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层次论下的宜居型城市的开放空间构建作文5200字

初三作文

第36卷 第4期 城 市 学 刊 V ol. 36 No.4 2015年7月 JOURNAL OF URBAN STUDIES July 2015

需求层次论下的宜居型城市的开放空间构建

吴向葵

(安徽大学 江淮学院 合肥 230031)

摘 要:城市开放空间的大众需求具有层次性,这对城市开放空间的构建可产生导向作用。以需

求层次论为基础,在分析宜居型城市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论证了需求决定导向的相互作用以及宜居型城市开放空间的需求标准,进而提出宜居型城市开放空间的构建途径,包括营造以人为本的空间环境、完善城市步行空间系统和拓展整体的绿色开放空间三个方面,由此形成宜居型的城市开放空间格局。

关键词:宜居城市;大众需求;空间营造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 issn. 1672-1942.2015.04.00 文章编号:1672–1942(2015)04–00–03

城市问题的凸显迫使居民对于当前的生活品质与环境质量的改善有着迫切地需求。从“人的需求角度”出发研究宜居型城市开放空间很有必要。近年来,学术界对从需求层次论的角度探讨宜居型城市的学术论文尚少。

一、相关理论与概念界定 (一)需求层次论

心理学家马斯洛(1940)提出人的“需求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是从生理、安全、交往、尊重到自我实现等由低到高的递进式层次。”人是作为生命各体存在的最高形式,也是能够主动选择和创造生存环境的生命体。择木而栖是人类最本源的需求,而需求本身也推动人类改造自然、激发创造的动力。人以群体性为单位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城市中寻求宜居型的生活环境,推动城市的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人的需要是整个城市构造中真正的自变量,随需要的层次性构建适宜的城市空间形态。马克思指出:“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创造了人。”一座满足于人类主观需求的城市空间对人客观本质的塑造也有积极的促进作

用。因此,从人的生理到实现自我的阶梯性需求角度研究城市开放空间,是时代赋予设计师的责任。

(二)宜居型城市

宜居型城市总体来说是指大众对于居住行为和活动需求的满足状态,是行为模式的相配,所容纳的范围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1)在人的生存环境需求方面,城市是人类从事生产与生活的环境载体,构建良好的、宜人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增强人与群体之间的空间活力场。2)在人的发展需求方面,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完善是居民对城市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交通、环境、生活、生产等方面为居民提供合理的发展空间。3)在人的精神需求方面,注重城市文化设施的营建,积淀城市的文化内涵,开拓更多的符合多元文化发展的设施,为居民的兴趣爱好和素质提升提供平台。

[1]

二、城市开放空间的需求导向体系 (一)需求决定导向

马洛斯提出的“需求层次论”是以人的基本需

收稿日期:2015-06-03

基金项目:安徽大学江淮学院科研项目(2014SK005)

作者简介:吴向葵(1987- ),女,安徽桐城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景观设计及其理论研究。

城 市 学 刊 2015年第1期

2

求为出发点,从生理、安全、交往、尊重需求逐步上升到自我价值突破的阶梯,这一需求的实现必然与承载人类日常生活起居的物质载体密不可分,即城市开放空间。创造良性循环的、宜居的人居环境逐渐成为人们对于物质层面的基本需求,基于这种需求的升华对于宜居型城市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如表所示:

表1 需求决定导向

人类自身需求 宜居型城市导向 生理需求 生命机体对于生存 最直接的需求

满足居民最基本的生存 和繁衍需求

安全需求 对出行、住房、公共秩序 的可预见性

为居民提供出行、住房、公共秩序等保障 社交需求 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交流 与沟通

提供公共交流平台和 便利的社交网络 尊重需求 人在社交群体中获得 认同与共鸣

让居民在社交中感受 尊重与被尊重 自我实现 需求

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自我 价值的实现

有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和精神层次的升华

(二)宜居型城市开放空间的需求标准 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容性的特质决定城市开放空间具有交通运输、生态环境优化、历史文化积淀等功能,为居民提供一个良性发展的空间环境,同时满足大众兴趣爱好的拓展以及精神素质的提高。下表从需求层次论的角度分析宜居型城市开放空间的需求标准[2]。

表2 宜居型城市开放空间的需求标准

需求层次 所属状况

属性指标

生理需求

住宅 面积、服务性的基础设施配 环境污染 套空气质量、水质量等 气候

温度、气候

安全需求

自然灾害 洪水、地震等次生灾害 经济 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 社会

社会的良性发展 社交需求

公共空间 开放式交流场所设施 交通系统 公共交通的可达性 邻里环境

社区服务以及邻里关系 尊重需求

城市规划 设计以人的舒适为前提 大众的平等性 教育、资源共享的平等性 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社会对于老弱病残的保障性 自我实现 需求

自然景观 给人带来身心愉悦的放松 历史状况 历史文物的保护及沉淀 现代文化

当下流行文化的衍生事物

三、宜居型城市开放空间的构建途径

(一)营造以人为本的空间环境

1)“人” “车”分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交通工具和交通枢纽发展迅速,人的便利出行离不开交通工具的运输功能,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某些居民散步、交谈、聚集等休闲活动时所需的步行系统。在交通流量比较大的区域,“人”“车”的功能混合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和冲突,进行必要的分离能够完善城市的出行系统。

2)行为设施的配置。行为设施指的是为人的各种行为提供设备和保障,以步行系统为例,多指路灯、座椅以及铺装设施等景观小品为大众提供视觉、听觉以及休息等行为模式的需求。

3)活动空间的合理配置。建筑是为人的空间活动服务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复合性,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主体性。城市空间的主题不同,人的行为模式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活动空间需要与之相适应。根据人的需求层次的不同,配置相应的活动空间,注重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双重塑造。

(二)完善城市空间步行系统 1.步行系统的通行能力

步行系统的通行是否畅通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步行网络的容量大小,在对城市道路规划的同时需要划分区域,对不同的功能分区设计相应的道路分布。步行通道的通行能力指在天气与道路状况良好的前提下,行人以某一速度均匀行走时,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某一点或某一断面的最大行人数,一般为每小时或每分钟通过1m宽度道

路的行人数量。

[3] 2.步行系统的连续性

凯文·林奇在对道路的特征分析中指出:“道路应具有可识别性(即领域特征),而可识别的道路也应有“连续性”。步行系统的连续性是指居民能够在一定的步行路径过程中经过相应的区域到达其目的地,形成连续的步行网络。以确保行人无论在哪条路径上行走都能在视觉上和行为上保持线状的连续性。步行路径应具有整体的连续性与延伸性,以期使空间形成一个整体。

吴向葵:需求层次论下的宜居型城市的开放空间构建

第36卷

3

3.步行系统的共享性

在新城市主义理念的推动下,为了缓解哥本哈根的商业中心区的交通压力,扬·盖尔主张将人流通行与中心区分离,修建单独的街道尺度,这一建议最初遭到反对,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商业区域的客流量萎缩,但是,事实上这一措施反而增加了步行者的承载量,使商业中心区的流动性加大。城市休闲漫步的空间,可以利用共享理念完善基础设施的设置,将原本已丧失基本功能的空间加以改造和再利用,形成视觉上的一体性,吸引大众前往、驻足。

(三)拓展整体的绿色开放空间 1.城市绿色空间的划分类型

绿色开放空间从景观构成的角度来分析,主要指存在于城市空间环境中的任何植被,植被是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公众聚会场所的同时为自然界的物种提供了生存的环境。城市绿色空间的涵盖为几个方面,既可以是已建成的公园、公共景观、廊道和自然风景区等区域空间,也可以是待开发利用的绿地场所。

2.城市绿色空间的可达性

城市绿色空间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构造之一,是唯一拥有自然或半自然的土地利用状态。苏格兰绿色空间组织曾就关于社会性和环境合理性方

面做过一项研究,主题是绿色开放空间的适度规模和距离标准,结果显示,距离是居民使用绿色开放空间的关键因素,适宜的距离是居民能够在500m的范围内可达一处绿色开放空间,在这个范围内的使用频率最高,这一结论在实践调查的过程中也得到了验证[4]。

四、结论

宜居型城市是城市物质文化经济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的产物,文章从“城市的质是人的生活”这一观点出发,解读人的需求层次的阶梯性对塑造宜居型城市开放空间的推动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构建宜居型城市开放空间的途径,以此建设功能明确、舒适宜人、具有文化底蕴的宜居型生活空间,为大众服务,提高城市的活力与品质。

--------------------------------------------------------------------- 参考文献:

[1]朱鹏, 姚亦峰, 张培刚. 基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初探[J]. 河南科学, 2006(7): 23-24. [2]周志田, 王海燕等. 中国适宜人居城市研究与评价[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3): 124-126.

[3]张文忠, 尹卫红等.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M]. 北京: 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15-18.

[4]凯瑟琳·沃德·汤姆森.城市绿色空间[J].世界建筑, 2006(5): 67-69.

Research on the open space of the livable citybased on the hierarchy of

needs

WU Xiangkui

(Jianghuai college of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1)

Abstract : Urban open space of popular outdoor activities as public communication platform , people-oriented type livable urban space is increasingly concerned by people. Therefore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hierarchy of needs, the study of the "person " for the livable city is very necessar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levant concepts of hierarchy of needs and the livable city,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study of this paper. To the needs of urban open space in public and which play the guiding role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study the demand orientation and livable urban open space demand standard, focusing on the way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ivable city open space, mainly from the build people-oriented health and leisure style , improve the urban space walking system, expand the overall green open space three aspects to explain, which becoming the pattern of livable urban open space .

Key words: hierarchy of needs ; livable city; space construction

第36卷 第4期 城 市 学 刊 V ol. 36 No.4 2015年7月 JOURNAL OF URBAN STUDIES July 2015

第36卷 第4期 城 市 学 刊 V ol. 36 No.4 2015年7月 JOURNAL OF URBAN STUDIES July 2015

需求层次论下的宜居型城市的开放空间构建

吴向葵

(安徽大学 江淮学院 合肥 230031)

摘 要:城市开放空间的大众需求具有层次性,这对城市开放空间的构建可产生导向作用。以需

求层次论为基础,在分析宜居型城市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论证了需求决定导向的相互作用以及宜居型城市开放空间的需求标准,进而提出宜居型城市开放空间的构建途径,包括营造以人为本的空间环境、完善城市步行空间系统和拓展整体的绿色开放空间三个方面,由此形成宜居型的城市开放空间格局。

关键词:宜居城市;大众需求;空间营造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 issn. 1672-1942.2015.04.00 文章编号:1672–1942(2015)04–00–03

城市问题的凸显迫使居民对于当前的生活品质与环境质量的改善有着迫切地需求。从“人的需求角度”出发研究宜居型城市开放空间很有必要。近年来,学术界对从需求层次论的角度探讨宜居型城市的学术论文尚少。

一、相关理论与概念界定 (一)需求层次论

心理学家马斯洛(1940)提出人的“需求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是从生理、安全、交往、尊重到自我实现等由低到高的递进式层次。”人是作为生命各体存在的最高形式,也是能够主动选择和创造生存环境的生命体。择木而栖是人类最本源的需求,而需求本身也推动人类改造自然、激发创造的动力。人以群体性为单位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城市中寻求宜居型的生活环境,推动城市的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人的需要是整个城市构造中真正的自变量,随需要的层次性构建适宜的城市空间形态。马克思指出:“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创造了人。”一座满足于人类主观需求的城市空间对人客观本质的塑造也有积极的促进作

用。因此,从人的生理到实现自我的阶梯性需求角度研究城市开放空间,是时代赋予设计师的责任。

(二)宜居型城市

宜居型城市总体来说是指大众对于居住行为和活动需求的满足状态,是行为模式的相配,所容纳的范围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1)在人的生存环境需求方面,城市是人类从事生产与生活的环境载体,构建良好的、宜人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增强人与群体之间的空间活力场。2)在人的发展需求方面,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完善是居民对城市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交通、环境、生活、生产等方面为居民提供合理的发展空间。3)在人的精神需求方面,注重城市文化设施的营建,积淀城市的文化内涵,开拓更多的符合多元文化发展的设施,为居民的兴趣爱好和素质提升提供平台。

[1]

二、城市开放空间的需求导向体系 (一)需求决定导向

马洛斯提出的“需求层次论”是以人的基本需

收稿日期:2015-06-03

基金项目:安徽大学江淮学院科研项目(2014SK005)

作者简介:吴向葵(1987- ),女,安徽桐城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景观设计及其理论研究。

城 市 学 刊 2015年第1期

2

求为出发点,从生理、安全、交往、尊重需求逐步上升到自我价值突破的阶梯,这一需求的实现必然与承载人类日常生活起居的物质载体密不可分,即城市开放空间。创造良性循环的、宜居的人居环境逐渐成为人们对于物质层面的基本需求,基于这种需求的升华对于宜居型城市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如表所示:

表1 需求决定导向

人类自身需求 宜居型城市导向 生理需求 生命机体对于生存 最直接的需求

满足居民最基本的生存 和繁衍需求

安全需求 对出行、住房、公共秩序 的可预见性

为居民提供出行、住房、公共秩序等保障 社交需求 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交流 与沟通

提供公共交流平台和 便利的社交网络 尊重需求 人在社交群体中获得 认同与共鸣

让居民在社交中感受 尊重与被尊重 自我实现 需求

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自我 价值的实现

有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和精神层次的升华

(二)宜居型城市开放空间的需求标准 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容性的特质决定城市开放空间具有交通运输、生态环境优化、历史文化积淀等功能,为居民提供一个良性发展的空间环境,同时满足大众兴趣爱好的拓展以及精神素质的提高。下表从需求层次论的角度分析宜居型城市开放空间的需求标准[2]。

表2 宜居型城市开放空间的需求标准

需求层次 所属状况

属性指标

生理需求

住宅 面积、服务性的基础设施配 环境污染 套空气质量、水质量等 气候

温度、气候

安全需求

自然灾害 洪水、地震等次生灾害 经济 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 社会

社会的良性发展 社交需求

公共空间 开放式交流场所设施 交通系统 公共交通的可达性 邻里环境

社区服务以及邻里关系 尊重需求

城市规划 设计以人的舒适为前提 大众的平等性 教育、资源共享的平等性 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社会对于老弱病残的保障性 自我实现 需求

自然景观 给人带来身心愉悦的放松 历史状况 历史文物的保护及沉淀 现代文化

当下流行文化的衍生事物

三、宜居型城市开放空间的构建途径

(一)营造以人为本的空间环境

1)“人” “车”分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交通工具和交通枢纽发展迅速,人的便利出行离不开交通工具的运输功能,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某些居民散步、交谈、聚集等休闲活动时所需的步行系统。在交通流量比较大的区域,“人”“车”的功能混合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和冲突,进行必要的分离能够完善城市的出行系统。

2)行为设施的配置。行为设施指的是为人的各种行为提供设备和保障,以步行系统为例,多指路灯、座椅以及铺装设施等景观小品为大众提供视觉、听觉以及休息等行为模式的需求。

3)活动空间的合理配置。建筑是为人的空间活动服务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复合性,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主体性。城市空间的主题不同,人的行为模式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活动空间需要与之相适应。根据人的需求层次的不同,配置相应的活动空间,注重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双重塑造。

(二)完善城市空间步行系统 1.步行系统的通行能力

步行系统的通行是否畅通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步行网络的容量大小,在对城市道路规划的同时需要划分区域,对不同的功能分区设计相应的道路分布。步行通道的通行能力指在天气与道路状况良好的前提下,行人以某一速度均匀行走时,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某一点或某一断面的最大行人数,一般为每小时或每分钟通过1m宽度道

路的行人数量。

[3] 2.步行系统的连续性

凯文·林奇在对道路的特征分析中指出:“道路应具有可识别性(即领域特征),而可识别的道路也应有“连续性”。步行系统的连续性是指居民能够在一定的步行路径过程中经过相应的区域到达其目的地,形成连续的步行网络。以确保行人无论在哪条路径上行走都能在视觉上和行为上保持线状的连续性。步行路径应具有整体的连续性与延伸性,以期使空间形成一个整体。

吴向葵:需求层次论下的宜居型城市的开放空间构建

第36卷

3

3.步行系统的共享性

在新城市主义理念的推动下,为了缓解哥本哈根的商业中心区的交通压力,扬·盖尔主张将人流通行与中心区分离,修建单独的街道尺度,这一建议最初遭到反对,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商业区域的客流量萎缩,但是,事实上这一措施反而增加了步行者的承载量,使商业中心区的流动性加大。城市休闲漫步的空间,可以利用共享理念完善基础设施的设置,将原本已丧失基本功能的空间加以改造和再利用,形成视觉上的一体性,吸引大众前往、驻足。

(三)拓展整体的绿色开放空间 1.城市绿色空间的划分类型

绿色开放空间从景观构成的角度来分析,主要指存在于城市空间环境中的任何植被,植被是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公众聚会场所的同时为自然界的物种提供了生存的环境。城市绿色空间的涵盖为几个方面,既可以是已建成的公园、公共景观、廊道和自然风景区等区域空间,也可以是待开发利用的绿地场所。

2.城市绿色空间的可达性

城市绿色空间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构造之一,是唯一拥有自然或半自然的土地利用状态。苏格兰绿色空间组织曾就关于社会性和环境合理性方

面做过一项研究,主题是绿色开放空间的适度规模和距离标准,结果显示,距离是居民使用绿色开放空间的关键因素,适宜的距离是居民能够在500m的范围内可达一处绿色开放空间,在这个范围内的使用频率最高,这一结论在实践调查的过程中也得到了验证[4]。

四、结论

宜居型城市是城市物质文化经济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的产物,文章从“城市的质是人的生活”这一观点出发,解读人的需求层次的阶梯性对塑造宜居型城市开放空间的推动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构建宜居型城市开放空间的途径,以此建设功能明确、舒适宜人、具有文化底蕴的宜居型生活空间,为大众服务,提高城市的活力与品质。

--------------------------------------------------------------------- 参考文献:

[1]朱鹏, 姚亦峰, 张培刚. 基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初探[J]. 河南科学, 2006(7): 23-24. [2]周志田, 王海燕等. 中国适宜人居城市研究与评价[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3): 124-126.

[3]张文忠, 尹卫红等.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M]. 北京: 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15-18.

[4]凯瑟琳·沃德·汤姆森.城市绿色空间[J].世界建筑, 2006(5): 67-69.

Research on the open space of the livable citybased on the hierarchy of

needs

WU Xiangkui

(Jianghuai college of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1)

Abstract : Urban open space of popular outdoor activities as public communication platform , people-oriented type livable urban space is increasingly concerned by people. Therefore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hierarchy of needs, the study of the "person " for the livable city is very necessar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levant concepts of hierarchy of needs and the livable city,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study of this paper. To the needs of urban open space in public and which play the guiding role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study the demand orientation and livable urban open space demand standard, focusing on the way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ivable city open space, mainly from the build people-oriented health and leisure style , improve the urban space walking system, expand the overall green open space three aspects to explain, which becoming the pattern of livable urban open space .

Key words: hierarchy of needs ; livable city; space construction

第36卷 第4期 城 市 学 刊 V ol. 36 No.4 2015年7月 JOURNAL OF URBAN STUDIES July 2015


相关作文

  • 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作文3500字
  • 城市设计概论结业论文 第 1 页 共 1 页 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以无锡太湖新城为例 摘要:当前,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形势的推动下,世界范围内正经历一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巨大变革.21世纪以来,全球吹起响创建生态城市的号角,城市发展逐渐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本文介绍了无锡太湖新城在生态城市建 ...

  • 城市建设研究作文5800字
  • 研究报告 一.引言: 当前宜居城市渐成热点,国家近几年也十分重视国内一二线城市的宜居建设.所谓宜居,既有传统意义上的满足人们吃穿等生活需求,也有紧随时代潮流的社会发展方向,例如人们口中即将到来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以后将是人工智能的时代.这就要求了生存资料的丰富只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前提,而现代化的都市的宜 ...

  • 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探究作文8100字
  • 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探究 摘要:城市公园作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历史产物,逐渐成为居民生活中重要的活动场所,其数量也在不断的攀升.它不仅是广大市民休闲.娱乐.交往的公共场所,同时也是一个展示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窗口,是诠释城市文化形象.地域特色.生态环境的特色象征.因此,城市公园 ...

  • 2018上半年重庆公务员申论范文:宜居城市是提升人们幸福感的摇篮作文1500字
  • 2018上半年重庆公务员申论范文:宜居城市是提升人 们幸福感的摇篮 重庆公务员考试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申论试卷由注意事项.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三部分组成.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当前公务员考试申论呈现出灵活性.科学 ...

  • 社区作文作文5800字
  • 建设社区文明从我做起 --安检090 10093868 宋哲 进入21世纪的中国,随着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日益推进,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渐扎根在每个普通公民的心中.而社区--公民们集中生活,活动的地方,它的文明建设也早已被提上日程.社区的文明建设是与公民的利益,生活质量及其满意度直接挂钩的.我所在的江苏 ...

  • "宜居城市"与"宜看城市"作文0字
  • 2005年发布的"宜居城市排行榜",北京市的排名由2004年的第三位跌至第十五位.同样跌后的还有天津.广州.郑州.南京等城市:而入选的前十名除贵阳为省会城市外,皆为中小城市,如威海.珠海.桂林.台州.北海.秦皇岛.宜昌.咸阳.曲靖.它与我们的日常经验是一致的:那些患有种种&quo ...

  • 中国宜居城市文化节开幕主持词作文4700字
  • [中国宜居城市文化节开幕主持词] ·文章标题:中国宜居城市文化节开幕主持词 时间:上午9点地点:省博物馆 五一房展时间:5月1日--5月4日 地点:省博物馆 首先有请**住宅集团常务副总裁**先生致辞! 尊敬的各位朋友.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今天很荣幸和大家一起参加这次省会城市宜居文化节,借此机会我代 ...

  • 最新全球宜居城市Top5,加拿大占据3席适合移民作文0字
  • 最新全球宜居城市Top5,加拿大占据3席适合移民 对于投资移民人士而言,除了子女教育.优质福利.资产配置等移民动机之外,宜居生活也是重要的考量.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于8月18日公布了2016年全球宜居城市排行榜,加拿大这个神一般的国家在宜居指数排名前 ...

  • 纯真年代1作文3100字
  • 纯真年代 小时候,那时的天还是很蓝,地还是很绿,水还是很清,空气还是那么的清新:小时候,"热岛效应"还没有,雨后春笋的建筑物还没有长出,川流不息排放着废气的交通工具还没这么多:小时候,那时的环境是那么的迷人. 也许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早已习惯了参差不齐的高楼,也习惯了川流不息的车流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