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精灵的自由翱翔作文8600字

初二作文

1 大自然精灵的自由翱翔

——论华兹华斯对徐志摩康桥时期诗歌创作的影响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曾在《世间最美的坟墓》一书中这样描述托尔斯泰:“他活着的时候深受声明所累。他死了,终于将喧哗的世界熄灭在朴素的泥土之中。”同样,在遥远的1931年,那场震惊国内的空难带走了天才诗人徐志摩的生命,也结束了他劳碌而又驳杂的生活。他用灿若烟花的年轻生命谱写了“爱”、“美”、“自由”的赞歌,他在自己单纯的理想王国里以“柔波似的心胸”追寻着希望和梦想,然而,现实的苦痛和矛盾终于使诗人的精灵变得疲惫不堪,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一场意外解脱了他内外受困的灵魂,也使他的生命画上了休止符。几十年过去了,徐志摩留给人们的除了那些优美华丽的诗篇,还有他那惊世骇俗、缠绵悱恻的情感历程,更值得注意的是几十年来人们对他作品的评价也是众说不一,毁誉参半的。徐志摩是一个创作思想比较复杂的诗人,在后来的研究中人们不断追溯造成他思想驳杂的渊源。我想从1918年怀着“善用其所学,以利导我国家”的爱国热情,离开北大,赴美留学时,他的思想动车就开始启程了。尤其是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游学英国剑桥的经历,使他的思想观、人生观、艺术观彻底沉淀。留学欧美四年的人生经历是徐志摩人生最浓彩重抹的一笔,正如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 诗集》中说:“欧风美雨使他的人生与西方文化传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了一个融会中西文化之独特人生观”,“他向往的境界‘草青人远,一流冷涧’”。在英国,尤其是在康桥的那段生活,对他的一生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他思想发展的转折点。也正是在康桥,徐志摩形成了他唯美主义的诗学观和唯美主义的文学理念。也许冥冥之中,自由安排,“康桥”就是徐志摩生命中最美丽的邂逅。在人杰地灵的康桥,徐志摩与那些曾经挥洒生命之光的智者心灵相契、浪漫共生。在徐志摩诗歌创作初期的“爆发期”,他的诗情明显受到同为校友的英国“湖畔诗人”华兹华斯的影响。从对神性自然的神往,到对复归人性的渴望,及至到对拯救现实的期待,徐志摩在华兹华斯的引领下,在诗歌创作中彰显出了比后期创作更为纯粹与浪漫的精神气象,更为激烈而奔放的精神内核,所以说华兹华斯和徐志摩都是大自然的精灵,他们的灵魂在康桥的碧波里自由翱翔。康桥也成为中西文化交融栖息的理想家园,成为两位诗人侵润心灵的甘泉。华兹华斯是以怎样的精神感召力吸引着徐志摩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徐志摩又是踏着怎样的足迹追随着华兹华斯诗歌的风韵和神思?本文,试图对两者作品隐现的共相进行精神分析和透视。

一、神性自然与自由心境的完美邂逅

雪莱曾说“大自然是诗人,它的和谐比最神圣的诗篇更能使我们的精神屏息惊叹”。自然神圣、美丽、完满, 犹如天上的光芒纤尘不染、纯洁高尚,自然让人类追求美的天性得以彰显。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同被称为“湖畔派”诗人。他们喜爱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他们远离城市,隐居在昆布兰湖区和格拉斯米尔湖区,由此得名“湖畔派”。“湖畔派”三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为华兹华斯。他于1789年和柯勒律治合作发表了《抒情歌谣集》,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从拥护法国革命变成反对, 于是前

2 者寄情山水, 在大自然里找慰藉;后者神游异域和古代,以梦境为归宿。两人的诗歌合集, 题名《抒情歌谣集》, 于1798年出版的《抒情歌谣集》宣告了浪漫主义新诗的诞生。两年后再版,华兹华斯加了一个长序,在这篇序中,华兹华斯详细阐述了他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主张以平民的语言抒写平民的事物、思想与感情,被誉为浪漫主义诗歌的宣言。他认为“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主张诗人“选用人们真正用的语言”来写“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境”,而反对以18世纪格雷为代表的“诗歌词藻”。他进而论述诗和诗人的崇高地位, 认为“诗是一切知识的开始和终结, 它同人心一样不朽”,而诗人则是“人性的最坚强的保护者,是支持者和维护者。他所到之处都播下人的情谊和爱”。此后,华兹华斯的诗歌在深度与广度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描写自然风光、平民事物之中寓有深意,寄托着自我反思和人生探索的哲理思维。完成于1805年、发表于1850年的长诗《序曲》则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湖畔诗人浪漫团体中的灵魂人物,华兹华斯的抒情诗歌集序言开创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新纪元。华兹华斯的自然诗不是纯粹的写景诗,而是借物抒情或状物抒情,即借大自然来抒发诗人的情怀。华兹华斯曾说:“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心中主要的热情找到了更好的土壤 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如华兹华斯的《致云雀》中,作者大声呼唤云雀带我飞上去! 带我上云端! „„带着我飞升,领我去寻访你/那称心如意的仙乡! ” 云雀与那些快乐的精灵代表着一种美好的所在,作者希望自己能与云雀一起飞升,脱离已令他神疲意倦的俗世。而在《致雏菊》中诗人借对可敬的雏菊的赞美,请求它一如既往赐我以欢乐,同样表达出了自己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与忧虑。最早进入工业化社会的英国,相应出现了很多自然世界与人性世界的神性光芒的陨落,华兹华斯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感到恐惧和担忧,主张远离现实生活和城市文明;他认为要把人类从资本主义工业化文明的灾难性后果中解救出来,就必须到自然中去寻找自发的智慧和真理。对华兹华斯而言,这尘世拖累我们太多,自然界是对人类的一种救赎与荡涤灵魂的所在,人类能从自然中感觉到一种无所不在的宇宙精神和智慧,而这种精神和智慧能使人们的思想感情趋于净化,能使人们摆脱生活的重压,从而恢复人的性灵。如在《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1804年作)中诗人把自己比作一朵流云,随意飘荡,表达出一种排遣孤独、向往自由的心情,情与景的完美交融使华兹华斯在最自然的状态中唱出了最美妙的乐章,这种轻松与随和,使一颗强健和大方的灵魂在自由中得到了升华。

同样,在康桥,徐志摩深深感到“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于是,他忘情于康桥,沉迷于大自然,接受资产阶级的贵族教育,广泛地涉猎了世界上各种名家名作,接触各种思潮流派,这个时期,孕育了他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识——理想主义,他自己要成为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康桥的环境,不仅促成并形成了他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同时,也拨动了他的求知欲,触发了他创作的意念。他开始翻译文学著作,他翻译了英国作家曼殊斐儿的几个短篇,德国福沟的小说《涡堤孩》,法国中古时的一篇故事《吴嘉让与倪阿兰》,意大利作家丹农雪乌的《死城》和伏尔泰的作品《赣第德》。同时,他诗兴大发,写了许多诗,他的“心灵革命的怒潮,尽冲泻在你(指康桥)妩媚河中的两岸”(徐志摩:《康桥再会吧》)。他崇拜的偶像不再是美国的汉密尔

3 顿,而是英国的雪莱和拜伦,他“换路”走入诗人的行列。康桥式的人生理想是徐志摩一生不曾消逝的情结,他迷恋康桥的一切。康桥的环境触发了他的诗兴,点燃起他的创作欲念。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吸烟与文化》) 。这时期,他创作了《夏》、《夏日田》等诗篇,此时,他的个人生活也“照着了一种奇异的月色”,因为他认识了“人艳如花”的“才女”林徽因 ,并陷入了热烈而单纯的痴恋之中。从这时起,徐志摩的生命才真正向着“爱”、“美”、“自由”迸发。他感到生命似乎受到“伟大力量的震撼”,他要发抒,他要歌吟,因此,像《情死》、《月夜听琴》、《青年杂咏》、《清风吹断春朝梦》等表现爱情和人生理想的诗歌,也就构成了他这时期诗歌的重要内容。同时,他接触了大量的英国文学艺术,拜伦、雪莱、济慈、哈代等的作品令他入迷,所以他倾向分行的抒写。他吹着了这股“奇异的风”——欧风,他踏着他们的路,借助于诗的形式,把他的思想感情“奇异”的表现出来。徐志摩对在英国康桥生活分外留恋,华兹华斯从大自然中寻找到的灵感和安慰,使大自然的神性与诗人的诗魂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自然给了诗人灵性和智慧,诗人要用自己的灵魂维护大自然的纯净与神奇。在华兹华斯的笔下,自然永远是宁静深远的,是远离尘世物质文明的侵扰的,而处于这样环境里的人类也同样是欢快而充满智慧的。于是《水仙》中那圣洁的物我合一的境界便成了华兹华斯永远的向往:“那是我孤寂时分的乐园|我的心灵便欢情洋溢,|和水仙一道舞蹈不息。”水仙花使诗人如痴如醉,给诗人带来无限的心灵的欢愉,最后诗人把自己融入到自然当中与水仙一起轻盈起舞,这种物我合一的美丽境界永远是华兹华斯向往的圣境。正如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所说:“人与自然根本互相适应,人的心灵能照映出自然中最美最有趣味的东西”。同样,置身于康桥这样宁静幽深而充满灵性的环境,徐志摩欣喜若狂,他同样发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在他眼里,康桥“它给你美感简直是神灵性的一种”。徐志摩在留英时期的散文《雨后虹》中也充分表达了他对于自然的崇拜:“我生平最纯粹可贵的教育得之于自然界,田野,森林,山谷,湖,草地,是我的课室;云彩的变幻,晚霞的绚烂,星月的隐现,田里的麦浪是我的功课; 瀑吼,松涛,鸟语,雷声是我的教师,我的官觉是他们忠谨的学生,爱教的弟子。”两位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诗人在大自然的神性中找到了精神的契合点:“与自然和谐的贫穷其实是富有”,心灵之境的自由是精神的富有。

二、自然天性与浪漫主义的天作之合

歌德曾在《论自然》一文中叹道:“啊,大自然,你包容我们又控制着我们,总是能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把我们抓住,丢进你那永不停息的旋流!在你手中,我们究竟是晕头转向的陀螺,还是竭尽忠诚的臣仆?”歌德对大自然的认识说明了人与自然对立而又相融的关系。大自然带我们走进了生活,虽然,“她没有语言,没有文字”,“却教会了所有的嘴巴说话,让多少心灵学会了感受、学会了认知。”自然让人的天性得以抒发,让人的灵性得以展露。十九世纪初,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出版的《抒情歌谣集》在英国产生很大轰动,在这个诗集的“序言”和“附录”中,华兹华斯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自然观,完成了一次心灵焦点的转移,人重新找到了初次出现在宇宙中的那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觉。华兹华斯曾说:“自然对我来说是一切的一切。”“一切的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都是由于作者具有非常的感受性,而且又深思了很久。”这是华兹华斯对

4 自我信仰的一种升华和超越,他认为理性是不能拯救人的,人还需要神性,既要超越人的知性、情与理融合,又要感情与理性相互平衡,做到“合情合理”。华兹华斯极力通过对人类、自然、神性三者关系的探索去叩开通往人性理想王国的大门,这种思想理念显得未免单薄而又消极,然而,他“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思想却为浪漫主义诗歌创作提供了最新的理论依据。在华兹华斯的情感世界里,精神与自然神交共化,自我情感与普遍情感水乳交融,直陈与曲现和谐统一,“静”与“动”激荡转化。叙述结构与叙事视角的对立交互又使得诗歌语言形成一种“张力”, 在抒情、叙事和议论的融汇上,诗人张驰有度,舒卷自如,不露痕迹,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华兹华斯终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他营筑的诗歌世界已将永恒的真、永恒的善与永恒的美浇铸在一起。华兹华斯作为大自然的歌者,他诗化自然、神话自然,将自然置于无尚崇高的地位,他寄情与山水,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和超越,以他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唯情论认为大自然是人生欢乐和智慧的来源。如在《每当我看见天上的彩虹》一诗的结束句:“儿童乃成人之父;我希望以赤子之心,贯穿颗颗生命之珠。”在富有哲理的启示中,诗人以虔诚的想象幻化着洁净生命的本真状态,祈祷着自然天性在尘世中不要失去灵性,浪漫主义的烛照能够使人在“回归自然” 中寻求到情感的慰藉。

华兹华斯的诗作表现出热爱自然山水和荒山大泽的情思,他这种爱山、爱水、爱自然、爱神思漫游的思想极大的影响了徐志摩。在康桥河畔的金柳下,徐志摩感到大自然是一本绝妙的书,他可以在“星辉斑斓里自由放歌”,也可以在“揉碎的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华兹华斯描写自然、讴歌自然的时代风气感召着徐志摩,康桥的美景激发了诗人的诗情,在这样的良辰美景中徐志摩创作了很多超越时间、空间的永恒的自然的诗。在徐志摩的这类诗中,既有理性的色彩,又有神秘的因素,即:人性、理性、与神性的三位一体。如他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再别康桥》,通过诗人的感官和心灵唱出了自然的美,唱出了自然诗歌带给人的真正乐趣。另外。徐志摩写山的诗作《五老峰》、《东山小曲》;写水的诗作《威尼市》,写花的诗作《昭雾里的小草花》、《残春》,写鸟的《杜鹃》、《黄鹂》,还有《一条金色的光痕》、《他眼中的你》等都和华兹华斯讴歌田园生活,描写淳朴自然,喜爱山水花鸟的诗作《答谢自然的抒情赞美诗》、《太阳早已下山》、《水仙》、《布谷鸟》、《孤独的收割者》等有异曲同工之妙。两位诗人兴趣接近,都注重未被文明污染的自然,简朴的乡村生活,他们极力讴歌大自然的美,驰骋想象的翅膀,表达由自然之美而引发的哲理层面的沉思。华兹华斯大量充满情感的自然诗在他所有的诗歌创作中居首要和核心的地位,而影响他自然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是卢梭“回归自然”的思想。卢梭的“回归自然”的思想被华兹华斯很好地继承和发展。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恢复人的自然本性,诗人在发展这一思想过程中深邃地表达了热爱大自然,同情下层平民,憎恨压迫者的思想感情。而拥有自由天性的徐志摩在田园牧歌般的康桥里找到了心灵栖息、诗意栖居的理想境地,他踏着华兹华斯的脚步,乘着浪漫着主义的风“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华兹华斯曾说:“诗的眼泪,并不是天使的眼泪,而是人们自然的眼泪。”情感是天生具有的,如同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一样,情感以液体的形状流淌、充满在内心。华兹华斯认为,诗人要从自己心中唤起情感,这种内心情感指向始终是诗人自己。诗人的自然天性创造心灵感知的能力,只有把内心流淌的情感视作诗歌的本体,才能创作出不负于灵魂的佳作。徐志摩也把诗视作自然情感的流露,将诗情与自己的热情一同燃烧。如果说,自然天性是人类进行一切活动的基础和生存“最必需的东西”,那么它对任何具体的知识

5 来源,都是普遍而恒久的。因此,华兹华斯把诗视为“一切知识的起源和终结”, 是“一切知识的菁华”,它像人的心灵一样不朽。由于承担着传播真理、陶冶和净化人类情感的重任,因此,作为真理的传播者一诗人,就必须具有比一般人更丰富的感情,更多的热情和温情,所以浪漫主义的情怀对诗人来说必不能少。华兹华斯和徐志摩描摹山水的抒情诗都是自然天性和浪漫主义的天作之合,他们的精神是一团无私的光明,“娟娟的飞舞”,直奔向“清幽的住处”,灵魂与诗魂一起安享静谧与祥和。

三、诗化生活与现实苦痛的交合背离

叔本华曾说:“我们的人生,宛如一幅粗糙的镶嵌画,近看毫无效果,只有看在远处,才可发现它的美丽之处。”人生是一个幻想消逝的过程,现实的磨难和苦痛使人失去了幻想的能力。徐志摩康桥时期创作的诗歌弥漫着青春的气息,诗中对民主自由思想的追求、对下层人们的同情、对个性的张扬、对人尊严的揭示,都表现出“五四”反封建讲人道的精神。1931年新月书店出版《猛虎集》时,他谈到,“整十年前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书写,我的尘俗的成分并没有甘心退让过”,“且不说诗化生活一类的理想那是谈何容易实现,就说平常在实际生活的压迫中偶尔挣出八行十二二行的诗句都是够艰难的。”这说明,徐志摩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是本着实际生活中 “尘俗的成分”创造“诗化生活”的理想 。徐志摩的这种诗生活艺术观体现了他认识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思想,也显示出他企望运用文艺改造生活 、实现理想的文学理念。英国开明的民主政治信仰和“康桥式”的浪漫理想使生活与自然融为一体,倾吐在诗行之间。胡适曾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徐志摩用爱构筑的艺术世界超越和升华了现实生活。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徐志摩高度艺术化诗化的审美情趣将自然的精灵、诗人的精灵、时代的精灵融为一体,显示出他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对自然的零星感受,内心瞬间微妙的颤动,也是美的显现。关键要在这些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发现诗,徐志摩把对平凡事物的感觉作为诗歌描写的对象,进行诗化,扩大了诗歌表现题材的领域,更扩大了人们的艺术审美视野。诗化生活的局限性,理想主义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人生命运的曲折变化,情感纠缠的苦痛等等,这些都使诗人不能拘囿于自己单纯的理想,面对现实的无力使他后来的作品染上了失望、颓废的色彩。如《三月十二深夜大沽口外》中,作者感叹“今天的希望变作明天的怅惘;星光在天外冷眼瞅,人生是浪花里的浮沤”!他已经成了“绝海里的俘虏”,只能“对着忧愁申诉”。这里宛然没有了“康桥式”的轻快与跳跃,现实苦痛埋葬了青年诗人的理想王国,“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 的绝望心境使诗人“诗化生活”的人生理想彻底覆灭。

6 闻一多曾说徐志摩是“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 ,追寻“朱砂梅清香”的徐志摩带着冲决一切的勇气,痛斥“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徐志摩的一生, 他最欢乐的时光是与自然最亲近和谐的康桥岁月, 随着他入世日深, 离自然愈远, 生活给他平添了挥之不去的忧愁。曾经在昆布兰湖区和格拉斯米尔湖区隐居的华兹华斯把GRASMERE 湖当作自己神往的境界(《夜》) , 他盛赞孩子的童心, 单纯的信仰, 烂漫的童真, 认为这种精神是永恒的(《海滩上种花》) 。徐志摩与华兹华斯在自然中达成了契合, 两颗宏大的诗魂感应着自然界的变化。华兹华斯对自然的爱,包蕴着对博爱理想的迫求。他曾经宜称:“诗人是捍卫人类天性的磐石,是随处都带着友谊和爱情的支持者和保护者。”由于他把大自然看作完美和谐的象征,所以他把自己对人类、对生活的爱都移情到自然山水中去了。华兹华斯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早年支持法国革命,是出于人类解放的信念;他后来退出革命,是因为看到了革命的反人道主义的一面。 面对社会工业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譬如人们道德的堕落,自然的被破坏等等,华兹华斯痛心疾首,积极寻找拯救之道。他认为人的灵魂与大自然在共生中走向永恒,只有敞开心胸,拥抱大自然,才能捍卫“人类天性的磐石”。然而,理想的危机迫使诗人在震惊中对理性产生了怀疑,而一味寄情山水的感性认知在走出理想国后又变得狭仄而又苍白,在反思中开始寻求人类真正的自由与归宿的两位诗魂在真切的生命感悟中变得越来越疲惫。他们的梦想只能随风飞逝,那些跳跃的激情也只能淹没在岁月的尘埃里。华兹华斯在神往的境界里幻化着拯救人类精神危机的哲思,徐志摩在“柔软的湖心里”放歌人性自由的协和景象,那些带着梦幻朦胧色彩的诗篇见证了他们曾经的唯美理想。梦虽短暂,却似烟花灿烂过!诗化生活和现实苦痛的交合背离使诗人在痛与爱的边缘苦苦挣扎,那些曾经的大自然精灵们带着沉重的翅膀再也飞不起来。

康桥的韬光养晦使徐志摩在早期的诗歌创作中情不自禁的暗合着华兹华斯的唯美主义诗学理念,他们的诗作在精神上有着契合点,他们的诗作与大自然的美景一起感召着后世人。那些过往的的足迹早已印在历史的年谱上,两位大自然的精灵在山水神韵里尽情挥洒的诗情也已经久久被后人歌唱。我想,他们留给我们的除了那些优美动人的诗篇,更值得我们珍视的是他们被大自然感染的纯洁灵魂,也只有那样的灵魂才能够用全部的心境发抒出最美、最爱、最自由的诗魂。正如,蓝棣之所认为的,“徐志摩为诗时,心在生活”。也许,生活是一切诗情的来源,只有爱生活,才能爱自然。徐志摩就是追寻着华兹华斯的足迹,踏着浪漫主义的风沉迷于康桥的一切,执着地爱他所爱;而华兹华斯也曾在人世的仙境里高蹈着唯美自由的生命之舞。华兹华斯的浪漫主义唯情论使诗人在自然中张弛有度、舒卷自如,作为真善美的终生维护者,他是不朽的。徐志摩在异国他乡的圣洁之境中,净化着灵魂,释放着才情,作为单纯的理想主义者,他是可爱的。通过对华兹华斯和徐志摩诗作的比照,我们发现了鬼斧神工的大自然赋予诗人的灵性和自由,他们的生命在自然的真切面前呈现出一种敞开的状态,也正因为这样,那些华丽而又动人的诗篇才能永远跳跃在人们的心间。那些曾在大自然自由翱翔的精灵们,他们的光辉永不会熄灭!

参考书目:

1、韩石山《徐志摩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2、徐志摩《徐志摩作品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3、华兹华斯《华兹华斯诗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 4、刘介民《类同研究的再发现—徐志摩在中西文化之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 大自然精灵的自由翱翔

——论华兹华斯对徐志摩康桥时期诗歌创作的影响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曾在《世间最美的坟墓》一书中这样描述托尔斯泰:“他活着的时候深受声明所累。他死了,终于将喧哗的世界熄灭在朴素的泥土之中。”同样,在遥远的1931年,那场震惊国内的空难带走了天才诗人徐志摩的生命,也结束了他劳碌而又驳杂的生活。他用灿若烟花的年轻生命谱写了“爱”、“美”、“自由”的赞歌,他在自己单纯的理想王国里以“柔波似的心胸”追寻着希望和梦想,然而,现实的苦痛和矛盾终于使诗人的精灵变得疲惫不堪,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一场意外解脱了他内外受困的灵魂,也使他的生命画上了休止符。几十年过去了,徐志摩留给人们的除了那些优美华丽的诗篇,还有他那惊世骇俗、缠绵悱恻的情感历程,更值得注意的是几十年来人们对他作品的评价也是众说不一,毁誉参半的。徐志摩是一个创作思想比较复杂的诗人,在后来的研究中人们不断追溯造成他思想驳杂的渊源。我想从1918年怀着“善用其所学,以利导我国家”的爱国热情,离开北大,赴美留学时,他的思想动车就开始启程了。尤其是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游学英国剑桥的经历,使他的思想观、人生观、艺术观彻底沉淀。留学欧美四年的人生经历是徐志摩人生最浓彩重抹的一笔,正如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 诗集》中说:“欧风美雨使他的人生与西方文化传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了一个融会中西文化之独特人生观”,“他向往的境界‘草青人远,一流冷涧’”。在英国,尤其是在康桥的那段生活,对他的一生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他思想发展的转折点。也正是在康桥,徐志摩形成了他唯美主义的诗学观和唯美主义的文学理念。也许冥冥之中,自由安排,“康桥”就是徐志摩生命中最美丽的邂逅。在人杰地灵的康桥,徐志摩与那些曾经挥洒生命之光的智者心灵相契、浪漫共生。在徐志摩诗歌创作初期的“爆发期”,他的诗情明显受到同为校友的英国“湖畔诗人”华兹华斯的影响。从对神性自然的神往,到对复归人性的渴望,及至到对拯救现实的期待,徐志摩在华兹华斯的引领下,在诗歌创作中彰显出了比后期创作更为纯粹与浪漫的精神气象,更为激烈而奔放的精神内核,所以说华兹华斯和徐志摩都是大自然的精灵,他们的灵魂在康桥的碧波里自由翱翔。康桥也成为中西文化交融栖息的理想家园,成为两位诗人侵润心灵的甘泉。华兹华斯是以怎样的精神感召力吸引着徐志摩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徐志摩又是踏着怎样的足迹追随着华兹华斯诗歌的风韵和神思?本文,试图对两者作品隐现的共相进行精神分析和透视。

一、神性自然与自由心境的完美邂逅

雪莱曾说“大自然是诗人,它的和谐比最神圣的诗篇更能使我们的精神屏息惊叹”。自然神圣、美丽、完满, 犹如天上的光芒纤尘不染、纯洁高尚,自然让人类追求美的天性得以彰显。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同被称为“湖畔派”诗人。他们喜爱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他们远离城市,隐居在昆布兰湖区和格拉斯米尔湖区,由此得名“湖畔派”。“湖畔派”三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为华兹华斯。他于1789年和柯勒律治合作发表了《抒情歌谣集》,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从拥护法国革命变成反对, 于是前

2 者寄情山水, 在大自然里找慰藉;后者神游异域和古代,以梦境为归宿。两人的诗歌合集, 题名《抒情歌谣集》, 于1798年出版的《抒情歌谣集》宣告了浪漫主义新诗的诞生。两年后再版,华兹华斯加了一个长序,在这篇序中,华兹华斯详细阐述了他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主张以平民的语言抒写平民的事物、思想与感情,被誉为浪漫主义诗歌的宣言。他认为“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主张诗人“选用人们真正用的语言”来写“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境”,而反对以18世纪格雷为代表的“诗歌词藻”。他进而论述诗和诗人的崇高地位, 认为“诗是一切知识的开始和终结, 它同人心一样不朽”,而诗人则是“人性的最坚强的保护者,是支持者和维护者。他所到之处都播下人的情谊和爱”。此后,华兹华斯的诗歌在深度与广度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描写自然风光、平民事物之中寓有深意,寄托着自我反思和人生探索的哲理思维。完成于1805年、发表于1850年的长诗《序曲》则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湖畔诗人浪漫团体中的灵魂人物,华兹华斯的抒情诗歌集序言开创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新纪元。华兹华斯的自然诗不是纯粹的写景诗,而是借物抒情或状物抒情,即借大自然来抒发诗人的情怀。华兹华斯曾说:“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心中主要的热情找到了更好的土壤 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如华兹华斯的《致云雀》中,作者大声呼唤云雀带我飞上去! 带我上云端! „„带着我飞升,领我去寻访你/那称心如意的仙乡! ” 云雀与那些快乐的精灵代表着一种美好的所在,作者希望自己能与云雀一起飞升,脱离已令他神疲意倦的俗世。而在《致雏菊》中诗人借对可敬的雏菊的赞美,请求它一如既往赐我以欢乐,同样表达出了自己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与忧虑。最早进入工业化社会的英国,相应出现了很多自然世界与人性世界的神性光芒的陨落,华兹华斯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感到恐惧和担忧,主张远离现实生活和城市文明;他认为要把人类从资本主义工业化文明的灾难性后果中解救出来,就必须到自然中去寻找自发的智慧和真理。对华兹华斯而言,这尘世拖累我们太多,自然界是对人类的一种救赎与荡涤灵魂的所在,人类能从自然中感觉到一种无所不在的宇宙精神和智慧,而这种精神和智慧能使人们的思想感情趋于净化,能使人们摆脱生活的重压,从而恢复人的性灵。如在《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1804年作)中诗人把自己比作一朵流云,随意飘荡,表达出一种排遣孤独、向往自由的心情,情与景的完美交融使华兹华斯在最自然的状态中唱出了最美妙的乐章,这种轻松与随和,使一颗强健和大方的灵魂在自由中得到了升华。

同样,在康桥,徐志摩深深感到“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于是,他忘情于康桥,沉迷于大自然,接受资产阶级的贵族教育,广泛地涉猎了世界上各种名家名作,接触各种思潮流派,这个时期,孕育了他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识——理想主义,他自己要成为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康桥的环境,不仅促成并形成了他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同时,也拨动了他的求知欲,触发了他创作的意念。他开始翻译文学著作,他翻译了英国作家曼殊斐儿的几个短篇,德国福沟的小说《涡堤孩》,法国中古时的一篇故事《吴嘉让与倪阿兰》,意大利作家丹农雪乌的《死城》和伏尔泰的作品《赣第德》。同时,他诗兴大发,写了许多诗,他的“心灵革命的怒潮,尽冲泻在你(指康桥)妩媚河中的两岸”(徐志摩:《康桥再会吧》)。他崇拜的偶像不再是美国的汉密尔

3 顿,而是英国的雪莱和拜伦,他“换路”走入诗人的行列。康桥式的人生理想是徐志摩一生不曾消逝的情结,他迷恋康桥的一切。康桥的环境触发了他的诗兴,点燃起他的创作欲念。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吸烟与文化》) 。这时期,他创作了《夏》、《夏日田》等诗篇,此时,他的个人生活也“照着了一种奇异的月色”,因为他认识了“人艳如花”的“才女”林徽因 ,并陷入了热烈而单纯的痴恋之中。从这时起,徐志摩的生命才真正向着“爱”、“美”、“自由”迸发。他感到生命似乎受到“伟大力量的震撼”,他要发抒,他要歌吟,因此,像《情死》、《月夜听琴》、《青年杂咏》、《清风吹断春朝梦》等表现爱情和人生理想的诗歌,也就构成了他这时期诗歌的重要内容。同时,他接触了大量的英国文学艺术,拜伦、雪莱、济慈、哈代等的作品令他入迷,所以他倾向分行的抒写。他吹着了这股“奇异的风”——欧风,他踏着他们的路,借助于诗的形式,把他的思想感情“奇异”的表现出来。徐志摩对在英国康桥生活分外留恋,华兹华斯从大自然中寻找到的灵感和安慰,使大自然的神性与诗人的诗魂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自然给了诗人灵性和智慧,诗人要用自己的灵魂维护大自然的纯净与神奇。在华兹华斯的笔下,自然永远是宁静深远的,是远离尘世物质文明的侵扰的,而处于这样环境里的人类也同样是欢快而充满智慧的。于是《水仙》中那圣洁的物我合一的境界便成了华兹华斯永远的向往:“那是我孤寂时分的乐园|我的心灵便欢情洋溢,|和水仙一道舞蹈不息。”水仙花使诗人如痴如醉,给诗人带来无限的心灵的欢愉,最后诗人把自己融入到自然当中与水仙一起轻盈起舞,这种物我合一的美丽境界永远是华兹华斯向往的圣境。正如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所说:“人与自然根本互相适应,人的心灵能照映出自然中最美最有趣味的东西”。同样,置身于康桥这样宁静幽深而充满灵性的环境,徐志摩欣喜若狂,他同样发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在他眼里,康桥“它给你美感简直是神灵性的一种”。徐志摩在留英时期的散文《雨后虹》中也充分表达了他对于自然的崇拜:“我生平最纯粹可贵的教育得之于自然界,田野,森林,山谷,湖,草地,是我的课室;云彩的变幻,晚霞的绚烂,星月的隐现,田里的麦浪是我的功课; 瀑吼,松涛,鸟语,雷声是我的教师,我的官觉是他们忠谨的学生,爱教的弟子。”两位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诗人在大自然的神性中找到了精神的契合点:“与自然和谐的贫穷其实是富有”,心灵之境的自由是精神的富有。

二、自然天性与浪漫主义的天作之合

歌德曾在《论自然》一文中叹道:“啊,大自然,你包容我们又控制着我们,总是能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把我们抓住,丢进你那永不停息的旋流!在你手中,我们究竟是晕头转向的陀螺,还是竭尽忠诚的臣仆?”歌德对大自然的认识说明了人与自然对立而又相融的关系。大自然带我们走进了生活,虽然,“她没有语言,没有文字”,“却教会了所有的嘴巴说话,让多少心灵学会了感受、学会了认知。”自然让人的天性得以抒发,让人的灵性得以展露。十九世纪初,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出版的《抒情歌谣集》在英国产生很大轰动,在这个诗集的“序言”和“附录”中,华兹华斯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自然观,完成了一次心灵焦点的转移,人重新找到了初次出现在宇宙中的那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觉。华兹华斯曾说:“自然对我来说是一切的一切。”“一切的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都是由于作者具有非常的感受性,而且又深思了很久。”这是华兹华斯对

4 自我信仰的一种升华和超越,他认为理性是不能拯救人的,人还需要神性,既要超越人的知性、情与理融合,又要感情与理性相互平衡,做到“合情合理”。华兹华斯极力通过对人类、自然、神性三者关系的探索去叩开通往人性理想王国的大门,这种思想理念显得未免单薄而又消极,然而,他“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思想却为浪漫主义诗歌创作提供了最新的理论依据。在华兹华斯的情感世界里,精神与自然神交共化,自我情感与普遍情感水乳交融,直陈与曲现和谐统一,“静”与“动”激荡转化。叙述结构与叙事视角的对立交互又使得诗歌语言形成一种“张力”, 在抒情、叙事和议论的融汇上,诗人张驰有度,舒卷自如,不露痕迹,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华兹华斯终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他营筑的诗歌世界已将永恒的真、永恒的善与永恒的美浇铸在一起。华兹华斯作为大自然的歌者,他诗化自然、神话自然,将自然置于无尚崇高的地位,他寄情与山水,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和超越,以他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唯情论认为大自然是人生欢乐和智慧的来源。如在《每当我看见天上的彩虹》一诗的结束句:“儿童乃成人之父;我希望以赤子之心,贯穿颗颗生命之珠。”在富有哲理的启示中,诗人以虔诚的想象幻化着洁净生命的本真状态,祈祷着自然天性在尘世中不要失去灵性,浪漫主义的烛照能够使人在“回归自然” 中寻求到情感的慰藉。

华兹华斯的诗作表现出热爱自然山水和荒山大泽的情思,他这种爱山、爱水、爱自然、爱神思漫游的思想极大的影响了徐志摩。在康桥河畔的金柳下,徐志摩感到大自然是一本绝妙的书,他可以在“星辉斑斓里自由放歌”,也可以在“揉碎的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华兹华斯描写自然、讴歌自然的时代风气感召着徐志摩,康桥的美景激发了诗人的诗情,在这样的良辰美景中徐志摩创作了很多超越时间、空间的永恒的自然的诗。在徐志摩的这类诗中,既有理性的色彩,又有神秘的因素,即:人性、理性、与神性的三位一体。如他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再别康桥》,通过诗人的感官和心灵唱出了自然的美,唱出了自然诗歌带给人的真正乐趣。另外。徐志摩写山的诗作《五老峰》、《东山小曲》;写水的诗作《威尼市》,写花的诗作《昭雾里的小草花》、《残春》,写鸟的《杜鹃》、《黄鹂》,还有《一条金色的光痕》、《他眼中的你》等都和华兹华斯讴歌田园生活,描写淳朴自然,喜爱山水花鸟的诗作《答谢自然的抒情赞美诗》、《太阳早已下山》、《水仙》、《布谷鸟》、《孤独的收割者》等有异曲同工之妙。两位诗人兴趣接近,都注重未被文明污染的自然,简朴的乡村生活,他们极力讴歌大自然的美,驰骋想象的翅膀,表达由自然之美而引发的哲理层面的沉思。华兹华斯大量充满情感的自然诗在他所有的诗歌创作中居首要和核心的地位,而影响他自然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是卢梭“回归自然”的思想。卢梭的“回归自然”的思想被华兹华斯很好地继承和发展。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恢复人的自然本性,诗人在发展这一思想过程中深邃地表达了热爱大自然,同情下层平民,憎恨压迫者的思想感情。而拥有自由天性的徐志摩在田园牧歌般的康桥里找到了心灵栖息、诗意栖居的理想境地,他踏着华兹华斯的脚步,乘着浪漫着主义的风“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华兹华斯曾说:“诗的眼泪,并不是天使的眼泪,而是人们自然的眼泪。”情感是天生具有的,如同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一样,情感以液体的形状流淌、充满在内心。华兹华斯认为,诗人要从自己心中唤起情感,这种内心情感指向始终是诗人自己。诗人的自然天性创造心灵感知的能力,只有把内心流淌的情感视作诗歌的本体,才能创作出不负于灵魂的佳作。徐志摩也把诗视作自然情感的流露,将诗情与自己的热情一同燃烧。如果说,自然天性是人类进行一切活动的基础和生存“最必需的东西”,那么它对任何具体的知识

5 来源,都是普遍而恒久的。因此,华兹华斯把诗视为“一切知识的起源和终结”, 是“一切知识的菁华”,它像人的心灵一样不朽。由于承担着传播真理、陶冶和净化人类情感的重任,因此,作为真理的传播者一诗人,就必须具有比一般人更丰富的感情,更多的热情和温情,所以浪漫主义的情怀对诗人来说必不能少。华兹华斯和徐志摩描摹山水的抒情诗都是自然天性和浪漫主义的天作之合,他们的精神是一团无私的光明,“娟娟的飞舞”,直奔向“清幽的住处”,灵魂与诗魂一起安享静谧与祥和。

三、诗化生活与现实苦痛的交合背离

叔本华曾说:“我们的人生,宛如一幅粗糙的镶嵌画,近看毫无效果,只有看在远处,才可发现它的美丽之处。”人生是一个幻想消逝的过程,现实的磨难和苦痛使人失去了幻想的能力。徐志摩康桥时期创作的诗歌弥漫着青春的气息,诗中对民主自由思想的追求、对下层人们的同情、对个性的张扬、对人尊严的揭示,都表现出“五四”反封建讲人道的精神。1931年新月书店出版《猛虎集》时,他谈到,“整十年前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书写,我的尘俗的成分并没有甘心退让过”,“且不说诗化生活一类的理想那是谈何容易实现,就说平常在实际生活的压迫中偶尔挣出八行十二二行的诗句都是够艰难的。”这说明,徐志摩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是本着实际生活中 “尘俗的成分”创造“诗化生活”的理想 。徐志摩的这种诗生活艺术观体现了他认识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思想,也显示出他企望运用文艺改造生活 、实现理想的文学理念。英国开明的民主政治信仰和“康桥式”的浪漫理想使生活与自然融为一体,倾吐在诗行之间。胡适曾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徐志摩用爱构筑的艺术世界超越和升华了现实生活。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徐志摩高度艺术化诗化的审美情趣将自然的精灵、诗人的精灵、时代的精灵融为一体,显示出他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对自然的零星感受,内心瞬间微妙的颤动,也是美的显现。关键要在这些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发现诗,徐志摩把对平凡事物的感觉作为诗歌描写的对象,进行诗化,扩大了诗歌表现题材的领域,更扩大了人们的艺术审美视野。诗化生活的局限性,理想主义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人生命运的曲折变化,情感纠缠的苦痛等等,这些都使诗人不能拘囿于自己单纯的理想,面对现实的无力使他后来的作品染上了失望、颓废的色彩。如《三月十二深夜大沽口外》中,作者感叹“今天的希望变作明天的怅惘;星光在天外冷眼瞅,人生是浪花里的浮沤”!他已经成了“绝海里的俘虏”,只能“对着忧愁申诉”。这里宛然没有了“康桥式”的轻快与跳跃,现实苦痛埋葬了青年诗人的理想王国,“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 的绝望心境使诗人“诗化生活”的人生理想彻底覆灭。

6 闻一多曾说徐志摩是“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 ,追寻“朱砂梅清香”的徐志摩带着冲决一切的勇气,痛斥“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徐志摩的一生, 他最欢乐的时光是与自然最亲近和谐的康桥岁月, 随着他入世日深, 离自然愈远, 生活给他平添了挥之不去的忧愁。曾经在昆布兰湖区和格拉斯米尔湖区隐居的华兹华斯把GRASMERE 湖当作自己神往的境界(《夜》) , 他盛赞孩子的童心, 单纯的信仰, 烂漫的童真, 认为这种精神是永恒的(《海滩上种花》) 。徐志摩与华兹华斯在自然中达成了契合, 两颗宏大的诗魂感应着自然界的变化。华兹华斯对自然的爱,包蕴着对博爱理想的迫求。他曾经宜称:“诗人是捍卫人类天性的磐石,是随处都带着友谊和爱情的支持者和保护者。”由于他把大自然看作完美和谐的象征,所以他把自己对人类、对生活的爱都移情到自然山水中去了。华兹华斯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早年支持法国革命,是出于人类解放的信念;他后来退出革命,是因为看到了革命的反人道主义的一面。 面对社会工业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譬如人们道德的堕落,自然的被破坏等等,华兹华斯痛心疾首,积极寻找拯救之道。他认为人的灵魂与大自然在共生中走向永恒,只有敞开心胸,拥抱大自然,才能捍卫“人类天性的磐石”。然而,理想的危机迫使诗人在震惊中对理性产生了怀疑,而一味寄情山水的感性认知在走出理想国后又变得狭仄而又苍白,在反思中开始寻求人类真正的自由与归宿的两位诗魂在真切的生命感悟中变得越来越疲惫。他们的梦想只能随风飞逝,那些跳跃的激情也只能淹没在岁月的尘埃里。华兹华斯在神往的境界里幻化着拯救人类精神危机的哲思,徐志摩在“柔软的湖心里”放歌人性自由的协和景象,那些带着梦幻朦胧色彩的诗篇见证了他们曾经的唯美理想。梦虽短暂,却似烟花灿烂过!诗化生活和现实苦痛的交合背离使诗人在痛与爱的边缘苦苦挣扎,那些曾经的大自然精灵们带着沉重的翅膀再也飞不起来。

康桥的韬光养晦使徐志摩在早期的诗歌创作中情不自禁的暗合着华兹华斯的唯美主义诗学理念,他们的诗作在精神上有着契合点,他们的诗作与大自然的美景一起感召着后世人。那些过往的的足迹早已印在历史的年谱上,两位大自然的精灵在山水神韵里尽情挥洒的诗情也已经久久被后人歌唱。我想,他们留给我们的除了那些优美动人的诗篇,更值得我们珍视的是他们被大自然感染的纯洁灵魂,也只有那样的灵魂才能够用全部的心境发抒出最美、最爱、最自由的诗魂。正如,蓝棣之所认为的,“徐志摩为诗时,心在生活”。也许,生活是一切诗情的来源,只有爱生活,才能爱自然。徐志摩就是追寻着华兹华斯的足迹,踏着浪漫主义的风沉迷于康桥的一切,执着地爱他所爱;而华兹华斯也曾在人世的仙境里高蹈着唯美自由的生命之舞。华兹华斯的浪漫主义唯情论使诗人在自然中张弛有度、舒卷自如,作为真善美的终生维护者,他是不朽的。徐志摩在异国他乡的圣洁之境中,净化着灵魂,释放着才情,作为单纯的理想主义者,他是可爱的。通过对华兹华斯和徐志摩诗作的比照,我们发现了鬼斧神工的大自然赋予诗人的灵性和自由,他们的生命在自然的真切面前呈现出一种敞开的状态,也正因为这样,那些华丽而又动人的诗篇才能永远跳跃在人们的心间。那些曾在大自然自由翱翔的精灵们,他们的光辉永不会熄灭!

参考书目:

1、韩石山《徐志摩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2、徐志摩《徐志摩作品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3、华兹华斯《华兹华斯诗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 4、刘介民《类同研究的再发现—徐志摩在中西文化之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相关作文

  • 熟不知作文800字
  • "为自己减负吧!"鸟儿这么说.孰不知鸟儿尚且如此,何况当今社会"聪明"的人们呢?不论从狭义,广大上说,我觉得这句话很适用,适合每件新事物,每种动植物,每个人. 鸟翼上系上了黄金,这只鸟便永远不能在天空上翱翔. 是啊!一只玲珑乖巧的小鸟的双翼上怎么承受得起黄金的 ...

  • 我的飞天梦作文600字
  • 风从肋下生出,仿佛一道悠扬的旋律,好像曼妙的白雪,好像婀娜的舞娘,伴着精灵的呼吸,大地的祝福,跃然天上,扑扇,听,是流水的声音,扑扇,听,是山谷的呼唤,就在那一刻,领略了所有自然的奥义,拥有了所有自由. 小时候,我总是在幻想,我的身后有一双像天使一样洁白的羽翼,它们带着我冲上蓝天,飞越高山,穿越流水 ...

  • 青鸟作文1600字
  • 青鸟 传说在远古时代,存在着守护天空的精灵--青鸟.青鸟和人类共同守卫着地球,青鸟穿梭于云间,守护天空:人类奔跑于林间,守护大地.然而,几百年前,青鸟却渐渐消失了.随着最后一只青鸟的消失,人类和青鸟再无交集.自此,史上再无青鸟的任何记载.青鸟仿佛从未出现过一般,销声匿迹. (一) 我是一只青鸟,一只 ...

  • 这个冬天并不冷作文500字
  • 秋天挟着丰收的果实和金色的落叶走了,迎来冬天.奇怪,窗外的太阳还懒洋洋地趴在天空上,暖暖的照着大地.呵,对啊,这里是春城,这个冬天并不冷. 繁重的作业和紧张的生活,偶尔从中抽身出来,也是不错的选择.身后便是海埂大堤.背靠着堤坝,感受着凉风习习,有说不尽的惬意,谁能想象这是冬天呢?"它们也该 ...

  • 音乐让我聆听到大自然的声音作文600字
  • 天空是蓝色的,海水是蓝色的,生活中的一切是那么的美好-- --题记 朝阳升起来了,湖泊为它梳妆:新月升起来了,群星为它歌唱:知了歌唱起来了,小鸟为它伴舞:让我们一起沉浸在这美好而又欢闹的气氛中-- 大自然是多么美好,多么美妙,多么让人琢磨不透啊!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哗哗哗"你 ...

  • 我想千变万化作文500字
  • 我想变成一朵小花,每日接受温暖的阳光和甘甜的雨露,绽开灿烂的笑容,让身边萦绕着芳香. 我想变成一只小鸟,在广阔的蓝天上自由翱翔,亮开清脆的歌喉,展开宽厚的翅膀,飞往世界各地寻找梦想. 我想变成一颗小树,每天茁壮成长,长出茂密的枝叶为人们乘凉,开出艳丽的花朵让人们欣赏,结出鲜甜的果实供人们享用,动物 ...

  • 小学五六年级作文范文作文4900字
  • <长大的感觉真好> 人生是一本厚厚的书,每一页都记载着人成长的足迹.童年是一场梦:少年是一幅画:青年是一首诗.--题记 岁月的风铃摇呀摇,不知不觉已风风雨雨摇过了十六个春秋.奶奶说:"几天不见,这孩子真长大了,个头又高了一截."母亲说:"终于长大了,懂得体谅 ...

  • 漫步澄湖作文800字
  • 夏日的夜晚总是很闷,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到澄湖去散散心吧! 悠然漫步至澄湖广场,心中不觉一阵清凉舒爽.被水滤过的空气,渗进了我的肺中,再一次唤醒了那已沉睡多时的大脑.缓慢搏击的血管贪婪地吸收着新鲜的氧气,跳动的血液欣喜地四处乱窜,向身体的每一寸肌肤.每一根骨骼.每一条神经传递着生命之声. 目光自然地投 ...

  • 夏天的传奇作文600字
  • 愿望 夏天是万物生长最旺盛的时节,大自然中的一切都充满了渴望. 金色的阳光拨开树叶的间隙,照在大地上,亮丽动人,那金色的阳光汇聚成一条条亮丽的光束,化成许多只散发着淡淡金光的小精灵,他们聚在一起又如一个金灿灿的花坛,时而翻飞上天,如撑开一把金色的小伞,如枫叶般滑落. 一条清澈的小溪,里面的小石子轻轻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