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的奉献作文4700字

高一作文

“春蚕”的奉献

──记江苏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卢克松

一千多年前,华丽的中国丝绸作为艺术的使者,开辟了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通道”,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古老而文明的中国也因此被称为“丝绸王国”。据传罗马皇帝穿着中国丝绸服装去戏院看戏,引起整个欧洲剧场的轰动。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又一条涌金溢银的丝绸长廊在苏中平原、黄海之滨的东台市富安镇巍然构筑。在这片浸泡过海水、泪水和汗水的土地上发展起来的栽桑养蚕业,不仅成为致富当地百姓的一项实实在在的产业,而且引领着中国茧丝绸行业的发展潮流——

自1990年起,富安蚕茧产量已连续十八年蝉联全国乡镇之首,质量全国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茧都”;8万亩蚕桑基地和5万农户加盟“蚕业合作社”,“一根丝拉动二十万农民致富”的故事在茧丝绸行业传为佳话。

江苏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从7000元起家,由一个名不经传的乡镇小企业发展成为总资产3亿元,年销售5亿元,上缴税金2000多万元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成为全国茧丝绸行业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新星”。

富安,成为全国蚕茧收购价格、生丝价格的“睛雨表”和国际市场高档生丝的“代名词”;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公司+蚕业合作社+农户”的“富安模式”,得到温家宝总理的亲笔批示和行业专家的高度评价,并已在全国推广„„

创造出这一系列奇迹的人,就是被誉为茧都“春蚕”的东台市富安镇党委副书记、江苏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卢克松。

古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富安人却说:“茧都春蚕丝不尽”。卢克松的“春蚕精神”远近闻名,他36年如一日,始终钟爱他所执着追求的茧丝绸事业,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毕生心血换来了茧丝绸产业的繁荣和广大老百姓的富裕安康。当“全国劳模”、“全国人大代表”、“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等诸多至高无尚的荣誉接踵而至时,卢克松总是自谦地说上同一句话:“我只不过是富安大地上的一只春蚕”。

农民致富的领路人

卢克松自幼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父亲举全家之力送他学医,想彻底改变他今后的命运。可看到父老乡亲们终日忙而无获,过着十分穷苦的日子后,哪里安得下心来行医。于是,他顶着父母和亲友的强烈反对,毅然“弃医从桑”,从此并与蚕桑结下了不解之缘。 多少年来,卢克松用超常人的毅力坚持边自学,边实践,边工作,并利用自己掌握的一技之长,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发展栽桑养蚕业,先后向蚕农推广了30多项新品种、新技术,使得富安蚕桑生产水平得到快速的提高,蚕业生产也由过去的一项副业发展成为富安农民的主导产业。经过卢克松本人30多年的不懈努力,他用富安三分之一的土地,创造了80%的农民收入,广大老百姓靠栽桑养蚕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目前,富安农村楼房覆盖率高达92%,居苏中、苏北各乡镇之首,新农村的新面貌日益显现。绿油油的桑田给广大蚕农带来了丰厚、稳定的收入,桑树变成“摇钱树”,广大农民笑称卢克松为他们建起了一座“绿色银行”。

为了能带领更多的老百姓共奔栽桑养蚕致富路,卢克松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和技术向外传授。2002年,东台市里下河地区的农民看到发展蚕桑生产比过去种田攒钱,就萌生发展蚕桑的念头,卢克松主动承担起这一重任,在该地区台南、时堰等镇采取扶持措施,引导农民发展蚕桑生产。可是,发展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当年,由于部分蚕农对生产技术没有完全掌握,加之处理应变技术的能力又不强,122户农户的蚕儿在快要上簇营茧前意外中毒死亡,颗粒无收,眼看到手的收入瞬间化为泡影,蚕农们纷纷不理解,有的“围攻”蚕桑技术员,有的找上门,“静坐”到卢克松的办公室问原因。卢克松耐心细致地做老百姓的工作,并通过多方努力,为122户蚕农补上了381张“救命种”,他亲自带领5名蚕桑技术骨干到养蚕户家中一住就是16天,现场为他们技术辅导,排忧解难,使得他们全面掌握了养蚕技术要点。丰收后的蚕农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高兴地说:“卢总真可谓是我们蚕农的保护神”。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04年以来,养蚕业先后走出富安镇和东台市,发展和带动了省内外8万多亩蚕桑基地和20万养蚕农民。靠栽桑养蚕发家致富后的老百姓利用各种方式表达致富后的喜悦之情和感恩之心。2006年6月,东台市台南镇的中南、孔堡等村28位农民自发绣了一面写有“农民致富带头人”的锦旗,专门租了一辆中巴车,敲锣打鼓来到富安。当地老百姓还专门编了一段顺口溜:“过去养蚕全家忙,一天三顿顾不上,不如种种老实粮;如今养蚕变了样,一人顶上三人忙,亩桑能抵四亩粮。”最令卢克松感动和终身难忘的是他离开帮扶三年的河南濮阳胡村乡的那一幕:上百名群众自发围上来,致富后的农民们争相把自家的农副产品住他车里塞,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大娘紧紧拉着卢克松的手,非要请他到新砌的四间瓦房里坐坐,看看她家枝繁叶茂的四亩桑园,老人还执意让新娶的两房儿媳为卢克松沏茶,口中还不停地念叨着:“你是江苏来的财神爷,可帮俺家解决了大问题”!面对此情此景,卢克松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富安模式”的创造者

卢克松同志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1985年,他在全省率先实施乡镇茧丝绸“一条龙”改革,成立了全省第一家自主经营、自成体系的乡镇级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他又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成立蚕农合作社,出台了“三包一补贴”的扶持政策(即包技术、包收购、包效益,新拓1亩桑园补贴农民120元) ,创造性地提出了“二次分配”的新理念,成功创建了“公司+蚕业合作社+农户”的茧丝绸产业化模式,为西部地区蚕业发展和我国茧丝绸业的发展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由于“富安模式”的成功运作,富安蚕业生产经受住了1996-1997年茧丝绸行情最低潮时的洗礼,成为当时闻名全国的茧丝绸行业“沙漠中的一片绿洲”。十年来,卢克松同志所领导的公司已累计向基地内农户返利6400多万元,促进了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广大农民的持续增收。

“富安模式”的核心是与广大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关键是产业化、外向化。这些年来,卢克松在积极发展茧丝绸后道加工的基础上,着力应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茧丝绸新型工业化进程。他在全国率先引进了热风循环自动烘茧技术、自动缫丝技术、捻线丝生产技术以及具备当今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档丝绸织造染整技术和设备,蚕茧收烘、缫丝、捻线丝生产都代表了当今茧丝绸行业的最好水平。白厂丝生产创全国单个规模最大、质

量最优、效益最好三项全国之最,成为全国惟一常年生产6A 级高等级生丝的生产出口企业,生丝出口份额占全国的10%,成功开辟了一条富安丝绸产品进军欧美市场的新“丝绸之路”。“富安”牌蚕丝飘洋过海,成为展示茧都风采,传承丝绸文化的使者。

2008年3月5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卢克松作为一名基层代表作了《推进产业化,建设新农村》的发言,胡锦涛总书记听后频频点头,对其依托蚕桑产业,带领二十万农民致富的做法赞赏有加。

人民群众的代言人

作为一名连任两届省代表和连任两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老代表”, 卢克松深感自己肩负的重任,忠实履行代表职责,当好人民群众的代言人。近年来,中央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作为一名来自农村基层的人大代表,卢克松倍感振奋和鼓舞,每次参会前,他总要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下基层调查研究,听取群众意见。近五年来,他先后撰写了《进一步降低农林特产税,减轻农民负担》、《取缔无照经营蚕茧行为,维护农民养蚕利益》、《关于将蚕桑纳入省农林厅归口管理》等建议。2004年,他又结合自己创办全国首家蚕业合作社的成功实践,着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长远发展,看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三农”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联名省内外130多名代表,提出了《尽快制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法>》的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及领导的高度重视,其中农林特产税和蚕桑归口管理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法》也已制订并开始施行,对促进“三农”工作,加快江苏蚕桑业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6年底,卢克松通过调研发现,各地蚕桑业发展随着当年茧价的虚高攀升而升温,特别是从浙江桑苗市场行情和网站上了解到,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中西部地区近两年来蚕桑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为此,他综观国际国内茧丝绸市场行情,结合自身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深入剖析蚕桑业以往几次大起大落的经验教训,撰写了《关于控制蚕茧总量,促进我国茧丝绸产业平稳发展》的建议,得到了国家商务部的高度重视,中国茧丝绸网、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网等多家行业主流媒体纷纷予以报道。此后,他又撰文《重提“稳步发展,巩固提高”的蚕茧生产方针》,给蚕桑业发展过热的现象发出了应适当降温的信号,引起了行业领导的重视。

在履行职责,替民代言的过程中,卢克松留下了一生中最大的遗憾。1992年春节刚过,卢克松在赶赴南京参加江苏省第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之前,专程回乡下老家看望重病卧床的父亲,临别之际,卧床数月的老父亲呻吟着拉着卢克松的手,低声哀求道:“松儿,你能不能在家陪我一天,我的时间恐怕不多了„„”,卢克松想到自己的事业,想到人民的利益,最终还是说服了父亲,没料到这一别竟成永诀。

廉洁奉公的好楷模

卢克松由一名农村蚕桑技术员成长为中国蚕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蚕茧收烘技术专家组副组长和江苏省蚕桑学会副会长,并荣获建国以来我国茧丝绸行业的最高奖项——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当地蚕农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蚕父”,可卢克松却总是自谦地一笑:“我是

党的儿子,农民的后代,永远做一名蚕夫吧!”

蚕夫,是卢克松在事业上的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的代名词。他一心扑在事业上,创业初期的十多年时间,他一直吃、住、办公在仅仅8平方米的小屋里,靠一辆旧自行车,用一张“八哥嘴”,凭着一股对事业执着追求的契劲,实现了富安蚕桑产业量变和质变的双重飞跃。后来,卢克松虽然当上了“老总”,可他仍然十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从不浪费和挪用公司的每一分钱。他平时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到思想上加强防变,工作作风上认真改进,自身建设上坚持拒腐,始终保持了一个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身为企业的负责人,卢克松对自己、对职工的要求一样高,在公司他响亮地喊出“向我看齐”的口号。无论是采购商品,还是销售产品,他都进行阳光操作,一律实行公开招标竞价,公司一年购销几亿元,平均节约开支和创造效益上百万元。前几年,浙江一供货单位因与公司关系密切,几次登门给卢克松送上数额不菲的好处费,都遭到他的严厉批评和拒绝。后来这个单位专门制作了一面“廉洁楷模”的锦旗赠给卢总。

在发展蚕桑基地,带领农民致富的过程中,卢克松更是大公无私,他心中惟一的愿望,就是少增加地方负担,多为群众办点实事、创造效益。仅在扶持东台市台南镇建基地的六年多时间里,卢克松累计向该镇投放补贴扶持资金近200万元,前后往返指导、服务不下上百次,但他从未受过地方政府的一次馈赠,参加政府部门的一次宴请,当地干部、群众一致评价:“卢总这人真难得,有这样的领头人,我们跟着有奔头!”工作30多年来,卢克松拒收礼品、礼金多达数百次,无法拒绝暂收后上交公司入账的也有近百万元。

卢克松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着公司的每一位干部职工和其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多年来,公司上千名职工无一人做有损企业和社会的事,无一人收礼、送礼和拉关系、结帮派,公司上下形成了一股“干干净净做事,全心全意奉献”的浓厚氛围,企业年年被评为省、市文明单位,党组织年年荣获省、市先进集体称号。

“春蚕”的奉献

──记江苏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卢克松

一千多年前,华丽的中国丝绸作为艺术的使者,开辟了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通道”,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古老而文明的中国也因此被称为“丝绸王国”。据传罗马皇帝穿着中国丝绸服装去戏院看戏,引起整个欧洲剧场的轰动。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又一条涌金溢银的丝绸长廊在苏中平原、黄海之滨的东台市富安镇巍然构筑。在这片浸泡过海水、泪水和汗水的土地上发展起来的栽桑养蚕业,不仅成为致富当地百姓的一项实实在在的产业,而且引领着中国茧丝绸行业的发展潮流——

自1990年起,富安蚕茧产量已连续十八年蝉联全国乡镇之首,质量全国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茧都”;8万亩蚕桑基地和5万农户加盟“蚕业合作社”,“一根丝拉动二十万农民致富”的故事在茧丝绸行业传为佳话。

江苏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从7000元起家,由一个名不经传的乡镇小企业发展成为总资产3亿元,年销售5亿元,上缴税金2000多万元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成为全国茧丝绸行业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新星”。

富安,成为全国蚕茧收购价格、生丝价格的“睛雨表”和国际市场高档生丝的“代名词”;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公司+蚕业合作社+农户”的“富安模式”,得到温家宝总理的亲笔批示和行业专家的高度评价,并已在全国推广„„

创造出这一系列奇迹的人,就是被誉为茧都“春蚕”的东台市富安镇党委副书记、江苏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卢克松。

古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富安人却说:“茧都春蚕丝不尽”。卢克松的“春蚕精神”远近闻名,他36年如一日,始终钟爱他所执着追求的茧丝绸事业,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毕生心血换来了茧丝绸产业的繁荣和广大老百姓的富裕安康。当“全国劳模”、“全国人大代表”、“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等诸多至高无尚的荣誉接踵而至时,卢克松总是自谦地说上同一句话:“我只不过是富安大地上的一只春蚕”。

农民致富的领路人

卢克松自幼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父亲举全家之力送他学医,想彻底改变他今后的命运。可看到父老乡亲们终日忙而无获,过着十分穷苦的日子后,哪里安得下心来行医。于是,他顶着父母和亲友的强烈反对,毅然“弃医从桑”,从此并与蚕桑结下了不解之缘。 多少年来,卢克松用超常人的毅力坚持边自学,边实践,边工作,并利用自己掌握的一技之长,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发展栽桑养蚕业,先后向蚕农推广了30多项新品种、新技术,使得富安蚕桑生产水平得到快速的提高,蚕业生产也由过去的一项副业发展成为富安农民的主导产业。经过卢克松本人30多年的不懈努力,他用富安三分之一的土地,创造了80%的农民收入,广大老百姓靠栽桑养蚕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目前,富安农村楼房覆盖率高达92%,居苏中、苏北各乡镇之首,新农村的新面貌日益显现。绿油油的桑田给广大蚕农带来了丰厚、稳定的收入,桑树变成“摇钱树”,广大农民笑称卢克松为他们建起了一座“绿色银行”。

为了能带领更多的老百姓共奔栽桑养蚕致富路,卢克松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和技术向外传授。2002年,东台市里下河地区的农民看到发展蚕桑生产比过去种田攒钱,就萌生发展蚕桑的念头,卢克松主动承担起这一重任,在该地区台南、时堰等镇采取扶持措施,引导农民发展蚕桑生产。可是,发展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当年,由于部分蚕农对生产技术没有完全掌握,加之处理应变技术的能力又不强,122户农户的蚕儿在快要上簇营茧前意外中毒死亡,颗粒无收,眼看到手的收入瞬间化为泡影,蚕农们纷纷不理解,有的“围攻”蚕桑技术员,有的找上门,“静坐”到卢克松的办公室问原因。卢克松耐心细致地做老百姓的工作,并通过多方努力,为122户蚕农补上了381张“救命种”,他亲自带领5名蚕桑技术骨干到养蚕户家中一住就是16天,现场为他们技术辅导,排忧解难,使得他们全面掌握了养蚕技术要点。丰收后的蚕农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高兴地说:“卢总真可谓是我们蚕农的保护神”。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04年以来,养蚕业先后走出富安镇和东台市,发展和带动了省内外8万多亩蚕桑基地和20万养蚕农民。靠栽桑养蚕发家致富后的老百姓利用各种方式表达致富后的喜悦之情和感恩之心。2006年6月,东台市台南镇的中南、孔堡等村28位农民自发绣了一面写有“农民致富带头人”的锦旗,专门租了一辆中巴车,敲锣打鼓来到富安。当地老百姓还专门编了一段顺口溜:“过去养蚕全家忙,一天三顿顾不上,不如种种老实粮;如今养蚕变了样,一人顶上三人忙,亩桑能抵四亩粮。”最令卢克松感动和终身难忘的是他离开帮扶三年的河南濮阳胡村乡的那一幕:上百名群众自发围上来,致富后的农民们争相把自家的农副产品住他车里塞,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大娘紧紧拉着卢克松的手,非要请他到新砌的四间瓦房里坐坐,看看她家枝繁叶茂的四亩桑园,老人还执意让新娶的两房儿媳为卢克松沏茶,口中还不停地念叨着:“你是江苏来的财神爷,可帮俺家解决了大问题”!面对此情此景,卢克松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富安模式”的创造者

卢克松同志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1985年,他在全省率先实施乡镇茧丝绸“一条龙”改革,成立了全省第一家自主经营、自成体系的乡镇级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他又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成立蚕农合作社,出台了“三包一补贴”的扶持政策(即包技术、包收购、包效益,新拓1亩桑园补贴农民120元) ,创造性地提出了“二次分配”的新理念,成功创建了“公司+蚕业合作社+农户”的茧丝绸产业化模式,为西部地区蚕业发展和我国茧丝绸业的发展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由于“富安模式”的成功运作,富安蚕业生产经受住了1996-1997年茧丝绸行情最低潮时的洗礼,成为当时闻名全国的茧丝绸行业“沙漠中的一片绿洲”。十年来,卢克松同志所领导的公司已累计向基地内农户返利6400多万元,促进了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广大农民的持续增收。

“富安模式”的核心是与广大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关键是产业化、外向化。这些年来,卢克松在积极发展茧丝绸后道加工的基础上,着力应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茧丝绸新型工业化进程。他在全国率先引进了热风循环自动烘茧技术、自动缫丝技术、捻线丝生产技术以及具备当今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档丝绸织造染整技术和设备,蚕茧收烘、缫丝、捻线丝生产都代表了当今茧丝绸行业的最好水平。白厂丝生产创全国单个规模最大、质

量最优、效益最好三项全国之最,成为全国惟一常年生产6A 级高等级生丝的生产出口企业,生丝出口份额占全国的10%,成功开辟了一条富安丝绸产品进军欧美市场的新“丝绸之路”。“富安”牌蚕丝飘洋过海,成为展示茧都风采,传承丝绸文化的使者。

2008年3月5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卢克松作为一名基层代表作了《推进产业化,建设新农村》的发言,胡锦涛总书记听后频频点头,对其依托蚕桑产业,带领二十万农民致富的做法赞赏有加。

人民群众的代言人

作为一名连任两届省代表和连任两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老代表”, 卢克松深感自己肩负的重任,忠实履行代表职责,当好人民群众的代言人。近年来,中央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作为一名来自农村基层的人大代表,卢克松倍感振奋和鼓舞,每次参会前,他总要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下基层调查研究,听取群众意见。近五年来,他先后撰写了《进一步降低农林特产税,减轻农民负担》、《取缔无照经营蚕茧行为,维护农民养蚕利益》、《关于将蚕桑纳入省农林厅归口管理》等建议。2004年,他又结合自己创办全国首家蚕业合作社的成功实践,着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长远发展,看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三农”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联名省内外130多名代表,提出了《尽快制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法>》的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及领导的高度重视,其中农林特产税和蚕桑归口管理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法》也已制订并开始施行,对促进“三农”工作,加快江苏蚕桑业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6年底,卢克松通过调研发现,各地蚕桑业发展随着当年茧价的虚高攀升而升温,特别是从浙江桑苗市场行情和网站上了解到,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中西部地区近两年来蚕桑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为此,他综观国际国内茧丝绸市场行情,结合自身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深入剖析蚕桑业以往几次大起大落的经验教训,撰写了《关于控制蚕茧总量,促进我国茧丝绸产业平稳发展》的建议,得到了国家商务部的高度重视,中国茧丝绸网、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网等多家行业主流媒体纷纷予以报道。此后,他又撰文《重提“稳步发展,巩固提高”的蚕茧生产方针》,给蚕桑业发展过热的现象发出了应适当降温的信号,引起了行业领导的重视。

在履行职责,替民代言的过程中,卢克松留下了一生中最大的遗憾。1992年春节刚过,卢克松在赶赴南京参加江苏省第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之前,专程回乡下老家看望重病卧床的父亲,临别之际,卧床数月的老父亲呻吟着拉着卢克松的手,低声哀求道:“松儿,你能不能在家陪我一天,我的时间恐怕不多了„„”,卢克松想到自己的事业,想到人民的利益,最终还是说服了父亲,没料到这一别竟成永诀。

廉洁奉公的好楷模

卢克松由一名农村蚕桑技术员成长为中国蚕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蚕茧收烘技术专家组副组长和江苏省蚕桑学会副会长,并荣获建国以来我国茧丝绸行业的最高奖项——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当地蚕农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蚕父”,可卢克松却总是自谦地一笑:“我是

党的儿子,农民的后代,永远做一名蚕夫吧!”

蚕夫,是卢克松在事业上的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的代名词。他一心扑在事业上,创业初期的十多年时间,他一直吃、住、办公在仅仅8平方米的小屋里,靠一辆旧自行车,用一张“八哥嘴”,凭着一股对事业执着追求的契劲,实现了富安蚕桑产业量变和质变的双重飞跃。后来,卢克松虽然当上了“老总”,可他仍然十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从不浪费和挪用公司的每一分钱。他平时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到思想上加强防变,工作作风上认真改进,自身建设上坚持拒腐,始终保持了一个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身为企业的负责人,卢克松对自己、对职工的要求一样高,在公司他响亮地喊出“向我看齐”的口号。无论是采购商品,还是销售产品,他都进行阳光操作,一律实行公开招标竞价,公司一年购销几亿元,平均节约开支和创造效益上百万元。前几年,浙江一供货单位因与公司关系密切,几次登门给卢克松送上数额不菲的好处费,都遭到他的严厉批评和拒绝。后来这个单位专门制作了一面“廉洁楷模”的锦旗赠给卢总。

在发展蚕桑基地,带领农民致富的过程中,卢克松更是大公无私,他心中惟一的愿望,就是少增加地方负担,多为群众办点实事、创造效益。仅在扶持东台市台南镇建基地的六年多时间里,卢克松累计向该镇投放补贴扶持资金近200万元,前后往返指导、服务不下上百次,但他从未受过地方政府的一次馈赠,参加政府部门的一次宴请,当地干部、群众一致评价:“卢总这人真难得,有这样的领头人,我们跟着有奔头!”工作30多年来,卢克松拒收礼品、礼金多达数百次,无法拒绝暂收后上交公司入账的也有近百万元。

卢克松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着公司的每一位干部职工和其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多年来,公司上千名职工无一人做有损企业和社会的事,无一人收礼、送礼和拉关系、结帮派,公司上下形成了一股“干干净净做事,全心全意奉献”的浓厚氛围,企业年年被评为省、市文明单位,党组织年年荣获省、市先进集体称号。


相关作文

  • 赞美老师典故作文1000字
  • 春蚕 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把春蚕的执着.坚贞.奉献精神表现到了极至,成为千古传唱的佳句.人们生动地把教师比作"春蚕",是对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品质给予的高度评价.人们赞美教师就像春蚕一样"吐尽心中万缕丝,奉 ...

  • 春蚕·人生作文800字
  • 春蚕人生 人的一生,最可贵的是诚实,最宝贵的是生命,最富贵的是友情,而最珍贵的便是奉献精神.李商隐说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把它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给予人间,生命也就结束:蜡烛把它生命中最耀眼的光辉给予人类,眼泪也就流完,它们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奉献于人类的却很长很长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 ...

  • 无私奉献的春蚕作文300字
  • 关于蚕,我了解不少,因为我亲身养过.蚕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贡献. 有一次我没养蚕时,我还不知道蚕有什么用处,蚕能干什么?蚕给我们有什么帮助,蚕长的怎样我带着这些疑问去问了爸爸和科学老师. 爸爸说:"蚕给我们的贡献很大,它吐出的丝,参可以做衣服,我们的棉衣就是用蚕吐出的丝做成的.它吐的丝颜色是白 ...

  • 春蚕颂作文500字
  • 可乐班 王熙浩 春蚕,是大自然中一种既普通又微小的动物,几乎没有人去重视它们.但是,春蚕身上默默奉献的精神却是许多动物不具备的. 由毛毛虫变出来的蝴蝶,拥有漂亮的外表,整天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却对人类没有什么贡献.可春蚕,只要几片桑叶,就能吐出又细又长的丝,我们可以用蚕吐的丝来做柔软的蚕丝被. 夏天唱 ...

  • 春蚕作文1100字
  • 征文 春蚕 广东省肇庆市 广东肇庆中学 初二4班 陈梓荃 指导老师:劳静文 邮编:526020 我读了<老师您好 我的好老师>这本书, 书中<闻一多指导臧克家>一文让我受益匪浅,文章讲述了臧克家时常拿着自己的新作向老师闻一多请教,闻一多总是热情地对每首诗做出细致的评价,使臧克 ...

  • 春蚕作文500字
  • 前几个星期,奶奶给我找来一个新伙伴--春蚕.别提我有多高兴了.我每天观察它们的变化. 最初,我看见纸上的蚕子儿,像一个个小黑疙瘩,鼓溜溜的,它们粘在纸上,就像撒了一层黑芝麻粒,又黑又亮. 过了几天,从"黑芝麻粒"里钻出一条条小黑蚕,又细又小,像蚂蚁,它们慢慢地向前蠕动,紧贴在桑叶 ...

  • 粉笔赞歌作文600字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粉笔又何尝不像春蚕.蜡炬那样,用自己的生命,来书写出无穷无尽的知识呢? 我爱粉笔,因为它是我们学习生活中最忠实的奉献者.从早到晚,从周一到周五,它们都默默奉献着,不求回报.当老师用它们的最后一丝生命写下字时,粉笔毫无怨言,用尽最后一丝微弱的力量,在黑板上展现出最美的笔 ...

  • 春蚕赞作文800字
  • 我是春蚕,吃了桑叶就要吐丝,哪怕放在锅里煮,死了丝还不断,为人间添一点温暖. --巴金 翻开这一期的科普杂志,我细细的读着,翻到第二十页,是关于蚕的介绍,我一下子踏入了蚕的世界-- 那是一只又白又胖的蚕,两头略小中间略大,它的身体是是一节一节的,腹部有黑色的纹环,在身体的两侧有黑色的小点,那是它的气 ...

  • 用爱播撒希望作文800字
  • 人们通常把童真的孩子比喻成幼苗.花朵.小树等,而培育这些幼苗.花朵.小树的老师就向辛勤的园丁一样,用智慧.爱心和汗水浇灌.培育.呵护着园子里的每一株幼苗,使他们枝繁叶茂,姹紫嫣红,茁壮成长. 中国古人云:"师如父母",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爱师"的传统美德 ...

  • 可敬的春蚕作文400字
  • 我的故乡小院里养了一些蚕,它们很好玩地蠕动着雪白的身体,因此我总会饶有兴趣地盯着它们十来分钟.我的脑里浮出一个有趣的问题:这些蚕什么时候死?它一生给人们奉献了什么? 我津津有味地端起<十万个为什么>无心思观察它们了.我眼前一亮:蚕吐完丝就要死,一般在春天死.我托着腮帮子沉思,蚕的一生多么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