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感作文12300字

初一作文

《夏感》课堂实录

(PPT1课前循环播放夏的图片)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虽然夏天踏着时光的脊背渐渐地远去。但是夏天的生活仍然让我们记忆犹新。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的散文大家梁衡的《夏》,去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去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板书课题:夏 梁衡)(PPT2:夏 梁衡)

二、我赏我思。

师:接下来我们将欣赏电视散文《夏》。同时请同学们思考这样的两个问题,请这位同学读一读。(PPT3)

生:①在作者眼中,夏天有什么特点?②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描写夏天的?

师:请欣赏电视散文《夏》。(PPT4:插入电视散文)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第一个问题:在作者眼中,夏天有什么特点?

生:在作者眼中,夏天的特点是紧张、热烈、急促。(师板书紧张 热烈 急促) 师:不错,那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描写夏天的?

生:作者先描写了夏天的总的景象,再写夏天的色彩,然后写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师:好,作者描写了夏天的景象、色彩。在作者的眼中,夏天的色彩是—

生:金黄的。(板书:金黄 色彩)

师:那么夏天紧张的旋律是通过描写什么内容表现出来的?

生:通过写农民割麦、打麦、施肥、浇水等劳动表现出来的。

师:你的理解非常正确。(板书:劳动)

三、我读我品。

师:课前,我要求同学们熟读课文,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大家注意听,等一会儿请你从音准、音高、是否有感情这三个方面进行点评。(平、PPT5:读准字音 读出感情)

师:请这位同学把第二自然段朗读一下。

生读略

师:请你说说他读得怎样?

生:我觉得他声音响亮,读音挺准确的,只是没有什么感情。

师:你能有感情地读出来吗?

生:不能。

师:想不想有感情地读出来?

生:想。

师:要想读出句子的感情,首先要读出重音,(板书:重读)一般情况下,句中的动词和突出景物特点的修饰语需要重读。

师:比如“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范读)

师:这句话,刚才老师哪些词语重读?

生:芊芊、长成、密密

师:正确,我们一起读一遍。

生读(略)

师:同学们刚才重音处理得很好。其实这篇文章要读出感情,有些句子还需要连读,(板书:连读)连读就是连起来读,这样才能读出句子应有的力量和“紧张、热烈”的情感。

师(范读):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师:你们听出,老师什么地方连读了吗?

生:“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这两个句子连读了。

师:不错,我请你也读一遍。

生读(略)

师:同学们的领悟能力很强。请同学们从文章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注意重读和连读。

生读(略)

师:好,这几位同学读得挺有感情的。下面我们把文章答案最后一段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生读(略)

师:同学们刚才读得很有激情,我们能欣赏到如此精彩的散文,得益于作家的那支生花妙笔,下面将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用“我喜欢……这句话(或者这个词),因为……”的形式说一段话。(PPT6)

师:老师给同学们作了两个示范,请那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示例一:我喜欢“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中的 “匍匐”字,因为这个词写出了瓜秧伏地生长的情态,把瓜秧旺盛的生命力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示例二:我喜欢“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这句话,因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 “绿烟”、“长墙”来比喻“林带的变化”,描写了一个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绿色世界,形象生动。

师:同学们仔细读一读就会发现,这两个句子都是先说自己喜欢的词或者句子,然后说出喜欢的理由,即这个词或这个句子写出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有什么作用等。如果是修辞句,要突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师: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习品一品,同桌之间可以你说给我听,我说给你听。

生讨论,师巡回指导。

师:大家说得很认真,下面请同学们用黑板上的句式进行交流。

生1:我喜欢“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这句中的“曼舞”,因为透过“曼舞”一词,我仿佛看到了蜂蝶优美的舞姿。

师:你的想象力很丰富。

生2:我喜欢“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这句中的“举”字,因为“举”字写出了高粱、玉米大而饱满的果实,形象逼真。

师:福楼拜曾经说过:“不论描写什么事物,唯有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你发现了动词的美。

生3:我喜欢“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润,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句话,因为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植物生长的旺盛活力,生动形象。

师:你强调了拟人修辞的作用。

生4:我喜欢“田间那些挥镶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这句话,因为这句话多用短句,突出了夏天紧张的旋律和农民劳动的艰辛。

师:你已经深深体验到了农民的辛苦;质朴的语言与农民的紧张、急促的生活相吻合。 生5:我喜欢“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这句话,因为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强调了夏天的特征。

师:对比、比较中更能突出作家喜欢夏天的原因。

生6:我喜欢“„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春秋两季”这句话,因为这句话引用诗句突出农民们劳动的辛苦。

师:太好了,你发现了别人所没有注意到的诗句的美。引用诗句可以增加文章的厚度。 师:同学们的发言太精彩了,对喜欢的句子也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是很有讲究的。文中有这样两个词语,一个是“金黄”,一个是“黄金”,请大家迅速找出这两个词所在的句子,一起读出来。(板书:黄金)

生读略

师:想一想,这两个词能不能互换?先看第一句, 能说“夏天的色彩是黄金的”吗? 生:不能,因为金黄是色彩,而黄金是一种具体的物。

师:很好,那可以说“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夏季”吗? 为什么? (学生思考,犹豫不决)

生1:应该是可以的吧。前面说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金黄突出了夏天的颜色,应该可以说是“金黄的夏天”。

生2:可以换,但是两个词的侧重点不同。金黄突出了夏天的色彩,黄金突出了夏的…… (生不知道选择什么词比较好。)

师:你们喜欢黄金吗?

(有同学说喜欢,有同学说不喜欢。)

师:呵呵,不喜欢的同学是视金钱如粪土;喜欢的同学因为什么原因呢?

生3:因为黄金值钱,黄金珍贵,黄金有价值。

师:对了,这里用“黄金”来修饰“夏季”突出了夏天的价值。(板书:价值)夏的价值表现在哪里?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直接表明夏的价值的句子。(板书:价值)

生: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师:是啊,是啊,夏天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季节。(板书:生命)夏天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有着农民辛勤的劳动。夏是春天的延续,是秋天的起点,夏有着收获的喜悦,又有着播种的快乐。有了旺盛的生命,有了辛勤的劳动,这个夏天才显得格外有价值,所以最后作者说,齐读最后一句。

(全班读最后一句话。)

师:由此可见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班:赞美

师:(板书:赞美。)作者赞美夏天是因为夏天有旺盛的生命,有辛勤的劳动;因为有了旺盛的生命,有了农民辛勤的劳动,才弹响了一曲“紧张、热烈、急促”的夏的旋律。所以作者除了赞美了夏天,还赞美了谁?

全班:赞美了劳动人民(农民)。

四、我积我写。

师: 罗丹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当我们试着用敏感而虔诚的心灵去捕捉文章中的美时,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佳词妙句。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请大家在老师发给你们的积累卡上,写下美词佳句。(PPT7:我发现 我积累)

老师分一下工,请一、二两行的同学积累两字动词,第三、四两行的同学积累四字短语,五、六、七行的同学积累写景的句子,八、九、十行的同学积累写人的句子。在三分钟内看谁积累得多,书写又好。等一会儿我要请同学们上台展示自己积累的成果。

生积累,师巡视指导。

师:好,时间到,请各个小组选派一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用“我积累的两字动词有”这样的形式读出。

生1:“我积累的两字动词有……”。

生2:“我积累的四字短语有……”。

生3:“我积累的绘景句有……”。

生4:“我积累的写人句有……”。

师:同学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积累这么多的词句,真不简单。这些佳词妙句是我们写作文最好的语言素材和范本。老师就从课文中撷取了一些词语,加上自己的思考写成了一首诗,请看大屏幕,请这位同学朗读一遍。(PPT8)

生:夏,是金黄的,

你看那火红的太阳,

你瞧那翻滚的麦浪,

你闻那诱人的香味,

承载着收获的希望。

师:这首诗第一句先写夏的特点,我们还可以说夏是(紧张的、蓬勃的、热烈的……)后面三句具体描写夏景,基本上来自课文,这些景物要与特点相吻合,最后一句总结全诗,点出主旨。下面就让我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领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利用刚才自己积累的一些美词佳句,练习写诗。必要时可以求助小组同学或者老师。

生练习写诗,师巡回指导。

师:不少同学已经写好了,正想与大家一起分享创作的喜悦呢。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同学们创作吧。

生1:夏,是热烈的,

你看那密密的厚发,

你瞧那黛色的长墙,

你瞧那割麦的农民

积蓄成磅礴之势。

师:不错,你的诗形式不错,只是“你瞧那割麦的农民”这句与“热烈的”这一特征吻合吗?你可以把它换成什么?

生1:你听那长吟的蝉鸣

师:不错,尤其是“长吟”这个词用得特别形象。这样一改就是一首不错的咏夏诗了。 生3:夏,是蓬勃的,

你看那挑着绿叶的棉苗,

你瞧那匍匐前进的瓜秧,

你摸那举着喇叭筒的玉米、高粱,

托起金秋的臂膀。

师:“托起金秋的臂膀。”亏你想得出,很好。

生4:夏,是急促的,

你看那弯腰挥镰的农民,

你瞧那浇水施肥的身影,

你听那 “快打、快打”的催促,

换来黄金的季节。

师:又是一位了不起的小诗人。

师:老师太高兴了,同学们的阅读、感悟、仿写的能力都挺强的。希望同学们能够把这种积累与运用的好习惯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你们就会成为文坛上冉冉升起的新星。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课后请同学们将课上没有完成的阅读积累卡继续做好,同时阅读作家素素的《夏天也是好天气》这篇文章,注意思考比较这篇文章和课文的异同点。下课。

《夏感》教学实录

学习目标:

1、感受夏的特点,学习作者抓特征写景的技巧。

2、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3、感悟作者赞美夏天,赞美劳动者的情感。

4、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热情,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性情。

学习过程:

一、读夏

师:老师闲暇之余,拍了些家乡自然风景照片,和你们一起来分享,请看多媒体。 (播放多媒体)

师:走过自然,感受季节更替,老师的照片里,缺少了一个季节,你们知道是哪个季节吗?生:夏季。

师:是的,老师不喜欢夏天,不敢出来散步,因为蚊子多,不敢穿漂亮的裙子。 你们喜欢夏天吗?

生:不喜欢,夏天太热。

生:不喜欢。一到夏天,父母就很忙,双休日要帮家里干活。

生:不喜欢,因为夏天蚊子多,经常咬我。

生:喜欢,夏天,可以去钓鱼,去游泳。

师:是的,夏天给我们每个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很多人赞美春的明媚,秋的成熟,冬的深沉,而赞美夏的人却很少,作家梁衡却要大声赞美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梁衡的散文《夏感》。

(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看电视,认真听,仔细想,作者对夏天的感情是怎样的? 生:喜爱之情,赞美之情。

师:课文中有没有直接赞美夏的句子?

生:有,文中最后一段的“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师:好,你找得又快又准。你来领读,全班齐读最后一句。

师:作者为什么要大声赞美夏天呢?

二、品夏

师:作者眼中的夏天是怎样的?

带着这些思考,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读得旁若无人,开始! 师:好,请你们用:这是一个 ———— 的夏 来概括作者眼中的夏。 生:金黄的夏。

师:你是从视觉上来看夏的。还有不同见解吗?

生:这是一个气势磅礴的夏。

生:这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夏。

生:这是一个繁忙的夏。

生:这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夏。

师:同学们同意这个观点吗?

(板书“紧张、热烈、急促”。)

师:这就是作者眼中的夏的总特点。让我们再来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

生:自然景象。

师:你从文中找到了哪些自然景象?

生:山坡上密密的草,长墙般的黛色林带,蜂蝶、蝉„„

师:你很有洞察力,但你不能包揽了,好,请坐。

师:还有谁想说?

生:火红的太阳、麦浪、热风、麦子的香味等。

师:这些事物都是夏天的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所以,我们要向作者学习善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写景。

生:作者从色彩方面写夏。课文第三段中有“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师:作者给这里的金黄色下了个定义——象征着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承前启后,生命交替,这是文章的主旨句,也是作者的个人独特的感悟。这样的描写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生:作者还写了农民劳作的情景,让我感受到了夏天的紧张。

师:是的,是劳动创造美,是劳动者把夏天的的旋律拨响。

师:有人评价梁衡写散文,使草木有灵,水石有韵,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评价他的散文是在“追求一种境界”。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种境界,去欣赏他的精彩妙句。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把自己的感受和同学们分享。

师:谁想把自己的感受和我们一起来分享。

生:我认为第一段中的“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写得好。这句话写出了夏天的景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师:是的,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使句子生动。一锅水,黛色的长墙,多么鲜明,老师认为这句中的三个有层次性的“泛泡、冒气、沸腾”应该重读。朗读时,是由轻逐步加重。你能再试一试吗?

师:比以前有味多了。

师:老师泛读后,同学们一起再来品读。

生合:朗诵第一段的第一句。

师:还有谁愿意和我们分享?

生:第二段中的“火红的太阳„„涌着一艘艘的舰船。”很好,它写出了小麦快收获时的景象。

师:是的,这些句子写得多好啊!有麦浪,有山,有云,有汽车,多美啊!这些是作者选取的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是实写;但是为什么会有舰船呢? 生:我想这是比喻,是把汽车比作舰船。

师:是的,这样的比喻很生动,这舰船和前文的一锅水都是作者想象而生发得景物,所以是虚写。这些描写都显出蓬勃的生命力。

(板书:虚实结合)

生:第三段中的“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写得很精彩,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师:那你能把拟人化的动词找出来吗?

生:挑、举、匍匐前进。

师:你找得很准确。我们都是农村的孩子,对于这些,我们并不陌生,作者用的这几个动词,很贴切。一个“挑”字,让我们感到了棉苗的喘息;一个“举”字,让我们感到了高粱玉米在摇头;一个“匍匐”,让我们感到了瓜秧的舞动。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的丰采!人的灵秀!

师:这里的风景不是江南迤逦的风光,也不是茫茫戈壁的风景,这里是雄浑壮阔的黄河流域——那八百里秦川,那三晋高原,正是这凝重的黄土地,这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千年灿烂的文明,而作者本人也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多年驻守在这里。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对象。 师:现在,我们已感受到了作者笔下夏天的美丽。但是老师看到本文中不光有景物的描写,还应有对人的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来赏读。

师:“你看田间那些„„遮上了云。”这一句是写人的,写出了农民的辛苦。 师:能不能把好的词语找出来?

生:弯、流、快割、快打、醒、听、看。

师:找得非常准确,这些词很好地写出了农民的辛苦,很细致,很到位。看来,我们要学习这细节描写,因为细节能传神。(板书:细节描写)

师:这段文字,作者似乎是漫不经心,信手拈来。老师觉得和前文的风格大不一样,我换了些优美的词,同学们听听,感觉哪种表达更好?

师:读 “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热火朝天在地里忙碌,他们汗流浃背,看着一堆堆金黄的麦子,他们脸上洋溢出幸福的微笑。往日起早贪黑的劳作已经微不足道了,还有什么比这更甜蜜呢?”

生:还是作者写得好,很自然。

生:老师的词语很优美,但是人们劳动的场景没有表现出来,内心的心里活动没有表现出来。所以,还是原文好。

师:是的,表面看,这段描写给人一种粗浅之感。但这种白描的语言形式正契合文中朴实的内容,把一连串形容词堆在这些普通劳动者身上,形成的倒是一种美的娇柔,美的造作。

三、悟夏

师:说到这里,我还有一个疑问,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说“夏,总是浸在枯涩的汗水里。”,可他为什还要赞美这样的夏天呢?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你们或许从老师的板书中找到一点启示。

我们分别在“景”、“人”的后面加上一个字来概括。

生合:景(美),人(勤)。

生:作者赞美这些劳动者。

师:作者并没有把他的目光仅仅停留在夏的景观上,而是把视角对准了我们这个星球的真正主宰者——人。夏日里,这些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人的力量的体现。人,才是夏之色的真正涂染者;也正是人,拨响了夏的紧张的旋律。 师: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作者梁衡的内心独白吧。

(教师读资料:我总是对那些在穷乡僻壤埋头工作如黄牛拉犁一般的人,寄予十二分的同情„„那爬满皱纹的脸与青筋暴突的手,常使我心中掠过一丝无名的悲哀,好像上帝就专造这批人来吃苦的„„他们甘愿吃苦的这种精神实在是人类的一份重要的财富„„)

在这里,我们要感谢作者梁衡。

感谢他,让我们品读到了一篇优美的散文;

感谢他,让我们学到了许多写景的方法;

感谢他,让我们在文字中感受到了父辈们的辛劳;

感谢他,让我们懂得对农民要尊重。

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恩,带着这种尊重,带着对劳动者的崇敬,再来读一读最后一段,再来感受作者对夏天的赞美。

(师生齐读最后一段,感情澎湃。)

师:今年的夏天,我被抽调到团里,帮助连队设计文化墙,在创意时,我回顾故乡走过来的历 程,一种感动油然而升,那首歌《唱北屯》,在我心中回荡,我突发灵感,以屯垦戍边为创设主题,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现在,请同学们看多媒体。

(播放多媒体)

《唱北屯》这首歌回荡在教室里,激荡着每一个人。

师:老师这个夏天,虽忙碌,但很快乐。

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心中一定涌动着很多情愫,拿起手中的笔,把心中的咏叹抒发出来。

五: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写写“额河之夏”。

夏感教学实录

第一则:本则为精华教学实录,只可惜我们只拿到了第二课时的。实在对不起大家了。

[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师:以上是作者对夏天的感受,但作者仅仅是写感受吗,这个“夏感”的“感”还可以作什么理解?

生1:感情。

师:你是说“夏感”还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感情,是吗?

生1:是。

师:哪一句话体现了作者对夏天的感情呢?

生1:“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师: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赞美之情。

师:请这位同学告诉大家,你找出来的这句话在哪里?

生1:在文章的最后一段。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历代的文人为什么不喜欢夏天?

生2:因为夏天很热,很辛苦。

生3:因为夏天没有春花秋月。

师:用文中的两个词来回答。

生4:苦涩、紧张。

师:对啊,夏天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文人们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那这篇文章的作者梁衡,他眼中的夏天是苦涩的吗?

生:不苦涩。

师:紧张吗?

生:不紧张。

师:哪里看出作者眼中的夏天不苦涩,不紧张,到文章中去找依据。

生5:作者认为夏天是苦涩的,也是紧张的,从“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一句可以看出来。

师:这位同学的观点是在梁衡眼中夏天是紧张的、苦涩的,其它同学的观点呢?

生6:我也认为作者眼中的夏天是苦涩的,从文中“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这一句可以看出来。

师:我请这位同学再读一读这句话。

生6: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可是起了风”、“可是遮上了云”这两句的时候用了怎样的语调?

生:疑问的。

师:对,疑问、上扬的语调,而且“可是”这个词不能读太重,“可是”在这里是表示转折吗?

生:不是。

师:表示什么意思?

生:“是不是”的意思。

师:对了,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学生齐读。)

师:还有同学发表观点吗,作者眼中的夏天是不是紧张、苦涩的?

生7:“弯着腰,流着汗”这个细节描写也体现了夏天的苦涩。

生8:“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这句话不仅体现了苦涩,也体现了紧张,“快割,快割”“快打,快打”这些词都让人感觉很紧张。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真好,这句话真是让人有紧张的感觉,尤其是“快割,快割”“快打,快打”这两个词,用得真好,如果老师给这两个词里各添一个字,效果也许就不一样了,我

们把“快割”改为“快点割”,“快打”改为“快点打”大家读一读试试看。

(学生齐读)

师:我们再来比较一下看,左边两组同学读“快割,快割”,右边两组同学读“快点割,快点割”,咱们读快一点,努力读出紧张的感觉。

(两组学生分别齐读)

师:再加快一点。

(学生再读。)

师:再快!

(学生再读)

师:(面向右边两组同学)怎么样,读不过他们吧?(台下大笑)不过这不是你们的错,这是句式决定的,以后同学们记住一点,要表现紧张,你就多用短句,少一个字都好!——还有同学发表意见吗,作者眼中的夏天是不是紧张的、苦涩的?

生9:文章第二段中“火红的太阳烘烤着金黄的大地”和“热风浮动”都体现了夏天的苦涩,因为炎热的天气下还有农民在干活,很辛苦。

师:这位同学视野非常开阔,找到了第二段中的句子。是啊,太阳烘烤下,不仅有翻滚的麦浪,还有劳作的农民;热风浮动里,不仅是麦子的香味,还有苦涩的汗水,夏天,苦不苦?

生:苦!

师:既然作者眼中的夏天也是苦涩的、紧张的,那作者为什么还要赞美夏天呢?

生10:因为夏天的苦涩可以带来收获。

生11:因为夏天生机勃勃。

生12:因为夏天充满希望。

师:对啊,作者赞美夏天,就因为夏天的苦中还有甜。(板书:甜)同学们到文中去找一找看,苦中之甜藏在哪里?

生13:“麦浪翻滚着”给人以丰收的喜悦,这是苦中之甜。

生14:“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也体现了苦中之甜。

生15:“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梁、玉米„„向着秋的终点作最后的冲刺。”这个句子当中这些农作物都长得很好,给人以喜悦,也是苦中之甜。

师:如果说麦浪翻滚,麦香浮动是一种收获之甜的话,那这些向着秋的终点冲刺的高梁、玉米、棉苗带给我们的就是一种希望之甜。(板书:收获 希望)太阳烘烤下的耕耘是苦涩的,但是眼看着麦浪翻滚的情景心里却是甜美的;热风浮动中的劳作是苦涩的,但是呼吸着麦子的香味,心里却是甜美的;汗水是苦涩的,但收获是甜美的;劳作是苦涩的,但希望是甜美的。同学们,这又苦又甜的夏天值不值得我们大声赞美?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师:把最后一句再读一遍。

生: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师:前面第三段说“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为什么到这里却成了“黄金”的夏季?

生1:金黄只是一种色彩,黄金却体现了夏天的宝贵。

师:说得真好,金黄是一种色彩,黄金却体现了夏天的价值、夏天的品质、夏天的可贵!带着这种认识让我们再次赞美夏天。

(学生齐读最后一句。)

师:作者为什么要再三强调“春与秋之间”?

生2:因为第三段里面说到夏天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我想作者再次强调“春与秋之间”是为了与第三段这句话相呼应。

师:说得太好了,夏天是“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大家看投影,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结合你对夏天的认识,写这样一句话:没有夏天,春天 ,没有夏天,秋天 。

(学生写句子。)

师:来,我们交流一下。

生3:没有夏天,春天就失去了色彩,没有夏天,秋天就没有收获。

生4:没有夏天,春天就不会开花,没有夏天,秋天就不会结果。

师:很有诗意,不过“没有夏天,春天就不会开花”值得商榷。

生5:没有夏天,春天的花就会枯萎,没有夏天,秋天的果实就会凋落。

生6:没有夏天,春天就没有希望,没有夏天,秋天就没有收获。

师:同学们一个个都是诗人,写出的句子都如诗一般美。同学们,春天的希望在这里结果,秋天的收获从这里发芽,夏天是一个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季节,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季节,是一个黄金的季节。但是同学们,是谁赋予夏天希望,是谁带给夏天收获,又是谁创造了夏天黄金的价值?

生:(七嘴八舌)农民、劳动者、工人„„

(教师板书:人)

师:总而言之,是夏天里的人,是夏天里的劳动者。请全体同学起立(学生起立,投影展示夏日劳动者的画面),让我们将崇敬的目光投向这些平凡但是可敬的夏日里的劳动者,他们自己浸在苦涩的汗水里,却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气势磅礴、色彩金黄、旋律紧张的夏季,一个收获与希望兼而有之的夏季,一个黄金的夏季。《夏感》是一曲夏的赞歌,更是一曲劳动者的赞歌。

(老师示意学生坐下。)

师:这个时候,我们读一读茅盾《风景谈》中的几句话,或许会有些新的感受。(投影展示《风景谈》中的句子)

生: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师:这个时候,我们读一读耳熟能详的《悯农》,或许会有一些新的感受。(投影展示《悯农》)

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师:这个时候,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或许会有一些新的感受。

(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附1:板书设计

夏 感

梁 衡

夏之气势——磅礴 苦

感 夏之色彩——金黄 赞 夏之人 收获

夏之旋律——紧张 甜

希望

第二则:为弥补大家的遗憾,我们整理了一则比较完整的普通实录。

师:我们先来看一组诗,请同学说说诗中的季节, 并且你是怎么判断的?

(小黑板出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生:春天。有春风。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生:秋天,有霜。

“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生;冬天,雪花大如草席。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生:秋天,有秋日。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生;春天,有青山绿水。

师:从这五句诗中你有没有别的一些发现?

生:没有夏天。

师:对,作家梁衡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就写了有关夏天的一篇文章《夏感》(板书课题、作者)

整体感知

师:那么作者如何解答这个问题,历代文人极少写夏的原因是什么,原句是?

生:“遗憾的是„„汗水里。”

师:历代文人不喜欢写夏,那作者对夏是什么态度呢?

生:“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师:用赞美的语气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

师:思考赞美哪些方面的内容?

检查预习

(展示难点字词)芊芊 黛色 贮藏 磅礴

匍匐 枯涩 澹澹 春华秋实 细滋慢长

闲情逸致

(生读,更正)

研读赏析

听老师读课文,从前文中去看,作者描写了夏天值得赞美的哪些方面?

生:第二自然段,读“„„旺盛的活力”

(板书)旺盛的生命力

生:夏天迷人的景色,第二自然段,读

(板书)自然景色

生:旋律紧张

师:三段通过什么表现生命力?

生:色彩。

师;齐读课文,看看文章是否主要表现生命力,而且是怎样表现的,用怎样的语气读?

生:急促、热烈

(生齐读全文)

师:那么具体到句子,文中哪些句子能表达作者的赞美呢?有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请

大家齐读课文,读完之后,拿出你的笔,进行圈点勾画,找出你认为能表达作者赞美之情的句子,并从用词,修辞手法,句子的表达效果等当面进行赏析。

(学生齐读课文,之后默读,作好圈点勾画评注)

可以跟你的同桌进行交流。

生:“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比喻,突出急促。

生:”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把“麦”说成“海浪”,“汽车”说成“船”。说明了麦子多,车开的快。突出急促、紧张、热烈、壮观的气氛。

生:“„„芊芊细草„„”比喻的修辞,说明富有生命力,万物生长。

师:前一句呢?本体是夏天的气氛。冷到热有个过程。从冷水到热烈、急促。齐读“好象炉子上的水„„夏天到了。”

师:色彩有关的句子有哪些呢?

生:“夏天的色彩是„„终极”

对比突出夏天色彩的特别。

生:“„„最后的冲刺。”对比,突出气氛的热烈。拟人句,“冲刺”讲的是植物,说明生命力完全爆发了。

生:“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用白描的语言来描写质朴的农民,把农民弯腰收割,汗流浃背展现在读者面前,四个快字突出了农民渴望收获的急切心情。

生:“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作者运用间接表现手法推出的心理镜头,外化了“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的款款心曲,使我们在想象的空间看到了他们急切的目光、企盼丰收的焦灼以及与夏的律动所共鸣的人的感情律动。

拓展延伸

作者说: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那么依你之见,夏之色又意味着什么呢?请你仿照例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夏之色为 ,如 ,如 , 。

生:冬之色如雪的白,如柳絮、如棉花,象征着美好的心灵。

„„

师:第四段的旋律是怎样的?

生:“快割,快割。快打,快打”用了反复修辞,突出了节奏感强,紧张。

生:“他们早起晚睡„„”紧张气氛,体现农民辛勤劳动。

课文中的夏天有麦浪,有高粱,充满了浓郁的北方黄河流域一带的地域特,

那我们这里乡间的夏天是怎么样的呢?用你的笔,写写自己家乡的夏

本文来自: 华语网(www.thn21.com) 详细出处:http://www.thn21.com/heart/lu/23197.html

《夏感》课堂实录

(PPT1课前循环播放夏的图片)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虽然夏天踏着时光的脊背渐渐地远去。但是夏天的生活仍然让我们记忆犹新。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的散文大家梁衡的《夏》,去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去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板书课题:夏 梁衡)(PPT2:夏 梁衡)

二、我赏我思。

师:接下来我们将欣赏电视散文《夏》。同时请同学们思考这样的两个问题,请这位同学读一读。(PPT3)

生:①在作者眼中,夏天有什么特点?②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描写夏天的?

师:请欣赏电视散文《夏》。(PPT4:插入电视散文)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第一个问题:在作者眼中,夏天有什么特点?

生:在作者眼中,夏天的特点是紧张、热烈、急促。(师板书紧张 热烈 急促) 师:不错,那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描写夏天的?

生:作者先描写了夏天的总的景象,再写夏天的色彩,然后写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师:好,作者描写了夏天的景象、色彩。在作者的眼中,夏天的色彩是—

生:金黄的。(板书:金黄 色彩)

师:那么夏天紧张的旋律是通过描写什么内容表现出来的?

生:通过写农民割麦、打麦、施肥、浇水等劳动表现出来的。

师:你的理解非常正确。(板书:劳动)

三、我读我品。

师:课前,我要求同学们熟读课文,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大家注意听,等一会儿请你从音准、音高、是否有感情这三个方面进行点评。(平、PPT5:读准字音 读出感情)

师:请这位同学把第二自然段朗读一下。

生读略

师:请你说说他读得怎样?

生:我觉得他声音响亮,读音挺准确的,只是没有什么感情。

师:你能有感情地读出来吗?

生:不能。

师:想不想有感情地读出来?

生:想。

师:要想读出句子的感情,首先要读出重音,(板书:重读)一般情况下,句中的动词和突出景物特点的修饰语需要重读。

师:比如“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范读)

师:这句话,刚才老师哪些词语重读?

生:芊芊、长成、密密

师:正确,我们一起读一遍。

生读(略)

师:同学们刚才重音处理得很好。其实这篇文章要读出感情,有些句子还需要连读,(板书:连读)连读就是连起来读,这样才能读出句子应有的力量和“紧张、热烈”的情感。

师(范读):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师:你们听出,老师什么地方连读了吗?

生:“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这两个句子连读了。

师:不错,我请你也读一遍。

生读(略)

师:同学们的领悟能力很强。请同学们从文章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注意重读和连读。

生读(略)

师:好,这几位同学读得挺有感情的。下面我们把文章答案最后一段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生读(略)

师:同学们刚才读得很有激情,我们能欣赏到如此精彩的散文,得益于作家的那支生花妙笔,下面将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用“我喜欢……这句话(或者这个词),因为……”的形式说一段话。(PPT6)

师:老师给同学们作了两个示范,请那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示例一:我喜欢“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中的 “匍匐”字,因为这个词写出了瓜秧伏地生长的情态,把瓜秧旺盛的生命力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示例二:我喜欢“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这句话,因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 “绿烟”、“长墙”来比喻“林带的变化”,描写了一个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绿色世界,形象生动。

师:同学们仔细读一读就会发现,这两个句子都是先说自己喜欢的词或者句子,然后说出喜欢的理由,即这个词或这个句子写出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有什么作用等。如果是修辞句,要突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师: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习品一品,同桌之间可以你说给我听,我说给你听。

生讨论,师巡回指导。

师:大家说得很认真,下面请同学们用黑板上的句式进行交流。

生1:我喜欢“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这句中的“曼舞”,因为透过“曼舞”一词,我仿佛看到了蜂蝶优美的舞姿。

师:你的想象力很丰富。

生2:我喜欢“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这句中的“举”字,因为“举”字写出了高粱、玉米大而饱满的果实,形象逼真。

师:福楼拜曾经说过:“不论描写什么事物,唯有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你发现了动词的美。

生3:我喜欢“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润,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句话,因为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植物生长的旺盛活力,生动形象。

师:你强调了拟人修辞的作用。

生4:我喜欢“田间那些挥镶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这句话,因为这句话多用短句,突出了夏天紧张的旋律和农民劳动的艰辛。

师:你已经深深体验到了农民的辛苦;质朴的语言与农民的紧张、急促的生活相吻合。 生5:我喜欢“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这句话,因为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强调了夏天的特征。

师:对比、比较中更能突出作家喜欢夏天的原因。

生6:我喜欢“„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春秋两季”这句话,因为这句话引用诗句突出农民们劳动的辛苦。

师:太好了,你发现了别人所没有注意到的诗句的美。引用诗句可以增加文章的厚度。 师:同学们的发言太精彩了,对喜欢的句子也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是很有讲究的。文中有这样两个词语,一个是“金黄”,一个是“黄金”,请大家迅速找出这两个词所在的句子,一起读出来。(板书:黄金)

生读略

师:想一想,这两个词能不能互换?先看第一句, 能说“夏天的色彩是黄金的”吗? 生:不能,因为金黄是色彩,而黄金是一种具体的物。

师:很好,那可以说“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夏季”吗? 为什么? (学生思考,犹豫不决)

生1:应该是可以的吧。前面说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金黄突出了夏天的颜色,应该可以说是“金黄的夏天”。

生2:可以换,但是两个词的侧重点不同。金黄突出了夏天的色彩,黄金突出了夏的…… (生不知道选择什么词比较好。)

师:你们喜欢黄金吗?

(有同学说喜欢,有同学说不喜欢。)

师:呵呵,不喜欢的同学是视金钱如粪土;喜欢的同学因为什么原因呢?

生3:因为黄金值钱,黄金珍贵,黄金有价值。

师:对了,这里用“黄金”来修饰“夏季”突出了夏天的价值。(板书:价值)夏的价值表现在哪里?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直接表明夏的价值的句子。(板书:价值)

生: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师:是啊,是啊,夏天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季节。(板书:生命)夏天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有着农民辛勤的劳动。夏是春天的延续,是秋天的起点,夏有着收获的喜悦,又有着播种的快乐。有了旺盛的生命,有了辛勤的劳动,这个夏天才显得格外有价值,所以最后作者说,齐读最后一句。

(全班读最后一句话。)

师:由此可见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班:赞美

师:(板书:赞美。)作者赞美夏天是因为夏天有旺盛的生命,有辛勤的劳动;因为有了旺盛的生命,有了农民辛勤的劳动,才弹响了一曲“紧张、热烈、急促”的夏的旋律。所以作者除了赞美了夏天,还赞美了谁?

全班:赞美了劳动人民(农民)。

四、我积我写。

师: 罗丹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当我们试着用敏感而虔诚的心灵去捕捉文章中的美时,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佳词妙句。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请大家在老师发给你们的积累卡上,写下美词佳句。(PPT7:我发现 我积累)

老师分一下工,请一、二两行的同学积累两字动词,第三、四两行的同学积累四字短语,五、六、七行的同学积累写景的句子,八、九、十行的同学积累写人的句子。在三分钟内看谁积累得多,书写又好。等一会儿我要请同学们上台展示自己积累的成果。

生积累,师巡视指导。

师:好,时间到,请各个小组选派一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用“我积累的两字动词有”这样的形式读出。

生1:“我积累的两字动词有……”。

生2:“我积累的四字短语有……”。

生3:“我积累的绘景句有……”。

生4:“我积累的写人句有……”。

师:同学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积累这么多的词句,真不简单。这些佳词妙句是我们写作文最好的语言素材和范本。老师就从课文中撷取了一些词语,加上自己的思考写成了一首诗,请看大屏幕,请这位同学朗读一遍。(PPT8)

生:夏,是金黄的,

你看那火红的太阳,

你瞧那翻滚的麦浪,

你闻那诱人的香味,

承载着收获的希望。

师:这首诗第一句先写夏的特点,我们还可以说夏是(紧张的、蓬勃的、热烈的……)后面三句具体描写夏景,基本上来自课文,这些景物要与特点相吻合,最后一句总结全诗,点出主旨。下面就让我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领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利用刚才自己积累的一些美词佳句,练习写诗。必要时可以求助小组同学或者老师。

生练习写诗,师巡回指导。

师:不少同学已经写好了,正想与大家一起分享创作的喜悦呢。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同学们创作吧。

生1:夏,是热烈的,

你看那密密的厚发,

你瞧那黛色的长墙,

你瞧那割麦的农民

积蓄成磅礴之势。

师:不错,你的诗形式不错,只是“你瞧那割麦的农民”这句与“热烈的”这一特征吻合吗?你可以把它换成什么?

生1:你听那长吟的蝉鸣

师:不错,尤其是“长吟”这个词用得特别形象。这样一改就是一首不错的咏夏诗了。 生3:夏,是蓬勃的,

你看那挑着绿叶的棉苗,

你瞧那匍匐前进的瓜秧,

你摸那举着喇叭筒的玉米、高粱,

托起金秋的臂膀。

师:“托起金秋的臂膀。”亏你想得出,很好。

生4:夏,是急促的,

你看那弯腰挥镰的农民,

你瞧那浇水施肥的身影,

你听那 “快打、快打”的催促,

换来黄金的季节。

师:又是一位了不起的小诗人。

师:老师太高兴了,同学们的阅读、感悟、仿写的能力都挺强的。希望同学们能够把这种积累与运用的好习惯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你们就会成为文坛上冉冉升起的新星。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课后请同学们将课上没有完成的阅读积累卡继续做好,同时阅读作家素素的《夏天也是好天气》这篇文章,注意思考比较这篇文章和课文的异同点。下课。

《夏感》教学实录

学习目标:

1、感受夏的特点,学习作者抓特征写景的技巧。

2、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3、感悟作者赞美夏天,赞美劳动者的情感。

4、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热情,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性情。

学习过程:

一、读夏

师:老师闲暇之余,拍了些家乡自然风景照片,和你们一起来分享,请看多媒体。 (播放多媒体)

师:走过自然,感受季节更替,老师的照片里,缺少了一个季节,你们知道是哪个季节吗?生:夏季。

师:是的,老师不喜欢夏天,不敢出来散步,因为蚊子多,不敢穿漂亮的裙子。 你们喜欢夏天吗?

生:不喜欢,夏天太热。

生:不喜欢。一到夏天,父母就很忙,双休日要帮家里干活。

生:不喜欢,因为夏天蚊子多,经常咬我。

生:喜欢,夏天,可以去钓鱼,去游泳。

师:是的,夏天给我们每个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很多人赞美春的明媚,秋的成熟,冬的深沉,而赞美夏的人却很少,作家梁衡却要大声赞美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梁衡的散文《夏感》。

(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看电视,认真听,仔细想,作者对夏天的感情是怎样的? 生:喜爱之情,赞美之情。

师:课文中有没有直接赞美夏的句子?

生:有,文中最后一段的“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师:好,你找得又快又准。你来领读,全班齐读最后一句。

师:作者为什么要大声赞美夏天呢?

二、品夏

师:作者眼中的夏天是怎样的?

带着这些思考,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读得旁若无人,开始! 师:好,请你们用:这是一个 ———— 的夏 来概括作者眼中的夏。 生:金黄的夏。

师:你是从视觉上来看夏的。还有不同见解吗?

生:这是一个气势磅礴的夏。

生:这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夏。

生:这是一个繁忙的夏。

生:这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夏。

师:同学们同意这个观点吗?

(板书“紧张、热烈、急促”。)

师:这就是作者眼中的夏的总特点。让我们再来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

生:自然景象。

师:你从文中找到了哪些自然景象?

生:山坡上密密的草,长墙般的黛色林带,蜂蝶、蝉„„

师:你很有洞察力,但你不能包揽了,好,请坐。

师:还有谁想说?

生:火红的太阳、麦浪、热风、麦子的香味等。

师:这些事物都是夏天的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所以,我们要向作者学习善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写景。

生:作者从色彩方面写夏。课文第三段中有“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师:作者给这里的金黄色下了个定义——象征着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承前启后,生命交替,这是文章的主旨句,也是作者的个人独特的感悟。这样的描写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生:作者还写了农民劳作的情景,让我感受到了夏天的紧张。

师:是的,是劳动创造美,是劳动者把夏天的的旋律拨响。

师:有人评价梁衡写散文,使草木有灵,水石有韵,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评价他的散文是在“追求一种境界”。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种境界,去欣赏他的精彩妙句。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把自己的感受和同学们分享。

师:谁想把自己的感受和我们一起来分享。

生:我认为第一段中的“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写得好。这句话写出了夏天的景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师:是的,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使句子生动。一锅水,黛色的长墙,多么鲜明,老师认为这句中的三个有层次性的“泛泡、冒气、沸腾”应该重读。朗读时,是由轻逐步加重。你能再试一试吗?

师:比以前有味多了。

师:老师泛读后,同学们一起再来品读。

生合:朗诵第一段的第一句。

师:还有谁愿意和我们分享?

生:第二段中的“火红的太阳„„涌着一艘艘的舰船。”很好,它写出了小麦快收获时的景象。

师:是的,这些句子写得多好啊!有麦浪,有山,有云,有汽车,多美啊!这些是作者选取的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是实写;但是为什么会有舰船呢? 生:我想这是比喻,是把汽车比作舰船。

师:是的,这样的比喻很生动,这舰船和前文的一锅水都是作者想象而生发得景物,所以是虚写。这些描写都显出蓬勃的生命力。

(板书:虚实结合)

生:第三段中的“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写得很精彩,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师:那你能把拟人化的动词找出来吗?

生:挑、举、匍匐前进。

师:你找得很准确。我们都是农村的孩子,对于这些,我们并不陌生,作者用的这几个动词,很贴切。一个“挑”字,让我们感到了棉苗的喘息;一个“举”字,让我们感到了高粱玉米在摇头;一个“匍匐”,让我们感到了瓜秧的舞动。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的丰采!人的灵秀!

师:这里的风景不是江南迤逦的风光,也不是茫茫戈壁的风景,这里是雄浑壮阔的黄河流域——那八百里秦川,那三晋高原,正是这凝重的黄土地,这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千年灿烂的文明,而作者本人也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多年驻守在这里。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对象。 师:现在,我们已感受到了作者笔下夏天的美丽。但是老师看到本文中不光有景物的描写,还应有对人的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来赏读。

师:“你看田间那些„„遮上了云。”这一句是写人的,写出了农民的辛苦。 师:能不能把好的词语找出来?

生:弯、流、快割、快打、醒、听、看。

师:找得非常准确,这些词很好地写出了农民的辛苦,很细致,很到位。看来,我们要学习这细节描写,因为细节能传神。(板书:细节描写)

师:这段文字,作者似乎是漫不经心,信手拈来。老师觉得和前文的风格大不一样,我换了些优美的词,同学们听听,感觉哪种表达更好?

师:读 “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热火朝天在地里忙碌,他们汗流浃背,看着一堆堆金黄的麦子,他们脸上洋溢出幸福的微笑。往日起早贪黑的劳作已经微不足道了,还有什么比这更甜蜜呢?”

生:还是作者写得好,很自然。

生:老师的词语很优美,但是人们劳动的场景没有表现出来,内心的心里活动没有表现出来。所以,还是原文好。

师:是的,表面看,这段描写给人一种粗浅之感。但这种白描的语言形式正契合文中朴实的内容,把一连串形容词堆在这些普通劳动者身上,形成的倒是一种美的娇柔,美的造作。

三、悟夏

师:说到这里,我还有一个疑问,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说“夏,总是浸在枯涩的汗水里。”,可他为什还要赞美这样的夏天呢?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你们或许从老师的板书中找到一点启示。

我们分别在“景”、“人”的后面加上一个字来概括。

生合:景(美),人(勤)。

生:作者赞美这些劳动者。

师:作者并没有把他的目光仅仅停留在夏的景观上,而是把视角对准了我们这个星球的真正主宰者——人。夏日里,这些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人的力量的体现。人,才是夏之色的真正涂染者;也正是人,拨响了夏的紧张的旋律。 师: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作者梁衡的内心独白吧。

(教师读资料:我总是对那些在穷乡僻壤埋头工作如黄牛拉犁一般的人,寄予十二分的同情„„那爬满皱纹的脸与青筋暴突的手,常使我心中掠过一丝无名的悲哀,好像上帝就专造这批人来吃苦的„„他们甘愿吃苦的这种精神实在是人类的一份重要的财富„„)

在这里,我们要感谢作者梁衡。

感谢他,让我们品读到了一篇优美的散文;

感谢他,让我们学到了许多写景的方法;

感谢他,让我们在文字中感受到了父辈们的辛劳;

感谢他,让我们懂得对农民要尊重。

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恩,带着这种尊重,带着对劳动者的崇敬,再来读一读最后一段,再来感受作者对夏天的赞美。

(师生齐读最后一段,感情澎湃。)

师:今年的夏天,我被抽调到团里,帮助连队设计文化墙,在创意时,我回顾故乡走过来的历 程,一种感动油然而升,那首歌《唱北屯》,在我心中回荡,我突发灵感,以屯垦戍边为创设主题,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现在,请同学们看多媒体。

(播放多媒体)

《唱北屯》这首歌回荡在教室里,激荡着每一个人。

师:老师这个夏天,虽忙碌,但很快乐。

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心中一定涌动着很多情愫,拿起手中的笔,把心中的咏叹抒发出来。

五: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写写“额河之夏”。

夏感教学实录

第一则:本则为精华教学实录,只可惜我们只拿到了第二课时的。实在对不起大家了。

[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师:以上是作者对夏天的感受,但作者仅仅是写感受吗,这个“夏感”的“感”还可以作什么理解?

生1:感情。

师:你是说“夏感”还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感情,是吗?

生1:是。

师:哪一句话体现了作者对夏天的感情呢?

生1:“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师: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赞美之情。

师:请这位同学告诉大家,你找出来的这句话在哪里?

生1:在文章的最后一段。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历代的文人为什么不喜欢夏天?

生2:因为夏天很热,很辛苦。

生3:因为夏天没有春花秋月。

师:用文中的两个词来回答。

生4:苦涩、紧张。

师:对啊,夏天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文人们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那这篇文章的作者梁衡,他眼中的夏天是苦涩的吗?

生:不苦涩。

师:紧张吗?

生:不紧张。

师:哪里看出作者眼中的夏天不苦涩,不紧张,到文章中去找依据。

生5:作者认为夏天是苦涩的,也是紧张的,从“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一句可以看出来。

师:这位同学的观点是在梁衡眼中夏天是紧张的、苦涩的,其它同学的观点呢?

生6:我也认为作者眼中的夏天是苦涩的,从文中“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这一句可以看出来。

师:我请这位同学再读一读这句话。

生6: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可是起了风”、“可是遮上了云”这两句的时候用了怎样的语调?

生:疑问的。

师:对,疑问、上扬的语调,而且“可是”这个词不能读太重,“可是”在这里是表示转折吗?

生:不是。

师:表示什么意思?

生:“是不是”的意思。

师:对了,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学生齐读。)

师:还有同学发表观点吗,作者眼中的夏天是不是紧张、苦涩的?

生7:“弯着腰,流着汗”这个细节描写也体现了夏天的苦涩。

生8:“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这句话不仅体现了苦涩,也体现了紧张,“快割,快割”“快打,快打”这些词都让人感觉很紧张。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真好,这句话真是让人有紧张的感觉,尤其是“快割,快割”“快打,快打”这两个词,用得真好,如果老师给这两个词里各添一个字,效果也许就不一样了,我

们把“快割”改为“快点割”,“快打”改为“快点打”大家读一读试试看。

(学生齐读)

师:我们再来比较一下看,左边两组同学读“快割,快割”,右边两组同学读“快点割,快点割”,咱们读快一点,努力读出紧张的感觉。

(两组学生分别齐读)

师:再加快一点。

(学生再读。)

师:再快!

(学生再读)

师:(面向右边两组同学)怎么样,读不过他们吧?(台下大笑)不过这不是你们的错,这是句式决定的,以后同学们记住一点,要表现紧张,你就多用短句,少一个字都好!——还有同学发表意见吗,作者眼中的夏天是不是紧张的、苦涩的?

生9:文章第二段中“火红的太阳烘烤着金黄的大地”和“热风浮动”都体现了夏天的苦涩,因为炎热的天气下还有农民在干活,很辛苦。

师:这位同学视野非常开阔,找到了第二段中的句子。是啊,太阳烘烤下,不仅有翻滚的麦浪,还有劳作的农民;热风浮动里,不仅是麦子的香味,还有苦涩的汗水,夏天,苦不苦?

生:苦!

师:既然作者眼中的夏天也是苦涩的、紧张的,那作者为什么还要赞美夏天呢?

生10:因为夏天的苦涩可以带来收获。

生11:因为夏天生机勃勃。

生12:因为夏天充满希望。

师:对啊,作者赞美夏天,就因为夏天的苦中还有甜。(板书:甜)同学们到文中去找一找看,苦中之甜藏在哪里?

生13:“麦浪翻滚着”给人以丰收的喜悦,这是苦中之甜。

生14:“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也体现了苦中之甜。

生15:“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梁、玉米„„向着秋的终点作最后的冲刺。”这个句子当中这些农作物都长得很好,给人以喜悦,也是苦中之甜。

师:如果说麦浪翻滚,麦香浮动是一种收获之甜的话,那这些向着秋的终点冲刺的高梁、玉米、棉苗带给我们的就是一种希望之甜。(板书:收获 希望)太阳烘烤下的耕耘是苦涩的,但是眼看着麦浪翻滚的情景心里却是甜美的;热风浮动中的劳作是苦涩的,但是呼吸着麦子的香味,心里却是甜美的;汗水是苦涩的,但收获是甜美的;劳作是苦涩的,但希望是甜美的。同学们,这又苦又甜的夏天值不值得我们大声赞美?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师:把最后一句再读一遍。

生: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师:前面第三段说“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为什么到这里却成了“黄金”的夏季?

生1:金黄只是一种色彩,黄金却体现了夏天的宝贵。

师:说得真好,金黄是一种色彩,黄金却体现了夏天的价值、夏天的品质、夏天的可贵!带着这种认识让我们再次赞美夏天。

(学生齐读最后一句。)

师:作者为什么要再三强调“春与秋之间”?

生2:因为第三段里面说到夏天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我想作者再次强调“春与秋之间”是为了与第三段这句话相呼应。

师:说得太好了,夏天是“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大家看投影,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结合你对夏天的认识,写这样一句话:没有夏天,春天 ,没有夏天,秋天 。

(学生写句子。)

师:来,我们交流一下。

生3:没有夏天,春天就失去了色彩,没有夏天,秋天就没有收获。

生4:没有夏天,春天就不会开花,没有夏天,秋天就不会结果。

师:很有诗意,不过“没有夏天,春天就不会开花”值得商榷。

生5:没有夏天,春天的花就会枯萎,没有夏天,秋天的果实就会凋落。

生6:没有夏天,春天就没有希望,没有夏天,秋天就没有收获。

师:同学们一个个都是诗人,写出的句子都如诗一般美。同学们,春天的希望在这里结果,秋天的收获从这里发芽,夏天是一个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季节,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季节,是一个黄金的季节。但是同学们,是谁赋予夏天希望,是谁带给夏天收获,又是谁创造了夏天黄金的价值?

生:(七嘴八舌)农民、劳动者、工人„„

(教师板书:人)

师:总而言之,是夏天里的人,是夏天里的劳动者。请全体同学起立(学生起立,投影展示夏日劳动者的画面),让我们将崇敬的目光投向这些平凡但是可敬的夏日里的劳动者,他们自己浸在苦涩的汗水里,却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气势磅礴、色彩金黄、旋律紧张的夏季,一个收获与希望兼而有之的夏季,一个黄金的夏季。《夏感》是一曲夏的赞歌,更是一曲劳动者的赞歌。

(老师示意学生坐下。)

师:这个时候,我们读一读茅盾《风景谈》中的几句话,或许会有些新的感受。(投影展示《风景谈》中的句子)

生: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师:这个时候,我们读一读耳熟能详的《悯农》,或许会有一些新的感受。(投影展示《悯农》)

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师:这个时候,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或许会有一些新的感受。

(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附1:板书设计

夏 感

梁 衡

夏之气势——磅礴 苦

感 夏之色彩——金黄 赞 夏之人 收获

夏之旋律——紧张 甜

希望

第二则:为弥补大家的遗憾,我们整理了一则比较完整的普通实录。

师:我们先来看一组诗,请同学说说诗中的季节, 并且你是怎么判断的?

(小黑板出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生:春天。有春风。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生:秋天,有霜。

“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生;冬天,雪花大如草席。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生:秋天,有秋日。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生;春天,有青山绿水。

师:从这五句诗中你有没有别的一些发现?

生:没有夏天。

师:对,作家梁衡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就写了有关夏天的一篇文章《夏感》(板书课题、作者)

整体感知

师:那么作者如何解答这个问题,历代文人极少写夏的原因是什么,原句是?

生:“遗憾的是„„汗水里。”

师:历代文人不喜欢写夏,那作者对夏是什么态度呢?

生:“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师:用赞美的语气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

师:思考赞美哪些方面的内容?

检查预习

(展示难点字词)芊芊 黛色 贮藏 磅礴

匍匐 枯涩 澹澹 春华秋实 细滋慢长

闲情逸致

(生读,更正)

研读赏析

听老师读课文,从前文中去看,作者描写了夏天值得赞美的哪些方面?

生:第二自然段,读“„„旺盛的活力”

(板书)旺盛的生命力

生:夏天迷人的景色,第二自然段,读

(板书)自然景色

生:旋律紧张

师:三段通过什么表现生命力?

生:色彩。

师;齐读课文,看看文章是否主要表现生命力,而且是怎样表现的,用怎样的语气读?

生:急促、热烈

(生齐读全文)

师:那么具体到句子,文中哪些句子能表达作者的赞美呢?有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请

大家齐读课文,读完之后,拿出你的笔,进行圈点勾画,找出你认为能表达作者赞美之情的句子,并从用词,修辞手法,句子的表达效果等当面进行赏析。

(学生齐读课文,之后默读,作好圈点勾画评注)

可以跟你的同桌进行交流。

生:“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比喻,突出急促。

生:”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把“麦”说成“海浪”,“汽车”说成“船”。说明了麦子多,车开的快。突出急促、紧张、热烈、壮观的气氛。

生:“„„芊芊细草„„”比喻的修辞,说明富有生命力,万物生长。

师:前一句呢?本体是夏天的气氛。冷到热有个过程。从冷水到热烈、急促。齐读“好象炉子上的水„„夏天到了。”

师:色彩有关的句子有哪些呢?

生:“夏天的色彩是„„终极”

对比突出夏天色彩的特别。

生:“„„最后的冲刺。”对比,突出气氛的热烈。拟人句,“冲刺”讲的是植物,说明生命力完全爆发了。

生:“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用白描的语言来描写质朴的农民,把农民弯腰收割,汗流浃背展现在读者面前,四个快字突出了农民渴望收获的急切心情。

生:“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作者运用间接表现手法推出的心理镜头,外化了“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的款款心曲,使我们在想象的空间看到了他们急切的目光、企盼丰收的焦灼以及与夏的律动所共鸣的人的感情律动。

拓展延伸

作者说: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那么依你之见,夏之色又意味着什么呢?请你仿照例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夏之色为 ,如 ,如 , 。

生:冬之色如雪的白,如柳絮、如棉花,象征着美好的心灵。

„„

师:第四段的旋律是怎样的?

生:“快割,快割。快打,快打”用了反复修辞,突出了节奏感强,紧张。

生:“他们早起晚睡„„”紧张气氛,体现农民辛勤劳动。

课文中的夏天有麦浪,有高粱,充满了浓郁的北方黄河流域一带的地域特,

那我们这里乡间的夏天是怎么样的呢?用你的笔,写写自己家乡的夏

本文来自: 华语网(www.thn21.com) 详细出处:http://www.thn21.com/heart/lu/23197.html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