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用作文 - 副本作文32800字

六年级作文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就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观点梳理

中肯肯定之:“红包奖励”传导正向教育理念、红包新招符合教育原味、红包只是“小红花”式的游戏化象征、无奈的物质奖励不该被苛责

严厉批判之:勿让立人教育染上“利人”的铜臭味、“哄孩子”式课堂是对学生的黑色嘲讽、出勤率岂能靠红包保障、你的求学岂能老师买单、花式渠道贿赂学生实在悲哀、要励志不要励欲、莫让教育用上利益的“偏方”、“中国式焦老师”可悲可哀、“红包”给教育抹黑、拒绝“红包课堂”,还我纯真教育

温和批评之:“受益终生”的教育才是“治本”的改革、红包奖励引发教育功利化属杞人忧天、“红包妙招”不具推广价值、长远来看“红包课堂”隐忧不少、偶尔用用尚可,反客为主危险、以“钱”促学未若以“奖”促学

2、阅读下面所给的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求求你,表扬我„„”长春一媒体接到一男子电话,在电话里,他将自己多年来做的好事都说了出来,希望能够被报纸报道出来。该男子是一名烧烤店老板,从2007年开始,先后花了近20万元资助了4名学生,这些学生均已考上了大学。

材料二:在河南郑州,一位近50岁的女士从10米左右的桥上掉下,昏迷不醒,一位途经此处的女孩看到后立即拨打120,并俯身为其进行心肺复苏术、人工呼吸施救。对伤者施救后,不少热心市民也加入进来,救护车赶到之后,女孩悄然离开。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要求:结合两则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日,某校学生在网上吐槽:奖学金才一元钱,还不如不去拼搏了。就1元钱,我看还不如不发呢。每年才几个人得,早该取消了啊。

记者了解到,该校今年奖学金的金额改成了象征性的一元钱,外加一个荣誉证书;该校把取消的奖学金总额转到了“扶贫助学基金”的账户上。校方解释,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不应“以获得奖金多少”作为学习的目标。

此事引发了一些网友的关注,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该校校报的“学生心声”和“向校长建言”两个栏目,就此事开展专题讨论。请你选择一个栏目投稿,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认同一元钱奖学金

A. 学习应该是树立高远的目标,不能急功近利。历史上未见过为了金钱去学习却能大有成就的人。只有淡泊金钱,才能专心做学问。

B. 此举有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

C. 过于强调“一切向钱看”容易在社会上形成不好的风气。

◆不认同你一元钱奖学金

A. 一元钱的奖学金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B. 一元钱的奖学金不利于榜样的带动。

C. 学校把奖学金转向贫困生基金的做法有道德绑架之嫌,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D. 体现不公平:多劳多得、能者居之,本是社会一条生存法则。

E. 照顾贫困生的同时,不能损害优等生的利益。

F. 产生一种不好的社会氛围:穷反而是有本事的,一个懒惰的贫困生得到丰厚的金钱奖励,而一个勤奋的优秀生却什么都得不到。

4、经典,是指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它们理应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但前不久,某大学出版社搞了一个出版物“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结果令人瞠目结舌:《红楼梦》高居榜首;榜单前10位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百年孤独》《瓦尔登湖》等外国名著也赫然其中。而同时,通俗文学作品以及通过网络阅读小说(文学)的方式则大受欢迎。是经典文学的影响力落后于通俗文学了,还是旧的阅读方式过时了?抑或是„„? 对此,引发了社会一片热议。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据此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完成写作任务。

【审题立意】

此题为给定材料及任务驱动作文,要求阐述看法、就事论理。不能写成话题作文和无限制的材料作文。 可以写经典文学影响力不如通俗文学,并阐述其原因,进而分析用网络快阅读来解决问题;也可谈通俗文学影响力不如经典文学,只是因其阅读的快捷而带来便利;还可谈因读者(对象)不同影响力就不同,雅俗要求不一,进而谈解决办法等。重点阐述运用网络阅读方式解决经典文学影响力下降的问题也属符合题意的文章。其他只要是围绕材料中心的观点即可看到这样的社会现象,我们首先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对此质疑、批判,或者赞同。但要学会多问自己,为何如此?于是,立意角度产生:

拒绝阅读经典,原因大多是世事浮躁,人们更愿意接纳“浅阅读”“快阅读”“碎片化阅读”甚至干脆“读图”;本质原因是当下社会的价值取向问题。在一个追求“成功”的时代,像《红楼梦》这样缺少“实用价值”,缺少“谋取实际利益”功能,同时又缺少快速获取娱乐“快感”的作品,被阅读者驱逐是“理所当然”的。但,这些承载着人类基本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的“经典”,被我们以“不实用”而拒绝的时候,我们是否忽视了人类沉重的肉身恰是因“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的。这样写作可围绕“有用与无用”“与经典同行”等展开。

我们也可勇敢质疑,曾经的“经典”是否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经典,有些依托社会背景生成的“深邃”的经典是否有足够理由要求不同生活阅历的人去阅读、热爱并读出“意义”?这样写作可就“何为经典”“人类经典演变过程”等展开。

1.符合题意卷。既谈经典影响力下降(拒绝阅读经典)而高居“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前10位的原因,如世事浮躁使人们更愿意接纳“浅阅读”“快阅读”“碎片化阅读”甚至干脆“读图”是当下价值取向不正确,缺乏快速获取娱乐“快感”的作品(作品容量太大),实用价值低而无用,阅读方式不快捷,不符合现今的快节奏等;也谈及如今通俗文学或网络快阅读方式的大受欢迎的属切题卷(一类),48分以上给分。如能就经典文学影响力下降而从阅读方式上寻求改变的方法的,可以在原有给分基础上上浮6分,乃至满分。

2.基本符合题意卷。只谈及经典影响力下降(拒绝阅读经典)而高居“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前10位的原因,而忽视比较,不谈通俗文学或网络快阅读方式的属一面卷(二类)42-47分给分。

3.偏离题意卷。脱离材料主要内容谈观点。

仅谈通俗文学或网络快阅读方式受欢迎,而不涉及经典的影响力下降的(只点材料即止的)进三类,36—41分给分。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3月6日政协文艺小组讨论中,委员宋丹丹为那么多年轻人都想做网红担忧。她回忆自己这辈演员都是老师手把手教出来的,如何做人在一入行就被打在脑子里,“让我们知道应该怎么做”。“现在许多小孩一夜之间成为明星,长得帅可不会演戏,会演一点但还不够成熟。这么小就成为所谓的‘成功人士’,动辄就有几千万粉丝,其实他们有许多事情不懂”,在拍戏中,有的年轻演员一定要后到现场,只为显得“腕大”,“没有人告诉他们什么是露怯”。

有人说,这是个看脸的时代,颜值+粉丝才等于身价;有人说,跟不上时代不怪你,还在裸露就是你不对了;还有人说,别以为刷颜值的时代可靠脸过日子,没真本事可别闹了。

根据上述材料,你是怎样看待颜值、裸露与实力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不要离开材料和含义和范围。要求选好

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惊心动魄的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落幕。荧屏上,选手们激烈角逐;荧屏下,老百姓争相关注。让更多的普通观众走进古诗词瑰丽精妙的艺术世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题目不仅面向百人团选手,更面向数亿观众。当下生活节奏飞快,让各行业各年龄段的观众耐心看完一个半小时答题难度大。若从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搜寻冷门篇章命题容易,若选手对答如流,观众就会更换频道。关键点是出熟悉的陌生题。“熟悉”,命题范围是观众熟悉的名家名作,避免相对冷僻作品;“陌生”是常在名作中容易混淆的字词、容易忘记的对联、容易忽略的名物、容易记错的典故上设题。 你是怎样看待熟悉与陌生之间关系的?请结合生活体验,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不要离开材料和含义和范围。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7、①胡双钱是中国大型商用飞机制造首席钳工,他在35年里亲手加工过数十万个精密零件,没出现过一个次品。他用手工打磨出来的零件,精密程度堪比现代化数控车床加工出来的零件。王津是故宫文物钟表修复师,他修了大半辈子钟表,数百件文物在他手中起死回生。有时,修好一座钟表要花上他好几年时间,每个零件都要经过反复调校,不能有一丝一毫误差。孟剑锋是传统工艺美术錾刻师,他錾刻的“纯银丝巾果盘”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为了制作出完美的作品,他不断改进錾刻工具,反复实验,不允许有一丁点瑕疵。

这些人身上,都体现出了可贵的“工匠精神”。

对于“工匠精神”,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什么是“工匠精神”? 试题解析: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曾几何时,工匠是一个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的职业,木匠、铜匠、铁匠、石匠、篾匠等,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景图定下底色。随着农耕时代结束,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一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老手艺、老工匠逐渐淡出日常生活,但工匠精神永不过时。

内涵:

1、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

2、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

3、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

4、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历史人物:

商高:公元前1100年前后的西周数学家。最早提出了勾股定理,比古希腊数学家兼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勾股定理早500多年。

丁缓:西汉时代著名工匠、发明家。曾有不少发明创造,其中重要一项就是发明了“被中香炉”,类似于今的空调。 魏伯阳:会稽上虞(现浙江省上虞县)人。生活在距今1800年前,东汉时代的炼丹家(炼丹即冶炼),被后人尊称为“万古丹经王”。积多年实践经验写成《周易参同契》,这部不朽著作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冶炼著作。 戴逵:东晋时著名的石刻雕塑家。为人谦和,技法高超,传说洛阳龙门大佛像为其所雕。

裴秀魏晋时河东闻喜人(今山西省闻喜县),中国优秀的地图学家。曾主持完成了中国最早的历史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和《地形方丈图》。在实践中创立的“制图六体”,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地图学理论。

綦毋怀文:(生卒年不详)是中国南北朝时著名的冶金家。创造了一种新的炼钢方法,后世称之为“灌钢法”或“团钢法”。这是我国冶金史上一项杰出的成就和创造,在世界炼钢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刘焯:信都昌亭(今河北省冀县)人,隋代科学家。刘焯把一生的研究成果都写进了《皇极历》这一部历书中,其

中最伟大的成就是提出等间距二次内插公式,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

李春:隋代造桥匠师(桥梁专家)。现今河北邢台临城人士。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初(595~605)建造赵州桥(安济桥)。赵州桥存世15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赵州桥历史悠久、结构奇特、造型美观、居世榜首的赵州桥,凝聚了李春的汗水和心血。李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第一位桥梁专家。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专家,号称陆海,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期间,李冰治水,创建了奇功,其建堰的指导思想,就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几千年来,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坚实的基础。后世为纪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庙。都江堰也成为著名的风景名胜。

蒯祥:天安门的设计者,人称“蒯鲁班”。蒯祥不论在用料、施工等方面都精心筹划,营造的榫铆骨架都结合得十分准确、牢固。蒯祥还将江南的建筑艺术巧妙地运用上去,他采用苏州彩画,琉璃金砖,使殿堂楼阁显得富丽堂皇。蒯祥不仅木工技术纯熟,还有很高的艺术天赋和审美意识。据记载,蒯祥能以双手握笔同时画龙,合二为一,一模一样,技艺可谓是炉火纯青。在当时营建宫殿楼阁之时,他只需略加计算,便能画出设计图来,待施工完毕后,建筑与设计图样大小尺寸分毫不差。1420年,承天门(即天安门)建筑完工后,他受到众口一词的赞扬,被称为“蒯鲁班”。

丁谓—— 一举三得 祥符中,禁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土远,公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汴水入堑中,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事毕,却以斥弃瓦砾灰尘壤实於堑中,复为街衢。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 祥符年间,宫中失火。丁晋公奉命修缮被烧毁的宫室,但是取土很远是个困难,丁晋公就命令工匠在大街上挖土。没过几日,大街就成了深沟。丁晋公命令工匠将汴河河水引进沟中,再用很多竹排和船将修缮宫室要用的材料顺着沟中的水运进宫中。宫殿修完后,再将被烧毁的器材和多出来建筑材料填进挖出来得深沟里,重新将街道填出来了。这一举做了三件事,节省下来的钱超过了亿万。、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

清朝初年,为纪念定居浙江省开化县大郡村,金土根的族祖在屋后的山脚种下一棵红豆杉,金家后人将保护此树写入家规,世代守护。每当灾难来临,金家入总能挺身而出护树。经过十六代人三百多年的悉心守护,这棵红豆杉已长成需要三人才能合抱的参天大树,繁育出几十万株红豆杉苗,村里大大小小的红豆杉苗,大多来自这棵红豆杉。目前,大郡村红豆杉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每年给村里带来数百万元的收益。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审题思路

1. 认真阅读作文题目,明确基本要求

(1)该题为只给材料(未给角度,未给话题,未给中心)的新材料作文。要求考生自己要探寻出角度、话题和主旨。

(2)题目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没有“谈谈你的看法”类的措辞,只要不脱离材料内容,考生是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写作的。

2. 认真阅读材料本身,发出常规三问:

(1)是什么 材料写了什么?概括讲,金土根族祖种下一棵红豆杉,今已长成参天大树,也因此,泽被后人。

(2)为什么 族祖种树为什么?纪念定居。该树为什么能长成参天大树?,金家后人将保护此树写入家规,世代守护。为什么年收益数百万?红豆杉有惊人的繁育能力,借大树繁育红豆杉苗,大郡村红豆杉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

(3)怎么办 材料中人怎么做的?种树——把护树写入族规——灾难来临挺身守护——16代人300多年悉心守护——识得珍宝全村繁育„„我们借鉴,该怎么做?„„

9、以一首《成都》拥有极高人气的民谣歌手赵雷,多年来一直坚持原创,他“一把吉他一首歌”,简单质朴的演唱方式,沉静温和的台风,散发着浓浓诗意的歌词,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给人以心灵的抚慰。

从小喜爱古典诗词的高中生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上一鸣惊人,她2000多首诗词的积淀,淡定从容

的气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都在安静中追求着纯净,终归显现出了巨大的力量。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①“我在写作业,妈妈陪着我,她在看手机”“临睡前,我和爸爸分享学校里的趣事,他在看手机„„”最近,南京一群小学生记录下生活中最熟悉的“刷手机”场景,汇编成一首诗歌《放下手机,抱抱我吧》。

②《国民家庭亲子关系报告》显示,l7.8%的父母在与孩子共处时常看手机。记者采访了多位家长,超过一半家长承认回家看手机的时间多过陪伴孩子。回家后放不下手机的爸爸妈妈在关注什么呢?大部分家长表示,其实是随便刷刷,“微博一刷,微信群里回几条,一两个小时没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分析】

最近几年,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在给人们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们或多或少对这些电子产品产生依赖,带来了众多负面影响。材料中,父母对手机依赖而影响到孩子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这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解题时要注意到“家庭”“手机”“孩子”三者的联系,不要割裂开仅从一方去立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一是家长在孩子面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做了不良示范,休息就是玩手机,这让孩子误认为,手机最好玩,孩子也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宅,甚至沉迷于手机。二是从如何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人手。专刷手机影响亲子关系,时间久了,家长变得不会跟孩子交流,不知道如何交流,孩子与家长的隔阂也会越来越深。当然也可以综合立意。

写好新材料作文关键在谋篇布局“五步”,以下“五步” 助你寫新材作文得心应手。

第一步:引

“引”是引述原材料,就是“叙读”。对于短小的材料(如一首小诗)可以全篇引述,对长的材料应该作恰如其分的概括并作有针对性的引述。

特别注意:材料的转述应作一些技术加工,凡材料中与论点关系不大或毫不相干的内容都要淡化或删去,而材料中与论点密切相关或明确表达观点的内容则要强调和突出,达到“论点源自材料,材料生发论点”的要求。

第二步:提

“提”就是从引述的材料中提炼出“感想”,即中心论点。具体来说,在引述材料后,紧接着用一个句子点明中心论点。这一步十分重要,关系到文章的成败。

第三步:议

“议”就是对所选论点展开分析议论,对所选论据进行深入、透彻的剖析。当然也可以发掘出材料中的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

第四步:联

“联”就是“引申” “类比”,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特别要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文章内容是否充实,是否具有针对性,关键就在这一步。

原材料再丰富,充其量也只是一个点,一个小小的点,是“沧海一粟”,如果再联系社会现实,这就像摄影机镜头画面定格后又逐渐地放大、放远、展开更广阔的背景一样,使得文章的内涵更丰富、更广阔。能使读者由衷感到从材料内提炼出的观点确实有意义,令人信服。是从“小”到“大”的深化。

第五步:结

“结”就是收束全文。它是在“议”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得出的结论。可以借用名言,再作概括;或诗意点化,升华论点;或画龙点睛,意味深长;或总结全文,发出号召„„一句话,就是使结尾回扣材料,照应开头,深化中心,使文章浑然一体。

说明:“引”“提”是文章的引论部分 ;“议”“联”是文章的本论部分;“结”是文章的结论部分 。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出身于音乐世家而如今成为美国证券界风云人物的苏珊说:“如果能够让我重新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但我知道那只是美好的假如,我只能把手头的工作做好。”

自小喜欢建筑艺术的荆青说:“我因为放弃了不喜欢的公务员职位,才在十年中设计出了今天大家看到的近千个独一无二的楼房样板间。”

歌手王杰说:“我做过茶楼伙计、油漆工、的士司机„„我喜欢并感恩做过的每一份工作。”

这三个人,你更欣赏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综合分析

综合材料发现:材料叙述的是三个人对待工作的不同态度,这个是你权衡“更欣赏谁”的前提,是材料给你的范围,不能随意夸大延伸。

审题立意时,可以分析三则材料中三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

1. 苏珊,有音乐天赋的,职业不可能重新选择,要做好眼下的工作,尊重自己的选择;

2. 荆青,放弃自己不喜欢的公务员的工作,敢于追求自己喜欢的工作;

3. 王杰,要感恩自己做过的每一份工作。

(二)审题要点

1. 从苏珊的角度,虽然有自己喜欢的音乐,但做好自己现在从事的工作,一样可以成功(成为美国证券界风云人物)

2. 从荆青的角度,放弃不喜欢的工作(公务员),做好自己喜欢热爱的工作(设计),可以获得成功;

3. 从王杰的角度,做好每一份工作,感恩每一份工作,其实蕴含的是,每一份工作,都是成功的练习、历练、是积累。

所以材料的中心事件是,无论你做什么样的工作,都能够成功。

(三)完成任务

此题的任务是什么?

1.“这三个人,你更欣赏谁?”

这是“对象任务”,要求在这三人中选择一个你更欣赏的。

“更”是说三个人都值得欣赏,优中选优,选择一个;“更”字更表明了写作方法,与后边的“权衡”是一个意思,即“在多维度比较中说理论证”,它表明的是思维任务。“更”字不表明对不选择的进行批判。

2. “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 这是思维驱动或说是思维任务。审题要思考,含意是什么要思考,选择要思考,权衡也要思考。在表达中体现自己的独特的思考。

权衡就是比较,比较就是对比类比,求同求异。 比较就是思辨。这是指令了你必须使用的写作方法一一比较思维。选择就是在分析材料含意的基础上,选出“更欣赏谁”,这就是明确立意。

(四)如何构思?

作文命题意图,以及写作方向明确了:“你更欣赏谁”,为什么?

所以此题实际上规定了你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比较思维+因果思维

由此得出:通过比较思维,权衡自己作文的方向。通过因果思维,体现出写作的思路。

1. 运用因果思维构思示范

例(1):我更欣赏苏珊

论点:虽然有自己喜欢的音乐,但做好自己现在从事的工作,一样可以成功(成为美国证券界风云人物)

分论点【为什么呢】

(1)苏珊是坚守自己的本职工作,做一行,爱一行。

(2)虽然不是自己喜欢的音乐,但是要尊重自己的选择,做好当下的工作。

(3)做好手头的工作,更是一种态度和挑战,同样是人生价值的实现。

例(2):我更欣赏王杰 论点:王杰,做好每一份工作,感恩每一份工作,其实蕴含的是,每一份工作,都是成功的练习、历练、是积累。最后成为了歌手。

分论点【为什么呢】

(1)喜欢你的工作,你才能安于当下,做出成就;

(2)做好每一份工作,心怀感恩,才能历练自己的人生;

(3)每一份工作都是一种经历,都是成功的积累,是成功的练习(前奏)。 王杰之后成为歌手,都得感恩他曾经的工作的磨砺,从而融入了更多人生的经验,对他日后的唱歌事业也是一种积累,因为经历过,才会理解得更深刻。

2.方法总结: 运用比较思维+因果思维,从而形成自己的分论点,形成文章的初步结构。在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中,要明确任务,然后完成任务。在写作中,重在说理和论述,也需要恰当的运用论据,加以佐证,从而让作文审题更准、立意更深刻。

(五)存在问题

1、任务不明确,有的学生没有做明确的选择。(要求:凡是要选择更喜欢、更欣赏,一定要直接、明确,不要拖泥带水。)

2、有学生的作文没有按照材料作文的特点来组织,就如一个引子,没有扣紧材料。

3、没有明确论点的学生也很多,全文不断重复材料(要求:论述材料要回应材料,回应主题,但不等于整篇都絮絮叨叨,关键在于语言不精炼。)

4、作文的主题,应该根据每个人具体的情况展开,有些学生说,苏珊对的是因为选择,如果这样说,这里三个都存在选择,没有扣好主题。

5、入题太慢,分析其他两个不好用了三百多字,后面才回到正题。(要求:选择了其中一个,对另外两个的论述一般不能超过一段,4—5行,不要一段说A 、一段说B ,然后我更喜欢C ,这样就会犯平衡着力的错误。)

6、基本能扣住工作写的学生不多。(要求:审题要明确材料的中心事件立意,不能跳开中心事件去另辟蹊径,比如:选择自己喜欢热爱的专业,于是,有学生就开始整篇文章都谈兴趣,而不谈对工作的态度。)

7、存在不具体,擦边的审题:“要坚持自己喜欢的,每一次经历都要感恩”。(修改一下:“要坚持自己喜欢的工作,对每一份工作都要感恩”有何区别?让学生紧扣材料,学会要具体到材料内容,不要大而不当,夸大其辞。)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

2013年,我国启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工作。

老孟: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啊。

小郦:“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久违的诗意啊,挺美的。

小丁:都信息时代了,现在过日子谁还看二十四节气?

材料二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关于“二十四节气”,你怎么看?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深度解析 】 材料二对“二十四节气”作了个简单的界定: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材料一列出对待“二十四节气”的三种态度:老孟骄傲于这是“老祖宗的智慧”;小郦陶醉于其中的诗意;小丁吐槽再用二十四节气过日子的过时。

高中生写作文应当有最基本的理性思维能力,也就是“从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此及彼”的能力,对这道题而言,谈“二十四节气”,肯定不只是谈“二十四节气”本身,而是“二十四节气”所代表的传统生活经验与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老祖宗“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千百年来这套知识体系和实践对我们祖祖辈辈的生产和生活起到了莫大的作用,还衍生出了许许多多的文化和艺术。而这样的传统经验和文化,有何止“二十四节气”? 那么,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老祖宗留下的诸如“二十四节气”这样的传统经验与文化呢?这应该是这道作文题所有立意的出发点。

写作角度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

转型时期的中国,正面临着价值认同和民族认同的严峻考验,而民族认同和价值认同,根本在于文化的认同。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至今,根本原因在于文化这一血脉,这根血脉,小到衣食住行生活起居,大到天文历法礼仪习俗。这些文化的认同,穿越历史的变迁与王朝的更迭,将我们这个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才有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的国家政府才不遗余力的将诸如“二十四节气”这样的文化“申遗”,看到韩国意欲将端午节申遗,我们举国上下对其口诛笔伐。我们应当自豪于我们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更应努力将其传承和发扬光大,因为,中国的复兴和崛起,是文化的复兴和崛起,而不仅仅是经济水平的提高和财富量的增加。

然而,现状也着实令人担忧,来自虚拟网络世界的文化和来自欧美日韩的文化正在一点点的冲击着我们的文化认同。君不见,多少青少年,对日本动漫角色、韩国小鲜肉如数家珍,却不知道天干地支为何物,不屑于“二十四节气”有何用。 然而,弘扬传统文化,单靠“申遗”和喊口号是远远不够的,更不应停留在对文化和价值割裂现象的毫不作为的道德批判。面对外来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冲击,我们更应思考,为什么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它们的冲击,为什么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与时俱进、深入人心,为什么我们的“二十四节气”不能像十二星座那般,成为一个可以让全民津津乐道的文化现象?

写作角度二:审视和理性思考,谨慎看待传统文化和经验的现实价值 老祖宗“二十四节气”的智慧让我们骄傲,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艺术创造让我们陶醉,然而这些终究改变不了如材料一中小丁所说,人们不会再看二十四节气过日子的现实。同样,我们很多基于生产生活诞生的传统经验和文化,无论它们多有审美价值,也终究改变不了和现实生活渐行渐远的事实。姑且不说祖先们基于“二十四节气”总结的生活生产经验,由于受当时技术和空间限制,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不符合当今这个时代,何况我们现代基于科学实验的技术用于指导生活生产则更加精确。

诚然,我们需要弘扬传统文化,我们自豪于老祖宗的智慧与创造,但我们不能故步自封地将这些作为我们现实生活

的唯一指导,对一切现代科学技术和外来文化予以排斥甚至仇视。然而,我们这个时代,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以一种厚古薄今的姿态将一切传统经验奉为真理,并以此来指点孩子的未来生活,评论他人的是非对错。他们可能是激进的繁体字拥护者,无视简体字的便捷,强烈要求恢复繁体字;他们也可能是中医的拥趸,认为中医就是绝对正确的科学真理;他们认为方言是传统文化的结晶,给推广普通话安上亡族灭种的罪名„„在价值多元、相互冲击的当今,一些陈旧、落后的旧观念,改头换面,以传统文化为伪装和老祖宗智慧作为伪装,手持民粹主义的利剑,向正在逐渐形成的现代社会共识发起一次又一次攻击。 所以,面对带有“传统”字样的事物,我们应该多一点谨慎、审视和理性思考,我们在庆祝“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同时,更应当时刻思考:我们是否被文化民粹主义所左右、所利用,是否因此掉入了认知的误区,以免深陷其中追悔不已。 以上两个写作角度仅为本人一己愚见,因时间仓促,只写这两个角度,并且,第二个角度较为激进,如不喜,您保留看法即可,无须争辩。大家如有更好写作角度及思路,欢迎微信交流,微信号:hongkingxu 。

【考场作文】

优秀作文

1、时间的韵味

福州一中 黄慧宇

比起日历中跳动更换着的冷冰冰的数字,中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所勾勒出的和煦春风、倾盆夏雨、晶莹秋霜和飘飞冬雪是否更能牵动你的情怀?在这匆忙的现代生活中,二十四个蕴含着悠久文化气息的节令,是否能给予你诗意的触动,是否能引起你心底对自然万物久违的感知?

不得不说,在信息时代,时间给人们带来的意义在不断地缩小简化。日历一页页翻过,似乎只有计数的作用,机械,冷冰。我们生活在钢筋骨架所构成的鳞次栉比的大楼里面,已经太久没有去触摸四季的脉动。每天的晨曦日暮也不再呈现变幻的自然之美,而成为标志着上下班的单调的变化。单调、麻木、机械,现代人就像一只上了发条的表,昼夜不息地动作着,等待着死亡来宣告一切的终结。

与此相反,早在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却将时间的韵味写在二十四节气中。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人传统生活智慧的表现,是中华文化宝贵的遗产。与现代文明不同,农业文明贴近大地,敬畏自然,将人的生活与气候物候的变迁紧密相连。二十四节气看似只不过标出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节点,本质上却反应了古人认真对待生活、一丝不苟的态度。

这种态度是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质朴、认真,是“黄梅时节家家雨”的闲适悠然,是“清明时节雨纷纷”之时缅怀先人的深情„„逝者如斯,二十四节气所记录下的不只是日升月落,不只是春华秋实,更有在这莽莽尘世之中对生活所怀有的赤诚而真挚的心意。

而在现代生活中,这种心意更具它的时代价值。太多太多的现代人,在不停地为生计、为金钱、为名利奔走,忘记了自我,忘记了初心。时间于他们而言,不过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年华流逝,无所归依。但是,在匆忙的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去寻找荷尔德林所言的“诗意的栖居”,寻找充沛的生活的热情,否则,一切的努力都将如叔本华所言,是在“为了生活的目的而毁坏生活的本身”。

当然,这样的生活绝非提倡回归远古,而是提醒现代人把传统的智慧融入新时代的血液。

而今,春至已过,霜雪正酝酿出一个新的春天。你是否于寒风中闻到了春的消息?

陈文卿老师点评: 黄慧宇同学这篇文章误解了“春至”这个节令,在结尾处尤显刺眼。质检考试时,大寒已过,立春将至,学生对此并不确知,情急之中写下了春至已过。这个细节生动地反映了本次省质检作文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缺乏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却要唱二十四节气的赞歌。确实,我们大体都能感受到季节时令的变化,但是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已很少有人会根据二十节气知识来认知。这构成了本次作文一个显而易见的矛盾:一边是写文章高度赞扬二十四节气,呼吁传承传统文化,一边是在生活中远离二十四节气,将传统文化视为符号而非生活实质。考生们众口一词大谈二十四节气所包含的智慧,真正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却寥寥无几。 黄慧宇同学此文开头响亮,入笔颇有锋芒。看文意,作者是要深入阐发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文化与精神价值,将它与现代生活的弊端相对照,以凸显传承与发扬传统优秀文化的意义。但是,写到中篇,笔力渐弱,不能一贯而下,只好

转向写惯了的“诗意文化”,再提现代生活的所谓“冰冷”、“麻木”,最后以呼应开篇的方式结束。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缺乏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作者并不了解二十四节气到底是哪些,它们所对应的时令物候特点怎样,也并不了解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文化与习俗,它们在日常生活与古代文化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更不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农牧业发展的关系,其中包含了哪些地理与气象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能抓住二十四节气所代表的古代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差异,已属不易。

以上所分析的这个问题正是大多数考生临场写作所面对的,而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是不足以支撑起写作所需要的知识框架的。其实,若从申遗的角度写,也需要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否则难免隔靴搔痒,只好写些空洞的“继承和发扬保护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套话。如果拿2015年全国卷Ⅰ作文题来比较,可以看出,评论“在高速路上开车打电话”所需要的知识是绝大多数学生都懂得的。而本题中,思考“二十四节气”所需的知识则多数学生都不甚了了——或许,这个作文题是在呼应新的考试大纳中关于“增加文化常识的考察”的精神。

当然,所谓“修辞立其诚”,考生如果抓住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现状与保护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能够反思现代生活与传统的差异、申遗的成功与申遗的意义,也不失为很好的切入点。

作者:黄慧宇

学校:福州一中 2

点亮老智慧的新光彩 近日,二十四节气的申遗工作引起了热议,在信息时代的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传统文明不断消亡,因而,余存的这些老智慧也就显得弥足珍贵。可是,正如时代的铁蹄将踏破残旧的世界,这些传统文化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呢?我认为,应点亮老智慧的新光彩,用创新寻找它们蕴于深处的历久弥新的时代光辉。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是属于老祖宗的智慧,应全盘接受,以不忘前人之心;也有人认为,在信息时代的计术之下,节气的农业指导作用减弱,不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无需继承发扬。这两种观点,均是认同了老智慧就该安守于“老”,无法在现今社会发挥出生机。然而,二十四节气绝不该是被扔进博物馆中珍藏的东西。

我不反对二十四节气的科学内涵属于老旧的文化,也认同其中包含的实践指导意味在现如今已经跟不上科学发展的速度,在生产中颇显“鸡肋之味”,然而,这二十四节气中包含着古人对自然之道的认识和掌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法以及总结前人经验,不断创新的精神内涵,却是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更重要的是,这些闪耀着智慧的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正是当下浮躁,难以沉静的科研工作乃至整个社会所需要的吗?二十四节气饱含着古人对天象的认识,对自然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对自身水平的超越,只有在现今的科学研究中有着超越自我的决心以及创新的意念,科学才会进步。只有在浮躁的社会中建立起和谐的共处之道,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才会更加美好。 也有人认可,二十四节气中包含着诗意的美感,认为节气中的诗意是文化该被保留下来的一份文艺气息。我认为这恰恰说明了二十四节气乃至在其他存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中不可复制也不可代替的东西——人文气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早已将节气融了进去,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在诗中,在画里,在祖祖辈辈的口耳相传里,直到现在,生活中也常出现节气的影子,不同的节气,要吃不同的东西,这样的观念不也正被“食以为天”的中国人很好地继承并发扬了下来吗?在节气中,早已包含了人文精神,成了民族性格中的小小的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诗情画意,却又日常琐碎,非常得优雅动人。这种人文气息,不正是在一切越来越数字化的生活中所迫切需要的吗?

但是,尽管二十四节气中具有当代社会所需要的精神和文化底蕴,它的老旧的形式却仍然存活保留,即使申遗成功,也难保不会成为橱窗中的展览品,为了使文化遗产真正发挥新光彩,应该用创新手法对其进行改造,二十四节气可以与数字化相结合,例如创造出其独有的节目,更可以“以食为面”,打造出独有的既有商业又有文化气息的产业。这样,才能让节气真正复活,让老智慧散发出新光彩。

李晟老师点评: 本文一上来便提出了一个极为富有思辨性的命题:拥有“老智慧”的二十四节气“在信息时代的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应该选择何种姿态才能重新焕发新的意义?从这样的角度切入材料,就意味着该学生准确地捕捉到了材料中的一组关键矛盾,并从而引出对其的思考:传统与现代,真的水火不容吗?二、三段中,该学生没有立即对该问题进行探讨,而是先从老孟和小丁二人的观点入手,先肯定两人观点背后的合理性的同时,又指出了其不足的一面,这体现了辩证的思考,又让文章充满了驳论文的味道。如果说老智慧的“老”主要指的是其实用功利的价值,这方面的价值的确在当下

社会已经慢慢失去实际的功用,但其在审美价值层面,不断进取,总结经验的科学精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节气中的人文气息,这一切,对当下的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指导价值。这样的论述,不仅扣住了材料的核心矛盾,又抓准了二十四节气本身的特性,不至于让主题变成空泛地探讨传统文化,非常之出色。最后一段中,最重要的是强调了申遗的成功,不是文化传承的终点,而恰恰是起点,如何让老智慧焕发新生机,恰恰是申遗之后我们要有所思考的,让文章的高度达到了新的层次。

作者:赖彦秀

学校:福建师大附中 3

扼止文化断流

在《鱼丽之宴》中,木心曾悲观地谈到:“在中国,这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文化潜流是断了,仿佛受到了最刻毒的诅咒。”时至今日,中国在文化传承上的新进展打破了这一说法。从2013年启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到2016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无疑是文化传承历史性的一步。 申遗成功,有支持声,也有认为新信息时代二十四节气过时的质疑声。然而我认为,二十四节气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用实用性衡量的工具,而是已然蜕变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曾言:“圣诞节不是一天或一个节日,而是一种精神气质。” 二十四节气又何尝不是如此?它源远流长,历任时间岁月冲刷,铭刻于中国人的内心,代代相传。它的诗意美,它所带有的智慧,都悄悄地被镌刻在每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中,散发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魅力。

庞朴对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文化是人一步一步地让自己更接近于人的过程,文化的所有要义,都在于一个‘人’字。”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在于人有思想,有思想因而有文化。文化让人走向精神的成熟,使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二十四节气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着险些被淡忘的传统文化,唤醒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重新记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带来的自豪感。 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更有助于唤醒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仅影响着国人对国家的自信,更影响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中提出:“树立文化自信,是确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基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命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的根基。节气的申遗成功是一个好的开端,更应该是中国日后继续增强文化自信力的动力。

当然,文化自信不可能是单单一个二十四节气所能支撑的。不久前世界各地红红火火的孔子学院所带给我们的思考不应被淡忘,上下五千年,中国难道只剩下“孔子”,只剩下二十四节气了吗?偌大的中华民族,能够赢得国际口碑的文化可不止于这些。 不可否认的是,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申遗成功是扼止文化断流的一举,但中国在真正从“文化侏儒”走向“文化巨人”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钟斌老师点评:

本次作文立意的关键是材料概念界定: “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明它是文化,不是科学。尽管“二十四节气”是古代黄河流域先民的智慧结晶,甚至是科学的经验;但流传至今,已经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适用范围,以一种文化的形式而传承。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文化有超越科学实用的功能。不少人对“二十四节气”传统的批评不少是在概念上混淆了科学和文化的区别。本考生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理性认识和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任重道远,超越实用之用,实现文化自信,才能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文章有适度延展,没有单论“二十四节气”,避免了单调、单薄、狭窄;考生由“二十四节气”引启“传统文化”论题,并以后者为中心论析。文章旁征博引,文采斐然,引用恰当,语言颇具张丽。缺点就是稍逊深刻。如能深入挖掘传统被误读被忽视的深层原因拓展归因论述,或许可以提出更犀利的批评和更有效的应对。比如反对以功利化心态对待传承传统文化,提倡从族群文化根源与长流里获得文化记忆、认同与启引传统文化,完成史学意义上的的探索。

学校:厦门一中选送 4

守先人之智,铸中国之梦

农耕文明时期,富有智慧的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总结出二十四节气以适应农业生产需要;大数据信息时代,

查看天气通过网络轻易实现,二十四节气的实用意义受科技发展影响作用减弱,然而,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历久弥新。因此,我国将二十四节气申遗是守护先人智慧、尊重传统文化的明智之举。 毋庸讳言,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网络澎湃伸展,查看天气这一日常举动仅需手指手机屏幕的几下触碰即可轻易实现。于是乎,关于二十四节气申遗工作的开展便在舆论场上激起了波澜,认为二十四节气意义重大者有之,忽视二十四节气作用者有之,但无论站在主观或客观的角度,身为从农耕文明走来的炎黄子孙的我们,都应从情感和理性上充分地认同二十四节气所折射出的宝贵的中华文明财富,既看到其作为先人智慧的精神养分价值,又看到其作为实用俗语的诗意文化之美。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根基的深厚铸造了伟大的民族品格,现如今,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滋养国民精神沃土、培育国民情操、稀释社会浮躁浑沦之风,从而铸造中国梦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举措。因而二十四节气的继承与弘扬势在必行,我们亟须从二十四节气这样朗朗上口、亲切自然的时间知识体系和实践中挖掘出其中饱含的点滴智慧并加以运用,使其在现代科技的冲撞下不至于被国人遗忘脑后,不至于瓦解重构或消失殆尽。 诚然,注重实用性向来是人们揣度物质价值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二十四节气如今丧失部分原始功用也在所难免,可我们仍然可以有巧妙的解决方案,如将二十四节气插入每日天气播报中,绘以中国风的水墨画,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们感受二十四节气的诗意之美与文化价值。需要谨记的是:一个离开了传统的民族是不完整的,一个丧失了文化根基的国家是空洞的,守护先人智慧,保护文化传统,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是助推民族与国家前行的利器。 在历史的长河上,向来不缺优质的文明和令人称道的实践成果,缺少的是一颗重视的心,这也是我们从二十四节气申遗这一事件上所感悟到的。

梁建忠老师点评: 本文最大的亮点是其清晰的思路:二十四节气既充满先人智慧,又具有诗意文化之美,以此作为文章的脉络,条理分明,就事说理顺畅利落。作者能认识到节气文化的中蕴含的时间知识体系与诗意美感,也注意到其时代局限性,注意与时俱进方能保持生命力,思维具有一定的思辨性。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既新颖也具有可操作性,顾及到节气文化诗意之美。语言流畅表意贴切,过渡自然,关联词语使用准确。当然,在针对节气文化的内涵分析上,稍微浮于表层;有些辞藻有堆砌之嫌;结尾也略显仓促。

作者:廖航

学校:厦门双十中学 5

让漂泊的节气文化稳步前行 漂泊的“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究竟何以为继?当申遗之路遇到看似成功的节点,质疑的呐喊却仍未减小。以我之见:“二十四节气”值得传承,但要更好传承,仍需倾注心血。

诚然,在观念多样、利益多元的信息化社会,“二十四节气”存在与时代的断层门槛,实用性上的尴尬无疑是其陷入被迫“游走四方”、难以扎根人心的窘境的致因。但正如《人类简史》里提及的:“文化冲突之处才能真正了解一种文化的本质与意义。”正是其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的冲突性,推动我们更深切地思考如何更恰当地将其赋予在现实情境之中。与其批判,不如沉下心完善其意义建构,促进其社会效能的转化。 从中华传统文化里推陈出新是第一要务。在这价值与冲突并存的集束体系之中,蕴含着泰戈尔所谓“古老种子里的新生命”。而如何萌发出“新思想生命”,不仅是扩大其影响力、增强对其文化认同感的必然路径,更能上升到促进凝聚社会共识、形成新时代民族向心力。如何让可堪继承的传统精粹接受现代价值的淬炼,恐怕是申遗之后对我们履行“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职责的首要要求。

“二十四节气”除了深具传统文化魅力,还渗透着普世美学诗意。这是其得以传承其的基础,也是促其壮大的第二起点。若“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是其理性光辉造就的成就,“节气歌”则是演化出来的另一种精神姿态。简单的吟唱歌目是一代代人陪伴一生的文化意象,普适性、广泛传播化奠定着孩童人文地理视界的基础。从“二十四节气”中发掘独特的精神诗意,能为惶惶终日的你我提供疾步前行中的暂歇心湾,触发自然情怀。这是美学与地理学的巧妙桥梁,也是未来应着重发展的人文方向。

时代高度之下,内涵与外延的对接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面对的困境。“动态风筝”一类的民俗文化同样因与

时代主流价值的不合而无奈于无人继承,可等待救赎绝非是应有的态势。当小丁所言的“信息时代”为我们了解气象物候作了一道“减法”时,我们是否应利用经典文化为思想作一道“加法”?信息时代只是改变了我们抵达的方式,却无法触碰思维的实质。信息收集的简便,恰恰能应时地激发“二十四节气”挖掘创新的内生动力与“上循天道,下应地理”的规律性总结。最终人类是否能成为思想瞭望者,还要注目于是否正确地运用技术优势,从传统精神实质中汲取原生动力。若说曾经先辈们通过观察太阳运动取得的成就是现代气候体系的根基,现代的人类返璞归真、挖掘新义则是在为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奠定根基。

美国作家艾默生曾言:“批评不应是一味斥责,而应具有指导性、鼓舞性。”意义建构的完善与社会效能的转化是摆在“二十四节气”申遗之路的两道难题。回归本质,汲取动力,漂泊的文化遗产才能渐行渐远,并最终定格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欧阳国胜老师点评:

自2015年全国高考任务作文之后,作文改革的一大变化就是不再泛泛而论,而是转向“具体说理”,要求由“马”转向“白马”,即此前写一百遍传统文化,似乎都是一个腔调,但改革之后,同样是写传统文化,却具有了特定的任务指令。此次作文写传统文化,便不再是泛泛而论,而必须是从分析二十四节气的角度来谈中国传统文化,这就由“马”上升到了具体的“白马”。此文便是从解读二十四节气具体内涵的角度来谈传统文化。 文章最大的特点在于由说理的深刻形成文气上的大气。许多观点都具有启发性。如“信息时代只是改变了我们抵达的方式,却无法触碰思维的实质”、“信息收集的简便,恰恰能应时地激发‘二十四节气’挖掘创新的内生动力与‘上循天道,下应地理’的规律性总结”、“最终人类是否能成为思想瞭望者,还要注目于是否正确地运用技术优势,从传统精神实质中汲取原生动力”等富含思想性的话语遍布全篇,给人以启发。 而这样的深刻功在平时的阅读,比如文中提到的《人类简史》便是我们本学期师生共读的一本书,也是我们课堂开设“骚哥说书”栏目用到的一本书,故写作的源头活水除了生活的实践外,更多的是阅读。

作者:吕岩璟

学校:厦门外国语学校 6

信息时代,传承更具价值

中国乃至世界不断发展日新月异,用新历来表述日期慢慢取代了农历,更在信息时代越来越多人不将传统的习俗以及老祖宗的智慧看作一回事了。但我认为在信息化的社会中,传承中华文化的传统更具有价值,也应该更紧迫地去传承这一智慧的结晶。莫让濒临消逝的智慧最终消失,让我们追悔莫及。

近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早在几年前开始申遗工作时,人们对于此一工作持有不同态度。有人认为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理应传承,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久违的诗意挺美的。却还有人认为说都信息时代了,现在的日子谁还看二十四节气? 虽然大家对于申遗工作争论不休,但我认为在信息时代更应该传承。虽是信息时代,但仍有人在冬至时进补来抵抗寒冷的冬天,二十四节气对于农民更为重要,它代表了何时播种何时收成。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不看二十四节气。 再者,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代表着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所以在信息时代,传承传统文化不是更有价值与意义吗?还可以在传承文化中让别的国家领略到我们华夏子孙的智慧,心生敬佩。 且对二十四节气的传承让我们之后的子子孙孙知道“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诗情画意,这样不就显得我们对文化的传承更具有价值?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信息与技术的不断冲击,渐渐忘却了我们祖辈父辈传下来的根,一些传统也渐渐失传。所以我们更应该不断传承,并申遗让这份思想这份智慧不要在我们手上断了线。因此在这信息时代更应该传承,且传承也更有价值与内涵。 二十四节气的成功申遗,是我们中国人都应感到高兴的事。且从此事也应该要看出应要每个人都有这份心去传承,莫要让古人的智慧销声匿迹慢慢淡了深层次的内涵。所以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传承这份来之不易的文化更具有价值。

陈鸳红老师点评:

本文一开篇就提出“莫让濒临消逝的智慧最终消失”从而引出话题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争议,再旗帜鲜明提出信息时代的二十四节气对于农民的意义传承更重要,接着,从二十四节气凝聚着我们老祖宗的智慧与让子孙后代知道文化的诗情画意的两个层面深入论证二十四节气对于我们的意义以及申遗的和义。在文章结构上,符合议论文的规范,在对问题的阐述上能扣紧材料与作文要求,语言表达简洁。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作者:候为洁

学校:厦门六中 7

莫断旧根,方有前路 “二十四”节气申遗,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当其最终成功,便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传统文化真乃瑰宝也,切莫抛弃。莫断旧根,方有前路。

诚然,工业文明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是不可否认的,我们的生活从此走上了“现代化 ”的轨迹。但是,全新的生活面貌并不意味着将传统文化、那些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全然抛弃。正如蔡崇达在《皮囊》中所言,每个人心中都有根。而传统文化便是我们心中最坚韧的根基,连接着我们与先贤的智慧哲思。 当物质生活的浪潮势不可挡地冲淡了人类灵魂的浓度,人类的精神家园安在?于是,重拾传统文化、恢复精神家园便成了当务之急。沈从文先生在文革的苦难后创作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体现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眷恋痴迷,非心容精神家园、满腹诗情无以至此。而如今的我们,已与先生相去甚远,无法望其项背。即便如此,当利欲的海洋淹没了整个世界,我们的精神家园也应成为最后的一片高地。 失了根,人无法发展,民族亦有没落衰亡之险。近年韩国与我国竞争式的申遗工作令举国深醒文化之根的重要性。韩国政府疯狂举动的背后,是对我国祖先智慧结晶的贪求。失了根的民族,如漂泊的浮萍,只需一阵不小的波浪,便可将其卷入湖底。各国争先发展综合文化实力的渊薮便在于此。相反,日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程度令人惊叹,以至赏樱花游人如织,品茶道亦是车水马龙,这是我们应警醒的,亦是我们应学习的。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曾经弃之若敝屣,如今却也不一定将其捧上神坛。唯有对传统文化有最正确、到位的认识,当可品出“春雨惊春清谷天„„”的诗意与美好,方可提高我们综合文化软实力,方可使华夏文化伫立于世界一角、重焕新辉。 当然,注意传统并不意味着对新事物的全然拒绝,而是在辨别之后取二者之精华,去二者之糟粕。正如蔡康永先生所言:“我跟自己较劲,不与时代较劲。”切莫自命清高,与世相隔,这便违背了保护传统文化的本心。

对于二十四节气这样的传统文化瑰宝,我们不应抛弃。莫断旧根,方有前路。

陈春蓉老师点评:

本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且有一定的思辨色彩。

开头引入材料简洁大气,一句“‘二十四’节气申遗,有人赞成有人反对”高度概括了材料内容;提出观点迅捷准确,中心论点“莫断旧根,方有前路”中将传统文化比喻成每个人心中的根,形象贴切。 论证主体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证,有推进,有思考。第二段运用了让步论证,先客观承认工业文明为现代生活带来的便捷,从相对合理的一面说起,体现了论证过程中的对手意识。接着笔锋一转,回到自己的立场上来,为进一步论证打好基础。第三段阐述了要重拾传统文化的原因。第四段论证如果抛弃传统文化将造成的后果。第五、六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文中的适当引证,也彰显了文章的文化气息。

不过,在具体的论证过程中,考生的思考尚不够深入,材料积累也有待进一步充实。

作者:陈铭

学校:泉州一中 8

节气虽古,历久弥新

罗伯特•舒曼曾言:“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不稳定,对一切思想观念、价值,不是追逐便是逃离。”而“节

气”这我国的传统智慧在当下,就面临着传承发扬还是弃之敝履的争论。

然而,节气虽是我国古人的智慧,并不意味着其价值只能停留在传统的农业时代中,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合理扬弃,才能使这“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对于当下信息时代二十四节气已过时的论调,我们不能轻易苟同。节气在如今对生产生活的作用固然比不上现代科技,但它对人类生活的启示,在数千年来并未衰减。节气在淡化了实用性指导功能后,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依时行事的理念,在当下片面索取自然谋求快速发展的不良之风中,让我们能够平心静气回收人与自然协调的历史,在人与自然的畸形对立面前迟疑,寻求可持续性的发展。 更何况,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上,节气业已成为一个附着了大量文化内涵的文化载体。春节、清明、冬至等一批传统节目,不正是建立在节气的基础上吗?“千门万户曈曈日”,抑或“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样跨越千年仍能触动我们心弦的诗句,若是没有节气,便是只能被阻断于遥远的过去,徒留我们内心文化空虚的寂寥。正如罗兰•巴特指出“埃菲尔铁塔的价值不在有用而在于无用”,当一种事物淡化实用性价值而派生出文化意义时,其价值就更为凸显。因而,节气的文化价值在今已胜过使用价值,它更是应保护与发扬的文化瑰宝。 固然,发祥于传统文化的节气带有一些旧时不科学的观念,但我们可以以更科学的知识补充之,使它在当下仍能焕发新的生机。一种文化的价值不体现在其固定,而体现在其于时间流逝中流变而保持永生。节气在历史上也经历了不断的自我扬弃与革新,若是没有新知的源头活水,它早已干涸而消失于历史尘埃。正如辩证史观指出,新事物正是建立在对旧事物的批判继承上的。与其丢弃祖宗仍有价值的智慧,不如捡起它,拭去灰尘而重新雕琢。

诗人雷内•夏尔曾哀叹:“我们的遗产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在当下,我们在新科学的驱使下,“向前跑,把旧世界远远地抛在后面”,却忘却了我们同时抛弃的还有仍然闪光的遗产。在此,对节气的保护、发扬与“申遗”更显出其必要性。只有辩证对待如此的文化遗产,合理致用,我们才能知道自己从何处来,向何处去,才能让其历久弥新,发扬光大。

杜海智老师点评: 文章围绕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价值,进行合理的探究和思考。不仅体现了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特性,还分析了这种特性在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及民俗节日和活动中的意义和价值。并着重思辨了,作为农耕文明智慧结晶和信息时代工业文明的冲突,指出了其存在的深远价值。文章文思敏捷,文采斐然,是一篇成功的考场作文。

作者:林子涵

学校:泉州五中 9

将“节气歌”唱到未来

“清明”“谷雨”,如此诗意的名字我们从小就熟知铭记;“冬雪雪冬小大寒”,在歌谣中,我们细数着新年的到来,这是一种纯真的情怀。然而信息时代到来,“二十四节气”却被推上争议的舞台。依愚之见,“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不能被遗忘,我们还要将“节气歌”唱到未来。

任何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应被继承发扬,“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的积淀所凝聚,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实践的经验总结,自然更应被后人铭记与继承,马克思曾说过:“没有历史文化的民族必将走向衰亡。”因此闪耀中华文化之光的“二十四节气”,我们怎能忘记?

“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先人对农业耕作与收获记时的总结,还有着现代社会的实际内涵。“二十四节气”在今天已辐射到了农业之外的方方面面,继续发挥着独特作用。教育上,“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中华文化的代表正被孩童们熟知,二十四节气歌散发着浓浓的文化魅力;地理上,“二分二至日”的说法在划定地球公转的阶段上也被沿用至今;中医讲究“天人合一”的养生疗法也和节气紧密挂钩„„时代在发展,“二十四节气”同样在发展,由最初的农业经验说为起点扩展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二十四节气”的现实内涵所构架起的生活框图,仍有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蕴含现实内涵的“二十四节气”,还是一种国家文化实力的象征,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正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2016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举世瞩目,又一次将中国放在了世界的焦点舞台,显示了中国古人就拥有的渊博智慧。在世人的惊呼赞叹之中,“二十四节气”无形之中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再添一笔,中国的发展之路将变得更加快捷。在文化交流中,“二十四节气”已成为了沟通民族文化的桥梁。在孔子学院,每年的中外交流会上,

都会将“二十四节气”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环节,让外国朋友一起将节气名翻译成各国语言,欢声笑语中,将“节气歌”唱到了全世界。 诚然,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有着丰富的科技手段,记时记事的方式多样,农业生产的流程也更加高效。二十四节气似乎要被时代淘汰与遗忘,因为今天过日子还有几人会看二十四节气?但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人文情怀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与其对立,信息时代,发达的科技应为我们所用,“二十四节气”是一个信息的载体、文化的载体和守护者,我们要将动听的“节气歌”唱到未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一代代人口中传唱的节气歌谣让中国从农业文明走进现代社会,而“节气歌”也将要,也注定会陪随着整个国家与民族进入下一个崭新的未来。

黄泽新老师点评:

本文扣紧题意,从正面来立意,“二十四节”有其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行文思路清晰,开篇精要的定向转述所给材料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主体部分由古自今由中及外论述了二十四节气的作用,层进式论证,有一定的高度。由“诚然”转入反面论证,使说理更严密;结尾再次强化观点,呼应了开篇。第④段点到了“申遗”,就很明显关涉到了所给的两则材料,使文章更切合了题意。本文不足之处是个别地方用语不够简练。

作者:郑炜涛

学校:宁德一中 10

别丢了传统文化这张地图

北岛有言:“不知道传统的人如同没有地图的旅行者,是到不了终点的。”对于二十四节气,高呼无用者有之,诗意赞美者有之,再到其申遗成功,不可否认的是它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而其所引发的争议却暴露了传统文化再现代价值取向上的式微。 毋庸置疑的是信息时代的今天,对于二十四节气的生活运用已少之又少,取而代之的是方便快捷的现代信息设备。然而我们又怎能因此就否定其中凝聚的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将其划入无用的范畴,生硬地割裂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纽带呢? 相反,笔者认为,在现今膨胀信息充斥社会的严峻时刻,重拾传统文化,发挥其积极意义,才能更好地将人们从高压社会的道德焦灼感和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中解放出来。 对于二十四节气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观古论今,传统文化将中华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凝聚在一起。它使近代民族存亡之时的人们奋起斗争,它使海外华人心中犹存浓浓的故土情,它使中华民族迈出伟大复兴之路。如此,怎能弃置无用?慨叹林徽因抱着病躯捍卫古建筑的坚毅,而此时又有几人能为传统文化的湮没而发声呢? 二十四节气之争暴露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式微,更呈现了国人对传统意义认知缺失的状态。究其根源,是家庭仪式感的缺失和社会对传统文化教化的薄弱,造成了现代价值与传统文化在舆论场上的撕裂,对于西方文明的高歌推崇使人们在光怪陆离的物质世界中迷失了自我,弱化了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只见对西方的赞颂,少见对传统的呼叹。当社会上弥漫着对传统文化忽视的氛围,家庭教育中缺少对其的教育,也难怪会出现争议。若根基不稳,又怎能屹立?

再者,碎片化的信息模式和高速运转的快节奏社会也是引发争议的诱因,世人汲汲于功名利禄,奔赴在“安身立命”的前线,又怎有闲暇静下心来去一睹传统文化的芳容呢?正如卢梭所言:“世界弥漫着焦躁的气息,因为每个人都急于打破自己的枷锁。”人们在打破枷锁时也凶狠地打破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文火慢炖”形式也难逃“大锅饭式”的快餐信息。如此,是个人的悲哀,更是时代悲剧。

在这巴赫金口中众声喧哗的时代,为利益而抛弃传统者大而有之。不论是“仿古建筑”的兴盛,还是推翻文化古迹,都给社会文化继承抹上污迹。而欲从中拯救传统,重拾其价值,必须将舆论场的聚光灯重新聚焦到文化继承本身,政府亦不可再秉持隔岸观火的路人心态,而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社会层面上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同时更需要每一个人的携手,才能坚固民族根基,坚定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拿好手中这张传统文化凝聚其中的地图,弘扬其经世魅力,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方珍老师点评:

本文中心突出,思想深刻,逻辑严密。文章首段简洁概括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观点鲜明。二三四段紧扣争议矛盾,既从正反两面加以论证,适当拓展,又巧妙呼应他说,有较强的对手意识。五六段分析事件有争议的根源,从现象到本质,思考深入,思想深刻。七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一定的启发性。最后一段重申观点,首尾呼应,使结构更加严谨。全文论证层层深入,逻辑性强。适度合理地引用名言,为文章增色不少,尤其以北岛的名言化作标题,并或明或暗居于文章首尾,应该更能获得改卷老师的“芳心”。

作者:詹晓玲

学校:南平一中 11

文化遗产,历久弥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这首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歌已陪伴着一代代人走过一个又一个的春夏秋冬。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推进,它却渐渐地不被人们需要,可是在我看来,它集诗歌之美、古人之智、文化之韵于一身,有其独特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值得传承,历久弥新。 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排斥,其实也折射了如今国民浮躁的生活心态。熙来攘往的快节奏生活让人们疲于奔波,更注重物质的实用价值和性价比,更追求高效“碎片化”的生活方式,他们在意的是屏幕上的“年月日”,自然也就无心流连于节气的更替。 再者,我们的文化自信显然不够,不被国民珍视的“二十四节气”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无疑是对我们一些人的一种嘲讽。文化自信的缺失,让人们把外来文化奉如圭臬,而将本土文化弃若敝履,这才闹出了从外国购买马桶盖、举家移民的笑话。

其实,但凡停下匆忙的脚步,对本土文化怀揣着一点儿敬畏之心,“二十四节气”也不至被“嫌弃”至此。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彰显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民族魅力。在落后的农耕时代,仅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时间体系,这难道不是人类发展的一部著作?固然它已不被沿用,但却象征着先辈的智慧,是不可摒弃的文化瑰宝。 当春与秋没了界限,当四时的律令不再明晰,我们便失去了对生活的思考,失去了对文化的那份坚守。我们朗朗上口的二十四节气,如同一首饱满圆润的诗歌,为春雨渲染出迷蒙凄美的江南春景,为芒夏织出明媚的炎炎夏日,为露秋蒙上扑朔迷离的面纱,为冬雪画下纯洁宁静的图景。“二十四节气”如细针密缕,细腻地缝纫着四时的变化,我们这些穿梭于城市车水马龙间的人们,仿佛也能在这一针一线的连缀中获得片刻的宁静与安详,仿佛也听到了繁花盛放的热闹,也嗅到了扑鼻而来的芳香。

倘若我们卧在信息发展的前沿,却丢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灵魂可怎么是好?

文化遗产,历久弥新,时光流转,“二十四节气”洗尽铅华,款款而来。它以四时的兴替低吟浅唱着农耕文明的智慧,向忙于“城市化”的我们诉说着千年来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诗意栖居的愿景。中华民族之所以耸立于世界之巅而不倒,无所畏惧,其中一点就是靠古时文化的依托。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更需要保护如“二十四节气”这样的精神遗产,铭记古人旧时劳动成果,不要让现代科技的洪流冲去我们内心一点一滴的文化基因,而成为现代科技的忠实奴隶。所以二十四节气,它宛若横亘在过去与未来的竖笛传出的余响,传得很远,嘹亮而清晰。

徐金华老师点评: 今年的省质检作文,有点难写。一是要对二十四节气要有一定的了解,如制定时间、根据什么制定、制定出来有什么作用以及申遗情况等等;二是对二十四节气的看法,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三是二十四节气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这就要求知识面广,观点明确,论证有力。 《文化遗产,历久弥新》这篇文章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立意高远,习作者能从文化自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度谈文化遗产,使文章立意高远,因而很有品位,很有价值。二是结构谨严,文章开头提出文化遗产,历久弥新的观点,结尾再次照应,首尾呼应,结构非常严谨。三是语言流畅,论证有力,对二十四节气为什么会排斥,为什么要传承,文章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先破后立,破立结合,运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富有文采,通畅有力。

作者:张晓华

学校:连城一中

12

为信息时代添点诗意

近日,“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的人深表赞同,有的人却表示不理解。 诚然,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早已进入了信息时代,繁杂的“二十四节气”似乎早已跟不上时代快速向前的步伐。但是它真的该被时代抛弃吗?当然不是。“二十四节气”流传至今,早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体系,在它的身上凝聚着古人无尽的智慧与诗情画意。用“二十四节气”为信息时代添点诗意,让我们放慢步伐欣赏隐藏在那字里行间的美吧! “二十四节气”代表着中国传承千年的文化与智慧。古时中国处于农耕社会,为能预判天气,我们的老祖宗每日观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才逐渐总结出完备的“二十四节气”并编成郎朗上口,富有诗意的歌谣,而到如今,它早已获得了更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二十四节气”并不是毫无根据的随意撰写,它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古人根据太阳周年运动和自身所处环境的变化来总结规律,不断进行归纳整理才最终形成知识体系并付于实践。经过千年的改善,其中蕴涵着的科学方法,知识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然而,这凝结千年文化的“二十四节气”却逐渐被人们所遗忘。这其中固然有科技发展导致的“二十四节气”少有用武之地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人们越发不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了。 就像我们常看到的,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年不如一年,甚至连春节都少了几分年味,然而一些“洋节日”我们却过得有模有样。不可否认,过“洋节日”可促进各国交流,也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但是,因为这样便丢掉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就失去了我们的本心了吗?中国的文化,中国人不传承,还有谁替我们传承呢? 因此,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二十四节气”列入文化遗产便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在平时,我们就应该对中国文化多加重视,多读读诗书,多游游山水,去 切切实实地体会中国人的诗情画意。

我们处在喧嚣浮华的信息时代,只有传统文化能让我们沉淀下来,回归本心,静心寻找生活中不可多得的诗意。 张祖联老师点评:

一篇出色的考场作文,无疑要在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行文表达等方面下足功夫,本文也不例外。文章紧扣“对‘二十四节气’的看法”文题的核心概念、关键问题,由小及大阐述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构上起承转合,具有时事议论文之章法,语言表达明白顺畅,段落间衔接自然,文脉贯通,从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衡量,该文基本具备一类卷的水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题目很出彩:表达形象,精准而巧妙蕴涵着“科学”与“文化”的联系及“传统”与“现代”传承的主题,夺人眼球,引人沉思。

许新江老师点评:

短时间内完成考场作文,审好题意,立对观点,拟好题目,谋好布局,这是必须的宏观考虑。 习作者以“为信息时代添点诗意”为题,是糅合了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通过站在历史新高度上指出“二十四节气”在今天的价值,不仅是自然界“节气”变化的提示,而且蕴含着我国千年文化和智慧,因而成为新时代“诗意”生活的不可或缺的民族财富。审题得当,立意深刻。 如何严谨又深刻地论证好自己的观点,是考场作文的精细活。本文开篇提出问题,紧接着就扣住题目亮出自己的观点,指出 “郎朗上口,富有诗意的歌谣” “二十四节气”“ 早已获得了更高的艺术价值”,针对现今淡化现象,指出“二十四节气”来之不易,不应遗忘。最后,提出希望。全文首尾呼应,构思严谨,层次清晰。 本文由于立足“诗意”这一文化内涵,习作者对中华文化的内涵以及中华文化对世界及当今影响的认识缺乏一定的深度,所以选择这一角度完成考场作文较选择“智慧”这一角度要困难得多,因而也使得本文在论述深度广度上受到影响。

纵观全文,本文不失为一篇上乘的考场作文。

作者:杨舒亚

学校:平潭城关中学

13

守文化根基,织温暖经纬

闻得“二十四节气”申遗,除有老孟支持赞赏之态,亦有小丁不甚理解之声。于今之信息时代,我以为:“二十四节气”不应淡出公众的视野。

中华文明几千年温暖的经纬,是先人以血汗和智慧织就而成。“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为适应农时,在辛勤耕作之余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凝练出的一套反映自然界阴、雨、晦、明等万千有序变化的知识体系。其简短干练,极备农事指导价值,又蕴藏了无穷的智慧与诗意,我国为其申遗是有据可寻的。 于今,我们更愿意依赖于机器的便捷,现代人大多已不再需要吟咏“二十四节气”歌来判断农时,选择耕种了。指头轻触,即可获取所需信息,精准的天气预报自然不在话下,我们甚至可以逆节气而耕植,古人的“二十四节气”俨然仿若时代的“不识时务者”。“二十四节气”无疑具有其局限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终将被时间遗忘,时代的潮流确然向前驶去,沉淀下来的文化结晶断然不能被遗忘在河底,存载于中华子民文化基因上古老情思更不会因此而松动。而节气申遗的成功,犹如一面镜子,在映射出传统文化遭遇失落的时代困境的同时,也折射了我们对自然世界的一种敬畏,对重拾先民优质文化的一种精神需求。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文化就是将人这些散乱的珠子串连在一起的坚韧细线。”文化之于社会、之于民族的重要意义从龙应台的一席话中得以生动的诠释与体现。然而,于当今之后工业时代,这根文化细线愈显混沌、脆弱,不止于“二十四节气”,不少流散于民间的古老文化亦处于遗忘的边缘。是以,传统文化的落寞,非只源于对碎片化信息毫无节制地摄取,更源于愈来愈功利化的现代人内心对传统文化的漠视、远离。

“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留给后人的,是再多碎片化信息也堆砌不了的民族文化根基。它们将古人与今人牵系在一起,将几千年前的诗意与当今日新月异之异代维系在一起,织就了中华文明温暖、有序的文化经纬。须知,传统文化与科技发展,从来不相背离,相反,倘若我们正确运用科技手段引导人们重拾文化,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必互为日月,在时间长河中煜煜生辉。

古老的智慧与诗意等待吟唱,传统不是发展的必然置换物,守住我们共同的文化根基,实乃当务之急也。

林刚明老师点评:

作者在开篇先以“闻得‘二十四节气’申遗,除有老孟支持赞赏之态,亦有小丁不甚理解之声。”一语简要概括了材料的核心内容,可谓惜墨如金。“我以为”则清晰地传达了自己的态度。第二段能结合材料,对“二十四节气”这一概念作了大胆的定义和诠释,作为考场作文实属不易,也体现了作者较为清晰的思维。三、四段是文章思维的拓展、延伸部分,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就事论事”,而是跳出材料,把观点上升到传统文化层面,点出观点的普适性意义,又自然引出第五段问题的解决方案,使思维向更深处抵达。结尾暗扣材料,巧妙回应开头,当显规范,又不失灵气。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火了,也火了来自复旦附中16岁的诗词学霸武亦妹。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评价:“武亦妹站在那里气定神闲的样子,诗意就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想学金融的上海高二学生姜闻页,并不觉得读诗词浪费时间,她说“接受美的熏陶,让自己能诗意地栖居在现实的土地上”。但也有同学说“高考只占5分的古诗文默写,用背书的时间可以多做好几道理科题,分数早回来了! ”“我又不读中文系,有必要学这么多吗? ”还有人说,中国的未来不会属于像武亦 妹那样只会背古诗词的少年。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 解析]本次作文试题采用的是2016年全国课标卷111作文命制形式。在题目要求中没有明确

的任务驱动指令,但在命题所给的材料中暗含了对考生思考、辨析与选择能力的思辨考查,同

时命题的材料彰显时代特色,既体现命题者对时代热点问题的把握,也意在引导学生学以致

用,关注社会,关注现实。作文材料具有一定的情境性,立意角度多,鼓励发散思维,有效地防

止宿构和抄袭。

本题的作文立意角度多,可正面立意:我们的生活需要诗意,腹有诗书气自华,科学与诗意并

非不能两全; 也可反面立意:过分功利是诗意人生的大敌,分数换不来气质; 还可以综合立意,

中国的未来应该属于什么样的人,如中国的未来需要充满诗意的人,而不是只会考试的人; 传

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并非非此即彼等等。

关于本题任务驱动型几个层次的说明:如果仅就材料中的武亦妹和姜闻页谈古诗文积累对他

们成长的影响为就事论事,如果就材料中的武亦妹和姜闻页谈古诗文对一个人的成长的作

用,谈中学生应该如何对待古诗词的学习为就事论类; 如果就材料论及优秀传统文化对一个

人的成长,对一个民族的作用等为就事论理。

幻灯片2

正确看待和传承传统文化

对于近日的火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有人称赞“诗词学霸”的本事,有人表达对诗词歌赋的喜爱,有人对其不屑一顾,有人认为中国未来不该有诗词歌赋„„对此,我认为:古人留下的诗词歌赋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和传承它! 何为正确看待和传承传统文化?诗词歌赋体现的是文化,是修养,我们应该细细品味、深入理解、传承下去,况且这些优秀的文化确实让人受益匪浅。

幻灯片3

正确看待和传承传统文化,多阅读些诗词歌赋,接受美的熏陶,确实能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精神内涵。而且我认为应该摆正观念,不是理科生就不用习诗词、咏歌赋,这些文化应为人人熟知。中国伟大数学家苏步青文理兼修,他亦深知自己的数学造诣,来源于早年的文学修养。因此,真正造诣高的人也并不是不懂诗词歌赋,相反受益于诗词歌赋。所以,就个体而言,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确实提高个人修养,提升精神内涵。

幻灯片4

正确看待和传承传统文化,是国人的责任。有人说,中国的未来不会属于那些只会背诗词的少年。我认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父母从小教导我们,无论以后走到哪,干什么,都不能忘本。没错,我认为这些优秀的传承文化是就是中国的根本。无论科技如何发达,时代如何进步,我们也不能忘本,也不能丢了这些文化,相反我们应该将它传承下去,让世人都知道,中国是文化之国,是礼仪之邦,是不忘本的强国。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作为青少年,我认为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传承千古是我们的责任。

幻灯片5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首先从教育起步,从小接受文化熏陶,长大以后,必会成为有文化有修养的栋梁之材;其次从个人做起,每个人都该饱读诗书,都该熟知诗词歌赋,都该以传承文化为己任;此外,从社会改善,应该先摆正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将传承文化作为社会之本。

综上,我认为,我们应该品味古人留下的优秀文化,并将其发扬和传承!

幻灯片6

诗香抚胃更胜食

随着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年仅十六岁的诗词学霸也红了,一种“充满诗意”的生活、学习方式也渐入人们视线。对此世人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其举止毫无实际价值,也有人对他予以高度品评。而我认为,在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饱读古诗词是十分必要的。

幻灯片7

诗香抚胃更胜食。

古诗词是中国急需传承的国粹。中华上下五千年,从屈原的楚辞到汉代的乐府,从唐代的李杜之诗到清代的纳兰词,成千上万的古诗词凝聚了无数古人的情怀与时代的精魂。本该发扬光大的国粹,却沦为了仅为考试而读背的负担。被各式荒唐的网络文化所占据。当国人为了同韩国争端五节时,却忘记“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屈原;当为了抢夺筷子的解释权而上国际法庭时,却忽略了“停杯投箸不能食”的忧民李白;当大肆修建孔子学院而摒弃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孔子时,又何尝认识到诗词的意义呢!此类举措,不也令人可悲吗?

幻灯片8

古诗词能净化人的灵魂。中国的古诗词同国外古著经典一样都能给人启迪,但不同的是,中国的古诗词,更多的是一种钟灵毓秀,一种不浮夸又不直白的美。这种美能使被学业重压的学子感到一丝清凉,缓解内心的麻木与僵化。在日益越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社会不仅需要学识渊博的尖子生,更需要品性兼优的社会人才。当我们中学生广泛地涉猎诗词其中时,心灵在悄无声息的被纯化,意志也随各代的诗人所坚定,得到淬炼。

幻灯片9

广泛的阅读古诗词,不但能提升我们中学生的个人人文素养,而且能影响整个社会的“敬古”风气。浮躁的社会,人们追逐的都是表面的光鲜亮丽。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也不断侵蚀着青少年的价值观。失去了自然和本真,浮躁的气息扩展到每一个角落,使得中学生不再关注厚沉的古诗词,而是一昧地追求“刷题”“夺分”。所以,只有当作为中国的希望的中学生不断的修正自我价值,冷却身内躁动的功利心,我们的社会才会以我们的中学生为基点,扬起良好的社风。这时,阅读诗词、理解诗词、感悟诗词,也便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不加浮华。

寒夜有梦书当枕,诗香抚胃更胜食。

幻灯片10

诗词科技,两朵双生花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我们认可学霸武亦姝的那一份诗意,我们也认可诗意地栖居在现实的土地上的做法。但是我们更应相信中国的未来,不仅需要诗词,而且需要科技,两者相辅相成,阴阳调和,做一个才情与诗词并重之人,为祖国的未来开创新天地!

我们热爱诗词,诗词能陶冶情操,修养身心。从诗词那精炼的文笔中,我们能感受到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那厚重的文化气息。在墨香的浸润下,温润了我们的内心。武亦姝的那份诗意,也就体现着我们文化的精魂。诗让人洗去喧嚣,让人淡泊宁静,而后方能致远。

幻灯片11

诗也是一种传承,从这种传承之中,我们更能体悟到的是发扬。我们中国少年不仅读诗词,更要读懂诗词,读懂那份文化,读懂那份精神,学以致用,从而来促进社会的发展。

科学同样是社会进步有力的助推器,我们爱科技,享受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同时我们也明白,中国的未来属于内外兼修,科技与内涵兼备的人。

在如今浮躁的社会,让人潜心下来研究学术很难,此时如果我们读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能让我们静下来,遇到科技难题,我们读诗“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能让我们变得百折不挠。我们爱诗,也爱科技。

幻灯片12

诗词科技如同两朵并蒂莲,同样的娇羞,同样的艳丽,同样的需要我们采撷。有的诗词,则有了一份宁静的内心,让我们能够更好的研究学术,不为外物所扰。诗之予人的,与科技之予人的,同样值得被珍视。

退一步说,假如我们丢了诗歌,则丢了自身那份底蕴,丢了那份传承,也不会有屠呦呦从古法中提炼出青蒿素。假若,我们丢了科技,则丢了让社会进步的法宝。

为了中国的未来,我们应当通过诗词来了解经典传统中那份悠久的文化,学习其精魂,修身养性。诗词与科技并不相悖,反而是相辅相成,将诗书与科技有机结合,让我们更有深度地去追寻美好未来!

幻灯片13

何妨吟啸且徐行

东坡一吟,吟出无数千古绝唱;武亦姝一吟,唤回了世人迷失于浮华的心。诗词学霸站在那里,气定神闲,是诗意,是风景,是中华文化的绚烂。

腹有诗书气自华,不是几张香艳的自拍,不是整容变形的妖艳,而是胸中自有美景的娴静淡然,像清茶一般浸润在露水之中,悠然的香气飘然而至。在现代社会的嘈杂之中,诗词的清香实在是让人“如听仙乐耳暂明”,中国人正在丢掉的千年文明,现在捡起来尚为时不晚。

幻灯片14

中华文化,不应让它成为死去千年的标本,而应让其展现活了千年的生命。君不见,曾经如此灿烂的两河文明,却在历史的长河中销声匿迹;君不见古埃及神奇之至的金字塔,只能悲哀地注视着眼前现代战争的硝烟?君不见泱泱华夏千年文明,正在让位于欧美艺术。“伦敦街”、“威尼斯镇”这些对他国,地名的崇拜,不也体现了我们失掉的文化自信吗?可是,亲爱的人们,我们的诗词歌赋,我们的千年文明,又该归于何处?

幻灯片15

文化与科技并不矛盾,文化复兴也绝不会阻碍社会进步。于个人,人生的追求除了功名利禄,又何妨增添一些诗意的点缀?杨振宁老人在科研之余,尚且以诗怡情。而徐志摩在醉心诗歌之时,亦攻读爱因斯坦相对论。科技让生活

美妙,但少了文化的科技是冰冷的。于国家,除了紧盯年年上涨的GDP ,又何妨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孔子学院的创立,让中华文化释放的巨大魅力感染了世界。

幻灯片16

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责任在每个人,而非仅仅中文系的学生。学生的目的在于陶冶情操,丰富自我,而非仅仅五分的古诗文默写。文化的传承不应只是记忆,但背诵确为传承的基础。牙牙学语之孩童,靠一遍一遍的重复记忆,开启对世界的认知大门;而今我们亦得靠口口相传让文化代代流转。

我们生活在大地之上,何妨选择诗意地栖居。去感受“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去感受“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豪放,去感受蜀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亦或是细雨微风之时,着竹杖芒鞋,吟啸徐行,重回中华文明的乐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共享单车”是商家投资的公用自行车,只需手机扫码即可付费骑行,因其灵活便捷、低碳环保成为许多城市常见的“短途代步神器”。

共享单车在大中城市投放使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共享,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它的出现实际上是“互联网+”时代治理交通拥堵的创新之举,受到广泛欢迎。有人用完后将它擦得锃亮,有人为它加了车筐使用起来方便;但也有人涂抹编号据为己有,也有人随意乱放私自加锁,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侵犯了自己的利益而故意破坏„„

对上述现象,你有什么看法?它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是一个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可立意为:共享单车是对公德的一种考验,倡导文明,批评自私自利的行为;加强监管,铲除恶性竞争;提高国民素质;创新与实践相结合,创新解决实际问题,包容创新;用好共享单车,还需共享精神;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为温暖行为点赞。

【考场佳作】

共享单车共维护

河北南宫中学高三10班 王灵运

继网约车后,共享单车作为新的“短途代步神器”吸引着我们的眼球。面对这类新事物,大多数人都担起了维护共享单车的责任。但是,仍有许多人不顾大家的利益,肆意破坏。我认为,共享单车需要我们的共同维护。

随意乱放私自加锁,肆意破坏卸掉车座,诚然,共享单车作为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新事物在方便居民生活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如此类的破坏行为。这种行为是很不对的,甚至是违法的,这就需要我们的相关部门加以纠正或惩处。

为何需要纠正或惩处?因为确实存在问题。我国当今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所以更要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只有提升了市民的道德素质,把共享单车放在应该停放的地方,营造一个人人爱护单车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避免破坏共享单车行为的发生。

共享单车需要维护是因为共享单车是一种分享型经济。正因为共享单车的推行,才会推动天空的‘APEC ’蓝天。正是因为共享单车的推行,传统的自行车生产供不应求,更是激发了社会的生产活力。更是有许多国家借鉴我国的做法,把共享单车带到了世界,中国不仅是“自行车大国”,更有望推动世界成为“自行车的大世界”。共享经济推动了低碳环保,绿色出行,我国才有望完成2020年碳排放的预期目标。

共享单车的维护需要推动。如今的单车猎人便是共享单车的衍生物,在发现违规停车时就拍下照片发到网上,因此违规车在此使用单车的价格便会成倍上涨,直至取消使用资格。“猎人们”更是因为“打猎”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推动了共享的车的规范,带动了更多的猎人,提升了社会公民的公德心,所以共享的车的共同维护对于我们来说十分重要。

当然,共享单车的维护不能仅仅靠“猎人们”,还要靠大家的真心的维护。我们在考虑自身便利的同时,不应忘掉他人的利益。不能因为共享单车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就肆意加以破坏,不顾社会整体利益。国家要加强宣传,保护新兴的共享单车,制定相关的法律维护共享单车的运行。

共享单车不仅仅是一辆自行车,更反映了当今我们公民的公道心,所以不要让你的所谓破坏,带坏了整个社会,

形成不良风气。

共享单车需要我们的维护,让共享单车越走越远。

共享单车需被呵护

共享单车,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新,它实现了“互联网+”时代对交通拥堵的治理。对于“共享单车”这一创新“神器”,我们应对其使用有加,保管有加,它需要我们的呵护,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所拥有的价值,不是吗?

呵护共享单车,靠得素质与责任。共享单车为公民提供了便利,为公民带来了好处,我们理应保护好它。可是这“理应”出自什么呢?我认为,它出自我们的素质与责任。素质并非朝夕所能养成,到那厄必不可少。学者崔卫东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民族真正的危机不在于暴乱与战争,而在人们在道德上的麻木,我们便成了一宗驱壳,毫无意义。所以,我们应该在潜意识中培养这种素质与责任感,即便不是自己的,也应呵护有佳。 呵护共享单车需要摆正利益的天平。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物质化生活逐渐浸没了人心:没有想做亏本的买卖的,更没有会主动吃亏。以上这种物质化理论,我本人不敢苟用。人们在追求快乐时,物质快乐占很大比重,但精神快乐更不可小窥。拿共享单车来说,有些人使用完毕,支付应付的钱后,总觉得自己吃了亏,于是涂抹单车编号占为己有;而有些人小心骑车,为了方便盛装物品,自费安装了车筐。虽然前者追求物质快乐,但总会被人们唾弃的;后者利己也利他人,将共享精神发扬,我为这些人点赞。摆正利益的天平,做出理智行为,才能更好地呵护共享单车。 呵护共享单车,折射社会风貌。一排排整齐干净的共享单车,彰显社会良好风貌;若共享单车歪七扭八地停靠在路边,单车也伤痕累累,那么这些“流动车主”们的素质会是什么样子呢?这个社会的风气又是如何?古人云:一叶知秋。在我们社会中亦是如此、观察一件小事。便可掌握整个社会的走向。

21世纪,是文明、高素质、高效率的象征。我们作为社会一员,应培养素质道德、责任感,要摆正利益的天平,才能使单车穿越大街小巷,才能折射出良好的社会风貌!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就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观点梳理

中肯肯定之:“红包奖励”传导正向教育理念、红包新招符合教育原味、红包只是“小红花”式的游戏化象征、无奈的物质奖励不该被苛责

严厉批判之:勿让立人教育染上“利人”的铜臭味、“哄孩子”式课堂是对学生的黑色嘲讽、出勤率岂能靠红包保障、你的求学岂能老师买单、花式渠道贿赂学生实在悲哀、要励志不要励欲、莫让教育用上利益的“偏方”、“中国式焦老师”可悲可哀、“红包”给教育抹黑、拒绝“红包课堂”,还我纯真教育

温和批评之:“受益终生”的教育才是“治本”的改革、红包奖励引发教育功利化属杞人忧天、“红包妙招”不具推广价值、长远来看“红包课堂”隐忧不少、偶尔用用尚可,反客为主危险、以“钱”促学未若以“奖”促学

2、阅读下面所给的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求求你,表扬我„„”长春一媒体接到一男子电话,在电话里,他将自己多年来做的好事都说了出来,希望能够被报纸报道出来。该男子是一名烧烤店老板,从2007年开始,先后花了近20万元资助了4名学生,这些学生均已考上了大学。

材料二:在河南郑州,一位近50岁的女士从10米左右的桥上掉下,昏迷不醒,一位途经此处的女孩看到后立即拨打120,并俯身为其进行心肺复苏术、人工呼吸施救。对伤者施救后,不少热心市民也加入进来,救护车赶到之后,女孩悄然离开。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要求:结合两则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日,某校学生在网上吐槽:奖学金才一元钱,还不如不去拼搏了。就1元钱,我看还不如不发呢。每年才几个人得,早该取消了啊。

记者了解到,该校今年奖学金的金额改成了象征性的一元钱,外加一个荣誉证书;该校把取消的奖学金总额转到了“扶贫助学基金”的账户上。校方解释,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不应“以获得奖金多少”作为学习的目标。

此事引发了一些网友的关注,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该校校报的“学生心声”和“向校长建言”两个栏目,就此事开展专题讨论。请你选择一个栏目投稿,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认同一元钱奖学金

A. 学习应该是树立高远的目标,不能急功近利。历史上未见过为了金钱去学习却能大有成就的人。只有淡泊金钱,才能专心做学问。

B. 此举有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

C. 过于强调“一切向钱看”容易在社会上形成不好的风气。

◆不认同你一元钱奖学金

A. 一元钱的奖学金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B. 一元钱的奖学金不利于榜样的带动。

C. 学校把奖学金转向贫困生基金的做法有道德绑架之嫌,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D. 体现不公平:多劳多得、能者居之,本是社会一条生存法则。

E. 照顾贫困生的同时,不能损害优等生的利益。

F. 产生一种不好的社会氛围:穷反而是有本事的,一个懒惰的贫困生得到丰厚的金钱奖励,而一个勤奋的优秀生却什么都得不到。

4、经典,是指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它们理应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但前不久,某大学出版社搞了一个出版物“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结果令人瞠目结舌:《红楼梦》高居榜首;榜单前10位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百年孤独》《瓦尔登湖》等外国名著也赫然其中。而同时,通俗文学作品以及通过网络阅读小说(文学)的方式则大受欢迎。是经典文学的影响力落后于通俗文学了,还是旧的阅读方式过时了?抑或是„„? 对此,引发了社会一片热议。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据此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完成写作任务。

【审题立意】

此题为给定材料及任务驱动作文,要求阐述看法、就事论理。不能写成话题作文和无限制的材料作文。 可以写经典文学影响力不如通俗文学,并阐述其原因,进而分析用网络快阅读来解决问题;也可谈通俗文学影响力不如经典文学,只是因其阅读的快捷而带来便利;还可谈因读者(对象)不同影响力就不同,雅俗要求不一,进而谈解决办法等。重点阐述运用网络阅读方式解决经典文学影响力下降的问题也属符合题意的文章。其他只要是围绕材料中心的观点即可看到这样的社会现象,我们首先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对此质疑、批判,或者赞同。但要学会多问自己,为何如此?于是,立意角度产生:

拒绝阅读经典,原因大多是世事浮躁,人们更愿意接纳“浅阅读”“快阅读”“碎片化阅读”甚至干脆“读图”;本质原因是当下社会的价值取向问题。在一个追求“成功”的时代,像《红楼梦》这样缺少“实用价值”,缺少“谋取实际利益”功能,同时又缺少快速获取娱乐“快感”的作品,被阅读者驱逐是“理所当然”的。但,这些承载着人类基本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的“经典”,被我们以“不实用”而拒绝的时候,我们是否忽视了人类沉重的肉身恰是因“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的。这样写作可围绕“有用与无用”“与经典同行”等展开。

我们也可勇敢质疑,曾经的“经典”是否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经典,有些依托社会背景生成的“深邃”的经典是否有足够理由要求不同生活阅历的人去阅读、热爱并读出“意义”?这样写作可就“何为经典”“人类经典演变过程”等展开。

1.符合题意卷。既谈经典影响力下降(拒绝阅读经典)而高居“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前10位的原因,如世事浮躁使人们更愿意接纳“浅阅读”“快阅读”“碎片化阅读”甚至干脆“读图”是当下价值取向不正确,缺乏快速获取娱乐“快感”的作品(作品容量太大),实用价值低而无用,阅读方式不快捷,不符合现今的快节奏等;也谈及如今通俗文学或网络快阅读方式的大受欢迎的属切题卷(一类),48分以上给分。如能就经典文学影响力下降而从阅读方式上寻求改变的方法的,可以在原有给分基础上上浮6分,乃至满分。

2.基本符合题意卷。只谈及经典影响力下降(拒绝阅读经典)而高居“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前10位的原因,而忽视比较,不谈通俗文学或网络快阅读方式的属一面卷(二类)42-47分给分。

3.偏离题意卷。脱离材料主要内容谈观点。

仅谈通俗文学或网络快阅读方式受欢迎,而不涉及经典的影响力下降的(只点材料即止的)进三类,36—41分给分。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3月6日政协文艺小组讨论中,委员宋丹丹为那么多年轻人都想做网红担忧。她回忆自己这辈演员都是老师手把手教出来的,如何做人在一入行就被打在脑子里,“让我们知道应该怎么做”。“现在许多小孩一夜之间成为明星,长得帅可不会演戏,会演一点但还不够成熟。这么小就成为所谓的‘成功人士’,动辄就有几千万粉丝,其实他们有许多事情不懂”,在拍戏中,有的年轻演员一定要后到现场,只为显得“腕大”,“没有人告诉他们什么是露怯”。

有人说,这是个看脸的时代,颜值+粉丝才等于身价;有人说,跟不上时代不怪你,还在裸露就是你不对了;还有人说,别以为刷颜值的时代可靠脸过日子,没真本事可别闹了。

根据上述材料,你是怎样看待颜值、裸露与实力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不要离开材料和含义和范围。要求选好

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惊心动魄的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落幕。荧屏上,选手们激烈角逐;荧屏下,老百姓争相关注。让更多的普通观众走进古诗词瑰丽精妙的艺术世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题目不仅面向百人团选手,更面向数亿观众。当下生活节奏飞快,让各行业各年龄段的观众耐心看完一个半小时答题难度大。若从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搜寻冷门篇章命题容易,若选手对答如流,观众就会更换频道。关键点是出熟悉的陌生题。“熟悉”,命题范围是观众熟悉的名家名作,避免相对冷僻作品;“陌生”是常在名作中容易混淆的字词、容易忘记的对联、容易忽略的名物、容易记错的典故上设题。 你是怎样看待熟悉与陌生之间关系的?请结合生活体验,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不要离开材料和含义和范围。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7、①胡双钱是中国大型商用飞机制造首席钳工,他在35年里亲手加工过数十万个精密零件,没出现过一个次品。他用手工打磨出来的零件,精密程度堪比现代化数控车床加工出来的零件。王津是故宫文物钟表修复师,他修了大半辈子钟表,数百件文物在他手中起死回生。有时,修好一座钟表要花上他好几年时间,每个零件都要经过反复调校,不能有一丝一毫误差。孟剑锋是传统工艺美术錾刻师,他錾刻的“纯银丝巾果盘”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为了制作出完美的作品,他不断改进錾刻工具,反复实验,不允许有一丁点瑕疵。

这些人身上,都体现出了可贵的“工匠精神”。

对于“工匠精神”,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什么是“工匠精神”? 试题解析: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曾几何时,工匠是一个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的职业,木匠、铜匠、铁匠、石匠、篾匠等,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景图定下底色。随着农耕时代结束,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一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老手艺、老工匠逐渐淡出日常生活,但工匠精神永不过时。

内涵:

1、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

2、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

3、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

4、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历史人物:

商高:公元前1100年前后的西周数学家。最早提出了勾股定理,比古希腊数学家兼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勾股定理早500多年。

丁缓:西汉时代著名工匠、发明家。曾有不少发明创造,其中重要一项就是发明了“被中香炉”,类似于今的空调。 魏伯阳:会稽上虞(现浙江省上虞县)人。生活在距今1800年前,东汉时代的炼丹家(炼丹即冶炼),被后人尊称为“万古丹经王”。积多年实践经验写成《周易参同契》,这部不朽著作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冶炼著作。 戴逵:东晋时著名的石刻雕塑家。为人谦和,技法高超,传说洛阳龙门大佛像为其所雕。

裴秀魏晋时河东闻喜人(今山西省闻喜县),中国优秀的地图学家。曾主持完成了中国最早的历史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和《地形方丈图》。在实践中创立的“制图六体”,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地图学理论。

綦毋怀文:(生卒年不详)是中国南北朝时著名的冶金家。创造了一种新的炼钢方法,后世称之为“灌钢法”或“团钢法”。这是我国冶金史上一项杰出的成就和创造,在世界炼钢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刘焯:信都昌亭(今河北省冀县)人,隋代科学家。刘焯把一生的研究成果都写进了《皇极历》这一部历书中,其

中最伟大的成就是提出等间距二次内插公式,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

李春:隋代造桥匠师(桥梁专家)。现今河北邢台临城人士。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初(595~605)建造赵州桥(安济桥)。赵州桥存世15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赵州桥历史悠久、结构奇特、造型美观、居世榜首的赵州桥,凝聚了李春的汗水和心血。李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第一位桥梁专家。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专家,号称陆海,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期间,李冰治水,创建了奇功,其建堰的指导思想,就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几千年来,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坚实的基础。后世为纪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庙。都江堰也成为著名的风景名胜。

蒯祥:天安门的设计者,人称“蒯鲁班”。蒯祥不论在用料、施工等方面都精心筹划,营造的榫铆骨架都结合得十分准确、牢固。蒯祥还将江南的建筑艺术巧妙地运用上去,他采用苏州彩画,琉璃金砖,使殿堂楼阁显得富丽堂皇。蒯祥不仅木工技术纯熟,还有很高的艺术天赋和审美意识。据记载,蒯祥能以双手握笔同时画龙,合二为一,一模一样,技艺可谓是炉火纯青。在当时营建宫殿楼阁之时,他只需略加计算,便能画出设计图来,待施工完毕后,建筑与设计图样大小尺寸分毫不差。1420年,承天门(即天安门)建筑完工后,他受到众口一词的赞扬,被称为“蒯鲁班”。

丁谓—— 一举三得 祥符中,禁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土远,公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汴水入堑中,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事毕,却以斥弃瓦砾灰尘壤实於堑中,复为街衢。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 祥符年间,宫中失火。丁晋公奉命修缮被烧毁的宫室,但是取土很远是个困难,丁晋公就命令工匠在大街上挖土。没过几日,大街就成了深沟。丁晋公命令工匠将汴河河水引进沟中,再用很多竹排和船将修缮宫室要用的材料顺着沟中的水运进宫中。宫殿修完后,再将被烧毁的器材和多出来建筑材料填进挖出来得深沟里,重新将街道填出来了。这一举做了三件事,节省下来的钱超过了亿万。、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

清朝初年,为纪念定居浙江省开化县大郡村,金土根的族祖在屋后的山脚种下一棵红豆杉,金家后人将保护此树写入家规,世代守护。每当灾难来临,金家入总能挺身而出护树。经过十六代人三百多年的悉心守护,这棵红豆杉已长成需要三人才能合抱的参天大树,繁育出几十万株红豆杉苗,村里大大小小的红豆杉苗,大多来自这棵红豆杉。目前,大郡村红豆杉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每年给村里带来数百万元的收益。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审题思路

1. 认真阅读作文题目,明确基本要求

(1)该题为只给材料(未给角度,未给话题,未给中心)的新材料作文。要求考生自己要探寻出角度、话题和主旨。

(2)题目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没有“谈谈你的看法”类的措辞,只要不脱离材料内容,考生是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写作的。

2. 认真阅读材料本身,发出常规三问:

(1)是什么 材料写了什么?概括讲,金土根族祖种下一棵红豆杉,今已长成参天大树,也因此,泽被后人。

(2)为什么 族祖种树为什么?纪念定居。该树为什么能长成参天大树?,金家后人将保护此树写入家规,世代守护。为什么年收益数百万?红豆杉有惊人的繁育能力,借大树繁育红豆杉苗,大郡村红豆杉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

(3)怎么办 材料中人怎么做的?种树——把护树写入族规——灾难来临挺身守护——16代人300多年悉心守护——识得珍宝全村繁育„„我们借鉴,该怎么做?„„

9、以一首《成都》拥有极高人气的民谣歌手赵雷,多年来一直坚持原创,他“一把吉他一首歌”,简单质朴的演唱方式,沉静温和的台风,散发着浓浓诗意的歌词,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给人以心灵的抚慰。

从小喜爱古典诗词的高中生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上一鸣惊人,她2000多首诗词的积淀,淡定从容

的气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都在安静中追求着纯净,终归显现出了巨大的力量。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①“我在写作业,妈妈陪着我,她在看手机”“临睡前,我和爸爸分享学校里的趣事,他在看手机„„”最近,南京一群小学生记录下生活中最熟悉的“刷手机”场景,汇编成一首诗歌《放下手机,抱抱我吧》。

②《国民家庭亲子关系报告》显示,l7.8%的父母在与孩子共处时常看手机。记者采访了多位家长,超过一半家长承认回家看手机的时间多过陪伴孩子。回家后放不下手机的爸爸妈妈在关注什么呢?大部分家长表示,其实是随便刷刷,“微博一刷,微信群里回几条,一两个小时没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分析】

最近几年,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在给人们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们或多或少对这些电子产品产生依赖,带来了众多负面影响。材料中,父母对手机依赖而影响到孩子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这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解题时要注意到“家庭”“手机”“孩子”三者的联系,不要割裂开仅从一方去立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一是家长在孩子面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做了不良示范,休息就是玩手机,这让孩子误认为,手机最好玩,孩子也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宅,甚至沉迷于手机。二是从如何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人手。专刷手机影响亲子关系,时间久了,家长变得不会跟孩子交流,不知道如何交流,孩子与家长的隔阂也会越来越深。当然也可以综合立意。

写好新材料作文关键在谋篇布局“五步”,以下“五步” 助你寫新材作文得心应手。

第一步:引

“引”是引述原材料,就是“叙读”。对于短小的材料(如一首小诗)可以全篇引述,对长的材料应该作恰如其分的概括并作有针对性的引述。

特别注意:材料的转述应作一些技术加工,凡材料中与论点关系不大或毫不相干的内容都要淡化或删去,而材料中与论点密切相关或明确表达观点的内容则要强调和突出,达到“论点源自材料,材料生发论点”的要求。

第二步:提

“提”就是从引述的材料中提炼出“感想”,即中心论点。具体来说,在引述材料后,紧接着用一个句子点明中心论点。这一步十分重要,关系到文章的成败。

第三步:议

“议”就是对所选论点展开分析议论,对所选论据进行深入、透彻的剖析。当然也可以发掘出材料中的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

第四步:联

“联”就是“引申” “类比”,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特别要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文章内容是否充实,是否具有针对性,关键就在这一步。

原材料再丰富,充其量也只是一个点,一个小小的点,是“沧海一粟”,如果再联系社会现实,这就像摄影机镜头画面定格后又逐渐地放大、放远、展开更广阔的背景一样,使得文章的内涵更丰富、更广阔。能使读者由衷感到从材料内提炼出的观点确实有意义,令人信服。是从“小”到“大”的深化。

第五步:结

“结”就是收束全文。它是在“议”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得出的结论。可以借用名言,再作概括;或诗意点化,升华论点;或画龙点睛,意味深长;或总结全文,发出号召„„一句话,就是使结尾回扣材料,照应开头,深化中心,使文章浑然一体。

说明:“引”“提”是文章的引论部分 ;“议”“联”是文章的本论部分;“结”是文章的结论部分 。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出身于音乐世家而如今成为美国证券界风云人物的苏珊说:“如果能够让我重新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但我知道那只是美好的假如,我只能把手头的工作做好。”

自小喜欢建筑艺术的荆青说:“我因为放弃了不喜欢的公务员职位,才在十年中设计出了今天大家看到的近千个独一无二的楼房样板间。”

歌手王杰说:“我做过茶楼伙计、油漆工、的士司机„„我喜欢并感恩做过的每一份工作。”

这三个人,你更欣赏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综合分析

综合材料发现:材料叙述的是三个人对待工作的不同态度,这个是你权衡“更欣赏谁”的前提,是材料给你的范围,不能随意夸大延伸。

审题立意时,可以分析三则材料中三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

1. 苏珊,有音乐天赋的,职业不可能重新选择,要做好眼下的工作,尊重自己的选择;

2. 荆青,放弃自己不喜欢的公务员的工作,敢于追求自己喜欢的工作;

3. 王杰,要感恩自己做过的每一份工作。

(二)审题要点

1. 从苏珊的角度,虽然有自己喜欢的音乐,但做好自己现在从事的工作,一样可以成功(成为美国证券界风云人物)

2. 从荆青的角度,放弃不喜欢的工作(公务员),做好自己喜欢热爱的工作(设计),可以获得成功;

3. 从王杰的角度,做好每一份工作,感恩每一份工作,其实蕴含的是,每一份工作,都是成功的练习、历练、是积累。

所以材料的中心事件是,无论你做什么样的工作,都能够成功。

(三)完成任务

此题的任务是什么?

1.“这三个人,你更欣赏谁?”

这是“对象任务”,要求在这三人中选择一个你更欣赏的。

“更”是说三个人都值得欣赏,优中选优,选择一个;“更”字更表明了写作方法,与后边的“权衡”是一个意思,即“在多维度比较中说理论证”,它表明的是思维任务。“更”字不表明对不选择的进行批判。

2. “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 这是思维驱动或说是思维任务。审题要思考,含意是什么要思考,选择要思考,权衡也要思考。在表达中体现自己的独特的思考。

权衡就是比较,比较就是对比类比,求同求异。 比较就是思辨。这是指令了你必须使用的写作方法一一比较思维。选择就是在分析材料含意的基础上,选出“更欣赏谁”,这就是明确立意。

(四)如何构思?

作文命题意图,以及写作方向明确了:“你更欣赏谁”,为什么?

所以此题实际上规定了你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比较思维+因果思维

由此得出:通过比较思维,权衡自己作文的方向。通过因果思维,体现出写作的思路。

1. 运用因果思维构思示范

例(1):我更欣赏苏珊

论点:虽然有自己喜欢的音乐,但做好自己现在从事的工作,一样可以成功(成为美国证券界风云人物)

分论点【为什么呢】

(1)苏珊是坚守自己的本职工作,做一行,爱一行。

(2)虽然不是自己喜欢的音乐,但是要尊重自己的选择,做好当下的工作。

(3)做好手头的工作,更是一种态度和挑战,同样是人生价值的实现。

例(2):我更欣赏王杰 论点:王杰,做好每一份工作,感恩每一份工作,其实蕴含的是,每一份工作,都是成功的练习、历练、是积累。最后成为了歌手。

分论点【为什么呢】

(1)喜欢你的工作,你才能安于当下,做出成就;

(2)做好每一份工作,心怀感恩,才能历练自己的人生;

(3)每一份工作都是一种经历,都是成功的积累,是成功的练习(前奏)。 王杰之后成为歌手,都得感恩他曾经的工作的磨砺,从而融入了更多人生的经验,对他日后的唱歌事业也是一种积累,因为经历过,才会理解得更深刻。

2.方法总结: 运用比较思维+因果思维,从而形成自己的分论点,形成文章的初步结构。在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中,要明确任务,然后完成任务。在写作中,重在说理和论述,也需要恰当的运用论据,加以佐证,从而让作文审题更准、立意更深刻。

(五)存在问题

1、任务不明确,有的学生没有做明确的选择。(要求:凡是要选择更喜欢、更欣赏,一定要直接、明确,不要拖泥带水。)

2、有学生的作文没有按照材料作文的特点来组织,就如一个引子,没有扣紧材料。

3、没有明确论点的学生也很多,全文不断重复材料(要求:论述材料要回应材料,回应主题,但不等于整篇都絮絮叨叨,关键在于语言不精炼。)

4、作文的主题,应该根据每个人具体的情况展开,有些学生说,苏珊对的是因为选择,如果这样说,这里三个都存在选择,没有扣好主题。

5、入题太慢,分析其他两个不好用了三百多字,后面才回到正题。(要求:选择了其中一个,对另外两个的论述一般不能超过一段,4—5行,不要一段说A 、一段说B ,然后我更喜欢C ,这样就会犯平衡着力的错误。)

6、基本能扣住工作写的学生不多。(要求:审题要明确材料的中心事件立意,不能跳开中心事件去另辟蹊径,比如:选择自己喜欢热爱的专业,于是,有学生就开始整篇文章都谈兴趣,而不谈对工作的态度。)

7、存在不具体,擦边的审题:“要坚持自己喜欢的,每一次经历都要感恩”。(修改一下:“要坚持自己喜欢的工作,对每一份工作都要感恩”有何区别?让学生紧扣材料,学会要具体到材料内容,不要大而不当,夸大其辞。)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

2013年,我国启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工作。

老孟: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啊。

小郦:“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久违的诗意啊,挺美的。

小丁:都信息时代了,现在过日子谁还看二十四节气?

材料二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关于“二十四节气”,你怎么看?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深度解析 】 材料二对“二十四节气”作了个简单的界定: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材料一列出对待“二十四节气”的三种态度:老孟骄傲于这是“老祖宗的智慧”;小郦陶醉于其中的诗意;小丁吐槽再用二十四节气过日子的过时。

高中生写作文应当有最基本的理性思维能力,也就是“从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此及彼”的能力,对这道题而言,谈“二十四节气”,肯定不只是谈“二十四节气”本身,而是“二十四节气”所代表的传统生活经验与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老祖宗“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千百年来这套知识体系和实践对我们祖祖辈辈的生产和生活起到了莫大的作用,还衍生出了许许多多的文化和艺术。而这样的传统经验和文化,有何止“二十四节气”? 那么,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老祖宗留下的诸如“二十四节气”这样的传统经验与文化呢?这应该是这道作文题所有立意的出发点。

写作角度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

转型时期的中国,正面临着价值认同和民族认同的严峻考验,而民族认同和价值认同,根本在于文化的认同。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至今,根本原因在于文化这一血脉,这根血脉,小到衣食住行生活起居,大到天文历法礼仪习俗。这些文化的认同,穿越历史的变迁与王朝的更迭,将我们这个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才有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的国家政府才不遗余力的将诸如“二十四节气”这样的文化“申遗”,看到韩国意欲将端午节申遗,我们举国上下对其口诛笔伐。我们应当自豪于我们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更应努力将其传承和发扬光大,因为,中国的复兴和崛起,是文化的复兴和崛起,而不仅仅是经济水平的提高和财富量的增加。

然而,现状也着实令人担忧,来自虚拟网络世界的文化和来自欧美日韩的文化正在一点点的冲击着我们的文化认同。君不见,多少青少年,对日本动漫角色、韩国小鲜肉如数家珍,却不知道天干地支为何物,不屑于“二十四节气”有何用。 然而,弘扬传统文化,单靠“申遗”和喊口号是远远不够的,更不应停留在对文化和价值割裂现象的毫不作为的道德批判。面对外来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冲击,我们更应思考,为什么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它们的冲击,为什么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与时俱进、深入人心,为什么我们的“二十四节气”不能像十二星座那般,成为一个可以让全民津津乐道的文化现象?

写作角度二:审视和理性思考,谨慎看待传统文化和经验的现实价值 老祖宗“二十四节气”的智慧让我们骄傲,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艺术创造让我们陶醉,然而这些终究改变不了如材料一中小丁所说,人们不会再看二十四节气过日子的现实。同样,我们很多基于生产生活诞生的传统经验和文化,无论它们多有审美价值,也终究改变不了和现实生活渐行渐远的事实。姑且不说祖先们基于“二十四节气”总结的生活生产经验,由于受当时技术和空间限制,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不符合当今这个时代,何况我们现代基于科学实验的技术用于指导生活生产则更加精确。

诚然,我们需要弘扬传统文化,我们自豪于老祖宗的智慧与创造,但我们不能故步自封地将这些作为我们现实生活

的唯一指导,对一切现代科学技术和外来文化予以排斥甚至仇视。然而,我们这个时代,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以一种厚古薄今的姿态将一切传统经验奉为真理,并以此来指点孩子的未来生活,评论他人的是非对错。他们可能是激进的繁体字拥护者,无视简体字的便捷,强烈要求恢复繁体字;他们也可能是中医的拥趸,认为中医就是绝对正确的科学真理;他们认为方言是传统文化的结晶,给推广普通话安上亡族灭种的罪名„„在价值多元、相互冲击的当今,一些陈旧、落后的旧观念,改头换面,以传统文化为伪装和老祖宗智慧作为伪装,手持民粹主义的利剑,向正在逐渐形成的现代社会共识发起一次又一次攻击。 所以,面对带有“传统”字样的事物,我们应该多一点谨慎、审视和理性思考,我们在庆祝“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同时,更应当时刻思考:我们是否被文化民粹主义所左右、所利用,是否因此掉入了认知的误区,以免深陷其中追悔不已。 以上两个写作角度仅为本人一己愚见,因时间仓促,只写这两个角度,并且,第二个角度较为激进,如不喜,您保留看法即可,无须争辩。大家如有更好写作角度及思路,欢迎微信交流,微信号:hongkingxu 。

【考场作文】

优秀作文

1、时间的韵味

福州一中 黄慧宇

比起日历中跳动更换着的冷冰冰的数字,中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所勾勒出的和煦春风、倾盆夏雨、晶莹秋霜和飘飞冬雪是否更能牵动你的情怀?在这匆忙的现代生活中,二十四个蕴含着悠久文化气息的节令,是否能给予你诗意的触动,是否能引起你心底对自然万物久违的感知?

不得不说,在信息时代,时间给人们带来的意义在不断地缩小简化。日历一页页翻过,似乎只有计数的作用,机械,冷冰。我们生活在钢筋骨架所构成的鳞次栉比的大楼里面,已经太久没有去触摸四季的脉动。每天的晨曦日暮也不再呈现变幻的自然之美,而成为标志着上下班的单调的变化。单调、麻木、机械,现代人就像一只上了发条的表,昼夜不息地动作着,等待着死亡来宣告一切的终结。

与此相反,早在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却将时间的韵味写在二十四节气中。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人传统生活智慧的表现,是中华文化宝贵的遗产。与现代文明不同,农业文明贴近大地,敬畏自然,将人的生活与气候物候的变迁紧密相连。二十四节气看似只不过标出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节点,本质上却反应了古人认真对待生活、一丝不苟的态度。

这种态度是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质朴、认真,是“黄梅时节家家雨”的闲适悠然,是“清明时节雨纷纷”之时缅怀先人的深情„„逝者如斯,二十四节气所记录下的不只是日升月落,不只是春华秋实,更有在这莽莽尘世之中对生活所怀有的赤诚而真挚的心意。

而在现代生活中,这种心意更具它的时代价值。太多太多的现代人,在不停地为生计、为金钱、为名利奔走,忘记了自我,忘记了初心。时间于他们而言,不过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年华流逝,无所归依。但是,在匆忙的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去寻找荷尔德林所言的“诗意的栖居”,寻找充沛的生活的热情,否则,一切的努力都将如叔本华所言,是在“为了生活的目的而毁坏生活的本身”。

当然,这样的生活绝非提倡回归远古,而是提醒现代人把传统的智慧融入新时代的血液。

而今,春至已过,霜雪正酝酿出一个新的春天。你是否于寒风中闻到了春的消息?

陈文卿老师点评: 黄慧宇同学这篇文章误解了“春至”这个节令,在结尾处尤显刺眼。质检考试时,大寒已过,立春将至,学生对此并不确知,情急之中写下了春至已过。这个细节生动地反映了本次省质检作文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缺乏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却要唱二十四节气的赞歌。确实,我们大体都能感受到季节时令的变化,但是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已很少有人会根据二十节气知识来认知。这构成了本次作文一个显而易见的矛盾:一边是写文章高度赞扬二十四节气,呼吁传承传统文化,一边是在生活中远离二十四节气,将传统文化视为符号而非生活实质。考生们众口一词大谈二十四节气所包含的智慧,真正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却寥寥无几。 黄慧宇同学此文开头响亮,入笔颇有锋芒。看文意,作者是要深入阐发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文化与精神价值,将它与现代生活的弊端相对照,以凸显传承与发扬传统优秀文化的意义。但是,写到中篇,笔力渐弱,不能一贯而下,只好

转向写惯了的“诗意文化”,再提现代生活的所谓“冰冷”、“麻木”,最后以呼应开篇的方式结束。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缺乏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作者并不了解二十四节气到底是哪些,它们所对应的时令物候特点怎样,也并不了解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文化与习俗,它们在日常生活与古代文化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更不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农牧业发展的关系,其中包含了哪些地理与气象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能抓住二十四节气所代表的古代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差异,已属不易。

以上所分析的这个问题正是大多数考生临场写作所面对的,而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是不足以支撑起写作所需要的知识框架的。其实,若从申遗的角度写,也需要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否则难免隔靴搔痒,只好写些空洞的“继承和发扬保护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套话。如果拿2015年全国卷Ⅰ作文题来比较,可以看出,评论“在高速路上开车打电话”所需要的知识是绝大多数学生都懂得的。而本题中,思考“二十四节气”所需的知识则多数学生都不甚了了——或许,这个作文题是在呼应新的考试大纳中关于“增加文化常识的考察”的精神。

当然,所谓“修辞立其诚”,考生如果抓住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现状与保护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能够反思现代生活与传统的差异、申遗的成功与申遗的意义,也不失为很好的切入点。

作者:黄慧宇

学校:福州一中 2

点亮老智慧的新光彩 近日,二十四节气的申遗工作引起了热议,在信息时代的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传统文明不断消亡,因而,余存的这些老智慧也就显得弥足珍贵。可是,正如时代的铁蹄将踏破残旧的世界,这些传统文化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呢?我认为,应点亮老智慧的新光彩,用创新寻找它们蕴于深处的历久弥新的时代光辉。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是属于老祖宗的智慧,应全盘接受,以不忘前人之心;也有人认为,在信息时代的计术之下,节气的农业指导作用减弱,不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无需继承发扬。这两种观点,均是认同了老智慧就该安守于“老”,无法在现今社会发挥出生机。然而,二十四节气绝不该是被扔进博物馆中珍藏的东西。

我不反对二十四节气的科学内涵属于老旧的文化,也认同其中包含的实践指导意味在现如今已经跟不上科学发展的速度,在生产中颇显“鸡肋之味”,然而,这二十四节气中包含着古人对自然之道的认识和掌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法以及总结前人经验,不断创新的精神内涵,却是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更重要的是,这些闪耀着智慧的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正是当下浮躁,难以沉静的科研工作乃至整个社会所需要的吗?二十四节气饱含着古人对天象的认识,对自然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对自身水平的超越,只有在现今的科学研究中有着超越自我的决心以及创新的意念,科学才会进步。只有在浮躁的社会中建立起和谐的共处之道,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才会更加美好。 也有人认可,二十四节气中包含着诗意的美感,认为节气中的诗意是文化该被保留下来的一份文艺气息。我认为这恰恰说明了二十四节气乃至在其他存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中不可复制也不可代替的东西——人文气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早已将节气融了进去,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在诗中,在画里,在祖祖辈辈的口耳相传里,直到现在,生活中也常出现节气的影子,不同的节气,要吃不同的东西,这样的观念不也正被“食以为天”的中国人很好地继承并发扬了下来吗?在节气中,早已包含了人文精神,成了民族性格中的小小的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诗情画意,却又日常琐碎,非常得优雅动人。这种人文气息,不正是在一切越来越数字化的生活中所迫切需要的吗?

但是,尽管二十四节气中具有当代社会所需要的精神和文化底蕴,它的老旧的形式却仍然存活保留,即使申遗成功,也难保不会成为橱窗中的展览品,为了使文化遗产真正发挥新光彩,应该用创新手法对其进行改造,二十四节气可以与数字化相结合,例如创造出其独有的节目,更可以“以食为面”,打造出独有的既有商业又有文化气息的产业。这样,才能让节气真正复活,让老智慧散发出新光彩。

李晟老师点评: 本文一上来便提出了一个极为富有思辨性的命题:拥有“老智慧”的二十四节气“在信息时代的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应该选择何种姿态才能重新焕发新的意义?从这样的角度切入材料,就意味着该学生准确地捕捉到了材料中的一组关键矛盾,并从而引出对其的思考:传统与现代,真的水火不容吗?二、三段中,该学生没有立即对该问题进行探讨,而是先从老孟和小丁二人的观点入手,先肯定两人观点背后的合理性的同时,又指出了其不足的一面,这体现了辩证的思考,又让文章充满了驳论文的味道。如果说老智慧的“老”主要指的是其实用功利的价值,这方面的价值的确在当下

社会已经慢慢失去实际的功用,但其在审美价值层面,不断进取,总结经验的科学精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节气中的人文气息,这一切,对当下的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指导价值。这样的论述,不仅扣住了材料的核心矛盾,又抓准了二十四节气本身的特性,不至于让主题变成空泛地探讨传统文化,非常之出色。最后一段中,最重要的是强调了申遗的成功,不是文化传承的终点,而恰恰是起点,如何让老智慧焕发新生机,恰恰是申遗之后我们要有所思考的,让文章的高度达到了新的层次。

作者:赖彦秀

学校:福建师大附中 3

扼止文化断流

在《鱼丽之宴》中,木心曾悲观地谈到:“在中国,这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文化潜流是断了,仿佛受到了最刻毒的诅咒。”时至今日,中国在文化传承上的新进展打破了这一说法。从2013年启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到2016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无疑是文化传承历史性的一步。 申遗成功,有支持声,也有认为新信息时代二十四节气过时的质疑声。然而我认为,二十四节气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用实用性衡量的工具,而是已然蜕变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曾言:“圣诞节不是一天或一个节日,而是一种精神气质。” 二十四节气又何尝不是如此?它源远流长,历任时间岁月冲刷,铭刻于中国人的内心,代代相传。它的诗意美,它所带有的智慧,都悄悄地被镌刻在每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中,散发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魅力。

庞朴对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文化是人一步一步地让自己更接近于人的过程,文化的所有要义,都在于一个‘人’字。”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在于人有思想,有思想因而有文化。文化让人走向精神的成熟,使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二十四节气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着险些被淡忘的传统文化,唤醒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重新记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带来的自豪感。 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更有助于唤醒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仅影响着国人对国家的自信,更影响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中提出:“树立文化自信,是确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基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命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的根基。节气的申遗成功是一个好的开端,更应该是中国日后继续增强文化自信力的动力。

当然,文化自信不可能是单单一个二十四节气所能支撑的。不久前世界各地红红火火的孔子学院所带给我们的思考不应被淡忘,上下五千年,中国难道只剩下“孔子”,只剩下二十四节气了吗?偌大的中华民族,能够赢得国际口碑的文化可不止于这些。 不可否认的是,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申遗成功是扼止文化断流的一举,但中国在真正从“文化侏儒”走向“文化巨人”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钟斌老师点评:

本次作文立意的关键是材料概念界定: “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明它是文化,不是科学。尽管“二十四节气”是古代黄河流域先民的智慧结晶,甚至是科学的经验;但流传至今,已经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适用范围,以一种文化的形式而传承。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文化有超越科学实用的功能。不少人对“二十四节气”传统的批评不少是在概念上混淆了科学和文化的区别。本考生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理性认识和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任重道远,超越实用之用,实现文化自信,才能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文章有适度延展,没有单论“二十四节气”,避免了单调、单薄、狭窄;考生由“二十四节气”引启“传统文化”论题,并以后者为中心论析。文章旁征博引,文采斐然,引用恰当,语言颇具张丽。缺点就是稍逊深刻。如能深入挖掘传统被误读被忽视的深层原因拓展归因论述,或许可以提出更犀利的批评和更有效的应对。比如反对以功利化心态对待传承传统文化,提倡从族群文化根源与长流里获得文化记忆、认同与启引传统文化,完成史学意义上的的探索。

学校:厦门一中选送 4

守先人之智,铸中国之梦

农耕文明时期,富有智慧的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总结出二十四节气以适应农业生产需要;大数据信息时代,

查看天气通过网络轻易实现,二十四节气的实用意义受科技发展影响作用减弱,然而,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历久弥新。因此,我国将二十四节气申遗是守护先人智慧、尊重传统文化的明智之举。 毋庸讳言,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网络澎湃伸展,查看天气这一日常举动仅需手指手机屏幕的几下触碰即可轻易实现。于是乎,关于二十四节气申遗工作的开展便在舆论场上激起了波澜,认为二十四节气意义重大者有之,忽视二十四节气作用者有之,但无论站在主观或客观的角度,身为从农耕文明走来的炎黄子孙的我们,都应从情感和理性上充分地认同二十四节气所折射出的宝贵的中华文明财富,既看到其作为先人智慧的精神养分价值,又看到其作为实用俗语的诗意文化之美。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根基的深厚铸造了伟大的民族品格,现如今,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滋养国民精神沃土、培育国民情操、稀释社会浮躁浑沦之风,从而铸造中国梦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举措。因而二十四节气的继承与弘扬势在必行,我们亟须从二十四节气这样朗朗上口、亲切自然的时间知识体系和实践中挖掘出其中饱含的点滴智慧并加以运用,使其在现代科技的冲撞下不至于被国人遗忘脑后,不至于瓦解重构或消失殆尽。 诚然,注重实用性向来是人们揣度物质价值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二十四节气如今丧失部分原始功用也在所难免,可我们仍然可以有巧妙的解决方案,如将二十四节气插入每日天气播报中,绘以中国风的水墨画,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们感受二十四节气的诗意之美与文化价值。需要谨记的是:一个离开了传统的民族是不完整的,一个丧失了文化根基的国家是空洞的,守护先人智慧,保护文化传统,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是助推民族与国家前行的利器。 在历史的长河上,向来不缺优质的文明和令人称道的实践成果,缺少的是一颗重视的心,这也是我们从二十四节气申遗这一事件上所感悟到的。

梁建忠老师点评: 本文最大的亮点是其清晰的思路:二十四节气既充满先人智慧,又具有诗意文化之美,以此作为文章的脉络,条理分明,就事说理顺畅利落。作者能认识到节气文化的中蕴含的时间知识体系与诗意美感,也注意到其时代局限性,注意与时俱进方能保持生命力,思维具有一定的思辨性。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既新颖也具有可操作性,顾及到节气文化诗意之美。语言流畅表意贴切,过渡自然,关联词语使用准确。当然,在针对节气文化的内涵分析上,稍微浮于表层;有些辞藻有堆砌之嫌;结尾也略显仓促。

作者:廖航

学校:厦门双十中学 5

让漂泊的节气文化稳步前行 漂泊的“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究竟何以为继?当申遗之路遇到看似成功的节点,质疑的呐喊却仍未减小。以我之见:“二十四节气”值得传承,但要更好传承,仍需倾注心血。

诚然,在观念多样、利益多元的信息化社会,“二十四节气”存在与时代的断层门槛,实用性上的尴尬无疑是其陷入被迫“游走四方”、难以扎根人心的窘境的致因。但正如《人类简史》里提及的:“文化冲突之处才能真正了解一种文化的本质与意义。”正是其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的冲突性,推动我们更深切地思考如何更恰当地将其赋予在现实情境之中。与其批判,不如沉下心完善其意义建构,促进其社会效能的转化。 从中华传统文化里推陈出新是第一要务。在这价值与冲突并存的集束体系之中,蕴含着泰戈尔所谓“古老种子里的新生命”。而如何萌发出“新思想生命”,不仅是扩大其影响力、增强对其文化认同感的必然路径,更能上升到促进凝聚社会共识、形成新时代民族向心力。如何让可堪继承的传统精粹接受现代价值的淬炼,恐怕是申遗之后对我们履行“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职责的首要要求。

“二十四节气”除了深具传统文化魅力,还渗透着普世美学诗意。这是其得以传承其的基础,也是促其壮大的第二起点。若“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是其理性光辉造就的成就,“节气歌”则是演化出来的另一种精神姿态。简单的吟唱歌目是一代代人陪伴一生的文化意象,普适性、广泛传播化奠定着孩童人文地理视界的基础。从“二十四节气”中发掘独特的精神诗意,能为惶惶终日的你我提供疾步前行中的暂歇心湾,触发自然情怀。这是美学与地理学的巧妙桥梁,也是未来应着重发展的人文方向。

时代高度之下,内涵与外延的对接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面对的困境。“动态风筝”一类的民俗文化同样因与

时代主流价值的不合而无奈于无人继承,可等待救赎绝非是应有的态势。当小丁所言的“信息时代”为我们了解气象物候作了一道“减法”时,我们是否应利用经典文化为思想作一道“加法”?信息时代只是改变了我们抵达的方式,却无法触碰思维的实质。信息收集的简便,恰恰能应时地激发“二十四节气”挖掘创新的内生动力与“上循天道,下应地理”的规律性总结。最终人类是否能成为思想瞭望者,还要注目于是否正确地运用技术优势,从传统精神实质中汲取原生动力。若说曾经先辈们通过观察太阳运动取得的成就是现代气候体系的根基,现代的人类返璞归真、挖掘新义则是在为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奠定根基。

美国作家艾默生曾言:“批评不应是一味斥责,而应具有指导性、鼓舞性。”意义建构的完善与社会效能的转化是摆在“二十四节气”申遗之路的两道难题。回归本质,汲取动力,漂泊的文化遗产才能渐行渐远,并最终定格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欧阳国胜老师点评:

自2015年全国高考任务作文之后,作文改革的一大变化就是不再泛泛而论,而是转向“具体说理”,要求由“马”转向“白马”,即此前写一百遍传统文化,似乎都是一个腔调,但改革之后,同样是写传统文化,却具有了特定的任务指令。此次作文写传统文化,便不再是泛泛而论,而必须是从分析二十四节气的角度来谈中国传统文化,这就由“马”上升到了具体的“白马”。此文便是从解读二十四节气具体内涵的角度来谈传统文化。 文章最大的特点在于由说理的深刻形成文气上的大气。许多观点都具有启发性。如“信息时代只是改变了我们抵达的方式,却无法触碰思维的实质”、“信息收集的简便,恰恰能应时地激发‘二十四节气’挖掘创新的内生动力与‘上循天道,下应地理’的规律性总结”、“最终人类是否能成为思想瞭望者,还要注目于是否正确地运用技术优势,从传统精神实质中汲取原生动力”等富含思想性的话语遍布全篇,给人以启发。 而这样的深刻功在平时的阅读,比如文中提到的《人类简史》便是我们本学期师生共读的一本书,也是我们课堂开设“骚哥说书”栏目用到的一本书,故写作的源头活水除了生活的实践外,更多的是阅读。

作者:吕岩璟

学校:厦门外国语学校 6

信息时代,传承更具价值

中国乃至世界不断发展日新月异,用新历来表述日期慢慢取代了农历,更在信息时代越来越多人不将传统的习俗以及老祖宗的智慧看作一回事了。但我认为在信息化的社会中,传承中华文化的传统更具有价值,也应该更紧迫地去传承这一智慧的结晶。莫让濒临消逝的智慧最终消失,让我们追悔莫及。

近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早在几年前开始申遗工作时,人们对于此一工作持有不同态度。有人认为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理应传承,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久违的诗意挺美的。却还有人认为说都信息时代了,现在的日子谁还看二十四节气? 虽然大家对于申遗工作争论不休,但我认为在信息时代更应该传承。虽是信息时代,但仍有人在冬至时进补来抵抗寒冷的冬天,二十四节气对于农民更为重要,它代表了何时播种何时收成。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不看二十四节气。 再者,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代表着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所以在信息时代,传承传统文化不是更有价值与意义吗?还可以在传承文化中让别的国家领略到我们华夏子孙的智慧,心生敬佩。 且对二十四节气的传承让我们之后的子子孙孙知道“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诗情画意,这样不就显得我们对文化的传承更具有价值?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信息与技术的不断冲击,渐渐忘却了我们祖辈父辈传下来的根,一些传统也渐渐失传。所以我们更应该不断传承,并申遗让这份思想这份智慧不要在我们手上断了线。因此在这信息时代更应该传承,且传承也更有价值与内涵。 二十四节气的成功申遗,是我们中国人都应感到高兴的事。且从此事也应该要看出应要每个人都有这份心去传承,莫要让古人的智慧销声匿迹慢慢淡了深层次的内涵。所以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传承这份来之不易的文化更具有价值。

陈鸳红老师点评:

本文一开篇就提出“莫让濒临消逝的智慧最终消失”从而引出话题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争议,再旗帜鲜明提出信息时代的二十四节气对于农民的意义传承更重要,接着,从二十四节气凝聚着我们老祖宗的智慧与让子孙后代知道文化的诗情画意的两个层面深入论证二十四节气对于我们的意义以及申遗的和义。在文章结构上,符合议论文的规范,在对问题的阐述上能扣紧材料与作文要求,语言表达简洁。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作者:候为洁

学校:厦门六中 7

莫断旧根,方有前路 “二十四”节气申遗,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当其最终成功,便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传统文化真乃瑰宝也,切莫抛弃。莫断旧根,方有前路。

诚然,工业文明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是不可否认的,我们的生活从此走上了“现代化 ”的轨迹。但是,全新的生活面貌并不意味着将传统文化、那些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全然抛弃。正如蔡崇达在《皮囊》中所言,每个人心中都有根。而传统文化便是我们心中最坚韧的根基,连接着我们与先贤的智慧哲思。 当物质生活的浪潮势不可挡地冲淡了人类灵魂的浓度,人类的精神家园安在?于是,重拾传统文化、恢复精神家园便成了当务之急。沈从文先生在文革的苦难后创作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体现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眷恋痴迷,非心容精神家园、满腹诗情无以至此。而如今的我们,已与先生相去甚远,无法望其项背。即便如此,当利欲的海洋淹没了整个世界,我们的精神家园也应成为最后的一片高地。 失了根,人无法发展,民族亦有没落衰亡之险。近年韩国与我国竞争式的申遗工作令举国深醒文化之根的重要性。韩国政府疯狂举动的背后,是对我国祖先智慧结晶的贪求。失了根的民族,如漂泊的浮萍,只需一阵不小的波浪,便可将其卷入湖底。各国争先发展综合文化实力的渊薮便在于此。相反,日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程度令人惊叹,以至赏樱花游人如织,品茶道亦是车水马龙,这是我们应警醒的,亦是我们应学习的。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曾经弃之若敝屣,如今却也不一定将其捧上神坛。唯有对传统文化有最正确、到位的认识,当可品出“春雨惊春清谷天„„”的诗意与美好,方可提高我们综合文化软实力,方可使华夏文化伫立于世界一角、重焕新辉。 当然,注意传统并不意味着对新事物的全然拒绝,而是在辨别之后取二者之精华,去二者之糟粕。正如蔡康永先生所言:“我跟自己较劲,不与时代较劲。”切莫自命清高,与世相隔,这便违背了保护传统文化的本心。

对于二十四节气这样的传统文化瑰宝,我们不应抛弃。莫断旧根,方有前路。

陈春蓉老师点评:

本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且有一定的思辨色彩。

开头引入材料简洁大气,一句“‘二十四’节气申遗,有人赞成有人反对”高度概括了材料内容;提出观点迅捷准确,中心论点“莫断旧根,方有前路”中将传统文化比喻成每个人心中的根,形象贴切。 论证主体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证,有推进,有思考。第二段运用了让步论证,先客观承认工业文明为现代生活带来的便捷,从相对合理的一面说起,体现了论证过程中的对手意识。接着笔锋一转,回到自己的立场上来,为进一步论证打好基础。第三段阐述了要重拾传统文化的原因。第四段论证如果抛弃传统文化将造成的后果。第五、六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文中的适当引证,也彰显了文章的文化气息。

不过,在具体的论证过程中,考生的思考尚不够深入,材料积累也有待进一步充实。

作者:陈铭

学校:泉州一中 8

节气虽古,历久弥新

罗伯特•舒曼曾言:“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不稳定,对一切思想观念、价值,不是追逐便是逃离。”而“节

气”这我国的传统智慧在当下,就面临着传承发扬还是弃之敝履的争论。

然而,节气虽是我国古人的智慧,并不意味着其价值只能停留在传统的农业时代中,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合理扬弃,才能使这“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对于当下信息时代二十四节气已过时的论调,我们不能轻易苟同。节气在如今对生产生活的作用固然比不上现代科技,但它对人类生活的启示,在数千年来并未衰减。节气在淡化了实用性指导功能后,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依时行事的理念,在当下片面索取自然谋求快速发展的不良之风中,让我们能够平心静气回收人与自然协调的历史,在人与自然的畸形对立面前迟疑,寻求可持续性的发展。 更何况,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上,节气业已成为一个附着了大量文化内涵的文化载体。春节、清明、冬至等一批传统节目,不正是建立在节气的基础上吗?“千门万户曈曈日”,抑或“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样跨越千年仍能触动我们心弦的诗句,若是没有节气,便是只能被阻断于遥远的过去,徒留我们内心文化空虚的寂寥。正如罗兰•巴特指出“埃菲尔铁塔的价值不在有用而在于无用”,当一种事物淡化实用性价值而派生出文化意义时,其价值就更为凸显。因而,节气的文化价值在今已胜过使用价值,它更是应保护与发扬的文化瑰宝。 固然,发祥于传统文化的节气带有一些旧时不科学的观念,但我们可以以更科学的知识补充之,使它在当下仍能焕发新的生机。一种文化的价值不体现在其固定,而体现在其于时间流逝中流变而保持永生。节气在历史上也经历了不断的自我扬弃与革新,若是没有新知的源头活水,它早已干涸而消失于历史尘埃。正如辩证史观指出,新事物正是建立在对旧事物的批判继承上的。与其丢弃祖宗仍有价值的智慧,不如捡起它,拭去灰尘而重新雕琢。

诗人雷内•夏尔曾哀叹:“我们的遗产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在当下,我们在新科学的驱使下,“向前跑,把旧世界远远地抛在后面”,却忘却了我们同时抛弃的还有仍然闪光的遗产。在此,对节气的保护、发扬与“申遗”更显出其必要性。只有辩证对待如此的文化遗产,合理致用,我们才能知道自己从何处来,向何处去,才能让其历久弥新,发扬光大。

杜海智老师点评: 文章围绕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价值,进行合理的探究和思考。不仅体现了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特性,还分析了这种特性在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及民俗节日和活动中的意义和价值。并着重思辨了,作为农耕文明智慧结晶和信息时代工业文明的冲突,指出了其存在的深远价值。文章文思敏捷,文采斐然,是一篇成功的考场作文。

作者:林子涵

学校:泉州五中 9

将“节气歌”唱到未来

“清明”“谷雨”,如此诗意的名字我们从小就熟知铭记;“冬雪雪冬小大寒”,在歌谣中,我们细数着新年的到来,这是一种纯真的情怀。然而信息时代到来,“二十四节气”却被推上争议的舞台。依愚之见,“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不能被遗忘,我们还要将“节气歌”唱到未来。

任何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应被继承发扬,“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的积淀所凝聚,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实践的经验总结,自然更应被后人铭记与继承,马克思曾说过:“没有历史文化的民族必将走向衰亡。”因此闪耀中华文化之光的“二十四节气”,我们怎能忘记?

“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先人对农业耕作与收获记时的总结,还有着现代社会的实际内涵。“二十四节气”在今天已辐射到了农业之外的方方面面,继续发挥着独特作用。教育上,“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中华文化的代表正被孩童们熟知,二十四节气歌散发着浓浓的文化魅力;地理上,“二分二至日”的说法在划定地球公转的阶段上也被沿用至今;中医讲究“天人合一”的养生疗法也和节气紧密挂钩„„时代在发展,“二十四节气”同样在发展,由最初的农业经验说为起点扩展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二十四节气”的现实内涵所构架起的生活框图,仍有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蕴含现实内涵的“二十四节气”,还是一种国家文化实力的象征,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正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2016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举世瞩目,又一次将中国放在了世界的焦点舞台,显示了中国古人就拥有的渊博智慧。在世人的惊呼赞叹之中,“二十四节气”无形之中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再添一笔,中国的发展之路将变得更加快捷。在文化交流中,“二十四节气”已成为了沟通民族文化的桥梁。在孔子学院,每年的中外交流会上,

都会将“二十四节气”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环节,让外国朋友一起将节气名翻译成各国语言,欢声笑语中,将“节气歌”唱到了全世界。 诚然,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有着丰富的科技手段,记时记事的方式多样,农业生产的流程也更加高效。二十四节气似乎要被时代淘汰与遗忘,因为今天过日子还有几人会看二十四节气?但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人文情怀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与其对立,信息时代,发达的科技应为我们所用,“二十四节气”是一个信息的载体、文化的载体和守护者,我们要将动听的“节气歌”唱到未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一代代人口中传唱的节气歌谣让中国从农业文明走进现代社会,而“节气歌”也将要,也注定会陪随着整个国家与民族进入下一个崭新的未来。

黄泽新老师点评:

本文扣紧题意,从正面来立意,“二十四节”有其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行文思路清晰,开篇精要的定向转述所给材料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主体部分由古自今由中及外论述了二十四节气的作用,层进式论证,有一定的高度。由“诚然”转入反面论证,使说理更严密;结尾再次强化观点,呼应了开篇。第④段点到了“申遗”,就很明显关涉到了所给的两则材料,使文章更切合了题意。本文不足之处是个别地方用语不够简练。

作者:郑炜涛

学校:宁德一中 10

别丢了传统文化这张地图

北岛有言:“不知道传统的人如同没有地图的旅行者,是到不了终点的。”对于二十四节气,高呼无用者有之,诗意赞美者有之,再到其申遗成功,不可否认的是它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而其所引发的争议却暴露了传统文化再现代价值取向上的式微。 毋庸置疑的是信息时代的今天,对于二十四节气的生活运用已少之又少,取而代之的是方便快捷的现代信息设备。然而我们又怎能因此就否定其中凝聚的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将其划入无用的范畴,生硬地割裂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纽带呢? 相反,笔者认为,在现今膨胀信息充斥社会的严峻时刻,重拾传统文化,发挥其积极意义,才能更好地将人们从高压社会的道德焦灼感和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中解放出来。 对于二十四节气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观古论今,传统文化将中华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凝聚在一起。它使近代民族存亡之时的人们奋起斗争,它使海外华人心中犹存浓浓的故土情,它使中华民族迈出伟大复兴之路。如此,怎能弃置无用?慨叹林徽因抱着病躯捍卫古建筑的坚毅,而此时又有几人能为传统文化的湮没而发声呢? 二十四节气之争暴露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式微,更呈现了国人对传统意义认知缺失的状态。究其根源,是家庭仪式感的缺失和社会对传统文化教化的薄弱,造成了现代价值与传统文化在舆论场上的撕裂,对于西方文明的高歌推崇使人们在光怪陆离的物质世界中迷失了自我,弱化了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只见对西方的赞颂,少见对传统的呼叹。当社会上弥漫着对传统文化忽视的氛围,家庭教育中缺少对其的教育,也难怪会出现争议。若根基不稳,又怎能屹立?

再者,碎片化的信息模式和高速运转的快节奏社会也是引发争议的诱因,世人汲汲于功名利禄,奔赴在“安身立命”的前线,又怎有闲暇静下心来去一睹传统文化的芳容呢?正如卢梭所言:“世界弥漫着焦躁的气息,因为每个人都急于打破自己的枷锁。”人们在打破枷锁时也凶狠地打破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文火慢炖”形式也难逃“大锅饭式”的快餐信息。如此,是个人的悲哀,更是时代悲剧。

在这巴赫金口中众声喧哗的时代,为利益而抛弃传统者大而有之。不论是“仿古建筑”的兴盛,还是推翻文化古迹,都给社会文化继承抹上污迹。而欲从中拯救传统,重拾其价值,必须将舆论场的聚光灯重新聚焦到文化继承本身,政府亦不可再秉持隔岸观火的路人心态,而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社会层面上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同时更需要每一个人的携手,才能坚固民族根基,坚定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拿好手中这张传统文化凝聚其中的地图,弘扬其经世魅力,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方珍老师点评:

本文中心突出,思想深刻,逻辑严密。文章首段简洁概括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观点鲜明。二三四段紧扣争议矛盾,既从正反两面加以论证,适当拓展,又巧妙呼应他说,有较强的对手意识。五六段分析事件有争议的根源,从现象到本质,思考深入,思想深刻。七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一定的启发性。最后一段重申观点,首尾呼应,使结构更加严谨。全文论证层层深入,逻辑性强。适度合理地引用名言,为文章增色不少,尤其以北岛的名言化作标题,并或明或暗居于文章首尾,应该更能获得改卷老师的“芳心”。

作者:詹晓玲

学校:南平一中 11

文化遗产,历久弥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这首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歌已陪伴着一代代人走过一个又一个的春夏秋冬。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推进,它却渐渐地不被人们需要,可是在我看来,它集诗歌之美、古人之智、文化之韵于一身,有其独特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值得传承,历久弥新。 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排斥,其实也折射了如今国民浮躁的生活心态。熙来攘往的快节奏生活让人们疲于奔波,更注重物质的实用价值和性价比,更追求高效“碎片化”的生活方式,他们在意的是屏幕上的“年月日”,自然也就无心流连于节气的更替。 再者,我们的文化自信显然不够,不被国民珍视的“二十四节气”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无疑是对我们一些人的一种嘲讽。文化自信的缺失,让人们把外来文化奉如圭臬,而将本土文化弃若敝履,这才闹出了从外国购买马桶盖、举家移民的笑话。

其实,但凡停下匆忙的脚步,对本土文化怀揣着一点儿敬畏之心,“二十四节气”也不至被“嫌弃”至此。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彰显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民族魅力。在落后的农耕时代,仅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时间体系,这难道不是人类发展的一部著作?固然它已不被沿用,但却象征着先辈的智慧,是不可摒弃的文化瑰宝。 当春与秋没了界限,当四时的律令不再明晰,我们便失去了对生活的思考,失去了对文化的那份坚守。我们朗朗上口的二十四节气,如同一首饱满圆润的诗歌,为春雨渲染出迷蒙凄美的江南春景,为芒夏织出明媚的炎炎夏日,为露秋蒙上扑朔迷离的面纱,为冬雪画下纯洁宁静的图景。“二十四节气”如细针密缕,细腻地缝纫着四时的变化,我们这些穿梭于城市车水马龙间的人们,仿佛也能在这一针一线的连缀中获得片刻的宁静与安详,仿佛也听到了繁花盛放的热闹,也嗅到了扑鼻而来的芳香。

倘若我们卧在信息发展的前沿,却丢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灵魂可怎么是好?

文化遗产,历久弥新,时光流转,“二十四节气”洗尽铅华,款款而来。它以四时的兴替低吟浅唱着农耕文明的智慧,向忙于“城市化”的我们诉说着千年来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诗意栖居的愿景。中华民族之所以耸立于世界之巅而不倒,无所畏惧,其中一点就是靠古时文化的依托。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更需要保护如“二十四节气”这样的精神遗产,铭记古人旧时劳动成果,不要让现代科技的洪流冲去我们内心一点一滴的文化基因,而成为现代科技的忠实奴隶。所以二十四节气,它宛若横亘在过去与未来的竖笛传出的余响,传得很远,嘹亮而清晰。

徐金华老师点评: 今年的省质检作文,有点难写。一是要对二十四节气要有一定的了解,如制定时间、根据什么制定、制定出来有什么作用以及申遗情况等等;二是对二十四节气的看法,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三是二十四节气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这就要求知识面广,观点明确,论证有力。 《文化遗产,历久弥新》这篇文章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立意高远,习作者能从文化自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度谈文化遗产,使文章立意高远,因而很有品位,很有价值。二是结构谨严,文章开头提出文化遗产,历久弥新的观点,结尾再次照应,首尾呼应,结构非常严谨。三是语言流畅,论证有力,对二十四节气为什么会排斥,为什么要传承,文章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先破后立,破立结合,运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富有文采,通畅有力。

作者:张晓华

学校:连城一中

12

为信息时代添点诗意

近日,“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的人深表赞同,有的人却表示不理解。 诚然,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早已进入了信息时代,繁杂的“二十四节气”似乎早已跟不上时代快速向前的步伐。但是它真的该被时代抛弃吗?当然不是。“二十四节气”流传至今,早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体系,在它的身上凝聚着古人无尽的智慧与诗情画意。用“二十四节气”为信息时代添点诗意,让我们放慢步伐欣赏隐藏在那字里行间的美吧! “二十四节气”代表着中国传承千年的文化与智慧。古时中国处于农耕社会,为能预判天气,我们的老祖宗每日观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才逐渐总结出完备的“二十四节气”并编成郎朗上口,富有诗意的歌谣,而到如今,它早已获得了更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二十四节气”并不是毫无根据的随意撰写,它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古人根据太阳周年运动和自身所处环境的变化来总结规律,不断进行归纳整理才最终形成知识体系并付于实践。经过千年的改善,其中蕴涵着的科学方法,知识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然而,这凝结千年文化的“二十四节气”却逐渐被人们所遗忘。这其中固然有科技发展导致的“二十四节气”少有用武之地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人们越发不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了。 就像我们常看到的,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年不如一年,甚至连春节都少了几分年味,然而一些“洋节日”我们却过得有模有样。不可否认,过“洋节日”可促进各国交流,也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但是,因为这样便丢掉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就失去了我们的本心了吗?中国的文化,中国人不传承,还有谁替我们传承呢? 因此,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二十四节气”列入文化遗产便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在平时,我们就应该对中国文化多加重视,多读读诗书,多游游山水,去 切切实实地体会中国人的诗情画意。

我们处在喧嚣浮华的信息时代,只有传统文化能让我们沉淀下来,回归本心,静心寻找生活中不可多得的诗意。 张祖联老师点评:

一篇出色的考场作文,无疑要在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行文表达等方面下足功夫,本文也不例外。文章紧扣“对‘二十四节气’的看法”文题的核心概念、关键问题,由小及大阐述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构上起承转合,具有时事议论文之章法,语言表达明白顺畅,段落间衔接自然,文脉贯通,从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衡量,该文基本具备一类卷的水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题目很出彩:表达形象,精准而巧妙蕴涵着“科学”与“文化”的联系及“传统”与“现代”传承的主题,夺人眼球,引人沉思。

许新江老师点评:

短时间内完成考场作文,审好题意,立对观点,拟好题目,谋好布局,这是必须的宏观考虑。 习作者以“为信息时代添点诗意”为题,是糅合了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通过站在历史新高度上指出“二十四节气”在今天的价值,不仅是自然界“节气”变化的提示,而且蕴含着我国千年文化和智慧,因而成为新时代“诗意”生活的不可或缺的民族财富。审题得当,立意深刻。 如何严谨又深刻地论证好自己的观点,是考场作文的精细活。本文开篇提出问题,紧接着就扣住题目亮出自己的观点,指出 “郎朗上口,富有诗意的歌谣” “二十四节气”“ 早已获得了更高的艺术价值”,针对现今淡化现象,指出“二十四节气”来之不易,不应遗忘。最后,提出希望。全文首尾呼应,构思严谨,层次清晰。 本文由于立足“诗意”这一文化内涵,习作者对中华文化的内涵以及中华文化对世界及当今影响的认识缺乏一定的深度,所以选择这一角度完成考场作文较选择“智慧”这一角度要困难得多,因而也使得本文在论述深度广度上受到影响。

纵观全文,本文不失为一篇上乘的考场作文。

作者:杨舒亚

学校:平潭城关中学

13

守文化根基,织温暖经纬

闻得“二十四节气”申遗,除有老孟支持赞赏之态,亦有小丁不甚理解之声。于今之信息时代,我以为:“二十四节气”不应淡出公众的视野。

中华文明几千年温暖的经纬,是先人以血汗和智慧织就而成。“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为适应农时,在辛勤耕作之余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凝练出的一套反映自然界阴、雨、晦、明等万千有序变化的知识体系。其简短干练,极备农事指导价值,又蕴藏了无穷的智慧与诗意,我国为其申遗是有据可寻的。 于今,我们更愿意依赖于机器的便捷,现代人大多已不再需要吟咏“二十四节气”歌来判断农时,选择耕种了。指头轻触,即可获取所需信息,精准的天气预报自然不在话下,我们甚至可以逆节气而耕植,古人的“二十四节气”俨然仿若时代的“不识时务者”。“二十四节气”无疑具有其局限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终将被时间遗忘,时代的潮流确然向前驶去,沉淀下来的文化结晶断然不能被遗忘在河底,存载于中华子民文化基因上古老情思更不会因此而松动。而节气申遗的成功,犹如一面镜子,在映射出传统文化遭遇失落的时代困境的同时,也折射了我们对自然世界的一种敬畏,对重拾先民优质文化的一种精神需求。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文化就是将人这些散乱的珠子串连在一起的坚韧细线。”文化之于社会、之于民族的重要意义从龙应台的一席话中得以生动的诠释与体现。然而,于当今之后工业时代,这根文化细线愈显混沌、脆弱,不止于“二十四节气”,不少流散于民间的古老文化亦处于遗忘的边缘。是以,传统文化的落寞,非只源于对碎片化信息毫无节制地摄取,更源于愈来愈功利化的现代人内心对传统文化的漠视、远离。

“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留给后人的,是再多碎片化信息也堆砌不了的民族文化根基。它们将古人与今人牵系在一起,将几千年前的诗意与当今日新月异之异代维系在一起,织就了中华文明温暖、有序的文化经纬。须知,传统文化与科技发展,从来不相背离,相反,倘若我们正确运用科技手段引导人们重拾文化,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必互为日月,在时间长河中煜煜生辉。

古老的智慧与诗意等待吟唱,传统不是发展的必然置换物,守住我们共同的文化根基,实乃当务之急也。

林刚明老师点评:

作者在开篇先以“闻得‘二十四节气’申遗,除有老孟支持赞赏之态,亦有小丁不甚理解之声。”一语简要概括了材料的核心内容,可谓惜墨如金。“我以为”则清晰地传达了自己的态度。第二段能结合材料,对“二十四节气”这一概念作了大胆的定义和诠释,作为考场作文实属不易,也体现了作者较为清晰的思维。三、四段是文章思维的拓展、延伸部分,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就事论事”,而是跳出材料,把观点上升到传统文化层面,点出观点的普适性意义,又自然引出第五段问题的解决方案,使思维向更深处抵达。结尾暗扣材料,巧妙回应开头,当显规范,又不失灵气。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火了,也火了来自复旦附中16岁的诗词学霸武亦妹。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评价:“武亦妹站在那里气定神闲的样子,诗意就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想学金融的上海高二学生姜闻页,并不觉得读诗词浪费时间,她说“接受美的熏陶,让自己能诗意地栖居在现实的土地上”。但也有同学说“高考只占5分的古诗文默写,用背书的时间可以多做好几道理科题,分数早回来了! ”“我又不读中文系,有必要学这么多吗? ”还有人说,中国的未来不会属于像武亦 妹那样只会背古诗词的少年。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 解析]本次作文试题采用的是2016年全国课标卷111作文命制形式。在题目要求中没有明确

的任务驱动指令,但在命题所给的材料中暗含了对考生思考、辨析与选择能力的思辨考查,同

时命题的材料彰显时代特色,既体现命题者对时代热点问题的把握,也意在引导学生学以致

用,关注社会,关注现实。作文材料具有一定的情境性,立意角度多,鼓励发散思维,有效地防

止宿构和抄袭。

本题的作文立意角度多,可正面立意:我们的生活需要诗意,腹有诗书气自华,科学与诗意并

非不能两全; 也可反面立意:过分功利是诗意人生的大敌,分数换不来气质; 还可以综合立意,

中国的未来应该属于什么样的人,如中国的未来需要充满诗意的人,而不是只会考试的人; 传

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并非非此即彼等等。

关于本题任务驱动型几个层次的说明:如果仅就材料中的武亦妹和姜闻页谈古诗文积累对他

们成长的影响为就事论事,如果就材料中的武亦妹和姜闻页谈古诗文对一个人的成长的作

用,谈中学生应该如何对待古诗词的学习为就事论类; 如果就材料论及优秀传统文化对一个

人的成长,对一个民族的作用等为就事论理。

幻灯片2

正确看待和传承传统文化

对于近日的火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有人称赞“诗词学霸”的本事,有人表达对诗词歌赋的喜爱,有人对其不屑一顾,有人认为中国未来不该有诗词歌赋„„对此,我认为:古人留下的诗词歌赋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和传承它! 何为正确看待和传承传统文化?诗词歌赋体现的是文化,是修养,我们应该细细品味、深入理解、传承下去,况且这些优秀的文化确实让人受益匪浅。

幻灯片3

正确看待和传承传统文化,多阅读些诗词歌赋,接受美的熏陶,确实能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精神内涵。而且我认为应该摆正观念,不是理科生就不用习诗词、咏歌赋,这些文化应为人人熟知。中国伟大数学家苏步青文理兼修,他亦深知自己的数学造诣,来源于早年的文学修养。因此,真正造诣高的人也并不是不懂诗词歌赋,相反受益于诗词歌赋。所以,就个体而言,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确实提高个人修养,提升精神内涵。

幻灯片4

正确看待和传承传统文化,是国人的责任。有人说,中国的未来不会属于那些只会背诗词的少年。我认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父母从小教导我们,无论以后走到哪,干什么,都不能忘本。没错,我认为这些优秀的传承文化是就是中国的根本。无论科技如何发达,时代如何进步,我们也不能忘本,也不能丢了这些文化,相反我们应该将它传承下去,让世人都知道,中国是文化之国,是礼仪之邦,是不忘本的强国。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作为青少年,我认为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传承千古是我们的责任。

幻灯片5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首先从教育起步,从小接受文化熏陶,长大以后,必会成为有文化有修养的栋梁之材;其次从个人做起,每个人都该饱读诗书,都该熟知诗词歌赋,都该以传承文化为己任;此外,从社会改善,应该先摆正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将传承文化作为社会之本。

综上,我认为,我们应该品味古人留下的优秀文化,并将其发扬和传承!

幻灯片6

诗香抚胃更胜食

随着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年仅十六岁的诗词学霸也红了,一种“充满诗意”的生活、学习方式也渐入人们视线。对此世人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其举止毫无实际价值,也有人对他予以高度品评。而我认为,在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饱读古诗词是十分必要的。

幻灯片7

诗香抚胃更胜食。

古诗词是中国急需传承的国粹。中华上下五千年,从屈原的楚辞到汉代的乐府,从唐代的李杜之诗到清代的纳兰词,成千上万的古诗词凝聚了无数古人的情怀与时代的精魂。本该发扬光大的国粹,却沦为了仅为考试而读背的负担。被各式荒唐的网络文化所占据。当国人为了同韩国争端五节时,却忘记“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屈原;当为了抢夺筷子的解释权而上国际法庭时,却忽略了“停杯投箸不能食”的忧民李白;当大肆修建孔子学院而摒弃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孔子时,又何尝认识到诗词的意义呢!此类举措,不也令人可悲吗?

幻灯片8

古诗词能净化人的灵魂。中国的古诗词同国外古著经典一样都能给人启迪,但不同的是,中国的古诗词,更多的是一种钟灵毓秀,一种不浮夸又不直白的美。这种美能使被学业重压的学子感到一丝清凉,缓解内心的麻木与僵化。在日益越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社会不仅需要学识渊博的尖子生,更需要品性兼优的社会人才。当我们中学生广泛地涉猎诗词其中时,心灵在悄无声息的被纯化,意志也随各代的诗人所坚定,得到淬炼。

幻灯片9

广泛的阅读古诗词,不但能提升我们中学生的个人人文素养,而且能影响整个社会的“敬古”风气。浮躁的社会,人们追逐的都是表面的光鲜亮丽。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也不断侵蚀着青少年的价值观。失去了自然和本真,浮躁的气息扩展到每一个角落,使得中学生不再关注厚沉的古诗词,而是一昧地追求“刷题”“夺分”。所以,只有当作为中国的希望的中学生不断的修正自我价值,冷却身内躁动的功利心,我们的社会才会以我们的中学生为基点,扬起良好的社风。这时,阅读诗词、理解诗词、感悟诗词,也便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不加浮华。

寒夜有梦书当枕,诗香抚胃更胜食。

幻灯片10

诗词科技,两朵双生花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我们认可学霸武亦姝的那一份诗意,我们也认可诗意地栖居在现实的土地上的做法。但是我们更应相信中国的未来,不仅需要诗词,而且需要科技,两者相辅相成,阴阳调和,做一个才情与诗词并重之人,为祖国的未来开创新天地!

我们热爱诗词,诗词能陶冶情操,修养身心。从诗词那精炼的文笔中,我们能感受到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那厚重的文化气息。在墨香的浸润下,温润了我们的内心。武亦姝的那份诗意,也就体现着我们文化的精魂。诗让人洗去喧嚣,让人淡泊宁静,而后方能致远。

幻灯片11

诗也是一种传承,从这种传承之中,我们更能体悟到的是发扬。我们中国少年不仅读诗词,更要读懂诗词,读懂那份文化,读懂那份精神,学以致用,从而来促进社会的发展。

科学同样是社会进步有力的助推器,我们爱科技,享受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同时我们也明白,中国的未来属于内外兼修,科技与内涵兼备的人。

在如今浮躁的社会,让人潜心下来研究学术很难,此时如果我们读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能让我们静下来,遇到科技难题,我们读诗“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能让我们变得百折不挠。我们爱诗,也爱科技。

幻灯片12

诗词科技如同两朵并蒂莲,同样的娇羞,同样的艳丽,同样的需要我们采撷。有的诗词,则有了一份宁静的内心,让我们能够更好的研究学术,不为外物所扰。诗之予人的,与科技之予人的,同样值得被珍视。

退一步说,假如我们丢了诗歌,则丢了自身那份底蕴,丢了那份传承,也不会有屠呦呦从古法中提炼出青蒿素。假若,我们丢了科技,则丢了让社会进步的法宝。

为了中国的未来,我们应当通过诗词来了解经典传统中那份悠久的文化,学习其精魂,修身养性。诗词与科技并不相悖,反而是相辅相成,将诗书与科技有机结合,让我们更有深度地去追寻美好未来!

幻灯片13

何妨吟啸且徐行

东坡一吟,吟出无数千古绝唱;武亦姝一吟,唤回了世人迷失于浮华的心。诗词学霸站在那里,气定神闲,是诗意,是风景,是中华文化的绚烂。

腹有诗书气自华,不是几张香艳的自拍,不是整容变形的妖艳,而是胸中自有美景的娴静淡然,像清茶一般浸润在露水之中,悠然的香气飘然而至。在现代社会的嘈杂之中,诗词的清香实在是让人“如听仙乐耳暂明”,中国人正在丢掉的千年文明,现在捡起来尚为时不晚。

幻灯片14

中华文化,不应让它成为死去千年的标本,而应让其展现活了千年的生命。君不见,曾经如此灿烂的两河文明,却在历史的长河中销声匿迹;君不见古埃及神奇之至的金字塔,只能悲哀地注视着眼前现代战争的硝烟?君不见泱泱华夏千年文明,正在让位于欧美艺术。“伦敦街”、“威尼斯镇”这些对他国,地名的崇拜,不也体现了我们失掉的文化自信吗?可是,亲爱的人们,我们的诗词歌赋,我们的千年文明,又该归于何处?

幻灯片15

文化与科技并不矛盾,文化复兴也绝不会阻碍社会进步。于个人,人生的追求除了功名利禄,又何妨增添一些诗意的点缀?杨振宁老人在科研之余,尚且以诗怡情。而徐志摩在醉心诗歌之时,亦攻读爱因斯坦相对论。科技让生活

美妙,但少了文化的科技是冰冷的。于国家,除了紧盯年年上涨的GDP ,又何妨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孔子学院的创立,让中华文化释放的巨大魅力感染了世界。

幻灯片16

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责任在每个人,而非仅仅中文系的学生。学生的目的在于陶冶情操,丰富自我,而非仅仅五分的古诗文默写。文化的传承不应只是记忆,但背诵确为传承的基础。牙牙学语之孩童,靠一遍一遍的重复记忆,开启对世界的认知大门;而今我们亦得靠口口相传让文化代代流转。

我们生活在大地之上,何妨选择诗意地栖居。去感受“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去感受“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豪放,去感受蜀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亦或是细雨微风之时,着竹杖芒鞋,吟啸徐行,重回中华文明的乐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共享单车”是商家投资的公用自行车,只需手机扫码即可付费骑行,因其灵活便捷、低碳环保成为许多城市常见的“短途代步神器”。

共享单车在大中城市投放使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共享,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它的出现实际上是“互联网+”时代治理交通拥堵的创新之举,受到广泛欢迎。有人用完后将它擦得锃亮,有人为它加了车筐使用起来方便;但也有人涂抹编号据为己有,也有人随意乱放私自加锁,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侵犯了自己的利益而故意破坏„„

对上述现象,你有什么看法?它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是一个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可立意为:共享单车是对公德的一种考验,倡导文明,批评自私自利的行为;加强监管,铲除恶性竞争;提高国民素质;创新与实践相结合,创新解决实际问题,包容创新;用好共享单车,还需共享精神;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为温暖行为点赞。

【考场佳作】

共享单车共维护

河北南宫中学高三10班 王灵运

继网约车后,共享单车作为新的“短途代步神器”吸引着我们的眼球。面对这类新事物,大多数人都担起了维护共享单车的责任。但是,仍有许多人不顾大家的利益,肆意破坏。我认为,共享单车需要我们的共同维护。

随意乱放私自加锁,肆意破坏卸掉车座,诚然,共享单车作为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新事物在方便居民生活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如此类的破坏行为。这种行为是很不对的,甚至是违法的,这就需要我们的相关部门加以纠正或惩处。

为何需要纠正或惩处?因为确实存在问题。我国当今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所以更要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只有提升了市民的道德素质,把共享单车放在应该停放的地方,营造一个人人爱护单车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避免破坏共享单车行为的发生。

共享单车需要维护是因为共享单车是一种分享型经济。正因为共享单车的推行,才会推动天空的‘APEC ’蓝天。正是因为共享单车的推行,传统的自行车生产供不应求,更是激发了社会的生产活力。更是有许多国家借鉴我国的做法,把共享单车带到了世界,中国不仅是“自行车大国”,更有望推动世界成为“自行车的大世界”。共享经济推动了低碳环保,绿色出行,我国才有望完成2020年碳排放的预期目标。

共享单车的维护需要推动。如今的单车猎人便是共享单车的衍生物,在发现违规停车时就拍下照片发到网上,因此违规车在此使用单车的价格便会成倍上涨,直至取消使用资格。“猎人们”更是因为“打猎”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推动了共享的车的规范,带动了更多的猎人,提升了社会公民的公德心,所以共享的车的共同维护对于我们来说十分重要。

当然,共享单车的维护不能仅仅靠“猎人们”,还要靠大家的真心的维护。我们在考虑自身便利的同时,不应忘掉他人的利益。不能因为共享单车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就肆意加以破坏,不顾社会整体利益。国家要加强宣传,保护新兴的共享单车,制定相关的法律维护共享单车的运行。

共享单车不仅仅是一辆自行车,更反映了当今我们公民的公道心,所以不要让你的所谓破坏,带坏了整个社会,

形成不良风气。

共享单车需要我们的维护,让共享单车越走越远。

共享单车需被呵护

共享单车,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新,它实现了“互联网+”时代对交通拥堵的治理。对于“共享单车”这一创新“神器”,我们应对其使用有加,保管有加,它需要我们的呵护,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所拥有的价值,不是吗?

呵护共享单车,靠得素质与责任。共享单车为公民提供了便利,为公民带来了好处,我们理应保护好它。可是这“理应”出自什么呢?我认为,它出自我们的素质与责任。素质并非朝夕所能养成,到那厄必不可少。学者崔卫东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民族真正的危机不在于暴乱与战争,而在人们在道德上的麻木,我们便成了一宗驱壳,毫无意义。所以,我们应该在潜意识中培养这种素质与责任感,即便不是自己的,也应呵护有佳。 呵护共享单车需要摆正利益的天平。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物质化生活逐渐浸没了人心:没有想做亏本的买卖的,更没有会主动吃亏。以上这种物质化理论,我本人不敢苟用。人们在追求快乐时,物质快乐占很大比重,但精神快乐更不可小窥。拿共享单车来说,有些人使用完毕,支付应付的钱后,总觉得自己吃了亏,于是涂抹单车编号占为己有;而有些人小心骑车,为了方便盛装物品,自费安装了车筐。虽然前者追求物质快乐,但总会被人们唾弃的;后者利己也利他人,将共享精神发扬,我为这些人点赞。摆正利益的天平,做出理智行为,才能更好地呵护共享单车。 呵护共享单车,折射社会风貌。一排排整齐干净的共享单车,彰显社会良好风貌;若共享单车歪七扭八地停靠在路边,单车也伤痕累累,那么这些“流动车主”们的素质会是什么样子呢?这个社会的风气又是如何?古人云:一叶知秋。在我们社会中亦是如此、观察一件小事。便可掌握整个社会的走向。

21世纪,是文明、高素质、高效率的象征。我们作为社会一员,应培养素质道德、责任感,要摆正利益的天平,才能使单车穿越大街小巷,才能折射出良好的社会风貌!


相关作文

  • 描写人物外貌的作文段落及点评副 - 副本作文1700字
  • 描写人物外貌的作文段落及点评 描写人物外貌的作文段落及点评 王奕焯 我们班的刘之陶,(鼻子小小的),头很圆,像一个大大的皮球,耳朵弯弯的,像两个小月亮,眼睛一眨一眨的,像两颗小星星.他的个子很矮,像一个小矮人.他的衣服是绿黑相间的,好看极了. 教师点评:有观察,有想象(像一个大大的皮球.像两个小月亮 ...

  • 如何引领学生阅读名1 - 副本作文4000字
  • <如何引领学生阅读名著> 唐河县上屯镇一初中 2014年5月 如何引领学生阅读名著 内容摘要: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死抱课文以对付考试为目的的阅读是狭隘的,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阅读必须向课外拓展,阅读名著对提学生的语文整体水平无疑是一个有利的举措.引领学生对名著产生兴趣,给学生们讲一些中 ...

  • 奇妙的人体 - 副本作文3900字
  • 1 第一课 竞聘中的智慧 第一.二课时: 阅读理解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在课文学习中,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和汉语交际能力.能够正确的朗 读课文,理解课文中词语及句子的意思.通过课文学习,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和运用.辨析同义词. (2) 理解课文内容,并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教学重 ...

  • 小鬼当家栏目 - 副本作文400字
  • 我来点评: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日新月异, 真可谓是" 忽如一夜春分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本篇习作小作者大胆想象, " 异想天开", 将20年后的学校想象成" 游乐场, 教学楼的设计更是独具匠心, 别出心裁, 读后让人耳目一新, 同时又充满童真童 ...

  • 四年级下册习作 - 副本作文500字
  • - 1 - 四年级下册 作文教学设计 - 2 - 四下第 1 次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 - 3 - - 4 - 第 1 次作文评讲课教学设计 - 5 - - 6 - 四下第 2 次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 - 7 - - 8 - 第 2 次作文评讲课教学设计 - 9 - - 10 - 第 3 次作文指导课教学 ...

  • 2009.11奥运五环作文1400字
  • <奥运五环制作>教学设计 方正县第一中学 苏志新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奥运五环史话.颜色及代表的含义.了解选区的布尔操作技巧,熟练掌握环形区域的绘制法:正确处理图层与图层的位置关系: 能力目标:能够熟练的操作图层,理解图层和选区的交错操作: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 ...

  • 话童年作文指导 - 副本作文2800字
  • 话"童年" 童年生活是天真烂漫,充满趣味的.童年的记忆是美好.甜蜜的.童年是三味书屋摇头晃脑的读书,童年是百草园中数不尽的乐趣,童年是一个人精神的家园和灵魂的栖息地.童年是我们每个人心头那个甜蜜的回忆,亲爱同学们,你的童年也一定充满了童真童趣,有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吧?请以&quo ...

  • 给家长的一封信(副本)作文800字
  • 给家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家长: 您好! 度过了愉悦的暑假,我们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学年.一个假期的准备和蜕变,让宝贝们顺利迈进了幼儿园阶段的最后一个学年,成为令人羡慕的大班小朋友.在这里,国际大班全体教师祝愿宝贝们在新的学年里健康成长!快乐学习! 在幼儿的学习.生活及游戏中,常常会接触和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 ...

  • 作文教案 - 副本作文200字
  • 教 案 设 计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 案 设 计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 案 设 计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 案 设 计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 案 设 计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 案 设 计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 个性化作文指导 - 副本作文0字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