必须与忆起的中心事件发生的环境完全相同。绝不能用一个环境引出一个与环境毫不相干的事件,这不符合正常人的心理,读者也无法理解。

2.开头的景物描写,或者环境描写,要具有渲染气氛,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描写出来的环境景物要和人物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喜悦之情写美景,悲凉之情要写压抑、晦暗的景致。写作时遣词造句,应对应要表达的具体情感,突出情感倾向。

九. 借物引忆

有些事是围绕某个物展开的。因此每当我们再次看到相同的事物,就会自然地引出与此

物紧密相连的那些往事。借物引忆式开头,就是利用这种心理惯性,来写事件的开头。

(一)写作内容

1.在什么地方?

2.具体有个什么物件?

3.这个物件有哪些独特之处?

4.看到它,能唤起哪些回忆?

(二)写作顺序

依次写清以上四个内容即可。

例如:

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衬衫。这衬衫,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深情。每当我看到它,周总理那高大光辉的形象就浮现在我的眼前;每当我捧起它,就不由得回想起那激动人心的往事。(《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 再如:

我书案右下方第一个抽屉里,有一个小盒子,盒子里装的,是一支老式的钢笔,上面刻着五个字:革命的友谊。这是爸爸临终前留给我的唯一纪念品,他期望我一辈子不要忘记这只钢笔的最原始的主人,要我懂得感恩,更要懂得报恩。每次看到这只钢笔,我都会想起那些发生在特殊年代里的人,还有与之紧密相连的往事。

(三)写作要求

1.这个事物,必须是回忆事件的核心。忆起的事件要紧紧围绕该事物展开。

2 这个事物和事件中的事物,可以是同一个事物,也可以是同类事物。

3.与这个事物想联系的故事,必须有着深刻的意义,低俗物不适合写。

十. 刻画主要人物带给作者或别人的独特感受

在正式叙事之前,刻画主要人物在做这件事,或者这些事带给作者自己或者别人的独特感受,能够自然引出要叙述的事件。因为开篇写出这些独特的感受,读者就会在心里这样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哪些事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这些问题,就会自然地引导我们去写下面的具体故事。

这种写法,是一种设置悬念写法,能够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写作内容

1.带给 我们独特感受的时间段——什么时候。

2.谁——主要人物是谁。

3.主要人物奇异的行为或状态

4.带给大家怎样一种奇异感受?

(二)写作形式

写作形式共有三种:

1.单独写主要人物状态带来的独特感受

例如:

最近一个阶段,爸爸突然变得异常沉默。脸上,总是弥漫着一种若有所思、失神落魄的神情。有时候,坐在那里,一会儿工夫,眼神就变得迷离模糊起来,大家都担心他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难事,或者精神出了问题。

又如:

新学期一开始,一向性格内向,面色沉静的班主任,突然变得开朗起来,四十几岁的年级,脸上总是闪着兴奋的红光,宛若周身上下被谁注射了无数“鸡血”,短短的一个假期,他似乎完成了脱胎换骨、羽化飞升般的转变。

2.单独写主要人物的行为带给大家的独特感受

例如:

一上初一,弟弟的一举一动突然变得神秘起来。一放学就钻进书房,妈妈喊他吃饭也不出来,早晨四点多钟就爬起来,写个不停。有时候,睡了一觉,半夜醒来,发现他卧室的灯还亮着。他怎么了?大家的心理都在画着问号。

又如:

每天中午,老对儿王军总是急匆匆吃完饭,然后就不见了踪影。好几次,老师有事找他,大家寻遍了校园的每个角落,最终都无功而返。大家不知道在他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大家既好奇,又担心。

3.并列刻画主要人物行为和状态带给我们的独特感受

例如:

邻居前不久回了一趟老家,一回来就开始闷闷不乐,眼睛里时常弥漫着一层无法言喻的忧郁。记不清多少次,他一个人坐在门口,望着远方出神,嘴里似乎在默念着什么。这个老人怎么突然变得这么奇怪呢?

又如:

妈妈最近似乎每天都在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早出晚归,一回家便倒头大睡,脸色日益灰白憔悴,上面蒙着厚厚的一层倦意。她不说话,也不再打理家务,似乎回家的唯一目的就是睡觉。她是不是生病了?

十一 借物喻人式

任何事件,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发生。在这个环境中,总有某个事物的行为及状态表现出来的品质,与事件中人物的行为或状态表现出来的品质完全相同,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采用这种形式,作为叙事的开头。

例如,写爷爷在田间劳作,表现爷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一事件发生环境是原野静默,细雨蒙蒙。环境中的细雨表现出来的品质就与爷爷完全相同,这时候,叙事就可以采用借物喻人形式开头——借细雨喻爷爷。

有时候,事件真实发生的环境中,无法找出这样的事物,作者可以根据需要,在符合生活实际的情况下,采用虚构的形式,换一个环境,利用环境中的物来喻我们笔下的主要人物。 例如,要叙事的核心事件是,邻居退休的奶奶,为了解决儿子儿媳的后顾之忧,放弃了颐养天年的休闲生活,到儿子家里,带孩子,表现老人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的奉献精神。老

人照看孩子的地方本来在屋子里,作者从这个环境中找不到和奶奶品质相同的事物,就可以利用虚构的形式,将老人看孩子的环境换到外面,设定一种能够找到形象喻体的环境。可以在夕阳下照看孩子,把奶奶比作夕阳;可以在花坛边照看孩子,把奶奶比作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落红;也可以在树荫下照看孩子,把奶奶比作投下绿荫的老树。但这种虚构必须符合生活实际——我们设定的环境,在实际生活中没有人会到那里看孩子,这样的环境绝对不可以。

(一)写作内容

1.主要人物是谁。

2.主要人物的行为、状态。

3.将人物比作某物,某物是什么。

4.物的行为状态,构成的环境。

(二)具体写作方法

1.单独刻画物的行为或状态,构成一个独特的环境

例如:

黄昏的雨,不知什么时候飘起来,无声无息。它带着轻柔,携着慈爱,将自己的身躯融入无边的原野,默默地滋养着远处的山川、河流,近处的花草、树木。

又如:

窗外的花,在风中无声地凋零。红艳的花瓣,接着春雨的力量,将自己一点点埋葬于花下,埋葬于春泥之下,渐渐地,渐渐地和春泥融为一体。

【注意事项】刻画事物的行为和状态,凸显出来的物的品质,必须和下文要记述的事件中的主要人物的人品保持高度一致。如果事物的某种行为和状态,不能表现这种人品,绝不要做一字一句的描绘。

2.先描绘构成环境的物的行为和状态,后描绘环境中主要人物的行为或状态

例如:

黄昏的雨,不知什么时候飘起来,无声无息。它带着轻柔,携着慈爱,将自己的身躯融入无边的原野,默默地滋养着远处的山川、河流,近处的花草、树木。爷爷披着蓑带着笠,一个人蹲在门前的菜园里,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专心致志小心翼翼的清理着田垄上的杂草,苍老的身影,和濛濛细雨悄悄地融为一体。

再如:

窗外的花,在风中无声地凋零。红艳的花瓣,接着春雨的力量,将自己一点点埋葬于花下,埋葬于春泥之下,渐渐地,渐渐地和春泥融为一体。奶奶坐在窗前,抱着刚刚学会爬行的孙子,轻轻哼唱着摇篮曲,僵硬、疲惫、酸痛的身影,在夕阳下,显得那样慈祥。

这种写法,可以分为两个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写某物形成的独特环境,第二个自然段写人。

【注意事项】物的行为状态,表现出来的品质,必须与人的行为状态表现出来的品质高度一致。

十二. 由彼及此——比兴式开头

所谓比兴,就是欲写甲,先写同类乙丙,用乙丙引出甲。

例如: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开头) 作者本来要写陋室,却抛开陋室,先写山和水,用山和水来引出陋室。

又如: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开头)

作者本来要写自己爱莲花,却先抛开自己的爱好,先写陶渊明之爱和世人之爱,以此来引出作者之爱。

(未完,待续)

写人——如何写好人品文

所谓人品文,就是以写人为核心,以表现人物性格、精神品质,褒贬人物行为品质为主题的记叙文。这种文章,常常有附属主题。附属主题,就是在表现人品主题的同时,捎带着表现出来的次要主题。人品文通常附带情感主题。当我们刻画一个正面人物,表现并赞美此人某种高尚品质的时候,喜爱、钦佩之情,不言自明。当我们刻画一个反面人物,表现并揭露此人某种丑恶本质的时候,憎恨、厌恶、鄙视之情,也会同时呈现出来。但这种文章的核心主题,是告诉读者,我们笔下的人物,到底一个承载着怎样人品的人。

简单的记叙文,往往只表现褒贬一种人品。例如写《一个难忘的陌生人》,有人只表现赞美他勇敢,告诉读者,这是个勇敢的人,而有的人只表现赞美他的朴实,告诉读者他是一个朴实的人。其实任何人都不会只有一种品质,作者这样写,表现的是这个人最突出的核心品质。

复杂的记叙文,往往表现褒贬的是多种人品。例如写某个人的人物传记。文章记录了这个人一生许多事,整篇文章就会从多个角度,表现褒贬人物的多种人品。

一. 哪些材料能很好地表现人品——明确选材的方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表现人品,需要具体的材料,到哪里去找材料,要方向明确,像无头苍蝇一样乱飞乱撞,是找不到理想的材料的。我们选取材料,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一)人物所做的主要事件

看一个人,不要看他说什么,关键看他做什么,看他这一辈子主要做的那几件事。人物的品质是通过他所做的核心事件呈现出来的,而不是靠他的自我表白——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来评价的。口是心非,言不由衷、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人,太多,一个人的人品如何,要靠他做的主要事件来证明。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只要我们将大泽乡起义这个核心事件写出来,大家就知道了;黄继光是一个怎样的人,只要我们将舍身炸碉堡这个主要事件写出来,大家就知道了。

(二)人物经常做的事件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个人偶尔做了什么,并不能印证人的本质。坏人偶尔也会做一两件好事,好人也可能不经意间做一两件坏事。有人心怀鬼胎,刻意作秀,可能暂时迷惑大家的眼睛,但日子长了,做的事多了,其“狐狸尾巴”就会露出来。有人思虑不周,好

事变成坏事,可能一时被别人误解,但日子久了,做的事多了,其“一片冰心”也必然拨云见日。一个学生某一天早晨3点起床,不能证明他是个勤奋的人,可能因为昨天贪玩,担心老师责骂,不得不补完欠下的作业。如果天天早起,则一定是一个勤奋的好学生。一个人经常做的事,能够充分印证他的人品。

(三)人物的行为对应的特定背景

一个学生在教室里学习,无法体现他是一个勤奋刻苦的人;一个学生在寒冷而昏暗的教室里,仍然坚持学习,就可以充分体现他是一个勤奋刻苦的人。一个共产党员被俘,打了几皮鞭,仍不招供,不能印证他是一个信念坚定、意志坚强的人;如果在灌完辣椒水、做完老虎凳,不招供就要杀掉他的父母、妻儿,招了就马上给予高官厚禄、金钱美女的前提下,仍然不吐一字,那他一定是一个信念坚定、意志坚强的人。很多时候人物的行为并不能说明人品,只有和行为背景结合起来,才能充分体现人的品质。甲捡了钱还给失主;乙捡了100万元,还给失主;丙,家里欠着巨额医疗费,捡了100万元,还给失主。三件事都能表现人的拾金不昧品质,但表现力是绝对不一样的。

(四)人物的怪异行为

一个精神正常的人,行为与众不同,能够充分呈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儿子犯了罪,90%以上的父母都会选择逃避、藏匿,甚至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儿子外套,躲避打击。某个人主动到公安机关举报,行为则显得另类,但其主持正义的品质也在这种怪异的行为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五)人物独特的行为细节

一滴水能够折射整个太阳的光辉。一群人做同一件事,人物行为相同,他们的差别就在于行为细节,这些不同的行为细节,能够充分呈现不同的人品。作用要抓住这些行为细节来表现人品。

例如:

某大型国际公司招聘业务总监,年薪超过百万,各名牌学校毕业的高材生纷纷前来竞聘,大家不知道考官会出怎样难解的考题,试前做足了功课,甚至走到考场门口还不忘多看一眼手中的资料。然而考题非常简单:1. 家住哪里;2. 学何专业;3. 喜好吃什么东西。大家都莫名其妙,不知道这样的题目和业务总结有何联系。竞聘结果很快当众公布,一个其貌不扬的小伙子入选。负责竞聘的副总最后的讲话,解开了大家的谜团:“本次竞聘真正的考题,是躺在门口地上的那个拖把,很多应聘者,都是从拖把上面跨过去,进入考场的,只有这个小伙子将拖布扶起来,然后进入考场,在影响个人利益的一刻,他还能把我们关心企业的财物,从这个细节,我看出了他热爱企业、以企业为家的品质,因此他入选了!”

(六)人物外貌

俗话说,看人品,不能以貌取人,这是至理名言。然而人的外貌细节,同样可以呈现人品。手上厚厚的老茧,直接体现的是人品的勤劳,一尘不染的服装,表现的是干净整洁的习惯;过于红颜的嘴唇,暴露的衣装,呈现的是人物低俗的审美...... 人物器官的形状,来自遗传,不能表现人品,但隶属于外貌,且与人为因素有关的内容,都能或多或少体现人的品质。 同时,写人的外貌,有时候还运用象征手法,以人物突出的外在特征,象征并表现人物的内在品质。

例如:他身材浑圆,长着一张圆脸,一双圆圆的眼睛,就连肉墩墩的鼻头,也是圆的。 作者抓住人物最突出的外在特征——圆。表现人物内在品质的圆滑,或者憨厚。

(七)周围人、物的反应

一个人在做事,周围人的反应、物的反应能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人物的人品。周围人始终围在身边,说明这个人亲合力强,周围人笑得前仰后合,说明这个人很幽默,周围人避而远之,说明这个人可能自私、邪恶、霸道。鸟吓飞了,说明这个人非常严厉、粗鲁、蛮横;小猫小狗都跑过来,倚在他的身边,说明他富有爱心。因为主要人物的行为和周围人、物的反应,是因果关系,一个结果的出现,本质原因就是人品。

二. 怎样选取素材——明确选材方法

万事开头难,选材的起点在哪?选材是一种选择,既然是选择,那么标准是什么?选择要经历一个过程,分为几步,每一步要做什么怎样操作?操作过程中每一步都要注意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就无法完成选材过程。

第一步:根据题目,确定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例如《母亲》,这个题目只限定了主要人物的范围,可以选取的范围可以分成两大区域:一是别人的母亲;二是自己的母亲。在细分下去,又可分为:1. 生母;2. 养母;3. 继母;4. 干妈;5. 不是母亲,像母亲、胜似母亲的对象,具体写谁,首先定下来。这是选材的起点。

【注意事项】在保证有材料可写的情况下,尽量不要选择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的对象来写,力求选取的写作对象,比别人的新颖。

第二步:确定文章的主题,就是确定要表现的人品。例如《母亲》,确定完写哪个具体人物之后,要结合自己掌握的材料,确定自己要表现这个人宽容大度,还是仁慈宽厚;是性格刚强,还是谦虚谨慎,要在这一步具体地确定下来。这是选材的核心标准。

【注意事项】要表现的人品必须是具体的,容不得半点儿含糊。

第三步:围绕确定的人品,选取最能表现这种人品的素材。具体任务是,从我们掌握的所有素材中选取:1. 主要事件(2件即可);2. 常做事件(3件即可);3. 事件发生的特定背景;4. 主要人物在事件中表现出来的怪异行为;5. 主要人物做事时表现出来的独特行为细节;

6. 人物外貌;7. 主要人物做事过程中,其他人和物的反应。

【注意事项】1. 选择的内容必须紧紧围绕确定的人品,不能集中表现这种人品的素材坚决不选。2. 在保证第一点的情况下,力求新颖,不要选别人写过的内容。

三. 如何摆布选取的材料,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掌握篇章构思技巧

以上各种材料选择好以后,下一个任务,就是决定什么内容先写,什么内容后写,什么内容可以插在什么内容之内,什么内容必须写在哪个位置。将选取的材料摆布好,形成一个整体模式,这就是全文的布局构思。

第一次写作文,一般都是三年级。这个时候,学生能用一个句子,清晰而完整地表达一个意思已经很难得了,而我们的写作教学,绝大多数老师都会要求学生至少写300字,有的甚至要求写400字、500字,并且要求学生语言要生动形象。这种要求通俗的说法就是“逼鸭子上架”,这是一个孩子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

因此,我们应该采用逐步添加的方法,从几十个字写起,逐步丰富,最终写出几百字,直到学会千字文。

作文起步——最简单的构思,最简单的作文

第一次写文章,只有要写清三部分即可:

1.题目(写在第一行正中央)

2.第一自然段,介绍一下自己要写的人,告诉读者,你要写的人是谁。(这个人要符合标题要求)

3.第二自然段,告诉读者,这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只写一种品质即可。)

例如写《爷爷》,学生需要完成的人物只确定标题,明确主要人物,明确本文主题,字数不限,写明白这三个内容,正文分为两个自然段即可。

例一:

爷爷

他叫王明生,是我的邻居,我管他叫王爷爷。

王爷爷是个非常热情的人,大家都很喜欢他。

例二:

爷爷

我的爷爷是一名退休工人。

爷爷非常勤劳,他是家里的劳动模范。

第二步:加入核心事件,形成有具体内容,结构完整的文章

讲一个你写的这个人的小故事。要求:1. 这个故事能够充分证明他的确是你说的那种人。

2. 写好后,将这个小故事插入正文第一段和第二段中间。

评价标准:

1.学生写出来的故事,是主要人物亲自做的。

2.故事能够充分证明,主要人物的确是自己评价的那种人,不能“驴唇对马齿”。

3.故事讲得明白,至少六要素不缺。

4.写完的故事,按要求插入正文第一段和第三段之间。

这一步完成以后,最基本的作文模式,已经形成:

一. 文章的标题

二. 第一自然段,交代主要人物,点题,总领全文。

三. 第二自然段,记述核心事件,集中表现主题。

四. 第三自然段,画龙点睛,揭示人的品质,附属情感主题。

此时,写出的文章是这样的:

例一:

爷爷

他叫王明生,是我的邻居,我管他叫王爷爷。

去年春天的一个傍晚,我和爸爸在楼前的花园里种花,一不小心,锄头刨断了,而花才种了一半。这可怎么办呢?我和爸爸非常懊恼。这时候,在一旁帮忙的王爷爷想了想,说:

“别怕,我记得4号楼的老孙有锄头,你们不认识,我向他借!”他一边说着,一边向4号楼走去。过了一会儿,他两手空空地回来了。“怎么,人家不借?”我问,爷爷摇摇头说:“不是,他没在家,听邻居说他在后边小卖店门口打扑克,我怕你们着急,先回来打声招呼,现在我就去找他。”又过了二十分钟,王大爷终于帮我们借回了锄头。他回来的时候,累的气喘吁吁,满脸都是汗。那天种花能够顺利完成,绝对离不开我的好邻居——王爷爷。 王爷爷就是这样一个热情非常的人,大家都很喜欢他。

例二:

爷爷

我的爷爷是一名退休工人。

有一年十一放假,爸爸带领我们一家人自驾游。因为景色非常美,我们一口气游览了四个地方,回家的时候,大家都累得精疲力尽。可是,六十多岁的爷爷却精神头十足,从进屋开始,先收拾整理带回来的东西,接着把大家甩脱在门口的鞋摆放得整整齐齐,然后马不停蹄地拖地,倒垃圾,忙得比亦乐乎,似乎他一点儿也不累。“爹,你歇一会儿,那些活儿等我休息好了再干!”爸爸实在不忍心爷爷受累,站起来抢拖布。“得嘞,你们这些整天做办公室的,别看年轻,身体糟糕得很,还赶不上我这个糟老头子!”他夺回拖布,“你还是去歇着吧,今天的饭也由我来做!”那一天,所有的活儿,都被爷爷包了。

爷爷非常勤劳,他是家里的劳动模范。

第三步:添加平常经常做的事,形成点面结合的叙事模式

围绕人品,选出三件或四件主要人物经常做的事,采用略写的形式(一两句话写一件事),并列进行叙述,写成一个自然段,插在第一和第二自然段之间。这样经常做的事是——面,下面具体写的核心事件是——点,二者形成点面结合的叙事模式。

这样,文章的整体构思脉络就变成了:

一. 文章的标题

二. 第一自然段,交代主要人物,点题,总领全文。

三. 第二自然段,记录主要人物经常做的几件事,构成一个面,辅助表现主题。

四. 第三自然段,记述核心事件,形成一个核心点,集中表现主题。

五. 第四自然段,画龙点睛,揭示人的品质,附属情感主题。

按照这种构思,写出来的文章是这样的:

例一:

爷 爷

他叫王明生,是我的邻居,我管他叫王爷爷。

(1)王爷爷外号叫“及时雨”,平日里,左邻右舍谁家有了什么麻烦事,大家总会习惯性的说:找王爷爷去,让他来帮帮忙想想办法。老人家总是有求必应。(2)有时候年轻的父母,遇到单位有事,不能及时接孩子,只要跟他说一声,他肯定会乐呵呵地告诉你:没问题,有我呢!(3)如果碰到陌生人问路,那你算问对人了,他几乎能把你送到目的地。

去年春天的一个傍晚,我和爸爸在楼前的花园里种花,一不小心,锄头刨断了,而花才种了一半。这可怎么办呢?我和爸爸非常懊恼。这时候,在一旁帮忙的王爷爷想了想,说:“别怕,我记得4号楼的老孙有锄头,你们不认识,我向他借!”他一边说着,一边向4号楼走去。过了一会儿,他两手空空地回来了。“怎么,人家不借?”我问,爷爷摇摇头说:“不是,他没在家,听邻居说他在后边小卖店门口打扑克,我怕你们着急,先回来打声招呼,现在我就去找他。”又过了二十分钟,王大爷终于帮我们借回了锄头。他回来的时候,累的气喘吁吁,满脸都是汗。那天种花能够顺利完成,绝对离不开我的好邻居——王爷爷 王爷爷就是这样一个热情非常的人,大家都很喜欢他。

例二:

爷爷

我的爷爷是一名退休工人。

(1)他似乎一闲下来就会生病,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到早市买菜。(2)不管什么时候出门,总会到各个角落走一圈,将所有的垃圾全部带走。(3)窗户上的玻璃,每周清擦一次,三室两厅的屋子,始终保持着窗明几净的状态。(4)没事儿做的时候,他会拿着笤帚,将整个楼道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有一年十一放假,爸爸带领我们一家人自驾游。因为景色非常美,我们一口气游览了四个地方,回家的时候,大家都累得精疲力尽。可是,六十多岁的爷爷却精神头十足,从进屋开始,先收拾整理带回来的东西,接着把大家甩脱在门口的鞋摆放得整整齐齐,然后马不停蹄地拖地,倒垃圾,忙得比亦乐乎,似乎他一点儿也不累。“爹,你歇一会儿,那些活儿等我休息好了再干!”爸爸实在不忍心爷爷受累,站起来抢拖布。“得嘞,你们这些整天做办公室的,别看年轻,身体糟糕得很,还赶不上我这个糟老头子!”他夺回拖布,“你还是去歇着吧,今天的饭也由我来做!”那一天,所有的活儿,都被爷爷包了。

爷爷非常勤劳,他是家里的劳动模范。

第四步:添加背景条件,突出主题和人物形象

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规律:好人没好报。好人做好事,总要面对很多不利的背景条件,坏人做坏事,总有很多很多做好事的背景条件。其实,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是作者突出人物形象的需要。

在不利的背景条件下,正面人物(好人)仍坚持做好事,比正常情况下做好事,形象会更高大。同理,在众多有利于做好事的背景条件下,反面人物(坏人)仍然做坏事,比在正常条件下做坏事,形象更猥琐,更丑陋。

因此,刻画正面人物,要在他做事之前,加入影响他做好事的不利条件;刻画反面人物,要在他做坏事之前,加入有利于他做好事的背景条件。

为什么背景条件一般加在主要人物经常做的那些事之前呢?因为这个背景条件,既是经常做的那些事发生的背景条件,也是后面叙述的核心事件发生的背景条件。

这时候,整篇文章的构思,便变成了下面的形式:

一. 文章的标题

二. 第一自然段,交代主要人物,点题,总领全文。

三. 第二自然段,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突出主题。

四. 第三自然段,记录主要人物经常做的几件事,构成一个面,辅助表现主题。

五. 第四自然段,记述核心事件,形成一个核心点,集中表现主题。

六. 第五自然段,画龙点睛,揭示人的品质,附属情感主题。

按照这样的构思思路,写出来的文章是这样的:

例一:

爷 爷

他叫王明生,是我的邻居,我管他叫王爷爷。

王爷爷的家庭负担很重。王奶奶患了肌肉萎缩症,常年卧病在床。他和小儿子住在一起,小儿子属于先天智障,一闹起来就会把家里闹得天翻地覆。老人每天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不幸的亲人。

(1)王爷爷外号叫“及时雨”,平日里,左邻右舍谁家有了什么麻烦事,大家总会习惯性的说:找王爷爷去,让他来帮帮忙想想办法。老人家总是有求必应。(2)有时候年轻的父母,遇到单位有事,不能及时接孩子,只要跟他说一声,他肯定会乐呵呵地告诉你:没问题,有我呢!(3)如果碰到陌生人问路,那你算问对人了,他几乎能把你送到目的地。 去年春天的一个傍晚,我和爸爸在楼前的花园里种花,一不小心,锄头刨断了,而花才种了一半。这可怎么办呢?我和爸爸非常懊恼。这时候,在一旁帮忙的王爷爷想了想,说:“别怕,我记得4号楼的老孙有锄头,你们不认识,我向他借!”他一边说着,一边向4号楼走去。过了一会儿,他两手空空地回来了。“怎么,人家不借?”我问,爷爷摇摇头说:“不是,他没在家,听邻居说他在后边小卖店门口打扑克,我怕你们着急,先回来打声招呼,现在我就去找他。”又过了二十分钟,王大爷终于帮我们借回了锄头。他回来的时候,累的气喘吁吁,满脸都是汗。那天种花能够顺利完成,绝对离不开我的好邻居——王爷爷 王爷爷就是这样一个热情非常的人,大家都很喜欢他。

例二:

爷爷

我的爷爷是一名退休工人。

他是提前一年退休的。年轻时,爷爷非常能干,年年被评为“三八红旗手”、“市劳动模范”。长期超负荷的劳动,让他患上了腰肌劳损、腰间盘突出,劳动量一大,就会疼痛难忍。上级领导为了他的健康,照顾他,让他提前退休。谁曾想,他想不通,临退休了,还和领导吵了一架。

(1)他似乎一闲下来就会生病,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到早市买菜。(2)不管什么时候出门,总会到各个角落走一圈,将所有的垃圾全部带走。(3)窗户上的玻璃,每周清擦一次,三室两厅的屋子,始终保持着窗明几净的状态。(4)没事儿做的时候,他会拿着笤帚,将整个楼道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有一年十一放假,爸爸带领我们一家人自驾游。因为景色非常美,我们一口气游览了四

个地方,回家的时候,大家都累得精疲力尽。可是,六十多岁的爷爷却精神头十足,从进屋开始,先收拾整理带回来的东西,接着把大家甩脱在门口的鞋摆放得整整齐齐,然后马不停蹄地拖地,倒垃圾,忙得比亦乐乎,似乎他一点儿也不累。“爹,你歇一会儿,那些活儿等我休息好了再干!”爸爸实在不忍心爷爷受累,站起来抢拖布。“得嘞,你们这些整天做办公室的,别看年轻,身体糟糕得很,还赶不上我这个糟老头子!”他夺回拖布,“你还是去歇着吧,今天的饭也由我来做!”那一天,所有的活儿,都被爷爷包了。

爷爷非常勤劳,他是家里的劳动模范。

第五步:添加外貌描写,进一步增强人物形象的表现力

这里刻画人物外貌,不是为了寻找丢失的人,更不是向别人做自我介绍或介绍他人,而是从外貌描写的素材中,选取能够充分表现主题的内容,进一步表现主题。如果我们要表现主要人物是个勤劳的人,就从外貌素材中选择能够集中表现勤劳的内容来写。如果我们要表现主要人物冷漠无情,则从外貌描写的素材中,选择最能表现主要人物冷漠无情的素材来写。切忌抛开写作目的,人物长成什么样子,我们都一一描绘出来——因为所有的写作内容,都必须为主题服务,要么正面集中表现主题,要么侧面突出主题。

写作内容选取的时态,必须是常态。因为偶尔穿着运动装,不能证明他喜好运动,可能单位组织体育活动,要求必须统一着装。因为偶尔手上打了血泡,不能证明他勤劳,可能正因为他平常懒散,细皮嫩肉,所以干了一点儿活就伤筋动骨。因为偶尔外貌呈现出来的状态,可能是被迫的,也有可能是他故意装腔作势,欺骗别人的,都不能印证他就是某种人。 添加的位置,一般选择在第一段——点明主要人物之后,或者在第一段之后,第二段之前。之所以在这里添加,因为前面的内容是介绍这篇文章要写的主要人物,人物外貌也是作者要向读者介绍的内容,顺势而写,自然流畅。

这时候,文章的构思,进一步复杂,变成了下面的两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

一. 文章的标题

二. 第一自然段,交代主要人物以及人物外貌,点题,总领全文。

三. 第二自然段,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突出主题。

四. 第三自然段,记录主要人物经常做的几件事,构成一个面,辅助表现主题。

五. 第四自然段,记述核心事件,形成一个核心点,集中表现主题。

六. 第五自然段,画龙点睛,揭示人的品质,附属情感主题。

第二种形式:

一. 文章的标题

二. 第一自然段,交代主要人物,点题,总领全文。

三. 第二自然段,描绘人物外貌,辅助表现主题。

四. 第三自然段,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突出主题。

五. 第四自然段,记录主要人物经常做的几件事,构成一个面,辅助表现主题。

五. 第五自然段,记述核心事件,形成一个核心点,集中表现主题。

六. 第六自然段,画龙点睛,揭示人的品质,附属情感主题。

按照这样的构思思路,写出来的文章是这样的:

例一第一种写法:

爷 爷

他叫王明生,是我的邻居,我管他叫王爷爷。王爷爷今年七十多岁了,一张圆圆的脸,总是挂着慈祥的笑容,就连弯弯曲曲纵横成网的皱纹,也折射着和蔼而亲切的光。虽然年纪大了,但他从不穿灰色调的衣服,无论什么时候见到他,周身上下始终是鲜亮的色彩,让人的精神为之一振。

王爷爷的家庭负担很重。王奶奶患了肌肉萎缩症,常年卧病在床。他和小儿子住在一起,小儿子属于先天智障,一闹起来就会把家里闹得天翻地覆。老人每天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不幸的亲人。

(1)王爷爷外号叫“及时雨”,平日里,左邻右舍谁家有了什么麻烦事,大家总会习惯性的说:找王爷爷去,让他来帮帮忙想想办法。老人家总是有求必应。(2)有时候年轻的父母,遇到单位有事,不能及时接孩子,只要跟他说一声,他肯定会乐呵呵地告诉你:没问题,有我呢!(3)如果碰到陌生人问路,那你算问对人了,他几乎能把你送到目的地。 去年春天的一个傍晚,我和爸爸在楼前的花园里种花,一不小心,锄头刨断了,而花才种了一半。这可怎么办呢?我和爸爸非常懊恼。这时候,在一旁帮忙的王爷爷想了想,说:“别怕,我记得4号楼的老孙有锄头,你们不认识,我向他借!”他一边说着,一边向4号楼走去。过了一会儿,他两手空空地回来了。“怎么,人家不借?”我问,爷爷摇摇头说:“不是,他没在家,听邻居说他在后边小卖店门口打扑克,我怕你们着急,先回来打声招呼,现在我就去找他。”又过了二十分钟,王大爷终于帮我们借回了锄头。他回来的时候,累的气喘吁吁,满脸都是汗。那天种花能够顺利完成,绝对离不开我的好邻居——王爷爷 王爷爷就是这样一个热情非常的人,大家都很喜欢他。

例一的第二种写法:

爷 爷

他叫王明生,是我的邻居,我管他叫王爷爷。

王爷爷今年七十多岁了,一张圆圆的脸,总是挂着慈祥的笑容,就连弯弯曲曲纵横成网的皱纹,也折射着和蔼而亲切的光。虽然年纪大了,但他从不穿灰色调的衣服,无论什么时候见到他,周身上下始终是鲜亮的色彩,让人的精神为之一振。

王爷爷的家庭负担很重。王奶奶患了肌肉萎缩症,常年卧病在床。他和小儿子住在一起,小儿子属于先天智障,一闹起来就会把家里闹得天翻地覆。老人每天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不幸的亲人。

(1)王爷爷外号叫“及时雨”,平日里,左邻右舍谁家有了什么麻烦事,大家总会习惯性的说:找王爷爷去,让他来帮帮忙想想办法。老人家总是有求必应。(2)有时候年轻的父母,遇到单位有事,不能及时接孩子,只要跟他说一声,他肯定会乐呵呵地告诉你:没问题,有我呢!(3)如果碰到陌生人问路,那你算问对人了,他几乎能把你送到目的地。

去年春天的一个傍晚,我和爸爸在楼前的花园里种花,一不小心,锄头刨断了,而花才种了一半。这可怎么办呢?我和爸爸非常懊恼。这时候,在一旁帮忙的王爷爷想了想,说:“别怕,我记得4号楼的老孙有锄头,你们不认识,我向他借!”他一边说着,一边向4号楼走去。过了一会儿,他两手空空地回来了。“怎么,人家不借?”我问,爷爷摇摇头说:“不是,他没在家,听邻居说他在后边小卖店门口打扑克,我怕你们着急,先回来打声招呼,现在我就去找他。”又过了二十分钟,王大爷终于帮我们借回了锄头。他回来的时候,累的气喘吁吁,满脸都是汗。那天种花能够顺利完成,绝对离不开我的好邻居——王爷爷 王爷爷就是这样一个热情非常的人,大家都很喜欢他。

例二的第一种写法:

爷爷

我的爷爷是一名退休工人。虽然只有六十四岁,然而繁重的工作让他过早地苍老了,背驼得厉害,整个身体就像一个大写的“C ”,不知道的人会以为他已经年近八旬。他这一辈子,从没穿过时装,就是和奶奶结婚的时候,也是一身工作服。从我记事的那天起,爷爷的额头、鼻头总是挂着汗珠,身上散发着汗味,一双粗大的手,总是结着厚厚的老茧,粗糙得就像工厂里抛光用的粗砂纸。

他是提前一年退休的。年轻时,爷爷非常能干,年年被评为“三八红旗手”、“市劳动模范”。长期超负荷的劳动,让他患上了腰肌劳损、腰间盘突出,劳动量一大,就会疼痛难忍。上级领导为了他的健康,照顾他,让他提前退休。谁曾想,他想不通,临退休了,还和领导吵了一架。

(1)他似乎一闲下来就会生病,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到早市买菜。(2)不管什么时候出门,总会到各个角落走一圈,将所有的垃圾全部带走。(3)窗户上的玻璃,每周清擦一次,三室两厅的屋子,始终保持着窗明几净的状态。(4)没事儿做的时候,他会拿着笤帚,将整个楼道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有一年十一放假,爸爸带领我们一家人自驾游。因为景色非常美,我们一口气游览了四个地方,回家的时候,大家都累得精疲力尽。可是,六十多岁的爷爷却精神头十足,从进屋开始,先收拾整理带回来的东西,接着把大家甩脱在门口的鞋摆放得整整齐齐,然后马不停蹄地拖地,倒垃圾,忙得比亦乐乎,似乎他一点儿也不累。“爹,你歇一会儿,那些活儿等我休息好了再干!”爸爸实在不忍心爷爷受累,站起来抢拖布。“得嘞,你们这些整天做办公室的,别看年轻,身体糟糕得很,还赶不上我这个糟老头子!”他夺回拖布,“你还是去歇着吧,今天的饭也由我来做!”那一天,所有的活儿,都被爷爷包了。

爷爷非常勤劳,他是家里的劳动模范。

例二的第二种写法:

爷爷

我的爷爷是一名退休工人。

虽然只有六十四岁,然而繁重的工作让他过早地苍老了,背驼得厉害,整个身体就像一个大写的“C ”,不知道的人会以为他已经年近八旬。他这一辈子,从没穿过时装,就是和

奶奶结婚的时候,也是一身工作服。从我记事的那天起,爷爷的额头、鼻头总是挂着汗珠,身上散发着汗味,一双粗大的手,总是结着厚厚的老茧,粗糙得就像工厂里抛光用的粗砂纸。 他是提前一年退休的。年轻时,爷爷非常能干,年年被评为“三八红旗手”、“市劳动模范”。长期超负荷的劳动,让他患上了腰肌劳损、腰间盘突出,劳动量一大,就会疼痛难忍。上级领导为了他的健康,照顾他,让他提前退休。谁曾想,他想不通,临退休了,还和领导吵了一架。

(1)他似乎一闲下来就会生病,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到早市买菜。(2)不管什么时候出门,总会到各个角落走一圈,将所有的垃圾全部带走。(3)窗户上的玻璃,每周清擦一次,三室两厅的屋子,始终保持着窗明几净的状态。(4)没事儿做的时候,他会拿着笤帚,将整个楼道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有一年十一放假,爸爸带领我们一家人自驾游。因为景色非常美,我们一口气游览了四个地方,回家的时候,大家都累得精疲力尽。可是,六十多岁的爷爷却精神头十足,从进屋开始,先收拾整理带回来的东西,接着把大家甩脱在门口的鞋摆放得整整齐齐,然后马不停蹄地拖地,倒垃圾,忙得比亦乐乎,似乎他一点儿也不累。“爹,你歇一会儿,那些活儿等我休息好了再干!”爸爸实在不忍心爷爷受累,站起来抢拖布。“得嘞,你们这些整天做办公室的,别看年轻,身体糟糕得很,还赶不上我这个糟老头子!”他夺回拖布,“你还是去歇着吧,今天的饭也由我来做!”那一天,所有的活儿,都被爷爷包了。

爷爷非常勤劳,他是家里的劳动模范。

第六步:在文章结尾段,添加主要人物带来的影响,升华主题

评价一个人存在的价值,目光只停留在人物本身的行为上,停留在具体行为表现出来的高尚人品上,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人真正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他对周围的人、对单位和集体、对国家和人类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上。在文章结尾,以总结的形式,只告诉读者,文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画龙点睛揭示主题。如果再继续刻画主要人物以及他的行为带来的影响,就是对主题的升华——它将主要人物存在的价值,由自身拓展到对社会的影响,这是人品文写作必须学会的一种技能。

写主要人物带来的影响,写之前要安排好顺序。这些内容一般按照先小后大的顺序:对个人——对家庭——对周围人——对集体——对国家——对人类。写作时不必面面俱到,但一般要按照这样的顺序,写出三个层次。

添加了这部分内容,整篇文章的构思脉络就变成以下形式:

一. 文章的标题

二. 第一自然段,交代主要人物以及人物外貌,点题,总领全文。

三. 第二自然段,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突出主题。

四. 第三自然段,记录主要人物经常做的几件事,构成一个面,辅助表现主题。

五. 第四自然段,记述核心事件,形成一个核心点,集中表现主题。

六. 第五自然段,画龙点睛,揭示人的品质,接着刻画人物带来的影响,升华主题。 按照这种方法构思,写出来的文章如下:

例一:

爷 爷

他叫王明生,是我的邻居,我管他叫王爷爷。

王爷爷今年七十多岁了,一张圆圆的脸,总是挂着慈祥的笑容,就连弯弯曲曲纵横成网的皱纹,也折射着和蔼而亲切的光。虽然年纪大了,但他从不穿灰色调的衣服,无论什么时候见到他,周身上下始终是鲜亮的色彩,让人的精神为之一振。

王爷爷的家庭负担很重。王奶奶患了肌肉萎缩症,常年卧病在床。他和小儿子住在一起,小儿子属于先天智障,一闹起来就会把家里闹得天翻地覆。老人每天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不幸的亲人。

(1)王爷爷外号叫“及时雨”,平日里,左邻右舍谁家有了什么麻烦事,大家总会习惯性的说:找王爷爷去,让他来帮帮忙想想办法。老人家总是有求必应。(2)有时候年轻的父母,遇到单位有事,不能及时接孩子,只要跟他说一声,他肯定会乐呵呵地告诉你:没问题,有我呢!(3)如果碰到陌生人问路,那你算问对人了,他几乎能把你送到目的地。 去年春天的一个傍晚,我和爸爸在楼前的花园里种花,一不小心,锄头刨断了,而花才种了一半。这可怎么办呢?我和爸爸非常懊恼。这时候,在一旁帮忙的王爷爷想了想,说:“别怕,我记得4号楼的老孙有锄头,你们不认识,我向他借!”他一边说着,一边向4号楼走去。过了一会儿,他两手空空地回来了。“怎么,人家不借?”我问,爷爷摇摇头说:“不是,他没在家,听邻居说他在后边小卖店门口打扑克,我怕你们着急,先回来打声招呼,现在我就去找他。”又过了二十分钟,王大爷终于帮我们借回了锄头。他回来的时候,累的气喘吁吁,满脸都是汗。那天种花能够顺利完成,绝对离不开我的好邻居——王爷爷

王爷爷就是这样一个热情非常的人。因为有了他,家庭多了一份和谐温馨,因为有了他,整个小区多了无限的人情味,多了一份解决难题的坚强依靠,同样因为有了他,这个小区的人,都渐渐地变成了热情的人。

例二:

爷爷

我的爷爷是一名退休工人。

虽然只有六十四岁,然而繁重的工作让他过早地苍老了,背驼得厉害,整个身体就像一个大写的“C ”,不知道的人会以为他已经年近八旬。他这一辈子,从没穿过时装,就是和奶奶结婚的时候,也是一身工作服。从我记事的那天起,爷爷的额头、鼻头总是挂着汗珠,身上散发着汗味,一双粗大的手,总是结着厚厚的老茧,粗糙得就像工厂里抛光用的粗砂纸。 他是提前一年退休的。年轻时,爷爷非常能干,年年被评为“三八红旗手”、“市劳动模范”。长期超负荷的劳动,让他患上了腰肌劳损、腰间盘突出,劳动量一大,就会疼痛难忍。上级领导为了他的健康,照顾他,让他提前退休。谁曾想,他想不通,临退休了,还和领导吵了一架。

(1)他似乎一闲下来就会生病,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到早市买菜。(2)不管什么时候出门,总会到各个角落走一圈,将所有的垃圾全部带走。(3)窗户上的玻璃,每周清擦一次,三室两厅的屋子,始终保持着窗明几净的状态。(4)没事儿做的时候,他会拿着笤帚,将整个楼道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有一年十一放假,爸爸带领我们一家人自驾游。因为景色非常美,我们一口气游览了四个地方,回家的时候,大家都累得精疲力尽。可是,六十多岁的爷爷却精神头十足,从进屋开始,先收拾整理带回来的东西,接着把大家甩脱在门口的鞋摆放得整整齐齐,然后马不停蹄地拖地,倒垃圾,忙得比亦乐乎,似乎他一点儿也不累。“爹,你歇一会儿,那些活儿等我休息好了再干!”爸爸实在不忍心爷爷受累,站起来抢拖布。“得嘞,你们这些整天做办公室的,别看年轻,身体糟糕得很,还赶不上我这个糟老头子!”他夺回拖布,“你还是去歇着吧,今天的饭也由我来做!”那一天,所有的活儿,都被爷爷包了。

爷爷非常勤劳,他是家里的劳动模范。他的勤劳,带给家庭的,是一份温馨和舒适;带给集体的,是一份努力工作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带给更多人的,是一种习惯和认识,让大家都懂的勤劳的意义,并在忘我的奋斗中,让家庭富裕、集体繁荣、国家富强。

千字文,写到这,基本就学会了,如果写复杂的记叙文,还需要继续添加。建议初中学生,学到这里,不要轻易继续深入学习,而要加强训练,把以上技巧在不断的写作实践中驾轻就熟,将写作基础打牢,然后再继续向前推进。基础不牢而好高骛远,等同于建设空中楼阁。到这个阶段,每个初学者,至少应该练笔30到50篇,保证基本技能运用自如。

如何写人

记叙文,从写作内容上划分,可分为四类: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小学、初中的写作教学以记叙文为主,而记叙文写作,又以写人、记事为主。换句话说,高中以前,学会了写人,学会了记事,我们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考试。

那么,如何写人呢?

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要写人

因为饥饿难耐,所以我们要按时吃饭;因为冷热难忍,所以我们要随着时令天气的变化增减衣衫,因为出入不便,所以我们要不辞艰辛开山修路...... 人的任何行为,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且步步紧紧地围绕着这个目的展开行动,绝不做“无用功”。正因为如此,要想学会写人,首先要弄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写人——写人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一. 为了寻人

老人走失了,孩子走丢了,女子被拐卖了,怎么找回来?常规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到公安局去报案,由公安机关帮助寻找。二是借助各种媒介,发布寻人启事,让大家帮助寻找。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离不开写人——详细描述丢失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 为了交往沟通合作

人的一生是个漫长而复杂的变化过程,因为升学、搬迁、工作变换、升职、业务拓展,每个人都会不断地变换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当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遇到一群陌生的人,如何迅速密切关系,展开学习、交流、合作呢?首先要学会自我介绍。带着新朋友第一次进老朋友圈,要把新朋友介绍给老朋友,这样才能不断扩大交流圈儿,结识更多的朋友。无论是介绍自己,还是介绍他人,都离不开写人:告诉别人,自己或者他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 为了教化社会

有人说过一句非常深刻的话:这个世界上最坏的人,也希望生活在好人中间。然而这个世界总有坏人、总有时而好时而坏的人。为了让好人越来越多,人们根据人的心理特点,总结了两种有效方法:一是正面引导,就是写文章,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多种媒体,介绍优秀人物,宣传他们的事迹,赞美他们的行为和品质,让更多的人学习他们的言行,让好人保持并变得更好,让坏人和时好时坏的人,逐步转化为好人。二是打击压制,就是写文章,曝光坏人的劣迹劣行,揭露他们的丑恶行径和卑劣品质,警示他们不要胡作非为,呼唤正义的人们勇敢地站出来同他们做坚决的斗争,营造“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社会环境,迫使他们不敢做坏事,让这个世界的坏人越来越少,这就是写人文章的教化社会功能。

四. 为了表达情感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得到别人的关心、爱护、帮助、鼓励、支持,在灾难和不幸降临时,我们常常得到他人的救助、同情、恩惠,我们要懂得感恩,记住这些人,记住这些人为我们做的事,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当我们受到别人的算计侵犯,身心、利益、名誉、生命被无情地伤害时,我们要嫉恶如仇,记住这些人,记住这些人的劣迹和恶行,表达我们的憎恶之情。当我们的亲人、朋友、战友离世的时候,我们会不断回忆他们一生所做的那些好事,特别是对自己关爱有加、成长有利的事,表达我们的怀念之情。当我们的亲朋好友父母兄妹尊长,因为学习工作需要,不得不到远方去的时候,我们会忆起与他们朝夕相处的美好时光,为担忧他们身在异乡的衣食住行,表达我们的思念、牵挂之情。总之,写这些人,写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在这些人身上的小事,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表达某种深切的情感。

五. 为了学会做人做事

《旧唐书. 魏征传》中有这样一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所谓“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就是记录研究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经历,总结经验教训,从中汲取做人做事的道理,懂得自己该怎样做人,怎样做事。生活就像一部厚厚的书,人只要活着,每天都会有很多事在自己身上发生,无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还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不论成败、优劣,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记录这些事件,总结事件中蕴含的事理,会让我们变得聪明智慧。一言以蔽之,就是从自己或别人的人生经历中,揭示人生哲理,作为自己的行为借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最终学会正确做人,正确做事。这样的文章,既可以总结自己的得失,又可以启迪他人。

六. 为了彰显高雅的情趣爱好

人人都在追求幸福快乐,什么是幸福呢?一句话,就是在不触及别人利益的前提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写人的文章,有时候记录自己或别人独特的言行,就是为了告诉读者,笔下人物有着怎样的情趣、爱好和追求,彰显这些人的幸福观,让别人了解他们,支持他们,帮助他们,从而过上幸福的生活。

七. 为了揭示社会问题

在特定的历史时段,生活期间的人,行为必然受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军事的影响,形成一个时代独有的共性特征。这些时代特征不是来自遗传,而是社会的烙印。这些烙印折射着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写人的小说,作者就是通过记录特定历史背景下,主人公独特的行为、经历与命运,告诉读者,这个人是一个怎样的人,最终让读者从这个人身上,看到当时的社会存在哪些问题。

比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作者刻画他长衫破了,依然穿着,且从来不洗;给别人抄书,害怕吃苦偷着把书卖了买酒喝,满嘴之乎者也,让人不懂等等,就是为了告诉读者,孔乙己是一个好吃懒做、深信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穷困潦倒、迂腐不堪的落榜读书人,孔乙己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人呢?最主要的症结是当时的教育制度出了问题,科举制度出了问题,否则孔乙己绝不会变成这样一个人。小说里写人,终极目的,都是为了揭示当时的社会问题。

略写的技巧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内容是文章的肉体。写作的过程,就是选取最恰当的原材料制作肉体,承载灵魂,并让灵魂透过肉体,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因此写作之前,必须首先确定主题,然后根据主题,选取最佳表现素材,竭尽全力地表现主题。(目前学生写作最大的问题就是:文章都写完了,还不知道自己的主题是什么。)

着眼整体——事件的略写

较为复杂的记叙文,一般要写几件事。相对既定主题而言,这些事件的表现力不同。能充分表现主题的事件,要详写;表现力较差的,要略写。(没有表现力的,当然不写。) 表现力较差的事件,如果详写,就会喧宾夺主,主次不分,冲淡主题。因此,我们要学会略写事件的技巧。这类事件如何略写呢?

一. 概括叙事

所谓概括叙事,就是用一句话叙述一件事。叙事过程中只需要交代清楚三个要素:1. 事件是“谁”干的;2. 具体干了什么;3. 时态是什么。(时态就是这件事是什么时候干的,是经常干,还是偶尔干,是要干、正在干,还是干过了。)

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背景、目的、结果等不做要求,可根据需要可适当添加。 例如:

1.弟弟经常撒谎。(谁?弟弟;具体做什么?撒谎,时态? 经常)

2.语文老师正在上课。(谁?老师;具体做什么?上课;时态?正在)

3.妈妈走了。(谁?妈妈;具体做什么?走,或者离开;时态?了)

有时候,可根据需要,略作添加。添加的目的通常有三个:一. 为了语感通顺,表达流畅;

二. 为下文记述的其他内容做铺垫,让读者觉得情节发展自然合理。三. 呈现人物的个性特点,突出主题。

例如:

1.在家,弟弟经常撒谎。(添加地点。)

2.为了避免爸爸妈妈伤心,弟弟经常撒谎。(添加目的)

3.天冷的时候,他就躲在大桥下面或山洞中御寒。(添加了时间——天冷的时候;添加了原因——天冷;添加了地点——躲在大桥下或山洞中。时态隐含在时间里)

运用概括叙事法,可以连续略写几件事。

例如:

(1)爷爷每天天不亮就起床,(2)晚上不到十一点绝不休息。(3)有时候得了小病,躺在床上,也会找些适合的活计,他的手从不闲着。

这段文字,作者为了表现爷爷勤劳的品质,连续略写了三件小事。

【连续略写几件事要注意的问题】

1.要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安排好写作顺序。

2.几件事是同一人所为,要避免主语重复:该省略的,省略;该用代词代替的,用代词代替。

二. 概述叙事

所谓概述叙事,就是将构成事件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从具体事件中提出来,作为写作内容,选择切当的语序,流畅表达出来。

(一)六要素的常规排列规律

1.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例如:

五百多年前的一个冬天。遥远的中南山。一个衣衫单薄的樵夫,为了多卖几个钱,赶着牛车,拉着满满的一车炭,顶着鹅毛大雪,到城里去卖。没想到,刚到集市不久,就被宫廷爪牙抢走了。

随着人物行为的变化,小时间和小地点,会不断地变化,这里排在前面的时间和地点,是指事件发生的大时间、大地点。

为了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主题更突出,可以在叙述六要素的过程中适当添加修饰语。

2.时间——人物——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例如:

五百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一个衣衫单薄的樵夫,在遥远的中年山中靠打柴烧炭为生。为了多卖几个钱,一天早晨,天刚蒙蒙亮,他就赶着牛车,拉着满满的一车炭,顶着鹅毛大雪,到城里去卖。没想到,刚到集市不久,就被几个凶残的宫廷爪牙抢走了。

3.时间——起因——人物——地点——经过——结果

例如:

五百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为了多卖几个钱,解决棉衣和整个冬天的食物,一个衣衫褴褛靠打柴为生的老樵夫,离开了终南山。他驾着牛车,拉着满满的一车炭,向城市走去。刚到市场,所有的炭就被几个凶残宫廷爪牙抢走了。

4.时间——人物——起因——地点——经过——结果

五百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一个衣衫褴褛靠打柴为生的老樵夫,为了多卖几个钱,解决棉衣和整个冬天的食物,天刚蒙蒙亮就悄悄地离开了终南山。他驾着牛车,拉着满满的一车炭,向城市走去。刚到市场不久,所有的炭就被几个凶残的宫廷爪牙抢走了。

【通常排列规律】时间在最前面,经过和结果在最后,地点、人物、起因紧接在时间之后,它们三者的顺序可以随意颠倒。

(二)六要素的特殊排列顺序

1.地点——时间——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例如:

遥远的终南山,一个大雪纷飞的严冬。靠打柴烧炭为生的卖炭翁,为了多卖几个钱,天不亮就赶着牛车出门了。他拉着满满的一车炭,顶着鹅毛大雪,翻山越岭,走了三四个小时才来到集市。然而谁成想,刚刚到达南门外,几个凶残的宫廷爪牙便将他的炭抢走了。

2.将地点和时间融于环境之中,同时交代

茫茫大雪,一夜之间笼罩了整个中南山。一个衣衫褴褛靠打柴为生的老樵夫,为了多卖几个钱,解决棉衣和整个冬天的食物,天刚蒙蒙亮就悄悄地离开了家门。他驾着牛车,拉着满满的一车炭,向城市走去。刚到市场不久,所有的炭就被几个凶残的宫廷爪牙抢走了。

着眼局部——故事情节的略写

能够集中表现主题的事件,要详写。但详写的事件,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这些故事情节在主题表达上的作用依旧不同:有的能够充分表现主题;有的表现能力较差;有的无法表现主题。这些情节都要详写吗?显然不是!

我们坚持的原则依旧是:能充分表现主题的,详写;不能充分表现主题的,略写;不能表现主题的,不写。

那么,这些不能充分表现主题的故事情节,又怎样略写呢?

(一)概述情节经过

所谓概述情节经过,就是概括叙述主要人物,在次要故事情节中,先后做了些什么(粗线条交代即可)。

例如:《特级教师》中,作者写老师主要授课过程(用紫色文字标注):

上课的铃声响了,所有听课的老师鱼贯而入,整个教室的前后左右,甚至连过道都坐满了人。特级教师微笑着走进教室,和蔼地巡视了一周。粉笔,乱七八糟的散落在讲台上,刺痛了听课者的眼睛,洁白的粉笔灰,铺满了整个儿讲桌,考验着这位年轻教师的意志力,大家的心底甚至已经做好了一场疾风暴雨来临的准备。

然而,一切的担忧瞬间止于这位年轻老师的平静和坦然。

她走上讲台,三下两下,便让那些桀骜不驯的粉笔,在粉笔盒中形成了整齐的仪仗队,整整齐齐,就像魔术师手中的道具,刹那间便在大家的注视下,变成另一种震惊。随即,老师快步走下讲台,转过身,面对着黑白,背对着同学,轻轻吹去了那一层极具挑战意味的文笔灰。片刻的鸦雀无声过后,整个教室,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所有的老师,加上那些顽皮的学生,用掌声的分贝数,为老师无声的开场,打了最高分。

接下来,她细致地讲解了一道例题,给了大家三种解题方法,随后出了五道习题,让大家做。

离下课还有2分钟,她轻轻地敲了敲桌子:学习知识,需要课堂的学习理解,更需要可后的反刍研究和体验,仅靠课堂这几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请做出来的同学扬一扬眉毛,暂时没做出来的同学笑一笑。”

.........

整整一堂课,作者只写了老师进教室开课和临下课2分钟这两个故事情节。更多的上课过程作者只做了粗线条的概述。

【概述故事情节注意事项】

1.概括过程要粗线条,语言简洁流畅。

2.要根据时间的先后,依次概述略写的过程,顺序不能颠倒。

(二)时间、情境转移法

所谓时间、情境转移法,就是一个详写情节生动描写过后,直接通过时间的切换,变换另一个时间点,描绘另一个场景,地点可换可不换。

例如:

“你一天就知道玩电脑,一让你学习,小嘴儿就噘得老高,还叭叭叭地讲一大堆歪理,等你爸爸回来了,看他不收拾你!”妈妈用食指使劲儿地按了按我的额头,长叹一声,无奈地摇着头离开了我的书房。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子,落在古铜色的电脑桌上,静静地流淌。打开的电脑,在我的眼前呈现着一个与往昔截然不同的世界,让我这个喜欢猎奇的人,流连忘返。

下午五点半,忙了一天的爸爸,走进了家门,........

在这一部分描写过程中,一二段描绘了妈妈指责我的情节。后面通过时间场景转换——直接转换到爸爸回家的场景,中间这个过程便被略写了。

(三)空间、情境转移法

所谓空间情境转移法,就是前一段写甲地的情境,末尾一句让主要人物奔向乙地,下一段开头直接刻画乙地的环境。略写中间“路上的过程”。

例如:

闹钟,突然打碎了酣梦的宁静。我匆匆起床,刷牙,洗脸,吃饭,早晨的时光,快得就像离弦的箭,尽管我们足够紧张,还是一不留神就被它远远地抛在后面。(写家里的情境)一切收拾停当,我已没有时间再听完母亲絮絮叨叨的叮咛,骑着自行车便飞快地向学校奔去。(主要人物奔向另一个地点——学校)

高大的教学楼,宛如一位和蔼的老者,满脸慈祥地屹立在金色的阳光里。塑胶操场清新、宁静而庄严。(写学校的场景).......

第一段:写家里的场景(甲地),末尾写“我”(主要人物)去学校(乙地)。

第二段:开头写学校的场景(乙地),接着再写主要人物在乙地的行为。

这样,主要人物由甲地到乙地的经过,就略写了。

(四)情节省略、总结法

所谓情节省略总结法,就是写完最后一个需要详写的情节过后,加上侧面描写,然后换一个自然段,从整个事件的角度进行总结,陈述这件事过去的时间(带给我的感受,带给我的影响等等)将最后一个详写过后一直到事件结束这一部分的所有情节,全部略去。 例如:

.......

下午两点四十分,大家兴高采烈地走进了碰碰车游艺宫,精彩的碰撞开始了。胖子张磊率先成为大家的攻击对象。王军、于俊、丁月鹏、李晓冉已进场就来了个花开四瓣,驾驶碰碰车奔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旋即调转车头,将笨拙的张磊围在中间,“撞!”随着丁月鹏的一声令下,四辆碰碰车开足马力,向中间冲去,小胖一看大势不妙,赶紧夺路而逃,然而为时

就是人物做了些什么事。

三. 人物行为细节

就是人物在从事某种细节时,具体做了什么动作,说了那些话,呈现出怎样的神情、状态,心理具体是怎样的。

四. 人物活动的背景和前提条件

大的背景条件,包括国际、国内或某个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为生、体育、军事等等,都实行着怎样的制度,推行着哪些活动,禁止哪些行为等等。小的背景包括影响人物行为的经济基础、家庭出身、人际关系、人物身份地位、人的自然状况、行为能力、知识水平等等。

五. 人物活动的大环境和小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六. 周围人、物对主要人物行为的制约影响以及做出的相应反应

人,生活在人群中,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然受周围人的影响。有些事,本来想做,受周围人的影响和制约,不做了,有些事,本来不该做,受周围人物的影响,做了。同时,我们的行为又对他人产生影响,周围人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比如,一个出租司机,捡了巨款,还给失主,听到这件事的人,做出的反应各不相同,有的人拍手称赞;有的人保持缄默;有的人觉得可惜;有的人站出来吐槽:沽名钓誉,哗众取宠,炒作,故作清高........

【疑问】人物的性格、爱好、精神品质、灵魂特征,这些不可以写吗?显然可以,但这些内容,通过刻画以上六类内容完全可以淋漓尽致地具体表现出来,因此不在这里单列。

第三要明确:写人的文章一般用什么做题目

古语云:好题一半文。那么,写人的文章一般用什么做题目呢?

一. 以主要人物为题目

以主要人物为题目,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 单独以人物为题目。人物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可以是确定的某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是不确定的一类人。例如:A. 我;B. 邻居;C. 同桌;D. 赵尚志;E. 爷爷;F. 外公;G. 姐姐和弟弟;H. 老李一家人。I. 公务员;G. 农民。

第二种. 以“修饰语+人物”为题目。修饰语,或者是数量,或者是隶属关系,或者行为特点、或者性格特点、或者精神品质特点、或者情感特点、或者情趣爱好特点、或者外貌特点等。修饰语可以是上面这些方面其中一个,也可以是几个组合在一起。人物可以是身份、地位、姓名、称号、绰号等。 例如:A. 一个小八路;B. 我的爸爸;C. 大肚爸爸;D. 傻爷爷;E. 多愁善感的姐姐;F. 宽容的姑姑;G. 口无遮拦的纪律委员;H. 我的小虚荣妹妹。

二. 以喻体或象征体做题目

作者在写作时,把文中主要人物作为本体,根据文章内容设喻,或者运用象征,以喻体作题目,或者以象征体做题目,让标题更具艺术性和表现力。例如:A. 落红(写母亲、写老师);B. 香山红叶(写老向导);C. 烛光;D. 春蚕;E. 落叶;F 夕阳;G. 小草;H. 春雨等等。

三. 以人物之间的核心情感为题目

这种情感,可以是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情感;也可以是笔下人物对作者的情感;还可以是笔下人物之间的情感。例如:A. 思念;B. 抹不去的恨;C. 悔恨;D. 遗憾;E. 愧;F. 永恒的怀念;G. 牵挂等等。

四. 以主要人物的情趣爱好为题目

文中可写别人,也也可以写自己,只要以表现人物的情趣爱好为主题,就可以用人物的情趣、爱好、追求,或者体现这些情趣爱好的内容为标题。例如:A. 钓趣;B. 花迷;C. 自然的依恋;D. 窗花恋;E. 书痴;F. 心在山水间;G. 魂系彩蝶;H. 流连大青山等等。

五. 以主要人物的性格、精神、品质为标题

写人,离不开写这个人的行为,写行为就能集中呈现人物的性格、精神和品质,主要人物的核心精神品质就可以作为文章的标题。例如:A. 无私的奉献;B. 身边的宽容;C. 自立与自强;D. 韧;E. 憨厚;F. 另一种倔强;G. 刻骨铭心的敬老等等。

六. 以笔下人物给我们的人生启迪为标题

主要人物的一言一行,总会带给我们深刻的人生启迪,文中主要人物的行为蕴含的深刻哲理,也可以作为写人文章的标题。例如:A. 爱,就是做好让别人感受温暖的小事;B. 诚信,奠定良性人际关系的基石;C.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D. 己之不欲勿施人;E. 付出等于收获;F. 得来自与失;G. 意识决定命运等等。

第四要明确:命题作文有哪些禁区

命题作文,就是命题人,明确了作文的标题,考生必须把它作为自己文章的标题,不得做任何改动的考试形式。命题作文分为两种:一种是全命题,一种是半命题。全命题,就是标题当中每一个字都明确而具体地确定下来。例如:《阳光》、《我的同桌》、《抬头,才能看得更远》等等。半命题,就是标题局部被确定下来,其中空白的部分内容,作者可以自由选择。例如:《我最 的人》、《 让我懂得了生命的价值 》。

一. 最显而易见的禁区,命题不得更改一字

无论是全命题作文,还是半命题作文,标题已经确定的内容,不得更改一字。例如:《妈妈》,既不能变成《母亲》,也不能变成《我的妈妈》,更不能变成《爸爸》。又如:《一堂最难忘的 课》,题目中可自主决定的,只有填空部分,其他部分“一堂”、“最难忘的”和“课”不得做任何改动,词序也不允许做任何改变。

二. 命题限定主要人物的,必须把他(她)作为主要人物来写

有时候,命题本身已经非常明确地限定——文章的主要人物,那么我们必须无条件地以这个人物为核心,围绕这个核心人物展开故事情节,决不允许改变主要人物,更不许喧宾夺主。例如《我的班主任》,无论写什么事件,都必须是我的班主任做的事,写学科教师不行,写同学不行,写父母更不行。

【注意事项】标题限定的主要人物,范围既不能完全改变,也不能人为地缩小或扩大范围。例如《一代名将粟裕》,文章就是写名将粟裕的,写作对象具有唯一性。再如《我的邻居》,写作对象只限定了人物范围,没有设定为具体人物,到底写哪个邻居,作者可以自己确定,但不能扩大范围写别人的邻居、写同乡。又如《妈妈》,标题限定的是人物的范围—

—只要是妈妈即可,既包括自己的妈妈,也包括别人的妈妈,既包括生养自己的亲妈,又包括干妈、养母、继母,还包括不是妈妈,像妈妈、超越妈妈的对象——比如,党啊,我亲爱的妈妈。不能人为的缩小题目限定的范围,将主要人物人为地缩小为我的妈妈,且是生我养我的亲妈。

三. 标题中的修饰语,不能忽视

标题中的修饰语,主要起限制作用。丢掉或淡化了任何一个修饰语,都会人为地扩大写作内容的范围。例如《我的“大嘴”爸爸》中心语是爸爸,修饰语有两个:一个是“我的”;一个是“大嘴”。第一个修饰语限定了写作对象的范围——写其他人的爸爸不行,只能写自己的爸爸;第二个修饰语限定的是全文写作内容的范围:文章选取的所有事件,都必须体现爸爸“大嘴”这一突出特征,凡是不能凸显爸爸“大嘴”——说话不经过思考,想说啥张嘴就说,过于随便,则说明选取的事件超出了题目要求。忽视了修饰语,很多不该选入文章的内容就会浑水摸鱼,进入文章,滥竽充数,写出来的文章就会“跑题”。

四. 限定了主题的标题,作者不得另起炉灶

文章标题中,如果有体现情感、哲理、精神品质、情趣爱好的词或短语,就是限定了文章主题的标题,这样的标题,限定了什么内容,全文必须以这个内容为主题,否则也属于“跑题”之作。

例如:《永恒的思念》,标题中有表示情感的词——思念,因此,不管全文写什么内容,主题必须表达思念之情。《诚信是立身之本》,标题本身是一个哲理,因此,这篇文章无论写什么内容,都必须以这个哲理为主题。《勇敢的扎西人》,题目中的“勇敢”,是一种精神品质,文章无论写什么内容,都必须表现勇敢这一主题。《我的“鱼痴”哥哥》,标题中的“鱼痴”是体现人物情趣爱好的词语,因此,无论写什么内容,都必须表现哥哥喜欢吃鱼,或者喜欢养鱼,或者喜欢钓鱼这一主题。

五. 借物喻人的标题,不能开头结尾一喻了之

以《春雨》为例,如果不做限制,这个题目既可以写成写景文章,也可以写成写人的文章。如果是写人的文章,必定运用一种写法:借物喻人,就是借助“春雨”这个有形形象,来喻我们要写的那个主要人物,将笔下人物的形象具体化。有很多作者采用这种写法:开头——直白地将要写的人物比作春雨;主体部分——叙述一件和春雨没有任何关系的事件;结尾——再把主要人物拿出来,二次比作春雨,并揭示人物品质。这就是我们说的——开头结尾一喻了之。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中间的事件,好像强塞在开头结尾之间的“填充物”,事件中的人与春雨本没有任何联系,却被作者硬生生地捆绑在一起,成为“捆绑夫妻”。 这种文章的构思应该是这样的:

1.春雨,是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事件应该在春雨中展开。

2.在叙事过程中,必须刻画春雨的状态和行为,并且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必须与人物的行为、状态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高度一致,充分体现人与物虽然“形不似”,但“神异常相似”,使物与人紧密联系起来,提供借物喻人的必备条件。

3.体现人与物本质相似之处的部分都要详写——物的行为和状态要详写,人的行为和状态也要详写,而且写作内容具有对应性——写人的行为表现默默奉献,同时也必须写物的行为状态表现默默奉献,写人的行为表现任劳任怨,同时必须对应描绘物的行为状态表现它的

任劳任怨。一一对应地写,才能突出物与人的相似性,凸显文章的主题。

六. 寻人启事和自我介绍是应用文,不是传统意义上写人的记叙文

(一)寻人启事,主要要写以下内容:

1.谁,因为什么原因,在什么时候,从哪里走失。

2.人物的整体状况介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着装。

3.人物局部与众不同的特征:比如右腿有残疾,左眼患白内障等等。

4.联系方式和酬谢等。

(二)自我介绍主要介绍以下内容:

1.自然情况:姓名、年龄、住址、单位、职业(身份);

2.自己有哪些爱好;

3.自己有哪些特长;

4.自己取得过哪些成绩等等。

千万不要把写人的记叙文,写成寻人启事或者人物介绍式的应用文。

第五要确定:文章具体写什么人

写人的文章,构思的起点,就是确定主要人物。大千世界,人物千姿百态,哪个人物都可以进入我们的笔下,成为故事的主角,如何选择这个核心人物呢?

一. 命题作文主要人物的确定

(一)命题已定主要人物,且人物非常具体,我们没有选择权利

例如:1. 《伟大的总理周恩来》、2《蔡锷将军》、3. 《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4. 《我的母亲田晓晓》、5. 《新中国第一任外交部长》。这些标题,不仅限定了文章的种类——写人的文章,同时也限定了必须写谁:第一篇必须写周恩来,第二篇必须写蔡锷,第三篇必须写焦裕禄,第四篇必须写田晓晓,第五篇虽然没有点出人物是谁,但新中国的第一任外交部长,只有陈毅一个人,必须写陈毅。这样的标题,我们没有选择的权利,文章的题目已经限定,我们不得做任何改动。

【注意事项】有的命题是写群像的,换句话说,就是核心人物不是一个人,要写多个人,选一个人作为主要人物就错了。例如《瞧,我这一家子》,家庭中每个人都是主要人物。

(二)命题确定人物范围,但没有确定必须写哪个人,我们必须在限定的范围内选择 例如:1. 《母亲》、2《我的班主任》、3. 《一个难忘的陌生人》、4 《虚伪人生》,这些题目已经确定了主要人物的选取范围,但具体是谁,没有确定,这样的题目我们必须根据标题限定的范围作出选择。标题限定范围,由中心语和修饰语双向限定。

第一个命题《母亲》,没有修饰语,只有中心语,中心语限定的范围是,只要写母亲即可,既可写自己的母亲,也可写别人的母亲。 再具体一点儿说,既可以写自己或别人的生母、养母、继母、干妈,也可以写不是母亲胜似母亲的对象(比如,祖国母亲、黄河母亲、大地母亲、像母亲的老师、甚至是像母亲的某个男人都可以。)

第二个命题《我的班主任》,中心语是“班主任”,修饰语是“我的”。“班主任”限定的范围是文中的主要人物必须是班主任,其他人(任课老师、校长、同学等)都不能成为

审题——要严,更要宽

面对命题作文,考生首先要做的就是审题。通常情况下,审题的内容包括:审题目、申要求两部分。审题目主要是弄明白这个题目允许我们写哪些内容,根据题目给自己划出一个选材的“圈子”,确保自己写出的内容不超出题目限定的写作范围,确保我们写出的文章不“跑题”。审要求,主要是弄清命题在文体、字数要哪些具体规定,严格按照要求去写作。审要求很简单,无需赘述,这里要说的是审题目。

一. 审题要严

所谓审题要严,就是围绕一个特定的题目,把题目中显性的限制、隐性的限制全部审出来,确保自己写出来的文章,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都符合题目的要求。

(一)严审中心词,明确写作内容选取的方向

很多题目都是由修饰语和中心语组成的,中心语确定的是选材的方向,因此审题首先要关注中心语。例如,《记一件有意义的小事》,中心语是“事”,这个中心语明确告诉我们,文章的内容是写事的,如果我们选出的内容是写人、写景、状物的,就偏离了选材的方向。又如,《我的倔妈妈》,中心语是“妈妈”,这个中心语告诉我们,这篇文章是写人的文章,必须以妈妈为主要人物。

(二)严审修饰语,明确写作内容的细部要求

一个词语的内涵,永远大于这个词语加上修饰语的内涵。例如,事——包括所有的事;小事——所有比较小的事;有意义的小事——所有有意义的,比较小的事;一件有意义的小事——所有有意义、比较小的事件中的一件。修饰语越多,被剔除的内涵越多,这些修饰语就是一条条限制条件,就是一个个苛刻的要求。任何一个修饰语被忽略了,都会让我们犯“跑题”的错误。比如《一件有意义的小事》,忽略了“一件”这个限制,写了两件事不行,忽略了“有意义”,写出来的事件思想反动,趣味低级,不行;忽略了“小”字,粗略地写了太平天国起义、改革开放、西安事变这些大事,也不行。因此审题,不仅要审中心语,更要关注修饰语,确保写出来的内容,符合所有修饰语所限制的范围。

(三)严审题目省略的内容,“无”中生“有”

有的文章标题,为了更简洁,经常省略一些内容,审题的过程中,要根据字面内容,把省略的内容审出来。例如《早春二月》,标题省略的内容可能是两方面:一是景物;二是事件,二色都可以。审明这些省略的内容,就给我们的选材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范围,这篇文章既可以写早春二月的景色,也可以写早春二月发生的那些事。

(四)严审题目限定的主题或主题的范围,明确文章必须表达的思想感情

文章的主题,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一情感主题;二哲理主题,三人品主题、四情趣爱好主题。有的题目,或直接点明要表达的情感,或者直接点明文章要揭示的哲理,或者直接点明人物的品质,或直接点明人物的情趣爱好或追求。这些题目已经明确文章的主题,我们写文章时,必须表达这种限定的思想感情,不得另起炉灶。例如《永恒的思念》——必须以表达长久而深沉的思念之情为主题;《理直气也要婉》——必须以揭示理直气也要婉这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为主题;《宽容》——必须以赞美某人的宽容品质为主题;《鱼趣》——必须以表现某人喜欢钓鱼、养鱼等情趣爱好为主题。

有些标题,虽然没有明确具体主题,但明确的主题的性质,将主题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写作时,决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例如《记一件有意义的事》,“有意义”三个字限定了文章主题的性质,必须表现积极向上的主题,体现正能量,若果表现揭露批判类的主题,就“跑题”了。

(五)严审命题限定的写作重心,确保详略安排不错位

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几年前,大连初升高考试,作文命题为《寸草心》。这个命题是从孟郊《游子吟》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节选出来的,其表意的重心是如何报答长辈的恩情,强调如何报答,所以作品应该着重写报答一方如何行动报答长辈,略写长辈如何施恩这部分内容。然而,命题老师当时没有认识到这个命题存在着隐性的“陷阱”,更没有预料到绝大多数学生会在审题这一环上出现重大失误,错判写作重心,导致很多学生都用大量的文字详写老师或长辈如何给自己恩惠,只在结尾用一两句抒情的话,采用略写形式表达自己将如何报答长辈,犯了写作重心偏离的错误。这是一次非常明显的命题事故,如何评卷呢?可想而知,只能是“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了!因此写作之前,一定要审定文章的写作重心。

(六)严审题目限定的写作方法,避免用错写法导致跑题

有的题目,具有限定写作方法的作用。比如说《山乡巨变》,只要命题中有“变”或“变化”这样的字眼或含义,整篇文章必须使用对比这种写法——将写作对象原来什么样和现在什么样进行对比,只有这种对比才能体现“变化”,没有对比,就看不出变化,文章的内容就跑题了。

再如以物为题目的文章,大都要使用借物喻人的写法。例如《小溪》、《一片落叶》、《烛光》、《落红片片》、《故乡的山楂树》等等,如果单从实物去思考,将标题中的具体事物当成线索来写,则很少出现精品文章,但只要作者加入借物喻人写法,文章会立刻提高一个层次。

(七)严审叙事的性质,避免时态出现问题

有写题目,限定了文章必须是回忆性的记叙文,叙事对应的时态必须用过去时,即便是描写,也必须使用过去进行时。例如《心海深处的一朵浪花》、《往事》、《我亲历的一次感动》、《回忆,是一首歌》、《那些年我们一起做过的事》等等。

有些题目,限定了文章必须是展望性的记叙文,叙事时对应的时态必须用将来时,即便是描写,也必须使用将来进行时。例如:《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有一天我们都老了》、《当我们退休的时候》、《假如有一天我做了飞行员》等等。

(八)严审题目表达含意的程度,确保选材与题目的对应性

有些词语,表达的基本含义是相同的,但其表达出来的程度是不同的,我们选取的素材表达的程度,必须同标题限定的程度一样。这个度一定要判定清楚。例如《我尊重的一个人》、《我敬重的一个人》、《我崇敬的一个人》、《我崇拜的一个人》,四个标题中都表达了作者对文中主要人物的尊重,但尊重的程度却截然不同。我们选材的时候,如果选出来的材料只能表现“我”对这个人的敬重,根本无法体现到崇拜程度,却写进了《我崇拜的一个人》,也属于“跑题”现象。

(九)严审标题中那些运用修辞的词语的含义,避免出现理解偏差或误解

例如《世界上没有不长草的花园》,标题中的“长草”是指人或事物存在的缺憾、瑕疵、

不足,“花园”指美好事物,整个标题的含义是,世界上任何美好的事物,都存在着缺憾、瑕疵和不足。如果这两个使用修辞的词语理解错误,则整个标题的含义理解就出现了错误,选出的材料自然与标题无法联系在一起。比如把“草”比作生命里顽强的事物,把“花园”理解为人为创造的优越条件,那么这个标题的含义,就被误解为:即使是世界上最顽强的生命,也会喜欢人类创造的优越条件。围绕这个哲理来选材,结果肯定与标题要揭示的哲理风马牛不相及。

二、审题要宽

(一)不要人为缩减写作对象的内涵,缩小写作对象的范围

例如命题是《母亲》,从实际生活出发,母亲这个概念的内涵是广义的,包括:生母、养母、继母、干妈、奶妈、五个对象,然而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很多人受惯性思维影响,面对题目,头脑中剩下一个内涵——生母。这就人为地缩小了写作对象的范围,同时也因为写作对象的范围缩小,导致选材的范围缩小。因此审题要宽泛,首先要保证写作对象的内涵宽泛。

(二)不要人为添加修饰语,二次缩小写作对象的范围

还以《母亲》为例,很多学生写作文时,不但将母亲的内涵缩小为生母,还人为的在前面加了一个修饰语“我的”。我曾经用这个题目,在三个学校分别进行过实际测试,每次随机抽取100个学生中作为测试对象,写自己母亲的学生的比率均为100%。实际上这个题目可以写自己的母亲,也可以写别人的母亲,但大家仍受惯性思维影响,都在前面人为地给命题加上了修饰语,导致学生的写作对象前篇一律。

(三)不要眼中只有实写对象,人为抛开虚写的对象

仍以《母亲》为例。从实写角度看,这个标题的写作对象,既可以是我的生母、继母、养母、干妈、奶妈、师母、保姆,也可以写别人的生母、继母、养母、干妈、奶妈、师母、保姆。如果考虑虚写对象,这篇文章可写的对象将进一步增多:那些不是母亲像母亲的人可以写——例如给我无微不至关怀的老师、对我照顾有加的师傅、姐姐等等。那些不是母亲像母亲的事物也可以写——例如,祖国啊,母亲、黄河啊,我的母亲、故乡啊母亲等等。 叙事,是一步步学会的

作文难,最难的是叙事——因为事件的过程太复杂。小学三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写记叙文,题目是《记一件有意义的事》,老师要求:1. 至少写300字;2. 完整而生动地记叙一件事;3. 事件必须有意义。这样艰巨的任务,如此苛刻的要求,对于一个从未写过记叙文,从未学过叙事的小学生来说,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的。学生被逼无奈,不得不从作文选中抄一篇文章来应付老师。学习叙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慢慢来,只有从一句话开始,拾阶而上,循序渐进,才能最终达成目的。妄想一步到位,必然造成学生畏惧作文,厌恶作文的严重后果。

第一步:学习一句话概括叙事

任何一件事,无论多么复杂,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交代这件事谁做的;二是告诉读者,他具体做了什么。最简单的叙事,就是用一句话同时回答这两个问题。例如:这件事是

邻居家的张爷爷做的,具体行为是盼望在美国留学的孙子早日归来,用一句话来回答就是,邻居家的张爷爷盼望在美国留学的孙子早日归来。只要我们能回答这两个问题,并能用一句话表述出来,我们就具备了最基本的叙事能力。

(一)“谁”包括哪些内容

这里的“谁”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还可以是由人组成的团体。物,可以是一个事物,也可以是几个物。还包括那些被人性化了的事物。

(二)“做什么”包括哪些内容

这里的“做什么”是指一件事从开始到结束,整体上看做了什么。不能着眼一点,以偏概全。

例如:

1.爷爷送我上幼儿园。(某个人做什么)

2.我和同桌送一位老奶奶回家。(几个人做什么)

3.三年一班同学排练歌剧《白毛女》。(一个团体做什么)

4.邻居家的小狗跟踪一个陌生人。(某个事物做什么)

5.两条狼、一只老虎合力攻击一头北极熊。(几个事物做什么)

6.蜡笔“小黄”拒绝和蜡笔“小黑”开展设计竞赛。(被人性化的事物做什么)

第二步:学习不完全概述事件

记叙文的六要素指: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概述事件,是指叙述一件事,不对任何情节做详细描述,只将六要素从事件中提取出来,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段流畅的句子即可。

不完全概述事件,是指在交代清楚“谁干什么”的前提下,根据叙事的需要,适当添加某几个要素,但六要素交代得不全面。不完全概述事件最多包含其中的五个要素。

一. 在概括叙事的基础上,只添加一个要素

例如:

1.一天早晨,爷爷送我去上学。(只添加了时间)

2.三年一班同学在活动室排练歌剧《白毛女》。(只添加了地点)

3.为了争夺领地,两条狼、一只老虎合力攻击一头北极熊。(只添加了起因)

4.蜡笔“小黄”拒绝和蜡笔“小黑”开展设计竞赛,最终,“小黑”以绝对优势赢得了比赛。(只添加了结果)

二、在概括叙事的基础上,添加两个要素

例如:

1.一天早晨,爷爷送我去距家十几里之外的新华实验学校上学。(添加了时间和地点)

2.彩排结果全校倒数第一,因为担心节目被取消,三年一班同学在校活动中心认真排练歌剧《白毛女》。(添加了起因和地点)

3.为了争夺领地,两条狼、一只老虎合力攻击一头北极熊。经过几个小时的酣战,北极熊以一己之力战胜了众多的对手,守住了自己的地盘。(添加了起因和结果)

4. 蜡笔“小黄”拒绝和蜡笔“小黑”开展设计竞赛。第一局比的是平面设计;第二局比的是展厅设计,第三局比的是建筑设计。最终,“小黑”以绝对优势赢得了比赛。(添加了经过和结果)

三、在概括叙事的基础上,添加三个要素,或四个要素

例如:

1.一天早晨,刚刚下过雪的路面,滑得让人寸步难行,爷爷非常担心,决定亲自送我到距家十几里外的新华实验学校去上学。

这一段文字,在概述的基础上添加了三个要素:时间、起因和地点。时间——一天早晨;起因——刚刚下过雪的路面,滑得让人寸步难行,爷爷非常担心;地点——距家十几里之外的新华实验学校。

2.有一年冬天,为了争夺领地,两条狼、一只老虎合力攻击一头北极熊。交战双方在山坳的平地上展开了殊死搏斗。经过几个小时的决斗,北极熊以一己之力战胜了众多的对手,守住了自己的地盘。

这一段文字,在概述的基础上,添加了四个要素:时间、起因、地点、结果。时间——有一年冬天;起因——为了争夺领地;地点——在山坳的平地上;结果——经过几个小时的决斗,北极熊以一己之力战胜了众多的对手,守住了自己的地盘。

因为在概述事件的过程中,已经交代了人物,不能添加五个要素,否则就变成了完全概述事件。

要完成这一步写作实践,必须事前掌握以下基础技能:

一. 六要素中每一个要素的内涵是什么?

二. 每个要素在写作上有哪些具体形式?

三. 写作时,这些要素一般写在哪里?

【一. 关于时间】

(一)时间的内涵

六要素中的时间,包括:事件、故事情节、细节三者各自发生的时间、持续的时间、经历的时间、结束的时间、过去的时间。

(二)时间的写作形式

1.模糊形式。例如:很久很久以前、古时候、小时候、有一年、有一次、一天等等。

2.具体时间段。例如:那时候正值春秋战国时期、唐朝的时候、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有一年夏天、那时候我正上小学等等。

3.具体时间点。例如:星期天下午、一月二日上午九点、周末晚上等等。

4.半模糊半具体。可以是前一半模糊后一半具体,也可以是前一半具体后一半模糊。例如:有一年夏天、很久以前的一个周末、某一年秋末,都是前一半模糊后一半具体。再如:一九三七年的一天、四月里的一天、去年秋天的一个周末等,都是前一半具体后一半模糊。

5.借助环境或景物描写。例如:东方的晨曦渐渐染红了山岗,天渐渐亮了起来。(写时间:早晨)再如:寒风猎猎,西方的天空渐渐变得一片暗红。(暗写时间:一个冬天的傍晚。) 又如:布谷鸟唱响了远处的山谷,桃花开了,杏花梨花也开了。(暗写时间:春天)

6.借助人的行为。例如:老师走进教室(老师进教室时);妈妈回到家(妈妈回家时);

爷爷忙完了手里的工作(爷爷忙完手中的工作时)。

7.借助物的行为或状态。例如:下课的铃响了(下课的时候);老式的座钟当当当地敲了三下(凌晨三点的时候);火,熊熊的烈火窜上了屋顶(烈火窜上屋顶的时候)。

8.直接交代持续时间。例如: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两个小时;五分钟,十分钟,三十分钟,一个小时,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又过了二十分钟等等。

9.直接交代经历的时间。例如:八年的抗战结束了;从开展研究到卫星上天,仅仅经历了一年零两个月。

10.直接交代过去的时间。例如:这件小事已过去四年了;妈妈去世两年了;事过多年等等。

(三)交代时间的位置

1.通常情况下,事件、故事情节、细节发生的时间都在叙事之前

例如:

(1)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严冬的早晨,一个以打柴烧炭为生的老汉到集市上去卖炭。

(2)有一次,我去给上班的妈妈送午饭。

(3)爸爸走家的时候,我正专心致志地写着当天老师布置的作业。

(4)夕阳染红了西方的天空。我背起昏昏沉沉的奶奶,去医院看病。

2.大小时间可以同时在叙事前交代,也可以分开穿插交代,先交代大时间,后交代小时间

例如:

(1)去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天特别热,奶奶突然患病,我不得不送她去医院。(大小并列)

去年夏天,天非常热。一天晚上,奶奶突然患病,我不得不送她去医院。(大小分开,穿插交代,先大,后小。)

(2)初三那年,一个星期三的上午,我正在上课,突然听说爷爷的腿摔断了。

初三那年,家里祸事不断。一个星期三的上午,我正在上课,突然听说爷爷的腿摔断了。

3.特殊类型:事件、故事情节、细节在前,时间在后

例如:

(1)我第一次外出旅行,是小学五年级的暑假。

(2)爸爸离开家去广州打工,我记得清清楚楚,因为那一天是正月初一——一个家家欢聚、人人团圆的日子。

(3)“孩子,你一定要照顾好妹妹,无论遇到什么情况!”爷爷说完最后一句话,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一天,是1988年3月4日,具体时刻,16点35分。

4.故事情节、细节持续的时间,往往在一个情节之后,另一个情节之前。

例如:

爷爷躺在床上,牙关紧咬,人事不省。点滴顺着导管,无声的流淌,整个病房死一般的寂静。

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三十分钟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

“水... 水..... 给我点儿水.... ”突然,爷爷醒了,那微弱的声音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然而那一刻,我的耳畔却像响起了一声春雷:爷爷醒了,爷爷抢救过来了!

5.事件过去的时间,往往在全文的开头或结尾

例如:有一件小事,已经过去了很多年,然而今天想来,每个情节,每个细节仿佛正在眼前发生,一切都是那样清晰,那样生动。(开头)

再如:这件事已经过去多年了,然而爸爸临终前的话,依然深深的镌刻在我的心坎上,我从不敢有丝毫的怠惰,因为我不能愧对当初对爸爸的承诺。(结尾)

【二. 关于地点】

(一)地点的内涵

地点包括以下内容:1. 事件发生的地点;2. 随着故事情节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地点;3. 整个事件发生发展全程涉及的地域范围。

(二)地点在写作过程中呈现的具体形式

1.模糊形式。例如:在某个地方;某个小山村里;在一座不知名的小县城里等等。

2.具体的形式。例如:上海路七十六号、路亚中学、天津市工商局三楼会议厅等等。

3.半模糊半具体。例如:某市新华旅馆、某单位传达室、河北省某市、烟台西北的一个农家院里等等。

4.从大到小,依次隶属。例如:吉林省长春市和平区的振兴街道、振安区七经街58号等等。

5.从大到小,依次排列,逗号分割。例如:邯郸市,和平广场,宇鑫商场。

十字路口,老槐树,一爿三尺报摊。

6.人物到达地点。例如:妈妈打开房门、李娟走进会场、王经理如期到达星海路12号等等。

7.事物出现地点。例如:鸟儿飞过中山广场、几只黄鹂鸟在书房的窗外鸣叫等等。

8.借助环境景物描写。例如:寒潮呼啸着掠过三江平原,一场不约而至的大雪,一夜之间覆盖了吉林省会长春。市政府办公大楼,在白雪和阳光的映衬下,越发显得苍劲、古朴、恢弘、壮丽。

(三)交代地点的位置

1.时间——地点——主要人物

例如:很久很久以前,在五台山的寺庙里,住着一位老方丈,叫了凡。

2.时间——人物——人物行为(包括地点)

例如:一个夏日的黄昏,李奶奶像往常一样,到幼儿园接孙子回家。

3.环境景物描写(包含地点——主要人物

例如:落日的余晖洒满了万众广场,几只精灵般的黄鹂鸟在广场入口处的树上悠扬婉转地歌唱。保安老王着橡皮辊,面色凝重地盯着入口,仿佛有什么大事即将发生。

4.随着故事情节发展不断变化的地点,一般在描述人物行为过程中,同时交代

例如:王老师穿过走廊,推开教室的门,环视了一下四周,快步走上讲台,放下讲义,开始讲课。

5.概述事件之后,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

一个三十五六岁的少妇,被人用刀子杀死了。这个恶性案件就发生在我们居住的小区。

【三. 关于人物】

(一)人物的内涵

人物,既包括人,也包括物。因为有些事是人做的,有些事是物做的。还应该指出的是,人物中的物,不仅包括能做事的动物,还包括童话、神话、寓言中那些本来不能动,但被人性化了能动的事物。例如:《西游记》中国的三个徒弟,各种神仙以及妖魔鬼怪等,再如童话、语言中那些会说话、有思想感情、能做各种事的物品等等。

记叙文中,人物主要分为: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人物、侧面陪衬人物、线索人物。

1.主要人物。就是作者想极力表现的核心人物,所有的核心事件都是他做的。小说中称主人公。

2.推动情节发展的人物。就是在故事情节中,因为他的存在,事件才能发生,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情节的波澜起伏都是他引起的。

3.侧面陪衬人物。就是指那些出现在事件发生的现场,是核心事件的见证者。作者刻画他们当时的反应,目的就是从侧面表现并突出主要人物的特点。

4.线索人物。是指贯穿所有事件,见证所有故事情节。他从事件开始就来到事发现场,一直做旁观者,作者通过他们的见闻和内心感受,将所有的材料贯穿在一起。

(二)人物在写作中的呈现的具体形式

1.人名。例如:黄继光、朱德、邱少云、张思德等。

2.人物身份。例如:爸爸、爷爷、班主任、同桌、邻居等。

3.身份+姓名。例如:战士王忠、连长卢进勇、队长黄英姑等。

4.姓氏+职务。例如:张局长,李处长、王厂长、陆经理等。

5.老+姓氏。例如:老王、老赵、老李、老周等。

6.姓氏+老。例如:张老、王老、李老等。

7.人称代词。例如:他、她、它、你、我、他们、她们、它们、你们等。

8.特殊称谓。例如:“长颈鹿”、“小胖”、“红花少年”、“劳动模范”等。

9.陌生人形式。例如:一个小孩、三个小伙子、两个中年人、一个人等。

(三)交代人物位置

1.在具体行为之前。例如:李明悄悄地走到门口,打开了房门。

2.在具体介绍之前。例如:彭德怀,是我国开国元勋。在中国革命曲折的历程中,他和朱德始终扮演着中国革命主要军事指挥者的角色,建国后,有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一生立下赫赫战功。是当代最著名的军事指挥家和将军。

【四. 关于起因】

(一)起因的内涵

事件的起因,分为两种:一是主观原因;二是客观原因。

1.主观原因。是指来自人物自身的原因。人做某事时受自己的情感、态度、认识、目的、

想法的影响。这些影响人物行为的情感、态度、认识、想法,就是主观原因。

2.客观原因。是指来自人物之外的原因。人物做某事时,总会受到外来人、外来物、外围环境和背景条件的影响。这些外来人的影响、外来物的影响、外围环境的影响、背景条件的影响,就是客观原因。

(二)起因的呈现形式

事件的起因,宏观上看有三种写法:一. 单独写主观原因,二. 单独写客观原因,三. 主客观原因同时写。主观原因具体写法又分为两种形式:一. 抓住其中一点来写;二. 抓住几点同时写。客观原因也一样。

1.单独写主观原因

(1)单独从情感角度交代原因。 例如:爷爷非常喜欢我,亲自送我去幼儿园。

(2)单独从认识、态度角度交代原因。例如:爷爷认为,送孙子去上学,这是一件天大的事,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都马虎不得,他坚持亲自送我去上学。

(3)单独从目的、想法的角度交代原因。例如:为了保证孙子不受到一点儿伤害,爷爷决定亲自送我去幼儿园。

(4)从几个角度,交代主观原因。例如:爷爷非常喜欢我,他不希望自己的孙子受到一丁点伤害,坚持亲自送我去幼儿园。

2.单独写客观原因

(1)单独写外来人的影响。例如:爸爸迟迟地不起床,爷爷决定亲自送我去幼儿园。

(2)单独写外来物的影响。例如:路上的车越来越多,交通事故频发,爷爷决定亲自送我去幼儿园上学。

(3)单独写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风,卷着雪粒子,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地上,滑得无法立足,气温突然降到了零下二十多度。爷爷决定亲自送我去幼儿园。

(4)单独写背景条件的影响。例如:爸爸妈妈长期在外打工,奶奶瘫痪在床,和其他同学相比,我就像一个被时光遗弃的孤儿。爷爷不得不拖着苍老的身躯,送我去上学。

3.主客观原因同时写

(1)先写客观原因,后写主观原因。例如:寒潮骤起,气温突然下降了十几度。铺满白雪的路面,光滑得像一面大镜子,无法立足。爷爷担心我路上受到伤害,拖着苍老的身躯,亲自送我去学校上学。

(2)先写主观原因,后写客观原因。例如:望着窗外,爷爷实在有些担心。寒潮骤起,气温突然下降了十几度。铺满白雪的路面,光滑得像一面大镜子,无法立足。他决定亲自送我去上学。

(三)交代原因的位置

1.最常见的位置——在时间之后,人物行为之前

例如:一天早晨,狂风呼啸,大雨倾盆,因为担心,爷爷决定亲自送我去上学。

2.特殊的位置——先写时间和人物行为,后交代原因

例如:早晨睁开眼睛,时间已是起点,我背起书包就向学校狂奔而去。我们的班主任非常严厉,我可不想因为迟到没完没了地捱他的责骂。

【五. 关于经过】

(一)经过的内涵

事件的经过,指事件发生到结束,先后经历的几个发展阶段。事件阶段的划分,标准有时间划分法、地点划分法、性质划分法、对象转换划分法。

1.时间划分法。人物的行为,随着时间段的变化而变化。整个事件发展过程呈现形式为:某人甲时做A ——乙时做B ——丙时做C ——丁时做D...... 直到事件结束。

2.地点划分法。人物的行为,随着地点的变化而变化。整个事件发展过程呈现形式为:某人甲地做A ——乙地做B ——丙地做C ——丁地做D...... 直到事件结束。

3.性质划分法。人物的行为,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性质。整个事件发展过程呈现形式为:某人甲时表现A 性质——乙时表现B 性质——丙时表现C 性质——丁时表现D 性质...... 直到整个事件结束。

4.对象转换划分法。事件按照不同人物先后出场而分为几个阶段。整个事件发展过程呈现形式为:开始甲出场做A 事——接着乙出场做B 事——然后丙出场做C 事——进而丁出场做D 事,直到事件结束。

(二)概述事件经过的呈现形式

1.整体概括形式。例如:《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经过: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2.分阶段概括形式。以“先....... ,接着....... ;然后...... 进而.......... 最后...... ”形式来表述。例如:概述妈妈做饭的过程:妈妈先到市场买菜,接着回家摘菜,然后洗菜,再切菜,最后炒菜。

(三)交代事件经过的位置

正常情况下,最后交代事件的结果。事件的经过,一般在交代事件结果之前。

【六. 关于结果】

(一)结果的内涵

事件的结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要人物的行为带来的直接结局;二是主要人物以及核心事件带来的间接影响。

(二)事件结果的呈现形式

1.主要人物的最终状态。写作时,一般先写这个结果出现的时间,再写主要人物在什么地方,呈现什么状态。例如:当冬日的太阳,再次升起来的时候。李斌蜷缩在市场的角落里,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他穿着一身单薄褴褛的衣服,一双眼睛瞪得大大的,望着这个阴冷的世界。

2.主要人物行为目的达成情况。写作时,一般先写结果出现的时间,在写结果出现的地点,最后写主要人物目的达成状况。例如:三个月后,一条高大的拦河坝在村口巍然屹立起来。如期而至的桃花汛,在大坝面前,一改往年的桀骜不驯与狰狞,像一条温顺的绵羊,在这里拐了一个弯,流向远方。

3.推动情节发展的人物最终的命运。写作时,一般要先交代结果出现的时间,再交代推动情节发展的人物的最终命运。例如:没过几分钟,镇关西就永远地闭上了罪恶的眼睛。后来,大家听说,被救的金老儿父女,在老家开了一家饭店,过着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

4.主要人物及核心事件带来的间接影响。写作时,一般先写时间,再写间接影响。例如:从那以后,整个儿村子里再也没有发生偷盗事件。因为大家都怕这位娃娃村长,不敢做偷鸡摸狗之事,因为大家都钦佩这位娃娃村长,不好意思再做这些让人抬不起头的烂事儿!

5.以上面几种形式的组合形式出现。

(三)交代结果的位置

事件的结果,一般都在叙事的最后交代。详写事件,有时候作者为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会采用倒叙的形式,在叙事的开头,先交代事件的结果。

第三步:学习概述事件

完全概述事件,就是运用六要素来叙述事件,任何情节都不做详细记叙的叙事方法。这些要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构成连贯流畅的句子,将一件事交代清楚。这是一种略写事件的方法。

六要素的排列顺序有以下五种形式:

(一)时间——地点——主要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例如:

(时间)很久很久以前,(地点)在中南山上,(主要人物)有一个老翁,终日以打柴烧炭为生。(起因,包括中心事件)天渐渐地冷了,家里的菜米油盐所剩无几,御寒的棉衣也没有着落,于是他决定到市场将所有的炭卖掉,解决这些生活难题。(经过),为了多卖几个钱,他赶着牛车一大早就来到集市。没过多久,遇到了几个宫廷太监来买炭。他们扔给老人半匹发霉的红绡一丈劣质的白绫,作为炭钱,拉起炭车就走。老人上前阻挡,被野蛮地推倒在地。(结果)满满的一车炭,全被抢走了。望着远去的炭车,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无奈地流泪。

【注意事项】事件的经过,每一步都涉及时间和地点,有的甚至还要交代起因,否则即便是概述事件,也无法将事件主要脉络讲清楚。比如开端——为了多卖几个钱,老人一大早就赶着牛车拉着炭来到集市,“为了多卖几个钱”是这个情节的原因;“一大早”是这个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来到集市”是这个故事情节发生的地点。

(二)地点——主要人物——时间——起因——经过——结果

例如:

(地点)在中南山上,(主要人物)住着一位老翁,终日以打柴烧炭为生。(时间)一天,(起因)气温陡降,家里的菜米油盐所剩无几,御寒的棉衣也没有着落,于是他决定到市场将所有的炭卖掉,解决这些生活难题。(经过),为了多卖几个钱,他赶着牛车一大早就来到集市。没过多久,遇到了几个宫廷太监来买炭。他们扔给老人半匹发霉的红绡一丈劣质的白绫,作为炭钱,拉起炭车就走。老人上前阻挡,被野蛮地推倒在地。(结果)满满的一车炭,全被抢走了。望着远去的炭车,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无奈地流泪。

(三)主要人物——地点——时间——起因——经过——结果

例如:

(主要人物)有一位老翁,无名无姓,整日以打柴烧炭为生,大家都叫他卖炭翁。(地

点)他住在遥远的中南山上。(时间)一天,(起因)气温陡降,家里的菜米油盐所剩无几,御寒的棉衣也没有着落,于是他决定到市场将所有的炭卖掉,解决这些生活难题。(经过)为了多卖几个钱,他赶着牛车一大早就来到集市。没过多久,遇到了几个宫廷太监来买炭。他们扔给老人半匹发霉的红绡一丈劣质的白绫,作为炭钱,拉起炭车就走。老人上前阻挡,被野蛮地推倒在地。(结果)满满的一车炭,全被抢走了。望着远去的炭车,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无奈地流泪。

(四)时间——起因(包含主要人物、地点和核心事件)——经过——结果

例如:

(时间)一天,(起因——包括主要人物、地点以及核心事件)家里的粮食吃完了,老马让小马到河对岸的磨坊去磨一袋麦子。(经过)小马驮着麦子来到河边,刚想过河,被松鼠拦住了,它说河水很深,前两天自己的伙伴被淹死了,小马不知所措时,来了一头老黄牛,告诉它,河水很浅,刚刚没过脚踝,面对着两个互相矛盾的答案,小马决定回家问妈妈。妈妈让他自己亲自去试试,就知道了。小马跑回河边,一试发现河水的确很浅。(结果)他驮着麦子,轻松到了河对岸,圆满地完成了妈妈交给他的任务。

【注意事项】六要素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都是独立存在的,有时交代一个要素,其中就会包含另外几个要素,否则有些内容就无法说清楚,并且读起来语感也非常别扭。在这一段记叙中,作者交代事件的起因,着眼的是客观原因,从两个方面来记述:一是背景条件影响——家里的粮食吃完了;二是外来人物影响——老马让小马到河对岸的磨坊去磨一袋麦子。第二方面就包括了事件中的主要人物——小马;地点——河对岸的磨坊。

(五)起因(包含时间、主要人物、地点和核心事件)——经过——结果

例如:

(起因——包含时间、主要人物、地点和核心事件)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寒号鸟带着三个孩子躲在牙缝里瑟瑟发抖,她发誓明天一定给家人;垒一个温暖的窝。(经过)第二天,太阳升起来了,天暖暖的,她想这么好的阳光,为什么不好好享受一番呢,于是就又放弃了原来的决定。到了晚上,屋子里再次变得像冰窖一样,她再次发誓第二天一定垒窝。(结果)然而,当太阳再次升起的时候,他们一家人,已经全部冻死了,时光老人再也没有给她懒惰拖延的机会!

第四步:学习详细记叙事件

一. 如何开启事件的开端

这里所说的事件开端,是指,从落笔开始,到主要人物出场这个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有以下 几种写法。

(一)事件发生的时间——主要人物——做某事

例如:一个冬日的早晨,天刚蒙蒙亮,妈妈便早早地起床了。

(二)事件发生的时间——主要人物——因为什么——去某地做某事

例如:一个斜阳如脂的周末,爷爷为了让家人吃一顿色香味俱全的团圆饭,四点刚过,

就提着篮子急匆匆奔向菜市场。

(三)事件发生的环境(往往暗含事件和地点)——主要人物——在哪里(到哪里)做某事

例如:金灿灿的阳光穿过窗外的树荫,将斑驳的影子,平铺在书案上。书房里宁静而安详。爸爸坐在设计图纸前,凝神沉思,就像一尊静止的雕像。

再如:秋风骀荡,大雁掠过深秋的天空,整个世界弥漫着瓜果的馨香和丰收的喜悦。年迈的爷爷,一步步走向金色的原野,手中的银镰,折射着午后的阳光。

(四)事件起因——主要人物——在某地(去某地)做某事

例如:中考成绩出来了,名列孙山的命运再次降临。李军木然地坐在窗前,望着遥远而空洞的天空,他在寻找,是什么在冥冥之中左右着他的命运。

再如:心爱的书包丢了,这是一向做事严谨而又异常节俭的母亲决不可原谅的。李宁走到家门口,只停留了一分钟,又转身向远处的广场走去,他必须在妈妈回家之前,想好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 事件发生的时间——线索人物在某地(去某地)做什么——主要人物出场

例如: 一个周日午后,我正在家里看电视,突然,响起了窍门声。打开房门,一个四十几岁的中年汉子,出现在我的面前。

再如:一天放学后,我踏着松软的积雪向家走去。“你好,老同学!”,突然听见有人和我

打招呼,我愣了一下,没想到,三年多没见的老同学张鹏,就站在离我十几米的地方笑着看着我。

二. 如何写好事件的发展过程

(一)首先,学会叙述故事情节——将事件分为不同的故事情节,依次叙述出来

一件事,无论怎样复杂,都可以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其中的每一个阶段,就是一个故事情节。要学会复杂叙事,首先要学会情节划分,然后将这些情节依次写出来。

1.划分情节必须遵守的原则

(1)必须围绕主要人物来划分

主要人物之所以是主要人物,就是因为他(她)在事件处于核心地位,叙事的核心,就是一步步记录主要人物:先做了什么,接着做了什么,然后做什么.......... 最后做了什么。这是事件发展的主线。偏离了这条主线,就无法将一件事叙述清楚。

例如:叙述爷爷栽花过程,必须着眼爷爷的行为,叙述爷爷先干了什么,接着干了什么,然后做了什么..... 最后做了什么。

再如:叙述《难忘的一节课》,必须着眼上课的教师,叙述他先做了什么,接着做了什么,然后又做了什么..... 最后做了什么。

(2)故事情节必须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呈现出来

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严格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展开的。就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先婴儿,然后幼儿,继而是少年,接着是青年,再到中年,最后是老年,这是客观规律,违背了

这一规律,就违背的生活的真实,人们就无法理解。

例如:记叙妈妈做菜的过程,按照时间先后分为以下五个阶段:到市场买菜——回家摘菜——洗菜——切菜——炒菜。如果将任何两个环节,颠倒了位置,我们就无法理解。比如将“炒菜”和“洗菜”二者颠倒,故事发展脉络就变成了:到市场买菜——回家摘菜——炒菜——切菜——洗菜。哪个妈妈会炒完了菜,再去切菜、洗菜呢?

2.划分情节的依据

(1)时间依据——有的事件,不同的故事情节,对应着不同的时间范围,同一时间范围发生的内容,应划分为一个情节。

例如:《记一次春游》,故事这样展开:早晨,我和同学们到达大黑山景区门口集合,听教导主任讲解春游的内容和安全注意事项;上午参加爬山寻宝活动;中午和同学们一起聚餐;下午参加钓鱼比赛。

(2)空间依据——有的事件,不同的故事情节,对应着不同空间范围,同一空间范围发生的内容,应划分为一个故事情节。

例如:《泰山一日游》,故事情节是这样展开的:到了山脚下,如何购票,到了十八盘,如何展开体力和毅力竞赛,到了日观峰,和大家一起看云海日出。故事情节随着地点的变化而变化。

(3)程序依据——有的事件,发展过程由多个程序构成,虽然没有具体的时间点,但程序性非常强,因此,一个程序划分为一个故事情节。

例如:《第一次做西红柿炒蛋》,故事情节是这样展开的:先将西红柿切好,把鸡蛋打入碗内搅匀,接着炒好鸡蛋,盛入盘内备用,再将西红柿炒熟,倒入事先炒好的鸡蛋,最后加入葱花盐等调料,搅拌均匀出锅装盘。每个故事情节对应的时间点非常细碎,无法一一交代,但事件的发展过程具有非常明显的程序性,则按程序划分情节,依次叙述故事情节。

(4)描绘对象变化依据——有的事件,每个人物出场自成独立单元,变换一个对象,就是一个故事情节。

例如:《记一场激烈的辩论赛》,故事情节是这样召开的:首先我与甲辩论,接着我与乙辩论,最后我与丙辩论。一个人物出场,便是一个故事情节。

(5)性质变化依据——有的事件,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或人物行为的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性质相同的内容,划分为同一故事情节。

例如:《转变》,故事情节是这样展开的:开始,王二参加伪军,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是一个地道的汉奸,接着被八路军俘虏,接受教育,表面为关东军服务,暗地帮助八路军,成为一个地下工作者,最后,为了掩护群众和八路军撤退,用炸药包炸了敌人的碉堡壮烈牺牲,成为抗日英雄。随着故事的发展,人物和人物行为的性质不断发生变化,每一次变化,就是一个故事情节。

3.叙述故事情节需要适当添加的内容

任何一个故事情节的发生,都对应着具体的时间、地点、起因、环境、结果和先后程序。在叙述故事情节事,为了叙述得更清晰明了,语感更通顺流畅,主题更突出集中,我们要根据需要,适当添加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

(二)接着,学会具体描述故事情节——将每个故事情节发展过车具体呈现出来

掌握了故事情节叙述方法,只能将故事情节的主脉络讲述出来,记述出来的事件只是一个提纲式的“骨架”,无血无肉,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学会描述故事情节,将每个情节的具体发展过程呈现出来。

1.掌握每个故事情节的发展推进规律

任何一个故事情节,又可以分为若干阶段。不同的阶段,情节发展形式是不同的,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是单线推进式,一种是复线推进式。单线推进和复线推进不断变化,交叉推进,就形成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

(1)单线推进式。指一个故事情节被划分成若干阶段后,其中某个阶段,只描绘一个对象,依次描述这个对象先做了什么,然后做了什么,接着做了什么,以单线的形式向前推进。 例如:小猫从草丛中窜出来,越过一条深沟,跃上一截矮墙,顺着树干,爬上树尖儿,一转眼,不见了踪影。

再如:陈娟披上大衣,戴上帽子,抓起办公桌上的提包,推开门,似乎担心遗漏了什么,又回头环视了一下房间,接着平静的锁好防盗门, 沿着长长的走廊,向大门口走去。

(2)复线推进式。指一个故事情节被划分成若干阶段后,其中某个阶段并列描绘几个对象,叙述时,或者以二者交替形式出现——甲做什么,乙做什么,接着甲又如何做,乙又如何做...... 或者以几个对象交叉的形式出现——几个对象先后参与,互相作用,交替推进。 例如:

甲上前一步,抓住乙的衣领,大声质问:“你凭什么说钱是我偷的?”

乙毫不示弱,两眼怒视着甲:“刚才办公室里只有你一个人在,不是你偷的,难道是屋里的苍蝇偷的?”

甲一听,笑了:你要是这样说,我还说是你偷的,今天早晨大家都到公司的餐厅去吃饭,只有你留在办公室里,你就是那个时候下的手,反倒在这里倒打一耙!

“你.... 你... 你纯粹是个混蛋!”乙气得嘴唇发紫,浑身颤抖,几乎说不出话来。 这一个阶段的描述,就是二者交替出现复线推进式叙事方式。

再如:风在吼,他顶着风走,雨在下,他冒着雨前行,泥泞的路一次次将他摔倒,他一次次从地上爬起来,继续前进......

这一个阶段的描述,就是几个对象先后参与,互相作用,交替推进的复线推进式叙事方式。

(3)整个故事情节内部发展的实际情形

任何件事都是复杂的,最简单的事件,也能分成几个故事情节。同样,任何情节也是复杂的,每个故事情节都可以进一步分成几个阶段。故事情节划分出来的各个阶段,推进形式相同的几乎没有。更多的是两种形式交替推进。

故事情节内部推进形式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单线推进(开始)——复线推进——单线推进——复线推进........ 直到结束。 例如:

陈娟披上大衣,戴上帽子,抓起办公桌上的提包,推开门,似乎担心遗漏了什么,又回头环视了一下房间,接着平静的锁好防盗门, 沿着长长的走廊,向大门口走去。

(单线开始)

“等等,您的信!”离大门还有十几米,传达室的老大爷便冲着她大喊。

“真的,我的信,你没弄错吧?”陈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大学毕业,她就离开南方,独自到这座东北边陲小城工作,几乎和所有的亲戚朋友断了联系,“从哪里来的?”

“我看信封是人民文学编辑部的,该不会是你的大作发表了吧!” 老大爷慈祥地望着她,脸上的笑夕阳般地温暖和慈祥,“这里还有一张汇款单,也是人民文学社的,肯定是!” “啊,真的吗?”她快步上前,一把抓起老人递过来的邮件,眼睛瞬间被兴奋和喜悦点燃了。

(复线承接)

什么时候走出单位大门的,她忘记了,怎样和门卫表示感谢的,她忘记了。突然从天而降的成功,牵着她的脚步,走了一站又一站...... 她唱起了歌儿,她开始欣赏路边那一棵棵喜气洋洋的树,甚至是脏兮兮的垃圾箱。

(再次转为单线)

......

第二种:复线推进(开始)——单线推进——复线推进——....... 直到结束

例如:

“都七点了,你怎么还不起床,小懒虫?”星期天早晨,妈妈突然闯进我的酣梦。

“好不容易盼来个周末,你就让我多睡一会儿不行吗?”我不满地翻了个身,再次闭上眼睛。

“周末怎么了?我刚才出去买早点,邻居家的王静就背着书包去上补习班了!”她使劲拍了一下我的屁股,“快起来,别忘了现在是初三,一刻也放松不得!”

看来懒觉是睡不成了,我一咕噜爬起来:“好好好,我马上起来,你别再絮叨了好吗?” 妈妈见我已经坐了起来,终于如愿以偿,便转身走了出去,卧室又恢复了宁静。 (复线推进开始)

早晨的阳光,透过窗子,暖洋洋的照在墙上,时间的确已经很晚了。我三下五除二穿好衣服,刷牙、吃饭,随即冲入书房,开始了新的征程。

(单线推进承接)

十点半,妈妈悄无声息地走了进来,手里端着一盘樱桃,一杯咖啡。

“别打扰我,我正在解一道数学题!”我的思路被打断,心理极不耐烦。

“学习,要张弛有致,休息一会儿,吃点东西,大脑也许就会产生灵感!”

面对着“总是有理”的妈妈,闻着飘香的咖啡,看着那一个个挂着水珠既鲜艳又饱满的水果,我心底的焦躁瞬间被一种无形的牵挂和真爱融化了.......

(再次转化为复线推进)

2.掌握故事情节分成的每个阶段,起始与结束需要适当添加的内容

任何一个小阶段,都对应着自己发生的时间、发生的环境以及起因、背景,发生过后,都会产生后果或影响。写作时,在这些起止点,应该根据叙事清晰的需要、语感流畅的需要、主题突出的需要,进行适当添加。例如,上面两个例子,每一次转换的开始和结束,作者都根据需要进行了合理的添加。

(三)其次,学会细节描写——细腻而生动的呈现每个故事情节

1.细节描写的内涵

细节描写,可分为狭义上的细节描写和广义上的细节描写。

(1)狭义的细节描写 狭义上的细节描写是个相对的概念。它是相对于整体描写的局部描写,是在整体描写过后,针对其中某个部分进行细致刻画的部分。就像我们用镜头进行整个画面拍摄过后,再对准某个局部,拉近镜头,进行聚焦。聚焦这部分,就是细节描写。 例如:午后的沃尔玛广场笼罩在灿烂的阳光中,平静而安详,平坦而开阔,就像一幅巨大的油画,在大都市的滚滚红尘中悄然睡去。(刻画整个广场)广场东南角,一条久经风雨的长椅,木漆早已脱落,斑斑驳驳的椅面和靠背,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宛若一个空巢老人,倚着门框,翘首期待游子的归来。(相对于整个广场,这里刻画的是广场的一部分,就是细节描写。)

再如:沃尔玛广场的东南角,静卧着一把木质长椅。岁月的流逝,时光的磨蚀,斑驳了它曾经年轻靓丽的容颜。没有人光顾这里,连鸟也嫌弃这里过于寂寞,不肯在这儿停留一分钟。它似乎在期待着什么,又似乎在追忆着什么,凄凉的神情仿佛是一个被遗弃的老人。(整体描绘长椅)靠背的第二根木楞上,深深地刻着一行歪歪斜斜的文字:王小军到此一游。稚嫩的笔划,依旧折射着少年的无知和顽皮,然而,此时孩子早已不见了踪影。(相对于整个长椅,这里刻画的是第二根木楞上的文字,就是细节描写。)

狭义上的细节描写是相对的,在第一个范例中,整体刻画的是广场,刻画局部——长椅部分就是细节描写;而在第二个范例中,整体刻画的是长椅,刻画局部——靠背上第二条木楞上的文字,就是细节描写。

(2)广义上的细节描写 广义上的细节描写是针对整个事件中的某个细小的情节(核心是某一瞬间的动作或行为),从正面和侧面进行全面、生动而细腻的刻画,用局部详写来集中表现和突出主题的一种常用写法。

叙事中提及的细节描写,既有狭义上的细节描写,又有广义上的细节描写,但绝大多数指广义上的细节描写。

2.广义上的细节描写如何展开

(1)将某个动作分成若干个小动作,依次进行描述

例如:他抓住李军的衣领,质问道:你我往日无怨,近日无仇,为何要这样陷害我? 这句话中的“抓住”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以下小动作:上前一步、抬起右手、叉开五指、揪住衣领四个小动作。这样,抓住对方这个情节就变得更加细腻了:

他上前一步,抬起右手,叉开五指,一把揪住李军的衣领,质问道:你我往日无怨,近日无仇,为何要这样陷害我?

(2)围绕某个动作展开,突出动作的多个特点

动作的自身特点包括:速度、力度、方向、声音、效果、气势、状态等。有时候细节描写就是抓住某个动作,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刻画这个动作的特点。

例如:班长拍了一下桌子,出去了。

着眼“拍”这个动作,抓住不同特点进行细节描写,这个情节就变成了细节描写。

班长气势汹汹地冲到她的面前,像一只被激怒的雄狮,抡起拳头,照着她面前的桌子,一掌拍了下去,这一掌,使足了力道,疾似流星,快如闪电,仿佛要把桌子砸出个大窟窿。耳畔间只听“咚”的一声闷响,桌子上的茶杯随即弹了起来,翻到在地。他随即一溜烟的冲出了屋子。

(3)围绕某个动作展开,描绘与动作相伴随的外貌、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 例如:班长拍了一下桌子,出去了。

自问:班长在拍桌子时,外貌什么样,神态什么样,说了那些话,是怎样的心理,捎带着做了哪些小动作,将这些内容全部写出来,原来的情节描写,就变成了细节描写。

一股无名的怒火瞬间涌上班长的心头,他挪动着矮小肥胖的身子,径直冲到牛莉的跟前,两只眼睛瞪得滚圆,眼神像刀子一样,直逼牛莉胆怯的眼睛,嘴唇剧烈抖动着:你... 你.... 你这个混蛋... 你怎么能... 能做出这么缺德的事?他抡圆了手臂,一掌拍在桌子上,恨不能将她撕碎、揉烂、绞成粉末。

(4)针对某个动作,加上侧面描写

所谓加上侧面描写,就是刻画动作以后,在后面描绘当时在现场的人的反应、物的反应、环境带给人的感受。

例如:班长拍了一下桌子,出去了。

加入侧面描写后,则变成了细节描写。

班长拍了一下桌子,出去了。同学们吃了一吓,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敲击桌子产生的回声,震得教室嗡嗡地响。教室里的空气仿佛突然凝固了,压得人喘不过气来,静得让人心慌。

(5)以上四种方法任意组合运用

3.细节描写要注意的问题

(1)能集中表现主题的正面描写,需要运用细节描写。

(2)能突出主题的侧面描写,需要运用细节描写。

(3)细节描写应该选择多少个点,每个细节描写点细致到什么程度,取决篇幅的限制。

(4)不能表现主题的情节,要略写,绝不能使用细节描写。

(5)文章开篇之前,应先确定主题,写细节的时候,正面细节描写选取的内容,要集中表现主题,侧面细节描写部分选取的内容,要有力突出主题。

(6)细节描写的目的,不是为了把一个情节写得细腻生动,而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

叙事,可以这样开始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写记叙文,最难的是叙事。在涉及叙事的众多难题中,叙事如何开始,是我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这一讲,我们重点学习,叙事如何起笔。

一. 交代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种开头形式,单一单

独交代某个要素,也可以交代其中的几个要素。到底交代几个,根据情节发展和表现主题的需要而定。

(一)单一交代式

1.只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例如:这是几十年前的事了。

2.只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例如:这个令人心动的小故事,发生在东北边陲,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里,村子的名字叫大槐树村。

3.只交代事件中的主要人物。例如:这个小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是当地的种粮能手。

4.只交代事件的起因。例如:这是一个曾经轰动全国的大事,谁能想到,引发事件的罪魁祸首,竟是一根不起眼的绣花针。

5.只交代整个事件的经过。例如: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僧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天竺去取经的故事。

6.只交代事件的结果。例如:李军考上大学了!这个爆炸性的消息,一瞬间传遍了大街小巷。

(二)并列交代式

所谓并列交代式,就是并列交代六要素中的几个要素。可以是任意两个要素的组合,也可以是任意三个、四个、五个要素的组合,甚至六要素全部交代。

例如:

1.这是三十几年前的事了,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刚满十岁的小女孩。(并列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主要人物)

2.这个故事发生在大西北的一个葡萄庄园内。仅仅因为一个玩笑,三个年轻人先后命丧黄泉,香消玉殒。(并列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地点、事件中的主要人物、事件的起因和结果。)

二. 介绍主要人物

通常介绍主要人物的姓名、性别、年龄、外貌、住址、职业、性格、能力、爱好、突出特点、文化水平、生活条件、独特经历、家庭出身等等。

例如:

在三江源,有一个小伙子,名叫杜小满。小满三岁就死了娘,考一个跛腿的爹一把屎一把尿把他养大。因为出身贫寒,小伙子非常朴实善良,善解人意,15岁就开始创业。 又如:

班里突然来了个新兵,长得出奇地丑,大家都管他叫夜叉。夜叉十八岁,身高只有1.55米,在战友中间,就像一个没长大的小男孩。别看他长得很另类,枪打得特别准,入伍不到一年,就成了全军区有名的神枪手。

三. 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

就是从事件发生的背景写起。介绍背景,一般包括:背景出现的时间、背景出现的地域范围、背景的具体内容。背景,分为大背景和小背景两种。大背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国

际、国内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方面正在发生的大事,正在推行的运动、当时呈现的状况等等。小背景,指小区域、小单位、小集体和小家庭,在特定的时间点上面对的发展局面、生存条件、生活状况、身心状况、人际关系、历史遗留问题等等。 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既可以介绍大背景,也可以介绍小背景,还可以大小背景同时介绍。

(一)单一介绍事件发生的大背景

例如:六十年代,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席卷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知识分子几乎处在舆论压力的最底层,每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

(二)单一介绍事件发生的小背景

例如:李军大学毕业的时候,父母常年卧病砸床,四个姐妹都没有工作,靠耕种十几亩薄田为生,一年下来,入不敷出。七八个人挤在不足四十平方米的土坯房子里,相依为命。当时,不但家徒四壁,还欠下了十几万的债务。

(三)先后介绍事件发生的大背景、小背景

例如:八十年代除期,华夏大地正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历史变革。改革开放春风,掀开了改变中国贫穷落后局面的帷幕,解放思想和保守思想如两股看不见的力量,撕扯在一起,人们渴望改变命运,又不敢越政治雷池一步,大家都在试探、观望。安徽凤阳小岗村,当时是个有名的“要饭村”,离开了外出流浪乞讨,再无第二条生路,全村十八户人家,挣扎在死亡线上。

四. 描绘事件发生的具体环境

任何事件,总是在具体的环境下发生。在事件没开始之前,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事件发生时的具体环境,也是一种开启事件叙述的方法。这个具体环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当时的自然环境(大自然的景象、境况);二是当时的人文环境(由人的活动而形成的社会状态)。

无论哪种环境,总是对应着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因为自然环境环境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地点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时间点,环境是不同的,不同地点,环境也是不同的,要把环境写具体,必须先把时间地点具体化。人文环境也一样,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呈现出来的社会状态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地域,人类活动呈现出来的社会状态也是不一样的,要把人文环境写具体,必须把它对应的时间和地点具体化。

但环境描写,并不一定要把时间、地点“字面化”,在描绘环境时,能够以隐性的形式写出来,也是可以的。例如:北风呼啸,豆粒般大小的雪粒子,疯狂地抽打着新立起来的石油井架。“北风”和“雪粒子”中隐藏了时间——冬天;“抽打着新立起来的石油井架”中暗含了环境出现的地点——油田。

在写作时,可以单独描绘事件发生的自然环境,也可以单独描绘事件发生的人文环境,还可以二者并列描写。

(一)单一描绘事件发生的具体环境,开启叙事

例如: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半尺多厚。天地间雾蒙蒙的一片。(杜鹏程《夜走灵官峡》

开头)

(二)单一描绘事件发生的人文环境,开启叙事

例如: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手里拿着个小包,穿过市集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个巡警,生着棕红色头发,端着一个罗筛,上面盛着没收来的醋栗,装得满满的。四下里一片寂静„„广场上连人影也没有。小铺和酒店敞开大门,无精打采地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像是一张张饥饿的嘴巴。店门附近连一个乞丐都没有。(契诃夫《变色龙》开头)

(三)并列描绘事件发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例如:十二月的风呼啸着卷过深秋的街道,枯黄的树叶和废弃的塑料袋、纸片,在空中翻转着,扭曲着,战抖着,不知道下一站会在哪里落脚。广场上、楼宇间、小巷里,到处都是血迹,到处都是犹太人的尸体,被子弹击穿的漏窗,仿佛是一双双惊恐的眼睛,紧张地打量着这个弥漫着血腥味的世界,没有炊烟,整个小城仿佛已经死亡,连最后的一丝余温也没有剩下。

五. 描绘事件结果呈现的情境

这是采用倒叙叙事开头的写法,不用说明性的语言交代事件的结果,而以描写为表达方式,生动描绘结果出现时的场景。

例如:

早晨的阳光,再一次光顾义门村。李翊君家的大门敞开着,没有人影,也没有人声。李老汉倚在左边的半扇篱笆门上,眼睛瞪得浑圆,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嘴角早已风干的血迹,宣告这位辛苦了一辈子的老人,已经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如果表达方式选择说明或记叙来写这个内容,只需一句话:天亮的时候,李老汉死在了自己家的门口。这样写,文章就会显得枯燥无味,缺乏感染力。换成情境描写,能更生动地呈现这一结果。

再如:

放学的铃声响过没有五分钟。校门口的公告牌前已经水泄不通。一张大红榜从上贴到下,上面的文字和红纸一样鲜亮:初三模拟考试全校前百名排行榜,第一名,张晓松,总分678分。金色的夕阳落在上面,散射着吉祥的光芒。

其实,这段文字也不过是为了交代一件事的结果:张晓松经过努力,考了全校第一名。但换成情境描述法,这个结果就具有了灵气和生命。

这样叙事,先通过情境描述,交代事件的结果,然后在下文再描述这个结果的由来,使用的是倒叙,运用的写法是设置悬念,既能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又能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

六. 描述线索人物进入事发现场的情境

线索人物进入事发现场,才能看到主要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这样开头,能够自然引出中心事件。

(一)写作内容

描述线索人物进入事发现场的过程,一般要写下面五个方面的内容:

1.线索人物到达事发现场的时间;

2.线索人物是谁;

3.线索人物到事发现场的原因;

4.事发现场在哪里;

5.线索人物去那里做什么。

(二)写作顺序

上面陈述的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如果不分先后,随意书写,是无法清晰地将线索人物进入事发现场的过程描述出来,写作时,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来书写,这样写出来的文字,才能表述通俗易懂,语感流畅。通过写作实践总结,我们发现,这些内容,通常按照以下四种顺序排列:

1.时间——起因——线索人物——事发地点——线索人物行为

例如:

那一天恰逢阴历腊月二十三,中国传统节日——小年。爸爸妈妈在外经商,一个人在家里实在百无聊赖,我决定到小区门口的报摊,买几张报纸,打发这无聊的时光。

2.时间——线索人物——起因——事发地点——线索人物行为

例如:

星期天下午,我做完作业,身心疲惫,于是决定到中山公园去放松一下自己的神经。

3. 时间——线索人物——事发地点——线索人物行为——原因

例如:

放学后,林君急匆匆地向离家不远的小市场走去。妈妈卖了一天菜,此时早已疲惫不堪,她必须去帮助妈妈应对傍晚的买菜高峰。

4.线索人物——事发地点——线索人物行为——时间——原因

李芳来到运动场,草草地做了一下腰身、膝盖和脚踝准备,便匆匆忙忙地踏上跑道,一圈圈的奔跑起来。此时已是夜里二十一点三十分, 没有恐惧,也忘记了孤单,她只想下一次体育模拟测试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别让妈妈再为自己的升学担心。

(三)写作要求

1.这一段描绘的人物必须是线索人物。中心事件是他遇到的,做事的人决不能是他(她),此人不过是中心事件的旁观者。

2.此人到达的地方,必须是中心事件发生的地方。否则下面叙述的事件,他(她)就无法遇到,无法作为旁观者。

3.此人到达现场所做作为必须具有持续性。如果瞬间就完成了,他(她)就会马上离开现场,就无法看到整个中心事件的全过程,中心事件就无法全面展开。

七. 描绘主要人物进入事发地点的情境

这种写法,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依次铺开故事情节。主要人物进入事发现场,故事就开始了。

(一)写作内容

描述主要人物进入现场的情境,需要描述一下六方面内容:

1.主要人物进入事发现场的时间。

2.事发现场在哪里——事发地点。

3.事发现场的环境(可写自然环境,也可写人文环境,还可以二者同时写)。

4.主要人物是谁。

5.主要人物的行为及其状态。

6.周围人物的反应或表现。

有时,时间和地点暗含在环境之中。有时不写主要人物进入现场后周围人物的反应。

(二)写作顺序

上面这些内容,通常按以下顺序来书写:

1.时间——地点——环境——主要人物——主要人物的行为及状态——周围人物的反应 例如:

周日早晨,新兴农贸市场。小摊小贩沿着小街两边排成一条长龙,叫卖声此起彼伏。逛集市的人穿行其间,问价还价,摩肩接踵。城管队长杨胖子,提着橡皮棍,挺着一个大肚子,带着两个满面凶光的随从,昂首挺胸地走来。小贩们远远地见了,手忙脚乱地提起菜筐,拖着菜袋,落荒而逃,就好像一群寻食的鸟,突然发现空中飞来几只秃鹰。

2.时间——主要人物——主要人物行为状态——地点——环境——周围人物的反应 例如:

周日早晨,城管队长杨胖子,提着橡皮棍,挺着一个大肚子,带着两个满面凶光的随从,昂首挺胸地走来。新兴农贸市场,小摊小贩沿着小街两边排成一条长龙,叫卖声此起彼伏。逛集市的人穿行其间,问价还价,摩肩接踵。小贩们远远地看见这三个人,手忙脚乱地提起菜筐,拖着菜袋,落荒而逃,就好像一群寻食的鸟,突然发现空中飞来几只秃鹰。

3.自然环境(包含或隐含时间地点)——人文环境——主要人物——行为及其状态——周围人的反应

例如:

寒风瑟瑟,昏暗的晨光笼罩着新兴农贸市场。小摊小贩沿着小街两边排成一条长龙,叫卖声此起彼伏。逛集市的人穿行其间,问价还价,摩肩接踵。城管队长杨胖子,提着橡皮棍,挺着一个大肚子,带着两个满面凶光的随从,昂首挺胸地走来。小贩们远远地见了,手忙脚乱地提起菜筐,拖着菜袋,落荒而逃,就好像一群寻食的鸟,突然发现空中飞来几只秃鹰。

4.自然环境(包含或隐含时间地点)——人文环境——主要人物——行为及其状态 例如:

寒风瑟瑟,昏暗的晨光笼罩着新兴农贸市场。小摊小贩沿着小街两边排成一条长龙,叫卖声此起彼伏。逛集市的人穿行其间,问价还价,摩肩接踵。城管队长杨胖子,提着橡皮棍,挺着一个大肚子,带着两个满面凶光的随从,昂首挺胸地走来。身后的车里,满满的,装着罚没来的东西。

(三)写作要求

1.刻画的核心人物,必须是全文的主要人物。文章描述的中心事件,必须是此人做的,

全文表现的主题,必须是褒贬此人的精神品质。

2.主要人物到达的地点,必须是事件发生的地点。中心事件就在这个地点发生。

3.主要人物出场的行为状态必须能够凸显人物的品质。如果文章的主题是赞美人物品质,要刻画人物的美行、美态;如果文章的主题是揭露批判主要人物的丑陋本质,要刻画人物的丑行、丑态。

4.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反应,要具备侧面突出人物形象的功能。上面所举的例子,环境的阴冷压抑、繁荣的市场因为他们的到来立刻“落荒而逃”,这些内容都是为了从侧面突出城管人员的凶恶、野蛮、贪婪。

八. 借景引忆

有个成语叫触景生情。人在见到某种环境和景物时,就会自然地回忆起那些在同样的环境或景物中发生的往事,相同的景物或环境能够唤起人们的记忆。我们可以把这种思维过程,作为叙事的开头。

(一)写作内容

这种开头包含的内容只有两部分:一是我们面对的景物或环境是怎样的;二是唤起了什么回忆。

(二)写作顺序

先写景物或者环境,后写景物环境唤起了哪些回忆。

例如:

1.窗外,小雪纷纷扬扬,似零琼劲舞,似碎玉飞扬。每当天空飘起了雪花,我就会想起我的故乡,想起爷爷,想起一段令人心动的往事。

2.小雨,淅淅沥沥,无声地滋润着远山近水,花草树木。原野中的一切,就像刚刚降生的婴儿,忘情的吮吸着甘甜的母乳。每当细雨敲窗之际,我的眼前都会清晰地浮现童年时代的一幕幕往事。

3.几场秋霜过后,如火的枫叶又一次染红了书房对面的山岗。我曾一次次怀疑那肃杀的秋风里一定浸着野蛮的血色。这种心境和窗外的红叶,也一次次地让我带着眼泪,将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周而复始地重温。

(三)写作要求

1.开头所写的环境或景物,必须与忆起的中心事件发生的环境完全相同。绝不能用一个环境引出一个与环境毫不相干的事件,这不符合正常人的心理,读者也无法理解。

2.开头的景物描写,或者环境描写,要具有渲染气氛,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描写出来的环境景物要和人物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喜悦之情写美景,悲凉之情要写压抑、晦暗的景致。写作时遣词造句,应对应要表达的具体情感,突出情感倾向。

九. 借物引忆

有些事是围绕某个物展开的。因此每当我们再次看到相同的事物,就会自然地引出与此

物紧密相连的那些往事。借物引忆式开头,就是利用这种心理惯性,来写事件的开头。

(一)写作内容

1.在什么地方?

2.具体有个什么物件?

3.这个物件有哪些独特之处?

4.看到它,能唤起哪些回忆?

(二)写作顺序

依次写清以上四个内容即可。

例如:

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衬衫。这衬衫,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深情。每当我看到它,周总理那高大光辉的形象就浮现在我的眼前;每当我捧起它,就不由得回想起那激动人心的往事。(《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 再如:

我书案右下方第一个抽屉里,有一个小盒子,盒子里装的,是一支老式的钢笔,上面刻着五个字:革命的友谊。这是爸爸临终前留给我的唯一纪念品,他期望我一辈子不要忘记这只钢笔的最原始的主人,要我懂得感恩,更要懂得报恩。每次看到这只钢笔,我都会想起那些发生在特殊年代里的人,还有与之紧密相连的往事。

(三)写作要求

1.这个事物,必须是回忆事件的核心。忆起的事件要紧紧围绕该事物展开。

2 这个事物和事件中的事物,可以是同一个事物,也可以是同类事物。

3.与这个事物想联系的故事,必须有着深刻的意义,低俗物不适合写。

十. 刻画主要人物带给作者或别人的独特感受

在正式叙事之前,刻画主要人物在做这件事,或者这些事带给作者自己或者别人的独特感受,能够自然引出要叙述的事件。因为开篇写出这些独特的感受,读者就会在心里这样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哪些事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这些问题,就会自然地引导我们去写下面的具体故事。

这种写法,是一种设置悬念写法,能够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写作内容

1.带给 我们独特感受的时间段——什么时候。

2.谁——主要人物是谁。

3.主要人物奇异的行为或状态

4.带给大家怎样一种奇异感受?

(二)写作形式

写作形式共有三种:

1.单独写主要人物状态带来的独特感受

例如:

最近一个阶段,爸爸突然变得异常沉默。脸上,总是弥漫着一种若有所思、失神落魄的神情。有时候,坐在那里,一会儿工夫,眼神就变得迷离模糊起来,大家都担心他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难事,或者精神出了问题。

又如:

新学期一开始,一向性格内向,面色沉静的班主任,突然变得开朗起来,四十几岁的年级,脸上总是闪着兴奋的红光,宛若周身上下被谁注射了无数“鸡血”,短短的一个假期,他似乎完成了脱胎换骨、羽化飞升般的转变。

2.单独写主要人物的行为带给大家的独特感受

例如:

一上初一,弟弟的一举一动突然变得神秘起来。一放学就钻进书房,妈妈喊他吃饭也不出来,早晨四点多钟就爬起来,写个不停。有时候,睡了一觉,半夜醒来,发现他卧室的灯还亮着。他怎么了?大家的心理都在画着问号。

又如:

每天中午,老对儿王军总是急匆匆吃完饭,然后就不见了踪影。好几次,老师有事找他,大家寻遍了校园的每个角落,最终都无功而返。大家不知道在他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大家既好奇,又担心。

3.并列刻画主要人物行为和状态带给我们的独特感受

例如:

邻居前不久回了一趟老家,一回来就开始闷闷不乐,眼睛里时常弥漫着一层无法言喻的忧郁。记不清多少次,他一个人坐在门口,望着远方出神,嘴里似乎在默念着什么。这个老人怎么突然变得这么奇怪呢?

又如:

妈妈最近似乎每天都在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早出晚归,一回家便倒头大睡,脸色日益灰白憔悴,上面蒙着厚厚的一层倦意。她不说话,也不再打理家务,似乎回家的唯一目的就是睡觉。她是不是生病了?

十一 借物喻人式

任何事件,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发生。在这个环境中,总有某个事物的行为及状态表现出来的品质,与事件中人物的行为或状态表现出来的品质完全相同,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采用这种形式,作为叙事的开头。

例如,写爷爷在田间劳作,表现爷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一事件发生环境是原野静默,细雨蒙蒙。环境中的细雨表现出来的品质就与爷爷完全相同,这时候,叙事就可以采用借物喻人形式开头——借细雨喻爷爷。

有时候,事件真实发生的环境中,无法找出这样的事物,作者可以根据需要,在符合生活实际的情况下,采用虚构的形式,换一个环境,利用环境中的物来喻我们笔下的主要人物。 例如,要叙事的核心事件是,邻居退休的奶奶,为了解决儿子儿媳的后顾之忧,放弃了颐养天年的休闲生活,到儿子家里,带孩子,表现老人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的奉献精神。老

人照看孩子的地方本来在屋子里,作者从这个环境中找不到和奶奶品质相同的事物,就可以利用虚构的形式,将老人看孩子的环境换到外面,设定一种能够找到形象喻体的环境。可以在夕阳下照看孩子,把奶奶比作夕阳;可以在花坛边照看孩子,把奶奶比作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落红;也可以在树荫下照看孩子,把奶奶比作投下绿荫的老树。但这种虚构必须符合生活实际——我们设定的环境,在实际生活中没有人会到那里看孩子,这样的环境绝对不可以。

(一)写作内容

1.主要人物是谁。

2.主要人物的行为、状态。

3.将人物比作某物,某物是什么。

4.物的行为状态,构成的环境。

(二)具体写作方法

1.单独刻画物的行为或状态,构成一个独特的环境

例如:

黄昏的雨,不知什么时候飘起来,无声无息。它带着轻柔,携着慈爱,将自己的身躯融入无边的原野,默默地滋养着远处的山川、河流,近处的花草、树木。

又如:

窗外的花,在风中无声地凋零。红艳的花瓣,接着春雨的力量,将自己一点点埋葬于花下,埋葬于春泥之下,渐渐地,渐渐地和春泥融为一体。

【注意事项】刻画事物的行为和状态,凸显出来的物的品质,必须和下文要记述的事件中的主要人物的人品保持高度一致。如果事物的某种行为和状态,不能表现这种人品,绝不要做一字一句的描绘。

2.先描绘构成环境的物的行为和状态,后描绘环境中主要人物的行为或状态

例如:

黄昏的雨,不知什么时候飘起来,无声无息。它带着轻柔,携着慈爱,将自己的身躯融入无边的原野,默默地滋养着远处的山川、河流,近处的花草、树木。爷爷披着蓑带着笠,一个人蹲在门前的菜园里,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专心致志小心翼翼的清理着田垄上的杂草,苍老的身影,和濛濛细雨悄悄地融为一体。

再如:

窗外的花,在风中无声地凋零。红艳的花瓣,接着春雨的力量,将自己一点点埋葬于花下,埋葬于春泥之下,渐渐地,渐渐地和春泥融为一体。奶奶坐在窗前,抱着刚刚学会爬行的孙子,轻轻哼唱着摇篮曲,僵硬、疲惫、酸痛的身影,在夕阳下,显得那样慈祥。

这种写法,可以分为两个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写某物形成的独特环境,第二个自然段写人。

【注意事项】物的行为状态,表现出来的品质,必须与人的行为状态表现出来的品质高度一致。

十二. 由彼及此——比兴式开头

所谓比兴,就是欲写甲,先写同类乙丙,用乙丙引出甲。

例如: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开头) 作者本来要写陋室,却抛开陋室,先写山和水,用山和水来引出陋室。

又如: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开头)

作者本来要写自己爱莲花,却先抛开自己的爱好,先写陶渊明之爱和世人之爱,以此来引出作者之爱。

(未完,待续)

写人——如何写好人品文

所谓人品文,就是以写人为核心,以表现人物性格、精神品质,褒贬人物行为品质为主题的记叙文。这种文章,常常有附属主题。附属主题,就是在表现人品主题的同时,捎带着表现出来的次要主题。人品文通常附带情感主题。当我们刻画一个正面人物,表现并赞美此人某种高尚品质的时候,喜爱、钦佩之情,不言自明。当我们刻画一个反面人物,表现并揭露此人某种丑恶本质的时候,憎恨、厌恶、鄙视之情,也会同时呈现出来。但这种文章的核心主题,是告诉读者,我们笔下的人物,到底一个承载着怎样人品的人。

简单的记叙文,往往只表现褒贬一种人品。例如写《一个难忘的陌生人》,有人只表现赞美他勇敢,告诉读者,这是个勇敢的人,而有的人只表现赞美他的朴实,告诉读者他是一个朴实的人。其实任何人都不会只有一种品质,作者这样写,表现的是这个人最突出的核心品质。

复杂的记叙文,往往表现褒贬的是多种人品。例如写某个人的人物传记。文章记录了这个人一生许多事,整篇文章就会从多个角度,表现褒贬人物的多种人品。

一. 哪些材料能很好地表现人品——明确选材的方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表现人品,需要具体的材料,到哪里去找材料,要方向明确,像无头苍蝇一样乱飞乱撞,是找不到理想的材料的。我们选取材料,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一)人物所做的主要事件

看一个人,不要看他说什么,关键看他做什么,看他这一辈子主要做的那几件事。人物的品质是通过他所做的核心事件呈现出来的,而不是靠他的自我表白——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来评价的。口是心非,言不由衷、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人,太多,一个人的人品如何,要靠他做的主要事件来证明。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只要我们将大泽乡起义这个核心事件写出来,大家就知道了;黄继光是一个怎样的人,只要我们将舍身炸碉堡这个主要事件写出来,大家就知道了。

(二)人物经常做的事件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个人偶尔做了什么,并不能印证人的本质。坏人偶尔也会做一两件好事,好人也可能不经意间做一两件坏事。有人心怀鬼胎,刻意作秀,可能暂时迷惑大家的眼睛,但日子长了,做的事多了,其“狐狸尾巴”就会露出来。有人思虑不周,好

事变成坏事,可能一时被别人误解,但日子久了,做的事多了,其“一片冰心”也必然拨云见日。一个学生某一天早晨3点起床,不能证明他是个勤奋的人,可能因为昨天贪玩,担心老师责骂,不得不补完欠下的作业。如果天天早起,则一定是一个勤奋的好学生。一个人经常做的事,能够充分印证他的人品。

(三)人物的行为对应的特定背景

一个学生在教室里学习,无法体现他是一个勤奋刻苦的人;一个学生在寒冷而昏暗的教室里,仍然坚持学习,就可以充分体现他是一个勤奋刻苦的人。一个共产党员被俘,打了几皮鞭,仍不招供,不能印证他是一个信念坚定、意志坚强的人;如果在灌完辣椒水、做完老虎凳,不招供就要杀掉他的父母、妻儿,招了就马上给予高官厚禄、金钱美女的前提下,仍然不吐一字,那他一定是一个信念坚定、意志坚强的人。很多时候人物的行为并不能说明人品,只有和行为背景结合起来,才能充分体现人的品质。甲捡了钱还给失主;乙捡了100万元,还给失主;丙,家里欠着巨额医疗费,捡了100万元,还给失主。三件事都能表现人的拾金不昧品质,但表现力是绝对不一样的。

(四)人物的怪异行为

一个精神正常的人,行为与众不同,能够充分呈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儿子犯了罪,90%以上的父母都会选择逃避、藏匿,甚至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儿子外套,躲避打击。某个人主动到公安机关举报,行为则显得另类,但其主持正义的品质也在这种怪异的行为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五)人物独特的行为细节

一滴水能够折射整个太阳的光辉。一群人做同一件事,人物行为相同,他们的差别就在于行为细节,这些不同的行为细节,能够充分呈现不同的人品。作用要抓住这些行为细节来表现人品。

例如:

某大型国际公司招聘业务总监,年薪超过百万,各名牌学校毕业的高材生纷纷前来竞聘,大家不知道考官会出怎样难解的考题,试前做足了功课,甚至走到考场门口还不忘多看一眼手中的资料。然而考题非常简单:1. 家住哪里;2. 学何专业;3. 喜好吃什么东西。大家都莫名其妙,不知道这样的题目和业务总结有何联系。竞聘结果很快当众公布,一个其貌不扬的小伙子入选。负责竞聘的副总最后的讲话,解开了大家的谜团:“本次竞聘真正的考题,是躺在门口地上的那个拖把,很多应聘者,都是从拖把上面跨过去,进入考场的,只有这个小伙子将拖布扶起来,然后进入考场,在影响个人利益的一刻,他还能把我们关心企业的财物,从这个细节,我看出了他热爱企业、以企业为家的品质,因此他入选了!”

(六)人物外貌

俗话说,看人品,不能以貌取人,这是至理名言。然而人的外貌细节,同样可以呈现人品。手上厚厚的老茧,直接体现的是人品的勤劳,一尘不染的服装,表现的是干净整洁的习惯;过于红颜的嘴唇,暴露的衣装,呈现的是人物低俗的审美...... 人物器官的形状,来自遗传,不能表现人品,但隶属于外貌,且与人为因素有关的内容,都能或多或少体现人的品质。 同时,写人的外貌,有时候还运用象征手法,以人物突出的外在特征,象征并表现人物的内在品质。

例如:他身材浑圆,长着一张圆脸,一双圆圆的眼睛,就连肉墩墩的鼻头,也是圆的。 作者抓住人物最突出的外在特征——圆。表现人物内在品质的圆滑,或者憨厚。

(七)周围人、物的反应

一个人在做事,周围人的反应、物的反应能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人物的人品。周围人始终围在身边,说明这个人亲合力强,周围人笑得前仰后合,说明这个人很幽默,周围人避而远之,说明这个人可能自私、邪恶、霸道。鸟吓飞了,说明这个人非常严厉、粗鲁、蛮横;小猫小狗都跑过来,倚在他的身边,说明他富有爱心。因为主要人物的行为和周围人、物的反应,是因果关系,一个结果的出现,本质原因就是人品。

二. 怎样选取素材——明确选材方法

万事开头难,选材的起点在哪?选材是一种选择,既然是选择,那么标准是什么?选择要经历一个过程,分为几步,每一步要做什么怎样操作?操作过程中每一步都要注意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就无法完成选材过程。

第一步:根据题目,确定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例如《母亲》,这个题目只限定了主要人物的范围,可以选取的范围可以分成两大区域:一是别人的母亲;二是自己的母亲。在细分下去,又可分为:1. 生母;2. 养母;3. 继母;4. 干妈;5. 不是母亲,像母亲、胜似母亲的对象,具体写谁,首先定下来。这是选材的起点。

【注意事项】在保证有材料可写的情况下,尽量不要选择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的对象来写,力求选取的写作对象,比别人的新颖。

第二步:确定文章的主题,就是确定要表现的人品。例如《母亲》,确定完写哪个具体人物之后,要结合自己掌握的材料,确定自己要表现这个人宽容大度,还是仁慈宽厚;是性格刚强,还是谦虚谨慎,要在这一步具体地确定下来。这是选材的核心标准。

【注意事项】要表现的人品必须是具体的,容不得半点儿含糊。

第三步:围绕确定的人品,选取最能表现这种人品的素材。具体任务是,从我们掌握的所有素材中选取:1. 主要事件(2件即可);2. 常做事件(3件即可);3. 事件发生的特定背景;4. 主要人物在事件中表现出来的怪异行为;5. 主要人物做事时表现出来的独特行为细节;

6. 人物外貌;7. 主要人物做事过程中,其他人和物的反应。

【注意事项】1. 选择的内容必须紧紧围绕确定的人品,不能集中表现这种人品的素材坚决不选。2. 在保证第一点的情况下,力求新颖,不要选别人写过的内容。

三. 如何摆布选取的材料,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掌握篇章构思技巧

以上各种材料选择好以后,下一个任务,就是决定什么内容先写,什么内容后写,什么内容可以插在什么内容之内,什么内容必须写在哪个位置。将选取的材料摆布好,形成一个整体模式,这就是全文的布局构思。

第一次写作文,一般都是三年级。这个时候,学生能用一个句子,清晰而完整地表达一个意思已经很难得了,而我们的写作教学,绝大多数老师都会要求学生至少写300字,有的甚至要求写400字、500字,并且要求学生语言要生动形象。这种要求通俗的说法就是“逼鸭子上架”,这是一个孩子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

因此,我们应该采用逐步添加的方法,从几十个字写起,逐步丰富,最终写出几百字,直到学会千字文。

作文起步——最简单的构思,最简单的作文

第一次写文章,只有要写清三部分即可:

1.题目(写在第一行正中央)

2.第一自然段,介绍一下自己要写的人,告诉读者,你要写的人是谁。(这个人要符合标题要求)

3.第二自然段,告诉读者,这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只写一种品质即可。)

例如写《爷爷》,学生需要完成的人物只确定标题,明确主要人物,明确本文主题,字数不限,写明白这三个内容,正文分为两个自然段即可。

例一:

爷爷

他叫王明生,是我的邻居,我管他叫王爷爷。

王爷爷是个非常热情的人,大家都很喜欢他。

例二:

爷爷

我的爷爷是一名退休工人。

爷爷非常勤劳,他是家里的劳动模范。

第二步:加入核心事件,形成有具体内容,结构完整的文章

讲一个你写的这个人的小故事。要求:1. 这个故事能够充分证明他的确是你说的那种人。

2. 写好后,将这个小故事插入正文第一段和第二段中间。

评价标准:

1.学生写出来的故事,是主要人物亲自做的。

2.故事能够充分证明,主要人物的确是自己评价的那种人,不能“驴唇对马齿”。

3.故事讲得明白,至少六要素不缺。

4.写完的故事,按要求插入正文第一段和第三段之间。

这一步完成以后,最基本的作文模式,已经形成:

一. 文章的标题

二. 第一自然段,交代主要人物,点题,总领全文。

三. 第二自然段,记述核心事件,集中表现主题。

四. 第三自然段,画龙点睛,揭示人的品质,附属情感主题。

此时,写出的文章是这样的:

例一:

爷爷

他叫王明生,是我的邻居,我管他叫王爷爷。

去年春天的一个傍晚,我和爸爸在楼前的花园里种花,一不小心,锄头刨断了,而花才种了一半。这可怎么办呢?我和爸爸非常懊恼。这时候,在一旁帮忙的王爷爷想了想,说:

“别怕,我记得4号楼的老孙有锄头,你们不认识,我向他借!”他一边说着,一边向4号楼走去。过了一会儿,他两手空空地回来了。“怎么,人家不借?”我问,爷爷摇摇头说:“不是,他没在家,听邻居说他在后边小卖店门口打扑克,我怕你们着急,先回来打声招呼,现在我就去找他。”又过了二十分钟,王大爷终于帮我们借回了锄头。他回来的时候,累的气喘吁吁,满脸都是汗。那天种花能够顺利完成,绝对离不开我的好邻居——王爷爷。 王爷爷就是这样一个热情非常的人,大家都很喜欢他。

例二:

爷爷

我的爷爷是一名退休工人。

有一年十一放假,爸爸带领我们一家人自驾游。因为景色非常美,我们一口气游览了四个地方,回家的时候,大家都累得精疲力尽。可是,六十多岁的爷爷却精神头十足,从进屋开始,先收拾整理带回来的东西,接着把大家甩脱在门口的鞋摆放得整整齐齐,然后马不停蹄地拖地,倒垃圾,忙得比亦乐乎,似乎他一点儿也不累。“爹,你歇一会儿,那些活儿等我休息好了再干!”爸爸实在不忍心爷爷受累,站起来抢拖布。“得嘞,你们这些整天做办公室的,别看年轻,身体糟糕得很,还赶不上我这个糟老头子!”他夺回拖布,“你还是去歇着吧,今天的饭也由我来做!”那一天,所有的活儿,都被爷爷包了。

爷爷非常勤劳,他是家里的劳动模范。

第三步:添加平常经常做的事,形成点面结合的叙事模式

围绕人品,选出三件或四件主要人物经常做的事,采用略写的形式(一两句话写一件事),并列进行叙述,写成一个自然段,插在第一和第二自然段之间。这样经常做的事是——面,下面具体写的核心事件是——点,二者形成点面结合的叙事模式。

这样,文章的整体构思脉络就变成了:

一. 文章的标题

二. 第一自然段,交代主要人物,点题,总领全文。

三. 第二自然段,记录主要人物经常做的几件事,构成一个面,辅助表现主题。

四. 第三自然段,记述核心事件,形成一个核心点,集中表现主题。

五. 第四自然段,画龙点睛,揭示人的品质,附属情感主题。

按照这种构思,写出来的文章是这样的:

例一:

爷 爷

他叫王明生,是我的邻居,我管他叫王爷爷。

(1)王爷爷外号叫“及时雨”,平日里,左邻右舍谁家有了什么麻烦事,大家总会习惯性的说:找王爷爷去,让他来帮帮忙想想办法。老人家总是有求必应。(2)有时候年轻的父母,遇到单位有事,不能及时接孩子,只要跟他说一声,他肯定会乐呵呵地告诉你:没问题,有我呢!(3)如果碰到陌生人问路,那你算问对人了,他几乎能把你送到目的地。

去年春天的一个傍晚,我和爸爸在楼前的花园里种花,一不小心,锄头刨断了,而花才种了一半。这可怎么办呢?我和爸爸非常懊恼。这时候,在一旁帮忙的王爷爷想了想,说:“别怕,我记得4号楼的老孙有锄头,你们不认识,我向他借!”他一边说着,一边向4号楼走去。过了一会儿,他两手空空地回来了。“怎么,人家不借?”我问,爷爷摇摇头说:“不是,他没在家,听邻居说他在后边小卖店门口打扑克,我怕你们着急,先回来打声招呼,现在我就去找他。”又过了二十分钟,王大爷终于帮我们借回了锄头。他回来的时候,累的气喘吁吁,满脸都是汗。那天种花能够顺利完成,绝对离不开我的好邻居——王爷爷 王爷爷就是这样一个热情非常的人,大家都很喜欢他。

例二:

爷爷

我的爷爷是一名退休工人。

(1)他似乎一闲下来就会生病,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到早市买菜。(2)不管什么时候出门,总会到各个角落走一圈,将所有的垃圾全部带走。(3)窗户上的玻璃,每周清擦一次,三室两厅的屋子,始终保持着窗明几净的状态。(4)没事儿做的时候,他会拿着笤帚,将整个楼道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有一年十一放假,爸爸带领我们一家人自驾游。因为景色非常美,我们一口气游览了四个地方,回家的时候,大家都累得精疲力尽。可是,六十多岁的爷爷却精神头十足,从进屋开始,先收拾整理带回来的东西,接着把大家甩脱在门口的鞋摆放得整整齐齐,然后马不停蹄地拖地,倒垃圾,忙得比亦乐乎,似乎他一点儿也不累。“爹,你歇一会儿,那些活儿等我休息好了再干!”爸爸实在不忍心爷爷受累,站起来抢拖布。“得嘞,你们这些整天做办公室的,别看年轻,身体糟糕得很,还赶不上我这个糟老头子!”他夺回拖布,“你还是去歇着吧,今天的饭也由我来做!”那一天,所有的活儿,都被爷爷包了。

爷爷非常勤劳,他是家里的劳动模范。

第四步:添加背景条件,突出主题和人物形象

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规律:好人没好报。好人做好事,总要面对很多不利的背景条件,坏人做坏事,总有很多很多做好事的背景条件。其实,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是作者突出人物形象的需要。

在不利的背景条件下,正面人物(好人)仍坚持做好事,比正常情况下做好事,形象会更高大。同理,在众多有利于做好事的背景条件下,反面人物(坏人)仍然做坏事,比在正常条件下做坏事,形象更猥琐,更丑陋。

因此,刻画正面人物,要在他做事之前,加入影响他做好事的不利条件;刻画反面人物,要在他做坏事之前,加入有利于他做好事的背景条件。

为什么背景条件一般加在主要人物经常做的那些事之前呢?因为这个背景条件,既是经常做的那些事发生的背景条件,也是后面叙述的核心事件发生的背景条件。

这时候,整篇文章的构思,便变成了下面的形式:

一. 文章的标题

二. 第一自然段,交代主要人物,点题,总领全文。

三. 第二自然段,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突出主题。

四. 第三自然段,记录主要人物经常做的几件事,构成一个面,辅助表现主题。

五. 第四自然段,记述核心事件,形成一个核心点,集中表现主题。

六. 第五自然段,画龙点睛,揭示人的品质,附属情感主题。

按照这样的构思思路,写出来的文章是这样的:

例一:

爷 爷

他叫王明生,是我的邻居,我管他叫王爷爷。

王爷爷的家庭负担很重。王奶奶患了肌肉萎缩症,常年卧病在床。他和小儿子住在一起,小儿子属于先天智障,一闹起来就会把家里闹得天翻地覆。老人每天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不幸的亲人。

(1)王爷爷外号叫“及时雨”,平日里,左邻右舍谁家有了什么麻烦事,大家总会习惯性的说:找王爷爷去,让他来帮帮忙想想办法。老人家总是有求必应。(2)有时候年轻的父母,遇到单位有事,不能及时接孩子,只要跟他说一声,他肯定会乐呵呵地告诉你:没问题,有我呢!(3)如果碰到陌生人问路,那你算问对人了,他几乎能把你送到目的地。 去年春天的一个傍晚,我和爸爸在楼前的花园里种花,一不小心,锄头刨断了,而花才种了一半。这可怎么办呢?我和爸爸非常懊恼。这时候,在一旁帮忙的王爷爷想了想,说:“别怕,我记得4号楼的老孙有锄头,你们不认识,我向他借!”他一边说着,一边向4号楼走去。过了一会儿,他两手空空地回来了。“怎么,人家不借?”我问,爷爷摇摇头说:“不是,他没在家,听邻居说他在后边小卖店门口打扑克,我怕你们着急,先回来打声招呼,现在我就去找他。”又过了二十分钟,王大爷终于帮我们借回了锄头。他回来的时候,累的气喘吁吁,满脸都是汗。那天种花能够顺利完成,绝对离不开我的好邻居——王爷爷 王爷爷就是这样一个热情非常的人,大家都很喜欢他。

例二:

爷爷

我的爷爷是一名退休工人。

他是提前一年退休的。年轻时,爷爷非常能干,年年被评为“三八红旗手”、“市劳动模范”。长期超负荷的劳动,让他患上了腰肌劳损、腰间盘突出,劳动量一大,就会疼痛难忍。上级领导为了他的健康,照顾他,让他提前退休。谁曾想,他想不通,临退休了,还和领导吵了一架。

(1)他似乎一闲下来就会生病,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到早市买菜。(2)不管什么时候出门,总会到各个角落走一圈,将所有的垃圾全部带走。(3)窗户上的玻璃,每周清擦一次,三室两厅的屋子,始终保持着窗明几净的状态。(4)没事儿做的时候,他会拿着笤帚,将整个楼道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有一年十一放假,爸爸带领我们一家人自驾游。因为景色非常美,我们一口气游览了四

个地方,回家的时候,大家都累得精疲力尽。可是,六十多岁的爷爷却精神头十足,从进屋开始,先收拾整理带回来的东西,接着把大家甩脱在门口的鞋摆放得整整齐齐,然后马不停蹄地拖地,倒垃圾,忙得比亦乐乎,似乎他一点儿也不累。“爹,你歇一会儿,那些活儿等我休息好了再干!”爸爸实在不忍心爷爷受累,站起来抢拖布。“得嘞,你们这些整天做办公室的,别看年轻,身体糟糕得很,还赶不上我这个糟老头子!”他夺回拖布,“你还是去歇着吧,今天的饭也由我来做!”那一天,所有的活儿,都被爷爷包了。

爷爷非常勤劳,他是家里的劳动模范。

第五步:添加外貌描写,进一步增强人物形象的表现力

这里刻画人物外貌,不是为了寻找丢失的人,更不是向别人做自我介绍或介绍他人,而是从外貌描写的素材中,选取能够充分表现主题的内容,进一步表现主题。如果我们要表现主要人物是个勤劳的人,就从外貌素材中选择能够集中表现勤劳的内容来写。如果我们要表现主要人物冷漠无情,则从外貌描写的素材中,选择最能表现主要人物冷漠无情的素材来写。切忌抛开写作目的,人物长成什么样子,我们都一一描绘出来——因为所有的写作内容,都必须为主题服务,要么正面集中表现主题,要么侧面突出主题。

写作内容选取的时态,必须是常态。因为偶尔穿着运动装,不能证明他喜好运动,可能单位组织体育活动,要求必须统一着装。因为偶尔手上打了血泡,不能证明他勤劳,可能正因为他平常懒散,细皮嫩肉,所以干了一点儿活就伤筋动骨。因为偶尔外貌呈现出来的状态,可能是被迫的,也有可能是他故意装腔作势,欺骗别人的,都不能印证他就是某种人。 添加的位置,一般选择在第一段——点明主要人物之后,或者在第一段之后,第二段之前。之所以在这里添加,因为前面的内容是介绍这篇文章要写的主要人物,人物外貌也是作者要向读者介绍的内容,顺势而写,自然流畅。

这时候,文章的构思,进一步复杂,变成了下面的两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

一. 文章的标题

二. 第一自然段,交代主要人物以及人物外貌,点题,总领全文。

三. 第二自然段,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突出主题。

四. 第三自然段,记录主要人物经常做的几件事,构成一个面,辅助表现主题。

五. 第四自然段,记述核心事件,形成一个核心点,集中表现主题。

六. 第五自然段,画龙点睛,揭示人的品质,附属情感主题。

第二种形式:

一. 文章的标题

二. 第一自然段,交代主要人物,点题,总领全文。

三. 第二自然段,描绘人物外貌,辅助表现主题。

四. 第三自然段,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突出主题。

五. 第四自然段,记录主要人物经常做的几件事,构成一个面,辅助表现主题。

五. 第五自然段,记述核心事件,形成一个核心点,集中表现主题。

六. 第六自然段,画龙点睛,揭示人的品质,附属情感主题。

按照这样的构思思路,写出来的文章是这样的:

例一第一种写法:

爷 爷

他叫王明生,是我的邻居,我管他叫王爷爷。王爷爷今年七十多岁了,一张圆圆的脸,总是挂着慈祥的笑容,就连弯弯曲曲纵横成网的皱纹,也折射着和蔼而亲切的光。虽然年纪大了,但他从不穿灰色调的衣服,无论什么时候见到他,周身上下始终是鲜亮的色彩,让人的精神为之一振。

王爷爷的家庭负担很重。王奶奶患了肌肉萎缩症,常年卧病在床。他和小儿子住在一起,小儿子属于先天智障,一闹起来就会把家里闹得天翻地覆。老人每天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不幸的亲人。

(1)王爷爷外号叫“及时雨”,平日里,左邻右舍谁家有了什么麻烦事,大家总会习惯性的说:找王爷爷去,让他来帮帮忙想想办法。老人家总是有求必应。(2)有时候年轻的父母,遇到单位有事,不能及时接孩子,只要跟他说一声,他肯定会乐呵呵地告诉你:没问题,有我呢!(3)如果碰到陌生人问路,那你算问对人了,他几乎能把你送到目的地。 去年春天的一个傍晚,我和爸爸在楼前的花园里种花,一不小心,锄头刨断了,而花才种了一半。这可怎么办呢?我和爸爸非常懊恼。这时候,在一旁帮忙的王爷爷想了想,说:“别怕,我记得4号楼的老孙有锄头,你们不认识,我向他借!”他一边说着,一边向4号楼走去。过了一会儿,他两手空空地回来了。“怎么,人家不借?”我问,爷爷摇摇头说:“不是,他没在家,听邻居说他在后边小卖店门口打扑克,我怕你们着急,先回来打声招呼,现在我就去找他。”又过了二十分钟,王大爷终于帮我们借回了锄头。他回来的时候,累的气喘吁吁,满脸都是汗。那天种花能够顺利完成,绝对离不开我的好邻居——王爷爷 王爷爷就是这样一个热情非常的人,大家都很喜欢他。

例一的第二种写法:

爷 爷

他叫王明生,是我的邻居,我管他叫王爷爷。

王爷爷今年七十多岁了,一张圆圆的脸,总是挂着慈祥的笑容,就连弯弯曲曲纵横成网的皱纹,也折射着和蔼而亲切的光。虽然年纪大了,但他从不穿灰色调的衣服,无论什么时候见到他,周身上下始终是鲜亮的色彩,让人的精神为之一振。

王爷爷的家庭负担很重。王奶奶患了肌肉萎缩症,常年卧病在床。他和小儿子住在一起,小儿子属于先天智障,一闹起来就会把家里闹得天翻地覆。老人每天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不幸的亲人。

(1)王爷爷外号叫“及时雨”,平日里,左邻右舍谁家有了什么麻烦事,大家总会习惯性的说:找王爷爷去,让他来帮帮忙想想办法。老人家总是有求必应。(2)有时候年轻的父母,遇到单位有事,不能及时接孩子,只要跟他说一声,他肯定会乐呵呵地告诉你:没问题,有我呢!(3)如果碰到陌生人问路,那你算问对人了,他几乎能把你送到目的地。

去年春天的一个傍晚,我和爸爸在楼前的花园里种花,一不小心,锄头刨断了,而花才种了一半。这可怎么办呢?我和爸爸非常懊恼。这时候,在一旁帮忙的王爷爷想了想,说:“别怕,我记得4号楼的老孙有锄头,你们不认识,我向他借!”他一边说着,一边向4号楼走去。过了一会儿,他两手空空地回来了。“怎么,人家不借?”我问,爷爷摇摇头说:“不是,他没在家,听邻居说他在后边小卖店门口打扑克,我怕你们着急,先回来打声招呼,现在我就去找他。”又过了二十分钟,王大爷终于帮我们借回了锄头。他回来的时候,累的气喘吁吁,满脸都是汗。那天种花能够顺利完成,绝对离不开我的好邻居——王爷爷 王爷爷就是这样一个热情非常的人,大家都很喜欢他。

例二的第一种写法:

爷爷

我的爷爷是一名退休工人。虽然只有六十四岁,然而繁重的工作让他过早地苍老了,背驼得厉害,整个身体就像一个大写的“C ”,不知道的人会以为他已经年近八旬。他这一辈子,从没穿过时装,就是和奶奶结婚的时候,也是一身工作服。从我记事的那天起,爷爷的额头、鼻头总是挂着汗珠,身上散发着汗味,一双粗大的手,总是结着厚厚的老茧,粗糙得就像工厂里抛光用的粗砂纸。

他是提前一年退休的。年轻时,爷爷非常能干,年年被评为“三八红旗手”、“市劳动模范”。长期超负荷的劳动,让他患上了腰肌劳损、腰间盘突出,劳动量一大,就会疼痛难忍。上级领导为了他的健康,照顾他,让他提前退休。谁曾想,他想不通,临退休了,还和领导吵了一架。

(1)他似乎一闲下来就会生病,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到早市买菜。(2)不管什么时候出门,总会到各个角落走一圈,将所有的垃圾全部带走。(3)窗户上的玻璃,每周清擦一次,三室两厅的屋子,始终保持着窗明几净的状态。(4)没事儿做的时候,他会拿着笤帚,将整个楼道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有一年十一放假,爸爸带领我们一家人自驾游。因为景色非常美,我们一口气游览了四个地方,回家的时候,大家都累得精疲力尽。可是,六十多岁的爷爷却精神头十足,从进屋开始,先收拾整理带回来的东西,接着把大家甩脱在门口的鞋摆放得整整齐齐,然后马不停蹄地拖地,倒垃圾,忙得比亦乐乎,似乎他一点儿也不累。“爹,你歇一会儿,那些活儿等我休息好了再干!”爸爸实在不忍心爷爷受累,站起来抢拖布。“得嘞,你们这些整天做办公室的,别看年轻,身体糟糕得很,还赶不上我这个糟老头子!”他夺回拖布,“你还是去歇着吧,今天的饭也由我来做!”那一天,所有的活儿,都被爷爷包了。

爷爷非常勤劳,他是家里的劳动模范。

例二的第二种写法:

爷爷

我的爷爷是一名退休工人。

虽然只有六十四岁,然而繁重的工作让他过早地苍老了,背驼得厉害,整个身体就像一个大写的“C ”,不知道的人会以为他已经年近八旬。他这一辈子,从没穿过时装,就是和

奶奶结婚的时候,也是一身工作服。从我记事的那天起,爷爷的额头、鼻头总是挂着汗珠,身上散发着汗味,一双粗大的手,总是结着厚厚的老茧,粗糙得就像工厂里抛光用的粗砂纸。 他是提前一年退休的。年轻时,爷爷非常能干,年年被评为“三八红旗手”、“市劳动模范”。长期超负荷的劳动,让他患上了腰肌劳损、腰间盘突出,劳动量一大,就会疼痛难忍。上级领导为了他的健康,照顾他,让他提前退休。谁曾想,他想不通,临退休了,还和领导吵了一架。

(1)他似乎一闲下来就会生病,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到早市买菜。(2)不管什么时候出门,总会到各个角落走一圈,将所有的垃圾全部带走。(3)窗户上的玻璃,每周清擦一次,三室两厅的屋子,始终保持着窗明几净的状态。(4)没事儿做的时候,他会拿着笤帚,将整个楼道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有一年十一放假,爸爸带领我们一家人自驾游。因为景色非常美,我们一口气游览了四个地方,回家的时候,大家都累得精疲力尽。可是,六十多岁的爷爷却精神头十足,从进屋开始,先收拾整理带回来的东西,接着把大家甩脱在门口的鞋摆放得整整齐齐,然后马不停蹄地拖地,倒垃圾,忙得比亦乐乎,似乎他一点儿也不累。“爹,你歇一会儿,那些活儿等我休息好了再干!”爸爸实在不忍心爷爷受累,站起来抢拖布。“得嘞,你们这些整天做办公室的,别看年轻,身体糟糕得很,还赶不上我这个糟老头子!”他夺回拖布,“你还是去歇着吧,今天的饭也由我来做!”那一天,所有的活儿,都被爷爷包了。

爷爷非常勤劳,他是家里的劳动模范。

第六步:在文章结尾段,添加主要人物带来的影响,升华主题

评价一个人存在的价值,目光只停留在人物本身的行为上,停留在具体行为表现出来的高尚人品上,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人真正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他对周围的人、对单位和集体、对国家和人类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上。在文章结尾,以总结的形式,只告诉读者,文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画龙点睛揭示主题。如果再继续刻画主要人物以及他的行为带来的影响,就是对主题的升华——它将主要人物存在的价值,由自身拓展到对社会的影响,这是人品文写作必须学会的一种技能。

写主要人物带来的影响,写之前要安排好顺序。这些内容一般按照先小后大的顺序:对个人——对家庭——对周围人——对集体——对国家——对人类。写作时不必面面俱到,但一般要按照这样的顺序,写出三个层次。

添加了这部分内容,整篇文章的构思脉络就变成以下形式:

一. 文章的标题

二. 第一自然段,交代主要人物以及人物外貌,点题,总领全文。

三. 第二自然段,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突出主题。

四. 第三自然段,记录主要人物经常做的几件事,构成一个面,辅助表现主题。

五. 第四自然段,记述核心事件,形成一个核心点,集中表现主题。

六. 第五自然段,画龙点睛,揭示人的品质,接着刻画人物带来的影响,升华主题。 按照这种方法构思,写出来的文章如下:

例一:

爷 爷

他叫王明生,是我的邻居,我管他叫王爷爷。

王爷爷今年七十多岁了,一张圆圆的脸,总是挂着慈祥的笑容,就连弯弯曲曲纵横成网的皱纹,也折射着和蔼而亲切的光。虽然年纪大了,但他从不穿灰色调的衣服,无论什么时候见到他,周身上下始终是鲜亮的色彩,让人的精神为之一振。

王爷爷的家庭负担很重。王奶奶患了肌肉萎缩症,常年卧病在床。他和小儿子住在一起,小儿子属于先天智障,一闹起来就会把家里闹得天翻地覆。老人每天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不幸的亲人。

(1)王爷爷外号叫“及时雨”,平日里,左邻右舍谁家有了什么麻烦事,大家总会习惯性的说:找王爷爷去,让他来帮帮忙想想办法。老人家总是有求必应。(2)有时候年轻的父母,遇到单位有事,不能及时接孩子,只要跟他说一声,他肯定会乐呵呵地告诉你:没问题,有我呢!(3)如果碰到陌生人问路,那你算问对人了,他几乎能把你送到目的地。 去年春天的一个傍晚,我和爸爸在楼前的花园里种花,一不小心,锄头刨断了,而花才种了一半。这可怎么办呢?我和爸爸非常懊恼。这时候,在一旁帮忙的王爷爷想了想,说:“别怕,我记得4号楼的老孙有锄头,你们不认识,我向他借!”他一边说着,一边向4号楼走去。过了一会儿,他两手空空地回来了。“怎么,人家不借?”我问,爷爷摇摇头说:“不是,他没在家,听邻居说他在后边小卖店门口打扑克,我怕你们着急,先回来打声招呼,现在我就去找他。”又过了二十分钟,王大爷终于帮我们借回了锄头。他回来的时候,累的气喘吁吁,满脸都是汗。那天种花能够顺利完成,绝对离不开我的好邻居——王爷爷

王爷爷就是这样一个热情非常的人。因为有了他,家庭多了一份和谐温馨,因为有了他,整个小区多了无限的人情味,多了一份解决难题的坚强依靠,同样因为有了他,这个小区的人,都渐渐地变成了热情的人。

例二:

爷爷

我的爷爷是一名退休工人。

虽然只有六十四岁,然而繁重的工作让他过早地苍老了,背驼得厉害,整个身体就像一个大写的“C ”,不知道的人会以为他已经年近八旬。他这一辈子,从没穿过时装,就是和奶奶结婚的时候,也是一身工作服。从我记事的那天起,爷爷的额头、鼻头总是挂着汗珠,身上散发着汗味,一双粗大的手,总是结着厚厚的老茧,粗糙得就像工厂里抛光用的粗砂纸。 他是提前一年退休的。年轻时,爷爷非常能干,年年被评为“三八红旗手”、“市劳动模范”。长期超负荷的劳动,让他患上了腰肌劳损、腰间盘突出,劳动量一大,就会疼痛难忍。上级领导为了他的健康,照顾他,让他提前退休。谁曾想,他想不通,临退休了,还和领导吵了一架。

(1)他似乎一闲下来就会生病,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到早市买菜。(2)不管什么时候出门,总会到各个角落走一圈,将所有的垃圾全部带走。(3)窗户上的玻璃,每周清擦一次,三室两厅的屋子,始终保持着窗明几净的状态。(4)没事儿做的时候,他会拿着笤帚,将整个楼道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有一年十一放假,爸爸带领我们一家人自驾游。因为景色非常美,我们一口气游览了四个地方,回家的时候,大家都累得精疲力尽。可是,六十多岁的爷爷却精神头十足,从进屋开始,先收拾整理带回来的东西,接着把大家甩脱在门口的鞋摆放得整整齐齐,然后马不停蹄地拖地,倒垃圾,忙得比亦乐乎,似乎他一点儿也不累。“爹,你歇一会儿,那些活儿等我休息好了再干!”爸爸实在不忍心爷爷受累,站起来抢拖布。“得嘞,你们这些整天做办公室的,别看年轻,身体糟糕得很,还赶不上我这个糟老头子!”他夺回拖布,“你还是去歇着吧,今天的饭也由我来做!”那一天,所有的活儿,都被爷爷包了。

爷爷非常勤劳,他是家里的劳动模范。他的勤劳,带给家庭的,是一份温馨和舒适;带给集体的,是一份努力工作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带给更多人的,是一种习惯和认识,让大家都懂的勤劳的意义,并在忘我的奋斗中,让家庭富裕、集体繁荣、国家富强。

千字文,写到这,基本就学会了,如果写复杂的记叙文,还需要继续添加。建议初中学生,学到这里,不要轻易继续深入学习,而要加强训练,把以上技巧在不断的写作实践中驾轻就熟,将写作基础打牢,然后再继续向前推进。基础不牢而好高骛远,等同于建设空中楼阁。到这个阶段,每个初学者,至少应该练笔30到50篇,保证基本技能运用自如。

如何写人

记叙文,从写作内容上划分,可分为四类: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小学、初中的写作教学以记叙文为主,而记叙文写作,又以写人、记事为主。换句话说,高中以前,学会了写人,学会了记事,我们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考试。

那么,如何写人呢?

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要写人

因为饥饿难耐,所以我们要按时吃饭;因为冷热难忍,所以我们要随着时令天气的变化增减衣衫,因为出入不便,所以我们要不辞艰辛开山修路...... 人的任何行为,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且步步紧紧地围绕着这个目的展开行动,绝不做“无用功”。正因为如此,要想学会写人,首先要弄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写人——写人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一. 为了寻人

老人走失了,孩子走丢了,女子被拐卖了,怎么找回来?常规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到公安局去报案,由公安机关帮助寻找。二是借助各种媒介,发布寻人启事,让大家帮助寻找。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离不开写人——详细描述丢失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 为了交往沟通合作

人的一生是个漫长而复杂的变化过程,因为升学、搬迁、工作变换、升职、业务拓展,每个人都会不断地变换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当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遇到一群陌生的人,如何迅速密切关系,展开学习、交流、合作呢?首先要学会自我介绍。带着新朋友第一次进老朋友圈,要把新朋友介绍给老朋友,这样才能不断扩大交流圈儿,结识更多的朋友。无论是介绍自己,还是介绍他人,都离不开写人:告诉别人,自己或者他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 为了教化社会

有人说过一句非常深刻的话:这个世界上最坏的人,也希望生活在好人中间。然而这个世界总有坏人、总有时而好时而坏的人。为了让好人越来越多,人们根据人的心理特点,总结了两种有效方法:一是正面引导,就是写文章,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多种媒体,介绍优秀人物,宣传他们的事迹,赞美他们的行为和品质,让更多的人学习他们的言行,让好人保持并变得更好,让坏人和时好时坏的人,逐步转化为好人。二是打击压制,就是写文章,曝光坏人的劣迹劣行,揭露他们的丑恶行径和卑劣品质,警示他们不要胡作非为,呼唤正义的人们勇敢地站出来同他们做坚决的斗争,营造“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社会环境,迫使他们不敢做坏事,让这个世界的坏人越来越少,这就是写人文章的教化社会功能。

四. 为了表达情感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得到别人的关心、爱护、帮助、鼓励、支持,在灾难和不幸降临时,我们常常得到他人的救助、同情、恩惠,我们要懂得感恩,记住这些人,记住这些人为我们做的事,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当我们受到别人的算计侵犯,身心、利益、名誉、生命被无情地伤害时,我们要嫉恶如仇,记住这些人,记住这些人的劣迹和恶行,表达我们的憎恶之情。当我们的亲人、朋友、战友离世的时候,我们会不断回忆他们一生所做的那些好事,特别是对自己关爱有加、成长有利的事,表达我们的怀念之情。当我们的亲朋好友父母兄妹尊长,因为学习工作需要,不得不到远方去的时候,我们会忆起与他们朝夕相处的美好时光,为担忧他们身在异乡的衣食住行,表达我们的思念、牵挂之情。总之,写这些人,写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在这些人身上的小事,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表达某种深切的情感。

五. 为了学会做人做事

《旧唐书. 魏征传》中有这样一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所谓“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就是记录研究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经历,总结经验教训,从中汲取做人做事的道理,懂得自己该怎样做人,怎样做事。生活就像一部厚厚的书,人只要活着,每天都会有很多事在自己身上发生,无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还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不论成败、优劣,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记录这些事件,总结事件中蕴含的事理,会让我们变得聪明智慧。一言以蔽之,就是从自己或别人的人生经历中,揭示人生哲理,作为自己的行为借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最终学会正确做人,正确做事。这样的文章,既可以总结自己的得失,又可以启迪他人。

六. 为了彰显高雅的情趣爱好

人人都在追求幸福快乐,什么是幸福呢?一句话,就是在不触及别人利益的前提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写人的文章,有时候记录自己或别人独特的言行,就是为了告诉读者,笔下人物有着怎样的情趣、爱好和追求,彰显这些人的幸福观,让别人了解他们,支持他们,帮助他们,从而过上幸福的生活。

七. 为了揭示社会问题

在特定的历史时段,生活期间的人,行为必然受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军事的影响,形成一个时代独有的共性特征。这些时代特征不是来自遗传,而是社会的烙印。这些烙印折射着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写人的小说,作者就是通过记录特定历史背景下,主人公独特的行为、经历与命运,告诉读者,这个人是一个怎样的人,最终让读者从这个人身上,看到当时的社会存在哪些问题。

比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作者刻画他长衫破了,依然穿着,且从来不洗;给别人抄书,害怕吃苦偷着把书卖了买酒喝,满嘴之乎者也,让人不懂等等,就是为了告诉读者,孔乙己是一个好吃懒做、深信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穷困潦倒、迂腐不堪的落榜读书人,孔乙己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人呢?最主要的症结是当时的教育制度出了问题,科举制度出了问题,否则孔乙己绝不会变成这样一个人。小说里写人,终极目的,都是为了揭示当时的社会问题。

略写的技巧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内容是文章的肉体。写作的过程,就是选取最恰当的原材料制作肉体,承载灵魂,并让灵魂透过肉体,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因此写作之前,必须首先确定主题,然后根据主题,选取最佳表现素材,竭尽全力地表现主题。(目前学生写作最大的问题就是:文章都写完了,还不知道自己的主题是什么。)

着眼整体——事件的略写

较为复杂的记叙文,一般要写几件事。相对既定主题而言,这些事件的表现力不同。能充分表现主题的事件,要详写;表现力较差的,要略写。(没有表现力的,当然不写。) 表现力较差的事件,如果详写,就会喧宾夺主,主次不分,冲淡主题。因此,我们要学会略写事件的技巧。这类事件如何略写呢?

一. 概括叙事

所谓概括叙事,就是用一句话叙述一件事。叙事过程中只需要交代清楚三个要素:1. 事件是“谁”干的;2. 具体干了什么;3. 时态是什么。(时态就是这件事是什么时候干的,是经常干,还是偶尔干,是要干、正在干,还是干过了。)

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背景、目的、结果等不做要求,可根据需要可适当添加。 例如:

1.弟弟经常撒谎。(谁?弟弟;具体做什么?撒谎,时态? 经常)

2.语文老师正在上课。(谁?老师;具体做什么?上课;时态?正在)

3.妈妈走了。(谁?妈妈;具体做什么?走,或者离开;时态?了)

有时候,可根据需要,略作添加。添加的目的通常有三个:一. 为了语感通顺,表达流畅;

二. 为下文记述的其他内容做铺垫,让读者觉得情节发展自然合理。三. 呈现人物的个性特点,突出主题。

例如:

1.在家,弟弟经常撒谎。(添加地点。)

2.为了避免爸爸妈妈伤心,弟弟经常撒谎。(添加目的)

3.天冷的时候,他就躲在大桥下面或山洞中御寒。(添加了时间——天冷的时候;添加了原因——天冷;添加了地点——躲在大桥下或山洞中。时态隐含在时间里)

运用概括叙事法,可以连续略写几件事。

例如:

(1)爷爷每天天不亮就起床,(2)晚上不到十一点绝不休息。(3)有时候得了小病,躺在床上,也会找些适合的活计,他的手从不闲着。

这段文字,作者为了表现爷爷勤劳的品质,连续略写了三件小事。

【连续略写几件事要注意的问题】

1.要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安排好写作顺序。

2.几件事是同一人所为,要避免主语重复:该省略的,省略;该用代词代替的,用代词代替。

二. 概述叙事

所谓概述叙事,就是将构成事件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从具体事件中提出来,作为写作内容,选择切当的语序,流畅表达出来。

(一)六要素的常规排列规律

1.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例如:

五百多年前的一个冬天。遥远的中南山。一个衣衫单薄的樵夫,为了多卖几个钱,赶着牛车,拉着满满的一车炭,顶着鹅毛大雪,到城里去卖。没想到,刚到集市不久,就被宫廷爪牙抢走了。

随着人物行为的变化,小时间和小地点,会不断地变化,这里排在前面的时间和地点,是指事件发生的大时间、大地点。

为了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主题更突出,可以在叙述六要素的过程中适当添加修饰语。

2.时间——人物——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例如:

五百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一个衣衫单薄的樵夫,在遥远的中年山中靠打柴烧炭为生。为了多卖几个钱,一天早晨,天刚蒙蒙亮,他就赶着牛车,拉着满满的一车炭,顶着鹅毛大雪,到城里去卖。没想到,刚到集市不久,就被几个凶残的宫廷爪牙抢走了。

3.时间——起因——人物——地点——经过——结果

例如:

五百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为了多卖几个钱,解决棉衣和整个冬天的食物,一个衣衫褴褛靠打柴为生的老樵夫,离开了终南山。他驾着牛车,拉着满满的一车炭,向城市走去。刚到市场,所有的炭就被几个凶残宫廷爪牙抢走了。

4.时间——人物——起因——地点——经过——结果

五百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一个衣衫褴褛靠打柴为生的老樵夫,为了多卖几个钱,解决棉衣和整个冬天的食物,天刚蒙蒙亮就悄悄地离开了终南山。他驾着牛车,拉着满满的一车炭,向城市走去。刚到市场不久,所有的炭就被几个凶残的宫廷爪牙抢走了。

【通常排列规律】时间在最前面,经过和结果在最后,地点、人物、起因紧接在时间之后,它们三者的顺序可以随意颠倒。

(二)六要素的特殊排列顺序

1.地点——时间——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例如:

遥远的终南山,一个大雪纷飞的严冬。靠打柴烧炭为生的卖炭翁,为了多卖几个钱,天不亮就赶着牛车出门了。他拉着满满的一车炭,顶着鹅毛大雪,翻山越岭,走了三四个小时才来到集市。然而谁成想,刚刚到达南门外,几个凶残的宫廷爪牙便将他的炭抢走了。

2.将地点和时间融于环境之中,同时交代

茫茫大雪,一夜之间笼罩了整个中南山。一个衣衫褴褛靠打柴为生的老樵夫,为了多卖几个钱,解决棉衣和整个冬天的食物,天刚蒙蒙亮就悄悄地离开了家门。他驾着牛车,拉着满满的一车炭,向城市走去。刚到市场不久,所有的炭就被几个凶残的宫廷爪牙抢走了。

着眼局部——故事情节的略写

能够集中表现主题的事件,要详写。但详写的事件,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这些故事情节在主题表达上的作用依旧不同:有的能够充分表现主题;有的表现能力较差;有的无法表现主题。这些情节都要详写吗?显然不是!

我们坚持的原则依旧是:能充分表现主题的,详写;不能充分表现主题的,略写;不能表现主题的,不写。

那么,这些不能充分表现主题的故事情节,又怎样略写呢?

(一)概述情节经过

所谓概述情节经过,就是概括叙述主要人物,在次要故事情节中,先后做了些什么(粗线条交代即可)。

例如:《特级教师》中,作者写老师主要授课过程(用紫色文字标注):

上课的铃声响了,所有听课的老师鱼贯而入,整个教室的前后左右,甚至连过道都坐满了人。特级教师微笑着走进教室,和蔼地巡视了一周。粉笔,乱七八糟的散落在讲台上,刺痛了听课者的眼睛,洁白的粉笔灰,铺满了整个儿讲桌,考验着这位年轻教师的意志力,大家的心底甚至已经做好了一场疾风暴雨来临的准备。

然而,一切的担忧瞬间止于这位年轻老师的平静和坦然。

她走上讲台,三下两下,便让那些桀骜不驯的粉笔,在粉笔盒中形成了整齐的仪仗队,整整齐齐,就像魔术师手中的道具,刹那间便在大家的注视下,变成另一种震惊。随即,老师快步走下讲台,转过身,面对着黑白,背对着同学,轻轻吹去了那一层极具挑战意味的文笔灰。片刻的鸦雀无声过后,整个教室,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所有的老师,加上那些顽皮的学生,用掌声的分贝数,为老师无声的开场,打了最高分。

接下来,她细致地讲解了一道例题,给了大家三种解题方法,随后出了五道习题,让大家做。

离下课还有2分钟,她轻轻地敲了敲桌子:学习知识,需要课堂的学习理解,更需要可后的反刍研究和体验,仅靠课堂这几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请做出来的同学扬一扬眉毛,暂时没做出来的同学笑一笑。”

.........

整整一堂课,作者只写了老师进教室开课和临下课2分钟这两个故事情节。更多的上课过程作者只做了粗线条的概述。

【概述故事情节注意事项】

1.概括过程要粗线条,语言简洁流畅。

2.要根据时间的先后,依次概述略写的过程,顺序不能颠倒。

(二)时间、情境转移法

所谓时间、情境转移法,就是一个详写情节生动描写过后,直接通过时间的切换,变换另一个时间点,描绘另一个场景,地点可换可不换。

例如:

“你一天就知道玩电脑,一让你学习,小嘴儿就噘得老高,还叭叭叭地讲一大堆歪理,等你爸爸回来了,看他不收拾你!”妈妈用食指使劲儿地按了按我的额头,长叹一声,无奈地摇着头离开了我的书房。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子,落在古铜色的电脑桌上,静静地流淌。打开的电脑,在我的眼前呈现着一个与往昔截然不同的世界,让我这个喜欢猎奇的人,流连忘返。

下午五点半,忙了一天的爸爸,走进了家门,........

在这一部分描写过程中,一二段描绘了妈妈指责我的情节。后面通过时间场景转换——直接转换到爸爸回家的场景,中间这个过程便被略写了。

(三)空间、情境转移法

所谓空间情境转移法,就是前一段写甲地的情境,末尾一句让主要人物奔向乙地,下一段开头直接刻画乙地的环境。略写中间“路上的过程”。

例如:

闹钟,突然打碎了酣梦的宁静。我匆匆起床,刷牙,洗脸,吃饭,早晨的时光,快得就像离弦的箭,尽管我们足够紧张,还是一不留神就被它远远地抛在后面。(写家里的情境)一切收拾停当,我已没有时间再听完母亲絮絮叨叨的叮咛,骑着自行车便飞快地向学校奔去。(主要人物奔向另一个地点——学校)

高大的教学楼,宛如一位和蔼的老者,满脸慈祥地屹立在金色的阳光里。塑胶操场清新、宁静而庄严。(写学校的场景).......

第一段:写家里的场景(甲地),末尾写“我”(主要人物)去学校(乙地)。

第二段:开头写学校的场景(乙地),接着再写主要人物在乙地的行为。

这样,主要人物由甲地到乙地的经过,就略写了。

(四)情节省略、总结法

所谓情节省略总结法,就是写完最后一个需要详写的情节过后,加上侧面描写,然后换一个自然段,从整个事件的角度进行总结,陈述这件事过去的时间(带给我的感受,带给我的影响等等)将最后一个详写过后一直到事件结束这一部分的所有情节,全部略去。 例如:

.......

下午两点四十分,大家兴高采烈地走进了碰碰车游艺宫,精彩的碰撞开始了。胖子张磊率先成为大家的攻击对象。王军、于俊、丁月鹏、李晓冉已进场就来了个花开四瓣,驾驶碰碰车奔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旋即调转车头,将笨拙的张磊围在中间,“撞!”随着丁月鹏的一声令下,四辆碰碰车开足马力,向中间冲去,小胖一看大势不妙,赶紧夺路而逃,然而为时

就是人物做了些什么事。

三. 人物行为细节

就是人物在从事某种细节时,具体做了什么动作,说了那些话,呈现出怎样的神情、状态,心理具体是怎样的。

四. 人物活动的背景和前提条件

大的背景条件,包括国际、国内或某个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为生、体育、军事等等,都实行着怎样的制度,推行着哪些活动,禁止哪些行为等等。小的背景包括影响人物行为的经济基础、家庭出身、人际关系、人物身份地位、人的自然状况、行为能力、知识水平等等。

五. 人物活动的大环境和小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六. 周围人、物对主要人物行为的制约影响以及做出的相应反应

人,生活在人群中,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然受周围人的影响。有些事,本来想做,受周围人的影响和制约,不做了,有些事,本来不该做,受周围人物的影响,做了。同时,我们的行为又对他人产生影响,周围人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比如,一个出租司机,捡了巨款,还给失主,听到这件事的人,做出的反应各不相同,有的人拍手称赞;有的人保持缄默;有的人觉得可惜;有的人站出来吐槽:沽名钓誉,哗众取宠,炒作,故作清高........

【疑问】人物的性格、爱好、精神品质、灵魂特征,这些不可以写吗?显然可以,但这些内容,通过刻画以上六类内容完全可以淋漓尽致地具体表现出来,因此不在这里单列。

第三要明确:写人的文章一般用什么做题目

古语云:好题一半文。那么,写人的文章一般用什么做题目呢?

一. 以主要人物为题目

以主要人物为题目,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 单独以人物为题目。人物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可以是确定的某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是不确定的一类人。例如:A. 我;B. 邻居;C. 同桌;D. 赵尚志;E. 爷爷;F. 外公;G. 姐姐和弟弟;H. 老李一家人。I. 公务员;G. 农民。

第二种. 以“修饰语+人物”为题目。修饰语,或者是数量,或者是隶属关系,或者行为特点、或者性格特点、或者精神品质特点、或者情感特点、或者情趣爱好特点、或者外貌特点等。修饰语可以是上面这些方面其中一个,也可以是几个组合在一起。人物可以是身份、地位、姓名、称号、绰号等。 例如:A. 一个小八路;B. 我的爸爸;C. 大肚爸爸;D. 傻爷爷;E. 多愁善感的姐姐;F. 宽容的姑姑;G. 口无遮拦的纪律委员;H. 我的小虚荣妹妹。

二. 以喻体或象征体做题目

作者在写作时,把文中主要人物作为本体,根据文章内容设喻,或者运用象征,以喻体作题目,或者以象征体做题目,让标题更具艺术性和表现力。例如:A. 落红(写母亲、写老师);B. 香山红叶(写老向导);C. 烛光;D. 春蚕;E. 落叶;F 夕阳;G. 小草;H. 春雨等等。

三. 以人物之间的核心情感为题目

这种情感,可以是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情感;也可以是笔下人物对作者的情感;还可以是笔下人物之间的情感。例如:A. 思念;B. 抹不去的恨;C. 悔恨;D. 遗憾;E. 愧;F. 永恒的怀念;G. 牵挂等等。

四. 以主要人物的情趣爱好为题目

文中可写别人,也也可以写自己,只要以表现人物的情趣爱好为主题,就可以用人物的情趣、爱好、追求,或者体现这些情趣爱好的内容为标题。例如:A. 钓趣;B. 花迷;C. 自然的依恋;D. 窗花恋;E. 书痴;F. 心在山水间;G. 魂系彩蝶;H. 流连大青山等等。

五. 以主要人物的性格、精神、品质为标题

写人,离不开写这个人的行为,写行为就能集中呈现人物的性格、精神和品质,主要人物的核心精神品质就可以作为文章的标题。例如:A. 无私的奉献;B. 身边的宽容;C. 自立与自强;D. 韧;E. 憨厚;F. 另一种倔强;G. 刻骨铭心的敬老等等。

六. 以笔下人物给我们的人生启迪为标题

主要人物的一言一行,总会带给我们深刻的人生启迪,文中主要人物的行为蕴含的深刻哲理,也可以作为写人文章的标题。例如:A. 爱,就是做好让别人感受温暖的小事;B. 诚信,奠定良性人际关系的基石;C.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D. 己之不欲勿施人;E. 付出等于收获;F. 得来自与失;G. 意识决定命运等等。

第四要明确:命题作文有哪些禁区

命题作文,就是命题人,明确了作文的标题,考生必须把它作为自己文章的标题,不得做任何改动的考试形式。命题作文分为两种:一种是全命题,一种是半命题。全命题,就是标题当中每一个字都明确而具体地确定下来。例如:《阳光》、《我的同桌》、《抬头,才能看得更远》等等。半命题,就是标题局部被确定下来,其中空白的部分内容,作者可以自由选择。例如:《我最 的人》、《 让我懂得了生命的价值 》。

一. 最显而易见的禁区,命题不得更改一字

无论是全命题作文,还是半命题作文,标题已经确定的内容,不得更改一字。例如:《妈妈》,既不能变成《母亲》,也不能变成《我的妈妈》,更不能变成《爸爸》。又如:《一堂最难忘的 课》,题目中可自主决定的,只有填空部分,其他部分“一堂”、“最难忘的”和“课”不得做任何改动,词序也不允许做任何改变。

二. 命题限定主要人物的,必须把他(她)作为主要人物来写

有时候,命题本身已经非常明确地限定——文章的主要人物,那么我们必须无条件地以这个人物为核心,围绕这个核心人物展开故事情节,决不允许改变主要人物,更不许喧宾夺主。例如《我的班主任》,无论写什么事件,都必须是我的班主任做的事,写学科教师不行,写同学不行,写父母更不行。

【注意事项】标题限定的主要人物,范围既不能完全改变,也不能人为地缩小或扩大范围。例如《一代名将粟裕》,文章就是写名将粟裕的,写作对象具有唯一性。再如《我的邻居》,写作对象只限定了人物范围,没有设定为具体人物,到底写哪个邻居,作者可以自己确定,但不能扩大范围写别人的邻居、写同乡。又如《妈妈》,标题限定的是人物的范围—

—只要是妈妈即可,既包括自己的妈妈,也包括别人的妈妈,既包括生养自己的亲妈,又包括干妈、养母、继母,还包括不是妈妈,像妈妈、超越妈妈的对象——比如,党啊,我亲爱的妈妈。不能人为的缩小题目限定的范围,将主要人物人为地缩小为我的妈妈,且是生我养我的亲妈。

三. 标题中的修饰语,不能忽视

标题中的修饰语,主要起限制作用。丢掉或淡化了任何一个修饰语,都会人为地扩大写作内容的范围。例如《我的“大嘴”爸爸》中心语是爸爸,修饰语有两个:一个是“我的”;一个是“大嘴”。第一个修饰语限定了写作对象的范围——写其他人的爸爸不行,只能写自己的爸爸;第二个修饰语限定的是全文写作内容的范围:文章选取的所有事件,都必须体现爸爸“大嘴”这一突出特征,凡是不能凸显爸爸“大嘴”——说话不经过思考,想说啥张嘴就说,过于随便,则说明选取的事件超出了题目要求。忽视了修饰语,很多不该选入文章的内容就会浑水摸鱼,进入文章,滥竽充数,写出来的文章就会“跑题”。

四. 限定了主题的标题,作者不得另起炉灶

文章标题中,如果有体现情感、哲理、精神品质、情趣爱好的词或短语,就是限定了文章主题的标题,这样的标题,限定了什么内容,全文必须以这个内容为主题,否则也属于“跑题”之作。

例如:《永恒的思念》,标题中有表示情感的词——思念,因此,不管全文写什么内容,主题必须表达思念之情。《诚信是立身之本》,标题本身是一个哲理,因此,这篇文章无论写什么内容,都必须以这个哲理为主题。《勇敢的扎西人》,题目中的“勇敢”,是一种精神品质,文章无论写什么内容,都必须表现勇敢这一主题。《我的“鱼痴”哥哥》,标题中的“鱼痴”是体现人物情趣爱好的词语,因此,无论写什么内容,都必须表现哥哥喜欢吃鱼,或者喜欢养鱼,或者喜欢钓鱼这一主题。

五. 借物喻人的标题,不能开头结尾一喻了之

以《春雨》为例,如果不做限制,这个题目既可以写成写景文章,也可以写成写人的文章。如果是写人的文章,必定运用一种写法:借物喻人,就是借助“春雨”这个有形形象,来喻我们要写的那个主要人物,将笔下人物的形象具体化。有很多作者采用这种写法:开头——直白地将要写的人物比作春雨;主体部分——叙述一件和春雨没有任何关系的事件;结尾——再把主要人物拿出来,二次比作春雨,并揭示人物品质。这就是我们说的——开头结尾一喻了之。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中间的事件,好像强塞在开头结尾之间的“填充物”,事件中的人与春雨本没有任何联系,却被作者硬生生地捆绑在一起,成为“捆绑夫妻”。 这种文章的构思应该是这样的:

1.春雨,是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事件应该在春雨中展开。

2.在叙事过程中,必须刻画春雨的状态和行为,并且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必须与人物的行为、状态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高度一致,充分体现人与物虽然“形不似”,但“神异常相似”,使物与人紧密联系起来,提供借物喻人的必备条件。

3.体现人与物本质相似之处的部分都要详写——物的行为和状态要详写,人的行为和状态也要详写,而且写作内容具有对应性——写人的行为表现默默奉献,同时也必须写物的行为状态表现默默奉献,写人的行为表现任劳任怨,同时必须对应描绘物的行为状态表现它的

任劳任怨。一一对应地写,才能突出物与人的相似性,凸显文章的主题。

六. 寻人启事和自我介绍是应用文,不是传统意义上写人的记叙文

(一)寻人启事,主要要写以下内容:

1.谁,因为什么原因,在什么时候,从哪里走失。

2.人物的整体状况介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着装。

3.人物局部与众不同的特征:比如右腿有残疾,左眼患白内障等等。

4.联系方式和酬谢等。

(二)自我介绍主要介绍以下内容:

1.自然情况:姓名、年龄、住址、单位、职业(身份);

2.自己有哪些爱好;

3.自己有哪些特长;

4.自己取得过哪些成绩等等。

千万不要把写人的记叙文,写成寻人启事或者人物介绍式的应用文。

第五要确定:文章具体写什么人

写人的文章,构思的起点,就是确定主要人物。大千世界,人物千姿百态,哪个人物都可以进入我们的笔下,成为故事的主角,如何选择这个核心人物呢?

一. 命题作文主要人物的确定

(一)命题已定主要人物,且人物非常具体,我们没有选择权利

例如:1. 《伟大的总理周恩来》、2《蔡锷将军》、3. 《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4. 《我的母亲田晓晓》、5. 《新中国第一任外交部长》。这些标题,不仅限定了文章的种类——写人的文章,同时也限定了必须写谁:第一篇必须写周恩来,第二篇必须写蔡锷,第三篇必须写焦裕禄,第四篇必须写田晓晓,第五篇虽然没有点出人物是谁,但新中国的第一任外交部长,只有陈毅一个人,必须写陈毅。这样的标题,我们没有选择的权利,文章的题目已经限定,我们不得做任何改动。

【注意事项】有的命题是写群像的,换句话说,就是核心人物不是一个人,要写多个人,选一个人作为主要人物就错了。例如《瞧,我这一家子》,家庭中每个人都是主要人物。

(二)命题确定人物范围,但没有确定必须写哪个人,我们必须在限定的范围内选择 例如:1. 《母亲》、2《我的班主任》、3. 《一个难忘的陌生人》、4 《虚伪人生》,这些题目已经确定了主要人物的选取范围,但具体是谁,没有确定,这样的题目我们必须根据标题限定的范围作出选择。标题限定范围,由中心语和修饰语双向限定。

第一个命题《母亲》,没有修饰语,只有中心语,中心语限定的范围是,只要写母亲即可,既可写自己的母亲,也可写别人的母亲。 再具体一点儿说,既可以写自己或别人的生母、养母、继母、干妈,也可以写不是母亲胜似母亲的对象(比如,祖国母亲、黄河母亲、大地母亲、像母亲的老师、甚至是像母亲的某个男人都可以。)

第二个命题《我的班主任》,中心语是“班主任”,修饰语是“我的”。“班主任”限定的范围是文中的主要人物必须是班主任,其他人(任课老师、校长、同学等)都不能成为


相关作文

  • 朝晖文学社工作计划文档 (5)作文2300字
  • 朝晖文学社工作计划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准绳,大力开展阅读.欣赏.读诗.写诗实践活动.进一步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为了积累同学们的写作素材,提高同学们的写作水平,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创造 ...

  • 如何写好作文作文2100字
  • 如何写好作文? 1.好的文章源于生活,写你的所见.所闻:写你的亲身体会:写出你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才会生动感人. 2.写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之事.但面对当今的应试教育,你不妨学会一些技巧.比如,平时多背一些好的段落.好的开头及结尾.以备考试用之. 3.多读书,用心读,学会借鉴.好的文章.好词. ...

  • 用户需求说明书范文作文13600字
  • DJREIGN 用户需求说明书 机构公开信息 项目名称,<用户需求说明书> Copyright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All right reserved. Page 2 of 20 版 本 历 史 项目名称,<用户需求说明书> Copyright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

  • 编者的话 Microsoft Word 文档作文2200字
  • 编者的话: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生,我有缺点,但也有优点.我虽然没有天才的头脑.运动员的体魄.歌唱家的嗓音,但我拥有让自己和家人引以为豪的长处. 我自小体弱多病,一向与体育无缘,什么跳远.跑步,样样不及格.都六年级了,体育跳绳一分钟也只能跳一百下,而且还气喘如牛.尽管如此,老师却偏偏让我去参加学校 ...

  • 作文作文2800字
  • 爱祖国 爱学习 爱劳动 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了,我们又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学期. 记得总书记习近平爷爷在''六一''儿童节前夕,对全国儿童们提出了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要求,这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用实际行动去体现,去见证. 我认为爱祖国 , 要从爱学习 , 爱劳 ...

  • 观察豆芽Microsoft Word 文档作文500字
  • 观察绿豆发芽 谷聪 11月16日 星期天 雨 今天 ,我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妈妈拿出了许多豆子,告诉我:'这是黄豆,这是红豆,这是绿豆,这是黑豆,这是芸豆--.'原来豆子还有那么多的品种.我挑了最常见的绿豆,黄豆和红豆,用一个小盘子装了一点儿水,把豆子们泡在了水中. 11月17日 星期一 阴 下 ...

  • 片断作文文档作文2500字
  • 写好心理活动 1.把钢丝拉在10厘米高的平地,谁都敢上去,把钢丝拉在10厘米高的高空,打死也不肯上去,心理的力量,写作文心理力量很重要的,一定要把心理的想法前前后后,原原本本的写出来 2.六年级学生去参观海底世界,海底世界有一条灯光大道,每一组同学过去后,灯光大道的灯亮起来了,第二组同学一脸胆怯,不 ...

  • 第三节 使用word制作文档作文1300字
  • 第三节 使用word 制作文档 [学习目标] 1.学会灵活运用Word 创作图书的正文,掌握设置页眉.页脚的方法以及分页符的用法. 2.掌握合并文档的方法及编辑文字.段落的技巧. 3.使版面设计.内容.色调等搭配和谐,完成正文的制作. [知识准备] 1.文档的合并. 2.段落的编辑排版. 3.查找和 ...

  • photoshop.flish的操作文档作文2000字
  • 实验四:FLASH 动画实践 实验学时:6 实验类型:验证 实验要求:必修 一.实验目的 (1)建立动画的基本概念. (2)了解和掌握动画的基本表现手法. (3)掌握制作和处理动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实验内容 通过数个实例掌握使用Flash 制作简单动画的方法.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实验原 ...

  • 父亲节礼物文档作文2300字
  • 父亲节手工--DIY 简单的衬衫卡片 TAG 标签:卡片 父亲节手工 衬衫 父亲节手工--简单的衬衫卡片 特别的节日里,别忘了给你的父亲献上一份特别的DIY 礼物哦.不需要一个小时的功夫,满载心意的父亲节卡片竣工.下面我们将制作过程拍下,图文并茂的演示--告诉大家,表达心意其实可以很简单.一家子希望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