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2)作文0字

初二作文

《十五从军征》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课外阅读,搜集与诗歌相关的小资料,辅助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封建社会兵役制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损害;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为主,习得学习诗歌的方法。

(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1.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体会封建社会兵役制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损害。

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

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导入语: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战争史,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五千年 的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换言之,如果把五千年看做一天的话,这一天中有23个小时都在战乱。翻开历史,败也好,胜也好,写满的都是灾难。正如元代散曲家张养浩所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战争有关的乐府诗歌——《十五从军征》。(板书课题)

2、关于乐府诗

同学们知道什么叫做“乐府诗歌”?

“乐府”本是管理音乐的宫廷官署,后来将之收集的诗篇称为“乐府诗”,变为诗歌的一种,体裁类似于绝句、律诗、歌行、古体诗„„这些乐府诗由宋代音乐家郭茂倩编入《乐府诗集》中。

三、初读感知

1、听读本诗,画出容易读错音的字。

冢(zhǒng) 窦(dîu) 雉(zhì) 舂(chōng) 羹(gēng) 贻(yí)

2、自读,读准字音。

3、全班齐读诗歌,概述诗歌内容。

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褴褛、鬓发全白、手拄拐杖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经是那么熟悉,而今却家破人亡的,绝望地望着东方„„这首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四、理解感悟

1、再读,整首理解,提出疑问

2、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3、大胆质疑、共同交流。

4、品读下列句子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⑴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明确:依照当时制度,男子都要服兵役网牛,小去就要出钱,出不起钱便是犯法。民众服共役的年龄,是23岁至56岁。服兵役的人还要自备衣服和费用。诗中的这位老兵,为什么15岁就从军出征,到了80岁才得以回家呢?很可能是政府连年用兴,共源不足,只得让尚未成年的人入伍,并且尽量延长服役的年限。“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家。这位老兵在戍守边疆的岁月里,不知吃了多少苦,流过多少血。到了80岁还能活着回来,真是一个奇迹。当兵65年的岁月,他是怎么熬过来的?诗中连一个字都没有写,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⑵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明确:诗中的这位退伍老兵多少年来天天盼着能早些回家与亲人团聚,叫是毕竟离家时间太长,而且又没有办法得到家人信息,所以家人是死是活,完全不知道。越是快到家了,越是想早点知道家中情况,其心情之迫切,可想而知。在路上突然遇到家乡人,于是赶紧打听自己家中还有什么人。老乡回答:“遥看是君家,松桕豕累累。” 言下之意是,您的家人早就死光了。但他没有直说,而是以哀景写哀情。他的回答很特别,很巧妙。老兵满怀期待,却听到不幸消息,心中涌起的悲痛和失望是多么强烈啊!当兵的没有死,留在农村的一家人却死得一个都不剩。是遇到了灾荒还是战乱?是天灾还是人祸?诗中没有说;但当时社会的民生凋敝已经到了何种程度,是可以想见的了。

⑶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杂树,井上生旅葵。

明确:这四句描写老兵故居的破落和荒凉。没有人影,没有炊烟,只有野物出没,杂草丛生。说明老兵的家人早已死绝多年,都埋在家旁的松柏丛中,他连一个亲人也见不到了。这几句也是以哀景写哀情。

⑷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四句记叙老兵回到故居后的生活。亲人早已死绝,没有人来迎接他、伺候他。为了活下去,只好自己动手做饭。但家中哪有粮食呢?只能采摘野谷、野莱充饥了。可怜这位孤独的老人,一个人默默用餐,没有谁来陪他了•。用餐的时候,当初一家人相亲相爱的情景,一定会从模糊的记忆中重现。

⑸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明确:老人吃完饭后,独自身处残破的院落中,多么寂寞难耐啊!走出家门,茫然向东望去,可是哪里会有亲朋好友呢?不禁悲从中来,落下的泪水把衣服都沾湿了。

五、再读感悟,升华主题

1、老兵的遭遇仅仅是她一个人吗?一个家庭吗?

背景补充: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但是,遇到战争,就要随时做好被征入伍的准备,兵役时间也更长。汉武帝好大喜功,汉代连连征战,民不聊生。曹操的《蒿里行》这样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是什么原因造成老百姓的悲惨生活的?(战争)

2、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明确: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和平,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安定幸福。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次感情朗诵这首诗。

3、总结:无论是怎样的战争,带给百姓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难。因此,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的共同心愿。

六、作业

1、背诵古诗,理解主旨。

2、布置赛诗会

今天我们所学的两首诗,语言朴实,没有华丽的修辞,,塑造的形象却栩栩如生,表达的感情丰富感人。我们祖国的古诗词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诗词很多。请同学们多多从古诗词宝库中去采撷。下节课我们来举行一次诗歌朗诵会,比一比谁朗诵的好。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兵役的残酷

无限的凄凉

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不尽的悲哀【教后反思】

古诗是前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古诗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领会诗情是我们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师生互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点。相机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意,初步进入诗的意境,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揣摩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多种诵读方法,培养语感,欣赏古诗词的韵律之美、简洁之美。较好的体现了古诗教学的特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十五从军征》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课外阅读,搜集与诗歌相关的小资料,辅助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封建社会兵役制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损害;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为主,习得学习诗歌的方法。

(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1.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体会封建社会兵役制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损害。

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

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导入语: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战争史,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五千年 的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换言之,如果把五千年看做一天的话,这一天中有23个小时都在战乱。翻开历史,败也好,胜也好,写满的都是灾难。正如元代散曲家张养浩所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战争有关的乐府诗歌——《十五从军征》。(板书课题)

2、关于乐府诗

同学们知道什么叫做“乐府诗歌”?

“乐府”本是管理音乐的宫廷官署,后来将之收集的诗篇称为“乐府诗”,变为诗歌的一种,体裁类似于绝句、律诗、歌行、古体诗„„这些乐府诗由宋代音乐家郭茂倩编入《乐府诗集》中。

三、初读感知

1、听读本诗,画出容易读错音的字。

冢(zhǒng) 窦(dîu) 雉(zhì) 舂(chōng) 羹(gēng) 贻(yí)

2、自读,读准字音。

3、全班齐读诗歌,概述诗歌内容。

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褴褛、鬓发全白、手拄拐杖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经是那么熟悉,而今却家破人亡的,绝望地望着东方„„这首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四、理解感悟

1、再读,整首理解,提出疑问

2、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3、大胆质疑、共同交流。

4、品读下列句子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⑴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明确:依照当时制度,男子都要服兵役网牛,小去就要出钱,出不起钱便是犯法。民众服共役的年龄,是23岁至56岁。服兵役的人还要自备衣服和费用。诗中的这位老兵,为什么15岁就从军出征,到了80岁才得以回家呢?很可能是政府连年用兴,共源不足,只得让尚未成年的人入伍,并且尽量延长服役的年限。“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家。这位老兵在戍守边疆的岁月里,不知吃了多少苦,流过多少血。到了80岁还能活着回来,真是一个奇迹。当兵65年的岁月,他是怎么熬过来的?诗中连一个字都没有写,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⑵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明确:诗中的这位退伍老兵多少年来天天盼着能早些回家与亲人团聚,叫是毕竟离家时间太长,而且又没有办法得到家人信息,所以家人是死是活,完全不知道。越是快到家了,越是想早点知道家中情况,其心情之迫切,可想而知。在路上突然遇到家乡人,于是赶紧打听自己家中还有什么人。老乡回答:“遥看是君家,松桕豕累累。” 言下之意是,您的家人早就死光了。但他没有直说,而是以哀景写哀情。他的回答很特别,很巧妙。老兵满怀期待,却听到不幸消息,心中涌起的悲痛和失望是多么强烈啊!当兵的没有死,留在农村的一家人却死得一个都不剩。是遇到了灾荒还是战乱?是天灾还是人祸?诗中没有说;但当时社会的民生凋敝已经到了何种程度,是可以想见的了。

⑶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杂树,井上生旅葵。

明确:这四句描写老兵故居的破落和荒凉。没有人影,没有炊烟,只有野物出没,杂草丛生。说明老兵的家人早已死绝多年,都埋在家旁的松柏丛中,他连一个亲人也见不到了。这几句也是以哀景写哀情。

⑷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四句记叙老兵回到故居后的生活。亲人早已死绝,没有人来迎接他、伺候他。为了活下去,只好自己动手做饭。但家中哪有粮食呢?只能采摘野谷、野莱充饥了。可怜这位孤独的老人,一个人默默用餐,没有谁来陪他了•。用餐的时候,当初一家人相亲相爱的情景,一定会从模糊的记忆中重现。

⑸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明确:老人吃完饭后,独自身处残破的院落中,多么寂寞难耐啊!走出家门,茫然向东望去,可是哪里会有亲朋好友呢?不禁悲从中来,落下的泪水把衣服都沾湿了。

五、再读感悟,升华主题

1、老兵的遭遇仅仅是她一个人吗?一个家庭吗?

背景补充: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但是,遇到战争,就要随时做好被征入伍的准备,兵役时间也更长。汉武帝好大喜功,汉代连连征战,民不聊生。曹操的《蒿里行》这样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是什么原因造成老百姓的悲惨生活的?(战争)

2、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明确: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和平,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安定幸福。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次感情朗诵这首诗。

3、总结:无论是怎样的战争,带给百姓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难。因此,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的共同心愿。

六、作业

1、背诵古诗,理解主旨。

2、布置赛诗会

今天我们所学的两首诗,语言朴实,没有华丽的修辞,,塑造的形象却栩栩如生,表达的感情丰富感人。我们祖国的古诗词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诗词很多。请同学们多多从古诗词宝库中去采撷。下节课我们来举行一次诗歌朗诵会,比一比谁朗诵的好。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兵役的残酷

无限的凄凉

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不尽的悲哀【教后反思】

古诗是前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古诗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领会诗情是我们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师生互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点。相机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意,初步进入诗的意境,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揣摩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多种诵读方法,培养语感,欣赏古诗词的韵律之美、简洁之美。较好的体现了古诗教学的特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关作文

  •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作文700字
  •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的叙事诗,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教学 ...

  • 木兰从军教学设计作文1000字
  • 木兰从军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9个生字, 能正确.规范地书写9个生字,听写课后6个词语,认识"疒"并学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半包围结构的 "廷.康.起.病" 等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 通过"紧急.焦急万分.理应.赫赫 ...

  • 木兰从军作文1000字
  • <木兰从军>是一篇家喻户晓.传诵不衰的动人故事.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描写了木兰从军的生动事迹,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使读者受到强烈感染,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如何把这个感人的故事,和木兰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传达给学生,能在他们心中引起共鸣呢?为了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我首先是激情导入:同学们 ...

  • 木兰从军作文2300字
  • <木兰从军>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木兰从军>是新课标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是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诗>改写而成的,叙述了一个家喻户晓.传诵不衰的动人故事.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描写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驰骋疆场立下大功的故事,塑造了木兰 ...

  •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作文2200字
  • <十五从军征>教案设计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 想象,理解诗句含义,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感受战争给人民生 ...

  • 张兴红 教学设计[十五从军征]作文2500字
  •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回民学校张兴红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 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 ...

  • 张兴红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作文2600字
  •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回民学校张兴红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 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 ...

  • 24十五从军征说课作文1400字
  • 一.说教材. <十五从军征>是语文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里的第一首,<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全诗既简洁,又凝重,令人感愤,催人泪下.,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有关战争题材的诗歌和文章,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将 ...

  •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作文2700字
  • <十五从军征>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通顺流利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想象理解诗歌内容,读懂这个老兵背后的辛酸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诗歌,知道是战争,是古代繁重的兵役制度造成了这个老兵的悲惨遭遇,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怀. 教学 ...

  • [木兰诗]-教学教案作文800字
  • 课型设计:讲读课 基于学生对木兰替父从军的了解,可对诗歌内容处理上简洁明快些,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诗歌内容.赏析诗歌的语言艺术,明确多种艺术写作手法.理解木兰替父从军的诗歌主旨.课时:2课时 教学进展: 导言: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好女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