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写作指导专题作文17300字

高二作文

高考写作指导专题——考场作文的结构

结构模式推介

1、时评式

方法导引:时事评论是议论文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它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种思想、某种现象、某一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说理,其特点是就事说理,有的放矢,激浊扬清,短小灵活,驰骋自如,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在高考作文评卷中很受阅卷老师欢迎。

时评式写法要求有比较敏锐的观察力,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思想比较深刻,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求理性地、深入地、缜密地分析,语言逻辑性强。

基本写作思路:

引:概述社会现象(或所供材料),引出论题;

提:提出观点,表明态度;

析:就事论事,浅层分析;

联:联系社会背景,深层拓展;(析实质、根源、危害、原因、影响、教训、解决办法等)

结:回应论点,再次强调。(“析”“联”可以合二为一)

【例文1】

回到原点

生活就像一个画在坐标轴上的圆,圆心在原点。我们顺着这个圆的轨迹转啊转,有的人年轻越走越小,离生活的原点越来越近;有的人却把半径越走越大,离生活的原点越来越远。这个原点是什么?是情感。我们不断奋斗与拼搏,获取知识、财富、健康等等,不都是为了让自己在情感上多满足一点,多点幸福感吗?(提观点)

情感是原点,是坐标中心,可生活怎么就离它越来越远呢?学生埋头苦读,眼里充斥着数学公式,英语单词,对他人与社会却渐渐变得冷漠;父母拼命赚钱,为孩子提供更优质的生活,与孩子的交流却少的可怜;白领日夜加工,为事业拼搏,却快要连回家的路都忘记了„„太多的欲望让我们有了太多的渴求,太多的渴求给我们带来了太大的压力。沉重的负担让我们只顾埋头前行,或许我们连回转身看一下原点的勇气都没了。因为我们恐惧于发现我们离它是多么的远! (摆现象,析原因)

但是,当家变成只供休息的旅馆,当朋友变成只是过节时互相问候的对象,当家人变成同一屋檐下的“室友”,当关爱只意味着给钱,当成功只意味着升职,当我们把一切的情感都物化时,我们与机器人何异?或许我们可以暂时用楼房车子暂时掩盖自己的空虚,或许我们可以用灯红酒绿的生活暂时藏起自己的孤独,可总有一天,远离原点的生活失去了向心力,便会把我们甩的远远的。所以,还是回到原点吧! 还是关注一下自己的情感吧! (析危害)

回到原点,不是放弃一切名利,不是退出所有奋斗,而是让我们谨记拼搏奋斗的目标,当物质的东西与情感相冲突时,应注意生活得原点是情感而不是物质。学生埋头苦读时应带有社会责任感,对他人与社会具有人文关怀;人们工作奋斗时应关注亲情、友情、爱情,真正让自己的心饱满和充实起来;甚至人们在准备犯错时,也应明白之后的愧疚所带来的痛苦,是多少物质都无法补偿的。这样,我们才能回到原点,回到生活坐标的中心,回到生活的根本,这样,我们也才不至于生活得那么痛苦。(论怎么办)

迈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广东提出要建设幸福广东,在经历了GDP 的迅速增长后,广东开市关注人们的幸福感,关注人们的情感,这样,也正是回到生活的原点啊!

但愿在这样的潮流下,普通大众也能开始关注自己的情感生活,把自己生活的半径越拉越小,最终回到生活的原点吧! (结合时下热点,照应开头作结)

【点评】本文由比喻引入,拿生活中的两种人作对比,然后指出生活的“原点”是“情感”,显得新颖别致。第二段以概括性的事实,摆出种种离开“原点”的现象,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原因是“太多的欲望”;第三段分析离开“原点”,“把一切情感都物化”的危害,进而点题,震撼人心;第四段论述怎么样才能回到“原点”,亦情亦理,令人信服;第五段联系建设幸福广东的问题,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最后一段提出希望,照应全文。通篇围绕文题,处处紧扣“情感”这一“原点”,紧密联系实际,抒写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与认识,中心突出,感情真挚,思想深刻,分析比较透彻,针对性强。全文摆现象,析原因,谈危害,说办法,步步深入,层次清晰,前呼后应。语言表达比较流畅,文笔比较优美,句式富于变化,尤其是几处排比句的使用,非常精彩。

【例文2】

回到原点

文学创作是雨水缓缓渗入大地,再化作泉水泗泗流出的过程,而不是冷水直接装入冷饮车间,从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过程。当我们看到评判一本书的好坏仅仅由其印数和销量来决定时,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必须回到原点,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

回到原点,要回到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源泉,而不是闭门造车。文学创作本就是来源于生活,然后才是高于生活,然而现在很多作家却离这个原点越来越远。有些作家以“作家团队”的形式,打着“名牌作家”的旗号,开个会讨论一下就可以出书,这样的闭门造车,只能产生无病呻吟之作。回望历史,那些有成就的作家在创作时却是紧紧把握住这个原点。列夫•托尔斯泰在他几部著作期间漫长的时间里,他总是深入到庄园里,与那里的农民们一起劳作、收获、编草鞋、编识字课本„„他之所以被称为“耕作的诗人”,正是因为他没有远离文学创作要来源于生活这个原点,也才有了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文字。如今,我们需要更多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回到原点,以一种谦敬、悲悯的姿态去体察民众的生活,这样的文字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回到原点,要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使命,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印数与销量。文学创作本肩负着触及灵魂、涤荡思想、感召人性的使命,然而我们却看到,它已经渐渐变为一种只需要类型标准、只需要印数与销量的纯技术活动。从一年出一本书,到一年出几本书,再到杂志书的出现,有些作家为了保持读者的关注度,持续吸引读者的眼球,已经将出书速度化,将文学创作的使命这个原点全然忘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中的一字一句都是他带着使命周游列国的见证。白居易也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先人的理念,却是绕着这个原点,带着使命来创作。如今,我们已经偏离了这个原点,如果我们再不回到原点,那这种姿态必然阻止文学创作走向深刻,走向宽广辉煌的文学圣殿。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我们要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确实,现在我们的文学创作已经偏离了原点,远离了文学创作的根本。我们需要放慢脚步,少一些急功近利,不要再闭门造车,去看看先人们是怎样做的,回归文学创作的根本。

回归原点,还文学一份厚重与深刻„„

【点评】本文取“原点”作为“源头”、“根本”的意义,联想到文学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把生活作为文学创作的原点,非常中肯。接着,作者指出现实中一些作家或“写手”远离生活“闭门造车”写“无病呻吟”的东西,写有数量无生活的“作品”的现象是“离开原点”的作为,显示了作者一种社会批判意识。作者批评了这种现象之后紧扣题目正面立论,阐述了文学创作必须“回到原点”。文章结尾一句“回归原点,还文学一份厚重和深刻”,再次强调主题,给人留下回味的空间。

【例文3】

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

德国总理默克尔最近显然未能躲过一场风波:由于她在得知本? 拉登被击毙后当众表示“十分”高兴,而惨遭德国知识界的集体质疑。尽管她已多次道歉以希望这场风波快点过去,但这似乎依旧难平众怒,甚至还有法官准备为此起诉她。

作为德国基督教民主党领袖的默克尔理应知道:根据基督教教义,任何生命都是等价的,都应该被尊重,哪怕是罪犯。正因为犯了这样一个看似微小的常识错误,即使她是权威的领袖,在涉及德国知识分子的底线问题时,她也最终无法过去。

依旧是在德国,依旧与默克尔有关。前不久,德国前国防部长的博士论文涉嫌抄袭一事引起德国国内一片哗然,为了保护这位将大有作为的政治新星,默克尔以“我们需要的是政治家而非学术研究人员”为之辩解,但是德国两万名教授联名上书反对,直截地表达了德国知识分子的态度。因为他们担心这将会成为日后学术不端的借口,他们又一次没有给默克尔面子,再一次让她“一切都会过去”的计划继续泡汤。

我感动于这样一群理性声音的存在,也欣然于确实因为这些知识分子对于任何权威都能以这种“一切都不能过去”的态度才最终成就了德国学术圈严谨的优良传统。

然而,如此理性的声音又何曾仅仅嘹亮于德国?它又何曾沉默于经历过五千年光辉、五千年昏暗的华夏大地?

尽管受到当时政治的压力,梁思成“拆掉北京的一座墙就等于扒掉我的一层皮”掷地有声,时至今日仍在我们耳边余音缭绕。当我们面对现在的北京已与其他城市毫无区别,当我们眼睁睁地看到古老的北京城只活在文字上、照片里、记忆中的时候,我们终究不禁感叹先生的先见之明,敬佩先生不顾一切的理性呐喊。也许政治的压迫一度埋没了先生的呼喊而让一切都过去了,但是历史的拷问却永远不会让错误过去。

回望历史,多少统治者以权威的姿态、以“一切都会过去”企图将真理掩埋的时候,又是多少知识分子毅然决然地站出来,以一句“一切都不会过去”来回答而绝对不容置疑。

“一切都不会过去”,这是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一切都不会过去”,这是知识分子的呐喊永远不会沉默!

作为一名社会的准知识分子,当我们面对祖国日新月异变化发展的同时,倘若我们对于社会的阴暗面置之不理而臣服于表面的和谐,不勇于揭开那些隐藏在这表面和谐底下更多不和谐的元素,这又何尝不啻为一种真正的悲哀呢?

真心希望有识之士在听到“一切都会过去”时,都能异口同声地以一句“一切都不会过去”来捍卫真理,以坚守住最后的底线。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而我们——是社会的良心。

【点评】作者打破了应试的窠臼,以其关注现实,放眼全球的视野,直面惨淡的现实,以默克尔对拉登之死的态度入题,继而以博士国防部长的博士论文涉嫌抄袭一事追问,巧妙切入主题——理性的声音不会过去。同时又以“如此理性的声音又何曾仅仅嘹亮于德国?”承上启下,表达对华夏大地的关切和反思。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没有就事论事,而是把这种理性延伸到自己和有识之士,坚守自己的底线,捍卫到自己的责任。文章重点谈“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一面,但隐含着对某些人以为“一切都会过去”的侥幸心理的批评。写得现实而尖刻,显得大气而深刻。

【例文4】

回到原点

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想要建立一个函数或方程的图像,首要工作就是确立原点。然后,才能建立坐标并作图。图像上每一个点的坐标,都是相对于原点来确定位置,原点就是整个图像的根本。

同样,对于国家这个宏大的函数图景,尽管它有着各种复杂的自变量、因变量和对应关系,但它只有一个原点,一个根本,那就是人民。从先哲们“民贵君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的观点,到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舟之辩,再到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三民主义大同理想,以及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无不点明了原点所指、根本所在一一一以民为本。

但是,当今之社会,当今之国家,本末倒置、不识原点者,可谓不少。例如部分官员心中已无公仆之心,反以封建时期“牧人者”自居。思想的偏差,根本的缺失,原点的无视,造就了一件件啼笑皆非的事件。怒喝上访者“我服务的是人民,不是你一个人”的有之,勒令开发商把建设好的商品房拆除,置公众利益不顾,只为政府“风水”者有之,为GDP 增长,暴力强拆都有之。

我们的公民,也有众多身为主人而不自知,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的原点。很多人只关注自己房价涨未?股票升否?但对自己要承担的公民责任躲之避之,不愿投身于基层民主,不愿行使自己应有之责,对社会不公平现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这些忽视根本,无视原点的现象是有根源的,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取得的成绩是毋庸置疑的。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却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公平,公平权利,人民幸福感,于是有了GDP 世界排名第二,幸福指数排名却100多名的现象。

所幸,近年来,国家终于认识到原点的重要性。从温总理两会上“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执政为民”论断的提出,到今年来关于“幸福”的全民大讨论,无不揭示了政府向“民本”这一原点的回归。

我们的社会,公民意识也在逐渐觉醒。君不见广州地铁的“举牌哥”,君不见各地纷纷出现的“维权斗士”,他们都是回到原点的先行者。

想起孟德斯鸠的名言:“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是的,难道不是每个人的尊严构成了国之尊严,每个人的权利构成了国之权利,每个人的幸福组成了国之幸福。

你我即原点,让我们关注社会,承担责任,回到原点。每个人的觉醒也是国家回到民众发展这一原点的前提,从而,才能让我们的国家展现出更美好的函数图景。

【点评】本文联系生活,论述深刻。从“官”到“民”这两个角度,深入剖析了“无视原点”的种种现象及其原因。有理有据,材料丰富。由此可知,该考生并非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呆子,而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活泼生!

【例文5】

与你为邻

“当你吃着别人的面包,穿着别人缝的衣裳,你还能说自己与任何人无关吗?”——纪伯伦《沙与沫》

生活在这钢铁森林中,我们都在无意间设下了心的篱墙。在高楼公寓间,还不够“寂寞”的年轻人们早早“实现”了老子“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孩子们受到“敌视”陌生人的教育,俨然成了一个个“小刺猬”。在这现代社会,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来维系人之间的关系呢?

你住在学校旁,我住在派出所旁,他住在法院旁。如若“邻”的关系是一张网,我们便是网上的蜘蛛。现在,网已铺开我们不可改变地生活在既定的网上。那么,我们是应该各自为政,甚至于以邻为壑呢?还是应该相互关心,共取双赢呢?答案自然是后者。

进来发生的几起杀童案让各地学校提心吊胆,也让人们反思起我们的社会来。不约而同地,杀人犯都是我们社会中庞大的弱势群体的一员,而且都经过长期积怨在心,无人关切。当天在他们面前塌倒时,这些弱势者便将手伸向了更为弱势的孩子。你想过没有,他们或许就是我们的邻居,弱势群体中的成员,也必然是我们的邻居。如果我们伸出援手,点燃一根烛,赶走心魔,我们的孩子也自然受到了保护。

再来看看孩子们吧!他们天真无邪的眼神怕是再难寻的了。以往一份调查表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孩子都排斥、甚至鄙视农民工的现象十分普遍。在最近一份调查中,大多数孩子倾向于断绝一切与陌生人的接触,甚至认为“穷人就是坏人”。我们究竟向他们传输了什么样的邻里关系、待人方法,让他们修炼成了“小治安员”?

“躲猫猫”、“喝水死”、“激动死”、“蹲厕死”、“赵作海案”、“佘祥林案”„„这些公检法工作程序中的怪象,我们有没有对其负起监督的责任?当我们的邻居受到不公平待遇时,我们自身的自由、安全的法理性正受到强烈的质疑。

“当犀利哥”在网上走红时,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不屑地一笑,但有些网友则默默地帮助他的弟弟与他团聚。没有错,“犀利哥”们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邻居。当我们摆出可供依靠的肩膀时,收到的是每一个邻居的微笑。

与你为邻,与人为善,我与每一个人都相关,我与每一个人都相爱。

【点评】这是2010年标杆卷1号卷,是一篇公认的一类卷优秀议论文。文章开篇不同凡响,援引纪伯伦的名言,巧妙切合了“邻居”的特质,然后结合现实生活,提出“邻居”的现实存在,需要“相互关系,共取双赢”,观点鲜明,切合题意。文章在论证过程中,结合现实中的“杀童案”以及“相关的调查”,材料新颖,现实的针对性强。在文尾三段,进一步将“邻居”的范围扩大到弱势群体的其他方面,建设性地提出“与人为善”的中心思想,整篇文章结构严谨,

材料鲜活,观点新颖,只是个别句子存在表意绝对,但瑕不掩瑜,整篇文章是成功的!

2、层进式

方法导引:层进式结构是按照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纵向拓展的一种结构方式。这种论证结构的好处是层次清楚,逻辑严密,说理深刻,论点鲜明。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另外一种层进式则是针对某些不好的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生根源,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摆现象 ——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的格式。(参见时评式)

在运用时注意详略要得当,既可以把重点放在论述“为什么”,也可以把重点放在“怎么样”上面,根据论点的需要选择论述的重点。

【例文1】

接受苦难的洗礼

雄鹰接受一次次从峭壁上摔下的痛苦,才有飞翔天际的一刻。

河石接受一次次波浪的撞击,才有浑然光滑的形体。

雨燕接受一次次自我锻炼,才有飞翔冲击的本领。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有接受苦难的洗礼,人的意志才更加坚定,对未来的路才更有信心,这样人们才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也许有人会说:“我父母是百万富翁,我这一辈子都不用担心了。”这纯粹是一种享乐主义。我试问一句:“你的后代怎么办?”无语。是故,人不能只享受他人为你制造的财富,财富要靠自己。想劝说一句:“溺爱等于扼杀。”世界巨富比尔•盖茨,将财产全部捐给需要帮助的人,不留一分钱给孩子,目的就是不助长孩子享乐的思想,激励孩子接受生活的挑战。

可以想一下,倘若下一代的人都去享受他上一代人的恩惠,那么,世界将会没落,人类的进步即将画上句号,所以苦难对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理解了其重要性还不够,还要敢于接受苦难,敢于征服苦难。

从古至今,人类的车轮就是靠那一个个经受住考验的人推动的。八次落榜的明朝人归有光,在嘉定招生办学,仍然含辛茹苦,发愤攻读,终于写下了《震川文集》四十卷;三次落榜的李时珍,立志从医,一生精心研究,走遍长江、黄河流域,经过27年的精心劳动,写下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四次落榜的严文井,落榜不落志,到北京图书馆当小职员,秉烛夜读,翻译、撰写了大量作品,成为我国著名作家„„他们面对困难,勇于直面,敢于征服,因而他们人生写满了“卓越”,人类历史的进程留下了他们的汗水。

梁启超曾说:“患难困苦,时磨练人格之最高学府。”苦难时成功的催化剂。但苦难不是每时每刻都有,我们不可等待,而是要去寻找,去征服。君不见,释迦牟尼放弃王位,远赴中土,寻求佛法,菩提树下坐化驾鹤;君不见,昭君驼铃阵阵,黄沙漫天,入住西藏成就她的人生。他们敢于放弃安逸的生活,敢于寻求生活的苦难,因而,他们没有随历史的冲刷而逝去,而是镌刻在人们的心中。

此时此刻,我想,雄鹰的搏击长空、河石的晶莹圆滑、雨燕的展翅高翔都来自于他们接受了苦难的洗礼。同样,人类的进步源于面对苦难,征服苦难。

让苦难作为风,送我们去胜利的彼岸;

让苦难作为火,照耀我们前进的道路;

让苦难作为启明星,引领我们走向新世界。

【例文2】

亮 剑

古代剑客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等候有多么强大,即使是天下第一,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题记

面对涛天的巨浪,成熟的船长从不会害怕,而是沉着面对,因为他要亮剑;面对残酷的侵略战争,士兵们绝不会退缩,而是勇往直前,因为他们要亮剑;面对艰难的比赛,运动员们即使倒下了,也会迅速站起来,继续前行,因为他们要亮剑——

亮剑,亮出的是一种气质,亮出的是一种性格,亮出的是一种不服输的决心。那只乌鸦想象鹰一样拥有速度和力量,想象鹰一样抓起小羊,虽然失败了却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敢于亮剑的精神。所以,孩子说“它也很可爱啊!”乌鸦的可爱之处就在于它敢于亮剑。

对于人生,亦是如此。人生最可悲的不是失败与挫折,而是不敢亮剑。海明威说过:“我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是的,我们不能被打败。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向我们展现了一位拥有顽强意志的老渔夫。渔夫在大海中漂泊了84天,没有打到一条鱼,但他从没有放弃。在大海上,他与狂风暴雨相伴,与鲨鱼进行搏斗。虽然回到岸上他没有收获任何东西,然而他却有一种精神。面对大自然的挑战,他敢于亮剑。

只有敢于亮剑的人,才能成为强者。

洪战辉从小就生活在贫困的家中。由于贫困,母亲抛弃了他,并且父亲也患上了一种怪病。他还成了一个小妹妹的哥哥,生活的重担过早地落在了他的肩上,但也让他变得更成熟、更坚强。最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他曾说过:“苦难的经历不是我们博取别人同情的资本,只有努力奋斗才是关键。”面对生活的艰辛,洪战辉毅然亮出自己的宝剑,使他成为了一个强者。

亮剑是李清照“恨非男儿身,跃马挥戈,驰骋疆场”的豪情;亮剑是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斤散尽还复来”的信心;亮剑是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高尚品质。

面对高考,面对人生,我敢于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下,我也决不后悔,我要高呼:

“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3、对照式

方法导引:指的是在论证过程中,将两种事物或观点加以比较分析,目的是通过两方面的对照,突出另一方面的正确性。

【例文1】

不要轻易说“不”

说“不”,在轻浮者那里,是一种无知浅薄的炫耀,而在智者那里,则是一种洞明世事的睿智拒绝。说“不”,在意气用事者那里,则是一种狂妄的表现和无谓的牺牲,而在真正的勇者那里,则是一种大义凛然的坚守和毫不怯懦的抗争。

所以,请不要轻易说“不”。它不是逞强的工具,也不是逃避的借口,然而生活中的我们,却从不吝啬说“不”。推选班长,为逃避重担,以“‘不’敢天下先”标榜自我而无人毛遂自荐;而上学迟到,却以强悍的姿态拒绝让门卫登记姓名,来表现自己的勇敢,殊不知,老子当时说出“吾有三宝:一曰慈,一曰俭,

一曰不敢为天下先”,是在一个诸侯争霸、天下大乱的时刻,他的“勇于不敢”,是劝诫人们不要为争名遂利蜂拥而上,以致兵戈相见,生灵涂炭,这是智者渴望人们和睦的呼喊;而不是逃避职责的理由。而勇敢,不是蛮横不讲理,孔子说过“知耻近乎勇”对自己的错误检点省察幡然知耻,那才是勇敢。

不要轻易说“不”,在世事尚未洞明,人情尚未练达的时候,在没有深刻理解什么是“不”之前,理智地运用“不”。

不要轻易说“不”,还因为它需要我们付出代价,有时候,甚至是血的代价,生命的代价。败兵垓下的项羽对乌江亭长说“不”,放弃东山再起的机会,自刎乌江,从此霸王别姬成为一曲绝唱。而韩信,不对漂母说“不”,不拒绝她的帮助,忍辱负重,终成一代名将。究其原因项羽太在乎他的英雄气概,殊不知大丈夫能屈能伸,像韩信。假如项羽不轻易说“不”,那历史恐怕就要改写,项羽或许就不仅仅是一个悲剧英雄了。

说“不”,有时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选择,请慎重考虑,请三思而行。

当然,在邪恶势力面前说“不”,如同文天祥在元朝招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在混浊世事面前说“不”,如屈原投江,如陶潜归隐,在挫折困难面前说“不”,如贝多芬“扼住命运咽喉”的呐喊,如千手观音创造的奇迹„„这些,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对心灵里一方净土的坚守,对人间邪恶势力、残酷现实,不公命运的有力抗争。他们,才是真正的勇者。所以,请不要轻易说“不”。

【点评】这篇文章通过分析轻易说“不”者之懦、之蛮、之怨;而不轻易说“不”者之智、之勇、之高洁、之顽强等;对比论证出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的深刻道理。以内容项评价,这篇文章准确地把握“不轻易”和“不说‘不’”这两重意思,切合题意,全文中心突出,材料丰富,论证深透,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例文2】

不要轻易说“不”

———生命如此美好

庄子惟愿“曳尾于途”,对高官厚禄说“不”;李白认定“天生我材必有用”,对笙飞箫舞的宫庭御苑说“不”;林则徐坚持“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对权势说“不”!他们说“不”,说得大气,说得自信!然而,有一种“不”不应该说出,那便是对生命说“不”!

轻易对生命说“不”的人,是懦弱的,是自私的。难以理解明明决定“明天做一个幸福的人”的海子为何能轻易对生命说“不”,安静地迎接呼啸而来的列车,他不记得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了吗?难以理解把炽热的向日葵开满人们心灵的凡高,为何会轻易地对生命说“不”,选择在向日葵的阴影里结束生命?难以理解何以把撒哈拉沙漠写得如此生机盎然妙趣横生的陈平为何要轻易地对生命说“不”,在丝袜的缠绕中停止呼息?我不懂!他们何时变得如此懦弱?生命如此美好,他们也知道啊!再多的阴霾,也不会让黎明来得晚一些,有什么非得让自己对生命说“不”的理由?既然不怕死,为何偏偏怕生?

从不轻易对生命说“不”的人,是坚强的,是伟大的,即使他很平凡,敬佩李X 丽,即使命运对她不公,可她奋斗自强,不仅接受生命,还创办“丽爱天空”将生命礼赞唱遍大江南北!敬佩奥斯卡,就算失去双腿,也要挑战生命的极限,在奥运赛场上创下“刀锋奔跑者”的传奇!敬佩李春松,只要有一限希望,绝不向生命说“不”,即便用纸裹腹,用尿止渴也要活下去。在5.12地震后的

第104小时给人希望!他们原本是平凡的人,但他们对生命的珍惜使他们变得伟大,他们是英雄!

珍惜生命,不要轻易对生命说“不”!丑小鸭即便遭人排挤,也不轻生,才有那湖中的一片洁白倒影;微乎其微的种子即便面对孤单黑暗,也充满希望,才有大地上的一片绿荫;高山上的幼鸟战胜高空的恐惧,珍惜生命的意义,才有了蓝空中翱翔的精灵。万物应该如此,何况,我们是万物之灵!

生命如此美好,请不要轻易对它说“不”!

【例文3】

为自己合理定位

是落叶,就应该秋后归根,实践“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和奉献;是浪花,就应该拥抱大海,追求在惊涛拍岸中的耀眼和辉煌;是小草,就应该依偎大地,实现以自己生命之绿装点春天的梦想和愿望。

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正是因为能准确地为自己定位,方显和谐之景。你看,那雄鹰展翅高飞,搏击长空,是冷峻与坚韧之美;你看,那山高耸,那水环绕,是相依偎的灵动和深沉的完美结合。山水互衬,万类竞自由,好一派和谐之景。

物尚且如此,那人呢?人乃万物之灵长,更应该在自然中博采众长,深切体会,为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一个恰当的定位。

忘记自己责任的人,是无法在生活中凸现的人,失却了对自己恰当定位的思考,终将一事无成,惨淡收场人生。

正如“邯郸学步”的寓言,仅是盲目地盲目跟从别人,模仿别人,最终只能丢失自己,被人嘲笑。

乌鸦虽有好学之心,但它忽视了自己的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力,忘记了自身的能力,成功自是难求,最后沦为牧羊人的笼中自物也实在可悲。

这让我想起了南唐后主李煜,以他的才华,他的风流潇洒,诗词歌赋可谓样样精通,他笔下的诗句是那样的妙趣横生,感人至深。可他却忘了,自己是一个国君,统治着南唐的江山,诗词仅能作为爱好和消遣。他沉迷其间,就只能独自哀吟“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悲苦之音,难逃亡国的凄惨。

而为自己准确定位的人,就能在生活中很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屈原心系百姓,为国为民,投身汨罗,其人格光芒依然闪耀万世;钢铁工人王进喜在国家和个人利益面前,毅然抉择,舍小我为国家,再苦再累也毫无怨言,成为全国人民敬仰的劳模;再沧海横流中,魏青刚三进三出救助失水女青年,那种毅然不正是他那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吗?以色列总理拉宾,为了国家的和平,不顾自己的生死安危与阿拉法特签下协约,中弹时仍心系以色列的和平!他们的价值,正是对自己的人生做出准确定位基础上实现的!

如果你是蜜蜂,那就辛勤地酿造甜蜜的生活;如果你是小草,不要幻想长成参天大树,装扮春天的你,也会分外可爱!

4、并列式

方法导引:先总说,提出论点或论题,然后分几方面论述,最后再总起来说(或重申论点,或总结引申),分述时,分论点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层进式。这种结构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议论文。分论点式结构清晰,有比较好的视觉效果。

注意:

1. 在使用并列式结构的时候,注意各个分论点之间避免交叉或从属,否则在论证过程中容易造成思维混乱。各个分论点之和要等于总论点,若小于总论点,文章的论证就不充分,说服力不强,若超出总论点的范围,又有跑题之嫌。

2. 分论点的位置和句式要醒目。一般居于段首或单独成段,这样更显条理清晰。当然也可以放在段末或段中。

3. 要注意分论点最好句式一致,用判断句或陈述句,字数也差不多,这样实际形成了排比句,既鲜明又美观。分论点的数量以三个为宜。

【例文1】

踮起脚尖

踮起脚尖,就能更靠近阳光。——题记

生活中时常踮起脚尖,我们会过得犹如高贵典雅的芭蕾舞演员一般唯美。因为,这是一种昂扬向上的姿态,更体现了一颗积极乐观的心。

踮起脚尖,即可摘得头项上的成功之果,上帝是个可爱的顽童,他总喜欢和他的子民玩些游戏。他种了一颗成功之树,结满了鲜红水嫩的成功之果——可他的子民却不能触手可及,面对这种诱惑,沮丧的人会就此放弃,积极的人会踮起脚尖,鲁莽之辈则像个猴子一般上蹿下跳。于是沮丧之人惟能任凭心中的诱惑琴弦孤寂的撩拨;鲁莽之人上演一出出令人捧腹的闹剧;唯有积极之人获取成功之果,但同时也舞出雍容美丽的人生。

踮起脚尖,就是这样一种昂扬乐观的心态。

踮起脚尖,且听风吟,台湾著名画家几米有一幅画作,感动我内心最深的一角:《悬崖听风》。画中描绘了一个身着碎花裙子的小女孩踮着脚尖站在高耸突兀的悬崖边,一脸从容地任凭悬崖之下的林涛绿浪,悉心接受风的亲吻与吟唱。这是几米的自由无羁个性的体现,又何尝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曾听人设喻:人生就是行走在刀刃上,如独木桥般唯一,如刃般凶险,九死一生。悬崖之上的女孩,却踮起脚尖,以最美的姿态展示了生活中的美好。

踮起脚尖,成了一种审美的人生姿态。

踮起脚尖,展露自己。“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可是当生活中没有高山可以登,没有基石可以靠时,我们该怎么办? 千万人一字排开,我们又不甘于平庸,怎么脱颖而出?

踮起脚尖,于是你增加了自己的高度,于是伯乐才有可能发现你这匹千里马。有句俗语讲得好:阴天并非没有太阳,只是被头顶的乌云遮住了。踮起脚尖,冲破头顶上那层墨黑的乌云吧。阴霾即将消失,迎接我们的是霞光万丈,生命于此改变。牛顿说他的成功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高大的肩膀上。而我要说,我将成功,因为我为自己铺路!

踮起脚尖,就是为自己创造一个展示的平台。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曾描写过一群跳起来更接近太阳的幸福的孩子。但起跳的挣扎未免有点艰难——踮起脚尖,你能够在靠近阳光之时,把自己的姿式定格为芭蕾舞的优美华贵。这是生活的最高形式,也会是最美的姿态。

【例文2】

乐在无愧于天地

“至圣先师”孔子曾为我们留下一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确,富贵无法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快乐,一个人要想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唯有无愧于天地,坦荡一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被孟子视为“三乐”之一。当你的心胸能坦然地向天地敞开之时,笑看云卷云舒,不亦乐哉。多行不义必自毙,如果用不义的手段来牟取物质上浮浅的快乐,而内心时肘在谴责中度日,是无法快乐的,这样的人生简直是一种煎熬。谨记孔老夫子的告诫,顶天立地生活,每天坦然地仰天俯地,即使清贫会折磨你的肉体,也无法驱逐你精神的快乐。因此,乐在无愧于天地。

无愧天地,在快乐中迎来成功的信念。在斯洛克球坛久负盛名的球员希金斯因被曝“赌球”丑闻.曾有被终身禁赛的危险。虽然事实已被澄清,但他的形象却在一些球迷心中轰然倒塌,此次世锦赛上,在被一球迷辱骂时,他安之若素地完成比赛,一举夺魁。他声称他无愧于天地,他打球时是一种快乐,为他找到了成功的信念。最终,希金斯让我们目睹了王者归来的风范,也让我们看到了成功的信念源于无愧于天地的快乐。

无愧天地,在快乐中坚持自我。“人在做,天在看。”中国首善陈光标如是说。高调捐款使他遭受了一系列劈头而来的“箭镞”,他却依然坚持善行。他表明自己的高调是为了呼吁更多的爱心。因此,他坚持自我,在无愧天地的快乐之中,依然忍受着诟骂与误解。坚持自我的勇气,亦源于无愧于天地的快乐。

无愧天地,在快乐中“追名逐利”。党员干部杨善洲坦坦荡荡地“追名逐利”。“名”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名声,“利”是百姓的利益,他的名利观得到国家主席胡锦涛的高度肯定。无愧于天地的快乐,让你“追名逐利”也能如此坦荡无畏。

乐在无愧于天地。内心浸浴在坦然的快乐之中,不义之举抛于脑后,构建心中的一方净土。

坦荡一生。仰天,云淡风轻;俯地,生机勃发。乐在无愧于天地!

【点评】本文是满分标杆文,有两个方面的特点:⒈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文章首先从孔子名言开篇,明确提出唯有坦荡一生才能在精神上得到满足。第二段对“乐在无愧于天地”的内涵进行具体的诠释,然后分别从“迎来成功的

信”“坚持自我”和“追逐名利”三个方面论证其必要性。事例贴切,论证有力,逐层分析,非常雄辩地论证了“构建心中的一方净土”,“乐在无愧于天地”。⒉层次清晰,结构精致。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中间用段首中心句的形式,提纲挈领,不仅使文章层次清晰,又巧妙地突出了“无愧于天地”与“乐”的关系,使主旨更加鲜明。

5、 片段组接式(蒙太奇式)

方法导引: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 选择一个个意蕴深刻、意境优美的画面,将其组接起来,使其成为一篇优美的文章,这种构思的方法叫做“片段组接”法。它是电影“蒙太奇”手法在作文中的运用。

这种方法的优点:文章的散文味浓,因为是用诸多的片段组接而成文章,因此文章从形式上看比较散;文章每一个片段都可以写得很精美,因为每一个片段要求的字数不多,可以把自己对某方面的深刻体悟用恰当的字句浓缩于

200—300字的片段中。这种结构形式的文章会因容量大而变得丰富,简洁而灵动。文学功底比较好,擅长描写的同学可用。

写作时应该注意如下方面:

1、一定要围绕一个中心组接片段,也就是文章的“神”。一定要能统摄各个片段,选择的每一个片段都是为表现一个共同的主题服务。

2、片段描写要生动形象,否则失去优势。

3、文章结尾部分最好写一段能焊接各个组成部分的表现主题的片段,也就是提炼出各个片段共同反映的主题。

4、写作片段最好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因为两个片段总觉文章仍在一个平面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片段,文章就成为一个“立体”了。

【例文1】

带着感动出发

忘不了,忘不了故乡的那一轮明月,如明镜一般,照亮了我阴霾的心灵天空;忘不了,忘不了,故乡的那一泓清泉,如母汁(生造词语,应为“母乳”)一般,滋润了我干渴荒芜(“荒芜”多余)的心田;忘不了,忘不了故乡的那一承(生造词语)血脉,如脐带一般,记录(“记录”改为“牵动”似更好)着我作为华夏子孙的深情;忘不了,忘不了故乡的一草一树,忘不了故乡的乡音乡情,忘不了„„

我要回家,越过浅浅的海峡,带着感动出发„„

“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1948年,余光中21岁,与母亲一起前往台湾,寻找失散的父亲,这一去竟有半个世纪与祖国分离。43 年后,余老重回故里。听着南京紫荆山下钟声作响,看着成都锦江水滚滚向东流去,老人不禁潸然泪下。在南京大学,与千名师生席地而坐,高唱着他的诗篇“纵使全身焚烧,那唐魂汉魄仍萦绕在我的心间„„”全场学生激昂奋起(已经“激昂”,就不必再写“奋起”),与这位来自台湾的游子激情吟唱,眼泪在天空中挥洒„„

余老回来了,带着他对故乡文化的崇敬和热爱,带着他那汉魄唐魂,还有那不尽的泪水„„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75岁,52岁。2005年连战回家了。剥夺政治的污衣(改为“剥去政治的外衣”如何?),让我们感受到了游子重回故里的赤子之情。从台湾出发,连战面对众多记者的提问默不作声,回福建拜祖,跪在祖先的坟前,只见那泪水在他的眼中打转,不知有多少在滴落,寻根问祖,其实在寻找真正的家啊! “两岸血浓于水,和平是最终的趋势。”连战的话掷地有声。

连战也回家了,带着他对故乡先人的爱,带着他那赤子之心,还有那不尽的泪水„„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湾,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1979年5月16日,林毅夫这位年轻的台湾军官,纵身跃入海中,向厦门方向游去,这是多么漫长的泅渡啊!可是他完成了这一奇迹,从北大毕业到学者再到享誉世界的经济学家,他毅然坚持着自己的梦想。“我爱台湾,更爱大陆,我是中国人。”这句话时刻挂在他的嘴边。

林毅夫也回家了,带着他那不尽的梦想和对大陆深沉的爱,还有那不尽的泪水„„月是故乡明,水是家乡甜,人是家乡美„„出发吧,让我带着感动,带着那一脉相承的根,带着那血浓于水的亲情„„

我要回家,越过浅浅的海峡,带着感动出发„„

【简评】这篇文章写了三个片断,或曰三个“镜头”——余光中重回故里,连战回福建祭祖,林毅夫眷念大陆,三个片断以一句话“我要回家,越过浅浅的海峡,带着感动出发„„”贯串,并且首尾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例文2】

总有一种期待

六岁时,期待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安然意境;十二岁时,期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轻快活力;十八岁时,期待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信念。

从小到大,我总有一种期待,我期待走进诗人所创设的意境,期待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期待走进诗人无尽的喜怒哀乐。

怀着这种期待,我漫游在诗词的海洋。随着年龄的增大,阅历的增多,我的期待也逐渐成为了见证我成长的一卷卷书页,一圈圈期待雕刻着成长的年龄。

六岁•期待

当对这大千世界牵手六年,小小的我的心中仍存万千好奇,当母亲为我念出人生中学会的第一首诗,我便对诗词有了一丝丝颤动的情愫。

我纯真的眸期待着诗人们带给我的美好想象,嫦娥玉盘,清水绿山,碧空晴川,梦幻奇景,无不成为我期待的对象。怀着这期待,我步向人生更远的路途。

十二岁•期待

当独自离开父母,当脱开父母坚强的臂膀,到外地读书,生活;当一个人怀着思念的心浸渍在迷茫的黑夜,当抬头望见那一轮与我同样孤独的明月,十二岁的我开始懂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我亦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了一些心灵的触动。

于是我期待走进诗人们写作的背景,期待在诗人们的足迹中寻找些许,哪怕是一丝,与我相似的足迹。轻抚书卷,闻着书香,我尽情遨游。

十八岁•期待

时光在指缝中悄然离去,关上《兰亭集》的书页,我已逐渐成长,逐渐懂得更多。我发现,我仍对诗词有一种期待,永恒的坚定。

但是,我不仅仅期待那“水面清圆,一风荷举”的一幅图画,不仅仅期待那“花谢花飞花满天”的如梦般的忧愁,不仅仅期待那“蓦然回首”的人生第三境界。我开始在诗词当中关注民族的衰亡与复兴,历史的沉淀,还有社会的发展。我期待着屈原笔下“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热忱,这是一代文人对祖国的爱;我期待着李白笔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生态度,我期待着华夏五千年蕴藏在诗词中的精髓。

从小到大,我总有一种期待。便是这种对诗词的期待,伴我一路成长;便是这一路的成长,使我对诗词又有了新的期待。

6、名人演绎式

方法导引:整篇文章围绕一个名人来写,通过对名人的解读构思文章,表达主旨和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在高考中时常出现。

写好这种形式的文章要求对名人了解是深层次的,全方位的,重点在人物的的精神品格。可选择对自己有较大影响的名人,最好是文化名人。高三时间紧,但读几本人物传记还是行的。这也是解决作文材料缺乏的办法之一。

【例文1】

不朽的昭君

你的人生本是宽阔的直道,不甘平庸的你更是拐出了一个又一个漂亮的弯道。从此,你的人生焕发异样光彩。———题记

或许是上天的无意安排,或许是上天有意要考验你,将你出生在群山万壑之中。那,又何妨?你天生丽质、智慧过人,琴棋书画,样样学,样样通,为的就是要不同凡人,为的就是拐好人生的每一弯道。于是,我们看到绝世才貌的你,小小年龄就美名远扬。

当别人还在家中研习女红的时候,你已拐出了人生第一个弯口:登上雕花龙凤船,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来到长安。

当别人争先贿赂画工毛延寿时,你已拐出了人生第二个弯口:绝不贿赂画工,保持自己特立独行的禀性。尽管画布上的你平添了几颗黑痣。

面对和亲,当后宫嫔妃争着躲避时,你又一次拐出了人生第三个弯道:挺身而出,甘愿当和亲的使者。

三个弯道,你已将同时期,同时代的女子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三个弯道,你的人生已达到了新的境界。

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不知不觉,浩浩荡荡的和亲队伍已驶过了塞外,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情怀抒发心中澎湃。凛冽的寒风吹乱了你的秀发,更吹乱了你绵长的思绪。抱起心爱的琵琶,一曲思念,离别之歌悠远响起。大雁低飞,聆听你的心语;明月高照,欢送你的离去。诗人用“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来写你。我想你不会是这样的,除去淡淡的离别之苦,更多的则是会心一笑,因为你看到了“城门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的场景。

塞外的风不再凛冽,征夫不再抱怨,怨妇不再流泪,他们破涕而笑,无数的家庭结束了不眠之夜。塞外的草长得更茂盛,塞外的羊群长得更加肥壮,塞外的天更高,大雁飞得更高,叫的更响„„

昭君,你用智慧拐好了自己人生,更拐好了大汉近半个世纪的和平安宁。 美哉,那绝世的容貌;惊哉,那柔弱的双肩竟能扛住一个王朝的兴旺。 不朽的昭君。

【简评】

文章不仅仅是扣题准确巧妙,联想丰富自然,内容别开生面,广阔的历史背景中,一道道绚丽的风景,在凄美的意境中任我们去体验,去感悟。更不必说语言生动优美,结构完整,细节生动的渲染,仿佛作者对着这千古美人的面仰慕、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又仿佛是自己最亲密的家人一般,带着无比的骄傲在向别人夸耀。尤其是作者行文的张弛有度的驾驭能力,牵引着读者和他一样仰慕赞美的心。

文章化用典故及古诗文名句,信手拈来而又巧妙融会,充分展现了作者语言表达的文采和文化积淀的厚实,堪称一篇美文。当然,稍显不足的是结尾的文字似乎有点匆忙了些。

【例文2】

品味时尚

“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一首《千里之外》唱遍大江南北,把周杰伦这个演艺界的大众宠儿又一次推向了时尚的最高潮。耳边响起这熟悉的旋律,眼前总会闪过一张充满活力的年轻脸庞。但是你知道吗?还有一个与此形象大相径庭却又家喻户晓的人物,也曾演绎过这首流行音乐——著名的中央电视台播音员:罗京。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中央电视台„„”每天晚上七点整,那亲切的面容总是准时出现在荧屏上,那熟悉的嗓音总是回响在亿万观众的耳边。他的庄重、大方、不苟言笑的播音风格,牢牢地抓住了无数人们的心。

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罗京、一个与往日荧屏上截然不同的罗京、一个同样充满活力的时尚的罗京。

但是,他的工作不允许他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一时间,各种各样的批评潮水般涌来。是啊,他是国家形象的代表,华夏之音的传达者。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不允许他做出哪怕一丝的改变。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又变回从前的那个庄重严肃的罗京了。直到08年8月31日,从那天之后,他就彻底从电视上消失了。一道不幸的消息传来:因为身患淋巴癌,罗京不得不离开《新闻联播》的播音室,入院治疗。

10个月后,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播音事业的优秀播音员罗京与世长辞,永远地离开了他所钟爱的播音事业,离开了亿万喜爱他的广大观众。

罗京就像一首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严谨得几近刻板。是真的缺少贝多芬的狂放、肖邦的写意、爵士乐的自由、拉丁音乐的奔放吗?一曲《千里之外》,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因为工作和公众形象的原因,他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今天,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看着浩如烟海的悼念和祝福,我突然意识到:罗京那般的沉稳、严谨、勇于牺牲和隐忍,其实一点也不逊于周董之流。希望这种精神,可以永远成为激励我们积极向上的新的时尚。

高考写作指导专题——考场作文的结构

结构模式推介

1、时评式

方法导引:时事评论是议论文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它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种思想、某种现象、某一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说理,其特点是就事说理,有的放矢,激浊扬清,短小灵活,驰骋自如,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在高考作文评卷中很受阅卷老师欢迎。

时评式写法要求有比较敏锐的观察力,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思想比较深刻,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求理性地、深入地、缜密地分析,语言逻辑性强。

基本写作思路:

引:概述社会现象(或所供材料),引出论题;

提:提出观点,表明态度;

析:就事论事,浅层分析;

联:联系社会背景,深层拓展;(析实质、根源、危害、原因、影响、教训、解决办法等)

结:回应论点,再次强调。(“析”“联”可以合二为一)

【例文1】

回到原点

生活就像一个画在坐标轴上的圆,圆心在原点。我们顺着这个圆的轨迹转啊转,有的人年轻越走越小,离生活的原点越来越近;有的人却把半径越走越大,离生活的原点越来越远。这个原点是什么?是情感。我们不断奋斗与拼搏,获取知识、财富、健康等等,不都是为了让自己在情感上多满足一点,多点幸福感吗?(提观点)

情感是原点,是坐标中心,可生活怎么就离它越来越远呢?学生埋头苦读,眼里充斥着数学公式,英语单词,对他人与社会却渐渐变得冷漠;父母拼命赚钱,为孩子提供更优质的生活,与孩子的交流却少的可怜;白领日夜加工,为事业拼搏,却快要连回家的路都忘记了„„太多的欲望让我们有了太多的渴求,太多的渴求给我们带来了太大的压力。沉重的负担让我们只顾埋头前行,或许我们连回转身看一下原点的勇气都没了。因为我们恐惧于发现我们离它是多么的远! (摆现象,析原因)

但是,当家变成只供休息的旅馆,当朋友变成只是过节时互相问候的对象,当家人变成同一屋檐下的“室友”,当关爱只意味着给钱,当成功只意味着升职,当我们把一切的情感都物化时,我们与机器人何异?或许我们可以暂时用楼房车子暂时掩盖自己的空虚,或许我们可以用灯红酒绿的生活暂时藏起自己的孤独,可总有一天,远离原点的生活失去了向心力,便会把我们甩的远远的。所以,还是回到原点吧! 还是关注一下自己的情感吧! (析危害)

回到原点,不是放弃一切名利,不是退出所有奋斗,而是让我们谨记拼搏奋斗的目标,当物质的东西与情感相冲突时,应注意生活得原点是情感而不是物质。学生埋头苦读时应带有社会责任感,对他人与社会具有人文关怀;人们工作奋斗时应关注亲情、友情、爱情,真正让自己的心饱满和充实起来;甚至人们在准备犯错时,也应明白之后的愧疚所带来的痛苦,是多少物质都无法补偿的。这样,我们才能回到原点,回到生活坐标的中心,回到生活的根本,这样,我们也才不至于生活得那么痛苦。(论怎么办)

迈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广东提出要建设幸福广东,在经历了GDP 的迅速增长后,广东开市关注人们的幸福感,关注人们的情感,这样,也正是回到生活的原点啊!

但愿在这样的潮流下,普通大众也能开始关注自己的情感生活,把自己生活的半径越拉越小,最终回到生活的原点吧! (结合时下热点,照应开头作结)

【点评】本文由比喻引入,拿生活中的两种人作对比,然后指出生活的“原点”是“情感”,显得新颖别致。第二段以概括性的事实,摆出种种离开“原点”的现象,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原因是“太多的欲望”;第三段分析离开“原点”,“把一切情感都物化”的危害,进而点题,震撼人心;第四段论述怎么样才能回到“原点”,亦情亦理,令人信服;第五段联系建设幸福广东的问题,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最后一段提出希望,照应全文。通篇围绕文题,处处紧扣“情感”这一“原点”,紧密联系实际,抒写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与认识,中心突出,感情真挚,思想深刻,分析比较透彻,针对性强。全文摆现象,析原因,谈危害,说办法,步步深入,层次清晰,前呼后应。语言表达比较流畅,文笔比较优美,句式富于变化,尤其是几处排比句的使用,非常精彩。

【例文2】

回到原点

文学创作是雨水缓缓渗入大地,再化作泉水泗泗流出的过程,而不是冷水直接装入冷饮车间,从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过程。当我们看到评判一本书的好坏仅仅由其印数和销量来决定时,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必须回到原点,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

回到原点,要回到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源泉,而不是闭门造车。文学创作本就是来源于生活,然后才是高于生活,然而现在很多作家却离这个原点越来越远。有些作家以“作家团队”的形式,打着“名牌作家”的旗号,开个会讨论一下就可以出书,这样的闭门造车,只能产生无病呻吟之作。回望历史,那些有成就的作家在创作时却是紧紧把握住这个原点。列夫•托尔斯泰在他几部著作期间漫长的时间里,他总是深入到庄园里,与那里的农民们一起劳作、收获、编草鞋、编识字课本„„他之所以被称为“耕作的诗人”,正是因为他没有远离文学创作要来源于生活这个原点,也才有了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文字。如今,我们需要更多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回到原点,以一种谦敬、悲悯的姿态去体察民众的生活,这样的文字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回到原点,要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使命,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印数与销量。文学创作本肩负着触及灵魂、涤荡思想、感召人性的使命,然而我们却看到,它已经渐渐变为一种只需要类型标准、只需要印数与销量的纯技术活动。从一年出一本书,到一年出几本书,再到杂志书的出现,有些作家为了保持读者的关注度,持续吸引读者的眼球,已经将出书速度化,将文学创作的使命这个原点全然忘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中的一字一句都是他带着使命周游列国的见证。白居易也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先人的理念,却是绕着这个原点,带着使命来创作。如今,我们已经偏离了这个原点,如果我们再不回到原点,那这种姿态必然阻止文学创作走向深刻,走向宽广辉煌的文学圣殿。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我们要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确实,现在我们的文学创作已经偏离了原点,远离了文学创作的根本。我们需要放慢脚步,少一些急功近利,不要再闭门造车,去看看先人们是怎样做的,回归文学创作的根本。

回归原点,还文学一份厚重与深刻„„

【点评】本文取“原点”作为“源头”、“根本”的意义,联想到文学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把生活作为文学创作的原点,非常中肯。接着,作者指出现实中一些作家或“写手”远离生活“闭门造车”写“无病呻吟”的东西,写有数量无生活的“作品”的现象是“离开原点”的作为,显示了作者一种社会批判意识。作者批评了这种现象之后紧扣题目正面立论,阐述了文学创作必须“回到原点”。文章结尾一句“回归原点,还文学一份厚重和深刻”,再次强调主题,给人留下回味的空间。

【例文3】

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

德国总理默克尔最近显然未能躲过一场风波:由于她在得知本? 拉登被击毙后当众表示“十分”高兴,而惨遭德国知识界的集体质疑。尽管她已多次道歉以希望这场风波快点过去,但这似乎依旧难平众怒,甚至还有法官准备为此起诉她。

作为德国基督教民主党领袖的默克尔理应知道:根据基督教教义,任何生命都是等价的,都应该被尊重,哪怕是罪犯。正因为犯了这样一个看似微小的常识错误,即使她是权威的领袖,在涉及德国知识分子的底线问题时,她也最终无法过去。

依旧是在德国,依旧与默克尔有关。前不久,德国前国防部长的博士论文涉嫌抄袭一事引起德国国内一片哗然,为了保护这位将大有作为的政治新星,默克尔以“我们需要的是政治家而非学术研究人员”为之辩解,但是德国两万名教授联名上书反对,直截地表达了德国知识分子的态度。因为他们担心这将会成为日后学术不端的借口,他们又一次没有给默克尔面子,再一次让她“一切都会过去”的计划继续泡汤。

我感动于这样一群理性声音的存在,也欣然于确实因为这些知识分子对于任何权威都能以这种“一切都不能过去”的态度才最终成就了德国学术圈严谨的优良传统。

然而,如此理性的声音又何曾仅仅嘹亮于德国?它又何曾沉默于经历过五千年光辉、五千年昏暗的华夏大地?

尽管受到当时政治的压力,梁思成“拆掉北京的一座墙就等于扒掉我的一层皮”掷地有声,时至今日仍在我们耳边余音缭绕。当我们面对现在的北京已与其他城市毫无区别,当我们眼睁睁地看到古老的北京城只活在文字上、照片里、记忆中的时候,我们终究不禁感叹先生的先见之明,敬佩先生不顾一切的理性呐喊。也许政治的压迫一度埋没了先生的呼喊而让一切都过去了,但是历史的拷问却永远不会让错误过去。

回望历史,多少统治者以权威的姿态、以“一切都会过去”企图将真理掩埋的时候,又是多少知识分子毅然决然地站出来,以一句“一切都不会过去”来回答而绝对不容置疑。

“一切都不会过去”,这是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一切都不会过去”,这是知识分子的呐喊永远不会沉默!

作为一名社会的准知识分子,当我们面对祖国日新月异变化发展的同时,倘若我们对于社会的阴暗面置之不理而臣服于表面的和谐,不勇于揭开那些隐藏在这表面和谐底下更多不和谐的元素,这又何尝不啻为一种真正的悲哀呢?

真心希望有识之士在听到“一切都会过去”时,都能异口同声地以一句“一切都不会过去”来捍卫真理,以坚守住最后的底线。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而我们——是社会的良心。

【点评】作者打破了应试的窠臼,以其关注现实,放眼全球的视野,直面惨淡的现实,以默克尔对拉登之死的态度入题,继而以博士国防部长的博士论文涉嫌抄袭一事追问,巧妙切入主题——理性的声音不会过去。同时又以“如此理性的声音又何曾仅仅嘹亮于德国?”承上启下,表达对华夏大地的关切和反思。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没有就事论事,而是把这种理性延伸到自己和有识之士,坚守自己的底线,捍卫到自己的责任。文章重点谈“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一面,但隐含着对某些人以为“一切都会过去”的侥幸心理的批评。写得现实而尖刻,显得大气而深刻。

【例文4】

回到原点

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想要建立一个函数或方程的图像,首要工作就是确立原点。然后,才能建立坐标并作图。图像上每一个点的坐标,都是相对于原点来确定位置,原点就是整个图像的根本。

同样,对于国家这个宏大的函数图景,尽管它有着各种复杂的自变量、因变量和对应关系,但它只有一个原点,一个根本,那就是人民。从先哲们“民贵君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的观点,到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舟之辩,再到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三民主义大同理想,以及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无不点明了原点所指、根本所在一一一以民为本。

但是,当今之社会,当今之国家,本末倒置、不识原点者,可谓不少。例如部分官员心中已无公仆之心,反以封建时期“牧人者”自居。思想的偏差,根本的缺失,原点的无视,造就了一件件啼笑皆非的事件。怒喝上访者“我服务的是人民,不是你一个人”的有之,勒令开发商把建设好的商品房拆除,置公众利益不顾,只为政府“风水”者有之,为GDP 增长,暴力强拆都有之。

我们的公民,也有众多身为主人而不自知,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的原点。很多人只关注自己房价涨未?股票升否?但对自己要承担的公民责任躲之避之,不愿投身于基层民主,不愿行使自己应有之责,对社会不公平现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这些忽视根本,无视原点的现象是有根源的,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取得的成绩是毋庸置疑的。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却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公平,公平权利,人民幸福感,于是有了GDP 世界排名第二,幸福指数排名却100多名的现象。

所幸,近年来,国家终于认识到原点的重要性。从温总理两会上“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执政为民”论断的提出,到今年来关于“幸福”的全民大讨论,无不揭示了政府向“民本”这一原点的回归。

我们的社会,公民意识也在逐渐觉醒。君不见广州地铁的“举牌哥”,君不见各地纷纷出现的“维权斗士”,他们都是回到原点的先行者。

想起孟德斯鸠的名言:“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是的,难道不是每个人的尊严构成了国之尊严,每个人的权利构成了国之权利,每个人的幸福组成了国之幸福。

你我即原点,让我们关注社会,承担责任,回到原点。每个人的觉醒也是国家回到民众发展这一原点的前提,从而,才能让我们的国家展现出更美好的函数图景。

【点评】本文联系生活,论述深刻。从“官”到“民”这两个角度,深入剖析了“无视原点”的种种现象及其原因。有理有据,材料丰富。由此可知,该考生并非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呆子,而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活泼生!

【例文5】

与你为邻

“当你吃着别人的面包,穿着别人缝的衣裳,你还能说自己与任何人无关吗?”——纪伯伦《沙与沫》

生活在这钢铁森林中,我们都在无意间设下了心的篱墙。在高楼公寓间,还不够“寂寞”的年轻人们早早“实现”了老子“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孩子们受到“敌视”陌生人的教育,俨然成了一个个“小刺猬”。在这现代社会,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来维系人之间的关系呢?

你住在学校旁,我住在派出所旁,他住在法院旁。如若“邻”的关系是一张网,我们便是网上的蜘蛛。现在,网已铺开我们不可改变地生活在既定的网上。那么,我们是应该各自为政,甚至于以邻为壑呢?还是应该相互关心,共取双赢呢?答案自然是后者。

进来发生的几起杀童案让各地学校提心吊胆,也让人们反思起我们的社会来。不约而同地,杀人犯都是我们社会中庞大的弱势群体的一员,而且都经过长期积怨在心,无人关切。当天在他们面前塌倒时,这些弱势者便将手伸向了更为弱势的孩子。你想过没有,他们或许就是我们的邻居,弱势群体中的成员,也必然是我们的邻居。如果我们伸出援手,点燃一根烛,赶走心魔,我们的孩子也自然受到了保护。

再来看看孩子们吧!他们天真无邪的眼神怕是再难寻的了。以往一份调查表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孩子都排斥、甚至鄙视农民工的现象十分普遍。在最近一份调查中,大多数孩子倾向于断绝一切与陌生人的接触,甚至认为“穷人就是坏人”。我们究竟向他们传输了什么样的邻里关系、待人方法,让他们修炼成了“小治安员”?

“躲猫猫”、“喝水死”、“激动死”、“蹲厕死”、“赵作海案”、“佘祥林案”„„这些公检法工作程序中的怪象,我们有没有对其负起监督的责任?当我们的邻居受到不公平待遇时,我们自身的自由、安全的法理性正受到强烈的质疑。

“当犀利哥”在网上走红时,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不屑地一笑,但有些网友则默默地帮助他的弟弟与他团聚。没有错,“犀利哥”们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邻居。当我们摆出可供依靠的肩膀时,收到的是每一个邻居的微笑。

与你为邻,与人为善,我与每一个人都相关,我与每一个人都相爱。

【点评】这是2010年标杆卷1号卷,是一篇公认的一类卷优秀议论文。文章开篇不同凡响,援引纪伯伦的名言,巧妙切合了“邻居”的特质,然后结合现实生活,提出“邻居”的现实存在,需要“相互关系,共取双赢”,观点鲜明,切合题意。文章在论证过程中,结合现实中的“杀童案”以及“相关的调查”,材料新颖,现实的针对性强。在文尾三段,进一步将“邻居”的范围扩大到弱势群体的其他方面,建设性地提出“与人为善”的中心思想,整篇文章结构严谨,

材料鲜活,观点新颖,只是个别句子存在表意绝对,但瑕不掩瑜,整篇文章是成功的!

2、层进式

方法导引:层进式结构是按照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纵向拓展的一种结构方式。这种论证结构的好处是层次清楚,逻辑严密,说理深刻,论点鲜明。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另外一种层进式则是针对某些不好的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生根源,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摆现象 ——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的格式。(参见时评式)

在运用时注意详略要得当,既可以把重点放在论述“为什么”,也可以把重点放在“怎么样”上面,根据论点的需要选择论述的重点。

【例文1】

接受苦难的洗礼

雄鹰接受一次次从峭壁上摔下的痛苦,才有飞翔天际的一刻。

河石接受一次次波浪的撞击,才有浑然光滑的形体。

雨燕接受一次次自我锻炼,才有飞翔冲击的本领。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有接受苦难的洗礼,人的意志才更加坚定,对未来的路才更有信心,这样人们才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也许有人会说:“我父母是百万富翁,我这一辈子都不用担心了。”这纯粹是一种享乐主义。我试问一句:“你的后代怎么办?”无语。是故,人不能只享受他人为你制造的财富,财富要靠自己。想劝说一句:“溺爱等于扼杀。”世界巨富比尔•盖茨,将财产全部捐给需要帮助的人,不留一分钱给孩子,目的就是不助长孩子享乐的思想,激励孩子接受生活的挑战。

可以想一下,倘若下一代的人都去享受他上一代人的恩惠,那么,世界将会没落,人类的进步即将画上句号,所以苦难对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理解了其重要性还不够,还要敢于接受苦难,敢于征服苦难。

从古至今,人类的车轮就是靠那一个个经受住考验的人推动的。八次落榜的明朝人归有光,在嘉定招生办学,仍然含辛茹苦,发愤攻读,终于写下了《震川文集》四十卷;三次落榜的李时珍,立志从医,一生精心研究,走遍长江、黄河流域,经过27年的精心劳动,写下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四次落榜的严文井,落榜不落志,到北京图书馆当小职员,秉烛夜读,翻译、撰写了大量作品,成为我国著名作家„„他们面对困难,勇于直面,敢于征服,因而他们人生写满了“卓越”,人类历史的进程留下了他们的汗水。

梁启超曾说:“患难困苦,时磨练人格之最高学府。”苦难时成功的催化剂。但苦难不是每时每刻都有,我们不可等待,而是要去寻找,去征服。君不见,释迦牟尼放弃王位,远赴中土,寻求佛法,菩提树下坐化驾鹤;君不见,昭君驼铃阵阵,黄沙漫天,入住西藏成就她的人生。他们敢于放弃安逸的生活,敢于寻求生活的苦难,因而,他们没有随历史的冲刷而逝去,而是镌刻在人们的心中。

此时此刻,我想,雄鹰的搏击长空、河石的晶莹圆滑、雨燕的展翅高翔都来自于他们接受了苦难的洗礼。同样,人类的进步源于面对苦难,征服苦难。

让苦难作为风,送我们去胜利的彼岸;

让苦难作为火,照耀我们前进的道路;

让苦难作为启明星,引领我们走向新世界。

【例文2】

亮 剑

古代剑客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等候有多么强大,即使是天下第一,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题记

面对涛天的巨浪,成熟的船长从不会害怕,而是沉着面对,因为他要亮剑;面对残酷的侵略战争,士兵们绝不会退缩,而是勇往直前,因为他们要亮剑;面对艰难的比赛,运动员们即使倒下了,也会迅速站起来,继续前行,因为他们要亮剑——

亮剑,亮出的是一种气质,亮出的是一种性格,亮出的是一种不服输的决心。那只乌鸦想象鹰一样拥有速度和力量,想象鹰一样抓起小羊,虽然失败了却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敢于亮剑的精神。所以,孩子说“它也很可爱啊!”乌鸦的可爱之处就在于它敢于亮剑。

对于人生,亦是如此。人生最可悲的不是失败与挫折,而是不敢亮剑。海明威说过:“我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是的,我们不能被打败。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向我们展现了一位拥有顽强意志的老渔夫。渔夫在大海中漂泊了84天,没有打到一条鱼,但他从没有放弃。在大海上,他与狂风暴雨相伴,与鲨鱼进行搏斗。虽然回到岸上他没有收获任何东西,然而他却有一种精神。面对大自然的挑战,他敢于亮剑。

只有敢于亮剑的人,才能成为强者。

洪战辉从小就生活在贫困的家中。由于贫困,母亲抛弃了他,并且父亲也患上了一种怪病。他还成了一个小妹妹的哥哥,生活的重担过早地落在了他的肩上,但也让他变得更成熟、更坚强。最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他曾说过:“苦难的经历不是我们博取别人同情的资本,只有努力奋斗才是关键。”面对生活的艰辛,洪战辉毅然亮出自己的宝剑,使他成为了一个强者。

亮剑是李清照“恨非男儿身,跃马挥戈,驰骋疆场”的豪情;亮剑是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斤散尽还复来”的信心;亮剑是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高尚品质。

面对高考,面对人生,我敢于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下,我也决不后悔,我要高呼:

“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3、对照式

方法导引:指的是在论证过程中,将两种事物或观点加以比较分析,目的是通过两方面的对照,突出另一方面的正确性。

【例文1】

不要轻易说“不”

说“不”,在轻浮者那里,是一种无知浅薄的炫耀,而在智者那里,则是一种洞明世事的睿智拒绝。说“不”,在意气用事者那里,则是一种狂妄的表现和无谓的牺牲,而在真正的勇者那里,则是一种大义凛然的坚守和毫不怯懦的抗争。

所以,请不要轻易说“不”。它不是逞强的工具,也不是逃避的借口,然而生活中的我们,却从不吝啬说“不”。推选班长,为逃避重担,以“‘不’敢天下先”标榜自我而无人毛遂自荐;而上学迟到,却以强悍的姿态拒绝让门卫登记姓名,来表现自己的勇敢,殊不知,老子当时说出“吾有三宝:一曰慈,一曰俭,

一曰不敢为天下先”,是在一个诸侯争霸、天下大乱的时刻,他的“勇于不敢”,是劝诫人们不要为争名遂利蜂拥而上,以致兵戈相见,生灵涂炭,这是智者渴望人们和睦的呼喊;而不是逃避职责的理由。而勇敢,不是蛮横不讲理,孔子说过“知耻近乎勇”对自己的错误检点省察幡然知耻,那才是勇敢。

不要轻易说“不”,在世事尚未洞明,人情尚未练达的时候,在没有深刻理解什么是“不”之前,理智地运用“不”。

不要轻易说“不”,还因为它需要我们付出代价,有时候,甚至是血的代价,生命的代价。败兵垓下的项羽对乌江亭长说“不”,放弃东山再起的机会,自刎乌江,从此霸王别姬成为一曲绝唱。而韩信,不对漂母说“不”,不拒绝她的帮助,忍辱负重,终成一代名将。究其原因项羽太在乎他的英雄气概,殊不知大丈夫能屈能伸,像韩信。假如项羽不轻易说“不”,那历史恐怕就要改写,项羽或许就不仅仅是一个悲剧英雄了。

说“不”,有时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选择,请慎重考虑,请三思而行。

当然,在邪恶势力面前说“不”,如同文天祥在元朝招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在混浊世事面前说“不”,如屈原投江,如陶潜归隐,在挫折困难面前说“不”,如贝多芬“扼住命运咽喉”的呐喊,如千手观音创造的奇迹„„这些,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对心灵里一方净土的坚守,对人间邪恶势力、残酷现实,不公命运的有力抗争。他们,才是真正的勇者。所以,请不要轻易说“不”。

【点评】这篇文章通过分析轻易说“不”者之懦、之蛮、之怨;而不轻易说“不”者之智、之勇、之高洁、之顽强等;对比论证出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的深刻道理。以内容项评价,这篇文章准确地把握“不轻易”和“不说‘不’”这两重意思,切合题意,全文中心突出,材料丰富,论证深透,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例文2】

不要轻易说“不”

———生命如此美好

庄子惟愿“曳尾于途”,对高官厚禄说“不”;李白认定“天生我材必有用”,对笙飞箫舞的宫庭御苑说“不”;林则徐坚持“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对权势说“不”!他们说“不”,说得大气,说得自信!然而,有一种“不”不应该说出,那便是对生命说“不”!

轻易对生命说“不”的人,是懦弱的,是自私的。难以理解明明决定“明天做一个幸福的人”的海子为何能轻易对生命说“不”,安静地迎接呼啸而来的列车,他不记得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了吗?难以理解把炽热的向日葵开满人们心灵的凡高,为何会轻易地对生命说“不”,选择在向日葵的阴影里结束生命?难以理解何以把撒哈拉沙漠写得如此生机盎然妙趣横生的陈平为何要轻易地对生命说“不”,在丝袜的缠绕中停止呼息?我不懂!他们何时变得如此懦弱?生命如此美好,他们也知道啊!再多的阴霾,也不会让黎明来得晚一些,有什么非得让自己对生命说“不”的理由?既然不怕死,为何偏偏怕生?

从不轻易对生命说“不”的人,是坚强的,是伟大的,即使他很平凡,敬佩李X 丽,即使命运对她不公,可她奋斗自强,不仅接受生命,还创办“丽爱天空”将生命礼赞唱遍大江南北!敬佩奥斯卡,就算失去双腿,也要挑战生命的极限,在奥运赛场上创下“刀锋奔跑者”的传奇!敬佩李春松,只要有一限希望,绝不向生命说“不”,即便用纸裹腹,用尿止渴也要活下去。在5.12地震后的

第104小时给人希望!他们原本是平凡的人,但他们对生命的珍惜使他们变得伟大,他们是英雄!

珍惜生命,不要轻易对生命说“不”!丑小鸭即便遭人排挤,也不轻生,才有那湖中的一片洁白倒影;微乎其微的种子即便面对孤单黑暗,也充满希望,才有大地上的一片绿荫;高山上的幼鸟战胜高空的恐惧,珍惜生命的意义,才有了蓝空中翱翔的精灵。万物应该如此,何况,我们是万物之灵!

生命如此美好,请不要轻易对它说“不”!

【例文3】

为自己合理定位

是落叶,就应该秋后归根,实践“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和奉献;是浪花,就应该拥抱大海,追求在惊涛拍岸中的耀眼和辉煌;是小草,就应该依偎大地,实现以自己生命之绿装点春天的梦想和愿望。

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正是因为能准确地为自己定位,方显和谐之景。你看,那雄鹰展翅高飞,搏击长空,是冷峻与坚韧之美;你看,那山高耸,那水环绕,是相依偎的灵动和深沉的完美结合。山水互衬,万类竞自由,好一派和谐之景。

物尚且如此,那人呢?人乃万物之灵长,更应该在自然中博采众长,深切体会,为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一个恰当的定位。

忘记自己责任的人,是无法在生活中凸现的人,失却了对自己恰当定位的思考,终将一事无成,惨淡收场人生。

正如“邯郸学步”的寓言,仅是盲目地盲目跟从别人,模仿别人,最终只能丢失自己,被人嘲笑。

乌鸦虽有好学之心,但它忽视了自己的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力,忘记了自身的能力,成功自是难求,最后沦为牧羊人的笼中自物也实在可悲。

这让我想起了南唐后主李煜,以他的才华,他的风流潇洒,诗词歌赋可谓样样精通,他笔下的诗句是那样的妙趣横生,感人至深。可他却忘了,自己是一个国君,统治着南唐的江山,诗词仅能作为爱好和消遣。他沉迷其间,就只能独自哀吟“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悲苦之音,难逃亡国的凄惨。

而为自己准确定位的人,就能在生活中很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屈原心系百姓,为国为民,投身汨罗,其人格光芒依然闪耀万世;钢铁工人王进喜在国家和个人利益面前,毅然抉择,舍小我为国家,再苦再累也毫无怨言,成为全国人民敬仰的劳模;再沧海横流中,魏青刚三进三出救助失水女青年,那种毅然不正是他那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吗?以色列总理拉宾,为了国家的和平,不顾自己的生死安危与阿拉法特签下协约,中弹时仍心系以色列的和平!他们的价值,正是对自己的人生做出准确定位基础上实现的!

如果你是蜜蜂,那就辛勤地酿造甜蜜的生活;如果你是小草,不要幻想长成参天大树,装扮春天的你,也会分外可爱!

4、并列式

方法导引:先总说,提出论点或论题,然后分几方面论述,最后再总起来说(或重申论点,或总结引申),分述时,分论点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层进式。这种结构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议论文。分论点式结构清晰,有比较好的视觉效果。

注意:

1. 在使用并列式结构的时候,注意各个分论点之间避免交叉或从属,否则在论证过程中容易造成思维混乱。各个分论点之和要等于总论点,若小于总论点,文章的论证就不充分,说服力不强,若超出总论点的范围,又有跑题之嫌。

2. 分论点的位置和句式要醒目。一般居于段首或单独成段,这样更显条理清晰。当然也可以放在段末或段中。

3. 要注意分论点最好句式一致,用判断句或陈述句,字数也差不多,这样实际形成了排比句,既鲜明又美观。分论点的数量以三个为宜。

【例文1】

踮起脚尖

踮起脚尖,就能更靠近阳光。——题记

生活中时常踮起脚尖,我们会过得犹如高贵典雅的芭蕾舞演员一般唯美。因为,这是一种昂扬向上的姿态,更体现了一颗积极乐观的心。

踮起脚尖,即可摘得头项上的成功之果,上帝是个可爱的顽童,他总喜欢和他的子民玩些游戏。他种了一颗成功之树,结满了鲜红水嫩的成功之果——可他的子民却不能触手可及,面对这种诱惑,沮丧的人会就此放弃,积极的人会踮起脚尖,鲁莽之辈则像个猴子一般上蹿下跳。于是沮丧之人惟能任凭心中的诱惑琴弦孤寂的撩拨;鲁莽之人上演一出出令人捧腹的闹剧;唯有积极之人获取成功之果,但同时也舞出雍容美丽的人生。

踮起脚尖,就是这样一种昂扬乐观的心态。

踮起脚尖,且听风吟,台湾著名画家几米有一幅画作,感动我内心最深的一角:《悬崖听风》。画中描绘了一个身着碎花裙子的小女孩踮着脚尖站在高耸突兀的悬崖边,一脸从容地任凭悬崖之下的林涛绿浪,悉心接受风的亲吻与吟唱。这是几米的自由无羁个性的体现,又何尝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曾听人设喻:人生就是行走在刀刃上,如独木桥般唯一,如刃般凶险,九死一生。悬崖之上的女孩,却踮起脚尖,以最美的姿态展示了生活中的美好。

踮起脚尖,成了一种审美的人生姿态。

踮起脚尖,展露自己。“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可是当生活中没有高山可以登,没有基石可以靠时,我们该怎么办? 千万人一字排开,我们又不甘于平庸,怎么脱颖而出?

踮起脚尖,于是你增加了自己的高度,于是伯乐才有可能发现你这匹千里马。有句俗语讲得好:阴天并非没有太阳,只是被头顶的乌云遮住了。踮起脚尖,冲破头顶上那层墨黑的乌云吧。阴霾即将消失,迎接我们的是霞光万丈,生命于此改变。牛顿说他的成功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高大的肩膀上。而我要说,我将成功,因为我为自己铺路!

踮起脚尖,就是为自己创造一个展示的平台。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曾描写过一群跳起来更接近太阳的幸福的孩子。但起跳的挣扎未免有点艰难——踮起脚尖,你能够在靠近阳光之时,把自己的姿式定格为芭蕾舞的优美华贵。这是生活的最高形式,也会是最美的姿态。

【例文2】

乐在无愧于天地

“至圣先师”孔子曾为我们留下一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确,富贵无法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快乐,一个人要想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唯有无愧于天地,坦荡一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被孟子视为“三乐”之一。当你的心胸能坦然地向天地敞开之时,笑看云卷云舒,不亦乐哉。多行不义必自毙,如果用不义的手段来牟取物质上浮浅的快乐,而内心时肘在谴责中度日,是无法快乐的,这样的人生简直是一种煎熬。谨记孔老夫子的告诫,顶天立地生活,每天坦然地仰天俯地,即使清贫会折磨你的肉体,也无法驱逐你精神的快乐。因此,乐在无愧于天地。

无愧天地,在快乐中迎来成功的信念。在斯洛克球坛久负盛名的球员希金斯因被曝“赌球”丑闻.曾有被终身禁赛的危险。虽然事实已被澄清,但他的形象却在一些球迷心中轰然倒塌,此次世锦赛上,在被一球迷辱骂时,他安之若素地完成比赛,一举夺魁。他声称他无愧于天地,他打球时是一种快乐,为他找到了成功的信念。最终,希金斯让我们目睹了王者归来的风范,也让我们看到了成功的信念源于无愧于天地的快乐。

无愧天地,在快乐中坚持自我。“人在做,天在看。”中国首善陈光标如是说。高调捐款使他遭受了一系列劈头而来的“箭镞”,他却依然坚持善行。他表明自己的高调是为了呼吁更多的爱心。因此,他坚持自我,在无愧天地的快乐之中,依然忍受着诟骂与误解。坚持自我的勇气,亦源于无愧于天地的快乐。

无愧天地,在快乐中“追名逐利”。党员干部杨善洲坦坦荡荡地“追名逐利”。“名”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名声,“利”是百姓的利益,他的名利观得到国家主席胡锦涛的高度肯定。无愧于天地的快乐,让你“追名逐利”也能如此坦荡无畏。

乐在无愧于天地。内心浸浴在坦然的快乐之中,不义之举抛于脑后,构建心中的一方净土。

坦荡一生。仰天,云淡风轻;俯地,生机勃发。乐在无愧于天地!

【点评】本文是满分标杆文,有两个方面的特点:⒈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文章首先从孔子名言开篇,明确提出唯有坦荡一生才能在精神上得到满足。第二段对“乐在无愧于天地”的内涵进行具体的诠释,然后分别从“迎来成功的

信”“坚持自我”和“追逐名利”三个方面论证其必要性。事例贴切,论证有力,逐层分析,非常雄辩地论证了“构建心中的一方净土”,“乐在无愧于天地”。⒉层次清晰,结构精致。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中间用段首中心句的形式,提纲挈领,不仅使文章层次清晰,又巧妙地突出了“无愧于天地”与“乐”的关系,使主旨更加鲜明。

5、 片段组接式(蒙太奇式)

方法导引: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 选择一个个意蕴深刻、意境优美的画面,将其组接起来,使其成为一篇优美的文章,这种构思的方法叫做“片段组接”法。它是电影“蒙太奇”手法在作文中的运用。

这种方法的优点:文章的散文味浓,因为是用诸多的片段组接而成文章,因此文章从形式上看比较散;文章每一个片段都可以写得很精美,因为每一个片段要求的字数不多,可以把自己对某方面的深刻体悟用恰当的字句浓缩于

200—300字的片段中。这种结构形式的文章会因容量大而变得丰富,简洁而灵动。文学功底比较好,擅长描写的同学可用。

写作时应该注意如下方面:

1、一定要围绕一个中心组接片段,也就是文章的“神”。一定要能统摄各个片段,选择的每一个片段都是为表现一个共同的主题服务。

2、片段描写要生动形象,否则失去优势。

3、文章结尾部分最好写一段能焊接各个组成部分的表现主题的片段,也就是提炼出各个片段共同反映的主题。

4、写作片段最好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因为两个片段总觉文章仍在一个平面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片段,文章就成为一个“立体”了。

【例文1】

带着感动出发

忘不了,忘不了故乡的那一轮明月,如明镜一般,照亮了我阴霾的心灵天空;忘不了,忘不了,故乡的那一泓清泉,如母汁(生造词语,应为“母乳”)一般,滋润了我干渴荒芜(“荒芜”多余)的心田;忘不了,忘不了故乡的那一承(生造词语)血脉,如脐带一般,记录(“记录”改为“牵动”似更好)着我作为华夏子孙的深情;忘不了,忘不了故乡的一草一树,忘不了故乡的乡音乡情,忘不了„„

我要回家,越过浅浅的海峡,带着感动出发„„

“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1948年,余光中21岁,与母亲一起前往台湾,寻找失散的父亲,这一去竟有半个世纪与祖国分离。43 年后,余老重回故里。听着南京紫荆山下钟声作响,看着成都锦江水滚滚向东流去,老人不禁潸然泪下。在南京大学,与千名师生席地而坐,高唱着他的诗篇“纵使全身焚烧,那唐魂汉魄仍萦绕在我的心间„„”全场学生激昂奋起(已经“激昂”,就不必再写“奋起”),与这位来自台湾的游子激情吟唱,眼泪在天空中挥洒„„

余老回来了,带着他对故乡文化的崇敬和热爱,带着他那汉魄唐魂,还有那不尽的泪水„„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75岁,52岁。2005年连战回家了。剥夺政治的污衣(改为“剥去政治的外衣”如何?),让我们感受到了游子重回故里的赤子之情。从台湾出发,连战面对众多记者的提问默不作声,回福建拜祖,跪在祖先的坟前,只见那泪水在他的眼中打转,不知有多少在滴落,寻根问祖,其实在寻找真正的家啊! “两岸血浓于水,和平是最终的趋势。”连战的话掷地有声。

连战也回家了,带着他对故乡先人的爱,带着他那赤子之心,还有那不尽的泪水„„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湾,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1979年5月16日,林毅夫这位年轻的台湾军官,纵身跃入海中,向厦门方向游去,这是多么漫长的泅渡啊!可是他完成了这一奇迹,从北大毕业到学者再到享誉世界的经济学家,他毅然坚持着自己的梦想。“我爱台湾,更爱大陆,我是中国人。”这句话时刻挂在他的嘴边。

林毅夫也回家了,带着他那不尽的梦想和对大陆深沉的爱,还有那不尽的泪水„„月是故乡明,水是家乡甜,人是家乡美„„出发吧,让我带着感动,带着那一脉相承的根,带着那血浓于水的亲情„„

我要回家,越过浅浅的海峡,带着感动出发„„

【简评】这篇文章写了三个片断,或曰三个“镜头”——余光中重回故里,连战回福建祭祖,林毅夫眷念大陆,三个片断以一句话“我要回家,越过浅浅的海峡,带着感动出发„„”贯串,并且首尾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例文2】

总有一种期待

六岁时,期待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安然意境;十二岁时,期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轻快活力;十八岁时,期待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信念。

从小到大,我总有一种期待,我期待走进诗人所创设的意境,期待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期待走进诗人无尽的喜怒哀乐。

怀着这种期待,我漫游在诗词的海洋。随着年龄的增大,阅历的增多,我的期待也逐渐成为了见证我成长的一卷卷书页,一圈圈期待雕刻着成长的年龄。

六岁•期待

当对这大千世界牵手六年,小小的我的心中仍存万千好奇,当母亲为我念出人生中学会的第一首诗,我便对诗词有了一丝丝颤动的情愫。

我纯真的眸期待着诗人们带给我的美好想象,嫦娥玉盘,清水绿山,碧空晴川,梦幻奇景,无不成为我期待的对象。怀着这期待,我步向人生更远的路途。

十二岁•期待

当独自离开父母,当脱开父母坚强的臂膀,到外地读书,生活;当一个人怀着思念的心浸渍在迷茫的黑夜,当抬头望见那一轮与我同样孤独的明月,十二岁的我开始懂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我亦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了一些心灵的触动。

于是我期待走进诗人们写作的背景,期待在诗人们的足迹中寻找些许,哪怕是一丝,与我相似的足迹。轻抚书卷,闻着书香,我尽情遨游。

十八岁•期待

时光在指缝中悄然离去,关上《兰亭集》的书页,我已逐渐成长,逐渐懂得更多。我发现,我仍对诗词有一种期待,永恒的坚定。

但是,我不仅仅期待那“水面清圆,一风荷举”的一幅图画,不仅仅期待那“花谢花飞花满天”的如梦般的忧愁,不仅仅期待那“蓦然回首”的人生第三境界。我开始在诗词当中关注民族的衰亡与复兴,历史的沉淀,还有社会的发展。我期待着屈原笔下“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热忱,这是一代文人对祖国的爱;我期待着李白笔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生态度,我期待着华夏五千年蕴藏在诗词中的精髓。

从小到大,我总有一种期待。便是这种对诗词的期待,伴我一路成长;便是这一路的成长,使我对诗词又有了新的期待。

6、名人演绎式

方法导引:整篇文章围绕一个名人来写,通过对名人的解读构思文章,表达主旨和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在高考中时常出现。

写好这种形式的文章要求对名人了解是深层次的,全方位的,重点在人物的的精神品格。可选择对自己有较大影响的名人,最好是文化名人。高三时间紧,但读几本人物传记还是行的。这也是解决作文材料缺乏的办法之一。

【例文1】

不朽的昭君

你的人生本是宽阔的直道,不甘平庸的你更是拐出了一个又一个漂亮的弯道。从此,你的人生焕发异样光彩。———题记

或许是上天的无意安排,或许是上天有意要考验你,将你出生在群山万壑之中。那,又何妨?你天生丽质、智慧过人,琴棋书画,样样学,样样通,为的就是要不同凡人,为的就是拐好人生的每一弯道。于是,我们看到绝世才貌的你,小小年龄就美名远扬。

当别人还在家中研习女红的时候,你已拐出了人生第一个弯口:登上雕花龙凤船,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来到长安。

当别人争先贿赂画工毛延寿时,你已拐出了人生第二个弯口:绝不贿赂画工,保持自己特立独行的禀性。尽管画布上的你平添了几颗黑痣。

面对和亲,当后宫嫔妃争着躲避时,你又一次拐出了人生第三个弯道:挺身而出,甘愿当和亲的使者。

三个弯道,你已将同时期,同时代的女子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三个弯道,你的人生已达到了新的境界。

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不知不觉,浩浩荡荡的和亲队伍已驶过了塞外,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情怀抒发心中澎湃。凛冽的寒风吹乱了你的秀发,更吹乱了你绵长的思绪。抱起心爱的琵琶,一曲思念,离别之歌悠远响起。大雁低飞,聆听你的心语;明月高照,欢送你的离去。诗人用“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来写你。我想你不会是这样的,除去淡淡的离别之苦,更多的则是会心一笑,因为你看到了“城门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的场景。

塞外的风不再凛冽,征夫不再抱怨,怨妇不再流泪,他们破涕而笑,无数的家庭结束了不眠之夜。塞外的草长得更茂盛,塞外的羊群长得更加肥壮,塞外的天更高,大雁飞得更高,叫的更响„„

昭君,你用智慧拐好了自己人生,更拐好了大汉近半个世纪的和平安宁。 美哉,那绝世的容貌;惊哉,那柔弱的双肩竟能扛住一个王朝的兴旺。 不朽的昭君。

【简评】

文章不仅仅是扣题准确巧妙,联想丰富自然,内容别开生面,广阔的历史背景中,一道道绚丽的风景,在凄美的意境中任我们去体验,去感悟。更不必说语言生动优美,结构完整,细节生动的渲染,仿佛作者对着这千古美人的面仰慕、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又仿佛是自己最亲密的家人一般,带着无比的骄傲在向别人夸耀。尤其是作者行文的张弛有度的驾驭能力,牵引着读者和他一样仰慕赞美的心。

文章化用典故及古诗文名句,信手拈来而又巧妙融会,充分展现了作者语言表达的文采和文化积淀的厚实,堪称一篇美文。当然,稍显不足的是结尾的文字似乎有点匆忙了些。

【例文2】

品味时尚

“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一首《千里之外》唱遍大江南北,把周杰伦这个演艺界的大众宠儿又一次推向了时尚的最高潮。耳边响起这熟悉的旋律,眼前总会闪过一张充满活力的年轻脸庞。但是你知道吗?还有一个与此形象大相径庭却又家喻户晓的人物,也曾演绎过这首流行音乐——著名的中央电视台播音员:罗京。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中央电视台„„”每天晚上七点整,那亲切的面容总是准时出现在荧屏上,那熟悉的嗓音总是回响在亿万观众的耳边。他的庄重、大方、不苟言笑的播音风格,牢牢地抓住了无数人们的心。

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罗京、一个与往日荧屏上截然不同的罗京、一个同样充满活力的时尚的罗京。

但是,他的工作不允许他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一时间,各种各样的批评潮水般涌来。是啊,他是国家形象的代表,华夏之音的传达者。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不允许他做出哪怕一丝的改变。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又变回从前的那个庄重严肃的罗京了。直到08年8月31日,从那天之后,他就彻底从电视上消失了。一道不幸的消息传来:因为身患淋巴癌,罗京不得不离开《新闻联播》的播音室,入院治疗。

10个月后,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播音事业的优秀播音员罗京与世长辞,永远地离开了他所钟爱的播音事业,离开了亿万喜爱他的广大观众。

罗京就像一首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严谨得几近刻板。是真的缺少贝多芬的狂放、肖邦的写意、爵士乐的自由、拉丁音乐的奔放吗?一曲《千里之外》,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因为工作和公众形象的原因,他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今天,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看着浩如烟海的悼念和祝福,我突然意识到:罗京那般的沉稳、严谨、勇于牺牲和隐忍,其实一点也不逊于周董之流。希望这种精神,可以永远成为激励我们积极向上的新的时尚。


相关作文

  • 高三语文复习计划作文2500字
  • 1 高三语文复习计划 高三语文组 2016年高考语文复习从上学期期末就已拉开序幕,为了保质保量完成语文复习备考任务,在2015年的基础上继续提高高考语文成绩,经高三语文组认真反复研究,制订了此计划. 高三语文组研课标.研考纲.研考题,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准确把握新课标"提升文学素养,发展应用 ...

  • 高三语文复习计划1作文3100字
  •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2010届高三语文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是高中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主要教学内容为在完成第一轮复习之后重点进行第二轮复习.继续进行高考内容的全面复习与重点把握.在本阶段复习中,以高考语文大纲和高考考试要求为依据,切实做好复习.补漏.重点强化工作,优化组合各方面信息,以讲带练, ...

  • 不抛弃,不放弃--英语科教学总结作文2900字
  • 不抛弃,不放弃 第一年教高三,既激动,又担扰.激动的是,终于可以教高三了,虽然觉得自己的能力还是不能很好的胜任高三的教学,但是终于可以有机会来证明自己,提高自己.担扰的是,我所担任的班级,是一个普通班,英语科比较弱. 我教的班级是高三(4)班,第一次月考的成绩,我用一句话来形容,不考不知道,一考吓一 ...

  • 高三语文复习计划作文3900字
  • 2015年高三语文复习计划 为迎接2015年高考,实现高考既定目标,结合本届学生的具体情况,力求做到复习有针对性,有实效,打整体战,特拟订以下计划: 一.复习时间安排 [整个复习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3年7月--2013年9月,必修1-5的文言文复习训练. 期间,逐册梳理,精选高考文言文试题 ...

  • 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湖北版专题八写作第3讲议论文记叙文作文0字
  • 高中生"美文"写作的导向和策略作文4700字
  • 一."美文"的界定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相并列的一种凭借实体抒发真情的文学体裁,"美文"是对散文的审美要求.适合高中生阅读写作的"美文"应该是文体鲜明而又自由.灵活,短小的散文,有其内在的韵味.情趣和笼罩全篇的神韵,具有"意 ...

  • 片段作文作文5500字
  • 此,征夫欢呼雀跃,怨妇破涕为笑.无数个家庭,结束了不眠之夜.少女以其温柔和美丽,点染了那一方空灵.(叙事部分)远在千里之外的长安,汉元帝至今仍失落:汉朝唯一的一缕馨香,怎么落到了一群蛮子手里?只有雁群明白,少女用她一生的荣华换取了汉王朝半世的太平:只有用雁群明白,那一缕缕青丝是如何熬成白发!幽幽胡笳 ...

  • 高二学习计划作文作文15900字
  • 高中学习计划作文 高中学习计划作文(一) 我现在是高一的新生,>班主任要求我们每个人写一篇高中三年的学习计划书,我可 花了些功夫,找资料,结合自我.不过终于写成了,写完后,感觉挺好,对高中有了些了解, 蛮充实的,下面就给大家借鉴一下.但是如果你需要的话,也千万别copy 哦,结合自我实际 最重 ...

  • 中考满分作文作文13000字
  • 2011中考优秀作文赏析:懂你 [标签:2011 中考 优秀作文]小学精华资讯 免费订阅 总以为你是破陋摇晃的老屋,不再能给我保护:总以为你是发着阵阵淡黄光圈的旧煤灯,不能指引我前进的方向:总以为你已是折皱不堪的老黄历,掩着岁月的纸香,却无法再有昔日的光彩.这些曾经的天真的以为,现在想来竟有点可笑. ...

  • 温暖的感怀作文2300字
  • 温暖的感怀 [标签:母亲 写人作文]小学精华资讯 免费订阅 E 度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地平线上,温暖上升. --题记 轻轻扯出我一丝一缕的记忆,它充盈了整个房间,也许是近期的劳累,脸上是挥之不去的疲惫,脸上是凝固的笑容. 我习惯性地打开那盏桌灯,书桌上正放着一杯浓香四溢的奶茶,把小小的房间缀得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