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读后感作文2700字

初二作文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是北宋着名史学家司马光集十九年的心血主编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的历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共1362年。成书目的主要是通过对事关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和朝代更替的过程描述,以警示后人。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共1362年。成书目的主要是通过对事关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和朝代更替的过程描述,以警示后人。 近来,有幸在局图书室借到台湾黄锦鋐等27位教授撰译的《资治通鉴》第一辑(战国、秦、西汉)和第五辑(隋、唐)。闲暇之时,认真进行了阅读,对秦-汉、隋-唐朝代更替时期统治阶段执政政策的变化及所带来的国家兴衰感想很多。

纵观秦朝、隋朝统治史,都是中国古代大统一形势下短命的王朝。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可谓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功绩,但秦王朝统治仅持续十五年;隋朝也是在中国经历长期分裂之后建立的统一王朝,建国初期,也有隋文帝开创的“开皇之治”,但统治时间也仅有37年。秦朝、隋朝迅速灭亡,究其原因,与秦朝、隋朝统治阶级实施苛政,毫无限制地奴役劳动人民有直接关系。秦朝在统一之初,民生尚未得到修养,国力尚未得到恢复的情况下,就大兴徭役,仅建造阿房宫、秦始皇陵和长城所征发的民工就达300万人以上,农民三分之二的收入都被征缴。隋炀帝统治期间,百役繁兴,征敛无度,挥霍浪费,穷兵黩武,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征伐高丽,每年役使民众数百万人,弄得“耕稼失时,田畴多荒”。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官逼民反。西汉、唐两朝统

治阶级在总结吸取秦朝和隋朝灭亡的的历史教训基础上,施行了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鼓励农民生产,注重节俭,实现统治分别达到210年、289年,期间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空前盛世局面。

正如唐太宗所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如果不能正视历史,摆不正与人民的关系,甚至把自己放在人民之上,自以为是,肆意妄为,其后果轻则脱离人民,重则损害人民,必然受到历史规律的惩罚。 中国共产党在充分总结吸取国内外历史更替和封建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富民政策,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农业税,发放粮食补贴;探索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试点,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建立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我们也清醒看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扩大趋势,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等。这就要求我们要踏踏实实地为民办事实,使人民群众觉得有盼头、有奔头。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告诫全党要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资治通鉴》是北宋着名史学家司马光集十九年的心血主编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的历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

(纪元959年),共1362年。成书目的主要是通过对事关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和朝代更替的过程描述,以警示后人。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共1362年。成书目的主要是通过对事关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和朝代更替的过程描述,以警示后人。 近来,有幸在局图书室借到台湾黄锦鋐等27位教授撰译的《资治通鉴》第一辑(战国、秦、西汉)和第五辑(隋、唐)。闲暇之时,认真进行了阅读,对秦-汉、隋-唐朝代更替时期统治阶段执政政策的变化及所带来的国家兴衰感想很多。

纵观秦朝、隋朝统治史,都是中国古代大统一形势下短命的王朝。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可谓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功绩,但秦王朝统治仅持续十五年;隋朝也是在中国经历长期分裂之后建立的统一王朝,建国初期,也有隋文帝开创的“开皇之治”,但统治时间也仅有37年。秦朝、隋朝迅速灭亡,究其原因,与秦朝、隋朝统治阶级实施苛政,毫无限制地奴役劳动人民有直接关系。秦朝在统一之初,民生尚未得到修养,国力尚未得到恢复的情况下,就大兴徭役,仅建造阿房宫、秦始皇陵和长城所征发的民工就达300万人以上,农民三分之二的收入都被征缴。隋炀帝统治期间,百役繁兴,征敛无度,挥霍浪费,穷兵黩武,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征伐高丽,每年役使民众数百万人,弄得“耕稼失时,田畴多荒”。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官逼民反。西汉、唐两朝统治阶级在总结吸取秦朝和隋朝灭亡的的历史教训基础上,施行了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鼓励农民生产,注重节俭,实现统治分别达到210年、289年,期间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空前盛世局面。

正如唐太宗所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如果不能正视历史,摆不正与人民的关系,甚至把自己放在人民之上,自以为是,肆意妄为,其后果轻则脱离人民,重则损害人民,必然受到历史规律的惩罚。 中国共产党在充分总结吸取国内外历史更替和封建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富民政策,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农业税,发放粮食补贴;探索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试点,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建立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我们也清醒看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扩大趋势,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等。这就要求我们要踏踏实实地为民办事实,使人民群众觉得有盼头、有奔头。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告诫全党要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是北宋着名史学家司马光集十九年的心血主编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的历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共1362年。成书目的主要是通过对事关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和朝代更替的过程描述,以警示后人。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共1362年。成书目的主要是通过对事关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和朝代更替的过程描述,以警示后人。 近来,有幸在局图书室借到台湾黄锦鋐等27位教授撰译的《资治通鉴》第一辑(战国、秦、西汉)和第五辑(隋、唐)。闲暇之时,认真进行了阅读,对秦-汉、隋-唐朝代更替时期统治阶段执政政策的变化及所带来的国家兴衰感想很多。

纵观秦朝、隋朝统治史,都是中国古代大统一形势下短命的王朝。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可谓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功绩,但秦王朝统治仅持续十五年;隋朝也是在中国经历长期分裂之后建立的统一王朝,建国初期,也有隋文帝开创的“开皇之治”,但统治时间也仅有37年。秦朝、隋朝迅速灭亡,究其原因,与秦朝、隋朝统治阶级实施苛政,毫无限制地奴役劳动人民有直接关系。秦朝在统一之初,民生尚未得到修养,国力尚未得到恢复的情况下,就大兴徭役,仅建造阿房宫、秦始皇陵和长城所征发的民工就达300万人以上,农民三分之二的收入都被征缴。隋炀帝统治期间,百役繁兴,征敛无度,挥霍浪费,穷兵黩武,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征伐高丽,每年役使民众数百万人,弄得“耕稼失时,田畴多荒”。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官逼民反。西汉、唐两朝统

治阶级在总结吸取秦朝和隋朝灭亡的的历史教训基础上,施行了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鼓励农民生产,注重节俭,实现统治分别达到210年、289年,期间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空前盛世局面。

正如唐太宗所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如果不能正视历史,摆不正与人民的关系,甚至把自己放在人民之上,自以为是,肆意妄为,其后果轻则脱离人民,重则损害人民,必然受到历史规律的惩罚。 中国共产党在充分总结吸取国内外历史更替和封建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富民政策,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农业税,发放粮食补贴;探索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试点,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建立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我们也清醒看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扩大趋势,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等。这就要求我们要踏踏实实地为民办事实,使人民群众觉得有盼头、有奔头。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告诫全党要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资治通鉴》是北宋着名史学家司马光集十九年的心血主编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的历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

(纪元959年),共1362年。成书目的主要是通过对事关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和朝代更替的过程描述,以警示后人。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共1362年。成书目的主要是通过对事关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和朝代更替的过程描述,以警示后人。 近来,有幸在局图书室借到台湾黄锦鋐等27位教授撰译的《资治通鉴》第一辑(战国、秦、西汉)和第五辑(隋、唐)。闲暇之时,认真进行了阅读,对秦-汉、隋-唐朝代更替时期统治阶段执政政策的变化及所带来的国家兴衰感想很多。

纵观秦朝、隋朝统治史,都是中国古代大统一形势下短命的王朝。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可谓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功绩,但秦王朝统治仅持续十五年;隋朝也是在中国经历长期分裂之后建立的统一王朝,建国初期,也有隋文帝开创的“开皇之治”,但统治时间也仅有37年。秦朝、隋朝迅速灭亡,究其原因,与秦朝、隋朝统治阶级实施苛政,毫无限制地奴役劳动人民有直接关系。秦朝在统一之初,民生尚未得到修养,国力尚未得到恢复的情况下,就大兴徭役,仅建造阿房宫、秦始皇陵和长城所征发的民工就达300万人以上,农民三分之二的收入都被征缴。隋炀帝统治期间,百役繁兴,征敛无度,挥霍浪费,穷兵黩武,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征伐高丽,每年役使民众数百万人,弄得“耕稼失时,田畴多荒”。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官逼民反。西汉、唐两朝统治阶级在总结吸取秦朝和隋朝灭亡的的历史教训基础上,施行了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鼓励农民生产,注重节俭,实现统治分别达到210年、289年,期间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空前盛世局面。

正如唐太宗所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如果不能正视历史,摆不正与人民的关系,甚至把自己放在人民之上,自以为是,肆意妄为,其后果轻则脱离人民,重则损害人民,必然受到历史规律的惩罚。 中国共产党在充分总结吸取国内外历史更替和封建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富民政策,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农业税,发放粮食补贴;探索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试点,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建立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我们也清醒看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扩大趋势,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等。这就要求我们要踏踏实实地为民办事实,使人民群众觉得有盼头、有奔头。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告诫全党要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相关作文

  • [资治通鉴]读后感作文900字
  • [<资治通鉴>读后感]<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伟大的编年史书,作者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司马光,<资治通鉴>读后感.这套书非常厚重,五号的字,足足有4本,每本4000页,虽然译文占了很大的篇幅,但还是可见司马光在编此书时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

  • 资治通鉴读后感作文1100字
  • 资治通鉴读后感 七.十六 郝慕伦 我早就听说<资治通鉴>这本书十分有趣,所以我利用寒假剩余的时间,将<资治通鉴>这本书读了一遍.<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三百万字,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 ...

  • 资治通鉴读后感作文800字
  •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是古典史书中的一部巨著,司马光在成书后不到两年,就积劳成疾而逝,他用他毕生的心血凝聚而成的这样一部浩大而精致的作品.王国的兴替.人生的盛衰.风起云涌的政治.惊心动魄的战争.奋勇争先的勇士.运筹帷幄的智者.精彩的史实都被司马光描述的淋漓尽致呈现在 ...

  • 资治通鉴故事读后感丁明润修改作文600字
  • <资治通鉴故事读后感>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编年体通史.宋朝知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主编,历时十九年.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将其命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故事>这本书给我的印象中,<将 ...

  • [资治通鉴]读后感作文900字
  •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乃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最大者.它记录自周到五代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成书二百九十四卷,另<考异>三十卷,<且录>三十卷,总三百五十卷,三百余万字.其引用各种史料三百种,从历史中得到"兴邦之远略,善俗之良规,匡君之格言 ...

  • 资治通鉴读后感作文600字
  • <资治通鉴> --读后感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资治通鉴>这本书,在书中,我认识了昏庸暴虐的秦始皇:机智聪慧的孔伋:巧言击破六国合纵的张仪:贤德明智的齐威王:热爱祖国能言善辩的蔺相如:勇敢无畏的荆轲:足智多谋的韩信:猛悍刚强的项羽„„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人是以人才为宝的齐威 ...

  • [资治通鉴]读后感作文1600字
  • 用历史的眼光看当下 --读<资治通鉴>有感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题记 我喜欢读历史,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很多时候我们对现实的问题或者时代的躁动不安一筹莫展,觉得我们走进了现实的死胡同,根本无路可走.这时候,我们不妨回头看看历史 ...

  • [资治通鉴]读后感作文1100字
  • <资治通鉴>读后感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可贵的经验.回顾历史的长河,它就像是生活中的一面镜子,倘若我们以史为鉴,便可知兴衰.明得失.历史是不能被忘记的,古人也早就懂得这个道理,早已把历史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让后人借鉴. 宋朝司马光就是这样一个有远见的人,他花费了19年 ...

  • [资治通鉴]读后感作文800字
  •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这本简称<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这便是对这本书的意义与价值最好的概括.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三百多万字,以时间为纲,以事件为目,记载了共计十六朝,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 ...

  • 资治通鉴读后感作文2200字
  • 篇一:资治通鉴读后感 这几天,我利用寒假时间读完了<资治通鉴>这本书,其中王朝的更迭以及气势的盛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着,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 这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