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怎样写好作文作文32800字

初一作文

味的原则。

导改品味

叶圣陶先生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可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思想要求:对于学生的作文,教师要精批细改。目前,许多学生家长和学生仍以这种标尺要求教师,而许多学校的教学要求也依然没有跳出这种发臼。遗憾的是这把衡量作文教学的“标尺”实际上是套在作文教学上的枷锁,既约束老师,又危害学生。请再听听叶圣陶先生的谆谆告诫吧:“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秉承叶老的教导,笔者从作文教学的实际出发,找到的答案是:让学生评改,把作文的评改权交还学生;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积极发挥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直接参与评改,并从中体会“文章不厌百回改”、“精自改中来”的真味。

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自行修改呢?

首先,让学生认识自改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是这样论作文批改的:“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鲁迅是这样教导的:“写完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契可夫是这样指出的:“写作的技巧,其实井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 方的技巧。”

接着,让学生懂得怎样改;最基本的要求是:一看格式是否正确;二看卷面是否整洁;三看错别字有几个,并加以订正;四看有没有病句,并予改正;五看标点符号有无明显错误,并加以修正。以上五条,都是写文章的最低要求,学生经过三四篇文章的批改实践,就能掌握了。熟练掌握了后,再过渡到高层次的要求:①审查主题思想。这是最重要的修改。通过改,使主题鲜明。②审查所用材料。多余的、无关的删去;典型、生动的留住或补人。③审查结构。开头是否有吸引力,结尾是否深刻,段落之间联系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全文能否构成有机的整体。④审查表达方法。记叙是否清楚,描写是否生动,抒情是否自然,议论是否辨证,说明是否准确。⑤审查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明白、通顺。总之,通过“增”、“删”、“调”、“改”来完成批改工作。

让学生互改是这样进行的。除了写“自由文”,每次都要求当堂完成,写好后我先收上来,然后再按学生的不同水平有针对性地分发下去,由他们互改。每次换人,使批改的人有新鲜感、有兴趣。每次自己的作文又换人批,看不同的学生对自己的批语。当然也有新鲜感,有积极性。每次互改,都要求批改者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批改时要有眉批、有评语、并在最后署上批改者姓名,改好后交给对方。对方也可就批改意见发表不同的看法,两人可以一起探讨。必要时还可写一篇“作文后记”,主要是谈谈自己的写作意图和对批改的感受。每次互改,每人只批一本、负担不重,比教师单于的“精批细改”还认真,还仔细。大部分学生对同学写的批语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以前关注“师改”的批语,同时增强了同学们发现错误的能力,还使同学之间研究学习的风气更浓了。教师只抽看部分互改结果,当然节省了大量时间。这样可将节省的时间用于研究教材和教法及学法,进一步提高教书育人的效果。

必须明确,指导学生相互评改作文,并非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其意义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修改文章作业作文训的必要环节。所以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作文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因人而异地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训练,使学生确立在学习过程上的主体地位,提高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

有了深刻体验,才能有感而发

——作文教学锦囊妙计之一

教师要善于利用现场生成的作文资源,有效的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拓宽学生的思路,教学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因为,文章不是无情物,学生只有对生活有了深刻的体验后,才能有感而发,写出真实情感的作文。同时,写文章需要激情,需要灵感,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习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以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样学生才会乐于作文。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以往我们很多老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按照教材的安排,让学生奉命作文,这就导致了很多的学生一拿到作文题目就不知道要写什么,从哪下手,脑子里一片空白,最终捏着鼻子乱吹一通,草草了事。这是因为学生找不到作文的源泉所致。鲁迅先生说过:“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这就是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要会从生活的沃野中开掘作文的源泉。只有学生的头脑中有了丰富的“文源”,才会逐渐从“要我写”转变成“我要写”,逐渐步入“我手写我心”的自由王国。

发表作文——让孩子们体验到作文的快乐——作文教学锦囊妙计之二

[读书笔记]:习作教学的关键是调动起学生的表达欲望,这是高于其他作文教学策略之上的策略。

习作教学要让学生体验到作文是一种心声,同样能给人带来自尊。学生的作文不能只看成是一项作业,其实

他也代表一种有价值有分量的思想。就如科学家在思考着他认为重要的事情,三岁的小孩同样也在考虑着他们认为重要的事情。当学生把他认为最重要的情感和思想写出来交给老师的时候,如果只把它当作一种无生命的练习或作业,如此一来,作文的神圣感和幸福感也就从学生的心灵深处一点一点的分离,剥落。

老师要以读者的身份欣赏学生的作文,是尊重学生用笔说话的尊严。当然真正的作品不可能只有一个读者,而应该有一群读者。这就关系到发表。“如果作文教学从一开始就不断的强化学生的发表欲,这对他的写作成才必将大有助益。”“这种要发表的意识,要先于写作的行为技能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大脑。”福建师大潘新和教授如是说。

“一个合格的作文指导教师,不应该把力量都放在„指导‟学生如何写作文上,他至少应当分出一半的力量来研究一下如何„发表‟这些作文。”“只要公开发表一次,就会改变他们对写作的态度和价值的认识。”作家尚爱兰回顾女儿——儿童作家蒋方舟的成长历程是这样说。

由此看来,作文教学的第二关键是调动起学生的发表欲。

[感悟与实践]:发表的途径有好多种:一、可以用办班级作文周刊的方式来激发学生习作的读者意识、发表意识及体验作文带来的自信和快乐,效果甚佳。我曾经这样做过:每次作文都选出多篇佳作,让小用老师发给他们的统一规格的纸张工工整整地抄写好,然后把这些习作装订在一起,配上精心设计的主题封面,就做成一本班级作文周刊了。把它挂在班里,供同学们阅读,大家可高兴了。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就可以积攒一套作文周刊呢。

二、可以选择学生的佳作,向一些学生刊物投稿,这件事做起来有些繁琐,需要选择,修改,督促学生抄写或打印,替学生邮出稿件。但是当收到学生发表作文的样刊的时候,你会高兴得无以言表,你的学生也许会因此而爱上写作呢。三、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作文或征文比赛,给他们展示自己的空间,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快乐!

如何培养和巩固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意识,培养兴趣

(1)提高对写作能力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强化写作意识: “人具有学习的天然倾向,但他常常只对能有益于个人行为的知识才感兴趣”。因此,当学生从心里感到写作是“影响个人行为”的技能时,他的写作兴趣就能生成。于是,在教学中,我们努力将写作能力的重要性深植于学生的意识中。

首先,结合社会生活的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能力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个人成才的重要因素。上

第一节写作课时,我们向学生介绍了自己和一些大学同学的求职经历,向学生展示了我大学同学的作品集,讲述了这些东西的重要性;同时,结合某一些职业性质,充分强调了写作能力作为个人素质的重要意义。课后,很多同学在随笔中都表示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其次,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亲身体验中感知提高写作能力的必要性。如竞选学校广播站记者、参与学生刊物的编辑等,有些学生利用周末走出校门参与社会活动,如参与广播电台的节目制作、搞社会调查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得到了能力锻炼,同时他们认识到写作上存在的差距,意识到提高写作能力的必要性。

(2)感受写作乐趣,诱发写作意识:中学生,有许多美好的愿望、浪漫的遐想,有独立意识,对外部事物有怀疑和批判于是,他们逐步懂得“一个人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在这种态势下,教师就可以通过必要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们放开手脚,自由写作,进而使他们认识到写作就是“我手写我心”,让他们体会到写作是心灵的写真。

总之,使学生不仅重视写作,而且乐于写作,使他们都具有牢固的写作意识。

二、积累写作素材,激活写作兴趣

要强化写作热情,必须使学生在写作中持续地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大的写作难题莫过于素材的缺乏,写作素材的积累是保证写作激情的前提。于是,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广开渠道,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多读,多听,多看,多说,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

(1)博览群书,为写作训练创造坚实有效的基础:我们开设了“语文学习室”,每周开设100分钟的阅读课,让学生在语文学习室中读中外名著,读其他精美的文学作品,读历史,读科学,读自然等等。此外,我们学校学生阅览室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供学生使用。在这样的大量阅读中,我们指导学生作好读书摘记、读后感、文学评论。在保证学生阅读量的同时,我们精心编辑文选《窗外》,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的发展和提高,选编文质兼美、时代感强、可读性强的文章,补充和规范学生自己进行的广博性阅读。我们的这种广博性和精选引导性相结合的阅读训练取得了多元正相效应,其中对于学生写作能力提高方面尤为突出的作用是:丰富了学生的思想,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活了学生的写作语言,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热情。很多学生在读了我们精选的美文《永远的巴斯滕》(从人文角度解读足球明星巴斯滕) 之后感慨万千:“我们也要当这样的新球迷!高品位的足球!”;很多学生在读了梁衡的《把栏杆拍遍》、《最后一个带罪功臣林则徐》等文章之后,主动到图

书馆借阅梁衡先生的作品集,并且写下了相当不错的评论文章。在大量的阅读之后,学生们写出了文情并茂的佳作。

(2)开设影视作品欣赏,陶冶情操,激活灵感: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先进教学设备,借助闭路电视、多媒体教室定期向学生播放优秀影视作品。我们不仅向学生推荐一些根据世界名著改编的经典,如《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罗马假日》等,而且还组织学生观看具有深刻思想价值或鲜明时代特点的影片,如《紫日》、《我的兄弟姐妹》、《芙蓉镇》等。借助影视作品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丰富学生情感世界,增加学生的人生体验。我们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组织学生讨论评说,写出观后感、影评。很多学生在看了影片《紫日》之后,热烈讨论,对人文精神、生命价值等话题有了深刻体验,而且对民族性格、日本军国主义有了深入地了解。在看了《我的兄弟姐妹》之后,无不为那份真情怦然心动,无不为那种挚爱泪流满面,无不为那种感动心灵震颤,他们写下了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篇章。其中崔景瑞同学的《我的母亲》在陕西师大主编的《写作导报》上发表。

(3)开展文学活动,营造文学氛围:我们引导学生组织了“蒲洲文学社”,创办了《蒲风》杂志,经常举办文学讲座、文艺沙龙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滋养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写作训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且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文学社被《美文》杂志社评为“核心文学社”,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

记叙文写作训练:记叙文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手段,通过写人、写事、写景来反映生活。记叙文写作训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⑴,理论学习和写作实践相结合进实践相结合进行训练。指导学生学习记叙文写作的六个要素——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训练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把六要素交待清楚。指导学生学习记叙文中心和材料的关系,训练学生从具体的材料中提炼中心,开掘主题并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选择材料,合理安排情节。指导学生学习记叙文写作的顺序要求,训练学生正确使用叙事的三种方法:顺叙、倒叙、插叙。指导学生学习记叙文写作的详略要求,训练学生在写作中能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确定详略,分清主次。指导学生学习记叙文写作的人称知识,训练学生能熟练地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进行写作。指导学生学习记叙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要准确、生动、真实的要求,训练学生学会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⑵,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相结合进行训练。结合记叙文的阅读教学,通过仿写、改写等手段,使读与写融会贯通。阅读记叙文,重在对记叙文写法的分析、阐发;学写记叙文,重在对记叙文知识运用的指导、点拨。记叙文主要有两种类型:侧重记人的记叙文和侧重记事的记叙文。

怎样写人:写人记叙文以记叙人物的活动、经历、事迹为主,如人物传记、人物通讯、人物轶事等等。写人的记叙文重在刻画人物的性格,并通过这种性格的刻画来反映生活,表达一个深刻的主题。写人一般可以有如下几种方法:⑴,通过人物的肖像写人。人物的肖像主要指人物的外貌,包括人物的容貌、服饰、姿态和神情等等。肖像描写可以写人物的静态,也可以写人物的动态。⑵,通过人物的语言写人。人物的语言要充分个性化的,能表现人物的出身、教养、经历和性格,让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⑶,通过人物的行动写人。人物的行动要符合生活的本质,符合人物的性格发展的逻辑。可以选择具体的、富有特征的行动来显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⑷,通过人物的心理写人。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心理描写就是要充分揭示出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爱慕、思念、苦闷、痛苦、怨恨、惊恐、嫉妒等等。常见的心理描写方式有内心独白、思忆联想、梦境幻觉、动作暗示等。⑸,通过人物的活动环境写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人物的个性的形成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写好环境对表现人物的性格极为有用。⑹,通过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的方法来写人。根据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捕捉、挑选最具有特征的细节,进行准确、真实的描写,能够使人物的性格更鲜明、形象更丰满。通过相关人物的反映、评说,从侧面间接地烘托描写对象,可以起到睹影见竿的作用。侧面描写常常与正面描写结合运用。⑺,通过事件来写人。可以通过写一件事来刻画一个人,也可以通过写一件事来刻画几个人。写人的几种方法可以单独进行训练,也可以综合进行训练。

怎样叙事:叙事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如事件通讯,事件特写、叙事散文,史传记载等等。叙事记叙文通过对事件的总体或局部的叙述和描写,来反映生活,表现一个深刻的主题。叙事记叙文虽然也离不开写人,但它写人主要是为了交待事件,而不是为了刻画人物。写好叙事记叙文要注意以下几点:⑴,注意要把事件的发生、发展、时间、地点、原因、结果交待清楚,使整个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完整、清晰。⑵,注意要把记叙的顺序交待清楚,可以用空间的转移作为顺序,也可以用时间的发展作为顺序。⑶,注意要有一条贯穿情节的具体线索。线索在叙事记叙文中是多种多样的:有以中心事件为线索,有以具体事物为线索,有以象征事物为线索,有以典型人物为线索,有以典型环境为线索。一般来说,叙事记叙文只有一条线索,也有些叙事记叙文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线索。但主要的线索只有一条,称做主线,其余的叫次线。除了主线、次线之外,还有明线暗线的区别。⑷,注意叙事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对叙事的素材能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进行选择和取舍,抓住最能突出主题的部

分,舍去与主题无关的内容。⑸,注意具体叙述和概括叙述相结合,掌握叙事节奏的强弱快慢。此外,在叙事中,恰当地运用抒情、说明、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也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作文分层教学 分体训练

提到作文教学,似乎赞成写作方法、写作技巧教学的不多,认为这是舍本逐末,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他们自由发挥。但曾有学生对我说,他从来都不会写议论文;也有学生说,记叙文是越来越不会写了。惊讶之余又觉得在情理中,没有限制的自由最终使学生无所适从。不错,古人说:“文无定法。”鲁迅说,所谓“作文秘诀”都是骗人的。巴金老人也提出“最大的技巧是无技巧”。但我更赞成上海版高中语文课本(实验本)主编王铁仙的主张:“文无定法”是最高境界,对于初学写作的绝大多数高中学生,还是需要拟定若干基本的写作方法、能力要求和训练方法,帮助他们不断经过实践,才能逐渐走向“文无定法”的境界。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写作实践和实际存在的病症进行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具体方法

(1)分项训练,逐层达标:训练记叙文写作时先进行大的分类如叙事类、记人类、写景类等。每一类写作时再按各自特点规定每一次写作的具体要求。各类各项达到要求后再进行立意训练,“千古文章意为高”。尽管已是高中生,但不少人还是缺乏主题意识。英国小说家指导学生创作,只有三句话 “使他们笑,使他们哭,使他们等”,我认为还要“使他们振奋、受鼓舞、得警戒”。“他们”即读者。

议论文的训练则先训练写清层次。很多高中生初次写议论文时往往没有层次意识,说理混乱。写作训练时首先要求列出文章纲要,纲要上要明确体现说理思路。实践证明经过反复训练,学生基本能达到规定要求,做到条理清晰。在把握了宏观结构的基础上接着引导学生了解和把握一篇议论文各层内部的逻辑联系。通过对范文的讨论归纳出这样几种关系:并列式、对比式、递进式、总分式、引申式等。这一层的训练要求避免写作中重复说理、雷同举例、层次单薄的问题。然后通过对优秀文章的评析让学生意识到一篇好的议论文不是无的放失,而是针对一定的现实问题发表评论。这一层次的训练则要求写作有明确的针对性,说理中肯,具有一定的辨证思维。

(2)读写相辅,比较中升华:目前的教学环境是不可能让学生有很多的直接生活体验,因此阅读这一间接体验尤为重要。每次的写作训练都要求学生做对等的阅读,即阅读并摘抄同类优秀文章一篇,且按分项训练的要求作好各种标识,或画出记叙文的细节描写、精彩语句、主旨句,或列出议论文的纲要、论据、深刻语句等。这一目的在于以优秀作品进一步强化对写作规律的认识,并促进对自己作品的反省,比较中提高,思考中深化。据说沈从文教创作时有一种方法,他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的中外名家的作品。汪曾祺说,他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他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学生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有长进的。

(3)激发思想,增加深度:真正好的作品必须是有灵魂有思想的作品。教学之余我尽量挤出时间阅读,厚实底蕴,让思想的光芒在语文的课堂上闪烁。教学中我努力做好“对话的首席”,倡导学生各抒己见,鼓励求异思维。这样的课堂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也激起了学生对课外读物的热爱。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在写作中也越来越显现出思想的光芒、个性的色彩。总而言之,我认为作文教学应该走“有法”向“无法”迈进的途径。通过有计划有目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很快入门,步入正轨。据说美国的“兴趣教学”也并非我们所认为的完全凭学生的兴趣自由写作,而是有一定要求的写作。他们的话题是很宽泛,但在写作方法上往往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如“本性独白”,就只能用心理描写的方法,若第一次没达到要求则要写第二次,直到达到要求为止。这都说明“自由”是有限定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学习如果只是以兴趣为基础,不可能巩固学生的自制力和意志,一切学习并非都是有兴趣的,许多事情必须借助于意志力始能获得。”作文的训练也应该如此,如果任凭学生的兴趣自由写作只能是盲目的写作,最后连什么是写作也忘了。

浅谈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主题词:一设置自由创作情境。二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三鼓励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然而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对创新能力的重视不够。特别是在高考、中考的误导下,我们的作文教学住往带有功利目的。教师一味地教学生如何安排结构,如何构思、怎样立意等,而忽视了引导学生去探寻写作的源头,去探究切实可行的写作技巧。结果严重的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案桌上摆着各种样式的诸如新概念作文、话题作文大全、应试秘笈等书,每次写作,学生不能迅速进入写作状态,进行审题和谋篇布局,而是习惯性地打开各类作文书去东施效颦,甚者直接抄范文,这种应试作文氛围使学生丧失了对知识、对科学的敬畏,丧失了写作兴趣,也丧失了对写作本质的认识。这种现象不但违背了现代教育教学理

念,更与现代人才素质背道而驰。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如此指导学生写作,又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因此,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为学生设置自由创作情境

笔者一惯注重让学生写情境作文,写有真情实感的事情,而不是去营造空中楼阁。学生要写出有创新的作文,离不开一个相对自由的写作环境。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施展。要让学生在一种平和、轻松的心情下去认真完成作文,给学生观察、收集、筛选、整理信息的时间。在写作时,不要给学生过多的束缚,因为这反而会制约学生的自由发挥,泯灭学生的个性。试想,让江南水乡的学生去写塞北风光,让足不出户的山区孩子去写城里人的生活,会写好,会有创意吗?这种闭门造车式的做法,只能适得其反。我曾听有的教师感叹:学生的随笔、日记、周记等比考试作文要好得多。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归根到底是因为这是学生在一种自由的状态下完成的,是在一种轻松的心境之下完成的。当然,宽松的环境还表现在学生心理的调节上,如果学生对某次作文具有抗拒性,与其强迫完成,不如干脆让他不写。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心理调节,如鼓励、谈心交流,成功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有强烈的写作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尽可能地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在一种自由的状态下完成,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写我心”,这样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当代著名作家方方指出:写作文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内心成长的过程。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想法,真实的情感,真实的见解,这些都应该是写最基本的训练内容。她对几年前一篇高考话题《战胜脆弱》致使无数学生父母双亡的笑话感到不可思议。的确,如果学生在写作时连说真话的勇气就没有,又怎能要求他在作文中有所创新呢?只有让学生敢说真话,把写作当作是一种需要,把写作当成是自己情感渲泻,真情流露,价值体现,理想放飞, 表述真善美,鞭笞假恶丑的舞台时,学生的内驱力才能调动起来,学生智力中潜在东西才会涌现,创造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然而,学生的作文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假大空”的不正之风。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经常会发现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现象:一次作文,发现有许多篇写自己父母亲生病住院,甚至自己亲人去世的内容。结果作文写得空洞无文,读起来索然无味。这不能不说是“假大空”思想对学生的一种影响。如果这种风气不能及时止住,对社会的危害是无穷的,六十年代的浮夸风已给人们的记忆留下了伤痛,我们不希望那样的悲剧重演。试想,我们培养出来的人连讲真话的勇气都没有,我们还能指望他有什么创新,就更别说能为社会有所作为了。当然导致学生不敢讲真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教师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有忽视学生讲真话的现象,本来学生讲的是实话,由于我们用成人的眼光去待它,强加一些成人的思想、情感和观念,甚至把学生当作异端看待,予以无情地批评乃至呵斥,学生哪还敢讲真话。方方还指出,中学生写作文,文字最好朴素一些。不必为显示独特而去寻找怪癖生冷的字词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写出来,把自己最想说的话说出来,把自己的真实状态写出来,哪怕文字文字粗疏一点也没关系。(方方《闲说作文》) 同时,在教学中,广大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往往在无意识地对学生加以引导:思想要健康,立意要高远。学生为了高分只好跟着这样一些套话转,能写出真话来吗?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定提倡学生说真话,鼓励学生讲实话,为学生营造一个说真话,抒真情的平台。让作文真正成为表现自己喜怒哀乐,张扬个性的一面镜子,让学生想笑就放声笑,想哭就尽情地哭。当然,我们提倡学生说真话,绝不等于说学生在作文中所说的话是真的就行,不需要引导。总之,鼓励学生说真话,应该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鼓励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心理学家认为“全部的创造性都离不开想象”。“想象是一种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方式。”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想象是创新的前提,更是创新的动力。作文教学中,要求改革命题形式,创设想象空间,摆脱定势思维。通过想象,把概念与形象、具体与抽象、现在与未来、科学与幻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既能感受到今天的生活,也能展望美好的明天;既能看到现实的自我,又能设计出未来的自我。这种想象的过程本身就应该算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试想没有古人“飞天”的梦想,就不会有今天载人飞船的升空。只要学生能够动脑子,善于思考,他们的创造思维就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学生在已有的表象基础上就能创造出新的形象来。学生的想象一但调动起来,就如同脱缰的野马,弛骋草原;如同翱翔的雄鹰,搏击长空。有利于拓展写作思路,使学生“看”得更远、更深,使平凡的事物神采飞扬,使普通的形象富有灵气,使文章富有感染力、表现力。这种释放的思想一但放飞,就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创造力。爱迪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可见想象力是构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多引导学生想象,学生就会对生命有一次全新的体验,创新的萌芽便会破土而出。

关于中学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众所周知,作文在中学语文里和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合称“三大板块”,地位极其重要。作文是衡量中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尺度,是现代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和提高中学的写作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作文教学。提起中学生作文,社会上颇多批评,普遍认为“写作水平低”、“不会写东西”。中学语文教师感到难教,教了这么多年,也还解决不了“作文难”的老大难问题。学生感到难写,每次教师一出题布置,学生们便望题兴叹,感到无从下手,找不到材料,无话可说,没什么可写的。“生活中每天无非是吃饭睡觉”。所以他们的作文或东拼西凑,没有中心;或文不对题,词不达意;或表达能力差,重复罗嗦;或语句不通,错字连篇等等,毛病极多。那么,针对上述现象,如何提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呢?笔者从自已的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以下一些粗浅的看法。

全面、正确地理解作文教学内容不能忽视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一提到中学作文教学,人们习惯上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如何让学生写出既会议论,又会抒情、描写的优秀文章来。一会是《日出》,一会又是《雨后》,题目常新,写法要求又十分讲究。当然,在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写作文学文体的能力是应该的。但是,如果把中学作文教学理解为仅此而已,或仅重此而已,那就片面了。 当前社会上对中学作文教学有看法,认为中学生写作能力差,不会写东西,我们可以理解。因为这主要是就应文体的写作而言,并不是批评中学生不会抒情、议论、描写。确实,一些学生高中毕业了,连一封信、一份报告、一个通知、一次总结也写不好,这是并不奇怪的这与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偏重文学文体的训练,忽略了应用文体的训练有关。就拿高考作文说,从1951 年开始高考以来,至2001 年50年间,除开“文革”&" 年停考,#" 年来的高考作文题,只有1/5与应用文体有关,其中又以书信为多。各地的中考作文题,基本上也是这种情况。围绕着高考、中考运转的中学作文教学,自然也就偏重文学文体的训练,而忽视了应用文体的写作。出版社一批一批地推出《中学生写人》、《中学生写物》、《中学生写情》、《中学生写景》等作文丛书,而有关应用文体写作的书籍,则难以寻觅。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也是仅重视文学体裁课文的分析、讲解,觉得这些课文才有东西可讲,有内容可“挖”能讲出水平来。对应用文体的课文,则觉得枯燥无味,教学中简单应付了事。作文教学中,有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指导、介绍,而对应用文体的指导则缺乏兴趣。在这种偏重中,中学生的应用文体写作能力难以得到系统的培养和提高。

从当前社会的发展来看,学生毕业后出到社会,应用得最多的还是应用文体。从事文学创作、当作家的毕竟是极少数。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能只理解为文学写作能力,而应该包含应用文体写作能力。我们在提到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我们学习写作,为了应用的是多数,为了抒情的是少数。因而,在中学课文教学中,必须纠正那种只重文学文体的教学,不重应用文体的教学,以及在作文教学中只重文学文体的写作,不重应用文体的训练的片面做法。只有两者并重,才能真正全面地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

很多中学语文教师都喜欢上《背影》、《荷塘月色》这一类优秀散文,教师有说头,学生有听头。上完课后教师紧跟着布置作文题《我的父亲》(从一个侧面去描写)、《校园月色》等。学生经过熟读范文,仿写范文,把读和写结合起来,作文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既巩固了知识又及时的化知识为能力。这种教学是值得肯定的。在教学应用文体中,我们也应这样去做。如教说明文《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按一般的教法,很容易上成一堂工艺介绍课,学生学完后,只明白了景泰蓝制作的过程和工序。如果在教学中,将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写复杂说明文的方法,那么学生就会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融会贯通、掌握说明复杂事物的写法。我曾尝试过,在教完本文后,要求学生模仿景泰蓝制作的“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等六道工序,按工序有详有略的介绍、说明方法,写一篇《米花糖的制作》的说明文。这是考虑到当地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有打糯米饼、做米花糖的习惯,学生们对米花糖如何制作都很熟悉。结果学生大多按米花糖的制作过程,分为“选米、炒米、熬糖、淋浆、切块”等五道工序来写,重点写了炒米,淋浆的过程。文章结构清楚、语言流畅、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写得比以往的作文都好。对学习课文、作文也有了兴趣。!" 改变对中学生生活的片面看法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 当前,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学生作文水平低、能力差,是他们的生活内容所造成的。中学生生活面窄,环境单调,每天就是上课、下课、背记知识。接触的是老师、同学、父母,来来往往就是“三点一线”(宿舍、教室、饭堂)。因此,他们作文时往往无话可说,无情可表,无物可状。硬要写出来,也只能是些情意虚假、矫揉造作的东西。显然,这种观点是极其片面的。这除了反映一些人们把中学生写作能力只单纯认定为文学文体的写作能力,而忽略了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外,也表明了这些人对中学生生活、对中学生作文应达到一个什么水平的错误认识。

到处有生活,到处有艺术。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中学生的生活当然没有成年人的社会生活那么复杂、多姿多彩,但它也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激荡着阵阵的浪花,也是绚丽动人的,并非是无啥可写的。只要中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美,去发现有意义的东西,去积累写作的素材,就一定能把作文写得鲜活而有生气。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观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中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如在教《背影》时,指出这篇课文写得如此生动感人,是作者朱自清对自己父亲的四次背影细致观察的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人物,抓住特征,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来。又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叶圣陶深入实地,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描写、说明事物的方法,从中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养成习惯,注意观察,从中找出特点和规律,找出素材,而绝不会感到没东西可写了。

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培养中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生活中处处有闪光的东西,到处有值得我们写作的素材。关键是否能发现它们、捕捉它们。中学生观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还较低,教师应注意帮助学生提高这种能力。例如,去年三月份,正值我国学雷锋月。我所教班级有一位学生在周记里写到,她周末坐公共汽车上街,一路上,都看到车上不时有青年人、中小学生主动让位给老年人坐,心里挺感动。我便以此为例,在班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这虽是一件平常小事,发生在我们邕城,却说明了这种尊老、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又像三月春风一样吹绿了祖国大地,是对某些认为“雷锋已经出国了”、“雷锋已经过时了”的错误观点的有力反驳。事情虽普通,意义却深远重大。并让班里学生以此为题,布置作文,题目定为《谁说雷锋出国了》、《从一件小事看到⋯⋯》、《三月春风绿邕城》等等,让学生合理想象自由发挥。由此可见,五彩缤纷的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生活中只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处处都有可写的内容。“文章本天成”,信手拈来皆成篇。

作文教学是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途径。要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搞好作文教学是很重要的。但有些教师将作文教学视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唯一途径,整个学期就抓那么几次堂上作文。堂上布置或大作文、小作文、指导时或这要求、那要求,弄得学生战战兢兢、无所适从,这显然是达不到目的的。我认为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重视作文教学外,还必须坚持让学生多读、多练,同时采取多种方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

首先,要求学生多读。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阅读是作文的主流,是学生获得写作范式的必由之路。阅读可帮助人们认识生活,提高观察、分析和理解生活的能力。阅读给学生展开了广阔的“智力背景”,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崇拜,对人的崇拜,对书的崇拜和对祖国的语言的崇拜。”(苏霍姆林基语)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养成学生经常阅读报刊杂志的习惯,每学年课外阅读! # $ 本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从而开阔学生视野,为学生作文“引流”。同时指导学生写“阅读作文”,如摘录精采片段,根据原文编写故事,写文章提要,写心得体会、读书笔记等。这既为学生提供了写作材料,又让学生练笔,一举两得。使学生在写作时感到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如我在上了初中语文第三册的《我的信念》一文后,即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居里夫人传》、《一个无尚荣光的女人》等书,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这位伟大女性的事迹,培养写作兴趣。并随后布置他们写读后感,进行读写结合。

其次,养成学生写日记或周记的习惯。日记是应用文,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很密切,是一种“道德长跑”(魏书生语),是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收益无穷。每天晚上,做完所有作业,复习、预习好功课,记一记当天的一些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哪怕是写写与父母吃饭闲聊时的三言两语、举止神态,也是好的。写日记、周记让学生感到自然、实在,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训练了学生用书面语准确、流畅地转换口头语的能力,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再次,每周让学生抄一篇好文章。我每周都布置学生抄一篇课本外的优秀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长期坚持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既陶冶了学生美的情操,提高了他们的阅读欣赏能力,也使他们积累了丰富的词汇,拓宽了写作视野,提供了写作素材,又达到了练习书法的作用,实在是收益无穷。

此外,如鼓励中学生为班上墙报、校广播站写稿,帮身边的亲朋好友写信、写报告、写申诉等,都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读好“无字之书”,提升作文能力(教学论文)

“有字之书”是作文的“本”,“无字之书”是作文的“源”。读“有字之书”,牢固掌握常用字,积累丰富的词汇,熟悉语法,了解句读,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修辞,夯实语文基本功。读“无字之书”,扩大知识面,丰富情感体验。这样你的作文就有了丰富的语言、有了生动的素材,你的眼界就会放宽,思路就会开阔。

1、要学会观察生活,留心生活中的人与事,可以是好人好事,可以是富有情趣的“丑人”,可以是蕴涵深意的“错事”,也可以是存在些许瑕疵或负面性极强的人与事。这是素材库,以备随时调用。生活即作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是作文的内容,作文是生活的另类的反映形式。当然,生活内容在成为写作素材时要经过必要的加工、提炼。写日记是积累生活点滴的绝好方式。日记本最好选用品质较好的笔记本,既有利于保存,又可以彰显正式性。

2、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对待生活中的事情,不能只看其表面,而要深入思考其实质,弄清其来龙去脉。要对生活琐事保持敏锐的觉察力。对于同一件事,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会得到不同的认识。对于一件事,我们要思考它发生的根源,要思考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便利或者危害。

3、因为生活空间相对狭小,接触外界事物的途径相对单一,倾听与交谈成了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身边故事多,关键在于你是否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心灵经常被外界的事物触动着,可你是否把这些曾触动你心扉的东西身留在心底。事实上,许多包蕴深意或情趣的“丑人”“错事”,就因为我们的不经意而被错过。对别人经历的事做出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便可以从熟悉的事物中觉察出新意,也可以成就自己的好作文。可以感动自己的,或许也可以感动其他人。

4、小事也有震撼力。关键在于是否把情感倾入。讲究必要的方法与技巧,小事也可以散发出你意想不到的魅力,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朱自清在其散文《背影》中写的就是生活中的小事,却感人至深。一声问候,一个眼神,在特殊的情境中有特殊的巨大力量。把握生活中的灵光一现,就可能生成感人至深的上品佳作。

5、无论是写景、写物,还是写人,都要饱蘸自己的情感,要在对事件的叙述和对景物的描写中使自己的情感自然地流淌。

关于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教学论文)

本人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四年有余,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有几点思考,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1、学生习作不一定要以“写实”为基调。在文艺作品中有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之分,虽然小学生的习作不能同成人的文学创作等同,但这种思想应当被学生了解。事情不一定真实,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把发生在同龄人身上的是转移到自己身上,但包含于其中的感情一定要真实,且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一般性特点。学生的生活阅历、经验有限,可以运用于作文中的有价值的素材相对贫乏,一味讲求写实,有令学生“为无米之炊”之嫌。“写实”的要求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很简单,创新也需要基础,这基础就是生活,丰富多采的生活。学生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没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创新就没有源泉。况且,作文中事件的真实与否与学生的思想和品质没有必要的关联,也不能把虚构事件同说谎等同起来。当然,“写实”与“写虚”之间有一个“度”的问题,这需要老师在作文指导时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要教会学生把“虚”写“实”。

2、口头作文与书面写作同等重要。口头作文与说话训练的侧重点不同,口头作文带有较强的书面色彩,说话则是纯粹的口语训练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语言沟通的能力。说话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度,不能把口头作文与说话训练划等号。在作文教学中,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角度出发,口头作文与说话训练要齐抓共举,不能因口头作文就忽略说话训练,也不能因为说话训练就淡化了口头作文。

3、“写出来就是胜利”只能作为一种激励机制,而不能视为奖励的一种依据。作文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从思想、语言、结构、修辞等角度去评判,应该是很明确的。学生有进步,哪怕是极细微的一点,教师也应当及时发现,并予以及时的表扬与充分的鼓励,以增强其自信心,同时也要有分寸地指出其不足,以便其能够继续努力,不断进步,而不能模糊了成与败。

4、积累与运用并重。作文是语言的集束,语言是思想与情感的载体,没有思想的语言是乏味的,犹如夏日炎阳下此起彼伏的蝉噪;没有渗透情感的言辞就像是失血的肢体,没有思想内涵的作文是空洞的。语言可以借鉴和模仿,但思想是不能的。当思想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仿用别人优美的语言,那只能是鹦鹉学舌,邯郸学步,对作文能力本身又有什么现实的意义呢?

很多老师很注重学生对好词美句的积累,但相对忽略了对学生运用这些材料的能力与技巧的指导,致使学生在使用成语、名句时错误百出。学生积累的多少是作文语言优美与否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决定作文语言优美程度的重要因素,更不是唯一因素。积累有限,但只要运用的能力过强过硬,同样能够写出一篇不错的作文,尽管语言不优美,可以流畅;词藻不华丽,可以平实;修辞不多样,可以不用;毕竟平实、流畅也是语言的一种美,更何况“语无惊人处,情也千千结”。

5、学生怕作文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缺乏素材,而是没有思想的火花。

学生并不缺少可以写入作文的材料,而是缺少多生活事件的理性的思考与认识,欠缺一种潜心思考生活的精

神,而这是受其阅历和情感所限的。看到作文题目,学生被一个“怕”字蒙蔽,脑子里充满了惶恐,思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不自信,不能积极捕捉思维的灵光,自然不能写出好的作品来。对身边发生的、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的、感人的生活事件无动于衷。要让学生明白,感人的未必是轰轰烈烈的大事,要教会学生善于从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的小事中体悟人生的哲理、生活的真谛、人性的光辉。同样的事情,有的人写入自己的文章,成就了不朽之作,而有的人写入文章,却连一个令人满意的分数都得不到,这究竟是为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写作要求:“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观察生活… …有创意地表达。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地表达内容。做到文从字顺……”近年来高考大纲对作文的语言表达提出一些明确的要求,如:“形象丰满,意境深远”,“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作文评分标准也突 了“语言生动,形象丰满”的要求:以这些要求作对照,中学生的写作练习,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

关于中学生作文语言表达欠缺归因及对策

一、中学生作文语言表达欠缺种种

最普遍的问题是表达不当。口语化、方言化是表达不当的形式之一许多学生没有把口头语言、方言转换成书面语言或文学语言的意识,写作文时怎么思考的就怎么表达,用语没有作书面化、文学化处理=语义矛盾、逻辑混乱是表达不当的又一形式:引用不当也是一种常见的毛病? 许多学生懂得引用一些诗词 、典故来增添文采。但是没有理解引用语句的真正含义,仅凭字面意思生搬硬套,不但不能给文章添彩,反而使文章褪色。其次是词汇贫乏,少意蕴。许多学生文笔差,总是抓不住要表达的东西,常常词不达意,根本的原因是词汇贫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掌握的词语少,语言的表达浅显单一,想要写出跌宕多姿文采飞扬的文章就不容易再者则是缺乏个性,没有真情实感。在学生作文练习中,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感情真挚,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也就是要求学生用“吾手写吾心”:然而许多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深,所写的文章没有对生活独特真切的自我感受,人云亦云,缺乏个性,语苍白,口号化此外,学生作文时,所用的语言同定模式化,表达不出自己对事物、对生活的独特真切的感受。

二、中学生作文语言表达欠缺的原因

学生作文语言表达不足是有一个过程和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这涉及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从学生的学这方面来看:欠缺之一是学生缺少推敲锤炼的意识。“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人贾岛的诗句说明了语言的生动形象来自于千锤百炼。许多学生缺少推敲锤炼的意识,不重视语言的锤炼。写作时,有的用词马虎,成句随便;有的只顾肆意驰骋想象,随想随写,写出来的语句自然就拖泥带水,紊乱杂芜,表达不够正确。

欠缺之二是学生缺少对生活的感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情充沛,语言自然就有了意蕴,有了灵性,有了品位。例如一条人们熟视无睹的臭水沟,闻一多先生却能发现新意,写出富有象征意义的好诗来,这是源于先生的情。又比如一盏普通的小桔灯,冰心也能写出优美感人的文字,亦是因了她的情。鲜活闪亮的语言只有用真情才能酝酿出来。真情来自哪里? 来自对生活独特的真切的感受,没有对生活的感悟使语言失去了灵性和意蕴,变得肤浅直白,缺乏感染力。

欠缺之三是学生缺少语言素材的积累。措辞口号化、模式化的最大原因是词语贫乏,一个场景、一种事物、一份心情只能用几个常见的词语来形容。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是缺乏广泛的涉猎和大量的积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可现实是许多中学生只读教科书不读课外书,或者只看漫画书、通俗刊物、网络文学,不愿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或者虎头蛇尾,或者仅停留在“书到用时方恨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叹之中,只有心动没有行动。阅读是积累语言素材的重要途径,不阅读就无法进行积累。

除了学生学习的欠缺外,教师的教学偏颇也是造成语言表达欠缺的重要原因。主要问题是教学上重知识内容的传授轻语言表达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课文的情节分析、形象分析、主题概括以及知识点落实,而忽视了语言的揣摩、赏析。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缺失了咬文嚼字的意识和推敲锤炼的能力,用词造句只求直白,不求文采;只求大概,不求具体;只求大意,不求达意。

三、提高中学生作文语言表达水平的对策

首先.要在课堂上加强对课文典范语言的学习和品味。教材中风格迥异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小说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感受诗歌的凝练含蓄,散文语言的形象优美。在课堂上组织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活动:赏析优美语句、感情朗读 、分角色表演、仿写句子或片断……让学生在形式灵活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理解语言,从而内化、积累和尝试运用语言,进而更好地培养语言的运用意识。

其次,要注重课外语言的学习和积累。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专门在“附录”中提出了“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教师每学期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读选读书目,使学生广泛涉猎语言材料、语言范例。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摘记,如做词语卡片,搞剪贴本,建读书档案等,并定期举行摘记评比或读书报告会 ,让学生品尝到课外阅读带来的成功喜悦,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看电影 、电视 、听广播的过程中注意一些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广告语、歌词等)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进行语言的学习和积累。然后,要科学有序地做好随笔指导。随笔以其灵活、方便的特点成为中学作文训练的重要方式。在大量阅读积累的基础上,科学有序地做好随笔指导,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要重视作文后的修改评价和交流展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心得,互相评改作文… …”基于此,要做好作文后的修改评价交流与展示工作,关键是要变以往教师独揽大权的做法为学生互改互评。采用学生互改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作文全过程中去,有利于养成多写多改、相互交流的习惯,还让学生扩大了阅读视野,找到了与同学的差距,有利于提高语言鉴赏、表达能力。其次要组织多样化的交流展示活动。学生可依据文章的评改状况,选择合适的展示交流方式,如:登台朗读、黑板报张贴、投稿发表、自编作品集等。展示交流的目的是将学生的作文作为一项成果与同学一起分享、赏析与评价,让学生在比较、欣赏的同时,提高自己作文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作文中语言表达的欠缺,会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语文水平的提高。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上加强学生对课文典范语言的学习和品味,同时注重课外语言的学习和积累并科学有序地做好练笔指导,重视作文后的修改评价和交流展示,定有助于提高学生作文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激发培养兴趣、回归生本

-----------------关于中学生写作现状的思考

[摘要]

种种因素对学生作文能力产生明显摧残和斫伤。学生的写作中更多的表现出一种被动的情绪,文质兼美的文章难得一见。其存在的原因除了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心理因素有关,还涉及到老师和整个教育体系的某些环节。我们只有针对这些症结所在,一一对症下药,才能最终解决这些问题,使我们的作文教学走上更光明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 中学生 写作 问题 原因 对策

一、写作现状

1. 被动作文,疲于应付。写作文,是学生们非常不愿意提到,又不得不面对的一件事。作文,对于学生来说,好像成了一个趋之不去的恶魔。每次老师布置作文,大家对会尽最大努力和老师讨价还价。比如:老师说写记叙文,学生就问,能不能写其他文体。老师说写600字的文章,学生们就会说写400可以吗,老师说两节作文课结束后,上交作文,学生就会说明天,甚至几天后再上交行不行。经过艰苦的“谈判”,经过老师一再让步,学生们终于接受重任。于是,抱着极不情愿的心理,学生们非常艰难的“挤”出一个个汉字。如果在规定的时间能上交作文,就算是比较好的情况了。老师们一般不会奢望所有的同学都能保质保量的完成。一次大作文训练,老师们往往要经历两周的时间,向讨债一样追着学生要作文,学生累,老师也累。

2. 内容空洞,感情虚假。学生怕作文,又不得不写作文,面对作文题目,学生无话可说,或者把一些简单的内容重复了再重复,或者堆砌华丽的词藻,或者拾人牙慧,采用别人用过的或老掉牙的事例。不少学生已习惯反复运用那些自己烂熟于胸,也为人所熟知的写作素材,文章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如:写议论文时,一提笔就是雷锋、居里夫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记叙文中,一写到母爱就是,妈妈到学校送雨伞,父亲在雨里雪里背着自己上医院。一写献爱心就是捡钱包交换失主,送老奶奶过马路,帮老爷爷推车,内容空洞乏味,感情虚假,令人沉闷生厌。反映真实的、自己身边的、特别是校园生活的内容的作品少。有很大一部分还是老调重弹,即使是反映社会现实,有独立、独到的见解的也很少。内容空洞的多,实际的少,半僵化的多,富有灵气的少,随大流的多,畅抒个人观点的少,动辄编故事,说假话。

3. 被动模仿,缺乏创新。为了应付老师,或者为了在考试中得到较好的分数,有些同学一味去模仿他人的作品。比如,在上交的作文中,总有一些同学之间的作文有相似的痕迹,有个别的同学这一次和上一次的作文相比,除了题目换一换,材料、结构基本保持不变,有些同学在作业不得不教的时候,赶快“克隆”一篇上交完事。问题最严重的要数高考作文了。根据一些参加过高考作文阅卷的老师的反映,在大量的作文中,总有相当多的文章在构思上同属一个模式。比如,《赤兔之死》被反复炒作后,立刻出现了大量的文言性质的作文,别人写了以王昭君、苏轼等人为主要内容的所谓的“才子文体”“秋雨文体”后,就有大量的考生跟着写这些历史文化名人:别人以书信、日记、剧本等形式来写,立刻就有大量考生来模仿。这些做法完全背离写作的本质,而是想通过模仿别人,

去追逐高分了。

4. 语言干瘪,毫无生气。有些中学生未能跳出应试作文的框框,一篇几百字的文章,就采用了大量名人名言、中外古诗词,而且满眼都是排比句、形容词,有的老师甚至要求学生每篇开头要有适当的景物描写,结尾要有适当的深化处理,文中要适当运用修辞,否则就得不到高分。因为缺少生活体验,感悟和抒情就没有基础,由于没有具体的感人事例,不少华丽的词句就像是拼凑在一起的,深化的结尾,往往就是喊两句口号,给人不真实的感觉,文章没有感染力。他们习惯于用非我的、异化的语调,用别人的声音、公共的话语进行言不由衷的表达。一般中学生平时不注意语言的表达训练,语言不过关,错别字,病句不少,语言贫乏,词不达意的现象时有发生,即使是重点大学,也有不少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不理想。近几年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部分学生思想上的迅速更新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滞后产生了矛盾,词汇的贫乏加上赶时髦的心态,就造成了流行语泛滥,反映了中学生词汇贫乏问题的严重性,想表达的内容不能准确的表达出来,于是,在文章总出现了频率很高的词汇:郁闷、好好、巨、耶、哇噻、vs 、pk 等等。

二、问题所在

1. 心理因素的影响。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许多学生的眼里,作文已经成了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他们面对作文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恐惧。可是,我们又知道,写作应该是我手写我心,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需要。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学作品必须是作者情感的最贴切的符号。”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这里所说的“鸣”即倾吐,韩愈分明得告诉人们:倾吐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写文章尤其如此,教学中,我们总是要求学生要“言之有物”,这“物”便是“思”,便是“怀”。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学生写作“言之有物”者固然有志,而“言之无物”者亦大有人在。

倾吐,就其实质是基于主体心理平衡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行为举动,或曰精神追求的外化,因而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形式。倾吐属于人的“存在需要”,在中学生写作行为中,尤其体现自我实现和求知与理解需要意识。历代文人的创作实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杜甫一生颠沛流离,然而他的伟大的诗歌创作活动却是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当代文豪巴金也说过:“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当然,中学生作文不同于文人创作,他们写作中“自我实现”等主观心理意识较之文人大为削弱,他们的写作心理也较多的打上严格的或可称之为机械的教学规范的印记,然就其倾吐心理实质而言,写作中的“存在需要”意识仍然十分强烈,从而显示出中学生作文倾吐心理的独有特色。

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影响学生作文的质量。语言能力的发展、思维的发展,个人的经历,都是影响写作的重要因素。思维发展不完全就不知如何选材,如何构思、谋篇,语文的基础打不好就不会遣词造句;个人经历不丰富,文章就没有真情实感;语言能力不过关,有话写不出,就不能成文。写作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离不开学生的思维过程。中学生的写作心理随年龄的增长不断变化,构思能力随其变化而逐步形成。要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根据他们的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写作水平、写作心理激发、培养其写作兴趣,才能使其好作文、乐作文。

2. 缺乏素材和写作技巧。从大语文观的角度来说,生活就是语文,这已经成为所有语文老师的共识。个人的经历及个人的知识储备是影响写作的重要因素。个人经历不丰富,文章就没有真情实感,就没有什么素材来用,个人知识储备少,写文章就不能做到“言之有物”,就不能用恰当的词汇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感情。事实的情况是中学生的生活圈子太小,活动空间有限,生活内容相对单一,有些封闭式的学校把学生关在小小的空间里,学生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情感体验的机会太少,对作文对象麻木。写作技巧在一些不负责任的老师的操作下,已经成了“八股文”的代名词。

3. 教师的引导不够。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是,语文老师往往是受中考、高考影响最大的一个群体。在作文教学中,他们更注重的是怎样让学生得到高分,而忽略了学生的生活感受,忽略了作文的本质。他们最关注的是教授一些所谓的写作技巧,什么“凤头”、“猪肚”、“豹尾”;什么“开头xx 法”、“结尾xx 式”,而这些东西只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作文课上,有些老师把题目往黑板上一写,然后再给学生提出几条要求,至于其他的引导措施就谈不上了。剩下的事情就只有学生去“编造”了。有相当一批教师的素质偏低,诸如教育观念滞后,科研能力差,知识结构陈旧和教学模式单一等,特别是农村的一些老老师,多年一个教案,千篇一律。他们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自觉不自觉地就违背了教育规律,其中不少人自己就从来不写文章、写不好或不会写文章,却给学生规定了不少条条框框,甚至,如果学生不按他们的路子写,就被认为不是好文章,得不到高分数。条条框框要求严格,教师对学生作文过程中的心理、精神和思维活动不甚了解,在作文指导中与学生相对隔膜,教学中不是顺应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放手让学生愉快的自由的发挥,寻找感兴趣的内容,而是用各种模式去束缚学生。这样,在教学

反馈环节中,这些老师或者仅凭个人能力或者只凭一己喜好去判断文章的好坏,然后在课堂上当作范文点评,这个时候看似引导,实则为误导。

4. 评价机制和考试制度的影响。有些老师在批改评价学生作文的时候,习惯性地在评语中罗列一堆问题,甚至有时语言尖刻。面对这样的现象,长此以往,学生在写作上没有一点成就感,就会丧失写作的兴趣。另外,等到考试成了决定一个学生的人生关键的时候,他面前的许多东西都会变形。语文考试中,作文可算得上半壁江山。所以,作文首当其冲,尤其是近年来,有的省份又引进了所谓的高科技阅卷方法——网上阅卷后,工作效率虽然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工作质量却难以让人满意。网上阅卷的过程中,有的老师阅卷速度已经达到了20多秒!在这个时间去看一篇800多字的作文,老师看到了什么?这时,高考这个指挥棒就明确告诉语文老师应该训练学生写什么、怎么写。在作文练习时,有的老师要求学生在写作文时,一定要写上一定数量的名人名言,在评卷时,对一些用词华丽,能用上名人名言、古诗词的文章,往往都会给以高分,以至许多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往往过分强调套用从各种读物上摘抄下来的材料,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和创新思维的训练,造成了许多学生作文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华而不实,内容虚假,缺少感染力。

三、解决办法

1、加强心理引导。中学生写作现状堪忧。其症结主要在于写作原动力的丧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在学生的心理层面进行积极的引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若是“乐之者”,学习就能事半功倍。要改变学生对待作文的不良心理状态,关键在于学生的作文兴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自由命题的作文,有的喜欢写日记、笔记等能够让自己自由发挥的文字。这说明在这些学生的内心中有写作的需要,写作的冲动。针对这种情况,语文老师应该细心加以呵护,极大的鼓励他们写真性情、真生活、真见识。

有些学生的确不喜欢写作,那么,要唤起学生的写作冲动,首先要使学生产生好的情绪,引起兴奋,调动潜在的需求,比如,创设某种情景来激发其要作文的冲动,促使其乐于作文。学生对作文有了兴趣,然后就能积极思维,主动作文,因此激发兴趣是取得成功的第一步。“愤怒出诗人”,因为感情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只要有了真情实感,使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都处于积极活动状态,头脑中储存的许许多多的人、事、物、景,妙语佳句都会纷纷涌现出来,并有形诸笔端的迫切感,这时就下笔如有神了,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感染力较强的好文章。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及时加以引导,促其构思成文。

(2)、感受成就,树立自信。要让学生改变畏难情绪。要告诉他们,作文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他并不需要什么高深的技巧。作文就是在记录我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作为老师要尽可能的发现学生文章的优点,哪怕是一个段落写得好,甚至是一个句子写得好,一个词用得好。然后还要把这些优点明确地告诉给他(她) 本人和其他人。有了这样的积累,学生就会从写作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种成就感带来的就是逐渐加强的自信心。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建立关于学生作文评价的良好的反馈系统。比如,建立、巩固和完善校园文学社及文学期刊,让校园文学刊物成为全校评价反馈优秀作文的主阵地;建立班级优秀作文评级反馈系统。每个班的好作文,除老师评讲时点名朗读外,还不断以简报形式,让学生互相传看,打分并作评语;部分好作文让家长加评语等;建立学校的优秀作文联评制度;建立社会评价反馈系统积极推荐优秀作文参加作文竞赛,向报刊投稿。通过这样的活动就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融入生活,扩大阅读。用生活和阅读涵养写作。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写作训练中应该遵循“大语文”的原则。以语文教材为出发点,把学生的生活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老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融入生活,观察生活,体会生活。王安石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学生真正去感受生活的时候,他们的写作就如同湖泊有了源头活水。非常可喜的是,在高考试题中,许多题目的设置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明显的倾向。

另外一点就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对于每个人的成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多读书,读好书,不但可以增长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可以陶冶性情,塑造完美的人格。读书使人灵秀,读书使人明理。可见,扩大阅读量,既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从中学习写作技巧,使阅读成为学生把生活变成文字的桥梁。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九年的时间每人要读550万字。一本书平均10万字,仅55本书,但又有多少学生能完成这个阅读量呢?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阅读状况要好得多,美国自克林顿总统起,克林顿、布什两任总统启动全民阅读计划,要求每人每年平均读50本书。犹太人,是世界最聪明的民族之

一。他们每人每年平均读64本书。我国上海对九年义务教育时期的阅读量调整为4000万字,平均每个学生每年

读50本。在南京,为使中小学生养成读书习惯,已启动“每天课外阅读十分钟活动”。从以上事实看,发达国家,发达地区都非常重视读书活动,而我国青少年的阅读量则需要提高。

3. 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叶圣陶在《书简》中为语文教师不断提高水平指出了具体有效的途径。他说“希望教师经常练笔,探知作文之甘苦,盖即填本钱之意。而除课本之外,经常认真看书读报,熟悉阅读之道, 是亦添本钱也”,还说:“不断提高之原动力又在于思想政治也。”“教师之所必须自励者,一则自己善读善作,心知其所以然,二则能真知语文教学之为何事(如何以须教学生阅读,何以须教学生作文之类),而不旁骛耳”。对于教师队伍建设、教师自身素质提高这一关键问题,《书简》中的这些恳切意见在今天无疑也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应引起普遍的重视和得到积极的落实。教师也要勤于练笔。“打铁先要自身硬”,我们有理由要求语文老师的写作水平应当高于学生。一位优秀的美食家不但要会品菜、评菜,还要会做菜。因此语文老师写一写“下水文”是必要的。但是,大多数语文老师只管给学生布置这样那样的作文题,自己长期不动手写作。许多老师教学多年,自己从没写过一篇“下水文”,写“下水文”对老师来说,应该是“小菜一碟”,篇篇都应是佳作。但真正写时肯定会碰到问题,这时就会知道写作是多么难的事情。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作为老师,有理由而且应该写好文章。既然是中小学生的文章,而且他们在写作时也会发现考试所提倡的格式化的文章多么没有美感,这样他们才会在自己的教学中做些改革,久而久之会使我们现在整个教学方案有所改变。如果拿到和学生同样的文章同场考试,在较短的时间里,教师也未必能写出优秀的作文来。自己写不出,就知道写文章的甘苦了,教师了解了写作的难处,在指导时就会从实际出发,加强自己的写作水平,只有对作文有了切身的体验,积累一些感性的东西,指导起学生来才能有针对性、得体、切实。

4. 改革评价机制和考试制度。教师在作文评语中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为学生的长远考虑,老师应本着先表扬,后批评;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来写评语。考试中的不合理因素,成了阻碍作文教学的人为障碍。比如,在阅卷中,评价尺度难以统一;平均分过低(刚刚超过及格线)。这就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得分在及格分以下。这种看似公正严厉的尺度恰恰严重伤害了学生的写作兴趣。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我们看到的是恶性循环。所以,我们必须革除考试中的不合理因素,使考试真正成为促进教学发展的一个途径。

5. 教学观念的变革。陈旧的教学方法成了作文教学的极大阻碍。我们可以从这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对话”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著名教育家佛莱雷认为“教育必须在对话中进行”。所谓对话就是以世界为中介的人的际遇,并以改造世界为目的。在对话中不能有一方的思想强加于或储存在另一方,也不是简单的思想交换,而是一个创造的活动。对话双方相互平等,相互尊重。《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学生和教师一样,有独立的人格,有自由的意志,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表达自己的空间。“对话”,作为课堂教学的新形态,昭示着民主、平等。教学时,只有在平等,民主的前提下,师生双方才能敞开心扉,进行互动交流。比如,老师可以写“下水文”,让同学来欣赏评价。这样就可以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把自己的意图传达给学生。可见,在作文训练中,我们的语文教师能不能和学生保持对话,是决定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

(2)要和生活中的语言联系起来,扩大信息来源,增强训练兴趣。生活就是语文。我们的作文训练当然不能闭门造车。我们应该把孩子们的视野引导到更加广阔的世界中去,那里才是学习语文的最好的课堂。比如,我们要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用说来带动写;注重应用文体的训练,发挥其实际的的交际功能,让学生在假设的情境中去写作,去体会写作的乐趣;引导学生对日常现象,时事多感受,多思考。只要能在训练中,把二者结合起来,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逐渐增强。

(3)要循序渐进。写作训练应该是一个科学的过程。我们应该遵循其本身固有的规律。写作作为表达的另外一种方式,是和其他的表达方式紧紧相连的。所以,在训练中我们要有条理,有计划地进行。比如,先训练观察的能力,其中包括观察方法,分析方法等;然后训练思考能力,说的能力,最后在从说过渡到写。关于写作,我们很早以来就强调“写话”。因为,写和说是语文综合能力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想在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有所突破,就不能与另外一项能力的训练相脱节。对此,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就拿文字的教学来说,撇开语言教文字,教学的效率一定很低。” 这里的“语言”就是说话,“文字”就是写作。由此可见,我们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如果辅以“说话”的帮助,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当然,在进入写的阶段后,我们还得有一个从字、词、句、段到篇的写作和修改的训练过程。

总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力求回归到学生本体。我们应该多思考一下学生的生存状况,去揣摩一下他们的心理状态。希望通过细致的研究,科学的方法,使学生在写作中能够释放自己,回归真我,也使我们的作文教学走进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徐州师范大学 刘妙? 《中学生写作现状分析与对策》

2. 安徽省蚌埔一中 陈新?? 《中学生写作倾吐心理管窥及教学导引》

其他相关资料: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李全民, 张凤枝 《中学生作文心理分析与导向》

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

关于中学生写作障碍及矫治的实验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作文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作为一所农村中学的教师,面对学生写作激情低落,作文材料贫乏陈旧,知识面窄小,构思平庸等现状,深感中学作文教学的任重道远。为此,对农村中学生的写作状况作一深刻的了解,并进行实验与研究,力求矫治学生作文中的病症,扫除学生写作中的客观和主观的障碍,全面调动学生写作的热情,并使农村中学的写作教学走上健康的积极的轨道。

二、实验时间:我校(系农村初中)自2001年到2005年承担了由特级教师赵公明主持的省级课题中的语文学科的“中学生写作障碍及矫治的实验和研究”。

三、实验对象:江苏省江都市中闸中学500余名中学生。

四、实验目标:本课题组以如下五个方面作为研究的目标:(1)引进超市理念,激发学生的热情;(2)以作文教学为龙头牵动整个语文教学,实现中考的突破;(3)扭转作文教学低效的局面,扭转我校初中语文教学低效的局面;(4)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我校初中作文教学独特的风格;(5)力争我校语文老师的论文成果显著。

五、实验方法:1、 诊疗法 2、 交流法 3、 问卷法

六、病因分析:1、阅览习作,分析统计。我们收阅了学生习作若干篇,任意抽取其中40篇做出如下初步分析统计:内容 等次 作 文 情 况 人数(个) %

选材立意:一 选材典型,中心明确,具有创意 5 12% 二 选材平庸,立意一般 20 50%

三 材料贫乏,立意模糊 14 35%

结构安排:一 结构完整,设计巧妙,详略得当 8 20% 二 结构完整,详细安排尚可 18 45%

三 结构残缺,详略不够分明 14 35%

表现手法:一 根据需要,灵活地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14 25% 二 能用上1种表现手法 10 25%

三 不能使用,流水账,使用不当 16 40%

语言表达:一 语言优美精练,简明,流畅,有文采 6 15% 二 句子通顺平淡,能清楚表达意思 22 55%

三 语言表达不清,有病句,有错别字 12 30%

2、分析材料,寻找病因。

从上表可见,极大部分学生的作文选材平庸,无新颖可言;详略不当,似小学生的流水账;叙事平淡,无一丝波澜。由此推知下列原因。

A 、 病症之一:选材平淡,立意不佳。病因:没有注意作文与生活的联系,缺少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B 、 病症之二:选材偏离话题或材料平庸陈旧。病因:没有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或不注意观察生活,没有养成积累素材、分析材料的良好习惯。

C 、 病症之三:结构残缺,详略处理不当。病因:没有重视作文整体的构思,多数学生是想到什么写什么,提到哪里写到哪里,无计划无目的,缺少通盘考虑。不能正确地分辨材料与文章中心的关系。

D 、 病症之四:表现手法呆板,缺少灵活性。病因:不重视能力的迁移,不重视片断训练,不懂得最基本的写作技法。

E 、 病症之五:语言贫乏,无话可说。病因:没有阅读课外书的习惯,没有积累词汇的习惯,没有课外练笔的学习。

3、与学生“面对面”,寻觅心理根源。

在与25名同学交谈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存在着这两种心理状态:

其一,惧怕心理。即有的学生因材料短缺或缺少热情写不出作文→怕写作文→不写作文→更写不出作文→写

作能力低下;

其二,高原心理。即有的学生认为作文得高分是高不可攀的事,于是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只求在考试中既不得过低的分,也不可能得极高的分数,于是把阅读和写作的时间转嫁到容易得分的“数理化”,长时间的疏忽导致写作水平的自然弱化,兴趣的减退,作文分数就可想而知。

4、问卷调查 ,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注:40人参加调查,回收40份问卷)

序号 简题 选项 人数 占%

1 你喜欢写作吗? 十分喜欢 5 12.5% 一般 20 50% 不喜欢 15 37.5%

2 你是否希望自己的作文得到老师的赏识? 非常希望 40 100% 无所谓 0 / 不希望 0 /

3 你作文写不好的原因是什么? 没材料 20 50% 没话可说 15 37.5% 说不清原因 5 12.5%

4 平时老师给你的作文打多少分? 85分以上 5 12.5% 70左右 20 50% 60分 15 37.5%

5 你对当前学生奉命写作的形式满意吗? 满意 5 13% 一般 15 37% 不满意 25 50%

5、分析数据,了解学生心理状况。

(1)、学生为了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或主动或被动已做出了许多努力,有这样的基础,我们教师予以正确地引导,作文能有提高,这给予了我们教改的信心。

(2)、学生对当前的作文模式、教师的指导和作文评价制度的满意度还不高,这要求我们不可放松作文指导和评价的质量,注重调动学生写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3)、学生的主观愿望较强烈,如果我们进行作文教改会得到学生赞同。

七、矫正措施

通过阅览习作、个别谈话、问卷了解,我们初步掌握了学生在作文中的两大病因:心理障碍和操作障碍。其主要表现在怕写作文和怕写不好高分作文。

我们把现行商业市场中较成功的超市理念引用于作文教学,让学生在超市模式环境中,像上帝顾客一样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写作内容和方式,让教师在超市理念指引下,像经营者、导购员一样采用超市运营管理方式来布置、批改和评价学生的作文,试图来消除学生的写作上的心理障碍和操作障碍。具体做法如下:

1、设立命题“超市”,发挥主体作用。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无话可写,无米可炊,即使苦思冥想抠出的几百字也是言不由衷,词不达意。要让学生有话说,就必须废除“老师统一命题,学生领旨行事”的被动的传统机制,建立高度自由的命题“超市”模式,充分调动写作者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大“顾客”选择的空间,扩大写作的自由度。(1)、教师命题,学生选择。我们事先设计多阶梯多层次的作文题,供不同水平学生按自己的能力、兴趣、需要在难易程度不同的作文题中自主选择。(2)、教师拟范围,学生命题。我们根据每次的作文训练要求,划出写作的大范围,学生根据自己储备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自由命题。(3)、学生讨论,集体命题。学期初,我们发动学生讨论本学期的作文题,向学生征集自己想写的内容,我们各年级语文备课组再加以筛选,建立作文题库,供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选用。(4)、学生自由命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放手让他们根据自己积累的素材自行命题,自由作文。这样自学生心目中的题目,贴近他们的生活,他们也必然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2、开设素材“超市”,丰富写作材料。写作离不开素材的积累,鲜活的素材是创作的源泉。宋朝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调动同学们积累素材的热情,让他们互通有无,资源共享,我们开设了素材大卖场,在单周的作文课上让学生把收集到的素材放在班级“大超市”上亮相。有经典的名言佳句,有颇具特色的顺口溜,有民间风情的俗语口语,有幽默风趣的歇后语,有鲜活生动的谚语,有典型的人和事的描写,有富有哲理的“题记”,有精彩的写景片段,有精辟独到的哲言,有不同话题的诠释,有充当论据的古今中外典型史实……作文素材“超市”可谓是琳琅满目,货源充足,甚至还出现了大量的进口货、热门货。学生在超市上尽情饱览,尽兴选购,真是美不胜收,满载而归。

3、开设写作超市,激发写作热情。按照常规的作文方式是每学期发给每个同学一到两本作文簿,然后分期将习作写在个人专用本上。这种形式虽便于我们教师的指导和操作,但长期使用也会让学生缺少新鲜感,创作热情大减。如采用“分组合本”式作文,效果就出奇得好。

主要操作方法是:首先让学生自选作文伙伴(教师注意调配平衡),成立四至五人的合作小组,每组推荐出写作组长,一组共用一本作文簿;写作时根据每次作文的要求,或组织小组成员对文章的立意、选材、谋篇等方面展开讨论达成共识。或限制讨论,限期按序完成各自的写作内容。如教师可以给一个开篇句,让小组成员依次续写下去,只要有兴趣都可以像电视剧一样“演”下去。这种接龙船的写作形式尤其适用于故事性强的记叙文和小说演义。我们还可以让每组围绕一个“话题”,每人写一段或一篇,延续下去,组构成一篇重章迭唱的佳作。这种

迭唱法适用于散文和议论文。因同学们竞争意识较强,容易产生别出心裁、超越别人的欲望,想显露一手,每次写作犹如一场擂台赛,跃跃欲试,创作情趣高涨。“分组合本”作文法对先完成的同学来说,时刻要接受后者的监督和检阅,如书写是否认真,有无错别字,语言是否顺畅,想象是否合理等等;对后者而言,又学到前者的写作经验和技巧,拓展了思路,在构思上不雷同,书写上又不好意思马虎,起到鞭策和砥砺的作用。

4、开设评价“超市”,赋予成功机会。在传统的作文评价中常采用" 一刀切" 的方法,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作文。这种评价的方法,武断地强调学生共性的发展,有意无意地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出现“几家欢乐几家愁”的贫富不均现象:高分永远是优等生的专利,这部分学生眉飞色舞,开怀大笑,激情倍增;低分永远与差生相伴,这部分学生唉声叹气,畏难焦虑,情绪低落。我们知道,学生在原有的知识上、思维品质、兴趣爱好、能力倾向(就作文而言: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表达力等)都存在差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该因人而异,分层设标、分层评价,只要学生有进步,就可以得高分。没有必要以优秀作文的标准来要求每位学生。评定要有弹性,多增设超市“特价”区和开展“买一赠一”的馈赠活动,让利于“弱势群体”,使之享受最优惠的待遇。

(1)、见机行事,开展“特价”活动。对一个经常得六、七十分的学生来说,一个八十几分足以能让他激动一番,一个九十分或许能让他欣喜若狂,一反往日对写作的沮丧、厌恶和恐惧。我们知道经常拿不到好分数的学生也想写好作文,也想到讲台上“潇洒走一回”,可无数次的失败,有限的一点点写作火星就被老师的低分浇灭了,长此以往,他们能不厌恶写作吗?在他们对写作失去信心时,老师抓住时机搞几次“特价”活动,适当地给他们的作文提高一下分值,必定会给他心理上产生积极的影响。

(2)、激发热情,开展“馈赠”活动。我们也经常发现,不少学生拿到作文本后只看看分数就抛之脑后。至于对作文中老师如何批改,为什么这样批改等问题视而不见,见而不思。对这样的现象,我校统一要求教师在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分数后面增加1至5分的馈赠分,再在眉批或者总批中加以表扬和鼓励,如书写美观奖励5分,语句精彩奖励3分,比喻形象奖励2分,描写细腻奖励1分等等,以此来诱发学生对老师的加分产生兴趣。由此引发探究诘问,再发展为写作中的进取心,为下一次写作储蓄了的动力。

5、开设展销“超市”,展示劳动成果。人,都喜欢掌声。人的劳动成果,都希望与别人共赏。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就说过:“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人赏识的渴望。”谁都希望展示自己,期望自己的“演出”得到喝彩。对此我们为学生开辟了“作品超市”,把他们的劳动成果摆上“货架”广泛流通。

(1)、自我亮相推销。当学生按时写好作文后,教师收齐,按优劣平分成8小组,每组推出一名作文基础好的学生担任推销组长。在组长的组织下由学生轮流朗读自己的文章,不得代读和交换读。读,要用普通话,口齿要清楚,声音要响亮,其他同学认真品味欣赏,按照本次作文对主题、结构和语言等方面的要求,给每篇作文按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等级评出等次。由组长在文稿后签署小组综合意见等。每组至少评选出一篇较好的作文,写出推荐意见,准备供全班交流。

(2)、设立“展销区”。写作时,发给学生统一的方格稿纸,教师收齐后按组张贴在教室作文展览区内,组织学生阅览,评判优劣,对自己欣赏的作文用五角星标出。

(3)、设立“精品屋”。每学期收集平时写作中的精品、比赛获奖作文或报刊上发表的佳作,归类整理,再加以评析,设计好精美的封面,编成册子,拟出精彩的书名,分发给全班同学阅读和收藏。如发现一些学生一直没有作品在“精品屋”中展览,我们可在他们习作里搜寻精彩语段或选择可以加工的语句经老师润色后编排在“凡人妙语”“精彩一刻”等栏目里(一定别忘记署上他们的名字),好让他们“露一露脸”,体验一下成就感。

(4)、设立“网上超市”。为了扩大作品的传阅范围,与文学爱好者有更广的交流,我们充分发挥互联网互动性的优势,为学生申请注册网页(www.ywtd.com.cn ),让他们把自己得意的习作传入网络文集里。这样网上“销售”的行情(即点击数的攀升)会时时调动他们写作的热情,网上“顾客的讨价还价”(即网友们的评论和建议)会不断提升他们习作的品质。

八、实验成果

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我校的写作教学效果显著。极大地开启了学生的写作原动力,真正实现了由怕写作文到爱写作文的转变,经问卷调查喜爱写作的比例由实验前的12%提高到75%;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作文的材料和语言渐趋丰富,2003年我校学生在大桥镇作文大赛中包揽各年级一等奖;多名同学参加江苏省“彩虹杯”作文竞赛获奖;王雅竹、赵雨等同学参加《中学语文园地》“振兴杯”作文赛获得国家级二等奖;主编的《新月》获得全国优秀校刊一等奖;我们创建的学生作文网点击数不断攀升,人气渐旺,文学社也被《语文天地》评为精彩文学社;在2003、2004、2005年扬州市统一命题的中考中,我校语文学科成绩连续三年居大桥片(10所中学)第一名;作文课堂教学《标新立异 敢于创新——作文创新思维训练课堂教学纪实》发表于2005年《语文周报》,教案《与幽默大师面对面》和作文教学论文《反弹琵琶曲更美——浅谈创新作文中的“反弹”艺术》发表

于2005年《作文周刊》,“中学生写作障碍及矫治的实验与研究”的成果“建立超市机制,激发创作热情”发表于2005年第31期《作文报》(系中国青少年写作研究会报)的头版头条整版面。

九、存在的问题

在实验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以及阅读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课外语文活动时间也不够充足,课外练笔的时间仓促,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言和素材的积累,影响到写作训练的效果。在学校教学的大环境中,如何使各科和谐地发展,需要学校管理部门的统筹安排,只有这样才能给写作教学留下一份“自留地”。

作文教学的有关论文

正确把握作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其主渠道仍是课堂教学。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作文教学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之一。它不仅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还是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思想水平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优劣。基于上述认识,几年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 牢牢把握作文与育人的关系

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做到既教文,又育人,把育人融入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学生作文是为了育人,但育人必须从写作中体现出来,离开了写作知识的学习、写作技能的训练和培养,那么育人就失去了依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必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把“育人”落实到实处,一方面,我们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逐步扩大阅读范围,逐步积累写作知识,强化写作训练;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采访先进人物,学习先进事迹,获取写作源泉。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和平时的阅读中,会经常接触或听到社会上的“阴暗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时弊,帮助学生分清哪是主流与支流,哪是本质与现象,哪是善美与丑恶。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留意身边的人和事,使作文命题贴近学生生活。大纲指出,要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用自己的话写出观察的结果和感受。”因此,除指导学生在作文中正确反映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外,我们还有意识地把学校举行的有关重大节日的庆祝场面和参观、游览等情况作为写作素材,引发学生感受美好、体验真情,抒发成文。从不同的侧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侵蚀,以达到写文育人的目的。

二、 牢牢把握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加强阅读与写作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关键。古人云:“劳于读文,逸于作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就说明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读是吸收,是基础;写是表达,是运用。二者相成相辅,不可偏废。因此,我们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以读促写,以写带读。我们最深的体会是:紧紧抓住学生的课内外阅读不放,才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写作能力的最佳途径。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充分发挥教材的典范作用。在教学生学习课文时,不仅要学习课文的字词句、人物品质、文章所蕴含的道理等,还着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现方法、写作思路、立意选材、详略的确定、布局谋篇等,把写作知识的传授融入阅读教学之中。总之,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在读中悟出技巧,在写中运用知识,做到有吸收,有创造。

第二,扩大阅读范围,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带着较强的写作目的进行广泛阅读(包括课内、课外阅读),有针对地向学生推荐或介绍课外读物,一方面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积累写作素材;一方面指导学习课外读物的写作技巧。同时指导学生建立写作资料库——做文献卡、资料卡、剪报簿等。使学生心有成府,运用自如。并以学生为主体定期举行课外阅读汇报会、讨论会,开辟班级习作园地或专栏等,交流阅读和写作的心得与成果,激发学生阅读与写作的热情,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促使其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 牢牢把握作文教学目标与过程的关系

作文教学的目标,取决于语文教学的目标,归根到底,是取决于提高民族素质教育这一根本目标。素质教育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其基础性。语文教学乃至作文教学要为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基础,心理素质基础以及语文素质基础。而作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是与作文教学过程密切相关的,是以训练为载体的。因此,教师必须准确把握作文教学的目标,优化作文教学过程。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三点:

1、强化目标意识。作为初中语文教师首先要明确初中作文的总体目标,即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语言

文字的表达能力;还要掌握各年级段的作文训练目标。既不能降低标准,也不能揠苗助长。从简单的记叙起步,到各种文体的训练,既要目标明确,又要抓好各年段的衔接。同时准确把握教材每个单元中安排的作文内容所要实现的单元目标,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务使目标得以实现。

2、优化训练过程。训练是实现目标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开拓学生思路,发挥创造精神,从而培养起学生作文的能力。训练方法有种种,我们采取了这样的途径:大胆进行了“作文综合式教学试验”,即:“师生共同命题——引发写前指导——师生同题作文——师生共同评改”的作文教学模式。其中主要突出两点:一是先说后写,理清思路。在写前指导时,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确要求后,让学生围绕中心分别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恰当的语言说出来,说完后师生共同评议,然后让学生写出提纲,述以成文。这样就有效地防止了说假话空话、一味学生腔或形式上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不良现象。二是评、改结合,以评、改促写。《大纲》指出:“要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修改既要考虑内容,又要考虑语言文字的表达,力求把自己的作文改得更好些。每次作文课上学生作文后,我们都要在班上朗读自己的下水作文,并按好、中、差找出三至五名同学作为代表,朗读自己本次的作文,读前提出修改要求,读后师生共同评议、修改,有意识地以评改他人的作文入手,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作文评改中来,从中互相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其真正成为“自己写,写自己,自己改,改自己”的作文训练主体。

3、落实好作文教学常规。作文常规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主要落实书写的常规和教师批改的常规。作为教师,必须要求学生把字写得清楚、工整、正确,把话写得通顺完整,有真情实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教师的批改要及时,着墨合理,要情真意切,富有启发性和鼓励性;书写要有示范性。用自己的“认真”,带出学生的“认真”;以自己的高素质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高中作文教学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培养创新精神”。还指出要注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只要重视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我们的教学就能适应新理念下的“以人为本”的课程改革体系,课堂教学才会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使学生的个性特点得到张扬。在教学中我是通过以下三方面实施的。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时代的发展。

人们常常认为,现在中学生的生活空间非常小,生活内容十分单调,他们所学的知识与社会生活和科技的发展缺少联系。但我认为不完全是这样的,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空间和范围越来越大,途径也越来越多,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书本,还有来自于家庭、社会、媒体等方面。所以说,当今的新一代不是缺少生活,而是缺少对生活的体验、发现;缺少对生活的感悟、思考。鉴于这种状况,新理念下的课改工程体系,提出了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时代的发展”的要求。

在作文教学中,我非常重视鼓励学生积极投入生活,深入生活,再现生活。引导他们表现自我、多写自我。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如“献爱心”、“绿色环保”、郊游等。每个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不同,他们的表达也会异彩纷呈。

在组织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景状物,引导他们回忆、感受自己去过的最美好的地方;自己影响中最为独特的自然景观等等;这样学生开始捕捉、回忆自己走过的繁华街道、广阔田野;爬过的山、趟过的水;旅游过的风景名胜、观察过的日月星辰等。学生很快找到了写作源泉,写作的泉水汩汩而来。作文中他们写经济开发区的日新月异,感受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他们写西部大开发的勃勃生机,感受到了机遇给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他们写大自然山山水水的独特景观,感受到了返朴归真的闲情逸致;他们写苍穹流星雨的灿烂耀眼,感受到了浩瀚宇宙的神奇奥秘。在他们笔下,一篇篇真实反映生活、时代、科技等方面的文章丰富而充满情感。

二、增加阅读量,开拓学生视野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博览群书,启智慧之眼,开智慧之窗”。这就是说,人一生书读的越多,知识容量也就越大,他的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也就越高。由于目前电视的普及,电脑在进入家庭,许多学生已不喜欢阅读文字性的长篇作品,特别是有深刻意义的文学名著,认为费时间、难理解。而是喜欢阅读迎合他们心理的言情书籍,观赏刺激他们大脑神经的武侠动作片。如有的同学在看鲁迅的《阿Q 正传》、托尔斯泰的《复活》等小说时就认为太单调,太没有情趣,但看《神雕狭侣》、《吕布与貂婵》等影视作品时激动地手舞足蹈,忘乎所以。这种现象长期发展下去,后果将是严重的。

我们的传统语文教学过于重视学生的课业发展,忽视了学生的精神生活。由此引发了种种不应当发生的事件,诸如中学生的出走、辍学和犯罪等等,我认为某种程度上说,是由于学生缺乏有益的阅读造成的,因为读一篇好文章,一部好小说,就如同与一个高尚的人进行了交流,有益的阅读对人的启迪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有不少同学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被保尔的精神所感动,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读了《比尔·盖次》一书,无不为盖次的才智所倾倒,增强了渴求知识的欲望。保尔、盖次就是他们心中的偶像。相反阅读一些无意义的、低级的和黄色的刊物,只能使学生身心受到催残,从而身不由己的误入歧途。由此看来,高度重视学生的有益阅读已是十分必要的。面对这现象,修订版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高中生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课外自读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不少于300万字”。这样的规定看起来与当前学生生活和考试关系不大,但为他今后的创新能力的展示创设了一个广阔的知识空间。学生会从有益的书中获取生活的真知,增强思辨能力。

近年来,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我每天利用课前5-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轮流介绍自己最崇拜的伟人、科学家,最喜欢的作家、诗人,最喜欢的名言警句,最喜欢的作品或作品片断,最喜欢的科普读物,最喜欢探索的课外知识等等,并说明最崇拜、最喜欢的理由。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各种有益书籍的兴趣,课外阅读也就成了学生的必修课。课堂上大家彼此进行交流,于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知识领域的内容都能在语文课上掀起小小的波澜。学生的阅读量与日俱增,认识、胆识、素质也一天天得到了提高。

针对学生喜欢的言情和武侠等方面的书籍,我与学生共同探讨一些作品的可读性,让他们理解琼瑶作品中人物复杂的情感世界,学习作品真实反映人物细腻情感的写作方法。还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用理智战胜情感,切不可像作品中的主人公那样过早的陷入复杂的情感世界而不能自拔。引导他们学习金庸作品中的场面描写、细节描写及作品超凡的想象力等,领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让他们像金庸那样插上想象的翅膀,联系现代的高科技生活,尝试写一些科幻作品。告诫他们绝不能把这类作品中所谓的“江湖义气”、“哥们义气”无原则的带入学校,带入生活,让他们从作品中明辨是非曲直。

三、打破传统,勇于创新。

学生有了对人生和时代的关注,有了丰富的阅读生活基础,他们对人生、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就能提高,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力就能丰富和发展起来。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过于重视审题,用它来评价作文的优劣。教师的作文指导也十分简单,往往是给一个题目,读一篇范文,让学生去写。学生作文完成后,教师只作一些粗浅的批改。对于作文的评讲,只限于读几篇教师自己认为较好的文章,以示鼓励。这样长期的机械式的训练,结果是学生对作文越来越没有兴趣,越来越无话可写。

经过几年的摸索和探求,在作文训练课上,我指导学生通过互动来讨论作文的特点,选材等。引导他们谈写作看法,提写作建议,在师生互动中互相拓宽知识面,学生写作文已不再是难事,而是一个真实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过程。作文中他们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序。个性特点也得以充分表露。在评讲作文时,让全体学生参与。具体做法是:四人一组,进行比较阅读,然后师生共同交流阅读感受,书写阅读意见。通过这样的互动评改,同学们互相指正、互相促进、互相提高。接着让他们选出有创新意识、有个性特点的作文,在全班进行交流、评析,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堂气氛热烈而有序。

古人说得好:“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我认为:高中生的作文教学活动,要想有源源不断的“活水”的注入,就必须从源头抓起,那么这个“源头”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让学生在这丰富的生活世界里去感受、去发现,去积累。写作时他们的内心的激情将会奔涌而出,作文将会轻松,愉快。

作文教学的有关论文

考场作文中灵感思维的引发和训练

考场应试写作特别需要一种最佳写作心态,而对多数考生来说,常常是看到题目时,会有某些出乎意料的感觉,有时还会感到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怎样迅速优化写作心态,获得写作的灵感呢?

一、运用好直觉思维

所谓直觉思维,即是对所思考问题的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和理解。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常常是突然来临,又突然逝去,而且又常常是不由自主地在无意识之时涌上心头。如果我们在审题构思的过程中,注意引发和把握这种心理现象,常常会捕捉住写作的灵感,形成写作的最佳心境。例如,1988年的上海考生陈一菁说:“我看到作文命题《清流与活源》时,觉得这个命题较新颖,一时无所适从,更不知从何下手。脑子里更好像一下子涌现许多想法,又好像什么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我隐隐地体会到紧张与压力。……当时我迫使自己冷静下来,围绕命题,完全放开自己的思绪,并及时用简练的语句记下脑中各种一晃而过、尚晦暗不明的思路。凡是与命题有关的联想,

不论远近深浅,我都记下。随后我就利用„这第一手资料‟通过分析比较,整理取舍,同时结合自身特点确定该篇作文的文体、框架等要素,这样一条作文的思路,便从无到有,从乱到清了。”这里,陈一菁同学所说的那些“一晃而过、尚晦暗不明的思路”或“有关联想”正是一种直觉思维,她把这些零星想法都“记”下来,正是不失时机把握有用的思维信息和写作灵感。陈一菁同学的应试写作过程是运用直觉思维引发写作灵感、构思成文的典型之例。我们姑且把这种方法称之为“直觉随记法”。

二、巧妙利用“一心二用法”

“一心二用法”是在拿到试卷后,先审视作文题,弄清内容和要求后,再把它放置一边,然后再动手解答前面的各类基础试题,在解答试题的过程中,脑子适当兼顾一下作文题,一旦脑海中跳出对作文有用的信息、想法、事例、思路等,便用中心词记下来,以免一晃即逝。采用这种方法,使构思打腹稿的时间延长,容易引发和捕捉写作灵感,使作文构思更严密、准确或有创新,一旦在解题过程中发现有些语句和材料正是作文所需要的时候,自然会喜出望外,于是应试写作的最佳心境也会随之形成。例如,1988年高考作文《习惯》,如果打算写议论文的话,第一大题4小题调整层次的内容,三大题1小题的文言文阅读及三大题2小题的现代文阅读(中国古文化) 中的一些材料和语句,就很有启发意义,若心有“灵犀”,便可引发写作灵感,有利于文章的立意和论证。

三、置身情境中,酝酿情感

写作需要写作欲望和冲动,当写作欲望和冲动到来之时,作者常常会动情动心,非吐不快,行文时也便文思泉涌、得心应手。那么,在考场作文中怎样引起这种欲望和冲动呢? 即置身情境中,酝酿情感。首先要凝神静心,心志专一,剔除一切杂念,深入领会命题内容、要求和意图,然后通过想像把自己放入题目设置的情境中,进入角色,亲自感受那生活的五彩缤纷和酸、甜、苦、辣,让往昔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浮现于脑海,使那些与题目有关的可憎、可恶或可歌可泣的事件一起涌上心头,这时头脑中便会形成一种或愤怒或蔑视或景仰或艳羡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写作冲动,大有一吐为快的感觉。此时只要略作布局谋篇,即可能有“神思灵感”出现,若快速写作成篇,往往就是一篇情文并茂的好文章。

四、加强平时的作文训练。注重生活积累、思想修养和认识水平的提高

1、限时成篇,训练写作速度

高考语文考试时间共两个半小时,作文时间一般在60—80分钟之间,要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篇作文,需要考生具有快速写作能力。这种能力应在备考阶段进行几次强化训练,使考生自己心中有数,从而做到临阵不慌。这样才容易引发写作灵感。

要保证在有限时间内写出高水平的文章,考生应有意识地训练快速准确的审题能力、构思能力和必要的写作技巧,这有待于平时的材料积累和写作训练。

2、优化心态,训练毅力

作文是一项高难度的复杂紧张的思维活动,如果考生意志薄弱,一提作文就害怕,必然造成“怯场”;而当碰到一些失误或一时想不好时,若意志薄弱或缺乏毅力,常会丧失信心。因此,平时作文时,要注意磨炼意志,不论作文多难写,也要“强迫”自己完成好;如果在高考中碰到“难题”时,也不要紧张、泄气,要想办法认真审题,从多视角、多层次来思考应作的内容以便化难为易。

3、广泛阅读,丰富储备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平时广泛阅读、丰富知识储备,到考场上,才可能有神思灵感的出现。

作文教学的有关论文

作文的批改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我先后结识的国文教师不在少数”,叶圣陶讲述道:“这些教师都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得到的体会跟我相同,都认为改作文是种徒劳无功的工作”①。另一方面,这项徒劳无功的劳作,又是语文教师繁重的事务,一叠叠作文簿像一座座山,压得教师“苦不堪言”。改变这一现状一直是人们企求而未能得到的。香港的何万贯对此作了一系列的研究,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何万贯在这方面的主要论文有《符号批改作文的效果》《利用录音带批改作文》《内地参与实验学生对“录音带批改”写作教学法的反应》《在内地中学利用录音带批改作文的一个实验》《学生对“录音批改”作文的回馈》《有效的作文批改一录音批改作文》《提高学业成绩稍逊中学生读写能力的教学策略》②,现综合评述如下:

何万贯关于作文批改的一系列研究,理论的出发点主要受西方的写作过程教学法、写作交际教学法等的影响,而其实际效果也为这些观念提供了支持。在《符号批改作文的效果》一文中,作者论述了所持的理论依据:“修改(revision ),在写作的过程中,是一项重要的认知活动。修改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建构和提炼语言的过程( process

of structuring and shaping)(Fitzgerald , 1987 sommers, 1980; Stallard ,1974)。Bars (1983)的研究表明,„修改‟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程度。Hull (1984)及Lehrer &Comeaux (1987)在„错误侦察‟实验中,要求受试者侦察和改正篇章错误,并说明原因,效果显著”。“P.Gurrey 曾指出:„由学生去修改他自己的作文,会对他的学习产生什么效果呢?那是要他改正作文时,他就可以将语文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在心板上;至于由教师来改正错误时,学生的心理可能继续去保存那些文章上不正确的格式,因为正确的格式未必能够将它取而代之的。因为改正只是写在纸上,对于仍然存在着的学生心理中的语言不正确的使用方法,可能完全不发生影响。需要改正的是学生的心理习惯而不是纸上的文章”。在《在内地利用录音带批改作文的一个实验》中,作者进一步指出:“作文„批改‟是一个„交流‟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直接沟通,目的在于刺激学生的思考,令学生有被„确认‟、被„接受‟和被„欣赏‟的感受,而这种受到认同和赞赏的感受将会转化成一种„自我改善‟„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

依据上述理论,何万贯从作文批改的三个方面探讨“有效批改”的实质内容。首先,批改的责任。传统的作文“精批细改”方法的特点是教师负批改的全责:文章初稿由学生写,修改和定稿则由教师承担,学生为应付教师而写作,以为把作文交给老师,就是作文活动的结束,而把改错的责任推到教师身上。另一方面,学生从来没有参与过整个写作过程,他们生产的从来就是半成品,在推卸责任的同时,学生也放弃了行使写作的主权,因此难有进步。“要把„批改‟变成有效的教学手段”,作者说:“必先正其视听,让学生清楚明白,„核对‟„复核‟„修改‟„重写‟步骤其实是写作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是完成„写作过程‟不可或缺的步骤”。其次,批改的方向。批改学生作文的方向不应该偏重修改“错误”,而应多给较宏观的写作方向性的指导,迫令学生重新进入原来的“写作过程”,思考其当时的困境,然后根据教师的意见加以“修改”。这又分三方面。一是教师的意见应该朝着“建设性”“鼓励性”和“发展性”方向进发,要“多看优点、宽打分数”。二是意见的着眼点应该关注大的环节,比如论点和论据、首尾与呼应、段落衔接等,而一般情况下不应该只关注错别字、病句等细部。用录音批改法,错别字、病句原则上不改。三是教师的意见务求具体,批语不仅要明确修改的目标,而且要有明晰的内涵。再次,批改的具体方式(此点为本文笔者归纳,何文的原意是批改的作用)。何万贯主张的具体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符号批改”,指教师“运用在学生作文本上画上符号的方式,指出文章有什么缺点,最后由学生自己改正”。符号分为三大类,即“机械性的修改(标点、错字)”“词汇运用的修改(词汇的增删或修改)”“内容表达的修改(意义的修改、增删)。另一种是“利用录音带批改”,方法是这样的:学生在交作文本的同时交一盒录音带;教师看学生的作文后,“找出三个„批‟(包括优缺点)的重点”,录下口述的批语并在相应的地方画上符号;学生在家中听教师的批语录音,按教师的意见修改作文后,再交给教师。两种批改方式都十分强调作文讲评这一环节。

上述两种批改,作者均采用教学实验的研究方法,并从实验中得出支持的结论。实验的程序这里从略,只介绍结论。“在教学效果方面,符号批改与精批细改彼此对比悬殊,证明符号批改比精批细改收效大”。在符号批改的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参与者,他们大部分都能根据符号的指示,逐一修改有关的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写作方面的责任感和斟词酌句的作风。教师采用符号批改之后,所花的时间是比原来多还是少,答案不尽一致。作者认为在实验性阶段可能需多花点时间,实验一段之后,当教师和学生熟悉了这种方法,所花时间当会逐渐减少,而比精批细改快捷。采用录音批改,“实验组与控制组学生在作文总成绩方面之表现有显著差异,即实验组学生在写作方面总成绩较控制组为优胜”。在写作内容、标点错字并未受到影响的同时,实验组在“行文”上略好于控制组,而在作文结构方面(即录音批改的重点)则显著好于控制组。“实验证明,利用录音带批改作文,不但可增加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更可提高学生整体的写作水平”,“尤其是对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表达方面的指导,收效更为显著”。教师录音批改所花的时间,原来就设计为与精批细改持平。按照何万贯的估算,精批细改一篇作文大约10一15分钟,教师批语长约20-60字;录音批改一篇作文设计为10分钟以内,每10分钟教师可说2000字左右。在达到“个别化”指导的同时,评语的信息输入量大应该也是实验收到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录音批改,1997年在华中师大的《语文教学与研究》(第5期)曾有专文评介。1998年前后,在广州市的一所中学进行了移植实验,据实验者报道,与在香港的情况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在报道内地移植实验的文章里,作者引进了“协作式写作”的理念:“据 Woolever ( 991)研究所得,由学生开展讨论这种„协作式写作‟(collaborative writing ),无论对成绩高或者低的学生都有其积极意义”,而内地的移植实验证实了这一论断的可靠性。

作文教学的有关论文——满分作文新在何处

在中考作文阅卷过程中,我从一万多张试卷中遴选了十份满分作文。这些以《关心》为题的文章,虽然内容各异,写法不尽相同,然而,都能让人读后有耳目一新之感。这些作文,或许能给广大中学生以有益的启示。这些满分作文主要“新”在四个方面。

一、不落俗套,取材新

“文不惊人誓不休”。作为应试作文,要给评阅者喜闻乐见,就必须有新鲜感,做到“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未言”。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从“人人心中有”的素材中,发掘出“人人笔下无”的题材来。

从这十篇以《关心》为题的满分作文来看,立意上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题材与众不同。绝大部分同学把笔墨放在生病、遇到困难,老师、家长怎样关心等方面淡装浓抹,而有些同学偏偏转换视角,将目光移到了生活中,大家所关心的一些热点或重要的事情上。有写申奥的:通过述说各行各业、各种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们对奥运的理解和支持,反映出了中国人民申办奥运的热情;有写环保的:通过写地球古今环境的变化,突出了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极大关注;有写动物的:考生将青蛙拟人化,用寓言的文学形式,对社会上残害自然界生灵的丑恶现象进行了有力地抨击……

还有一类文章,即使是同一题材,角度又有所不同:有的从反面作笔,正面收束;有的从正面下笔,反面揭示主题,让本来平常的内容平添了几分新意。

二、巧妙布局,情节新

结构是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方式的整体设计。考生作文时,在这方面稍加用心,效果大不一样。初中作文一般只要求写五六百字,掌握一些“尺水兴波”的技巧就尤为重要了。

例如,一位考生写的是,中考前一天晚上,渴望在医院上晚班的妈妈能陪一陪自己。当晚,妈妈真的回来了,而且回来了三次。第一、二次妈妈回家分别取钥匙和伞,当作者一则以喜,一则以忧,由失望转向埋怨之时,妈妈第三次出现在自己身边,并且送来了自己最爱吃的东西。一件小事,写得一波三折,真实感人。

欲扬先抑也是一种很好的写法。一位考生,先并不提父母关心他,而用大量笔墨来写父母的啰嗉引发的失落,继而细写一个让人感动的画面,来写出自己对“父爱如山”的体会。一位女考生写弟弟生日那天,客人多,妈妈嘱她不要回家——太委屈了,她又自然地回忆起一些“辛酸”的往事——很伤心。几位评卷老师都对这个女孩动了恻隐之心。不料,作者大笔一挥,妈妈端来的一碟蛋糕,让她心中的楚痛顿时消逝了。

要做到这些,我们就要在材料的组织上运用些技巧。可以将材料浓缩于一日之内,也可以将材料分散在四季之中;可将材料统领在几个小标题之下,也可以试着把它写成一封书信。等等。

三、幽默生动,语言新

叶圣陶先生不止一次地说过,“语体文的最高境界就是文章同说话一样。”看电影,大家喜欢诙谐有趣的;同学之中,懂幽默,会调侃的也最有“人气”。

在阅卷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佳作往往写得无拘无束,幽默自在,在稍稍闪出的那么一点点“不正经”中,文章的味道便浓郁了起来。请看:

(1)、“克隆绵羊,没爹没娘。名人出书,一塌糊涂。——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昌文居然克隆出了家长的签字呢!”清早,“小广播”大声宣布着。

(2)、如今,肆无忌惮地大笑,成了我的“招牌”,“神经病”成了我的代言词。这不,开学才一个月,供师生取笑的谈资却有了一大把。尤其是各位老师对我的偏爱,更让“左邻右舍”无不为之扼腕。

(3)、关心是一股春风,温暖着每个人的心房;关心是一支火炬,照亮着每一个人的行程;关心是一个港湾,安抚着每一个远航归来的人们。

(4)、在远古时代,地球就像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子。绿荫如盖的大地,是她美丽的肌肤;浩瀚无垠的大海,是她美丽的衣裳;交错分布在她周身的江河湖泊,是她日夜奔腾不息的血管。

前两句,或漫画戏谑“冒名签字”,或形象展示“活泼爱笑”,风趣中跳荡着一丝叛逆,幽默中蕴含一缕渴望,巧妙地捕捉住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其鲜明的语言个性令人难忘。同时,适当地运用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意,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第(3)(4)例句,动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或体现了作者对人类亲情的赞美,或表达了作者对环境的关心。

四、情景交融,手法新

在阅卷中,我们还发现,恰当地加入一些环境描写,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少考场佳作,都是情景交融的好文章。例如,一位考生在文章开头是这样写的:

“细雨绵绵,如同那扯不断剪不断的缕,我的烦恼就像这绵绵的雨丝,没有尽头。”

短短二三十个字,便把自己内心的惆怅勾勒得细腻逼真。同时,也巧设悬念,让读者产生了读下去的愿望。结尾时,作者又是这样来写景的:

“我呆呆地伫立雨中,望着父女俩消失在茫茫的雨雾中。心中忽然静静地淌过一阵热流。”“雨依然飘洒,不过,雨丝却成了母亲的双手,在轻抚着奔跑的我。”

同是写雨,现在却成了“母亲的双手”,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雨没有变,变化了的是作者的内心感受。

味的原则。

导改品味

叶圣陶先生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可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思想要求:对于学生的作文,教师要精批细改。目前,许多学生家长和学生仍以这种标尺要求教师,而许多学校的教学要求也依然没有跳出这种发臼。遗憾的是这把衡量作文教学的“标尺”实际上是套在作文教学上的枷锁,既约束老师,又危害学生。请再听听叶圣陶先生的谆谆告诫吧:“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秉承叶老的教导,笔者从作文教学的实际出发,找到的答案是:让学生评改,把作文的评改权交还学生;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积极发挥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直接参与评改,并从中体会“文章不厌百回改”、“精自改中来”的真味。

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自行修改呢?

首先,让学生认识自改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是这样论作文批改的:“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鲁迅是这样教导的:“写完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契可夫是这样指出的:“写作的技巧,其实井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 方的技巧。”

接着,让学生懂得怎样改;最基本的要求是:一看格式是否正确;二看卷面是否整洁;三看错别字有几个,并加以订正;四看有没有病句,并予改正;五看标点符号有无明显错误,并加以修正。以上五条,都是写文章的最低要求,学生经过三四篇文章的批改实践,就能掌握了。熟练掌握了后,再过渡到高层次的要求:①审查主题思想。这是最重要的修改。通过改,使主题鲜明。②审查所用材料。多余的、无关的删去;典型、生动的留住或补人。③审查结构。开头是否有吸引力,结尾是否深刻,段落之间联系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全文能否构成有机的整体。④审查表达方法。记叙是否清楚,描写是否生动,抒情是否自然,议论是否辨证,说明是否准确。⑤审查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明白、通顺。总之,通过“增”、“删”、“调”、“改”来完成批改工作。

让学生互改是这样进行的。除了写“自由文”,每次都要求当堂完成,写好后我先收上来,然后再按学生的不同水平有针对性地分发下去,由他们互改。每次换人,使批改的人有新鲜感、有兴趣。每次自己的作文又换人批,看不同的学生对自己的批语。当然也有新鲜感,有积极性。每次互改,都要求批改者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批改时要有眉批、有评语、并在最后署上批改者姓名,改好后交给对方。对方也可就批改意见发表不同的看法,两人可以一起探讨。必要时还可写一篇“作文后记”,主要是谈谈自己的写作意图和对批改的感受。每次互改,每人只批一本、负担不重,比教师单于的“精批细改”还认真,还仔细。大部分学生对同学写的批语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以前关注“师改”的批语,同时增强了同学们发现错误的能力,还使同学之间研究学习的风气更浓了。教师只抽看部分互改结果,当然节省了大量时间。这样可将节省的时间用于研究教材和教法及学法,进一步提高教书育人的效果。

必须明确,指导学生相互评改作文,并非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其意义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修改文章作业作文训的必要环节。所以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作文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因人而异地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训练,使学生确立在学习过程上的主体地位,提高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

有了深刻体验,才能有感而发

——作文教学锦囊妙计之一

教师要善于利用现场生成的作文资源,有效的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拓宽学生的思路,教学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因为,文章不是无情物,学生只有对生活有了深刻的体验后,才能有感而发,写出真实情感的作文。同时,写文章需要激情,需要灵感,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习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以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样学生才会乐于作文。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以往我们很多老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按照教材的安排,让学生奉命作文,这就导致了很多的学生一拿到作文题目就不知道要写什么,从哪下手,脑子里一片空白,最终捏着鼻子乱吹一通,草草了事。这是因为学生找不到作文的源泉所致。鲁迅先生说过:“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这就是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要会从生活的沃野中开掘作文的源泉。只有学生的头脑中有了丰富的“文源”,才会逐渐从“要我写”转变成“我要写”,逐渐步入“我手写我心”的自由王国。

发表作文——让孩子们体验到作文的快乐——作文教学锦囊妙计之二

[读书笔记]:习作教学的关键是调动起学生的表达欲望,这是高于其他作文教学策略之上的策略。

习作教学要让学生体验到作文是一种心声,同样能给人带来自尊。学生的作文不能只看成是一项作业,其实

他也代表一种有价值有分量的思想。就如科学家在思考着他认为重要的事情,三岁的小孩同样也在考虑着他们认为重要的事情。当学生把他认为最重要的情感和思想写出来交给老师的时候,如果只把它当作一种无生命的练习或作业,如此一来,作文的神圣感和幸福感也就从学生的心灵深处一点一点的分离,剥落。

老师要以读者的身份欣赏学生的作文,是尊重学生用笔说话的尊严。当然真正的作品不可能只有一个读者,而应该有一群读者。这就关系到发表。“如果作文教学从一开始就不断的强化学生的发表欲,这对他的写作成才必将大有助益。”“这种要发表的意识,要先于写作的行为技能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大脑。”福建师大潘新和教授如是说。

“一个合格的作文指导教师,不应该把力量都放在„指导‟学生如何写作文上,他至少应当分出一半的力量来研究一下如何„发表‟这些作文。”“只要公开发表一次,就会改变他们对写作的态度和价值的认识。”作家尚爱兰回顾女儿——儿童作家蒋方舟的成长历程是这样说。

由此看来,作文教学的第二关键是调动起学生的发表欲。

[感悟与实践]:发表的途径有好多种:一、可以用办班级作文周刊的方式来激发学生习作的读者意识、发表意识及体验作文带来的自信和快乐,效果甚佳。我曾经这样做过:每次作文都选出多篇佳作,让小用老师发给他们的统一规格的纸张工工整整地抄写好,然后把这些习作装订在一起,配上精心设计的主题封面,就做成一本班级作文周刊了。把它挂在班里,供同学们阅读,大家可高兴了。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就可以积攒一套作文周刊呢。

二、可以选择学生的佳作,向一些学生刊物投稿,这件事做起来有些繁琐,需要选择,修改,督促学生抄写或打印,替学生邮出稿件。但是当收到学生发表作文的样刊的时候,你会高兴得无以言表,你的学生也许会因此而爱上写作呢。三、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作文或征文比赛,给他们展示自己的空间,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快乐!

如何培养和巩固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意识,培养兴趣

(1)提高对写作能力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强化写作意识: “人具有学习的天然倾向,但他常常只对能有益于个人行为的知识才感兴趣”。因此,当学生从心里感到写作是“影响个人行为”的技能时,他的写作兴趣就能生成。于是,在教学中,我们努力将写作能力的重要性深植于学生的意识中。

首先,结合社会生活的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能力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个人成才的重要因素。上

第一节写作课时,我们向学生介绍了自己和一些大学同学的求职经历,向学生展示了我大学同学的作品集,讲述了这些东西的重要性;同时,结合某一些职业性质,充分强调了写作能力作为个人素质的重要意义。课后,很多同学在随笔中都表示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其次,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亲身体验中感知提高写作能力的必要性。如竞选学校广播站记者、参与学生刊物的编辑等,有些学生利用周末走出校门参与社会活动,如参与广播电台的节目制作、搞社会调查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得到了能力锻炼,同时他们认识到写作上存在的差距,意识到提高写作能力的必要性。

(2)感受写作乐趣,诱发写作意识:中学生,有许多美好的愿望、浪漫的遐想,有独立意识,对外部事物有怀疑和批判于是,他们逐步懂得“一个人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在这种态势下,教师就可以通过必要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们放开手脚,自由写作,进而使他们认识到写作就是“我手写我心”,让他们体会到写作是心灵的写真。

总之,使学生不仅重视写作,而且乐于写作,使他们都具有牢固的写作意识。

二、积累写作素材,激活写作兴趣

要强化写作热情,必须使学生在写作中持续地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大的写作难题莫过于素材的缺乏,写作素材的积累是保证写作激情的前提。于是,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广开渠道,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多读,多听,多看,多说,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

(1)博览群书,为写作训练创造坚实有效的基础:我们开设了“语文学习室”,每周开设100分钟的阅读课,让学生在语文学习室中读中外名著,读其他精美的文学作品,读历史,读科学,读自然等等。此外,我们学校学生阅览室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供学生使用。在这样的大量阅读中,我们指导学生作好读书摘记、读后感、文学评论。在保证学生阅读量的同时,我们精心编辑文选《窗外》,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的发展和提高,选编文质兼美、时代感强、可读性强的文章,补充和规范学生自己进行的广博性阅读。我们的这种广博性和精选引导性相结合的阅读训练取得了多元正相效应,其中对于学生写作能力提高方面尤为突出的作用是:丰富了学生的思想,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活了学生的写作语言,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热情。很多学生在读了我们精选的美文《永远的巴斯滕》(从人文角度解读足球明星巴斯滕) 之后感慨万千:“我们也要当这样的新球迷!高品位的足球!”;很多学生在读了梁衡的《把栏杆拍遍》、《最后一个带罪功臣林则徐》等文章之后,主动到图

书馆借阅梁衡先生的作品集,并且写下了相当不错的评论文章。在大量的阅读之后,学生们写出了文情并茂的佳作。

(2)开设影视作品欣赏,陶冶情操,激活灵感: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先进教学设备,借助闭路电视、多媒体教室定期向学生播放优秀影视作品。我们不仅向学生推荐一些根据世界名著改编的经典,如《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罗马假日》等,而且还组织学生观看具有深刻思想价值或鲜明时代特点的影片,如《紫日》、《我的兄弟姐妹》、《芙蓉镇》等。借助影视作品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丰富学生情感世界,增加学生的人生体验。我们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组织学生讨论评说,写出观后感、影评。很多学生在看了影片《紫日》之后,热烈讨论,对人文精神、生命价值等话题有了深刻体验,而且对民族性格、日本军国主义有了深入地了解。在看了《我的兄弟姐妹》之后,无不为那份真情怦然心动,无不为那种挚爱泪流满面,无不为那种感动心灵震颤,他们写下了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篇章。其中崔景瑞同学的《我的母亲》在陕西师大主编的《写作导报》上发表。

(3)开展文学活动,营造文学氛围:我们引导学生组织了“蒲洲文学社”,创办了《蒲风》杂志,经常举办文学讲座、文艺沙龙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滋养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写作训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且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文学社被《美文》杂志社评为“核心文学社”,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

记叙文写作训练:记叙文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手段,通过写人、写事、写景来反映生活。记叙文写作训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⑴,理论学习和写作实践相结合进实践相结合进行训练。指导学生学习记叙文写作的六个要素——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训练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把六要素交待清楚。指导学生学习记叙文中心和材料的关系,训练学生从具体的材料中提炼中心,开掘主题并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选择材料,合理安排情节。指导学生学习记叙文写作的顺序要求,训练学生正确使用叙事的三种方法:顺叙、倒叙、插叙。指导学生学习记叙文写作的详略要求,训练学生在写作中能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确定详略,分清主次。指导学生学习记叙文写作的人称知识,训练学生能熟练地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进行写作。指导学生学习记叙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要准确、生动、真实的要求,训练学生学会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⑵,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相结合进行训练。结合记叙文的阅读教学,通过仿写、改写等手段,使读与写融会贯通。阅读记叙文,重在对记叙文写法的分析、阐发;学写记叙文,重在对记叙文知识运用的指导、点拨。记叙文主要有两种类型:侧重记人的记叙文和侧重记事的记叙文。

怎样写人:写人记叙文以记叙人物的活动、经历、事迹为主,如人物传记、人物通讯、人物轶事等等。写人的记叙文重在刻画人物的性格,并通过这种性格的刻画来反映生活,表达一个深刻的主题。写人一般可以有如下几种方法:⑴,通过人物的肖像写人。人物的肖像主要指人物的外貌,包括人物的容貌、服饰、姿态和神情等等。肖像描写可以写人物的静态,也可以写人物的动态。⑵,通过人物的语言写人。人物的语言要充分个性化的,能表现人物的出身、教养、经历和性格,让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⑶,通过人物的行动写人。人物的行动要符合生活的本质,符合人物的性格发展的逻辑。可以选择具体的、富有特征的行动来显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⑷,通过人物的心理写人。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心理描写就是要充分揭示出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爱慕、思念、苦闷、痛苦、怨恨、惊恐、嫉妒等等。常见的心理描写方式有内心独白、思忆联想、梦境幻觉、动作暗示等。⑸,通过人物的活动环境写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人物的个性的形成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写好环境对表现人物的性格极为有用。⑹,通过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的方法来写人。根据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捕捉、挑选最具有特征的细节,进行准确、真实的描写,能够使人物的性格更鲜明、形象更丰满。通过相关人物的反映、评说,从侧面间接地烘托描写对象,可以起到睹影见竿的作用。侧面描写常常与正面描写结合运用。⑺,通过事件来写人。可以通过写一件事来刻画一个人,也可以通过写一件事来刻画几个人。写人的几种方法可以单独进行训练,也可以综合进行训练。

怎样叙事:叙事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如事件通讯,事件特写、叙事散文,史传记载等等。叙事记叙文通过对事件的总体或局部的叙述和描写,来反映生活,表现一个深刻的主题。叙事记叙文虽然也离不开写人,但它写人主要是为了交待事件,而不是为了刻画人物。写好叙事记叙文要注意以下几点:⑴,注意要把事件的发生、发展、时间、地点、原因、结果交待清楚,使整个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完整、清晰。⑵,注意要把记叙的顺序交待清楚,可以用空间的转移作为顺序,也可以用时间的发展作为顺序。⑶,注意要有一条贯穿情节的具体线索。线索在叙事记叙文中是多种多样的:有以中心事件为线索,有以具体事物为线索,有以象征事物为线索,有以典型人物为线索,有以典型环境为线索。一般来说,叙事记叙文只有一条线索,也有些叙事记叙文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线索。但主要的线索只有一条,称做主线,其余的叫次线。除了主线、次线之外,还有明线暗线的区别。⑷,注意叙事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对叙事的素材能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进行选择和取舍,抓住最能突出主题的部

分,舍去与主题无关的内容。⑸,注意具体叙述和概括叙述相结合,掌握叙事节奏的强弱快慢。此外,在叙事中,恰当地运用抒情、说明、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也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作文分层教学 分体训练

提到作文教学,似乎赞成写作方法、写作技巧教学的不多,认为这是舍本逐末,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他们自由发挥。但曾有学生对我说,他从来都不会写议论文;也有学生说,记叙文是越来越不会写了。惊讶之余又觉得在情理中,没有限制的自由最终使学生无所适从。不错,古人说:“文无定法。”鲁迅说,所谓“作文秘诀”都是骗人的。巴金老人也提出“最大的技巧是无技巧”。但我更赞成上海版高中语文课本(实验本)主编王铁仙的主张:“文无定法”是最高境界,对于初学写作的绝大多数高中学生,还是需要拟定若干基本的写作方法、能力要求和训练方法,帮助他们不断经过实践,才能逐渐走向“文无定法”的境界。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写作实践和实际存在的病症进行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具体方法

(1)分项训练,逐层达标:训练记叙文写作时先进行大的分类如叙事类、记人类、写景类等。每一类写作时再按各自特点规定每一次写作的具体要求。各类各项达到要求后再进行立意训练,“千古文章意为高”。尽管已是高中生,但不少人还是缺乏主题意识。英国小说家指导学生创作,只有三句话 “使他们笑,使他们哭,使他们等”,我认为还要“使他们振奋、受鼓舞、得警戒”。“他们”即读者。

议论文的训练则先训练写清层次。很多高中生初次写议论文时往往没有层次意识,说理混乱。写作训练时首先要求列出文章纲要,纲要上要明确体现说理思路。实践证明经过反复训练,学生基本能达到规定要求,做到条理清晰。在把握了宏观结构的基础上接着引导学生了解和把握一篇议论文各层内部的逻辑联系。通过对范文的讨论归纳出这样几种关系:并列式、对比式、递进式、总分式、引申式等。这一层的训练要求避免写作中重复说理、雷同举例、层次单薄的问题。然后通过对优秀文章的评析让学生意识到一篇好的议论文不是无的放失,而是针对一定的现实问题发表评论。这一层次的训练则要求写作有明确的针对性,说理中肯,具有一定的辨证思维。

(2)读写相辅,比较中升华:目前的教学环境是不可能让学生有很多的直接生活体验,因此阅读这一间接体验尤为重要。每次的写作训练都要求学生做对等的阅读,即阅读并摘抄同类优秀文章一篇,且按分项训练的要求作好各种标识,或画出记叙文的细节描写、精彩语句、主旨句,或列出议论文的纲要、论据、深刻语句等。这一目的在于以优秀作品进一步强化对写作规律的认识,并促进对自己作品的反省,比较中提高,思考中深化。据说沈从文教创作时有一种方法,他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的中外名家的作品。汪曾祺说,他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他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学生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有长进的。

(3)激发思想,增加深度:真正好的作品必须是有灵魂有思想的作品。教学之余我尽量挤出时间阅读,厚实底蕴,让思想的光芒在语文的课堂上闪烁。教学中我努力做好“对话的首席”,倡导学生各抒己见,鼓励求异思维。这样的课堂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也激起了学生对课外读物的热爱。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在写作中也越来越显现出思想的光芒、个性的色彩。总而言之,我认为作文教学应该走“有法”向“无法”迈进的途径。通过有计划有目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很快入门,步入正轨。据说美国的“兴趣教学”也并非我们所认为的完全凭学生的兴趣自由写作,而是有一定要求的写作。他们的话题是很宽泛,但在写作方法上往往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如“本性独白”,就只能用心理描写的方法,若第一次没达到要求则要写第二次,直到达到要求为止。这都说明“自由”是有限定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学习如果只是以兴趣为基础,不可能巩固学生的自制力和意志,一切学习并非都是有兴趣的,许多事情必须借助于意志力始能获得。”作文的训练也应该如此,如果任凭学生的兴趣自由写作只能是盲目的写作,最后连什么是写作也忘了。

浅谈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主题词:一设置自由创作情境。二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三鼓励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然而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对创新能力的重视不够。特别是在高考、中考的误导下,我们的作文教学住往带有功利目的。教师一味地教学生如何安排结构,如何构思、怎样立意等,而忽视了引导学生去探寻写作的源头,去探究切实可行的写作技巧。结果严重的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案桌上摆着各种样式的诸如新概念作文、话题作文大全、应试秘笈等书,每次写作,学生不能迅速进入写作状态,进行审题和谋篇布局,而是习惯性地打开各类作文书去东施效颦,甚者直接抄范文,这种应试作文氛围使学生丧失了对知识、对科学的敬畏,丧失了写作兴趣,也丧失了对写作本质的认识。这种现象不但违背了现代教育教学理

念,更与现代人才素质背道而驰。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如此指导学生写作,又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因此,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为学生设置自由创作情境

笔者一惯注重让学生写情境作文,写有真情实感的事情,而不是去营造空中楼阁。学生要写出有创新的作文,离不开一个相对自由的写作环境。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施展。要让学生在一种平和、轻松的心情下去认真完成作文,给学生观察、收集、筛选、整理信息的时间。在写作时,不要给学生过多的束缚,因为这反而会制约学生的自由发挥,泯灭学生的个性。试想,让江南水乡的学生去写塞北风光,让足不出户的山区孩子去写城里人的生活,会写好,会有创意吗?这种闭门造车式的做法,只能适得其反。我曾听有的教师感叹:学生的随笔、日记、周记等比考试作文要好得多。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归根到底是因为这是学生在一种自由的状态下完成的,是在一种轻松的心境之下完成的。当然,宽松的环境还表现在学生心理的调节上,如果学生对某次作文具有抗拒性,与其强迫完成,不如干脆让他不写。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心理调节,如鼓励、谈心交流,成功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有强烈的写作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尽可能地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在一种自由的状态下完成,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写我心”,这样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当代著名作家方方指出:写作文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内心成长的过程。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想法,真实的情感,真实的见解,这些都应该是写最基本的训练内容。她对几年前一篇高考话题《战胜脆弱》致使无数学生父母双亡的笑话感到不可思议。的确,如果学生在写作时连说真话的勇气就没有,又怎能要求他在作文中有所创新呢?只有让学生敢说真话,把写作当作是一种需要,把写作当成是自己情感渲泻,真情流露,价值体现,理想放飞, 表述真善美,鞭笞假恶丑的舞台时,学生的内驱力才能调动起来,学生智力中潜在东西才会涌现,创造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然而,学生的作文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假大空”的不正之风。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经常会发现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现象:一次作文,发现有许多篇写自己父母亲生病住院,甚至自己亲人去世的内容。结果作文写得空洞无文,读起来索然无味。这不能不说是“假大空”思想对学生的一种影响。如果这种风气不能及时止住,对社会的危害是无穷的,六十年代的浮夸风已给人们的记忆留下了伤痛,我们不希望那样的悲剧重演。试想,我们培养出来的人连讲真话的勇气都没有,我们还能指望他有什么创新,就更别说能为社会有所作为了。当然导致学生不敢讲真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教师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有忽视学生讲真话的现象,本来学生讲的是实话,由于我们用成人的眼光去待它,强加一些成人的思想、情感和观念,甚至把学生当作异端看待,予以无情地批评乃至呵斥,学生哪还敢讲真话。方方还指出,中学生写作文,文字最好朴素一些。不必为显示独特而去寻找怪癖生冷的字词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写出来,把自己最想说的话说出来,把自己的真实状态写出来,哪怕文字文字粗疏一点也没关系。(方方《闲说作文》) 同时,在教学中,广大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往往在无意识地对学生加以引导:思想要健康,立意要高远。学生为了高分只好跟着这样一些套话转,能写出真话来吗?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定提倡学生说真话,鼓励学生讲实话,为学生营造一个说真话,抒真情的平台。让作文真正成为表现自己喜怒哀乐,张扬个性的一面镜子,让学生想笑就放声笑,想哭就尽情地哭。当然,我们提倡学生说真话,绝不等于说学生在作文中所说的话是真的就行,不需要引导。总之,鼓励学生说真话,应该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鼓励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心理学家认为“全部的创造性都离不开想象”。“想象是一种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方式。”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想象是创新的前提,更是创新的动力。作文教学中,要求改革命题形式,创设想象空间,摆脱定势思维。通过想象,把概念与形象、具体与抽象、现在与未来、科学与幻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既能感受到今天的生活,也能展望美好的明天;既能看到现实的自我,又能设计出未来的自我。这种想象的过程本身就应该算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试想没有古人“飞天”的梦想,就不会有今天载人飞船的升空。只要学生能够动脑子,善于思考,他们的创造思维就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学生在已有的表象基础上就能创造出新的形象来。学生的想象一但调动起来,就如同脱缰的野马,弛骋草原;如同翱翔的雄鹰,搏击长空。有利于拓展写作思路,使学生“看”得更远、更深,使平凡的事物神采飞扬,使普通的形象富有灵气,使文章富有感染力、表现力。这种释放的思想一但放飞,就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创造力。爱迪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可见想象力是构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多引导学生想象,学生就会对生命有一次全新的体验,创新的萌芽便会破土而出。

关于中学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众所周知,作文在中学语文里和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合称“三大板块”,地位极其重要。作文是衡量中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尺度,是现代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和提高中学的写作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作文教学。提起中学生作文,社会上颇多批评,普遍认为“写作水平低”、“不会写东西”。中学语文教师感到难教,教了这么多年,也还解决不了“作文难”的老大难问题。学生感到难写,每次教师一出题布置,学生们便望题兴叹,感到无从下手,找不到材料,无话可说,没什么可写的。“生活中每天无非是吃饭睡觉”。所以他们的作文或东拼西凑,没有中心;或文不对题,词不达意;或表达能力差,重复罗嗦;或语句不通,错字连篇等等,毛病极多。那么,针对上述现象,如何提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呢?笔者从自已的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以下一些粗浅的看法。

全面、正确地理解作文教学内容不能忽视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一提到中学作文教学,人们习惯上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如何让学生写出既会议论,又会抒情、描写的优秀文章来。一会是《日出》,一会又是《雨后》,题目常新,写法要求又十分讲究。当然,在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写作文学文体的能力是应该的。但是,如果把中学作文教学理解为仅此而已,或仅重此而已,那就片面了。 当前社会上对中学作文教学有看法,认为中学生写作能力差,不会写东西,我们可以理解。因为这主要是就应文体的写作而言,并不是批评中学生不会抒情、议论、描写。确实,一些学生高中毕业了,连一封信、一份报告、一个通知、一次总结也写不好,这是并不奇怪的这与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偏重文学文体的训练,忽略了应用文体的训练有关。就拿高考作文说,从1951 年开始高考以来,至2001 年50年间,除开“文革”&" 年停考,#" 年来的高考作文题,只有1/5与应用文体有关,其中又以书信为多。各地的中考作文题,基本上也是这种情况。围绕着高考、中考运转的中学作文教学,自然也就偏重文学文体的训练,而忽视了应用文体的写作。出版社一批一批地推出《中学生写人》、《中学生写物》、《中学生写情》、《中学生写景》等作文丛书,而有关应用文体写作的书籍,则难以寻觅。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也是仅重视文学体裁课文的分析、讲解,觉得这些课文才有东西可讲,有内容可“挖”能讲出水平来。对应用文体的课文,则觉得枯燥无味,教学中简单应付了事。作文教学中,有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指导、介绍,而对应用文体的指导则缺乏兴趣。在这种偏重中,中学生的应用文体写作能力难以得到系统的培养和提高。

从当前社会的发展来看,学生毕业后出到社会,应用得最多的还是应用文体。从事文学创作、当作家的毕竟是极少数。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能只理解为文学写作能力,而应该包含应用文体写作能力。我们在提到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我们学习写作,为了应用的是多数,为了抒情的是少数。因而,在中学课文教学中,必须纠正那种只重文学文体的教学,不重应用文体的教学,以及在作文教学中只重文学文体的写作,不重应用文体的训练的片面做法。只有两者并重,才能真正全面地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

很多中学语文教师都喜欢上《背影》、《荷塘月色》这一类优秀散文,教师有说头,学生有听头。上完课后教师紧跟着布置作文题《我的父亲》(从一个侧面去描写)、《校园月色》等。学生经过熟读范文,仿写范文,把读和写结合起来,作文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既巩固了知识又及时的化知识为能力。这种教学是值得肯定的。在教学应用文体中,我们也应这样去做。如教说明文《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按一般的教法,很容易上成一堂工艺介绍课,学生学完后,只明白了景泰蓝制作的过程和工序。如果在教学中,将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写复杂说明文的方法,那么学生就会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融会贯通、掌握说明复杂事物的写法。我曾尝试过,在教完本文后,要求学生模仿景泰蓝制作的“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等六道工序,按工序有详有略的介绍、说明方法,写一篇《米花糖的制作》的说明文。这是考虑到当地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有打糯米饼、做米花糖的习惯,学生们对米花糖如何制作都很熟悉。结果学生大多按米花糖的制作过程,分为“选米、炒米、熬糖、淋浆、切块”等五道工序来写,重点写了炒米,淋浆的过程。文章结构清楚、语言流畅、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写得比以往的作文都好。对学习课文、作文也有了兴趣。!" 改变对中学生生活的片面看法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 当前,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学生作文水平低、能力差,是他们的生活内容所造成的。中学生生活面窄,环境单调,每天就是上课、下课、背记知识。接触的是老师、同学、父母,来来往往就是“三点一线”(宿舍、教室、饭堂)。因此,他们作文时往往无话可说,无情可表,无物可状。硬要写出来,也只能是些情意虚假、矫揉造作的东西。显然,这种观点是极其片面的。这除了反映一些人们把中学生写作能力只单纯认定为文学文体的写作能力,而忽略了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外,也表明了这些人对中学生生活、对中学生作文应达到一个什么水平的错误认识。

到处有生活,到处有艺术。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中学生的生活当然没有成年人的社会生活那么复杂、多姿多彩,但它也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激荡着阵阵的浪花,也是绚丽动人的,并非是无啥可写的。只要中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美,去发现有意义的东西,去积累写作的素材,就一定能把作文写得鲜活而有生气。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观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中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如在教《背影》时,指出这篇课文写得如此生动感人,是作者朱自清对自己父亲的四次背影细致观察的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人物,抓住特征,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来。又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叶圣陶深入实地,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描写、说明事物的方法,从中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养成习惯,注意观察,从中找出特点和规律,找出素材,而绝不会感到没东西可写了。

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培养中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生活中处处有闪光的东西,到处有值得我们写作的素材。关键是否能发现它们、捕捉它们。中学生观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还较低,教师应注意帮助学生提高这种能力。例如,去年三月份,正值我国学雷锋月。我所教班级有一位学生在周记里写到,她周末坐公共汽车上街,一路上,都看到车上不时有青年人、中小学生主动让位给老年人坐,心里挺感动。我便以此为例,在班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这虽是一件平常小事,发生在我们邕城,却说明了这种尊老、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又像三月春风一样吹绿了祖国大地,是对某些认为“雷锋已经出国了”、“雷锋已经过时了”的错误观点的有力反驳。事情虽普通,意义却深远重大。并让班里学生以此为题,布置作文,题目定为《谁说雷锋出国了》、《从一件小事看到⋯⋯》、《三月春风绿邕城》等等,让学生合理想象自由发挥。由此可见,五彩缤纷的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生活中只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处处都有可写的内容。“文章本天成”,信手拈来皆成篇。

作文教学是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途径。要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搞好作文教学是很重要的。但有些教师将作文教学视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唯一途径,整个学期就抓那么几次堂上作文。堂上布置或大作文、小作文、指导时或这要求、那要求,弄得学生战战兢兢、无所适从,这显然是达不到目的的。我认为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重视作文教学外,还必须坚持让学生多读、多练,同时采取多种方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

首先,要求学生多读。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阅读是作文的主流,是学生获得写作范式的必由之路。阅读可帮助人们认识生活,提高观察、分析和理解生活的能力。阅读给学生展开了广阔的“智力背景”,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崇拜,对人的崇拜,对书的崇拜和对祖国的语言的崇拜。”(苏霍姆林基语)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养成学生经常阅读报刊杂志的习惯,每学年课外阅读! # $ 本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从而开阔学生视野,为学生作文“引流”。同时指导学生写“阅读作文”,如摘录精采片段,根据原文编写故事,写文章提要,写心得体会、读书笔记等。这既为学生提供了写作材料,又让学生练笔,一举两得。使学生在写作时感到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如我在上了初中语文第三册的《我的信念》一文后,即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居里夫人传》、《一个无尚荣光的女人》等书,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这位伟大女性的事迹,培养写作兴趣。并随后布置他们写读后感,进行读写结合。

其次,养成学生写日记或周记的习惯。日记是应用文,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很密切,是一种“道德长跑”(魏书生语),是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收益无穷。每天晚上,做完所有作业,复习、预习好功课,记一记当天的一些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哪怕是写写与父母吃饭闲聊时的三言两语、举止神态,也是好的。写日记、周记让学生感到自然、实在,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训练了学生用书面语准确、流畅地转换口头语的能力,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再次,每周让学生抄一篇好文章。我每周都布置学生抄一篇课本外的优秀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长期坚持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既陶冶了学生美的情操,提高了他们的阅读欣赏能力,也使他们积累了丰富的词汇,拓宽了写作视野,提供了写作素材,又达到了练习书法的作用,实在是收益无穷。

此外,如鼓励中学生为班上墙报、校广播站写稿,帮身边的亲朋好友写信、写报告、写申诉等,都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读好“无字之书”,提升作文能力(教学论文)

“有字之书”是作文的“本”,“无字之书”是作文的“源”。读“有字之书”,牢固掌握常用字,积累丰富的词汇,熟悉语法,了解句读,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修辞,夯实语文基本功。读“无字之书”,扩大知识面,丰富情感体验。这样你的作文就有了丰富的语言、有了生动的素材,你的眼界就会放宽,思路就会开阔。

1、要学会观察生活,留心生活中的人与事,可以是好人好事,可以是富有情趣的“丑人”,可以是蕴涵深意的“错事”,也可以是存在些许瑕疵或负面性极强的人与事。这是素材库,以备随时调用。生活即作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是作文的内容,作文是生活的另类的反映形式。当然,生活内容在成为写作素材时要经过必要的加工、提炼。写日记是积累生活点滴的绝好方式。日记本最好选用品质较好的笔记本,既有利于保存,又可以彰显正式性。

2、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对待生活中的事情,不能只看其表面,而要深入思考其实质,弄清其来龙去脉。要对生活琐事保持敏锐的觉察力。对于同一件事,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会得到不同的认识。对于一件事,我们要思考它发生的根源,要思考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便利或者危害。

3、因为生活空间相对狭小,接触外界事物的途径相对单一,倾听与交谈成了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身边故事多,关键在于你是否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心灵经常被外界的事物触动着,可你是否把这些曾触动你心扉的东西身留在心底。事实上,许多包蕴深意或情趣的“丑人”“错事”,就因为我们的不经意而被错过。对别人经历的事做出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便可以从熟悉的事物中觉察出新意,也可以成就自己的好作文。可以感动自己的,或许也可以感动其他人。

4、小事也有震撼力。关键在于是否把情感倾入。讲究必要的方法与技巧,小事也可以散发出你意想不到的魅力,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朱自清在其散文《背影》中写的就是生活中的小事,却感人至深。一声问候,一个眼神,在特殊的情境中有特殊的巨大力量。把握生活中的灵光一现,就可能生成感人至深的上品佳作。

5、无论是写景、写物,还是写人,都要饱蘸自己的情感,要在对事件的叙述和对景物的描写中使自己的情感自然地流淌。

关于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教学论文)

本人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四年有余,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有几点思考,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1、学生习作不一定要以“写实”为基调。在文艺作品中有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之分,虽然小学生的习作不能同成人的文学创作等同,但这种思想应当被学生了解。事情不一定真实,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把发生在同龄人身上的是转移到自己身上,但包含于其中的感情一定要真实,且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一般性特点。学生的生活阅历、经验有限,可以运用于作文中的有价值的素材相对贫乏,一味讲求写实,有令学生“为无米之炊”之嫌。“写实”的要求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很简单,创新也需要基础,这基础就是生活,丰富多采的生活。学生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没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创新就没有源泉。况且,作文中事件的真实与否与学生的思想和品质没有必要的关联,也不能把虚构事件同说谎等同起来。当然,“写实”与“写虚”之间有一个“度”的问题,这需要老师在作文指导时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要教会学生把“虚”写“实”。

2、口头作文与书面写作同等重要。口头作文与说话训练的侧重点不同,口头作文带有较强的书面色彩,说话则是纯粹的口语训练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语言沟通的能力。说话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度,不能把口头作文与说话训练划等号。在作文教学中,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角度出发,口头作文与说话训练要齐抓共举,不能因口头作文就忽略说话训练,也不能因为说话训练就淡化了口头作文。

3、“写出来就是胜利”只能作为一种激励机制,而不能视为奖励的一种依据。作文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从思想、语言、结构、修辞等角度去评判,应该是很明确的。学生有进步,哪怕是极细微的一点,教师也应当及时发现,并予以及时的表扬与充分的鼓励,以增强其自信心,同时也要有分寸地指出其不足,以便其能够继续努力,不断进步,而不能模糊了成与败。

4、积累与运用并重。作文是语言的集束,语言是思想与情感的载体,没有思想的语言是乏味的,犹如夏日炎阳下此起彼伏的蝉噪;没有渗透情感的言辞就像是失血的肢体,没有思想内涵的作文是空洞的。语言可以借鉴和模仿,但思想是不能的。当思想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仿用别人优美的语言,那只能是鹦鹉学舌,邯郸学步,对作文能力本身又有什么现实的意义呢?

很多老师很注重学生对好词美句的积累,但相对忽略了对学生运用这些材料的能力与技巧的指导,致使学生在使用成语、名句时错误百出。学生积累的多少是作文语言优美与否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决定作文语言优美程度的重要因素,更不是唯一因素。积累有限,但只要运用的能力过强过硬,同样能够写出一篇不错的作文,尽管语言不优美,可以流畅;词藻不华丽,可以平实;修辞不多样,可以不用;毕竟平实、流畅也是语言的一种美,更何况“语无惊人处,情也千千结”。

5、学生怕作文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缺乏素材,而是没有思想的火花。

学生并不缺少可以写入作文的材料,而是缺少多生活事件的理性的思考与认识,欠缺一种潜心思考生活的精

神,而这是受其阅历和情感所限的。看到作文题目,学生被一个“怕”字蒙蔽,脑子里充满了惶恐,思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不自信,不能积极捕捉思维的灵光,自然不能写出好的作品来。对身边发生的、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的、感人的生活事件无动于衷。要让学生明白,感人的未必是轰轰烈烈的大事,要教会学生善于从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的小事中体悟人生的哲理、生活的真谛、人性的光辉。同样的事情,有的人写入自己的文章,成就了不朽之作,而有的人写入文章,却连一个令人满意的分数都得不到,这究竟是为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写作要求:“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观察生活… …有创意地表达。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地表达内容。做到文从字顺……”近年来高考大纲对作文的语言表达提出一些明确的要求,如:“形象丰满,意境深远”,“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作文评分标准也突 了“语言生动,形象丰满”的要求:以这些要求作对照,中学生的写作练习,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

关于中学生作文语言表达欠缺归因及对策

一、中学生作文语言表达欠缺种种

最普遍的问题是表达不当。口语化、方言化是表达不当的形式之一许多学生没有把口头语言、方言转换成书面语言或文学语言的意识,写作文时怎么思考的就怎么表达,用语没有作书面化、文学化处理=语义矛盾、逻辑混乱是表达不当的又一形式:引用不当也是一种常见的毛病? 许多学生懂得引用一些诗词 、典故来增添文采。但是没有理解引用语句的真正含义,仅凭字面意思生搬硬套,不但不能给文章添彩,反而使文章褪色。其次是词汇贫乏,少意蕴。许多学生文笔差,总是抓不住要表达的东西,常常词不达意,根本的原因是词汇贫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掌握的词语少,语言的表达浅显单一,想要写出跌宕多姿文采飞扬的文章就不容易再者则是缺乏个性,没有真情实感。在学生作文练习中,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感情真挚,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也就是要求学生用“吾手写吾心”:然而许多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深,所写的文章没有对生活独特真切的自我感受,人云亦云,缺乏个性,语苍白,口号化此外,学生作文时,所用的语言同定模式化,表达不出自己对事物、对生活的独特真切的感受。

二、中学生作文语言表达欠缺的原因

学生作文语言表达不足是有一个过程和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这涉及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从学生的学这方面来看:欠缺之一是学生缺少推敲锤炼的意识。“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人贾岛的诗句说明了语言的生动形象来自于千锤百炼。许多学生缺少推敲锤炼的意识,不重视语言的锤炼。写作时,有的用词马虎,成句随便;有的只顾肆意驰骋想象,随想随写,写出来的语句自然就拖泥带水,紊乱杂芜,表达不够正确。

欠缺之二是学生缺少对生活的感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情充沛,语言自然就有了意蕴,有了灵性,有了品位。例如一条人们熟视无睹的臭水沟,闻一多先生却能发现新意,写出富有象征意义的好诗来,这是源于先生的情。又比如一盏普通的小桔灯,冰心也能写出优美感人的文字,亦是因了她的情。鲜活闪亮的语言只有用真情才能酝酿出来。真情来自哪里? 来自对生活独特的真切的感受,没有对生活的感悟使语言失去了灵性和意蕴,变得肤浅直白,缺乏感染力。

欠缺之三是学生缺少语言素材的积累。措辞口号化、模式化的最大原因是词语贫乏,一个场景、一种事物、一份心情只能用几个常见的词语来形容。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是缺乏广泛的涉猎和大量的积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可现实是许多中学生只读教科书不读课外书,或者只看漫画书、通俗刊物、网络文学,不愿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或者虎头蛇尾,或者仅停留在“书到用时方恨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叹之中,只有心动没有行动。阅读是积累语言素材的重要途径,不阅读就无法进行积累。

除了学生学习的欠缺外,教师的教学偏颇也是造成语言表达欠缺的重要原因。主要问题是教学上重知识内容的传授轻语言表达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课文的情节分析、形象分析、主题概括以及知识点落实,而忽视了语言的揣摩、赏析。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缺失了咬文嚼字的意识和推敲锤炼的能力,用词造句只求直白,不求文采;只求大概,不求具体;只求大意,不求达意。

三、提高中学生作文语言表达水平的对策

首先.要在课堂上加强对课文典范语言的学习和品味。教材中风格迥异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小说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感受诗歌的凝练含蓄,散文语言的形象优美。在课堂上组织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活动:赏析优美语句、感情朗读 、分角色表演、仿写句子或片断……让学生在形式灵活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理解语言,从而内化、积累和尝试运用语言,进而更好地培养语言的运用意识。

其次,要注重课外语言的学习和积累。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专门在“附录”中提出了“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教师每学期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读选读书目,使学生广泛涉猎语言材料、语言范例。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摘记,如做词语卡片,搞剪贴本,建读书档案等,并定期举行摘记评比或读书报告会 ,让学生品尝到课外阅读带来的成功喜悦,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看电影 、电视 、听广播的过程中注意一些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广告语、歌词等)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进行语言的学习和积累。然后,要科学有序地做好随笔指导。随笔以其灵活、方便的特点成为中学作文训练的重要方式。在大量阅读积累的基础上,科学有序地做好随笔指导,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要重视作文后的修改评价和交流展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心得,互相评改作文… …”基于此,要做好作文后的修改评价交流与展示工作,关键是要变以往教师独揽大权的做法为学生互改互评。采用学生互改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作文全过程中去,有利于养成多写多改、相互交流的习惯,还让学生扩大了阅读视野,找到了与同学的差距,有利于提高语言鉴赏、表达能力。其次要组织多样化的交流展示活动。学生可依据文章的评改状况,选择合适的展示交流方式,如:登台朗读、黑板报张贴、投稿发表、自编作品集等。展示交流的目的是将学生的作文作为一项成果与同学一起分享、赏析与评价,让学生在比较、欣赏的同时,提高自己作文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作文中语言表达的欠缺,会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语文水平的提高。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上加强学生对课文典范语言的学习和品味,同时注重课外语言的学习和积累并科学有序地做好练笔指导,重视作文后的修改评价和交流展示,定有助于提高学生作文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激发培养兴趣、回归生本

-----------------关于中学生写作现状的思考

[摘要]

种种因素对学生作文能力产生明显摧残和斫伤。学生的写作中更多的表现出一种被动的情绪,文质兼美的文章难得一见。其存在的原因除了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心理因素有关,还涉及到老师和整个教育体系的某些环节。我们只有针对这些症结所在,一一对症下药,才能最终解决这些问题,使我们的作文教学走上更光明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 中学生 写作 问题 原因 对策

一、写作现状

1. 被动作文,疲于应付。写作文,是学生们非常不愿意提到,又不得不面对的一件事。作文,对于学生来说,好像成了一个趋之不去的恶魔。每次老师布置作文,大家对会尽最大努力和老师讨价还价。比如:老师说写记叙文,学生就问,能不能写其他文体。老师说写600字的文章,学生们就会说写400可以吗,老师说两节作文课结束后,上交作文,学生就会说明天,甚至几天后再上交行不行。经过艰苦的“谈判”,经过老师一再让步,学生们终于接受重任。于是,抱着极不情愿的心理,学生们非常艰难的“挤”出一个个汉字。如果在规定的时间能上交作文,就算是比较好的情况了。老师们一般不会奢望所有的同学都能保质保量的完成。一次大作文训练,老师们往往要经历两周的时间,向讨债一样追着学生要作文,学生累,老师也累。

2. 内容空洞,感情虚假。学生怕作文,又不得不写作文,面对作文题目,学生无话可说,或者把一些简单的内容重复了再重复,或者堆砌华丽的词藻,或者拾人牙慧,采用别人用过的或老掉牙的事例。不少学生已习惯反复运用那些自己烂熟于胸,也为人所熟知的写作素材,文章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如:写议论文时,一提笔就是雷锋、居里夫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记叙文中,一写到母爱就是,妈妈到学校送雨伞,父亲在雨里雪里背着自己上医院。一写献爱心就是捡钱包交换失主,送老奶奶过马路,帮老爷爷推车,内容空洞乏味,感情虚假,令人沉闷生厌。反映真实的、自己身边的、特别是校园生活的内容的作品少。有很大一部分还是老调重弹,即使是反映社会现实,有独立、独到的见解的也很少。内容空洞的多,实际的少,半僵化的多,富有灵气的少,随大流的多,畅抒个人观点的少,动辄编故事,说假话。

3. 被动模仿,缺乏创新。为了应付老师,或者为了在考试中得到较好的分数,有些同学一味去模仿他人的作品。比如,在上交的作文中,总有一些同学之间的作文有相似的痕迹,有个别的同学这一次和上一次的作文相比,除了题目换一换,材料、结构基本保持不变,有些同学在作业不得不教的时候,赶快“克隆”一篇上交完事。问题最严重的要数高考作文了。根据一些参加过高考作文阅卷的老师的反映,在大量的作文中,总有相当多的文章在构思上同属一个模式。比如,《赤兔之死》被反复炒作后,立刻出现了大量的文言性质的作文,别人写了以王昭君、苏轼等人为主要内容的所谓的“才子文体”“秋雨文体”后,就有大量的考生跟着写这些历史文化名人:别人以书信、日记、剧本等形式来写,立刻就有大量考生来模仿。这些做法完全背离写作的本质,而是想通过模仿别人,

去追逐高分了。

4. 语言干瘪,毫无生气。有些中学生未能跳出应试作文的框框,一篇几百字的文章,就采用了大量名人名言、中外古诗词,而且满眼都是排比句、形容词,有的老师甚至要求学生每篇开头要有适当的景物描写,结尾要有适当的深化处理,文中要适当运用修辞,否则就得不到高分。因为缺少生活体验,感悟和抒情就没有基础,由于没有具体的感人事例,不少华丽的词句就像是拼凑在一起的,深化的结尾,往往就是喊两句口号,给人不真实的感觉,文章没有感染力。他们习惯于用非我的、异化的语调,用别人的声音、公共的话语进行言不由衷的表达。一般中学生平时不注意语言的表达训练,语言不过关,错别字,病句不少,语言贫乏,词不达意的现象时有发生,即使是重点大学,也有不少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不理想。近几年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部分学生思想上的迅速更新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滞后产生了矛盾,词汇的贫乏加上赶时髦的心态,就造成了流行语泛滥,反映了中学生词汇贫乏问题的严重性,想表达的内容不能准确的表达出来,于是,在文章总出现了频率很高的词汇:郁闷、好好、巨、耶、哇噻、vs 、pk 等等。

二、问题所在

1. 心理因素的影响。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许多学生的眼里,作文已经成了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他们面对作文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恐惧。可是,我们又知道,写作应该是我手写我心,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需要。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学作品必须是作者情感的最贴切的符号。”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这里所说的“鸣”即倾吐,韩愈分明得告诉人们:倾吐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写文章尤其如此,教学中,我们总是要求学生要“言之有物”,这“物”便是“思”,便是“怀”。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学生写作“言之有物”者固然有志,而“言之无物”者亦大有人在。

倾吐,就其实质是基于主体心理平衡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行为举动,或曰精神追求的外化,因而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形式。倾吐属于人的“存在需要”,在中学生写作行为中,尤其体现自我实现和求知与理解需要意识。历代文人的创作实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杜甫一生颠沛流离,然而他的伟大的诗歌创作活动却是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当代文豪巴金也说过:“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当然,中学生作文不同于文人创作,他们写作中“自我实现”等主观心理意识较之文人大为削弱,他们的写作心理也较多的打上严格的或可称之为机械的教学规范的印记,然就其倾吐心理实质而言,写作中的“存在需要”意识仍然十分强烈,从而显示出中学生作文倾吐心理的独有特色。

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影响学生作文的质量。语言能力的发展、思维的发展,个人的经历,都是影响写作的重要因素。思维发展不完全就不知如何选材,如何构思、谋篇,语文的基础打不好就不会遣词造句;个人经历不丰富,文章就没有真情实感;语言能力不过关,有话写不出,就不能成文。写作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离不开学生的思维过程。中学生的写作心理随年龄的增长不断变化,构思能力随其变化而逐步形成。要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根据他们的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写作水平、写作心理激发、培养其写作兴趣,才能使其好作文、乐作文。

2. 缺乏素材和写作技巧。从大语文观的角度来说,生活就是语文,这已经成为所有语文老师的共识。个人的经历及个人的知识储备是影响写作的重要因素。个人经历不丰富,文章就没有真情实感,就没有什么素材来用,个人知识储备少,写文章就不能做到“言之有物”,就不能用恰当的词汇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感情。事实的情况是中学生的生活圈子太小,活动空间有限,生活内容相对单一,有些封闭式的学校把学生关在小小的空间里,学生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情感体验的机会太少,对作文对象麻木。写作技巧在一些不负责任的老师的操作下,已经成了“八股文”的代名词。

3. 教师的引导不够。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是,语文老师往往是受中考、高考影响最大的一个群体。在作文教学中,他们更注重的是怎样让学生得到高分,而忽略了学生的生活感受,忽略了作文的本质。他们最关注的是教授一些所谓的写作技巧,什么“凤头”、“猪肚”、“豹尾”;什么“开头xx 法”、“结尾xx 式”,而这些东西只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作文课上,有些老师把题目往黑板上一写,然后再给学生提出几条要求,至于其他的引导措施就谈不上了。剩下的事情就只有学生去“编造”了。有相当一批教师的素质偏低,诸如教育观念滞后,科研能力差,知识结构陈旧和教学模式单一等,特别是农村的一些老老师,多年一个教案,千篇一律。他们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自觉不自觉地就违背了教育规律,其中不少人自己就从来不写文章、写不好或不会写文章,却给学生规定了不少条条框框,甚至,如果学生不按他们的路子写,就被认为不是好文章,得不到高分数。条条框框要求严格,教师对学生作文过程中的心理、精神和思维活动不甚了解,在作文指导中与学生相对隔膜,教学中不是顺应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放手让学生愉快的自由的发挥,寻找感兴趣的内容,而是用各种模式去束缚学生。这样,在教学

反馈环节中,这些老师或者仅凭个人能力或者只凭一己喜好去判断文章的好坏,然后在课堂上当作范文点评,这个时候看似引导,实则为误导。

4. 评价机制和考试制度的影响。有些老师在批改评价学生作文的时候,习惯性地在评语中罗列一堆问题,甚至有时语言尖刻。面对这样的现象,长此以往,学生在写作上没有一点成就感,就会丧失写作的兴趣。另外,等到考试成了决定一个学生的人生关键的时候,他面前的许多东西都会变形。语文考试中,作文可算得上半壁江山。所以,作文首当其冲,尤其是近年来,有的省份又引进了所谓的高科技阅卷方法——网上阅卷后,工作效率虽然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工作质量却难以让人满意。网上阅卷的过程中,有的老师阅卷速度已经达到了20多秒!在这个时间去看一篇800多字的作文,老师看到了什么?这时,高考这个指挥棒就明确告诉语文老师应该训练学生写什么、怎么写。在作文练习时,有的老师要求学生在写作文时,一定要写上一定数量的名人名言,在评卷时,对一些用词华丽,能用上名人名言、古诗词的文章,往往都会给以高分,以至许多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往往过分强调套用从各种读物上摘抄下来的材料,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和创新思维的训练,造成了许多学生作文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华而不实,内容虚假,缺少感染力。

三、解决办法

1、加强心理引导。中学生写作现状堪忧。其症结主要在于写作原动力的丧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在学生的心理层面进行积极的引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若是“乐之者”,学习就能事半功倍。要改变学生对待作文的不良心理状态,关键在于学生的作文兴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自由命题的作文,有的喜欢写日记、笔记等能够让自己自由发挥的文字。这说明在这些学生的内心中有写作的需要,写作的冲动。针对这种情况,语文老师应该细心加以呵护,极大的鼓励他们写真性情、真生活、真见识。

有些学生的确不喜欢写作,那么,要唤起学生的写作冲动,首先要使学生产生好的情绪,引起兴奋,调动潜在的需求,比如,创设某种情景来激发其要作文的冲动,促使其乐于作文。学生对作文有了兴趣,然后就能积极思维,主动作文,因此激发兴趣是取得成功的第一步。“愤怒出诗人”,因为感情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只要有了真情实感,使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都处于积极活动状态,头脑中储存的许许多多的人、事、物、景,妙语佳句都会纷纷涌现出来,并有形诸笔端的迫切感,这时就下笔如有神了,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感染力较强的好文章。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及时加以引导,促其构思成文。

(2)、感受成就,树立自信。要让学生改变畏难情绪。要告诉他们,作文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他并不需要什么高深的技巧。作文就是在记录我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作为老师要尽可能的发现学生文章的优点,哪怕是一个段落写得好,甚至是一个句子写得好,一个词用得好。然后还要把这些优点明确地告诉给他(她) 本人和其他人。有了这样的积累,学生就会从写作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种成就感带来的就是逐渐加强的自信心。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建立关于学生作文评价的良好的反馈系统。比如,建立、巩固和完善校园文学社及文学期刊,让校园文学刊物成为全校评价反馈优秀作文的主阵地;建立班级优秀作文评级反馈系统。每个班的好作文,除老师评讲时点名朗读外,还不断以简报形式,让学生互相传看,打分并作评语;部分好作文让家长加评语等;建立学校的优秀作文联评制度;建立社会评价反馈系统积极推荐优秀作文参加作文竞赛,向报刊投稿。通过这样的活动就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融入生活,扩大阅读。用生活和阅读涵养写作。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写作训练中应该遵循“大语文”的原则。以语文教材为出发点,把学生的生活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老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融入生活,观察生活,体会生活。王安石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学生真正去感受生活的时候,他们的写作就如同湖泊有了源头活水。非常可喜的是,在高考试题中,许多题目的设置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明显的倾向。

另外一点就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对于每个人的成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多读书,读好书,不但可以增长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可以陶冶性情,塑造完美的人格。读书使人灵秀,读书使人明理。可见,扩大阅读量,既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从中学习写作技巧,使阅读成为学生把生活变成文字的桥梁。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九年的时间每人要读550万字。一本书平均10万字,仅55本书,但又有多少学生能完成这个阅读量呢?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阅读状况要好得多,美国自克林顿总统起,克林顿、布什两任总统启动全民阅读计划,要求每人每年平均读50本书。犹太人,是世界最聪明的民族之

一。他们每人每年平均读64本书。我国上海对九年义务教育时期的阅读量调整为4000万字,平均每个学生每年

读50本。在南京,为使中小学生养成读书习惯,已启动“每天课外阅读十分钟活动”。从以上事实看,发达国家,发达地区都非常重视读书活动,而我国青少年的阅读量则需要提高。

3. 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叶圣陶在《书简》中为语文教师不断提高水平指出了具体有效的途径。他说“希望教师经常练笔,探知作文之甘苦,盖即填本钱之意。而除课本之外,经常认真看书读报,熟悉阅读之道, 是亦添本钱也”,还说:“不断提高之原动力又在于思想政治也。”“教师之所必须自励者,一则自己善读善作,心知其所以然,二则能真知语文教学之为何事(如何以须教学生阅读,何以须教学生作文之类),而不旁骛耳”。对于教师队伍建设、教师自身素质提高这一关键问题,《书简》中的这些恳切意见在今天无疑也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应引起普遍的重视和得到积极的落实。教师也要勤于练笔。“打铁先要自身硬”,我们有理由要求语文老师的写作水平应当高于学生。一位优秀的美食家不但要会品菜、评菜,还要会做菜。因此语文老师写一写“下水文”是必要的。但是,大多数语文老师只管给学生布置这样那样的作文题,自己长期不动手写作。许多老师教学多年,自己从没写过一篇“下水文”,写“下水文”对老师来说,应该是“小菜一碟”,篇篇都应是佳作。但真正写时肯定会碰到问题,这时就会知道写作是多么难的事情。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作为老师,有理由而且应该写好文章。既然是中小学生的文章,而且他们在写作时也会发现考试所提倡的格式化的文章多么没有美感,这样他们才会在自己的教学中做些改革,久而久之会使我们现在整个教学方案有所改变。如果拿到和学生同样的文章同场考试,在较短的时间里,教师也未必能写出优秀的作文来。自己写不出,就知道写文章的甘苦了,教师了解了写作的难处,在指导时就会从实际出发,加强自己的写作水平,只有对作文有了切身的体验,积累一些感性的东西,指导起学生来才能有针对性、得体、切实。

4. 改革评价机制和考试制度。教师在作文评语中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为学生的长远考虑,老师应本着先表扬,后批评;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来写评语。考试中的不合理因素,成了阻碍作文教学的人为障碍。比如,在阅卷中,评价尺度难以统一;平均分过低(刚刚超过及格线)。这就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得分在及格分以下。这种看似公正严厉的尺度恰恰严重伤害了学生的写作兴趣。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我们看到的是恶性循环。所以,我们必须革除考试中的不合理因素,使考试真正成为促进教学发展的一个途径。

5. 教学观念的变革。陈旧的教学方法成了作文教学的极大阻碍。我们可以从这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对话”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著名教育家佛莱雷认为“教育必须在对话中进行”。所谓对话就是以世界为中介的人的际遇,并以改造世界为目的。在对话中不能有一方的思想强加于或储存在另一方,也不是简单的思想交换,而是一个创造的活动。对话双方相互平等,相互尊重。《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学生和教师一样,有独立的人格,有自由的意志,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表达自己的空间。“对话”,作为课堂教学的新形态,昭示着民主、平等。教学时,只有在平等,民主的前提下,师生双方才能敞开心扉,进行互动交流。比如,老师可以写“下水文”,让同学来欣赏评价。这样就可以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把自己的意图传达给学生。可见,在作文训练中,我们的语文教师能不能和学生保持对话,是决定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

(2)要和生活中的语言联系起来,扩大信息来源,增强训练兴趣。生活就是语文。我们的作文训练当然不能闭门造车。我们应该把孩子们的视野引导到更加广阔的世界中去,那里才是学习语文的最好的课堂。比如,我们要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用说来带动写;注重应用文体的训练,发挥其实际的的交际功能,让学生在假设的情境中去写作,去体会写作的乐趣;引导学生对日常现象,时事多感受,多思考。只要能在训练中,把二者结合起来,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逐渐增强。

(3)要循序渐进。写作训练应该是一个科学的过程。我们应该遵循其本身固有的规律。写作作为表达的另外一种方式,是和其他的表达方式紧紧相连的。所以,在训练中我们要有条理,有计划地进行。比如,先训练观察的能力,其中包括观察方法,分析方法等;然后训练思考能力,说的能力,最后在从说过渡到写。关于写作,我们很早以来就强调“写话”。因为,写和说是语文综合能力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想在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有所突破,就不能与另外一项能力的训练相脱节。对此,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就拿文字的教学来说,撇开语言教文字,教学的效率一定很低。” 这里的“语言”就是说话,“文字”就是写作。由此可见,我们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如果辅以“说话”的帮助,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当然,在进入写的阶段后,我们还得有一个从字、词、句、段到篇的写作和修改的训练过程。

总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力求回归到学生本体。我们应该多思考一下学生的生存状况,去揣摩一下他们的心理状态。希望通过细致的研究,科学的方法,使学生在写作中能够释放自己,回归真我,也使我们的作文教学走进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徐州师范大学 刘妙? 《中学生写作现状分析与对策》

2. 安徽省蚌埔一中 陈新?? 《中学生写作倾吐心理管窥及教学导引》

其他相关资料: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李全民, 张凤枝 《中学生作文心理分析与导向》

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

关于中学生写作障碍及矫治的实验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作文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作为一所农村中学的教师,面对学生写作激情低落,作文材料贫乏陈旧,知识面窄小,构思平庸等现状,深感中学作文教学的任重道远。为此,对农村中学生的写作状况作一深刻的了解,并进行实验与研究,力求矫治学生作文中的病症,扫除学生写作中的客观和主观的障碍,全面调动学生写作的热情,并使农村中学的写作教学走上健康的积极的轨道。

二、实验时间:我校(系农村初中)自2001年到2005年承担了由特级教师赵公明主持的省级课题中的语文学科的“中学生写作障碍及矫治的实验和研究”。

三、实验对象:江苏省江都市中闸中学500余名中学生。

四、实验目标:本课题组以如下五个方面作为研究的目标:(1)引进超市理念,激发学生的热情;(2)以作文教学为龙头牵动整个语文教学,实现中考的突破;(3)扭转作文教学低效的局面,扭转我校初中语文教学低效的局面;(4)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我校初中作文教学独特的风格;(5)力争我校语文老师的论文成果显著。

五、实验方法:1、 诊疗法 2、 交流法 3、 问卷法

六、病因分析:1、阅览习作,分析统计。我们收阅了学生习作若干篇,任意抽取其中40篇做出如下初步分析统计:内容 等次 作 文 情 况 人数(个) %

选材立意:一 选材典型,中心明确,具有创意 5 12% 二 选材平庸,立意一般 20 50%

三 材料贫乏,立意模糊 14 35%

结构安排:一 结构完整,设计巧妙,详略得当 8 20% 二 结构完整,详细安排尚可 18 45%

三 结构残缺,详略不够分明 14 35%

表现手法:一 根据需要,灵活地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14 25% 二 能用上1种表现手法 10 25%

三 不能使用,流水账,使用不当 16 40%

语言表达:一 语言优美精练,简明,流畅,有文采 6 15% 二 句子通顺平淡,能清楚表达意思 22 55%

三 语言表达不清,有病句,有错别字 12 30%

2、分析材料,寻找病因。

从上表可见,极大部分学生的作文选材平庸,无新颖可言;详略不当,似小学生的流水账;叙事平淡,无一丝波澜。由此推知下列原因。

A 、 病症之一:选材平淡,立意不佳。病因:没有注意作文与生活的联系,缺少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B 、 病症之二:选材偏离话题或材料平庸陈旧。病因:没有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或不注意观察生活,没有养成积累素材、分析材料的良好习惯。

C 、 病症之三:结构残缺,详略处理不当。病因:没有重视作文整体的构思,多数学生是想到什么写什么,提到哪里写到哪里,无计划无目的,缺少通盘考虑。不能正确地分辨材料与文章中心的关系。

D 、 病症之四:表现手法呆板,缺少灵活性。病因:不重视能力的迁移,不重视片断训练,不懂得最基本的写作技法。

E 、 病症之五:语言贫乏,无话可说。病因:没有阅读课外书的习惯,没有积累词汇的习惯,没有课外练笔的学习。

3、与学生“面对面”,寻觅心理根源。

在与25名同学交谈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存在着这两种心理状态:

其一,惧怕心理。即有的学生因材料短缺或缺少热情写不出作文→怕写作文→不写作文→更写不出作文→写

作能力低下;

其二,高原心理。即有的学生认为作文得高分是高不可攀的事,于是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只求在考试中既不得过低的分,也不可能得极高的分数,于是把阅读和写作的时间转嫁到容易得分的“数理化”,长时间的疏忽导致写作水平的自然弱化,兴趣的减退,作文分数就可想而知。

4、问卷调查 ,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注:40人参加调查,回收40份问卷)

序号 简题 选项 人数 占%

1 你喜欢写作吗? 十分喜欢 5 12.5% 一般 20 50% 不喜欢 15 37.5%

2 你是否希望自己的作文得到老师的赏识? 非常希望 40 100% 无所谓 0 / 不希望 0 /

3 你作文写不好的原因是什么? 没材料 20 50% 没话可说 15 37.5% 说不清原因 5 12.5%

4 平时老师给你的作文打多少分? 85分以上 5 12.5% 70左右 20 50% 60分 15 37.5%

5 你对当前学生奉命写作的形式满意吗? 满意 5 13% 一般 15 37% 不满意 25 50%

5、分析数据,了解学生心理状况。

(1)、学生为了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或主动或被动已做出了许多努力,有这样的基础,我们教师予以正确地引导,作文能有提高,这给予了我们教改的信心。

(2)、学生对当前的作文模式、教师的指导和作文评价制度的满意度还不高,这要求我们不可放松作文指导和评价的质量,注重调动学生写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3)、学生的主观愿望较强烈,如果我们进行作文教改会得到学生赞同。

七、矫正措施

通过阅览习作、个别谈话、问卷了解,我们初步掌握了学生在作文中的两大病因:心理障碍和操作障碍。其主要表现在怕写作文和怕写不好高分作文。

我们把现行商业市场中较成功的超市理念引用于作文教学,让学生在超市模式环境中,像上帝顾客一样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写作内容和方式,让教师在超市理念指引下,像经营者、导购员一样采用超市运营管理方式来布置、批改和评价学生的作文,试图来消除学生的写作上的心理障碍和操作障碍。具体做法如下:

1、设立命题“超市”,发挥主体作用。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无话可写,无米可炊,即使苦思冥想抠出的几百字也是言不由衷,词不达意。要让学生有话说,就必须废除“老师统一命题,学生领旨行事”的被动的传统机制,建立高度自由的命题“超市”模式,充分调动写作者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大“顾客”选择的空间,扩大写作的自由度。(1)、教师命题,学生选择。我们事先设计多阶梯多层次的作文题,供不同水平学生按自己的能力、兴趣、需要在难易程度不同的作文题中自主选择。(2)、教师拟范围,学生命题。我们根据每次的作文训练要求,划出写作的大范围,学生根据自己储备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自由命题。(3)、学生讨论,集体命题。学期初,我们发动学生讨论本学期的作文题,向学生征集自己想写的内容,我们各年级语文备课组再加以筛选,建立作文题库,供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选用。(4)、学生自由命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放手让他们根据自己积累的素材自行命题,自由作文。这样自学生心目中的题目,贴近他们的生活,他们也必然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2、开设素材“超市”,丰富写作材料。写作离不开素材的积累,鲜活的素材是创作的源泉。宋朝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调动同学们积累素材的热情,让他们互通有无,资源共享,我们开设了素材大卖场,在单周的作文课上让学生把收集到的素材放在班级“大超市”上亮相。有经典的名言佳句,有颇具特色的顺口溜,有民间风情的俗语口语,有幽默风趣的歇后语,有鲜活生动的谚语,有典型的人和事的描写,有富有哲理的“题记”,有精彩的写景片段,有精辟独到的哲言,有不同话题的诠释,有充当论据的古今中外典型史实……作文素材“超市”可谓是琳琅满目,货源充足,甚至还出现了大量的进口货、热门货。学生在超市上尽情饱览,尽兴选购,真是美不胜收,满载而归。

3、开设写作超市,激发写作热情。按照常规的作文方式是每学期发给每个同学一到两本作文簿,然后分期将习作写在个人专用本上。这种形式虽便于我们教师的指导和操作,但长期使用也会让学生缺少新鲜感,创作热情大减。如采用“分组合本”式作文,效果就出奇得好。

主要操作方法是:首先让学生自选作文伙伴(教师注意调配平衡),成立四至五人的合作小组,每组推荐出写作组长,一组共用一本作文簿;写作时根据每次作文的要求,或组织小组成员对文章的立意、选材、谋篇等方面展开讨论达成共识。或限制讨论,限期按序完成各自的写作内容。如教师可以给一个开篇句,让小组成员依次续写下去,只要有兴趣都可以像电视剧一样“演”下去。这种接龙船的写作形式尤其适用于故事性强的记叙文和小说演义。我们还可以让每组围绕一个“话题”,每人写一段或一篇,延续下去,组构成一篇重章迭唱的佳作。这种

迭唱法适用于散文和议论文。因同学们竞争意识较强,容易产生别出心裁、超越别人的欲望,想显露一手,每次写作犹如一场擂台赛,跃跃欲试,创作情趣高涨。“分组合本”作文法对先完成的同学来说,时刻要接受后者的监督和检阅,如书写是否认真,有无错别字,语言是否顺畅,想象是否合理等等;对后者而言,又学到前者的写作经验和技巧,拓展了思路,在构思上不雷同,书写上又不好意思马虎,起到鞭策和砥砺的作用。

4、开设评价“超市”,赋予成功机会。在传统的作文评价中常采用" 一刀切" 的方法,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作文。这种评价的方法,武断地强调学生共性的发展,有意无意地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出现“几家欢乐几家愁”的贫富不均现象:高分永远是优等生的专利,这部分学生眉飞色舞,开怀大笑,激情倍增;低分永远与差生相伴,这部分学生唉声叹气,畏难焦虑,情绪低落。我们知道,学生在原有的知识上、思维品质、兴趣爱好、能力倾向(就作文而言: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表达力等)都存在差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该因人而异,分层设标、分层评价,只要学生有进步,就可以得高分。没有必要以优秀作文的标准来要求每位学生。评定要有弹性,多增设超市“特价”区和开展“买一赠一”的馈赠活动,让利于“弱势群体”,使之享受最优惠的待遇。

(1)、见机行事,开展“特价”活动。对一个经常得六、七十分的学生来说,一个八十几分足以能让他激动一番,一个九十分或许能让他欣喜若狂,一反往日对写作的沮丧、厌恶和恐惧。我们知道经常拿不到好分数的学生也想写好作文,也想到讲台上“潇洒走一回”,可无数次的失败,有限的一点点写作火星就被老师的低分浇灭了,长此以往,他们能不厌恶写作吗?在他们对写作失去信心时,老师抓住时机搞几次“特价”活动,适当地给他们的作文提高一下分值,必定会给他心理上产生积极的影响。

(2)、激发热情,开展“馈赠”活动。我们也经常发现,不少学生拿到作文本后只看看分数就抛之脑后。至于对作文中老师如何批改,为什么这样批改等问题视而不见,见而不思。对这样的现象,我校统一要求教师在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分数后面增加1至5分的馈赠分,再在眉批或者总批中加以表扬和鼓励,如书写美观奖励5分,语句精彩奖励3分,比喻形象奖励2分,描写细腻奖励1分等等,以此来诱发学生对老师的加分产生兴趣。由此引发探究诘问,再发展为写作中的进取心,为下一次写作储蓄了的动力。

5、开设展销“超市”,展示劳动成果。人,都喜欢掌声。人的劳动成果,都希望与别人共赏。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就说过:“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人赏识的渴望。”谁都希望展示自己,期望自己的“演出”得到喝彩。对此我们为学生开辟了“作品超市”,把他们的劳动成果摆上“货架”广泛流通。

(1)、自我亮相推销。当学生按时写好作文后,教师收齐,按优劣平分成8小组,每组推出一名作文基础好的学生担任推销组长。在组长的组织下由学生轮流朗读自己的文章,不得代读和交换读。读,要用普通话,口齿要清楚,声音要响亮,其他同学认真品味欣赏,按照本次作文对主题、结构和语言等方面的要求,给每篇作文按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等级评出等次。由组长在文稿后签署小组综合意见等。每组至少评选出一篇较好的作文,写出推荐意见,准备供全班交流。

(2)、设立“展销区”。写作时,发给学生统一的方格稿纸,教师收齐后按组张贴在教室作文展览区内,组织学生阅览,评判优劣,对自己欣赏的作文用五角星标出。

(3)、设立“精品屋”。每学期收集平时写作中的精品、比赛获奖作文或报刊上发表的佳作,归类整理,再加以评析,设计好精美的封面,编成册子,拟出精彩的书名,分发给全班同学阅读和收藏。如发现一些学生一直没有作品在“精品屋”中展览,我们可在他们习作里搜寻精彩语段或选择可以加工的语句经老师润色后编排在“凡人妙语”“精彩一刻”等栏目里(一定别忘记署上他们的名字),好让他们“露一露脸”,体验一下成就感。

(4)、设立“网上超市”。为了扩大作品的传阅范围,与文学爱好者有更广的交流,我们充分发挥互联网互动性的优势,为学生申请注册网页(www.ywtd.com.cn ),让他们把自己得意的习作传入网络文集里。这样网上“销售”的行情(即点击数的攀升)会时时调动他们写作的热情,网上“顾客的讨价还价”(即网友们的评论和建议)会不断提升他们习作的品质。

八、实验成果

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我校的写作教学效果显著。极大地开启了学生的写作原动力,真正实现了由怕写作文到爱写作文的转变,经问卷调查喜爱写作的比例由实验前的12%提高到75%;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作文的材料和语言渐趋丰富,2003年我校学生在大桥镇作文大赛中包揽各年级一等奖;多名同学参加江苏省“彩虹杯”作文竞赛获奖;王雅竹、赵雨等同学参加《中学语文园地》“振兴杯”作文赛获得国家级二等奖;主编的《新月》获得全国优秀校刊一等奖;我们创建的学生作文网点击数不断攀升,人气渐旺,文学社也被《语文天地》评为精彩文学社;在2003、2004、2005年扬州市统一命题的中考中,我校语文学科成绩连续三年居大桥片(10所中学)第一名;作文课堂教学《标新立异 敢于创新——作文创新思维训练课堂教学纪实》发表于2005年《语文周报》,教案《与幽默大师面对面》和作文教学论文《反弹琵琶曲更美——浅谈创新作文中的“反弹”艺术》发表

于2005年《作文周刊》,“中学生写作障碍及矫治的实验与研究”的成果“建立超市机制,激发创作热情”发表于2005年第31期《作文报》(系中国青少年写作研究会报)的头版头条整版面。

九、存在的问题

在实验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以及阅读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课外语文活动时间也不够充足,课外练笔的时间仓促,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言和素材的积累,影响到写作训练的效果。在学校教学的大环境中,如何使各科和谐地发展,需要学校管理部门的统筹安排,只有这样才能给写作教学留下一份“自留地”。

作文教学的有关论文

正确把握作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其主渠道仍是课堂教学。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作文教学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之一。它不仅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还是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思想水平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优劣。基于上述认识,几年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 牢牢把握作文与育人的关系

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做到既教文,又育人,把育人融入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学生作文是为了育人,但育人必须从写作中体现出来,离开了写作知识的学习、写作技能的训练和培养,那么育人就失去了依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必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把“育人”落实到实处,一方面,我们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逐步扩大阅读范围,逐步积累写作知识,强化写作训练;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采访先进人物,学习先进事迹,获取写作源泉。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和平时的阅读中,会经常接触或听到社会上的“阴暗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时弊,帮助学生分清哪是主流与支流,哪是本质与现象,哪是善美与丑恶。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留意身边的人和事,使作文命题贴近学生生活。大纲指出,要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用自己的话写出观察的结果和感受。”因此,除指导学生在作文中正确反映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外,我们还有意识地把学校举行的有关重大节日的庆祝场面和参观、游览等情况作为写作素材,引发学生感受美好、体验真情,抒发成文。从不同的侧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侵蚀,以达到写文育人的目的。

二、 牢牢把握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加强阅读与写作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关键。古人云:“劳于读文,逸于作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就说明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读是吸收,是基础;写是表达,是运用。二者相成相辅,不可偏废。因此,我们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以读促写,以写带读。我们最深的体会是:紧紧抓住学生的课内外阅读不放,才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写作能力的最佳途径。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充分发挥教材的典范作用。在教学生学习课文时,不仅要学习课文的字词句、人物品质、文章所蕴含的道理等,还着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现方法、写作思路、立意选材、详略的确定、布局谋篇等,把写作知识的传授融入阅读教学之中。总之,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在读中悟出技巧,在写中运用知识,做到有吸收,有创造。

第二,扩大阅读范围,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带着较强的写作目的进行广泛阅读(包括课内、课外阅读),有针对地向学生推荐或介绍课外读物,一方面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积累写作素材;一方面指导学习课外读物的写作技巧。同时指导学生建立写作资料库——做文献卡、资料卡、剪报簿等。使学生心有成府,运用自如。并以学生为主体定期举行课外阅读汇报会、讨论会,开辟班级习作园地或专栏等,交流阅读和写作的心得与成果,激发学生阅读与写作的热情,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促使其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 牢牢把握作文教学目标与过程的关系

作文教学的目标,取决于语文教学的目标,归根到底,是取决于提高民族素质教育这一根本目标。素质教育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其基础性。语文教学乃至作文教学要为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基础,心理素质基础以及语文素质基础。而作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是与作文教学过程密切相关的,是以训练为载体的。因此,教师必须准确把握作文教学的目标,优化作文教学过程。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三点:

1、强化目标意识。作为初中语文教师首先要明确初中作文的总体目标,即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语言

文字的表达能力;还要掌握各年级段的作文训练目标。既不能降低标准,也不能揠苗助长。从简单的记叙起步,到各种文体的训练,既要目标明确,又要抓好各年段的衔接。同时准确把握教材每个单元中安排的作文内容所要实现的单元目标,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务使目标得以实现。

2、优化训练过程。训练是实现目标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开拓学生思路,发挥创造精神,从而培养起学生作文的能力。训练方法有种种,我们采取了这样的途径:大胆进行了“作文综合式教学试验”,即:“师生共同命题——引发写前指导——师生同题作文——师生共同评改”的作文教学模式。其中主要突出两点:一是先说后写,理清思路。在写前指导时,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确要求后,让学生围绕中心分别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恰当的语言说出来,说完后师生共同评议,然后让学生写出提纲,述以成文。这样就有效地防止了说假话空话、一味学生腔或形式上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不良现象。二是评、改结合,以评、改促写。《大纲》指出:“要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修改既要考虑内容,又要考虑语言文字的表达,力求把自己的作文改得更好些。每次作文课上学生作文后,我们都要在班上朗读自己的下水作文,并按好、中、差找出三至五名同学作为代表,朗读自己本次的作文,读前提出修改要求,读后师生共同评议、修改,有意识地以评改他人的作文入手,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作文评改中来,从中互相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其真正成为“自己写,写自己,自己改,改自己”的作文训练主体。

3、落实好作文教学常规。作文常规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主要落实书写的常规和教师批改的常规。作为教师,必须要求学生把字写得清楚、工整、正确,把话写得通顺完整,有真情实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教师的批改要及时,着墨合理,要情真意切,富有启发性和鼓励性;书写要有示范性。用自己的“认真”,带出学生的“认真”;以自己的高素质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高中作文教学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培养创新精神”。还指出要注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只要重视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我们的教学就能适应新理念下的“以人为本”的课程改革体系,课堂教学才会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使学生的个性特点得到张扬。在教学中我是通过以下三方面实施的。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时代的发展。

人们常常认为,现在中学生的生活空间非常小,生活内容十分单调,他们所学的知识与社会生活和科技的发展缺少联系。但我认为不完全是这样的,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空间和范围越来越大,途径也越来越多,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书本,还有来自于家庭、社会、媒体等方面。所以说,当今的新一代不是缺少生活,而是缺少对生活的体验、发现;缺少对生活的感悟、思考。鉴于这种状况,新理念下的课改工程体系,提出了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时代的发展”的要求。

在作文教学中,我非常重视鼓励学生积极投入生活,深入生活,再现生活。引导他们表现自我、多写自我。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如“献爱心”、“绿色环保”、郊游等。每个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不同,他们的表达也会异彩纷呈。

在组织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景状物,引导他们回忆、感受自己去过的最美好的地方;自己影响中最为独特的自然景观等等;这样学生开始捕捉、回忆自己走过的繁华街道、广阔田野;爬过的山、趟过的水;旅游过的风景名胜、观察过的日月星辰等。学生很快找到了写作源泉,写作的泉水汩汩而来。作文中他们写经济开发区的日新月异,感受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他们写西部大开发的勃勃生机,感受到了机遇给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他们写大自然山山水水的独特景观,感受到了返朴归真的闲情逸致;他们写苍穹流星雨的灿烂耀眼,感受到了浩瀚宇宙的神奇奥秘。在他们笔下,一篇篇真实反映生活、时代、科技等方面的文章丰富而充满情感。

二、增加阅读量,开拓学生视野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博览群书,启智慧之眼,开智慧之窗”。这就是说,人一生书读的越多,知识容量也就越大,他的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也就越高。由于目前电视的普及,电脑在进入家庭,许多学生已不喜欢阅读文字性的长篇作品,特别是有深刻意义的文学名著,认为费时间、难理解。而是喜欢阅读迎合他们心理的言情书籍,观赏刺激他们大脑神经的武侠动作片。如有的同学在看鲁迅的《阿Q 正传》、托尔斯泰的《复活》等小说时就认为太单调,太没有情趣,但看《神雕狭侣》、《吕布与貂婵》等影视作品时激动地手舞足蹈,忘乎所以。这种现象长期发展下去,后果将是严重的。

我们的传统语文教学过于重视学生的课业发展,忽视了学生的精神生活。由此引发了种种不应当发生的事件,诸如中学生的出走、辍学和犯罪等等,我认为某种程度上说,是由于学生缺乏有益的阅读造成的,因为读一篇好文章,一部好小说,就如同与一个高尚的人进行了交流,有益的阅读对人的启迪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有不少同学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被保尔的精神所感动,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读了《比尔·盖次》一书,无不为盖次的才智所倾倒,增强了渴求知识的欲望。保尔、盖次就是他们心中的偶像。相反阅读一些无意义的、低级的和黄色的刊物,只能使学生身心受到催残,从而身不由己的误入歧途。由此看来,高度重视学生的有益阅读已是十分必要的。面对这现象,修订版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高中生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课外自读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不少于300万字”。这样的规定看起来与当前学生生活和考试关系不大,但为他今后的创新能力的展示创设了一个广阔的知识空间。学生会从有益的书中获取生活的真知,增强思辨能力。

近年来,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我每天利用课前5-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轮流介绍自己最崇拜的伟人、科学家,最喜欢的作家、诗人,最喜欢的名言警句,最喜欢的作品或作品片断,最喜欢的科普读物,最喜欢探索的课外知识等等,并说明最崇拜、最喜欢的理由。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各种有益书籍的兴趣,课外阅读也就成了学生的必修课。课堂上大家彼此进行交流,于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知识领域的内容都能在语文课上掀起小小的波澜。学生的阅读量与日俱增,认识、胆识、素质也一天天得到了提高。

针对学生喜欢的言情和武侠等方面的书籍,我与学生共同探讨一些作品的可读性,让他们理解琼瑶作品中人物复杂的情感世界,学习作品真实反映人物细腻情感的写作方法。还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用理智战胜情感,切不可像作品中的主人公那样过早的陷入复杂的情感世界而不能自拔。引导他们学习金庸作品中的场面描写、细节描写及作品超凡的想象力等,领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让他们像金庸那样插上想象的翅膀,联系现代的高科技生活,尝试写一些科幻作品。告诫他们绝不能把这类作品中所谓的“江湖义气”、“哥们义气”无原则的带入学校,带入生活,让他们从作品中明辨是非曲直。

三、打破传统,勇于创新。

学生有了对人生和时代的关注,有了丰富的阅读生活基础,他们对人生、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就能提高,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力就能丰富和发展起来。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过于重视审题,用它来评价作文的优劣。教师的作文指导也十分简单,往往是给一个题目,读一篇范文,让学生去写。学生作文完成后,教师只作一些粗浅的批改。对于作文的评讲,只限于读几篇教师自己认为较好的文章,以示鼓励。这样长期的机械式的训练,结果是学生对作文越来越没有兴趣,越来越无话可写。

经过几年的摸索和探求,在作文训练课上,我指导学生通过互动来讨论作文的特点,选材等。引导他们谈写作看法,提写作建议,在师生互动中互相拓宽知识面,学生写作文已不再是难事,而是一个真实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过程。作文中他们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序。个性特点也得以充分表露。在评讲作文时,让全体学生参与。具体做法是:四人一组,进行比较阅读,然后师生共同交流阅读感受,书写阅读意见。通过这样的互动评改,同学们互相指正、互相促进、互相提高。接着让他们选出有创新意识、有个性特点的作文,在全班进行交流、评析,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堂气氛热烈而有序。

古人说得好:“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我认为:高中生的作文教学活动,要想有源源不断的“活水”的注入,就必须从源头抓起,那么这个“源头”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让学生在这丰富的生活世界里去感受、去发现,去积累。写作时他们的内心的激情将会奔涌而出,作文将会轻松,愉快。

作文教学的有关论文

考场作文中灵感思维的引发和训练

考场应试写作特别需要一种最佳写作心态,而对多数考生来说,常常是看到题目时,会有某些出乎意料的感觉,有时还会感到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怎样迅速优化写作心态,获得写作的灵感呢?

一、运用好直觉思维

所谓直觉思维,即是对所思考问题的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和理解。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常常是突然来临,又突然逝去,而且又常常是不由自主地在无意识之时涌上心头。如果我们在审题构思的过程中,注意引发和把握这种心理现象,常常会捕捉住写作的灵感,形成写作的最佳心境。例如,1988年的上海考生陈一菁说:“我看到作文命题《清流与活源》时,觉得这个命题较新颖,一时无所适从,更不知从何下手。脑子里更好像一下子涌现许多想法,又好像什么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我隐隐地体会到紧张与压力。……当时我迫使自己冷静下来,围绕命题,完全放开自己的思绪,并及时用简练的语句记下脑中各种一晃而过、尚晦暗不明的思路。凡是与命题有关的联想,

不论远近深浅,我都记下。随后我就利用„这第一手资料‟通过分析比较,整理取舍,同时结合自身特点确定该篇作文的文体、框架等要素,这样一条作文的思路,便从无到有,从乱到清了。”这里,陈一菁同学所说的那些“一晃而过、尚晦暗不明的思路”或“有关联想”正是一种直觉思维,她把这些零星想法都“记”下来,正是不失时机把握有用的思维信息和写作灵感。陈一菁同学的应试写作过程是运用直觉思维引发写作灵感、构思成文的典型之例。我们姑且把这种方法称之为“直觉随记法”。

二、巧妙利用“一心二用法”

“一心二用法”是在拿到试卷后,先审视作文题,弄清内容和要求后,再把它放置一边,然后再动手解答前面的各类基础试题,在解答试题的过程中,脑子适当兼顾一下作文题,一旦脑海中跳出对作文有用的信息、想法、事例、思路等,便用中心词记下来,以免一晃即逝。采用这种方法,使构思打腹稿的时间延长,容易引发和捕捉写作灵感,使作文构思更严密、准确或有创新,一旦在解题过程中发现有些语句和材料正是作文所需要的时候,自然会喜出望外,于是应试写作的最佳心境也会随之形成。例如,1988年高考作文《习惯》,如果打算写议论文的话,第一大题4小题调整层次的内容,三大题1小题的文言文阅读及三大题2小题的现代文阅读(中国古文化) 中的一些材料和语句,就很有启发意义,若心有“灵犀”,便可引发写作灵感,有利于文章的立意和论证。

三、置身情境中,酝酿情感

写作需要写作欲望和冲动,当写作欲望和冲动到来之时,作者常常会动情动心,非吐不快,行文时也便文思泉涌、得心应手。那么,在考场作文中怎样引起这种欲望和冲动呢? 即置身情境中,酝酿情感。首先要凝神静心,心志专一,剔除一切杂念,深入领会命题内容、要求和意图,然后通过想像把自己放入题目设置的情境中,进入角色,亲自感受那生活的五彩缤纷和酸、甜、苦、辣,让往昔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浮现于脑海,使那些与题目有关的可憎、可恶或可歌可泣的事件一起涌上心头,这时头脑中便会形成一种或愤怒或蔑视或景仰或艳羡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写作冲动,大有一吐为快的感觉。此时只要略作布局谋篇,即可能有“神思灵感”出现,若快速写作成篇,往往就是一篇情文并茂的好文章。

四、加强平时的作文训练。注重生活积累、思想修养和认识水平的提高

1、限时成篇,训练写作速度

高考语文考试时间共两个半小时,作文时间一般在60—80分钟之间,要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篇作文,需要考生具有快速写作能力。这种能力应在备考阶段进行几次强化训练,使考生自己心中有数,从而做到临阵不慌。这样才容易引发写作灵感。

要保证在有限时间内写出高水平的文章,考生应有意识地训练快速准确的审题能力、构思能力和必要的写作技巧,这有待于平时的材料积累和写作训练。

2、优化心态,训练毅力

作文是一项高难度的复杂紧张的思维活动,如果考生意志薄弱,一提作文就害怕,必然造成“怯场”;而当碰到一些失误或一时想不好时,若意志薄弱或缺乏毅力,常会丧失信心。因此,平时作文时,要注意磨炼意志,不论作文多难写,也要“强迫”自己完成好;如果在高考中碰到“难题”时,也不要紧张、泄气,要想办法认真审题,从多视角、多层次来思考应作的内容以便化难为易。

3、广泛阅读,丰富储备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平时广泛阅读、丰富知识储备,到考场上,才可能有神思灵感的出现。

作文教学的有关论文

作文的批改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我先后结识的国文教师不在少数”,叶圣陶讲述道:“这些教师都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得到的体会跟我相同,都认为改作文是种徒劳无功的工作”①。另一方面,这项徒劳无功的劳作,又是语文教师繁重的事务,一叠叠作文簿像一座座山,压得教师“苦不堪言”。改变这一现状一直是人们企求而未能得到的。香港的何万贯对此作了一系列的研究,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何万贯在这方面的主要论文有《符号批改作文的效果》《利用录音带批改作文》《内地参与实验学生对“录音带批改”写作教学法的反应》《在内地中学利用录音带批改作文的一个实验》《学生对“录音批改”作文的回馈》《有效的作文批改一录音批改作文》《提高学业成绩稍逊中学生读写能力的教学策略》②,现综合评述如下:

何万贯关于作文批改的一系列研究,理论的出发点主要受西方的写作过程教学法、写作交际教学法等的影响,而其实际效果也为这些观念提供了支持。在《符号批改作文的效果》一文中,作者论述了所持的理论依据:“修改(revision ),在写作的过程中,是一项重要的认知活动。修改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建构和提炼语言的过程( process

of structuring and shaping)(Fitzgerald , 1987 sommers, 1980; Stallard ,1974)。Bars (1983)的研究表明,„修改‟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程度。Hull (1984)及Lehrer &Comeaux (1987)在„错误侦察‟实验中,要求受试者侦察和改正篇章错误,并说明原因,效果显著”。“P.Gurrey 曾指出:„由学生去修改他自己的作文,会对他的学习产生什么效果呢?那是要他改正作文时,他就可以将语文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在心板上;至于由教师来改正错误时,学生的心理可能继续去保存那些文章上不正确的格式,因为正确的格式未必能够将它取而代之的。因为改正只是写在纸上,对于仍然存在着的学生心理中的语言不正确的使用方法,可能完全不发生影响。需要改正的是学生的心理习惯而不是纸上的文章”。在《在内地利用录音带批改作文的一个实验》中,作者进一步指出:“作文„批改‟是一个„交流‟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直接沟通,目的在于刺激学生的思考,令学生有被„确认‟、被„接受‟和被„欣赏‟的感受,而这种受到认同和赞赏的感受将会转化成一种„自我改善‟„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

依据上述理论,何万贯从作文批改的三个方面探讨“有效批改”的实质内容。首先,批改的责任。传统的作文“精批细改”方法的特点是教师负批改的全责:文章初稿由学生写,修改和定稿则由教师承担,学生为应付教师而写作,以为把作文交给老师,就是作文活动的结束,而把改错的责任推到教师身上。另一方面,学生从来没有参与过整个写作过程,他们生产的从来就是半成品,在推卸责任的同时,学生也放弃了行使写作的主权,因此难有进步。“要把„批改‟变成有效的教学手段”,作者说:“必先正其视听,让学生清楚明白,„核对‟„复核‟„修改‟„重写‟步骤其实是写作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是完成„写作过程‟不可或缺的步骤”。其次,批改的方向。批改学生作文的方向不应该偏重修改“错误”,而应多给较宏观的写作方向性的指导,迫令学生重新进入原来的“写作过程”,思考其当时的困境,然后根据教师的意见加以“修改”。这又分三方面。一是教师的意见应该朝着“建设性”“鼓励性”和“发展性”方向进发,要“多看优点、宽打分数”。二是意见的着眼点应该关注大的环节,比如论点和论据、首尾与呼应、段落衔接等,而一般情况下不应该只关注错别字、病句等细部。用录音批改法,错别字、病句原则上不改。三是教师的意见务求具体,批语不仅要明确修改的目标,而且要有明晰的内涵。再次,批改的具体方式(此点为本文笔者归纳,何文的原意是批改的作用)。何万贯主张的具体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符号批改”,指教师“运用在学生作文本上画上符号的方式,指出文章有什么缺点,最后由学生自己改正”。符号分为三大类,即“机械性的修改(标点、错字)”“词汇运用的修改(词汇的增删或修改)”“内容表达的修改(意义的修改、增删)。另一种是“利用录音带批改”,方法是这样的:学生在交作文本的同时交一盒录音带;教师看学生的作文后,“找出三个„批‟(包括优缺点)的重点”,录下口述的批语并在相应的地方画上符号;学生在家中听教师的批语录音,按教师的意见修改作文后,再交给教师。两种批改方式都十分强调作文讲评这一环节。

上述两种批改,作者均采用教学实验的研究方法,并从实验中得出支持的结论。实验的程序这里从略,只介绍结论。“在教学效果方面,符号批改与精批细改彼此对比悬殊,证明符号批改比精批细改收效大”。在符号批改的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参与者,他们大部分都能根据符号的指示,逐一修改有关的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写作方面的责任感和斟词酌句的作风。教师采用符号批改之后,所花的时间是比原来多还是少,答案不尽一致。作者认为在实验性阶段可能需多花点时间,实验一段之后,当教师和学生熟悉了这种方法,所花时间当会逐渐减少,而比精批细改快捷。采用录音批改,“实验组与控制组学生在作文总成绩方面之表现有显著差异,即实验组学生在写作方面总成绩较控制组为优胜”。在写作内容、标点错字并未受到影响的同时,实验组在“行文”上略好于控制组,而在作文结构方面(即录音批改的重点)则显著好于控制组。“实验证明,利用录音带批改作文,不但可增加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更可提高学生整体的写作水平”,“尤其是对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表达方面的指导,收效更为显著”。教师录音批改所花的时间,原来就设计为与精批细改持平。按照何万贯的估算,精批细改一篇作文大约10一15分钟,教师批语长约20-60字;录音批改一篇作文设计为10分钟以内,每10分钟教师可说2000字左右。在达到“个别化”指导的同时,评语的信息输入量大应该也是实验收到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录音批改,1997年在华中师大的《语文教学与研究》(第5期)曾有专文评介。1998年前后,在广州市的一所中学进行了移植实验,据实验者报道,与在香港的情况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在报道内地移植实验的文章里,作者引进了“协作式写作”的理念:“据 Woolever ( 991)研究所得,由学生开展讨论这种„协作式写作‟(collaborative writing ),无论对成绩高或者低的学生都有其积极意义”,而内地的移植实验证实了这一论断的可靠性。

作文教学的有关论文——满分作文新在何处

在中考作文阅卷过程中,我从一万多张试卷中遴选了十份满分作文。这些以《关心》为题的文章,虽然内容各异,写法不尽相同,然而,都能让人读后有耳目一新之感。这些作文,或许能给广大中学生以有益的启示。这些满分作文主要“新”在四个方面。

一、不落俗套,取材新

“文不惊人誓不休”。作为应试作文,要给评阅者喜闻乐见,就必须有新鲜感,做到“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未言”。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从“人人心中有”的素材中,发掘出“人人笔下无”的题材来。

从这十篇以《关心》为题的满分作文来看,立意上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题材与众不同。绝大部分同学把笔墨放在生病、遇到困难,老师、家长怎样关心等方面淡装浓抹,而有些同学偏偏转换视角,将目光移到了生活中,大家所关心的一些热点或重要的事情上。有写申奥的:通过述说各行各业、各种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们对奥运的理解和支持,反映出了中国人民申办奥运的热情;有写环保的:通过写地球古今环境的变化,突出了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极大关注;有写动物的:考生将青蛙拟人化,用寓言的文学形式,对社会上残害自然界生灵的丑恶现象进行了有力地抨击……

还有一类文章,即使是同一题材,角度又有所不同:有的从反面作笔,正面收束;有的从正面下笔,反面揭示主题,让本来平常的内容平添了几分新意。

二、巧妙布局,情节新

结构是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方式的整体设计。考生作文时,在这方面稍加用心,效果大不一样。初中作文一般只要求写五六百字,掌握一些“尺水兴波”的技巧就尤为重要了。

例如,一位考生写的是,中考前一天晚上,渴望在医院上晚班的妈妈能陪一陪自己。当晚,妈妈真的回来了,而且回来了三次。第一、二次妈妈回家分别取钥匙和伞,当作者一则以喜,一则以忧,由失望转向埋怨之时,妈妈第三次出现在自己身边,并且送来了自己最爱吃的东西。一件小事,写得一波三折,真实感人。

欲扬先抑也是一种很好的写法。一位考生,先并不提父母关心他,而用大量笔墨来写父母的啰嗉引发的失落,继而细写一个让人感动的画面,来写出自己对“父爱如山”的体会。一位女考生写弟弟生日那天,客人多,妈妈嘱她不要回家——太委屈了,她又自然地回忆起一些“辛酸”的往事——很伤心。几位评卷老师都对这个女孩动了恻隐之心。不料,作者大笔一挥,妈妈端来的一碟蛋糕,让她心中的楚痛顿时消逝了。

要做到这些,我们就要在材料的组织上运用些技巧。可以将材料浓缩于一日之内,也可以将材料分散在四季之中;可将材料统领在几个小标题之下,也可以试着把它写成一封书信。等等。

三、幽默生动,语言新

叶圣陶先生不止一次地说过,“语体文的最高境界就是文章同说话一样。”看电影,大家喜欢诙谐有趣的;同学之中,懂幽默,会调侃的也最有“人气”。

在阅卷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佳作往往写得无拘无束,幽默自在,在稍稍闪出的那么一点点“不正经”中,文章的味道便浓郁了起来。请看:

(1)、“克隆绵羊,没爹没娘。名人出书,一塌糊涂。——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昌文居然克隆出了家长的签字呢!”清早,“小广播”大声宣布着。

(2)、如今,肆无忌惮地大笑,成了我的“招牌”,“神经病”成了我的代言词。这不,开学才一个月,供师生取笑的谈资却有了一大把。尤其是各位老师对我的偏爱,更让“左邻右舍”无不为之扼腕。

(3)、关心是一股春风,温暖着每个人的心房;关心是一支火炬,照亮着每一个人的行程;关心是一个港湾,安抚着每一个远航归来的人们。

(4)、在远古时代,地球就像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子。绿荫如盖的大地,是她美丽的肌肤;浩瀚无垠的大海,是她美丽的衣裳;交错分布在她周身的江河湖泊,是她日夜奔腾不息的血管。

前两句,或漫画戏谑“冒名签字”,或形象展示“活泼爱笑”,风趣中跳荡着一丝叛逆,幽默中蕴含一缕渴望,巧妙地捕捉住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其鲜明的语言个性令人难忘。同时,适当地运用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意,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第(3)(4)例句,动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或体现了作者对人类亲情的赞美,或表达了作者对环境的关心。

四、情景交融,手法新

在阅卷中,我们还发现,恰当地加入一些环境描写,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少考场佳作,都是情景交融的好文章。例如,一位考生在文章开头是这样写的:

“细雨绵绵,如同那扯不断剪不断的缕,我的烦恼就像这绵绵的雨丝,没有尽头。”

短短二三十个字,便把自己内心的惆怅勾勒得细腻逼真。同时,也巧设悬念,让读者产生了读下去的愿望。结尾时,作者又是这样来写景的:

“我呆呆地伫立雨中,望着父女俩消失在茫茫的雨雾中。心中忽然静静地淌过一阵热流。”“雨依然飘洒,不过,雨丝却成了母亲的双手,在轻抚着奔跑的我。”

同是写雨,现在却成了“母亲的双手”,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雨没有变,变化了的是作者的内心感受。


相关作文

  • 初中生怎样提高写作水平作文1300字
  • 初中生怎样提高写作水平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然而相当一部分孩子一提到"作文"二字,就眉头紧皱.情绪低落.甚至东拼西凑应付了事.那么,如何提高初中生的写作水平呢? 以日记为载体 丰富孩子写作素材 写观察日记.现在的 ...

  • 初中生怎么写作文作文900字
  • 初中生怎么写作文 语文学习有两项任务:一是在理解别人语言的基础上理解别人的思想:二是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别人了解.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既可以用口头语言,也可以用书面语言.写作就是要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初中生学习写作,有几个问题首先要认识清楚. 1.初中生学习写作不是搞 ...

  • 初中生怎样修改作文作文2000字
  • 初中生怎样修改作文 七三班 张亚楠 作文修改的宗旨: 玉越琢越美,文越改越精. 作文修改的原则: 多鼓励少批评. 作文修改的方法: 1.学生自改. 2.建立小组互评机制. 3.诵读修改法. 4.类比修改法. 作文修改的过程: 自评 → 他评 → 师评 → 反思 一.文章内容的修改: 内容的修改一般有 ...

  • "初中作文高效教学"观摩有感作文1600字
  • 各位: 市教研室孙善利老师要求每人写一篇体会文章,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把最想说的说出来即可,20号前发送至邮箱 "初中作文高效教学"观摩有感 泰安二十二中 张勇 都说当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很难,而其中困扰广大语文教师的一个老大难就是作文教学.作文教学难在作文训练难,指导难.评改难,这 ...

  • 怎样指导中学生写作文作文1700字
  • 怎样指导中学生写作文 作文,是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重头戏.作文是用文字书写灵魂, 倾诉情感,每一个字必经"千锤百炼".而现在许多学生是洋洋洒 洒数千字,不知其所云:或是寥寥数字,虽言简而意不明:或是假 情假意,真情不在.因而如何引导学生写出"真"作文成了语文教 ...

  • 聪明来自勤奋,初中生演讲稿-初中作文作文700字
  •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谈一谈"勤奋"这个话题.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聪明,长大后能成才,但聪明人不是你想当就当的,必须经过勤奋的努力.你想出国留学,就得学好外语,怎样学好外语呢?就得早上读,晚上背,勤奋学习你想当名体操健儿,怎样当呢?就得坚持体育锻炼,勤奋联系你想当一名科学家 ...

  • 描写母爱的初中作文作文600字
  • 有人把母爱比作一件衣服,因为在寒冷的冬天时,母亲会为他抵御寒冷:有人把母爱比作一本书,因为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母亲会为他解答难题--而我却把母爱比作水.不是吗?母爱如水,往往温柔细腻--感恩节的到来,使我想起了你们队我的爱.你们队我的爱是无私的爱,永恒的爱,是无微不至的爱,不求回报的爱.写母爱的初中 ...

  • 小议初中生作文现状及应对策略作文2800字
  • 小议初中生作文现状及应对策略 颍上县陈桥中心学校 陈强波 关键词: 初中生 作文现状 写作题材 应对策略 内容提要:在日常教学中,怎样才能写好作文成为困扰学生和老师的一个难题.作文在中考中所占比重决定了写作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能否找到好的方法,对写作水平是否提高会有很大的影响. 在日常教学中,我经 ...

  • 与你为邻初中作文作文1500字
  • [与你为邻初中作文]多少次,在学校那个铺满了阳光的走道上,我轻轻地揉乱你毛茸茸的辫子,然后你嗔怪地扑上来拍我的脑袋,我们就这样旁若无人地大笑着,与你为邻初中作文. 阳光在我们的发梢轻盈地跳跃着,悄悄划过岁月浅浅的倒影,让我这样想着,永远这样该多好!该多好! 六年前,我们有幸成了同班同学,然后成了好朋 ...

  • 作文畅想初中生活作文1900字
  • [作文畅想初中生活]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作文畅想初中生活.转眼间,五年的小学生活就这样如流水般消逝了,再过一个暑假,我就是一名中学生了!回首这五年小学生活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我不禁对未来的初中生活充满梦想和希望.在将要来临的初中生活里,我一定会结交新朋友,认识新同学.小学生活中的三剑客就要各奔东西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