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山东高考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作文3500字

初一作文

2007年山东卷【高考真题】

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文体自选,且文体特征要鲜明。

【文题诠释】

初看山东卷作文题,感觉就一个字:平。可待我们静下心来细细琢磨,会发现这是一道十分不错的作文题。

有新意。2006年高考山东卷作文是给了当代诗人雷抒雁的一首诗,要求读后自选文体、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作文。这是一道好评如潮的新材料作文。按说,2007年原地踏步巩固一下去年的成果,也未尝不可。一些人也曾这么预测。但命题人没有固步自封,而是走出了新材料作文的圈子,这不是出新又是什么?

一般话题作文,在所给话题之前,都提供一段文字材料。这段文字材料是帮助考生理解所给话题的。如此看来,这段文字材料就需要考生认真阅读。可到头来,一些考生读来读去,却是读偏了读跑了题,真是既浪费了时间,又误了事情。今年山东的作文题直接把这段材料给删去了,考生只要认真理解所给话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即可。和一般话题作文不同,这也是其出新的地方。

要求中明确提出“文体特征要鲜明”。这是高考多少年来第一次用文字的形式明确提出这样的要求。文体可以自选,但应该是写什么像什么,绝对不能写出一些四不像的文章。命题人的观点可谓旗帜鲜明。相信这一要求的提出,对于匡正现在考生文体意识淡薄的思想,是有深远意义的。

◆◆ 高分佳作1

记忆之树常青

山东一考生

记忆,穿越岁月风尘而历久弥新;记忆,趟过历史长河而亘古不变。时间所带走的,只是表盘上的分分秒秒,而长存于人类心中的记忆,就像那久经风霜的常青之树,永不老去。

记忆,不会随时间而逝。披发行吟、形容枯槁的屈子,因不堪忍受国破之痛而自沉江中,其心扶持社稷,其志光照千秋。两千多年来,后人一直在追忆缅怀他。端午粽、龙舟赛,延续千古。凯尔泰斯,一位经历过纳粹集中营生活的犹太人,他忘不了倒在毒气中的同胞,忘不了皮鞭抽来而引发的惨绝人寰的尖叫。他拿起笔,把当年的经历撰写成回忆录,并由此摘得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桂冠。无论光明还是黑暗,只要是人类的记忆,都必将以其真实面目载入史册,万代不腐,并将成为明鉴,指引后人少走过去的弯路,生活得更美好。

记忆,会随时间推移而变得更加深入。1985年,身患癌症的邓稼先被人扶上天安门城楼,他望着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长安街,感慨地问:“二十年后还会有人记得我们吗?”二十年转瞬即逝,历史给出了响亮的回答:会。邓稼先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的事迹逐渐被揭秘而为人所知。他无私奉献勇于攻关的精神更是长久激励后人,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崇敬。为人民作过贡献的人,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在我们记忆深处,孔子那目光如炬的眼神,鲁迅“荷戟独彷徨”的背影,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迈以及千百万革命者甘洒热血的英勇,已经筑起一座座永远的丰碑。记忆历久变鲜明,光辉长照后人心。

时间的长河还在日夜东流,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就是河中的一朵朵浪花。我们不断

变换身姿,留下不同的记忆。不论喜悦惊怖,还是辛酸苦楚,都已成为永久的记忆。我们从记忆中拾取逝去的年华,从记忆中获取有用的光亮,照亮前进的路。

记忆之树,扎根于时间沃土,愈久愈茂,常青不老。

名师点评

主体部分为二、三两段。第二段谈记忆不会随时间而逝,举了两个例子,一个中国古代的,一个外国当代的,可以说全面、典型;第三段谈记忆会随时间推移而变得更加深入,重点举了邓稼先的例子,之后用排比举例法举孔子、鲁迅、谭嗣同的例子,行文不呆板,论据很充实,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总起来看,两段为递进关系,作者引导我们围绕“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作了较深层次的思考。

首段运用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切入话题,中间内容充实且有深度,结尾部分则在议论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点题,照应开头。一句话,本文做到了古人所说的“凤头、猪肚、豹尾”,即开头精彩亮丽,中间充实丰富,结尾响亮有力,如此,又怎能不得高分呢?

◇点评名师:闫会才

【亮点透析】

基础等级

符合文体要求

本文是一篇

散文,作者始终紧紧扣着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来行文,让人读后,感觉材料丰富,中心明确。

内容充实

作者在文中用了许多材料,比如屈原、凯尔泰斯、邓稼先,再如孔子、鲁迅、谭嗣同,古今中外都有,可以说是材料丰富。

发展等级

深刻

第二段谈记忆不会随时间而逝,第三段谈记忆会随时间推移而变得更加深入,表明作者的思考没有停留在就话题论话题上,而是围绕话题走得更远,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有文采

本文多用比喻、排比、对偶等辞格,可以说是文采斐然。

现场评分:内容18分+表达19分+发展18分=55分

名师点评:

本文看上去文笔不错,但是仔细一分析,问题多多,主要有两个大的方面的失误。一是字数不够,这是高考作文的大忌,2007年山东卷明确要求,字数不得少于800字,按照惯例,考生应该往900~950字上去写作,简化文笔后,文章最后可以达到850字以上,看上去文面就较为充实了,而本文却不到650字,与高考的优秀作文相比,显然是个严重的硬伤,属于致命的缺陷。二是叙议结合处理不好,主要体现在文章的第二段,文章列举了屈原和凯尔泰斯两个事例,前者较为常见,考生在考试中引用频繁,略显陈旧,后者并不多见。但这两个事例在叙述完毕之后却缺乏扣题的评议,这种只有叙没有议的行文方式,无法做到紧束话题,贴题写作,给阅卷老师的感觉是堆砌材料,行文无神。与上面展示的高考满分作文相比,显然又处于劣势,失分是必然的了。

◆◆ 高分佳作3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山东一考生

有人说,时间是治愈伤痛的最好药物。因为时间抹平了伤痛的沟渠,风干了伤痛的记忆。可我想说,历史上那壮怀激烈的一幕幕永远不会被时间风化,因为那承载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楚大夫屈原沉吟泽畔,若有所思。怀王外欺张仪,内惑郑袖,蒙蔽视听,听信谗言。国将不国,坚贞的屈原心急如焚,怎奈回天无力,于是怀着一腔忠诚投进了汨罗江。

流水高山心自知,屈大夫那一腔爱国之情至今让我们唏嘘扼腕,感慨万千。

庄周著书立说,鼓瑟而歌,他愿做一条曳于泥潭的鱼,他愿在江边守着自己心灵的月亮树。他狂放、坦荡,不拘于时,独自坚守着自己精神家园。

或许,庄子的处世行为我们无法参悟,但那面对挫折坦荡的心地、豁达的胸襟,却让我们深深折服。

还记得那个身陷囹圄仍著书不辍的司马迁吗?他遭受的是何等的奇耻大辱,但却咽下了所有的血与泪。在那个名节高于生命的年代,他痛苦煎熬的内心独白谁又会理解呢?可就是这个孱弱的文人,怀揣着心中的梦,书写下了名垂青史的《史记》。

也许,他的行为不被人理解,甚至为人所唾弃,那呕心沥血的《史记》,却是最好的心路写照。

漫溯历史的长河,我们不会忘记北海牧羊十九载的苏武,不会忘记了却君王天下事

的辛弃疾,更不会忘记在赤壁独自长吟的苏轼:他们是中国文人的铁的脊梁,他们传递着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历史上那些顽强不屈的人们为了中华民族的抗争不会被淡忘,那些前赴后继的英雄们不会被忘却,那些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更不会被浩烟的历史所湮没。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那关于爱国的记忆、民族的记忆、英雄的记忆会常驻我们心间。它们告诉我们该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它们教会我们奋斗,教会我们坚强,教会我们为中华复兴而读书。

名师点评

时间能够使记忆风化。比如个人之间的恩恩怨怨。这也是一般人的观点。对此作者并不回避。如此,也就能够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在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后,作者意思一转,切入了正题,让人不禁为之一震:作者迎合读者的意图原来在此啊!

接下来,先叙述,再议论。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叙述基础上的升华。依次谈了屈原、庄子、司马迁,之后用排比法铺排,则谈到了苏武、辛弃疾、苏轼,作到了详略结合。

最后一段明确了记忆的内容,这就是爱国的记忆、民族的记忆、英雄的记忆,并进一步明确了这些记忆常留心间的意义。

可以说,本文内容充实,层次清楚,议论到位,切入巧妙,收束有力。

◇点评名师:闫会才

【亮点透析】

基础

等级

符合题意

文章从头至尾紧紧围绕“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来组织材料、结构文章,符合题意。

符合文体要求

作为一篇散文,作者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材料虽多,但都贯穿着话题这一条红线。

发展等级

材料丰富

本文谈到了中国古代的屈原、庄子、司马迁、苏武、辛弃疾、苏轼,如果不是平日对他们的事迹和思想有深刻的把握,又怎么能够信手拈来?这么多材料的运用,让我们

读后感觉内容十分充实。

构思新巧

材料的运用总体上把握着详略得当的原则。详,则在叙述材料后,紧接着议论升华;略,则用排比手法洋洋洒洒地铺排。

现场评分:内容19分+表达19分+发展18分=56分

2007年山东卷【高考真题】

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文体自选,且文体特征要鲜明。

【文题诠释】

初看山东卷作文题,感觉就一个字:平。可待我们静下心来细细琢磨,会发现这是一道十分不错的作文题。

有新意。2006年高考山东卷作文是给了当代诗人雷抒雁的一首诗,要求读后自选文体、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作文。这是一道好评如潮的新材料作文。按说,2007年原地踏步巩固一下去年的成果,也未尝不可。一些人也曾这么预测。但命题人没有固步自封,而是走出了新材料作文的圈子,这不是出新又是什么?

一般话题作文,在所给话题之前,都提供一段文字材料。这段文字材料是帮助考生理解所给话题的。如此看来,这段文字材料就需要考生认真阅读。可到头来,一些考生读来读去,却是读偏了读跑了题,真是既浪费了时间,又误了事情。今年山东的作文题直接把这段材料给删去了,考生只要认真理解所给话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即可。和一般话题作文不同,这也是其出新的地方。

要求中明确提出“文体特征要鲜明”。这是高考多少年来第一次用文字的形式明确提出这样的要求。文体可以自选,但应该是写什么像什么,绝对不能写出一些四不像的文章。命题人的观点可谓旗帜鲜明。相信这一要求的提出,对于匡正现在考生文体意识淡薄的思想,是有深远意义的。

◆◆ 高分佳作1

记忆之树常青

山东一考生

记忆,穿越岁月风尘而历久弥新;记忆,趟过历史长河而亘古不变。时间所带走的,只是表盘上的分分秒秒,而长存于人类心中的记忆,就像那久经风霜的常青之树,永不老去。

记忆,不会随时间而逝。披发行吟、形容枯槁的屈子,因不堪忍受国破之痛而自沉江中,其心扶持社稷,其志光照千秋。两千多年来,后人一直在追忆缅怀他。端午粽、龙舟赛,延续千古。凯尔泰斯,一位经历过纳粹集中营生活的犹太人,他忘不了倒在毒气中的同胞,忘不了皮鞭抽来而引发的惨绝人寰的尖叫。他拿起笔,把当年的经历撰写成回忆录,并由此摘得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桂冠。无论光明还是黑暗,只要是人类的记忆,都必将以其真实面目载入史册,万代不腐,并将成为明鉴,指引后人少走过去的弯路,生活得更美好。

记忆,会随时间推移而变得更加深入。1985年,身患癌症的邓稼先被人扶上天安门城楼,他望着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长安街,感慨地问:“二十年后还会有人记得我们吗?”二十年转瞬即逝,历史给出了响亮的回答:会。邓稼先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的事迹逐渐被揭秘而为人所知。他无私奉献勇于攻关的精神更是长久激励后人,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崇敬。为人民作过贡献的人,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在我们记忆深处,孔子那目光如炬的眼神,鲁迅“荷戟独彷徨”的背影,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迈以及千百万革命者甘洒热血的英勇,已经筑起一座座永远的丰碑。记忆历久变鲜明,光辉长照后人心。

时间的长河还在日夜东流,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就是河中的一朵朵浪花。我们不断

变换身姿,留下不同的记忆。不论喜悦惊怖,还是辛酸苦楚,都已成为永久的记忆。我们从记忆中拾取逝去的年华,从记忆中获取有用的光亮,照亮前进的路。

记忆之树,扎根于时间沃土,愈久愈茂,常青不老。

名师点评

主体部分为二、三两段。第二段谈记忆不会随时间而逝,举了两个例子,一个中国古代的,一个外国当代的,可以说全面、典型;第三段谈记忆会随时间推移而变得更加深入,重点举了邓稼先的例子,之后用排比举例法举孔子、鲁迅、谭嗣同的例子,行文不呆板,论据很充实,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总起来看,两段为递进关系,作者引导我们围绕“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作了较深层次的思考。

首段运用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切入话题,中间内容充实且有深度,结尾部分则在议论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点题,照应开头。一句话,本文做到了古人所说的“凤头、猪肚、豹尾”,即开头精彩亮丽,中间充实丰富,结尾响亮有力,如此,又怎能不得高分呢?

◇点评名师:闫会才

【亮点透析】

基础等级

符合文体要求

本文是一篇

散文,作者始终紧紧扣着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来行文,让人读后,感觉材料丰富,中心明确。

内容充实

作者在文中用了许多材料,比如屈原、凯尔泰斯、邓稼先,再如孔子、鲁迅、谭嗣同,古今中外都有,可以说是材料丰富。

发展等级

深刻

第二段谈记忆不会随时间而逝,第三段谈记忆会随时间推移而变得更加深入,表明作者的思考没有停留在就话题论话题上,而是围绕话题走得更远,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有文采

本文多用比喻、排比、对偶等辞格,可以说是文采斐然。

现场评分:内容18分+表达19分+发展18分=55分

名师点评:

本文看上去文笔不错,但是仔细一分析,问题多多,主要有两个大的方面的失误。一是字数不够,这是高考作文的大忌,2007年山东卷明确要求,字数不得少于800字,按照惯例,考生应该往900~950字上去写作,简化文笔后,文章最后可以达到850字以上,看上去文面就较为充实了,而本文却不到650字,与高考的优秀作文相比,显然是个严重的硬伤,属于致命的缺陷。二是叙议结合处理不好,主要体现在文章的第二段,文章列举了屈原和凯尔泰斯两个事例,前者较为常见,考生在考试中引用频繁,略显陈旧,后者并不多见。但这两个事例在叙述完毕之后却缺乏扣题的评议,这种只有叙没有议的行文方式,无法做到紧束话题,贴题写作,给阅卷老师的感觉是堆砌材料,行文无神。与上面展示的高考满分作文相比,显然又处于劣势,失分是必然的了。

◆◆ 高分佳作3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山东一考生

有人说,时间是治愈伤痛的最好药物。因为时间抹平了伤痛的沟渠,风干了伤痛的记忆。可我想说,历史上那壮怀激烈的一幕幕永远不会被时间风化,因为那承载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楚大夫屈原沉吟泽畔,若有所思。怀王外欺张仪,内惑郑袖,蒙蔽视听,听信谗言。国将不国,坚贞的屈原心急如焚,怎奈回天无力,于是怀着一腔忠诚投进了汨罗江。

流水高山心自知,屈大夫那一腔爱国之情至今让我们唏嘘扼腕,感慨万千。

庄周著书立说,鼓瑟而歌,他愿做一条曳于泥潭的鱼,他愿在江边守着自己心灵的月亮树。他狂放、坦荡,不拘于时,独自坚守着自己精神家园。

或许,庄子的处世行为我们无法参悟,但那面对挫折坦荡的心地、豁达的胸襟,却让我们深深折服。

还记得那个身陷囹圄仍著书不辍的司马迁吗?他遭受的是何等的奇耻大辱,但却咽下了所有的血与泪。在那个名节高于生命的年代,他痛苦煎熬的内心独白谁又会理解呢?可就是这个孱弱的文人,怀揣着心中的梦,书写下了名垂青史的《史记》。

也许,他的行为不被人理解,甚至为人所唾弃,那呕心沥血的《史记》,却是最好的心路写照。

漫溯历史的长河,我们不会忘记北海牧羊十九载的苏武,不会忘记了却君王天下事

的辛弃疾,更不会忘记在赤壁独自长吟的苏轼:他们是中国文人的铁的脊梁,他们传递着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历史上那些顽强不屈的人们为了中华民族的抗争不会被淡忘,那些前赴后继的英雄们不会被忘却,那些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更不会被浩烟的历史所湮没。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那关于爱国的记忆、民族的记忆、英雄的记忆会常驻我们心间。它们告诉我们该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它们教会我们奋斗,教会我们坚强,教会我们为中华复兴而读书。

名师点评

时间能够使记忆风化。比如个人之间的恩恩怨怨。这也是一般人的观点。对此作者并不回避。如此,也就能够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在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后,作者意思一转,切入了正题,让人不禁为之一震:作者迎合读者的意图原来在此啊!

接下来,先叙述,再议论。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叙述基础上的升华。依次谈了屈原、庄子、司马迁,之后用排比法铺排,则谈到了苏武、辛弃疾、苏轼,作到了详略结合。

最后一段明确了记忆的内容,这就是爱国的记忆、民族的记忆、英雄的记忆,并进一步明确了这些记忆常留心间的意义。

可以说,本文内容充实,层次清楚,议论到位,切入巧妙,收束有力。

◇点评名师:闫会才

【亮点透析】

基础

等级

符合题意

文章从头至尾紧紧围绕“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来组织材料、结构文章,符合题意。

符合文体要求

作为一篇散文,作者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材料虽多,但都贯穿着话题这一条红线。

发展等级

材料丰富

本文谈到了中国古代的屈原、庄子、司马迁、苏武、辛弃疾、苏轼,如果不是平日对他们的事迹和思想有深刻的把握,又怎么能够信手拈来?这么多材料的运用,让我们

读后感觉内容十分充实。

构思新巧

材料的运用总体上把握着详略得当的原则。详,则在叙述材料后,紧接着议论升华;略,则用排比手法洋洋洒洒地铺排。

现场评分:内容19分+表达19分+发展18分=56分


相关作文

  • 山东2007年高考满分作文出炉 阅卷老师谈心得作文2500字
  • 怎样写出精彩的高考作文 阅卷老师谈批阅心得 烟台二中的于志高老师是今年高考的阅卷老师.他在批阅高考作文时看到一篇非常出彩的作文,文思飞扬,思想深刻,不禁拍案叫好,给了满分.记者获悉这一消息后,及时与于老师取得联系,这篇满分作文得以与广大读者见面.因为是封闭阅卷,目前无法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第 ...

  • 听名师评点各地作文作文4500字
  • 2007年高考作文难不难:听名师评点各地作文 宁夏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编辑 冯丽 宁夏的作文题目是:<机遇与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是一个励志性的题目, 意思大体是可以从两个观念上面来说的吧:有人认为金诚所致金石为开所以就一直一直在努力,有人认为也没有机遇你一辈子也出不了头, ...

  • 历年高考作文题目作文2700字
  • 2013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已经结束,以下为2013年山东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 ...

  • 贝壳 划痕 记忆作文900字
  • 2007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选登:贝壳 划痕 记忆 贝壳·划痕·记忆 时间如海,记忆如沙滩,海水将一枚枚贝壳送到沙滩上,又收回她那浩渺的胸怀. 时间如风,记忆如巨岩,风将巨岩刻划得千疮百孔,又用多情的手把那些痕迹抚平. 然而,总有几枚贝壳,在亘古的海滩上鸣响着历史的悲风,总有几笔划痕,在诉说着记忆的不 ...

  • 特级教师点评2007年各地高考作文题作文4400字
  • 上海 以"必须跨过这道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点评] 今年上海依然是命题作文.和去年作文题"我想握住你的手"相比,体现了"稳中有变"的命题原则. 人生不可能一帆 ...

  • 老百姓评说2007高考作文题作文3600字
  • 全国ⅰ高考作文题为:看图作文(陕西.广西.河南) 场景:一个小孩跌倒了,周围有三个大人,分别代表了社会.家庭,和学校,这三个人异口同声的说"出事了".文体自拟,自命标题,800字以上. [点评] 题目所指向的主题不很明确,可写的范围太窄,限定了学生的发挥.写作的弹性似乎大,但和学 ...

  • 历年高考作文试题山东卷作文1300字
  • 2016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目:备好的行囊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行囊已准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 ②自拟题目 ...

  • 2007高考作文题目点评作文6800字
  • 2007高考作文题目点评 2007年全国高考作文新鲜出炉,20篇作文题目立刻成为大众舆论关注的焦点.看了这20篇外延恣肆和内涵丰富的文章题目,第一感觉是羡慕.相较于去年全国高考的17道高考作文题目,今年的高考作文可谓"花团锦簇不一般,远近高低皆不同." 全国卷(1)作文题目:图题 ...

  • 故乡 我永远的梦作文900字
  • 2007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选登:故乡 我永远的梦 故乡,我永远的梦 一日,偶读到作家莫怀威的一句话,"云海落日飘忽柔曼,美国的落日眨眼就落下,而只有故乡的落日才最能打动人的心."是呀!只有故乡的落日才是最能打动人的心啊!为了求学,我踏上了离家的路,但是故乡的记忆却并未随时间而消褪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