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石林作文23800字

五年级作文

石林彝族自治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1) (2010-07-30 16:48:04)转载▼

标签: 县域经济 阿诗玛 旅游国际化 撒尼 石林 杂谈 分类: 重要文献

石林彝族自治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2008—2010年)

(2008年2月27日石林彝族自治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批准)

前 言

2008—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时期。创新体制机制,制定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三年规划,对推进石林跨越式发展、实现富民强县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根据党的十七大、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以《石林彝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基础,结合石林发展实情,特制定本规划。

一、石林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十一五”以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以来,全县各族人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全县保持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政治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

1.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十五”末的16亿元增加到22亿元,年均增11.6%;人均GDP 由7059元增加到9212元,年均增14.2%;农业增加值由4.9亿元增加到6.6亿元,年均增7.5%;工业增加值由3.6亿元增加到4.8亿元,年均增14.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1亿元增加到1.4亿元,年均增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6.8亿元增加到11.8亿元,年均增3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6.5亿元增加到9.2亿元,年均增19%。旅游二次创业取得重大突破,石林成功申报为世界自然遗产、创建为国家首批5A 级景区,实现了国内品牌向国际品牌的转变,旅游直接收入突破3亿元,综合收入突破10亿元,成为县域经济主导产业;烤烟收购总值1.96亿元,均价11.98元,创历史新高;畜牧业产值3.97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文化产业增加值1.7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8%,形成了以旅游、粮烟两大产业为支柱,以文化产业、畜牧业和民营企业为支撑的经济结构体系。

2.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扫尾阶段,国有资产进一步盘活。非公经济比重不断上升,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6.9%。巩固扩大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免征农业税。顺利推进县、乡镇机构改革,完成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稳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优化了石林高中教育集团管理,组建了石林幼儿教育集团。深化卫生体制改革,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97%。行政审批、财税、金融改革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对内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招商引资领域不断拓宽。2007年,实现引进国内市外到位资金6.4亿元。

3.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科学编制和修编了城市总体规划、生态美县建设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等近四十项规划。加快市政、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了生态工业集中区、旅游服务区、西城区开发,重点实施了县城和石林集镇建筑风貌改造、城市道路改造、城市管网入地、公交线路和站台、石林中路改扩建、西石公路、鹿平公路、巴江污染治理、县污水处理厂、石林景区供水工程、黑龙潭水库西干渠节水改造、西部地区农网“二站三线”工程等一批项目建设,农村公路硬化率达11.6%,城乡公交客运覆盖率达7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中国彝族第一村建设正式启动,“一池三改”、村卫生室、村文化室、广播电视“村村通”、“数字乡村”工程等稳步实施。加快生态美县建设,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7%。

全面启动“五创”工作,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平安县、省级园林县,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列为市级目标责任单位,创建市级文明县城通过市级验收。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建成区面积由4.2平方公里扩展到6.2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由16.2%提高到27%。

4. 社会建设全面展开。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推进,依法治县成效明显。圆满完成第三届村级组织换届工作,被评为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和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修订实施了《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自治条例》、《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全县社会政治保持稳定。全面实施科普示范工程,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46%以上。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被评为云南省首批教育先进县。彝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圆满承办了全国青少年航海模型锦标赛、昆明市第八届民运会等重要赛事,成功举办了县庆五十周年庆祝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医疗体系和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不断完善,食品药品市场逐步规范,人民健康水平稳步提高。全面落实“奖、优、免、补”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国防教育扎实开展,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得到加强。统计、气象、档案、电子政务、地方志、广电、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取得新成绩。

5.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认真落实积极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以内。贯彻落实“两免一补”、“粮食直补”政策,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实施城镇失业、医疗、工伤、生育、养老保险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县乡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继续完善。实施“车头向下、服务农村”工程,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加快推进。建成148套廉租住房,实现了三年任务目标一年完成。实施人饮解困、安全饮水工程,解决1.5万人的饮水困难。扶贫工作扎实开展,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70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59元,比“十五”末分别增619元、1399元,年均分别增9.6%、6.9%。

(二)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当前,石林正处于旅游产业提升、工业发展突破、城市建设加速和市场化转型、国际化拓展的关键时期,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新形势。

1. 机遇和优势。随着党的十七大和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的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国家加大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扶持,为石林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世界旅游发展保持较快增长,国内消费结构升级拉动旅游市场需求,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文化产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市委、市政府把石林列为旅游二次创业的重点,尤其是现代新昆明建设的推进,外资西进、内资西移产业、资本向县区转移的加速,为石林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石林县被列入全省10个文化产业发展特色县、全省40个县城建设试点县、全省47个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县,加之石林世界自然遗产的“品牌效应”、阿诗玛文化的“特色效应”、国家卫生县城的“环境效应”、“三高一专”现代化交通网络的“通达效应”,使石林的发展优势更加明显,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空间更加广阔,石林正在成为旅游休闲、投资创业的热土,即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热潮。

2. 挑战和问题。国家宏观调控刚性约束继续加大,用地、信贷等要素瓶颈制约加剧,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我县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不大,发展速度不快,改革开放力度不强,招商引资薄弱,工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税源结构单一,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相对滞后的城乡发展与世界级的景区不相匹配;相对滞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石林旅游发展不相匹配;旅游综合效益与石林品牌不相匹配。城市规划、旅游发展、招商引资、工业发展和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紧缺,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部分机关办事效率低、服务意识差,发展软环境

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一些干部思想不解放、创新不够、办法不多、工作不实、经验不足、落实不力,思想、观念、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发展不相适应。

二、石林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战略

今后三年,是石林县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实现旅游立县、粮烟稳县、工业富县、生态美县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为“十二五”奠定坚实基础的三年。要大干2008,拼搏2009,攻坚2010,冲刺“十二五”,全力向昆明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板块冲刺,实现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五年新跨越,推进石林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市委九届四次全会和县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跨越发展、富民强县”总要求,以“旅游立县、粮烟稳县、工业富县、生态美县”为目标,以又好又快发展大旅游为主导,以大旅游带动经济结构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大转变,全力推进旅游国际化、农业产业化、工业新型化、城乡一体化,创建世界一流景区,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努力把石林建成昆明市国际旅游度假休闲核心区和烤烟生产基地、畜牧业养殖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旅游商品加工基地,建成云南省集旅游、文化、交通、商贸为一体的区域性中心,建成全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和国际知名精品旅游胜地。

(二)发展思路

按照“跨越发展、富民强县”总要求,强化石林的“基础在粮烟,优势在旅游资源,特色在阿诗玛文化,后劲在工业发展,关键在招商引资,突破在园区建设,动力在改革创新,活力在民营经济”的县情认识,深化“33542”发展战略、“12345”旅游国际化发展战略、“一路三区、一河三片”现代化城市发展战略,推进石林旅游资源、阿诗玛文化资源、交通区位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走具有石林特色的跨越发展道路。坚持“以人为本”,把富民作为发展的第一目标,坚持“科学发展”,把强县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做到“五扩五增五减”,即扩大经济总量,扩大改革开放,扩大城市规模,扩大劳动就业,扩大社会保障;增快发展速度,增强经济实力,增强发展后劲,增加城市人口,增加居民收入;减少农村人口,减少贫困人口,减少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不和谐因素,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积极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商贸向市场集中、居住向小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逐步实现农业大县向旅游大县、工业弱县向工业富县、初步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跨越。

(三)发展目标

1.经济增长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1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16%,农业增加值年均增6.5%,工业增加值年均增25%,旅游直接收入年均增18%,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32%,文化产业增加值到2010年末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3%。

2.经济结构调整目标

优化经济结构,提升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由2007年的30:26:44调整优化为24:30:46。

3.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国有资产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盘活国有资产。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金投向旅游业、生态工业、现代农业、文化产业和城乡建设,三年内融资90亿元。全面推进所有制改革,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到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和提供的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的35%以上。

4.城乡人民生活质量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7%,2010年达136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8%,2010年达4671元;2010年,农村居民、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0%、36%。

5.城市发展目标

2010年,建成旅游城市,成为昆明市的后花园,以服务石林旅游为主要功能,各项建设指标初步达到国家旅游城市标准,规划控制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15平方公里,绿地率达35%,绿化覆盖率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平方米以上,城市人口1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40%。

6.社会发展目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巩固“两基”成果,提高“普九”水平,义务教育普及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85%以上,幼儿教育普及率达85%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0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两免一补”政策享受率达100%;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以上;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人均期望寿命达75岁,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250/10万以下,每千人口卫生机构床位数达4.5张, 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达2.1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外的城镇非从业人员,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保险金额年均分别增长15%、20%;实施扶贫整村推进62个,减少贫困人口2.1万人;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规模不低于当年商品住宅开发总量的20%。实现行政村100%“村村通公交车”目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年均增长11%;“两后双百”、“三百三就”工程得到落实,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

(四)发展战略

1.“33542”发展战略:发挥石林旅游资源、阿诗玛文化、交通区位三个优势,实施对外开放、科教兴县、城镇化发展三个战略,加快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以阿诗玛文化为龙头的文化产业,以加工业为龙头的新型工业,以粮烟果菜为龙头的种植业,以羊产业为龙头的畜牧业五个重点产业发展,实现旅游立县、粮烟稳县、工业富县、生态美县四个目标,逐步形成两个经济带——石林路城市经济带和九石阿旅游专线阿诗玛文化旅游特色经济带。

2.“12345”旅游国际化发展战略:以创建世界一流景区,打造国际旅游胜地为目标;实现单一观光型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康体、生态、科考、会展综合型旅游转变,国内名牌向国际名牌转变;构建三个旅游圈——以石林景区和石林旅游服务区为中心的核心旅游圈,以石林景区为中心带动长湖、大叠水、圭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八个景点发展的石林大旅游圈,以石林风景名胜区为中心辐射宜良九乡、陆良彩色沙林、泸西阿庐古洞、丘北普者黑和弥勒白龙洞的滇东南喀斯特精品旅游圈;实施品牌化、特色化、产业化、多元化四个战略;实现五个突破——在展现彝族撒尼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上实现新突破,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在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上实现新突破,在生态保护、园林建设和景区提升上实现新突破,在宣传营销上实现新突破。

3.“一路三区、一河三片”石林现代化城市发展战略:通过石林路、县城东城区、石林旅游服务区、生态工业集中区“一路三区”建设,加速形成石林路城市经济带,加快城市发展步伐,逐步形成以巴江为绿色主轴的县城至石林片、北大村片、板桥片“一河三片”块状城市新格局,建成旅游城市,2015年建成优秀旅游城市,2030年建成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生态旅游城市。

三、2008—2010年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

(一)做强做大旅游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以“旅游立县”为目标,实施旅游“二次创业”,创建世界一流景区,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加快推进旅游国际化,做强做大旅游业,促进石林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完成景区门票调价

工作。2010年,全县接待游客人次350万以上,景区接待游客人次300万以上,实现旅游直接收入5亿元,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

1. 整合资源,提升功能

改造、提升、扩容大小石林景区。外移景区入园大门,拆迁石林宾馆、云林宾馆、精舍酒店,搬迁五棵树村、石林小学、石林管理局办公用房、石林公安派出所、老停车场等有碍观瞻、与世界遗产保护不相符的建(构)筑物,恢复生态。完善标志、标识牌,配套更新景区服务设施。实施景区环林路沿线生态环境建设,提升整体景观质量;开发新景点,新游线。游览面积由4.12平方公里扩大到12平方公里,建成5A 级景区、世界自然遗产模范观光地。 高标准建设乃古石林景区。实施入口区、团结水库周围环境整治,清理景区外来树种,优化生态环境;改造提升古林瑶池、峰上望等景点景观,拓展科普考察线路,设置地质科普展示牌。建设景前区大门、游客中心、停车场等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成地质科学考察、科普教育基地和世界自然遗产模范展示地。

保护性开发长湖景区。修编《长湖景区保护性开发规划》,实施长湖景区核心保护区退耕还林,采用乡土树种美化湖边环境,恢复原始生态环境。建成集生态旅游和民族风情为一体的康体休闲旅游区。

改造提升大叠水景区。修编《大叠水景区保护性建设规划》,调整景区游览布局,拆除与自然景观不相符的人工设施,进行游路改造、面山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扶持小叠水村发展乡村旅游,提升旅游接待功能和服务水平,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把大叠水景区建设成乡村旅游示范区。

保护性开发圭山国家森林公园。编制《圭山红色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圭山片区区位、革命历史、宗教文化、民族风俗、生物多样性的优势,将圭山国家森林公园与周边景区联动开发,形成组合优势,建成红色生态旅游区。

2. 强势营销,经营品牌

强化品牌意识,组建营销机构,研究、提升石林旅游主题形象,创新宣传营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石林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加强与国内外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主要客源地旅游组织和旅行商的交流合作,发挥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和民航、铁路等交通企业的宣传优势,整合旅游、宣传、文化等资源,开展联合旅游宣传营销。全面拓宽营销渠道,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建设多平台、多语种的石林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细分客源市场,扩展旅游客源,继续巩固包括港澳台、日本、韩国、东南亚在内的主体市场,积极培育欧美及大洋洲等潜在市场,提高石林旅游的市场占有率。

3. 强化管理,优化服务

强化“三标一体”贯标工作,推进景区标准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升旅游管理服务水平,实现旅游经营、管理、服务与国际接轨。加强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强化旅游行业管理,创新导游管理模式,探索建立导游服务公司;完善旅游投诉处理系统,开辟旅游投诉绿色通道;建立诚信机制,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实施景区综合治理和专项整治,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完善旅游事故应急预案和安全救援机制,落实安全防护措施。严厉打击破坏遗产生态行为;建立资源保护和补偿机制。实施数字石林建设,构建科学、快捷、人性化、现代化的石林资源监管和旅游服务信息平台。

4. 转型升级,延伸产业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逐步开发一批休闲旅游、商贸服务项目,建设一批上档次的宾馆酒店、商务会展设施、旅游购物网点,培育一批旅游商品加工企业,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特色村镇,推出一批阿诗玛文化演艺节目,丰富旅游内涵,延长产业链,带动现代服务业,提高旅游综合效益。重点推进石林旅游服务区中区建设,完善游客接待中心、地质博物馆配套设施,提升使用功能;建设旅游服务交通环线、新停车场、公交站点等服务

设施,推进“五中心一店一场”(游客中心、演艺中心、餐饮中心、购物中心、散客中心,国际标准的五星级酒店,生态民族体育运动场)建设,提升服务功能;推进五棵树村整体搬迁,建设中国彝族第一村,发展乡村游和休闲体验游,建成集居住、旅游、商贸为一体的民族工艺品加工、销售集散地,聚集整合旅游要素,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二)大力发展新型工业,优化县域经济结构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城市化的内涵、农业化的动力、社会文明化的灵魂,是推进生产生活方式变革、改变农耕社会的助推器和大熔炉。要把工业作为加快石林跨越式发展、富民强县的关键,强力推进“工业富县”战略。石林跨越式发展薄弱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关键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要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实现园区建设的突破,以“工业富县”为目标,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生态工业集中区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新上项目为支撑,以配套政策和优质服务为保障,大力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高循环率、高利税率、高就业率、高利用率、高产业关联度的新型工业,促进产业升级,优化工业结构,扩大工业总量,实现工业发展新跨越。

1. 建设省级工业园区

园区是招商引资的主阵地,是工业强县的主战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以园区经济为中心,按照“园区城市化、产业高新化、布局专业化、机制市场化”的要求,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生态工业集中区建设。完善园区管理、发展、考核等配套政策措施,理顺和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加快园区土地收储,每年收储土地不低于3000亩,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低于50%用于工业园区建设,园区内建设用地保证60%以上用于工业项目发展。完成生态工业集中区一期4.2平方公里的三条工业大道建设,配套完善基础设施, 总投资2.3亿元。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要着眼于区域间差别竞争的错位发展,坚持以大项目催生大产业,敢于无中生有造产业,通过大项目带来大配套,建成大产业,形成大集聚,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实施生态工业集中区生活服务中心、翡翠珠宝玉石加工基地、旅游商品加工基地、农特产品加工基地、汽车配件生产基地、生物制药产业园等项目,促进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资源整合、连锁带动,把生态工业集中区建设成为全县发展工业的主阵地、承接外资和发展非公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平台。2008年,引进国内市外资金

1.5亿元,工业增加值达600万元,业务总收入2000万元,财政总收入1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期末从业人员达到100人,由市级特色工业集聚区升格为省级工业园区。2010年,生态工业集中区固定资产投资达26亿元,工业产值8亿元,税收5000万元以上。

2. 做强一批工业企业

支持和鼓励企业进行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拓宽市场、提质增效,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集中力量扶持培育现有骨干企业,更好地利用资本市场、提高融资能力,做大做强一批龙头工业企业,引导和帮助工业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走专业化、集团化、外向型的发展路子。着力抓好石林太阳能电站试验工程、南亚焦化有限公司技改、云南官房水泥厂搬迁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和石林万家欢农畜产品加工项目、石林易通电缆桥架有限公司、石林长湖化工厂等重点项目新建或扩建工作。到2010年,全县工业企业集团达10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5户以上。

3. 培育一批优势产业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企业主动、社会促动”的原则,扶持培育一批特色明显、优势突出、支撑作用强的重点骨干企业做强做大,形成一批优势产业。整合壮大卤腐、乳饼、白酒、刺绣等传统优势特色农产品和旅游商品加工业,巩固提高电力、烟叶复烤、建筑建材等骨干企业,扶持培育电缆母线、玻璃钢桥架、工程模板等现代制造业。结合新昆明建设,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型、劳动密集型、资源深加工型、节能环保型等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4. 打造一批著名品牌

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质量为基础,创新为保障,把政府引导、企业争创、社会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培育和争创精品名牌。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扶强扶大扶优扶高”的创牌措施,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奖励与扶持办法,加大对重点产品的宣传和保护力度,提高重点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2010年,争创国家名牌产品3个、云南名牌产品5个以上。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县域经济基础

以“粮烟稳县”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突破,以粮、烟、果、菜、畜为重点,突出抓大户上规模,抓特色建基地,抓服务建体系,抓龙头促工贸,抓典型带全面,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

1. 实施四大工程

(1)实施粮食安全工程。稳定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大力调整结构,发展优质水稻、马铃薯及饲用玉米,提高单产、优化品种、改善品质,建设优质粳稻及特色杂粮生产基地。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3万亩,总产量1.25亿千克,确保粮食安全。

(2)实施烤烟提质工程。积极探索现代烟草农业新途径,不断推进烟草产业化发展。建成国家级烟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实现生产烟叶的可用性达到国内清香型主料烟知名品牌水平。指导性种植烤烟11.8万亩,指令性收购烤烟32.8万担,上等烟比例40%以上,中上等烟比例90%以上,均价年均增6%,上缴烟叶税4500万元以上。

(3)实施畜牧富民工程。大力发展以山羊为主的畜牧业,巩固生猪生产,加快禽类发展,打造畜牧品牌。抓好品种改良、饲料开发、科学饲养、疫病防治、市场营销,全面提高畜牧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2010年,山羊存栏25万只,出栏15万只,鲜奶产量2000万千克;生猪存栏18万头,出栏26.4万头;牛存栏5.2万头,出栏9500头;出栏肉鸡600万只;畜牧业产值4.72亿元,农民人均畜牧增收150元。

(4)实施绿色亮点工程。加快以甜柿、核桃、枇杷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的旅游观光农业发展步伐。新增以甜柿为主的水果生产基地2.5万亩,重点布局在石林景区周围、九石阿旅游专线沿线,形成独特壮观的“万亩柿景”,吸引国内外游客游石林、观柿景,打造“甜柿之乡”,实现甜柿产值8000万元。抓住昆明市实施主要农产品“东移北扩”战略的机遇,加大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力度,把石林建成新兴的优质、无公害、外销型蔬菜基地。到2010年,蔬菜面积发展到8万亩,专业化、产业化程度达70%,年产16万吨,产值1.5亿元;发展花卉3000亩,产值6000万元。

2. 强化“六抓”措施

(1)抓“两转”。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工作,到2010年培训25000人次,转移输出17000人次;抓好土地流转工作,鼓励引导农民逐步把耕地集中到种植大户,实施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2)抓“两动”。突出抓大户,带动农户规模生产经营。加大扶持力度,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每年发展农业产业化强镇1个,特色产业基地强村10个,农业专业合作社20个,规模经营大户100户。到2010年,发展农业龙头企业30个(其中:省级3个,市级18个),5家进入全市当年农业龙头企业前50强。

(3)抓“两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大力扶持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培养一批闯市场、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引进、培养一批专业技术服务队伍,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4)抓“两向”。积极面向市场,遵照群众意向,引导群众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5)抓“两高”。着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晚秋作物种植和

冬季农业开发力度,提高复种指数;坚持市场导向,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商品率。

(6)抓“两效”。强化科技推广,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办好各类示范样板,充分发挥典型示范效应;紧紧围绕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全县优势特色农产品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95%以上。

(四)培育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文化石林

以打造特色鲜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的“文化石林”为总体目标,实施文化产业“十个一”工程,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1. 拍摄一批以“阿诗玛”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拍摄一部以阿诗玛为题材的电影。提升“阿诗玛”文化品牌。

2. 打造一组以“阿诗玛”歌舞剧为代表的民族艺术精品。建设阿诗玛演艺中心,包装提升歌舞剧《阿诗玛秘地》,丰富拓展民族民间传统文艺节目,创编一台大型室外民族歌舞剧,并推向旅游市场。

3. 办好一批以火把节为代表的重大国际性节庆活动。市场化开发斗牛、摔跤、火把节、民族民间文艺展演等传统文体项目,进一步挖掘、开发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项目,实施“中国石林牛王争霸赛”项目。

4. 建设一批以阿诗玛文化生态园为代表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完善阿诗玛文化生态园文化设施建设,实施县民族图书馆选址重建、县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扩建、县民族文化博物馆新建和县民族体育馆建设工程。

5. 激活一批文艺团队。改制组建以石林阿诗玛歌舞团为代表的面向市场的各类文艺团体,扶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民族民间文艺表演团队,增强文艺团体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6. 建设一批以“九石阿”旅游专线为依托的阿诗玛民族文化生态休闲度假项目。重点建设月湖民族文化生态村、老挖民族文化展示地、长湖“阿诗玛民族民间刺绣之乡”、长湖撒尼风情园、糯黑民族文化生态村、圭山红色生态旅游区等项目,形成“阿诗玛文化经济走廊”。

7. 保护开发一片以鹿阜古镇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街区。把鹿阜古镇打造成集彝乡古城风貌、民风民俗、地方名特产品、民间工艺品制售、地方特色小吃为一体的古朴典雅、文化氛围浓郁的历史文化旅游街区。

8. 建设一条阿诗玛文化景观大道。把石林中路建成民族文化浓郁、生态环境优美、现代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完善的旅游景观大道。

9. 培养一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队伍,为传承宏扬石林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提供人才保障。

10. 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旅游文化开发经营龙头企业。

(五)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以“五新”为目标,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按照“三化”化“三农”、“三化”带“三农”、“三化”服务“三农”的思路,坚持以旅哺农、以农促旅,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建设具有石林旅游特色和阿诗玛文化特色的新农村,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2010年,全县60%的农户、自然村、行政村均达到“九有”目标。

1. 着力搞好规划

围绕“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生活便利”的村镇建设目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与高校合作,科学开展规划编制工作。2008年编制完成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着力抓好九石阿旅游专线阿诗玛文化旅游特色经济带新农村建设规划,2010年全面完成村庄建设规划和村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2. 加强基础建设

突出抓好四项重点工程,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实施村容村貌特色化改造工程。以石林景区周边、两个经济带、铁路、公路沿线的村庄为重点,建设一批具有阿诗玛文化特

色、石林旅游特色的新村庄。二是实施道路硬化工程。突出抓好试点村的道路硬化,到2010年硬化工程覆盖率达65%。三是实施水利惠民工程。加快实施团结水库加固扩建、月湖水库除险加固、黑龙潭水库、威黑水库中型灌区建设、三角水库供水管网改造等一批骨干工程的同时,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五小”水利。四是实施能源替代工程。以“一池三改”项目为重点,每年实施2000户“一池三改”建设工程。

3. 创新发展模式

按照“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典型带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产业带动型、乡村旅游型、市场带动型等新农村发展模式,积极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各种专业协会,积极推广“协会+公司+农户”的模式,增强农民适应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快培育并鼓励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营销专业户和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参与农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农资经营。实施“四进村”工程,推进连锁农家店建设,提高“三农”服务水平。

4. 创新工作机制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三个明显高于”的政策,完善“以旅哺农、以农促旅”的投入长效机制,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鼓励、吸引社会各界投资,多方筹集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坚持“三个优先”,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发挥村民自治和农民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市县指导、乡镇主抓、农民主体、部门服务、社会参与、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整合力量,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

(六)加快生态旅游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深入实施“一路三区、一河三片”现代化城市发展战略,按照“三高、三化、三精、三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水平,推进与世界级景区相匹配的生态旅游城市建设。

1. 坚持“三高”规划城市,构建生态旅游城市格局

将规划作为石林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的龙头,按照建设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城市的要求,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突出石林特色,完善城市发展规划,使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互动互促。

一是完善城市发展规划。围绕“创建世界一流景区,打造国际旅游胜地”的目标,深入研究城市功能定位,完成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做好县城西城区、南城区,整合石林中路沿线控制性详规;抓好石林中路沿线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完善管网、给排水、灯光亮化、环卫设施等城市建设各项专项规划;编制好鹿阜古镇保护与开发规划。

二是重视小集镇规划。完善乡镇集镇规划编制工作,重点抓好南大村、堡子等集市贸易村庄规划编制,做好民居建筑保护完好、民族特色浓郁的村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三是严格执行规划。建立城市规划师、建筑师、构造师负责制,成立县城乡规划委员会,完善项目评审制,建立健全统一、集中、高效的规划管理体制,严格执行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专项规划。严格执行城市规划“六线”制度,加大规划执法监察力度,确保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

2. 坚持“三化”建设城市,打造精品城市

坚持建设施工标准化、规范化、工艺化,提速、提效、提质,提高城市建设水平。

一是加快石林中路景观生态绿廊建设。以石林中路为主线,加快推进中国彝族第一村、县级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生态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完善配套服务设施,辅之以成片绿化,适当引入水体,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其成为生态景观大道。

二是强力推进巴江河滨生态蓝带建设。推进巴江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巴江三期综合治理,启动巴江四期综合治理,到2010年景观水面达30万平方米,绿地率达80%。加快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建成县污水处理厂,启动石林景区与县城污水管网联通工程。2010年全县污水处

理率不低于85%。

三是实施特色化城市建设。继续推进城市建筑风貌改造,完成二期改造工程。实施鹿阜古镇保护开发,逐步改造桃园、小东山等城中村,加快推进石林旅游服务区、东城区、西城区、南城区开发建设。2010年,建成具有石头特色、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城市。

四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石林中路沿线给排水管网建设;全力推进110千伏石林输变电等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加快以“三横一纵一贯”为重点的城市路网建设,完成石林南路片区市政道路、石林中路以东沙地片区市政道路、双龙商场至巴江桥滨河路建设工程;认真贯彻市推进园林生态建设会议精神,抓好桃园公园、白龙潭湿地公园、乐台旧生态公园、狮子山森林公园建设,提高城市绿化率和绿化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石林;整合信息资源,推进信息化建设。

3. 坚持“三精”管理经营城市,建设有序城市

按照精心、精细、精品的要求,加强城市管理,以优质的服务、优美的环境、优良的秩序,提升城市形象。

坚持把“五创”作为建设优秀生态旅游城市的基础性工作,巩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省级平安县创建成果,2008年争创省级文明县城,2010年创建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全面推行“棋盘式、方格化”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数字城管”,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重心下移、上级监督”的城市管理体制。

扎实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强化交通秩序、环境卫生、市容市貌的管理,大力开展拆临拆违,加强市政基础设施维护管理,做到全面覆盖、长效管理。

强化经营管理城市理念,积极探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代建制”,市政公共设施、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管理市场化运作制,降低行政管理成本。

4. 坚持“三力”发展城市经济,增强城市竞争力

按照增强“带动力、影响力、辐射力”的要求,充分发挥县城区位、产业集聚等优势,大力发展城市经济。

着力培育市场。实施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推进大兴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新建汽车配件、物流、旅游商品交易和畜禽交易等专业市场,培育3—5个城市经济发展的综合市场,加强城区边缘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县城零星商业网点建设,形成健全的市场网络覆盖体系和规范的市场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市场辐射作用。

积极发展城市产业经济。做好城市产业总体规划,强化城市旅游服务功能,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在石林中路沿线、巴江河沿岸建设一批上档次、上规模的商业步行街、五星级酒店等服务设施,建设一批高品质的休闲住宅区,打造休闲石林、宜居石林、品质石林。大力发展金融保险、商务会展、中介服务等产业,加快电子商务建设,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提升城市经济支撑力量。

加快“两带”建设。按照建设国际旅游胜地和生态旅游城市标准,以石林路为城市经济带核心轴,逐步建设成为石林路城市经济带。充分发挥九石阿旅游专线沿线旅游、文化、生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生态农业、民族文化产业、旅游观光业和休闲度假项目,串点成线,逐步把九石阿旅游专线沿线建成阿诗玛文化旅游特色经济带。通过“两带”建设,统筹城乡,优势互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七)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新突破

牢固树立“招商引资是第一要事、第一政绩、第一责任、第一能力”的理念,强化招商引资机制,再造招商引资流程,突出招商引资重点,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招商引资总量、规模、档次、速度“四个突破”:一是引资总量有突破,三年引进内资60亿元,年均增83%,外资3600万美元;二是项目规模有突破,新引进上亿元项目6个以上;

三是项目质量有突破,与大财团、大企业合作实现新突破;四是项目建设速度有突破,当年引进项目开工建设率达50%,竣工投产率达20%以上。

1. 突出产业招商

以生态工业、旅游服务业、阿诗玛文化产业、现代农业为招商重点产业,以工业招商、旅游招商为突破口,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推进全县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大工业招商力度,工业项目实际利用国内外资金占引资总额的40%以上。整合旅游资源,充分发挥世界自然遗产和阿诗玛文化两大品牌优势,强化旅游产业招商,通过项目开发带动石林旅游业的发展。

2. 强化园区招商

围绕“一路三区”城市建设格局,以石林中路为主轴,发挥旅游服务区、工业集中区在规划布局、产业聚集辐射等方面的优势,搭建招商平台。加强土地收储,实行熟地招商;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硬件设施;努力提高入园项目质量,着力引进旅游商品加工、生物制药、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服装制作、电子电器加工,旅游服务、等项目,延伸产业链,促进园区经济发展。

3. 创新招商机制和方式

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和百人外出招商工程。健全完善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招商引资工作例会制、县级领导联系推进制和激励机制,实行“结果倒逼、责任倒逼”,促进招商引资项目落实。积极利用网络等现代资讯手段,拓宽信息渠道,搞好招商分局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节会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构筑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招商引资格局,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和效率。

4. 优化投资环境

全面优化全县的政治舆论环境、政策扶持环境、社会服务环境、法治道德环境和人文道德环境,努力打造为全市“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和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的地方,构建诚信社会,形成亲商、重商、安商、护商的良好氛围。优化政务环境,完善优惠政策,规范行政行为,精简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法制环境,打造诚信政府,依法办事,严格执法,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优化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秩序,完善中介服务。优化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味,打造宜居城市。

5. 加强基础工作

注重项目包装,提高项目质量,围绕重点产业策划包装一批特色明显、吸引力强的招商项目,建立项目储备库。加大项目推介工作,加强与中介机构、商会、协会、园区等机构的联系与合作,着重面向沿海发达地区重点城市招商。广泛收集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招商目标企业信息、投资动态,建立联系渠道,选定重点企业和项目,主动出击。强化项目推进,加强项目跟踪服务,促进项目早落实、早开工、早投产。

6. 加强队伍建设

按照专业化、规范化的要求,加强招商队伍建设。组建专业招商队伍,选拔一批懂经济、善交往、事业心强的人员充实到招商引资工作第一线,建设一支想招商、会招商的干部队伍。

(八)扶持发展非公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坚持“希望在民间、活力在民营、发展靠民力、稳定靠民富”的方针,按照“民投民有、民办民营、民富民强、民乐民享”的要求,放开、放活、放心、放胆、放手发展非公经济,促进非公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外向型发展,快速扩大总量,迅速提升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非公经济增加值年均增30%,2010年达12.8亿元;实交税金年均增20%,2010年达7600万元。

1. 放“宽”,扩大开放领域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出台鼓励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规模大小,只要对财政、就业有贡献的就鼓励非公参与;只要不是国家产业政策禁止的,凡是允许外资企业和国有集体企业进入的领域,就允许非公进入。

2. 搞“活”,壮大非公经济

解决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思想、体制、环境、资金、人才等“瓶颈”问题,落实政策,优化环境,强化服务,健全融资、担保、信用服务体系。鼓励符合条件的非公企业上市,支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增强非公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促进非公经济快速发展。

3. 抓“大”,培育民营大户

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由家庭式、作坊式和产权单一的经营模式,采取投资、控股、参股、收购、兼并、联合等方式向股份制、集团化转变,增资扩股,加速扩张,扶持培育一批规模型民营企业;鼓励民营企业自主创新,闯市场、创品牌、上水平,扶持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环境污染小的科技型民营企业;鼓励本地民营企业“走出去”,加强与县外民营企业合作,扶持培育一批外向型民营企业;大力扶持发展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以特色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资金表彰奖励纳税大户和优秀民营企业。集中力量,扶持、培育一批有一定实力、发展前景好的重点民营企业,到2010年民营企业集团达12个以上。

4. 促“小”,鼓励全民创业

建立创业激励机制,健全创业法制保障,强化创业能力培训,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创业舆论引导,降低农民进城创业门槛,广泛开展劳务输出培训、就业创业培训、适用技术培训,鼓励支持更多的人员务工经商。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政策引导等措施,积极支持企业创实业、干部创事业、农民创家业,形成“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全民自主创业”的氛围,推动全县非公经济蓬勃发展。2010年,个体、民营企业户数达到6000户,吸纳劳动就业人数35600人,年均增5%。

(九)加强生态美县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生态美县”为目标,全面落实环保优先方针,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1. 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高度重视水、石、森林、草场、土地、矿产等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全面实施《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科学保护石资源和生态环境,全面开展地质修复,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推进土地集约经营和节约使用,加强水库、河流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强化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完成县城和石林景区城市大气自动监测站建设,完善环境监测网络,建立健全环境事故应急监测和环境预警体系。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强达标排放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和清洁能源,开发推广节能产品和先进适用技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2. 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治理

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开展“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宾馆”等绿色创建活动,全面启动生态村、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县创建工作。积极推行“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两年突破工程、乡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强化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的防治,提高污水和垃圾无公害处置率。加大石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力度。

3. 深入推进生态美县建设

主攻“221”工程,整合景观资源,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屏障,优先治理一区(石林风景名胜区)、二河(巴江河、大可河)、三山(城镇面山、杨梅山、圭山)、四湖库(长湖、月湖,团结水库、黑龙潭水库)、五路(昆石高速公路、西石高等级公路、九石阿旅游专线、石蒙高速公路、石林中路),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种植优质早实核桃基地10万亩,营造林2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1%。加强32.89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的建设管理,实施53万亩地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争取列为云南省实施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管理示范县。

(十)高度关注民生,着力构建和谐石林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民为主的理念,致力于让人民群众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民主政治的主人、文化繁荣的主角、社会进步的主力,着力解决好关系民生的迫切问题。

1.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活动和“四五”依法治县,推进“法治石林”建设。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全面实施《石林彝族自治县自治条例》,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共同繁荣发展。不断扩大民主,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群众自治机制。深化政务、厂务、村务公开,拓宽人民参与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渠道。

2.加强社会建设

和谐文化建设。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广泛开展理想教育,坚定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思想大解放,开展石林精神大讨论,提炼出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的石林精神。倡导文明新风,移风易俗,积极推进殡葬改革。着力推动广大人民群众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为推进跨越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文化体育事业。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推进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城乡文化活动,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力争“彝族撒尼刺绣”、“彝族大三弦舞”、“彝族撒尼摔跤”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施糯黑彝族撒尼人文化保护区保护工程。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搞好全民健身运动,每年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达10万人以上,中小学生体育达标率为100%,体育活动质量有较大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向上级输送一批摔跤、拳击运动项目人才。力争3年内进入小康体育特色县行列。 教育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按照幼儿学前教育普及化、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优质化、职业教育社会化、成人教育终身化的总目标全面提升教育水平,促进各类教育和谐发展。改善乡镇中心幼儿园办学条件,扩大优质幼儿教育规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支持民营民办的高中教育集团和幼儿教育集团,扩大规模、整合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成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搬迁新建工作。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完善奖励救助机制,促进教育公平。到2010年,全县在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及县城区域就读的中小学生占总学生数的7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85%以上,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0年以上。 卫生事业。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优质医疗资源,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卫生行业监管,完成国债项目乡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易地新建县中医医院。到2010年,在全县建立完善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全县居民健康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5岁;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250/10万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50/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9‰以下;每千人口卫生机构床位数4.5张;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2.1人;卫生监督覆盖率

达100%。

科技发展。巩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成果,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运用工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烤烟、山羊、水果等优势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实施生态村、科技进村入户示范工程;拓宽科技经费投入渠道,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格局。2010年,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

3.改善民计民生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到2010年,收集有效就业岗位3160个,实现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160人。深入实施城乡劳动力资源开发全员普查、分类、培训、转化“四全”工程,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使人口变人手、人手变人力、人力变人才、人才变资本、资本变财富。积极开展创业培训,以创业促就业,实现就业的倍增效益。拓宽大中专院校学生就业渠道,大力实施“两后双百”工程,对初、高中毕业后不能升学的学生实行100%培训、100%外输内转就业。健全困难特殊群体再就业援助制度,零就业家庭成员中至少有一人实现稳定就业。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三就三百”工程,对城郊和农村失地、失居人员100%提供大病就医帮助,对其子女100%提供义务教育帮助,对适龄劳动力提供100%就业帮助。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规范化,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努力实现城镇居民全民参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县农村人口,参合率达100%。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健全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提高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的福利保障水平,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救助活动。建立健全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房建设,扩大保障范围,做到“住有所居”。

高度重视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实施“车头向下,服务农村”工程,鼓励和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公交事业,加快县、乡镇客运站点建设,2010年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公交车”的目标,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出行难、乘车难的问题。实施安全饮水工程,解决3.3万人的饮水困难和人饮安全问题。实施扶贫攻坚工程,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机构

1. 成立县域经济发展决策指挥机构

由县委主要领导任政委,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县级相关领导和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对涉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等进行集体决策,确保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有效减少和避免决策失误。在此基础上,成立相应的专项工作领导机构,实行重点工作项目化管理,推进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建设。

2. 建立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咨询机构

由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组成,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开展深入研究,为全县改革发展的重要决定和政府的重大投资项目进行论证,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3. 设立县域经济发展督促检查机构

强化县委、县人民政府目标管理督查机构工作职能,根据工作需要,设立专项督查机构,对事关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事项立项督查督办,对重点工程、重点工作实施情况跟踪检查,适时组织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完善对策措施,确保规划任务全面完成。

(二)创新体制

1.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对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清理、精简,取消无法律、法规依据设立的项目,合并内容相近、相似的项目,取消或调整与现实管理要求不相适应或能够通过市

场机制、行业自律有效调节的项目。按照便捷、高效的原则,在法律规定时限内压缩审批时限。对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相关内容及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对外公布。

2. 深化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完善与乡镇事权相适应的县乡财政分配关系,明确县乡预算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职权。县对乡实行“划分税种,统一收入,核定基数,超收分成和工作综合考核以奖代补相结合;确定支出范围,按标准供给,超支不补,节余留用”的管理办法。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和村组的人员经费、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费,以及按标准安排的办公费、工会福利费、离退休人员其他管理费等基本支出由县级统一承担;乡镇人民政府制定的目标考核奖励、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社会稳定等支出由乡镇负责。

3.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形式多样化的新型投融资体制。组建水利投资、城市开发建设、土地开发整理储备、旅游开发投资等专业投资公司,构建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投融资新平台。积极探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模式,对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采用BT 、BOT 、TOT 等方式建设和管理;对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逐步实行“代建制”。

4. 推进旅游体制机制改革

创新旅游体制机制,政府退出股份和投资,实行政企分离、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

5. 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2008年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工作,稳步推进相关配套改革;2009年建立健全林业经营、服务和森林资源“三防”、流转等四大体系。

6.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科学制定改革方案,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制。认真做好企业资产评估、界定等工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积极支持和鼓励县内外法人、民营企业和自然人以参股、控股、收购、兼并等形式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造重组,激活企业低效资产和无效资产,促进资本和资源优化配置,努力实现股权多元化。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

7. 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事业改革

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实施义务教育二次“集中、靠拢、收缩”发展战略,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按照“一保三放开”原则,确保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放开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非义务教育领域。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采取民办公助、国有民办等形式,建设中国石林国际旅游文化学院,创建职业教育中心、幼儿教育培训中心,兴办乡村幼儿园。

实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实行管办分开、医卫分策、医防分设、医药分离,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全面放开放活医疗市场,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扩大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产业化运作,着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扶持严肃、高雅、精品文化,全面放开经营性大众文化娱乐市场,鼓励国有、集体、个人、外商参与文化产业开发和建设,组建各类文化投资公司,兴办大众文化产业。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大众体育产业,鼓励文化人才和管理人才以文化品牌、创新成果、科技成果作为无形资产参与文化企业投资经营。初步构建管理规范、运转有序、充满活力的文化市场体系。

8. 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公推公选、公推直选、勤廉公示、引咎辞职等做法,真正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让不干事的有压力、干不好事的没市场、干不成事的让位子。建立干部培训教育

机制,积极培养和引进我县急需的旅游发展、招商引资、工业发展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分布适当的人才队伍。

9、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

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用于生态美县,不少于1000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不少于700万元用于招商引资奖励。通过建立扶持基金、贴息贷款等方式,建立扶持发展民营企业机制、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机制,建立创业发展的人才基金,建立文化产业发展扶持基金,建立民营企业表彰奖励机制,

(三)激活机制

1. 改善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

着力建设团结奋进的政治舆论环境、宽松优惠的政策扶持环境、便捷高效的社会服务环境、公正廉明的法治环境和文明和谐的人文道德环境,努力打造“三最四低”投资发展软环境,把创造财富的要素激活、聚集到石林的跨越式发展上来。

2. 建立目标管理考评机制

成立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对全县软环境建设工作进行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督促检查和管理考评,行使对干扰和破坏软环境行为的查处权、违规违纪人员的处理权、干部任免的建议权和对各种收费、罚款、检查、评比的规范权。

建立领导干部抓落实责任制,实施“工作成果倒逼法”;建立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分解立项督办制,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及完成时限,按主办制、逐级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跟踪督办制、协调联动制和媒体互动制,规范工作程序,细化工作责任,促进工作落实;制定科学的岗位责任制,推行“双岗双责两考核”和“一岗双责”,因事设岗、因岗定责、因岗定人,建立科学的、全面的岗位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3. 完善督查通报机制

对目标任务完成进度、重点难点工作的进展、会议和批示等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有效监督工作落实;建立社会监督制,推行民生问题听证制、重大决策和会议旁听制,聘请社会监督员,把干部置于重点工作的主战场接受监督。

4. 执行公开透明的奖惩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对工作成绩优良、有发明创造、提出合理化建议、防止或挽救事故有功者予以重奖。实行最严厉的问责制,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作为、乱作为,责任意识淡薄、工作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等问题进行问责;对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依据相关规定进行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团组织成员、新闻记者等组成机关和行风督查组,明察暗访,对发现的严重问题进行严肃处理,并在媒体上曝光。

“十二五”期间,石林县将斥资66.25亿元打造16个旅游项目,实现年接待游客64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2亿元。近日,通过专家评审的石林县“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如上目标。

该规划拟构建“一心三带四片一环”旅游发展总体布局。“一心”即石林观光度假区;“三带”即九石阿民族文化旅游经济带、石林大道城市休闲经济带、巴江休闲文化经济带;“四片”即古石林自然遗产展示地和生态农业观光区、大叠水户外体验区、长湖休闲康体度假区、圭山生态旅游区;“一环”即石林喀斯特自然风光和阿诗玛文化风情自驾车旅游环线。16个旅游项目建设包括,计划投资3亿元的石林世界遗产地核心区生态恢复保护项

目、投资15亿元的石林狂欢之都建设项目、投资10亿元的石林“幻多奇”旅游项目和投资15亿元的石林苏宁环球五星级度假酒店及旅游商业街建设项目。

石林彝族自治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1) (2010-07-30 16:48:04)转载▼

标签: 县域经济 阿诗玛 旅游国际化 撒尼 石林 杂谈 分类: 重要文献

石林彝族自治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2008—2010年)

(2008年2月27日石林彝族自治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批准)

前 言

2008—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时期。创新体制机制,制定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三年规划,对推进石林跨越式发展、实现富民强县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根据党的十七大、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以《石林彝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基础,结合石林发展实情,特制定本规划。

一、石林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十一五”以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以来,全县各族人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全县保持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政治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

1.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十五”末的16亿元增加到22亿元,年均增11.6%;人均GDP 由7059元增加到9212元,年均增14.2%;农业增加值由4.9亿元增加到6.6亿元,年均增7.5%;工业增加值由3.6亿元增加到4.8亿元,年均增14.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1亿元增加到1.4亿元,年均增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6.8亿元增加到11.8亿元,年均增3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6.5亿元增加到9.2亿元,年均增19%。旅游二次创业取得重大突破,石林成功申报为世界自然遗产、创建为国家首批5A 级景区,实现了国内品牌向国际品牌的转变,旅游直接收入突破3亿元,综合收入突破10亿元,成为县域经济主导产业;烤烟收购总值1.96亿元,均价11.98元,创历史新高;畜牧业产值3.97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文化产业增加值1.7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8%,形成了以旅游、粮烟两大产业为支柱,以文化产业、畜牧业和民营企业为支撑的经济结构体系。

2.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扫尾阶段,国有资产进一步盘活。非公经济比重不断上升,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6.9%。巩固扩大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免征农业税。顺利推进县、乡镇机构改革,完成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稳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优化了石林高中教育集团管理,组建了石林幼儿教育集团。深化卫生体制改革,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97%。行政审批、财税、金融改革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对内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招商引资领域不断拓宽。2007年,实现引进国内市外到位资金6.4亿元。

3.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科学编制和修编了城市总体规划、生态美县建设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等近四十项规划。加快市政、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了生态工业集中区、旅游服务区、西城区开发,重点实施了县城和石林集镇建筑风貌改造、城市道路改造、城市管网入地、公交线路和站台、石林中路改扩建、西石公路、鹿平公路、巴江污染治理、县污水处理厂、石林景区供水工程、黑龙潭水库西干渠节水改造、西部地区农网“二站三线”工程等一批项目建设,农村公路硬化率达11.6%,城乡公交客运覆盖率达7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中国彝族第一村建设正式启动,“一池三改”、村卫生室、村文化室、广播电视“村村通”、“数字乡村”工程等稳步实施。加快生态美县建设,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7%。

全面启动“五创”工作,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平安县、省级园林县,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列为市级目标责任单位,创建市级文明县城通过市级验收。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建成区面积由4.2平方公里扩展到6.2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由16.2%提高到27%。

4. 社会建设全面展开。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推进,依法治县成效明显。圆满完成第三届村级组织换届工作,被评为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和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修订实施了《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自治条例》、《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全县社会政治保持稳定。全面实施科普示范工程,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46%以上。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被评为云南省首批教育先进县。彝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圆满承办了全国青少年航海模型锦标赛、昆明市第八届民运会等重要赛事,成功举办了县庆五十周年庆祝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医疗体系和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不断完善,食品药品市场逐步规范,人民健康水平稳步提高。全面落实“奖、优、免、补”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国防教育扎实开展,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得到加强。统计、气象、档案、电子政务、地方志、广电、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取得新成绩。

5.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认真落实积极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以内。贯彻落实“两免一补”、“粮食直补”政策,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实施城镇失业、医疗、工伤、生育、养老保险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县乡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继续完善。实施“车头向下、服务农村”工程,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加快推进。建成148套廉租住房,实现了三年任务目标一年完成。实施人饮解困、安全饮水工程,解决1.5万人的饮水困难。扶贫工作扎实开展,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70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59元,比“十五”末分别增619元、1399元,年均分别增9.6%、6.9%。

(二)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当前,石林正处于旅游产业提升、工业发展突破、城市建设加速和市场化转型、国际化拓展的关键时期,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新形势。

1. 机遇和优势。随着党的十七大和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的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国家加大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扶持,为石林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世界旅游发展保持较快增长,国内消费结构升级拉动旅游市场需求,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文化产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市委、市政府把石林列为旅游二次创业的重点,尤其是现代新昆明建设的推进,外资西进、内资西移产业、资本向县区转移的加速,为石林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石林县被列入全省10个文化产业发展特色县、全省40个县城建设试点县、全省47个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县,加之石林世界自然遗产的“品牌效应”、阿诗玛文化的“特色效应”、国家卫生县城的“环境效应”、“三高一专”现代化交通网络的“通达效应”,使石林的发展优势更加明显,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空间更加广阔,石林正在成为旅游休闲、投资创业的热土,即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热潮。

2. 挑战和问题。国家宏观调控刚性约束继续加大,用地、信贷等要素瓶颈制约加剧,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我县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不大,发展速度不快,改革开放力度不强,招商引资薄弱,工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税源结构单一,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相对滞后的城乡发展与世界级的景区不相匹配;相对滞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石林旅游发展不相匹配;旅游综合效益与石林品牌不相匹配。城市规划、旅游发展、招商引资、工业发展和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紧缺,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部分机关办事效率低、服务意识差,发展软环境

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一些干部思想不解放、创新不够、办法不多、工作不实、经验不足、落实不力,思想、观念、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发展不相适应。

二、石林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战略

今后三年,是石林县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实现旅游立县、粮烟稳县、工业富县、生态美县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为“十二五”奠定坚实基础的三年。要大干2008,拼搏2009,攻坚2010,冲刺“十二五”,全力向昆明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板块冲刺,实现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五年新跨越,推进石林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市委九届四次全会和县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跨越发展、富民强县”总要求,以“旅游立县、粮烟稳县、工业富县、生态美县”为目标,以又好又快发展大旅游为主导,以大旅游带动经济结构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大转变,全力推进旅游国际化、农业产业化、工业新型化、城乡一体化,创建世界一流景区,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努力把石林建成昆明市国际旅游度假休闲核心区和烤烟生产基地、畜牧业养殖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旅游商品加工基地,建成云南省集旅游、文化、交通、商贸为一体的区域性中心,建成全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和国际知名精品旅游胜地。

(二)发展思路

按照“跨越发展、富民强县”总要求,强化石林的“基础在粮烟,优势在旅游资源,特色在阿诗玛文化,后劲在工业发展,关键在招商引资,突破在园区建设,动力在改革创新,活力在民营经济”的县情认识,深化“33542”发展战略、“12345”旅游国际化发展战略、“一路三区、一河三片”现代化城市发展战略,推进石林旅游资源、阿诗玛文化资源、交通区位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走具有石林特色的跨越发展道路。坚持“以人为本”,把富民作为发展的第一目标,坚持“科学发展”,把强县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做到“五扩五增五减”,即扩大经济总量,扩大改革开放,扩大城市规模,扩大劳动就业,扩大社会保障;增快发展速度,增强经济实力,增强发展后劲,增加城市人口,增加居民收入;减少农村人口,减少贫困人口,减少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不和谐因素,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积极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商贸向市场集中、居住向小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逐步实现农业大县向旅游大县、工业弱县向工业富县、初步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跨越。

(三)发展目标

1.经济增长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1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16%,农业增加值年均增6.5%,工业增加值年均增25%,旅游直接收入年均增18%,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32%,文化产业增加值到2010年末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3%。

2.经济结构调整目标

优化经济结构,提升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由2007年的30:26:44调整优化为24:30:46。

3.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国有资产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盘活国有资产。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金投向旅游业、生态工业、现代农业、文化产业和城乡建设,三年内融资90亿元。全面推进所有制改革,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到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和提供的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的35%以上。

4.城乡人民生活质量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7%,2010年达136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8%,2010年达4671元;2010年,农村居民、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0%、36%。

5.城市发展目标

2010年,建成旅游城市,成为昆明市的后花园,以服务石林旅游为主要功能,各项建设指标初步达到国家旅游城市标准,规划控制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15平方公里,绿地率达35%,绿化覆盖率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平方米以上,城市人口1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40%。

6.社会发展目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巩固“两基”成果,提高“普九”水平,义务教育普及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85%以上,幼儿教育普及率达85%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0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两免一补”政策享受率达100%;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以上;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人均期望寿命达75岁,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250/10万以下,每千人口卫生机构床位数达4.5张, 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达2.1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外的城镇非从业人员,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保险金额年均分别增长15%、20%;实施扶贫整村推进62个,减少贫困人口2.1万人;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规模不低于当年商品住宅开发总量的20%。实现行政村100%“村村通公交车”目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年均增长11%;“两后双百”、“三百三就”工程得到落实,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

(四)发展战略

1.“33542”发展战略:发挥石林旅游资源、阿诗玛文化、交通区位三个优势,实施对外开放、科教兴县、城镇化发展三个战略,加快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以阿诗玛文化为龙头的文化产业,以加工业为龙头的新型工业,以粮烟果菜为龙头的种植业,以羊产业为龙头的畜牧业五个重点产业发展,实现旅游立县、粮烟稳县、工业富县、生态美县四个目标,逐步形成两个经济带——石林路城市经济带和九石阿旅游专线阿诗玛文化旅游特色经济带。

2.“12345”旅游国际化发展战略:以创建世界一流景区,打造国际旅游胜地为目标;实现单一观光型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康体、生态、科考、会展综合型旅游转变,国内名牌向国际名牌转变;构建三个旅游圈——以石林景区和石林旅游服务区为中心的核心旅游圈,以石林景区为中心带动长湖、大叠水、圭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八个景点发展的石林大旅游圈,以石林风景名胜区为中心辐射宜良九乡、陆良彩色沙林、泸西阿庐古洞、丘北普者黑和弥勒白龙洞的滇东南喀斯特精品旅游圈;实施品牌化、特色化、产业化、多元化四个战略;实现五个突破——在展现彝族撒尼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上实现新突破,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在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上实现新突破,在生态保护、园林建设和景区提升上实现新突破,在宣传营销上实现新突破。

3.“一路三区、一河三片”石林现代化城市发展战略:通过石林路、县城东城区、石林旅游服务区、生态工业集中区“一路三区”建设,加速形成石林路城市经济带,加快城市发展步伐,逐步形成以巴江为绿色主轴的县城至石林片、北大村片、板桥片“一河三片”块状城市新格局,建成旅游城市,2015年建成优秀旅游城市,2030年建成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生态旅游城市。

三、2008—2010年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

(一)做强做大旅游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以“旅游立县”为目标,实施旅游“二次创业”,创建世界一流景区,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加快推进旅游国际化,做强做大旅游业,促进石林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完成景区门票调价

工作。2010年,全县接待游客人次350万以上,景区接待游客人次300万以上,实现旅游直接收入5亿元,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

1. 整合资源,提升功能

改造、提升、扩容大小石林景区。外移景区入园大门,拆迁石林宾馆、云林宾馆、精舍酒店,搬迁五棵树村、石林小学、石林管理局办公用房、石林公安派出所、老停车场等有碍观瞻、与世界遗产保护不相符的建(构)筑物,恢复生态。完善标志、标识牌,配套更新景区服务设施。实施景区环林路沿线生态环境建设,提升整体景观质量;开发新景点,新游线。游览面积由4.12平方公里扩大到12平方公里,建成5A 级景区、世界自然遗产模范观光地。 高标准建设乃古石林景区。实施入口区、团结水库周围环境整治,清理景区外来树种,优化生态环境;改造提升古林瑶池、峰上望等景点景观,拓展科普考察线路,设置地质科普展示牌。建设景前区大门、游客中心、停车场等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成地质科学考察、科普教育基地和世界自然遗产模范展示地。

保护性开发长湖景区。修编《长湖景区保护性开发规划》,实施长湖景区核心保护区退耕还林,采用乡土树种美化湖边环境,恢复原始生态环境。建成集生态旅游和民族风情为一体的康体休闲旅游区。

改造提升大叠水景区。修编《大叠水景区保护性建设规划》,调整景区游览布局,拆除与自然景观不相符的人工设施,进行游路改造、面山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扶持小叠水村发展乡村旅游,提升旅游接待功能和服务水平,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把大叠水景区建设成乡村旅游示范区。

保护性开发圭山国家森林公园。编制《圭山红色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圭山片区区位、革命历史、宗教文化、民族风俗、生物多样性的优势,将圭山国家森林公园与周边景区联动开发,形成组合优势,建成红色生态旅游区。

2. 强势营销,经营品牌

强化品牌意识,组建营销机构,研究、提升石林旅游主题形象,创新宣传营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石林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加强与国内外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主要客源地旅游组织和旅行商的交流合作,发挥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和民航、铁路等交通企业的宣传优势,整合旅游、宣传、文化等资源,开展联合旅游宣传营销。全面拓宽营销渠道,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建设多平台、多语种的石林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细分客源市场,扩展旅游客源,继续巩固包括港澳台、日本、韩国、东南亚在内的主体市场,积极培育欧美及大洋洲等潜在市场,提高石林旅游的市场占有率。

3. 强化管理,优化服务

强化“三标一体”贯标工作,推进景区标准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升旅游管理服务水平,实现旅游经营、管理、服务与国际接轨。加强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强化旅游行业管理,创新导游管理模式,探索建立导游服务公司;完善旅游投诉处理系统,开辟旅游投诉绿色通道;建立诚信机制,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实施景区综合治理和专项整治,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完善旅游事故应急预案和安全救援机制,落实安全防护措施。严厉打击破坏遗产生态行为;建立资源保护和补偿机制。实施数字石林建设,构建科学、快捷、人性化、现代化的石林资源监管和旅游服务信息平台。

4. 转型升级,延伸产业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逐步开发一批休闲旅游、商贸服务项目,建设一批上档次的宾馆酒店、商务会展设施、旅游购物网点,培育一批旅游商品加工企业,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特色村镇,推出一批阿诗玛文化演艺节目,丰富旅游内涵,延长产业链,带动现代服务业,提高旅游综合效益。重点推进石林旅游服务区中区建设,完善游客接待中心、地质博物馆配套设施,提升使用功能;建设旅游服务交通环线、新停车场、公交站点等服务

设施,推进“五中心一店一场”(游客中心、演艺中心、餐饮中心、购物中心、散客中心,国际标准的五星级酒店,生态民族体育运动场)建设,提升服务功能;推进五棵树村整体搬迁,建设中国彝族第一村,发展乡村游和休闲体验游,建成集居住、旅游、商贸为一体的民族工艺品加工、销售集散地,聚集整合旅游要素,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二)大力发展新型工业,优化县域经济结构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城市化的内涵、农业化的动力、社会文明化的灵魂,是推进生产生活方式变革、改变农耕社会的助推器和大熔炉。要把工业作为加快石林跨越式发展、富民强县的关键,强力推进“工业富县”战略。石林跨越式发展薄弱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关键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要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实现园区建设的突破,以“工业富县”为目标,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生态工业集中区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新上项目为支撑,以配套政策和优质服务为保障,大力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高循环率、高利税率、高就业率、高利用率、高产业关联度的新型工业,促进产业升级,优化工业结构,扩大工业总量,实现工业发展新跨越。

1. 建设省级工业园区

园区是招商引资的主阵地,是工业强县的主战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以园区经济为中心,按照“园区城市化、产业高新化、布局专业化、机制市场化”的要求,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生态工业集中区建设。完善园区管理、发展、考核等配套政策措施,理顺和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加快园区土地收储,每年收储土地不低于3000亩,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低于50%用于工业园区建设,园区内建设用地保证60%以上用于工业项目发展。完成生态工业集中区一期4.2平方公里的三条工业大道建设,配套完善基础设施, 总投资2.3亿元。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要着眼于区域间差别竞争的错位发展,坚持以大项目催生大产业,敢于无中生有造产业,通过大项目带来大配套,建成大产业,形成大集聚,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实施生态工业集中区生活服务中心、翡翠珠宝玉石加工基地、旅游商品加工基地、农特产品加工基地、汽车配件生产基地、生物制药产业园等项目,促进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资源整合、连锁带动,把生态工业集中区建设成为全县发展工业的主阵地、承接外资和发展非公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平台。2008年,引进国内市外资金

1.5亿元,工业增加值达600万元,业务总收入2000万元,财政总收入1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期末从业人员达到100人,由市级特色工业集聚区升格为省级工业园区。2010年,生态工业集中区固定资产投资达26亿元,工业产值8亿元,税收5000万元以上。

2. 做强一批工业企业

支持和鼓励企业进行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拓宽市场、提质增效,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集中力量扶持培育现有骨干企业,更好地利用资本市场、提高融资能力,做大做强一批龙头工业企业,引导和帮助工业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走专业化、集团化、外向型的发展路子。着力抓好石林太阳能电站试验工程、南亚焦化有限公司技改、云南官房水泥厂搬迁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和石林万家欢农畜产品加工项目、石林易通电缆桥架有限公司、石林长湖化工厂等重点项目新建或扩建工作。到2010年,全县工业企业集团达10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5户以上。

3. 培育一批优势产业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企业主动、社会促动”的原则,扶持培育一批特色明显、优势突出、支撑作用强的重点骨干企业做强做大,形成一批优势产业。整合壮大卤腐、乳饼、白酒、刺绣等传统优势特色农产品和旅游商品加工业,巩固提高电力、烟叶复烤、建筑建材等骨干企业,扶持培育电缆母线、玻璃钢桥架、工程模板等现代制造业。结合新昆明建设,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型、劳动密集型、资源深加工型、节能环保型等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4. 打造一批著名品牌

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质量为基础,创新为保障,把政府引导、企业争创、社会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培育和争创精品名牌。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扶强扶大扶优扶高”的创牌措施,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奖励与扶持办法,加大对重点产品的宣传和保护力度,提高重点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2010年,争创国家名牌产品3个、云南名牌产品5个以上。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县域经济基础

以“粮烟稳县”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突破,以粮、烟、果、菜、畜为重点,突出抓大户上规模,抓特色建基地,抓服务建体系,抓龙头促工贸,抓典型带全面,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

1. 实施四大工程

(1)实施粮食安全工程。稳定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大力调整结构,发展优质水稻、马铃薯及饲用玉米,提高单产、优化品种、改善品质,建设优质粳稻及特色杂粮生产基地。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3万亩,总产量1.25亿千克,确保粮食安全。

(2)实施烤烟提质工程。积极探索现代烟草农业新途径,不断推进烟草产业化发展。建成国家级烟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实现生产烟叶的可用性达到国内清香型主料烟知名品牌水平。指导性种植烤烟11.8万亩,指令性收购烤烟32.8万担,上等烟比例40%以上,中上等烟比例90%以上,均价年均增6%,上缴烟叶税4500万元以上。

(3)实施畜牧富民工程。大力发展以山羊为主的畜牧业,巩固生猪生产,加快禽类发展,打造畜牧品牌。抓好品种改良、饲料开发、科学饲养、疫病防治、市场营销,全面提高畜牧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2010年,山羊存栏25万只,出栏15万只,鲜奶产量2000万千克;生猪存栏18万头,出栏26.4万头;牛存栏5.2万头,出栏9500头;出栏肉鸡600万只;畜牧业产值4.72亿元,农民人均畜牧增收150元。

(4)实施绿色亮点工程。加快以甜柿、核桃、枇杷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的旅游观光农业发展步伐。新增以甜柿为主的水果生产基地2.5万亩,重点布局在石林景区周围、九石阿旅游专线沿线,形成独特壮观的“万亩柿景”,吸引国内外游客游石林、观柿景,打造“甜柿之乡”,实现甜柿产值8000万元。抓住昆明市实施主要农产品“东移北扩”战略的机遇,加大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力度,把石林建成新兴的优质、无公害、外销型蔬菜基地。到2010年,蔬菜面积发展到8万亩,专业化、产业化程度达70%,年产16万吨,产值1.5亿元;发展花卉3000亩,产值6000万元。

2. 强化“六抓”措施

(1)抓“两转”。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工作,到2010年培训25000人次,转移输出17000人次;抓好土地流转工作,鼓励引导农民逐步把耕地集中到种植大户,实施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2)抓“两动”。突出抓大户,带动农户规模生产经营。加大扶持力度,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每年发展农业产业化强镇1个,特色产业基地强村10个,农业专业合作社20个,规模经营大户100户。到2010年,发展农业龙头企业30个(其中:省级3个,市级18个),5家进入全市当年农业龙头企业前50强。

(3)抓“两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大力扶持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培养一批闯市场、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引进、培养一批专业技术服务队伍,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4)抓“两向”。积极面向市场,遵照群众意向,引导群众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5)抓“两高”。着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晚秋作物种植和

冬季农业开发力度,提高复种指数;坚持市场导向,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商品率。

(6)抓“两效”。强化科技推广,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办好各类示范样板,充分发挥典型示范效应;紧紧围绕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全县优势特色农产品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95%以上。

(四)培育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文化石林

以打造特色鲜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的“文化石林”为总体目标,实施文化产业“十个一”工程,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1. 拍摄一批以“阿诗玛”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拍摄一部以阿诗玛为题材的电影。提升“阿诗玛”文化品牌。

2. 打造一组以“阿诗玛”歌舞剧为代表的民族艺术精品。建设阿诗玛演艺中心,包装提升歌舞剧《阿诗玛秘地》,丰富拓展民族民间传统文艺节目,创编一台大型室外民族歌舞剧,并推向旅游市场。

3. 办好一批以火把节为代表的重大国际性节庆活动。市场化开发斗牛、摔跤、火把节、民族民间文艺展演等传统文体项目,进一步挖掘、开发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项目,实施“中国石林牛王争霸赛”项目。

4. 建设一批以阿诗玛文化生态园为代表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完善阿诗玛文化生态园文化设施建设,实施县民族图书馆选址重建、县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扩建、县民族文化博物馆新建和县民族体育馆建设工程。

5. 激活一批文艺团队。改制组建以石林阿诗玛歌舞团为代表的面向市场的各类文艺团体,扶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民族民间文艺表演团队,增强文艺团体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6. 建设一批以“九石阿”旅游专线为依托的阿诗玛民族文化生态休闲度假项目。重点建设月湖民族文化生态村、老挖民族文化展示地、长湖“阿诗玛民族民间刺绣之乡”、长湖撒尼风情园、糯黑民族文化生态村、圭山红色生态旅游区等项目,形成“阿诗玛文化经济走廊”。

7. 保护开发一片以鹿阜古镇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街区。把鹿阜古镇打造成集彝乡古城风貌、民风民俗、地方名特产品、民间工艺品制售、地方特色小吃为一体的古朴典雅、文化氛围浓郁的历史文化旅游街区。

8. 建设一条阿诗玛文化景观大道。把石林中路建成民族文化浓郁、生态环境优美、现代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完善的旅游景观大道。

9. 培养一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队伍,为传承宏扬石林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提供人才保障。

10. 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旅游文化开发经营龙头企业。

(五)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以“五新”为目标,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按照“三化”化“三农”、“三化”带“三农”、“三化”服务“三农”的思路,坚持以旅哺农、以农促旅,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建设具有石林旅游特色和阿诗玛文化特色的新农村,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2010年,全县60%的农户、自然村、行政村均达到“九有”目标。

1. 着力搞好规划

围绕“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生活便利”的村镇建设目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与高校合作,科学开展规划编制工作。2008年编制完成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着力抓好九石阿旅游专线阿诗玛文化旅游特色经济带新农村建设规划,2010年全面完成村庄建设规划和村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2. 加强基础建设

突出抓好四项重点工程,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实施村容村貌特色化改造工程。以石林景区周边、两个经济带、铁路、公路沿线的村庄为重点,建设一批具有阿诗玛文化特

色、石林旅游特色的新村庄。二是实施道路硬化工程。突出抓好试点村的道路硬化,到2010年硬化工程覆盖率达65%。三是实施水利惠民工程。加快实施团结水库加固扩建、月湖水库除险加固、黑龙潭水库、威黑水库中型灌区建设、三角水库供水管网改造等一批骨干工程的同时,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五小”水利。四是实施能源替代工程。以“一池三改”项目为重点,每年实施2000户“一池三改”建设工程。

3. 创新发展模式

按照“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典型带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产业带动型、乡村旅游型、市场带动型等新农村发展模式,积极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各种专业协会,积极推广“协会+公司+农户”的模式,增强农民适应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快培育并鼓励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营销专业户和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参与农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农资经营。实施“四进村”工程,推进连锁农家店建设,提高“三农”服务水平。

4. 创新工作机制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三个明显高于”的政策,完善“以旅哺农、以农促旅”的投入长效机制,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鼓励、吸引社会各界投资,多方筹集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坚持“三个优先”,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发挥村民自治和农民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市县指导、乡镇主抓、农民主体、部门服务、社会参与、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整合力量,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

(六)加快生态旅游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深入实施“一路三区、一河三片”现代化城市发展战略,按照“三高、三化、三精、三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水平,推进与世界级景区相匹配的生态旅游城市建设。

1. 坚持“三高”规划城市,构建生态旅游城市格局

将规划作为石林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的龙头,按照建设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城市的要求,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突出石林特色,完善城市发展规划,使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互动互促。

一是完善城市发展规划。围绕“创建世界一流景区,打造国际旅游胜地”的目标,深入研究城市功能定位,完成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做好县城西城区、南城区,整合石林中路沿线控制性详规;抓好石林中路沿线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完善管网、给排水、灯光亮化、环卫设施等城市建设各项专项规划;编制好鹿阜古镇保护与开发规划。

二是重视小集镇规划。完善乡镇集镇规划编制工作,重点抓好南大村、堡子等集市贸易村庄规划编制,做好民居建筑保护完好、民族特色浓郁的村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三是严格执行规划。建立城市规划师、建筑师、构造师负责制,成立县城乡规划委员会,完善项目评审制,建立健全统一、集中、高效的规划管理体制,严格执行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专项规划。严格执行城市规划“六线”制度,加大规划执法监察力度,确保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

2. 坚持“三化”建设城市,打造精品城市

坚持建设施工标准化、规范化、工艺化,提速、提效、提质,提高城市建设水平。

一是加快石林中路景观生态绿廊建设。以石林中路为主线,加快推进中国彝族第一村、县级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生态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完善配套服务设施,辅之以成片绿化,适当引入水体,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其成为生态景观大道。

二是强力推进巴江河滨生态蓝带建设。推进巴江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巴江三期综合治理,启动巴江四期综合治理,到2010年景观水面达30万平方米,绿地率达80%。加快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建成县污水处理厂,启动石林景区与县城污水管网联通工程。2010年全县污水处

理率不低于85%。

三是实施特色化城市建设。继续推进城市建筑风貌改造,完成二期改造工程。实施鹿阜古镇保护开发,逐步改造桃园、小东山等城中村,加快推进石林旅游服务区、东城区、西城区、南城区开发建设。2010年,建成具有石头特色、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城市。

四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石林中路沿线给排水管网建设;全力推进110千伏石林输变电等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加快以“三横一纵一贯”为重点的城市路网建设,完成石林南路片区市政道路、石林中路以东沙地片区市政道路、双龙商场至巴江桥滨河路建设工程;认真贯彻市推进园林生态建设会议精神,抓好桃园公园、白龙潭湿地公园、乐台旧生态公园、狮子山森林公园建设,提高城市绿化率和绿化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石林;整合信息资源,推进信息化建设。

3. 坚持“三精”管理经营城市,建设有序城市

按照精心、精细、精品的要求,加强城市管理,以优质的服务、优美的环境、优良的秩序,提升城市形象。

坚持把“五创”作为建设优秀生态旅游城市的基础性工作,巩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省级平安县创建成果,2008年争创省级文明县城,2010年创建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全面推行“棋盘式、方格化”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数字城管”,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重心下移、上级监督”的城市管理体制。

扎实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强化交通秩序、环境卫生、市容市貌的管理,大力开展拆临拆违,加强市政基础设施维护管理,做到全面覆盖、长效管理。

强化经营管理城市理念,积极探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代建制”,市政公共设施、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管理市场化运作制,降低行政管理成本。

4. 坚持“三力”发展城市经济,增强城市竞争力

按照增强“带动力、影响力、辐射力”的要求,充分发挥县城区位、产业集聚等优势,大力发展城市经济。

着力培育市场。实施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推进大兴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新建汽车配件、物流、旅游商品交易和畜禽交易等专业市场,培育3—5个城市经济发展的综合市场,加强城区边缘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县城零星商业网点建设,形成健全的市场网络覆盖体系和规范的市场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市场辐射作用。

积极发展城市产业经济。做好城市产业总体规划,强化城市旅游服务功能,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在石林中路沿线、巴江河沿岸建设一批上档次、上规模的商业步行街、五星级酒店等服务设施,建设一批高品质的休闲住宅区,打造休闲石林、宜居石林、品质石林。大力发展金融保险、商务会展、中介服务等产业,加快电子商务建设,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提升城市经济支撑力量。

加快“两带”建设。按照建设国际旅游胜地和生态旅游城市标准,以石林路为城市经济带核心轴,逐步建设成为石林路城市经济带。充分发挥九石阿旅游专线沿线旅游、文化、生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生态农业、民族文化产业、旅游观光业和休闲度假项目,串点成线,逐步把九石阿旅游专线沿线建成阿诗玛文化旅游特色经济带。通过“两带”建设,统筹城乡,优势互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七)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新突破

牢固树立“招商引资是第一要事、第一政绩、第一责任、第一能力”的理念,强化招商引资机制,再造招商引资流程,突出招商引资重点,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招商引资总量、规模、档次、速度“四个突破”:一是引资总量有突破,三年引进内资60亿元,年均增83%,外资3600万美元;二是项目规模有突破,新引进上亿元项目6个以上;

三是项目质量有突破,与大财团、大企业合作实现新突破;四是项目建设速度有突破,当年引进项目开工建设率达50%,竣工投产率达20%以上。

1. 突出产业招商

以生态工业、旅游服务业、阿诗玛文化产业、现代农业为招商重点产业,以工业招商、旅游招商为突破口,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推进全县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大工业招商力度,工业项目实际利用国内外资金占引资总额的40%以上。整合旅游资源,充分发挥世界自然遗产和阿诗玛文化两大品牌优势,强化旅游产业招商,通过项目开发带动石林旅游业的发展。

2. 强化园区招商

围绕“一路三区”城市建设格局,以石林中路为主轴,发挥旅游服务区、工业集中区在规划布局、产业聚集辐射等方面的优势,搭建招商平台。加强土地收储,实行熟地招商;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硬件设施;努力提高入园项目质量,着力引进旅游商品加工、生物制药、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服装制作、电子电器加工,旅游服务、等项目,延伸产业链,促进园区经济发展。

3. 创新招商机制和方式

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和百人外出招商工程。健全完善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招商引资工作例会制、县级领导联系推进制和激励机制,实行“结果倒逼、责任倒逼”,促进招商引资项目落实。积极利用网络等现代资讯手段,拓宽信息渠道,搞好招商分局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节会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构筑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招商引资格局,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和效率。

4. 优化投资环境

全面优化全县的政治舆论环境、政策扶持环境、社会服务环境、法治道德环境和人文道德环境,努力打造为全市“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和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的地方,构建诚信社会,形成亲商、重商、安商、护商的良好氛围。优化政务环境,完善优惠政策,规范行政行为,精简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法制环境,打造诚信政府,依法办事,严格执法,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优化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秩序,完善中介服务。优化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味,打造宜居城市。

5. 加强基础工作

注重项目包装,提高项目质量,围绕重点产业策划包装一批特色明显、吸引力强的招商项目,建立项目储备库。加大项目推介工作,加强与中介机构、商会、协会、园区等机构的联系与合作,着重面向沿海发达地区重点城市招商。广泛收集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招商目标企业信息、投资动态,建立联系渠道,选定重点企业和项目,主动出击。强化项目推进,加强项目跟踪服务,促进项目早落实、早开工、早投产。

6. 加强队伍建设

按照专业化、规范化的要求,加强招商队伍建设。组建专业招商队伍,选拔一批懂经济、善交往、事业心强的人员充实到招商引资工作第一线,建设一支想招商、会招商的干部队伍。

(八)扶持发展非公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坚持“希望在民间、活力在民营、发展靠民力、稳定靠民富”的方针,按照“民投民有、民办民营、民富民强、民乐民享”的要求,放开、放活、放心、放胆、放手发展非公经济,促进非公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外向型发展,快速扩大总量,迅速提升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非公经济增加值年均增30%,2010年达12.8亿元;实交税金年均增20%,2010年达7600万元。

1. 放“宽”,扩大开放领域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出台鼓励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规模大小,只要对财政、就业有贡献的就鼓励非公参与;只要不是国家产业政策禁止的,凡是允许外资企业和国有集体企业进入的领域,就允许非公进入。

2. 搞“活”,壮大非公经济

解决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思想、体制、环境、资金、人才等“瓶颈”问题,落实政策,优化环境,强化服务,健全融资、担保、信用服务体系。鼓励符合条件的非公企业上市,支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增强非公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促进非公经济快速发展。

3. 抓“大”,培育民营大户

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由家庭式、作坊式和产权单一的经营模式,采取投资、控股、参股、收购、兼并、联合等方式向股份制、集团化转变,增资扩股,加速扩张,扶持培育一批规模型民营企业;鼓励民营企业自主创新,闯市场、创品牌、上水平,扶持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环境污染小的科技型民营企业;鼓励本地民营企业“走出去”,加强与县外民营企业合作,扶持培育一批外向型民营企业;大力扶持发展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以特色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资金表彰奖励纳税大户和优秀民营企业。集中力量,扶持、培育一批有一定实力、发展前景好的重点民营企业,到2010年民营企业集团达12个以上。

4. 促“小”,鼓励全民创业

建立创业激励机制,健全创业法制保障,强化创业能力培训,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创业舆论引导,降低农民进城创业门槛,广泛开展劳务输出培训、就业创业培训、适用技术培训,鼓励支持更多的人员务工经商。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政策引导等措施,积极支持企业创实业、干部创事业、农民创家业,形成“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全民自主创业”的氛围,推动全县非公经济蓬勃发展。2010年,个体、民营企业户数达到6000户,吸纳劳动就业人数35600人,年均增5%。

(九)加强生态美县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生态美县”为目标,全面落实环保优先方针,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1. 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高度重视水、石、森林、草场、土地、矿产等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全面实施《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科学保护石资源和生态环境,全面开展地质修复,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推进土地集约经营和节约使用,加强水库、河流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强化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完成县城和石林景区城市大气自动监测站建设,完善环境监测网络,建立健全环境事故应急监测和环境预警体系。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强达标排放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和清洁能源,开发推广节能产品和先进适用技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2. 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治理

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开展“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宾馆”等绿色创建活动,全面启动生态村、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县创建工作。积极推行“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两年突破工程、乡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强化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的防治,提高污水和垃圾无公害处置率。加大石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力度。

3. 深入推进生态美县建设

主攻“221”工程,整合景观资源,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屏障,优先治理一区(石林风景名胜区)、二河(巴江河、大可河)、三山(城镇面山、杨梅山、圭山)、四湖库(长湖、月湖,团结水库、黑龙潭水库)、五路(昆石高速公路、西石高等级公路、九石阿旅游专线、石蒙高速公路、石林中路),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种植优质早实核桃基地10万亩,营造林2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1%。加强32.89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的建设管理,实施53万亩地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争取列为云南省实施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管理示范县。

(十)高度关注民生,着力构建和谐石林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民为主的理念,致力于让人民群众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民主政治的主人、文化繁荣的主角、社会进步的主力,着力解决好关系民生的迫切问题。

1.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活动和“四五”依法治县,推进“法治石林”建设。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全面实施《石林彝族自治县自治条例》,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共同繁荣发展。不断扩大民主,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群众自治机制。深化政务、厂务、村务公开,拓宽人民参与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渠道。

2.加强社会建设

和谐文化建设。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广泛开展理想教育,坚定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思想大解放,开展石林精神大讨论,提炼出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的石林精神。倡导文明新风,移风易俗,积极推进殡葬改革。着力推动广大人民群众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为推进跨越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文化体育事业。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推进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城乡文化活动,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力争“彝族撒尼刺绣”、“彝族大三弦舞”、“彝族撒尼摔跤”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施糯黑彝族撒尼人文化保护区保护工程。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搞好全民健身运动,每年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达10万人以上,中小学生体育达标率为100%,体育活动质量有较大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向上级输送一批摔跤、拳击运动项目人才。力争3年内进入小康体育特色县行列。 教育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按照幼儿学前教育普及化、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优质化、职业教育社会化、成人教育终身化的总目标全面提升教育水平,促进各类教育和谐发展。改善乡镇中心幼儿园办学条件,扩大优质幼儿教育规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支持民营民办的高中教育集团和幼儿教育集团,扩大规模、整合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成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搬迁新建工作。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完善奖励救助机制,促进教育公平。到2010年,全县在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及县城区域就读的中小学生占总学生数的7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85%以上,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0年以上。 卫生事业。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优质医疗资源,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卫生行业监管,完成国债项目乡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易地新建县中医医院。到2010年,在全县建立完善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全县居民健康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5岁;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250/10万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50/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9‰以下;每千人口卫生机构床位数4.5张;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2.1人;卫生监督覆盖率

达100%。

科技发展。巩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成果,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运用工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烤烟、山羊、水果等优势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实施生态村、科技进村入户示范工程;拓宽科技经费投入渠道,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格局。2010年,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

3.改善民计民生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到2010年,收集有效就业岗位3160个,实现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160人。深入实施城乡劳动力资源开发全员普查、分类、培训、转化“四全”工程,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使人口变人手、人手变人力、人力变人才、人才变资本、资本变财富。积极开展创业培训,以创业促就业,实现就业的倍增效益。拓宽大中专院校学生就业渠道,大力实施“两后双百”工程,对初、高中毕业后不能升学的学生实行100%培训、100%外输内转就业。健全困难特殊群体再就业援助制度,零就业家庭成员中至少有一人实现稳定就业。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三就三百”工程,对城郊和农村失地、失居人员100%提供大病就医帮助,对其子女100%提供义务教育帮助,对适龄劳动力提供100%就业帮助。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规范化,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努力实现城镇居民全民参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县农村人口,参合率达100%。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健全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提高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的福利保障水平,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救助活动。建立健全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房建设,扩大保障范围,做到“住有所居”。

高度重视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实施“车头向下,服务农村”工程,鼓励和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公交事业,加快县、乡镇客运站点建设,2010年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公交车”的目标,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出行难、乘车难的问题。实施安全饮水工程,解决3.3万人的饮水困难和人饮安全问题。实施扶贫攻坚工程,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机构

1. 成立县域经济发展决策指挥机构

由县委主要领导任政委,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县级相关领导和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对涉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等进行集体决策,确保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有效减少和避免决策失误。在此基础上,成立相应的专项工作领导机构,实行重点工作项目化管理,推进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建设。

2. 建立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咨询机构

由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组成,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开展深入研究,为全县改革发展的重要决定和政府的重大投资项目进行论证,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3. 设立县域经济发展督促检查机构

强化县委、县人民政府目标管理督查机构工作职能,根据工作需要,设立专项督查机构,对事关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事项立项督查督办,对重点工程、重点工作实施情况跟踪检查,适时组织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完善对策措施,确保规划任务全面完成。

(二)创新体制

1.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对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清理、精简,取消无法律、法规依据设立的项目,合并内容相近、相似的项目,取消或调整与现实管理要求不相适应或能够通过市

场机制、行业自律有效调节的项目。按照便捷、高效的原则,在法律规定时限内压缩审批时限。对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相关内容及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对外公布。

2. 深化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完善与乡镇事权相适应的县乡财政分配关系,明确县乡预算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职权。县对乡实行“划分税种,统一收入,核定基数,超收分成和工作综合考核以奖代补相结合;确定支出范围,按标准供给,超支不补,节余留用”的管理办法。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和村组的人员经费、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费,以及按标准安排的办公费、工会福利费、离退休人员其他管理费等基本支出由县级统一承担;乡镇人民政府制定的目标考核奖励、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社会稳定等支出由乡镇负责。

3.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形式多样化的新型投融资体制。组建水利投资、城市开发建设、土地开发整理储备、旅游开发投资等专业投资公司,构建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投融资新平台。积极探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模式,对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采用BT 、BOT 、TOT 等方式建设和管理;对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逐步实行“代建制”。

4. 推进旅游体制机制改革

创新旅游体制机制,政府退出股份和投资,实行政企分离、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

5. 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2008年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工作,稳步推进相关配套改革;2009年建立健全林业经营、服务和森林资源“三防”、流转等四大体系。

6.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科学制定改革方案,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制。认真做好企业资产评估、界定等工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积极支持和鼓励县内外法人、民营企业和自然人以参股、控股、收购、兼并等形式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造重组,激活企业低效资产和无效资产,促进资本和资源优化配置,努力实现股权多元化。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

7. 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事业改革

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实施义务教育二次“集中、靠拢、收缩”发展战略,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按照“一保三放开”原则,确保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放开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非义务教育领域。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采取民办公助、国有民办等形式,建设中国石林国际旅游文化学院,创建职业教育中心、幼儿教育培训中心,兴办乡村幼儿园。

实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实行管办分开、医卫分策、医防分设、医药分离,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全面放开放活医疗市场,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扩大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产业化运作,着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扶持严肃、高雅、精品文化,全面放开经营性大众文化娱乐市场,鼓励国有、集体、个人、外商参与文化产业开发和建设,组建各类文化投资公司,兴办大众文化产业。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大众体育产业,鼓励文化人才和管理人才以文化品牌、创新成果、科技成果作为无形资产参与文化企业投资经营。初步构建管理规范、运转有序、充满活力的文化市场体系。

8. 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公推公选、公推直选、勤廉公示、引咎辞职等做法,真正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让不干事的有压力、干不好事的没市场、干不成事的让位子。建立干部培训教育

机制,积极培养和引进我县急需的旅游发展、招商引资、工业发展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分布适当的人才队伍。

9、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

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用于生态美县,不少于1000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不少于700万元用于招商引资奖励。通过建立扶持基金、贴息贷款等方式,建立扶持发展民营企业机制、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机制,建立创业发展的人才基金,建立文化产业发展扶持基金,建立民营企业表彰奖励机制,

(三)激活机制

1. 改善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

着力建设团结奋进的政治舆论环境、宽松优惠的政策扶持环境、便捷高效的社会服务环境、公正廉明的法治环境和文明和谐的人文道德环境,努力打造“三最四低”投资发展软环境,把创造财富的要素激活、聚集到石林的跨越式发展上来。

2. 建立目标管理考评机制

成立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对全县软环境建设工作进行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督促检查和管理考评,行使对干扰和破坏软环境行为的查处权、违规违纪人员的处理权、干部任免的建议权和对各种收费、罚款、检查、评比的规范权。

建立领导干部抓落实责任制,实施“工作成果倒逼法”;建立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分解立项督办制,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及完成时限,按主办制、逐级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跟踪督办制、协调联动制和媒体互动制,规范工作程序,细化工作责任,促进工作落实;制定科学的岗位责任制,推行“双岗双责两考核”和“一岗双责”,因事设岗、因岗定责、因岗定人,建立科学的、全面的岗位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3. 完善督查通报机制

对目标任务完成进度、重点难点工作的进展、会议和批示等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有效监督工作落实;建立社会监督制,推行民生问题听证制、重大决策和会议旁听制,聘请社会监督员,把干部置于重点工作的主战场接受监督。

4. 执行公开透明的奖惩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对工作成绩优良、有发明创造、提出合理化建议、防止或挽救事故有功者予以重奖。实行最严厉的问责制,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作为、乱作为,责任意识淡薄、工作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等问题进行问责;对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依据相关规定进行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团组织成员、新闻记者等组成机关和行风督查组,明察暗访,对发现的严重问题进行严肃处理,并在媒体上曝光。

“十二五”期间,石林县将斥资66.25亿元打造16个旅游项目,实现年接待游客64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2亿元。近日,通过专家评审的石林县“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如上目标。

该规划拟构建“一心三带四片一环”旅游发展总体布局。“一心”即石林观光度假区;“三带”即九石阿民族文化旅游经济带、石林大道城市休闲经济带、巴江休闲文化经济带;“四片”即古石林自然遗产展示地和生态农业观光区、大叠水户外体验区、长湖休闲康体度假区、圭山生态旅游区;“一环”即石林喀斯特自然风光和阿诗玛文化风情自驾车旅游环线。16个旅游项目建设包括,计划投资3亿元的石林世界遗产地核心区生态恢复保护项

目、投资15亿元的石林狂欢之都建设项目、投资10亿元的石林“幻多奇”旅游项目和投资15亿元的石林苏宁环球五星级度假酒店及旅游商业街建设项目。


相关作文

  • 云南石林作文2500字
  • 云南石林 云南石林,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海拔1500m -1900m 之间,属亚热带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约16度,距省会昆明78公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是世界唯一位于亚热带高原地区的喀斯特(溶洞)地貌风景区,素有"天下第一奇 ...

  • 石林导游词作文13200字
  • 石林 各各位位朋朋友友,,誉誉为为""天天下下第第一一奇奇观观""和和""阿阿诗诗玛玛 故故乡乡""的的国国家位家重重点点风风景景名名胜胜区区----石石林林,,位于于昆 昆明明市市东东南南7788公公里里的的石石林林彝 ...

  • 云南旅游实录-石林自驾游作文2200字
  • 云南旅游实录-石林自驾游 (第一段为网上资料整理)天造奇观的云南石林,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海拔1500m -1900m 之间,属亚热带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约16度,距省会昆明78公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是世界唯一位于亚热带高原地区的喀 ...

  • 云南昆明石林导游词3篇作文2700字
  • 云南昆明石林导游词3篇 石林是1982年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是世界最典型的咯斯特地貌景观,范围达350平方公里,素有" 造型地貌天然博物馆" 之称,是中国的四大自然景观之一.下面是,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云南昆明石林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到这! 我是你们的导 ...

  • 石林的作文作文1500字
  • 石林的作文 篇一:奇石天堂 近了,近了,随着窗外树林飞快地后移,越来越近了.那沐浴在阳光下的丛丛石谷,不正是我们向往已久的旅游胜地--石林吗? 石林,不愧是石头的森林.走进去,就仿佛置身于一个大迷宫.石林景区非常大,它分为大石林.小石林和外石林.要是你想走遍它,对不起,三天三夜都走不完. 我们乘着电 ...

  • 五(2)班春游作文(插图)作文4300字
  • 春游 (一等奖) 3月26日我们全校师生去石林春游,石林的石头千奇百怪,有的像阿诗玛,有的像阿黑哥,还有的像乌龟„„ 每个班都有一位导游,导游带着我们去石林石林湖,石林湖的水很清澈,真想用手把水捧起来洒在脸上,让脸清凉凉的.里面还长了很多石头,游客们都很喜欢这里,突然,我看见了一条小鱼,正想追着它过 ...

  • 云南石林导游词作文5100字
  • 1 云南石林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和"阿诗玛故乡"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石林,它位于昆明东南78公里的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面积110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唯一的,处于亚热带高原地区的,剑状喀斯特地质地貌奇观,被列 ...

  • 云南石林作文600字
  • 云南昆明的石林如仙境般美.有花有草,奇山异水,四季常有珍惜的鸟类来这里欢畅,这次我和妈妈来到了石林,体验到了它的美. 石林分为两个石林,一个大石林,一个是小石林,大小石林中间分隔了一条河,但大石林的石头比小石林的大,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大石林的日照时间比小石林的长,泥土和得快,所以大石林的石头比小石林 ...

  • 云南游之二石林游作文900字作文900字
  • 起床了!起床了!雨季哥哥叫到.我走出房间问啊~干什么呀!啊~我都没有睡醒呢!啊~哎我叫到,太可惜了,没睡到帐篷可你也不能叫我起来!一是因为天太冷了,二是因为太早了!还早呀!都8点半了!啊!8点半了!天那!我飞快地跑回了房.十几分钟后我焕然一新.我问:幺爸,今天去哪里呀?幺爸说:今天去石林.我听后即兴 ...

  • 游昆明石林作文600字
  • 去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去美丽的昆明旅游.我们一到达昆明,放好行李,便直奔我们昆明旅游的第一站――昆明石林. 刚到昆明石林门口,妈妈就毛遂自荐担任我们的"导游",因为她以前来过这里.一边走妈妈一边说,石林里的石头是"飞"来的,我听后,便好奇地说:"不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