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读书报告作文2200字

高一作文

《西行漫记》读书报告

刘文杰

书架上的《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是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一堆泛黄的旧书中的其中一本,如果不来读研修班的课程,估计它还会一直埋没下去。截止今天,因为要重写读书笔记,诚实的说我看了三遍。

谈到写读后感的第一感受,我能想到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发现自己的无知。

小时候其实学了很多“革命舆论”范式的历史知识,近年来又颇偏爱“现代”范式的百家争鸣杂论,有时也会受到“民族-国家”范式影响,对历史和现状的认知一直处于摇摆的状态中。不客气地说混乱的世界观其实是信仰“短缺”的真实反映。《西行漫记》是一个不带任何偏见的西方新闻人士,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独自深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显得很神秘、被围困,被从物质到信息都严重打压的充满危险的内战区域,去了解一个真实存在的不同于主流社会的中国的红色区域,并带回了让全世界感到震惊的客观报道。说实在的,这本书还引发了我上网去到处找寻尼泊尔毛派信息的热忱,多么相似的政治和革命环境。

读这部书,我首先要反省的就是自己对于那段光辉岁月的无知,对国家民族历史中重要的那部分内容越是了解越是震撼。斯诺所写的时代和那些鲜活的人物让我们任何时候想起来都肃然起敬,有那么多大无畏的男男女女,为了真理,为了中国的未来,用生命和鲜血缔造了一个充满信仰和充满希望的苏维埃政权。我们延续了他们的历史,却丢失了他们的理想,或者把他们的理想变成了我们自己理解的模样,这也是现在很多年青人对被扭曲的红色理想不屑和排斥的最主要的原因。重读本书,通过本书去了解先烈们在那样的艰难困苦条件下所坚持的一切,我感到对历史认识不足是一种惭愧!这种惭愧不仅现在读这本书的人应该有,我们的很多国家机器也都应该反省自己对红色革命和红色理想的理解。

多读本书的另一好处是能够更深的理解此后中国革命的胜利及新中国的建立,那确实是理想主义者从理想到实践,并走向成功的历史过程。

书中关于长征的描写仅是一小部分,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这部分。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斯诺所言的六千英里的长征,其实是中共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或者说是被迫寻求生存的奇迹)。斯诺希望后人能永远铭记长征,并断言“总有一天有人会把这部激

动人心的远征史诗全部写下来” 。后来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实现了斯诺的愿望,写下了《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西行漫记》是第一本正面反映长征意义的著作,从书中描写可以真切的体会到红军把这次“激动人心的远征”变成了一次武装巡回宣传。它体现了共产主义信仰的强大力量和革命者非凡的心理素质。

当年那些艰难行进的红军战士们可能没有料到,他们的举动举世瞩目。很多外国人先是抱着好奇甚至怀疑的态度来看待这个事件,但通过本书了解了长征,理解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长征的崇拜者。

“长征”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基础词汇,就是现在,社会建设进程中的每一步,国人都习惯将之比喻成“长征”;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还衍生出了很多相关的词汇,如“新的长征”,“新长征突击手”,“新长征路上”。

在今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重走长征路”活动期间,我真的很想报名参加,直接影响我的就是《西行漫记》。当然,考虑到要养家糊口,要完成学业,也只能放弃了。

抛开知识的角度,从写作的技巧来说,读到第三遍,我不得不佩服本书章节安排的妙处,以及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和无处不在的负责任的写实内容,能够引导我这种“快餐文化”的爱好者兴致勃勃的阅读下去。如,书的开篇提到了:

“中华天朝的红军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的腹地进行着战斗,九年以来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千千万万敌军所组成的一道活动长城时刻包围着他们。他们的地区比西藏还要难以进入。自从一九二七年……还没有一个人自告奋勇,穿过那道长城,再回来报道他的经历。”

因为重重困难,因为没有作者可以获得真实信息的渠道,作者和读到这里的读者面对“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

“中国的红军是不是一批自觉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服从并遵守一个统一的纲领,受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指挥的呢?……究竟谁是谁非?还是不管哪一方都是对的?……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有没有一个彻底的社会主义经济纲领?……是什么样的希

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的呢?……他们的领导人是谁?……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恋爱?怎样工作?他们的婚姻法是怎样的?”

带着这些同样的疑问我自觉自愿地读完全书,并记下了很多答案。这些答案对于填充我空虚的那部分历史知识的好处不再赘述。我同时受到的启发是,为什么那些每天绞尽脑汁控制舆论宣传的中宣部的先生们不能够学学这其中的技巧?为什么每天急切的想让全国人民了解的“真理”会受到年青人的排斥?为什么每年我党花费巨资要挽留住的下一代更多的转向了“奋青”的行列?除了历史条件不同,除了斯诺笔下的那些坚定的信仰者不断逝去所带来的感召力的下降,我们的宣传技巧是否需要表现的更有智慧,我们的行为是否需要更有表率作用!总之,不论是舆论宣传,还是政府政治公关,从这本书中可以借鉴的地方希望能够挖掘挖掘!

关于本书,可以写的地方很多,但我想总结的是,不论对我们的父辈,还是我们这一代,以及我们的下一代来说,这本书都可以称得上是良师益友,值得我们在迷茫的时候再次阅读。

《西行漫记》读书报告

刘文杰

书架上的《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是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一堆泛黄的旧书中的其中一本,如果不来读研修班的课程,估计它还会一直埋没下去。截止今天,因为要重写读书笔记,诚实的说我看了三遍。

谈到写读后感的第一感受,我能想到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发现自己的无知。

小时候其实学了很多“革命舆论”范式的历史知识,近年来又颇偏爱“现代”范式的百家争鸣杂论,有时也会受到“民族-国家”范式影响,对历史和现状的认知一直处于摇摆的状态中。不客气地说混乱的世界观其实是信仰“短缺”的真实反映。《西行漫记》是一个不带任何偏见的西方新闻人士,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独自深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显得很神秘、被围困,被从物质到信息都严重打压的充满危险的内战区域,去了解一个真实存在的不同于主流社会的中国的红色区域,并带回了让全世界感到震惊的客观报道。说实在的,这本书还引发了我上网去到处找寻尼泊尔毛派信息的热忱,多么相似的政治和革命环境。

读这部书,我首先要反省的就是自己对于那段光辉岁月的无知,对国家民族历史中重要的那部分内容越是了解越是震撼。斯诺所写的时代和那些鲜活的人物让我们任何时候想起来都肃然起敬,有那么多大无畏的男男女女,为了真理,为了中国的未来,用生命和鲜血缔造了一个充满信仰和充满希望的苏维埃政权。我们延续了他们的历史,却丢失了他们的理想,或者把他们的理想变成了我们自己理解的模样,这也是现在很多年青人对被扭曲的红色理想不屑和排斥的最主要的原因。重读本书,通过本书去了解先烈们在那样的艰难困苦条件下所坚持的一切,我感到对历史认识不足是一种惭愧!这种惭愧不仅现在读这本书的人应该有,我们的很多国家机器也都应该反省自己对红色革命和红色理想的理解。

多读本书的另一好处是能够更深的理解此后中国革命的胜利及新中国的建立,那确实是理想主义者从理想到实践,并走向成功的历史过程。

书中关于长征的描写仅是一小部分,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这部分。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斯诺所言的六千英里的长征,其实是中共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或者说是被迫寻求生存的奇迹)。斯诺希望后人能永远铭记长征,并断言“总有一天有人会把这部激

动人心的远征史诗全部写下来” 。后来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实现了斯诺的愿望,写下了《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西行漫记》是第一本正面反映长征意义的著作,从书中描写可以真切的体会到红军把这次“激动人心的远征”变成了一次武装巡回宣传。它体现了共产主义信仰的强大力量和革命者非凡的心理素质。

当年那些艰难行进的红军战士们可能没有料到,他们的举动举世瞩目。很多外国人先是抱着好奇甚至怀疑的态度来看待这个事件,但通过本书了解了长征,理解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长征的崇拜者。

“长征”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基础词汇,就是现在,社会建设进程中的每一步,国人都习惯将之比喻成“长征”;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还衍生出了很多相关的词汇,如“新的长征”,“新长征突击手”,“新长征路上”。

在今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重走长征路”活动期间,我真的很想报名参加,直接影响我的就是《西行漫记》。当然,考虑到要养家糊口,要完成学业,也只能放弃了。

抛开知识的角度,从写作的技巧来说,读到第三遍,我不得不佩服本书章节安排的妙处,以及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和无处不在的负责任的写实内容,能够引导我这种“快餐文化”的爱好者兴致勃勃的阅读下去。如,书的开篇提到了:

“中华天朝的红军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的腹地进行着战斗,九年以来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千千万万敌军所组成的一道活动长城时刻包围着他们。他们的地区比西藏还要难以进入。自从一九二七年……还没有一个人自告奋勇,穿过那道长城,再回来报道他的经历。”

因为重重困难,因为没有作者可以获得真实信息的渠道,作者和读到这里的读者面对“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

“中国的红军是不是一批自觉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服从并遵守一个统一的纲领,受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指挥的呢?……究竟谁是谁非?还是不管哪一方都是对的?……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有没有一个彻底的社会主义经济纲领?……是什么样的希

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的呢?……他们的领导人是谁?……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恋爱?怎样工作?他们的婚姻法是怎样的?”

带着这些同样的疑问我自觉自愿地读完全书,并记下了很多答案。这些答案对于填充我空虚的那部分历史知识的好处不再赘述。我同时受到的启发是,为什么那些每天绞尽脑汁控制舆论宣传的中宣部的先生们不能够学学这其中的技巧?为什么每天急切的想让全国人民了解的“真理”会受到年青人的排斥?为什么每年我党花费巨资要挽留住的下一代更多的转向了“奋青”的行列?除了历史条件不同,除了斯诺笔下的那些坚定的信仰者不断逝去所带来的感召力的下降,我们的宣传技巧是否需要表现的更有智慧,我们的行为是否需要更有表率作用!总之,不论是舆论宣传,还是政府政治公关,从这本书中可以借鉴的地方希望能够挖掘挖掘!

关于本书,可以写的地方很多,但我想总结的是,不论对我们的父辈,还是我们这一代,以及我们的下一代来说,这本书都可以称得上是良师益友,值得我们在迷茫的时候再次阅读。


相关作文

  • [西行漫记]读后感作文1600字
  • <西行漫记>读后感 单位近期倡议积极开展读书活动,我静下心来回想,自己工作十多年了,间中或有读书,但大多是读过就算,并不曾作过笔记或感想.于是在重新读了<西行漫记>这本书后,便有了写些文字的冲动,重读了这本流行了半个多世纪的着作, 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尤其是对中国革命的理解,对 ...

  • 读书笔记(西行漫记)作文4100字
  • 题目:西行漫记读书笔记 毛概读书笔记 所读书籍:西行漫记/[美]埃德加·斯诺著 董乐山译 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11(重印) 本书主要讲美国记者斯诺因想探索红色中国这一谜题,当时红军遭受到了9年的新闻封锁,外界对它的了解基本上是通过国民党的报纸或者其他外国记者的报道,但是国民党的报纸" ...

  • 四篇读后感 读书报告作文11900字
  • 目 录 一.小语人生 --<萤窗小语>读后感 -----------------------3-5页 二.人向往的是什么? --沈从文的<边城>读后感 -----------------------6-8页 三.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苏区 --读<西行漫记>有感 --- ...

  • [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作文1800字
  • 聂宏杰:<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聂宏杰 写在前面的话 在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长眠着一位"中国人的美国朋友",他就是世界著名的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 提起斯诺就不得不提他的极具代表性的著作<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叶剑英元帅之所以称他是&qu ...

  • [西行漫记]读书笔记作文1400字
  • <西行漫记>读书笔记 从埃德加斯诺的四个月西北红色旅行,看到另一个侧面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更大的胜利.第一次从一个美国人的作品里了解到一段珍贵的历史. "一天午夜,我登上了一列破败不堪的火车,身上有点不舒服,可是心里却非常兴奋.我所以兴 ...

  • 西行漫记读书心得作文2800字
  • <西行漫记>读书心得 不了解中国的昨天,便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国的今天,因而我们是有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的.不亲身深入二三十年代中国的苏区,便不可能客观公正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因而斯诺亲自进入苏区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终成<西行漫记>.因而,循着斯诺的足迹,我们似乎也解开了与斯诺进入苏区 ...

  • 西行漫记读后感作文2100字
  • <西行漫记>读后感 张凯帆 ACCA51 2150805016 摘要: <西行漫记>为我们展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党员的精神风貌,从革命前辈尤其是青年毛泽东主席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优秀的品质,由此这本书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迪. 关键词:<西行漫记> 毛泽东 ...

  •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读后感想作文2000字
  •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读后感想 王钰湲 眼看四本老师推荐要写读书报告的书都是关于长征的,一下就头疼了.来到中国后,对于长征的历史,也就是略微的听长辈们讲过.上网搜了一下这四本书的介绍,最后还是决定要看这本<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其中最吸引我的,则是此书是一位外国人写的 ...

  • 斯诺[西行漫记]读后感作文1600字
  • 很早就在历史课本上听说过<西行漫记>(英文名<allstaroverchina >)这本书,但是好几年过去了,对于它也只是仅仅停留在听说的阶段.进期利用这次活动的机会,我有幸拜读了这本流行了半个多世纪的著作,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尤其是对中国革命的理解,对中国共产党员的认识有了更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