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名人作文17900字

高一作文

大运河名人

江苏省淮安兴建全国最大城市雕塑群

为凸显运河明珠——淮安的历史文化,淮安市政府在美化城市方面大手笔操作:以淮安历史上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为题材,在市中心古运河文化广场兴建全国最大的城市雕塑群。昨天,记者在雕塑现场看到,负责雕塑设计的南艺艺术中心的张祥水、李明、刘宪、朱新龙等十几位雕塑家,已经完成了泥塑创作,正在紧张地翻制模型。

这个雕塑群包括一个高4米、横展130米的浮雕组和16根艺术浮雕柱,总雕塑面积为75 0平方米,比目前全国最大、面积为500多平方米的中华世纪坛雕塑群还要壮观。雕塑全部采用花岗岩雕刻,表现的内容则都是反映运河历史上重要而有代表意义的场景,如康熙码头巡河图、漕督躬亲盘验图、夫差末口陈兵图、舟船过闸艰险图、通衢古驿晨旅图、清水仓场盛况图等,艺术浮雕柱上则雕刻着军事家韩信、民族英雄梁红玉、文学家吴承恩、名医吴鞠通、治水专家阎若璩等16位出生于淮安的历史名人。整个雕塑线条新颖独特,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8月底安装完毕后,将成为淮安市一道新的迷人的风景。(张磊 张粉琴)

中国大运河历史名人初步名单及事迹简介

夫差

夫差(?—前473),春秋末年吴国君。

春秋时,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利用长江、淮河之间的自然水系,开凿了一条人工渠道——邗沟。据《左传》:鲁哀公九年(前486年) ,“吴城邗,沟通江、淮”。邗沟南起长江茱萸湾(位于今扬州市区),北迄淮河山阳湾末口(位于今淮安市区),沟通了江、淮两大水系。末口密近淮、泗水交会处,由邗沟转入泗水,即可北达徐州、鲁南。邗沟是有明确记载的最早的人工运河,也是京杭大运河上最为古老的一段河道。

《水经注》记载的邗沟(中渎水)走向为:“自广陵北出武广湖东,陆阳湖西,二湖东西相直五里,水出其间,下注樊梁湖,旧道东北出,至博芝、射阳二湖,西北出夹耶,乃至山阳矣。”邗沟从邗城的西南角起,屈曲从城的东南角东流,至今湾头镇又折向北流,经武广湖(一作武安湖,即今邵伯湖) 、陆阳湖(今名渌洋湖,在江都县北,高邮县南) 二湖之间,北入樊梁湖(今名高邮湖,在高邮县西北) 转向东北入博芝湖(在宝应县东南) 、射阳湖(即今宝应、淮安二县东界之射阳湖,据《太平寰宇记》载,湖周达300多里,面积远较今天为大) ,又折向西北,至末口(今淮安城北五里北神堰) 入淮。可见,邗沟是利用当时存在的一些主要湖泊连缀而成的,为利用博芝、射阳二湖,遂向东北绕了一个大弯子。

据《越绝书•吴地传》载:由吴国开凿的太湖流域的运河有百尺渎、“吴古故水道”等。 “吴古故水道:出平门,上郭池,入渎,出巢湖,上历地,过梅亭,入杨湖,出渔浦,入大江,奏广陵”。大致是从苏州向西北,在今运河之北,与今运河平行,由常州北境入长江达扬州。

《辞海》有专条。

伍子胥

伍子胥(?—前484),春秋时吴国大夫。名员,字子胥。

相传伍子胥为了伐楚,开了一条由太湖向西通长江的运道——胥溪。他率领军民,从苏州胥门挖起,向西经横塘、木渎穿太湖、高淳湖、芜湖入长江。《汉书•地理志》称为中江。这一水道通航时间很长。

据唐卢恕《楚州新修吴太宰伍相神庙记》,春秋时的邗沟亦为伍子胥所开,伍子胥“及因谗而没,其神凭大波,雄愤无所泄,蓄为猛飙骇众。吴人恐之,故相与立祠邗沟上。”

《辞海》有专条。

展陈内容:夫差、伍子胥画像或塑像,吴邗沟形势图、胥溪形势图,夫差末口陈兵图。

魏惠王

魏惠王(前400—前319),战国时魏国君。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开凿鸿沟,引黄河水入圃田泽(在今中牟县西) ,接着,又从圃田东引鸿沟沟通济水及淮水各支流。后来形成黄、淮通航的主要水道。

《辞海》有专条。

展陈内容:魏惠王画像,鸿沟形势图

王景 王吴

王景,东汉水利家,字仲通,原籍琅邪坐不其(今山东即墨西南) 人。

永平初年,王景与王吴一起疏浚浚仪渠(汴渠的开封段) 成功。王吴采用王景建议的“堰流法,水乃不复为害”。“堰流法”是王景的一大创造。所谓“堰流法”,就是在堤岸一侧设置侧向溢流堰,专门用来分泄洪水。

当时,黄河决口,在汴渠一带泛滥了六十余年。永平十二年,汉明帝召见王景,询问治水方略。王景全面分析了河汴情形,应对精辟,明帝大为欣赏。该年夏季发兵夫数十万人,以王吴为王景助手,实施治汴工程。王景亲自勘测地形,规划堤线。他排除任水自流的保守思想,反对恢复“禹河”敌道,开凿山阜,采取筑堤、修渠、建水门等措施,使“河汴分流”,收到防洪、航运和稳定河道等巨大效益。汴渠引黄河水通航,沟通黄河、淮河两大流域,是始于战国时期的重要水运通道。它从郑州西北引黄河,经过开封、商丘、虞城、砀山、萧县,至徐州入泗水,再入淮河。王景在对汴渠进行了裁弯取直、疏浚浅滩、加固险段等工作后,又“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全部工程在次年夏天完工。明帝在完工后亲自沿渠巡视,并按照西汉制度恢复河防官员编制。王吴等随从官员,都因修渠有功升迁一级,王景则连升三级为侍御史。 《辞海》王景有专条。

展陈内容:王景、王吴画像,河汴分流形势图,堰流法示意图

张纯

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 年),大司空张纯在京师附近修建运河。他汲取王梁失败的教训,一方面增加运河水源,除仍引谷水外,又引来了洛水干流;另一方面重新安排渠道线路,西起宜阳

东部,向东经过洛阳城的西面、南面和东面,再向东到郾师附近回注洛水。这条运河名叫阳渠。第二次工程很成功,东汉从此以后,来自南方、东方、北方等地的粮船,经邗沟、汴河、黄河等航道,再循洛水、阳渠,可在洛阳城下傍岸了。阳渠的穿凿,不仅便于政府通漕,而且也使“百姓得其利”。

展陈内容:张纯画像,阳渠导流形势图

陈登

陈登,东汉末下邳人,字元龙。

由于邗沟在樊梁湖以上向东北绕道,且又有博芝、射阳二湖风浪之险,随着水运的发展,必然要求避弯取直,因此东汉建安初,广陵太守陈登鉴于“淮湖纡远,水陆异路,山阳不通”,乃“穿沟,更凿马濑百里渡湖”,马濑即白马湖。建安初,陈登主持开凿的工程,是从樊梁湖北口,穿渠至津湖(即界首湖,在今宝应县治南) ,再从津湖北凿渠百里通白马湖(在今宝应县西北) ,直至山阳末口入淮。这是历史上对邗沟运渠的首次改建工程。经过陈登这次大规模的开凿,形成了一条比较端直的新运道,史称邗沟西道。邗沟西道与今天的里运河大体一致。陈登还筑有捍淮堰(高加堰前身)、破釜塘、陈公塘等沿运水利设施。

《辞海》有专条。

展陈内容:陈登画像,邗沟西道形势图等

曹操

曹操(155—20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汉建安七年至九年(202—204年),曹操先后修治睢阳渠至官渡;“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今河南淇县卫贤镇东)漕船由此可通今卫河上游和当时的黄河下游,向东北通今海河水系各河流。建安十一年,曹操为北征乌桓,又开凿平虏渠、泉州渠,沟通白沟、瓜(缺水字旁)水、滹沱河、鲍丘水(东潞水)、濡水(今滦河)等。白沟、平虏渠、泉州渠,可以视为隋永济渠的前身。

《辞海》有专条。

展陈内容:曹操画像,睢阳渠、白沟、平虏渠、泉州渠形势图

谢安 谢玄

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孝武帝时,位至东晋宰相。385年,谢安疏浚苏北运河,并筑邵伯埭蓄水利航。谢安筑埭於新城北,百姓赖之,比之扶周之召伯,故名召伯埭。

谢玄(343—388),字幼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将。谢安侄。邗沟与鸿沟、汴水等运河开通以来,淮北地区的泗水成了南方沟通中原和黄河下游的主干。因泗水在徐州附近有吕梁洪之险,晋太元九年(384年),兖州既平,谢玄患水道险涩,粮运艰难,在吕梁河段,用工九万,树栅,立七埭,抬高水位,以便通漕。

《辞海》谢安、谢玄均有专条。

展陈内容:谢安、谢玄画像,召伯埭、吕梁洪形势图

隋文帝 宇文恺

隋文帝(541—604),即杨坚。结束南北朝分立,统一全国,隋朝建立者。

隋朝建立之初,建都大兴城(今西安市)。为了解决京城粮食、物资不足的问题,隋文帝于开皇四年(584年)令宇文恺负责,大体沿着汉武帝时开凿的漕渠故道,开凿了由长安到潼关连接黄河、沟通关东地区的广通渠(隋炀帝时改称永通渠),“转运通利,关中赖之”。(《隋书•食货志》)对加强关中与关东地区的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紧接着开皇七年,又以邗沟年久淤塞,开凿了北起山阳(今淮安)末口,南至江都(今扬州)茱萸湾、连接江淮的山阳渎。不过,此次开凿规模不大,只是疏通而已。

宇文恺(555—612),字安乐,隋朔方人。多技艺,有巧思。受隋文帝之命,开凿广通渠。 《辞海》隋文帝、宇文恺均有专条。

展陈内容:隋文帝、宇文恺画像,隋山阳渎、广通渠形势图

隋炀帝

隋炀帝(569—618),即杨广。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即位,以“关河重阻,无由自达”,将都城东迁洛阳。自大业元年开始营建东都的同时,下令开凿通济渠和邗沟。隋炀帝仅用了六年的时间,即凿通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工程。大运河全长2500余公里,包括通济渠、永济渠、邗沟和江南运河四段,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分为两个系统:一是自洛阳通向东南,以通济渠连接邗沟,再以邗沟连接江南运河;二是自洛阳通向东北,经永济渠而达涿郡(今北京市)。

通济渠是隋炀帝所开凿的运河中最早的一段,也就是唐宋时期的汴河。《隋书•炀帝纪》载:大业元年三月,“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在开凿通济渠的同时,“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资治通鉴》卷180)这次开凿较夫差时的邗沟和文帝时修的山阳渎不同,是重新开凿的。隋炀帝开邗沟应是在东汉陈登所开邗沟西道的基础上,进一步裁弯取直,并加以拓宽浚深。

隋炀帝开凿江南运河始于大业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今镇江)至余杭(今杭州),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资治通鉴》卷181)其线路起今镇江,经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吴江、嘉兴、桐乡,讫于杭州。这一路线,绕太湖之东,为江南富庶之区。

由洛阳通向东北的永济渠,开凿于大业四年,据《隋书•炀帝纪》:“四年春正月乙巳,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

隋大运河的开凿,前后共用6年时间,这一“为后世开万世之利” 的工程,是我国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一大奇迹。“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诗人皮日休的评价还是很公允的。

《辞海》有专条。

展陈内容:隋炀帝塑像,隋大运河形势图

裴耀卿

裴耀卿(681—743),字焕之,绛州稷山人。

裴耀卿迁任京兆尹时,关中发生洪涝灾害,粮食歉收。他分析天下经济大势,从长计议,奏请唐

玄宗通漕运,调运江淮粮赋进京,在运粮沿线设置几个大粮仓,做为中转站。唐玄宗非常赞同,开元十一年,裴耀卿以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江淮都转运使。他受命后,沿黄河建置河阴、集津、三门三个大粮仓,开通河道,征集天下租粮,由盟津沂河西上,三年时间就积粮米至700万石,省运费30万缗。

《辞海》有专条。

展陈内容:裴耀卿画像,大运河形势及粮仓位置图

齐澣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时任润州刺史兼江南东道采访使齐澣,以“润州北界隔吴江,至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船绕瓜步,多为风涛之所漂损。澣乃移其漕路,于京口塘(埭)下直渡江二十里,又开伊娄河二十五里,即达扬子县……又立伊娄埭,官收其课,迄今利济焉。”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河南采访使、汴州刺史齐澣,以江淮漕运经淮水,波涛有沉损,遂开广济渠下流,自泗州虹县至楚州淮阴县北十八里合于淮。不逾时毕功。既而水流浚急,行旅艰险,旋即停废,却由旧河。”(《通典》卷10《漕运》)这是汴渠下游一次失败的掉尾改线工程。 展陈内容:齐澣画像,伊娄河、京口埭位置图,广济新渠形势图

刘晏

刘晏(718—780),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菏泽西北)人。

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汴渠崩坏淤浅,有些河段已经无水,肃宗令转运使刘晏负责修治,刘晏乃征调民夫对汴渠进行了全线整修,使其重新全线畅通。先疏通河道,了解到运河上各段水势不同,采用分段转运方法,并建立了十个大造船场。漕运得到了彻底治理,岁运江淮粮数十万石。刘晏管理漕运,每年运粮一百多万石,没有沉没过一斗米。首都由于粮食供应得到满足,物价平缓,人心稳定。

《辞海》有专条。

展陈内容:刘晏画像,大运河形势图及十大船厂位置图

孟简

孟简, 字几达,德州平昌(今山东高河西北)人。

唐宪宗元和年间,由于运河水浅,常州刺史孟简在常州、润州段,疏浚孟渎故渠,由孟渎直接入江。同时,孟简又疏浚了泰伯渎,东连蠡湖以济运。

展陈内容:孟简画像,江南运河形势图

李吉甫

李吉甫(758—814),字弘宪,赵郡人。博学多闻。

宪宗元和年间,淮南节度使李吉甫因山阳渎水位不足,在高邮筑平津堰,灌溉千顷。这条平津堰一直到宝应。《新唐书》卷146《李吉甫传》“乃筑堤堰,以防不足,泄有余,名曰平津堰。”著

有《元和郡县图志》。

《辞海》有专条。

展陈内容:李吉甫画像,山阳渎形势图

钱镠

钱镠(852—932),字具美,杭州临安人。五代时吴越国的建立者。

钱镠在位期间十分重视水利,以“保境安民”为国策,兴建海塘,扩建杭城,发展农桑,疏浚湖河,开拓海运,扩大贸易,对杭州及两浙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为解决江南运河南段的水源问题,吴越王钱镠实施了浚西湖、引江潮、建双闸等工程。他认为太湖地区“衿带溪湖,接连江海,赋与甚广,田亩垦多,须资灌溉之功,用奏耕桑之业”除在杭州治沟洫、筑海塘、浚治西湖外,天宝五年(915年) 专设都水营田使,命于太湖旁募卒四部,创设撩浅军,并亲自指挥。撩浅军凡七八千人,常为田事,治河筑堤。实行逐年开豁,即由专业队伍常年坚持进行浚治。宝正二年(927年) 又浚柘湖、新泾塘由小官浦入海。又沿江而至常州江阴界,一河一浦皆有堰闸,并建立水网塘浦圩田的维修制度。“田各成圩,圩必有长,每年或二年,率逐圩之人修筑堤防,浚治港浦,故低地之堤常固,旱田之港常通也”。因此吴越时期水旱灾害少见,岁多丰稔。

《辞海》有专条。

展陈内容:钱镠画像,江南运河形势图及重点工程节点图

乔维岳

宋太宗雍熙(984—987年)中,为避开淮河山阳湾之险,淮南转运使刘蟠、乔维岳“开故沙河自楚州至淮阴凡六十里,舟行便之。”又于沙河运河上创建二斗门,为近代船闸的前身。 展陈内容:乔维岳画像,沙河运河形势图及二斗门示意图

许元 蒋之奇

宋仁宗皇佑、至和年间(1049—1055年),由发运使马仲甫建议、许元开凿,自淮阴县城旁淮水南岸开渠四十九里,西至淮阴县洪泽镇,称洪泽新河,避开淮水之险,“漕者便之。”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发运使罗拯复欲自洪泽而上凿龟山里河以达于淮,帝深然之。”遂由发运使蒋之奇、都水监丞陈佑甫勘测设计施工,河长五十七里,阔十五丈,深一丈五尺,名曰龟山运河。渠成后,神宗命蒋之奇刻石于龟山以记其事。

至此,运道自龟山下由龟山运河、洪泽新河与沙河连接,一百余里避开淮水,直达邗沟。 展陈内容:许元、蒋之奇画像,洪泽新河、龟山运河形势图与工程技术示意图

李禹卿

庆历二年(1042年),苏州通判李禹卿“堤太湖八十里,为渠,益漕运”。。这次修筑的太湖长堤,共八十里,于唐堤之东,成为运河的东堤,把水波浩渺的太湖与湖东广大水乡隔开,以便通漕。 展陈内容:李禹卿画像,江南运河及太湖长堤形势图

苏轼

苏轼(1037-1101),即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宋元佑中,苏轼通判杭州,又对行将湮废的吴越王创置的保运通航工程,进行大规模的修复,“自是公私舟船通利。”元佑间,上纲运五弊。

《辞海》有专条。

展陈内容:苏轼画像,杭州运河形势图,纲运五弊奏疏影印件

郭守敬

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顺德邢台人。元天文学家、水利学家、数学家。

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 ,在著名水利学家郭守敬的建议和主持下,于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南转,会双塔、榆河、一亩、玉泉诸水,又东南流,汇入大都积水潭泊船港,而后大致循金国的运河故道至通州高丽庄接白河,长164里,设闸24处,设计施工皆由郭任之。次年功成,赐名通惠河。自此,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

为了开凿会通河,郭守敬曾考察过山东济宁、东平、临清等地。根据他的测量,会通河于1289年凿通,水源来自汶河,由城坝把汶河水的2/3经河引至济宁,在济宁建天井闸分水,使航运成为可能。不过,济宁的地势比南旺低,往南旺方向分水的结果是会通河" 常患浅涩" 。 《辞海》有专条。

展陈内容:郭守敬塑像,元大运河形势图,元通惠河、会通河图

贾鲁

贾鲁(1297—1353),字友恒,元河东高平人。

1351年,五十五岁的贾鲁正式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兼总治河防使,并被授予二品官衔。治河工程包括疏浚河道、修筑堤防和堵塞决口三大部分。他动员了十三路(相当于州)的民工约十五万人,再加上军队士兵二万多人,一共十七万人开上了治河工地。从四月份开始施工,到了七月河道疏凿成功;到了八月,冲破堤岸的河水重新流入了原先的河道;到了九月,黄河上又可以通行船只了;到了十一月,水土工程全部完成,使黄河从故道重新流入大海。

在治理过程中,贾鲁针对许多复杂的情况,创造了许多堵塞决口和建筑堤岸的方法。著名的堵口技术“石船堤障水法”,就是贾鲁创造的。

治理黄河的重任完成后,贾鲁画了一张《河平图》献给皇帝,皇帝非常高兴,专门为贾鲁树立了一块《河平碑》,碑上篆刻着翰林学士欧阳玄奉命所写的《至正河防记》,以总结治河经验,表彰贾鲁的丰功伟绩。原来横贯整个河南、向东南流入淮河的惠民河,也因此改名为贾鲁河。 《辞海》有专条。

展陈内容:贾鲁塑像,贾鲁河形势图,河平碑照片

宋礼 白英

因会通河段水源不足, 运输量受到限制, 永乐九年(1411年) ," 会通河道450余里,淤塞1/3",工部尚书宋礼奉命重开会通河。在最初的失败之后,宋礼用汶上老人白英之策,引汶济运,挖引山泉,修建水柜修建戴村坝,遏汶至南旺,分水济运。于东平东60里筑戴村土坝,长五里余,

截断汶河,向西南开小汶河引汶水至南旺镇入运。南旺为水脊,自入运口南北分流。南旺以北全赖汶水济运,南旺以南尚有泗、沂水等济运,故汶水七分往北至临清,三分往南至徐州。大大地改善了会通河的漕运能力,

展陈内容:宋礼、白英画像,引汶济运图

陈瑄(陈锐 陈熊)

继宋礼治运者为平江伯陈瑄,确定以河运代海运,建立一整套的漕运制度与运河管理办法,司运政20余年。于永乐十三至十四年开清江浦故沙河,建清江四闸及淮安五坝。自淮至临清增闸座至47座;自淮至通州置铺舍568所,铺设浅夫以浚浅、导航。开扬州白塔河通运。漕米改支运为兑运,沿河设仓,等等。陈瑄实为明代漕运全线畅通每一人,以及明清时期运河管理制度及漕运制度的奠基人。

陈瑄孙陈锐、重孙陈熊后皆任职漕运总兵官。弘治七年,曾任命平江伯陈锐与刘大夏一起治理张秋河决。

展陈内容:陈瑄塑像,明大运河形势图,陈恭襄公神道碑、陈潘二公祠照片

王竑

王竑(1413—1488),字公度,号戆庵。景泰二年(1451)朝廷授任王竑总督漕运,兼淮(淮安)、扬(扬州)、庐(合肥)三府徐和滁三州巡抚,兼理两淮盐课。天顺五年,授副都御史,仍督漕运,至徐淮到任时老幼迎拜,欢声动野。为明朝宪宗年间的兵部尚书,明代即被誉为“世之伟人,国之重臣”、“千古人豪,百世衡鉴”。为官清廉,刚直不阿。正德间,赠太子少保,益庄毅。淮人立祠祀之。诗作辑有《戆庵集》、《休庵集》等。

展陈内容:王竑画像,明淮扬庐凤四府徐和滁三州行政区划及运河形势图

徐有贞

徐有贞,字元玉,吴人。凡天官、地理、兵法、水利、阴阳方术之书,无不谙究,特别重视探究自然界“有用之学”。明景泰间漕运总督,景泰三年(1452年)徐有贞官左佥都御史而往山东张秋治河。于景泰三年(1452年)官左佥都御史,赴山东治理黄河,在今阳谷县张秋镇“相度水势,条上三策:一置水门,一开支河,一浚运河”。在决断如何治河策略中,他做了闻名得水箱放水实验,证明放水系数会随孔径的减小而稍有增加。徐有贞实验说服了皇朝使臣,在皇帝目睹这一实验后,也同意其开分水河治水的主张。他以开分水河治黄得成功,得到当地百姓和史家得称赞。在其治水成功后一年,即景泰七年(1456年),山东大水,“河堤多坏,惟有贞所筑如故”。有贞乃修旧堤决口,自临清抵济宁,各置减水闸,水患悉平。皇朝天子对徐有贞治水功绩奖劳有加。

展陈内容:徐有贞画像,张秋治河形势图

白昂

弘治二年(1489年),黄河在开封金龙口决口,其中一支经山东曹州冲入张秋运河,朝廷命南京兵部左侍郎白昂为户部左侍郎修治河道。

弘治三年正月,白昂考察了河南、山东一带“河流南北分行之大势”后,提出了他的治河方案:“臣

以为合颍、涡二水而入于淮者,其间各有滩碛,水脉颇微,宜疏浚以杀河势,合沁水而入于徐者则以河道浅隘,不能容受,方有漂没之虞,况上游金龙等口虽幸暂淤,久将复决,宜于北流所近七县筑为堤岸,以卫张秋。”

白昂又推荐南京兵部郎中娄性协助治河,征发人夫二十五万,修筑了以下工程:(1) 因当时金龙口已经淤塞,于是修筑阳武长堤,以防黄河北冲张秋运河;(2)疏浚南面各支泛道,往南分泄黄水。一是引中牟决河出阳桥以达淮河,二是浚宿州古汴河以引黄河水进入泗水,又浚睢河自归德饮马池,经符离桥(在宿州北)至宿迁以会漕河;(3)沿河筑堤七百里,下修减水坝;(4)因河势多曲,截弯取直,疏浚月河十四条,约一万余丈,以分杀河势;(5)以黄河向南进入淮河并非正道,恐怕淮河不能容纳黄河水流,又于鱼台、德州、吴桥修筑古长堤,以捍水势。 治河工程完工后,“使河流入汴,汴入睢,睢入泗,泗入淮,以达海,水患稍宁”。弘治三年十一月白昂又对管河官员的职责作了一些规定,令扬州府管河通判常居瓜洲总管闸坝,不许回府营干他事;南北直隶、山东府州县管河官令其沿河居住,管理河道,不许别有差委;兖州府通判则令常居南旺分水地方,专管捞浅并提调各闸;山东布政司劝农参政则令兼管河道,修理疏浚。 白昂的治河思想可概括为“南北分治,而东南则以疏为主”。实际上是实行“北堵南分”的方针。 展陈内容:白昂画像,“北堵南分”治理方针图说,治河奏疏复制件

刘大夏

弘治六年(1493年),升浙江布政司左布政使刘大夏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修治河道。因而特命刘大夏前往治河。

刘大夏秉承朝廷的旨意,认为“治河之道,通漕为急”,在上流决口西岸开月河一道,长约三里,连接运河决口的上下游,使被阻的漕舟得以通过。

漕船通过后,刘大夏等开始治理黄河决口。陈锐等认为,“不治上流,则决口不可塞”,“黄陵冈在张秋之上,而荆隆等口又在黄陵冈溃决之源,筑塞固有缓急,然治水法不可不先杀其势”,于是疏浚荥泽孙家渡口,另凿新河七十余里,道水南行,由中牟、颍川东入淮河;疏浚祥符四府营淤河二十余里,由陈留至归德分为二,一由宿迁小河口,一由亳涡河,俱会于淮河;疏贾鲁旧河四十余里,由曹县梁进口出徐州运河。经过这些疏浚工程,实际上把下游河道分为四支,“支流既分,水势渐杀”,刘大夏趁势组织力量堵塞张秋运河决口。弘治七年十二月,筑塞张秋决口工程告成。刘大夏等对兖州、东昌一带的漕河作了进一步的修治,并疏浚了南旺湖及诸处泉源。筑塞黄陵冈、荆隆口等七处决口。诸口筑塞后,黄河上流河势复归兰阳、考城,分流经徐州、归德、宿迁南入运河,会淮水东注于海,恢复了黄河的南流故道。为了防止黄河以后再向北决,刘大夏等又于黄河北岸筑长堤二道,)河南、山东境内的黄河灾害因而大为减少。

展陈内容:刘大夏画像,黄陵岗等处筑堤示意图,治河奏疏复制件

郑晓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寇劫掠沿江州县。漕院郑晓为保漕护运,加筑扬州城,筑瓜洲城以防倭寇。郑晓请发库银数十万,造战船,筑城堡,练兵将,积米粮,前后督兵斩倭九百余级。 展陈内容:郑晓画像,郑晓败倭图

王宗沐

王宗沐(1524—1592),字新甫,号敬所,浙江临海人。

王宗沐以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抚凤阳等处地方,极言运军之苦,制定条例,采取措施,优恤运军;又注意治滩,修筑淮城至清江闸间双堤,西面增建高家堰,东面疏浚涧河,提高了防洪能力。

展陈内容:王宗沐画像,淮安运河形势图,治河奏疏复制件

潘季驯

潘季驯(1521-1595),字时良,号印川,浙江乌程(今吴兴县)人。

潘季驯创造性地提出了比较科学的治河理论和措施,并且在黄河下游的治理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保证了运河的畅通。潘季驯的治河理论和实践经验收集在他所著《河防一览》一书中,书中有详细的治河全图、有关治河的章奏和关于河防险要的论说,是中国古代治理黄河经验的珍贵记录,是中国水利科学的宝库。

潘季驯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塞旁决以挽正流、以堤束水、以水攻沙”的理论。 所谓“束水攻沙”,就是根据底蚀的原理,在黄河下游两岸修筑坚固的堤防,不让河水分流,使水量集中,流速加快,把泥沙送入海里,减少泥沙沉积。根据这一道理,潘季驯在第三次治河的时候,还针对黄河夺淮入海的情况,提出了“筑堰障淮,逼淮注黄,以清刷浊,沙随水去”的方针,在洪泽湖筑高家堰,提高淮河水位,使浑浊黄河水不再倒灌入淮,并且把含沙量比较少的淮河水引入黄河,“借淮之清,以刷河之浊”,提高河水的挟沙能力。这对于防止河床淤塞,保证运道畅通,起了重要作用。潘季驯的“束水攻沙”理论提出后,改变了过去只靠人力或工具的传统的疏浚方法,利用水流自身的能力来冲刷积沙,不仅在当时的治河实践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且对以后近四百年的治河方针有很大影响。

《辞海》有专条。

展陈内容:潘季驯塑像,黄、淮、运河形势图,高加堰及码头三闸图、《河防一览》,治河奏疏复制件

李三才

李三才(?—1623),字道甫,顺天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人。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以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淮扬。清口水涸阻漕,三才议浚渠建闸,费二十万,请留漕粟济之。明代镇守淮安漕运总兵官级别特高,多由明代开国勋爵大臣的后裔担任,承袭了父祖的勋爵,为伯为侯。在会议与互相拜见时,漕运总兵官处于漕督之上。李三才任漕运总督时的漕运总兵官是王守仁的孙子王承勋,李三才“以气凌驾之”,王不敢与之抗礼,只好“移坐其下”,改变了文卑武尊的传统。

李三才才雄有大略,屡加至户部尚书。《明史》称其“才大而好用机权,善笼络朝士。抚淮十三年,结交遍天下。性不能持廉,以故为众所毁。其后击三才者,若邵辅忠、徐兆魁辈,咸以附魏忠贤名丽逆案。而推毂三才,若顾宪成、邹元标、赵南星、刘宗周,皆表表为时名臣。故世以三才为贤。”三才为东林中坚,于漕运总督署内筑东林书幄讲学。一时淮上为东林党人活跃地区。 《辞海》有专条。

展陈内容:李三才画像,顾宪成淮安东林书院讲学图

史可法

史可法(1602—1645),字宪之,号道邻,明末河南祥符人。

崇祯十二年(1639年),任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淮安、扬州。劾罢督粮道三人,增设漕储道一人,大浚南河,漕政大厘。

后清兵南下,坚守扬州,不屈被杀。

《辞海》有专条。

展陈内容:史可法画像

康熙皇帝

康熙帝(1654—1722),即爱新觉罗·玄烨,清圣祖仁皇帝。

康熙早年在他宫廷的柱子上写了三藩及河务、漕运三件大事。河务和漕运实际上是一件事情,三藩平定后,实际上他重视的就是治河一件事情,他穷毕生之力治河,并使河患大为降低。

康熙十五年(1676)夏,黄河倒灌洪泽湖,大堤决口34处,淮水冲入运河,运堤溃决300余丈。这时,康熙皇帝及时任命安徽巡抚靳辅为河道总督,每年拨银300万两,加紧治河,他自己也改变了对治水只作一般政策性指导的方法,亲自钻研水利理论,并从事广泛的实地调查。对此后人评价说:“如果论举清代善治河者,第一个为陈潢,第二则应推玄烨。”

康熙二十三至四十六年(1684~1707)间,他曾经六次南巡,又详细视察了黄河下游和江苏境内的运河,提出了具体的治理方案和要求,有力地促进了治水工作的开展。多次在淮安清口实地考察,指示机宜。后人将他的治水言论汇编成书,定名为《康熙帝治河方略》。

康熙皇帝十分注重对治水官吏的考查。他认为治水“务在得人”,要亲临现场指挥,关在衙门里是搞不好治水工作的。他指示河道总督在汛期要亲赴重要工区。年纪大而不能经常巡视的,也要选派得力官员,分守重要险段。而在大雨时期,巡查更要加强。

康熙帝重视科学技术,他本人也精于水工测量。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他巡行到苏北高邮,亲自测量出运河水比高邮湖水高4尺8寸,便指示河道总督于成龙说:“湖水似不能越此堤而入运河。这段工程甚属紧要,应着差贤能官员作速查验修筑”。行至扬州,他又亲自司仪,测量出宝应清水潭运河水位高出运西诸湖水位1尺3寸9分,及时指示官员“应加紧建造湖之石堤”。他在黄、淮、运交汇处进行水准测量,针对洪泽湖水位低于黄河水位的情况,当即提出了治理方案。亲自实践,使康熙帝的治水主张更加符合实际。

在我国历史上,关心水利建设的皇帝不乏其人,而能亲自进行水利实践者却不多见。康熙帝作为一个封建帝王,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很值得称道的。他对我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辞海》有专条。

展陈内容:康熙帝塑像,康熙巡河图,康熙巡河线路示意图

靳辅 陈璜

靳辅(1633—1692),字紫垣。辽阳人,隶汉军镶黄旗,清代治河名臣。

康熙十年(1671) 授安徽巡抚 ,加兵部尚书衔。十六年二月,以原官总督河道。时河道失治,苏北地区淮溃于东,黄决于北,运涸于中,决口近百处,海口淤塞,运道断航。靳辅到任后,上陈经理河工事宜八疏,改进前人治河方法,成功地进行了几项治黄工程:先是挑下游清江浦至云梯关河身淤土,挖深河底,就河心取土筑两岸大堤,用束水刷沙法治理下游,引导黄、淮入海。又疏浚自云梯关至海口百里河道。后又于砀山毛城铺,徐州王家山,睢宁峰山、龙虎山等多处建减水闸坝,引黄水注洪泽湖。同时也注重徐州以上山东、河南地区黄河的治理。二十四年秋,修

筑了考城、仪封等县河堤。二十五年,在清河县开中河,使运道北上粮船只行黄河20里就进入中河,提高了运输效率,减少风浪招致的损失。由于这些措施较为得宜,黄河安流了30余年,漕运亦安全通畅。二十七年春,靳辅为御史郭琇等参劾,以阻浚下河、屯田累民革职。三十一年二月,复起督河,十一月病卒。著有《靳文襄公奏疏》、《治河方略》。

陈璜(1637-1668),字天一,号省斋,浙江嘉兴人,清水利家。

康熙十六年(1677),以安徽巡抚靳辅为河督,主持河道治理。靳辅在幕僚陈璜的协助下,继承了明代潘季驯“束水攻沙”的思想,堵塞决口以挽正河,修筑堤防以束水攻沙。首先疏浚下流,后浚上淤,堵塞所有决口,坚筑两岸堤防,建减水坝泄洪。至二十二年,黄河复故道。二十三年,靳辅又建议开中运河,至二十七年完工,黄、运分离。靳辅治河比潘季驯进步之处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工程规模较潘氏为大。二是靳辅开中运河,使黄、运分离。潘季驯为防明廷弃黄不治,不愿分开。而清廷虽重行漕亦重治河,故靳辅无所顾虑。三是靳辅能增建高家堰洪泽湖大堤。而明代为防水淹泗州明祖陵,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辞海》靳辅有专条。

展陈内容:靳辅、陈璜塑像,靳辅治理黄淮运河方略示意图,《靳文襄公奏疏》,《治河方略》治河奏疏复制件

张鹏翮

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四川遂宁人。

张鹏翮在治理河道方面,有杰出的成就。他提出了“开海口,塞六坝”的基本主张和

张鹏翮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任河道总督。当时正值黄河泛滥,水患连年,鹏翮刻苦钻研治河理论,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任河道总督后,即首陈河工冒滥、属吏因循守旧,革除积弊。视察了河南开归道至云梯关黄河河道和洪泽湖至盱、泗以上的淮水情况,提出了" 欲深黄河,必开海口。欲出清水,必塞六坝" 的治理原则,并拆除海口拦黄坝,筑高家堰、归仁堤,广辟清口,疏人字河、芒稻河等,导淮入江。挑新中河,移北运口于杨庄,南运口于裴家场。提出“借黄以济运,借淮以刷黄”的设想,采取“筑堤束水,借水攻沙”的作法,这些措施使以清敌黄之策收到一定成效,从而黄淮归顺,漕运、民生两行其利。鹏翮还将治河经验写成《治河书》十卷,该书在中国水利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还写有《论黄要领》、《论治清口》、《论塞六坝》、《论归仁坝》等文章,阐述了他治理清口之主张。

《辞海》有专条。

展陈内容:张鹏翮画像,《治河书》,治河奏疏复制件

施士纶

施士纶, 字文贤,号浔江,晋江县衙口乡人,后被编入清朝汉军镶黄旗。为清廷攻取台湾的施琅之子。

施士纶受荫任江苏泰州知州。任上,淮安下河发生水灾,朝廷派了两名大臣来监督防堤修工,跟着来了一帮随从人员,有的竟然倚仗权势,在地方上侵扰民众。作为地方官的施世纶,见此情状,怒气难抑,对作恶者,坚决绳之以法,不留情面,老百姓赞声啧啧。康熙四十九年,迁户右侍郎,总督仓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出任漕运总督,是年五十七岁。任漕督时,施世纶做了件深得民心的事;时陕西发生灾情,他奉命亲临查灾,发现百姓颗粒无收,全省官府的仓廪,也虚耗殆尽,弊端百出,窃盗成风,尤以西安、凤翔两府,情况更为严重。他具疏上奏,首先弹劾两府头头。并大开仓廪,赈济饥民,如及时雨,民得实惠,以后,事成归时,老百姓扶老携幼,

送行十里,还为他造了一座生祠,加以奉祀。

施士纶是公案侠义小说《施公案》中施公的原型。

展陈内容:施士纶画像,治河奏疏复制件

嵇曾筠

嵇曾筠(1670-1738),字松友,号礼斋,嵇永仁子。清江苏无锡人

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提督山西学政,升任侍讲。雍正元年(1723)入直南书房兼上书房,任河南巡抚。后被专命治河,任兵、吏二部尚书,河南山东等处河道总督。乾隆元年(1736)兼浙江巡抚、总督,加太子少傅。因病还乡,病死于无锡,死赠谥少保、文敏。稽曾筠为官知人善任,谨慎廉正,治河有显绩。诗文、书法造诣精深。有《师善堂诗集》、《河防奏议》。 展陈内容:嵇曾筠画像,《河防奏议》,治河奏疏复制件

高斌

高斌自雍正十三年(1735年)至乾隆十八年(1753年),曾三任江南河道总督,授大学士。 清代中叶,仍守" 蓄清刷黄" 的政策。高斌治河期间,继承靳辅的治河方策,进一步完善" 分黄助清" 的防洪措施。乾隆二年(1737年),高斌" 移天妃运口于旧口之南七十五丈,新运口内筑钳口草坝三道,又以惠济祠后,外黄里运一线沙堤危险,乃自惠济闸迤下张王庙前,开新河一千六十八丈,穿永济河头,至庞家湾接入旧河,即今头、二、三闸运河。其口称里运河口,在马头镇西侧,自马头至杨庄对渡黄河约十里。又递建通济、福兴、正、越四闸,擎托水势" ,起束清御黄作用。

乾隆十二年(1747年),沂沭两河暴涨,为减少沂河西出之势,以确保漕运和治理水患,高斌建江风口砾石坝,是武河口建坝之始,从此江风口武河分流与芦口城河分流会注西出,同至徐塘口入运河。为了消除兰山(临沂)、郯城水患,高斌修筑沂河堤堰,开浚郯城柳、墨二河。修筑的沂河东堤" 自高庄起至郯城交界观音堂止,长八千五百余丈,西岸自埠东起,至郯城交界孚家庄止,长九千九百四十余丈。兰、郯等县各开沟渠40道,上源下委,无不贯注,经始于本年四月至下年二月毕工" 。

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斌遵旨建二滚水坝,定名智、信,至此,洪泽湖大堤上已形成五坝。是年修筑洪泽湖大堤,信坝以北一律补建石工,信坝以南至蒋家闸一律改建石基砖工,以后又屡有改建修筑,洪泽湖大堤才全部建成石工,至时洪泽湖大堤蔚然可观。

晚年因办案“徇私舞弊”及治水未协及南河亏空而被革职。因黄河决口,其属下被斩,被“缚刑场处所,令其目睹行刑迄,再行释放”。两年后,乾隆二十二年卒于工次。

展陈内容:高斌画像,大运河清口上下形势图,治河奏疏复制件

嵇璜

嵇璜(1711-1794),字尚佐,号黻庭,晚号拙修。清江苏无锡人. 嵇曾筠之子。

嵇璜为雍正八年(1730)进士,乾隆元年(1736)入直南书房,后任户部侍郎。乾隆十八年(1753),上宣防八事,提出固堤与宣泄相结合之法。二十二年授江南河道副总督,主张疏浚淮扬运河水入海。三十二年授河东河道总督,治黄河,裁坝夫,埴堤柳,除垫崖贴坡诸弊,治河成绩卓著。历官工部侍郎、兵部尚书,充三通馆、国史馆、实录馆总裁,会试总裁、文渊阁大学士。三十八年

与纪昀等主修《四库全书》。死赠谥太子太师、文恭。工书,有《治河年谱》。

《辞海》有专条。

展陈内容:嵇璜画像,《治河年谱》,治河奏疏复制件

魏廷珍

魏廷珍(1668—1756),字君璧,清直隶景州(今景县) 人。

魏廷珍担任漕运总督时,严格整饬运丁,杜绝偷卖挂欠之弊。原来漕运船只过淮河,签证官无不索贿。后经魏廷珍亲栅签证卡片,简化手续,使小吏不能插手作弊。此后,历任兵部尚书、皇清文颖馆副总裁、礼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职。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 ,魏廷珍亡故,时年88岁。赐祭葬,谥号“文简”。著有《课忠堂诗钞》。

魏廷珍赋性骨鲠,任漕运总督时,乾隆帝命国师文觉往南朝山,其仪卫尊严等同于王公,所过地方官员膜拜如弟子。至淮安关,年希尧首行此礼,大学士河督嵇曾筠不得已从之,魏廷珍独直立徜徉,且上疏称“臣不能从佛法”,乾隆帝也没有治他的罪

展陈内容:魏廷珍画像,治河奏疏复制件

杨锡绂

杨锡绂(1700—1768),字方来,号兰畹,樟树市观上镇门楼里人。

杨锡绂为清雍正进士、学者、名臣,累官至吏部尚书、漕运总督晋加太子太保。杨锡绂一生为官清廉,政绩卓著,百姓建生祠纪念。他漕运总督十二年,兴水利,严禁陂塘改垦,节制江南八省钱粮,亲临漕船,监督水运,保证了京师供应。死后谥“勤悫”。著作有《漕运全书》、《四书讲义》、《四知堂全集》等。

乾隆三十一年(1766),在淮安兴建丽正书院。

展陈内容:杨锡绂画像,《漕运全书》,治河奏疏复制件

郭大昌

郭大昌(1741—1815)。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曾在江南河库道任贴书(帮写)。由于他长期钻研河务,熟习河工技术,人称之为“老坝工”,后来被淮扬道聘为幕僚。他“讷于言而拙于文”,秉性刚直不阿,曾遭到河官排斥打击,一直得不到重用,以后被迫辞职。

乾隆三十九年八月,黄河决清江浦老坝口,口门一夜之间“塌宽至一百二十丈,跌塘深五丈,全黄入运”,“滨运之淮、扬、高、宝四城官民皆乘屋”,形势十分严重。当时江南河道总督吴嗣爵“恇惧无所措”,不得不请郭大昌来帮助堵口。原计划堵口需银五十万两,五十天完成。因郭大昌对口门情况了解,心中有数,他对吴说:要我来堵口,工期可缩至二十天,工款可减至十万两左右。但要求施工期间,只需官方派文武汛官各一人,维持工地秩序,料物钱粮由我负责支配。结果如期合龙,仅用银十万二千两。

嘉庆元年(1796年)二月,黄河又在丰县决口,主管堵口的官员计划堵口用银一百二十万两,江南河道总督兰第锡亦感要钱太多,想减少一半,乃商之于郭大昌。郭说:堵口用银只需三十万两,其中十五万可作工料费用;下余十五万两分给河工官员,亦不算少。他无情地打击了河工贪污的要害。

郭大昌与当时学者包世臣很友好。曾与包全面调查过黄、淮、运形势及海口情况,通过包世臣提出不少治河见解,多被采纳。包对大昌十分敬仰,他在所著《中衢一勺•郭君传》中说:“河自生民以来,为患中国。神禹之后数千年而有潘氏(潘季驯);潘氏后百年而得陈君(陈潢);陈

君后百年而得郭君。贤才之生,如是其难。”

郭大昌的岳父王全一,也是一位老河工,曾将自己在河工上几十年所经历的工程作了记述,后来由江南河道总督徐端刊为《安澜纪要》、《回澜纪要》二书。

展陈内容:郭大昌塑像,老坝口形势图

黎世序 张井

黎世序 (1772—1824) ,字景和,号湛溪,幼名承惠。罗山县人。

嘉庆十六年(1811年) 调任淮海道员。时朝廷聚议开挖新河,疏通淮河海口,黎世序力排众议,主张河水仍由故道入海,两江总督百龄点头称赞,连说" 人才难得" ,转奏皇帝,任命黎世序负责治理。嘉庆十七年升任南河总督,专职督办河务。任南河总督13年,运用分洪治水理论,在徐州西北十八里屯、苗家山、虎山等地依山建造3座大坝。嘉庆二十一年开凿龙、虎二山之根作滚水坝以减水势,二十三年在峰、泰二山之间建滚水坝以减盛涨,从而大大减轻海口的水患。黎世序指挥施工善于创造,将" 束水攻沙" 的传统办法改为" 重门钳束" ,使全河之水并力攻沙收效甚大。凿山筑坝时创造石头铺面构筑堤坡的新方法,节约大量开支。施工中出现险情,能身先士卒排险。道光四年(1824年) 农历正月二十一日病逝于清江浦,终年52岁。道光皇帝加他尚书衔,晋赠太子太保,谥襄勤,入祀贤良祠,并在其家乡罗山定远建御碑亭。生前著述有《东南河渠提要》120卷,《续行水金鉴》156卷,《河上易注》10卷,及《湛溪文集》多卷。黎世序任职南河总督时间最长, 共任职十一年半。

张井, 字芥航,陕西肤施人。

道光四年(1824),署河东河道总督,道光六年,调江南河道总督,任南河总督八年,任两河凡十年。修复北运河刘老涧石滚坝、中河厅南纤堤、扬粮二厅东西纤堤及堤外石工,移建昭关坝。请开放王营减坝,以期减落黄水,刷涤河身,后发明灌瑭法。《清史稿》称其“初治南河,锐意任事,洎兴大工,糜帑三百馀万而无成效,仍为补苴之计,用灌塘法,较胜借黄之险。勤于修守,世称其亚於黎世序云。”

展陈内容:黎世序、张井画像,《东南河渠提要》,《续行水金鉴》,治河奏疏复制件

栗毓美

栗毓美, 字友梅, 又字朴园, 浑源州(今山西浑源)人。

道光十五年(1835年)任河南山东河道总督。道光十五年秋,黄河北岸原武、阳武(今原阳县境)两汛串沟分溜,刷成支河,沿堤上下40余里,处处吃紧,险情严重,栗毓美亲到工地指挥抢险。这一带堤防,原不靠河,平时未备工料,若用秸埽抢护,堤段太长,不可能全线厢修。鉴于当时滩地民房被淹浸塌,房砖颇多,认为砖与石相仿,故决定收买当地民砖,试抛砖坝抢护,计自阳武板张庄至孙家堤30多里的堤段,经40个昼夜抢修,共筑长短砖坝60余道,从而挑溜外移,化险为夷。道光十六年二月阳武三堡串沟过溜,逼近堤根,串沟宽一百二十余丈,深一至二丈,亦采用砖坝截堵串沟,不久淤为平地,效用显著。

栗毓美试用砖坝成功后,向皇帝上书请求推广,但遭到一些在朝的官员反对,认为抛砖不如修埽,购砖不如购料。粟毓美一再上书力争。到道光十九年,皇帝才批准制砖修堤的建议,进行推广。河工用的大砖为椭圆形,每块重20斤左右,中有圆孔,可以用绳穿系易于抛修,并可用以砌筑坝体。这是黄河上御水工程的一次革新。直到1949年,黄河在开封还设有砖料厂,专门烧制河砖,以补石料之不足。

展陈内容:栗毓美画像,阳武抢险图,河砖图片与实物,治河奏疏复制件

麟庆 杨以增

麟庆(1791—1846),字伯余,号见亭,金代皇宗室完颜氏后裔,满洲镶黄旗人。

麟庆为嘉庆己巳进士。1833年至1842年(道光十三年至二十二年) 任扛南河道总督。督河期间,麟庆屡受朝廷奖赏。在中英战争期间,他协助加强长江北岸防务。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 ,南河在桃北崔镇决口,作为河道总督的麟庆未能事先预防,被革去职务。次年,他被发往东河中牟工地效力。后授二品侍卫,充库伦(今乌兰巴托市) 办事大臣。著有我国第一部水利工具专著《河工器具图说》, 以及《黄运河古今图说》。《鸿雪因缘图记》是麟庆的自传性散文集,全书分三集,共二百四十篇记、二百四十幅图,记录了麟庆一生的二百四十件事。另有《凝香室诗集》。 杨以增(1787—1856),字益之,号至堂,别号东樵。山东聊城人。

杨以增少年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杨以增出任江南河道总督。咸丰年间,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下,江浙藏书家多不能自守,时任江南河道总督的杨以增乘机购得大量书籍,并借主管河道之便,用粮船运鲁,藏于海源阁,从而一举改变了我国藏书以江南为中心的局面,成为中国藏书史上与江南对峙的“北杨”。“海源阁”藏书宏富,并多为宋元珍本。 《辞海》杨以增有专条。

展陈内容:麟庆、杨以增画像,《黄运河古今图说》。《鸿雪因缘图记》,“海源阁”

藏书楼,治河奏疏复制件

大运河名人

江苏省淮安兴建全国最大城市雕塑群

为凸显运河明珠——淮安的历史文化,淮安市政府在美化城市方面大手笔操作:以淮安历史上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为题材,在市中心古运河文化广场兴建全国最大的城市雕塑群。昨天,记者在雕塑现场看到,负责雕塑设计的南艺艺术中心的张祥水、李明、刘宪、朱新龙等十几位雕塑家,已经完成了泥塑创作,正在紧张地翻制模型。

这个雕塑群包括一个高4米、横展130米的浮雕组和16根艺术浮雕柱,总雕塑面积为75 0平方米,比目前全国最大、面积为500多平方米的中华世纪坛雕塑群还要壮观。雕塑全部采用花岗岩雕刻,表现的内容则都是反映运河历史上重要而有代表意义的场景,如康熙码头巡河图、漕督躬亲盘验图、夫差末口陈兵图、舟船过闸艰险图、通衢古驿晨旅图、清水仓场盛况图等,艺术浮雕柱上则雕刻着军事家韩信、民族英雄梁红玉、文学家吴承恩、名医吴鞠通、治水专家阎若璩等16位出生于淮安的历史名人。整个雕塑线条新颖独特,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8月底安装完毕后,将成为淮安市一道新的迷人的风景。(张磊 张粉琴)

中国大运河历史名人初步名单及事迹简介

夫差

夫差(?—前473),春秋末年吴国君。

春秋时,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利用长江、淮河之间的自然水系,开凿了一条人工渠道——邗沟。据《左传》:鲁哀公九年(前486年) ,“吴城邗,沟通江、淮”。邗沟南起长江茱萸湾(位于今扬州市区),北迄淮河山阳湾末口(位于今淮安市区),沟通了江、淮两大水系。末口密近淮、泗水交会处,由邗沟转入泗水,即可北达徐州、鲁南。邗沟是有明确记载的最早的人工运河,也是京杭大运河上最为古老的一段河道。

《水经注》记载的邗沟(中渎水)走向为:“自广陵北出武广湖东,陆阳湖西,二湖东西相直五里,水出其间,下注樊梁湖,旧道东北出,至博芝、射阳二湖,西北出夹耶,乃至山阳矣。”邗沟从邗城的西南角起,屈曲从城的东南角东流,至今湾头镇又折向北流,经武广湖(一作武安湖,即今邵伯湖) 、陆阳湖(今名渌洋湖,在江都县北,高邮县南) 二湖之间,北入樊梁湖(今名高邮湖,在高邮县西北) 转向东北入博芝湖(在宝应县东南) 、射阳湖(即今宝应、淮安二县东界之射阳湖,据《太平寰宇记》载,湖周达300多里,面积远较今天为大) ,又折向西北,至末口(今淮安城北五里北神堰) 入淮。可见,邗沟是利用当时存在的一些主要湖泊连缀而成的,为利用博芝、射阳二湖,遂向东北绕了一个大弯子。

据《越绝书•吴地传》载:由吴国开凿的太湖流域的运河有百尺渎、“吴古故水道”等。 “吴古故水道:出平门,上郭池,入渎,出巢湖,上历地,过梅亭,入杨湖,出渔浦,入大江,奏广陵”。大致是从苏州向西北,在今运河之北,与今运河平行,由常州北境入长江达扬州。

《辞海》有专条。

伍子胥

伍子胥(?—前484),春秋时吴国大夫。名员,字子胥。

相传伍子胥为了伐楚,开了一条由太湖向西通长江的运道——胥溪。他率领军民,从苏州胥门挖起,向西经横塘、木渎穿太湖、高淳湖、芜湖入长江。《汉书•地理志》称为中江。这一水道通航时间很长。

据唐卢恕《楚州新修吴太宰伍相神庙记》,春秋时的邗沟亦为伍子胥所开,伍子胥“及因谗而没,其神凭大波,雄愤无所泄,蓄为猛飙骇众。吴人恐之,故相与立祠邗沟上。”

《辞海》有专条。

展陈内容:夫差、伍子胥画像或塑像,吴邗沟形势图、胥溪形势图,夫差末口陈兵图。

魏惠王

魏惠王(前400—前319),战国时魏国君。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开凿鸿沟,引黄河水入圃田泽(在今中牟县西) ,接着,又从圃田东引鸿沟沟通济水及淮水各支流。后来形成黄、淮通航的主要水道。

《辞海》有专条。

展陈内容:魏惠王画像,鸿沟形势图

王景 王吴

王景,东汉水利家,字仲通,原籍琅邪坐不其(今山东即墨西南) 人。

永平初年,王景与王吴一起疏浚浚仪渠(汴渠的开封段) 成功。王吴采用王景建议的“堰流法,水乃不复为害”。“堰流法”是王景的一大创造。所谓“堰流法”,就是在堤岸一侧设置侧向溢流堰,专门用来分泄洪水。

当时,黄河决口,在汴渠一带泛滥了六十余年。永平十二年,汉明帝召见王景,询问治水方略。王景全面分析了河汴情形,应对精辟,明帝大为欣赏。该年夏季发兵夫数十万人,以王吴为王景助手,实施治汴工程。王景亲自勘测地形,规划堤线。他排除任水自流的保守思想,反对恢复“禹河”敌道,开凿山阜,采取筑堤、修渠、建水门等措施,使“河汴分流”,收到防洪、航运和稳定河道等巨大效益。汴渠引黄河水通航,沟通黄河、淮河两大流域,是始于战国时期的重要水运通道。它从郑州西北引黄河,经过开封、商丘、虞城、砀山、萧县,至徐州入泗水,再入淮河。王景在对汴渠进行了裁弯取直、疏浚浅滩、加固险段等工作后,又“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全部工程在次年夏天完工。明帝在完工后亲自沿渠巡视,并按照西汉制度恢复河防官员编制。王吴等随从官员,都因修渠有功升迁一级,王景则连升三级为侍御史。 《辞海》王景有专条。

展陈内容:王景、王吴画像,河汴分流形势图,堰流法示意图

张纯

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 年),大司空张纯在京师附近修建运河。他汲取王梁失败的教训,一方面增加运河水源,除仍引谷水外,又引来了洛水干流;另一方面重新安排渠道线路,西起宜阳

东部,向东经过洛阳城的西面、南面和东面,再向东到郾师附近回注洛水。这条运河名叫阳渠。第二次工程很成功,东汉从此以后,来自南方、东方、北方等地的粮船,经邗沟、汴河、黄河等航道,再循洛水、阳渠,可在洛阳城下傍岸了。阳渠的穿凿,不仅便于政府通漕,而且也使“百姓得其利”。

展陈内容:张纯画像,阳渠导流形势图

陈登

陈登,东汉末下邳人,字元龙。

由于邗沟在樊梁湖以上向东北绕道,且又有博芝、射阳二湖风浪之险,随着水运的发展,必然要求避弯取直,因此东汉建安初,广陵太守陈登鉴于“淮湖纡远,水陆异路,山阳不通”,乃“穿沟,更凿马濑百里渡湖”,马濑即白马湖。建安初,陈登主持开凿的工程,是从樊梁湖北口,穿渠至津湖(即界首湖,在今宝应县治南) ,再从津湖北凿渠百里通白马湖(在今宝应县西北) ,直至山阳末口入淮。这是历史上对邗沟运渠的首次改建工程。经过陈登这次大规模的开凿,形成了一条比较端直的新运道,史称邗沟西道。邗沟西道与今天的里运河大体一致。陈登还筑有捍淮堰(高加堰前身)、破釜塘、陈公塘等沿运水利设施。

《辞海》有专条。

展陈内容:陈登画像,邗沟西道形势图等

曹操

曹操(155—20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汉建安七年至九年(202—204年),曹操先后修治睢阳渠至官渡;“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今河南淇县卫贤镇东)漕船由此可通今卫河上游和当时的黄河下游,向东北通今海河水系各河流。建安十一年,曹操为北征乌桓,又开凿平虏渠、泉州渠,沟通白沟、瓜(缺水字旁)水、滹沱河、鲍丘水(东潞水)、濡水(今滦河)等。白沟、平虏渠、泉州渠,可以视为隋永济渠的前身。

《辞海》有专条。

展陈内容:曹操画像,睢阳渠、白沟、平虏渠、泉州渠形势图

谢安 谢玄

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孝武帝时,位至东晋宰相。385年,谢安疏浚苏北运河,并筑邵伯埭蓄水利航。谢安筑埭於新城北,百姓赖之,比之扶周之召伯,故名召伯埭。

谢玄(343—388),字幼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将。谢安侄。邗沟与鸿沟、汴水等运河开通以来,淮北地区的泗水成了南方沟通中原和黄河下游的主干。因泗水在徐州附近有吕梁洪之险,晋太元九年(384年),兖州既平,谢玄患水道险涩,粮运艰难,在吕梁河段,用工九万,树栅,立七埭,抬高水位,以便通漕。

《辞海》谢安、谢玄均有专条。

展陈内容:谢安、谢玄画像,召伯埭、吕梁洪形势图

隋文帝 宇文恺

隋文帝(541—604),即杨坚。结束南北朝分立,统一全国,隋朝建立者。

隋朝建立之初,建都大兴城(今西安市)。为了解决京城粮食、物资不足的问题,隋文帝于开皇四年(584年)令宇文恺负责,大体沿着汉武帝时开凿的漕渠故道,开凿了由长安到潼关连接黄河、沟通关东地区的广通渠(隋炀帝时改称永通渠),“转运通利,关中赖之”。(《隋书•食货志》)对加强关中与关东地区的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紧接着开皇七年,又以邗沟年久淤塞,开凿了北起山阳(今淮安)末口,南至江都(今扬州)茱萸湾、连接江淮的山阳渎。不过,此次开凿规模不大,只是疏通而已。

宇文恺(555—612),字安乐,隋朔方人。多技艺,有巧思。受隋文帝之命,开凿广通渠。 《辞海》隋文帝、宇文恺均有专条。

展陈内容:隋文帝、宇文恺画像,隋山阳渎、广通渠形势图

隋炀帝

隋炀帝(569—618),即杨广。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即位,以“关河重阻,无由自达”,将都城东迁洛阳。自大业元年开始营建东都的同时,下令开凿通济渠和邗沟。隋炀帝仅用了六年的时间,即凿通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工程。大运河全长2500余公里,包括通济渠、永济渠、邗沟和江南运河四段,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分为两个系统:一是自洛阳通向东南,以通济渠连接邗沟,再以邗沟连接江南运河;二是自洛阳通向东北,经永济渠而达涿郡(今北京市)。

通济渠是隋炀帝所开凿的运河中最早的一段,也就是唐宋时期的汴河。《隋书•炀帝纪》载:大业元年三月,“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在开凿通济渠的同时,“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资治通鉴》卷180)这次开凿较夫差时的邗沟和文帝时修的山阳渎不同,是重新开凿的。隋炀帝开邗沟应是在东汉陈登所开邗沟西道的基础上,进一步裁弯取直,并加以拓宽浚深。

隋炀帝开凿江南运河始于大业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今镇江)至余杭(今杭州),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资治通鉴》卷181)其线路起今镇江,经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吴江、嘉兴、桐乡,讫于杭州。这一路线,绕太湖之东,为江南富庶之区。

由洛阳通向东北的永济渠,开凿于大业四年,据《隋书•炀帝纪》:“四年春正月乙巳,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

隋大运河的开凿,前后共用6年时间,这一“为后世开万世之利” 的工程,是我国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一大奇迹。“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诗人皮日休的评价还是很公允的。

《辞海》有专条。

展陈内容:隋炀帝塑像,隋大运河形势图

裴耀卿

裴耀卿(681—743),字焕之,绛州稷山人。

裴耀卿迁任京兆尹时,关中发生洪涝灾害,粮食歉收。他分析天下经济大势,从长计议,奏请唐

玄宗通漕运,调运江淮粮赋进京,在运粮沿线设置几个大粮仓,做为中转站。唐玄宗非常赞同,开元十一年,裴耀卿以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江淮都转运使。他受命后,沿黄河建置河阴、集津、三门三个大粮仓,开通河道,征集天下租粮,由盟津沂河西上,三年时间就积粮米至700万石,省运费30万缗。

《辞海》有专条。

展陈内容:裴耀卿画像,大运河形势及粮仓位置图

齐澣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时任润州刺史兼江南东道采访使齐澣,以“润州北界隔吴江,至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船绕瓜步,多为风涛之所漂损。澣乃移其漕路,于京口塘(埭)下直渡江二十里,又开伊娄河二十五里,即达扬子县……又立伊娄埭,官收其课,迄今利济焉。”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河南采访使、汴州刺史齐澣,以江淮漕运经淮水,波涛有沉损,遂开广济渠下流,自泗州虹县至楚州淮阴县北十八里合于淮。不逾时毕功。既而水流浚急,行旅艰险,旋即停废,却由旧河。”(《通典》卷10《漕运》)这是汴渠下游一次失败的掉尾改线工程。 展陈内容:齐澣画像,伊娄河、京口埭位置图,广济新渠形势图

刘晏

刘晏(718—780),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菏泽西北)人。

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汴渠崩坏淤浅,有些河段已经无水,肃宗令转运使刘晏负责修治,刘晏乃征调民夫对汴渠进行了全线整修,使其重新全线畅通。先疏通河道,了解到运河上各段水势不同,采用分段转运方法,并建立了十个大造船场。漕运得到了彻底治理,岁运江淮粮数十万石。刘晏管理漕运,每年运粮一百多万石,没有沉没过一斗米。首都由于粮食供应得到满足,物价平缓,人心稳定。

《辞海》有专条。

展陈内容:刘晏画像,大运河形势图及十大船厂位置图

孟简

孟简, 字几达,德州平昌(今山东高河西北)人。

唐宪宗元和年间,由于运河水浅,常州刺史孟简在常州、润州段,疏浚孟渎故渠,由孟渎直接入江。同时,孟简又疏浚了泰伯渎,东连蠡湖以济运。

展陈内容:孟简画像,江南运河形势图

李吉甫

李吉甫(758—814),字弘宪,赵郡人。博学多闻。

宪宗元和年间,淮南节度使李吉甫因山阳渎水位不足,在高邮筑平津堰,灌溉千顷。这条平津堰一直到宝应。《新唐书》卷146《李吉甫传》“乃筑堤堰,以防不足,泄有余,名曰平津堰。”著

有《元和郡县图志》。

《辞海》有专条。

展陈内容:李吉甫画像,山阳渎形势图

钱镠

钱镠(852—932),字具美,杭州临安人。五代时吴越国的建立者。

钱镠在位期间十分重视水利,以“保境安民”为国策,兴建海塘,扩建杭城,发展农桑,疏浚湖河,开拓海运,扩大贸易,对杭州及两浙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为解决江南运河南段的水源问题,吴越王钱镠实施了浚西湖、引江潮、建双闸等工程。他认为太湖地区“衿带溪湖,接连江海,赋与甚广,田亩垦多,须资灌溉之功,用奏耕桑之业”除在杭州治沟洫、筑海塘、浚治西湖外,天宝五年(915年) 专设都水营田使,命于太湖旁募卒四部,创设撩浅军,并亲自指挥。撩浅军凡七八千人,常为田事,治河筑堤。实行逐年开豁,即由专业队伍常年坚持进行浚治。宝正二年(927年) 又浚柘湖、新泾塘由小官浦入海。又沿江而至常州江阴界,一河一浦皆有堰闸,并建立水网塘浦圩田的维修制度。“田各成圩,圩必有长,每年或二年,率逐圩之人修筑堤防,浚治港浦,故低地之堤常固,旱田之港常通也”。因此吴越时期水旱灾害少见,岁多丰稔。

《辞海》有专条。

展陈内容:钱镠画像,江南运河形势图及重点工程节点图

乔维岳

宋太宗雍熙(984—987年)中,为避开淮河山阳湾之险,淮南转运使刘蟠、乔维岳“开故沙河自楚州至淮阴凡六十里,舟行便之。”又于沙河运河上创建二斗门,为近代船闸的前身。 展陈内容:乔维岳画像,沙河运河形势图及二斗门示意图

许元 蒋之奇

宋仁宗皇佑、至和年间(1049—1055年),由发运使马仲甫建议、许元开凿,自淮阴县城旁淮水南岸开渠四十九里,西至淮阴县洪泽镇,称洪泽新河,避开淮水之险,“漕者便之。”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发运使罗拯复欲自洪泽而上凿龟山里河以达于淮,帝深然之。”遂由发运使蒋之奇、都水监丞陈佑甫勘测设计施工,河长五十七里,阔十五丈,深一丈五尺,名曰龟山运河。渠成后,神宗命蒋之奇刻石于龟山以记其事。

至此,运道自龟山下由龟山运河、洪泽新河与沙河连接,一百余里避开淮水,直达邗沟。 展陈内容:许元、蒋之奇画像,洪泽新河、龟山运河形势图与工程技术示意图

李禹卿

庆历二年(1042年),苏州通判李禹卿“堤太湖八十里,为渠,益漕运”。。这次修筑的太湖长堤,共八十里,于唐堤之东,成为运河的东堤,把水波浩渺的太湖与湖东广大水乡隔开,以便通漕。 展陈内容:李禹卿画像,江南运河及太湖长堤形势图

苏轼

苏轼(1037-1101),即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宋元佑中,苏轼通判杭州,又对行将湮废的吴越王创置的保运通航工程,进行大规模的修复,“自是公私舟船通利。”元佑间,上纲运五弊。

《辞海》有专条。

展陈内容:苏轼画像,杭州运河形势图,纲运五弊奏疏影印件

郭守敬

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顺德邢台人。元天文学家、水利学家、数学家。

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 ,在著名水利学家郭守敬的建议和主持下,于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南转,会双塔、榆河、一亩、玉泉诸水,又东南流,汇入大都积水潭泊船港,而后大致循金国的运河故道至通州高丽庄接白河,长164里,设闸24处,设计施工皆由郭任之。次年功成,赐名通惠河。自此,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

为了开凿会通河,郭守敬曾考察过山东济宁、东平、临清等地。根据他的测量,会通河于1289年凿通,水源来自汶河,由城坝把汶河水的2/3经河引至济宁,在济宁建天井闸分水,使航运成为可能。不过,济宁的地势比南旺低,往南旺方向分水的结果是会通河" 常患浅涩" 。 《辞海》有专条。

展陈内容:郭守敬塑像,元大运河形势图,元通惠河、会通河图

贾鲁

贾鲁(1297—1353),字友恒,元河东高平人。

1351年,五十五岁的贾鲁正式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兼总治河防使,并被授予二品官衔。治河工程包括疏浚河道、修筑堤防和堵塞决口三大部分。他动员了十三路(相当于州)的民工约十五万人,再加上军队士兵二万多人,一共十七万人开上了治河工地。从四月份开始施工,到了七月河道疏凿成功;到了八月,冲破堤岸的河水重新流入了原先的河道;到了九月,黄河上又可以通行船只了;到了十一月,水土工程全部完成,使黄河从故道重新流入大海。

在治理过程中,贾鲁针对许多复杂的情况,创造了许多堵塞决口和建筑堤岸的方法。著名的堵口技术“石船堤障水法”,就是贾鲁创造的。

治理黄河的重任完成后,贾鲁画了一张《河平图》献给皇帝,皇帝非常高兴,专门为贾鲁树立了一块《河平碑》,碑上篆刻着翰林学士欧阳玄奉命所写的《至正河防记》,以总结治河经验,表彰贾鲁的丰功伟绩。原来横贯整个河南、向东南流入淮河的惠民河,也因此改名为贾鲁河。 《辞海》有专条。

展陈内容:贾鲁塑像,贾鲁河形势图,河平碑照片

宋礼 白英

因会通河段水源不足, 运输量受到限制, 永乐九年(1411年) ," 会通河道450余里,淤塞1/3",工部尚书宋礼奉命重开会通河。在最初的失败之后,宋礼用汶上老人白英之策,引汶济运,挖引山泉,修建水柜修建戴村坝,遏汶至南旺,分水济运。于东平东60里筑戴村土坝,长五里余,

截断汶河,向西南开小汶河引汶水至南旺镇入运。南旺为水脊,自入运口南北分流。南旺以北全赖汶水济运,南旺以南尚有泗、沂水等济运,故汶水七分往北至临清,三分往南至徐州。大大地改善了会通河的漕运能力,

展陈内容:宋礼、白英画像,引汶济运图

陈瑄(陈锐 陈熊)

继宋礼治运者为平江伯陈瑄,确定以河运代海运,建立一整套的漕运制度与运河管理办法,司运政20余年。于永乐十三至十四年开清江浦故沙河,建清江四闸及淮安五坝。自淮至临清增闸座至47座;自淮至通州置铺舍568所,铺设浅夫以浚浅、导航。开扬州白塔河通运。漕米改支运为兑运,沿河设仓,等等。陈瑄实为明代漕运全线畅通每一人,以及明清时期运河管理制度及漕运制度的奠基人。

陈瑄孙陈锐、重孙陈熊后皆任职漕运总兵官。弘治七年,曾任命平江伯陈锐与刘大夏一起治理张秋河决。

展陈内容:陈瑄塑像,明大运河形势图,陈恭襄公神道碑、陈潘二公祠照片

王竑

王竑(1413—1488),字公度,号戆庵。景泰二年(1451)朝廷授任王竑总督漕运,兼淮(淮安)、扬(扬州)、庐(合肥)三府徐和滁三州巡抚,兼理两淮盐课。天顺五年,授副都御史,仍督漕运,至徐淮到任时老幼迎拜,欢声动野。为明朝宪宗年间的兵部尚书,明代即被誉为“世之伟人,国之重臣”、“千古人豪,百世衡鉴”。为官清廉,刚直不阿。正德间,赠太子少保,益庄毅。淮人立祠祀之。诗作辑有《戆庵集》、《休庵集》等。

展陈内容:王竑画像,明淮扬庐凤四府徐和滁三州行政区划及运河形势图

徐有贞

徐有贞,字元玉,吴人。凡天官、地理、兵法、水利、阴阳方术之书,无不谙究,特别重视探究自然界“有用之学”。明景泰间漕运总督,景泰三年(1452年)徐有贞官左佥都御史而往山东张秋治河。于景泰三年(1452年)官左佥都御史,赴山东治理黄河,在今阳谷县张秋镇“相度水势,条上三策:一置水门,一开支河,一浚运河”。在决断如何治河策略中,他做了闻名得水箱放水实验,证明放水系数会随孔径的减小而稍有增加。徐有贞实验说服了皇朝使臣,在皇帝目睹这一实验后,也同意其开分水河治水的主张。他以开分水河治黄得成功,得到当地百姓和史家得称赞。在其治水成功后一年,即景泰七年(1456年),山东大水,“河堤多坏,惟有贞所筑如故”。有贞乃修旧堤决口,自临清抵济宁,各置减水闸,水患悉平。皇朝天子对徐有贞治水功绩奖劳有加。

展陈内容:徐有贞画像,张秋治河形势图

白昂

弘治二年(1489年),黄河在开封金龙口决口,其中一支经山东曹州冲入张秋运河,朝廷命南京兵部左侍郎白昂为户部左侍郎修治河道。

弘治三年正月,白昂考察了河南、山东一带“河流南北分行之大势”后,提出了他的治河方案:“臣

以为合颍、涡二水而入于淮者,其间各有滩碛,水脉颇微,宜疏浚以杀河势,合沁水而入于徐者则以河道浅隘,不能容受,方有漂没之虞,况上游金龙等口虽幸暂淤,久将复决,宜于北流所近七县筑为堤岸,以卫张秋。”

白昂又推荐南京兵部郎中娄性协助治河,征发人夫二十五万,修筑了以下工程:(1) 因当时金龙口已经淤塞,于是修筑阳武长堤,以防黄河北冲张秋运河;(2)疏浚南面各支泛道,往南分泄黄水。一是引中牟决河出阳桥以达淮河,二是浚宿州古汴河以引黄河水进入泗水,又浚睢河自归德饮马池,经符离桥(在宿州北)至宿迁以会漕河;(3)沿河筑堤七百里,下修减水坝;(4)因河势多曲,截弯取直,疏浚月河十四条,约一万余丈,以分杀河势;(5)以黄河向南进入淮河并非正道,恐怕淮河不能容纳黄河水流,又于鱼台、德州、吴桥修筑古长堤,以捍水势。 治河工程完工后,“使河流入汴,汴入睢,睢入泗,泗入淮,以达海,水患稍宁”。弘治三年十一月白昂又对管河官员的职责作了一些规定,令扬州府管河通判常居瓜洲总管闸坝,不许回府营干他事;南北直隶、山东府州县管河官令其沿河居住,管理河道,不许别有差委;兖州府通判则令常居南旺分水地方,专管捞浅并提调各闸;山东布政司劝农参政则令兼管河道,修理疏浚。 白昂的治河思想可概括为“南北分治,而东南则以疏为主”。实际上是实行“北堵南分”的方针。 展陈内容:白昂画像,“北堵南分”治理方针图说,治河奏疏复制件

刘大夏

弘治六年(1493年),升浙江布政司左布政使刘大夏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修治河道。因而特命刘大夏前往治河。

刘大夏秉承朝廷的旨意,认为“治河之道,通漕为急”,在上流决口西岸开月河一道,长约三里,连接运河决口的上下游,使被阻的漕舟得以通过。

漕船通过后,刘大夏等开始治理黄河决口。陈锐等认为,“不治上流,则决口不可塞”,“黄陵冈在张秋之上,而荆隆等口又在黄陵冈溃决之源,筑塞固有缓急,然治水法不可不先杀其势”,于是疏浚荥泽孙家渡口,另凿新河七十余里,道水南行,由中牟、颍川东入淮河;疏浚祥符四府营淤河二十余里,由陈留至归德分为二,一由宿迁小河口,一由亳涡河,俱会于淮河;疏贾鲁旧河四十余里,由曹县梁进口出徐州运河。经过这些疏浚工程,实际上把下游河道分为四支,“支流既分,水势渐杀”,刘大夏趁势组织力量堵塞张秋运河决口。弘治七年十二月,筑塞张秋决口工程告成。刘大夏等对兖州、东昌一带的漕河作了进一步的修治,并疏浚了南旺湖及诸处泉源。筑塞黄陵冈、荆隆口等七处决口。诸口筑塞后,黄河上流河势复归兰阳、考城,分流经徐州、归德、宿迁南入运河,会淮水东注于海,恢复了黄河的南流故道。为了防止黄河以后再向北决,刘大夏等又于黄河北岸筑长堤二道,)河南、山东境内的黄河灾害因而大为减少。

展陈内容:刘大夏画像,黄陵岗等处筑堤示意图,治河奏疏复制件

郑晓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寇劫掠沿江州县。漕院郑晓为保漕护运,加筑扬州城,筑瓜洲城以防倭寇。郑晓请发库银数十万,造战船,筑城堡,练兵将,积米粮,前后督兵斩倭九百余级。 展陈内容:郑晓画像,郑晓败倭图

王宗沐

王宗沐(1524—1592),字新甫,号敬所,浙江临海人。

王宗沐以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抚凤阳等处地方,极言运军之苦,制定条例,采取措施,优恤运军;又注意治滩,修筑淮城至清江闸间双堤,西面增建高家堰,东面疏浚涧河,提高了防洪能力。

展陈内容:王宗沐画像,淮安运河形势图,治河奏疏复制件

潘季驯

潘季驯(1521-1595),字时良,号印川,浙江乌程(今吴兴县)人。

潘季驯创造性地提出了比较科学的治河理论和措施,并且在黄河下游的治理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保证了运河的畅通。潘季驯的治河理论和实践经验收集在他所著《河防一览》一书中,书中有详细的治河全图、有关治河的章奏和关于河防险要的论说,是中国古代治理黄河经验的珍贵记录,是中国水利科学的宝库。

潘季驯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塞旁决以挽正流、以堤束水、以水攻沙”的理论。 所谓“束水攻沙”,就是根据底蚀的原理,在黄河下游两岸修筑坚固的堤防,不让河水分流,使水量集中,流速加快,把泥沙送入海里,减少泥沙沉积。根据这一道理,潘季驯在第三次治河的时候,还针对黄河夺淮入海的情况,提出了“筑堰障淮,逼淮注黄,以清刷浊,沙随水去”的方针,在洪泽湖筑高家堰,提高淮河水位,使浑浊黄河水不再倒灌入淮,并且把含沙量比较少的淮河水引入黄河,“借淮之清,以刷河之浊”,提高河水的挟沙能力。这对于防止河床淤塞,保证运道畅通,起了重要作用。潘季驯的“束水攻沙”理论提出后,改变了过去只靠人力或工具的传统的疏浚方法,利用水流自身的能力来冲刷积沙,不仅在当时的治河实践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且对以后近四百年的治河方针有很大影响。

《辞海》有专条。

展陈内容:潘季驯塑像,黄、淮、运河形势图,高加堰及码头三闸图、《河防一览》,治河奏疏复制件

李三才

李三才(?—1623),字道甫,顺天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人。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以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淮扬。清口水涸阻漕,三才议浚渠建闸,费二十万,请留漕粟济之。明代镇守淮安漕运总兵官级别特高,多由明代开国勋爵大臣的后裔担任,承袭了父祖的勋爵,为伯为侯。在会议与互相拜见时,漕运总兵官处于漕督之上。李三才任漕运总督时的漕运总兵官是王守仁的孙子王承勋,李三才“以气凌驾之”,王不敢与之抗礼,只好“移坐其下”,改变了文卑武尊的传统。

李三才才雄有大略,屡加至户部尚书。《明史》称其“才大而好用机权,善笼络朝士。抚淮十三年,结交遍天下。性不能持廉,以故为众所毁。其后击三才者,若邵辅忠、徐兆魁辈,咸以附魏忠贤名丽逆案。而推毂三才,若顾宪成、邹元标、赵南星、刘宗周,皆表表为时名臣。故世以三才为贤。”三才为东林中坚,于漕运总督署内筑东林书幄讲学。一时淮上为东林党人活跃地区。 《辞海》有专条。

展陈内容:李三才画像,顾宪成淮安东林书院讲学图

史可法

史可法(1602—1645),字宪之,号道邻,明末河南祥符人。

崇祯十二年(1639年),任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淮安、扬州。劾罢督粮道三人,增设漕储道一人,大浚南河,漕政大厘。

后清兵南下,坚守扬州,不屈被杀。

《辞海》有专条。

展陈内容:史可法画像

康熙皇帝

康熙帝(1654—1722),即爱新觉罗·玄烨,清圣祖仁皇帝。

康熙早年在他宫廷的柱子上写了三藩及河务、漕运三件大事。河务和漕运实际上是一件事情,三藩平定后,实际上他重视的就是治河一件事情,他穷毕生之力治河,并使河患大为降低。

康熙十五年(1676)夏,黄河倒灌洪泽湖,大堤决口34处,淮水冲入运河,运堤溃决300余丈。这时,康熙皇帝及时任命安徽巡抚靳辅为河道总督,每年拨银300万两,加紧治河,他自己也改变了对治水只作一般政策性指导的方法,亲自钻研水利理论,并从事广泛的实地调查。对此后人评价说:“如果论举清代善治河者,第一个为陈潢,第二则应推玄烨。”

康熙二十三至四十六年(1684~1707)间,他曾经六次南巡,又详细视察了黄河下游和江苏境内的运河,提出了具体的治理方案和要求,有力地促进了治水工作的开展。多次在淮安清口实地考察,指示机宜。后人将他的治水言论汇编成书,定名为《康熙帝治河方略》。

康熙皇帝十分注重对治水官吏的考查。他认为治水“务在得人”,要亲临现场指挥,关在衙门里是搞不好治水工作的。他指示河道总督在汛期要亲赴重要工区。年纪大而不能经常巡视的,也要选派得力官员,分守重要险段。而在大雨时期,巡查更要加强。

康熙帝重视科学技术,他本人也精于水工测量。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他巡行到苏北高邮,亲自测量出运河水比高邮湖水高4尺8寸,便指示河道总督于成龙说:“湖水似不能越此堤而入运河。这段工程甚属紧要,应着差贤能官员作速查验修筑”。行至扬州,他又亲自司仪,测量出宝应清水潭运河水位高出运西诸湖水位1尺3寸9分,及时指示官员“应加紧建造湖之石堤”。他在黄、淮、运交汇处进行水准测量,针对洪泽湖水位低于黄河水位的情况,当即提出了治理方案。亲自实践,使康熙帝的治水主张更加符合实际。

在我国历史上,关心水利建设的皇帝不乏其人,而能亲自进行水利实践者却不多见。康熙帝作为一个封建帝王,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很值得称道的。他对我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辞海》有专条。

展陈内容:康熙帝塑像,康熙巡河图,康熙巡河线路示意图

靳辅 陈璜

靳辅(1633—1692),字紫垣。辽阳人,隶汉军镶黄旗,清代治河名臣。

康熙十年(1671) 授安徽巡抚 ,加兵部尚书衔。十六年二月,以原官总督河道。时河道失治,苏北地区淮溃于东,黄决于北,运涸于中,决口近百处,海口淤塞,运道断航。靳辅到任后,上陈经理河工事宜八疏,改进前人治河方法,成功地进行了几项治黄工程:先是挑下游清江浦至云梯关河身淤土,挖深河底,就河心取土筑两岸大堤,用束水刷沙法治理下游,引导黄、淮入海。又疏浚自云梯关至海口百里河道。后又于砀山毛城铺,徐州王家山,睢宁峰山、龙虎山等多处建减水闸坝,引黄水注洪泽湖。同时也注重徐州以上山东、河南地区黄河的治理。二十四年秋,修

筑了考城、仪封等县河堤。二十五年,在清河县开中河,使运道北上粮船只行黄河20里就进入中河,提高了运输效率,减少风浪招致的损失。由于这些措施较为得宜,黄河安流了30余年,漕运亦安全通畅。二十七年春,靳辅为御史郭琇等参劾,以阻浚下河、屯田累民革职。三十一年二月,复起督河,十一月病卒。著有《靳文襄公奏疏》、《治河方略》。

陈璜(1637-1668),字天一,号省斋,浙江嘉兴人,清水利家。

康熙十六年(1677),以安徽巡抚靳辅为河督,主持河道治理。靳辅在幕僚陈璜的协助下,继承了明代潘季驯“束水攻沙”的思想,堵塞决口以挽正河,修筑堤防以束水攻沙。首先疏浚下流,后浚上淤,堵塞所有决口,坚筑两岸堤防,建减水坝泄洪。至二十二年,黄河复故道。二十三年,靳辅又建议开中运河,至二十七年完工,黄、运分离。靳辅治河比潘季驯进步之处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工程规模较潘氏为大。二是靳辅开中运河,使黄、运分离。潘季驯为防明廷弃黄不治,不愿分开。而清廷虽重行漕亦重治河,故靳辅无所顾虑。三是靳辅能增建高家堰洪泽湖大堤。而明代为防水淹泗州明祖陵,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辞海》靳辅有专条。

展陈内容:靳辅、陈璜塑像,靳辅治理黄淮运河方略示意图,《靳文襄公奏疏》,《治河方略》治河奏疏复制件

张鹏翮

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四川遂宁人。

张鹏翮在治理河道方面,有杰出的成就。他提出了“开海口,塞六坝”的基本主张和

张鹏翮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任河道总督。当时正值黄河泛滥,水患连年,鹏翮刻苦钻研治河理论,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任河道总督后,即首陈河工冒滥、属吏因循守旧,革除积弊。视察了河南开归道至云梯关黄河河道和洪泽湖至盱、泗以上的淮水情况,提出了" 欲深黄河,必开海口。欲出清水,必塞六坝" 的治理原则,并拆除海口拦黄坝,筑高家堰、归仁堤,广辟清口,疏人字河、芒稻河等,导淮入江。挑新中河,移北运口于杨庄,南运口于裴家场。提出“借黄以济运,借淮以刷黄”的设想,采取“筑堤束水,借水攻沙”的作法,这些措施使以清敌黄之策收到一定成效,从而黄淮归顺,漕运、民生两行其利。鹏翮还将治河经验写成《治河书》十卷,该书在中国水利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还写有《论黄要领》、《论治清口》、《论塞六坝》、《论归仁坝》等文章,阐述了他治理清口之主张。

《辞海》有专条。

展陈内容:张鹏翮画像,《治河书》,治河奏疏复制件

施士纶

施士纶, 字文贤,号浔江,晋江县衙口乡人,后被编入清朝汉军镶黄旗。为清廷攻取台湾的施琅之子。

施士纶受荫任江苏泰州知州。任上,淮安下河发生水灾,朝廷派了两名大臣来监督防堤修工,跟着来了一帮随从人员,有的竟然倚仗权势,在地方上侵扰民众。作为地方官的施世纶,见此情状,怒气难抑,对作恶者,坚决绳之以法,不留情面,老百姓赞声啧啧。康熙四十九年,迁户右侍郎,总督仓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出任漕运总督,是年五十七岁。任漕督时,施世纶做了件深得民心的事;时陕西发生灾情,他奉命亲临查灾,发现百姓颗粒无收,全省官府的仓廪,也虚耗殆尽,弊端百出,窃盗成风,尤以西安、凤翔两府,情况更为严重。他具疏上奏,首先弹劾两府头头。并大开仓廪,赈济饥民,如及时雨,民得实惠,以后,事成归时,老百姓扶老携幼,

送行十里,还为他造了一座生祠,加以奉祀。

施士纶是公案侠义小说《施公案》中施公的原型。

展陈内容:施士纶画像,治河奏疏复制件

嵇曾筠

嵇曾筠(1670-1738),字松友,号礼斋,嵇永仁子。清江苏无锡人

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提督山西学政,升任侍讲。雍正元年(1723)入直南书房兼上书房,任河南巡抚。后被专命治河,任兵、吏二部尚书,河南山东等处河道总督。乾隆元年(1736)兼浙江巡抚、总督,加太子少傅。因病还乡,病死于无锡,死赠谥少保、文敏。稽曾筠为官知人善任,谨慎廉正,治河有显绩。诗文、书法造诣精深。有《师善堂诗集》、《河防奏议》。 展陈内容:嵇曾筠画像,《河防奏议》,治河奏疏复制件

高斌

高斌自雍正十三年(1735年)至乾隆十八年(1753年),曾三任江南河道总督,授大学士。 清代中叶,仍守" 蓄清刷黄" 的政策。高斌治河期间,继承靳辅的治河方策,进一步完善" 分黄助清" 的防洪措施。乾隆二年(1737年),高斌" 移天妃运口于旧口之南七十五丈,新运口内筑钳口草坝三道,又以惠济祠后,外黄里运一线沙堤危险,乃自惠济闸迤下张王庙前,开新河一千六十八丈,穿永济河头,至庞家湾接入旧河,即今头、二、三闸运河。其口称里运河口,在马头镇西侧,自马头至杨庄对渡黄河约十里。又递建通济、福兴、正、越四闸,擎托水势" ,起束清御黄作用。

乾隆十二年(1747年),沂沭两河暴涨,为减少沂河西出之势,以确保漕运和治理水患,高斌建江风口砾石坝,是武河口建坝之始,从此江风口武河分流与芦口城河分流会注西出,同至徐塘口入运河。为了消除兰山(临沂)、郯城水患,高斌修筑沂河堤堰,开浚郯城柳、墨二河。修筑的沂河东堤" 自高庄起至郯城交界观音堂止,长八千五百余丈,西岸自埠东起,至郯城交界孚家庄止,长九千九百四十余丈。兰、郯等县各开沟渠40道,上源下委,无不贯注,经始于本年四月至下年二月毕工" 。

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斌遵旨建二滚水坝,定名智、信,至此,洪泽湖大堤上已形成五坝。是年修筑洪泽湖大堤,信坝以北一律补建石工,信坝以南至蒋家闸一律改建石基砖工,以后又屡有改建修筑,洪泽湖大堤才全部建成石工,至时洪泽湖大堤蔚然可观。

晚年因办案“徇私舞弊”及治水未协及南河亏空而被革职。因黄河决口,其属下被斩,被“缚刑场处所,令其目睹行刑迄,再行释放”。两年后,乾隆二十二年卒于工次。

展陈内容:高斌画像,大运河清口上下形势图,治河奏疏复制件

嵇璜

嵇璜(1711-1794),字尚佐,号黻庭,晚号拙修。清江苏无锡人. 嵇曾筠之子。

嵇璜为雍正八年(1730)进士,乾隆元年(1736)入直南书房,后任户部侍郎。乾隆十八年(1753),上宣防八事,提出固堤与宣泄相结合之法。二十二年授江南河道副总督,主张疏浚淮扬运河水入海。三十二年授河东河道总督,治黄河,裁坝夫,埴堤柳,除垫崖贴坡诸弊,治河成绩卓著。历官工部侍郎、兵部尚书,充三通馆、国史馆、实录馆总裁,会试总裁、文渊阁大学士。三十八年

与纪昀等主修《四库全书》。死赠谥太子太师、文恭。工书,有《治河年谱》。

《辞海》有专条。

展陈内容:嵇璜画像,《治河年谱》,治河奏疏复制件

魏廷珍

魏廷珍(1668—1756),字君璧,清直隶景州(今景县) 人。

魏廷珍担任漕运总督时,严格整饬运丁,杜绝偷卖挂欠之弊。原来漕运船只过淮河,签证官无不索贿。后经魏廷珍亲栅签证卡片,简化手续,使小吏不能插手作弊。此后,历任兵部尚书、皇清文颖馆副总裁、礼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职。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 ,魏廷珍亡故,时年88岁。赐祭葬,谥号“文简”。著有《课忠堂诗钞》。

魏廷珍赋性骨鲠,任漕运总督时,乾隆帝命国师文觉往南朝山,其仪卫尊严等同于王公,所过地方官员膜拜如弟子。至淮安关,年希尧首行此礼,大学士河督嵇曾筠不得已从之,魏廷珍独直立徜徉,且上疏称“臣不能从佛法”,乾隆帝也没有治他的罪

展陈内容:魏廷珍画像,治河奏疏复制件

杨锡绂

杨锡绂(1700—1768),字方来,号兰畹,樟树市观上镇门楼里人。

杨锡绂为清雍正进士、学者、名臣,累官至吏部尚书、漕运总督晋加太子太保。杨锡绂一生为官清廉,政绩卓著,百姓建生祠纪念。他漕运总督十二年,兴水利,严禁陂塘改垦,节制江南八省钱粮,亲临漕船,监督水运,保证了京师供应。死后谥“勤悫”。著作有《漕运全书》、《四书讲义》、《四知堂全集》等。

乾隆三十一年(1766),在淮安兴建丽正书院。

展陈内容:杨锡绂画像,《漕运全书》,治河奏疏复制件

郭大昌

郭大昌(1741—1815)。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曾在江南河库道任贴书(帮写)。由于他长期钻研河务,熟习河工技术,人称之为“老坝工”,后来被淮扬道聘为幕僚。他“讷于言而拙于文”,秉性刚直不阿,曾遭到河官排斥打击,一直得不到重用,以后被迫辞职。

乾隆三十九年八月,黄河决清江浦老坝口,口门一夜之间“塌宽至一百二十丈,跌塘深五丈,全黄入运”,“滨运之淮、扬、高、宝四城官民皆乘屋”,形势十分严重。当时江南河道总督吴嗣爵“恇惧无所措”,不得不请郭大昌来帮助堵口。原计划堵口需银五十万两,五十天完成。因郭大昌对口门情况了解,心中有数,他对吴说:要我来堵口,工期可缩至二十天,工款可减至十万两左右。但要求施工期间,只需官方派文武汛官各一人,维持工地秩序,料物钱粮由我负责支配。结果如期合龙,仅用银十万二千两。

嘉庆元年(1796年)二月,黄河又在丰县决口,主管堵口的官员计划堵口用银一百二十万两,江南河道总督兰第锡亦感要钱太多,想减少一半,乃商之于郭大昌。郭说:堵口用银只需三十万两,其中十五万可作工料费用;下余十五万两分给河工官员,亦不算少。他无情地打击了河工贪污的要害。

郭大昌与当时学者包世臣很友好。曾与包全面调查过黄、淮、运形势及海口情况,通过包世臣提出不少治河见解,多被采纳。包对大昌十分敬仰,他在所著《中衢一勺•郭君传》中说:“河自生民以来,为患中国。神禹之后数千年而有潘氏(潘季驯);潘氏后百年而得陈君(陈潢);陈

君后百年而得郭君。贤才之生,如是其难。”

郭大昌的岳父王全一,也是一位老河工,曾将自己在河工上几十年所经历的工程作了记述,后来由江南河道总督徐端刊为《安澜纪要》、《回澜纪要》二书。

展陈内容:郭大昌塑像,老坝口形势图

黎世序 张井

黎世序 (1772—1824) ,字景和,号湛溪,幼名承惠。罗山县人。

嘉庆十六年(1811年) 调任淮海道员。时朝廷聚议开挖新河,疏通淮河海口,黎世序力排众议,主张河水仍由故道入海,两江总督百龄点头称赞,连说" 人才难得" ,转奏皇帝,任命黎世序负责治理。嘉庆十七年升任南河总督,专职督办河务。任南河总督13年,运用分洪治水理论,在徐州西北十八里屯、苗家山、虎山等地依山建造3座大坝。嘉庆二十一年开凿龙、虎二山之根作滚水坝以减水势,二十三年在峰、泰二山之间建滚水坝以减盛涨,从而大大减轻海口的水患。黎世序指挥施工善于创造,将" 束水攻沙" 的传统办法改为" 重门钳束" ,使全河之水并力攻沙收效甚大。凿山筑坝时创造石头铺面构筑堤坡的新方法,节约大量开支。施工中出现险情,能身先士卒排险。道光四年(1824年) 农历正月二十一日病逝于清江浦,终年52岁。道光皇帝加他尚书衔,晋赠太子太保,谥襄勤,入祀贤良祠,并在其家乡罗山定远建御碑亭。生前著述有《东南河渠提要》120卷,《续行水金鉴》156卷,《河上易注》10卷,及《湛溪文集》多卷。黎世序任职南河总督时间最长, 共任职十一年半。

张井, 字芥航,陕西肤施人。

道光四年(1824),署河东河道总督,道光六年,调江南河道总督,任南河总督八年,任两河凡十年。修复北运河刘老涧石滚坝、中河厅南纤堤、扬粮二厅东西纤堤及堤外石工,移建昭关坝。请开放王营减坝,以期减落黄水,刷涤河身,后发明灌瑭法。《清史稿》称其“初治南河,锐意任事,洎兴大工,糜帑三百馀万而无成效,仍为补苴之计,用灌塘法,较胜借黄之险。勤于修守,世称其亚於黎世序云。”

展陈内容:黎世序、张井画像,《东南河渠提要》,《续行水金鉴》,治河奏疏复制件

栗毓美

栗毓美, 字友梅, 又字朴园, 浑源州(今山西浑源)人。

道光十五年(1835年)任河南山东河道总督。道光十五年秋,黄河北岸原武、阳武(今原阳县境)两汛串沟分溜,刷成支河,沿堤上下40余里,处处吃紧,险情严重,栗毓美亲到工地指挥抢险。这一带堤防,原不靠河,平时未备工料,若用秸埽抢护,堤段太长,不可能全线厢修。鉴于当时滩地民房被淹浸塌,房砖颇多,认为砖与石相仿,故决定收买当地民砖,试抛砖坝抢护,计自阳武板张庄至孙家堤30多里的堤段,经40个昼夜抢修,共筑长短砖坝60余道,从而挑溜外移,化险为夷。道光十六年二月阳武三堡串沟过溜,逼近堤根,串沟宽一百二十余丈,深一至二丈,亦采用砖坝截堵串沟,不久淤为平地,效用显著。

栗毓美试用砖坝成功后,向皇帝上书请求推广,但遭到一些在朝的官员反对,认为抛砖不如修埽,购砖不如购料。粟毓美一再上书力争。到道光十九年,皇帝才批准制砖修堤的建议,进行推广。河工用的大砖为椭圆形,每块重20斤左右,中有圆孔,可以用绳穿系易于抛修,并可用以砌筑坝体。这是黄河上御水工程的一次革新。直到1949年,黄河在开封还设有砖料厂,专门烧制河砖,以补石料之不足。

展陈内容:栗毓美画像,阳武抢险图,河砖图片与实物,治河奏疏复制件

麟庆 杨以增

麟庆(1791—1846),字伯余,号见亭,金代皇宗室完颜氏后裔,满洲镶黄旗人。

麟庆为嘉庆己巳进士。1833年至1842年(道光十三年至二十二年) 任扛南河道总督。督河期间,麟庆屡受朝廷奖赏。在中英战争期间,他协助加强长江北岸防务。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 ,南河在桃北崔镇决口,作为河道总督的麟庆未能事先预防,被革去职务。次年,他被发往东河中牟工地效力。后授二品侍卫,充库伦(今乌兰巴托市) 办事大臣。著有我国第一部水利工具专著《河工器具图说》, 以及《黄运河古今图说》。《鸿雪因缘图记》是麟庆的自传性散文集,全书分三集,共二百四十篇记、二百四十幅图,记录了麟庆一生的二百四十件事。另有《凝香室诗集》。 杨以增(1787—1856),字益之,号至堂,别号东樵。山东聊城人。

杨以增少年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杨以增出任江南河道总督。咸丰年间,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下,江浙藏书家多不能自守,时任江南河道总督的杨以增乘机购得大量书籍,并借主管河道之便,用粮船运鲁,藏于海源阁,从而一举改变了我国藏书以江南为中心的局面,成为中国藏书史上与江南对峙的“北杨”。“海源阁”藏书宏富,并多为宋元珍本。 《辞海》杨以增有专条。

展陈内容:麟庆、杨以增画像,《黄运河古今图说》。《鸿雪因缘图记》,“海源阁”

藏书楼,治河奏疏复制件


相关作文

  • 中考新题型:对联欣赏与写作_语文论文作文初二
  • 中考新题型:对联欣赏与写作安徽 鲍亚民请看下面这两道中考题:1."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古楚淮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里有洪泽湖.大运河等自然景观:有关天培.周恩来等历史名人:<西游记>在这里诞生,淮扬菜从这里扬名„„现在,请你从下面所给的句子中任选一句 ...

  • 我的校园作文800字
  • 顺着环城东路大运河由北向南走,没过多久便会看到一座屹立了一百多年的校园--秀州中学分校,我现在就在这所学校里学习. 我的学校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是嘉兴建校最早的一所学校. 在我的学校当中有着几幢各具特色的教学楼:勤学楼.日新楼.科技楼--"勤学楼",顾名思义,是在告诉着我们学 ...

  • 扬州作文600字
  • 积淀了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文化,焕发出二十一世纪的现代文明.哦,扬州--你从吴王夫差开挖的邗沟中向世人款款走来,携带着运河历史的变迁烙印,展示着长江时代的万种风情. 是的,隋炀帝陵是你因一代帝王开挖运河而留下的.功过一体的人文景点,唐城遗址是你遭战争毁灭无法再现而曾经的.繁华昌盛的历史缩影:是的,宋朝词 ...

  • 济宁,我的骄傲作文1100字
  • 我的家乡在济宁,她虽没有美国纽约的繁华,也没有水上城市威尼斯的绚丽与多姿,更没有日本东京的古朴与典雅,但,我却爱她,爱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爱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勤劳质朴.勇于探索与开拓的人们,她在我的心目中占据着神圣的位置,她是那么的美,美得那样自然,那样淳朴,令人神往,令人陶醉-- 济宁被人们称为孔 ...

  • 欢乐环城游作文1500字
  • 赞化学校七(15)班 李若楠 昨天老师突然宣布,周日要秋游,赞化大舞台.运动会,又有秋游来参与,天下好事全来报到,真是不亦乐乎!对于我们这些生在高邮长在高邮的孩子,城区的亭台楼阁.一草一木,我们再熟稔不过了,小学每年都要到盂城驿.镇国寺,就连渡船都不觉新鲜.但毕竟这次是刚进入七年级的第一次纪念,也为 ...

  • 京杭大运河风情作文3700字
  • 小编导语:这是关于京杭大运河的游记作文,大运河是隋炀帝为下江南看琼花的杰作,但今天,我们仍旧利用着大运河进行贸易运输,更多关于京杭大运河的作文尽在百度攻略. 游无锡,一定要游古运河.现在正是春日,是游古运河的好季节. 千里京杭大运河,无锡是唯一一座运河穿城而过的城市.站在惠泉山远望,运河像一条白练般 ...

  • 写景作文京杭大运河风情字作文作文3700字
  • 写景作文:京杭大运河风情字作文 小编导语:这是关于京杭大运河的游记作文,大运河是隋炀帝为下江南看琼花的杰作,但今天,我们仍旧利用着大运河进行贸易运输,更多关于京杭大运河的作文尽在百度攻略. 游无锡,一定要游古运河.现在正是春日,是游古运河的好季节. 千里京杭大运河,无锡是唯一一座运河穿城而过的城市. ...

  • 我眼中的美丽桐乡作文600字
  • 桐乡,一个繁荣昌盛的城市.绵延的大运河,肥沃的土壤,孕育了桐乡悠久的历史文化,构成了桐乡独特而浓厚的自然人文景观.美丽多姿的桐乡在岁月的雕刻下,不仅完全褪去了昔日的落后,还日渐发展,将一个美丽的水乡古镇-桐乡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当人们记忆中的建筑慢慢被水泥钢筋包裹,不再是原来的模样,千年古镇让你尘封 ...

  • 写童年的生活的作文950字作文1100字
  • 写童年的生活的作文950字 南运河之梦 每座山每道水的每个村庄,有时哭有时笑的每个地方. --题记 我来自南运河,我出生在南运河畔,我住在一个不知名的小胡同--后洼胡同. 也许你不.道哪里是南运河,没关系,让我来告诉你. 直沽的发源地在三岔口,在三岔口西边建有老城厢,在老城厢西南建有南市,后来人们又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