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作文6100字

六年级作文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四偏”

一、出题偏“心”

这里的“题”,既指文题,又指作文训练的内容和要求。出题偏心,就是说教师在出题时,不是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兴趣,不是尊重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和作文训练规律,而是凭自己的主观要求。大多数农村小学对学生进行书面作文训练主要自三年级始,又一般以8 篇大作和8篇小作作为标准的训练量。8篇大作虽然是教材中确定的训练项目(这些训练每次都体现一个分段或分组目标,包括一两个要求,呈递进状的),但据我们所掌握的调查资料显示,多数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材中关于作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分段分组目标认识不清楚,或者是无目标,随心教学;或者是在零乱的目标指引下教学;或者是要求过多、面面俱到教学;等等。作文训练目标陷入了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8篇小作,教师一般是无教案上课,更为随心所欲去安排训练内容,有的甚至靠的是一时的“灵感”。例如,有的老师出过《我爱春天》、《勤劳的妈妈》、《夸夸我们的好班长》等文题。我们想想,如果学生没有感到春天的可爱、“妈妈”的勤劳,没有见过或听过“班长”

值得夸赞的事例,怎么办呢?不胡思乱想,瞎编乱造,能行吗?出这种文题,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说谎,要他们捏造不曾见过的事情,不曾发生的感情,还何谈“内容要具体,不说空话”和“有真情实感,不说假话”?更何谈去逐步提高小学生的作文素质?

小学生作文训练如果没有一个整体的训练目标,就不会发展,而没有局部训练的突出和突破,又不会有整体训练的到位和达标。因此,我们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要转换视角,要紧密联系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学生生活的氛围,牢牢把握“从说到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一小学作文教学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建立起一个既与阅读有密切联系,又保持相对独立的科学的作文训练序列。且在总序的指引下,系统规划出每个年级每学期乃至每个星期的作文训练目标。(其中含一、二年级的说、写话训练目标。)每次训练都明确提出训练内容、目标要求、时间和方法,力求使小学作文教学的“全局观”和“重点观”辨证地统一起来,真正使其落到实处。如此,便在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中,每次训练教师都能思路清晰、有的放矢地带领学生解决一、两个重点或难点,切实让学生次次有所得,得得相连,拾级而上,建立起良好的作文素质结构。

二、指导偏“位”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指出:“要重视作文指导。”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教师把这里的“指导”搞错了位置,狭隘地理解为就是“作前指导”,所以,便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至此处,从命题、选材、确定中心、选择写法,到开头、结尾及词语的使用等等都作一番细致入微的指导。教育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作文是从具体观察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需要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去认真地体验和训练,化为自己的作文能力。只是教师把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抄在黑板上,“扶着走”、“一言堂”,包办代替,让学生写“遵命作文”,依杖而行,完全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实际上是由抽象到抽象,忽视了学生的思维特点,违背了学生的思维规律,这样的作文无疑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了。

那么,到底什么时候该导,什么时候不该导呢?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该体现在哪里?笔者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尝试,认为“三分导写,七分导改”是切实可行,十分有效的。

“三分导写”具体体现在,具有特殊要求或者审题有困难的习作训练,教师要稍加指点后再让学生写作。这里,教师的指导要纲领式的,不应作过多过繁的说理讲解。一般情况,教师出示作文题后,可不作任何解释或指导,放手由学生自己审题独立写作,学生可以看书,可

以互相讨论,但不能抄袭别人现成的文章。教师要鼓励学生写实事抒真情,监督胡编乱造,无病呻吟;鼓励学生放胆,不要依靠教师的指点,不要怕写不好;鼓励学生按时一次写好,过关,不要拖延时间,不要等到第二次写好。

“七分导改”即指教师要把对学生作文指导的重点放在“指导改”上。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去感知、体验一番思维发展中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产生渴望获取的动力。教师再进行有的放矢的点拨指导,才容易水到渠成地顺应他们的思维规律和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导改”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 指导自我修改。修改重点放在修改文章内容。这时学生刚打完草稿,教师引导他们趁热打铁,从中心思想到层次安排进行一番认真的检查。

2. 指导小组修改。指导学生及时自

我修改固然行之有效,但我们又不得不考虑到它的局限性,由于学生作文时间较长,大脑皮层容易发生泛化,不容易发现细微的疵病,特别是语言上的疵病。俗语说“旁观者清”。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组织由3~5个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编成一个小组,进行小组修改。教师从旁指点,让学生找出小组成员习作的优缺点,进行互相评品,在评品中对照自己的作文,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以起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作用。3. 指导集体修改。在学生进行了一番自我修改和小组修改后,教师可以抓住学生习作中表现出来的重点、难点,选读有代表性的作文,让学生在班上公开发表评价。有了共性认识之后,再作具体的指导,学生就极易接受了。

三、批改偏“向”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批改偏向问题也是十分严重、发人深思的。首先突出表现在“重大轻小”上。在调查时我们发现,85%以上的学校提出对大作文要精批细改,对小作文则可以简化,一般只是改改错字病句,不须眉批,也不须尾批。我认为,这是一种十分严重的错误做法。对小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在形式上可以有大小区别,但在实际教学时绝不能有轻重之分,应该要一视同仁,无论是备课、讲评,还是批改都须亦然。至于作文批改,袁微子说,应当重在思路的指点,内容的选择,要重批不重改,逐步训练由学生自己改,改要着眼于内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学习品质的特点提出精批细改的,是很有必要的。但这里的“精批”,不应是“精细”,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精致,有重点;“细致”,不但不要大删大改,而且还要尽量少改、小改,努力改在要点上,一般情况,教师可用不同的修改符号标出来,留给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改,逐步培养他们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

其次是圈点偏向优美词句。有些教师把好文章狭隘地理解为美丽的词句,而对美丽词句的看法,又脱离了切合实际,讲究实效这一标准。有些语句明明不符合事实,明明属无病呻吟,胡套乱制,与前后文内容连接不上,与表现中心毫无关系,反而也被加上圈点了。不但不该如此,就算是反映了实际的美丽词句,也不能孤立地圈点。若我们这样去圈点学生的习作,就在暗示学生读书时只注重美丽的词句,作文时只用心于词句的修饰。此外,下批语时也要摆正优美词句的位置,例如笔者就曾于一学生作文后见过这样的评语:描写校园景色的 词语不够美丽、生动,此分明表示不顾学生的思想与情绪,硬要他写出校园的美丽,长而久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素质,有害无益。

四、讲评偏“简”

据我们的调查来看,作后讲评基本超脱不了“总述写作情况——分述优缺点——评点一两篇学生习作”的路子。且评完即完,不给学生第二次学习的机会。有的不能突出每次训练的重点和要点,满天撒网;有的草草了事,走过场;更有甚者,小作无讲评。我们对“作后讲评”这一环节的教学应高度重视起来,努力摆正它的位置,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具体操作时做

到如下三点:

1. 坚持“多表扬,少批评,以鼓励为主”的原则。兼顾优、差两极,鼓舞士气,培养学生热

爱作文的感情。

2. 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讲和评的主动权逐步交给学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者,觉

悟之机也。大疑有大进,无疑则不进。要鼓励学生围绕本次的作文要求,在审题、立意、选

材、谋篇、表达、修改的各个环节中,自由地发表意见,展开争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

趣,认识水平和自我评价作文的能力。

3. 要有“反馈矫正”,给学生“第二次学习的机会”。每一次作文,都可能只有少数学生甚至

是个别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而多数学生则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因此,绝不能评完即完,这样,会造成学生“欠帐”过多,以至完全丧失学习信心。应该要

求学生写一次当一次,不吃夹生饭,保证大面积丰收。所以,必须要有“反馈矫正”这个环

节,即针对学生在习作中普遍存在或个别表现出来的问题,设计一定的矫正练习,为没有达

到教学目的的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现今,许多有识之士达成共识:作文教学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农村小

学作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的整体建设。广大的同行朋友们,我们肩负的

使命神圣而艰巨。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教文”的思想,通过借鉴传统

方法,吸收新鲜经验,来真正掌握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和正确的教学方法,将其推

上一个科学的轨道。

他们的作文内容也“都市化”,难得看到几篇作文有与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农村特色。②、作文训练形式单一化。作文的练习局限与课内,忽略课外、社会这一大舞台;只重视习作的结果,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③、不重视生活素材,语言的积累,待到“作文”时作文。由于生活体验少了,即便有丰富生活体验的孩子,又因教师平时缺乏生活材料,语言材料积累的指导,使得每一次的作文课,成了老师与学生“苦恼课”。

鉴于以上的认识,一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突破传统作文教学封闭的模式和以知识为主的框框,尝试构建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具有全面开放的(内容开放、形式开放、评价开放)作文教学的新模式。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以各种亲身经历的活动为基础,体验生活、研究生活,主动探索和发现以获得知识,在此基础上记录和表现生活。

一、开发富有农村特色的作文资源,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

农村的大自然环境比城市多姿多彩,山川湖泊、花草树木、禽畜虫鸟、水乡田园„„这些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观察材料;农村面貌的日新月异变化,更加丰富了学生的作文题材,农村小学生自小养成做家务劳动的习惯,他们养鸡养鸭,干农活„„这一切城市孩子是无法体验到的。作为农村语文教师,我在研究中充分的发挥这些独特优势,在指导思路上始终贯穿一个“农”字。

1、大量收集农村语言。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生活中的一幕幕精彩的场面,一段段精妙语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只有学生及时记录下来,才能储藏在学生的语言仓库中。如果学生稍一放松,这些机会就会稍纵即逝。为此,每一个学期,我都要让学生备一本“采蜜集”,在班级里举行“语言收藏家”活动,随听随记,随见随记,一个学期下来,看谁的语言储备最丰富。学生的采蜜集里储存了大量的农村语言,诸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等特有的谚语、熟语。

2、观察农村的新面貌。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发现江南水乡之美,在观赏中孕育美,在观赏中积累了作文素材。

(1)、观田野风光之美。农村田野风光是学生观察,写景极好的题材资源。水稻、油菜等形状、色彩、生长过程,随着农时变化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从熟视无睹的事物中,激发他们对家乡热爱之情,培养学生捕捉写作素材的能力。

(2)、观水乡景观之美。嘉善典型的江南水乡,那书墨画般的的景观吸引着中外游客。纵横的河道,大大小小的水池、、廊棚,岸边的古树,水上的渔舟,小桥流水„„这独特的画面,为小作者积累很好的材料。

(3)、观农家新居之美。如今的江南水乡充满无限生机,一幢幢布局整齐的农家新居正是现代新农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去观察农家园,去描绘农家美,激起爱家乡之情,写作中更能表达真情实感。

3、体验农村新生活。现在,农村的孩子天地也越来越小了,学校整天把学生关在校园里或教室里面。因此,我们通过了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步入五彩的生活。

(1)、感受劳动之辛苦。我们通过让学生与父母或爷爷奶奶师徒结对,参加种菜、翻地、浇水、施肥、种田、割稻等农活,亲身体察劳动的辛苦,感悟“粒粒皆辛苦”,从而,获取丰富的作文素材。

(2)、感受劳动之乐趣。例如组织学生进行野炊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干,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

的环境里产生表达欲望。我们在指导听声作文时做到如下几点。A 、收集声响。借助录音机,有目的地采撷各种声响,注意各种声音之间的联系,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B 、引导想象。先反复播放声响,让学生弄懂有哪些声响,各是从什么地方发出的,为什么会发出这些声音,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C 、据声写文。当学生初步想象出基本内容后,让学生独立命题,构思成文。

(3)、根据图像写童话。收集富有童趣的各种动植物图画,迅速地引领学生走进童话王国,图画中的动植物的生活场景很快在学生头脑中转换为自己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在生活中的各种体验、感受也自然而然的融入了图画,讲图画上的故事,让学生编写童话故事。

(4)、依据开头写童话。利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表演、多媒体动画演示、影响渲染气氛等多种手段,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然后去续编各种美丽的童话故事。

三、构建开放的作文评改活动场。

活动化作文重活动过程中的参与与多元解读,重个性化的语言表现,重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进行弹性评价或回避评价,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或共同评价,并尊重这种自我评价和共同评价。我们倡导的评价指导思想是“开放”,评价方法是:把评让给全体,把改让给学生。

1、进行“分组评价”方式。评改作文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我这里所说的“分组式评价”是指在评改时,引进活动课教学形式,在不同情况下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分组。A 、学生中作文水平较好的评改较好的,一般的评改一般的,较差的评改较差的,而这好、中、差的确定标准则基于上一篇作文成绩。上一篇成绩的好、中、较差的,都是学生努力的结果,以此激发学生将文章写好。B 、作文水平高的学生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这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而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写作要求,写作能力、评改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C 、同学们可以找自己的好朋友进行作文互评互改,两位或多位同学互帮互助,互相激励,互相促进,互相竞争。D 、自评自改。同学们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评改,养成良好的评改习惯。

2、设立分层“★”级评价奖励体系

对学生评价体现开放性,即不同层次的学生应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因此,我根据学生的不同写作能力,分为“A 、B 、C 、D ”四个不同的层次,对他们作出不同要求。我们在评价学生的习作时,只要是学生全力以赴,写出了自己水平的作文都打了优,以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为区别不同水平的“优”,用加“★”来比较, “★”越多,习作代表的水平就越高,进步越快。每个月,我都要对同学们的习作作出月评价,颁发精美的“★”级荣誉卡。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教育改革与前瞻》2001-2002,阮旺兴主编

3、《教育改革与前瞻》,吴丽萍主编,2005年4月

4、《现代教学论基础》,吴立岗、夏惠贤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

5、《农村小学特色化作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余婉珍著,萧山教育信息网,2003年12月20日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四偏”

一、出题偏“心”

这里的“题”,既指文题,又指作文训练的内容和要求。出题偏心,就是说教师在出题时,不是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兴趣,不是尊重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和作文训练规律,而是凭自己的主观要求。大多数农村小学对学生进行书面作文训练主要自三年级始,又一般以8 篇大作和8篇小作作为标准的训练量。8篇大作虽然是教材中确定的训练项目(这些训练每次都体现一个分段或分组目标,包括一两个要求,呈递进状的),但据我们所掌握的调查资料显示,多数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材中关于作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分段分组目标认识不清楚,或者是无目标,随心教学;或者是在零乱的目标指引下教学;或者是要求过多、面面俱到教学;等等。作文训练目标陷入了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8篇小作,教师一般是无教案上课,更为随心所欲去安排训练内容,有的甚至靠的是一时的“灵感”。例如,有的老师出过《我爱春天》、《勤劳的妈妈》、《夸夸我们的好班长》等文题。我们想想,如果学生没有感到春天的可爱、“妈妈”的勤劳,没有见过或听过“班长”

值得夸赞的事例,怎么办呢?不胡思乱想,瞎编乱造,能行吗?出这种文题,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说谎,要他们捏造不曾见过的事情,不曾发生的感情,还何谈“内容要具体,不说空话”和“有真情实感,不说假话”?更何谈去逐步提高小学生的作文素质?

小学生作文训练如果没有一个整体的训练目标,就不会发展,而没有局部训练的突出和突破,又不会有整体训练的到位和达标。因此,我们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要转换视角,要紧密联系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学生生活的氛围,牢牢把握“从说到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一小学作文教学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建立起一个既与阅读有密切联系,又保持相对独立的科学的作文训练序列。且在总序的指引下,系统规划出每个年级每学期乃至每个星期的作文训练目标。(其中含一、二年级的说、写话训练目标。)每次训练都明确提出训练内容、目标要求、时间和方法,力求使小学作文教学的“全局观”和“重点观”辨证地统一起来,真正使其落到实处。如此,便在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中,每次训练教师都能思路清晰、有的放矢地带领学生解决一、两个重点或难点,切实让学生次次有所得,得得相连,拾级而上,建立起良好的作文素质结构。

二、指导偏“位”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指出:“要重视作文指导。”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教师把这里的“指导”搞错了位置,狭隘地理解为就是“作前指导”,所以,便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至此处,从命题、选材、确定中心、选择写法,到开头、结尾及词语的使用等等都作一番细致入微的指导。教育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作文是从具体观察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需要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去认真地体验和训练,化为自己的作文能力。只是教师把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抄在黑板上,“扶着走”、“一言堂”,包办代替,让学生写“遵命作文”,依杖而行,完全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实际上是由抽象到抽象,忽视了学生的思维特点,违背了学生的思维规律,这样的作文无疑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了。

那么,到底什么时候该导,什么时候不该导呢?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该体现在哪里?笔者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尝试,认为“三分导写,七分导改”是切实可行,十分有效的。

“三分导写”具体体现在,具有特殊要求或者审题有困难的习作训练,教师要稍加指点后再让学生写作。这里,教师的指导要纲领式的,不应作过多过繁的说理讲解。一般情况,教师出示作文题后,可不作任何解释或指导,放手由学生自己审题独立写作,学生可以看书,可

以互相讨论,但不能抄袭别人现成的文章。教师要鼓励学生写实事抒真情,监督胡编乱造,无病呻吟;鼓励学生放胆,不要依靠教师的指点,不要怕写不好;鼓励学生按时一次写好,过关,不要拖延时间,不要等到第二次写好。

“七分导改”即指教师要把对学生作文指导的重点放在“指导改”上。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去感知、体验一番思维发展中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产生渴望获取的动力。教师再进行有的放矢的点拨指导,才容易水到渠成地顺应他们的思维规律和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导改”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 指导自我修改。修改重点放在修改文章内容。这时学生刚打完草稿,教师引导他们趁热打铁,从中心思想到层次安排进行一番认真的检查。

2. 指导小组修改。指导学生及时自

我修改固然行之有效,但我们又不得不考虑到它的局限性,由于学生作文时间较长,大脑皮层容易发生泛化,不容易发现细微的疵病,特别是语言上的疵病。俗语说“旁观者清”。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组织由3~5个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编成一个小组,进行小组修改。教师从旁指点,让学生找出小组成员习作的优缺点,进行互相评品,在评品中对照自己的作文,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以起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作用。3. 指导集体修改。在学生进行了一番自我修改和小组修改后,教师可以抓住学生习作中表现出来的重点、难点,选读有代表性的作文,让学生在班上公开发表评价。有了共性认识之后,再作具体的指导,学生就极易接受了。

三、批改偏“向”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批改偏向问题也是十分严重、发人深思的。首先突出表现在“重大轻小”上。在调查时我们发现,85%以上的学校提出对大作文要精批细改,对小作文则可以简化,一般只是改改错字病句,不须眉批,也不须尾批。我认为,这是一种十分严重的错误做法。对小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在形式上可以有大小区别,但在实际教学时绝不能有轻重之分,应该要一视同仁,无论是备课、讲评,还是批改都须亦然。至于作文批改,袁微子说,应当重在思路的指点,内容的选择,要重批不重改,逐步训练由学生自己改,改要着眼于内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学习品质的特点提出精批细改的,是很有必要的。但这里的“精批”,不应是“精细”,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精致,有重点;“细致”,不但不要大删大改,而且还要尽量少改、小改,努力改在要点上,一般情况,教师可用不同的修改符号标出来,留给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改,逐步培养他们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

其次是圈点偏向优美词句。有些教师把好文章狭隘地理解为美丽的词句,而对美丽词句的看法,又脱离了切合实际,讲究实效这一标准。有些语句明明不符合事实,明明属无病呻吟,胡套乱制,与前后文内容连接不上,与表现中心毫无关系,反而也被加上圈点了。不但不该如此,就算是反映了实际的美丽词句,也不能孤立地圈点。若我们这样去圈点学生的习作,就在暗示学生读书时只注重美丽的词句,作文时只用心于词句的修饰。此外,下批语时也要摆正优美词句的位置,例如笔者就曾于一学生作文后见过这样的评语:描写校园景色的 词语不够美丽、生动,此分明表示不顾学生的思想与情绪,硬要他写出校园的美丽,长而久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素质,有害无益。

四、讲评偏“简”

据我们的调查来看,作后讲评基本超脱不了“总述写作情况——分述优缺点——评点一两篇学生习作”的路子。且评完即完,不给学生第二次学习的机会。有的不能突出每次训练的重点和要点,满天撒网;有的草草了事,走过场;更有甚者,小作无讲评。我们对“作后讲评”这一环节的教学应高度重视起来,努力摆正它的位置,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具体操作时做

到如下三点:

1. 坚持“多表扬,少批评,以鼓励为主”的原则。兼顾优、差两极,鼓舞士气,培养学生热

爱作文的感情。

2. 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讲和评的主动权逐步交给学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者,觉

悟之机也。大疑有大进,无疑则不进。要鼓励学生围绕本次的作文要求,在审题、立意、选

材、谋篇、表达、修改的各个环节中,自由地发表意见,展开争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

趣,认识水平和自我评价作文的能力。

3. 要有“反馈矫正”,给学生“第二次学习的机会”。每一次作文,都可能只有少数学生甚至

是个别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而多数学生则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因此,绝不能评完即完,这样,会造成学生“欠帐”过多,以至完全丧失学习信心。应该要

求学生写一次当一次,不吃夹生饭,保证大面积丰收。所以,必须要有“反馈矫正”这个环

节,即针对学生在习作中普遍存在或个别表现出来的问题,设计一定的矫正练习,为没有达

到教学目的的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现今,许多有识之士达成共识:作文教学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农村小

学作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的整体建设。广大的同行朋友们,我们肩负的

使命神圣而艰巨。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教文”的思想,通过借鉴传统

方法,吸收新鲜经验,来真正掌握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和正确的教学方法,将其推

上一个科学的轨道。

他们的作文内容也“都市化”,难得看到几篇作文有与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农村特色。②、作文训练形式单一化。作文的练习局限与课内,忽略课外、社会这一大舞台;只重视习作的结果,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③、不重视生活素材,语言的积累,待到“作文”时作文。由于生活体验少了,即便有丰富生活体验的孩子,又因教师平时缺乏生活材料,语言材料积累的指导,使得每一次的作文课,成了老师与学生“苦恼课”。

鉴于以上的认识,一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突破传统作文教学封闭的模式和以知识为主的框框,尝试构建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具有全面开放的(内容开放、形式开放、评价开放)作文教学的新模式。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以各种亲身经历的活动为基础,体验生活、研究生活,主动探索和发现以获得知识,在此基础上记录和表现生活。

一、开发富有农村特色的作文资源,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

农村的大自然环境比城市多姿多彩,山川湖泊、花草树木、禽畜虫鸟、水乡田园„„这些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观察材料;农村面貌的日新月异变化,更加丰富了学生的作文题材,农村小学生自小养成做家务劳动的习惯,他们养鸡养鸭,干农活„„这一切城市孩子是无法体验到的。作为农村语文教师,我在研究中充分的发挥这些独特优势,在指导思路上始终贯穿一个“农”字。

1、大量收集农村语言。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生活中的一幕幕精彩的场面,一段段精妙语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只有学生及时记录下来,才能储藏在学生的语言仓库中。如果学生稍一放松,这些机会就会稍纵即逝。为此,每一个学期,我都要让学生备一本“采蜜集”,在班级里举行“语言收藏家”活动,随听随记,随见随记,一个学期下来,看谁的语言储备最丰富。学生的采蜜集里储存了大量的农村语言,诸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等特有的谚语、熟语。

2、观察农村的新面貌。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发现江南水乡之美,在观赏中孕育美,在观赏中积累了作文素材。

(1)、观田野风光之美。农村田野风光是学生观察,写景极好的题材资源。水稻、油菜等形状、色彩、生长过程,随着农时变化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从熟视无睹的事物中,激发他们对家乡热爱之情,培养学生捕捉写作素材的能力。

(2)、观水乡景观之美。嘉善典型的江南水乡,那书墨画般的的景观吸引着中外游客。纵横的河道,大大小小的水池、、廊棚,岸边的古树,水上的渔舟,小桥流水„„这独特的画面,为小作者积累很好的材料。

(3)、观农家新居之美。如今的江南水乡充满无限生机,一幢幢布局整齐的农家新居正是现代新农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去观察农家园,去描绘农家美,激起爱家乡之情,写作中更能表达真情实感。

3、体验农村新生活。现在,农村的孩子天地也越来越小了,学校整天把学生关在校园里或教室里面。因此,我们通过了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步入五彩的生活。

(1)、感受劳动之辛苦。我们通过让学生与父母或爷爷奶奶师徒结对,参加种菜、翻地、浇水、施肥、种田、割稻等农活,亲身体察劳动的辛苦,感悟“粒粒皆辛苦”,从而,获取丰富的作文素材。

(2)、感受劳动之乐趣。例如组织学生进行野炊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干,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

的环境里产生表达欲望。我们在指导听声作文时做到如下几点。A 、收集声响。借助录音机,有目的地采撷各种声响,注意各种声音之间的联系,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B 、引导想象。先反复播放声响,让学生弄懂有哪些声响,各是从什么地方发出的,为什么会发出这些声音,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C 、据声写文。当学生初步想象出基本内容后,让学生独立命题,构思成文。

(3)、根据图像写童话。收集富有童趣的各种动植物图画,迅速地引领学生走进童话王国,图画中的动植物的生活场景很快在学生头脑中转换为自己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在生活中的各种体验、感受也自然而然的融入了图画,讲图画上的故事,让学生编写童话故事。

(4)、依据开头写童话。利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表演、多媒体动画演示、影响渲染气氛等多种手段,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然后去续编各种美丽的童话故事。

三、构建开放的作文评改活动场。

活动化作文重活动过程中的参与与多元解读,重个性化的语言表现,重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进行弹性评价或回避评价,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或共同评价,并尊重这种自我评价和共同评价。我们倡导的评价指导思想是“开放”,评价方法是:把评让给全体,把改让给学生。

1、进行“分组评价”方式。评改作文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我这里所说的“分组式评价”是指在评改时,引进活动课教学形式,在不同情况下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分组。A 、学生中作文水平较好的评改较好的,一般的评改一般的,较差的评改较差的,而这好、中、差的确定标准则基于上一篇作文成绩。上一篇成绩的好、中、较差的,都是学生努力的结果,以此激发学生将文章写好。B 、作文水平高的学生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这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而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写作要求,写作能力、评改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C 、同学们可以找自己的好朋友进行作文互评互改,两位或多位同学互帮互助,互相激励,互相促进,互相竞争。D 、自评自改。同学们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评改,养成良好的评改习惯。

2、设立分层“★”级评价奖励体系

对学生评价体现开放性,即不同层次的学生应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因此,我根据学生的不同写作能力,分为“A 、B 、C 、D ”四个不同的层次,对他们作出不同要求。我们在评价学生的习作时,只要是学生全力以赴,写出了自己水平的作文都打了优,以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为区别不同水平的“优”,用加“★”来比较, “★”越多,习作代表的水平就越高,进步越快。每个月,我都要对同学们的习作作出月评价,颁发精美的“★”级荣誉卡。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教育改革与前瞻》2001-2002,阮旺兴主编

3、《教育改革与前瞻》,吴丽萍主编,2005年4月

4、《现代教学论基础》,吴立岗、夏惠贤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

5、《农村小学特色化作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余婉珍著,萧山教育信息网,2003年12月20日


相关作文

  • 浅谈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作文2300字
  • 浅谈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 云南省永胜县大安乡水坪小学 聂永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能具体明确.文 ...

  •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作文3700字
  •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南顿镇汪庄小学:王春云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学生语文水平和素质的重要尺度和综合表现.作为一名农村语文教师,最头疼的当然是作文教学,我们共同的体会是,不管怎样去讲.去说.去示范,学生总是达不到我们要求的标准,其实,农村具有丰富的题材,都是我们教学的好素 ...

  •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作文3900字
  • 广西大化县七百弄实验学校(547000) 唐 伟 当前,农村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差,主要表现在:言之无物,没有情感:千篇一律,词语贫乏:东拼西凑,不会布局谋篇:语言干巴,表达能力差:多用方言,普通话水平低:严重抄袭,缺乏真实感.总的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作文训练起步晚 低年级只重视识字 ...

  • 农村小学真情作文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作文5400字
  • 1 "农村小学真情作文教学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重庆市潼南县雨滴侨心小学 王春蓉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体验"为核心,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 ...

  • 怎样做好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作文5100字
  • 怎样做好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一直是农村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不少教师认为,农村小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无物.枯燥乏味,是学生生活单调贫乏,孤陋寡闻造成的.情况果真如此吗?对此,我却有自己的看法.8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告诉我:只要充分发挥农村优势,善于培养他们观察生活与认识生活的能力,他们同样能写出骨肉 ...

  • 小学农村作文教学论文作文2600字
  • 1 小学农村作文教学的初探 姓名:谢维佳 学科:小学语文 职务:小学语文教师 职称:小学高级语文 单位:江西省南昌高新区艾溪湖管理处艾一小 电话: 13979195959 079188347083 邮编: 330096 邮箱:170242891@qq.com 2 内容提要: 学生怕作文,尤其农村学生 ...

  • 农村作文教学作文800字
  •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作文,这是一个一直困扰师生的难题,尤其是农村广大师生."作文难写,难写作文","作文难教,难教作文",这几乎成了学生的口头禅.教师的紧箍咒.这些看似简单的话语,却流露出了学生.老师们对作文的普遍心态和畏难情绪.长期以来,之所以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

  • 浅谈农村作文教学作文2600字
  • 1 浅谈农村作文教学 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相比,语文素养有一定的差距,这在习作水平上就更为明显,虽然教师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指导得有板有眼,但学生的习作仍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着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 我们农村有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有丰富的人文底蕴, ...

  • 语文作文教学 让导写之花在农村绽放作文600字
  • 语文作文教学 让导写之花在农村绽放 [ 内容摘要 ] 我国农村小学教育,历来比较薄弱,作为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 -- 作文教学更是尤为需要改革其教学方法,大面积提高小学作文水平,已是当务之急.刘济远教授的导写实践及其理论在农村教育中大放光彩,笔者对其进行了尝试,对学生进行循序渐 ...

  • 走出小学作文教学困境初探作文3300字
  • 走出小学作文教学困境初探 农村小学学生作文现状存在不少问题,如何走出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困境,是值得我们共同探讨的话题. 一.作文教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方面:大部分农村学生写起作文来不是无话可说,就是有话写不出.学生一写作文就叫苦连天,即使是勉强写出来的作文,也是内容空洞,思想贫乏,语言干瘪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