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人物小传之李煜作文6900字

初一作文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

龙;

花月正春风!

【乌夜啼】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 留人醉, 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三.李煜的故事:

多才多艺 李煜即南唐后主,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山隐士、钟峰隐者、莲峰居士、钟峰白莲居士,徐州(今江苏徐州)人。他是南唐中主的第六个儿子,历史上称他为李后主,祖父就是南唐开国皇帝李弁。

李煜从小就与众不同,尤其是他的长相,丰额骈齿,有一目是重瞳,按照相面人的说法,他很有富贵相。李煜多才多艺,不仅文章出众,而且擅长书法和绘画,造诣也很深。加上他为人厚道,所以备受大家喜爱。由于李璟的第二子到第五子均早死,故李煜长兄李弘冀为皇太子时,其为事实上的第二子。李弘冀为人“为人猜忌严刻”,时为安定公的李煜害怕李弘冀猜忌他,不敢参与政事,每天只是读书为乐。959年李弘冀在毒死李景遂后不久也死了。李璟封李煜为吴王,做了太子,成了皇位的继承人。

青年皇帝无谋略

在北宋建立后,李煜的父亲就将南唐的都城迁到了南昌,建立了南都,他和文武大臣都搬到那里去了,留下太子李煜守在金陵。几个月后,李煜的父亲病逝,李煜正式继位,当时年仅25岁。李煜非常信佛,结果被北宋的皇帝利用。李煜用宫中的钱招募人为僧,金陵的僧人多达万人。李煜退朝后,就和皇后换上僧人的衣服,诵读经书。僧人犯了罪,不依法制裁,而是让他诵佛,然后赦免。北宋皇帝听说之后,就精选了一名口齿伶俐聪明善辩的少年,南渡去见李后主,和他讨论人生和性命之说,李后主信以为真,以为是难得的真佛出世,从此就很少注重治国安邦以及边防守卫了,而是整天念佛。

李煜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文人,一个很有才华的词人,他很有情趣,也注重豪华的排场,书法、绘画和文章都很出色,总之他是一个优秀的文人。但在皇帝的位子上,他没有皇帝特别是没有周世宗那样的豪气和统一天下的壮志,所以对于军事不感兴趣,即使有将领提出来,他也是极力压制。北方的后周他不敢与之交战,就连东边比较弱的吴越他也不敢碰,沿江巡检卢绛曾经对他说:“吴越是我们的仇敌,将来肯定会和宋朝一道攻击我们,做其帮凶,我们应当先下手灭掉他,免去后患。”李煜却说:“吴越是北方大朝的附庸,怎么能轻举妄动,发兵攻击呢?”文武大臣们也只好随他一起等着北宋军队来收拾南唐了。

降格求安定

在北宋灭掉南汉后,李煜异常恐惧,上表给宋太祖,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然后又自己把政权降格,他下的书不称诏,改称为教,中央的行政机构也改变了称呼,如尚书省改称司会府。

南唐李后主写罢降表,写下一首沉痛的破阵子,被押解北上汴京。开宝九年元宵节刚过,李后主到了汴京,穿着白衣到明德楼去见宋太祖,被封为违命侯。就在这年冬天,宋太祖在“烛光斧影”中,在万岁殿崩驾,他的弟弟赵光义继位为宋太宗,改元“太平兴国”。

亡国奴

作为一国的君主,李煜也实施过一些仁政的措施,减轻赋税,放宽刑罚,这应当肯定,但他在强敌面前不思进取,积极备战迎敌,而是借酒浇愁,听任国家的衰亡,大的历史形势是一方面的原因,但事在人为,只要努力,任何事总会有起色的。后来北宋发兵进攻时,南唐能够抵抗一年多,就说明南唐经过长期的经济发展,国家还是有很大实力的,如果李煜再像后周世宗那样励精图治,南唐就不会只抵抗一年就落个国亡君被俘的惨痛结局。

李煜并没有励精图治,而是借酒浇愁,不过,在这种真实的情感下写出的词水平还是非常高的,这方面的词有代表性的是《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勾,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酒虽然可以暂时将忧愁浇走,但北宋的军队是几壶酒不可能浇走的,噩运终于来临了。开宝七年(公元974年)的秋天,赵匡胤派使者来请李煜去开封。李煜清楚请去就回不来了,于是就说有病,没有去。不久,到冬天的时候,赵匡胤的军队就渡过长江,将金陵包围了。当年腊月,李煜做了北宋的俘虏。后来被押送到了北宋首都开封。因为李煜曾经对宋称臣,所以赵匡胤没有杀他,而是封了他一个违命侯,实际上是名副其实的亡国奴,享受高级待遇的亡国奴。当了囚徒,李煜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虽然吃喝不愁,但身份毕竟不同了,也不能随心所欲地生活和享乐了,再加上亡国之痛,所有这些切身的体会,李煜都融进了词中,由此诞生了词史上最为感人,成就也最高的作品。这方面有三首词最具代表性:其一是《虞美人》其二是《浪淘沙令》其三是《破阵子》

在生命的最后时期,李煜的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他的词没有丝毫的雕琢痕迹,纯粹是天然而成,可谓鬼斧神工。历代成就高的诗词都是将感情和艺术手法融为一体的,一般的诗词,不是太通俗,就是太晦涩,不能使读者很通畅地理解他的感情,而李煜的词就将两方面的因素都神化性地融合到一起,口语一样的语言包含的却是一般人难以有的也难以体会到的感情,可以说,李煜的词达到了最高境界,也取得了最高的艺术成就。为两宋词的发展开拓了眼界。

李煜之死

词成就了李煜词宗的英名,但那首千古传唱的《虞美人》也将他送上了西去之路。 七月七日,这既是乞巧节,又是李煜的生日,回忆在江南的时节,群臣祝贺,赐酒赐

宴,歌舞欢饮。现在孤零零的夫妻二人,比似囚犯,只少了脚镣手铐,好生伤感,触动愁肠,一齐倾泻出来。先填一阕忆江南的小令:填完之后,胸中的悲愤,还未发泄尽净,再填一阕感旧词,调寄虞美人:填完后,李煜叫小周后唱出来,小周后说:“我已有许久不唱歌,喉涩得很,就是勉强歌来,也未必动听,还是畅饮几杯。不必唱了罢。”李后主不依,小周后只好,轻启朱唇,歌唱起来,玉笛凄凉,歌声凄楚,早有人飞报宋太宗。太宗醋劲大发,更认为后主不忘故国之思,有什么“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便以牵机毒酒赐李后主喝下。 据传那晚李后主喝了宋太宗赐的酒之后躺下,忽然从床上跃起,大叫了一声,两手 两脚,忽蜷忽曲,那颗头,或俯或仰,好似织布梭子牵机一般绝不停止。小周后抱着他, 问他何处难受,后主口不能言,忽然面色改变,就此呜呼哀哉!李煜死时年仅四十二岁。小周后殉情而死。

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之作及永叔、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王国维《人间词话》

唐太宗故事二则

唐太宗李世民称得上是一代圣德之君,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杰出帝王,尤以兼听纳谏著称。然而,当大臣们谏诤言词激烈,有切肤之痛时,太宗有时也控制不住自己,也想文过饰非、充耳不闻。但太宗毕竟有过人的雅量和气度,以国家社稷为重,闻过则改。

贞观元年,唐太宗即位。他知道王珪很有才干,就不计前嫌,召回王珪,拜为谏议大夫。一次,太宗临朝,对侍臣们说道:“正直的君主任用奸邪的臣子,是无法使天下大治的;正直的臣子侍奉奸邪的君主,同样无法使天下大治。只有君臣相遇,如同鱼水一般和谐,海内才能安定,天下才能大治。我虽不敏,还望诸公多加匡正,以便凭借诸公的佳谋良策,使天下升平。”

王珪随即应道:“臣听说,木材按照绳墨割据才会正直,君主采纳臣下谏言才会圣明。所以,古代的圣主身旁必有七位诤臣,他们言而不从,则继续以死相谏。陛下开明圣哲,为臣身处广开言路之朝,当然愿意竭诚尽忠。”太宗听了受益匪浅,就规定三品以上的显官入朝时必须有谏官在侧。太宗也确实是从谏如流,王珪更是有过必规,见缺必劝。

然而,并不是每次劝谏听起来都那么入耳。唐太宗酷好打猎,称帝后仍然兴趣不减,经常兴师动众、出城围猎,不少大臣委言相劝,太宗认为这是练习骑射,有利于国,不听劝谏。

有一天,太宗又准备去打猎,正要上马时,猛然间,主薄孙伏伽跑过来,一把抓住马缰,强行制止太宗出城。他严肃、庄重的告诫太宗说:“天子居则戒备森严、行则仪卫扈从,并非为了讲排场,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朝廷的尊严。走马射猎、放鹰驱犬,那是年少纨绔子弟取乐之事。陛下为秦王时,偶而打猎,无关大局。但贵为天子,怎能经常这样做呢?‘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陛下忘记老子这一警言,热衷打猎,既不利于国家,又不是值得后世效法的好榜样,臣以为陛下不当如此!”

太宗不听孙伏伽的劝阻。一边迫不及待的翻身上马,一边向孙伏伽解释说:“如今天下虽然太平,但也不能放松武备。我外出围猎,练武强身,又有什么不好呢?我轻车简从,不惊动百姓,又有哪点不恰当呢?你不要再多说话!”

孙伏伽抓住马缰不放,厉声说道:“今日陛下不听微臣劝阻,定要出宫,就让马从我身上踏过去就行了。我纵然被踏成肉泥,也不会放掉缰绳,否则,陛下休想出宫!”唐太宗一再命他松手,左右侍从也来劝他,孙伏伽一概不理,死死抓住马缰不放,激昂的对太宗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不愿看到陛下做天子不应当做的事情。”

太宗见孙伏伽这样固执,怒火中烧,大声喝道:“我贵为天子,万乘之主,难道这点自由还没有了吗?还须看你的脸色行事!”于是立即命武士将孙伏伽推出午门斩首示众。几个武士应声而至,抓着孙伏伽的衣领,扭着他的双手就往外拖。孙伏伽面临杀身之祸毫无惧色,大声说道:“我宁肯直言进谏而死,与被夏桀杀害的关龙逢同游地下,也胜过苟活,看陛下犯过而不改。”

太宗见孙伏伽如此倔强,不顾性命,也为他大无畏的精神和一片忠心所感动,便从马上滚鞍而下,笑着对孙伏伽说:“我不过试一试你的胆量罢了,你能冒死直谏,忠心贯日,我还能去打猎吗?”马上命令解散围猎队伍,同时表彰孙伏伽,并将他提拔为五品谏议大夫。l

1,唐太宗纳谏的故事

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明君兼听,昏君偏信。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论证。他说,古代尧、舜是圣君,就是因为他们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小人就不能蒙蔽他。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这些昏君,住在深宫之中,隔离朝臣,疏远百姓,听不到百姓的真正声音。直到天下崩溃、百姓背叛了,他们还冥蒙不知。采纳臣下的建议,百姓的呼声就能够上达了。魏征的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铭刻在唐太宗的心里。 从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虚心纳谏。他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提意见的态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他都能虚心接受。这里有一个“回天之力”的真事。当时,唐太宗下令,要把洛阳破败了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备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对于皇帝来说,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宫,本来是小事一桩。可是,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却上了一道奏折,痛陈此举不妥。他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这都是历史的教训。现在,我们唐朝百废待兴,国力哪里比得上当年的隋朝?陛下在国家的破烂摊子上,继续役使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耗费亿万钱财,大兴土木。陛下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继承的却是百代帝王的弊端。如果从这一点看,陛下的过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 这是一道笔锋犀利、击中要害的奏折。 但是,小小的张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聩的暴君隋炀帝,冒犯天威。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么?满朝文武都为他捏一把汗。人们都在观察唐太宗的反应。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别的皇帝,看到这一大不敬的奏折,当即会雷霆震怒,不仅张玄素

人头落地,而且会株连九族。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他不仅没有怪罪张玄素,反而下令召见他。此时的唐太宗想进一步地试一试张玄素的胆量,就直问道,卿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和夏桀、商纣相比,怎么样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纣王,都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唐太宗这样问,自有深意。不承想,这个张玄素却直截了当地答道,如果陛下真的修了乾元殿,那就和夏桀、商纣一样昏乱。听到这句答语,唐太宗不仅没有发怒,反而被深深地感动了。他想,一个小官,敢于冒死直谏,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他的江山社稷?因此,唐太宗收回了他的谕旨,停止重修乾元殿。并且表扬了张玄素,同时赏给他500匹绢。对此事一直关注的魏征,听到了这个完满的结局,颇为感触地叹道,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这都是因为是有高尚道德的君子说的话呀! 这个“回天之力”的真事,充分地说明了唐太宗的虚心纳谏。 唐太宗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知错必改。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精美绝伦的鹞鹰。他一时忘记了魏征平时说的国君不可玩物丧志的话,就兴味十足地把鹞鹰放在臂上,逗着玩。不料,巧遇老臣魏征。唐太宗一时情急,赶忙把鹞鹰藏在怀里。其实,魏征早已把一切看在眼里,却故作不知。走上前去,特意讲起古代帝王追求逸乐之事,旁敲侧击帝王不可玩物丧志。唐太宗担心时间长了,鹞鹰闷死。但是,魏征说得没完没了,唐太宗自知理亏,不敢打断。结果,鹞鹰还是闷死在怀中。 唐太宗知错必改,知人善任,且胸有大志。

2。唐太宗反腐故事

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太宗对左右大臣说,我曾讲过,贪官们无不爱财,其实他们并不懂得应当怎样爱财。就拿五品以上京官和地方官来说吧,俸禄都很优厚,一年所得,数目很大。若受人贿赂,不过数万,一旦败露,官职、俸禄全被剥夺。这岂是懂得爱财?上算吗?唐太宗善于设身处地为官员们着想,从他们的切身利益出发,教育他们切莫去做那些将会导致身败名裂、人财两空的贪赃枉法的事情。唐太宗不反对官员“爱财”,但反对他们爱财过度成为贪财,反对“受人财贿”,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他告诉身边的大臣,官员爱财要取之有道,要通过合法途径取得。靠合法收入———俸禄就可以生活得很好;如果有非分之想,如果贪得无厌,就可能落得“一朝彰露,禄秩削夺”的下场。从官员的私利来说,也是很不划算的事情。他要官员们学会算这笔账。

为了加深左右大臣的印象,唐太宗又说,春秋时代鲁国有个宰相名叫公仪休,爱吃鱼,成为一种嗜好,但从不接受别人馈赠的鱼。这样,他就能长久吃到鱼。因为他不接受别人的贿赂,不用担心有一天蹲大牢而吃不上鱼。无论君主,还是官员,都不能贪。如果君主贪婪,必定导致亡国;如果官员贪婪,必定遭致身败。《诗经》写道:“大风有隧,贪人败类。”(见《诗经•大雅•桑柔》,意为大风刮得很猛,贪人败坏族类。)此话诚然不错。唐太宗告诫官员,站得正,才能立得稳。如果有贪欲,倒霉的就不仅是贪者个人:主(国君)贪丧国,臣贪亡身。“贪者败类”,贪者一人,会贻害很多人。从大处讲,会殃及一国;从小处而言,会殃及家庭、家族。

接着,唐太宗讲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载于《水经注•沔水》,说的是战国时代秦惠王想攻打蜀国,苦于不知道到蜀国的路怎么走。于是想出一条计策,命人刻五头石牛,在石牛的屁股后面挂着黄金。蜀国的人见了,以为牛拉屎能拉出黄金。蜀国国王贪图黄金,乃派出五位大力士,将石牛拉到蜀国。这一来,就开辟了一条由秦国到蜀国的通道,这正是秦惠王所希望的。秦国的军队随后而至,攻打蜀国,蜀国很快被灭亡了。

第二个故事载于班固《汉书•酷吏传•田延年传》。说的是汉代担任大司农职务的田延年,征用民间牛车3万辆,用来租赁生利。每辆车租金原先为1000钱,田延年用欺诈手法增加至2000钱,共得6000万,并将其中的一半即3000万私自吞没。他在做这件事情时,其冤家对头眼睛正盯着他,秘密地搜集其违法乱纪的材料。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冤家对头的掌握之中。于是田延年贪污3000万钱的事很快被揭发出来。大将军霍光说:“先把他关到牢里,然后交由大臣们公议处置他的办法。”田延年自知罪孽深重,又害怕受到惩处,说道:“我何面目入牢狱!”遂自刎而死。

讲完了这两个故事,唐太宗感慨颇深,叹道:像蜀国国王和田延年这样的人,在历史上真是数不胜数啊!现今我要以蜀王为借镜,你们也应当以田延年为前车之鉴,不学他们的样子。以上两则故事,并非虚构,而是见于史书记载的真人真事。唐太宗用历史上的这两件事,有力地印证了主贪丧国、臣贪亡身的道理。大臣们听了,定当惊出一身冷汗,定当深长思之,信服唐太宗所说的道理。

他说,不仅官员们不能有贪欲,作为一国之君,他自己也不能有贪欲;不但官员们要吸取田延年因贪而败亡的教训,他自己也要吸取蜀王因贪而亡国的教训。他不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以平等的态度来告诫大臣们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位皇帝能这样做,是难能可贵的,是罕见的。

3。唐太宗爱民故事

唐太宗对有功之臣李世绩更是关怀备至。李世绩回朝任兵部上书时,积劳成疾,重病缠身。太宗亲自探望,敦促太医认真治疗,甚至过问李世绩所服药物。太医向李世民禀报说:“此病乃多年风寒淤积所致,我有一验方,其它药物都有,只缺‘须灰’一味”。太宗迫不及待的问:“须灰是何药,能找到吗?”太医解释说:“须灰就是胡须所烧成之灰”。太宗一听,马上说道:“这药我有”。立即命人取来剪刀,亲自将自己胡须剪下,烧成灰后,又亲自将须灰调入药中,让世绩服下。李世绩服药后,病情迅速好转,很快便痊愈了。世绩被太宗剪须一事感动得“顿首见血,泣以恳谢”。唐太宗亲手将李世绩扶起,温和的说:“朕赖卿以安社稷,卿安则社稷安矣,朕煎须以治卿病,乃是为社稷计,不为卿一人之私也,何谢之有?”孟子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诚然是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

龙;

花月正春风!

【乌夜啼】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 留人醉, 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三.李煜的故事:

多才多艺 李煜即南唐后主,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山隐士、钟峰隐者、莲峰居士、钟峰白莲居士,徐州(今江苏徐州)人。他是南唐中主的第六个儿子,历史上称他为李后主,祖父就是南唐开国皇帝李弁。

李煜从小就与众不同,尤其是他的长相,丰额骈齿,有一目是重瞳,按照相面人的说法,他很有富贵相。李煜多才多艺,不仅文章出众,而且擅长书法和绘画,造诣也很深。加上他为人厚道,所以备受大家喜爱。由于李璟的第二子到第五子均早死,故李煜长兄李弘冀为皇太子时,其为事实上的第二子。李弘冀为人“为人猜忌严刻”,时为安定公的李煜害怕李弘冀猜忌他,不敢参与政事,每天只是读书为乐。959年李弘冀在毒死李景遂后不久也死了。李璟封李煜为吴王,做了太子,成了皇位的继承人。

青年皇帝无谋略

在北宋建立后,李煜的父亲就将南唐的都城迁到了南昌,建立了南都,他和文武大臣都搬到那里去了,留下太子李煜守在金陵。几个月后,李煜的父亲病逝,李煜正式继位,当时年仅25岁。李煜非常信佛,结果被北宋的皇帝利用。李煜用宫中的钱招募人为僧,金陵的僧人多达万人。李煜退朝后,就和皇后换上僧人的衣服,诵读经书。僧人犯了罪,不依法制裁,而是让他诵佛,然后赦免。北宋皇帝听说之后,就精选了一名口齿伶俐聪明善辩的少年,南渡去见李后主,和他讨论人生和性命之说,李后主信以为真,以为是难得的真佛出世,从此就很少注重治国安邦以及边防守卫了,而是整天念佛。

李煜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文人,一个很有才华的词人,他很有情趣,也注重豪华的排场,书法、绘画和文章都很出色,总之他是一个优秀的文人。但在皇帝的位子上,他没有皇帝特别是没有周世宗那样的豪气和统一天下的壮志,所以对于军事不感兴趣,即使有将领提出来,他也是极力压制。北方的后周他不敢与之交战,就连东边比较弱的吴越他也不敢碰,沿江巡检卢绛曾经对他说:“吴越是我们的仇敌,将来肯定会和宋朝一道攻击我们,做其帮凶,我们应当先下手灭掉他,免去后患。”李煜却说:“吴越是北方大朝的附庸,怎么能轻举妄动,发兵攻击呢?”文武大臣们也只好随他一起等着北宋军队来收拾南唐了。

降格求安定

在北宋灭掉南汉后,李煜异常恐惧,上表给宋太祖,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然后又自己把政权降格,他下的书不称诏,改称为教,中央的行政机构也改变了称呼,如尚书省改称司会府。

南唐李后主写罢降表,写下一首沉痛的破阵子,被押解北上汴京。开宝九年元宵节刚过,李后主到了汴京,穿着白衣到明德楼去见宋太祖,被封为违命侯。就在这年冬天,宋太祖在“烛光斧影”中,在万岁殿崩驾,他的弟弟赵光义继位为宋太宗,改元“太平兴国”。

亡国奴

作为一国的君主,李煜也实施过一些仁政的措施,减轻赋税,放宽刑罚,这应当肯定,但他在强敌面前不思进取,积极备战迎敌,而是借酒浇愁,听任国家的衰亡,大的历史形势是一方面的原因,但事在人为,只要努力,任何事总会有起色的。后来北宋发兵进攻时,南唐能够抵抗一年多,就说明南唐经过长期的经济发展,国家还是有很大实力的,如果李煜再像后周世宗那样励精图治,南唐就不会只抵抗一年就落个国亡君被俘的惨痛结局。

李煜并没有励精图治,而是借酒浇愁,不过,在这种真实的情感下写出的词水平还是非常高的,这方面的词有代表性的是《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勾,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酒虽然可以暂时将忧愁浇走,但北宋的军队是几壶酒不可能浇走的,噩运终于来临了。开宝七年(公元974年)的秋天,赵匡胤派使者来请李煜去开封。李煜清楚请去就回不来了,于是就说有病,没有去。不久,到冬天的时候,赵匡胤的军队就渡过长江,将金陵包围了。当年腊月,李煜做了北宋的俘虏。后来被押送到了北宋首都开封。因为李煜曾经对宋称臣,所以赵匡胤没有杀他,而是封了他一个违命侯,实际上是名副其实的亡国奴,享受高级待遇的亡国奴。当了囚徒,李煜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虽然吃喝不愁,但身份毕竟不同了,也不能随心所欲地生活和享乐了,再加上亡国之痛,所有这些切身的体会,李煜都融进了词中,由此诞生了词史上最为感人,成就也最高的作品。这方面有三首词最具代表性:其一是《虞美人》其二是《浪淘沙令》其三是《破阵子》

在生命的最后时期,李煜的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他的词没有丝毫的雕琢痕迹,纯粹是天然而成,可谓鬼斧神工。历代成就高的诗词都是将感情和艺术手法融为一体的,一般的诗词,不是太通俗,就是太晦涩,不能使读者很通畅地理解他的感情,而李煜的词就将两方面的因素都神化性地融合到一起,口语一样的语言包含的却是一般人难以有的也难以体会到的感情,可以说,李煜的词达到了最高境界,也取得了最高的艺术成就。为两宋词的发展开拓了眼界。

李煜之死

词成就了李煜词宗的英名,但那首千古传唱的《虞美人》也将他送上了西去之路。 七月七日,这既是乞巧节,又是李煜的生日,回忆在江南的时节,群臣祝贺,赐酒赐

宴,歌舞欢饮。现在孤零零的夫妻二人,比似囚犯,只少了脚镣手铐,好生伤感,触动愁肠,一齐倾泻出来。先填一阕忆江南的小令:填完之后,胸中的悲愤,还未发泄尽净,再填一阕感旧词,调寄虞美人:填完后,李煜叫小周后唱出来,小周后说:“我已有许久不唱歌,喉涩得很,就是勉强歌来,也未必动听,还是畅饮几杯。不必唱了罢。”李后主不依,小周后只好,轻启朱唇,歌唱起来,玉笛凄凉,歌声凄楚,早有人飞报宋太宗。太宗醋劲大发,更认为后主不忘故国之思,有什么“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便以牵机毒酒赐李后主喝下。 据传那晚李后主喝了宋太宗赐的酒之后躺下,忽然从床上跃起,大叫了一声,两手 两脚,忽蜷忽曲,那颗头,或俯或仰,好似织布梭子牵机一般绝不停止。小周后抱着他, 问他何处难受,后主口不能言,忽然面色改变,就此呜呼哀哉!李煜死时年仅四十二岁。小周后殉情而死。

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之作及永叔、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王国维《人间词话》

唐太宗故事二则

唐太宗李世民称得上是一代圣德之君,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杰出帝王,尤以兼听纳谏著称。然而,当大臣们谏诤言词激烈,有切肤之痛时,太宗有时也控制不住自己,也想文过饰非、充耳不闻。但太宗毕竟有过人的雅量和气度,以国家社稷为重,闻过则改。

贞观元年,唐太宗即位。他知道王珪很有才干,就不计前嫌,召回王珪,拜为谏议大夫。一次,太宗临朝,对侍臣们说道:“正直的君主任用奸邪的臣子,是无法使天下大治的;正直的臣子侍奉奸邪的君主,同样无法使天下大治。只有君臣相遇,如同鱼水一般和谐,海内才能安定,天下才能大治。我虽不敏,还望诸公多加匡正,以便凭借诸公的佳谋良策,使天下升平。”

王珪随即应道:“臣听说,木材按照绳墨割据才会正直,君主采纳臣下谏言才会圣明。所以,古代的圣主身旁必有七位诤臣,他们言而不从,则继续以死相谏。陛下开明圣哲,为臣身处广开言路之朝,当然愿意竭诚尽忠。”太宗听了受益匪浅,就规定三品以上的显官入朝时必须有谏官在侧。太宗也确实是从谏如流,王珪更是有过必规,见缺必劝。

然而,并不是每次劝谏听起来都那么入耳。唐太宗酷好打猎,称帝后仍然兴趣不减,经常兴师动众、出城围猎,不少大臣委言相劝,太宗认为这是练习骑射,有利于国,不听劝谏。

有一天,太宗又准备去打猎,正要上马时,猛然间,主薄孙伏伽跑过来,一把抓住马缰,强行制止太宗出城。他严肃、庄重的告诫太宗说:“天子居则戒备森严、行则仪卫扈从,并非为了讲排场,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朝廷的尊严。走马射猎、放鹰驱犬,那是年少纨绔子弟取乐之事。陛下为秦王时,偶而打猎,无关大局。但贵为天子,怎能经常这样做呢?‘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陛下忘记老子这一警言,热衷打猎,既不利于国家,又不是值得后世效法的好榜样,臣以为陛下不当如此!”

太宗不听孙伏伽的劝阻。一边迫不及待的翻身上马,一边向孙伏伽解释说:“如今天下虽然太平,但也不能放松武备。我外出围猎,练武强身,又有什么不好呢?我轻车简从,不惊动百姓,又有哪点不恰当呢?你不要再多说话!”

孙伏伽抓住马缰不放,厉声说道:“今日陛下不听微臣劝阻,定要出宫,就让马从我身上踏过去就行了。我纵然被踏成肉泥,也不会放掉缰绳,否则,陛下休想出宫!”唐太宗一再命他松手,左右侍从也来劝他,孙伏伽一概不理,死死抓住马缰不放,激昂的对太宗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不愿看到陛下做天子不应当做的事情。”

太宗见孙伏伽这样固执,怒火中烧,大声喝道:“我贵为天子,万乘之主,难道这点自由还没有了吗?还须看你的脸色行事!”于是立即命武士将孙伏伽推出午门斩首示众。几个武士应声而至,抓着孙伏伽的衣领,扭着他的双手就往外拖。孙伏伽面临杀身之祸毫无惧色,大声说道:“我宁肯直言进谏而死,与被夏桀杀害的关龙逢同游地下,也胜过苟活,看陛下犯过而不改。”

太宗见孙伏伽如此倔强,不顾性命,也为他大无畏的精神和一片忠心所感动,便从马上滚鞍而下,笑着对孙伏伽说:“我不过试一试你的胆量罢了,你能冒死直谏,忠心贯日,我还能去打猎吗?”马上命令解散围猎队伍,同时表彰孙伏伽,并将他提拔为五品谏议大夫。l

1,唐太宗纳谏的故事

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明君兼听,昏君偏信。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论证。他说,古代尧、舜是圣君,就是因为他们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小人就不能蒙蔽他。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这些昏君,住在深宫之中,隔离朝臣,疏远百姓,听不到百姓的真正声音。直到天下崩溃、百姓背叛了,他们还冥蒙不知。采纳臣下的建议,百姓的呼声就能够上达了。魏征的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铭刻在唐太宗的心里。 从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虚心纳谏。他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提意见的态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他都能虚心接受。这里有一个“回天之力”的真事。当时,唐太宗下令,要把洛阳破败了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备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对于皇帝来说,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宫,本来是小事一桩。可是,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却上了一道奏折,痛陈此举不妥。他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这都是历史的教训。现在,我们唐朝百废待兴,国力哪里比得上当年的隋朝?陛下在国家的破烂摊子上,继续役使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耗费亿万钱财,大兴土木。陛下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继承的却是百代帝王的弊端。如果从这一点看,陛下的过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 这是一道笔锋犀利、击中要害的奏折。 但是,小小的张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聩的暴君隋炀帝,冒犯天威。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么?满朝文武都为他捏一把汗。人们都在观察唐太宗的反应。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别的皇帝,看到这一大不敬的奏折,当即会雷霆震怒,不仅张玄素

人头落地,而且会株连九族。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他不仅没有怪罪张玄素,反而下令召见他。此时的唐太宗想进一步地试一试张玄素的胆量,就直问道,卿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和夏桀、商纣相比,怎么样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纣王,都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唐太宗这样问,自有深意。不承想,这个张玄素却直截了当地答道,如果陛下真的修了乾元殿,那就和夏桀、商纣一样昏乱。听到这句答语,唐太宗不仅没有发怒,反而被深深地感动了。他想,一个小官,敢于冒死直谏,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他的江山社稷?因此,唐太宗收回了他的谕旨,停止重修乾元殿。并且表扬了张玄素,同时赏给他500匹绢。对此事一直关注的魏征,听到了这个完满的结局,颇为感触地叹道,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这都是因为是有高尚道德的君子说的话呀! 这个“回天之力”的真事,充分地说明了唐太宗的虚心纳谏。 唐太宗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知错必改。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精美绝伦的鹞鹰。他一时忘记了魏征平时说的国君不可玩物丧志的话,就兴味十足地把鹞鹰放在臂上,逗着玩。不料,巧遇老臣魏征。唐太宗一时情急,赶忙把鹞鹰藏在怀里。其实,魏征早已把一切看在眼里,却故作不知。走上前去,特意讲起古代帝王追求逸乐之事,旁敲侧击帝王不可玩物丧志。唐太宗担心时间长了,鹞鹰闷死。但是,魏征说得没完没了,唐太宗自知理亏,不敢打断。结果,鹞鹰还是闷死在怀中。 唐太宗知错必改,知人善任,且胸有大志。

2。唐太宗反腐故事

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太宗对左右大臣说,我曾讲过,贪官们无不爱财,其实他们并不懂得应当怎样爱财。就拿五品以上京官和地方官来说吧,俸禄都很优厚,一年所得,数目很大。若受人贿赂,不过数万,一旦败露,官职、俸禄全被剥夺。这岂是懂得爱财?上算吗?唐太宗善于设身处地为官员们着想,从他们的切身利益出发,教育他们切莫去做那些将会导致身败名裂、人财两空的贪赃枉法的事情。唐太宗不反对官员“爱财”,但反对他们爱财过度成为贪财,反对“受人财贿”,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他告诉身边的大臣,官员爱财要取之有道,要通过合法途径取得。靠合法收入———俸禄就可以生活得很好;如果有非分之想,如果贪得无厌,就可能落得“一朝彰露,禄秩削夺”的下场。从官员的私利来说,也是很不划算的事情。他要官员们学会算这笔账。

为了加深左右大臣的印象,唐太宗又说,春秋时代鲁国有个宰相名叫公仪休,爱吃鱼,成为一种嗜好,但从不接受别人馈赠的鱼。这样,他就能长久吃到鱼。因为他不接受别人的贿赂,不用担心有一天蹲大牢而吃不上鱼。无论君主,还是官员,都不能贪。如果君主贪婪,必定导致亡国;如果官员贪婪,必定遭致身败。《诗经》写道:“大风有隧,贪人败类。”(见《诗经•大雅•桑柔》,意为大风刮得很猛,贪人败坏族类。)此话诚然不错。唐太宗告诫官员,站得正,才能立得稳。如果有贪欲,倒霉的就不仅是贪者个人:主(国君)贪丧国,臣贪亡身。“贪者败类”,贪者一人,会贻害很多人。从大处讲,会殃及一国;从小处而言,会殃及家庭、家族。

接着,唐太宗讲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载于《水经注•沔水》,说的是战国时代秦惠王想攻打蜀国,苦于不知道到蜀国的路怎么走。于是想出一条计策,命人刻五头石牛,在石牛的屁股后面挂着黄金。蜀国的人见了,以为牛拉屎能拉出黄金。蜀国国王贪图黄金,乃派出五位大力士,将石牛拉到蜀国。这一来,就开辟了一条由秦国到蜀国的通道,这正是秦惠王所希望的。秦国的军队随后而至,攻打蜀国,蜀国很快被灭亡了。

第二个故事载于班固《汉书•酷吏传•田延年传》。说的是汉代担任大司农职务的田延年,征用民间牛车3万辆,用来租赁生利。每辆车租金原先为1000钱,田延年用欺诈手法增加至2000钱,共得6000万,并将其中的一半即3000万私自吞没。他在做这件事情时,其冤家对头眼睛正盯着他,秘密地搜集其违法乱纪的材料。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冤家对头的掌握之中。于是田延年贪污3000万钱的事很快被揭发出来。大将军霍光说:“先把他关到牢里,然后交由大臣们公议处置他的办法。”田延年自知罪孽深重,又害怕受到惩处,说道:“我何面目入牢狱!”遂自刎而死。

讲完了这两个故事,唐太宗感慨颇深,叹道:像蜀国国王和田延年这样的人,在历史上真是数不胜数啊!现今我要以蜀王为借镜,你们也应当以田延年为前车之鉴,不学他们的样子。以上两则故事,并非虚构,而是见于史书记载的真人真事。唐太宗用历史上的这两件事,有力地印证了主贪丧国、臣贪亡身的道理。大臣们听了,定当惊出一身冷汗,定当深长思之,信服唐太宗所说的道理。

他说,不仅官员们不能有贪欲,作为一国之君,他自己也不能有贪欲;不但官员们要吸取田延年因贪而败亡的教训,他自己也要吸取蜀王因贪而亡国的教训。他不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以平等的态度来告诫大臣们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位皇帝能这样做,是难能可贵的,是罕见的。

3。唐太宗爱民故事

唐太宗对有功之臣李世绩更是关怀备至。李世绩回朝任兵部上书时,积劳成疾,重病缠身。太宗亲自探望,敦促太医认真治疗,甚至过问李世绩所服药物。太医向李世民禀报说:“此病乃多年风寒淤积所致,我有一验方,其它药物都有,只缺‘须灰’一味”。太宗迫不及待的问:“须灰是何药,能找到吗?”太医解释说:“须灰就是胡须所烧成之灰”。太宗一听,马上说道:“这药我有”。立即命人取来剪刀,亲自将自己胡须剪下,烧成灰后,又亲自将须灰调入药中,让世绩服下。李世绩服药后,病情迅速好转,很快便痊愈了。世绩被太宗剪须一事感动得“顿首见血,泣以恳谢”。唐太宗亲手将李世绩扶起,温和的说:“朕赖卿以安社稷,卿安则社稷安矣,朕煎须以治卿病,乃是为社稷计,不为卿一人之私也,何谢之有?”孟子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诚然是也。


相关作文

  • 人物小传写作注意事项作文800字
  • 小传, 传记文的一种, 是简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要写好小传, 首先必须详细的占有材料.除占有书面材料外, 还必须作调查, 掌握第一手资料.其次要严格的选择材料.选材原则是:根据人物特点, 选择典型材料. 什么是小传 小传,即人物小传,是传记文的一种,是一种简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小传的 ...

  • 名家小传三则作文6200字
  • <名家小传三则>教案 重点: 1.感受作者的生活经历和精神风貌. 2.了解小传的特点. 课文分析 (一)<韬奋自述>: 1.作者介绍了哪些方面的情况? 第一段:开篇直述写这篇小传的原因. 第二段:表明自己写传的态度. 第三段:介绍自己工作生活的简要经历. 第四段:介绍家庭情况 ...

  • 关于写李煜的作文作文1400字
  • 关于写李煜的作文 我眼中的李煜 李煜,确实不是一般的历史风流人物,所以能引起后人的关注.同情.叹息与尊重. 我也看过不少评论李煜的文章.有人说,他到底是软弱的,以至于仅仅只能靠吟吟诗.作作词来抒发内心的忧伤,而他吸引人的,也正是那绵绵的愁.有人说,吟诗是一种战斗,哭泣更是一种抗争,他丧失了故国,丧失 ...

  • 我班小传之优秀班长作文400字
  • 我们六年(2)是全年级的所有的老师都对我们赞赏有佳.而所有的老师,主任,校长却都认识我们班的一个人,每次路过都要走进来看看那个学生.要问这个超级人物是谁,那就是我们学校的传奇人物,连任我们班的6年的优秀班长――肖小正. 她可是我们六年级,不,是全校乃至全区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可不是吗,管人一叫全班就 ...

  • 人物小传作文700字
  • 武昌城内有此人,其身长五尺,双目能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不甚打理,不拘小节,其发凌乱,名曰:鸡窝头.则成头皮之风水宝地.不爱装扮,尝衣冠不整. 视金钱如粪土,名利为糟粕,以书本为知己者,此人矣.与书为友,怜书为粱肉者,是人也.书则充乎其屋内.尝<史记>.<三国>.< ...

  • 人物小传的写作作文0字
  • 八年级语文 第1页(共4页) 要使传记真实可信,首先必须全面搜集.占有丰富翔实的资料,使传记所反映的人物生平事迹准确无误,完整无缺.这些资料一般包括五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1)人物的姓名.性别.籍贯.民族. (2)人物的生卒年月. (3)人物的学历.简历.党派.职务. (4)人物的贡献功绩.科技成果 ...

  • 8上第二单元作文作文2500字
  • 第二单元同步作文指导 学写传记 [知识目标] 1.掌握人物小传的基本特点和写法. 2.学会写简单的人物传记. [教学设想] 1.结合本单元内容,掌握对人物传记的要求及写法. 2. 从"人物"身上提炼出值得学习和歌颂的品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重在写作指导,第二课时完 ...

  • 自我小传作文200字
  • 自我小传 敝人不才,琴学书画,样样精通,博览群书,古今一知. 游山玩水,遍布山崖,跳五军象,可称为大:三西红水,鲁天一格,哆火地电,金木水火土,多多益善. 血雨腥风,为我雅号,快大助飞,是我追爱.开则写,愁则做,喜则吟,乐则闻.吾设书房,三台一字,笔墨纸砚,应有尽有,无为而不乐亦? 风雨雷电,枪声不 ...

  • [诸葛亮小传]写作提纲作文500字
  • <诸葛亮小传>写作提纲 一.开头: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大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二.军事家: 1.过渡:他是位足智多谋的天才军事家. 2.简述几个故事:七擒孟获,火烧博望坡,巧摆八阵图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