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作文3300字

初一作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四年级上册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课文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标表述】

*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学习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3. 能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重点难点】

1.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

2.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评价方案】

1. 通过四人小组互相检查词语认读(评价单第一题)的方式,关注学生识字状况,评价目标1。(终结性评价)

2. 通过同桌两人从部件紧凑、笔画占位、笔顺、写字姿势四方面进行相互检查(评价单第二题),评价目标1。(终结性评价)

3. 通过课下查找有关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评价单第四题,评价目标2。(终

结性评价)

4. 联系上下文理解“打破砂锅问到底”等词语,通过评价单第三题,检验学生是否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评价目标3。(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5. 通过学生自读、指名读、师生配合读等,关注学生是否能够读好课文,评价目标

4。(过程性评价)

【教学过程】

一、奠定基调、直入课题

1. 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曾经积累过许多名人名言,其中有这样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指读。“崛起”是什么意思?你当时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这句话是谁说的?周恩来的简介。(多媒体显示画面)

2.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周恩来12岁时的故事,齐读课题。小小年纪就立下如此崇高的志向,你想说点什么?学生清晰而坚定地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2. 识字写字。(落实目标1)

(1)多媒体出示: 崛起 模范 巡警 吵嚷 铿锵 惩处

谁愿当小老师领大家学习一下本课的生字词,小老师讲生字“字音上提醒大家注意……”“字形上提醒大家注意……”

老师提醒多音字“处”

(2)出示:“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这句话也有一个多音字“背”,读什么?为什么?

(3)文中有很多四字词语,齐读。课下积累下来。

帝国主义 灯红酒绿 耀武扬威 得意扬扬

衣衫褴褛 疑惑不解 铿锵有力 振兴中华

3. 感知课文内容(落实目标2)

课文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1-6自然段)来到东北与伯父的对话得知“中华不振”,使他疑惑不解

(7-8自然段)在租界看到中国妇女受欺侮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

(9-17自然段)修身课上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文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了这三部分内容。把这几部分内容串联起来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自己读读看,这种方法叫做“段意合并法”。

我发现6、7自然段之间有这样一句话“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文中还有没有这样的句子?

学生找到第9自然段。

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不妨试着用上过渡句,使内容更加连贯紧凑。接下来让我们跟随12岁的周恩来走进当时的东北。

三、重点深究

(一) 学习第一部分(落实目标2、3)

1.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焦点”怎么理解?

伯父对周恩来说了什么?周恩来又是怎么说的?

出示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指读,你发现什么?(周恩来一直在问“为什么?”伯父的话都是感叹号)

2. 对于周恩来的表现,文中用了一个词叫做……“打破沙锅问到底”,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非常不解)

谁能读出周恩来的内心感受,指读。

3. 你从伯父的话中又体会到了什么?(无奈、叹息)

4. 谁能读好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

5. 听了伯父的话,他疑惑不解经常这样想:“租借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指读,齐读。

【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对话。在读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二) 学习第二部分(落实目标3、4、5)

1. 通过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你觉得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

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

一个惹出麻烦,没处说理的地方。

是不是真如伯父所说的那样呢?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的? 学生汇报。

2. 小组合作学习第八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人物的词句并注明属于哪方面描写。

(2)思考并讨论:透过这些描写,你仿佛听到他们内心在说些什么?

3. 改为陈述句: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由此可见,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黑白颠倒、是非不分……)

4. 补充资料,介绍历史背景,进一步了解租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景象,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那就是“中华不振”。

5. 作为一个中国人,当你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谁能谈一谈。

【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究落后、遭受帝国主义更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6. 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开始“沉思”,可他究竟在沉思什么呢?谁能走进他的心灵?把你体会到的写在书边好吗?

谁愿意来读一读?

7. 是的,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正是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志向的直接导火索。这件事不但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三)学习第三部分(落实目标4)

1. 那天的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同学们是这样回答的,而周恩来却说……

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是周恩来一时冲动而随口说出的吗?【请你认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3. 【对比思考一下: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从中你又对周恩来有了什么认识?】

4.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你读书又是为了什么?

二、课外拓展

1、课下了解其他伟人、名人或身边的人的成长故事,并在感受他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汲取营养,获得启示,主动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

2、准备小演讲:为 而学习

板书设计: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立志 振兴中华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评价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四年级上册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课文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标表述】

*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学习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3. 能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重点难点】

1.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

2.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评价方案】

1. 通过四人小组互相检查词语认读(评价单第一题)的方式,关注学生识字状况,评价目标1。(终结性评价)

2. 通过同桌两人从部件紧凑、笔画占位、笔顺、写字姿势四方面进行相互检查(评价单第二题),评价目标1。(终结性评价)

3. 通过课下查找有关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评价单第四题,评价目标2。(终

结性评价)

4. 联系上下文理解“打破砂锅问到底”等词语,通过评价单第三题,检验学生是否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评价目标3。(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5. 通过学生自读、指名读、师生配合读等,关注学生是否能够读好课文,评价目标

4。(过程性评价)

【教学过程】

一、奠定基调、直入课题

1. 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曾经积累过许多名人名言,其中有这样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指读。“崛起”是什么意思?你当时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这句话是谁说的?周恩来的简介。(多媒体显示画面)

2.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周恩来12岁时的故事,齐读课题。小小年纪就立下如此崇高的志向,你想说点什么?学生清晰而坚定地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2. 识字写字。(落实目标1)

(1)多媒体出示: 崛起 模范 巡警 吵嚷 铿锵 惩处

谁愿当小老师领大家学习一下本课的生字词,小老师讲生字“字音上提醒大家注意……”“字形上提醒大家注意……”

老师提醒多音字“处”

(2)出示:“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这句话也有一个多音字“背”,读什么?为什么?

(3)文中有很多四字词语,齐读。课下积累下来。

帝国主义 灯红酒绿 耀武扬威 得意扬扬

衣衫褴褛 疑惑不解 铿锵有力 振兴中华

3. 感知课文内容(落实目标2)

课文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1-6自然段)来到东北与伯父的对话得知“中华不振”,使他疑惑不解

(7-8自然段)在租界看到中国妇女受欺侮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

(9-17自然段)修身课上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文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了这三部分内容。把这几部分内容串联起来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自己读读看,这种方法叫做“段意合并法”。

我发现6、7自然段之间有这样一句话“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文中还有没有这样的句子?

学生找到第9自然段。

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不妨试着用上过渡句,使内容更加连贯紧凑。接下来让我们跟随12岁的周恩来走进当时的东北。

三、重点深究

(一) 学习第一部分(落实目标2、3)

1.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焦点”怎么理解?

伯父对周恩来说了什么?周恩来又是怎么说的?

出示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指读,你发现什么?(周恩来一直在问“为什么?”伯父的话都是感叹号)

2. 对于周恩来的表现,文中用了一个词叫做……“打破沙锅问到底”,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非常不解)

谁能读出周恩来的内心感受,指读。

3. 你从伯父的话中又体会到了什么?(无奈、叹息)

4. 谁能读好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

5. 听了伯父的话,他疑惑不解经常这样想:“租借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指读,齐读。

【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对话。在读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二) 学习第二部分(落实目标3、4、5)

1. 通过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你觉得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

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

一个惹出麻烦,没处说理的地方。

是不是真如伯父所说的那样呢?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的? 学生汇报。

2. 小组合作学习第八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人物的词句并注明属于哪方面描写。

(2)思考并讨论:透过这些描写,你仿佛听到他们内心在说些什么?

3. 改为陈述句: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由此可见,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黑白颠倒、是非不分……)

4. 补充资料,介绍历史背景,进一步了解租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景象,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那就是“中华不振”。

5. 作为一个中国人,当你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谁能谈一谈。

【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究落后、遭受帝国主义更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6. 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开始“沉思”,可他究竟在沉思什么呢?谁能走进他的心灵?把你体会到的写在书边好吗?

谁愿意来读一读?

7. 是的,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正是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志向的直接导火索。这件事不但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三)学习第三部分(落实目标4)

1. 那天的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同学们是这样回答的,而周恩来却说……

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是周恩来一时冲动而随口说出的吗?【请你认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3. 【对比思考一下: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从中你又对周恩来有了什么认识?】

4.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你读书又是为了什么?

二、课外拓展

1、课下了解其他伟人、名人或身边的人的成长故事,并在感受他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汲取营养,获得启示,主动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

2、准备小演讲:为 而学习

板书设计: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立志 振兴中华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评价单


相关作文

  •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课时作文0字
  • 太和县马集乡中心小学 导学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太和县马集乡中心小学 导学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二单元作文:我从影视中学到了语文2作文600字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二单元作文:我从影视中学到了语文2 电视,人人了如指掌,但是,你知道它的作用吗?它有时让你爆笑,它有时让你回味无穷,它有时让你觉得可怕.我从电视中学到下棋.法律.做人道理.我还从中学到很多语文知识. 一天中午回到家,打开电视一看,法国正在拍卖掠走圆明园的物品,让我想起了电影<火 ...

  • 仙岩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指导课导教案作文2100字
  • 1 仙岩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指导课导教案 课型 作文指导课 课 时1课时 主备人徐佳丽 参与人 徐佳丽 钱红叶 颜欢 使用人 第一单元开卷有益,记一次辩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促进学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2.根据开展 ...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作文100字
  • 燕子砭镇中心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主备人:沈涛 包抓领导评定: 备课组长签字: 等级: 学生姓名: 组名: 班级: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作文100字
  • 燕子砭镇中心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主备人:沈涛 包抓领导评定: 备课组长签字: 等级: 学生姓名: 组名: 班级:

  • 四年级上册语文生字组词作文0字
  • 目录 第一单元 1. 观潮 2. 雅鲁藏布大峡谷 3. 鸟的地狱 4. 火烧云 第一单元习作指点 第二单元 5.新诗两首 6.爬山虎的脚 7.蟋蟀的住宅 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第二单元习作指点 第三单元 9.伟人的花园 10. 幸福是什么 11.去年的树 12. 小木偶的故事 第三单元习作指点 ...

  • 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阅读写作教案作文7400字
  • 三年级上册--阅读写作教案 编辑:郑彩霞 第一次课 我的课余生活 一导入 我们除了上课和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外,你是怎样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的呢? 讨论:做游戏.踢足球.看电视.看书.画画.下棋.弹琴.养小动物.做家务...... 二写作要求 在讨论各自的课余生后的基础上,同学们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 ...

  • 五年级语文上册[1.窃读记]教案作文2100字
  • 1窃读记 学习目标 a. 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书写"支撑.倾盆大雨.饥肠辘辘"等词语. b.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 c. 重点感悟描写" ...

  • 四上作文作文4600字
  • 语文出版社S 版四年级上册教案 官垱镇中心小学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1 四年级上册作文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础情况: 本班大多数学生有一定的习作能力,掌握了写作文的方法,能写三百字左右的文章.从整体来说,动笔前有不错的构思,作文也有一定的创意.行文中,具体生动的篇章屡屡出现,体现了个性的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