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作文4700字

初二作文

篇一: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翻译疏通全文;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 通过想象补充石壕吏的人物语言与神态

教学难点:理解以全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回顾所学: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杜甫的两首诗,初步了解了杜甫这位诗人。他早期的作品风格热情奔放,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深沉含蓄,抑扬顿挫。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的这首诗,与《春望》是同一个时期的,都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写的,不同的是《春望》是借景抒情诗,而《石壕吏》是叙事诗。

二、 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壕 逾 邺 戍 惟 妪 衰 应 泣 咽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播放多媒体音频朗读课文,让学生大概感知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朗读课文 4、呈现学习目标:通过自学掌握文言实词,通过合作学习翻译全诗(教师指导疑难字词句的翻译)

【逾】越过【老妪】老妇 【一何】多么 【戍】防守 【附书至 】捎信回来

【犹得】还能够 【偷生】 苟且活着 【已 】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新 】最近

【乳下孙 】还在吃奶的孙子 【泣幽咽 】(有人)低声地哭 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5、合作完成课文的翻译(多媒体展示课文翻译和重点词语的翻译,以便学生矫正)

三、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根据同学们所理解的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这首诗的大意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一)、第一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明确:时间、地点、事件。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二)、第二段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为什么“怒”?为什么“苦”?在这里吏和妇出场的态度和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吏的呼喊和愤怒下,老妇只有哭啼和诉苦。这里用了两个一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多么,起强调作用还有就是对比。

(三)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1、这段致词是此诗的主题部分,它有三层意思,可以分成三层。

(明确)三男从军,两儿战死。家无壮男,十分贫困。

2、问:“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如何理解?

2、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更,再。惟,只。

老妪为什么请从吏夜归?

(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人)

前面讲了征兵只征男,为什么老妇也被征走了?(反映战争的无情)

4、 问:老妇是没人问她,而自诉出来的话吗?

为什么诗中不写差役的话?

(明确: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问可以推测出来)

(四)、第四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绝,停止。如,仿佛,依稀。前途,古今异义。

1、 问:谁在哭?(儿媳)

2、 幽咽声很低,杜甫还能听着,说明什么?(作者一夜未眠)

3、 如果说杜甫睡着了行吗?为什么?(关心人民疾苦实在的体现)

4、“独”说明什么?(老妇被抓走)

5、想象一下,诗人和老翁是以什么样的心情作别的?

全诗以诗人和老翁作别而结束。

6、出示故事情节提示图,老师领着试背诵

五、思想感情

假如你是诗人,夜投石壕村,亲眼目睹亲耳相闻了有吏夜捉人这件事,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学生可能会答:沉重、同情、赞扬老妇勇敢等等)

六、总结

老妇、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学生复述写作背景、课文故事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深入理解课文,学习课文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安史之乱期间,唐代百姓的社会生活陷入了窘迫之境,因此也出现了许多的怪现象,《石壕吏》中杜甫记录了哪些不合常理的事?还有哪些不合常理的细节?你对此有怎样的解

释?

预设:

夜捉人

老翁丢下老伴翻墙逃走了

军队连老妇人都要

„„

3、合作探究重点问题:文章中的老妪是不是主动要求去前线的?

(答案两可,自然过渡到下一问题)

4、重点探究:文中省略了官吏的哪些话?请你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完整

5、作者通过这样的手法刻画石壕吏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6、加入自己的想象把本文改编成一篇记叙文。

四、 总结

学生总结学完课文后的感想,在这篇课文里自己学到了什

篇二:《石壕吏》国培优秀教案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后人称他杜少陵。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

别》《垂老别》。

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

第一段:石壕(h áo )暮:傍晚。逾(y ú) 走(古今异义):跑。

第二段:呼:大声吆喝。怒:凶狠。啼:啼哭。

第三段:邺(y è)戍(sh ù)。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 就永远完结了。存者,活着的,生存的人。且,暂且。已,动词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更, 再也。妪(y ù)虽:即使,虽然。衰:衰弱、衰微。备:准备。

第四段:泣:小声抽泣,啼哭。咽(y è)登:踏上。

四、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

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五、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六、分析内容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七、分析人物形象

1、提问: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八、赏析本文巧妙独特的构思艺术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只用120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归功于诗人巧妙独特的构思。从诗题上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现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一篇“抒情独白”。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情节中可能隐去了吏的“怒”“呼”。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曰“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答曰:“室中更无人„„”;最后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

九、课堂小结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十、作业

十一、板书设计

官差乘夜抓丁——吏呼妇啼开端

征战情况 发展

石壕吏家庭情况

自请应役

诗人凄楚告别——独与老翁别

高潮 结局

篇三:石壕吏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石壕吏》 杜甫生平

教学目标:(情节如何生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回顾所学: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杜甫的两首诗,初步了解了杜甫这位诗人。他早期的作品风格热情奔放,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深沉含蓄,抑扬顿挫。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的这首诗,与《春望》是同一个时期的,都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写的,不同的是《春望》是借景抒情诗,而《石壕吏》是叙事诗。那么诗人又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抒发他怎样的感情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

2、出示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

二、解决生字词和重要注释

壕 逾 邺 戍 惟 妪 衰 应 泣 咽

【逾】越过【一何】多么【戍】防守【附书至 】 捎信回来【新 】 最近

【偷生】 苟且活着【已 】 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乳下孙 】 还在吃奶的孙子

【老妪】老妇【犹得】 还能够【泣幽咽 】(有人)低声地哭 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三、复述故事:根据同学们所理解的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这首诗的大意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一)、第一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问:由第一句话可以得出哪出信息?“夜捉人”说明什么? 明确:时间、地点、事件。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二)、第二段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为什么“怒”?为什么“苦”?在这里吏和妇出场的态度和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吏的呼喊和愤怒下,老妇只有哭啼和诉苦。

(三)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1、这段致词是此诗的主题部分,它有三层意思,可以分成三层。

(明确)三男从军,两儿战死。 家无壮男,十分贫困。

2、问:“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如何理解?

2、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更,再。惟,只。

老妪为什么请从吏夜归?

(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人)

前面讲了征兵只征男,为什么老妇也被征走了?(反映战争的无情)

4、 问:老妇是没人问她,而自诉出来的话吗?

为什么诗中不写差役的话?

(明确: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问可以推测出来)

(四)、第四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绝,停止。如,仿佛,依稀。前途,古今异义。

1、 问:谁在哭?(儿媳)

2、 幽咽声很低,杜甫还能听着,说明什么?(作者一夜未眠)

3、 如果说杜甫睡着了行吗?为什么?(关心人民疾苦实在的体现)

4、“独”说明什么?(老妇被抓走)

5、想象一下,诗人和老翁是以什么样的心情作别的?

全诗以诗人和老翁作别而结束。

(3)出示故事情节提示图,老师领着试背诵

五、思想感情

假如你是诗人,夜投石壕村,亲眼目睹亲耳相闻了有吏夜捉人这件事,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可能会答:沉重、同情、赞扬老妇勇敢等等)

六、总结

担苦难的精神。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篇一: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翻译疏通全文;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 通过想象补充石壕吏的人物语言与神态

教学难点:理解以全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回顾所学: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杜甫的两首诗,初步了解了杜甫这位诗人。他早期的作品风格热情奔放,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深沉含蓄,抑扬顿挫。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的这首诗,与《春望》是同一个时期的,都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写的,不同的是《春望》是借景抒情诗,而《石壕吏》是叙事诗。

二、 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壕 逾 邺 戍 惟 妪 衰 应 泣 咽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播放多媒体音频朗读课文,让学生大概感知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朗读课文 4、呈现学习目标:通过自学掌握文言实词,通过合作学习翻译全诗(教师指导疑难字词句的翻译)

【逾】越过【老妪】老妇 【一何】多么 【戍】防守 【附书至 】捎信回来

【犹得】还能够 【偷生】 苟且活着 【已 】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新 】最近

【乳下孙 】还在吃奶的孙子 【泣幽咽 】(有人)低声地哭 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5、合作完成课文的翻译(多媒体展示课文翻译和重点词语的翻译,以便学生矫正)

三、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根据同学们所理解的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这首诗的大意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一)、第一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明确:时间、地点、事件。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二)、第二段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为什么“怒”?为什么“苦”?在这里吏和妇出场的态度和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吏的呼喊和愤怒下,老妇只有哭啼和诉苦。这里用了两个一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多么,起强调作用还有就是对比。

(三)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1、这段致词是此诗的主题部分,它有三层意思,可以分成三层。

(明确)三男从军,两儿战死。家无壮男,十分贫困。

2、问:“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如何理解?

2、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更,再。惟,只。

老妪为什么请从吏夜归?

(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人)

前面讲了征兵只征男,为什么老妇也被征走了?(反映战争的无情)

4、 问:老妇是没人问她,而自诉出来的话吗?

为什么诗中不写差役的话?

(明确: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问可以推测出来)

(四)、第四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绝,停止。如,仿佛,依稀。前途,古今异义。

1、 问:谁在哭?(儿媳)

2、 幽咽声很低,杜甫还能听着,说明什么?(作者一夜未眠)

3、 如果说杜甫睡着了行吗?为什么?(关心人民疾苦实在的体现)

4、“独”说明什么?(老妇被抓走)

5、想象一下,诗人和老翁是以什么样的心情作别的?

全诗以诗人和老翁作别而结束。

6、出示故事情节提示图,老师领着试背诵

五、思想感情

假如你是诗人,夜投石壕村,亲眼目睹亲耳相闻了有吏夜捉人这件事,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学生可能会答:沉重、同情、赞扬老妇勇敢等等)

六、总结

老妇、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学生复述写作背景、课文故事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深入理解课文,学习课文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安史之乱期间,唐代百姓的社会生活陷入了窘迫之境,因此也出现了许多的怪现象,《石壕吏》中杜甫记录了哪些不合常理的事?还有哪些不合常理的细节?你对此有怎样的解

释?

预设:

夜捉人

老翁丢下老伴翻墙逃走了

军队连老妇人都要

„„

3、合作探究重点问题:文章中的老妪是不是主动要求去前线的?

(答案两可,自然过渡到下一问题)

4、重点探究:文中省略了官吏的哪些话?请你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完整

5、作者通过这样的手法刻画石壕吏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6、加入自己的想象把本文改编成一篇记叙文。

四、 总结

学生总结学完课文后的感想,在这篇课文里自己学到了什

篇二:《石壕吏》国培优秀教案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后人称他杜少陵。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

别》《垂老别》。

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

第一段:石壕(h áo )暮:傍晚。逾(y ú) 走(古今异义):跑。

第二段:呼:大声吆喝。怒:凶狠。啼:啼哭。

第三段:邺(y è)戍(sh ù)。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 就永远完结了。存者,活着的,生存的人。且,暂且。已,动词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更, 再也。妪(y ù)虽:即使,虽然。衰:衰弱、衰微。备:准备。

第四段:泣:小声抽泣,啼哭。咽(y è)登:踏上。

四、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

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五、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六、分析内容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七、分析人物形象

1、提问: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八、赏析本文巧妙独特的构思艺术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只用120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归功于诗人巧妙独特的构思。从诗题上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现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一篇“抒情独白”。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情节中可能隐去了吏的“怒”“呼”。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曰“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答曰:“室中更无人„„”;最后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

九、课堂小结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十、作业

十一、板书设计

官差乘夜抓丁——吏呼妇啼开端

征战情况 发展

石壕吏家庭情况

自请应役

诗人凄楚告别——独与老翁别

高潮 结局

篇三:石壕吏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石壕吏》 杜甫生平

教学目标:(情节如何生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回顾所学: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杜甫的两首诗,初步了解了杜甫这位诗人。他早期的作品风格热情奔放,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深沉含蓄,抑扬顿挫。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的这首诗,与《春望》是同一个时期的,都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写的,不同的是《春望》是借景抒情诗,而《石壕吏》是叙事诗。那么诗人又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抒发他怎样的感情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

2、出示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

二、解决生字词和重要注释

壕 逾 邺 戍 惟 妪 衰 应 泣 咽

【逾】越过【一何】多么【戍】防守【附书至 】 捎信回来【新 】 最近

【偷生】 苟且活着【已 】 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乳下孙 】 还在吃奶的孙子

【老妪】老妇【犹得】 还能够【泣幽咽 】(有人)低声地哭 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三、复述故事:根据同学们所理解的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这首诗的大意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一)、第一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问:由第一句话可以得出哪出信息?“夜捉人”说明什么? 明确:时间、地点、事件。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二)、第二段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为什么“怒”?为什么“苦”?在这里吏和妇出场的态度和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吏的呼喊和愤怒下,老妇只有哭啼和诉苦。

(三)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1、这段致词是此诗的主题部分,它有三层意思,可以分成三层。

(明确)三男从军,两儿战死。 家无壮男,十分贫困。

2、问:“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如何理解?

2、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更,再。惟,只。

老妪为什么请从吏夜归?

(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人)

前面讲了征兵只征男,为什么老妇也被征走了?(反映战争的无情)

4、 问:老妇是没人问她,而自诉出来的话吗?

为什么诗中不写差役的话?

(明确: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问可以推测出来)

(四)、第四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绝,停止。如,仿佛,依稀。前途,古今异义。

1、 问:谁在哭?(儿媳)

2、 幽咽声很低,杜甫还能听着,说明什么?(作者一夜未眠)

3、 如果说杜甫睡着了行吗?为什么?(关心人民疾苦实在的体现)

4、“独”说明什么?(老妇被抓走)

5、想象一下,诗人和老翁是以什么样的心情作别的?

全诗以诗人和老翁作别而结束。

(3)出示故事情节提示图,老师领着试背诵

五、思想感情

假如你是诗人,夜投石壕村,亲眼目睹亲耳相闻了有吏夜捉人这件事,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可能会答:沉重、同情、赞扬老妇勇敢等等)

六、总结

担苦难的精神。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相关作文

  • [石壕吏]教学设计(简)作文600字
  • <石壕吏>教学设计 执教者: 邹岗中学 龚 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多层次的朗读中梳理情节,深入理解课文. 2.体味语言背后潜藏的战乱之苦.家国之痛.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战乱给 ...

  • [石壕吏]教学设计作文1500字
  •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作者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资料. 2.熟读诗歌.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教师导学 ...

  • 石壕吏教学设计作文3100字
  • <石壕吏>教学设计 磨子潭中心学校 崔用文 教学目标: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掌握重点实词,能够翻译全文. 3.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情节提示能复述故事甚至进行背诵. 4.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翻译疏 ...

  • [石壕吏]教学设计(八年级)作文1100字
  • <石壕吏>教学设计 江西会昌实验学校 教材分析: <石壕吏>是名家名作,是各版本语文教材的必选课目,所以必须踏踏实实地上好这课:如能以这篇课文为契机,激发学生对现实主义文言作品产生阅读兴趣,就善莫大焉了.至于本课的设计思路简单地说就是由写作背景的"面"介绍 ...

  • [石壕吏]说课稿(八年级上册)作文1000字
  • <石壕吏>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石壕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自己上课的思路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蓝本,也是师生进行教学互动必不可少的工具.说教材很重要,也很必要. <石壕吏>是义务教 ...

  • 改写[石壕吏]作文教学设计 (500字)作文0字
  • [石壕吏]教学设计作文3100字
  • <石壕吏>教学设计 执教者: 邹岗中学 龚 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多层次的朗读中梳理情节,深入理解课文. 2.体味语言背后潜藏的战乱之苦.家国之痛.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战乱给 ...

  • 石壕吏说课稿作文1400字
  • <石壕吏>说课稿 禅家岩镇中心学校 安登斌 一.说教材 (一)出处: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本文是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主要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反复诵读课文,领会他们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这个单元还有<桃花源记>.<短文两篇&g ...

  • [石壕吏]教学设计作文5400字
  • 1 <石壕吏>教学设计 商南县过风楼镇初级中学 胡常华 教学目标 1. 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以及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战乱年代人民的悲惨遭遇. 2. 理解古代诗歌"藏问于答"的手法,并应用于平时作文当中. 3.理解杜甫矛盾心理,揭露官吏的横暴,同情人民的苦难,忧国忧民的情怀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