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作文7500字

初二作文

1 关于冷战起源研究的综述

2010084419 曾倩丽 10历史4

摘要:关于冷战起源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 各种观点层出不穷,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思考角度,随着前苏联部分档案的解密和新材料的不断发现,国内外史学界重又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冷战研究热”,所以本文参考了国内外的学者、政客的研究成果,把冷战起源的研究学者概况为三个不同派别,三国史学界的不同侧重点以及从一些新的角度思考冷战的起源。

关键词:冷战起源 美国 苏联 中国 新角度

冷战是指二战后形成的各自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东西方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除采取直接交战方式之外的全面对抗。它始于战后初期, 终于1991年苏联解体, 持续四十多年。东西方冷战是战后国际关系的主旋律, 对世界各国乃至整个国际格局的演变产生了重大深远影响。关于冷战起源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 各种观点层出不穷,论文教材和专著颇丰。冷战的产生并不是某一方某个人的作用或过错, 而是诸多因素和条件所促成的,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思考角度,随着前苏联部分档案的解密和新材料的不断发现,国内外史学界重又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冷战研究热”,所以本文参考了国内外的学者、政客的研究成果,把冷战起源的研究学者概况为三个不同派别,三国史学界的不同侧重点以及从一些新的角度思考冷战的起源。

一、美国史学界

首先在西方学者在论证冷战起源的争论中从冷战起源的侧重点的不同,划分为三大学派,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正统派、修正派和后修正派。

在5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正统派的观点认定苏联是冷战爆发的第一责任者, 这一学派从意识形态和苏联决策者的角度, 指出苏联在制度上所具有的扩张性及对美国建立国际新安全秩序的威胁, 从而引发了美国的强烈反应和“自由人民

对共产主义侵略勇敢的本质的反应”[1]这一观点始于40年代末, 在50和60年代

成为冷战史研究的主流, 是与50年代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狂热反共浪潮密切

2 相关的。其代表人物有约翰斯帕尼尔和小阿瑟·施来辛格, 这一学派在50至60 年代曾垄断美国外交史研究。到60年代中期后, 这一观点逐步被修正派批驳。

60年代的修正派认为美国更应该为冷战的出现负责,代表人物有威廉. 威廉斯、霍洛维茨等,认为冷战起于美国对苏联政策的误解, 苏联的政策是为其自身安全服务的, 并不存在所谓苏联扩张的威胁,只是杜鲁门政府夸大了苏联的威胁,造成了所谓的“恐苏论”,杜鲁门政府应对冷战的爆发负责。40年代中后期美国抛弃了罗斯福关于战后美苏合作的 构想, 推行对苏强硬政策, 这种政策上的突然转向导致了美苏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与对抗。值得注意的是, 修正派还对美国战后经济扩张政策进行了分析, 认为美国控制世界经济甚至包括苏联和东欧经济的图谋, 压制了苏联对国家安全的必要的努力。美国谋求经济霸权和世界帝国的政策使战时合作不再具有任何回旋余地, 冷战对峙的格局终于形成。修正派出现于60年代中期, 由于越南战争造成的困境, 反战运动蓬勃兴起, 使得一些学者有可能利用解密的美国外交档案, 对美国的对外政策进行再思考, 从而提出了完全不同于正统学派的观点。

质疑者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所谓的“调和派”或者“后修正派” 由于各国外交档案的大量揭密, 使冷战研究者获得了新的史料依据, 对冷战起源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其主要代表是约翰. 加迪斯, 托马斯·帕特森等,后修正派在冷战起源的问题上, 又部分地回归正统派的说法, 再次强调战后国际政治结构发展“不平衡”是冷战爆发并延续的“病根”, 认为西方对苏联战后扩充西部缓冲地带的作法过于软弱和纵容, 遏制政策出笼过晚, 苏联获得了有利的扩张和发展的时机, 才造成了美苏冷战对峙态势的尖锐和激化。针对美国经济扩张引发冷战的观点, 后修正派依据最新材料予以反驳, 提出经济安全仅仅是美国国家安全利益的一个部分, 美国在战后初期考虑更多的仍然是传统的势力均衡问题。后修正学派有别于前两种派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两极论的看法, 强化了对其他国家的研究。提出冷战不仅是由一个或二个国家形成的, 而是由多个国家合力而为的结果, 尤其强调了英国在冷战起源中的作用。英国不仅对美国政策的转变施加了影响, 还采取了积极主动的行动, 从动机上而言, 英国对苏联的恐惧, 使得英国决心借助美国并推动美国抵制和遏制苏联。[2]

1992 年春夏, 美国的(外交史》杂志连续两期刊载20 篇论文对冷战史进行

3 了讨论。美国华盛顿威廉逊国际学者中心还专门组织美国、前苏联、欧洲及中国等国知名学者, 分别在美国、俄罗斯、意大利、香港和北京举行了五次有关国际冷战史的讨论会, 其中美国学者提出了一些不同观点,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 观点:美国早期正统学派的观点,强调是苏联挑起的冷战,其代表是美国著名的 外交史学家约翰·加迪斯。他认为苏联决策者不知自我约束, 在一切可能的地方扩张,根本不考虑其他国家的安全。第二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由多种复杂因素综合引起的, 是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对立的结果。雷蒙德·加特霍夫认为, 冷战之所以爆发是美苏双方都相信被历史所强加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苏联认为自己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先锋队, 历史决定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必然与他们为敌; 而西方尤其是美国则估计苏联将会不择手段地在全世界扩张共产主义, 谋求建立一个由苏联领导的共产主义世界。第三种观点是:冷战既不是苏联决策者也不是美国决策者制造的, 而是美苏双方对战后国际形势错误判断造成的。这一观点是美国著名学者、弗吉尼亚大学教授梅尔文·雷弗勒提出的。他认为, 罗斯福和斯大林都不希望冷战, 罗斯福认为战时的大国合作在战后仍然适用, 对美国来说最好的办法是使苏联利益合法化。最初杜鲁门也持同样的看法。斯大林也不希望与美国迎头相撞, 斯大林需要的是安全和权力, 并认为这是和美国利益并行不悖的。那么冷战之所以爆发, 原因就在于战后的国际形势使苏联和美国双方都感到自己受到外部不能控制的力量的威胁, 意识形态上的差别则加强了这种不

安全感。[3]从1998年到2000年, 美国学术界接连出版了多部反思冷战的论文集, 对冷战进行反思。如艾伦. 亨特编辑的《反思冷战》 共收集了14篇论文, 这论文针对冷战结束后在西方兴起并占了主导地位的“辩护主义”,即用美国在冷战中获胜为美国早期的对外政策辩护, 以证明美国的对外政策是正确的, 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学科、不同方法对冷战进行重新探讨和解释, 引导人们反思什么是冷战? 是什么力量维持它并导致它最终结束?[4]

二、中国史学界

冷战结束前, 中国史学界围绕冷战起源问题的一致共识是, 美国是挑起冷战的罪魁祸首。认为冷战是由美国酝酿和发动的, 苏联只是被动的应战者。竺培芬认为, 美苏之间爆发冷战是二战后期两国在波兰问题和德国问题上利害冲突的延伸。战后美国实力雄厚, 处处盛气凌人, 成为冷战的发起者, 而苏联则是被动应

4 战者[5]。张宏毅、董宝才指出, 造成冷战紧张局势的根源在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 美国必须对冷战承担主要责任。从两大阵营形成的基本过程看, 也反映出美国是冷战的责任者。并指出, 雅尔塔体制的“大国安排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体制造成冷战局面的观点是“片面的,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6]

冷战结束后, 中国学者对冷战的起源问题作了更为深人的研究,认为冷战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吴于魔和齐世荣认为[7],二战结束时美国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势力为其全球扩张创造了条件, 美国的政治野心与它的实力同步膨胀。但是战后美国首先考虑的是经济上的需要, 战后美国需要一个开放的世界市场以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顺利运行, 这种需要成为一个强大推动力, 促使美国走上全球扩张的道路。但是美国的霸权野心受到来自苏联、东欧和觉醒了的亚非人民的反对, 美国却把这些障碍简单地归罪于共产主义和苏联, 认为共产主义是“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 在任何地方发生的每一变动中, 我们总能看到由莫斯科共产主义在插手, 象章鱼那样身在莫斯科, 触角则伸到世界最远的各个角落”。正是由于苏联和各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妨碍了美国的称霸计划, 导致了二战期间美苏同盟的破坏和美国对苏冷战遏制的产生。此外, 他们还特别分析了苏联战后初期所实行的“安全带”政策的两重性, 在肯定其积极方面的同时, 也指出其消极的一面, 即苏联过分地考虑了自己的安全和民族利益, 犯有严重的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错误, 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苏联本身的威信, 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也有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当时作为世界三大国之一的英国在冷战起源中的作用。叶江在《战后英国工党政府与冷战的起源(1945- 1948) 》一文中, 首次探讨了英国在冷战形成中的作用。他认为英国工党政府在执政之初, 仍希望与战时盟国苏联保持友好关系, 但由于战后衰落的英国经济和英国统治阶级长期以来政治上的反苏态度, 使得它在相当短的时期内改变了对苏合作政策, 追随美国全面遏制苏联, 走上了美国所希望的与苏全面冷战的道路。英国对冷战的发生、发展是有相当影响的[8]

三、前苏联和俄罗斯史学界

前苏联和俄罗斯史学界对冷战起源问题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前。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前, 前苏联的观点基本上千篇一律,即冷战是由美国发动的。“美国为了在新的‘世界秩序’中保持领先地位和在欧

5 洲建立对己有利的经济、政治环境, 将美国模式输出给欧洲, 而挑起了冷战。”

戈尔巴乔夫时期。由于受到戈氏“新思维”的影响, 前苏联史学界有关冷战的观点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 即“由简单地认为是美国单方面的责任转向研究美苏双方, 特别是苏联方面的错误和过失”

苏联解体以后。随着俄罗斯社会的剧烈变迁, 俄罗斯学术界对冷战的研究又进人了一个新阶段。新一轮冷战史的研究中, 俄罗斯学者重点研究了斯大林对外政策与冷战爆发的密切关系。有些学者甚至干脆指出, 正是由于斯大林的扩张政策挑起了对苏的广泛敌对, 也带来了苏联的最终解体. 萨拉托夫大学教授舍宁认为, “冷战起源于美苏意识形态冲突、在欧洲追求地缘政治平衡和美国在欧洲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丘巴里扬认为, “斯大林同他的排除异己思想、镇压机器和极权主义向苏联民众灌输残酷世界的主张, 宣传对西方生活方式的憎恨, 从而营造了冷战和对抗的气氛。”由于大量的鲜为人知的有关冷战的档案材料和当事人的回忆录源源不断地公布和发表, 以及有关研究冷战史的专门机构的建立, 近年来大多数俄罗斯学者已站在较为客观的角度重新认识冷战起源,他们在冷战起源问题上也与西方有一个基本一致的看法, 即冷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美苏双方社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根本分歧。

四、新角度

1、探索文化背后的原因,相异的文化背景中引发的“大国使命感”促成冷战的爆发。朱鹏认为俄罗斯受基督教正教文化背景与战后斯大林“大国使命”外交观念的影响以及美国受基督教新教文化背景与杜鲁门外交中的“大国使命感”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的激烈碰撞不可避免地促使美苏逐步走向冷战。[9] 15世纪末, 俄罗斯出现了“莫斯科--第三罗马”理论, 认为莫斯科是继罗马、君士坦丁堡之后的“第三罗马”, 是新的基督教信仰的保护者, 对信仰的忠诚将使它永远保持世界基督教中心的地位, 莫斯科大公是整个世界惟一的沙皇, 一切信仰基督教东正教的王国都应合并到它的统一的王国中去。自俄罗斯东正教会在16世纪末建立了自己独立的牧首区后, 东正教文化便被俄国统治阶级奉为国粹, 与西方基督教文化并立发展。“救世论”对俄罗斯的政治思想产生极大的影响, 并成为俄罗斯人灵魂深处大俄罗斯主义的理论基础。关于大俄罗斯主义的实质是“在泛 斯拉夫主义的伪装下, 补充了这个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 二战后, 斯大林的外

6 交理念和外交政策带着浓厚的“大国使命感”。做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力量, 苏联付出了巨大牺牲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这使它赢得了空前的国际威望和政治地位。随着苏联成为战后唯一能与美国并驾齐驱的世界超级大国, 斯大林的“大国使命感”也急剧膨胀起来。他宣称, 要领导苏联依靠自己的努力在废墟上重建起来, 并保持世界大国的地位。而美国则是承继了早期基督教新教教义中的“上帝选民”概念以及新教徒按照上帝所规定的信条改变和复兴世界的使命, 坚信自己要在北美新大陆这个上帝特别恩赐的地方, 建立一座“ 山巅之城”, 为全世界树立一个理想社会的楷模, 并将在全球精神再生中起到特殊的领导作用。[10] 尤其是二战结束后, 美国的国际威望和政治影响力空前提高, 在综合实力上俨然是世界头号超级大国。国力的强盛也刺激了美国人新教色彩浓厚的“荣誉感和宗教使命感”迅速膨胀。所以杜鲁门和斯大林在各自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 上, 都认为自己的国家注定要“领导世界”, 试图推行自己的价值观或将其强加给另一文明的国家。这两种“大国使命感”在全球范围内的激烈碰撞不可避免地促使美苏逐步走向冷战。

2、斯大林的战后世界体系观对冷战的起源有着根本的影响。叶江认为在斯大林的战后世界体系观的指导下, 苏联的外交政策更强调主动出击, 在更大的范围即超出苏联一国的范围内建立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体系,但由于实力所限, 其 主动出击行动是有限度的。然而美国错误地将此视为向全球扩张共产主义, 制订了全面遏制苏联的强硬政策, 冷战因此而爆发。[11] 斯大林的战后世界体系观的产生是与二战后期和战后初期苏联国际地位的改变紧密相关的,随着苏联在战争后期利用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打出国门, 横扫东欧,社会主义的苏联因此而不再如战前那样“孤立无援”, 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有可能越出苏联一国的范围, 在数国取得成功。苏联国际地位改变的逻辑结果必然是导致产生一个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平行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 以及一个与资本主义阵营相对立的社会主义阵营。从理论渊源上看, 斯大林的战后世界体系观以及与之相联的两个平行市场、两个对立阵营的理论是斯大林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但有一点重要的是,斯大林在二战行将结束之时和战后初期确实对自己国家的安全十分注 重, 他在东欧问题上立场坚定、态度强硬是与保障本国安全相关联的。建立一个强大而统一的、以苏联模式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应该成为

7 战后苏联外交的主要目标, 而一旦达到这一目标, 苏联的自身安全也就不在话下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 斯大林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在苏联的实力所不能及的地方, 他是不会主动出击的,斯大林在战后初期并没有做好与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导者美国发生全面对抗的准备。但是美国在战后继续向苏联提供租借法援助和政府贷款, 反而对苏联在东欧问题上的强硬立场, 以及在国际经济中的不合作政策作出更加强硬和全面遏制的反应,最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1947年3月12日向美国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宣读咨文, 提出了全面遏制苏联、由美国领导世界的杜鲁门主义。之后不久, 马歇尔计划出台, 斯大林对此还之以更为强硬的对抗政策, 冷战由此全面爆发。

3、原子弹的出现, 对冷战的起源和进程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实际上, 从波茨坦会议以来, 外交上的每一次交锋都笼罩上原子弹的魔影。会议期间杜鲁门听了关于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的详细报告以后即“大为振奋”, 并说这个报告使他“ 有了充满信心的全新感觉。”[12] 原子弹的爆炸, 使美国统治集团内部多数人认为, 美国对苏联的优势是压倒性的。在莫斯科举行的外长会议上, 贝尔纳斯继续推行原子外交, 打算以交换原子能基本科学情报为诱饵, 换取苏联在其他方面让步。接着, 美国军政要人利用苏联和伊朗的争端, 大造“共产主义威胁”和“苏联扩张” 的舆沦。1947年2月21 日, 英国政府照会美国, 声称由于国内经济困难,3月31 日之后英国无法再给希腊土耳其以经济和军事的援助, 希望美国挑起这副担子。杜鲁门政府“立刻意识到, 英国此刻已将领导世界这一任务, 连同其全部负担和全部光荣, 一齐移交给了美国。”美国政府期待已久的抛出全球扩张政策的时机来到了。几个月来杜鲁门一直希望“当一个适合时刻来临时就宣布这个新的主义” ,“ 希土危机”和英国政府的照会恰巧为杜鲁门提供了他所盼望的“适合时刻”。[13] 冷战是一种复杂的历史现象,并不单纯是苏联或美国某一方的责任, 而是多种因素交错、互动的结果 。即使冷战推出国际舞台数十载,但我们学者不断的探讨着冷战起源的问题,对于正确处理现代的大国关系,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防止出现任何形式的新冷战,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8

[1] 罗伯特. 马多克斯. 冷战修正主义的兴起和衰落, 卡尔顿、莱克合编《冷战辨论》

[M].纽约:1988年版, 第96页

[2] 王帆. 关于冷战起源的几种解释[J] 外交学院学报, 2000年第2卷

[3] 毛锐 于翠萍. 关于冷战起源问题的新研究综述[J].石油大学学报 2000(2)

[4] Allen Hunter ( ed. ), Rethinking the Cold War.Philadelphia: TempleUniversityPress, 1998.

[5] 竺培芬. 《冷战起源浅析》 世界史研究动态, 1985年第2期

[6] 张宏毅、董宝才. 《也谈二战后期冷战的责任者问题》 历史教学, 1990年第9期

[7] 吴于魔、齐世荣. 《世界史》之《现代史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版, 第48一50 页

[8] 叶江. 战后英国工党政府与冷战起源( 1945- 1948)[J] . 史林, 1991( 1) :66.

[9] 朱鹏. 冷战起源背后的文化冲突[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9(3)

[10] 李剑鸣, 美国的奠基时代[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1

[11] 叶江,斯大林的战后世界体系观与冷战起源的关系[J] 专题研究

[12] 玛格丽特·杜鲁门: 《哈里·杜鲁门》. 中译本第52页

[13] 高明振,冷战起源探析[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1988(2)64-70

1 关于冷战起源研究的综述

2010084419 曾倩丽 10历史4

摘要:关于冷战起源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 各种观点层出不穷,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思考角度,随着前苏联部分档案的解密和新材料的不断发现,国内外史学界重又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冷战研究热”,所以本文参考了国内外的学者、政客的研究成果,把冷战起源的研究学者概况为三个不同派别,三国史学界的不同侧重点以及从一些新的角度思考冷战的起源。

关键词:冷战起源 美国 苏联 中国 新角度

冷战是指二战后形成的各自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东西方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除采取直接交战方式之外的全面对抗。它始于战后初期, 终于1991年苏联解体, 持续四十多年。东西方冷战是战后国际关系的主旋律, 对世界各国乃至整个国际格局的演变产生了重大深远影响。关于冷战起源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 各种观点层出不穷,论文教材和专著颇丰。冷战的产生并不是某一方某个人的作用或过错, 而是诸多因素和条件所促成的,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思考角度,随着前苏联部分档案的解密和新材料的不断发现,国内外史学界重又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冷战研究热”,所以本文参考了国内外的学者、政客的研究成果,把冷战起源的研究学者概况为三个不同派别,三国史学界的不同侧重点以及从一些新的角度思考冷战的起源。

一、美国史学界

首先在西方学者在论证冷战起源的争论中从冷战起源的侧重点的不同,划分为三大学派,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正统派、修正派和后修正派。

在5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正统派的观点认定苏联是冷战爆发的第一责任者, 这一学派从意识形态和苏联决策者的角度, 指出苏联在制度上所具有的扩张性及对美国建立国际新安全秩序的威胁, 从而引发了美国的强烈反应和“自由人民

对共产主义侵略勇敢的本质的反应”[1]这一观点始于40年代末, 在50和60年代

成为冷战史研究的主流, 是与50年代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狂热反共浪潮密切

2 相关的。其代表人物有约翰斯帕尼尔和小阿瑟·施来辛格, 这一学派在50至60 年代曾垄断美国外交史研究。到60年代中期后, 这一观点逐步被修正派批驳。

60年代的修正派认为美国更应该为冷战的出现负责,代表人物有威廉. 威廉斯、霍洛维茨等,认为冷战起于美国对苏联政策的误解, 苏联的政策是为其自身安全服务的, 并不存在所谓苏联扩张的威胁,只是杜鲁门政府夸大了苏联的威胁,造成了所谓的“恐苏论”,杜鲁门政府应对冷战的爆发负责。40年代中后期美国抛弃了罗斯福关于战后美苏合作的 构想, 推行对苏强硬政策, 这种政策上的突然转向导致了美苏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与对抗。值得注意的是, 修正派还对美国战后经济扩张政策进行了分析, 认为美国控制世界经济甚至包括苏联和东欧经济的图谋, 压制了苏联对国家安全的必要的努力。美国谋求经济霸权和世界帝国的政策使战时合作不再具有任何回旋余地, 冷战对峙的格局终于形成。修正派出现于60年代中期, 由于越南战争造成的困境, 反战运动蓬勃兴起, 使得一些学者有可能利用解密的美国外交档案, 对美国的对外政策进行再思考, 从而提出了完全不同于正统学派的观点。

质疑者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所谓的“调和派”或者“后修正派” 由于各国外交档案的大量揭密, 使冷战研究者获得了新的史料依据, 对冷战起源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其主要代表是约翰. 加迪斯, 托马斯·帕特森等,后修正派在冷战起源的问题上, 又部分地回归正统派的说法, 再次强调战后国际政治结构发展“不平衡”是冷战爆发并延续的“病根”, 认为西方对苏联战后扩充西部缓冲地带的作法过于软弱和纵容, 遏制政策出笼过晚, 苏联获得了有利的扩张和发展的时机, 才造成了美苏冷战对峙态势的尖锐和激化。针对美国经济扩张引发冷战的观点, 后修正派依据最新材料予以反驳, 提出经济安全仅仅是美国国家安全利益的一个部分, 美国在战后初期考虑更多的仍然是传统的势力均衡问题。后修正学派有别于前两种派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两极论的看法, 强化了对其他国家的研究。提出冷战不仅是由一个或二个国家形成的, 而是由多个国家合力而为的结果, 尤其强调了英国在冷战起源中的作用。英国不仅对美国政策的转变施加了影响, 还采取了积极主动的行动, 从动机上而言, 英国对苏联的恐惧, 使得英国决心借助美国并推动美国抵制和遏制苏联。[2]

1992 年春夏, 美国的(外交史》杂志连续两期刊载20 篇论文对冷战史进行

3 了讨论。美国华盛顿威廉逊国际学者中心还专门组织美国、前苏联、欧洲及中国等国知名学者, 分别在美国、俄罗斯、意大利、香港和北京举行了五次有关国际冷战史的讨论会, 其中美国学者提出了一些不同观点,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 观点:美国早期正统学派的观点,强调是苏联挑起的冷战,其代表是美国著名的 外交史学家约翰·加迪斯。他认为苏联决策者不知自我约束, 在一切可能的地方扩张,根本不考虑其他国家的安全。第二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由多种复杂因素综合引起的, 是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对立的结果。雷蒙德·加特霍夫认为, 冷战之所以爆发是美苏双方都相信被历史所强加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苏联认为自己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先锋队, 历史决定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必然与他们为敌; 而西方尤其是美国则估计苏联将会不择手段地在全世界扩张共产主义, 谋求建立一个由苏联领导的共产主义世界。第三种观点是:冷战既不是苏联决策者也不是美国决策者制造的, 而是美苏双方对战后国际形势错误判断造成的。这一观点是美国著名学者、弗吉尼亚大学教授梅尔文·雷弗勒提出的。他认为, 罗斯福和斯大林都不希望冷战, 罗斯福认为战时的大国合作在战后仍然适用, 对美国来说最好的办法是使苏联利益合法化。最初杜鲁门也持同样的看法。斯大林也不希望与美国迎头相撞, 斯大林需要的是安全和权力, 并认为这是和美国利益并行不悖的。那么冷战之所以爆发, 原因就在于战后的国际形势使苏联和美国双方都感到自己受到外部不能控制的力量的威胁, 意识形态上的差别则加强了这种不

安全感。[3]从1998年到2000年, 美国学术界接连出版了多部反思冷战的论文集, 对冷战进行反思。如艾伦. 亨特编辑的《反思冷战》 共收集了14篇论文, 这论文针对冷战结束后在西方兴起并占了主导地位的“辩护主义”,即用美国在冷战中获胜为美国早期的对外政策辩护, 以证明美国的对外政策是正确的, 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学科、不同方法对冷战进行重新探讨和解释, 引导人们反思什么是冷战? 是什么力量维持它并导致它最终结束?[4]

二、中国史学界

冷战结束前, 中国史学界围绕冷战起源问题的一致共识是, 美国是挑起冷战的罪魁祸首。认为冷战是由美国酝酿和发动的, 苏联只是被动的应战者。竺培芬认为, 美苏之间爆发冷战是二战后期两国在波兰问题和德国问题上利害冲突的延伸。战后美国实力雄厚, 处处盛气凌人, 成为冷战的发起者, 而苏联则是被动应

4 战者[5]。张宏毅、董宝才指出, 造成冷战紧张局势的根源在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 美国必须对冷战承担主要责任。从两大阵营形成的基本过程看, 也反映出美国是冷战的责任者。并指出, 雅尔塔体制的“大国安排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体制造成冷战局面的观点是“片面的,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6]

冷战结束后, 中国学者对冷战的起源问题作了更为深人的研究,认为冷战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吴于魔和齐世荣认为[7],二战结束时美国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势力为其全球扩张创造了条件, 美国的政治野心与它的实力同步膨胀。但是战后美国首先考虑的是经济上的需要, 战后美国需要一个开放的世界市场以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顺利运行, 这种需要成为一个强大推动力, 促使美国走上全球扩张的道路。但是美国的霸权野心受到来自苏联、东欧和觉醒了的亚非人民的反对, 美国却把这些障碍简单地归罪于共产主义和苏联, 认为共产主义是“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 在任何地方发生的每一变动中, 我们总能看到由莫斯科共产主义在插手, 象章鱼那样身在莫斯科, 触角则伸到世界最远的各个角落”。正是由于苏联和各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妨碍了美国的称霸计划, 导致了二战期间美苏同盟的破坏和美国对苏冷战遏制的产生。此外, 他们还特别分析了苏联战后初期所实行的“安全带”政策的两重性, 在肯定其积极方面的同时, 也指出其消极的一面, 即苏联过分地考虑了自己的安全和民族利益, 犯有严重的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错误, 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苏联本身的威信, 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也有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当时作为世界三大国之一的英国在冷战起源中的作用。叶江在《战后英国工党政府与冷战的起源(1945- 1948) 》一文中, 首次探讨了英国在冷战形成中的作用。他认为英国工党政府在执政之初, 仍希望与战时盟国苏联保持友好关系, 但由于战后衰落的英国经济和英国统治阶级长期以来政治上的反苏态度, 使得它在相当短的时期内改变了对苏合作政策, 追随美国全面遏制苏联, 走上了美国所希望的与苏全面冷战的道路。英国对冷战的发生、发展是有相当影响的[8]

三、前苏联和俄罗斯史学界

前苏联和俄罗斯史学界对冷战起源问题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前。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前, 前苏联的观点基本上千篇一律,即冷战是由美国发动的。“美国为了在新的‘世界秩序’中保持领先地位和在欧

5 洲建立对己有利的经济、政治环境, 将美国模式输出给欧洲, 而挑起了冷战。”

戈尔巴乔夫时期。由于受到戈氏“新思维”的影响, 前苏联史学界有关冷战的观点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 即“由简单地认为是美国单方面的责任转向研究美苏双方, 特别是苏联方面的错误和过失”

苏联解体以后。随着俄罗斯社会的剧烈变迁, 俄罗斯学术界对冷战的研究又进人了一个新阶段。新一轮冷战史的研究中, 俄罗斯学者重点研究了斯大林对外政策与冷战爆发的密切关系。有些学者甚至干脆指出, 正是由于斯大林的扩张政策挑起了对苏的广泛敌对, 也带来了苏联的最终解体. 萨拉托夫大学教授舍宁认为, “冷战起源于美苏意识形态冲突、在欧洲追求地缘政治平衡和美国在欧洲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丘巴里扬认为, “斯大林同他的排除异己思想、镇压机器和极权主义向苏联民众灌输残酷世界的主张, 宣传对西方生活方式的憎恨, 从而营造了冷战和对抗的气氛。”由于大量的鲜为人知的有关冷战的档案材料和当事人的回忆录源源不断地公布和发表, 以及有关研究冷战史的专门机构的建立, 近年来大多数俄罗斯学者已站在较为客观的角度重新认识冷战起源,他们在冷战起源问题上也与西方有一个基本一致的看法, 即冷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美苏双方社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根本分歧。

四、新角度

1、探索文化背后的原因,相异的文化背景中引发的“大国使命感”促成冷战的爆发。朱鹏认为俄罗斯受基督教正教文化背景与战后斯大林“大国使命”外交观念的影响以及美国受基督教新教文化背景与杜鲁门外交中的“大国使命感”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的激烈碰撞不可避免地促使美苏逐步走向冷战。[9] 15世纪末, 俄罗斯出现了“莫斯科--第三罗马”理论, 认为莫斯科是继罗马、君士坦丁堡之后的“第三罗马”, 是新的基督教信仰的保护者, 对信仰的忠诚将使它永远保持世界基督教中心的地位, 莫斯科大公是整个世界惟一的沙皇, 一切信仰基督教东正教的王国都应合并到它的统一的王国中去。自俄罗斯东正教会在16世纪末建立了自己独立的牧首区后, 东正教文化便被俄国统治阶级奉为国粹, 与西方基督教文化并立发展。“救世论”对俄罗斯的政治思想产生极大的影响, 并成为俄罗斯人灵魂深处大俄罗斯主义的理论基础。关于大俄罗斯主义的实质是“在泛 斯拉夫主义的伪装下, 补充了这个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 二战后, 斯大林的外

6 交理念和外交政策带着浓厚的“大国使命感”。做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力量, 苏联付出了巨大牺牲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这使它赢得了空前的国际威望和政治地位。随着苏联成为战后唯一能与美国并驾齐驱的世界超级大国, 斯大林的“大国使命感”也急剧膨胀起来。他宣称, 要领导苏联依靠自己的努力在废墟上重建起来, 并保持世界大国的地位。而美国则是承继了早期基督教新教教义中的“上帝选民”概念以及新教徒按照上帝所规定的信条改变和复兴世界的使命, 坚信自己要在北美新大陆这个上帝特别恩赐的地方, 建立一座“ 山巅之城”, 为全世界树立一个理想社会的楷模, 并将在全球精神再生中起到特殊的领导作用。[10] 尤其是二战结束后, 美国的国际威望和政治影响力空前提高, 在综合实力上俨然是世界头号超级大国。国力的强盛也刺激了美国人新教色彩浓厚的“荣誉感和宗教使命感”迅速膨胀。所以杜鲁门和斯大林在各自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 上, 都认为自己的国家注定要“领导世界”, 试图推行自己的价值观或将其强加给另一文明的国家。这两种“大国使命感”在全球范围内的激烈碰撞不可避免地促使美苏逐步走向冷战。

2、斯大林的战后世界体系观对冷战的起源有着根本的影响。叶江认为在斯大林的战后世界体系观的指导下, 苏联的外交政策更强调主动出击, 在更大的范围即超出苏联一国的范围内建立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体系,但由于实力所限, 其 主动出击行动是有限度的。然而美国错误地将此视为向全球扩张共产主义, 制订了全面遏制苏联的强硬政策, 冷战因此而爆发。[11] 斯大林的战后世界体系观的产生是与二战后期和战后初期苏联国际地位的改变紧密相关的,随着苏联在战争后期利用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打出国门, 横扫东欧,社会主义的苏联因此而不再如战前那样“孤立无援”, 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有可能越出苏联一国的范围, 在数国取得成功。苏联国际地位改变的逻辑结果必然是导致产生一个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平行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 以及一个与资本主义阵营相对立的社会主义阵营。从理论渊源上看, 斯大林的战后世界体系观以及与之相联的两个平行市场、两个对立阵营的理论是斯大林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但有一点重要的是,斯大林在二战行将结束之时和战后初期确实对自己国家的安全十分注 重, 他在东欧问题上立场坚定、态度强硬是与保障本国安全相关联的。建立一个强大而统一的、以苏联模式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应该成为

7 战后苏联外交的主要目标, 而一旦达到这一目标, 苏联的自身安全也就不在话下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 斯大林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在苏联的实力所不能及的地方, 他是不会主动出击的,斯大林在战后初期并没有做好与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导者美国发生全面对抗的准备。但是美国在战后继续向苏联提供租借法援助和政府贷款, 反而对苏联在东欧问题上的强硬立场, 以及在国际经济中的不合作政策作出更加强硬和全面遏制的反应,最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1947年3月12日向美国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宣读咨文, 提出了全面遏制苏联、由美国领导世界的杜鲁门主义。之后不久, 马歇尔计划出台, 斯大林对此还之以更为强硬的对抗政策, 冷战由此全面爆发。

3、原子弹的出现, 对冷战的起源和进程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实际上, 从波茨坦会议以来, 外交上的每一次交锋都笼罩上原子弹的魔影。会议期间杜鲁门听了关于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的详细报告以后即“大为振奋”, 并说这个报告使他“ 有了充满信心的全新感觉。”[12] 原子弹的爆炸, 使美国统治集团内部多数人认为, 美国对苏联的优势是压倒性的。在莫斯科举行的外长会议上, 贝尔纳斯继续推行原子外交, 打算以交换原子能基本科学情报为诱饵, 换取苏联在其他方面让步。接着, 美国军政要人利用苏联和伊朗的争端, 大造“共产主义威胁”和“苏联扩张” 的舆沦。1947年2月21 日, 英国政府照会美国, 声称由于国内经济困难,3月31 日之后英国无法再给希腊土耳其以经济和军事的援助, 希望美国挑起这副担子。杜鲁门政府“立刻意识到, 英国此刻已将领导世界这一任务, 连同其全部负担和全部光荣, 一齐移交给了美国。”美国政府期待已久的抛出全球扩张政策的时机来到了。几个月来杜鲁门一直希望“当一个适合时刻来临时就宣布这个新的主义” ,“ 希土危机”和英国政府的照会恰巧为杜鲁门提供了他所盼望的“适合时刻”。[13] 冷战是一种复杂的历史现象,并不单纯是苏联或美国某一方的责任, 而是多种因素交错、互动的结果 。即使冷战推出国际舞台数十载,但我们学者不断的探讨着冷战起源的问题,对于正确处理现代的大国关系,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防止出现任何形式的新冷战,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8

[1] 罗伯特. 马多克斯. 冷战修正主义的兴起和衰落, 卡尔顿、莱克合编《冷战辨论》

[M].纽约:1988年版, 第96页

[2] 王帆. 关于冷战起源的几种解释[J] 外交学院学报, 2000年第2卷

[3] 毛锐 于翠萍. 关于冷战起源问题的新研究综述[J].石油大学学报 2000(2)

[4] Allen Hunter ( ed. ), Rethinking the Cold War.Philadelphia: TempleUniversityPress, 1998.

[5] 竺培芬. 《冷战起源浅析》 世界史研究动态, 1985年第2期

[6] 张宏毅、董宝才. 《也谈二战后期冷战的责任者问题》 历史教学, 1990年第9期

[7] 吴于魔、齐世荣. 《世界史》之《现代史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版, 第48一50 页

[8] 叶江. 战后英国工党政府与冷战起源( 1945- 1948)[J] . 史林, 1991( 1) :66.

[9] 朱鹏. 冷战起源背后的文化冲突[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9(3)

[10] 李剑鸣, 美国的奠基时代[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1

[11] 叶江,斯大林的战后世界体系观与冷战起源的关系[J] 专题研究

[12] 玛格丽特·杜鲁门: 《哈里·杜鲁门》. 中译本第52页

[13] 高明振,冷战起源探析[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1988(2)64-70


相关作文

  • 爸爸妈妈,结束冷战吧作文600字
  • 常熟市谢桥中心小学五(1)班 邵聪颖 "你们快乐,我就快乐:你们幸福,我就幸福."爸爸妈妈,或许你们不知道,这是我写在自己的"成长作文"本子扉页上的心里话,它,倾注了我对你们最深最沉的爱. 但目前的我,却变得越来越伤心,越来越消沉.爸爸妈妈,你们到底怎么啦?几 ...

  • 我和妈妈的冷战作文500字
  • 我和妈妈的"冷战" 一天我写完了作业,走到卧室打开电脑.我正满心愉快之情,等着等着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一个表格,上面写着请输入密码.我感到非常好奇,电脑什么时候设置密码了我怎么不知道?我想肯定是妈妈设的密码. 于是我悄悄打开妈妈的抽屉,(妈妈经常会把密码等保密文件藏起来)在里面轻轻翻 ...

  • 冷战作文300字
  • 冷战 序幕丘吉尔的铁幕演说(1946.3)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咨文,要求美国援助"受到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这就是"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表明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标志着 ...

  • "老班"冷战"小班"作文500字
  • 2010年3月21日冷战开始. 由于"小班"业绩很失败,惹得"老班"不当病猫当老虎. 上课,"小班"尾巴翘天,想要遏制"老班"共产主义,做出反"老班"共产主义行动.课堂成占场,"小班&quo ...

  • 发生在星期天的冷战作文1000字
  • 发生在星期天的? 冷战" '别烦我'别烦我!'我双手捂住耳朵:脑袋摇得像个拨浪鼓,:好啊.嫌我烦; 我再也不管你了!? ,那才好咧,说话算话!!" ............ 星期天的早上? 因为一点小事'我和妈妈吵了起来, 爸爸进房看了看"笑着摇摇头/走了'两方吵累后: ...

  • 发生在星期天的冷战作文900字
  • 发生在星期天的,冷战" ; 别烦我? 别烦我!" 我双手捂住耳朵,脑袋摇得像个拨浪鼓"'好啊"嫌我烦'我再也不管你了!",那才好咧"说话算话!!' ...... 星期天的早上? 因为一点小事.我和妈妈吵了起来,爸爸进房看了看.笑着摇摇头&q ...

  • 冷战作文1000字
  • 大家见过家庭母女冷战,可是,你们见过同学之间发生"冷战"吗? 没错,这件事情就在我身上发生了. 我是班级里的尖子学生,优异的成绩和出众的领导组织能力让同班同学羡慕至极,同样,我的"超级无敌同班冤家对手"也在秘密地行动着-- 在这里,暂且我的死敌为"K ...

  • 周末的冷战作文400字
  • 今天,我为一点小事和妈妈吵架了,吵完架后,我们都回到自己的房间,谁也不理谁.一天的冷战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我气呼呼的回到了自己房间,开始做练习题.真是遇上鬼了,有道题算了好几遍,答案还是不一样,以前我拿不准就拿计算器算,可今天计算器在妈妈房间,我不好意思拿,想到这儿,我自言自语道:"哼,自 ...

  • 冷战作文400字
  • 爸爸妈妈已经冷战好些天了,直到现在也没有缓和的迹象,得想个办法,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不然生活在这样一个压抑的环境中非得闷出病来! 这天晚上,我们正在一起吃晚饭,我边吃边想,突然心生一计:眼睛瞟到阳台上的一根竹竿,我走了过去,拿起竹竿,学着孙悟空的模样,蹦蹦跳跳的来到老妈面前,说:"谁敢如此大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