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大佛寺精品剪纸介绍1作文4900字

四年级作文

张掖大佛寺精品剪纸介绍

一、 牌坊:

牌坊,是古代为彰显功勋、科第、德政及忠孝节义所建的纪念性建筑。大佛寺牌坊形制为三间四柱三楼,庑殿顶式。放眼望去,青瓦雕脊,昂头交错,斗拱花翅,重檐叠彩。柱前后均饰龙狮鹤鹿等镂空浮雕,图案生动,技艺精湛。

二、钟楼、鼓楼:

位于牌坊两侧,钟南鼓北,相映成趣。其攒顶高耸,檐翼微翘,装饰华美,外观绚丽。

明清两代钟楼、鼓楼相对而建,“晨钟暮鼓”专供佛事所用,是古代寺院香火繁盛的历史写照。

三、 卧佛殿:

初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年),是中国最大的佛教寺院殿堂之一。殿宽9间,进深5间,面积1183.35平方米。殿身两层楼阁、重檐歇山顶。青瓦飞甍、朱柱环立,四周木廊回绕,殿身雄浑庄严,真实体现出西夏大殿“九五之尊”的皇家气魄。殿门两侧各有边长为4.6米的佛经故事砖雕,左为“祗园演法”,右为“西方圣境”。殿内正中塑释迦牟尼涅槃像,卧佛身后塑高5.8米的十大弟子举哀群像, 头脚两端塑身高7.6米的大梵天、帝释天立像,殿内南北两侧环塑十八罗汉像。四周墙面及上层板壁绘明清时期诸天礼佛、山海经故事、西游记故事及佛经变故事壁画,面积逾530平方米。

整座建筑斗拱交错有致,翘翼展张欲飞,曲线优美、雄浑威严;平面构架工整规范,空间组合变换多端,给人以既潇洒自然、又厚重深沉,既鲜明真切、又朦胧空灵之感。

四、天下第一卧佛:

“创于西夏,建于前明,上下数百年更喜有人修缮果;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卧游三千世界方知此梦是真空。”这是对张掖大佛寺悠久的历史的阐释,也是对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入定的真实写照。卧佛安睡在大殿正中1.2米高的仰覆莲花佛坛之上,佛身长35米,肩宽7.5米。造像木胎泥塑,金妆彩绘,面庞贴金,头枕莲台,右手展于脸下,左手伸于身侧,侧身而卧,两眼半闭,嘴唇微启,形像丰满端秀,姿态怡静安详。胸前饰斗大" 卐”字符号,梵文寓意“吉祥海云相”。卧佛首足处塑大梵天、帝释天立像各一尊,女像云髻高挽,彩带飘扬;男像面目威严,峨冠博带。背面塑十大弟子举哀像,殿南北两侧为十八罗汉群像。整组造像造型精美,比例协调,线条流畅,神态自然,端庄祥和,栩栩如生。

五、“西方三圣”砖雕:

画面上方中央为接引善众往生净土,解脱凡苦的“西方三圣”像。画面前方则呈现了西方极乐圣境妙音环绕、宝池香洁的净土世界。整幅砖雕人物优美流畅,情节生动传神,是张掖大佛寺砖雕艺术的代表之作。

六、二十四诸天礼佛壁画:

位于大佛殿一层西侧的诸天礼佛图,是大佛寺清代壁画中的精品。“二十四诸天”是佛教的护法诸神,又称为“诸天鬼神”。佛教以为天是有情众生最妙、最善,也是最快乐的趣处,只有修习十善业道者才能投生天部。佛教流传中国后,诸天鬼神又与中国的民间鬼神相结合,诸天被装扮成中国古代帝王将相和后妃贵妇的样子,已被中国化了。

七、《西游记》壁画:

西游记故事壁画, 是大佛殿所存明清壁画中,颇具地域特色的壁画之一。属于“唐僧取经”故事发展演变中颇具权威的形象资料。

画面以连环构图的形式,描绘了唐僧取经故事中的“恨逐美猴王”、“火云洞之战”、“路阻火焰山”、“四众西行”等情节。整幅壁画中,除了孙悟空三兄弟所持兵器与《西游记》有所不同之外,人物性格与原著的描述也不一样,原著中描述猪八戒又懒又馋,好吃懒做,遇到危险总是贪生怕死,而壁画中描绘的寻山探路、深涧汲水、洗衣做饭,降妖除魔等故事情节中的脏活累活都是由憨厚勤快的猪八戒来干的。民间传说,张掖是唐僧西去取经的必经之地,《西游记》故事中的两界山、流沙河、牛魔王洞、高老庄等都在张掖。这么多《西游记》故事遗迹,与猪八戒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高老庄了,因为高老庄在这里,张掖就是猪八戒的丈母娘家了。丈母娘疼女婿,夸女婿,女婿的形象自然十分高大。这就是西游记故事在不同地域表现出的最好证明。

八、大佛殿迦陵频伽鸟壁画:

位于大佛殿十大弟子头部的板壁之上。画像头戴宝冠,人面鸟身,袒上身,肩生飞舞的双翅,项饰缨络,臂佩臂钏,肩搭飞舞的帔帛,姿态曼妙、凌空欲飞。“迦陵频伽”是一种原产于印度的鸟,属于雀类。因其音声美妙而著称。是佛国世界里的一种神鸟。这里描绘的“迦陵频伽”名为“妙音迦陵频伽”,是佛国中能歌善舞的歌喉美妙的音乐舞蹈之神。

九、漆绘描金人物铜镜:

原为大佛寺大佛殿卧佛腹内装脏之法物,意寓佛心心如明镜,为国家一级文物,1966年清理卧佛腹内时发现。正面圆形,光洁可鉴,背面有阔边,边缘凸起,内作凹平面,中心有半球形孔纽,镜纽周围以朱漆为底,边缘饰水波纹,再以金泥描绘游园图:近景绘一松树,一童子在树石间玩耍。右侧绘一房舍,内有二位官人端坐歇息,门前左侧绘三游客相视而行,其中两人与房内官人拱手相呼,后一人观赏园景;中景水池左侧绘一亭台,亭内窗口一人观景;远景绘山石树木,林中透出亭台楼阁。明代的铜镜,其装饰题材的特点是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类似张掖大佛寺这样做工精细、装饰华美的描金漆绘人物铜镜,为全国独有,可为明代铜镜中的代表之作。

十、佛教经籍陈列厅序厅浮雕:

丝路西去,佛法东来。张掖大佛寺作为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节点之一,曾吸引无数天竺、西域高僧前往中土宣扬佛法的精醇融妙。从东汉晚期的迦摄摩腾、安世高、竺

法兰到魏晋时期的鸠摩罗什,早期佛教便在张掖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北凉时,昙无谶在张掖传授菩萨戒,涅槃宗在河西形成。唐代,不空法师与弟子金刚智经游河西,有力的推动了密宗学说在河西的发展传播。佛教西传的同时,中土的高僧亦陆续西行求法。东晋隆安年间,法显途经河西走廊,前往天竺。流传至今的《法显传》,以出家人的角度最早记述了西域、天竺等国的风土人情。唐代著名的三藏法师玄奘,历经千难万阻抵达天竺。后游学天竺各地,名震五竺,历十七年,成为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他们都是坚持真理、坚韧不拔精神的典范,是连接中印两大文明的桥梁。圣人已远去,佛理犹存今,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为弘扬佛法而孜孜以求的译经大师们。

十一、王贵集士写经场景:

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御赐之《北藏》首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由钦差讲经兼赐宝藏的圆融显密宗师道深运至张掖。钦差镇守陕西甘肃等处御马监兼尚宝监太监鲁安公王贵集地方名士以《北藏》首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为蓝本,取绀青纸为质,依千字文编序,金、银书写绘画,共计600卷。序言通篇用金泥书写,经文文字用银泥书写,并于每函卷首扉页臵精美的金线描曼荼罗画一幅。

十二、刊印佛经场景:

中国在宋代就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但直到清代,佛经印刷仍以整块木版或石版印刷为主,印出的整页经文折叠粘接后装订成册。早在明万历年间,大佛寺已开始在大佛殿北

侧的金塔殿刊刻经版,印刷流通。清顺治十年(1653年)大佛寺组织僧信至凉州罗什寺补造佛经时,请来河南的刻经工匠,他们以甘州本地的梨木为材料,板子双面刨光后,反贴上写有经文或佛画的纸张,再刊刻成版,印刷装帧。 十三、《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是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它汇集了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共600卷,唐玄奘译。唐代曾奉被为“镇国之典”,后世诸类大藏经也多以此经为首部,是中国佛教的基本经籍之一。

金银书《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经文书法结体周正,字体清雅俊美。卷首曼荼罗画显密兼顾、佛道相杂,透射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卷底用金线描护法神韦陀像一尊。汉藏交融的艺术风格,是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见证,也是张掖先民聪明才智与艺术才华的充分展示,真实的反映了明代张掖佛教文化艺术发展的繁荣与兴盛。

十四、尼僧本觉护经场景:

1941年,马步芳部队进驻大佛寺前,国民党张掖县党部书记长张声威与本寺妙显和尚商定为使佛经柜免遭破坏,把寺藏重要经籍分装在十二个经橱中,封存于殿堂的夹墙内。藏经的秘密,仅有几人知晓。十年浩劫中,佛经最后的知情者为一尼僧,俗姓姚, 法号" 本觉" 。凭着对佛门坚真的信仰和对正义执着地追求,毅然肩负起保护佛经的重任。后本觉年事弥高、贫病交加,终因破炕起火而被焚辞世。人们在拆毁

烧残的房子时,才发现完整的十二橱佛经。多年以后,本觉的塑像被安臵在原去世之地后的佛城广场。塑像慈祥宁静,面带微笑,仿佛为完成了一项神圣使命而欣慰和自豪。 十五、弥陀千佛塔:

原名“弥陀千佛塔”,明代所建。喇嘛教式风格,土木结构,外表通体抹白灰,为清时甘州五行塔之一,巍峨高耸。最早相传“迦慑摩滕”骨灰就葬在塔下。1927年地震时顶部被毁,1986年根据原状维修恢复。全塔由塔座、塔身、塔刹3部分组成,总高33.37米,全塔建于边长23米的方形台基之上。塔基之上有3层须弥座,中间须弥座周围有天王浮雕,座上立着8个小塔。主塔塔身覆钵形,上有一层须弥座,座四周各开5个小龛,其中3间为拱形,两边为方形。每龛内各臵一佛像,龛前各悬铜镜一面,座以上为十三重相轮,称十三天,塔上面是直径4米的木质圆盘,圆盘上中央臵铜质宝瓶形塔刹,高约3米,重800公斤,圆盘边缘吊有36块铜质垂檐,每块垂檐下悬风铃一 个。清风徐来,铃声叮咚,柳拂塔影,雀鸟围翔,臵身其中,别有一番情趣。

十六、金塔殿:

唐时为万寿金塔旧基,台下有舍利密室,时称“金塔古台”。明正统六年(1441年)英宗钦差御马监太监兼尚宝监太监鲁安公王贵在原址修建禅堂时,发现前代所设地宫及镇塔舍利等宝物共496件(块)俱不敢动,逐依唐风兴建了“万寿金塔殿”,臵唐代金塔于殿顶,又添臵各类宝物计2058件与原有宝物一同盛贮于一石函内复埋地宫之中,再铸三世铜

佛列于殿中并勒石《万寿塔碑》铭记,故后世亦称“金塔殿”。明万历年至清早期为弘仁寺雕刻、刊印刷佛经的场所,清末至民国时期大佛寺日渐颓废,金塔殿被毁,殿顶之塔不知去向。七十年代在寺院开挖防空洞时,金塔殿地宫被掘出,后经追缴,部分得以收回。1986年在恢复大佛寺古貌建设中,于旧址处迁建了城中二廊庙内之清源殿。该建筑系清代风格,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复合式多样型屋顶,前带卷棚,殿高约8米,仍建于1.8米高的方台之上,殿内陈列明正统六年所铸三世佛,2003年又新塑了迦叶、阿南、文殊、普贤及大佛寺始创人嵬咩国师共五身像,绘有“释迦弘法”、“王贵集士造经”、“佛祖本身故事”、“菩萨救八难”等九通色彩绚丽,内容丰富的壁画,佛像前设有香案供台,供信士顶礼膜拜。 十七:万寿寺木塔:

初建于北周,隋开皇二年(582年)重修,为清时“甘州五行塔之一”。现存木塔为砖木结构楼阁式,总高32.8米,塔基平面呈正八边形,共九层。塔身中空,内有铁梯可登,自下而上渐收,一至七层塔体为砖砌,木构外檐下饰仿木砖雕斗拱,下雕十二生肖图,八、九层为木结构,塔顶为八角攒尖式,青瓦满覆,顶臵瓶状铜塔刹。每层八角飞翼有木刻龙头,口含宝珠,下挂风铃。各层均有门窗、楼板、回廊,以雕花为饰,门楣处皆嵌砖雕匾额。

整塔集建筑、雕刻技法于一体,梁椽飞错、勾角翘翼,玲珑雅致,巍峨挺拔,最上层原臵古钟一口,叩之,钟声隐约若在天际,四野皆闻,为甘州八景之一的 “木塔疏钟”,

其造型结构真实体现出张掖先民杰出的艺术才华。登塔临顶,扶栏远眺,高楼林立,田畴如画,河流如带,雪峰凝素。 十八、张掖鼓楼:

又名镇远楼, 位于张掖市区中心,为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中点,是河西地区现存最大的鼓楼。

鼓楼平面呈正方形,由楼台、楼阁两部分组成,总高28米。楼台为夯土青砖包砌,东、西、南、北中轴线辟拱门,,门上正中均嵌刻砖雕匾额,台顶砌有1米高的女儿墙。楼台西北角设九级石阶通道,臵青砖悬山双开门楼供游人登高临远。楼阁上下两层,重檐四面坡,攒尖顶,楼顶覆青筒瓦,饰琉璃吻兽。整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雄浑大气,典雅庄重。檐下四面悬挂匾额,东“金城春雨”、西“玉关晓月”,南“祁连晴雪”,北“居延古牧”。康熙七年(1668年)重建后,改为东“九重在望”,西“万国咸兵”,南“声教四达”,北“湖山一览”。鼓楼1981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掖大佛寺精品剪纸介绍

一、 牌坊:

牌坊,是古代为彰显功勋、科第、德政及忠孝节义所建的纪念性建筑。大佛寺牌坊形制为三间四柱三楼,庑殿顶式。放眼望去,青瓦雕脊,昂头交错,斗拱花翅,重檐叠彩。柱前后均饰龙狮鹤鹿等镂空浮雕,图案生动,技艺精湛。

二、钟楼、鼓楼:

位于牌坊两侧,钟南鼓北,相映成趣。其攒顶高耸,檐翼微翘,装饰华美,外观绚丽。

明清两代钟楼、鼓楼相对而建,“晨钟暮鼓”专供佛事所用,是古代寺院香火繁盛的历史写照。

三、 卧佛殿:

初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年),是中国最大的佛教寺院殿堂之一。殿宽9间,进深5间,面积1183.35平方米。殿身两层楼阁、重檐歇山顶。青瓦飞甍、朱柱环立,四周木廊回绕,殿身雄浑庄严,真实体现出西夏大殿“九五之尊”的皇家气魄。殿门两侧各有边长为4.6米的佛经故事砖雕,左为“祗园演法”,右为“西方圣境”。殿内正中塑释迦牟尼涅槃像,卧佛身后塑高5.8米的十大弟子举哀群像, 头脚两端塑身高7.6米的大梵天、帝释天立像,殿内南北两侧环塑十八罗汉像。四周墙面及上层板壁绘明清时期诸天礼佛、山海经故事、西游记故事及佛经变故事壁画,面积逾530平方米。

整座建筑斗拱交错有致,翘翼展张欲飞,曲线优美、雄浑威严;平面构架工整规范,空间组合变换多端,给人以既潇洒自然、又厚重深沉,既鲜明真切、又朦胧空灵之感。

四、天下第一卧佛:

“创于西夏,建于前明,上下数百年更喜有人修缮果;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卧游三千世界方知此梦是真空。”这是对张掖大佛寺悠久的历史的阐释,也是对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入定的真实写照。卧佛安睡在大殿正中1.2米高的仰覆莲花佛坛之上,佛身长35米,肩宽7.5米。造像木胎泥塑,金妆彩绘,面庞贴金,头枕莲台,右手展于脸下,左手伸于身侧,侧身而卧,两眼半闭,嘴唇微启,形像丰满端秀,姿态怡静安详。胸前饰斗大" 卐”字符号,梵文寓意“吉祥海云相”。卧佛首足处塑大梵天、帝释天立像各一尊,女像云髻高挽,彩带飘扬;男像面目威严,峨冠博带。背面塑十大弟子举哀像,殿南北两侧为十八罗汉群像。整组造像造型精美,比例协调,线条流畅,神态自然,端庄祥和,栩栩如生。

五、“西方三圣”砖雕:

画面上方中央为接引善众往生净土,解脱凡苦的“西方三圣”像。画面前方则呈现了西方极乐圣境妙音环绕、宝池香洁的净土世界。整幅砖雕人物优美流畅,情节生动传神,是张掖大佛寺砖雕艺术的代表之作。

六、二十四诸天礼佛壁画:

位于大佛殿一层西侧的诸天礼佛图,是大佛寺清代壁画中的精品。“二十四诸天”是佛教的护法诸神,又称为“诸天鬼神”。佛教以为天是有情众生最妙、最善,也是最快乐的趣处,只有修习十善业道者才能投生天部。佛教流传中国后,诸天鬼神又与中国的民间鬼神相结合,诸天被装扮成中国古代帝王将相和后妃贵妇的样子,已被中国化了。

七、《西游记》壁画:

西游记故事壁画, 是大佛殿所存明清壁画中,颇具地域特色的壁画之一。属于“唐僧取经”故事发展演变中颇具权威的形象资料。

画面以连环构图的形式,描绘了唐僧取经故事中的“恨逐美猴王”、“火云洞之战”、“路阻火焰山”、“四众西行”等情节。整幅壁画中,除了孙悟空三兄弟所持兵器与《西游记》有所不同之外,人物性格与原著的描述也不一样,原著中描述猪八戒又懒又馋,好吃懒做,遇到危险总是贪生怕死,而壁画中描绘的寻山探路、深涧汲水、洗衣做饭,降妖除魔等故事情节中的脏活累活都是由憨厚勤快的猪八戒来干的。民间传说,张掖是唐僧西去取经的必经之地,《西游记》故事中的两界山、流沙河、牛魔王洞、高老庄等都在张掖。这么多《西游记》故事遗迹,与猪八戒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高老庄了,因为高老庄在这里,张掖就是猪八戒的丈母娘家了。丈母娘疼女婿,夸女婿,女婿的形象自然十分高大。这就是西游记故事在不同地域表现出的最好证明。

八、大佛殿迦陵频伽鸟壁画:

位于大佛殿十大弟子头部的板壁之上。画像头戴宝冠,人面鸟身,袒上身,肩生飞舞的双翅,项饰缨络,臂佩臂钏,肩搭飞舞的帔帛,姿态曼妙、凌空欲飞。“迦陵频伽”是一种原产于印度的鸟,属于雀类。因其音声美妙而著称。是佛国世界里的一种神鸟。这里描绘的“迦陵频伽”名为“妙音迦陵频伽”,是佛国中能歌善舞的歌喉美妙的音乐舞蹈之神。

九、漆绘描金人物铜镜:

原为大佛寺大佛殿卧佛腹内装脏之法物,意寓佛心心如明镜,为国家一级文物,1966年清理卧佛腹内时发现。正面圆形,光洁可鉴,背面有阔边,边缘凸起,内作凹平面,中心有半球形孔纽,镜纽周围以朱漆为底,边缘饰水波纹,再以金泥描绘游园图:近景绘一松树,一童子在树石间玩耍。右侧绘一房舍,内有二位官人端坐歇息,门前左侧绘三游客相视而行,其中两人与房内官人拱手相呼,后一人观赏园景;中景水池左侧绘一亭台,亭内窗口一人观景;远景绘山石树木,林中透出亭台楼阁。明代的铜镜,其装饰题材的特点是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类似张掖大佛寺这样做工精细、装饰华美的描金漆绘人物铜镜,为全国独有,可为明代铜镜中的代表之作。

十、佛教经籍陈列厅序厅浮雕:

丝路西去,佛法东来。张掖大佛寺作为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节点之一,曾吸引无数天竺、西域高僧前往中土宣扬佛法的精醇融妙。从东汉晚期的迦摄摩腾、安世高、竺

法兰到魏晋时期的鸠摩罗什,早期佛教便在张掖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北凉时,昙无谶在张掖传授菩萨戒,涅槃宗在河西形成。唐代,不空法师与弟子金刚智经游河西,有力的推动了密宗学说在河西的发展传播。佛教西传的同时,中土的高僧亦陆续西行求法。东晋隆安年间,法显途经河西走廊,前往天竺。流传至今的《法显传》,以出家人的角度最早记述了西域、天竺等国的风土人情。唐代著名的三藏法师玄奘,历经千难万阻抵达天竺。后游学天竺各地,名震五竺,历十七年,成为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他们都是坚持真理、坚韧不拔精神的典范,是连接中印两大文明的桥梁。圣人已远去,佛理犹存今,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为弘扬佛法而孜孜以求的译经大师们。

十一、王贵集士写经场景:

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御赐之《北藏》首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由钦差讲经兼赐宝藏的圆融显密宗师道深运至张掖。钦差镇守陕西甘肃等处御马监兼尚宝监太监鲁安公王贵集地方名士以《北藏》首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为蓝本,取绀青纸为质,依千字文编序,金、银书写绘画,共计600卷。序言通篇用金泥书写,经文文字用银泥书写,并于每函卷首扉页臵精美的金线描曼荼罗画一幅。

十二、刊印佛经场景:

中国在宋代就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但直到清代,佛经印刷仍以整块木版或石版印刷为主,印出的整页经文折叠粘接后装订成册。早在明万历年间,大佛寺已开始在大佛殿北

侧的金塔殿刊刻经版,印刷流通。清顺治十年(1653年)大佛寺组织僧信至凉州罗什寺补造佛经时,请来河南的刻经工匠,他们以甘州本地的梨木为材料,板子双面刨光后,反贴上写有经文或佛画的纸张,再刊刻成版,印刷装帧。 十三、《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是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它汇集了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共600卷,唐玄奘译。唐代曾奉被为“镇国之典”,后世诸类大藏经也多以此经为首部,是中国佛教的基本经籍之一。

金银书《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经文书法结体周正,字体清雅俊美。卷首曼荼罗画显密兼顾、佛道相杂,透射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卷底用金线描护法神韦陀像一尊。汉藏交融的艺术风格,是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见证,也是张掖先民聪明才智与艺术才华的充分展示,真实的反映了明代张掖佛教文化艺术发展的繁荣与兴盛。

十四、尼僧本觉护经场景:

1941年,马步芳部队进驻大佛寺前,国民党张掖县党部书记长张声威与本寺妙显和尚商定为使佛经柜免遭破坏,把寺藏重要经籍分装在十二个经橱中,封存于殿堂的夹墙内。藏经的秘密,仅有几人知晓。十年浩劫中,佛经最后的知情者为一尼僧,俗姓姚, 法号" 本觉" 。凭着对佛门坚真的信仰和对正义执着地追求,毅然肩负起保护佛经的重任。后本觉年事弥高、贫病交加,终因破炕起火而被焚辞世。人们在拆毁

烧残的房子时,才发现完整的十二橱佛经。多年以后,本觉的塑像被安臵在原去世之地后的佛城广场。塑像慈祥宁静,面带微笑,仿佛为完成了一项神圣使命而欣慰和自豪。 十五、弥陀千佛塔:

原名“弥陀千佛塔”,明代所建。喇嘛教式风格,土木结构,外表通体抹白灰,为清时甘州五行塔之一,巍峨高耸。最早相传“迦慑摩滕”骨灰就葬在塔下。1927年地震时顶部被毁,1986年根据原状维修恢复。全塔由塔座、塔身、塔刹3部分组成,总高33.37米,全塔建于边长23米的方形台基之上。塔基之上有3层须弥座,中间须弥座周围有天王浮雕,座上立着8个小塔。主塔塔身覆钵形,上有一层须弥座,座四周各开5个小龛,其中3间为拱形,两边为方形。每龛内各臵一佛像,龛前各悬铜镜一面,座以上为十三重相轮,称十三天,塔上面是直径4米的木质圆盘,圆盘上中央臵铜质宝瓶形塔刹,高约3米,重800公斤,圆盘边缘吊有36块铜质垂檐,每块垂檐下悬风铃一 个。清风徐来,铃声叮咚,柳拂塔影,雀鸟围翔,臵身其中,别有一番情趣。

十六、金塔殿:

唐时为万寿金塔旧基,台下有舍利密室,时称“金塔古台”。明正统六年(1441年)英宗钦差御马监太监兼尚宝监太监鲁安公王贵在原址修建禅堂时,发现前代所设地宫及镇塔舍利等宝物共496件(块)俱不敢动,逐依唐风兴建了“万寿金塔殿”,臵唐代金塔于殿顶,又添臵各类宝物计2058件与原有宝物一同盛贮于一石函内复埋地宫之中,再铸三世铜

佛列于殿中并勒石《万寿塔碑》铭记,故后世亦称“金塔殿”。明万历年至清早期为弘仁寺雕刻、刊印刷佛经的场所,清末至民国时期大佛寺日渐颓废,金塔殿被毁,殿顶之塔不知去向。七十年代在寺院开挖防空洞时,金塔殿地宫被掘出,后经追缴,部分得以收回。1986年在恢复大佛寺古貌建设中,于旧址处迁建了城中二廊庙内之清源殿。该建筑系清代风格,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复合式多样型屋顶,前带卷棚,殿高约8米,仍建于1.8米高的方台之上,殿内陈列明正统六年所铸三世佛,2003年又新塑了迦叶、阿南、文殊、普贤及大佛寺始创人嵬咩国师共五身像,绘有“释迦弘法”、“王贵集士造经”、“佛祖本身故事”、“菩萨救八难”等九通色彩绚丽,内容丰富的壁画,佛像前设有香案供台,供信士顶礼膜拜。 十七:万寿寺木塔:

初建于北周,隋开皇二年(582年)重修,为清时“甘州五行塔之一”。现存木塔为砖木结构楼阁式,总高32.8米,塔基平面呈正八边形,共九层。塔身中空,内有铁梯可登,自下而上渐收,一至七层塔体为砖砌,木构外檐下饰仿木砖雕斗拱,下雕十二生肖图,八、九层为木结构,塔顶为八角攒尖式,青瓦满覆,顶臵瓶状铜塔刹。每层八角飞翼有木刻龙头,口含宝珠,下挂风铃。各层均有门窗、楼板、回廊,以雕花为饰,门楣处皆嵌砖雕匾额。

整塔集建筑、雕刻技法于一体,梁椽飞错、勾角翘翼,玲珑雅致,巍峨挺拔,最上层原臵古钟一口,叩之,钟声隐约若在天际,四野皆闻,为甘州八景之一的 “木塔疏钟”,

其造型结构真实体现出张掖先民杰出的艺术才华。登塔临顶,扶栏远眺,高楼林立,田畴如画,河流如带,雪峰凝素。 十八、张掖鼓楼:

又名镇远楼, 位于张掖市区中心,为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中点,是河西地区现存最大的鼓楼。

鼓楼平面呈正方形,由楼台、楼阁两部分组成,总高28米。楼台为夯土青砖包砌,东、西、南、北中轴线辟拱门,,门上正中均嵌刻砖雕匾额,台顶砌有1米高的女儿墙。楼台西北角设九级石阶通道,臵青砖悬山双开门楼供游人登高临远。楼阁上下两层,重檐四面坡,攒尖顶,楼顶覆青筒瓦,饰琉璃吻兽。整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雄浑大气,典雅庄重。檐下四面悬挂匾额,东“金城春雨”、西“玉关晓月”,南“祁连晴雪”,北“居延古牧”。康熙七年(1668年)重建后,改为东“九重在望”,西“万国咸兵”,南“声教四达”,北“湖山一览”。鼓楼1981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作文

  • 大佛寺练习作文900字
  • 参观大佛寺.明粮仓社会实践活动 一.活动目的 通过参观大佛寺.明粮仓,了解张掖大佛寺和明粮仓的历史,拓宽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的途径,了解家乡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活动要求 1. 做文明游客,注意安全.文明礼让,不插队.不乱扔垃圾 ...

  • 大佛寺历史沿革和张掖历史变迁关系小议作文0字
  • 三年级作文作文0字
  • 美丽张掖我的家 育英外国语学校 三年级 于慧海 我的家乡在张掖,这里有神奇的七彩丹霞,漂亮迷人的润泉湖和远近闻名的大佛寺.家乡四季分明,宜居宜游,吸引了很多游客.这几年的变化很大,我不禁感慨家乡真是越来越有魅力了! 首先是美丽的校园.如果你走进我们的校园,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高大的现代化的教学楼,放 ...

  • 万紫千红迎国庆作文500字
  • "秋霜造就菊城花,不尽风流写晚霞."9月25日万里晴空,微风习习,在这天高云淡,阳光灿烂的金秋时节,金张掖第一届金秋菊花节开幕了.此次菊花节共用64万盆菊花,将中心广场.大佛寺广场打扮得五彩缤纷,姹紫嫣红.随着熙熙攘攘的赏花人群,我们来中心广场看看吧! 步入中心广场,呈现在人们眼 ...

  • 剪纸作文600字
  • 奶奶十分心灵手巧.做衣服.缝被子.剪纸--样样精通.其中,只有剪纸最让我情有独钟. 听奶奶说,剪纸能修身养性呢!只有用心去体会其中的奥妙才行,这样就能使作品顺其自然,质朴清新,拙中见巧.我想就是这样,奶奶才这么好脾气吧!我就经常缠着奶奶剪纸,奶奶也就不厌其烦地给我变着花样剪纸.看着那活灵活现的人物: ...

  • 乐山大佛导游词作文5300字
  • 乐山大佛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俗话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今天呢,我是因为各位朋 友的到来而是非常的高兴,首先呢,我代表大佛景区向各位表示欢迎,其次,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是诸位的导游员阿诺,在此先预祝各位今天旅途愉快. 好,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便是乐山大佛头部右 ...

  • 山丹大佛寺1作文1100字
  • 山丹大佛寺 旧名土佛寺,始建于北魏(公元425年),距今1500多年.明英宗朱祁镇为该寺题写匾额"土佛",土佛寺由此得名.正统五年,高僧智莹住持该寺,开展佛事活动,因寺宇朴陋,请求山丹卫守备都指挥杨斌,倡导募集,储材陶瓷,予以重修.依山塑高一十三丈坐佛一尊,建成殿宇.山门.法堂, ...

  •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作文3200字
  •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 首都博物馆新馆坐落于西长安街延长线白云路的西侧,外观雄伟,气势磅礴.进入之后,按照导览图一一参观,不知不觉沉醉于祖国首都的一草一木,一鼎一印之中. 一进博物馆就是一个大厅,大厅里有指示牌,上面清楚地介绍展区的分布.博物馆总共分为5层,分为东区西区.穿过曲缓的走廊,我们逐层观阅.在这 ...

  • "乐山大佛"导游词作文700字
  • "乐山大佛"导游词 Hi, 大家好,我是欣然旅行社的导游,现在,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乐山大佛吧. 各位游客,眼前这座乐山大佛,地处四川省乐山市,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大佛依岷江东岸凌云山栖鸾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时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为古弥勒佛的坐像.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