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三第一次作文 [1000字]作文7300字

四年级作文

第一次作文题目: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柯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专家点评

考察出考生的人文关怀

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表示,这个作文题非常大气,可以考察出考生的人文关怀。如果考生只关怀自己的分数,不关心身边的社会,这篇作文就很难写出高度、境界。

写作时,考生可以从读书、做人的角度来谈自己。“什么可以过去?”、“什么不可以过去?”这是一种心态。学生在成长的经历中,肯定会涉及到成功、失败,这些都是暂时的,也都会过去。但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有些东西不会过去的,如果你做过什么不光彩的事情,做过什么对不起人的事情,会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人在社会上坐一些公益事业、贡献,看上去会吃亏,用长远的眼光看,这些都不会吃亏。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历史负责。

考生还可以从世界、国家的发展来谈社会现象,对当前的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当今社会,少数人为牟取更多利益、为了眼前的利益,会做出令人痛心的事情,坑蒙拐骗,做出对老百姓不负责的事情。其实,老百姓心中有一个碑牌,对这些事情都会有自己的评价,这些历史永远不会过去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哪些东西是暂时的?哪些东西是永恒的?对考生来说,需要有正确的看法、正确的立场。(记者:杨玉红)

可以写“青春”,可以写“灾难”

“这道题很有新意,是历年来我最欣赏的上海高考作文题!”原七宝中学特级教师毛荣富对今年的作文题大加赞赏,他认为,好的作文题应该具有哲学味和诗意,并能分出学生的层次,今年这道题就能充分体现这一点。在此之前,他最喜欢的上海高考作文题是“我想握住你的手”,不过今年的题目蕴藏的含义更深。

在毛老师看来,这道题既有哲学元素,又有诗意,考生最好辩证地写,两方面都要涉及到,世上万物总是对立的,总有两重性,因此既会过去,也不会过去,而这个事物,可以是“青春”,也可以是“灾难”。比如写“青春”,

时间易逝,但是奋斗的、激情的青春则会永远铭记心中,不会过去;比如写“灾难”,汶川地震过去了,新的城市已经建好,温家宝总理此次访日,又将汶川学生折叠的千纸鹤送给日本震区人民,我们对待灾难的精神永远存在。

对于作文文体,毛老师建议,可以写成哲理性散文,将抒情和哲理相结合,记叙和议论相结合。至于这两句话本身,可以有所侧重,比如“一切都会过去”占80%,“一切都不会过去”占20%。(记者:李征)

关键是要有理性的思考

“这篇议论文可以用的素材很多,关键是要有理性的思考。”光明中学语文教师李新分析说,例如日本地震、南方大旱等灾害和困难,我们要抱有一种乐观的心态,

相信一切都会过去的。同时,我们又要从辩证的角度分析,要重视或正视眼前的困难。当然文章也可以从个人角度来写,围绕读书和做人来写,如何面对成功和挫折,通过生活过程写出对人生的理解。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盲目的悲观或盲目乐观都是不对的,关键是有理性的分析。”李老师说,这篇作文从思想性方面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高中生已经走向成熟,他们对社会现象应该有一个理性的看待。(记者:钱钰)

哪点感触深就写哪一点

原格致中学高级教师张国顺老师认为,此次的作文题本身便体现了一种辩证的关系,无论是“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都很有话可说。关于“一起都会过去”,考生可以从为什么和怎么样两个层次去写。为什么一切都会过去,因为事物是变化的,无论辉煌也好,失败也罢,最终都将会过去,所以要笑看成败。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用主观的努力变不利为有利,平和的心态可以让一切都变成过去。至于“一切都不会过去”,则可以更多的从反面来写,列宁曾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有的事情已经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但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不应该忘记。

张老师建议考生们可根据自己的体会有所侧重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主次分明,“哪个感触深就写哪一个,另一方面可以稍微提一下。”不要为了兼顾双方过于平均两方观点而流于平庸,切忌“各打五十大板”。(记者:李元)

给人回味无穷

一位多年从事高考作文阅卷的专家表示,高考作文阅卷,会鼓励学生放手写作,不会预设主题。这个材料作文有两个点:“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对考生来说,“一切”都是模糊的,考生具体要写什么,有很大的空间。

有些考生会具体化,什么会过去,什么不会过去,考生会有自己的想法。这也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对于人的一生来说,人的荣辱、财富等都会过去,但是,人

的感情、内在的精神等内核不会过去。

专家表示,这个作文题非常有哲理,给考生很大的想象空间,给人回味无穷。对考生来说,这个作文题目比较容易些,给考生很大的空间。专家表示,考生写作时,需要涉及到两个角度,整体把握,这两个角度之间有很强的内在逻辑。考生如果选择其中的一个角度,文章会显得比较单薄。(记者:杨玉红)

审题立意

1、审题

“过去”、“不会过去”是什么意思?这需要思辨,即对概念的内涵要有界定和明晰。说“一切都会过去”,指的是时间、空间意义上变化。先哲有言:人不会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所以,“一切都会过去。”说“一切都不会过去”,指的是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事物的出现、事件的发生,都会有前因后果,都会留下痕迹的。这种痕迹,可能以记忆的形式永远存在,也可能以对周围事物或其它事物的影响或作用的形式出现。

两个“一切”,应有不同。比如前者指灾难等,后者多指有过的行为(可能多指错误的行为,否则为什么“戒”呢?)。这应该也是这个材料可以思辨的空间。前者似乎是鼓励人,后者似乎是警告人,其实也可以相反:因为容易过去,所以需要重视;因为总不会过去,所以不妨看淡。等等。

两句话,完全可以赞同其一,或将两者放在一块辩证来看。但具体写作时应注意对另一观点的回应,这种回应在议论文写作中可以使用驳论的方式进行。

两句话有先后,虽是“也”所连接,但是往往偏重于强调后者。

材料又不仅仅是这两句话,其中“戒指”这一意象应该也有意味,即

这是两句带有警戒意味的格言,诸事都该以此为戒啊!起着划分为人、做事的边界的作用。这对选择角度和立意取向应该有影响。——这一点,阅卷教师也许会放宽。

2、立意

(1)注意整体:如何看待已经发生的事情

(2)如果选择写自己的经历,写作记叙文,望能体现上述两个层面的“过去”;如果选择思辨,写作议论文,望能寻找到现实的落脚点,这样方可给人更多的启示。

(3)今天是昨天的果,是明天的因,凡事皆有因果,应将事物联系起来看。

(4)其实“会过去”、“不会过去”,都是从“影响”的角度来看问题。影响有正面、负面两种。正面的:如经典、英雄等;反面的:如恶行、恶政。

(5)可以谈论个人,也可以谈论社会。文化、环境、战争、政治、经济等等皆可涉及,但一篇800字的文章,最好选点小一些。

优秀范文

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

孙浩东 上海市大同中学

德国总理默克尔最近显然未能躲过一场风波:由于她在得知本·拉登被击毙后当众表示“十分”高兴,而惨遭德国知识界的集体质疑。尽管她已多次道歉以希望这场风波快点过去,但这似乎依旧难平众怒,甚至还有法官准备为此起诉她。(开篇无应试习气)

作为德国基督教民主党领袖的默克尔理应知道:根据基督教教义,任何生命都是等价的,都应该被尊重,哪怕是罪犯。正因为犯了这样一个看似微小的常识错误,即使她是权威的领袖,在涉及德国知识分子的底线问题时,她也最终无法过去。(拉登确应惩处,但不能“十分”高兴。有独到见解。这就是“理性的声音”。)

依旧是在德国,依旧与默克尔有关。前不久,德国前国防部长的博士论文涉嫌抄袭一事引起德国国内一片哗然,为了保护这位将大有作为的政治新星,默克尔以“我们需要的是政治家而非学术研究人员”为之辩解,但是德国两万名教授联名上书反对,直截地表达了德国知识分子的态度。因为他们担心这将会成为日后学术不端的借口,他们又一次没有给默克尔面子,再一次让她“一切都会过去”的计划继续泡汤。(见解深刻,积累丰厚)

我感动于这样一群理性声音的存在,也欣然于确实因为这些知识分子对于任何权威都能以这种“一切都不能过去”的态度才最终成就了德国学术圈严谨的优良传统。(主题登场,自然天成)

然而,如此理性的声音又何曾仅仅嘹亮于德国?它又何曾沉默于经历过五千年光辉、五千年昏暗的华夏大地?(笔锋一转,到华夏)

尽管受到当时政治的压力,梁思成“拆掉北京的一座墙就等于扒掉我的一层皮”掷地有声,时至今日仍在我们耳边余音缭绕。当我们面对现在的北京已与其他城市毫无区别,当我们眼睁睁地看到古老的北京城只活在文字上、照片里、记忆中的时候,我们终究不禁感叹先生的先见之明,敬佩先生不顾一切的理性呐喊。也许政治的压迫一度埋没了先生的呼喊而让一切都过去了,但是历史的拷问却永远不会让错误过去。(对国运之关怀,情深)

回望历史,多少统治者以权威的姿态、以“一切都会过去”企图将真理掩埋的时候,又是多少知识分子毅然决然地站出来,以一句“一切都不会过去”来回答而绝对不容置疑。(责任感)

“一切都不会过去”,这是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一切都不会过去”,这是知识分子的呐喊永远不会沉默!(再次点题,有个性,又中规中矩)

作为一名社会的准知识分子,当我们面对祖国日新月异变化发展的同时,倘若我们对于社会的阴暗面置之不理而臣服于表面的和谐,不勇于揭开那些隐藏在这表面和谐底下更多不和谐的元素,这又何尝不啻为一种真正的悲哀呢?(有气度)

真心希望有识之士在听到“一切都会过去”时,都能异口同声地以一句“一切都不会过去”来捍卫真理,以坚守住最后的底线。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而我们——

是社会的良心。(说得太好了)

简评:什么叫大气,什么叫深刻,这就是!一个中学生放眼世界,回

眸历史,关注现实,不偏不倚,着重分析“理性的声音不会过去”,何等可贵!文章虽重点谈“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一面,但隐含着对某些人以为“一切都会过去”的侥幸心理的批评。这是一个有大关怀的学生。读罢文章,我真高兴!我们的下一代有人!

时间过去了

唐俊超 复旦附中

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是什么带走了他们?我想,大概是时间。当年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早已化为一缕青魂潜藏在人们的想象与记忆中;横扫欧洲、心志与阿尔卑斯齐高的拿破仑,终不免在故乡的土地上沉睡。不论秦皇汉武,还是凯撒亚历山大,所有的伟业都在时间的冲蚀之下归为一片虚无。(有误,拿破仑故乡是科西嘉,葬于巴黎荣军院。)

是的,一定是时间。自然赋予我们躯体,使我们能尽情地享受物质的快乐;但自然同时给予了我们限制,当身体的机能走向衰败时,也就是生命走向尽头时,曾经的功名伟业也随之离去,消解在茫茫历史长河里,留给后人一句无奈的感叹:俱往矣!

时间过去了,冲走一切功名利禄。(论“会过去”)

时间真的有这么可怕吗?因为我分明看到,在时间的激流间,有几块礁石屹然伫立。(比喻好)

那是牛顿,他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成为工业革命的理论基石;那是麦克斯韦,他的电磁理论为信息时代的到来建构了坚实的基础;那是毕达哥拉斯,是笛卡尔,是沈括,是徐光启?? 他们的成就,没有在时间的冲刷下消逝,反而在岁月的风尘中历久弥新。

时间过去了,却带不走科学的力量,理性的启蒙。

在那块礁石上,放着一枚戒指,上面写着:“一切都不会过去。”那是一位智者的名言。

我想到陶潜与鲁迅。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致仕归家,过起采菊东篱,悠然南山的生活,只为自己心中的一亩三分地;鲁迅深感民族的危难,弃医从文,用带刺的笔写下血一样的文字,为了中国的崛起和复兴。前者坚守,后者激进,相同的是对内心神圣道德的捍卫,对精神崇高的向往。

时间过去了,带不走对善的执着追求。(分科学文学两层论“不会过去”)

曹操去了,我们依然从演绎的字里行间对他进行反复解读,每个人的心头都有一个曹操;拿破仑去了,他留下一个让后人不断评说的背影。时间远没有那么可怕,在时间的彼岸,生命与生命在此时完成了对接与延续。不变的是对真善美的执着渴求,这是人类存在的意义。不论历史的长河怎样奔腾,我们总要呐喊:

时间,

纵使你脚下已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让我成为第一千零一名!

时间的长河依然在这么奔腾,

冲走一些,冲不走一些,不舍昼夜。

简评:一切在时间中发生,消失,永恒。本文从“时间”切入,用“激流间礁石屹然伫立”的形象,将抽象的理性思考物象化。文章照顾到两个方面,没有惯用的套语,运用诗意的语言,透露出内心的追求。这不是仅靠华美的词语能达到的境界。

潮汐的馈赠

何璇 复旦附中

虚幻与现实的边缘,过去与现代的疆界,两枚不同的戒指,铭刻着两句不同的箴言。

一切都会过去。

一切都不会过去。

当战火的硝烟在历史的长河弥漫,一个王朝终于覆盖了另一个王朝的遗迹。终于,胜利者的荣耀取代了失败者的落魄,那些陈旧的楼宇终究属于破败的过去。在时代的阴影下被迫前进的人类,使新的技术取代了传统的智慧,我们在发展中凝视着前方的道路,而不得不放弃堆积如山的过去。对于腐朽的执念无益于未来的前行,这是在无尽的奔走中总结出来的真理。是的,一切都会过去。正如苏轼的幸与不幸,李白的遇与不遇,在千百年后的今日,那些人生中的潮汐,大起大落的悲欢,最终都成为一卷卷束之高阁的古书,代表过去。(讲“会过去”,生动) 然而,那些在骨血中奔腾的记忆,却又如此清晰而难以替代。属于古老的传统是烙印在每一个炎黄子孙血脉中的萌芽,无论那些日新月异的高楼如何拔地而起,在岁月的流逝中,某些东西却磐石般坚定不移。它们不曾离去,它们也永远不会过去。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最终都会在这个世界上留下难以察觉的深深痕迹。飧宴最终散去,伤痕亦终会愈合,但是那关于幸福或者悲痛的情感,却永远蛰伏在心底,如同灾难过后无数家庭中将永远缺席的座位,那成为了永恒。(讲“不会过去”,深刻)

潮汐的起落是大海的呼吸,海浪的到来为沙滩带来深色的阴影。当海岸恢复平静,潮水最终散去,一切仿佛未曾发生,一切也似乎都已经过去。然而,散落在沙滩上的贝壳透露了海水的秘密。它们是潮汐的馈赠,在潮水退去

后,是唯一过不去的过去。正如我们无法抓住指缝间溜走的沙砾,我们无法阻止悄然溜走的时间——每一刻都是下一秒的过去,眼中所见的世界也无时无刻都在翻新。然而,有些东西却又不会轻易被忘记,他们是关于过去的回忆,却又恰恰成为未来的助力。(隽永,既华且深)

李清照在经历人生巨变后作下哀婉动人的名篇,那是关于回忆过不去的情;爱迪生在无数次的试验后终于照亮世界,那是关于失败难以忘却的经验;中国在建设的道路上大步前行,终于在摸索中逐渐展开一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画卷,那是现在与过去共同谱写的一张关于未来的蓝图。(此段大可不必,但我知道应试的苦衷)

时间会过去,一如潮水终会退去。然而岁月在生命中的痕迹会被铭记,历史在民族中的镌刻也永远不会被遗弃。潮汐虽然退去,却留下贝壳和沙滩,一同等待下一场潮汐。

简评:潮汐馈赠我们什么?一看标题,就有非读下去的冲动。大潮是汹涌的,退去后,无声无息,但它又悄悄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这就是潮汐的馈赠!最后一段用抒情的笔调,总结了两个方面,给人留下深深的思考。

直面

张雪滢 上海交大附中

大卫的铭文说:一切都会过去。这是他直面过去而获得的战胜苦难的勇气;契诃夫的铭文说:一切都不会过去。这是他洞悉人生冷暖后发出的震耳欲聋的呼喊。

在我看来,直面远没有经历那么简单。直面的力量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后世都是大有裨益的。(切入) 巴老在日暮之年,并没有把时间留给颐养天年,而是通过《随想录》反思自己。他回忆了文革时期那段惨痛的历史,没有对时代加以苛责,而是将自己作为反思的对象,在自己本已“伤痕累累”的心灵上再撒了一把盐。“一切都会过去”并非是人们苟且过活,为自己所处的逆境加以粉饰与安慰的借口;而更应该像巴老这样,让这“都会过去”并且“都已过去”的历史在自己的身上留下永恒的价值,直面的力量造就非凡的气度和价值。(直面“会过去”与“不会过去”。不过,巴老是直面时代的。)

同样经历过文革的季羡林,也在之后写下了《牛棚杂忆》。与巴老不同的是,他没有对个人有太多的苛责,而是通过一种温和的反思,去警醒世人不要重蹈覆辙,以史为鉴。“一切都不会过去”并非是失意者用来压抑自己而永远郁郁寡欢,而是通过对过去逼真的叙述,用“血与泪的代价”,发出振聋发聩的警示钟声。

大卫、契诃夫也好,巴老、季老也罢;他们对“一切会否过去”的探索与追问,力量之源便在于他们对真相的直面。“一句真话的分量比整个世界的力量还重”,这是索尔仁尼琴的名言;“诚实的力量甚于热血”,这是柯夫的警句。

在直面真相之上,一定需要一个温暖而光明的人性路径作为指引。“这个世界其实挺冷的,所以需要一团火”,这是迟子建的话。其实无论是“会过去”的物质现实,或是“永远不会过去”的精神影响,让身处逆境或遭遇黑暗中的人们有一个温暖的去处才是终极目的。迟子建的《白雪乌鸦》,还原了一百多年前哈尔滨的那场鼠灾,这让我想起了那部曾获诺奖的作品《鼠疫》,她同加缪一般,用真实的笔写下了面对灾难时人的恶与贪欲,以此复苏人性的温暖和善良。(丰富)

可是当今的文坛,正如余杰批判的那样:不是没有“大师”和“大师之作”,而是缺少真实的生活感受和说真话的勇气。有的只是沉迷于郭敬明式的深度梦呓中,或是频繁沦陷于为权利的歌唱颂歌中。(识见高)

我想:无论何时,我们都不应该偏离贾平凹所言的文学的“大道”——对真实和心中某种价值的坚守。直面和直面之上温暖人性的指引,让“无论会否过去”的一切,纯正美好。(文章如“银瓶乍破水浆迸”,乃积累之功)

简评:从“直面”人生切入,将“会过去”与“不会过去”合在一起写,把主题确定为“说真话”,大胆,有创意。在短短一篇文章中,列举了大量人物、作品、名言、事件,并发表了独到见解,难能!

第一次作文题目: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柯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专家点评

考察出考生的人文关怀

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表示,这个作文题非常大气,可以考察出考生的人文关怀。如果考生只关怀自己的分数,不关心身边的社会,这篇作文就很难写出高度、境界。

写作时,考生可以从读书、做人的角度来谈自己。“什么可以过去?”、“什么不可以过去?”这是一种心态。学生在成长的经历中,肯定会涉及到成功、失败,这些都是暂时的,也都会过去。但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有些东西不会过去的,如果你做过什么不光彩的事情,做过什么对不起人的事情,会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人在社会上坐一些公益事业、贡献,看上去会吃亏,用长远的眼光看,这些都不会吃亏。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历史负责。

考生还可以从世界、国家的发展来谈社会现象,对当前的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当今社会,少数人为牟取更多利益、为了眼前的利益,会做出令人痛心的事情,坑蒙拐骗,做出对老百姓不负责的事情。其实,老百姓心中有一个碑牌,对这些事情都会有自己的评价,这些历史永远不会过去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哪些东西是暂时的?哪些东西是永恒的?对考生来说,需要有正确的看法、正确的立场。(记者:杨玉红)

可以写“青春”,可以写“灾难”

“这道题很有新意,是历年来我最欣赏的上海高考作文题!”原七宝中学特级教师毛荣富对今年的作文题大加赞赏,他认为,好的作文题应该具有哲学味和诗意,并能分出学生的层次,今年这道题就能充分体现这一点。在此之前,他最喜欢的上海高考作文题是“我想握住你的手”,不过今年的题目蕴藏的含义更深。

在毛老师看来,这道题既有哲学元素,又有诗意,考生最好辩证地写,两方面都要涉及到,世上万物总是对立的,总有两重性,因此既会过去,也不会过去,而这个事物,可以是“青春”,也可以是“灾难”。比如写“青春”,

时间易逝,但是奋斗的、激情的青春则会永远铭记心中,不会过去;比如写“灾难”,汶川地震过去了,新的城市已经建好,温家宝总理此次访日,又将汶川学生折叠的千纸鹤送给日本震区人民,我们对待灾难的精神永远存在。

对于作文文体,毛老师建议,可以写成哲理性散文,将抒情和哲理相结合,记叙和议论相结合。至于这两句话本身,可以有所侧重,比如“一切都会过去”占80%,“一切都不会过去”占20%。(记者:李征)

关键是要有理性的思考

“这篇议论文可以用的素材很多,关键是要有理性的思考。”光明中学语文教师李新分析说,例如日本地震、南方大旱等灾害和困难,我们要抱有一种乐观的心态,

相信一切都会过去的。同时,我们又要从辩证的角度分析,要重视或正视眼前的困难。当然文章也可以从个人角度来写,围绕读书和做人来写,如何面对成功和挫折,通过生活过程写出对人生的理解。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盲目的悲观或盲目乐观都是不对的,关键是有理性的分析。”李老师说,这篇作文从思想性方面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高中生已经走向成熟,他们对社会现象应该有一个理性的看待。(记者:钱钰)

哪点感触深就写哪一点

原格致中学高级教师张国顺老师认为,此次的作文题本身便体现了一种辩证的关系,无论是“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都很有话可说。关于“一起都会过去”,考生可以从为什么和怎么样两个层次去写。为什么一切都会过去,因为事物是变化的,无论辉煌也好,失败也罢,最终都将会过去,所以要笑看成败。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用主观的努力变不利为有利,平和的心态可以让一切都变成过去。至于“一切都不会过去”,则可以更多的从反面来写,列宁曾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有的事情已经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但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不应该忘记。

张老师建议考生们可根据自己的体会有所侧重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主次分明,“哪个感触深就写哪一个,另一方面可以稍微提一下。”不要为了兼顾双方过于平均两方观点而流于平庸,切忌“各打五十大板”。(记者:李元)

给人回味无穷

一位多年从事高考作文阅卷的专家表示,高考作文阅卷,会鼓励学生放手写作,不会预设主题。这个材料作文有两个点:“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对考生来说,“一切”都是模糊的,考生具体要写什么,有很大的空间。

有些考生会具体化,什么会过去,什么不会过去,考生会有自己的想法。这也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对于人的一生来说,人的荣辱、财富等都会过去,但是,人

的感情、内在的精神等内核不会过去。

专家表示,这个作文题非常有哲理,给考生很大的想象空间,给人回味无穷。对考生来说,这个作文题目比较容易些,给考生很大的空间。专家表示,考生写作时,需要涉及到两个角度,整体把握,这两个角度之间有很强的内在逻辑。考生如果选择其中的一个角度,文章会显得比较单薄。(记者:杨玉红)

审题立意

1、审题

“过去”、“不会过去”是什么意思?这需要思辨,即对概念的内涵要有界定和明晰。说“一切都会过去”,指的是时间、空间意义上变化。先哲有言:人不会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所以,“一切都会过去。”说“一切都不会过去”,指的是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事物的出现、事件的发生,都会有前因后果,都会留下痕迹的。这种痕迹,可能以记忆的形式永远存在,也可能以对周围事物或其它事物的影响或作用的形式出现。

两个“一切”,应有不同。比如前者指灾难等,后者多指有过的行为(可能多指错误的行为,否则为什么“戒”呢?)。这应该也是这个材料可以思辨的空间。前者似乎是鼓励人,后者似乎是警告人,其实也可以相反:因为容易过去,所以需要重视;因为总不会过去,所以不妨看淡。等等。

两句话,完全可以赞同其一,或将两者放在一块辩证来看。但具体写作时应注意对另一观点的回应,这种回应在议论文写作中可以使用驳论的方式进行。

两句话有先后,虽是“也”所连接,但是往往偏重于强调后者。

材料又不仅仅是这两句话,其中“戒指”这一意象应该也有意味,即

这是两句带有警戒意味的格言,诸事都该以此为戒啊!起着划分为人、做事的边界的作用。这对选择角度和立意取向应该有影响。——这一点,阅卷教师也许会放宽。

2、立意

(1)注意整体:如何看待已经发生的事情

(2)如果选择写自己的经历,写作记叙文,望能体现上述两个层面的“过去”;如果选择思辨,写作议论文,望能寻找到现实的落脚点,这样方可给人更多的启示。

(3)今天是昨天的果,是明天的因,凡事皆有因果,应将事物联系起来看。

(4)其实“会过去”、“不会过去”,都是从“影响”的角度来看问题。影响有正面、负面两种。正面的:如经典、英雄等;反面的:如恶行、恶政。

(5)可以谈论个人,也可以谈论社会。文化、环境、战争、政治、经济等等皆可涉及,但一篇800字的文章,最好选点小一些。

优秀范文

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

孙浩东 上海市大同中学

德国总理默克尔最近显然未能躲过一场风波:由于她在得知本·拉登被击毙后当众表示“十分”高兴,而惨遭德国知识界的集体质疑。尽管她已多次道歉以希望这场风波快点过去,但这似乎依旧难平众怒,甚至还有法官准备为此起诉她。(开篇无应试习气)

作为德国基督教民主党领袖的默克尔理应知道:根据基督教教义,任何生命都是等价的,都应该被尊重,哪怕是罪犯。正因为犯了这样一个看似微小的常识错误,即使她是权威的领袖,在涉及德国知识分子的底线问题时,她也最终无法过去。(拉登确应惩处,但不能“十分”高兴。有独到见解。这就是“理性的声音”。)

依旧是在德国,依旧与默克尔有关。前不久,德国前国防部长的博士论文涉嫌抄袭一事引起德国国内一片哗然,为了保护这位将大有作为的政治新星,默克尔以“我们需要的是政治家而非学术研究人员”为之辩解,但是德国两万名教授联名上书反对,直截地表达了德国知识分子的态度。因为他们担心这将会成为日后学术不端的借口,他们又一次没有给默克尔面子,再一次让她“一切都会过去”的计划继续泡汤。(见解深刻,积累丰厚)

我感动于这样一群理性声音的存在,也欣然于确实因为这些知识分子对于任何权威都能以这种“一切都不能过去”的态度才最终成就了德国学术圈严谨的优良传统。(主题登场,自然天成)

然而,如此理性的声音又何曾仅仅嘹亮于德国?它又何曾沉默于经历过五千年光辉、五千年昏暗的华夏大地?(笔锋一转,到华夏)

尽管受到当时政治的压力,梁思成“拆掉北京的一座墙就等于扒掉我的一层皮”掷地有声,时至今日仍在我们耳边余音缭绕。当我们面对现在的北京已与其他城市毫无区别,当我们眼睁睁地看到古老的北京城只活在文字上、照片里、记忆中的时候,我们终究不禁感叹先生的先见之明,敬佩先生不顾一切的理性呐喊。也许政治的压迫一度埋没了先生的呼喊而让一切都过去了,但是历史的拷问却永远不会让错误过去。(对国运之关怀,情深)

回望历史,多少统治者以权威的姿态、以“一切都会过去”企图将真理掩埋的时候,又是多少知识分子毅然决然地站出来,以一句“一切都不会过去”来回答而绝对不容置疑。(责任感)

“一切都不会过去”,这是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一切都不会过去”,这是知识分子的呐喊永远不会沉默!(再次点题,有个性,又中规中矩)

作为一名社会的准知识分子,当我们面对祖国日新月异变化发展的同时,倘若我们对于社会的阴暗面置之不理而臣服于表面的和谐,不勇于揭开那些隐藏在这表面和谐底下更多不和谐的元素,这又何尝不啻为一种真正的悲哀呢?(有气度)

真心希望有识之士在听到“一切都会过去”时,都能异口同声地以一句“一切都不会过去”来捍卫真理,以坚守住最后的底线。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而我们——

是社会的良心。(说得太好了)

简评:什么叫大气,什么叫深刻,这就是!一个中学生放眼世界,回

眸历史,关注现实,不偏不倚,着重分析“理性的声音不会过去”,何等可贵!文章虽重点谈“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一面,但隐含着对某些人以为“一切都会过去”的侥幸心理的批评。这是一个有大关怀的学生。读罢文章,我真高兴!我们的下一代有人!

时间过去了

唐俊超 复旦附中

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是什么带走了他们?我想,大概是时间。当年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早已化为一缕青魂潜藏在人们的想象与记忆中;横扫欧洲、心志与阿尔卑斯齐高的拿破仑,终不免在故乡的土地上沉睡。不论秦皇汉武,还是凯撒亚历山大,所有的伟业都在时间的冲蚀之下归为一片虚无。(有误,拿破仑故乡是科西嘉,葬于巴黎荣军院。)

是的,一定是时间。自然赋予我们躯体,使我们能尽情地享受物质的快乐;但自然同时给予了我们限制,当身体的机能走向衰败时,也就是生命走向尽头时,曾经的功名伟业也随之离去,消解在茫茫历史长河里,留给后人一句无奈的感叹:俱往矣!

时间过去了,冲走一切功名利禄。(论“会过去”)

时间真的有这么可怕吗?因为我分明看到,在时间的激流间,有几块礁石屹然伫立。(比喻好)

那是牛顿,他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成为工业革命的理论基石;那是麦克斯韦,他的电磁理论为信息时代的到来建构了坚实的基础;那是毕达哥拉斯,是笛卡尔,是沈括,是徐光启?? 他们的成就,没有在时间的冲刷下消逝,反而在岁月的风尘中历久弥新。

时间过去了,却带不走科学的力量,理性的启蒙。

在那块礁石上,放着一枚戒指,上面写着:“一切都不会过去。”那是一位智者的名言。

我想到陶潜与鲁迅。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致仕归家,过起采菊东篱,悠然南山的生活,只为自己心中的一亩三分地;鲁迅深感民族的危难,弃医从文,用带刺的笔写下血一样的文字,为了中国的崛起和复兴。前者坚守,后者激进,相同的是对内心神圣道德的捍卫,对精神崇高的向往。

时间过去了,带不走对善的执着追求。(分科学文学两层论“不会过去”)

曹操去了,我们依然从演绎的字里行间对他进行反复解读,每个人的心头都有一个曹操;拿破仑去了,他留下一个让后人不断评说的背影。时间远没有那么可怕,在时间的彼岸,生命与生命在此时完成了对接与延续。不变的是对真善美的执着渴求,这是人类存在的意义。不论历史的长河怎样奔腾,我们总要呐喊:

时间,

纵使你脚下已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让我成为第一千零一名!

时间的长河依然在这么奔腾,

冲走一些,冲不走一些,不舍昼夜。

简评:一切在时间中发生,消失,永恒。本文从“时间”切入,用“激流间礁石屹然伫立”的形象,将抽象的理性思考物象化。文章照顾到两个方面,没有惯用的套语,运用诗意的语言,透露出内心的追求。这不是仅靠华美的词语能达到的境界。

潮汐的馈赠

何璇 复旦附中

虚幻与现实的边缘,过去与现代的疆界,两枚不同的戒指,铭刻着两句不同的箴言。

一切都会过去。

一切都不会过去。

当战火的硝烟在历史的长河弥漫,一个王朝终于覆盖了另一个王朝的遗迹。终于,胜利者的荣耀取代了失败者的落魄,那些陈旧的楼宇终究属于破败的过去。在时代的阴影下被迫前进的人类,使新的技术取代了传统的智慧,我们在发展中凝视着前方的道路,而不得不放弃堆积如山的过去。对于腐朽的执念无益于未来的前行,这是在无尽的奔走中总结出来的真理。是的,一切都会过去。正如苏轼的幸与不幸,李白的遇与不遇,在千百年后的今日,那些人生中的潮汐,大起大落的悲欢,最终都成为一卷卷束之高阁的古书,代表过去。(讲“会过去”,生动) 然而,那些在骨血中奔腾的记忆,却又如此清晰而难以替代。属于古老的传统是烙印在每一个炎黄子孙血脉中的萌芽,无论那些日新月异的高楼如何拔地而起,在岁月的流逝中,某些东西却磐石般坚定不移。它们不曾离去,它们也永远不会过去。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最终都会在这个世界上留下难以察觉的深深痕迹。飧宴最终散去,伤痕亦终会愈合,但是那关于幸福或者悲痛的情感,却永远蛰伏在心底,如同灾难过后无数家庭中将永远缺席的座位,那成为了永恒。(讲“不会过去”,深刻)

潮汐的起落是大海的呼吸,海浪的到来为沙滩带来深色的阴影。当海岸恢复平静,潮水最终散去,一切仿佛未曾发生,一切也似乎都已经过去。然而,散落在沙滩上的贝壳透露了海水的秘密。它们是潮汐的馈赠,在潮水退去

后,是唯一过不去的过去。正如我们无法抓住指缝间溜走的沙砾,我们无法阻止悄然溜走的时间——每一刻都是下一秒的过去,眼中所见的世界也无时无刻都在翻新。然而,有些东西却又不会轻易被忘记,他们是关于过去的回忆,却又恰恰成为未来的助力。(隽永,既华且深)

李清照在经历人生巨变后作下哀婉动人的名篇,那是关于回忆过不去的情;爱迪生在无数次的试验后终于照亮世界,那是关于失败难以忘却的经验;中国在建设的道路上大步前行,终于在摸索中逐渐展开一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画卷,那是现在与过去共同谱写的一张关于未来的蓝图。(此段大可不必,但我知道应试的苦衷)

时间会过去,一如潮水终会退去。然而岁月在生命中的痕迹会被铭记,历史在民族中的镌刻也永远不会被遗弃。潮汐虽然退去,却留下贝壳和沙滩,一同等待下一场潮汐。

简评:潮汐馈赠我们什么?一看标题,就有非读下去的冲动。大潮是汹涌的,退去后,无声无息,但它又悄悄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这就是潮汐的馈赠!最后一段用抒情的笔调,总结了两个方面,给人留下深深的思考。

直面

张雪滢 上海交大附中

大卫的铭文说:一切都会过去。这是他直面过去而获得的战胜苦难的勇气;契诃夫的铭文说:一切都不会过去。这是他洞悉人生冷暖后发出的震耳欲聋的呼喊。

在我看来,直面远没有经历那么简单。直面的力量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后世都是大有裨益的。(切入) 巴老在日暮之年,并没有把时间留给颐养天年,而是通过《随想录》反思自己。他回忆了文革时期那段惨痛的历史,没有对时代加以苛责,而是将自己作为反思的对象,在自己本已“伤痕累累”的心灵上再撒了一把盐。“一切都会过去”并非是人们苟且过活,为自己所处的逆境加以粉饰与安慰的借口;而更应该像巴老这样,让这“都会过去”并且“都已过去”的历史在自己的身上留下永恒的价值,直面的力量造就非凡的气度和价值。(直面“会过去”与“不会过去”。不过,巴老是直面时代的。)

同样经历过文革的季羡林,也在之后写下了《牛棚杂忆》。与巴老不同的是,他没有对个人有太多的苛责,而是通过一种温和的反思,去警醒世人不要重蹈覆辙,以史为鉴。“一切都不会过去”并非是失意者用来压抑自己而永远郁郁寡欢,而是通过对过去逼真的叙述,用“血与泪的代价”,发出振聋发聩的警示钟声。

大卫、契诃夫也好,巴老、季老也罢;他们对“一切会否过去”的探索与追问,力量之源便在于他们对真相的直面。“一句真话的分量比整个世界的力量还重”,这是索尔仁尼琴的名言;“诚实的力量甚于热血”,这是柯夫的警句。

在直面真相之上,一定需要一个温暖而光明的人性路径作为指引。“这个世界其实挺冷的,所以需要一团火”,这是迟子建的话。其实无论是“会过去”的物质现实,或是“永远不会过去”的精神影响,让身处逆境或遭遇黑暗中的人们有一个温暖的去处才是终极目的。迟子建的《白雪乌鸦》,还原了一百多年前哈尔滨的那场鼠灾,这让我想起了那部曾获诺奖的作品《鼠疫》,她同加缪一般,用真实的笔写下了面对灾难时人的恶与贪欲,以此复苏人性的温暖和善良。(丰富)

可是当今的文坛,正如余杰批判的那样:不是没有“大师”和“大师之作”,而是缺少真实的生活感受和说真话的勇气。有的只是沉迷于郭敬明式的深度梦呓中,或是频繁沦陷于为权利的歌唱颂歌中。(识见高)

我想:无论何时,我们都不应该偏离贾平凹所言的文学的“大道”——对真实和心中某种价值的坚守。直面和直面之上温暖人性的指引,让“无论会否过去”的一切,纯正美好。(文章如“银瓶乍破水浆迸”,乃积累之功)

简评:从“直面”人生切入,将“会过去”与“不会过去”合在一起写,把主题确定为“说真话”,大胆,有创意。在短短一篇文章中,列举了大量人物、作品、名言、事件,并发表了独到见解,难能!


相关作文

  • 2014国庆节学生有感作文1000字作文900字
  •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十一长假盼来了,心中情不自禁地欢喜起来,幻想着与爸爸一起远足的快乐时光即将到来,我更是乐得合不拢嘴. 还未解放呢,我就激动得不得了,连仔细课的时间都用来构思这个长假的计划了.一阵清脆的下课铃打破了我美好的遐思,各科的老师汇聚一堂,豪不留情地在黑板上写下了他们的功绩,坐在板凳上正 ...

  • 2014高三竞赛作文题目大全作文700字
  • 高三作文题目 1.作文题目:远方 2.作文题目:点击 3.作文题目:曲线 4.散步的时候/我走直路/儿子却故意/把路走弯/我说/把路走直/就是捷径/儿子说/把路走弯/路就延长 请根据本诗的内容,联系实际,写一篇抒发你对自己的人生路的感受,或阐发你对人生路的看法的文章. 5.有人说当代中学生常是矛盾的 ...

  • 最新高三敬老爱老作文1000字精选作文1200字
  • 人,因为美德而变得美丽.社会,因为充满美德而变得更和谐.世界,因充满美德而更缤纷.中华美德,人人皆知,"孔融让梨"等典故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至高无上的美德,更说明了中国是一座文明之邦.但中华美德在今天,仿佛早已被人忘却,人们对它不管不问,正所谓:此道今人弃如土. 自古以来 ...

  • 2014届南昌高三二模考试大作文材料解读及范文作文3300字
  • 2014届南昌高三二模考试大作文材料解读及范文 南昌高三二模考试大作文材料: 亲自类节目"爸爸去哪儿",以其平实接地气的风格,受到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喜爱.<人民日报>作出评论:"说到底,是因为节目中体现的浓浓亲情让人心存暖意,点燃了人们心中回归家庭的渴求.&q ...

  • 2014各地模拟考试--作文作文10400字
  • 六.本大题1小题,共60分.(中心理解与关键词句把握)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节奏"一词原本用在表现音乐中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现在作为网络热词,更用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潮涨潮落,春华秋实,大自然有自己的节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个人的生活也有自己的节奏:甚至一个人 ...

  • 记叙文意林作文9500字
  • <意林图解作文? 小学版>杂志约稿函 小学阶段是作文训练的起跑点,是一生阅读和写作能打根基的黄金阶段,为了帮助小学 生更好地适应学校作文教学,打好作文的根基,鼓励低年级学生写出优秀作文,意林特别推 出<意林图解作文? 小学版>杂志.现在面向全国小学生.小学老师以及小学校园文学 ...

  • 双辽一中2014高三作文训练五作文2000字
  • 1 2013年12月第一次作业材料(一) 哲学家拿一个苹果给同学们看,说这是我刚从果园摘来的,哲学家拿着苹果转了转问,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么?很多学生都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问他们三个,一个学生说没闻到,一个摸了摸问这是什么苹果,另一个说我感冒了.最后哲学家把苹果给大家传看,才知道是一 ...

  • 明年北京高考作文要写作文2200字
  • 明年北京高考作文要写"一大一小" 总分值不变 2013年12月16日16:12 来源:北京晚报 近日北京教育考试院召开北京高考命题工作布置会,对明年高考命题方向进行说明.根据教育部和北京市有关考试招生改革方案的思路,高考各科命题都将有相应的变化.据悉,高考语文作文沿用了15年的& ...

  • 作文1作文4200字
  • 1 一.认识高考作文 不客气地说,高考作文与科举时代的的八股文在模式上大同而小异. 都有一个大致固定的基本模式,字数有限制,体裁上也有一定限制,内容上也有一定限制,时间上也有限制,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不允许考生自由驰骋,任意发挥.三大快,五段模式,不外启.承.转.合,成绩优劣的区分不外乎:语言.立意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