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设计作文11600字

初一作文

5 《伤仲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2. 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 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积累文言知识。

2. 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法】合作探究、诵读品味。【教法】引导对话、感悟体验。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读句“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让学生讨论:天资与后天教育对成才哪个重要?,而后发表看法。(根据学生意见把学生分成两组)

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

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

1. 投影出示课文原文,找一生读文,其他学生纠错、正音。

2. 学生自读全文,指出疑难,投影出示重点词句,师生释疑。(生问生答、师生对话)

3. 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4. 相信大家通过读文与听故事你肯定认识了仲永这个人,那么你认识到了一个

5. 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思考仲永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学生小组分析,教师明确:

(1)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写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

(2)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才能衰退;

(3)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仲永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6. 再读分析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7. 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8. 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三、巩固训练,交流感悟

1. 朗读全文,深入感悟。

2. 学生交流自己读文所感。

四、课下准备,参与活动

根据课始时的分组情况及学生此时意见将学生分成两组。要求学生明确辩题,确定辩手,搜集材料,准备课堂辩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通过辩论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天资聪颖”“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的方仲永,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研读、品味课文,对文章所昭示的道理做以深入感知。

二、精读研析

请大家细读课文,分组讨论分析:

1. 课文可分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是哪个部分?

2. 叙事有详有略,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明确:

(1)可分两部分,先叙事,后说理,由事入理。两部分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议论、说理。

(2)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形成反差,从而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体验反思

活动一:辩论

题目:成才的关键

正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

(学生通过辩论明确“受于天”与“受于人”的关系,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教师适机点拨,让学生学习本文说理的方法,通过列举名人、身边人的事例;列举名人名言、讲道理等初步体会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活动二:审视自我,超越自我

通过刚才的辩论大家认识到了天资与后天教育各自对成才的作用,请你审视一下自己,你属于哪类人呢?学习了《伤仲永》这篇文章你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何设想?(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交流己见)

四、教师小结,情感激励

大家的看法很好,正如《为学》一文中所言“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也正如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样,后天努力,后天学习,后天教育至关重要。相信大家定会以仲永为鉴,从今做起,努力学习,刻苦拼搏,拼搏的路上,肯定会遇到挫折,请大家记住:“相信自己,无论遇到多少坎坷,最终于你的永远是希望!爱拼才会赢!” (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拼才会赢》片段,余音中结束本课。)小时候才华横溢的方仲永, 不到二十岁就“泯然众人”了! 读罢此文, 我不禁为之而“伤”。 我“伤”愚昧无知、贪图蝇头小利的方父。由于他的“不使学”, 间接地扼杀了一个英才。

我“伤”随波逐流、整日“环谒邑人”的仲永。由于他“不受之人”, 直接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文中所写的方仲永五岁时的表现, 俨然是一个神童, 但他后来才能丧失, 令人惋惜, 令人警醒。俗话说,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会落后”。道理再明白不过了———即使一个人先天的条件再好, 后天不琢不学不勤不练, 也会成为一事无成的凡夫俗子, 方仲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方仲永立场坚定地变“不使学”为“我要学”, 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人们不是“伤仲永”, 而是“赞仲永”“学仲永”„„

我想, 假如我是方仲永, 我一定会充分发挥自己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 不断充实自己, 厚积薄发, 使自己有“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知识,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假如我是方仲永, 我会深知“业精于勤, 荒于嬉”的道理, 把“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当作座右铭, 时刻提醒自己。即便小有成就, 也不沾沾自喜, 自我满足, 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 使自己能“更上一层楼”。 读完《伤仲永》这篇课文之后, 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使一个人先天的条件再好,

后天不琢不学不勤不练, 也会成为一事无成的凡夫俗子

5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 揣摩人物形象

3. 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重点难点1. 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 刻苦治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导语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从古至今哪位能人智者不是从学海脱颖而出的?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才能是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获得的,今天我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一篇关于劝学的文章:

(板书)孙权劝学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 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2. 孙权(182~252) 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3. 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 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读课文

1.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 重点强调下列字的读音与写法

卿q īng 岂q ǐ 涉猎sh â 孰sh ú3. 找学生朗读课文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所表示的语气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限制语气) 教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指读、齐读、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4.理解课文大意

结合文下注释,具体说说本文写的一件什么事(翻译)。大胆说,说错了也不要紧,同学可以相互补充(学生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指导进行)。

提示:①通假字:“邪”同“耶”,语气词。

②重点词:权谓吕蒙曰(对„„说) 孰若孤(谁、比得上)

5. 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 刮目相看

四、精读课文

1. 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层: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第二层:写鲁肃“与蒙议论”,“结友而别”。

2. 同学们自导自演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3. 文中侧面表现出吕蒙进步之快的一句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 阅读全文,了解对比的写法

5. 此文对我们21世纪中学生有何启发

五、小结

新一代的中学生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要想建设出一个发达富强的国家,必须坚持努力长期刻苦学习,用“才略”去完成之。

板书:

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看 议论──结友(惊赞)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师: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课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么?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进行集体交流。学生联系课文及与学习有关的名言和具体事例再次谈自己的看法。学生提问。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可在学生说的基础上用投影展示。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

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 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 评议总结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德育教育。 师:课后大家练习背默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知识就是力

量。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展示相关名句可拓开学生思路,开阔视野,增大知识容量。

第5课 《伤仲永》

王安石

伴 你 学

一、 一、目标定位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先扬后抑、叙议结合的写法。

3、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二、课前预习

字词疏通

1、读一读,写一写

邑y ì 扳p ān 谒 yâ 卒z ú 耶 yã 泯m ǐn

2、抄一抄,文言语词分类积累。

① 多音字

为(w âi )国为民 还(hu án )家 与(y ǔ) 传(zhu àn )记

自为(w ãi )其名 还(h ái )有 参与(y ù) 传(chu án )一乡秀才观之 ②一词多义

自:自己 如“并自为其名” 闻:听说 如“余闻之也久”

从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名声 “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④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大意疏通

1、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 各有什么特点? 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文章的题目是“伤仲永”一个“伤”字,表明作者对方仲永的“泯然众人”深深惋惜,但作者仅仅是为仲永而伤吗?

作者除“伤”仲永之外,还为其父的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伤”,也为邑人无知而“伤”。

三、课中探究

重点讲解:

1、 1、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文章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从仲永来看,是“其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方仲永“受之于天”

而“卒之为众人矣”,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的正常的教育。文章告诉我们: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后者更重要,即后天教育好坏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2、课文第一自然段叙事有几条线索?全文是怎样将叙和议有机结合起来的? 叙事部分以方仲永才能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就第一自然段来看,却有两条线索:一条叙述方仲永才能突出,且声名日隆;另一条是叙述方仲永父亲发现儿子的才能并以之为谋利的手段,为仲永的悲剧埋下伏笔。文章先叙后议,第一段以叙为主,叙述的事实,又为后文的议论服务,使之水到渠成地道破“不使学”的教训,发人深省。 难点突破:

1、“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这句话中的“之”字是代词,承前指代仲永才能超人时的情形;“闻”“久”二字表明作者长期不在家乡,仅从传闻中得之,而尚未见到仲永——这最后一点是暗含在全

句话中的,说明作者用字经济。如果把这一点意思明说出来,则全句应为“余闻之久而未见其人”。这样,下文再说“见”就十分自然了。由此可见,“余闻之也久”是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

2、议一议:“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在语言特色上有什么特点。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四、课后巩固

五步点击:

1、认识一个字:邑

邑:上“口”下“巴”,读y ì,一般指城市,如城邑,古指“县”。如邑人奇之。

2、掌握一个词:书

“书”:作动词,书写,如即书诗四句;作名词,书信,如家书抵万金。

3、品味一句话:“泯然众人矣”。 这句话点明仲永的结局,痛惜之情溢于言表,发人深省,这是“不使学”的结果,与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形成了鲜明对比。

4、揣摩一个点: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全文借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根本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5、背诵一联诗: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这两句诗选自唐代聂夷中《伤田家》,其意是医好了眼前的疮,却挖去了心头的肉。一般指眼光短浅。

中考链接:

1、考题示例: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答题。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2、 2、考题分析:此类题主要考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比较的能力。

3、考题答案: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乙文强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 (选自《2005年临沂市中考试题》) 伴 你 练

第一部分:基础锤炼 (20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4分)

邑人 扳 环谒 泯然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4分)

①未尝识书具______ ②即书诗四句______

③宾客其父______ ④余闻之______

3、朗读下面句子,指出停顿不正确的是 (2分)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4、联系上下文, 具体指出“其”所指代的内容。(4分)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稍稍宾客其父。

5、文房四宝是

指 、 、 、 四种文具。(4分)

6、你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人名言,请写出三至四条。(4分)

第二部分:课文精读 (30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仲永生五年, 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貌岸然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7、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3分)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9、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10、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3分)

11、找出文中最能突出仲永天资非凡的三个副词,试作品析。(3分)

12、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____属于侧面描写的有____(2分)

A. 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

B. 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

C.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F. 父异焉。

(二)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王子曰:仲永之通司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座之为众,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而已其贤也,不受这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这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3、选段中点明方仲永成为“众人”原因的一句是: 。(3分)

14、“仲永这通悟,受之天也。”请从上文中找出得出这一结论的根据。(3分)

15、方仲永由一名天才儿童成为一名普通人,谁该对此负责?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16、选段是一段议论,以往的课文删去了这段,删去好不好?说说你的看法。(2分)

第三部分:同文互读 (30分)

(三)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间曰:‘卿能诵乎? ’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是人常以为宿构;然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

17、用“/”画出下面句子的停顿。(5

分)

时 邕 才 学 显 著。

18、解释文段中加点字的意思。(6分)

①奇: 。 ②

一 。 ③

识 。

19、说说文段中画线句“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的意思。(4分)

.

20、文段中写了王粲的哪些才能?(摘选文段中概括性词语回答。)(5分)

21、用自己的话说出“粲至”“一坐尽惊”的原因。(5分)

22、就蔡邕的言行,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5分)

第四部分:语段仿写 (40分)

1、语段引用:读课文精读(一)

2、特点提示: 选段运用对比和欲抑先扬的手法。请你这种方法写一点身边的悲剧。 3、 3、语段仿写: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伴 你 学

一、目标定位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资料。

1、 3、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2、 4、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二、课前预习

字词疏通:

1、应掌握的加点字的读音。

卿(q īng ) 邪(y ã) 涉(sh â)猎(li â) 孰(sh ú) 遂(su ì)

2、解词。

多务:事务多。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博士: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官。 涉猎:粗略地阅读。

往事:指历史。

若:比得上。

吴下阿蒙:人没有学问的意思。 见事:认请事物。

大意疏通: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地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

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三、课中探究

重点讲解:

本文言简意丰,生动传神。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难点突破:

学习本文要体会对话的内容和情味。总的来说,孙权的话,晓以大义又以己作譬,语重心长,显示出王者风范;鲁肃语带惊奇, 流露出的是佩服和欣慰;吕蒙的回答充满自豪,显出一个武将特有的直率。

四、课后巩固

五步点击:

1、认识一个字:邪

(y ã)通“耶”,语气词,在这里是一个通假字。注意这个字还读作“xi ã”, 如“邪教”、“邪恶”“邪气”等。

2、掌握一个词:刮目相看

刮目相看: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褒义词。也说刮目想待。

3、品味一句话:“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这句话指出了学习的必要性,孙权语气坚决果断,神态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任大任。

4、揣摩一个点:本文叙事简练,严于选材。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且只交待事情的起因和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直接写吕蒙如何学有所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5、背诵一联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上一联诗出自汉乐府《长歌行》,意思是人只有一次生命,而光阴对人又是平等的。只要虚掷了,年老时不论怎样伤悲,也都无济于事了。

中考链接:

1、考题示例: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用“/”给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愿 陛 下 亲 之 信 之 则 汉 室 之 隆 可 计 日 而 待 也。 (选自《2004年青海省湟中县实验区中考语文试题》)

2、考题分析:此题考查了对文言文的句读能力,解答此类题须通过对词义的理解和词与词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分析,句读不正确,表明对语句意思的理解有误。

3、考题答案: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伴 你 练

第一部分:基础锤炼(20分)

1、《孙权劝学》选自 ,它是由北宋 (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 体通史。(3分)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5分)

①卿今当涂掌事。( ) ②肃遂辞蒙母。( )

③但当涉猎。( ) ④及鲁肃过寻阳( )( )

3、解释加点字人称的用法。

①卿今当涂掌事。( ) ②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③非复吴下阿蒙。( ) 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4、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

是 、 。(4 分)

5、本文主要是通过 来表现人物,还运用了 描写。(4分)

第二部分:课文精读(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希,然后答题。(30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6、把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并归纳层意。(4分)

7、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

是: 。(4分)

8、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4分)

9、“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 、大兄弟为什么发现事情这么晚呢?

B 、大哥为什么了解这件事这么晚啊?

C 、兄长识别事务多么迟啊!

10、翻译句子。(4分)

①蒙辞以军中多

务: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1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后演化

成怎样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

比喻什么? (6分)

12、古人还有一句俗话,叫“三天不读书,

语言也无休”。这两句合在一起,讲的是什么道

理? 。(4分)

第三部分:同文互读(30分)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然后答题。(30分) 炳烛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

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孙权劝学(略)

13、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平公问于

师旷”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 、于厅事之东北角。

C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

如?” D、游于是乎始。

14、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 ①恐已暮矣。_____________②盲臣安敢

戏君乎?________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尔:

16、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 ,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 。(4分)

17、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4分)

18、从选文看,吕蒙与晋平公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4分)

19、关于学习、读书的名言有很多,你能任写两句吗?(4分)

。 第四部分:语段仿写(40分)

1、语段引用: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特点提示:全篇着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一“曰”一“辞”,一“曰”一“学”,可见孙权善劝。一问一答,可见吕蒙“学”而有成。寥寥数语,就能使人感受到每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请你也巧用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5 《伤仲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2. 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 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积累文言知识。

2. 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法】合作探究、诵读品味。【教法】引导对话、感悟体验。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读句“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让学生讨论:天资与后天教育对成才哪个重要?,而后发表看法。(根据学生意见把学生分成两组)

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

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

1. 投影出示课文原文,找一生读文,其他学生纠错、正音。

2. 学生自读全文,指出疑难,投影出示重点词句,师生释疑。(生问生答、师生对话)

3. 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4. 相信大家通过读文与听故事你肯定认识了仲永这个人,那么你认识到了一个

5. 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思考仲永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学生小组分析,教师明确:

(1)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写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

(2)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才能衰退;

(3)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仲永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6. 再读分析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7. 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8. 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三、巩固训练,交流感悟

1. 朗读全文,深入感悟。

2. 学生交流自己读文所感。

四、课下准备,参与活动

根据课始时的分组情况及学生此时意见将学生分成两组。要求学生明确辩题,确定辩手,搜集材料,准备课堂辩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通过辩论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天资聪颖”“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的方仲永,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研读、品味课文,对文章所昭示的道理做以深入感知。

二、精读研析

请大家细读课文,分组讨论分析:

1. 课文可分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是哪个部分?

2. 叙事有详有略,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明确:

(1)可分两部分,先叙事,后说理,由事入理。两部分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议论、说理。

(2)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形成反差,从而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体验反思

活动一:辩论

题目:成才的关键

正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

(学生通过辩论明确“受于天”与“受于人”的关系,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教师适机点拨,让学生学习本文说理的方法,通过列举名人、身边人的事例;列举名人名言、讲道理等初步体会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活动二:审视自我,超越自我

通过刚才的辩论大家认识到了天资与后天教育各自对成才的作用,请你审视一下自己,你属于哪类人呢?学习了《伤仲永》这篇文章你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何设想?(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交流己见)

四、教师小结,情感激励

大家的看法很好,正如《为学》一文中所言“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也正如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样,后天努力,后天学习,后天教育至关重要。相信大家定会以仲永为鉴,从今做起,努力学习,刻苦拼搏,拼搏的路上,肯定会遇到挫折,请大家记住:“相信自己,无论遇到多少坎坷,最终于你的永远是希望!爱拼才会赢!” (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拼才会赢》片段,余音中结束本课。)小时候才华横溢的方仲永, 不到二十岁就“泯然众人”了! 读罢此文, 我不禁为之而“伤”。 我“伤”愚昧无知、贪图蝇头小利的方父。由于他的“不使学”, 间接地扼杀了一个英才。

我“伤”随波逐流、整日“环谒邑人”的仲永。由于他“不受之人”, 直接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文中所写的方仲永五岁时的表现, 俨然是一个神童, 但他后来才能丧失, 令人惋惜, 令人警醒。俗话说,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会落后”。道理再明白不过了———即使一个人先天的条件再好, 后天不琢不学不勤不练, 也会成为一事无成的凡夫俗子, 方仲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方仲永立场坚定地变“不使学”为“我要学”, 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人们不是“伤仲永”, 而是“赞仲永”“学仲永”„„

我想, 假如我是方仲永, 我一定会充分发挥自己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 不断充实自己, 厚积薄发, 使自己有“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知识,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假如我是方仲永, 我会深知“业精于勤, 荒于嬉”的道理, 把“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当作座右铭, 时刻提醒自己。即便小有成就, 也不沾沾自喜, 自我满足, 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 使自己能“更上一层楼”。 读完《伤仲永》这篇课文之后, 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使一个人先天的条件再好,

后天不琢不学不勤不练, 也会成为一事无成的凡夫俗子

5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 揣摩人物形象

3. 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重点难点1. 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 刻苦治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导语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从古至今哪位能人智者不是从学海脱颖而出的?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才能是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获得的,今天我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一篇关于劝学的文章:

(板书)孙权劝学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 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2. 孙权(182~252) 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3. 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 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读课文

1.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 重点强调下列字的读音与写法

卿q īng 岂q ǐ 涉猎sh â 孰sh ú3. 找学生朗读课文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所表示的语气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限制语气) 教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指读、齐读、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4.理解课文大意

结合文下注释,具体说说本文写的一件什么事(翻译)。大胆说,说错了也不要紧,同学可以相互补充(学生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指导进行)。

提示:①通假字:“邪”同“耶”,语气词。

②重点词:权谓吕蒙曰(对„„说) 孰若孤(谁、比得上)

5. 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 刮目相看

四、精读课文

1. 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层: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第二层:写鲁肃“与蒙议论”,“结友而别”。

2. 同学们自导自演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3. 文中侧面表现出吕蒙进步之快的一句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 阅读全文,了解对比的写法

5. 此文对我们21世纪中学生有何启发

五、小结

新一代的中学生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要想建设出一个发达富强的国家,必须坚持努力长期刻苦学习,用“才略”去完成之。

板书:

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看 议论──结友(惊赞)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师: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课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么?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进行集体交流。学生联系课文及与学习有关的名言和具体事例再次谈自己的看法。学生提问。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可在学生说的基础上用投影展示。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

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 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 评议总结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德育教育。 师:课后大家练习背默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知识就是力

量。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展示相关名句可拓开学生思路,开阔视野,增大知识容量。

第5课 《伤仲永》

王安石

伴 你 学

一、 一、目标定位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先扬后抑、叙议结合的写法。

3、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二、课前预习

字词疏通

1、读一读,写一写

邑y ì 扳p ān 谒 yâ 卒z ú 耶 yã 泯m ǐn

2、抄一抄,文言语词分类积累。

① 多音字

为(w âi )国为民 还(hu án )家 与(y ǔ) 传(zhu àn )记

自为(w ãi )其名 还(h ái )有 参与(y ù) 传(chu án )一乡秀才观之 ②一词多义

自:自己 如“并自为其名” 闻:听说 如“余闻之也久”

从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名声 “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④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大意疏通

1、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 各有什么特点? 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文章的题目是“伤仲永”一个“伤”字,表明作者对方仲永的“泯然众人”深深惋惜,但作者仅仅是为仲永而伤吗?

作者除“伤”仲永之外,还为其父的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伤”,也为邑人无知而“伤”。

三、课中探究

重点讲解:

1、 1、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文章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从仲永来看,是“其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方仲永“受之于天”

而“卒之为众人矣”,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的正常的教育。文章告诉我们: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后者更重要,即后天教育好坏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2、课文第一自然段叙事有几条线索?全文是怎样将叙和议有机结合起来的? 叙事部分以方仲永才能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就第一自然段来看,却有两条线索:一条叙述方仲永才能突出,且声名日隆;另一条是叙述方仲永父亲发现儿子的才能并以之为谋利的手段,为仲永的悲剧埋下伏笔。文章先叙后议,第一段以叙为主,叙述的事实,又为后文的议论服务,使之水到渠成地道破“不使学”的教训,发人深省。 难点突破:

1、“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这句话中的“之”字是代词,承前指代仲永才能超人时的情形;“闻”“久”二字表明作者长期不在家乡,仅从传闻中得之,而尚未见到仲永——这最后一点是暗含在全

句话中的,说明作者用字经济。如果把这一点意思明说出来,则全句应为“余闻之久而未见其人”。这样,下文再说“见”就十分自然了。由此可见,“余闻之也久”是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

2、议一议:“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在语言特色上有什么特点。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四、课后巩固

五步点击:

1、认识一个字:邑

邑:上“口”下“巴”,读y ì,一般指城市,如城邑,古指“县”。如邑人奇之。

2、掌握一个词:书

“书”:作动词,书写,如即书诗四句;作名词,书信,如家书抵万金。

3、品味一句话:“泯然众人矣”。 这句话点明仲永的结局,痛惜之情溢于言表,发人深省,这是“不使学”的结果,与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形成了鲜明对比。

4、揣摩一个点: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全文借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根本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5、背诵一联诗: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这两句诗选自唐代聂夷中《伤田家》,其意是医好了眼前的疮,却挖去了心头的肉。一般指眼光短浅。

中考链接:

1、考题示例: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答题。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2、 2、考题分析:此类题主要考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比较的能力。

3、考题答案: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乙文强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 (选自《2005年临沂市中考试题》) 伴 你 练

第一部分:基础锤炼 (20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4分)

邑人 扳 环谒 泯然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4分)

①未尝识书具______ ②即书诗四句______

③宾客其父______ ④余闻之______

3、朗读下面句子,指出停顿不正确的是 (2分)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4、联系上下文, 具体指出“其”所指代的内容。(4分)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稍稍宾客其父。

5、文房四宝是

指 、 、 、 四种文具。(4分)

6、你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人名言,请写出三至四条。(4分)

第二部分:课文精读 (30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仲永生五年, 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貌岸然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7、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3分)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9、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10、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3分)

11、找出文中最能突出仲永天资非凡的三个副词,试作品析。(3分)

12、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____属于侧面描写的有____(2分)

A. 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

B. 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

C.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F. 父异焉。

(二)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王子曰:仲永之通司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座之为众,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而已其贤也,不受这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这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3、选段中点明方仲永成为“众人”原因的一句是: 。(3分)

14、“仲永这通悟,受之天也。”请从上文中找出得出这一结论的根据。(3分)

15、方仲永由一名天才儿童成为一名普通人,谁该对此负责?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16、选段是一段议论,以往的课文删去了这段,删去好不好?说说你的看法。(2分)

第三部分:同文互读 (30分)

(三)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间曰:‘卿能诵乎? ’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是人常以为宿构;然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

17、用“/”画出下面句子的停顿。(5

分)

时 邕 才 学 显 著。

18、解释文段中加点字的意思。(6分)

①奇: 。 ②

一 。 ③

识 。

19、说说文段中画线句“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的意思。(4分)

.

20、文段中写了王粲的哪些才能?(摘选文段中概括性词语回答。)(5分)

21、用自己的话说出“粲至”“一坐尽惊”的原因。(5分)

22、就蔡邕的言行,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5分)

第四部分:语段仿写 (40分)

1、语段引用:读课文精读(一)

2、特点提示: 选段运用对比和欲抑先扬的手法。请你这种方法写一点身边的悲剧。 3、 3、语段仿写: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伴 你 学

一、目标定位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资料。

1、 3、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2、 4、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二、课前预习

字词疏通:

1、应掌握的加点字的读音。

卿(q īng ) 邪(y ã) 涉(sh â)猎(li â) 孰(sh ú) 遂(su ì)

2、解词。

多务:事务多。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博士: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官。 涉猎:粗略地阅读。

往事:指历史。

若:比得上。

吴下阿蒙:人没有学问的意思。 见事:认请事物。

大意疏通: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地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

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三、课中探究

重点讲解:

本文言简意丰,生动传神。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难点突破:

学习本文要体会对话的内容和情味。总的来说,孙权的话,晓以大义又以己作譬,语重心长,显示出王者风范;鲁肃语带惊奇, 流露出的是佩服和欣慰;吕蒙的回答充满自豪,显出一个武将特有的直率。

四、课后巩固

五步点击:

1、认识一个字:邪

(y ã)通“耶”,语气词,在这里是一个通假字。注意这个字还读作“xi ã”, 如“邪教”、“邪恶”“邪气”等。

2、掌握一个词:刮目相看

刮目相看: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褒义词。也说刮目想待。

3、品味一句话:“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这句话指出了学习的必要性,孙权语气坚决果断,神态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任大任。

4、揣摩一个点:本文叙事简练,严于选材。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且只交待事情的起因和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直接写吕蒙如何学有所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5、背诵一联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上一联诗出自汉乐府《长歌行》,意思是人只有一次生命,而光阴对人又是平等的。只要虚掷了,年老时不论怎样伤悲,也都无济于事了。

中考链接:

1、考题示例: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用“/”给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愿 陛 下 亲 之 信 之 则 汉 室 之 隆 可 计 日 而 待 也。 (选自《2004年青海省湟中县实验区中考语文试题》)

2、考题分析:此题考查了对文言文的句读能力,解答此类题须通过对词义的理解和词与词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分析,句读不正确,表明对语句意思的理解有误。

3、考题答案: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伴 你 练

第一部分:基础锤炼(20分)

1、《孙权劝学》选自 ,它是由北宋 (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 体通史。(3分)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5分)

①卿今当涂掌事。( ) ②肃遂辞蒙母。( )

③但当涉猎。( ) ④及鲁肃过寻阳( )( )

3、解释加点字人称的用法。

①卿今当涂掌事。( ) ②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③非复吴下阿蒙。( ) 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4、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

是 、 。(4 分)

5、本文主要是通过 来表现人物,还运用了 描写。(4分)

第二部分:课文精读(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希,然后答题。(30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6、把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并归纳层意。(4分)

7、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

是: 。(4分)

8、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4分)

9、“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 、大兄弟为什么发现事情这么晚呢?

B 、大哥为什么了解这件事这么晚啊?

C 、兄长识别事务多么迟啊!

10、翻译句子。(4分)

①蒙辞以军中多

务: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1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后演化

成怎样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

比喻什么? (6分)

12、古人还有一句俗话,叫“三天不读书,

语言也无休”。这两句合在一起,讲的是什么道

理? 。(4分)

第三部分:同文互读(30分)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然后答题。(30分) 炳烛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

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孙权劝学(略)

13、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平公问于

师旷”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 、于厅事之东北角。

C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

如?” D、游于是乎始。

14、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 ①恐已暮矣。_____________②盲臣安敢

戏君乎?________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尔:

16、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 ,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 。(4分)

17、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4分)

18、从选文看,吕蒙与晋平公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4分)

19、关于学习、读书的名言有很多,你能任写两句吗?(4分)

。 第四部分:语段仿写(40分)

1、语段引用: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特点提示:全篇着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一“曰”一“辞”,一“曰”一“学”,可见孙权善劝。一问一答,可见吕蒙“学”而有成。寥寥数语,就能使人感受到每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请你也巧用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相关作文

  • 四年级下册习作 - 副本作文500字
  • - 1 - 四年级下册 作文教学设计 - 2 - 四下第 1 次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 - 3 - - 4 - 第 1 次作文评讲课教学设计 - 5 - - 6 - 四下第 2 次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 - 7 - - 8 - 第 2 次作文评讲课教学设计 - 9 - - 10 - 第 3 次作文指导课教学 ...

  • 书韵作文1200字
  • 课时教学设计 第 课时 课型 新 授 备课时间: 2012年9月1日 上课时间: 2012年 月 日 课时教学设计 第 课时 课型 新 授 备课时间: 2012年9月1日 上课时间: 2012年 月 日 课时教学设计 第 课时 课型 新 授 备课时间: 2012年9月1日 上课时间: 2012年 课 ...

  • 九年级作文教案作文600字
  • 1 2015-2016学年度第年级 2 红星九年制学校2015-2016学年度第 一 九 语文 3 红星九年制学校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电子备课教学设计 4 5 6 7 8 9 10 红星九年制学校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电子备课教学设计 11 12 13 红星九年制学校 20 ...

  • 作文指导--想象 教学设计及反思作文1200字
  • 语文教学设计 九渡河中学 宋骥 1 语文教学设计 九渡河中学 宋骥 2 语文教学设计 九渡河中学 宋骥 3 语文教学设计 九渡河中学 宋骥 4 语文教学设计 九渡河中学 宋骥 5 语文教学设计 九渡河中学 宋骥 6 语文教学设计 九渡河中学 宋骥 7 语文教学设计 九渡河中学 宋骥 8 语文教学设计 ...

  • 橄榄树装饰文化资料作文2600字
  • 郑州橄榄树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是中国唯一一家专业的营销型装饰企业,专注于商业空间的策划.设计.施工.下属三个工作室:"东方红工作室"-餐饮酒店:"蓝调空间"-娱乐休闲:"苏荷国际"-商业空间.公司拥有专业策划.设计.工程管理团队30人.经 ...

  • [花的勇气]信息化教学设计 (1)作文2500字
  •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

  •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作文100字
  • 丰宁三小跨越式试验精品教学设计 丰宁三小跨越式试验精品教学设计 丰宁三小跨越式试验精品教学设计 丰宁三小跨越式试验精品教学设计 丰宁三小跨越式试验精品教学设计 丰宁三小跨越式试验精品教学设计 丰宁三小跨越式试验精品教学设计 丰宁三小跨越式试验精品教学设计

  • [新村鱼乐池]教学设计作文600字
  • [<新村鱼乐池>教学设计] <新村鱼乐池>教学设计之三佚名 一.教学目标1.会按一定顺序观察图上的景物,<新村鱼乐池>教学设计.2.会按一定顺序把图上的景物有条理地写下来.3.感受祖国建设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对图画的观察,感受祖国日新月 ...

  • [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读后感作文2500字
  • 华康小学江琳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3.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4.有效教学需要 ...

  • 4.读书笔记作文5400字
  • 江苏科技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读书笔记暨指导记录 (适用于经管.人文专业) 学 院: 专 业: 学 号: 姓 名: 论文题目: 二0 年 月 毕业论文(设计) 读书笔记暨指导记录说明及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综合性教学环节,是整个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 ...

你可能喜欢
聚合