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作文2100字

初二作文

于无声处听惊雷

近期,在同事的推荐下,我阅读了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受益颇深。此书内容丰富,涉及明代政治、经济、社会多个方面,作者从万历十五年这一年的几个事件作为中心点展开叙述,从国家政治制度、决策方式、知识分子等,层层加以剖析,将他们置身于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进行评述,冷静客观地探讨他们的功过是非,指出种种做法对将来的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作者看似随意着笔,实际上分析了晚明种种问题的症结,即以道德代替法制,整个国家发展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明清的衰落也成为历史的必然。

《万历十五年》英文版原名直译为《1587, 无关紧要的一年》。黄仁宇这样概述“无关紧要”:“1587, 是为万历十五年, 次岁丁亥, 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 无事可记, 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这一结论, 作者是通过一系列事件解读出来的:皇帝的怠政、张居正的独断、申时行的中庸、海瑞的固执、李贽的无奈、戚继光的自强,这些人或身败或名裂或郁郁而终, 无不作为牺牲品遭殃受害。透过一个个人物的命运, 作者梳理的是大明王朝的体制和政治状况。事实上,黄仁宇的笔触并未局限于 1587 年, 而是纵览了整个明朝,乃至可以透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政治与经济体制, 追寻其衰落的必然原因。 《万历十五年》的章节安排几乎都以人物命名,万历皇帝属于最高统治者, 而张居正、申时行是志在改进文官系统的皇帝顾问, 海瑞是倡导复兴传统道德的地方官, 戚继光是志在强军的武官代表, 李贽则是一个思想的“离经叛道”者。显然, 人物的选择具有典型性,把人物与制度的故事放大来看, 就出现了如下图景:万历皇帝独处权威的顶峰, 但更大意义上却是皇帝制度的一种象征, 受着道德治理规则的种种约束——祖宗成法、道德礼仪及文官系统的运作机理, 这些约束不仅使他丧失了发挥个性创造力的机会, 也剥夺了他作为一个常人的权利,所谓“专制、无能、贪婪”也可视为万历在自我意志屡屡受挫之后的“消极怠工”。张居正和申时行官居首辅, 张居正10年新政, 最终只能在文官们的道德责骂声中草草收场。由此可见, 人物的悲剧实际上是一种与制度互动过程中无所作为的悲哀, 无论是万历皇帝, 还是张居正、申时行、海瑞与戚继光都不能以自己的行动分别使皇帝制度、文官制度(包括经济和法律制度) 及军事制度得到改观。我们渐渐了解了作者的历史观, 从小处看,1587确实是平凡的一年, 然而从这小处看开去, 我们将视线扩大到前后几百年, 无论政治家张居正还是申时行, 军事家戚继光还是思想家李贽, 不管他们做出怎样的努力, 明朝的衰落已经无可避免, 而究其原因, 则是明朝开国以来的各种制度和举措造成的, 是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造成了整个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这种状态从黄仁宇对张居正新政的评价中可见一斑:在下层行政单位间许多实际问题尚未解决以前, 行政效率的增进, 只会造成文官系统内部利益的纠纷, 但这些实际问题不能引起技术的改进而只会被升级为道德问题加以解决, 即用大而无当的抽象道德原则来掩盖问题和恢复平衡的状态。概言之,人物和制度的悲剧都源于一种“无法突破僵局”的悲哀。

在作者看来道德绝非万能,我们需要技术与法律这种方式来解决一些不需要道德出面解决的问题,道德的目的应是远大的,它是作为一个指引而非硬性的规定。如果将道德作为一种硬性的规定,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缺乏变化与活力丧失发展的机遇,二是对道德的挑战,这不仅不能使政策一以贯彻和实现,也会给社会造成动荡与不安。黄先生以史为鉴,警示今人,这也是他站在全球的角度以宏观的视角来审视历史,也正如富路特先生在英文版中的序言所言:“历史学家检讨过去的错误,以作为将来的警戒但同时也要忠告读者,保全有价值的事物。”

《万历十五年》像一扇窗子, 打开了我们的视野, 他教给我们看待历史的一种方法。黄仁宇先生在谈到自己写作的《万历十五年》时曾说:“不仅可把历史看作一个链条, 也可把它当作一个鸡蛋来剖开。”透过 1587 年这个历史横断面, 我们不仅看清它的细节, 更可以把握历史的主脉;不仅可以了解它的外观, 更可发现它的深层结构。从中, 我们可以看到黄仁宇倡导的“大历史观”的端睨。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读《万历

十五年》,或许能启发我们换一个视角看问题,观察世界,回顾历史,透视人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样,或许会有许多真切的感受,或许有许多独到的发现。

当前我们身处中华民族的巨大转型时期, 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越来越强大, 这是我们每个人有目共睹的, 也是非常值得我们骄傲的事情。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有牢固树立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为追求在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等各方面的共同理想,才能切实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才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实践中积极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奉献智慧和才华。

于无声处听惊雷

近期,在同事的推荐下,我阅读了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受益颇深。此书内容丰富,涉及明代政治、经济、社会多个方面,作者从万历十五年这一年的几个事件作为中心点展开叙述,从国家政治制度、决策方式、知识分子等,层层加以剖析,将他们置身于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进行评述,冷静客观地探讨他们的功过是非,指出种种做法对将来的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作者看似随意着笔,实际上分析了晚明种种问题的症结,即以道德代替法制,整个国家发展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明清的衰落也成为历史的必然。

《万历十五年》英文版原名直译为《1587, 无关紧要的一年》。黄仁宇这样概述“无关紧要”:“1587, 是为万历十五年, 次岁丁亥, 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 无事可记, 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这一结论, 作者是通过一系列事件解读出来的:皇帝的怠政、张居正的独断、申时行的中庸、海瑞的固执、李贽的无奈、戚继光的自强,这些人或身败或名裂或郁郁而终, 无不作为牺牲品遭殃受害。透过一个个人物的命运, 作者梳理的是大明王朝的体制和政治状况。事实上,黄仁宇的笔触并未局限于 1587 年, 而是纵览了整个明朝,乃至可以透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政治与经济体制, 追寻其衰落的必然原因。 《万历十五年》的章节安排几乎都以人物命名,万历皇帝属于最高统治者, 而张居正、申时行是志在改进文官系统的皇帝顾问, 海瑞是倡导复兴传统道德的地方官, 戚继光是志在强军的武官代表, 李贽则是一个思想的“离经叛道”者。显然, 人物的选择具有典型性,把人物与制度的故事放大来看, 就出现了如下图景:万历皇帝独处权威的顶峰, 但更大意义上却是皇帝制度的一种象征, 受着道德治理规则的种种约束——祖宗成法、道德礼仪及文官系统的运作机理, 这些约束不仅使他丧失了发挥个性创造力的机会, 也剥夺了他作为一个常人的权利,所谓“专制、无能、贪婪”也可视为万历在自我意志屡屡受挫之后的“消极怠工”。张居正和申时行官居首辅, 张居正10年新政, 最终只能在文官们的道德责骂声中草草收场。由此可见, 人物的悲剧实际上是一种与制度互动过程中无所作为的悲哀, 无论是万历皇帝, 还是张居正、申时行、海瑞与戚继光都不能以自己的行动分别使皇帝制度、文官制度(包括经济和法律制度) 及军事制度得到改观。我们渐渐了解了作者的历史观, 从小处看,1587确实是平凡的一年, 然而从这小处看开去, 我们将视线扩大到前后几百年, 无论政治家张居正还是申时行, 军事家戚继光还是思想家李贽, 不管他们做出怎样的努力, 明朝的衰落已经无可避免, 而究其原因, 则是明朝开国以来的各种制度和举措造成的, 是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造成了整个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这种状态从黄仁宇对张居正新政的评价中可见一斑:在下层行政单位间许多实际问题尚未解决以前, 行政效率的增进, 只会造成文官系统内部利益的纠纷, 但这些实际问题不能引起技术的改进而只会被升级为道德问题加以解决, 即用大而无当的抽象道德原则来掩盖问题和恢复平衡的状态。概言之,人物和制度的悲剧都源于一种“无法突破僵局”的悲哀。

在作者看来道德绝非万能,我们需要技术与法律这种方式来解决一些不需要道德出面解决的问题,道德的目的应是远大的,它是作为一个指引而非硬性的规定。如果将道德作为一种硬性的规定,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缺乏变化与活力丧失发展的机遇,二是对道德的挑战,这不仅不能使政策一以贯彻和实现,也会给社会造成动荡与不安。黄先生以史为鉴,警示今人,这也是他站在全球的角度以宏观的视角来审视历史,也正如富路特先生在英文版中的序言所言:“历史学家检讨过去的错误,以作为将来的警戒但同时也要忠告读者,保全有价值的事物。”

《万历十五年》像一扇窗子, 打开了我们的视野, 他教给我们看待历史的一种方法。黄仁宇先生在谈到自己写作的《万历十五年》时曾说:“不仅可把历史看作一个链条, 也可把它当作一个鸡蛋来剖开。”透过 1587 年这个历史横断面, 我们不仅看清它的细节, 更可以把握历史的主脉;不仅可以了解它的外观, 更可发现它的深层结构。从中, 我们可以看到黄仁宇倡导的“大历史观”的端睨。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读《万历

十五年》,或许能启发我们换一个视角看问题,观察世界,回顾历史,透视人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样,或许会有许多真切的感受,或许有许多独到的发现。

当前我们身处中华民族的巨大转型时期, 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越来越强大, 这是我们每个人有目共睹的, 也是非常值得我们骄傲的事情。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有牢固树立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为追求在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等各方面的共同理想,才能切实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才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实践中积极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奉献智慧和才华。


相关作文

  • 万历十五年 读后感作文1100字
  •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李加妮 从小到大我就觉得历史就是要背,最好是死记硬背,老师上课也是照着课本照本宣科的念,念完就说考试就考这些,把它们背完就能及格了.所以历史对于我而言,就像读不完的又臭又长的时间.人物.事件.意义等等.直到看完黄老师的这本书,真的是一改以前历史书在我心中的形象,历史 ...

  • 责任而非雄心([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作文1100字
  • 责任而非雄心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大殿之上,身着龙袍,接受群臣的叩首.那个被称为天子的人,注定要肩负起国家兴亡的责任.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一个国家统治者的标志. 是有那么一些人,他有治理天下苍生的雄心,也有那么一些人,有屹立万众之上野心,但也有一些人,他没有雄心,没有野心, ...

  •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121330207 罗晶洁 运训作文1800字
  •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在这次诸多的备选书目中,我选择了<万历十五年>这本书.起先其实是由于正好身边一位朋友有这本书,出于方便性的考虑才开始阅读的.但是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渐渐读到了这本书的'可口'.在这本书中,我尝到了孤独的将领戚继光,读到了万历皇帝,读到了首辅张居正,读到了许 ...

  •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作文1200字
  •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在本书中,作者在开头就写到:"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属猪.当时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而作为一本历史书,为什么偏偏要挑这"无大事可叙"的一年来书写呢. 作者从万历皇帝开始,通过对一个又一个代表性人物的介绍. ...

  •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作文1300字
  • 1 统治 管理 治理 读<万历十五年>看政府公共管理 读完<万历十五年>,第一感受这是一本有趣的历史著作.有趣之一,这是旅美历史学家黄仁宇在58岁时,于1976年的夏天用英文著作完成.然后,再由作者本人译写,于1979年5月完稿将由中华书局,最终于1982年第一次出版,并入选 ...

  •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作文1900字
  • 使他是所谓的天子--皇帝.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皇权高度集中,封建主义表现得最充分的时代,为了巩固皇权,太祖朱元璋在立国之初就执行了笼络与高压并举的策略,尊儒祭理,推广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和当时称为时文的八股文遂成为青年学子中举行的立身之本,有明一代,大小官员大为科举出身,程朱理学,一方面深入社会生活,成 ...

  •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作文1200字
  •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初次读这本书时,感觉作者想表达的东西有点深奥,似乎和我以前所接触的历史书籍不太一样,后来自己百度了作者的经历,黄仁宇是就读于美国的历史学博士,他的历史观点很大程度上受西方汉学家的影响,实际上反应了中西方历史思维观的差异. 看书时,我喜欢看目录和作者写的序,因为如果是作者本人写的,那 ...

  •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作文2100字
  •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寒假的闲暇之时,看完了这本书,而后有些思索,写下来以成此文. 明帝国自他的第五任皇帝朱瞻基之后,就再没出现一个能担当.肯用事的领导者,皇室的权威在皇帝好玩与怠政的流氓习性中耗尽,高级官僚掌握了国家的实权.这也是晚明陷入"停滞时代"的重要原因. 在 ...

  •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自动保存的)作文2500字
  • 这几天,静下心读完了<万历十五年>,与我想象的不同,<万历十五年>不是一味地叙述史实,它更着重于分析历史背景,分析历史人物的性格及思想动态.书中涉及到的内容很多,绝不仅仅是一个王朝,至今我仍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只能希望在以后的重读中慢慢领悟. 读<万历十五年>,让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